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荷花教案

荷花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3 12:50:46

荷花教案

荷花教案例1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教学重点:

一、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冒”字的精妙。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句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触发语感

1、课件出示描写花的成语,促进积累。

2、欣赏荷花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所看到的荷花。     3、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一)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1、“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1)指名读。     (2)指导朗读。     (3)挑战读。

(4)女生加上动作读。     2、“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指导朗读。想象我们吃饱饭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     (2)范读。(3)男生表演读。     3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1)指名读。     (2)齐读。

4.“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什么叫“挨挨挤挤”?同桌之间做一个挨挨挤挤的动作。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2)“挨”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

(3)你还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荷叶的多?除了荷叶的多和密,你还体会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4)谁能读出荷叶的大、多、密来?     (5)齐读。     5、“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默读课文,思考:“冒”字还能换成什么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2)交流以上问题。

(3)你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什么心情?

(4)(出示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解说)它们仿佛想干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体会第三段

1、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2、让我们一起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最后一句)

(三)体会第四自然段

1、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

3、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师引导想象)

4、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除了蜻蜓和小鱼说话,你还听到哪些悄悄话呢?

四、升华情感

1、(再次欣赏荷花图片)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呢?

2.品赏古诗文。

3、欣赏《荷塘月色》片段。

荷花教案例2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园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园林的构成要素也不外乎山水、花木、建筑以及一些起着点睛作用的匾额、书画等。在这些建筑要素中,花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古代的工匠们就已经知晓“雕梁易构,古木难成”的道理,他们在造园时,会特意为古树留出生存空间,那精心栽培的花木因着它所承载的特殊文化意义更是园林主人的得意之作。

园林植物首先是一种自然美的象征,而造园的初衷从最根本上讲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较低的物质层面需求上,植物对营造、美化、优化生活环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对环境的绿化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并且非本文的关注点,在此不做赘言。就像苏州园林的精妙与妍丽不仅仅在于亭台楼榭的玲珑精致,更在于蕴含在那一道道扶栏、一块块花窗中的文化意味。植物在中国园林中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精神寄托。无论是作为自然中真实的生命实体还是作为雕梁画栋的装饰纹样,它总是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丰盈。植物在园林中,尤其是作为纹饰时,通常还含有古人朴素的甚至带着几分烟火气的祝愿和祈福的意味。这在皇家园林中极为常见,其实,江南园林的园主们在一边标榜清风明月,与谁同坐的同时也祈求着俗世的幸福和荣耀。再者,“意在文先”园林中花木的栽培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园主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其中不无儒释道三家的精神体现。各种不同的园林以及园林中不同的地点在选择植物时都有特别的讲究。而以山水入园为自然美最突出的体现的中国园林自然不会忽视水面上植物的培植,水生植物中,莲荷花作为首当其冲是无可厚非的。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象征着美丽、纯洁、坚贞。亭亭净植的荷花不仅仅拥有秀颀的身躯和鲜妍的姿容,更有一种与作为阴阳中的阴的水极为相似的特性――都代表了一种女性的清丽阴柔之美。这在有着以“香草美人”寄寓人生抱负的传统的中国,是很符合封建士大夫,尤其是其中怀才不遇者的心态的。而荷花又称水芙蓉,其与许多花放置在一起,都能通过谐音这种修辞寄托人们的美好的愿望(如其与牡丹一起,暗示了“荣华富贵”)。这就使得荷花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都可以被广泛运用。而魏晋以降,作为佛教象征的荷花又融入了佛教的意蕴。“佛教以淤泥秽土比喻现实世界中的生死烦恼,以莲花比喻清净佛性”①于是莲花又加上了佛土洁净神圣之物的光环。有趣的是,在道教中荷花同样被奉为圣物,道教八仙中的何仙姑手持的法器就是荷花。所以,荷花又是中国文化中三教共赏之物。

正是因为荷花有着端妍秀丽的姿容和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荷花的身影在各式园林中成为常见的符号。下面,笔者将对作为植物实体的荷花同作为装饰花纹的荷花的作用和内涵进行一些浅析:

一、作为植物实体的荷花的作用和文化内涵

(一)江南私家园林中的荷花

通常,江南私家园林的主题是归隐,是官场失意的文人性封建士大夫离开政治舞台后凭借丰厚殷实的家财营造的修身养性之所。但中国的隐者们很难走出世世代代的儒家教育根植的“入世”思想,于是归隐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着一些等待“机遇”再次降临,“东山再起”的期盼,所以在修筑他们的外化的精神家园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其影响。而荷花清芬馨香,端妍秀丽,恰好是“香草美人”的“形象代言”。其次,正如周敦颐在其极为有名的《爱莲说》中所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坚贞、纯净、不同流合污。这与中国封建文人标榜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江南私家园林的性质多为山水文人园。而中国的文人,不管失意的不失意的总是喜欢在精神上游弋于儒释道三家之间,于是,在自己的庭园中栽植些荷花,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这样的精神。

匆匆一瞥,就可以发现风风雅雅的江南私家园林中有太多的景致为荷花而设。在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名和匾额中多处有荷的影子,拙政园中有芙蓉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听雨轩、留听阁;狮子林中有双香仙馆(荷香与梅香),怡园有藕香榭,耦园中有芰梁、浮红漾碧。艺圃的主景是荷花池,而湖州的小莲庄直接以莲为名。

(二)北方皇家园林中的荷花

中国的皇家园林主要留存在北京,承德的避暑山庄也是皇家园林的经典。虽然北方的气候并不像南方那样润泽,水域不像江南大地那样密密匝匝,但皇家的气派到底不像归隐了的文人仕宦,那种“移天缩地在君怀”的豪放是那个私家园林主人都没有实力可以做到的。

皇家园林中自然不能缺少牡丹、石榴这类富贵吉祥花。但皇帝也同样标榜清高雅洁,为君者必先为君子,君子的修养又不能离开外化的物质形式,于是荷花在皇家园林中也依然备受恩宠。再者,清朝的皇帝,多喜欢参禅,且不提几次要剃发修行的顺治帝,就是康乾盛世中的皇帝们也都喜欢在理政闲余奉佛理香,所以荷花在皇家园林中也是佛教清净地的代言人。而荷花的谐音“合”与“和”也恰巧可以反映君王希望天下一统,盛世清平的愿望,例如“河清海晏”的取名,就与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荷花在古代与嫁娶生育也不无关系,“并蒂同心”、“连生贵子”、“百年好合”、“和和美美”、“鸳鸯戏荷”等词语都与荷密切相关,而皇家对子嗣的重视又远远重于普通人家,所以荷在皇家园林中是颇为吉祥的象征物。综合以上理由,皇家园林中又怎会缺了荷的身影?在号称“集天下胜景于一园”的承德避暑山庄,御题前后36景中就有四处与荷有关,即“曲水香荷”、“香远益清”、“观莲所”及“冷香渡”。

二、作为装饰纹样的荷花的作用和文化内涵

作为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总是不缺少能工巧匠,他们是智慧勤劳的古代中国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的雕刻、铸造工艺历史悠久。从夏商周到民国,雕刻工艺品中杰作颇丰,无论是石雕、金属镌刻还是木雕,中国雕刻的精细繁复都是首屈一指的。早在周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荷花作为纹饰就已经存在。在当时的建筑装饰、雕塑工艺、生活器皿上,荷花是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在中国的园林中,荷花纹样的装饰处处可见,一来是因为荷花本身的造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再者荷花的寓意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宋代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经典著作,在其中专讲装修的章节中,他多次讲到荷花纹样的运用,可见荷花纹样在古代园林中的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在江南园林中,荷花图案的漏窗、花窗以及雕刻、地铺数不胜数。一柄荷叶与一朵荷花组成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象征居高位而廉洁自爱;荷莲、童子、鲤鱼组成的图案暗含“连年有余”之意;喜鹊和莲叶或莲蓬组成的图案包含着“喜登连科”的祝愿;由荷、盒、灵芝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和合如意”。而在古人祝福四季安康之时,荷花是夏季最典型的植物,所以在“春安夏泰秋吉冬祥”这样的祝福中,人们一定会以荷花作为夏季的代表。

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荷花的纹样也很常见,尤其是在一些寄寓着祝福含义的处所。就连摆设上也多有荷花的图案。明清两代的皇家青花和彩瓷多以“八吉祥”为图案,所谓“八吉祥”,是指佛教的八件宝物,即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至于有关婚嫁以及天下太平寓意的荷花纹饰运用于荷花实体的栽培的意义相差不大,上文已经有所陈述,在此不做赘言。

佛教园林中,荷花纹样的运用则更为常见。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莲花座是佛祖的坐坛。因为传说佛祖出生地多植莲花,宣教时也时常手持莲花,而其弟子多效仿,所以莲花在佛教界象征纯洁、清净。在佛教建筑中,须弥座、塔幢、柱础、藻井、瓦当等处多有莲花纹饰。

荷花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花之一,被誉为“静客”,《华严经探玄记》中称:“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②由此可见,荷花是中华民族久爱之物,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艺术集大成者的园林,自然是不会与这样的文化符号失之交臂的。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

[2]曹林娣《静读园林》

[3]陈从周《园林清议》

荷花教案例3

【案例1】教学内容:《荷花》(苏教版三年级)第二自然段

师:荷叶像什么?

生: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谁能用自己的双手比画一下荷叶的样子?

(同学们有的用手画圈;有的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左右手相对比画大小;还有的尽量将两只胳膊伸长,围出一个圆圈;甚至还有同桌合作牵手,围抱出一个大圈的……)

师:这些“大圆盘”就像同学们这样分布在池塘里吗?

生:不是,应该一个紧靠着一个。因为课文中说的是“荷叶挨挨挤挤的”。

师:请几个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怎样才叫“挨挨挤挤”。

(十个左右的同学被请到讲台前,用自己的方式圈画出“大圆盘”,并且一个紧挨着一个,手臂之间空隙较小,表现出“挨挨挤挤”状。)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注意,(老师右手五指并拢,形似花苞状)我这朵白荷花就要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了。

(老师的手伸到孩子们的手臂下,缓缓向上,并试图找到一个空隙,但“大圆盘”不自觉地“挤”得更紧了。下面有几个孩子急得情不自禁叫起来,“老师,那儿,从那儿‘冒’”。老师会心一笑,“荷花”悄然“破”叶而出。孩子们在“出来了”“出来了”的惊喜中如释重负。)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叶圣陶爷爷在这里为什么用“冒”出来,而不用“长”出来吗?

生:“冒”说明了荷叶多,荷花都没法长出来了。

生:“冒”虽然有长、向上升的意思,但与小树长高了的“长”不一样,“冒”有长得快的意思,表现了叶圣陶爷爷看到荷花的惊喜之情。

生:“冒出来”说明荷花是挤出来的,钻出来的,顶出来的,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出来的。

生:“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写出了荷花的生机勃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冒”的独特感悟,很有见解。那么,谁来试着将自己理解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接下来老师在教学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带领学生用双手演示荷花全部展开、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和还是花骨朵的样子。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演示,读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大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了。)

《荷花》一课,文字优美,语言流畅,很值得细细品味。为了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冒”字的匠心独运,许多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荷花花苞穿荷叶而出的画面。而“案例1”中,老师利用自己的手和孩子们的手,演示出这栩栩如生的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被这灵动的手势激活了,津津有味地谈起“冒”字所蕴含的意义。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还用双手的造型演示出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文字所描绘的荷花的样子,以演促读,以读助演,以演带背。

【案例2】教学内容:《航天飞机》(苏教版三年级)第一自然段

教学方式(1):教师甲

师:飞机在天空是怎样自由自在地飞翔的,你们想看吗?

生:(齐声)想!

(师点击电脑,打开课件。学生非常好奇,发出轻轻地“哇――”,兴致勃勃地观看飞机时而俯冲、时而爬升、时而翻筋斗的动画。)

师:飞机得意吗?

生:(一致大声地)得意!

师:你能读出他的得意吗?

(生齐读)

教学方式(2):教师乙

师:蓝蓝的天空,一架飞机在自由自在地飞着。同学们读读课文,能不能用自己的小手表现出飞机是怎么飞的?

(生边读边用手模拟,个个兴趣盎然。)

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来,一个人“解说”,一个人“表演”。哪些同学愿意?

(一生“表演”得生动形象,另外那位同学的“解说”也绘声绘色。)

师:两位同学配合得很好!谁能一个人边“解说”边“表演”呢?每个人都试试,要得意一点哦!

(同学们很自如地边朗读着课文边表演,有些同学已经不需看书,甚是得意。)

“案例2”中,教师甲运用了课件,课堂看似很现代化,但学生端坐欣赏动画,对飞机的“得意”只能“作壁上观”,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就只能停止在浅表。而教师乙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用小手模拟飞机不同的姿势,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要模拟得像,就需要去阅读文本;要表现出得意,自然就要更投入些。而且,教师乙不只是停留在表演的层面图热闹,而是有机地将表演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后者比前者少用了成本,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案例3】教学内容:复习生字词(二年级复习课)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带你们做个“手心里的游戏”。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闭上眼睛,我在他的小手心里写一个字,看看他能不能猜出这是什么字?

(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要求参加这个游戏,老师请了一个孩子,并请他闭上眼睛。)

师:小朋友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千万不要让他听到你念出这个字哦。

(在黑板上写了个“篮”,并用手指在这个孩子的手心里写了一遍。)

生:(激动地)是“篮”字。

师:那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篮球,竹篮。

师:你能在我手心里写一个和它长得很像的字吗?

(生写)

师:你写的是“蓝天”的“蓝”字,对吗?

(生点点头)

师:你真棒!还有哪位小朋友想试试。(学生踊跃参加)既然这样,那就请全班小朋友都来玩这个游戏。同座位互相玩:先猜字,再组词,然后写一个与它长得很像的字。猜的字必须是我们这学期学过的生字。开始吧。

(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同座位的孩子一个闭着眼睛伸出小手,另一个用手指在他的手心里写着,做起了这有趣的“手心里的游戏”。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孩子们乐此不疲,复习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

荷花教案例4

千百年来,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黎民百姓,都对荷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人们讴歌荷花,与荷花产生了解不开的文化情缘。

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作诗《折荷有赠》云:“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荷花还被赋予了许多神话色彩。因而,在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是描写仙女手持芙蓉,脚踏祥云。李白《古风》诗云:“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就是描写仙女手中拿着荷花,凌空虚步,飞升太空,虹霓般的衣裳拖着宽逸的飘带,反映出了诗人对荷花的美好情感。

民间百姓则从荷花的“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群芳谱》)中悟出生命力之所在,那就是要“通”,通则畅。莲花中有并蒂莲,故常见有描绘两朵莲花生于一藕的吉祥图案,象征夫妻灵犀相通。如喜联: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又因荷花的荷与“和”谐音,所以画荷花与盒子的纹图,就表示“和合”。“和”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一贯重视天人合一,内外统一。“和”既是和睦、融洽的环境,又是人内在修身养性的需要。

赏荷,又让许多文人品出一种道德的完善,精神的高洁,那就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出淤泥而不染。其流传之久远与影响之广泛当数周敦颐爱莲的故事: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北宋中叶,曾为朝廷命官。他办案公平,不畏权贵,深得民心。有一囚犯罪不当死,但酷吏王逵却欲深治。王逵凶悍一时,众人莫敢与争。这时,恰逢周敦颐到任,他独身前往,与王逵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大怒,摔掉手版,愤然说道:“如此尚可仕乎?”言罢,欲弃官归家。王逵见周敦颐态度坚决,只得重新判案。后来,周敦颐升任广东转运判官时不辞劳苦,四方巡行视察,亲自提典刑狱,纠正错案,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被广东百姓誉为清官。

周敦颐因为积劳成疾,晚年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泽相连,山青水秀。清澈的水面上,朵朵莲花,轩然昂首;片片荷叶,孤傲超然。周敦颐喜爱荷花的风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来表达自己秉直不阿的性格和宁折不屈的骨气。

周敦颐所赞美的莲花,正是他自己性格的写照。亦表达了其不甘于与污水同流,耿直正派的为人。“周敦颐爱莲”从此成为美谈。《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被人们誉为警句,流传后世。

莲花在佛教中更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如僧人居“莲房”,坐“莲台”,供“莲龛”,穿“莲花衣”,念“《莲经》”,甚至佛家境界可简称为“莲界”。由此我们便可窥见莲(荷)花与佛家结缘之深了。

中国是荷花的故乡。荷花的种子――莲子寿命之长是令人惊叹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辽宁省新金县泡子村曾发现古代莲子(或叫化石莲子),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用C14(碳14)科学方法测定,在地下已埋藏大约950年。经播种发芽率仍然很高,所得植株被称为“古代莲”,其形态特征与现代荷花相似,经交换寄出国外,以其寿命之长曾引起国际植物学界的浓厚兴趣。

祖国医学认为,荷花性凉味苦甘,有活血、止血、祛湿除风之功,可用于治疗跌损呕血、水泡湿疮等病症,且其功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称颂莲藕的文字,亦写得惟妙惟肖,读来韵味深长:

“莲立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浸。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盖莲之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我国人民何时开始食用荷花,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加以佐证,但我们至少可以说,荷花在慈禧的那个年代就已是宫廷中的“御用食品”了。因为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其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荷花教案例5

师:这一池香气袭人、姿态各异的荷花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作者深深陶醉于美景之中,忘了自己是谁,身在何处。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再来美美地欣赏、感受一番。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听录音,再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出示一张放大的荷花图,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看着池塘里的荷花越看越着迷,怎么也看不够。

生:我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

生:我看到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小鱼和蜻蜓都吸引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这么美妙、神奇的境界中,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画一幅画,画出荷花的多姿多彩。

生:我想唱一首歌,歌唱荷花的美丽动人。

生:我想跟荷花仙子一道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生:我想吟诵一首小诗,赞美荷花的美丽、纯洁。

生:我……我真想变作一朵荷花。

师:(惊喜地)想得真好,同学们,你们也想变作一朵荷花吗?

生:想!

师:(播放一段轻柔、富有幻想的音乐,把一个荷花娃娃头像贴在插图荷花丛中)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朵荷花,站在荷花池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练说)。

生:我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跳起优美的舞蹈,池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是为他们伴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一道翩翩起舞。

生:温暖的阳光照在我身上,舒服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我掀起用荷叶做的筒裙,跳起了欢乐的舞蹈。风停了,我静静地站着,抬头往上看,看到一只只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是那么快活;低头往下看,一条条鱼儿在我脚底下游来游去,好像在捉迷藏。

生:我在微风中和荷花姐妹们一道轻轻慢舞。风过了,我们停止了舞蹈。这时,一只蜻蜓飞过来,自豪地对我说:“荷花姐姐,今天清早,我和兄弟姐妹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心里真高兴呀。”话音刚落,小鱼儿连忙游过来说:“荷花姐姐,昨天晚上,月亮那样亮,池子里静悄悄的,我甜甜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好梦呢……”

师:(满意地)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又那么有声有色,连老师都被深深感染了。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配乐朗诵这一段)

师:小朋友,昨天我们去野外看了野花,野花有许许多多,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学生说出五种野花,由于时间关系,师生商定本课只说蒲公英。)

师:谁先来说说蒲公英的美呢?

生1: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小花。

生2:蒲公英的花像小,又像小小的向日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让风伯伯把它们带到四面八方,在土壤妈妈的怀抱里,生根发芽。

生3:我仿佛变成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跟着风伯伯飞过小河,飞过高山,飞到日月潭,给台湾小朋友带去大陆小朋友的问候。

生4: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我一把伞,风伯伯把我带到小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

反思这一课例片段,教者通过情境设问,层层追问,拓展提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有效提问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了文本,并走出了文本。

一、问――让学生走近文本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鲜明的个性及理论依据》一文中指出:“情境教学正是通过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对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伤的种种不同事物、现象,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体会到自己所表现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态度。”课例中,教者首先通过挂图、音响等手段,让学生在感知美的意境后发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幅挂图,一段音乐,一个提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于是学生们看到了“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小鱼和蜻蜓都吸引来了”的情景,因而发出了“越看越着迷,怎么也看不够”,“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的感受。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精心的梳理、筛选和整合,独具匠心地创设好与教材相吻合的鲜活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形成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问――让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案例中,教者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教者首先让学生说感受,然后问学生“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想“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一首小诗”来赞美荷花的“多姿多彩”、“美丽动人”、美妙“纯洁”,甚至“想跟荷花仙子一道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接着,教者又提问:“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朵荷花,站在荷花池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此时,学生们完全进入了文本。于是,学生们入神地看,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自由释放,思维活跃,各抒己见。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可喜的生成:“叮叮咚咚”的池水“为我们伴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一道翩翩起舞”;“一只只快活的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告诉我,他和兄弟姐妹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一条条鱼儿在我脚底下游来游去,好像在捉迷藏”,“告诉我,昨天晚上,月亮那样亮,池子里静悄悄的,他甜甜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好梦呢……”教师一层进一层地追问,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动植物对话,想象文中角色,引感共鸣,因而学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由初步感知到大觉大悟,所以才有了浮想联翩、畅所欲言、妙语连珠的课堂生成。

荷花教案例6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 . 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查重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 ABC ,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 1 )所引的 4 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 2 )所引的 4 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 1 )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 2 )则把“语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 【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 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荷花教案例7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ABC,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1)所引的4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2)所引的4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1)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2)则把“语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

【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荷花教案例8

( 2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据文字叙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及开凿隧道的简明示意图。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 . 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查重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 ABC ,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 1 )所引的 4 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 2 )所引的 4 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 1 )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 2 )则把“语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 【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 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荷花教案例9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槐乡五月”一课,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槐乡的气息呢?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我们的家乡海安物产丰富,有着“禽蛋之乡”、“茧丝绸之乡”、“河豚鱼之乡”等美誉。教师边说边出示三组图片,分别是禽蛋、蚕茧、河豚鱼,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名称的由来。教师引出:如果有一个地方长着很多很多的槐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方叫做“槐树之乡”,简称为“槐乡”。槐乡有什么特色呢?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槐树的图片、播放一首优美的乐曲,加上一段唯美的解说,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在槐树林中,尽情地享受着美景。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图文并茂的美妙情境,图片美、文字美、音乐美,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色、声、动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帮助教师顺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位教师通过课件,将绿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呈现在屏幕上,然后紧扣“冒”字,将白荷花从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这个过程,借助动画来演示。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有的说,绿色的圆盘,白色的荷花,黄色的莲蓬,好像和谐的一家人。有的说,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荷花数量多,形状大,景色美。有的说,从“冒”字里,我能想象出荷花盛开的样子。池塘里全是荷花,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一幅迷人的画面……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呈现形象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学生们获得深刻的感受,从而轻松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

荷花教案例10

“签名不续缘,续缘不签名”

2000年,肖荷经婚介所介绍与陆勋文相识不久后,就为陆教授这样的老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才气所吸引,虽然二人年龄悬殊,相距24岁,但还是很快碰撞出了爱的火花。不久二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他们开始像年轻恋人一样约会、吃饭聊天、看电影、旅游,度过了很多浪漫甜蜜的时光。不知不觉,7年的时光在悄悄流逝着,这期间,陆一直很想与肖荷共建一个完整稳定的家,曾经多次催促肖荷领结婚证,“你说,我们订婚照也拍了,钻戒也给她买了,这事是不是该办了?”陆教授至今仍有些无奈和遗憾地对记者说,“但她总以各种理由推脱,说跟我女儿住在一起不方便,等我女儿结婚了分开住之后再结婚。”

“从2002年她失业后,每个月我都付给她一两千元不等的生活费,当她一家人,结婚的事也谈得少了些……但我总还是抱有幻想(结婚)。”陆教授有些情绪激动地说,“不是这样的关系,我怎么可能一直在付出呢,她后来生病动手术,手术费还是我掏的。”然而,让陆勋文没想到的是,7年的苦心经营,等来的却是肖荷的分手通知,“我试着挽回,我女儿那时也出嫁了,2007年10月,我还约她看房子去,准备一套换两套,我们跟女儿分开住。”可是此时肖荷却说自己已经有了新的男友并正式提出分手,这下子,陆教授觉得自己彻底上当了,“原来她一直都是在骗我,稳住我(好继续问我拿生活费)。”在此情况下,陆回想起交往期间,自己的一笔笔付出:认识两个月就向我借2万元要装修房子;2002年5月份,肖荷的父亲生病住院,垫付1万元住院治疗费;还有每个月自己省吃俭用给她的生活费,和其他种种开销……一笔笔账涌上心头,于是陆觉得自己很“冤”,便提出索要。“当时我们约定一旦我们不结婚,肖荷收取的钱财应如数归还给我。要是两三万就算了,现在算算20多万了,我的钱也是血汗钱啊。”陆教授对记者说,末了又补充道,“在一起的时候,我其实没想过要她还的。”

2007年11月,对于陆要求在一张打印的恋爱花销单上签字,肖荷发来短信回复 “……好聚好散……续缘不签名,签名不续缘……这是你恋爱期的付出,若是你感到不甘,请走司法程序,谁索赔,谁举证……”没想到对方翻脸不认账,明明当初讲好的。回忆起过去,陆教授不免唏嘘感慨,“唉,好人做不得啊,我和她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我就是那个农夫。”陆教授还透露,“当初她父亲生病住院,急需医疗费,我二话没说就掏出1万,她和她妈妈当时都哭着说我是她们家的恩人啊。”

说起房子装修费的事,陆教授更是委屈不已,掏了钱装修好了房子,自己去待了都没一个小时,肖荷就催他走,说邻居看到不好。“我知道她要面子,大概是怕邻居知道她找了一个老头子……其实,要是不满意,可以早点跟我说啊,为何拖了7年,让我付出越来越多,突然又找了其他人要跟我分手呢?你说我心理能平衡吗?”

“恋爱清单是公平合理的”

因为肖荷始终不予认可这笔账,无奈之下,2009年4月21日,陆只得上门找肖荷协商解决,并录下当时双方的对话。但对话录音中显示,肖荷对陆追讨的21.3万元始终未予正面确认。一气之下,2009年6月26日,陆教授真的走上了法庭,要求法院支持其要求判决肖荷返还不当得利的诉请,并提供了7年来的照片、短信记录、对话录音及肖荷的陈述。

法庭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花费投入,陆出具了一系列证据:比如,2004年准备带肖荷去日本前,二人拍的订婚照,证明双方存在恋爱事实及经济来往的事实。而肖荷对此则表示“并非订婚照,只是双方热恋中拍的艺术照,没有任何意义”。

而最具争议性的则是一份长达4页的“原告详细支付记录”,原告陆勋文表示,要求肖荷返还不当得利并非无中生有,在与肖荷相处中,双方曾约定一起对花销做记录,如不在一起,肖荷会返还陆的花销。据陆提供的按年份编排的清单可以看出,大到装修房子2万元,小到买七孔棉被148元,每项开销都详细记录在案,比如,2000年9月:买手机MOTOROLA8088型,4200元,但后面又加上括号补注:用了几年,还来,不计算。2002年购买的一张按摩椅,100元,也同样括号补充说明:价300(元),肖荷出200(元)。另外就是自从2002年5月肖荷失业后,按月支付的数笔2000元左右的生活费。末尾是“历年支付现金的总额:213399元”。

陆教授认为这张清单自己计算得很公平合理,这些费用中并没有将吃饭、看电影、旅游计算进去,甚至对有争议的订婚照(肖荷认为那只是普通的艺术照)3000元,自己也没有算,只是对当初肖荷提出借款,以后要归还的钱做了清算,比如装修的2万元,为其父亲住院垫付的1万元等。

被告上法庭的肖荷则完全不承认这份账目,称这都是原告虚构的,肖荷辩称,当初双方是通过《现代家庭》杂志的征婚启事认识的,交往的7年中,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付出,不存在所谓约定。在几年的接触中,我后来觉得双方不可能走到一起,才于2007年10月提出中断关系。相反,我们分手后,原告多次上门纠缠要求复合,遭到拒绝后才提出要求结算钱款。由于我从未获得所谓的不当得利21.3万元,因此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陆还当庭提供了另外一份长长的打印单据,说是肖荷自行确认的历年从自己处获得各种财物价值累计16.5万元。对此,肖荷更是予以否认,“我都不懂电脑,也不会打字,怎么会制作这份打印单据呢?”

由于被告肖荷完全否认两份费用清单,双方争议较大,庭审中,陆曾作出退让,表示只要肖荷返还5万元,其他的就一笔勾销了。肖荷则认为,双方交往过程中都有付出,不存在索要钱款和生活费的事实,考虑到陆付出较多,自愿补偿其5000元。因为双方各执己见,法院调解未成。

证据不足一审败诉

据陆的律师上海市兴浦律师事务所解律师解释,“这个案子我们认为,肖荷获得21万余元是没有法律上的依据的,属于不应当获得的利益,应该返还。”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本案牵涉感情,不能简单以不当得利来要求返还。另外,公民合法权益应受法律保护。债的成立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原告主张肖荷返还钱款21.3万元属于债的请求权,肖荷予以否认。从原告陆勋文提供的证据效力来看,均无法印证其主张的债的形成事实存在。虽然,原告陆勋文出示的历年支出记录、短信记录、对话记录涉及钱款事宜,但均未得到肖荷确认,该部分证据则无法予以采纳。而照片、挂号信、收入证明仅反映证据本身的客观情况,与原告主张的债的形成事实没有关联性,也不予采纳。

法院最后认为,陆勋文、肖荷相识恋爱7年,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双方投入一定程度的感情,付出不同程度的财力亦合乎常理和情理,不能简单以不当获利来衡量双方的得失。加之,原告陆勋文提供的证据均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成立,最终判决陆勋文败诉。至于肖荷表示自愿补偿原告人民币5000元,与法不悖,予以准许。案件诉讼费4499元由原告陆勋文承担。

拿到判决书的陆教授百思不得其解,还是不能接受恋爱时双方都有付出的说法,“她付出了什么呢,她一分钱也没有付出啊。”截至发稿时,据陆教授称自己已经提出上诉了,“怎么是证据不足呢,我提供的这些证据是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的,这些都是事实啊,我是不说谎的。”■

荷花教案例11

在古人的眼里,莲花与荷花是不分的,名称经常互用。高雅、圣洁是荷花特有的品格,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深受赞赏。宋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以莲花自喻,抒写自己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清高孤傲的品格。画家们也因此爱上荷花,它一年四季、一天四时的变化,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吉祥含义。

俞致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富盛名的画荷名家。她专门表现荷花盛开的欣欣向荣的意境。1937年,为了向前人学习画荷花的经验,她人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研究历代名画;1946年,她再拜当代画荷名家张大千为师。1971年至1984年,她花费13年的时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工笔花鸟画,其中荷花为主要内容。1983年她还为中南海紫光阁绘制了巨幅作品《荷塘清趣》。如今,俞致贞的荷花早已成为学习画荷花的典范,是临摹的范本。

李魁正是俞致贞的学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画荷的个人风格。他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从来不在课堂上画荷花。他说: “荷花的圣洁不容俗人去玷污,在课堂上随随便便画荷花是对荷花的大不敬。”每次准备画荷花前,他都会沐浴更衣,再把画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燃上一炷檀香,再放上一益轻柔的古琴曲,静静地坐下来闭目消除杂念,然后他才开始展纸研墨。《瑶池素葩》堪称他荷花创作的代表作。画面上清风拂过,翻飞的荷叶簇拥着朵朵婀娜的白荷花。在这幅作品中,李魁正使用了很多非中国画的技法,像法国新印象派那样一笔笔点出形象,有些地方甚至在颜色没干时用嘴吹干。为达到预定的效果,他认为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残荷独特的审美价值,早就被古人所认识,在古代就有专门善于画残荷的画家。清意画名家朱耷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位。他的残荷作品构图奇特、意境萧疏,总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荷花小鸟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狭长的构图,残破瘦弱的荷叶加上孤零零的怪石上的一只小鸟,翻着怪诞的白眼。作为一生逃亡、在深山中隐姓埋名、对新王朝痛恨又回天无力的前朝皇族,他只能在作品中通过残荷这种意象抒发其复杂的心情。

同样是画残荷,晚年恰逢新中国盛世的齐白石并不像朱耷那样以此宣泄对世态炎凉的愤恨。在他的作品《残荷》中,荷叶已经残破殆尽,只剩下疏密有致高高扬起的莲蓬,以表达丰收的喜庆含义。

也许因荷花曾是神佛宝座的专用材料,本身也具有佛性,所以很多人用枯黄的荷叶象征涅。唐朝大诗人杜牧在他的《秋夕》中写下了“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这种意境经常被后代画家所表现。女画家贾冕经常以残荷为题作画,并题为“留得金身听雨声 ”,或者直接题“涅”。

富贵花牡丹

牡丹的雍容大度、风姿绰约和千娇百媚深受人们喜爱,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更是钟情牡丹,著有专门讲述牡丹种植的《洛阳牡丹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为之狂”,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痴迷程度。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牡丹与荷花对比说: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因此,古代皇家和高官家里到处都装饰着牡丹的图案,满族贵族妇女头饰上就是一朵大牡丹花。

象征富贵的牡丹,与其他花卉鸟类组合会给画面添加更多美好的寓意。例如,牡丹与海棠花组合称为“满堂富贵”,与芙蓉花组合称为“荣华富贵”,与白头鸟组合成为“富贵到白头”等等。画牡丹几乎是每一个花鸟画家的必修课。有不画牡丹的画家,到晚年穷苦潦倒时作诗感慨:“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真正想把牡丹花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非在写生时发现,春天牡丹花盛开时是画花头的好时机,其雍容华贵尽收眼底。但这个时候花的叶子稀稀落落+分单薄;但是到了夏天,牡丹的叶子完全长大,色彩碧绿油润,硕大而磊落,可惜的是这时花却早已凋谢。另外,夏天浓密的叶子把枝干全部遮蔽,画出来的只是满满一大堆绿叶;而到了秋天,一部分叶子脱落,枝干若隐若现的时候却很有画意。经过多年研究,他创造性地打破时间的限制,把春天的花头、夏天的绿叶和秋天的枝干,组合在同一幅画上,把牡丹的富贵之气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道中是于非的学生,由于他姓王又善于画牡丹,所以得了“牡丹王”的美称。王道中自幼在皇城根长大,每到牡丹盛开的时候都到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写生。老师一生画牡丹的经验都被他学到手,正当他要在美术界大展鸿图时,却被划成分子,背着大捆的牡丹画稿来到偏远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印染厂接受“再教育”。立志当大画家的他在工厂设计被褥和枕头上的图案,开始让他难以接受。但十几年过去了,他意识到牡丹从来都是大雅若俗的花,文人雅士爱它,普通百姓更爱它。经过多次修改,他适应广大市民的审美要求,成功地把他的作品运用到印染上,设计出一批又一批花色靓丽的牡丹图案面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家庭用的被面部有王道中设计的红底粉色大朵牡丹花图案。王道中虽然没能在创作上超越他的老师,但他把工笔重彩牡丹画法与工业印染相结合,并把此法推广传播,确实功不可没。

为了表现牡丹的富贵气息,画家们绞尽脑汁。张大干就觉得硕大的花头和艳丽的色彩还不足以完美地表现富贵,于是在画完的花头上用纯金做的颜料勾上金线,作品挂在墙上,金光灿灿。

李魁正仍不满足于勾金线的做法,他借鉴西洋水彩画的技法和现代构成技术,把牡丹的固有色彩完全改掉,全部用金黄色渲染,彻底做成了富丽堂皇的《金牡丹》。当年老师教李魁正的构图方法是网格状的,花头、叶子、枝干各自在画面上占有一部分位置,使看画的人没有明确的视觉中心。受到宋人花鸟中《出水芙蓉》的启示,李魁正把枝干省略掉,只画一朵大花,再用一部分叶子陪衬,这样一来,因素单纯明了,让人一目了然。此外,他用一种像太阳发光一般的放射形构图来处理《金牡丹》,终于获得了成功。

忘忧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