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2 22:16:55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1

二、2018年自治区住建厅下达我市第一批危房改造指标63户已下达**区,目前开工42户,剩余21户正在筹措准备。

三、截止目前我市2018年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约为105户全部为***区。

四、目前,由各旗县区住建部门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第三方专业检测鉴定机构成立农村牧区危房鉴定领导小组,对建档立卡等贫困户房屋危险等级进行鉴定,我市将于6月10日前全部完成。

五、我市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档案经过自治区住建厅、市住建委多次工作检查及规范性要求,农户危房改造档案材料齐全规范,真正做到一户一档、资料核验、动态管理。

六、市财政局与我委联合对历年危房改造资金进行专项清理检查,每年年底各旗县区危房改造完成竣工验收后,相应资金均能按照要求拔付到位。

七、按照自治区住建厅工作安排和部署,2017年以来,我委对各旗县组织两次“雁过拔毛”检查,并于今年4月4日对住建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转发到各旗县区住建部门,按照要求对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中“两项工作重点”和“九项重点检查指标内容”做了深入细致核查,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八、我市根据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出台了《****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保障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扶持对象范围、政策措施,明确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工作目标以及在政策衔接、对象衔接、标准衔接和管理衔接方面的重点任务,兜底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部纳入脱扶攻坚扶贫范围,各旗县区政府已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施兜底保障。

九、各旗县区政府对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制定了专项扶贫措施,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截止目前各地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已于当年全部完成。

二、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要点

一、按照自治区住建厅、市委政府工作要求和安排,我委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一个规范、三个方案”既:《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处理技术规范》、《****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市2018年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及《****市农村厕所建设管理三年实施方案》,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目标、范围、标准、做法、步骤、措施等。

二、****市下辖*个旗县区,**个苏木乡镇,**个行政村。截止目前,*个旗县区全部完成了县域乡镇建设规划,占全市旗县区100%。我市各旗县区正在组织力量制定相应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个苏木乡镇已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个行政村全部编制完成村庄规划,达100%。

三、我市于**年制定了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截止目前各旗县区正在逐一推进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落实情况。我市各旗县政府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信贷资金参与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垃圾污水处理及卫生厕所等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建立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落实情况。对农村牧区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公共卫生厕所等公用设施和村庄绿化建立了管护长效制度。进行有效维护、管理和监督。截止目前完成后续管护村庄3050个,约占71%。

三是建立健全农牧民主体机制落实情况。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广泛动员农牧民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保障农牧民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和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落实情况。市委政府召开会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加强资金筹措、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配备工作人员,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长效管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是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落实情况。建立市职部门和旗县区政府协调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统筹解决全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2

一、工作开展情况

农村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之一,为防止疫情在农村地区扩散,坚决打赢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华区将疫情防控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在整治过程中坚持因情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民土风情,突出地方特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一是加强村民健康教育宣传。充分利用村内大喇叭、微信群、宣传车、宣传单、标语横幅等各种宣传方式,引导群众参与环境卫生保洁,提高村民疫情防控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外出戴口罩、入门勤洗手、居家常通风。

二是开展村庄集中整治。以村级保洁员等人员队伍为主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活动,重点对房前屋后垃圾乱扔、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脏乱差”突出问题进行整治,实现村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洁净庭院”创建,引导群众及时清理厨房、厕所、起居室食物残渣、污垢、杂物,清扫房前屋后垃圾、畜禽粪便、废弃物,力争室外有序摆放、整洁美观,室内干净卫生、清爽雅观;各行政村及时清理河道白色垃圾、杂物等,打捞塘沟水面漂浮物。严禁病死畜禽直接丢弃,杜绝生活污水、厕所粪污直排,做到村内塘沟无黑臭水体,无污水乱流。规范村庄畜禽养殖。落实农户家禽圈养制度,坚决杜绝畜禽放养、乱放乱跑、随地排放等现象。推进村庄养殖场和养殖户畜禽养殖粪污清理整治,避免人群直接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防止病毒传播。

三是实施乡村绿化。在辖区范围内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植树增绿活动,以未参加过市人居环境观摩村庄为重点,在村内道路旁、房前屋后及时植绿增绿,全面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减小疫情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

四是开展示范村创建。按照省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具体要求,认真做好校尉营村省级示范村创建工作,做好香山管委会岳庄村和青石山街道场坊村的市级观摩评比迎检活动。通过示范村创建,使村庄基础设施得到较好的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全新变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提升

新华区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保护方案、加大人财物投入等措施,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原则,有力地推进石桥营村传统村落保护,打造美丽乡村,留住记忆乡愁。

一是坚持建筑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原则。从石桥营村村落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特色民居保护等几方面着手,通过对村落周边自然风光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民用房屋布局、窜户路、房屋庭院布局等主要元素进行合理设计,具备保护原貌,同时具有现代独特建筑风格,加强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二是坚持保护生态建设为主的原则。在传统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以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开展香山街传统村落综合环境整治工程,建立污水收集、处理生态系统,实施村庄亮化、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从根本上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应当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做到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天然的乡村与山水一体的自然风貌。

三是坚持保护民俗文化为主的原则。传统村落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融合石桥营村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重点保护和利用,形成特色,形成品牌。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行动早、措施实、效果好,但是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镇(街道)、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没有认识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部分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识不强,文明素质不高,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垃圾乱丢、杂物乱堆乱放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包村的区直单位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认识不够,参与整治的热情不高、氛围不浓,没有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到重要日程。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公厕、垃圾桶、垃圾中转点、垃圾运输车、排污管网、污水沉淀池等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村内垃圾没有全面实行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村外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覆盖或填埋上。

(三)农村环境不达标

多数村庄整体布局散乱,当初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草堆杂物堆放、畜禽养殖等农村实际问题,特别是背街小巷的“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抢占、乱占和重复建设现象仍时有发生。农村绿化美化标准不高,总体规划滞后,有的地方绿化不切实际,有的地方绿化管护不到位,没有形成“环村有林带,村中有游园,庭院有花果”的特色。

(四)资金渠道不畅通

镇(街道)、村在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新华区委八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新华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意见》解决资金难题的精神实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用资金主要靠垫靠借靠赊,没有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和杠杆作用,没有真正实践“向上争取一部分,财政奖补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的资金筹措渠道,致使部分村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度和质量。

三、下步打算

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新华区需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先民生后提升”,突出“整治提质”,注重“四个协同”,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起点、高质量开展。

(一)协同推进三级书记亲自抓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坚持党(工)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区人居办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区、镇(街道)、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构建区、镇(街道)、村三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格局。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区直单位要加强统筹协作配合。要把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积极鼓励农民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组织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协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是困扰新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问题,要在区委八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框架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协同推进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污水治理、垃圾中转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三)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3

下辖11个居委会、11行政村,286个居民小组,7.5万人。按照3‰的比例配齐、配足农村保洁员242名,垃圾转运车8辆、洒水车3台,扫路车1台,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县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日产日清。经过近三年来的人居环境整治,已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8个,特色田园乡村1 个,着力打造农房改善项目3个。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盲点多。在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展开,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大部分村居没有将其摆在优先位置,不能有效发动群众参与整治。

2、整治标准有待进一步推进。群众卫生户厕废弃的比较多。村庄绿化全面推进缺乏有效措施,大部分群众存在重视硬化、轻视绿化的思想,村落和房屋整体品味较低。垃圾桶、垃圾池、清运车、中转站等设施配置标准和规模无法满足垃圾分类处置需要,运行费用保障不足,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有待加强。有的村组日常保洁不到位,生活、养殖污水横流,亟待建立和完善长效治理措施。

3、资金保障不足,因村居在人居整治过程中,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期整治经费村(社区)跟不上。在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三、如何改革

1、培育群众主体意识。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大力推进清洁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以点带面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村民自治。

2、因地制宜推进重点工作。整合技术力量,加强指导,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卫生健康厕所建设、串户路和庭院硬化、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最少的资金、最本土的材料,打造出最具内涵的村庄院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小型工程项目,组织当地工匠组成小工程队进行施工,助推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4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实现规范化治理。采取组收集、村转运、集中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在5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中型生活垃圾焚烧炉5座,购置垃圾收集清运车17 辆、垃圾收集箱20只,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镇54个村(社区)均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收费制度,全镇共落实保洁员164人,实现保洁员制度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规范。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马街镇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方式,计划推动东片区13个行政村污水管网建设。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开展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目前。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集镇污水处理厂和郭家村污水处理站计划春节后启动建设,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四是村庄规划不断健全。马街镇按照省市要求,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大力度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乡村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计划3月底全面完成54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村庄规划100%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5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实现规范化治理。采取组收集、村转运、集中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在5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中型生活垃圾焚烧炉5座,购置垃圾收集清运车17 辆、垃圾收集箱20只,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镇54个村(社区)均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收费制度,全镇共落实保洁员164人,实现保洁员制度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规范。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马街镇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方式,计划推动东片区13个行政村污水管网建设。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开展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目前。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集镇污水处理厂和郭家村污水处理站计划春节后启动建设,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四是村庄规划不断健全。马街镇按照省市要求,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大力度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乡村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计划3月底全面完成54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村庄规划100%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6

一、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战略举措

东营市以建设整洁、舒适与绿色的农村人居环境为工作标的,以建设生活、居住、休憩、交通、文化等功能协同运作的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并整合与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采取的主要举措包括:

1.推进安居工程,改善村民居住与生活条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危房改造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权的实现。生活条件改善方面,重点推广沼气池建设,在农村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农民生活环境。此外,加强农村绿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并鼓励农户参与公路绿化植物养护等工作。到目前为止,东营市生态林场累计投资达14.2亿元,造林15万余亩[2]。组织农村垃圾清理,硬化农村路面,安装路灯,美化、亮化农村生活环境。

2.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系统处理污染物,降低污染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破坏度。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农村水质、大气以及土壤质量,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碎片化耕作模式等土壤等生产环境的破坏,农村生产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改善农村文化环境。东营市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以及休憩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和文艺演出下乡等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文化环境得到相应改善。

二、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生态林场建设与农村绿化、村容整治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1.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等协同发展认识不到位。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关系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地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割裂,未遵循系统性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要重视环境效益,同时也要关注经济利益,更要关注到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等,可以比较好地协调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东营市作为以石油产业为支撑的资源型城市,石油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破坏性。油井占用了一定农村土地,同时石油企业存在着偷排乱排废水废气废渣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城镇化互动性不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就农村论农村的认识误区,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割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统筹等原则贯彻不到位。

2.农村人居环境的特色提升与人性化设计不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既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又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还要注重地域原有特色的延续与传承[3]。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当地特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展开。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某些方面依然有忽视各村具体情况搞“一刀切”的现象,不能很好地保存和提升原有特色。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东营市各地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大片村庄改造成集中化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应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但短期内有些村民特别是依然从事农业的农民,是不能立即适应这种居住环境巨大转变的。东营市适应村民这种转变需求的过渡性措施不足,政策灵活性和人性化设计有欠缺。

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的主体,但碍于农民环境意识淡薄、政府引导不到位等限制,农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比较有限。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能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民的动员是这一和谐状态实现的关键。由于农民生活与生产习惯的纠正不到位,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药、化肥等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政府大包大揽强制推行等家长式作风影响下,农民参与建设人居环境主动性不强。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未来要更加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三、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

1.正确处理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等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要通过改革与创新统筹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等多维政策目标的实现。正确处理发展农村经济与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4]。农村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两者相互促进与统一,不能割裂开来[5]。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乡村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东营市以石油产业为经济支柱,在提高了农村人均GDP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化工厂排放废气废水以及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能源产业升级,改变乡镇企业等重工业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田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发展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及农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循环农业,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同时,要大力扶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民只依靠种地谋生的生活方式。发展黄河入海口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保护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文化,建设黄河入海口生态景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升农村人口聚居地的绿地覆盖率,保证绿地面积逐步提升。增强农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培育采摘旅游节、“农家乐”等乡村特色活动。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吕剧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7

中图分类号 TU-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90-02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Idea and Measures of the New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ZHANG Hong-xiang

(Department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Chongqing 408000)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improving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rural cleaning projects)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the idea and measures of new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were elaborated,the achievements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rural;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construction;idea;measure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减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统筹城乡发展。2006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1]。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但大部分新农村建设项目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层面上缺少有力的推进措施。

新农村建设项目系统而复杂,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建设即乡村清洁工程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1 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清洁的田园、家园、水源、能源,实现农村生态良性循环,建立农村生活社会化物业管理体系,创造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项目实施后,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作物秸秆利用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农药包装物等)回收率达到9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可减少20%,基本实现道路硬化、亮化,村庄净化、绿化、美化。

2 建设内容与思路

2.1 建设内容

2.1.1 居民住房建设。各村组根据实际情况,修缮、拆建相结合,修缮原建筑,拆改不合理规划和危房,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同步实施。

2.1.2 家园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户内排水管道)、农村“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和生态庭院等建设,以及分户生活垃圾收集设备购置等。

2.1.3 田园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田废弃物收集池、生态拦截沟和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等建设。

2.1.4 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村内排水管网、农村物业服务站、无机垃圾中转设施、安全消防设施、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以及村容整治与绿化美化等[2]。

2.2 建设思路

2.2.1 总体规划建设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村庄实际情况,遵循经济发展不能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健康发展,更不能以破坏自然资源、牺牲环境、危害群众健康安全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各种措施,改善村庄环境,体现农村建设的特色,将居住、休闲、农耕、娱乐、生产、生活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造就一个优美、和谐、发展、充满活力,既有现代文明,又富有乡土气息的村庄。

2.2.2 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见,充分动员农民积极参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村庄现有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建筑和设施,避免大拆大建,造成农民的负担增加。

2.2.3 通过培训、思想教育、会议辅导等方式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树立爱家乡、爱集体的思想,让农民积极配合,并参与到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行动中,成立农村建设村级办公室,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2.4 将生产发展纳入总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同时利用有利条件引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经济,为推动村庄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2.5 以当前村民最迫切、最需要改善的居住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口,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建设的重点,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庄环境整治抓起,在财力允许和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运作。

2.2.6 建设过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当前建设与远期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建设措施

3.1 新村居民点建设

村庄新村居民点集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层高、统一水平、统一外装饰、统一分房“六统一”原则,农户按照人均出资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形式修建村民住房,采取拆一补一、拆旧建新的方法,引导动员建房向新村居民点集中,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2 家园设施建设

3.2.1 村内排水管网建设。开展村内公共管网的建设,实行雨污分离。在房前屋后建设暗排沟,村内建设排水主管道,连接农田灌溉渠道。排水管道按每户15~20 m计算建设。

3.2.2 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居民点建设栅格式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将厨房用水、洗衣用水、洗澡用水以及水冲式厕所溢出部分等汇集至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3.2.3 改灶、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改厕内容包括村民住宅建水冲式厕所,村内公共活动场所修建三格化粪池公共厕所。改圈内容包括人畜分离,硬化畜禽圈地面,建设固液分离设施。通过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作,改善农村家庭卫生条件。改灶是改建灶台、清洁池;设置排水管引污水至净化池;贴瓷砖、粉刷亮化厨房;推广节能电源灶具,安装太阳能,增大村庄清洁能源普及率。

3.2.4 饮用水安全建设。利用丰富的地表水资源,铺设引水管道,引水入村,结合地下水利用,再按每户配置1个储水箱设置自来水龙头,尽可能使每户都用上自来水。

3.3 田园设施建设

3.3.1 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在通行便利且不妨碍机械作业的地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就地收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包装袋(瓶)和残膜。为防止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收集池底部作防渗处理,池体以方形为主,池底作防水处理。

3.3.2 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建设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把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秸秆和人畜粪便经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农村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

3.3.3 生态拦截沟。利用稻田排水沟渠,建设稻田退水氮磷生物拦截设施,延长流水停留时间,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沟内种植高效富集氮、磷植物,吸纳稻田退水中氮、磷以及水体中残留农药,改善净化水质,促其循环再利用,防止农业面源污染[3]。

3.4 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4.1 无机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建设村庄垃圾中转设施,集中收集垃圾。对无机垃圾实行“户分类、村集中、乡中转、区(县)处理”。有机生活垃圾定期运送到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进行发酵处理后作为农田有机肥;无机有害的工业垃圾运送到乡中转站,然后转运到区(县)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3.4.2 村庄道路建设。村庄道路、入户道路均采用水泥路面硬化,村庄道路为宽10 m左右、厚25 cm水泥路面,入户路为宽8 m、厚20 cm水泥路面。同时赋予各居民小组环境监管权,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落实“门内达标、门前全包”责任制,提高社区清扫保洁水平,做到人洁地净环境美。

3.4.3 村庄绿化美化。一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的绿化原则,进行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打造“绿、净、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道路、居民活动区栽植乡土花木以及杜鹃、月季等常规花卉。居民广场可建设绿地、花圃,铺草坪。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居委会无偿提供部分绿化树种。二是结合农村造林,动员和组织农民在村庄公共区域栽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修建集体小型广场、简单景观建筑和休憩娱乐设施等,为村民提供闲时休息交流的场所。房前屋后、庭院绿化根据农户意愿开展建设,包括房前屋后绿化硬化美化。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居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4]。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新型社区服务建设,即完成小学、幼儿园、商铺、卫生所、居委会建设;完善消防设施建设,即完成配套的消防设施建设,按人口密集程度有计划地安装消防栓,配备应急专用微型消防车1辆,手抬机动泵2~3台,水带20条左右,防火服10套以上,安全帽20个以上,具体可参照我国乡镇消防设施安全规范条例[5]。

4 取得的成果

4.1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增强

实施通路、通电、农田水利、安居房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通乡公路,安装清污分流排水管道,硬化村内道路,新建农村住房,新老村庄统一外装饰墙面,使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通过实施改厕、改灶、改厩,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规范“三堆”等项目,修建公共厕所,建盖卫生厩、卫生厕,使用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村内行道树栽植以及开展以栽树为主的绿化,并进行局部造型,路旁支砌花台,设置路灯等,建设封闭式垃圾池、村民休闲广场;安装出村排污管道,使全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6]。

4.3 居住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以“群众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大整合、大参与建设为契机,建成许多特色“亮点”工程,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4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乡村洁净工程建设,民居建筑布局合理、人居环境良好;安全卫生饮用水、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气化灶具、电话等普及率均明显提高,村民逐步向市民转变。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示范先行、有序推进。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防止一哄而上和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村民主体、激发动力。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优先序和标准。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和建设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明确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地方投入力度,强化监督考核激励,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行动目标。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

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9

【正文】

今年以来,瓜州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紧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集中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提升乡村生态宜居环境。

一是制定措施抓落实。根据《酒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集中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制定印发《关于认真做好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六大行动”重点工作的通知》《瓜州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扶持办法》等政策文件。动员全县农村乡镇制定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工作原则,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突出重点抓整治。按照“示范带动、试点实施、有序推进、逐步覆盖”的原则,采取“拆、改、建、管”相结合,压茬推进农村“风貌革命”。积极争取375万元专项整治资金,以“三清一改”创建标准,动员全民集中排查整治村庄内外、房前屋后等卫生“死角”和“顽疾”,全面清理垃圾堆、柴草堆、粪土堆等三堆,切实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全覆盖,目前已完成清洁村庄创建38个,完成任务100%。

三是示范推广抓厕改。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质量的重要抓手,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以“卫生旱厕、入网水厕”为主,“一体化生物处理、三格化粪池、入网水冲、双坑交替式”为辅的户厕新改建模式,整村实施“厕所革命”。2020年,全县新建农村卫生厕所7400座(其中:水冲式厕所303座,卫生旱厕7097座),占任务数的101%,全县累计改造卫生户厕1370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4%,建成农村卫生公厕32座,乡镇污水处理项目12个。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1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平原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党委、政府从2014年开始在全乡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使我乡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农民群众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家园,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当前,全乡农村普遍存在危、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改善生存生活环境愿望十分迫切,为此,在全乡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非常必要和重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农村道路、美化村庄面貌“两保三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持续不断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全乡所有村庄进行一次垃圾清除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美化村庄面貌,每年建设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

到2020年,全乡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环境净化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45%以上达到环境净化、道路硬

化、村庄美化的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大部分村庄干净整洁、道路畅通、生活便捷,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试点。已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和移民安置村要率先示范,全部按照市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建设。

三、基本要求

(一)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建立农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尽快解决农民住房存在的破损、漏雨等安全隐患,让农民住上放心房。建立并落实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和施工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引导农民提升农房节能性能和居住功能。

(二)净化乡村环境

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即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各村垃圾统一规划若干个垃圾堆放点,普遍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不远的村庄,可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方式处置;交通不便或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或就近分散处置。加强农村家庭宅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秸秆回收利用,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三)硬化农村道路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完善农村公路村村通、连村道路建设,由示范区发展改革环保局拿出规划,逐年实施,纳入目标责任,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要重新整修,原来标准低的要进行规范,需要新修的要适时修建;做好村内主次街道硬化,有条件的村庄实现通组通户道路硬化,可以建水泥路,也可以就地取材建石板路和砖渣路等。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到2020年底,所有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班车,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干支连网、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和公共交通网络。

(四)美化村庄面貌

在搞好环境整治基础上,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新型农村社区要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高品位、高标准布置绿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体现生态美、主体美、多样性,发挥好示范作用。其他村庄要量力而行,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绿化,有条件的村打造绿化景观街道。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供电的路灯,合理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加强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的整治,实现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五)提升精神文明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村创评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身边好人评选、道德评议会、道德教育文化墙、村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最美家庭”评选、“邻

里守望”志愿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家庭生活品质,从人居环境延伸到精神文明,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四、实施步骤

祝楼乡计划在2018年底打造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3个,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0个。具体步骤如下:

1、2015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大胡庄;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2个:口里、蒙城。

2、2016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新阳村;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3个宋楼、西圈、祝楼。

3、2017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东圈;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2个:夹堤、王录。

4、2018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3个:卞庄、西胡庄,北胡庄。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组织

各村要成立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在具体工作安排部署上,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农民满意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二)加强宣传引导

各村要采取广播、标语、宣传车、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

泛宣传,营造社会上下广泛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持引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局面。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组织开展必要的卫生户、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三)发挥党组织作用

各村党支部要按照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动员和发动群众工作,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四)强化督导考核

乡党委、政府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乡新农办要采取督查、暗访等办法,对各村进行检查,同时建立观摩评比机制,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整治效果,对推进工作进度快、成效好的村进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进度慢的通报批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根据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指导意见。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村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方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各村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3、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4、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以农民为本,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生活、有利于生态,把好事办好。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动员农民参与,保障农

民决策监督权力,避免强迫命令,防止大包大揽。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全镇所有村庄进行一次积存垃圾清除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美化村庄面貌,每年建设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到2020年,全镇行政村90%以上达到环境净化的镇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50%以上达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的镇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全镇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三、实施步骤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整治阶段、重点提升阶段和巩固完善阶段。

(一)全面整治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围绕“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全镇所有农村普遍开展清理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的活动,力争年底前完成任务。“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指的是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 ,道路两侧沿线视线范围内环境干净。

(二)重点提升阶段(2015年1月—2018年12

月)

从2015年1月起,在全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具体标准见附件)。一是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

(1)2015年工作要求:镇选择一批行政村建立垃圾清运、卫生维护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达标村创建活动;其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的行政村,村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环境整治成果。

(2)2016年工作要求:各行政村(街)选择一批建立长效机制的村民组开展达标组创建活动,或同步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其他行政村年底前都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3)2017年—2018年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达标村和示

范村创建活动,全镇行政村80%以上建成达标村,40%以上建成示范村。

(三)巩固完善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

1、2019年工作要求:继续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争取全镇行政村90%以上建成达标村,50%以上建成示范村。

2、2020年工作要求:结合各村实际建设一批美丽示范点。

四、工作机制

(一)科学规划

编制和完善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

(二)分类指导

分类推进全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对于平原村庄,着力净化环境,全面清理各种垃圾,加快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步伐,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对于山区(丘陵)村庄,依托自然地形地貌,着力硬化道路,鼓励利用当地资源建石

板路、碎石路,建设方便易行的安全道路。对于交通干线两边和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率先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三)循序渐进

紧密结合各地情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期分类提出整治办法和工作要求,有序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避免搞大拆大建、不顾经济条件盲目花钱,避免搞形式主义、干劳民伤财之事。按照全面整治、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的工作部署,制订好工作方案,谋划好工作步骤,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四)创新投入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建立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村内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沼气工程等稳定投入机制,并不断增加投入,镇财政每年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补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乡村。调整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使用。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激励引导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民办公助方式,逐步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五)创新管护长效机制

按照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维护管理,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镇政府对已经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鼓励采取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等方法,抓好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沼气、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维护工作。通过市场机制培育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维护队伍,提高运营管理维护人员素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社会上下广泛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持引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局面。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组织开展必要的卫生户、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2、发挥党组织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动员和发动群众工作,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具体工作安排部署上,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农民满意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3、强化督导考核

镇党委、政府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镇政府要组织财政所、国土所、镇村建中心、镇农业服业中心等单位采取督查、暗访等办法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对环境整治村、达标村和示范村进行检查,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整治效果,每年奖励一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先进村,并对推进工作进度快、成效好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度慢的乡村加强工作督促和指导。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三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经研究制定了切合我办实际情况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此次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称心、满意为标准,以提供最优良的秩序,最有值得服务为目标,创建“重法制、讲信誉、高效率、忧服务”的发展环境,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原则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务求实效。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1、畅通政令渠道。坚决贯彻执行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顾全大局,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等政令不畅问题。

2、转变工作作风。严肃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责任 心和工作纪律,提高工作质量。彻底改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服务不优等问题。

3、规范执法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法不依、违法必究。杜绝越权执法、滥用权力、野蛮执法的等问题。

4、遏制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按章办事,按标准收费,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以及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问题。

5、加强诚信建设。工作中讲信用,认真履行合同,践行承诺,言行一致,杜绝坑商骗商,损毁投资形象等问题。

6、强化检查监督。一把手亲自挂帅,健全软环境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查处问题和责任追究上从严从重。

7、继续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并利用南关区人防信息网络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服务承诺的信用度。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目标:经过共同努力,大力倡导和发扬“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四办”作风,营造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使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使机关作风有明显改善,使外来客商对投资环境的评价有明显改观,使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三、方法步骤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主要分以下3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4月下旬)。

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及市委全会上的报告精

神,搞好宣传动员,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根据部署,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2、集中整治阶段(4月末至9月末)。

对照此次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落实,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果。

3、检查整改阶段(10月初至11月底)。

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措施例11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农村环保工作亟需加强。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近年来,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农村乡镇垃圾转运设施、推进农村规模化养殖、发展农用沼气、引导农民改厨改厕改圈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建设了一批循环农业试点和生态示范村,改善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污染工业项目特别是重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转移,“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个别地方死灰复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由此造成新的污染日益突出。

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及农产品安全;我省还是传统的畜牧大省,畜牧业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带来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增加,给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减排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增多,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此外,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不尽完善、环境监管相对缺失、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目前,我省农村环境呈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农村环境长期得不到根本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环境。而同时,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加重了环境污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并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为解决城乡经济与环境矛盾,明确了方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2、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约多达3亿吨的生活垃圾,而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地,村民随意堆放,造成“垃圾围村”的景象,一遇大风,四处纷飞,其中还有工业垃圾甚至变质过期的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破坏土壤和自然景观,影响农业生产,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农村环境好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文明形象的树立,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3.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环境,营造一个宜居的地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而环境保护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政府都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治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着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结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解决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及重金属等指标超标问题。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坚决依法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消灭保护区内固体废物等污染隐患。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2.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加快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和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县(市)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处理场(中转站)、村庄垃圾中转场、垃圾场(站)等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边远村庄可根据地形特征,采取填埋、堆肥等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对塑料袋、农膜、农药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县(市、区)、乡镇要定期收集处理。

3.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各地应依据当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鼓励建设养殖小区,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从事网箱、围栏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禁止向湖泊、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4.严格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结合村镇建设规划,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5.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污染防治。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切实提高化肥、农药、水的利用效率。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

6.积极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旅游、林业等资源开发活动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努力遏制人为生态破坏。加强村庄、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抓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功能,保持农村地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毛林芳、窦建辉:《浅谈我国垃圾污染治理与对策的思考》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