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6 22:24:23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1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如―位老师在执教《粉刷匠》一课时,巧妙地以上课开始用来进行节奏训练的“节奏娃娃的家”还没有粉刷作过渡,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当“小粉刷匠”的角色。当他问学生:“你们想怎样帮节奏娃娃刷房子呢?”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粉刷动作,而音乐的节奏就蕴含在其中。有的小朋友是飞快的刷,有的是很有力的刷,有的则划着圈儿仔细地刷。教师从学生的“粉刷动作”中提炼出相应的节奏,并让他们看着节奏谱用乐器或手将这些节奏表现出来。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了节奏的存在,发现了它与音乐的天然联系,不仅增添了对音乐的一份乐趣,而且也增添了对生活的一份情趣,使整节课因此而放射出艺术的光彩。

二、故事导入

小学生不仅思想单纯,而且富有同情心,对身边的人、事物都很关心。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能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深入引导,使用恰当的故事,紧紧扣住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服务。

例如,要学习歌曲《摇篮曲》,就需给学生讲一讲舒伯特的生平及《摇篮曲》的创作过程。在学唱之前,为了能唤起学生对作曲家的敬仰和歌唱热情,我给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舒伯特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馆,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因身无分文而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四下张望,希望能遇到一个熟人,但饭馆里坐着的都是陌生人。当他低下头感到失望的时候,忽然看到桌上的一份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短诗,便在菜单的背面将这首诗谱成歌曲,并交给店主,这样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舒伯特死后30年,这首诗的手稿竟以4万法郎的高价售出,《摇篮曲》才得以流行于全世界。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教室里鸦雀无声,故事刚刚讲完,学生们就急切地喊着说:“老师,快把这首《摇篮曲》弹给我们听吧!”于是我就在全体同学的期盼下弹奏了著名的《摇篮曲》。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音乐故事还可以讲述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现内容情节及其社会、艺术价值等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的故事导入,最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感性入手,把学生的“心”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图画导入

图画导入法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同时,为学习歌曲创设了生动形象的境界,继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愿望,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中,“图画教学”能帮助学生营造氛围,以设“景”来表现其“情”,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音乐。

例如,一位老师在第六册《嘀哩哩》的课堂教学中,请各组学生展示其亲自查找、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资料,并提出问题:“用你的资料说一说春天在哪里?”有的学生拿着一幅冰雪消融的图画说:“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冰雪就要融化了,我找到的春天在这里。”有的学生拿来许多花草的照片告诉大家:“春天在这红的花、绿的草之中。”有的学生还配合图片朗诵关于春天的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他们”的春天。教师此时可巧妙地在他们的话语中引出歌词,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这种借用“图画导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加强信息交流,扩大了他们获取知识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谜语导入

问题是培养创造能力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个恰当的教学问题,常使学生产生惊奇感和参与性,引起其探究愿望和兴趣。尤其是猜谜活动,这是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在此活动中,他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乐于动脑,大胆想象。为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或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导入。如《数鸭子》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谜语“扁扁嘴巴大脚丫。爱到水里去玩耍,走起路来摇啊摇。边走边叫‘嘎嘎嘎’。又如《钟》一课,我设计了“圆圆的脸庞,头顶两个大铃铛,听人指挥铃铃响”的谜语。它赋予启发而难易适度,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轻松松开始了一堂课的学习。

五、体态语导入

小学生的又一大特点便是好动、善动、好模仿,尤其喜欢合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节拍而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这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视为音乐学习的一种动力,尝试着用舞蹈引出整课的教学。我以欣赏《颂祖国》为例:首先,我戴着一顶新疆帽,随着歌曲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欢快的音乐,鲜明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老师的律动中来,有的同学还会模仿老师的动脖子动作。一曲终了,老师提问:“刚才的这个舞蹈是哪个民族的?”“你对新疆有哪些了解?”顿时,课堂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揭题:“这是一首新疆的维吾尔族的歌曲”。从学生的脸上我们不难看到,一开始让学生参与到欢快、有特色的舞蹈中去,实际t-g经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而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已在学生的欢笑和舞蹈中顺利完成了。

六、趣味导入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因此,结合音乐的学科特点,让音乐课堂“动” 起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是我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1 让学生“爱动”起来,激发“乐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有了良好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渐入佳境。

1.1 声势律动激趣

让学生在声势节奏律动中直接感受,自主感悟,激发兴趣。声势律动主要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低年级孩子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跟随老师的声势变化而变化,高年级学生可以自编声势律动感受,不仅吸引学生聆听音乐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这首乐曲的音乐结构,感受音乐的韵律美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感悟。例如:在歌曲教唱或初步欣赏时,学生在富有节拍韵律的声势节奏中,拍手、拍退、跺脚、捻指等活动,自主感悟歌曲的节拍特点或者是曲式特点。

1.2 互动游戏激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在低年级的唱游课教学中,教师可带着学生专心地体验音乐的情感,并根据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自发地表演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或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学生在互动游戏中感受着音乐的情绪。孩子们身心投入在互动游戏中,自然而然感受着音乐的情绪特点,点燃着“爱动”的激情,燃烧着“乐学”的火把!例如:在感受《哈里》的情绪特点时,孩子们两个面对面,跟随着欢快活泼的歌曲跳起拍手舞。这种形式孩子们喜欢,在互动游戏中,孩子们主动地感受着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

让学生在快乐律动中感受是激发学习音乐兴趣的情感基础。我尽力为孩子创设快乐律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动”起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音乐!

2 让学生“能动”起来,培养“会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行为,由注重老师的“教”转为注重学生的“学”,有效促成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能力。

2.1 课堂小老师,培养课外、课内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好强、好表现的心理,在课堂上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小老师可以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动作、歌词以及自制的打击乐器,并组织同学学习。小老师还可以为同学们提供课外收集的音乐资料,音乐小故事等在课内进行介绍。小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同学自主学习,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音乐。例如:对高年级学生开展《摇篮曲》专题欣赏时,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收集歌颂母爱的图片、收集关于母爱、父爱的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小老师介绍他们小组课外收集歌颂母爱的相关的资料,为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激发学生终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

2.2 开展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为全体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明确学习要求,小老师起到组织作用。首先老师应让每个小组明确学习要求,小组长明确职责。例如:在《小星星变奏曲》竖笛演奏课活动中,我让小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⑴在四人小组创编节奏型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讨论①表现什么音乐形象?②引用哪一组节奏型表现合适?③运用什么弹奏方法演奏?⑵确定了音乐形象、节奏型后,组织大家根据节奏型唱变奏旋律。⑶小组长代表本小组进行交流,创作的变奏旋律所表现的音乐形象。⑷组织全体小组成员演奏变奏旋律。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促进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创作中探索变奏曲式的特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互动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在音乐海洋中自由翱翔,在创作演奏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3 让学生“生动”起来,学会“表现”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教会学生感受音乐,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生动地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3.1 课前五分钟小舞台展示

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课前五分钟小舞台展示活动。在每堂音乐课的课前五分钟,请同学们上台表演,表演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来决定。可以是乐器独奏、齐奏,歌曲独唱、小组唱,歌表演、诗朗诵、讲述音乐小故事等等。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表演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学生的表演能力、自信心都有了提高,同时开阔了视野,促进学生生动表现的能力,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得到提高,音乐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2 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生动表演,学会表现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都会设计“课堂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例如:歌曲教学《愉快的梦》,为学生留出课堂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即兴创造性活动,有的学生即兴创编声势节奏、有的学生即兴创编舞蹈、有的学生即兴绘画,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在创造性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4 让学生“主动”起来,促进“自主”

4.1 放飞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差异,喜爱也各不相同,老师要尊重学生,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乐于想象、乐于创造的学习情绪,鼓励学生自由探究。例、运用电子琴学会创作简单的变奏曲――初步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在《闪烁的小星》歌曲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旋律的节奏型、选择合适的音色及伴奏型表现可爱的小星星,有的学生创编2/4 X XX的旋律节奏型,选择迪斯科搬走型和小号音色,表现小星星快乐地跳舞;有的学生创编3/4 X X X的旋律节奏型,选择华尔兹伴奏型和小提琴音色弹奏,表现可爱的小星星跳着优美的圆舞曲----然后让学生探索变奏部分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的,最后小结变奏曲式特点:A(主题)+A1(变奏1)+A2(变奏2)+----通过联奏引导学生取名为《小星星变奏曲》,从而引导学生根据变奏曲式的特点以及多种变奏的手法,创编更多的变奏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索,放飞着想象的翅膀,把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运用节奏型、乐器音色特点,旋律创编,表现音乐形象,一幅幅小星星生活化的画面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3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的快慢变化,做出相应的小鸟动作。

2、喜欢玩音乐游戏。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鸟妈妈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走路: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站立不动。

游戏反复数遍。

2、听音乐找座位: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迅速找到任意一个座位坐下。

游戏反复数遍。

3、幼儿学做音乐游戏:

教师戴头饰扮演鸟妈妈,幼儿扮演小鸟,妈妈带娃娃出去玩。

幼儿听"鸟飞"音乐,做鸟飞动作,音乐停止,提醒有热找到家(座位)。

教师变化音乐的快慢速度:

"音乐有什么变化?""音乐快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很快乐,自由自在地在飞翔)"音乐慢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在捉虫、休息)"音乐停止了,小鸟就干什么?"(找家)游戏反复数遍。

活动建议

在学会做"小鸟找家"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小动物的音乐,如小兔、小猫等,让幼儿听音乐做"小兔找家"、"小猫找家"的游戏。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感受4|4拍的音乐节奏;

2、积极参与表演在情景表演中学会唱歌并合拍;

3、激发幼儿对歌唱表现的兴趣。

重点难点:在听音乐打节奏时示范和指导,在表演合唱中要将“一闪一闪”的跳跃感唱出来,在用手作“闪”的动作时注意合拍和跟节奏。

活动准备:小星星粘贴及太阳月亮头饰各一个;

《小星星》磁带、歌曲图谱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及感受4|4拍音乐节奏,欣赏《小星星》的旋律,和老师一起随着节奏拍拍手,感受4\4拍的节奏。

二、图片引入主题,欣赏歌曲:每当天黑了,天空中就会出现许多许多的小星星,你们见过他们吗?

1、你觉得小星星在天空中像什么?

2、欣赏歌曲《小星星》;

“星星宝宝快乐的唱起了歌。听——”

3、歌曲里的小星星像什么?为什么说小星星像眼睛?

三、再次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1、第二次欣赏歌曲《小星星》:“听听小星星在天空中,是怎样的?”

小结:一闪一闪、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进一步熟悉歌词。

2、“怎样唱出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唱出“一闪一闪”的跳跃的感觉;

运用手势配合唱出“一闪一闪”的跳跃感;

四、和老师一起运用跟着录音带学唱;

1、运用歌曲图谱,结合手势动作,提示幼儿说歌词;

2、运用歌曲图谱,结合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大胆的跟着录音唱;

3、看着图谱和老师一起唱;

4、请个别幼儿唱,老师和其他幼儿随着节奏做动作;

5、请幼儿来当星星宝宝唱歌,老师当月亮妈妈表演动作;

6老师扮演月亮妈妈,幼儿扮演星星宝宝一起边唱边随歌曲有节奏的做动作;结束。

节奏——角落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乐曲、表现乐曲

1.角落活动中熟悉乐曲、感受乐曲节奏、尝试表现乐曲。

(1)听赏乐曲,感受乐曲的优美,激发幼儿对乐曲的兴趣。

说明:在角落活动中引导幼儿花几分钟的时间听一听乐曲,感受乐曲的优美。此内容可延续4-5天。

(2)听赏乐曲、感受乐曲,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方法尝试表现乐曲。如幼儿可以用舞蹈动作表现乐曲,幼儿也可以借助各种打击乐器表现乐曲。

说明:这一阶段幼儿在角落里玩的时间可以有10天左右。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不断挖掘幼儿的闪光点,譬如幼儿用不同的乐器表现乐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乐曲等。最主要的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以及幼儿初步的4/4节奏感。这里要提醒的是4/4节奏也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型,如_— — — | _ — — | ;如:— _ — | _ — _ —| ;如:_ _ _ _ | _ _ _ _ | ;又如__ __ __ __ | ___X_X_ X_ |。教师可通过每次角落游戏的讲评让幼儿体会角落活动中的成功和愉悦。

(3)注意生活中引导幼儿多感受不同4/4节奏,

如 _ _ _ _ | 如 _ _ _ _ | __ __ __ _ | 又如:__ __ _ | _ _ __ _ |

请你过来! 我们都是 我们 都是 好朋 友 我呀 长大了,你 也 长大 了!

集体活动中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2.集体活动中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老师和幼儿共同听赏乐曲,感受乐曲优美,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小星星”,讲的是小星星的故事。

A.游戏“快乐大转盘”。

游戏玩法:老师扮演月亮姐姐,小朋友是满天的星星。星星围成大圈,月亮姐姐在中央。音乐前奏起月亮姐姐转圈;星星跟着音乐拍手。前奏结束前月亮姐姐要点到一颗小星星,小星星就马上起来,跟着音乐做动作(如眨眼、睡觉、或者跳舞)。其他小星星和月亮姐姐都必须马上跟着他(她)一起有节奏地动作,直至乐曲结束。待到间奏起,

月亮姐姐再次转圈去另一颗小星星,游戏如此循环反复。

游戏规则:小星星必须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别人做过的动作就不能再做,否则算输。

说明:这个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兴趣和积极性。在鼓励幼儿大胆地模仿别人动作并表现音乐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让幼儿按音乐节奏活动,并不重复别人的动作,更应放在幼儿会用动作展现不同的节奏型。如有幼儿用_ X_X_X_X_X_| 应该表扬

点头 点头 拍手拍手 拍手拍手

而有幼儿用 _ — _ — | _ _ _ _ | 也该好好鼓励。

扭屁 股 扭屁 股 拍手 拍手 拍手 拍手

B.引导幼儿听一段新的音乐(同一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鼓励听到不同乐器演奏表现不同动作、玩法、规则。指导重点同前。

说明:不同乐器表现同一旋律效果不同,如由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较为流畅优美,幼儿的动作应该较为舒展、柔美;而由铝板琴演奏的旋律则感觉更多的是有节奏、有弹性。不同的乐器应该引导幼儿用不同动作表现。

3.在角落游戏中进一步体会歌曲。

表现角中让每一个幼儿能有机会参加活动,进一步表现乐曲,感受节奏。此内容可在表演角里再延续10天左右。

继续在角落里引导幼儿大胆地用各种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型,在角落活动的讲评中展现幼儿的游戏,以此让幼儿体会成功体会愉悦。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3设计意图:《螃蟹歌》是一首老昆明童谣,加入了现代音乐风格RAP和电子等,清澈的童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螃蟹和小虾米也是幼儿生活中所常见的动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歌曲节奏感强,适合小班幼儿做动作,歌词也十分诙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能跟随音乐做相应动作。

2.能随音乐与同伴分角色配合做动作。

3.体验扮演螃蟹和小虾米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螃蟹和小虾米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物质准备:《螃蟹歌》音乐,螃蟹、小虾米图片,螃蟹、小虾米头饰若干。

场地准备:幼儿围成一个弧形坐好。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扮演螃蟹,情境导入)T:(教师头戴螃蟹头饰)哇!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出去找好朋友玩。(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做螃蟹的动作)评析:教师扮演螃蟹随音乐做动作,可以让幼儿对音乐先有个初步印象,为下面学习动作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学习螃蟹的动作T:谁能用动作来表现螃蟹的样子?

(根据幼儿做的动作,规范练习: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硬的壳。)T:好,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把这些漂亮的动作来做一做。

(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节奏做螃蟹的动作,特别强调RAP部分螃蟹大钳子一开一合的节奏。)评析: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让幼儿马上跟着音乐把动作做一遍,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能把零散的动作组装起来。

学习小虾米的动作T:小螃蟹觉得一个人玩真没劲,于是找来了小虾米和它一起玩,你们猜猜看它们会怎么玩?谁来演一演?

T:它们到底在玩什么呢?请你们仔细看好了。

(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扮演螃蟹,做RAP部分一开一合的动作,教师做小虾米的动作与之配合。在螃蟹钳子打开的时候,小虾米将一只手伸进去,当螃蟹钳子合起来的时候,小虾米把手缩回去。)T:原来呀螃蟹和小虾米在玩大钳子的游戏,谁来学一学刚刚小虾米的动作?

(引导幼儿做小虾米的动作,强调手缩回来的时候要速度快。)评析: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在示范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幼儿对于螃蟹动作的掌握情况,如果幼儿有错误,可以指出并纠正。

师幼配合表演T:现在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请你们都当小虾米,老师当螃蟹,当我的大钳子打开的时候你们就把手往我这边伸,当我的大钳子关起来的时候你们要怎么样?(把手缩回去)好,我们跟着音乐开始吧!

(师幼跟随音乐配合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用言语来提醒幼儿,并且教师只要象征性的去把小朋友的手抓住,而不需要真的碰到幼儿的手)T:好玩吗?那接下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老师当小虾米,你们当螃蟹,我们把前面螃蟹的动作也一起加进去好不好?

(教师带领幼儿做描写螃蟹外貌部分的动作,然后RAP部分教师做小虾米把手伸进幼儿大钳子中,再逃出来,在音乐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语言提醒:螃蟹和小虾米玩累了,打打哈欠,伸伸懒腰,睡觉休息了,并引导幼儿做打哈欠和伸懒腰、睡觉的动作。)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玩的非常开心,当老师这只大螃蟹的钳子打开的时候都抢着把手伸进来,当钳子关闭的时候又迅速把手藏到背后,幼儿在这你抓我躲的过程中情绪高涨,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结束部分幼儿集体表演。

T:我们戴好螃蟹和小虾米的头饰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玩吧!

(请幼儿选一个头饰扮演螃蟹或小虾米,找一个好朋友跟随音乐表演。)评析:戴上头饰后幼儿能更好的融入角色,并与同伴一对一进行表演,这节课也在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中落下帷幕。

活动延伸:将小虾米和螃蟹的头饰投放到小舞台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复习巩固。

活动反思:《螃蟹歌》这首歌曲节奏段落清晰,动作简单易学且富有童趣,符合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特别是在师幼配合表演的环节,教师扮演螃蟹,幼儿扮演小虾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想把手伸进老师钳子中的期盼和怕被老师这只大螃蟹抓住的紧张感,这两种复杂的情感完全的调动了小班幼儿的情绪,为了能伸到大钳子里来,有的小朋友还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当我把大钳子关上的时候,他们又激动的把手缩回去,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由于小朋友的节奏感弱,所以在与同伴配合的时候,扮演螃蟹的小朋友常常一看到小虾米把手放进来就拍上去,而不按照节奏来,所以也造成小虾米不敢把手伸进去,但这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小朋友把这个韵律活动看作了游戏,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不要被螃蟹的大钳子抓到,比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来的更重要。

附歌词与动作:

螃蟹外貌部分:螃呀么螃蟹哥【双手模仿螃蟹的两只大钳子放在头顶,随节奏左右晃动四次】八呀八只脚【双手置于腰前,大拇指藏于手心,四指活动并随节奏整体左右移动】两只大眼睛【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抵其余手指打开(即OK手势)放置两只眼睛前面随节奏画圆圈四次】,一个硬壳壳【双手在肚子前面环抱成一个圆形并随节奏上下摆动四次】。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⒈在游戏情境中初步学会唱歌曲《点豆豆》。

⒉乐意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不同味道的豆豆。

⒊喜欢与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⒋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豆豆图片:甜豆豆一个、酸豆豆一个、辣豆豆一个。

幼儿每人一个小标记:酸豆豆、辣豆豆或者甜豆豆。

活动过程

⒈练声活动

⑴练习歌曲《苹果歌》

⑵替换歌词,练习歌曲。(将红苹果换成甜苹果)

⒉学习歌曲《点豆豆》

⑴甜豆豆

师:甜甜的苹果真好吃,今天梦梦老师还带来了好吃的豆豆,猜猜藏在哪儿了?

【从围兜袋子里掏出一个粉色豆豆图片】

师:这是一个什么味道的豆豆呢?幼:甜的。

师:为什么?(引导幼儿看豆子图片上笑眯眯的表情)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吃甜豆豆的动作和表情。(幼儿的表情很到位)

(学唱前先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甜甜的东西,幼儿的味觉印象较深,先从甜豆切入,同时也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师:想吃吗?我们一起来做个点豆豆的游戏,拿出你的食指来点一点,边听我唱,边玩。【教师随音乐范唱“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请幼儿跟老师一起做相应动作。】

师:歌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呀?

师:这么甜的豆豆,想不想吃?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教师用比较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歌唱。)

⑵绿豆豆

师:呀,口袋里还有豆豆在跳呢,猜猜会是什么豆豆?(请一位幼儿摸一个)

师:看看它的表情,猜猜看。【出示绿色酸豆豆图片】

师:下面我们来唱唱酸豆豆吧,听听谁谁唱的声音听,动作表情最最像。

(这里幼儿的表情不太会做,只有部分幼儿在跟着老师学做。)

师:还有一个豆豆呢,请一名幼儿来摸出来,看看什么豆豆,用表情告诉大家。【出示红色辣豆豆图片】(幼儿的表情比较僵硬,只有个别幼儿表情丰富,几个幼儿开始游离活动。)

(看到酸豆豆和辣豆豆的时候,幼儿的反应没有看到甜豆豆时的强烈,因为幼儿对酸和辣这两种味道的感受不深,甚至有些孩子从未尝过这两种味道,他们没有相关地经验。)

师:三个豆豆都吃完了,还想不想吃豆豆呀?来来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豆豆哦。【教师掀起围兜,贴满了豆子,请每位幼儿选一个豆豆贴到自己地身上,还要说说自己是什么豆豆。】

(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表达情境语言的时候,注意将歌曲中地部分歌词融入,继续范唱,让幼儿不自觉地熟悉旋律和歌词。)

⒊游戏活动《点豆豆》

玩法:师:现在我们来做点豆豆的游戏,一边唱一边点豆豆,唱到“点到一个豆豆”的时候,我们请这个豆豆上来,然后大家问:“这是什么豆?”上来的小朋友指着自己的豆豆来回答。

示范:师:我先来点一次豆豆,引导幼儿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游戏情境的创设,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豆豆,特别是辣豆豆和酸豆豆。选完豆以后,老师可以问问哪些孩子分别是什么豆,帮助幼儿强化记忆。)

结束:游戏多次后,请一名幼儿来点豆豆。啊呀,这么多味道的豆豆真好吃,现在跟着豆妈妈再去找找有没有别的味道的豆豆吧。

活动反思

⒈选材合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选择的歌曲《点豆豆》,音乐形象鲜明,段落非常清晰,情境性强。歌曲中有趣的点豆豆游戏,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当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时,孩子们的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这样的音乐素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⑴点豆豆中,教师准备的不同颜色豆豆图片代表不同味道,请孩子们在学唱的时候观察豆豆的表情,间接地感受他们不同的味道,再假装吃一吃,并把表情、动作做出来。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动手动嘴动脑。加深记忆,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歌词转化为形象的动作。

⑵在学习理解歌词的部分,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强调歌词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示:甜豆豆肯定很好吃,来来来,我们一起来吃甜豆豆吧,甜不甜?吃到甜甜的豆豆是什么表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熟悉理解歌曲,最后巩固点豆豆的游戏,并将两部分串联起来。在和孩子吃不同的豆豆的方式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⑶将整个游戏情境贯穿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最后的点豆豆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豆豆,这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把本次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⒊教师教态自然、丰富老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在这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她非常具有表演天赋,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夸张,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所以孩子们始终被吸引。教师范唱的歌曲也非常动听,在动听的歌声中,孩子们感受旋律,完整欣赏。

建议:丰富幼儿的经验准备。在《点豆豆》中,不管是点豆豆的游戏,还是吃到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后的表现,都是需要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而表现出来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在表现酸、辣的表情和动作时不够投入,是因为他们对这两种味道不熟悉。现在的家长都什么主意孩子的饮食,会避开这种稍带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尝一尝,让他们更好的参与活动。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5幼儿老师必须有非常的才艺,才会与孩子们真正完全打成一片。

音乐选择: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节奏很好,而且配合拍手与点头,非常适合小班的孩子们进行音乐教学。

工具选择:

会乐器的老师可以选择自己会的乐器,不会乐器的老师,也可以选择用伴奏带。

授课过程:

事先让孩子按一定的间距站好位。

让同时授课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做动作,也是起到了带头引导的作用。

会弹乐器的老师开始弹奏音乐,当音乐起来,带头的老师听歌词的引导,然后做出相应的东西。包括拍拍手,跺跺脚。

孩子们也开始跟着老师做同样的动作。

等孩子们的动作做得差不多了,熟悉得差不多了,引导的老师,就停止动作,让孩子们自己听歌词,听音乐,自己来做动作。

创新过程:

对于这个歌曲来讲,主要的动作就是让孩子们来拍手,动作过于简单,而且重复,不利于锻炼孩子的音乐节奏和肢体动作。因此,可以更好地丰富一下游戏的过程。

老师弹奏音乐,然后自己唱歌词,告诉孩子们,要按照老师唱的歌词里的动作来做动作。例如,老师要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这样孩子们就需要点头,而不是拍手了。

因为老师歌唱的时候,其歌词是可变的,可以让孩子不断地去做不同样的动作,对于孩子的音乐节奏,听力锻炼,以及肢体语言的培养来讲,有极好的效果。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4

在介绍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时,我先请学生听香港动画片《麦兜故事》的插曲,当稚嫩的童声用粤语唱出《土耳其进行曲》旋律时,学生都非常吃惊,老师紧接着抛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旋律用了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也许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回答,但他们很好奇,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下面的学习将是主动而有效的;我也曾用《小星星变奏曲》来引出对莫扎特的介绍,效果也非常好。

二、选择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虽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久了听觉会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视频进行教学,如在介绍钢琴诗人肖邦时,我先播放了马克・西姆演奏的《c小调练习曲》视频,变幻的灯光、演奏家忧郁的眼神、帅气的表情顿时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完这首作品后,我及时地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学生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说“像是在庆祝一场胜利”,有的说“曲子的情绪比较嗨”,还有的说“这是一首现代风格的作品,抒发的是年轻人苦闷复杂的心情”……我都一一给予分析、解释,学生非常好奇,急于想知道作品的相关信息,当他们“想要学”的时候,教学将进行得非常顺利。

三、利用明星效应引起学生的共鸣

现在的高中生都非常喜欢明星,只要是他们崇拜的明星的作品照单全收。在欣赏浪漫乐派作品时,我先播放周杰伦的MV《琴伤》,班上气氛顿时非常活跃。在这首歌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主题旋律成了主线,学生立刻被那一缕淡淡的安然与怅然纠合的味道所吸引,乐曲始终徜徉在似有也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而当间奏出现的时候全班哗然,因为间奏恰恰是前面课上介绍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旋律。接下来再让学生欣赏钢琴曲《六月―船歌》,这样,学生能够对浪漫派的音乐特点产生自发的兴趣。

四、借助影视情节可以引起更多关注

影视艺术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艺术形式,有些剧目中在古典音乐的引用方面与剧情、主人公的表演、画面的处理等也非常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这个特点,在进行古典音乐教学时,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同一首作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在介绍浪漫派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时,我尝试了不同的导入方法:请同学们观看周杰伦导演并主演的影片《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演奏技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轰动,“斗”字同时也解释了浪漫派的风格特点之一:炫技性;播放韩国影片《爱的阶梯》结尾男主角在海边弹奏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播放《一曲难忘》中肖邦刚到巴黎时演奏的《波兰舞曲》;同样是浪漫派作品的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则可以选择韩国电影《雏菊》中的片段,即杀手的角色配乐,《船歌》的旋律准确地刻画出杀手的性格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它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声勾勒的无限空间,唤起了他心底深藏已久的的莫名默契,触动了被岁月逐渐风蚀的那根心弦。此处也很好地解释了浪漫乐派的另一风格特点: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现;在学习古典乐派时,奠基人海顿的《小步舞曲》可以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切入,这也是在我国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剧中有很多段落的配乐都来自海顿的《小步舞曲》和贝多芬的 《致爱丽丝》;学生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欣赏方式。另外,名人传记的电影也是课堂上经常涉及的内容,《钢琴家》《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寂寞》《贝多芬住在楼上》等都大量地使用名曲,只要选择和运用恰当都将成为课堂的亮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选择不同的演奏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5

故事讲完了,当学生还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时候,这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闪烁的小星》的歌曲,并在画面上呈现出跳跃的五线谱。此时有同学叫到;“老师,上面的谱子会跳跃,一闪一闪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这时我将该歌曲的五线谱在Finale界面上展示出来。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用鼠标点击音符,先将音符的时值选择出来,然后将点击音符输入的位置,然后播放音符的旋律。伴随的音乐声的响起,音符显示出了不同的颜色,这节课学生很快认识了的歌曲中的相关音符,并熟练地掌握了它们的音高位置。

[案例反思]

一、创设数字化音乐教育的课堂情境

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画卷。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其是在运用音乐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音乐知识的传播开创了新的历史阶段。实施教学的个过程中,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并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打造快乐高效的音乐课堂。

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极具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内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知识,并充分地发挥内在的动力,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本堂课的歌曲教学中,笔者使用多媒体放映与歌曲相关的动画。然后将故事引入其中。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天性好动的低年级学生竟然没有弄出一丁点儿声音。

这首歌曲很简单,在六小乐句的处理上,主要是中强、弱、强、弱、中强、弱。要将歌曲处理得丰富多彩,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使用竖笛吹奏《闪烁的小星》,使用多媒体摄像头将指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听着音乐,观察吹奏的指法。吹奏结束之后,让学生讲解一下教师演奏时指法操作特点。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音乐乐谱的敏感度。一些学生对于音乐没有敏感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一时跟不上,可以花点时间在课余时间练习。让音乐的课下练习变成一种娱乐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地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互相帮助。

二、课堂教学融入数字化

(一)识谱教学融入数字化

教师在乐谱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声乐谱教学,可以将传统音乐教育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以作为音乐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将《闪烁的小星》以竖笛演奏。音乐教师通过讲解竖笛的知识,将乐谱与乐器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吹奏指法的角度认识音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对于竖笛并不陌生,但是,并不会将其与乐谱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于是,使用多媒体播放竖琴演奏的《闪烁的小星》,并以音符“4”作为练习的重点,以指导学生着重联系。

(二)欣赏教学融入数字化

按照欣赏课教学的方式开展声乐谱教学。在多媒体可见上展示这部音乐的创作背景,并配以动画。多媒体课件播放动植物的精彩动画表演,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来体会这好听的音乐。将《闪烁的小星》作为音乐欣赏课教学,当多媒体课件播放竖笛音乐的时候,教师朗诵小星星的故事。学生虽然已经熟悉了小星星的故事内容,但是,在音乐的背景下,就会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并将所学习的乐谱知识融入其中。

(三)知识技能融入数字化

认识乐器和演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运用PPT课件对于乐器进行简单地分类,声图并茂地进行讲解。在播放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判断所使用的是什么乐器,并对于所听到的音乐进行辨认。关于音色的特点以及演奏的技巧,教师可以运用media协助讲解,以调动学生思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音乐教学融入数字化方式探讨

(一)参与-活动-创造: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舞蹈并配以音乐。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当学生的音乐思维被激活之后,就采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表达出来,从中体验音乐的内涵。以这种触感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并通过对于音乐的理解,以激发其音乐创造潜力。

(二)模拟-营造-情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字化资源对于音乐的背景进行模拟,并以动态的图画形式塑造音乐的意境,以增强音乐的质感和时空穿透力。比如《卖报歌》的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将困难时期孩子们所经历的艰苦生活运用课件展示出来,在以音乐作为背景,以深化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感到音乐的时代价值,在促进学生的对于音乐的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更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音乐教学设计,建立起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6

一、在导课时进行创新教学

很多老师在传授新课前,经常对上一节课进行复习,然后提出新课。长期这样的话,学生会感到枯燥和呆板。因而我在导课这一环节,经常变换形式,实行创新。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首乐曲前,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导课,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习了贝多芬与盲女的故事,学生就争先恐后说《月光奏鸣曲》的来历。有的学生说这是贝多芬特意为这盲女写的作品,目的是让她通过音乐来感受到光明;有的学生说是贝多芬在一个月夜路过这盲女家,听到屋子里有人弹钢琴,进去看到是一个盲女在弹奏他的作品,他很感动,于是在月光下即兴创作了这首钢琴曲等等。

又如,欣赏《金色的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让学生通过讨论谈现实中景色来导课:

生1:秋天来了,山上像着火一样,通红通红的。

生2:秋天庄稼都已成熟,放眼望去,满目金黄。

生3:路上落满一地的树叶也是黄色的,踏着落叶散步很浪漫。

……

讨论很热烈,就为进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教唱《唱脸谱》这首歌时,先让学生用简笔画描绘一下脸谱,老师又再出示脸谱图,从谈脸谱的表现作用来导课。

以上这些做法目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讨论中得出答案。这样做,学生就会强烈感受到老师的创新意识,他们就会无形中自觉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二、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

北京市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曾提出,语文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与老师、与名家不同的见解,而音乐课又何尝不可以呢?

比如,上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这一课,当学生会唱歌曲并理解歌曲含义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作业:续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歌词并根据《西风的话》的曲调来演唱。我要求学生返回家中向父母、爷爷、奶奶或会唱山歌的民间歌手搜集民间山歌,并适当整理后下周交给老师。又上音乐课了,学生纷纷将作业交到我的手上。有几个学生搜集的山歌很不错:

生1:桐油开花满山白,油菜开花金黄色,

石榴开花在端午,桂花开在重阳节。

生2:唱支山歌题首诗,万般宜早不宜迟,

后园竹子节节高,黄金难买少年时。

有一个学生写的更妙:

好花当阳逢春开,祖国建设要人才,

莫把年华虚度过,快把青春现出来。

于是,我按照《西风的话》歌词的句法将以上三首山歌词句作好安排和调整(加衬词和重复),带领学生按《西风的话》曲调练唱新歌。学生是在演唱自己的作品,兴趣自然很浓,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作为老师,也自然感受了创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再如《醉苗乡》是一首中速稍慢的抒情歌曲,表现苗乡的纯朴美丽。我要求学生:改用稍快的速度来歌唱,通过你的歌声,表现生活在家乡的兴高采烈、轻松愉快的心情。于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一边唱一边跳苗族木鼓舞,尽情表现快乐。当然,课堂上的创新方法还很多,如在学习某首歌曲后,老师进行范唱,让学生挑老师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上的例子,都是鼓励学生与名家、与教材、与老师求异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尽可以多实践多总结。

三、在练习过程中进行创新教学

音乐课本里的练习,我们可以往深、广方面挖掘,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花卉含英》的练习就有即兴创编歌词的练习。如唱歌课《茉莉花》(河北民歌)我这样上:唱熟歌曲后,按《茉莉花》格式续写一段歌词,并按《茉莉花》的曲调来演唱。学生兴致很高,不久就写好歌词。

生1:好一朵美丽的太阳花,好一朵美丽的太阳花,

漫山遍野开满它,太阳到哪它到哪。

让我来把你摘下,送到千万家,

太阳花呀太阳花。

生2: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有事可以找爸妈,很快就能解决啦。

让我来谢谢爸和妈,生我养我呀,

爸爸妈妈真伟大。

生3:好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好一个可爱的小娃娃,

天真活泼乐哈哈,哭哭啼啼找妈妈。

多吃饭快长大,长大保国家,

小娃娃呀小娃娃。

生4:多么璀璨的星星呀,多么璀璨的星星,

忽闪忽闪眨眼睛,就像你那美丽的大眼睛。

引领我进入梦乡,香甜的梦呀,

星星呀星星。

本来教材上只有一段歌词,这一下子就有了四段、五段,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确实有几分歌词的味道。于是,我或用琴带领学生演唱,或跟着河北民歌《茉莉花》的伴奏音乐演唱,带有童稚的还没有完全变声的歌声就在教室回荡,可爱的学生是在用饱满的情绪在演绎自己创作的作品“《茉莉花》”。

通过这个练习,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就使学生理解了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就使学生从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创新。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比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和《丰收锣鼓》时,就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民族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随着音乐模仿马蹄声、马车铃声,或随音乐节奏做动作等等。

四、在课堂小结时进行创新教学

很多老师在课堂小结时,一般都会用几句扼要概括的话作总结或者作交待。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并不深刻。因此,我常常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结课的形式。

如学习歌曲《渴望春天》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就有学生很快完成了作品:

生1:三月苗家鲜花开,四方朋友都拢来,

拢来吃坨姊妹饭,兄弟姐妹乐开怀。

生2:春天来到苗家寨,满山遍野李花开,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7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8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50-01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具有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例如,在教学《鞋匠舞》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音乐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传出奇妙动听的声音这样一个幼儿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让幼儿倾听声音,在节奏方面做出反应(读或拍),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歌曲描绘了鞋匠愉快做鞋的生动情景。我用多媒体将这一情境再现出来,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快乐以及与之相应的节奏,引导幼儿担当"小鞋匠",从做鞋的动作中提炼不同的节奏,使幼儿在担当角色的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为理解歌曲、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在本课中,通过童话情境的创设,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幼儿入情、动情、移情和抒情,在情感的陶冶中,体会节奏,使幼儿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2.改变教学模式,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传统的歌曲教学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传授,以学生的模仿为主,为达到某种学习效果而做短期的强化训练,忽视了个体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过程,改变原有的歌曲教学模式。如在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时,教师可以在活动的一角布置厨房的情景,请一位教师勤快人在厨房炒菜、煮饭、蒸馒头的劳动情景,并引导幼儿观看,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在学唱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多次倾听,感受、熟悉歌曲。

3.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适当引导。例如,在学习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时,为激发幼儿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形式创设了一系列童话情境,五彩小气球、鲜艳的彩带等热烈的气氛呈现在幼儿面前。许多小动物在去小熊家做客的途中遇到一些困难:"节奏城"、"音乐宫"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攻克难关,终于来到小熊的家。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动画游戏,幼儿很轻松地进行节奏、视唱训练,同时也感受了歌曲的情绪。

4.编讲故事,观察画面,欣赏音乐,再现情境

《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词曲都很美,极富诗情画意。根据歌词内容,教师可以编制一个故事。一边放音乐《苗岭的早晨》录音片断,一边讲述:(放出幻灯片,画面上是许多美丽的鸟儿在枝头歌唱)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大森林里欢歌笑语,非常热闹。原来,是群鸟聚在一起举行歌咏比赛。听,哪是谁在唱歌,那么悦耳、动听?请它也为我们唱支歌吧(放歌曲范唱)。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看投影,听录音及老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向幼儿再现了一幅大自然春天的美景,幼儿仿佛看到了天上下着蒙蒙细雨,绿柳条在空中飘舞,种子竞相破土而出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联想幼儿很受到歌词的内容。这样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一上课就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既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

5.以形象代替抽象,用动态代替静态

《闪烁的小星》是一首小班的歌曲,刚入园不久的幼儿要一字一句唱好这首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幼儿充分理解并唱好歌曲,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体把整首歌曲的每一句歌词都设计成一幅幅动画。"闪烁的小星、满天的繁星,眨眼的星斗、西沉的太阳,飞动的乌鸦……"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理解了歌词。为了使幼儿对歌曲旋律有个直观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把五线谱上的所有音符都设计成了一颗颗可以跳动的小星星,星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同时告诉幼儿大星星要唱得长一些,小星星要唱得短一些,离我们远的星星要唱得高一些,离我们近的要唱得低一些,使幼儿对音的高低、长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6.创设游戏情境,在玩中学,在动中练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主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火车开啦》是一节以节奏教学为重点的唱游课,通过"开火车"活泼的教学形式,反复播放音乐,幼儿律动,然后把节奏训练、乐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设计成一个个游玩的重点,既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7.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双向情感沟通渠道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去精心设计,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歌曲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电教媒体,并把它们同其他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不断地去创新,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侯亚琪. 幼儿的旋律偏好与音乐教学取材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 刘白玮. 游戏取向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3.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9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10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根据儿童好动、爱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儿童的音乐学习与游戏、律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通感体验。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二、案例事件及反思

(一)在饱满的课堂中创设“留白”

美国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说:“当我们允许,而且鼓励,甚或要求学生产生主要关于智力分析和知识的口头反应时,我们就实际上离开了真正的欣赏和音乐享受了!”在欣赏《顽皮的小闹钟》这首乐曲时,我不说出乐曲的标题,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的特点,猜出歌曲与“闹钟”相关。孩子的回答不一定和本课课题有关系,但是孩子能够自由地感受旋律、节奏,这种感受最重要。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来享受音乐的乐趣,在必要的前提引导下,让学生在“留白”的空间里,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进行音乐思维的发散,表达个人的情智。

(二)在听觉中渗透多种的“通感”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执教《顽皮的小闹钟》感受节奏环节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拍腿、拍凳子、跺脚等方式模仿“小闹钟”走路的滴答声,这是一种很好的律动游戏。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去感受音乐带来的律动感,是学生最容易得到“通感”的方式,让学生手脚协调地去表达自己对音乐节奏、节拍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对音乐旋律也有了潜移默化的认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流行中寻找旧的“经典”

1.自创游戏,通感和节奏相交融

达尔克罗兹通过对音乐与身体关系的思考,认为在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就是节奏。音乐课中,我很注意学生对于节奏的掌握和感受,通过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游戏创编成某种游戏融入课程中,让孩子在“新”的、时尚的游戏中,感受“旧”的、经典的节奏的魅力。

“节奏大师”是一款老少皆宜的绿色音乐游戏。游戏方式在传统敲击音符玩法基础上加入滑动音符的操作方式。我把这款游戏融进《顽皮的小闹钟》课堂中。乐曲第一段是主部主题,我引导学生用各种律动模仿“小闹钟”走路的滴答声,运用自制的课件,模仿节奏大师的界面及游戏规则,将原本敲击屏幕的标记,变成了之前拍手、拍腿、拍凳子、跺脚律动的图标,既和之前课堂律动相结合,又赋予了时尚的流行感。尽管有切分节奏的难点存在,但通过游戏,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节奏的变化,在愉快游戏中对乐曲的主题旋律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2.自制乐器辅助,演唱和伴奏相结合

常见的沙球体积较大,学校所具备的数量不多,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自制了彩色沙球,人手一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摇动沙球,产生的音色伴奏和节奏变化。C段中学生集体喊小主人起床用沙球的音色来表示闹铃声,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每一次的“快起床”都处于乐曲中附点节奏(×・××―),同时也是闹铃出现的地方。沙球的摇晃不仅可以让学生练习附点节奏,也可以锻炼学生为乐曲分乐句的能力。这样漂亮、方便的小“乐器”,深受学生的喜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体检和感受乐器的音色美,节奏的韵律美以及乐曲旋律变化的美。

(四)在律动中发现“音乐常识”

奥尔夫曾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

蹈、语言紧结合在一起的。”《顽皮的小闹钟》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首“回旋曲”。对于学生来说“回旋曲”是一个新的乐理知识。我采用A段:唱歌的小闹钟,B段:休息的小闹钟,C段:工作的小闹钟,这三种卡通闹钟形象让学生A段用创编的歌词;B段用肢体语言:伸手臂、弯腰、伸懒腰等表示悠扬抒情的旋律;C段用“快・起床―”来模仿小闹钟工作时的状态。通过不同的律动,让学生很容易就辨别出每段不同的旋律特点,ABACA的“回旋曲”的曲式概念被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例11

2. 能够对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在聆听音乐作品和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背景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准备

1. 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分头查阅有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像等)。

2. 教师要查阅大量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补充。

3. 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巧妙过渡 感性导入

1. 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媒体出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学生: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2. 同学们展示与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日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给予鼓励和作总结性发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缺乏人性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中《黄河大合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二、层层深入 新课教学

欣赏《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

1. 展示和总结之后,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感性的认识,情绪也特别激动,这时马上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媒体播放)

2. 欣赏之后分组讨论并回答如下几个

问题:

(1)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3)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

3. 创作背景

同学们心中也许在想,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日打击侵略者。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便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很兴奋,决定把这首长诗改成歌词后谱曲。后冼星海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与配器。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工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国。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1. (衔接和过渡)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演奏片段,要求学生与刚才听到的合唱《保卫黄河》做一个对比,看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

3. 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导出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而成的,1969年脱稿,1970年5月首演于北京。全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愤》、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4. 完整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音调?主题一共进行了几次变奏?(媒体展示主题旋律)

主题一共变奏了八次,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5. 让学生谈谈在欣赏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6. 感受和体验了《保卫黄河》两种不同表演形式的音响效果,同学们谈谈合唱曲与协奏曲的异同。你喜欢哪一种形式,为什么?

合唱曲特点:声乐曲、有歌词、通俗易懂,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

协奏曲特点:器乐曲、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三、积极体验 巩固新课

1. 观看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的录像片段。

吉拉尔德曾经到过很多国家表演《看得见的音乐》,他非常喜欢中国的音乐,他六个月之间先后三次再来中国,翻阅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资料,1998年的9月8日在北京的保利大厦剧场,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创作了一幅长10米,宽2米的巨幅油画。(让学生从中感受这部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

2.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齐唱《保卫黄河》,(媒体展示歌单)再一次亲自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把中国人民不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四、理性深入 课堂总结

同学们:《保卫黄河》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活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