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3 07:58:47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1

长江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为193公里,从重庆白帝城到湖北宜昌。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2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和伟大祖国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已学习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去发现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与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方纪先生一起领略三峡金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对三峡有哪些了解?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4.出示学习目标:①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我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三峡不同时间的景色变化。

二、走近文本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2.三峡的秋天很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成熟)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3.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么,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

三、引导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最后再朗读一遍课文。

2.画一画:勾画出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变化的词,或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批注。

3.想一想:采用学习伙伴间质疑问难的方法,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批注,然后组内同学一起学习这些段落,思考并交流学习收获,最后在班上交流。组长要做好记录。

四、指导展示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并划出重点词语。

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以及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突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突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突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以及长江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突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宁静而神秘。

5.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描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了解作者的描法,从中受到启发。

五、辅导检测

师: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句小诗,请大家齐读。(生读)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记在书中的空白处。(生写)

六、感悟运用

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露――明丽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4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5

位于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防汛大楼15层的防汛会商室看不出任何周末的迹象,办公室里坐满了人,又一场例行的防汛会商即将开始。

作为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简称“长江防总办”)主任、长江委副主任的魏山忠,其时正神情严肃地主持着会议。截止到15日,长江委已经向甘肃舟曲、四川汶川等地突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区派出了四十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

就今年的长江防汛工作,本刊前不久多次刊发报道,获得广泛关注。近日,就本刊的相关报道以及当前长江防汛形势的复杂性,长江委约请本刊记者,详细介绍了当前的防汛情势。

三峡远没到“大考”

《望东方周刊》:三峡大坝建成以来,洪涝灾害是发生得多了还是少了?

魏山忠:这两者没有逻辑关系。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每年都会发生洪涝灾害,只是可能有大有小,有局部的,也有全流域的。

《望东方周刊》:今年7万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峰峰值,是三峡水库建成后最大的入库洪峰流量。你怎么评价今年汛期以来三峡工程面临的考验,这算不算一次“大考”?

魏山忠:这次峰值是很大,但实际上由于历时较短,水量并不是很大。当然,这里面调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水位都很高。蓄多少放多少要考虑到中下游干流防洪的压力,尽可能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同时,三峡水库也不能因为这一场洪水把它装满,如果后面再来大洪水就没有处置的办法了。

《望东方周刊》:外界一度对三峡工程在洪期泄洪有质疑,认为没有起到蓄洪的作用,长江委如何看待?

魏山忠:三峡工程设计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三峡水库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正常蓄水位是175米。在大洪水来之前要把水库水位降至145米,来了大洪水就把它装起来,所以叫防洪限制水位。汛期过去后,再把水库水位蓄至175米。从145米到175米,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是221.5亿立方米。这221.5亿立方米是在汛期用来装洪水的。这里面至于怎么调度很复杂,如果要说清楚需要很长的时间、很长的篇幅,有非常多的细节。针对不同的量级、不同的情况,包括哪个地区的洪水、对哪个地区有威胁,是洞庭湖出口、还是荆江紧张,都有很多具体的规定。

从规划设计目标来考虑,中小洪水是不拦蓄的,不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更大的洪水。因为,中小洪水下游都能过去,若三峡水库拦蓄以后,后面遇到大洪水,先期三峡的库容被挤占后就不能调蓄洪水了。规划就是这么确定的,这是科学的。

随着水文气象预报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也在积极尝试利用三峡水库拦一些中小洪水。如在2009年8月初,三峡入库流量55000立方米每秒,长江防总调度三峡按4万立方米每秒下泄。今年,长江防总又多次调度三峡水库对中小洪水进行拦蓄,充分发挥了三峡水库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兴利调度服从防洪调度

《望东方周刊》:三峡工程泄洪、蓄洪的调度依据在哪里?

魏山忠:长江整个防洪要蓄也要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如果说汛情超出了河道的泄流能力和三峡蓄洪的能力,就要启动中下游的分蓄洪区。我们所说的调度,就是要根据预报,根据我们掌握的水情以及来水的情况来处理好蓄泄的关系,从全流域角度来考虑减轻洪涝灾害。

三峡水库科学调度依据有: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和国家防总批复的《三峡一葛洲坝水利枢纽2010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是按照兴利调度服从防洪调度,发电与航运相互协调并服从水资源调度的原则编制的,其目的是提高三峡水库综合利用效益,调度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及库岸稳定对水库水位变动的要求,不影响库区移民。

《望东方周刊》:在防洪调度上长江委与三峡公司的沟通与行动机制是怎样的?

魏山忠:对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是有权限的。依据《防洪法》等有关规定,我们发调度令,三峡总公司执行。三峡总公司有一个梯调中心,具体进行调度。长江委水文局同三峡公司在业务上有长期联系,沟通畅达、密切,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联系。我们发调度令是一个管理形式。这个调度令实际上就是让三峡有效地进行泄洪,来应对突发的上游灾情。

《望东方周刊》:汛期如何做到“拦”与“蓄”之间的精准调度?

魏山忠:关键是准确的预报,准确预报是精准调度的基础,没有预报,就没有科学的调度。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的水流特性,洪水汇流特点与天然情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预报方案要进行较大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委水文局对三峡及其以上的洪水预报方案有了很大的完善。如今年在对三峡水库的二次最大入库洪水预报中,我委都较准确地提前3~5天时间对该期间的强降雨过程和来水过程预报出来,其中,尤其是对最大入库洪峰预报做到准确无误,为水库精准调度起到关键性决定作用。

同时,我委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长江流域预报调度会商机制,任何调度决策都要经过多分析、多预案、多讨论的会商讨论才能通过。

《望东方周刊》:枯水期库区合理的水位如何保证上下游之间各方利益的均衡?

魏山忠:枯水期间,三峡水库的蓄水与航运以及中下游的供水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特枯年份,更是如此。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可靠预报的前提下,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力争蓄满至正常蓄水位175米。只有有了尽可能多的水量,才有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今年洪水远不及1 998年

《望东方周刊》:今年三峡出现7万立方米/秒的洪峰,使很多人联想到1998年的特大洪水,你如何看待这种比较?

魏山忠:今年三峡出现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好像比1998年宜昌出现的63300立方米每秒大,但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宜昌的流量由宜昌水文站测出,三峡入库流量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数值,两个不能简单相比。我们的水文部门事后通过还原计算,发现对应三峡入库7万时宜昌的流量只有6万出头。

如果详细分析,从雨量、洪水峰值和量级来看,今年洪水都远不及1998年洪水。

首先从6月份以来实际发生的雨情对比来看:1998年6~8月主汛期,在长江中下游和上游分别发生二次集中性强降雨过程,致使全流域大部地区降雨普遍明显偏多。而2010年自6月份以来,降雨主要首先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再转至长江上游及汉江上游。因此,2010年长江流域无论从降雨量大小。降

雨历时,降雨范围等都不及1998年。

其次,从洪水峰值对比来看:1998年长江干支流洪峰频繁,且遭遇恶劣气候。长江上游宜昌站出现超5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过程共8次,宜昌最大63300立方米每秒。而2010年截止到8月5日,虽然长江干流大部江段和多条重要支流发生了不同程度超警或以上的洪水,长江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70000立方米每秒,但是实际上这个峰值小于1998年,还原无三峡的天然情况下,演算至宜昌洪峰流量只有63200立方米每秒。

第三,洪水不仅看峰值,还要看量值。1998年长江洪水峰高量大,上游寸滩30天洪量1068亿立方米,约为20年一遇,宜昌最大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每秒,约7年一遇,30天洪量1380.5亿立方米,约为100年一遇,汉口、大通站30天总人流洪量重现期均分别为30年。而2010年长江流域已发生的洪水总的来讲峰高但洪量相对不大,汉口、大通30天洪量仅分别约为5年、10年一遇,均低于1998年。

概括来说,今年的洪水峰值与1998年接近,但量级远远不及1998年。

堤防建设是防洪体系的基础

《望东方周刊》:如何看待这次甘肃舟曲、四川汶川等地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魏山忠: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无疑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甘肃舟曲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我想,这是全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

甘肃、四川都处在长江流域,应对流域内的山洪灾害是长江委义不容辞的责任。灾害发生后,根据《长江流域防汛应急预案》有关规定,长江防总在8日17时启动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专门针对山洪泥石流灾害启动|||级应急响应,这也是不多见的。截止到15日,长江委派驻舟曲、汶川两地的专家已近50人,有效开展了堰塞湖险情处置、泥石流灾后处置、当地的水文监测等工作。

《望东方周刊》: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提醒我们防汛是一个综合工作体系,而堤防建设是长江防洪体系的基础。长江委在堤防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魏山忠: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人民以各种方式不断进行着堤防建设,形成了3万多公里的干支流堤防。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堤防工程质量不高。1998大洪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决策,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举国债,斥巨资,加大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的投入,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省约3600公里干流堤防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规定的标准进行除险加固。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6

长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的母亲河。它虽给中国人民以舟楫、灌溉之利,但其水患灾害严重,一直没有得到治理;丰富的水利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开发。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提出过开发三峡的设想。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提出要在三峡河段“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又在“民生主义”演讲中提到在三峡可以装3000万匹马力的发电机。孙中山的设想,引发了几代中国人治理、开发长江的渴望。1944年,美国人萨凡奇受国民政府邀请,考察三峡,并在美国丹佛尔垦务局进行过三峡工程的设计研究,建议兴建三峡工程。当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三峡工程根本不可能兴建。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把长江洪水控制和汉江治理问题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1953年2月19日到22日,主席离开武汉,乘坐海军“长江号”军舰顺流而下,在九江换乘“洛阳号”军舰,到达南京,视察长江。当时,我随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陪从武汉到南京。在船上,听取了林一山关于长江问题的汇报,着重研究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听完汇报说,

“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这么多的支流水库,还是不能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的主要问题,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修一个大水库,卡住长江上游洪水呢?”要林一山回去抓紧研究,有了成果向他报告,但对外不要讲。随后,长江上游工程局按照林一山的布置,于1954年4月,组织人员对长江三峡进行勘察,选取坝址。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提出黄陵庙、三斗坪、茅坪等坝址更为有利,值得研究。

1954年夏,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少遇大洪水后,、刘少奇、于当年12月在京广线的专列上,用了一整夜时间,专门听取林一山关于长江三峡工程技术问题和坝址情况的汇报,下决心正式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工作。还要回北京后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发电报,希望苏联派专家来华帮助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从1955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工作。以原来长委会为基础,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派人参加,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55年6月,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组长的苏联专家组陆续来到武汉,不久专家组长德米特里也夫斯基正式抵达,中苏合作全面展开长江流域的规划工作。

1955年10月到1956年6月,中苏专家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进行了广泛查勘。长委会调集了18支勘测队在长江干流和嘉陵江、汉江、乌江、金沙江等进行地质勘测。苏联航空测量队出动10余架飞机,分南北两线航测了长江流域主要地区。特别是1955年10月至12月,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葆华和长委会主任林一山带领长办一些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对长江上游干支流进行综合查勘。苏联专家组组长德米特里也夫斯基,成员马林诺夫斯基、阿卡林、司太尔马哈、斯坦盖也夫、叶戈罗夫、德钦斯基、马祖尔、鲁达可夫、沃龙金等10余人参加。就是在这次查勘中,中苏专家发生了重大意见分歧。

苏联专家由于对长江防洪形势的紧迫性、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水电开发考虑较多,主张把重庆上游40公里的猫儿峡枢纽和上游干支流几个枢纽建起来解决近期需要,认为三峡工程规模太大、投资过多,不大现实。中方专家则认为长江防洪问题紧迫,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猫儿峡等工程淹没良田太多,不能作为治江重点;倾向于以三峡枢纽作为治江战略重点。

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1955年12月30日,他在北京专门开会,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与会。在听取林一山和德米特里也夫斯基对治江战略的不同意见后,明确指出:长江中下游防洪,紧迫重要,三峡暴雨区形成的那种大洪水,是上游其他枢纽无法控制的,三峡水利枢纽扼中游来水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又有巨大库容,“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不但对长江防洪有显著作用,综合效益也不是猫儿峡等工程所能代替的;三峡工程应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工程。

德米特里也夫斯基听后,赞同长江防洪是全属性的大问题,同意进行三峡工程研究。此后,苏联专家与中方专家相互配合,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等方面,在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等领域,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长办的各个专业逐渐健全起来,队伍逐步扩大。

1956年的国内争论

1956年上半年,经过几年的努力,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不久前组成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即将提出以三峡工程为主体的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时,长办主任林一山总结当时的工作成果,在《中国水利》杂志第5、6期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的文章,全文长2万多字。文章着重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中的枢纽作用和地位,提出“长江流域规划中必须首先解决防洪问题”,三峡是建设大坝的最好地点;二是在进行长江流域规划的同时,要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其中谈到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最高为235米)以及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等中央领导提出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研究问题,主要是从长江中下游防洪方面考虑的,并决定由长委会、长办负责此事。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萨凡奇计划及中美合作三峡工程设计的中方团组,除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外,主要是资源委员会的全国水力发电总处。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当中央提出三峡问题时,国内负责水电的部门认为此事应由他们负责,当要他们参加时,就有了一些看法。

1956年9月,国内负责水电的同志,针对林一山的文章,组织了一批文章,在《水力发电》杂志第9期上出了专刊。这些文章认为:用三峡工程防洪是不必要、不经济的;荆江地区防洪形势非常严峻,如发大洪水,会导致淹死几十万人的毁灭性灾难的说法,是夸大其辞、耸人听闻的;在全国用电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三峡所发的电根本用不了,会造成资源和投资的浪费;三峡工程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不但国内解决不

了,就连世界上也解决不了;提出用沅水五强溪工程替代丹江口工程。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历时两年的争论。

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要求会议安排讨论三峡工程问题,并将国内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接到南宁,进行汇报。我于1955年起先后被任命为长办规划和汉江规划设计室主任,负责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工作;1956年长办工作重心由规划转向设计时,又担任枢纽室副主任,没有参加南宁会议。在肯定修建三峡工程必要性的同时,充分吸取不同意见的合理部分,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三峡建设方针,并要求亲自抓,一年抓四次。

1958年2月底3月初,率100多位党政要员和专家,实地勘察三峡工程的预选坝址――南津关和三斗坪,我也陪同前往,并汇报了汉江流域规划和丹江口设计情况。汇报结束后,一个个征求专家的意见,大家都说没有意见。说,没有意见就这么定下来,批准丹江口工程,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1959年开工或者做开工准备。在随后讨论三峡工程问题时,原来对三峡工程上马有意见的同志并没有坚持反对建三峡工程,并讲三峡工程有很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的综合效益,只是把分歧说成是三峡工程的坝高定得高,建设时间上也有些不同看法。船到重庆后,在总结会议上讲,这次会议是按照中央精神,积极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一次会议。经过两年多的争论,现在大家的意见基本取得了一致,由此看来,争论还是有好处的,不争论哪里有这么多材料来说明问题?

1958年3月,根据考察的结果和专家讨论的意见,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时间约需十五年到二十年。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同时,决定撤销长江水利委员会。这次会议实际上对两年多来的争论作了结论。

这里,我还讲一个小插曲。1958年10月,我,随水电部代表团到苏联参观斯大林格勒水电站截流。我们是10月21日凌晨乘苏联图一104飞机动身的。曾经预订过前一班的机票,因客满而推迟。不料那一班飞机在西伯利亚发生了空难事故,以郑振铎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全体遇难。我们到后,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对三峡水利枢纽很关注,驻苏使馆便组织留学生听我们作报告。率团负责水电的一位领导在讲国内“”的一些问题外,也讲了三峡工程,谈到对三峡工程的不同观点。随后我也作了一场报告,主要是围绕中央文件所说“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讲的。这两个报告实际上展开了一场争论。

坝址、人防和泥沙研究

1958年3月,成都会议结束后,乘坐“江峡号”轮由重庆顺江东下,视察三峡坝址。过三峡时,他对船长讲了一段关于建设三峡工程重要性的话。4月,他在武汉会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说,“我们准备在三峡筑一个水库。准备工作需要5~7年,连筑成就要15~20年。”“这将是我们的第一个大水坝”。8月,主持召开北戴河长江流域规划座谈会,研究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在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并作出“为1961年开工作好准备”的要求。

1958年4月,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根据开展三峡科研大协作的指示,成立三峡科研领导小组,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为组长,科委与水电部各一负责人为副组长。6月,国家科委、中科院召开首次科研会议,对三峡工程开展全国科技大协作,到会的有82个单位、268人,同时还有13位苏联专家与会。根据这次会议制订的计划,全国共2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三峡工程的科研协作。

1958年成都会议后,长办根据成都会议精神和的指示,全面部署勘测设计等工作。在勘测方面,长办专家和苏联专家一起,做了大量的地形、地质比选工作。在规划设计方面,成立了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我被任命为组长,全力抓好设计工作。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安排、布置、检查工作成果,1958年末提出三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1959年拿出初步设计报告的初稿。

这一时期,三峡科研、勘测、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坝址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1955年以后,我们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坝区即南津关和美人沱进行了勘探研究。经过比较,1958年选定了美人沱坝区,‘随后在该坝区进行了坝段比较。1959年,选定了三斗坪坝区。当年5月,我们邀请66个单位188名代表讨论初设要点报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三斗坪坝区具有不可争辩的优越性;枢纽建筑物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以后,又在该坝段比较了三条坝线,1960年经过比较,选择了上坝线,即现在通过中堡岛的坝线。

1959年,针对战争状态下三峡工程怎么办的问题,在三峡建设方针“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之后加上“有利有弊”四个字。1960年,中央考虑到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国际形势,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的进程。当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期间主持召开长江规划会议,调整三峡工作部署,并指示“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同时,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发生严重淤积问题,又提出水库的寿命问题。20世纪60年代,根据和的指示精神,我们加强了人防和泥沙的研究工作。

1959年12月,在提出“有利有弊”的指示后,指示成立了三峡防空炸科研领导小组,张爱萍负责,张劲夫、钱学森、钱正英、林一山参加,并成立了以军事部门为主,有长办、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参加的三峡工程试验站。长办作为三峡工程的设计单位,对三峡坝址也进行了防护研究。从1961年起,从宽河谷段的三斗坪坝址研究转向窄河谷段的石牌、太平溪两处坝址防护的研究。1963年起又重点研究了太平溪坝址的防护工作。这一时期,我还与洪庆余到哈军工联系用化学爆炸作模拟试验事宜,在北京东花园、官厅水库进行了试验。以后,还在新疆核实验基地作了核爆模拟试验。

1959年,鉴于三门峡水库淤积引起的社会严重关注,长办开始将水库调度与泥沙淤积作为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于60年代初由武汉水院与长科院建造了三峡水库,开展库尾推移质5年至10年系列淤积对重庆港区与航道影响的长模型,初步查明推移质泥沙淤积规律,得出航道深槽虽有变化但仍能保持一定航深满足正常通航和航运发展要求的结论。此外,林一山亲率长办人员深入华北、西北多沙河流,对一些水库保留有效库容的经验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三峡水量丰沛的特点进行研究,得出可在多沙的汛期降低

库水位泄洪排沙,待汛后再蓄水至正常水位,使三峡水库保留有效库容的调度原则。1965年,长办提出成果报告,上报和,并在黄河三门峡试用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效果。

这期间,中央特别是仍没有放弃三峡工程。1962年至1963年,准备搞三峡工程。林一山和我在北京呆了两个月,随时准备向报告,可能是他脚受伤了,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们等了两个月也没有汇报成。1965年1月17日,林一山去向汇报长办的工作,要我去汇报三峡工程的情况。当时正值春节前,林一山汇报完,准备由我汇报,但因又安排几位副总理汇报工作,我就没有谈成。最后送我们出来,林一山让我向他讲一讲,总理说:“唉,你不用跟我讲了,我知道。”因为1958年是我向他汇报丹江口工程,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他已经有个想法,丹江口工程完了以后接着就干三峡工程。没想到,1966年“”爆发,把兴建三峡工程耽误了。

葛洲坝工程上马及三峡坝址的选定

1969年10月,视察湖北时,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张体学提出要修建三峡大坝,泼了“冷水”,向张体学提出“头顶两百亿立方水,你怕不怕”,指出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事后,张体学根据一些同志的意见,提出先修葛洲坝工程。但按照长办过去研究的建设程序,葛洲坝工程属三峡工程的一部分,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工程,应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兴建,或与三峡工程同时修建。

1970年3月,通知湖北省军管会,要林一山到北京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预备会议,研究“四五”计划纲要。会议是在北京饭店礼堂开的,我跟林一山一起去的。在会上问:“林一山来了没有?”林一山答:

“来了。”说: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是伟大领袖的伟大理想,我们一定要在他健在的时候把这件事定下来,不把这件事办好,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当时,计划把三峡工程写进“四五”计划纲要中。这个文件我亲眼看到了,就是在北京饭店开会时的秘书、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给我看的。

4月30日,水电部在向汇报全国电力工作时,谈到葛洲坝工程问题。表示要比较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先上哪个好。武汉军区也对葛洲坝工程非常积极,司令员曾思玉从朝鲜访问回来后,一直住在北京,希望能把建设丹江口的队伍转移到葛洲坝。把林一山找来,综合各方意见,反复权衡,最终认为先上葛洲坝,可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

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中央和国务院报送《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12月16日,主持国务院业务会,听取葛洲坝工程设计情况汇报。24日,将武汉军区、湖北省的报告及《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并附上林一山的反对意见,呈送。批复送审稿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兴建葛洲坝工程是可行的;“至于三峡大坝,需视国际形势和国内防空炸的技术力量的增长,修高坝经验的积累,再在‘四五’期间考虑何时兴建。”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7

2008 年代表作:投资收益跑赢大市;融资成本比原计划共节约200 亿元。

2008 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不大,全年甚至还实现了14.15 亿元的投资收益。公司总会计师杨亚说,这得益于他们在现金资产管理中坚持了基本风险管理理念。

稳健投资避“危机”

虽然2008 年中国资本市场大幅下跌,但三峡总公司的投资收益并没有什么损失。杨亚说:“我们从不在二级市场做股票投资,更多地是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者发起人来进行投资。我们绝大部分的投资都在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方面。特别是2008 年债券市场比较好,我们的发债成本降低了,而以前投资的债券资产还有不错的收益,所以,我们的金融资产一直比较稳定。”

但是,大环境的恶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而作为企业运行动力的电力,需求在不断下降。2008 年10 月,三峡梯级电站供电范围内的华东、华南地区电力需求第一次出现了环比的负增长,到11 月,下降幅度达到了7%。而2009 年的电力需求形势总体仍不被看好,这直接影响到了三峡总公司的主营业务。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沿海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和加工业,这些企业的电费回收就成了问题。

针对目前形式,公司在考虑2009 年预算的时候,特别强调了风险管理。除了加大内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外,对投资方面,特别是非主业项目的投资,抱以特别谨慎的态度。杨亚特别指出,在投资方面,一定要坚守审慎原则:“一个新的业务或项目,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我们不追求很高的财务杠杆率,资本金一定要充足。此外,要关注投资项目上下游的原材料资源变化和市场整体价格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多样化市场方式筹资

三峡工程总体筹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杨亚工作经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993 年,三峡工程正式筹备开工,国家批准的概算为人民币900 亿元。然而,这个概算依照的是1993 年5 月的价格水平,而整个三峡工程预计的建设工期为17 年。这个过程中,物价指数的上涨要经过数个经济周期,期间利率也会发生变化。三峡最终建设完成需要花多少钱?这些钱从哪里来?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时负责起草筹资方案的主要工作人员中,就有杨亚。他们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进展制定并实施多渠道、分阶段的三峡工程财务融资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发行三峡债,引进出口信贷和国际商业银团贷款,改善了三峡总公司负债结构,降低了三峡工程融资成本。自1997 年以来,三峡总公司在我国率先推出第一只附息债券、第一只浮动利率债券、第一只固定利率长期债券、第一只免担保的企业债券,可谓国内企业债券方面的先行者。

2003 年,三峡总公司以公司原有的葛洲坝电站为主,组建了上市公司,即现在的长江电力(600900)。杨亚负责组织长江电力改制上市的财务重组和资产评估工作,参与长江电力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构建符合大型水电工程流域滚动开发业务战略的持续融资体系。

长江电力上市之初资产为人民币100 亿元,配以适当的负债,收购了当年三峡投产的4 台发电机组。到如今,他们一共收购了8 台机组,集团提供资金为400 亿元。这400亿元不仅让他们提前偿还了一部分银行贷款,而且启动建设了金沙江上游的两个电站,其中的溪落度电站2007 年截流,向家坝电站在2008 年12 月截流。这两个电站加起来的规模可以与三峡媲美。

三峡工程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市场融资完美结合,实现了财务盈利。截至2008 年底,三峡工程总决算经初步计算,工程总投资不超过1800 亿元,仅利息方面,就比原计划少花了约200 亿元。

“内控”早动手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8

B、4900

C、6200

D、6500

2. 旱作物在孕穗期等生长关键期遭受的干旱灾害称为(B )。

A、夏旱

B、卡脖子旱

C、黑灾

D、干热风

3. 修葛洲坝水利枢纽前,宜昌以上至重庆段分布众多险滩。“新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请问这段话指的是长江三峡段哪一个峡的水道状况?(C )

A、瞿塘峡

B、巫峡

C、西陵峡

D、虎跳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称水工程,是指在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水源上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水资源的( )工程。

A、相关

B、所有

C、不同

D、各类

5. 古代高塔如今有“十塔九斜”之说,这一现象主要是由(B)引起的。

A、海水入侵

B、地面沉降

C、水污染

D、荒漠化

6.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人们对(C)流域的形容。

A、长江

B、黄河

C、海河

D、淮河

7.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 C)相结合。

A、建设和预防

B、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

C、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D、监测与预警

8.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为鄂毕河最大的支流,流经中国、( A),也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A、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

B、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

C、蒙古国和俄罗斯

D、蒙古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9. “空梅”主要是指发生在我国哪一地区的少雨现象?(D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0. 古代城市护城河的作用有( ABCD)。

A、城市防卫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9

B、防洪高水位

C、汛期限制水位

D、设计洪水位

2. 下列关于凌汛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凌汛是指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阻塞河道

B、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会导致水位大幅度抬高

C、凌汛轻则会导致漫滩,重则会导致决堤成灾

D、凌汛一般发生在夏季

3. 修葛洲坝水利枢纽前,宜昌以上至重庆段分布众多险滩。“新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请问这段话指的是长江三峡段哪一个峡的水道状况?(C )

A、瞿塘峡

B、巫峡

C、西陵峡

D、虎跳峡

4. 抢护堤坝管涌险情的原则是(A )。

A、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

B、前堵漏洞后导涌水,临背并举

C、上部削坡与下部固脚压重

D、临水截渗,背水导渗

5. 凌汛的处理措施和防护措施有( A)。

A、预防性破冰

B、加热融冰

C、洒水融冰

D、破冰船破冰

6. 北运河上游称温榆河,以下有通惠河、凉水河汇入,南至天津入海河。历史上北运河是京杭运河的重要一段,现在北运河起点是(A )。

A、北关闸

B、燃灯佛舍利塔

C、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

D、西关闸

7. 下列哪组河流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印度洋的?(D )

A、澜沧江、塔里木河、怒江

B、金沙江、怒江、恒河

C、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

D、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

8. 遭遇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方法,错误的是:( B)

A、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山区扎营,选择在避风的谷底。

C、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9. 现在全国都在建立“河长制”。历史上也有专门管理河流的官员,其中永定河道台负责全流域的管理,最接近今天的河长。永定河道台是哪年正式设立的?( B)

A、康熙三十七年

B、雍正四年

C、乾隆元年

D、乾隆十四年

多选10. 黄河宁蒙河段是黄河凌汛防控关键河段,目前采取的主要防凌措施包括(ABD )。

A、水库调度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10

“(他者)形象的塑造虽然包含着塑造者的想象和欲望的折射,但又非不顾社会现实基础的纯粹想象之物,而且社会基础还影响着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影响着对待他者的态度和评价。”“形象作为一种文化隐喻或象征,是对某种缺席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想象性、随意性表现,其中混杂着认识的与情感的、意识的与无意识的、客观的与主观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内容。”(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而认同又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弗洛伊德语)。看来,社会对三峡工程的认同还有很大的距离。江河时空格局的改变、恢复、平衡,社会秩序的重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短时期内三峡工程公共形象得到改变是不现实的。三峡工程公共形象建构,过于乐观抑或过于悲观都是不可取的。

正确认识不同语境下三峡工程公共形象,是建构三峡工程公共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将三峡工程公共形象生成的不同历史背景、话语体系、主要表现形态等基本问题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是非常必要的。

一 三峡工程与民族工程、民生工程的形象定位

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工程者并不多见。民族工程具有一些特质。其最根本的是,不管哪种政治派别在关涉民族和国家问题上,始终具有一些显著的共同性。三峡工程作为“民族工程”、“民生工程”,其最重要之点就在于它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著名新闻记者卢跃刚认为:“三峡问题不是个简单的对错问题,不是简单地技术分析利益的问题,需要将三峡工程放到现代化的背景下,放到三峡的历史背景下,放到中国社会特殊的体制背景下来看,才可能看清楚。”

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由宜昌而上,……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30至40年代,国民政府也曾着手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准备。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曾考虑分级开发或分期开发方案,想缩小规模争取上马。70年代初先建下游的葛洲坝工程,想以此促进三峡工程上马。80年代初提出150米的低坝方案。后经过重新论证,最终确定为现在175米中坝方案。

显然,不能把三峡工程仅简单看成一个水利工程,也不能简单地仅从某一个历史阶段来认识这项工程。三峡工程不仅关涉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更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三峡工程的背后深刻地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国共两党之所以都钟情于三峡工程,原因也就在这里。因之我们可以说,三峡工程,是一定政治、经济、技术条件下,中华民族治理长江的必然选择,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治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水利工程思想、水利工程科技、水利工程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治理长江的里程碑。长江中下游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千百年来,根治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一项伟大的政治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民族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峡工程作为民族工程、民生工程的公共形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这种形象贯穿于三峡工程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建设管理、综合效益发挥和科学运行的全过程。这种形象体现了三峡工程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符合历史与现实条件,具有科学性,应该是三峡工程科学发展和社会认识的主线与基调。

当然,此种形象还需要向纵深开掘,向历史细节探寻,将视野和触觉延伸到全世界,体现国际视野。治水,是一个历史话题,也是一个国际话题。在治水与治国语境下,不同国家治水的模式如何,工程与国家、社会,工程与科技等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释,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规律性。而不是依靠历史进行印证式的说明。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更开阔的历史场景来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将三峡工程与世界其他大坝联系起来、对照起来,而不是就三峡工程谈三峡工程,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 “三门峡工程”、“阿斯旺大坝”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三门峡工程”、“阿斯旺大坝”一直被视为水电工程建设中最为失败的典型例子,但是在网上,也总有不少人将其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

针对三门峡工程,我国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指出:“三门峡的历史非常曲折。当初的规划无疑未实现,原因是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认识不足,提出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搞高坝水库,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过于乐观,对综合利用要求急于求成,对移民工作的艰巨性也估计不足,以至造成失误,被迫进行两次改建,教训是巨大的。”三门峡的教训是深刻的。一是对自然规律研究和认识不够,造成对决策对象没有完全弄清楚的前提下就盲目建库。二是政治对科学的干预,反对意见遭到压制。政治决策,在那个年代,尤其是1955年之后,开始成为凌驾一切的价值与利益,削弱了技术论证上的科学氛围与严谨态度。虽然水利枢纽在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大跃进”尚未正式拉开帷幕,但公共工程的“高大全”方案、“大上快上”思维,本着不可辜负这个时代的豪情喷涌而出,已经征服了众人。

潘院士说:“通过三门峡工程的反复,我们对‘治黄’从认识水平到科技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例如,整治含沙河流的基本思路,水库如何能保持长期运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合理运行方式的实践,库区泥沙冲淤的规律等等。泥沙学科从泥沙运行的基本理论、模型试验技术、数学计算理论和方法、异重流排沙等以及高含沙的水力发电问题也都有了迅速发展。这为中国人民继续整治大江大河带来无比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潘院士谈到的这些历史与进步,可能是许多人没有能够认识到的。也可以这样讲,正是因为三门峡问题的出现,才更加引起了三峡工程论证、决策时期对泥沙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研究,为不同意见提供充分表达的渠道和场所。

埃及阿斯旺大坝的“恶名”主要来自以下原因。第一,政治偏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并成功反抗了英法入侵,西方国家因此拒绝支援修建阿斯旺大坝。而埃及政府援请苏联去设计和修建,也为西方世界所不快。西方强大的舆论机器大肆鼓噪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给阿斯旺大坝“添黑加污”,制造“恶名”,影响了国际社会对阿斯旺大坝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第二,诋毁宣传的影响。诋毁水坝的宣传,很容易在某些西方人士中产生共鸣。在他们看来,尼罗河是一条神性的神圣之河,全面改变尼罗河的面貌,拦阻泥沙,调节径流,消灭洪水……这不仅是对古老神话的亵渎,也是对上帝旨意的违抗。神秘主义思想在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社会大众,并不对建坝持有恶感,但他们相信西方报道的“客观”、“公正”。在“拟态环境”下,舆论被误导了。第三,水坝本身带来的影响。建水坝会带来有形无形、有深有

浅、有直接有间接、有长远有短期的影响,但是,人们总是带来一种高期望值。当高期望值与现实发生矛盾之时,也就是情绪爆发之时。

“(三峡工程的)舆论(注:舆论是公共形象最直接的反映)的形成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其形成和消长与当今社会利益分配、社会心理演变、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尹鸿伟《三峡工程再成舆论热点》)将三门峡、阿斯旺大坝与三峡工程对照起来,将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与之等同起来,此种形象建构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是三门峡、阿斯旺大坝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心理阴影以及将两大工程加诸于三峡工程的“集体无意识”,还有就是一些反坝人士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三 特大自然灾害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最近几年,长江流域频频发生极端自然灾害。无论是旱灾、洪灾、雪灾还是地震,总有一些人将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些联系是否具有科学性,是三峡工程公共形象认识的根本。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大坝与气候,三峡工程对气候有多大改变?第二,大坝与地震,三峡工程是否能诱发8级以上地震?

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一遇的干旱。在此之前,还有重庆大旱、洪灾,西南大旱等。所以,一时间关于三峡工程改变气候的“舆论狂潮”不一而足。

在三峡工程兴建之前,四川松潘曾发生8级地震,建设过程中2008年又发生了汶川地震。无论是松潘地震,还是汶川地震,都已经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地震活跃带,与三峡工程并无关系。

将这些特大自然灾害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公众认知层面。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忽视科技素养、工程素养的教育,科学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处于缺失状态,公民科学素养缺失必然导致对自然现象的成因“胡乱归因”。外界一有“风吹草动”,社会立刻变得“惊若寒蝉”。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就从神话中寻求力量,从迷信中生成敬畏。整个社会对自然认知不足,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社会“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同时又加剧对科学的不信任,进而又会进一步加剧其内在矛盾。社会一旦进入这个认知的“怪圈”,即便是高层次的知识阶层也会慢慢失去理性、“随波逐流”。

如何面对一个“恶意”生长的世界?三峡工程公共形象既涉及到实践范畴,也涉及到认识和观念范畴。大坝与地震、大坝与气候,是国际水利水电学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实际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座水库造成特大地震,也还没有哪一座大坝改变了大气环流。况且,从坝高来说,三峡工程在世界高坝中处于24位。水库库容也不算很大。大坝与地震、大坝与气候问题,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的问题,需要有持续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科学问题在大众化社会容易被简单化、情绪化和极端化,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政治化。此种形象不仅是极端自然灾害在三峡工程接近完建阶段频频发生,还有媒体的“集体无意识”。而媒体策划一些“无中生有”、“子虚乌有”的毫无科学依据的报道,则是科学素养和道德责任的双重缺失。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将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记者在提问时采取一种诱导的方式,预设前提,将干旱、洪灾、地震加诸三峡工程,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媒体是如何采用这种逻辑进行议题设置的呢?约翰·汉尼根(john hannigan)在《环境社会学》一书中集中探讨了环境话语体系的建构特征和社会型塑方式。环境议题和有关环境的持续性争论中,媒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简言之,即媒体对一些问题给予集中强调,或者将之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比照、联系,最终将公众引进媒介议程。这一点,在特大自然灾害与三峡工程等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自然灾害等议题之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四 “权力的奴婢”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有人把三峡工程看作是“权力的奴婢”。这里存在如何认识工程与民主关系的问题。三峡工程首先是科学问题。我国著名记者卢跃刚认为“治水问题在中国是直接关于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最开始的反建派里,就有人担心三峡建设周期很长,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牵涉因素复杂,而体制运行效率太低,决策不透明,大型工程建设中常见的管理不善,浪费、建设质量差等。项目太大了,很难监督,容易失控。”三峡工程决策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型水利工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高发期。人们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和忧虑,与这种客观背景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同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三峡工程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免忧虑和担心。而这种忧虑和担心靠当时的体制是难以解决的。

如何科学决策是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林李之争”(林一山、李锐围绕三峡工程的辩论),还是因三门峡工程而声名鹊起的黄万里先生,也先后对三峡工程提出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峡工程也再度进行“重新论证”,我们都可以看出三峡工程漫长决策的审慎性、艰巨性。

三峡工程是“权力的奴婢”,此种形象曲解了三峡工程科学化民主化的科学内涵,对于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技术民主、什么是精英民主、什么是专家民主、什么是公众参与等基本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从而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这里存在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一般公众参与的缺失?一般公众参与的缺失,是否意味着缺乏民主?二是如何看待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是否被压制?对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上述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三峡工程是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互动的结果,一般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缺失,这是整个决策论证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正因为三峡工程是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互动的结果,老百姓决策参与的主体地位缺失,导致了当前舆论的强烈反弹。”像三峡工程这样一个复杂而专业的工程问题,如何让老百姓参与到决策中来是一项政治难题。

针对三峡工程决策中的民主问题,不能使用简单化的思维来考虑。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皮特在《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一书中专门提出了“技术、民主与变革”的关系问题。针对“技术是对民主的威胁”之主张,他强调:“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民主化标准”、“技术对民主构成威胁这种观点使人难以理解。首先是民主自身的核心概念之中存在着大量难解之题。无论问题是否存在,它都难以理解在一个政治体系当中,还有什么比民主自身内在的不一致更能使它受到威胁。”约瑟夫·皮特认为:“如果改善人类命运的努力被破坏了,或为了实现进一步的目标而改进工具以求发展的努力也被破坏了,或者这两种努力都被破坏了,那么就危及到了我们未来改善人类命运的能力。”约瑟夫·皮特最后指出,“在保护民主的名义下,我们却偏偏将民主破坏了”“没有简单化的技术,也没有简单化的科学,更没有简单化的民主”。由此观之,只有在具体的情形中,当人们理解了一个特殊的创新是如何挑战了一种具体的价值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明白威胁的本义是什么。因此,泛泛地谈论技术和民主、工程和民主,几乎不会阐明任何问题。有学者强调,在西方,类似三峡工程这样非常专业的论证决策强调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公众参与,那么,中国是否可以呢?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在三峡工程决策中的地位、条件、机制,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顶层制度

设计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峡工程决策对推动我们重大工程项目决策体制、机制以及三峡工程决策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反对意见推动了三峡工程决策论证的深度和广度,使三峡工程决策更加优化,为三峡工程决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民主基础(民意基础)和政治基础。“林李之争”奠定了成都会议上重大决议的出台,“高坝低坝之争”推动重新论证。反对意见的巨大贡献和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值得珍视的。当前,争论的焦点,依然没有超越80年代重新论证时期所提出的各种看法和主张。

三峡工程民主决策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很难用一般普适性的理论进行解释。三峡工程决策过程对我国决策体制有哪些理论上的突破和贡献,对我国民主决策有哪些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此种问题,我们需要警惕一些人将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事实上,三峡工程负面影响与三峡工程决策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三峡工程负面影响不是由于三峡工程决策不科学不民主的结果。相反,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三峡工程不利影响,最终经过近40年的漫长论证才得出“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结论。不能因为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就否定三峡工程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将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主要是借助三峡工程来映射共产党的决策体制。一是对共产党体制下的决策不信任。二是对权威进行消解,否定或不承认科学的存在。这是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表现。也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政治心理。

五 “诗意的想象”与三峡工程公共形象

文学是最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三峡,如诗如画。三峡,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这些名篇所能展现的,不仅有自然的各种外在特征,而且有人与自然互动时产生的精神的、内在的感受。三峡文学,当属于生态文学的范畴。它艺术地向人们展示自然的奥秘和神奇,使人产生强大的内心震撼,从而受到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科学或其他手段难以做到的。

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质疑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他说:“科学向我们讲述它们的距离,它们的速度,它们的质量,它们的体积;科学将铺天盖地的数字向我们压来,以无数、无垠和无止境,把我们惊得目瞪口呆。然而,科学却怎么地感动不了我们一丝真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科学缺少那伟大的奥秘,也就是生命的奥秘。”当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格局的时候,三峡工程公共形象又该如何得到社会认同呢?

“文学是人学。”三峡文化研究者吴卫华先生曾统计:自20世纪30、40年代伊始,陆续有一些电影与三峡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联系。逼近20世纪末的90年代,有关三峡地域的影视创作一时蔚为大观,总数量达数百部(集)之多。“三峡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相遇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崭新的审美文化,它以镜像的方式和多样化的创作形态丰富了三峡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三峡及其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构成了三峡地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当代人心目中的三峡是经过千百年诗词歌赋熏染了的奇山异水。三峡雄浑、壮烈、瑰丽、神秘、浪漫,已成为中国文化一个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符号——充满野性、力量的悲壮美在这里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国人因之向往三峡,三峡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现在,仍有不少人留恋昔日三峡那激流之奔腾、纤夫之彪悍、木船帆影、神秘野性……

三峡工程,横空出世。因之而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社会心理。现在三峡已是高峡平湖,静若处子,雄奇一变而为秀美,随着旅游的便利,其神秘感也在逐渐消失。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例11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江峡大道,取“长江三峡”之意,全长6公里,是连接三峡工程专用公路与工程施工区的主干道,是重要物资运往施工场地的必经之路。整条道路路面宽敞平坦,路旁绿树成荫,环境相当优美。每当华灯初上之时,路两旁亮起明亮的路灯,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卧于长江之滨,非常美丽。或许在你的想象之中,施工场地总是尘土飞扬,机器轰鸣,但当你参观完三峡工地,你会更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所折服。当年十万人浩浩荡荡修筑葛洲坝的场面已不复存在,现代化的文明施工使三峡坝区不仅拥有峡谷的自然风光,而且留下了人工雕凿的美丽景色。

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江对岸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物,人称黄陵庙,它是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物。古称“黄牛庙”、“黄牛祠”,相传是人们为纪念黄牛助禹开山治水的千古功德而建,始建于春秋时期。在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只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黄牛触岩之说,故改名为“黄陵庙”。现存禹王殿属明万历46年(公元1691年)仿宋式建筑,高约22米,立柱36根,皆有从天而降的黄龙缠绕。外貌斗拱飞檐,简瓦瘦瘠,黄顶纪墙,庄严肃穆。庙内有一棵千年古铁树,距今1700多年,据说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亲手栽种的。在1994年三峡工程动工时,曾开过黄色的小花,那么在以后三峡有重要事情发生时,它都开小花,是一株非常神奇的铁树。庙内禹王殿内还有两根水文柱,记载着1870年长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峰的流量,达到每秒11万立方米,为研究长江水文提供了宝贵的水文资料。

这里便是三峡工程的保税库。三峡工程投资巨大,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个工程,我们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的机器和机械设备,而通过这个保税库,这里的众多设备就可以免除关税,由此可节约大量的资金,降低了三峡工程的成本。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为了支援三峡工程的建设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

三峡坝区有非常完善的配套设施。如您右手方向的邮电局,左手方向的通航管理局,还有公安部门、银行、商场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三峡工程而建的。

右手方向的略显陈旧的楼房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原办公楼。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于1993年9月27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正式成立。它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享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单列权。它是三峡工程的项目法人,全面负责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和偿还以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是其组成部分。

各位朋友,现在位于你们右手方向的三峡工程大酒店可以说是坝区内最漂亮的建筑物了,它是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投资兴建,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旅游涉外四星级酒店,她负责管理三峡西坝酒店和三峡东山酒店。整幢楼线条流畅,色彩淡雅,是中国三峡总公司按国际星级标准兴建的涉外饭店。饭店主楼又名“拿云楼”共26层,设有不同档次的标间、单间、商务套房、豪华套房等280间客房,还有位于顶层的总统套房。客房设有中央空调、国内国际直拨电话、冰箱、彩电、闭路电视等一流服务设施。饭店设有风味齐全的中餐厅、标准欧陆式餐厅、独具特色的中西自助餐厅、浪漫温馨的酒吧,还有设施完善的商务中心、购物中心、保龄球馆、健身房、台球室、美容美发中心、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以及各种不同档次的会议室。自1997年11月开业以来,先后接待过江泽民、李鹏、 朱熔基、胡锦涛、吴邦国、邹家华、李长春、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此外,酒店还先后接待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奥地利副总理拉塞尔、基辛格博士、法国前总理法革•巴拉迪尔、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三峡考察团、98年国际大坝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峡工程技术研讨会、印度水电开发国际研讨会以及法国、以色列、巴西等国大使和数次其他高规格国际会议,并赢得好评。

这个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是坝区体育馆,整个体育馆可容纳3000多人。三峡总公司每年都要在这里组织一些篮球赛、冬季长跑等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很多着名的演出团体来三峡工地慰问演出就是在这里举办的,如:家喻户晓的“心连心”艺术团,中国中央歌舞团等。

朋友们或许已经有了目不暇接的感觉,前方这栋肃穆庄严的大楼是三峡工程管理中心,顶部仿照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而建。整栋楼与刚才大家看到的坝区接待中心遥相呼应,成为三峡坝区最显眼的部分。这里面集中了全国的水电精英和100多名外国水电专家,他们组成了三峡工程的指挥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