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8 06:05:58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1

1.以综合学科开设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村小同中心校相比,最大的差距不是语文、数学主学科教学,而是音体美等小学科的缺失和师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三方面工作。

1.1 采取四项措施,从师资配备上保证课程开设。

1.1.1 择优选拔青年骨干教师任村小校长,他们理念新、业务精、肯钻研、干劲足,给村小带来了新的活力。

1.1.2 优秀年轻教师全镇统一调配,使各村小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均衡。

1.1.3 中心校骨干教师定期到村小轮岗支教,解决村小班主任空缺、专业学科不对口等问题。每位教师任期一年,期间享受中心校教师待遇,且评优选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1.1.4 出资解决偏远村小教师上班难问题。我镇村小较多,东西跨度大,大部分教师家住县城,为此我们尽量安排有车的村小校长或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其他教师搭车上班,中心校给予一定的油资补助。对于没有开通公共汽车的村小,中心校每年出资2万元租车解决教师上下班问题。

1.2 是采取两种形式,从举措上保证课程开设。

1.2.1 领导兼课。中心校教学领导、德育领导、村小校长全部兼课,既发挥了领导表率作用,也能使他们沉下身来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攻克难点,同时还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使所有村小开齐学科,开足课时。

1.2.2 跨校送课。对于教师病休而导致村小临时缺员的问题,我们采取跨校送课的办法来解决。如金山小学英语教师休产假,邻近两个村小英语教师到金山送课,她们每周在本校上课3天,到金山送课2天。这样,村小就不存在因教师休病假而耽误学生课程的现象,此举措得到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1.3 通过四个途径,从专业素质上保证课程开设。

为使综合学科开齐、开足,最终达到开好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如下办法:

1.3.1 先培后教。村小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且专业不对口者居多,为此我们采取二级传导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教法培训、教学模式培训等,合格后才能进入课堂。

1.3.2 示范引领。我们通过实施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师徒结对"和"订单式"送课等策略,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中心校设立教学开放周,让村小教师到中心校观摩学习。对村小的薄弱学科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专项辅导,"订单式"送课,使中心校成为村小的师资培训基地。

1.3.3 网络备课。为解决教师跨学科教课,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我们还采用网络备课的形式,让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分工主备,将设计的教案上传到华家小学备课群当中,供全镇教师借鉴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在备课群中,中心校定期安排相关学科的业务领导主持参与研讨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1.3.4 有计划的安排村小教师到中心校学习锻炼。村小新教师和换岗教师要定期到中心校培训,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提高后再回到村小,成为村小的骨干力量,带动村小教师开展研培活动,促进村小教学质量的提升。

2.以研培模式一体化为契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针对村小骨干教师不多,缺少研究氛围的现状,我们从实际出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以校本研修为主阵地,以培促研,以研促教,探索出了一套以"课题统领、板块推进、制度固化"的研培一体模式,将研培重点直接指向教学实际问题,实打实地做好研培一体化工作。

2.1 课题统领,覆盖村小,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我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高效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这一总课题,确定了"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教师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的实验研究"两项主导课题。学校业务领导和学科骨干围绕总课题分别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各村小教师再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分别确立自己的校本小课题,做到课题研究全覆盖。业务校长做为课题研究的总负责人,负责全镇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教导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做为课题研究的引领人。目前全镇小学专任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研究课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2.2 板块推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我们对全镇校本问题进行梳理,把它定为一般性问题、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三个板块,列出研培问题清单,通过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名师专家典型引领三种方式,进一步整合研培力量集中攻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教学视导来解决一般性问题,通过片区活动来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名师专家引领来突破难点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梳理,总结归纳,做为下一步乃至长期需要研究的问题。依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科研、教研和培训三者不再是孤立的三条线,而是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

2.3 构建模式,加强管理,落实研培长效机制。为使研培活动落到实处,我们构建了研培一体"3+1"模式,通过"三学一研"(即学理念、学名师、学技能、研究教法学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三课一赛"(即探索课、引路课、示范课、课堂教学大赛)构建学校高效课堂,通过"三写一评"(即写反思、写博客、写论文、评析教学效果)丰厚教师教研底蕴,形成研培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以评价机制一体化为手段,推动村小质量提升

3.1 确定村小评价一体化内容,强化过程管理。我们制定了《华家镇村级小学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村小评价从校园文化、教研活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四大项进行评价。每项评价内容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和细则,通过期初视导,期中随机抽查,期末联检三种方式,对各村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3.2 强化对非考试科目的考核,提高综合学科的监督力度。对音体美等非考试学科,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实际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到教师工作考评当中,也纳入到村小评价之中。

3.3 强化结果运用,形成推动整体工作的合力。每学期末,我们都按照《华家镇村级小学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村小各项工作进行汇总,汇总结果以通报的形式下发到村小,同时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让优秀村小校长介绍自己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树样板,学典型,鞭策其他学校共同提升。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2

一、课程构建

专业导论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未来发展的向导,对大学新生具有教学、教育的双重功能[1]。采矿专业导论课在帮助学生了解采矿专业基本情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可为学生提供了解本专业的平台,拓展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动性,为后续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2-4]。课程构建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开课前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特点、兴趣方向及对专业的了解。开课之初对专业概貌和课程体系做详细介绍。介绍角度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分类进行。阐述对采矿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视力学等基础课学习,也提醒学好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除此之外,可介绍学院本专业的一些特色和优势[5]。根据培养计划、课时和课程开设实际情况,选择若干门采矿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对采矿专业的特点和学习方向有大致的了解。专题前沿的科学技术可开拓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请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个人作业主要谈对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大学学习的规划;小组作业主要按照采矿方向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了解采矿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个人展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程度,也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小组作业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能锻炼文献搜索和整理、沟通能力。调研表明,研讨课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6]。总结部分。对专业学习内容、知识能力培养重点、学习方法及训练途径归纳阐述;对课程后续学习和衔接(包括科研竞赛和专业咨询等)提供一些建议;通过优秀学长的视频和现身说法,了解学长对采矿专业的认识并获得学习建议。在课程结束之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效果,以便后续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实践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自2015级开始采用上述导论课授课内容和方法,至2018级已有4届(共计204人)顺利完成该门课程教学实践。与之前主讲教师单纯讲授教材采矿概论相比,课程构建后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教材,教师参与人数和授课内容信息量明显增多,学生从文献资料搜集到专题展示文档的整理制作、论文撰写,乃至后期答辩互动,参与感增强,能力提高,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导论课程调研准备

认真研读和领会福州大学教学文件、紫金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结合专业认证精神,对该门课程定位。通过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专业选择背景、学习状态、对导论专业的学习期望及今后职业规划等。发放问卷之前提示大家问卷作答要记一次平时成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作答,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采矿专业整体介绍

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授课安排、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要求等内容。按照“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问题逻辑展开和介绍。利用2个课时重点介绍主要专业课程及特点(如提醒学生要学好力学课、数学、计算机软件等基础课),学校学习资源和学院教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情况。通过专业整体介绍,一方面,学生初步了解该专业和行业全貌,澄清一些常见错误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介绍该专业学习重点、特色和发展前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核心课程专题系列

结合实际,从学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中选择8门核心专业课程,即地采、露采、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矿井通风、数字矿山、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与控制,分别邀请8位教师参与,以开设各课程方向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考虑学时要求(每位教师分配1个课时),对各位教师讲座内容和时间等做了建议,请各位教师按照导论课程的要求精炼介绍内容,以便于由此汇集成为一门课程。比如,请各位教师按照对各自核心课主要内容知识、理论基础、技术前沿和应用等加以介绍,并对学生今后学习规划和准备事项提供建议,之后留一点时间与学生做互动交流,答疑释惑。

(四)运用翻转课堂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设置两次课(4学时)翻转课堂,以形成学生和教师的有效互动。通过提前布置个人作业“我的大学我的梦”,让学生主动了解采矿专业的所学所用,畅谈各自对专业的认识及今后学习规划。通过提前布置小组作业,即在前期核心课程专题讲座介绍和各自查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采矿工程专业有关研究方向和领域中选择某一专题(可以是这个方向或领域的科学理论、方法或应用技术)介绍。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作业,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发挥点评指导和串联引导作用。学生在查找文献资料、团队分工合作及文本制作和展示等环节均发挥了能动性,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五)总结提升对专业的认识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3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转贴于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29-02

“汽车设计”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了解汽车设计的主要流程、设计方法和主要总成的设计、选用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汽车整车设计及各主要总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及先进的汽车设计技术,从而具备分析和解决该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涉及较广泛,集机械、电子、液压等多种学科知识,并且相互渗透愈来愈深;结构图、国家标准、设计要求和公式繁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汽车设计”课程自从作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和领导下,课程组多年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012学年课程组经过多次的教研会议研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对“汽车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新的课程进程及授课方式;多主讲教师负责制教学;外聘专业制造企业的技术专家讲座和指导;课程设计分组及题目设计;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

课程内容按照底盘结构和目前企业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主要划分为: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设计、机械式变速器设计、万向传动装置设计、驱动桥设计、悬架系统设计、转向系设计、制动系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一般选择理论教学中几个相对独立,难度适中的部件进行机械设计(如驱动桥,变速器、制动器、转向器等),训练学生的结构选型、载荷确定、强度分析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在教师初步讲解设计、校核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

一、教学进程

课程进程跨度为8周,包括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两部分,课程设计与课堂内容穿行。第十一周开卷考试,第十二周课程设计总体答辩。基本组成环节包括:课堂讲解、布置设计任务、外聘专家讲座、设计指导、课程设计答辩。每章内容包括课堂讲授、现场设计指导和集体汇报交流。讲课可以多次进行,第一次课重点布置本部分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设计任务,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进程部分章节安排如下例:

二、主讲教师

本课程采用按章节由在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的方法。改革的初衷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学员结构合理,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科研领域各有不同,对汽车的某系统有长期的、深入的研究,而且掌握专门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术前沿。尤其是部分教师掌握了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例如三维设计、有限元分析、汽车CAE方法等,对机电液一体化有着较丰富的经验。由这样的教师担任其所熟悉的系统的主讲,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更容易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到一起,还可以将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师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获益更多。

实施过程中,精心选择了8位主讲教师。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职称和学历,在汽车相关部分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讲课全程进行录音录像,主讲教师尽职尽责,充分备课,认真讲课,悉心指导。这种形式,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专业教师,领略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三、外聘专家

课程组在重要章节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专家举行讲座或设计技术指导,经过与我省专业生产企业和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广泛接触,初步选定了四个单位的专家,他们分别在汽车总体设计及总布置、汽车离合器产品开发与生产、汽车变速器产品设计开发、汽车驱动桥设计与制造等领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

当然,这个环节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投入,包括专家联系、日程安排、接送、讲座内容设计等。专家讲座让学生一方面了解到了实际的企业研发过程、手段和方法,了解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学习专家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也了解了行业现状,企业对人才能力、知识结构的需求,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促使其更加努力。不同的讲解角度和新颖的内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课程设计

1.分组。通过广泛征询教师和同学的意见,课程组研究决定,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分组进行,仿照专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一个项目组内,对于一个给定的项目,要求分工明确。即任务分析、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分析、绘图、答辩、设计资料整理等工作由项目小组长指定或抽签确定,但要保证每个同学在8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都从事过不同的工作。项目小组成员按照班级宿舍自然形成,每个宿舍自成一组,这样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工作协同和教师分散指导。

2.设计任务。以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汽车产品整车布置及底盘系统的设计开发为目标,按照汽车总体需求及总布置、离合器、机械式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悬架系统、转向系、制动系共8个设计题目进行,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汽车底盘系统设计。考虑到结构的差别、用途上的差别等因素,实施过程中选取了6类汽车进行设计,分别是:轻型货车、中型货车、重型货车、城市公交车、公路长途客车和中级轿车。每一部分的题目还要结合主讲教师的具体要求,比如CAE应用,电子控制系统应用、液压系统应用等内容。每一个项目完成进行集中答辩,按照小组进行,一人负责陈述,全体成员接受质询。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规定每一名同学至少进行过一次答辩陈述和讲解过程。

五、考核方式

1.汽车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为:各主讲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最后求平均值;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学生打分及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由5级分制转为百分制。

2.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1)组长主要针对成员参加资料查阅、小组方案讨论、设计过程、参与程度等环节给出每成员的成绩(按照ABCD四个等级给出)。(2)各主讲教师据本组总体情况给出本组的基本分数,结合教学指导过程和学生出勤情况、汇报效果等,依次确定每个人的成绩。(3)课程设计成果和答辩成绩。课程设计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资料整理,撰写设计说明书装订成册,整理设计图纸,并最终答辩。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5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6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开展学习竞赛;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7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并不乐观,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问题。职业院校课程没有摆脱传统学科课程“先理论再实践”的框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严重偏差,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1、学习领域课程内涵

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通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2、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应以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与建构教学内容。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s)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根据“培训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每一个学习领域都针对一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首先,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形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其次,分析并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典型工作任务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岗位任务的忠实再现,更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任务或技能训练任务。一般情况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第三,在每个学习领域课程下,设计具体实施教学的学习情境。在各学习情境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各种教学文件如学习页、评价表等,组织相应教学。

三、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论应用——以高职导游专业《旅行社业务》课程为例

高职导游专业是以培养旅行社行业一线服务与管理人才为基本目标的,但作为高等教育院校,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旅行社行业一线服务工作的技术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在该行业长远的职业发展。《旅行社业务》是导游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基本理论,《旅行社业务》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以旅行社服务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分析导游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由实践专家研讨确定导游职业发展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在旅行社业务这门学习领域课程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一系列学习情境来实施课程教学。《旅行社业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如下。

1、实践专家研讨会。请实践专家(知名旅行社管理层代表、资深导游等)共同回忆并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2、分析并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 “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以“旅游团队操作业务”工作为例,其工作任务分析如表1

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如典型工作任务“旅游团队操作业务”转化为《旅行社团队业务》学习领域课程。其课程标准见表2 3、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的学习载体,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它应当满足8条要求:(1)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2)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且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3)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4)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5)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7)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根据以上要求,结合高职导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旅行社团队业务》学习领域下设计三个综合学习情境:学生团队业务、大众团队业务、商务团队业务。结合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专业和教学经验等制定详细的课业计划。

四、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实践的思考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需要政府支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教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利益,更与行业、企业、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职业院校、知名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开发统一的课程标准,这也可以避免各院校进行重复工作。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兄弟学校的领导、课题组的老师:

下午好!

五月花开深似海,更胜春色一片红。今天我们汇聚一起,召开万店镇中心学校区级课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题鉴定会,这既是总结回顾三年来课题实验的历程与经验、收获和感受的一次会议,是一次大检阅;同时又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契机,是一次课题研究论坛高峰会。大家从我校校本教研和全面发展中一路走来,相信是背着旅途的行囊而来,也定会带着一路的收获风光而归!今天的鉴定会一定会因为大家丰硕呈现给领导、专家而大放光彩。

课题鉴定会进行第一项:万店镇中心学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结题鉴定会开始。

课题鉴定会进行第二项:介绍莅临今天会议的嘉宾--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曾都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副局长关英廷同志、曾都教研室的主任邹全明同志、副主任詹升保童、曾都区教科所主任陈良义同志、区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区属乡镇、区直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助理以及我镇各中小学的领导。下面请让我们对以上嘉宾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挚的感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高朋满座、专家云集的时刻,我们又很多感激的话要表达,课题鉴定会进行第三项:请万店镇中心学校校长马中立同志致欢迎词。

我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历时三年,经历了一个探索、思考、提升的艰难而又充实的过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型模式。今天呈现给领导、专家的是一个比较完成的研究成果。课题鉴定会进行第四项请万店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孙晨曦同志作结题报告。

孙晨曦同志全面回顾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高度提炼出“把教学还给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路子,这是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共同结晶,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感同身受。课题鉴定会进行第五项请请教师代表谈课题实践感想(有请李贵初老师)。

李老师的发言从学生管理和课堂模式等二个角度介绍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做法、感想,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课题研究的意识是否在每名教师心中生根,是否在研究中提升自我,同志在研究中还有哪些困惑呢?课题鉴定会进行第六项进行专家答辩环节--有请区教科室的陈良义主任。希望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踊跃回答专家的提问。

刚才陈主任与课题组的老师从学校管理与课堂实践二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有效、热烈的交流,并回答了专家提出的3个问题。从课题成员的回答中我们验证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的效果是丰富的、有效的、值得肯定的,课题鉴定会进行第七项请曾都区教研室主任邹全民同志代表专家组作课题结题鉴定。

教研室邹主任代表专家组作课题结题鉴定全面、充分认可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绩,并宣布课题正式结题,我代表课题组全体教师感谢专家组的鉴定。课题研究也离不开领导的亲切关怀与鼓励。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教育局的关局长指导本次鉴定会,课题鉴定会进行第八项请区教育局关局长作重要讲话。

老师们,我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旨在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力争让课题的引领,为我们学校的教育催生新的生长点!为了这个目标,这个梦想,大家且行且思。今天看到课题组近三年来的行动轨迹,感受到了课题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研究成果,更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课题组在研究实践中所表现的高涨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也看到了研究教师们艰辛的足迹和奋发作为的团队风貌。我们感到课题研究让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当然,我校的课题研究还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课题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升。

一是课题选题的时候一定再慎重一些,尽量选择适合我们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问题即课题。

二是心里装着课题,做课题研究的有心人。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善于总结,收集过程性材料。由教书者逐步转为研究型人才。

特别是研究的理论水平还要不断提升,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校提出并矢志不移走下去的治校方针,也是我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精髓所在,更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插上了翅膀。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9

校本研训是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走出去、请进来”为原则,将学习与交流心得有机结合,使教师在提高质量意识的同时,开拓思路,更新理念。

1.多元化的校本培训。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专业把握能力。学校在加强理论引领的同时,更应重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力求达到全方位、多样化和具有针对性。

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必须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有机结合。通识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如,通过开展教学媒体与有效利用资源培训,使教师明确了只有适时适当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才能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学科培训主要是体现学科专业技能。如,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英语教师的听说能力,音乐教师的弹唱能力等,均是学科培训的范畴。通过反复指导,加之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科教师专业技能更熟练,专业特点更突出。

2.精细化的备课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上课是一种能力,备课同样是一种能力。课上教师要懂得为什么教,怎样教。必须坚持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案教学备课模式,使教师从思想上明确做到三个“精心”:精心设计有效问题――突出针对性;精心选择典型例题――突出指导性;精心编写多样习题――突出应用性。同时,还应重视深入年级与课堂的具体指导,促进教师备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评价上的改变与提升。

3.多样化的展示交流。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教学研究。必须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理念,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着眼小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科研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并引领教师以研为本,坚持行动研究,及时反思交流,认真梳理总结。定期召开教科研年会及教师教学成果展示,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

二、聚焦课堂――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步伐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能力和确立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要将课堂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主阵地,做好对教师的分层指导。

1.全体教师在“共享课”中提高。

开展“共享课”高效教学系列研究,旨在上好常态课,打造精品课。以“同课异构”和“自主选题”的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骨干教师可采用自主备课,中年教师可采用同伴互助备课,青年教师则采用师徒备课,同时融入集体备课的元素。备课形式的改变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人人可参与、人人有收获、人人都提高的目的。

2.骨干教师在“示范课”中升华。

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示范课”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起到引领作用。课后,他们与听课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交流,从做课到反思,再到评课,形成以点带面的有效辐射。在这种“示范、反思、交流、重现”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既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在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艺术等多方面取得有效提高,进一步加快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3.青年教师在“磨课”中成长。

以“授课单元”为节点,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一课三磨”教学研究,青年教师在课后与听课的骨干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效互动、精讲多练、学法指导、技术运用、课堂调控、板书设计、语言教态”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并对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出具体改进措施。经过反复的研磨,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问题思考能力、概括总结能力都将有大幅提高,形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名师引领――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潜能

以名师流动为契机,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潜能,全面筑造“高效课堂”。

1.解读课标。

随着常态课调研的不断深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好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请名师就日常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做“语文教师如何定准教学目标”等的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解读,使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成为教学中的明白人。

2.示范课引领。

示范课引领是校本教研中教师最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之一,更具直观性和可借鉴性,效果明显。讲读课上,名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潜移默化的引导、丰富多样的诵读向教师们传递“实实在在教语文,真真切切爱学生”的教育理念;作文指导课上,名师通过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灵感与思维,让学生学会观察及抒发内心情感,达成乐于练笔的效果。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激情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3.小课题研究。

借助名师力量,开展“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通过教师在课本中寻找留白、留有想象空间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续写,利用微格作文的形式进行练笔,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效整合。通过走近名师,达到共研、共学、共助、共享,充分调动了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

总之,要立足于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坚持面向全体、突出个体的原则,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个人成长有机融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引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形成专业化教师群体。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10

一、总体目标:

强化师资培训,把二期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办园特色,开发园本课程。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建立促进新课程实施的师生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支适应二期课改需要的教师队伍。

2、结合创建绿色幼儿园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宣传有关绿色生态的理念,开展环境宣传和实践活动。完善绿色家园建设,尝试各类课程模式的研究,挖掘幼儿园特色,形成绿色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

3、探索并建立课改理念下师生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实施阶段我们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启始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全园全面铺开新教材,幼儿园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新教材实验过程的及时调控,并结合绿色家园的实践活动,开发园本课程。⑵深化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二期课改领导小组及时总结、反馈、修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挖掘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并形成阶段性总结。⑶总结提炼阶段。2006年9月起,认真总结课改工作,通过公开教学活动,在全园推广新教材试行的成果,并把新教材以及其它一些教材版本以及绿色园本课程进行剪裁、整理,提炼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也将借助县教科室、教研室及姐妹园领导的指导帮助,对我园实施课题研究的成效,运用科学的方法共同进行验证,从而形成符合我园特色的绿色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绿色实践活动模式与方法体系、绿色教育园本教材和家、园、幼儿互动式的评价体系,并以此来推动我园的二期课改向纵深发展。

四、措施与方法

(一)、组织落实,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实施

成立二期课改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副园长任副组长,教研组长任工作领导小组,幼儿园二期课改领导小组的组长负责策划、协调,对二期课改进行总体规划,使课改与我园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并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调配,从根本上保证二期课改的进行;副组长负责对二期课改中的一些问题、措施等进行各方面的调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不断推进课改进程,并适时对我园课改动态进行宣传,总结;实践、探索工作由工作小组长负责落实,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落实推进,广泛听取教师意见与建议,做好部署与反馈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工作更落到实处,为切实推进二期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主力军,加强教师的培训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我们以县、园二级培训为主要基点,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参加进修学校的新课程培训班的学习,保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另一方面以园本研究为基本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识

为加深教师对《纲要》《课程指南》的理解,采取集体辅导、印发学习资料,邀请专家来园辅导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进一步熟悉了解二期课改精神实质,了解课改的深刻含义,课程所追求的本质内涵,使课改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内在需要;其次组织教师围绕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逐一学习研讨,解决“为什么”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教研领先,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注重对教研组工作的过程管理,重新修订“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教研组的功能与职责,明确责任。把教研组长抓好具有本园特色的两个“四个一”作为考核教研组工作的重要方面。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四个一”教研模式:时间上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形式上大组与小组相结合,内容上教科与研相结合,方法上参与式培训与开放式研讨相结合。“四个一”园本研究的方法:“主持一个教研活动、参加一个一课三研活动、评析一个教学活动和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教研组要发挥以往教研活动的宝贵经验,结合课改的实践继续开展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公开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特别是“一课三研”的方式,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课改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教研组,及时总结、反馈课改实施情况,对教师实施课改中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调控。

3、科研引路,为课改理念与具体教学行为搭建桥梁

一是定期召开科研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对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进行切实的关心与指导,把课改中碰到具有共性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形成课题,架构课改理念与具体教学行为的桥梁。

二是运用科研的方法,开展感知探索型、表达表现型和社会实践型的课程模式的研究,通过这些课程模式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幼儿的学习方式。

4、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养,形成多种形式的培训机制。

一是注重对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培养;

二是形成新教师“帮教结对”的培训格局,骨干教师形成阶梯式发展的结构;

三是多渠道地为青年教师创设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外出学习,上网求知等促进课改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特色,推进二期课改深入发展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我们借着二期课改的东风,在幼儿园挖掘周遍资源,开辟了绿色家园的实践基地,创建了绿色家园的园本特色,找准了二期课改的切入口,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绿色教育的系列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运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推进二期课改的深入:

1、以创建绿色幼儿园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一方面利用学习向教师进一步宣传崇明开发进程中绿色生态教育的意义,帮助教师建立“绿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的观念”教育人,用“绿色校园”熏陶人的观念,并把环境教育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每月必须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一次教育教学活动。

2、完善绿色家园建设,根据小朋友的建议和要求,在基地中建造小山坡、增加烧烤区、开辟小池塘,增加养殖螃蟹、小鱼、乌龟等水生动物角。把原来动物区中的小动物改成散养方式,增加种植区和果园区内各种品种等,为幼儿的探索与创新提供多种实践的环境。并结合在绿色家园中各种教育活动,师生共同构建园本课程,并编制成册。版权所有

3、要发动教师和幼儿把幼儿园的特色成果向家长社会宣传,带动家庭的环境教育。一方面通过橱窗宣传拦、讲座等形式,对幼儿、家长进行宣传,不断强化环境意识。二是实施《幼儿家庭环保行动卡》活动,由幼儿园制定《幼儿家庭环保行动卡》,由家长观察指导幼儿在家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并给予记录,通过活动,增进家园合作,增进幼儿与家长的沟通,改变家长的教育观,感染家长的主动参与二期课改。

4、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探索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领导专题课程总结例11

一、学习领域的涵义

学习领域是德文Lernfeld的意译,由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和Feld(田地、场地、领域)组合而成。它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完整的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教授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职业教育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指向学习的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教育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并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二、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

通常某一种职业教育的专业一般由10~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根据各职业教育专业的需要决定。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其主体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也就是说,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即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且该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基准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组织的具体安排而定;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普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整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情况,表1所示为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部学习领域。

现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的“学习领域3”为例加以说明,如表2所示。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机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换句话说,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作为具体化了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因学校、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特征,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课程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学习情境应能够体现与该节课教学目标相关的认知原理,即在对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整体与局部、结构与过程的观察、解释和序化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的案例。

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为例,在第一学年的第3个学习领域――电子系统检修中共包含8个学习情境,内容如下:

学习情境1:倒车灯不亮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2:左近光灯较暗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3:冷却风扇工作异常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4:摩托车照明系统不起作用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5:汽车上的转向灯工作异常故障检修;学习情境6:继电器功能异常故障检修;学习情境7:雾灯工作异常故障检修;学习情境8:制动灯工作异常故障检修。

其中学习情境1~3的教学目标:汽车电路图的识读,电路的计算;学习情境4~8的教学目标:结构、功能、作用、测量,同时为故障排除作基础。

现以德国迈巴赫职业学校机动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针对学习领域1(汽车的维护保养)中的学习情境5(轮胎检查)的教学设计为例,了解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是如何实施的,如表3为学习情境1.5“轮胎检查”课程设计。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的教学实施方法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教学情境列出必要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排序;第二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师独立讲解、学生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第三步: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媒体,学习媒体包括学生的工具书、作业纸、黑板、动画、PPT、展示板、实物等多种媒体;第四步:利用作业纸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因此,如何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作业纸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启示

1.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实施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从哪里学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合基本涵盖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并且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把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3.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应当以行动为导向,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

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德国学习领域改革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所有相关教学内容是否都能统一在“行动体系”这一个标准之下也是值得怀疑的;具有综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师资也是一个问题等。因此,我们在借鉴时,应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选择,一方面应学习他们的合理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也应保持我们的科学适用做法,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J].职教论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