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汇衍生品市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2 01:53:57

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1

下面,笔者就我国现有的外汇衍生品发展现状予以分析。

现有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整体情况

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即期交易仍然主导市场,成交笔数的80%以上为即期交易,其余为外汇衍生品。从外汇衍生品的产品品种来看,在2011年4月,人民币外汇期权产品上线以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现已基本完善: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外汇期权四种外汇衍生品。

在银行间外汇衍生品交易中,最活跃的是掉期产品,其次是远期产品,这两种产品占据了外汇衍生品成交量和成交笔数的全部份额。与此相对的是,货币掉期和期权两种衍生品的份额较小。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这两种衍生产品推出的时间较短,并且同时涉及利率和汇率两个市场,相对外汇远期和掉期,市场需求的培育尚需时日。市场流动性的不足是直接导致银行间交易市场不够活跃的主要因素。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外汇期权业务的发展现状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远期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日期,到期时按照合同约定办理结汇或者售汇的业务。远期结售汇的币种可以是人民币对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交易较为活跃的为美元、欧元等。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的优势在于:企业采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可以直接锁定外币与人民币之间远期结、售汇价格,很大程度上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锁定未来时点的交易成本或收益,避免企业在未来汇率高时购汇,汇率低时结汇,减少企业的汇率损失;同时通过择期交易,客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利的交易时机和交易价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是指境内机构与银行有一前一后日期不同方向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银行客户用外汇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交易中,该机收再用人民币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回外汇;反之,亦成立。由于两笔交易的汇率是实现确定的,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风险的锁定,因此祈祷了管理汇率风险的作用。

央行于2005年8月上旬了两个有关外汇改革的《通知》,即《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有权经营掉期业务的银行可以参与不涉及利率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业务,在这些交易中汇率是不确定的,在交易期限内互换约定数量的本金,定期互换利息头寸。2007年8月20日,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在互换中汇率是确定的。至此,银行间外汇市场可开办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五个货币的货币掉期交易,其中比较活跃的是人民币和美元欧元的互换。

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于2011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指合约购买方向有权经营外汇期权的银行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以后,所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照汇率迈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的外币资产的选择权,这意味着合约的买方也有权不执行上述的买卖合约。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外汇期权交易的成本在于,企业需要向银行缴纳期权费。2011年12月1日,外汇管理局正式推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组合业务。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组合业务,是指外汇看跌和外汇看涨两类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业务,这两类业务都属于零成本期权组合业务。此外,外汇期权组合业务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将潜在最大损失封顶,即市场主体利用此两类业务对未来的外汇收入或支出进行避险保值时,可以将结汇或者购汇的价格锁定在一个预先设置的区间里。

为了防止大规模的纯粹投机交易,外汇局对外汇期权组合业务的要求首先是要坚持实需交易原则。其次是期权组合业务中客户从银行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是一个整体合约,十分强调整体性原则。

立足于零售市场对外汇衍生品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分析

1.外汇互换和外汇期权推出时间短,企业和其他境内机构对这些复杂的外汇衍生品结构和风险组成没有足够的了解

多数的外贸企业对于远期结售汇比较了解,企业通过远期结售汇交易可以锁定汇率波动的风险,远期结售汇也是在几种外汇衍生品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避险手段。企业对于这些外汇衍生品的需求构成了最基本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金融创新的依据和动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于衍生产品的认识不足,当衍生产品的结构较为复杂涉及的市场要素比较多时,这对于成本核算和风险管理都会造成影响。

2.真实的贸易背景的要求限制了外汇衍生品交易

真实的贸易背景的要求对于活跃的产品市场的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真实的贸易背景的要求排除了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也排除了企业对于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获得投资收益的可能。投机者和套利者的积极参与对于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投机交易主体的参与,市场对于汇率波动的预期趋于一致,这种单方向的预期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银行对于基于相同预期的衍生产品所包含的风险没有合理的对冲途径,只能借助境外的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的对冲,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然提高衍生品的价格,比如期权费等。其次,对于货币掉期和外汇期权等衍生品,通常是市场主体用于资产和负债的风险管理的工具,但是在衍生品市场和债券债务市场不能实现联动的情况下,企业即使满足了经常项下的实际需求,由于资本项下的管制,依旧无法进行外汇衍生品的交易。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2

表1 人民币汇改以来系列政策汇总

时间 政策措施

2005年8月9日 央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办理人民币对外币远期业务的银行主体;对银行办理对客户的远期和掉期业务,由过去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在原来贸易、服务、收益三大经常项目交易基础上,放开包括经常转移在内的全部经常项目交易,另外增加部分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5年8月10日 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开展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并允许取得远期交易备案资格6个月以上的市场会员开展银行间即期与远期、远期与远期相结合的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

2005年9月22日 外管局调整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办法,将此前结售汇周转头寸涵盖范围扩展为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因人民币与外币间交易而形成的外汇头寸,并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

2005年11月24日 外管局《关于银行间市场推出即期询价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从2006年第一个交易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即期询价交易。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3

一、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199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同年4月1日,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首先在中国银行试点。2003 年在四大银行的另外三家推行。2004年以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先后获得牌照。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因汇率波动加大,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加大,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推出开始加快。在2005 年8月10 日之前,中国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衍生品交易和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之后,央行推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主体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并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主体开展掉期交易。

纵观我国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其特点主要有:(1)银行间市场起步较晚;(2)没有场内交易市场;(3)场外交易市场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没有以货币期权为代表的复杂外汇衍生产品。

1.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远期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日期,到期时按照合同约定办理结汇或售汇业务。远期结售汇业务已经扩大到所有具有即期结售汇资格的银行。交易期限从7 天至12 个月共分14 个档次,并允许择期交易和展期交易。交易币种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9 个品种。远期结售汇的范围扩展至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其中包括用于偿还自身的境外汇贷款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境外借款。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发展,对于拓宽国内经济单位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培育国内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

所谓无“本金”交割指的是以人民币为标的,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产品, 由于其交割并不涉及人民币, 故此称为“无本金”交割。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是人民币的离岸远期市场,由于离岸市场不在本土管辖之内,是一种基于回避人民币汇率风险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远期外汇交易,因而其市场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汇率预期变动,交易量大,市场流动性强,从有效性角度看,要高于在岸市场的远期结售汇交易。可以说,离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回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职能。不过从参与离岸交易的主体来看,从事套期保值交易的主要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NDF交易还未被许可。

人民币的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交易日趋活跃。目前,新加坡、中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大银行和投资机构, 他们的客户主要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 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参与人民币的NDF交易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

3.外汇间的衍生品交易

外汇间衍生品交易发展速度较快,品种多样。这类衍生品均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

2002年年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两得宝”外汇期权交易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随之相继推出了期权宝业务。对企业推出的相关业务包括代客外汇买卖、代客理财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业务。2004年2月,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推动了金融衍生市场的市场竞争,众多金融衍生品相继涌现。不过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外汇衍生品的高风险也显现出来,市场热度急剧降温。2008年6月,银监会叫停了外汇保证金交易。

4.掉期业务

外汇掉期交易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 远期)外汇的同时, 卖出或买进同一种货币远期外汇买卖的货币数额相等, 交割期不同。掉期交易并没有改变交易者的外汇数额, 只是改变货币期限。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规避外汇汇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达到保值的目的; 银行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调整银行外汇头寸、改变资金结构。

外汇掉期交易最主要的作用是规避外汇汇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达到保值的目的;同时银行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调整银行外汇头寸,改变资金结构。由于掉期交易涉及即期、远期两个市场,其报价依据两个市场之间的套利关系,并且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利率平价套利成本低,因此对于保证远期汇率的合理性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截止2008 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共有75 家会员。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晚,因此,对汇率衍生品市场来说,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1.外汇衍生产品品种较少,交易量不大

我国自从2005 年7月21 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汇率变动更具灵活性和弹性。因此,汇率波动的幅度加大,汇率风险同时也增大。虽然央行先后推出了远期结售汇,掉期等品种,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远期结售汇交易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 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现有的交易品种、交易方式以及市场规模来看还远远没有满足未来避险的需求。

2.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3.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国际主要的的金融中心仅仅是参与者,我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我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 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2)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渡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出于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远期外汇市场,尤其是积极发展掉期交易。

从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看,重点发展远期外汇市场这一衍生品市场更符合国际惯例。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

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一种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利率平价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同时卖出远期该货币),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利率平价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远期汇率、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所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地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组建地区性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中心,发挥我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可以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构建一个平台。可以进一步发展我国国际金融业务,确立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2.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外汇市场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放松管制,将潜在外汇供求转化为现实的外汇供求,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供求力量及市场在生成汇率中的作用。应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的种类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在吸收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非金融企业入场的基础上,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市场。

3.逐步建立有利于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健全法律法规。及时调整外汇衍生产品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衍生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建立和发展外汇市场中介机构。建立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设立信用评级公司。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相互授信关系,为多种类的交易模式和国内银行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顺应国际上清算业务集中化、专业化发展的潮流,设立专业化的清算公司,从机制上化解信用风险。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发挥其在非标准化产品的交易和产品创新及市场推介方面的作用。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应尽快改制为提供竞价交易和结算平台的公司制经纪商,进一步改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利用外汇衍生品市场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参考文献: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4

中国汇率改革成功推行一周年之际,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RMB)、人民币/欧元(RME)、人民币/日元(RMY)的期货和期权交易。本文认为,美国要趁中国汇改后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飙升之机,有步骤地将人民币纳入其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利用强势汇率政策以解其国内经济燃眉之急。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趁美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尚不发达之时,尽快完善我国的汇率衍生品市场,包括加速推进远期外汇市场发展,以及建立外汇期货市场,将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发展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日益开放,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外汇投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扩大,国内经济主体要求外汇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汇率避险工具。商业银行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其风险敞口管理的目标也需要外汇衍生品来实现。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显得非常有必要。

2.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

第一,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始建立和完善。199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后,远期结售汇业务便开始操办;2003年11月,银监会制订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于2004年2月4日实施;2004年10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远期结售汇试点银行的范围;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1号);2005年8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通知》(银发(2005)202号),正式提出要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询价交易方式和开办银行间远期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具有一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出现,市场参与者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部分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推出多样化的外汇理财服务,无论在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内控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开办衍生品业务的能力;第三,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利率、汇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它们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相信它们不会阻碍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上成熟发达的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

1.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但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先开展的一项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于1997年4月由中国银行首先进行,之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加入进来,2004年又吸收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内银行报价的不合理,其买卖点差大大超过境外NDF的买卖点差,从而让企业觉得利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导致需求也不足。总之,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 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不能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

2.交易量还不够大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够大。如远期结售汇交易,历经几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3.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4.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中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但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另外,要及时调整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2.在交易品种方面,要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 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其次,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度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特别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银行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一种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卖出收益率较低的货币,同时卖出收益率较高货币的远期买入收益率较低货币的远期),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对远期外汇的定价具有指导作用。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因而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的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已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现在已到了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时机,从而较好地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3.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应不断吸收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和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同时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从而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活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为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5

关键词: 英国 外汇衍生品市场 借鉴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伦敦,也称为伦敦外汇衍生品市场,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上外汇衍生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巨大,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OTC(场外交易市场)外汇市场。据数据显示,2007年4月英国传统外汇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369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日均交易成交量的34.1%,远超第二的美国外汇交易市场(16.6%)。

(一)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直到20世纪初英国英镑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国际支付工具和储备货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被美元所代替。英国汇率制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界70年代末,这一时期英国实行着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外汇管制。第二次你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经济势力日渐衰落,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货币管制,战后美国、瑞士等国家的外汇市场兴起,伦敦外汇市场遭受到重大打击,并一度停市。英国政府开始实行外汇管制,但是规定了英镑对某些货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使得外汇交易银行可以在规定浮动区间内自由定价交易,由于资本管制,刺激了伦敦欧洲美元交易,伦敦离岸市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但是政府的外汇管制也刺激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1951年英格兰银行就已经规定外汇银行可以进行远期外汇买卖,不过英国最早的场外外汇衍生品交易都是因为跨国公司为了逃避管制而进行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英国逐步放弃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政策,外汇买卖完全由实诚供求决定,政府也宽松管理外汇市场,使得英国外汇金融环境自由开放,外汇市场飞速发展。英国的OTC市场也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1976年荷兰银行和英国ICI金融公司在大陆伊利诺斯有限公司和高盛公司的安排下,进行了世界上第一笔货币互换交易。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一家公司推出一种新的OTC产品,只能公司能够满足英国金融五福管理局的规定要求,其产品头寸将不受任何限制。英国政府的态度使得英国OTC市场繁荣发展,市场的参与者不断推出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来降低费用,规避风险1。场内市场方面,英国场内交易外汇衍生品市场是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金融期货和期权,英国不甘心落后于美国,在80年代初,筹划建立了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其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也发展迅速,交易量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10月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希望借此把英镑汇价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可是1992年的欧洲金融危机使得英镑大幅贬值,英格兰银行无法控制局势,只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至此英国开始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英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很早,场内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都发展的很完善,很早衍生品交易就渗透到了各个市场,交易者众多,市场体系健全。由于英国官方储备可以投资于即期外汇、外汇远期、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常被英格兰银行用于隐形干涉汇率,较为完善的外汇市场也使得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1992年英镑危机,外汇市场出现了猛烈抛售英镑的趋势,结果英镑远期汇率直线下跌,继而引起即期汇率暴跌,但是完善的汇率机制还是使外汇衍生品的发展较为健康,而且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市场份额不如利率衍生品,所以未对本币造成很大冲击。

(二) 英国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组织包括政府、自律性组织以及交易所内的自我管理三部分,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分层次的三级管理制度,但总体而言,英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监管以自律性组织和交易所内自我管理为主。

英国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指的就是英格兰银行,长期以来英格兰银行协助政府监管外汇市场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英国政府部门对市场干预较少,除了某些立法之外,政府仅仅只是通过《金融服务法》等法规条例来开展起监管活动的。对不违背相关法规条例的外汇衍生品交易,英格兰银行就不会主动干预。

自律性组织是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主体,英国有很多的协会以及工商会,涉及外汇衍生品的就有银行家协会、外汇联合委员会、批发市场经纪人协会以及英国期货期权协会,它们和英格兰银行、财政部以及金融服务管理局合作,并受到一些国际协会的监督,比如国际互换及衍生协会。同时各交易所也有具体的监管部门来控制风险,进行监管。由政府宏观立法,各个自律性组织相互监督管理,同时再加上交易所内部部门的积极排查配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从而有效的来减少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发生。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机构对信用风险的监管也具有独特的方式。英国的清算公司是独立于期货交易所的,英国的清算所承担履约担保,将清算风险独立于交易所之外,独立的清算所一般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交易所共同参股,因此这种结算方式降低了信用风险。

(三)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英国外汇市场虽然经历过衰落,发展出现过停滞,但是总体来说,伦敦外汇市场一直处于世界最领先地位,规模巨大,发展成熟。英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自变更浮动汇率后慢慢放宽外汇管制,英国的外汇市场就开始了腾飞。20世界80年代初就推出了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之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金融期货市场之一,2001年的时候,英国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的期货交易量已经成为欧洲第二,世界第四。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外汇自由浮动以及外汇管制的放开是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高速的发展的关键原因。我国目前汇率制度还无法达到完全的自由波动,汇率波动被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在银行对客户的远期和掉期市场上,在交易额等方面都还存在较为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仅就此而言,英国的监管方式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启示借鉴意义,的确能够给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1,我国应发展行业性的资料组织

我国目前由于信息披露并不完全公开等原因,自律性组织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并没有有效的成为交易者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场外交易市场较为隐蔽,缺乏规范的标准以及透明度,具有较难的监管度,具有规模的自律性组织就能够有效的对场外交易市场进行监管,分摊政府监管的负担。

2,鼓励外在银行参与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资银行一直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力量,它们在套期保值和套利上有很大优势。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机制在国内银行间市场和境外市场进行跨市套利,同时外资银行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技术,能够为我国提高较多是学习机会。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6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53-06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加大,微观经济体面临的汇率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客观上增加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的需求,监管部门也加快了发展境内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的步伐。2005年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8月10日,又了《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通知对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人民币远期和掉期等衍生产品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汇改后我国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新发展

(一)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是从事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银行增多。截至2006年底,具有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的中外资银行达到54家,其中汇率改革后新批准47家。

二是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参与者逐步增加。汇率改革后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截至2006年底,会员总数达到262家(重新登记后会员数),其中包括150家外资银行、111家中资金融机构和1家企业会员。即期外汇市场参与者的增加方便了做市商和其他商业银行在即期市场寻找对冲衍生产品敞口头寸的对手。

三是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主体增加。2005年8月8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远期外汇业务,符合条件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均可参与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截至2007年5月末,已有8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会员获准成为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会员。[1]

四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汇率风险,寻找规避汇率风险的途径。汇率改革后,企业有关外汇衍生产品的咨询不断增加,部分商业银行也有针对性地拓展了外汇衍生产品业务。

(二)扩大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业务范围

在原有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基础上,2005年8月2日银行获准对客户在外汇零售市场开办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2005年8月8日,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外汇业务,符合条件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经国家外汇局备案后可参与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截至2007年5月末,已有83家中外资银行会员进入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

2006年4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银行可以开展以套期保值和头寸结构调整为目的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交易。截至2007年5月末,已有76家银行取得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会员资格。

2006年8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开设英镑对人民币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外币交易币种从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4个扩大到5个,进一步便利了贸易结算,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平盘渠道。[2]

(三)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提供买卖双边报价,能加强市场流动性,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提高交易效率,分散风险,同时做市商也集中了市场供求信息,成为重要的定价中心。截止2007年5月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核准做市商22家,其中中资银行13家,外资银行9家,做市商交易量约占询价和竞价市场总成交量的90%以上。

(四)实施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政策改革

2005年9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了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办法,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头寸的管理方法。2006年初,允许做市商将远期敞口头寸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即银行对客户办理的远期结售汇和银行远期交易形成的敞口都可以在签约时到即期外汇市场平盘。2006年7月1日,将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原则推行至全部外汇指定银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对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交易机制,促进银行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改进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增加了交易方式

2006年初,即期外汇市场引入了询价交易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可自主决定采取询价或竞价交易方式,提高了交易灵活性,同时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询价交易本质上就是场外交易(OTC),做市商和其他商业银行可将外汇衍生产品所形成的头寸在场外交易的即期市场上平盘,因而它有助于增加做市商和其他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主动性。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虽然汇率浮动在数量上调整的幅度不大,但对市场发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再加上发展外汇衍生产品配套措施的跟进,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有了一些新发展。但与英美等国家交易品种复杂、日均成交量上千亿美元、场外交易极其发达的成熟衍生产品市场相比,我国的衍生产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06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476笔,总成交金额140亿美元,日均成交量5786万美元,同比日均成交量增长108.6%;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2732笔,交易金额为508.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2.99亿美元。

二、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

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措施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二是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后者主要包括对结售汇制度的完善。这两项内容为汇率衍生产品的发展提供了真实需求。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基础市场和金融环境的改善,如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为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和制度保障。[3]本文将用SWOT(注: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分析方法,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分析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所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见表1)。

(一)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优势分析

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双向波动特征明显,波幅明显扩大。汇改以前,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非常小,市场缺乏避险的动机,所以人民币远期交易十分清淡,对其他人民币衍生产品的需求也受到抑制。据统计,从2001年初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美元汇率平均历史波动率仅为0.05%。汇改之后,人民币/美元汇率波动率仍然很低,但比汇改之前明显波幅扩大(见表2)。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日均波幅由2005年汇改以后的0.02%提高到2006年以来的0.04%,单日最大波幅为0.21%,超过人民币汇率最大日波动区间(千分之三)的2/3。图1显示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而且有升有跌,单边运行的情况有所改善。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2006年1月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全面引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做市商。这是指经核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向会员提供人民币与外币的买卖价格的外汇指定银行。做市商制度是国际外汇市场的基本市场制度。做市商通过自身的连续报价和交易,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提高交易效率,分散风险,并通过买卖价差盈利。同时,做市商也集中了市场供求信息,成为重要的定价中心。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银行逐步转为单纯的市场调控者,不再承担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责任。

引入做市商之后,银行间市场从撮合竞价交易转变成由做市商连续报价交易,将集中交易模式变成了分散交易模式,改变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以外汇交易中心每日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由做市商通过自身的买卖行为为市场提供良好的流动性,使得银行间外汇市场更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因此有利于更合理汇价机制的形成。

3.监管当局对发展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汇改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了一系列关于调整外汇交易管理的政策措施,这包括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远期结售汇及掉期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了银行可从事远期结售汇的交易项目,凡是银行可以从事即期结售汇的业务都可以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人民币/外币掉期业务和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业务,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等等。这些政策措施表明监管当局对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大力扶持。

(二)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劣势分析

1.人民币利率的未完全市场化和人民币未完全可兑换制约了远期汇率的形成。目前,国内的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定价是根据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设计而来,远期外汇汇率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两国货币的利率差。具体来讲,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的汇价计算方法是: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本币拆借利率-外币拆借利率)×远期天数÷360

在计算上,外币拆借利率一般使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本币利率则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根据这一形成机制理论,如果本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到位,汇率市场化改革也将难以推进。由于我国人民币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即期外汇市场上的需求没有充分反映,这样形成的远期结售汇价格和即期结售汇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这些因素制约了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创新,令国内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衍生产品带来的避险和保值功能。

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单边预期强烈,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目前市场上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可概括为两种,一是短期稳定,二是长期升值,反映在外汇衍生产品的供求关系上,就是短期衍生产品供给多、需求相对不足,长期产品供给缺乏、难以满足长期需求。一方面,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认为,我国汇率改革坚持的是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短期内央行不会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因此,企业等经济主体对短期(一年期以下)汇率风险规避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成本较高,制约了企业衍生交易的实际发生。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虽然人民币长期将呈升值趋势,但由于其中隐含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长期外汇衍生产品需求也仅是潜在的需求。

3.银行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弱。从事衍生产品业务时间较长的银行,产品较为丰富,能够更好地通过市场信号进行成本核算,制定最优价格,价格传导较为及时。而从事时间较短的银行在测算成本时,往往参考其他银行定价,表现出较弱的定价能力。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分行没有外汇衍生产品设计、定价和头寸管理的权限,这一权限由总行来行使。这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各分行开展衍生产品业务的一些技术前提还没有完全具备,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将产品设计、定价和敞口头寸管理等权限集中在总行可以消除分行的风险点。但从长远看,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的最终目的在于管理风险并从中盈利,权限集中在总行的做法不利于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功能。

4.银行远期结售汇风险控制手段不足。目前银行对该业务风险控制的日常做法是实时掌握市场动向,测算出远期敞口综合成本,对敞口变化进行严格的监控。从理论上讲,远期结售汇头寸可以直接在银行间远期市场平盘及在即期市场反向操作等两种方式控制风险,但是目前这两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银行风险控制的需要。一是国内银行间远期市场刚刚起步。自2005年8月15日银行间远期交易上线以来,市场交易较为清淡,流动性不足,甚至出现“单边市”局面,大量的同方向敞口头寸无法平仓,银行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净售汇敞口。二是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尚未完全打通。在利率平价理论下,银行做外汇远期的同时,需要拆借一笔本币或外币在即期外汇市场结售汇,但在我国资本项目还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只能在规定的外债项目及指标下拆借外币,且不能在即期外汇市场上随意结售汇。

(三)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机遇分析

1.微观经济体对汇率避险产品需求的增加。汇改前,在近似联系汇率政策下,由于人民币仅是小幅度的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不必通过运用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等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但在汇改后,随着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增长,企业在贸易、投资过程中涉及的外汇种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其面临的外汇风险也将增加;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深入,汇率弹性加大,为了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水平,锁定风险,企业需要各种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冲。因此,汇改后大力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正好契合了微观经济体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

2.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是促进汇率形成市场化的重要手段,是汇率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其原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这是衍生金融市场的特征之一,外汇衍生产品市场也是如此。微观主体通过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减少或避免外汇损失,为参与国际经贸往来和外汇交易保驾护航;外汇衍生产品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外汇交易,增强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出现的衍生品种为微观主体通过外汇市场参与国际融资提供新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外汇衍生市场通过竞价方式产生的衍生品价格充分反映了交易主体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该价格是趋向于均衡汇率而变化的。

3.中资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中国加入WTO条款的要求,从2006年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已享受国民待遇,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竞争。开展增值业务将是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一些大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衍生品的交易与开发,许多大的金融机构设立的金融创新部门盈利已超过了传统部门。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利用外汇衍生产品方面显然处于劣势。因此,在中国开展外汇衍生产品的创新与交易,将有力地促进国内金融机构拓展外汇业务范围,使国内银行从传统的、单一的存贷业务拓展到利润空间更大的衍生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去,积极参与国际外汇市场的竞争,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水平。

(四)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威胁分析

1.对市场参与主体存在交易限制和管制。由于目前企业在交易品种、寻找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对手等方面受到市场环境的限制,银行在交易规模、选择规避风险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远期市场尚未引入做市商制度等,导致外汇衍生产品市场上参与者有限,交易量不大,报价受限,流动性不足。

以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例。一是由于企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伙伴仅限于其外汇账户开设的银行(特别是资本项目下账户的限制更明显),这就使能够提供更好的衍生品的其他银行与该企业的远期交易受阻。二是外汇管理要求的“实需原则”使得企业对尚未签订合同的但未来必定会发生的外币现金流进行避险受到限制,限制了企业对未来的外币现金流的避险需求。三是全额履约的交易规则使得企业不能自由保留外汇,不利于“藏汇于民”的管理思路。依据现行规定,企业远期结售汇合约最终必须按合约本金全额交割,这就意味着企业无法在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同时继续持有外汇,使得市场仍然存在中央银行被动吸纳结售汇多余外汇的现象,不符合当前“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整体思路。四是拥有做市商资格银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若将远期结售汇业务未履约的额度包含在内,就可能出现做市商在即期市场卖出未履约的买入合同时,结售汇综合管理头寸为负的现象。做市商既要规避风险,又不能违反结售汇头寸限额管理区间下限为零的规定,就只能减少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发生,最终导致市场交易量下降,流动性不高,不能正确报价的结果。

2.企业对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功能定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影响了参与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积极性。汇改以来,国内大多数企业正在逐步适应汇率变动的现实,但国内企业对运用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规避汇率风险大部分停留在了解阶段,实际使用不够普及,对衍生产品的了解程度、理念、经验与跨国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而且企业通常存在以下错误观念:一是由于汇改前我国人民币汇率长期固定,令企业思维固化,不能扭转观念,正确地认识因锁定汇率风险带来的成本固定。二是部分企业误认为衍生产品能够消除企业全部的风险,而没有认识到其功能只限于规避汇率风险。三是部分企业认为政府间的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市场的供求、价格、出口退税等因素对进出口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汇率因素,因此对汇率风险的关注度不够。四是不少企业参与远期结售汇交易不是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利用远期和即期的汇率差价进行盈利,而一旦这种心理预期没有实现,企业便将不满归于外汇衍生产品,继而影响到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

3.境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市场对国内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定价权的牵制。2006年6月24日,全美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简称CME)宣布,将于8月28日开始在其全天候的电子交易平台GLOBEX上推出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期货及期权产品,是继香港、新加坡和日本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on-deliverable Forwands,简称NDF)市场之后的第四个境外人民币NDF市场。与前三者不同,CME的举措,为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增加了场内交易品种。CME的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产品是场内交易的标准合约,外汇期货和远期外汇交易非常相近,期货价格就是远期汇率。CME是场内市场,其影响力要远大于场外的NDF。此外,考虑到其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其推出的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对境内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牵制和压力不容轻视。[4]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市场的关联日益密切,竞争也日趋激烈。一旦境外相关市场发展成熟起来,国内市场的后发劣势很难逆转,在规则标准、市场管理等方面将陷入被动。新加坡和东京日经指数期货之争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大力发展境内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将面对来自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强大挑战。

4.企业采取的其它规避汇率风险措施对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需求产生分流。汇改以来,企业避险手段日趋多元化。如对外贸易中采用多种货币计价,提高非美元币种结算比重;在合同中加列货币保值条款与进口商共担汇率升值风险;调整商品贸易的价格;利用出口押汇、福费廷、出口发票贴现等贸易融资业务实现提前收结汇,利用进口延期付汇、海外代付推迟付汇时间;在外汇收支中利用货币对应来规避风险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功能和外汇衍生产品相似,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因此,对企业采用外汇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替代效应,影响了进一步做大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货币市场的发展

发展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定价问题。在外汇衍生产品定价中,既要用到即期汇率,也要用到无风险收益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要求的最低回报利率,无风险利率就是基准利率。金融市场的投资通常通过观察基准利率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的走向和风险。此外,由于外汇衍生产品往往涉及多个市场、不同期限,为保持无套利均衡原则,必须形成金融市场间相对统一和期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如果各个市场严重分割,相关利率人为地偏离市场价值,就会削弱衍生产品自身的保值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造成市场混乱。由于利率在衍生产品定价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建立准确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利率体系,对于衍生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完善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的外汇管理法规

在可预期的衍生产品市场的规模发展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衍生交易参与者将无法明确可能承担的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外汇衍生产品的相关法规,并由于衍生交易的特殊性,应单独制定成文法规。目前,在法规制定中首先应当明确和放开的外汇管制是有针对性的放开资本管制,取消交易的真实性审核。放开资本管制,可使衍生交易双方合法的交割与支付,避免了外汇法律风险。取消交易的真实性审核,是回归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本质,即带有避险和投机的双重特征。同时,应在适当的时机放松微观主体参与远期交易的限制,加大意愿结汇的力度,将“实需”原则逐步过渡到“自由”原则,将潜在的外汇供求转化为现实的外汇供求,强化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作用。

(三)培育和发展境内人民币NDF交易市场

从技术层面分析,各银行在外汇运营头寸较紧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将外汇资本金结汇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市场条件下结汇是规避存量外汇汇率风险的惟一途径。为此,不能简单地禁止或限制银行将境外募股或战略投资结汇,而应通过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途径从源头上疏导出于合理避险目的的巨大结汇需求。建议在即期外汇市场管制程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性安排,取消对远期结售汇的实需管理和实盘交割原则,允许外汇指定银行推出面向境内机构、个人的以人民币为清算货币的无本金交割本外币远期交易(即境内人民币NDF),交易双方在远期合约到期后按约定汇率与到期实际汇率差价以人民币进行差额结算,而无须实盘交割;开设银行间境内人民币NDF交易市场,使之与面向客户的零售市场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人民币NDF市场体系,在满足境内机构、个人在继续持有外汇的同时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需要同时,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

(四)尝试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汇间衍生产品交易以活跃市场

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人民币对外汇的衍生品业务,不能无视市场需求和承受能力而盲目推出,否则会重倒过去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期货交易的覆辙。为了活跃即期市场,培养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可以在国内建立外汇间衍生品市场,吸引银行、客户等微观主体在本国市场进行外汇间的衍生品交易。新加坡早在1984年就已做出有益的尝试。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通过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建立共同对冲机制,使国内投资者能在新加坡参与外汇间的交易,扩大了投资者参与交易的规模和范围。在国内建立外汇间衍生品市场,可以充分挖掘潜在的外汇供求,积累参与外汇衍生品交易的经验,为人民币与外汇间衍生品的出炉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能够扩大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这既起到推动外汇即期市场、衍生市场发展的作用,对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交易而言,也没有违背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五)积极推出场内人民币衍生产品

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包括交易所和场外市场(OTC)两个部分,其中交易所产品以增加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和具有更强的价格发现功能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场外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运行平稳、流动性良好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以便从中获得其管理风险和资产定价所需要的市场数据和流动性对冲工具的支持。目前,国内银行间市场虽然已经推出了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但交易活动并不活跃,这与国内缺少期货、期权等市场强大的流动性支持,从而使交易商无法找到足够的流动性对冲工具有较大关系。其次,活跃在境外的NDF和CME即将推出的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产品,使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此外,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浮动比较小,因此,对汇率期货和期权产品的风险的可控性相对较强,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积累经验的过程。应该争取尽快推出场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允贵.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货币市场,2007,(6).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7

1 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历史

衍生品根据原生资产分类,即股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和商品衍生品。

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衍生品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股票期货、股票期权合约)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合约等;利率类衍生品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利率期货、利率远期、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合约等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债券期货、债券期权合约等; 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具有远期外汇、外汇互换等。商品类衍生品则主要指各类大宗实物商品合约。

1.1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

大约13世纪,上述现货商品交易获得了广泛发展,许多国家都形成了中心交易场所、大交易市场以及无数的定期集贸市场。在现货商品交易普遍推行的基础上,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转手买卖的贸易商人,因而也出现了大宗现货批发交易。

这种贸易商人和商品生产者签订的远期供货合同,由初级形式到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s)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间,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计价方式与价格以及合同的信用等方面,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形成较完善的远期合约交易。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多,贸易量大增,仓储技术和仓库有了巨大的发展,芝加哥的粮食储运商能够储存大量粮食,因而促进了农产品的远期合约交易。1848年由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美国第一家中心交易所,即芝加哥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简写为CBOT。

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CME)开始实行了第一笔金融期货交易―外汇期货合约的交易,它开辟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 ),进行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意大利里拉、日元、瑞士法郎和墨西哥比索等币种同美元的汇率期货合约的交易。

当今,全球范围内较著名的商品衍生品市场有Glencore――嘉能可、Vitol ――维托尔、Trafigura Beheer B.V.(TBBV)――托克、Gunvor ――贡沃、Mercuria ――摩科瑞等。交易的品种包括农产品、基础金属、煤炭、商品指数产品、原油、排放量、运输、气体、石油制品、塑料制品、贵金属等

1.2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当时日益增加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期货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初,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出现,同时,越来越多的证券工具出现,如货币期货期权、股票指数期权、欧洲美元期货、互换期权、市政债券指数期货、奇异期权等。20世纪90年代,信用衍生品得到快速发展,以VaR为核心的市场风险度量技术和以度量违约概率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度量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

2.1商品衍生品

1914年梁启超在中国建立了上海机器面粉公会。公会虽然不是期货交易所,但已与现在的期货交易所非常相似。

1914年,在张睿推动下,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翌年4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细则》。

1916年,孙中山先生得知外国人要在上海滩建立交易所,他即与上海总商会长虞洽卿商量,准备建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并上报农商部审批,以消除外国人垄断上海市场的欲望。

1917年2月,农商部批准建立证券交易所,随后虞公与另一些人又积极筹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金银交易所。

从1921年5月起,上海新开办交易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迄止1921年底,仅半年时间,就有140多家交易所以新的面孔出现在上海滩。

解放以后,为了打击投机商人的投机倒把行为,交易所在中国大陆完全进人停止阶段。

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的商品衍生品市场又重新浮出水面,并稳步走向世界。另外,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2.2利率衍生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期间也经历了巨大的波折。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建立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大胆尝试,1992 年 12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试点推出国债期货交易,随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交易所也纷纷推出国债期货业务。但当时期货交易规则、政府监管、风险防范都很不健全。

1995 年 5 月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历时两年半的国债期货试点最终以失败告终。

中国人民银行于 2005 年 5 月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2005 年 6 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了债券远期①,这标志着我国重新开启了建立规范的利率衍生品市场进程。

银行间债券市场于 2006年 2 月推出了利率互换。

2007 年 11 月推出了远期利率协议,合约品种日趋丰富,市场交易增长迅速,其中利率互换逐步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2.3汇率衍生品

我国外汇与外汇间交易出现在1984年,中国银行此时就开始接受贸易公司、借款项目单位的委托,客户进行境外外汇期货、期权、互换等业务。

199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同年4月1日,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首先在中国银行试点。2003 年在四大银行的另外三家推行。2004年以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先后获得牌照。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因汇率波动加大,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加大,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推出开始加快。

在2005 年8月10 日之前,中国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衍生品交易和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之后,央行推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主体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并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主体开展掉期交易。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正处于趋向完善、健全和成熟的过渡时期

2.4股票衍生品

2004年10月18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正式推出中国股指期货,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随后也上市同类产品,新加坡交易所紧锣密鼓地计划推出中国A股股票指数期货。

2006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期货大厦内挂牌。2006年10月30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正式启动。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上市仪式在上海举行,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

商品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农产品、基础金属、煤炭、商品指数产品、原油、排放量、运输、气体、石油制品、塑料制品、功率、贵金属和天气。交易工具主要有远期、掉期和期权。受 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商品衍生品市场规模大幅下滑。2013 年底商品场外衍生品合约名义金额从 2009年的 2.9 万亿美元下降到 2.2 万亿美元,其峰值为 2008 年的 13.2 万亿美元。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8

一、我国汇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品种不齐全

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主要衍生品种只有: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期、远期和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的远期和掉期交易、人民币期货、与NDF挂钩的存款、人民币结构性票据、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等交易方式。

(二)交易量还不够大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够大。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中,经历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现在交易量虽然逐渐回暖,但是截至2011年2月14061.56亿元的交易量同比证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来看仍然很低。

(三)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自2007年起,虽然有78家证券公司取得发行外币有价证券,买卖或买卖外币有价证券,外汇同业拆借等业务,但是主要的业务类型和从业的门槛仍然较高,供给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四)未形成有一定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和监督管理体系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中国未形成有一定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在国内,银行的管理和监督有着银监会,券商的管理和监督有着证监会,二者都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和制度体系,而将他们作为依托汇率衍生品在管理和制度方面仍然有不足,比国外发展悠久较长的一套完整体系仍需要提高。

二、发展我国汇率衍生品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国九条”已为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指明了方向,修订后的《证券法》以及修订中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为金融期货的未来发展提供法规支持。证监会和交易所应在具体的政策和规则方面作好无缝衔接。尤其是在确保所有参与者平等和无障碍接触透明的市场信息,防止个人和团体操纵市场,保证市场交易正常,相关银行、清算机构和监管功能健全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汇率衍生品发展的次序性

在外汇衍生产品品种推出方面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必须遵循渐进性的原则,必须同汇率机制的改革相适应。从二个方面考虑我国现阶段如何发展汇率衍生品。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建设的成本和收益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衍生品的高风险性,在产品的品种选择上有所侧重。

(三)鼓励各交易主体参与

汇率衍生品市场应该存在各功能主体,如套期保值者、风险偏好者、投资者和投机者,既能众多易主体互相依存,又可以突出每种主体的特点和偏好。投机者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同时也承担了市场风险,正是由于投机者的参与,使衍生品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得到发挥,使得保值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因此,吸投机者参与,其投机行为可扩大外汇市场规模和交易量,增加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在开放性应鼓励本国及外国居民参与购买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保证套利活动的充分发生,实现衍生品价格上的国际化。其次引入国外的商行,国际贸易商在我国的汇率衍生品市场进行投资。以打到贸易需求与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目前我国央行也多次介入市场进行对人民币利率价值的维护。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9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主要问题

1.产品品种单一、领域狭窄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基础资产局限在外汇和利率上,基于黄金的衍生品也还只是刚刚萌芽。而对国际上运用广泛的以重要商品价格(如石油)、股票价格指数、有价证券、信用等为基础的衍生产品,在我方银行尚属空白。其次,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主要运用在外汇领域,人民币衍生品仅有单一的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且交易量甚微,信贷市场更是鲜见涉足。

2.产品结构简单、缺乏自主创新

产品品种单一、运用领域狭窄必然导致各银行之间产品的高度同质性。就各大银行推出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而言,大多数仅是简单地将利率和汇率期权与掉期相结合。各银行产品相互雷同,容易模仿,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难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

3.产品定价缺位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常采用“背对背”的交易方式,以中间商的身份出现,无需独立报价,也无需独立操作,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处于弱势,充当价格接受者的角色。这一情况又反过来导致了我方银行产品定价意愿微弱、定价能力低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产品交易不透明、信息披露不规范

现有的银行衍生产品往往采取基金式的管理方式――集合资金、专人管理。但由于我方银行缺乏专业的操作以及国内投资人往往对金融衍生品认识不深,又不存在对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专门监管,银行衍生品业务的交易透明度非常低,投资人在购买了理财产品之后,是不清楚资金的具体交易和操作的。而银行方面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情况基本不披露,投资者无法从银行报表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更谈不上对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作出正确的预期判断。

5.产品缺乏司法保护和监管

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法规,但仅仅依靠一部《办法》来监管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操作程序复杂、市场瞬息万变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很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为ISDA成员。ISDA协议的有关条款规定,如果交易双方发生交易纠纷需要司法解决,原则上应由英国法院或者纽约州法院管辖。但这种管辖并不具有排他性,在交易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接受交易一方法院的司法管辖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当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合作时,如果双方同意,那么我国法律也可适用。但由于我国目前有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得不到司法保护。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制约因素

(一)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深刻了解我国传统银行业务,还要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我国目前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专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人员、研究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都很匮乏,制约了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

(二)风险内控机制不完善

巴林银行宣布倒闭、04年中航油折戟沉沙、05年的国储铜等一系列事件告诉我们:一个切实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在传统银行业务方面风险内控系统已经比较成熟,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交易员越权操作就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其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在代客交易中,要求客户根据重估结果及时追加保证金, 但对于敞口如何重估、重估频率、重估时点、配套系统及人员支持均缺乏明确规定,这使得及时估值缺乏实际效应。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是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前提和保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想要通过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提高利润,无异于饮鸠止渴。

(三)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产权改革,但长期的垄断经营以及无倒闭风险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利益刺激和竞争压力。当国外银行建立起了现代治理经营机制,实现了从金融中介到服务中介的转变时,我方银行依然满足于传统银行业务,金融创新意识薄弱、动力不强。

1.市场制约因素

(1)缺乏期权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多以汇率、利率作为基础资产,然而由于国内尚未建立相关标的物的期权市场,作为结构化理财产品发行者,银行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对冲理财产品中期权的风险,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暴露。同时,衍生品交易市场能够有助于银行对衍生产品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价。

(2)缺乏可靠的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所有金融业务的基础,所有债券、证券化资产等传统产品的定价皆离不开国债收益率曲线;各类债券、外汇远期、互换、期权等基本的衍生产品也难以定价。经常情况下,很多债券一天都没有交易,从而没有市场价格,因此大部分的银行连每一天的盈亏数字都没有。没有日盈亏数据就很难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所以,加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建构是整个市场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之一。

2.监管制约因素

(1)监管滞后。在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 在金融监管方面都体现了法律现行的原则。即先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然后再开展业务;而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且政出多门,与日益发展的市场不适应。

(2)监管效率低。从目前看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是多头管理,央行、银监会都在各自领域负责相应机构金融衍生业务的监管。由于部门分割,导致既存在重复监管,又存在监管真空。

现以中国银行为例,对其产品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中国银行最新的2008年A股半年报以及2007年半年报资料进行整理,得到以下关于中国银行集团以交易、资产负债管理及代客为目的叙做汇率、利率、权益及商品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分布情况。

在外汇衍生金融产品方面,由于中国银行在这一领域的专业优势,比平均值60%高出了17.3个百分点。在外汇衍生金融产品中,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及交叉货币利率互换合同占总外汇衍生金融产品97.32%,与2007年6月相比增加了42.75%。导致这一巨大比例的原因是在中国银行的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及交叉货币利率互换合同中,包括了与客户叙做的外汇衍生交易、用以管理与客户交易产生的外汇风险而叙做的远期外汇交易,以及为资产负债管理及融资需要而叙做的外汇衍生交易。前两部分的代客交易主要是为购买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的客户服务,第三部分交易则是出于银行的自身需求。中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中汇率风险最为集中、风险敞口最大的银行之一,08年又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变化近五年来最大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各重要汇率走势的巨大波动。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通过外汇衍生工具将汇率风险进行对冲是持有大量外汇的中国银行的必然举措。

在利率衍生品方面,由于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行作为交易基准的利率如LIBOR和HIBOR都出现了下降,特别是在08年1月到6月,三个月LIBOR从4.6一直跌到2.5。而人民币汇率较主要外币品种如美元、英镑、欧元汇率稳定下行。这一现象导致了外汇衍生品活跃、利率衍生品交易量低迷。从各种利率衍生品结构上来说,08年上半年与07年相比未出现大的变化――利率互换占85%左右,利率期权10%,利率期货交易浮动在5%上下。

三、几点建议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但和外资银行成熟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体系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层次较低,产品还未标准化和系统化。结合前文所述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在此提出几条建议:

(一)加快发展利率衍生品

利率衍生品在国际市场交易量接近所有金融衍生品总和的90%,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衍生品种。利率衍生品帮助其他衍生品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价,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具有基石意义。另外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手中持有大量国债,作为债市的最主要投资者,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急需利用远期和期权等利率衍生品进行风险控制。虽然利率非市场化和各种政策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衍生品方面的作为,但银行依然应该扩大利率衍生品品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接触更多的主流利率衍生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引进衍生品业务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机制

现代银行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人才的竞争。值此金融危机之时,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组团去海外招聘专业金融人才充分说明了我方银行在这方面的强烈意识以及国内金融专业人才的匮乏。吸纳优秀金融人才、培养高素质金融工程设计团队、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我国商业银行才有能力、有资本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

(三)规范金融衍生品的会计核算

虽然财政部在05年推出了四项会计准则,但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规范。各银行的衍生品交易数据难以查找,对投资者而言就没有投资依据。规范金融衍生品的会计核算系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衍生品业务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真兵.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问题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胡剑平.肖闪.透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现代商业银行,2003(12).

[3]金春宝,孔源,潘英俊.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12).

[4]李海霞,石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浙江金融,2005(6).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10

系统考察金融衍生产品自诞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与风险,分析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无疑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衍生产品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可分为利率产品、外汇产品和股指期货产品。从这三类产品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看,其产生和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满足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和金融的促进作用,更主要地表现为风险管理。

一是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据统计,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中,系统性风险占50%左右,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投资组合等均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却能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1993年以来,资产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几乎全部使用衍生工具防范利率等系统性风险。

二是增强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和转移风险功能,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将金融风险对承受力较弱企业的强大冲击,转化为对承受力较强的企业或投机者的较小或适当冲击,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三是提高经济效率。这主要是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前者体现为给企业提供更好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后者体现为以多达2万余种的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提高定价效率等。

四是拓展了金融机构服务范围,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二十年里,国际活跃的金融机构大幅度提高了衍生工具利润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当前每天的全球交易总额近3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0%~60%。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但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导致日本东京证券公司、巴林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破产,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在实践中是增加还是降低了金融市场风险呢?实证分析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产品并未增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多的是降低了其风险。

从股指期货看,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1975~1991年间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德国、芬兰和香港等股指期货波动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所产生的14组结果中,有4组表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存在减少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9组表明不增加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1组表明增加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总体看是减少了整个金融市场风险。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身风险变化,国际清算银行(BIS)进行了大量研究,以1995年1月至2002年9月间为分析区间,分别对美国10年国债和标准普尔500的期货与期权市场的波动性与交易量月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基本呈现不相关或负相关,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说明,在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后,该市场波动性急剧上升时,投机者会因风险过大难以把握而主动减少交易,交易量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支持波动性持续走高,反过来有助于降低该市场的整体风险。

从国际上出现重大金融事件或金融危机时期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表现看,在金融动荡加剧时期,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剧增,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规避风险功能,极大缓冲和弱化了全球金融风险。如表2所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6月至12月期间,各个季度末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名义本金余额和交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前者从危机前的9.9%增至危机期间的14.3%、21.5%和14.8%。在其后爆发的俄罗斯危机、“9·11”事件、世通案件期间,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均一致地出现大幅上升。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需求分析

金融风险按金融产品划分,可分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笔者认为,能够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已经存在较强烈的需求。

(一)外汇衍生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美元的币值与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而美元是自由浮动货币,美元对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会间接影响人民币对他国货币汇率,使持有外汇或以外币结算的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而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实行限额管理,其限额原则上为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境外机构可以保留外汇,不用结售汇。这样,持有外汇的境内机构、外资机构以及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需要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从我国外汇金融资产总量看,2002年末银行外币存款达12159.0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银行总资产的7%左右,银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31746.34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2003年3月末已达到3160.1亿美元;银行间外汇市场2002年交易量达971.9亿美元。随着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增大,交易规模快速增加,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对外汇衍生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外资外贸角度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4.23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50.18%,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3亿美元,若按照留存20%的比例计算,外资外贸企业每年约10000亿人民币的外汇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结售汇管理规定已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但受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国内企业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贬值,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不同影响,特别是加大了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从而使其经营利润下降。因此,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

总体看,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资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客观上对外汇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提出了需求。今后,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这一需求将会在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更快的增长。

(二)利率衍生产品需求逐步加大

我国自1995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思路以来,利率波动性逐步增加,变动频率加快,利率风险不断加大。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下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8.96%下调至1.98%,波动性较大。在市场利率方面,已形成了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基础的二级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放开;国债和金融债券发行采取市场化招标方式;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改革范围不断放宽,利率风险逐步增大,如放宽县以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可以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等。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步升高,迫切需要通过利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降低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与利率变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规模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182295.33亿元,各项贷款总额为139436.56亿元,各类有价证券余额为34267.11,面临利率风险的资产总量很大,对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规模较高。

从金融资产品种特点看,由于同业拆借和回购品种交易期限品种较少,且期限较短,二级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性相对较低。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固息债占比较高,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在目前利率低谷时期,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短期无风险收益,大量投资中长期债券,若未来利率上升,该种投资结构将引致很大风险,使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率类衍生产品存在较强的需求。

总体看,尽管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但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加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三)股市衍生产品需求日趋强烈

从股市规模看,截止2003年末,我国A股和B股累计筹资总额为8772.36亿元,市价总值为38329.13亿元,占2002年GDP的37.84%,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初具规模。随着该种风险资产的增大,对衍生产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

我国股市波动性较高,笔者经过统计发现,自1991年发展股市以来至2003年3月,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标准差为22.13%。期间,股市震荡最大的时期是1999年5月至今,从最低1047点,直线涨至2001年的最高2242点,涨幅达114%,而后直线下跌,跌至2003年1月的1376点,跌幅近40%,而这一期间,我国GDP仍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中国股市的波动性之大,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在1802~1975年的近200年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月收益率标准差相当稳定,介于1.5%~8.8%之间,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3.5%~5.3%之间;1976~1991年间,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股票月收益率标准差中,除了阿根廷外,智利和台湾在15%~20%外,其他国家均低于15%,中国股市波动性位于世界前列,对能防范股市系统性风险的衍生产品提出了客观需求。尤其是随着QFII的深入实施,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的设立,理性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会迅速增加,对有效规避中国股市的高风险的衍生工具需求将迅速提升。

从股市规范化程度看,目前存在较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股票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无法做到“同股同权”,个别股票存在大户操纵和“坐庄”现象,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股市投资风险。总体看,我国股市发展到一定规模,风险较大,对能规避股价波动的股指期货产生了较大需求。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外汇衍生品市场例11

系统考察金融衍生产品自诞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与风险,分析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无疑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衍生产品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可分为利率产品、外汇产品和股指期货产品。从这三类产品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看,其产生和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满足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和金融的促进作用,更主要地表现为风险管理。

一是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据统计,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中,系统性风险占50%左右,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投资组合等均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却能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1993年以来,资产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几乎全部使用衍生工具防范利率等系统性风险。

二是增强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和转移风险功能,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将金融风险对承受力较弱企业的强大冲击,转化为对承受力较强的企业或投机者的较小或适当冲击,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三是提高经济效率。这主要是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前者体现为给企业提供更好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后者体现为以多达2万余种的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提高定价效率等。

四是拓展了金融机构服务范围,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二十年里,国际活跃的金融机构大幅度提高了衍生工具利润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当前每天的全球交易总额近3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0%~60%。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但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导致日本东京证券公司、巴林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破产,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在实践中是增加还是降低了金融市场风险呢?实证分析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产品并未增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多的是降低了其风险。

从股指期货看,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1975~1991年间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德国、芬兰和香港等股指期货波动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所产生的14组结果中,有4组表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存在减少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9组表明不增加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1组表明增加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总体看是减少了整个金融市场风险。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身风险变化,国际清算银行(bis)进行了大量研究,以1995年1月至20__年9月间为分析区间,分别对美国10年国债和标准普尔500的期货与期权市场的波动性与交易量月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基本呈现不相关或负相关,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说明,在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后,该市场波动性急剧上升时,投机者会因风险过大难以把握而主动减少交易,交易量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支持波动性持续走高,反过来有助于降低该市场的整体风险。

从国际上出现重大金融事件或金融危机时期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表现看,在金融动荡加剧时期,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剧增,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规避风险功能,极大缓冲和弱化了全球金融风险。如表2所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6月至12月期间,各个季度末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名义本金余额和交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前者从危机前的9.9%增至危机期间的14.3%、21.5%和14.8%。在其后爆发的俄罗斯危机、“9·11”事件、世通案件期间,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均一致地出现大幅上升。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需求分析

金融风险按金融产品划分,可分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笔者认为,能够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已经存在较强烈的需求。

(一)外汇衍生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美元的币值与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而美元是自由浮动货币,美元对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会间接影响人民币对他国货币汇率,使持有外汇或以外币结算的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而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实行限额管理,其限额原则上为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境外机构可以保留外汇,不用结售汇。这样,持有外汇的境内机构、外资机构以及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需要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从我国外汇金融资产总量看,20__年末银行外币存款达12159.0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银行总资产的7%左右,银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31746.34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20__年3月末已达到3160.1亿美元;银行间外汇市场20__年交易量达971.9亿美元。随着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增大,交易规模快速增加,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对外汇衍生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外资外贸角度看,截止20__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4.23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50.18%,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3亿美元,若按照留存20%的比例计算,外资外贸企业每年约10000亿人民币的外汇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结售汇管理规定已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

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但受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国内企业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贬值,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不同影响,特别是加大了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从而使其经营利润下降。因此,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

总体看,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资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客观上对外汇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提出了需求。今后,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这一需求将会在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更快的增长。

(二)利率衍生产品需求逐步加大

我国自1995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思路以来,利率波动性逐步增加,变动频率加快,利率风险不断加大。1996年至20__年,我国连续8次下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8.96%下调至1.98%,波动性较大。在市场利率方面,已形成了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基础的二级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放开;国债和金融债券发行采取市场化招标方式;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改革范围不断放宽,利率风险逐步增大,如放宽县以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可以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等。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步升高,迫切需要通过利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降低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与利率变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规模看,截止20__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182295.33亿元,各项贷款总额为139436.56亿元,各类有价证券余额为34267.11,面临利率风险的资产总量很大,对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规模较高。

从金融资产品种特点看,由于同业拆借和回购品种交易期限品种较少,且期限较短,二级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性相对较低。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固息债占比较高,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在目前利率低谷时期,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短期无风险收益,大量投资中长期债券,若未来利率上升,该种投资结构将引致很大风险,使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率类衍生产品存在较强的需求。

总体看,尽管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但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加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三)股市衍生产品需求日趋强烈

从股市规模看,截止20__年末,我国a股和b股累计筹资总额为8772.36亿元,市价总值为38329.13亿元,占20__年gdp的37.84%,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初具规模。随着该种风险资产的增大,对衍生产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

我国股市波动性较高,笔者经过统计发现,自1991年发展股市以来至20__年3月,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标准差为22.13%。期间,股市震荡最大的时期是1999年5月至今,从最低1047点,直线涨至20__年的最高2242点,涨幅达114%,而后直线下跌,跌至20__年1月的1376点,跌幅近40%,而这一期间,我国gdp仍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中国股市的波动性之大,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在1802~1975年的近200年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月收益率标准差相当稳定,介于1.5%~8.8%之间,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3.5%~5.3%之间;1976~1991年间,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股票月收益率标准差中,除了阿根廷外,智利和台湾在15%~20%外,其他国家均低于15%,中国股市波动性位于世界前列,对能防范股市系统性风险的衍生产品提出了客观需求。尤其是随着qfii的深入实施,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的设立,理性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会迅速增加,对有效规避中国股市的高风险的衍生工具需求将迅速提升。

从股市规范化程度看,目前存在较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股票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无法做到“同股同权”,个别股票存在大户操纵和“坐庄”现象,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股市投资风险。总体看,我国股市发展到一定规模,风险较大,对能规避股价波动的股指期货产生了较大需求。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