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8 11:18:49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1

预科在留学生群体里有着名校“黄金跳板”的称谓,通过预科不仅更容易申请到世界一流名校,也更有利于学生更快融入国外的语言和学习环境。

预科课程旨在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上达到适应国外大学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成预科课程之后便会得到该国的预科承认,成绩合格就可以申请该国绝大多数的本科学习,并且国外大学都会优先录取在本校就读的预科学生。

澳德华留学专家建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国内、国外的预科名校,在备战高考的同时申请海外大学的预科课程,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入学一流高校深造的机会。

途径二:高考成绩直接申请——“东边不亮西边亮”

对于参加高考的毕业生来说,如果有不错的高考成绩,也可以凭借高考成绩和英语成绩来申请海外的一些院校。

目前,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等澳洲名校,都接收国内高中毕业生凭高考成绩申请,优秀学生可免除一年预科课程,直升本科一年级课程,学生三年就能完成本科学位。加拿大也明确规定,如果缺少高考成绩将很难申请加拿大公立学校。

高考成绩380分在国内可能只够上个专科院校,但如果留学意大利,考生可以入读公立大学的本科。小语种国家大学入学门槛较低,例如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公立大学在录取高考生时,都对高考成绩有所要求,但分数要求都不高,一般考分在450分以上的学生,就能申请到很好的公立大学和热门专业。

途径三:社区学院——“曲线入学”的首选

对于部分家庭经济不太宽松的学生,比较适合的留学方式是先报读两年制社区学院,然后转学4年制一般大学甚至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的两年制社区学院以其廉价的学费和几乎不考虑入学资格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很多美国本土的学生和国际学生就读。社区学院一般学费加生活费仅为10万左右人民币,选择“2+2”的留学计划,成就了成绩或者经济条件一般的高三学生“曲线”留学美国名校的可能,并且可为留学生减少一半的费用,大大降低家长的经济负担。

澳德华留学专家介绍,社区学院除了开设语言课程之外,还设有可以转到四年制大学继续学士学位的专业课程。因此,学生读完2年制的社区学院后,可带着已获得的学分转到更好的学校继续攻读学士学位。由于读社区学院可以在修语言课程的同时,完成部分课程学分,这样能够缩短学习的时间并节省学费和生活费用。

途径四:转学分入学——弥补高考遗憾

国内“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总有一批学生为考不上理想大学或者适合的专业而抱憾,这部分学生可以在国内读完大一、大二课程之后,选择转学分入学美国、加拿大等国院校,转学分入学就等于是重新获得了一次升学选择的机会。

大部分国外院校都接受学生转学分入学,认可学生原先修读的学分,大大缩短了在国外读本科的时间,并且达到节省留学费用的目的。以美国为例,对于满足转学分申请的学生来说,无需SAT成绩,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留学专家建议,学生选择留学专业尽量与国内修读的专业相关,这样可以转的学分相对就会多一点。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地方本科院校各项工作都要转向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光学课程属于高等院校光电类专业和物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光电科技的发展,光学知识日新月异,光电科技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研的各个领域,小到一根荧光棒,大到光纤通信。光学知识作为一门课程,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时如何提炼重点和安排培养手段是当前正值思考的问题。

从光学发展史来说,在由远古时代至20世纪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光学经历了由微粒说发展至波动说,最后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漫长光学现象本质和光本性认识过程,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光学时期。之后,随着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的出现,光学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再一次焕发青春,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并渗透至各行各业,形成了现代光学。因此,光学内容不再仅限于几何光学及波动光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现代光学的许多新内容和新技术。于是,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新升本科院校而言,光学的教学既要扎根必要的光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适当向现代光学中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和技术拓展,介绍光学基本原理在现代高科技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努力做到基础光学内容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光学内容的基础化。以下结合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了四点提高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第一,注重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协同讲解,强调知识的应用创新

对于新升本应用型高校来说,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要在有限的几十个学时(一般来说51个课时)中既要系统讲授内容繁杂的经典光学部分,又要适当拓展现代光学内容,如何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确实存在难度。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光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关联程度、学生现有光学知识水平以及光学发展现状,知识点轻重分明,特别加强重要知识点在先进技术中的应用知识,通过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协同讲解,让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在学生脑袋里根深蒂固和活学活用。

1.避免重复讲授知识。例如,几何光学基本原理中的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定律、反射定律等内容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讲授过,在大学期间无须重复讲授,最好作为学生课前温习功课内容。

2.贯穿全部课程的知识点要详细讲授。例如,费马原理及其引出的光程概念贯穿整个光学课程后续内容,如果不把光程概念讲透彻,后续内容很难理解。

3.简单介绍知识点。例如,重点讲解单球面折射成像及薄透镜成像,同时简单介绍单球面反射成像,因为单球面反射成像是单球面折射的特例。

4.结合先进技术讲解重点知识。例如,讲授光的干涉与衍射内容时,可介绍现代光学的全息照相科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干涉和衍射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训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思维;反之,介绍常用光学仪器时,一定要增加现代常用光学仪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同时特别注重技术基于的理论知识,比如讲解照相机时,要讲解几何光学和光电效应(CCD技术)的知识。总之,讲解理论时介绍相关技术,介绍硬件时关注基础理论,以此教学模式不断磨炼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并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了第二课堂的开发。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满一堂课,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课,即使课堂上注意师生互动交流,但由于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少的。而第二课堂却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及实践,真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进一步领会、掌握课堂知识,甚至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在实践当中还能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伴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逐步建立,第二课堂的开发变得愈发容易。允许和安排学生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途径之一。学习光学课程结束,进入校企合作项目,比如偏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功能、大视场显微镜的设计等项目中,迫使学生思考光学课程知识与设备技术的结合,这样一来,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更好地践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第三,聘请企业专家型教师专题讲学,弥补暂时缺少“双师型”教师的尴尬局面

光学类“双师型”教师既要精通光学理论,又要擅长光电技术,最好是教授型光学工程师。然而,新升本地方普通院校缺少此类人才。高校教师往往也是从其他高校毕业后任教,缺少光学实际应用的经验积累。高校如何弥补此类尴尬的局面呢?把企业的工程师请进课堂或者让他们在企业为学生授课,直接方式就是聘请他们为外聘教师。选择企业或者学校等灵活的授课地点,选择产品的介绍或者工作经验的总结,都对光学专业的学生产生新鲜知识的刺激,极大地增强了教学趣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制作精品课程课件,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光学课堂教学大部分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光路图,这种教学手段耗时耗力,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精心制作课件,让光路图显示为清晰明朗的色彩图片,而且光路图中条条光线的制备变成鼠标的点击,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绘图的标准性,更精彩的是可以动画显示光路的行进路程,光学知识变得直接易懂,光学教学变得轻松愉快。精彩的课件结合教师形象地讲解,让光学课程教学进度和质量都有所保障。

上述四种提升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在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实施结果显示,光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取材于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同时,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应用型声誉在实习中和社会中都不断得到提升。实施效果证明,这四种提升途径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配备和教学效率等方面为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绍,刘昌年,盛正华.光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3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022-01

0 引言

新闻传播中“走进来,走出去”的研究方法,是指首先要“走进”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即对新闻传播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用专业的角度视野进行提升新闻传播水平的探索分析;其次要“走出”新闻传播学的既定学科领域,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真正的深入到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中去。这种“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不仅是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迫切要求,还是新闻传播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新闻传播教育的扩张、新闻传播研究队伍的结构化变及学科特征等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下在社会层面中影响深远的新媒体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升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走进去,走出来”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到传统媒体的传播研究上,还要在新媒体的传播研究中广泛运用。新媒体是一种以数字信号为技术基础的实时新闻的传播方式,是在传统的媒体基础上传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中产生的,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新媒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研究环节。[1]

1 “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根据和意义

面对当下社会各界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要求,要“走进”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背景。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正面临着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可以仅依靠自身的专业力量,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二是要想实现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目标,综合的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理论和研究途径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各种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之间的交流正在不断增加。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从本质上进行跨学科的理论交流是基础,运用从新闻传播的研究角度“走进来,走出去”的研究方法,才可以切实的实现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目标。

新闻类学科是一门以人类的新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当下的社会背景来说,新闻实践是与社会联系最为广泛的人类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根据历史上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来看,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当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一定会取得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就必须深入的了解新闻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于新闻传播方式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同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和其他与新闻传播相关联的社会学科进行联系,既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运用“走进来,走出去”的研究途径。从新闻传播学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积累来讲,其相对于其他的社会人文学科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采用合适的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径更为重要, 只有积极的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交流,才可以实现新闻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2]

在21世纪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新闻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逐渐向信息化发展。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千变万化,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将“走进来,走出去”的传播研究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走进”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获得更好的专业素养后,又“走出”新闻传播学的既定学科领域,综合各种因素真正的深入到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中去的方法,可以切实的提高当下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工作效率,对于促进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真正实现提高了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工作目标。

2 “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方法

在对“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根据和意义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必然会涉及到其具体的实施方法。从上文对于该途径的根据和意义的叙述中可以得知,“走进来,走出去”研究途径的思路重点就是将新闻传播和社会上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交流结合,借鉴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运用该研究途径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实际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保证对新闻传播领域具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夯实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论及方法素养,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对于新闻传播的各种方式都有一定的认识。二是避免在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交流结合时对于其他领域知识的生搬硬套,在社会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尽管当前对于如何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整体的研究水平偏低,在很多的研究报告中,都只是几个数字的简单分析,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想要实现“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就必须更加熟练的掌握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借鉴其完整、复杂的领域研究体系,真正的将新闻的传播研究和社会上的相关因素、相关领域结合起来,拓宽新闻传播研究的研究视野,解释当下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途径的科学合理分析。[3]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经分析,为了更好的开展“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水平研究方式,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入手:一是要用谦虚的态度对于新闻传播研究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要“走进去”,既立足与对于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上,谦虚的态度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对于研究工作的工作热情,避免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固步不前的情况发生。二是要以社会上的各种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现象为研究重点,将对于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工作深入到新闻实践中去,结合“走出去”的研究思路,将实际的新闻传播水平研究同各种相关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三是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要主动的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来,积极的展开与学术界的对话、互动,了解、把握当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最新内容。[4]

“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是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最佳方法,这种科学合理的研究途径将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提升到新闻研究水平的核心地位,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收集社会各种新闻传播方式、综合各种相关领域的重要职责,还承担着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重要任务。在实际运用“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中,要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不断的转换、警觉和反思,保证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雯.对新闻专业主义“现实性”的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4

[作者简介]胡文芳(1976- ),女,湖北鄂州人,广西艺术学院公共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76-0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改革,1994年1月国家出台了新的《教师法》,随后在1995年建立与完善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至此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几十年来,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距。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育部门提出了校本培训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将教师专业化目标与高等院校的任务相结合,进而实现高校教师队伍与院校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化发展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通过接受终生的专业培训,不断获得专业知识素质,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①。我国为了提高高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求高校在职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然而,这些继续教育形式并不是针对全部高校教师的,只有一小部分教师有机会参与这种在职培训活动。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多数高校教师对在职培训有着积极的参与态度,但是由于在职培训与职称相挂钩,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只是少数的优秀教师,多数教师由于专业或者时间等原因而不能参加。第二,参与在职教育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群体,他们对在职培训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心理。但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师资力量较弱,难以满足院校教师队伍的需求。同时,参与在职培训教学的教师往往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主张理论指导实践,而参与培训的高校教师群体则喜欢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认为应当实践揭露理论,这样就造成高校继续教育中师生的矛盾。

二、高等院校校本培训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等院校校本培训的内涵

所谓“校本”,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本”,深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院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②。“为了学校”,指的是以改革院校教学问题为最终目的;“在学校中”指的是,院校自己的问题要用自己的教职工队伍来解决,所有人一起探索努力,用探讨出来的方案解决学校的问题;“基于学校”指的是要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多种专业培训工作、课程等,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将软硬件设施的功能利用起来,让学校自身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我们所研究的校本培训实际上分为“校本”与“培训”两个概念,根据欧洲教师联合协会对概念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根据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由院校自己发起与组织的,为了满足院校每个教师个体工作需求而进行的院校内的培训活动”③。由此可见,校本培训强调的是以学校自身为基地与培训主体,为了满足每个教师的发展需求而进行的培训工作。针对高等教育的特征,可以将高等院校的校本培训概括为“在科学教育理论引导下,通过高校发起与组织,以校内外为培训基地,有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以解决学校在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培训模式”。

(二)高等院校校本培训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教师培训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许多教育专家与教师都发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本培训成为促进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促进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让教师加班加点,延长教职工的教学时间与高校学生的学习时间,而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第二种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让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学习中去,在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岗位输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是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这里的科研意识包括:思想意识,即教师需要将科研教育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活动,并且深入探索,寻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学习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让自己始终跟上我国教育改革的脚步;反思意识,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并且将经验付诸于教学行动;总结意识,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中的问题,汲取教训。高校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能够转变教师对于科研工作的抵触情绪,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调动起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④。

3.实现高校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必要途径。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而校本培训模式是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高校需要将教育部门对于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要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通过多元化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出校本培训的功能。

4.凸显出高校自主性与教师主体性。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是每个教师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与社会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而努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每个教师自身努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努力的过程。高校通过校本培训,能够更鲜明地体现出教师的主体性与高校的自主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改革与地区相关部门职能的变化,高校的权力与自由得到大范围的提升。在校本培训中,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可以选取优秀的教师代表,让他们发挥帮带作用,提高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还可以激发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让他们对教学进行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

三、校本培训视野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第一,要正确认识校本培训,保持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利用教学环境的有利因素⑤。高校教师专业化要求院校关注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其教学与科研能力。但是这些都需要以高校为前提,院校领导层不能只是让教师处于被动的教育位置,而是要努力开创出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个性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另外,各学科专业领域也需要来自院校的帮助,所以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是与新时期潮流相吻合的。

第二,加强高等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将校本培训作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是为了解决院校教师教学中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现实践能够得到专业理论的指导、专业理论能够运用于实践中的目的。目前,许多教师培训机构认为自己才是专业的教师教育专家,因此看不起高等院校自己组织的培训;而部分高校认为教师培训机构只不过是提出一些空洞的理论,根本不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事实上,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高校要认识到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队伍指导教学中的误区,并且按照自己的特点来开展实践教学。因此,要让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

第三,注重高校教师的参与。高校校本培训中,教师个体不只是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参与,也以制定者的身份选择与组织培训计划与内容。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需要有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从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⑥。参与者必须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院校与组织者要了解每次培训的计划,教师要知道自己参与的目的。这种参与不只是教师全体参与,也是整个过程的参与。同时,教师个体不能只是停留在培训教学活动的参与中,而是要将培训贯穿于教师终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高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活动,例如辩论赛、小组比赛、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等,所有方式都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强他们生成反思模式与学习主动性的能力。

第四,校企结合,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我国高校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核心,这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处,并且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现。让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是专业化教师培养的特点,也是实现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到生产活动中,许多西方国家都将校本培训模式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政策。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培训资源的作用。我国部分高校与地区企业合作建设了人才培训机构,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快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发挥教师培训资源的功能,不但能够让教师定期得到专业培训,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总之,校本培训被教育领域认为是实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并且成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培训的主要方式。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依然十分滞后,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例如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营造良好的专业培训环境、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化标准等。面对如今的教育形势,我们还有大量的任务要完成,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达到标准。

[注释]

①张加光,沈亚强.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潜能的开发[J].职业教育研究,2008(9):58.

②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③郑金洲,俞海燕.认识校本培训[J].中小学管理,2001(9):21.

④查爱萍,赵彦荣.论“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11):78.

⑤李静,陈亮.校本培训――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 2011(2):112-113.

⑥胡培卿.促进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的校内管理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13):22.

[参考文献]

[1]李晓红,苏娜.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11(9).

[2]韩宗宾,邹勇.加强校本培训打造现代化师资队伍[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3).

[3]蒋晨.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主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6).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5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师越来越成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的提升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中的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办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从教育反思、及时“充电”与“实战演练”三方面的内因,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外因来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动内因

所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即语文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

1.教育反思

首先,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立言”[1],而且要教其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独立思考、质疑和评论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指向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培养,而不再是指向急功近利的、目光狭隘的应试教育。

其次,不断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问题。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缺乏直接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2]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系统的语文课程观,即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再次,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提升主要是看其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机的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中文系学过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或落后过时,有的甚至成为其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弥补甚至改正。反之,如果一味地满足自身的专业现状,并停滞不前,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及时汲取语文学科深层的养料,语文教师才能形成更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后,反思自身是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做到加强“外联”。譬如,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的涉猎研究,语文教师跟当下的作家、诗人及书法家进行对话,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

2.及时“充电”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唯有语文教师做到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拥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美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拥有深邃的知识储备。

3.“实战演练”

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演练”。教师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在原生态的课堂中,将教学反思后所获得的经验、及时充电后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起深入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友好平等的对话,既不迷信权威,又不盲目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是敞开心扉,以好奇和渴望的眼光发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智慧之花,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这样才能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发动内因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反思―更新―巩固―再反思―再更新―再巩固”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才更趋于成熟,语文教师才得以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二、借助外因

1.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3]因此,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并不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扩大语文教师的活动范围,开拓认识视野,营造一种促进其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氛围。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由语文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语文学习团体,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启发带动,语文教师会做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受益匪浅,而且在激发创新灵感方面成绩卓著。语文教师在这种互惠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要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我们就必须确保其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一种瓶颈状态时,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给予其必要的促进。它摈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可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包括激发专业热情、坚定专业信念、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塑造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语文教师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6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师越来越成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的提升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中的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办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从教育反思、及时“充电”与“实战演练”三方面的内因,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外因来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动内因

所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即语文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

1.教育反思

首先,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立言”[1],而且要教其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独立思考、质疑和评论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指向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培养,而不再是指向急功近利的、目光狭隘的应试教育。

其次,不断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问题。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缺乏直接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2]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系统的语文课程观,即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再次,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提升主要是看其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机的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中文系学过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或落后过时,有的甚至成为其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弥补甚至改正。反之,如果一味地满足自身的专业现状,并停滞不前,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及时汲取语文学科深层的养料,语文教师才能形成更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后,反思自身是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做到加强“外联”。譬如,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的涉猎研究,语文教师跟当下的作家、诗人及书法家进行对话,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

2.及时“充电”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唯有语文教师做到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拥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美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拥有深邃的知识储备。

3.“实战演练”

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演练”。教师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在原生态的课堂中,将教学反思后所获得的经验、及时充电后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起深入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友好平等的对话,既不迷信权威,又不盲目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是敞开心扉,以好奇和渴望的眼光发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智慧之花,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这样才能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发动内因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反思—更新—巩固—再反思—再更新—再巩固”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才更趋于成熟,语文教师才得以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二、借助外因

1.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3]因此,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并不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扩大语文教师的活动范围,开拓认识视野,营造一种促进其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氛围。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由语文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语文学习团体,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启发带动,语文教师会做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受益匪浅,而且在激发创新灵感方面成绩卓著。语文教师在这种互惠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要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我们就必须确保其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一种瓶颈状态时,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给予其必要的促进。它摈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可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包括激发专业热情、坚定专业信念、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塑造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语文教师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7

二、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调查人员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对齐鲁理工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选取调查对象的过程中,既考虑了文理科又考虑了法学类专业与非法学类,同时兼顾了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力争得到不同科目、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学生法治和诚信方面的真实反映。

调查的内容总起来说,涉及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便了解大学生对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信仰度、学习度和运用度。

三、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主要采取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辅以直接观察、访谈的调查方式,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大学生法律精神和诚信状况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由调查员统一发放和回收,学生分年级、分科目不记名填写。问卷内容有十六个单选题构成,前八个选择题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具体包括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接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浓度、大学教育生活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度、任课教师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提升的作用、大学班级活动或校园法律讲座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作用。后八个涉及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诚信观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调查数据呈现

(一)总体情况

在问及法律枯燥性的问题上,10.8%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枯燥的;在问及诚信重要性的问题上86.7%的学生认为个人诚信是重要的;在涉及“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时,48.3%的同学选择停下脚步遵守交通法规;在涉及大学生购买的沙拉酱过期问题时,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00%的学生对自身的诚信素质感到满意;89.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恪守诚信的人,然而问及看到别的同学作弊仍选择不作弊的学生率是83.3%; 6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便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问及大学生平日接收法律知识途径中13.3%是通过教师讲授,78.3%是听新闻和广播,4.2%是看法律书籍和期刊,4.2%是听取校园相关讲座;在调查问卷中有32.5%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法律意识大大提升,其中42.5%的学生表示老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29.2%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所在班级举办过法律知识竞赛类活动;16.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校园举办的大型法律专题讲座;55.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有32.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

(二)分学科调查情况

70%的文科生和50%的理科生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是通过新闻、广播而学到的;没有一位文科生认为法律是枯燥的,但仍有20%的理科生认为法律知识是枯燥的;40%的文科生认为上大学后法律意识没多大提升;100%的理科生认为上大学后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10%的文科生和80%的理科生表示他们的教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10%的文科生和40%的理科生表示参加过的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类活动;30%的文科生和90%的理科生表示参加过校园举办过的法律知识类活动。70%的文科生和40%的理科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来源于家庭。

(三)分年级调查情况

1.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调查数据

大学生在大一年级的维权率在50%,而大四学生的维权率却下降到了30%;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教师传授接受法律知识的比例逐年增长,而到了大四教师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率几乎为零;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50%以上认为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而大四年级学生认为自身法律意识有所提升的比率仅占10%;大一和大四学生参加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类活动率为空,大二、大三分别是10%和40%。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参加校园举办的法律专题讲座的人数占40%,大三占50%,大四参校园举办的法律专题讲座为空。

2.大学生契约精神方面调查数据

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觉得诚信很重要,而且几乎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但是当问及看到别的同学作弊,自己会不会作弊的时候大一学生全部选择不会作弊,但50%的大二学生选择会作弊;100%大一新生和大四新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来自于家庭和社会而非来自于家庭;大一和大二学生学生当问及是否主动归还超市多找的20元钱时的80%选择会,而大三、大四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只有50%选择会。

(四)分院校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法大类院校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类院校的学生相比法律意识较强,而且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元。在接收法律知识途径中,法大类院校5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教师讲授,而普通大学类学生表示他们很少从教师讲授那里接受法律。10%的普通类大学生和60%的法大类学生表示教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5%的普通类院校学生和50%的法大类学生表示参加过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竞赛类的活动;80%法大类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举办的法律专题类讲座,但普通院校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几乎没有举办过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五、P于此调查报告的基本结论及其分析

从调查数据的横向来看,大学生总体上对学习法律的兴趣比较浓厚,对契约精神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诚信行为和诚信意识之间有所偏;接受法律教育、诚信教育的途径单一差等情况。

从纵向来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运用程度、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不同。具体来说:大一学生的维权率高于大四学生的20%,通过与大四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到部分大四学生在大一时维权意识较高,在大学期间自身的权利受到多次侵犯,刚开始他们就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自身的权益到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维护,于是自身的维权意识和契约精神就越来越低。针对这种现象,究期原因不得不分析到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否出现了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较大四学生而言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机会较多,但学习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的方式,很少通过讲授班级活动和校园讲座的方式获取。通过深入大四学生得知:大四学生对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少之又少,几乎为零。据了解,大四学生因为大多面临就业压力,很少关注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浓度不高,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和非法大类的学生的大多数认为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是比较枯燥的,而通过深入了解到,文史类和法大类院校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法律有关的知识兴趣度比较高,他们除了通过课堂讲授、班级活动和校园讲座外,还会主动关注法律知识的相关期刊和广播。法大类的学生还组建“模拟法庭”的社团和申请参加旁听有关法律审判的一些案件,较之理工科类和普通类院校相比,文史类、特别是法大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途径的多样性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

六、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途径探析

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这个群体能够有效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下的法律精神和诚信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在法治和契约的双重制约下更加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在这两种精神的协调下更加和谐,最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会促进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对于促进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途径探析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大学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状况而言,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的养成和提升还存在较为广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讲,教育部应当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有效的贯彻到大学生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适当地更新和增加大学生思修课相关法律知识和契约精神方面的理论,增添相关知识的案例教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契约精神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增强各高校师生互动、联合,充分了解可以利用教育资源以及不同院校的需求,有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例如,可以调动法大类或者法学大家去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相对匮乏的院校对国家形势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以讲座的形式普及给在校的大学生。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8

一、引言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在1999年颁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指南》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内部审计应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析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同时,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第2000条进一步规定:将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增加组织价值作为首席审计执行官的首要目标。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简称CIIA)《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要求高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为学校增加内在价值并提高其运转效率。

二、高校通过内部审计提升组织价值的途径

高校的核心价值是人才培养,根据高校社会功能定位,结合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内容和目的,高校内部审计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督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业务流程;二是促进健全内部控制与预防重大风险;三是提升组织效益、效率、效果。下面作具体分析:

1、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层次和种类较多,教学环节复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课程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工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和繁杂多样的教学事务,高校唯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类业务流程,才能如期培养出各类人才,达到预定教育目标。高校科研项目数量近几年增长迅速,科研经费到款金额巨大,同时,高校承担的一些国家“三重”科研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个团队、多种专业、多家单位、多个地区甚至多个国家,要做好研究项目,多出创新成果,高校就必须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经费使用流程。现代的高校组织规模都比较庞大,除内部管理常设的部门外,还有独立学院(三本)、附属幼儿园、中小学、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基金会、医院、出版社、学报编辑部、印刷厂、实习工厂、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物业公司、后勤集团、产业集团、科技园、宾馆酒店、研究所、设计院、博物馆、农场以及研究基地等。以上组织大多数都对社会开放服务,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募集资金,高校要想发挥好这些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类业务流程。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能,就在于通过开展审计工作,不断促进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类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核心价值。

2、健全内部控制,防控重大风险

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活动就有: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及后勤管理等。学科建设也是高校一项重点工作,投入人力、资金、物力都极大。另外,近几年国家及社会其他组织投入高校的教学科研专项资金数额巨大,要求专款专用,执行计划,定期报告。实际中,高校已经出现过教学资金被挪用进行基本建设,科研项目大额剩余经费被收回,后勤服务发生腐败窝案等。因此,高校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极有可能出现管理不到位、效率低下、业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于学校投资控股、参股、与他方合作创办的校办企业等其他各类组织,高校也应该重点关注各类组织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经营绩效等方面,对这些组织可能存在的决策随意、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潜在风险等现象,及时提出管理意见建议,帮助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实施风险管理,最终达到创造效益、增加内在价值的目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就是要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防范学校发生重大教学、科研事故,规避各类经济风险,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3、提升组织效益、效率、效果

任何组织的效率都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高校也不例外。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经费总体来说是非常紧张、有限的,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创造更多先进的科研成果,高校必须将有限经费向重点人才培养项目、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部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重大科学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适当倾斜,从而提高学校教育事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组织整体效益,保证达到预定的教学科研效果。目前,高校的社会资源相当丰富,经济价值也很大,比如,高校的固定资产(如教学楼、先进科研教学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图书典籍、临街门面房等)都价值不菲,也对社会适度开放,而无形资产(各类著作版权、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及科研创新成果等)更体现出高校的科研重要价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稀缺资源的利用率相对比较低,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先进科教仪器闲置,无形资产成果转化率更低,多数发明专利未能形成实际生产力。因此,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应该逐步重视各类资金效益、效率审计,真正提升组织效益、效率、效果,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合作共享。

三、高校通过内部审计提升组织价值的策略

1、深入研究高校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标准

高校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这种现状必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价值不能很好地在学校事业发展中体现出来。因此,研究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它将作为内部审计实现价值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指导实务中内部审计最大程度提升学校的内在价值。

2、拓展教学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领域

高校以前的审计工作重心放在了差错纠弊、健全制度、完善内控、防范风险、加强管理等方面,对学校教学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导致了各类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经费甚至被浪费。为了促使非常有限的教学科研经费资源得以被高效利用,高校应该逐步探索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3、重视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为高校增加组织价值的根本保障。高校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开展高校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交流研讨,总结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和方式,大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通过内部审计提升组织价值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陆晓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J].审计研究,2009(6)17-21.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Z].中国时代经出版社,2009.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9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76-02

一、省内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产学研合作途径的比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相比全国高校和省属高校,成立时间短,产学研合作底子薄,欠账多,观念落后,信息闭塞而进展不大,欠账多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必须从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选取一个符合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相关专业方向进行建设,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也是如此。

经调研发现,化学化工类专业实施产学研大多数都是依托当地的环境资源。其中遵义、贵阳、毕节、六盘水就是如此。而我校实施产学研较好的是民族旅游学,而不是化学专业。现阶段,大多数院校都设有非编制性的相关研究所从事产学研工作。这些地方院校因工业化发展的区位与程度不同,各自选取自己的优势研究方向,结合地方资源争取省级学科建设项目,并以此为龙头,选择产学研切入点,明确研究方向。比如,六盘水瞄准的是煤炭加工产业,黔南瞄准的是磷化工,毕节瞄准的是应用化学,遵义瞄准的是黔北特色资源。而我们结合黔东南正在实施的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旅游活州的战略,瞄准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开发区及州边地区材料类企业,包括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凯里市闽源锰业公司、凯里市凯荣玻璃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材料类生产企业。同时分院以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建设为龙头,依托材料化学专业建设,进行产学研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与省内其他地方本科院校的切入点相比,我们是结合本地多数企业的生产实际,大力加强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实训能力,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与改善学科建设。目前,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对学校周边的工业园区进行调研,以期在校企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方面有新的进展。在与周边高新技术企业——铜仁市武陵冶化厂合作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联盟,不断总结经验,探讨实施产学研的工作途径。同时,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充实了一批大型精密仪器,改善了科研硬件条件,建成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科研平台。

二、我院产学研合作切入的途径

1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方化工产业、高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支持,而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在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周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研,结合我们分院这几年实践的探索,以及参考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及部分重点院校的经验,我们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产学研如何进入角色,取得地方企业的信任,“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主要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一点已为各高校所认同。相比其他地方院校,我们人才组成结构相对合理,教授、博士数量居于中等偏上,但总体数量偏少。人才能力结构的竞争力也处于前列(见表1)。要保持并继续放大这种优势,现在急需增加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和教学人才团队。同时,增加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数量,这样就有可能增加我们在实施产学研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2 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的人才竞争和全球化的人才流动,高校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1)构建一支多学历、多学位、多学科交叉双师型人才队伍。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工厂进行岗位培训、到相关知名院校进行课程培训、聘请或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生产实际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方式来解决。(2)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所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企业生产技术工艺的进步与更新,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因此有必要打破旧的学科界线,把相关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开设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知识容量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金字塔型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形成,它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也有利于打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行如隔山”的封闭状态,促进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大融合。

3 建立分院产学研中心,协调统筹管理产学研相关事务。即成立以重点学科负责人为带头人及其团队成员为参与者,教学管理人员,分院分管领导、相关企业与技术负责人参与的科研创新人才团队,以应用化学研究所为依托,积极发挥团队作用。以团队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显示我分院科研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标识。

4 建立区域科研开发平台。充分利用我院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精密仪器设备,如XRD、UV-Vis DRS、FT-IR、BET、GC-MS、AAS等仪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并以此作为介入生产企业科技服务,联合攻关,开展产学研联盟的科研开发平台。

5 坚持科研为企业生产实际服务的方向。力争产生的科研成果是企业急需的对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有用。通过确定与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筛选研究项目,实现研究方向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开发出与企业技术改造、产业更新、产品换代需要的科研成果,使其工业化。以此作为高校提高科研影响力的依据。

6 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践与科研合作关系。校企(事业)合作是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基础,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强一强结合”结合模式,就必须选择理想的企业事业合作单位,实现平等、互利,这是真正通过产学研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这几年我们有一些成功探索。如我们2009年暑期利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共建单位麻江县农业局成功进行土壤测土配方项目的合作,2012年暑期利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共建单位天柱县农业局开展土壤测土配方项目的合作:以及2008年以来连续几年送学生到共建单位黔东南州环境监测站进行专业实习和与该单位开展科研技术合作,这几年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取州环境监测站的岗位。共建教学实践与科研合作关系使师生受益,参加活动的师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应用,熟练掌握了专业实验技能,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7 共建“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教学工厂和校内实训室为基地;在顶岗实习、就业安置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为主体。通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化学、材料化学及制药工程专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学院加大投入,基本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有效利用企业捐赠的设备,使实训室车间化、工厂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作用,聘请各类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产学研合作切入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我们能做事,能做成事”,企业才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感,也才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愿意出资出人出物与我们合作。

三、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化工领域产学研合作途径研究的几点建议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由于升本时间短,合作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与科研技术能力不足,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人才引进的多层次性。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增加高校话语权的重要作用。目前情况下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主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来达到。高层次人才引进要考虑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用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引进的博士应考察其专业背景及其发展的可塑性。让引进的人才能留得住,用得上;同时,对现有博士也要以同等条件留住,否则,进来一个生疏的,气走一个熟悉、好用的,得不偿失。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目的地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到企业业务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或从企业引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应注意技能型人才的属性,合理搭配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必须明白我们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及其作用。候鸟型人才引进应偏重于国内相关学科的院士、重点大学的著名专家、国有大型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们均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为高质量培养应用型、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人才保证。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在合理制定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兼顾课程设置与当地企业的生产工艺的对口需求,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同时,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兼顾专业实验和企业工艺生产需要;兼顾专业实习与就业的结合。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10

1、概念的区别。专接本:其实就是统招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3+2专升本,普通全日制专升本,应届专升本等。专升本:则指成人继续教育方式中的一种学历层次,有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远程教育专升本、电大开放教育专升本。

2、考试形式的区别。专接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考试科目一般根据专业而有所不同。专升本:指获得统招或成人类专科学历的考生,通过自考、成考、远程教育等专升本考试获得成人教育本科学历的考试制度。

3、性质的区别。专接本:国家统招专升本,属专科层次学生优选至本科学校(或者专业)继续进修的升学制度,只能报考相近专业学习。专升本:属于成考自考类,毕业后所得学历为第二学历,学历国家承认,社会认可,学信网可查,与统招生毕业享受同等待遇。院校专业都可根据你的兴趣条件优先选择适合你的。

4、难度比较的区别。专接本:统招专升本难就难在考试录取上,只要考上,几乎都能拿到本科证和学士学位证。而很多没有考取本科院校的朋友,都会选择成人教育专升本方式来报考,一圆本科梦。专升本:就自考专升本的考试需要自己一门门去通过考试拿证,其他的方式都相对比较容易。

(来源:文章屋网 )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例1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比较紧张,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呈不断缩减的趋势,学生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师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师资的道德品行修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道德品行修养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师德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如此之高,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和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性。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师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技能型及综合型人才。2.要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对工作岗位的热爱是保障教师将个人追求融入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是抵御各种外界诱惑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3.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教师应注重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教材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以及教研四个方面。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根本,高职教师只有提升教学能力,能够清晰透彻地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真正领会课程精髓,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制定培养计划,规划培养目标。各教学系(部)应该根据本系(部)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明确提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应达到的教学水平。培养计划要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绝不可泛泛而谈,而且要规定时间和所需完成的内容,并做详细计划。在计划中要明确提出教师要达到的普通话水平、发表的教研论文数量、计算机等级和外语能力等,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由各班班长、学习委员组成的学生信息反馈网,通过定期填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环节测评表”、“课堂教学测评表”,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反馈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建立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室及教学管理部门组成的教师信息反馈网,通过随机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实践环节检查等方式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三、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指导实践教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两方面着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是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及理论基础。一般从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建立详细合理的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提出硬性的要求,明确和规范奖惩制度。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教师务必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否则就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实践技能以及理论基础都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标准在津贴方面给予奖励,适当提高这类教师的课时费等。第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除了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外,还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接触各行业真实的业务,在课堂上建立起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不断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将课堂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业务。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积极获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

四、科研能力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一是通过科研开发,提高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参加科学研究,能够培养教师寓于理论、敢于实践、肯于吃苦、勤于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教师应珍惜参加科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二是通过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在学术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科研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并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编写教材等,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三是打造一支科研建设学科梯队,提高整体科研能力。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工作,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建设一支学科梯队是保证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五、创新能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充满活力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维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和教学手段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开阔视野,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在瞬息万变的时展中,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书斋,开阔视野,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科学文化和社会的积极的法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和现实生活,才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增长速度极快,知识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教师如果还只是沉浸在自己上学时掌握的知识里,埋头于一本教科书中,就会变得狭隘和知识贫乏,更谈不上会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并努力加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氛围,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丰富教学内容。三是勇于突破,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己经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运用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教师要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尽快打破课堂教学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因材施教,不要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深入实践并能够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第一要务。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

[2]于永顺.浅谈师德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散文百家(下旬),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