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9 21:50:30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1

许多学生会私下反映语文老师讲课跑题,能从鲁迅讲到美人鱼。曾几何时,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语文课堂能给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然而盲目的拓展造成了喧宾夺主,同学们听过热闹以后,往往很难回到学习任务中来。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明确三维目标,这样课堂才会始终围绕在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这其中的情感目标是之前我们忽略的,请看笔者曾听过《藤野先生》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1.阅读第一段后,抛出问题:文中为何出现“清国留学生”这个称谓?作者在写清国留学生时,主要从哪些特征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第二段后,问题继续:这些清国留学生在做什么?(学跳舞),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这样做合适吗?请同学们参照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讨论。

案例二:老师先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同时以多媒体视频给大家展示当时的清国留学生概况。然后再让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最后回答问题:鲁迅先生对待清国留学生持怎样的态度?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情感出发,没有盲目地抛出问题,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摒弃了教师全程追问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探索的时间。确切地讲,落实三维目标不是一二三搞问题陈列,而是要通过情景、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才能净化课堂,抛弃繁冗杂陈,取得花落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自主探究,舍去照本宣科

自主探究是新型学习模式的核心。语文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学科,许多知识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体验过程是理论说教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舍去传统的被动学习,以鼓励和诱导的方式积极开创自主探究教学新模式。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教学方案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1)设置启发问题

问题要有纲领性,能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索研究: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纲领性大问题下,可以设置引导学生层层自主探究的小问题:

A.“五柳先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体现了陶渊明怎样的处世精神?

B.找出文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志趣及性格特点的词句,分析描摹手法,讨论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C.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与他的精神境界是不是相悖,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2)学生探究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讨论学习。

1.首先通过工具书全面掌握文章的生词读音及意思,能顺利通读、理解全文。

2.结合全文精神,讨论回答问题A,得出“五柳先生”之名是由宅边五柳而得。从家居环境来映衬其心境清静、淡雅、简朴,表达淡泊和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等词句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通过他的读书、饮酒、著文章三大志趣,还原给我们一个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

4.“好读书不求甚解”反映的就是陶渊明读书“读其魂”的最高境界,正体现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的性格特点。

5.小组合作先解决分项目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探索成果,最后用300字左右的内容概括纲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最后有90%以上的学生自己完成了概括总结。这才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有效摆脱了教师是课堂主人的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三、推崇精讲精练,舍去絮絮叨叨

许多学生都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絮叨说教烦恼不已,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事无巨细的说道,通过精练的讲解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精心设计启发问题和课堂练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尽量做到少而精,做到当天巩固即可。如:工整抄写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写读后感等等。如此精讲精练,才能富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明确全文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这样才能为积极自主的探索奠定基础。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2

一、案例描述

五柳先生是否就是陶渊明本人?这不是这堂课上的内容,从五柳先生的性格里面有陶渊明的影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在精神内质上的一致性这一角度,笔者先把这篇文章定论为是作者的“自画像”,“像”贵在神似而次在形似。所以在给学生上课时,主要用意是想让学生在大致读懂文意的基础上,了解陶渊明的生活,对他独特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产生崇敬心情。

第一课时,对这篇文章的作者简介,因为已经在上学期学的《桃花源记》一课具体介绍过,所以笔者直接就进入了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的环节,以点拨为主,多遍练习诵读,掌握与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然后归纳出五柳先生的性格核心。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问题,“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对他的态度并说出理由。”

思考片刻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学1:他爱读书,爱写文章,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个高雅的人。

(引起众生笑。)

师:讲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2:我欣赏他悠闲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这种生活的确令人羡慕,尤其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还有吗?

生3:五柳先生在讲究门第、生活奢侈的晋代实属不易。

(该生预习充分,虽是借助参考资料的答案,但是却说出老师最想要的答案,笔者对她抱以满意的微笑。)

生4:我特别羡慕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只为愉悦心情,滋养精神,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黄金屋”。不像现在的我,每天要应付各种考试。

(这话引起深受考试之苦的学生共鸣。)

师:看来你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你长大后肯定很善于持家。

(其他同学都笑了。)

一学生立即说: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从礼仪学角度说是缺少礼貌。

师:我相信你的礼仪学,也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能手!

一位学生(似乎已经深思了很久)说:从文中作者隐去自己的真名,自称“五柳先生”,好像他是一个隐士,但是真正的隐士是不会这么夸赞自己的(尤其在第二节),他说自己忘怀得失,其实还是有抱负的,他不诚实,如果真的忘了的话,就无须靠酒精麻醉自己了,也无须靠写文章来抚平自己这颗不平的心。如果真的一心想要归隐,你自己做去好了,又没有人拦你。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都是矫情,还说什么率真自然?

(真是一鸣惊人!底下学生抢着要发言,并且似乎要形成一种攻击性。这会离教学目标愈来愈远。于是笔者把目光转向赞同五柳先生的同学。)

一学生说:他写文章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娱。他不是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学生说:既然为了自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那又何必隐姓埋名,光明正大地写出自己的名字、籍贯不就得了。

师:据资料显示,陶渊明要跨越这道界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作为封建社会“士”的这一阶层,自然要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

一位学生(平时读书很有激情)慷慨陈词道:陶渊明如果他真如文中所说的那么高尚,他不应该只会愤愤不平地发牢骚,他应该以自己的才华一展抱负,他做官碰了几次壁,就想到归隐,这是逃避现实,是懦夫!

一学生说:他不为贫困而悲伤,有何来逃避现实!

……

笔者把学生的意见归为对五柳先生的处世方式持反对和赞同两种态度。

反对的理由是:好喝懒惰无礼;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自我夸耀,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胸无大志。

赞同的理由是: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品质高尚。

恰好笔者的备课资料中有一个材料对陶渊明“嗜酒”的补充事例,于是把它放在幻灯片上,具体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作官。《归去来兮辞》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询阳,日造渊明饮焉。每饮必酣饮至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经过对这一资料的解读,学生对五柳先生的反对呼声渐渐减弱,大家陷入了一片沉思。

二、人物评价的个性化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显然学生的答案与最后教师给出的结论相差很大,笔者一方面看到了学生们的阅读潜能,看到了学生激烈争议的活跃思维,看到了这种比一切结果都重要的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点拨、引证推论等作用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种方式的阅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初始的阅读感知既是新鲜、有创意的,但往往又是肤浅、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点拨,教师只有在自己平时不断地看书、思考,有了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旁征博引、当机立断,不让学生的讨论“蔓延”开去,不让学生的这些“高谈阔论”演变成为“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主要是引领学生对作品的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这要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呼唤人物本身和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评价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只有在占有充分而强有力的证据基础上才能驳倒学生,从这一角度上看,师生是完全平等的。在问题设计上,也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度性,努力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化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呼唤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个性化的人物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否则便是苍白无力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去实践、体会、感悟、积累,成为更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判断的人。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3

具体方案如下:

1、活动主题

熏陶工业文化、弘扬叉车精神、庆祝建党92年

2、活动对象

柳叉党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团支部、工会委员

3、活动时间

20XX.7.19(周五)下午13:00-17:00

4、活动地点

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奇石馆

5、主办单位

柳叉党支部委员会

6、活动内容

活动行程:

叉车公司工业博物馆柳州奇石馆叉车公司(见附表)

A、工业博物馆:

地点:文昌桥头东

开放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4点分,周一闭馆

联系方式:xxx

B、柳州奇石馆:

地点:柳州市东环大道的市体育中心东侧,潭中东路北侧,马鹿山公园内

开放时间:上午8点至12点,下午2点半至5点半,周一闭馆

票价:本市居民票价20元/人,其余均按50元/人其他费用:讲解员费用100元

7、注意事项

由于参观柳州奇石馆需购买门票,而门票需凭参观者身份证购买,请重点强调参观者需随身携带身份证进行参观。

【2017党支部七一建党节活动主题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当前社区重要工作,深入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纪念活动,进一步激励全体党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争当优秀共产党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社区经济、社区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区做贡献,向党的生日献礼。

二、活动形式

(一)组织支部党员参观学习

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头堡垒作用,x村社区党支部于2012年4月21、22日带领支部党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嘉兴红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在这2天的时间里,支部坚持突出重点,将党性教育贯穿始终,使党员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加强了党员之间的沟通,丰富了党员的政治生活。

(二)走访慰问困难党员

七一期间,x村社区党支部将走访慰问支部生活困难党员。走访中,要向困难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注重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慰问活动,给困难党员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的联系,努力营造全村社区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向着党、振奋精神创新业的良好氛围。

(三) 重温党章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4

http://

关键词 五柳先生;个性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84-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对文本的“误读”, 这时教师如何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走出阅读的误区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案例描述

五柳先生是否就是陶渊明本人?这不是这堂课上的内容,从五柳先生的性格里面有陶渊明的影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在精神内质上的一致性这一角度,笔者先把这篇文章定论为是作者的“自画像”,“像”贵在神似而次在形似。所以在给学生上课时,主要用意是想让学生在大致读懂文意的基础上,了解陶渊明的生活,对他独特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产生崇敬心情。

第一课时,对这篇文章的作者简介,因为已经在上学期学的《桃花源记》一课具体介绍过,所以笔者直接就进入了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的环节,以点拨为主,多遍练习诵读,掌握与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然后归纳出五柳先生的性格核心。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问题,“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对他的态度并说出理由。”

思考片刻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学1:他爱读书,爱写文章,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个高雅的人。

(引起众生笑。)

师:讲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2:我欣赏他悠闲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这种生活的确令人羡慕,尤其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还有吗?

生3:五柳先生在讲究门第、生活奢侈的晋代实属不易。

(该生预习充分,虽是借助参考资料的答案,但是却说出老师最想要的答案,笔者对她抱以满意的微笑。)

生4:我特别羡慕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只为愉悦心情,滋养精神,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黄金屋”。不像现在的我,每天要应付各种考试。

(这话引起深受考试之苦的学生共鸣。)

师:看来你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你长大后肯定很善于持家。

(其他同学都笑了。)

一学生立即说: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从礼仪学角度说是缺少礼貌。

师:我相信你的礼仪学,也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能手!

一位学生(似乎已经深思了很久)说:从文中作者隐去自己的真名,自称“五柳先生”,好像他是一个隐士,但是真正的隐士是不会这么夸赞自己的(尤其在第二节),他说自己忘怀得失,其实还是有抱负的,他不诚实,如果真的忘了的话,就无须靠酒精麻醉自己了,也无须靠写文章来抚平自己这颗不平的心。如果真的一心想要归隐,你自己做去好了,又没有人拦你。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都是矫情,还说什么率真自然?

(真是一鸣惊人!底下学生抢着要发言,并且似乎要形成一种攻击性。这会离教学目标愈来愈远。于是笔者把目光转向赞同五柳先生的同学。)

一学生说:他写文章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娱。他不是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学生说:既然为了自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那又何必隐姓埋名,光明正大地写出自己的名字、籍贯不就得了。

师:据资料显示,陶渊明要跨越这道界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作为封建社会“士”的这一阶层,自然要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

一位学生(平时读书很有激情)慷慨陈词道:陶渊明如果他真如文中所说的那么高尚,他不应该只会愤愤不平地发牢骚,他应该以自己的才华一展抱负,他做官碰了几次壁,就想到归隐,这是逃避现实,是懦夫!

一学生说:他不为贫困而悲伤,有何来逃避现实!

……

笔者把学生的意见归为对五柳先生的处世方式持反对和赞同两种态度。

反对的理由是:好喝懒惰无礼;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自我夸耀,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胸无大志。

赞同的理由是: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品质高尚。

恰好笔者的备课资料中有一个材料对陶渊明“嗜酒”的补充事例,于是把它放在幻灯片上,具体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作官。《归去来兮辞》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询阳,日造渊明饮焉。每饮必酣饮至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经过对这一资料的解读,学生对五柳先生的反对呼声渐渐减弱,大家陷入了一片沉思。

二、人物评价的个性化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显然学生的答案与最后教师给出的结论相差很大,笔者一方面看到了学生们的阅读潜能,看到了学生激烈争议的活跃思维,看到了这种比一切结果都重要的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点拨、引证推论等作用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种方式的阅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初始的阅读感知既是新鲜、有创意的,但往往又是肤浅、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点拨,教师只有在自己平时不断地看书、思考,有了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旁征博引、当机立断,不让学生的讨论“蔓延”开去,不让学生的这些“高谈阔论”演变成为“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主要是引领学生对作品的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这要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呼唤人物本身和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评价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只有在占有充分而强有力的证据基础上才能驳倒学生,从这一角度上看,师生是完全平等的。在问题设计上,也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度性,努力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化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呼唤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个性化的人物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否则便是苍白无力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去实践、体会、感悟、积累,成为更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判断的人。

3.呼唤延时评价。倘若没有前面学生给五柳先生找出的这些“瑕疵”,那么教师不管怎么用力给学生讲述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都会听得“昏昏然”。人物评价的个性化解读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他们当下的理解、情感和心理作出对人物的评价,完成属于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

4.呼唤“阅读反思”。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特殊性就在于这种“领受”与“接触”,而不是“授”“受”之间就可以简单交割完事的,要靠自己(读者)在阅读中去体验和领悟。这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设身处地”跟作者沟通对话的过程。一言以蔽之,阅读反思离不开体验和领悟。 阅读反思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三是教师的点破和调节。本节课是靠教师的点破和调节完成了阅读反思。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阅读,它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地探索。

http://

参考文献: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5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84-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对文本的“误读”, 这时教师如何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走出阅读的误区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案例描述

五柳先生是否就是陶渊明本人?这不是这堂课上的内容,从五柳先生的性格里面有陶渊明的影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在精神内质上的一致性这一角度,笔者先把这篇文章定论为是作者的“自画像”,“像”贵在神似而次在形似。所以在给学生上课时,主要用意是想让学生在大致读懂文意的基础上,了解陶渊明的生活,对他独特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产生崇敬心情。

第一课时,对这篇文章的作者简介,因为已经在上学期学的《桃花源记》一课具体介绍过,所以笔者直接就进入了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的环节,以点拨为主,多遍练习诵读,掌握与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然后归纳出五柳先生的性格核心。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问题,“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对他的态度并说出理由。”

思考片刻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学1:他爱读书,爱写文章,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个高雅的人。

(引起众生笑。)

师:讲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2:我欣赏他悠闲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师:这种生活的确令人羡慕,尤其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还有吗?

生3:五柳先生在讲究门第、生活奢侈的晋代实属不易。

(该生预习充分,虽是借助参考资料的答案,但是却说出老师最想要的答案,笔者对她抱以满意的微笑。)

生4:我特别羡慕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只为愉悦心情,滋养精神,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黄金屋”。不像现在的我,每天要应付各种考试。

(这话引起深受考试之苦的学生共鸣。)

师:看来你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你长大后肯定很善于持家。

(其他同学都笑了。)

一学生立即说: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从礼仪学角度说是缺少礼貌。

师:我相信你的礼仪学,也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能手!

一位学生(似乎已经深思了很久)说:从文中作者隐去自己的真名,自称“五柳先生”,好像他是一个隐士,但是真正的隐士是不会这么夸赞自己的(尤其在第二节),他说自己忘怀得失,其实还是有抱负的,他不诚实,如果真的忘了的话,就无须靠酒精麻醉自己了,也无须靠写文章来抚平自己这颗不平的心。如果真的一心想要归隐,你自己做去好了,又没有人拦你。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都是矫情,还说什么率真自然?

(真是一鸣惊人!底下学生抢着要发言,并且似乎要形成一种攻击性。这会离教学目标愈来愈远。于是笔者把目光转向赞同五柳先生的同学。)

一学生说:他写文章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娱。他不是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学生说:既然为了自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那又何必隐姓埋名,光明正大地写出自己的名字、籍贯不就得了。

师:据资料显示,陶渊明要跨越这道界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作为封建社会“士”的这一阶层,自然要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

一位学生(平时读书很有激情)慷慨陈词道:陶渊明如果他真如文中所说的那么高尚,他不应该只会愤愤不平地发牢骚,他应该以自己的才华一展抱负,他做官碰了几次壁,就想到归隐,这是逃避现实,是懦夫!

一学生说:他不为贫困而悲伤,有何来逃避现实!

……

笔者把学生的意见归为对五柳先生的处世方式持反对和赞同两种态度。

反对的理由是:好喝懒惰无礼;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自我夸耀,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胸无大志。

赞同的理由是: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品质高尚。

恰好笔者的备课资料中有一个材料对陶渊明“嗜酒”的补充事例,于是把它放在幻灯片上,具体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作官。《归去来兮辞》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询阳,日造渊明饮焉。每饮必酣饮至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经过对这一资料的解读,学生对五柳先生的反对呼声渐渐减弱,大家陷入了一片沉思。

二、人物评价的个性化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显然学生的答案与最后教师给出的结论相差很大,笔者一方面看到了学生们的阅读潜能,看到了学生激烈争议的活跃思维,看到了这种比一切结果都重要的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点拨、引证推论等作用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种方式的阅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初始的阅读感知既是新鲜、有创意的,但往往又是肤浅、不成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点拨,教师只有在自己平时不断地看书、思考,有了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旁征博引、当机立断,不让学生的讨论“蔓延”开去,不让学生的这些“高谈阔论”演变成为“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主要是引领学生对作品的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这要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呼唤人物本身和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评价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只有在占有充分而强有力的证据基础上才能驳倒学生,从这一角度上看,师生是完全平等的。在问题设计上,也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度性,努力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化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呼唤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个性化的人物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否则便是苍白无力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去实践、体会、感悟、积累,成为更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判断的人。

3.呼唤延时评价。倘若没有前面学生给五柳先生找出的这些“瑕疵”,那么教师不管怎么用力给学生讲述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都会听得“昏昏然”。人物评价的个性化解读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根据他们当下的理解、情感和心理作出对人物的评价,完成属于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

4.呼唤“阅读反思”。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特殊性就在于这种“领受”与“接触”,而不是“授”“受”之间就可以简单交割完事的,要靠自己(读者)在阅读中去体验和领悟。这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设身处地”跟作者沟通对话的过程。一言以蔽之,阅读反思离不开体验和领悟。 阅读反思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三是教师的点破和调节。本节课是靠教师的点破和调节完成了阅读反思。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阅读,它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地探索。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6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又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重头戏,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结果却宣告了无奈的事实――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虽说测试与评价不能完全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这种令人尴尬的阅读教学现状着实让人忧心。笔者在平日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三个微观角度,努力找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一、 学会“守株待兔”――睿智等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会提问题,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时要学会做一个“懒”教师、一个“被动”的老师。因为老师的勤快换来的可能是学生思维的惰性,老师的主动带来的可能是学生的兴味索然。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被动地记住一个知识,而是为了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问“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一方观点: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因为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另一方观点:不是陶渊明,文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双方各执己见)又有学生说:文中的五柳先生好读书、喜欢喝酒、安平乐道和陶渊明很像呢,会不会作者是借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呢。(老师未作判断)学生问:老师,有人认为是作者自传,有人认为是作者表达的一种理想,您怎么看?(老师未做回答)此时又有学生追问:老师,您能告诉我们作者何时写的这篇文章吗?老师不徐不疾地回答:一般以为文章写于陶渊明辞官以后。学生说:那本文就是作者辞官后写的自画像。又有学生质疑:既然是自传,作者为何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老师没有回答学生的质疑)教师:一般人写自传,都从正面写自己。可陶渊明在文中用了很多“不”,他为何不从正面写?生一:起强调作用。生二:“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他爱好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那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一种精神的享受,“不”字强调了他不慕荣利。生三:那“不慕荣利”更是直接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社会风气的厌弃。学生(多有所悟):文中隐去姓名字号,是为了表现自己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用多个“不”,是为了突出自己与当时士人的习气对立,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

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琐碎的提问,没有教师不时的“参与”。在学生自学、自思、自悟的时候,给予学生“绽放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主动养成结合旧知、结合文本、结合写作背景等良好阅读习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阅读品质。当老师发现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由疑问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探究,然后继续等候,等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解答了“是否自传”的问题,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教师的故意“懒惰”“被动”是为了学生的“勤奋”“主动”,教师的“守株待兔”不是想不劳而获,而是用自己的宽容、耐心,睿智地等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一智慧的“守株”换来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二、 学会做“拐棍”――智慧引领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7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推行以来,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主体多元发展性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全面铺开主体多元教育实验的突破口。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双向”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教学效果。而“五环”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我认为有效充分的预习可以说是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山斧。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的单方传递,而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师生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指导思想,以激活教学过程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教学论文,师生形成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是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所以有效充分的预习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引导学生“先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

我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25 海上英魂》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上网查百度视频电影《甲午风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体官兵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查字典、成语辞典查出“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的本义,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两个词语在贯穿全文的爱国思想中起到的灵魂和统帅作用,从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出邓世昌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学生预习的环节可以根据学习

摘要加入复习,这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在巩固中引出新知,在预习新知中运用双色笔依据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梳理知识树,以达到掌握部分新知,明确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花大气力去解决,而贵在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通常有以下五种方法: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标注出来;②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小学教学论文,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③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④尝试解题法:通过预习,先进行尝试练习,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论文范文。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形式。例如语文预习可以是“听听、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背背、批划……”;艺术、科学学科可以是“唱唱、演演、做做、画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调查、访问、写写……”。

为了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充分的预习,老师提前针对预习的导学方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以下是我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22 左公柳》时的导学方案:

五年级语文《左公柳》导学提纲

1、自由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本课字、词。

我理解的词语有:

 

2、再读课文,想一想:左公柳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从中体会到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句子一侧做好读书笔记。

3、左公柳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具体描写左公柳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左公柳的特点是:

我是这样理解的:

4、反复阅读左宗棠说的话,小组讨论:左宗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他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决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通过导学方案,学生在有指向性的引导下充分预习了课文,课堂交流和展示十分热烈,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过去,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制约着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多地介入和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没有具体教学机制保证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要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而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小学教学论文,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适当的支持点、兴趣点和思维点;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整合,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学习策略、方式和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8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

[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9

1979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分土地到户,临泉县杨小街乡农民――柳兆中、赵荣芝夫妇二人在承包地里,不种粮棉种花草,发展多年生宿根花卉,创建了柳家花园。

1980年,柳家花园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家李鸿渐教授指导下,定向培育丰花型盆栽荷花新品种。1981年,柳家花园定向杂交的第一代“七子莲”发芽了,并且当年开出七种花色、花形各不相同的荷花,并把其中一个紫红色的重瓣荷花命名为“思源莲”。

从2006年开始,柳兆中便开始将自己培育的荷花品种一一整理归档,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4年来,经过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层层审核,林业专家对荷花的花色、花形、株型等方面鉴定,园林科研权威机构评审后认为,柳兆中三十年来培育的丰花型现代荷花,时代特征突出,地域特色明显,品种特性优异,品种数量达1636个,实属全国最多,不愧为“中国之最”。

如今,柳兆中利用盆栽荷花先进技术,在平原旱地建立了160亩的观赏荷花育种基地,年产盆栽荷花成品30多万盆。柳家花园培育的荷花产品已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柳家花园也成为以荷花杂交育种为主,集生产科研、品种改良、良种推广、示范带动、技术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基地。

湖南省娄底市的农业专家到柳家花园考察后评价说:“上百人的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难以与柳家花园相比拟。”

韩国园艺界知名人士到柳家花园考察时赞扬道:“中国农民真伟大,我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多、这么漂亮的荷花!”

国内一些爱莲朋友则戏称道:“柳兆中是花卉育种界的袁隆平!”

柳兆中有三喻:像老大、像蜜蜂、像老牛。30多年来,柳兆中探索出一套完善的旱地荷花容器栽培方法和技术,开拓了荷花产品深加工的市场。同时,柳兆中又开发了荷花食用、茶用、药用、美容、保健等功能。现在,600多万株花卉铺满杨小街乡,这里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卉乡。

“我们位于黄淮平原,周边百里以内没有野生荷花,没有食用莲藕,避免了品种混杂和退化。我们是民营企业,没有科研经费,没有人发工资,只有靠新优的品种,才能立足市场。

我们是农民,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荷花授粉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点到8点,我们5点都已进园做好准备了。我们园中先后有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26年的专业育种实践中,我们改进了授粉工具和方法,由传统的涂抹式改为喷粉式,采用‘一母多父’、‘远亲杂交’、‘多元杂交’、‘三级筛选’等方法,用中国莲与美国莲杂交,用传统品种与新品种杂交,用柳园优良品种与北京等地优良品种杂交,成效明显,新奇品种成倍递增。”

柳兆中深有感触地说:“育种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投入多的项目。良种是汗水、智慧、机遇等因素的综合结晶。”

丰花型现代荷花――它是柳家花园定名的,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呢?花量丰富、花色丰富、花型丰富。现代荷花分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大中型品种适宜湖塘、湿地水景;小微型品种适合家庭摆放。花期分早、中、晚,早花品种5月上旬开花,晚花品种可开到国庆节。每盆先后可开10到20朵,最多的可开30朵以上。有牡丹型、型、茶花型、叠球型、楼台型的,还有雄蕊瓣化、雌蕊泡化、瓣化的,花中起楼、花中有花的。柳家花园培育的荷花的花瓣最多的已经达466瓣。柳园牌盆荷种子,出芽率在97%以上,重瓣率高达80%,任选200粒种子开的花色、花型、株型几乎不重样。很多客户打来电话:“荷花开的太漂亮了,本地没有这种荷花,我们不舍得卖……”

种苗优良服务诚信

盆栽荷花省工省水,易栽易管,适应性强。种藕栽后两个月即可开花,搬运摆放都方便,深受欢迎。且各地新建旅游景点增加,出售盆荷,门票收入可观,每年春季全国30多个省、市的荷花园、生态园、农业园和上千家花卉经营户从我园引进种苗,韩国、日本客户大量定购种苗,美国客户大量要盆荷种子,因此“柳园”牌种苗每年都供不应求。

“我们销售的盆荷种苗全是柳园基地自己培育,种苗、种子有档案,专人负责,质量可靠。内外包装箱专门设计,科学合理,根据南北气温分期发货,采用铁路快运、邮政快件、客运物流、来人提货等发往全国各地,完好率100%,随种苗附有图文并茂的栽培资料和《盆栽荷花》实用技术光盘。初次引种在6000棵以上、新建荷花园的客户,我们还派技术人员上门免费指导栽种,保证每个客户都能栽培好、管理好、发展好。”

多种方案招商确保商赚钱

柳家花园在全国每个县市选择、发展、培育地区一家(每个县只一家、地级市只选两家,每个省级市不超过三家,每个直辖市不超过六家,全国每年限量16家,每年每家地区加盟费只收2980元),种苗优惠,新品种优先。统一标准,统一价格:

方案一:建乡镇级一流的荷花园(3万),面积三亩至五亩,盆、缸、池、水田、湖并举。一次引进观赏荷花300种挂品名牌,每种2棵,共计600棵;各种花色、花形、株型的不挂牌的观赏种藕3800棵;赠送黄、红、粉、白4种耐寒睡莲60棵,共计4460棵;其中牡丹型、型、茶花型、荷花型、单瓣型、复瓣型、重瓣型、重台型、楼阁型等新品种占70%-80%。

方案二:建市、县级一流的风景区(6万),面积十亩左右,盆、缸、池、水田、湖并举。一次引进观赏荷花400种挂品名牌,每种2棵,计800棵;各种花色、花形、株型不挂牌的观赏种藕7300棵;赠送黄、红、粉、白4种耐寒睡莲100棵,共计8200棵。

方案三:建市、县级一流风景区(9万),面积十六亩左右,盆、缸、池、水田、湖并举。一次引进观赏荷花600种挂品名牌,每种2棵,计1200棵;各种花色、花形、株型不挂牌的观赏种藕9300棵;赠送黄、红、粉、白4种耐寒睡莲200棵,共计10700棵。

方案四:建全国一流的风景区(18万),面积二十六亩以上,盆、缸、池、水田、湖并举。一次引进观赏荷花1000种挂品名牌,每种2棵,计2000棵;各种花色、花形、株型不挂牌的观赏种藕20000棵;赠送黄、红、粉、白4种耐寒睡莲400棵,共计22400棵。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10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80-01

作者介绍是古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一般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生介绍;教师介绍;利用投影仪介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互问互答等几种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对作者介绍就有了固定的模式,只掌握名、时、地、评、作即可,任务不免枯燥。到了初二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时,我就遇到了该如何设计作者介绍这一环节的问题。如何才能设计得既有新意,又能体现知识之间的前后连贯,能让学生把前后有关的一串知识联系起来呢?我思索着。

偶然我看到了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节目中的题目虽难度不大,但那种强烈地调动人情绪和思维的气氛给了我灵感:我们的课堂不也需要这样的氛围吗?对,把作者介绍设计成一个开动脑筋的活动。我考虑到作者陶渊明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他的《饮酒》中感受过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也曾在周敦颐的《爱莲说》里领略过他“隐逸者”的风范。而《桃花源记》也正是他这种思想的延续,不如就以此为突破点,设计一个猜谜语的题,谜底就是陶渊明。

那谜面如何设计呢?我脑海里闪现出几种方案:①把朝代、评价、代表作都罗列出来,②把作者代表作中的典型意象给出来。前一种依然是走老路,后一种形式可形成一种跳跃式的思维。不如精心挑选几个他代表作中的典型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与之有关的作品、作者经历、作者思想全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人物全方位的描述。于是,我从他的作品中筛选了“绿柳、黄菊、美酒、南山”四个意象。陶渊明曾居住过的地方有五棵大柳树,他有文名为《五柳先生传》,人们也称他为“五柳先生”,绿柳正是他淡泊名利的表现;陶渊明爱菊是毋庸置疑的,“晋陶渊明独爱菊”“之隐逸者也”则是他爱菊的明证;南山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陶渊明隐居在此“悠然见南山”定格成他田园生活的一幅画卷;陶渊明生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美酒也就成了他生活中的必需品。有了这四个意象就不难串联起陶渊明不事权贵,淡泊名利,弃官隐居的一生。我按照先难后易的顺序安排这四个意象先后出现,并配以轻微的爆破的声音。如果学生提前得出答案,我就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再用后面的词语印证。设计好这一切,我猜想着课堂上将发生的一幕。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给大脑做个有氧健身操,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看看谁是猜谜高手。”学生一听兴致很高,语文课上猜谜语这可是第一次。“老师给出几个词语,请大家通过联想猜测谜底,谜底是一位古人的名字。”学生们紧张地等待第一个词语的出现。随着一声爆破的声音“绿柳”一词出现,学生们面面相觑,和柳有关的古名人太多了,这是谁呢?见无人应答,“美酒”一词随即出现,“李白”许多孩子脱口而出,“的确,李白与酒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确定是他吗?”有的孩子说“那也不一定,再看看下一个提示。”“好,再给一个提示。”“南山”一词第三个出现。这时就有个别声音在议论,“不是李白,像陶渊明,又不敢确定。”这时我给出了最后一个提示“黄菊”,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出了陶渊明的名字。我笑着要求学生给一个理由,说一说思维过程,或是这几个词与陶渊明的联系,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和我的引导下,大家都明白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也对这样的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评析:这一教学设计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柳先生传教案例11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