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3 15:00:01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1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2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3

四上小语教材中有诗歌七首,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风》《老师,您好!》和《秋天》。其中现代诗两首,古诗五首;七首诗中有三首是描写秋天景象,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本学期学过的诗歌。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哪些诗歌呢?

2.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就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复习。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二)闯关游戏复习诗歌(答对为小组加星)

第一关:知诗人。(出示诗题)这么多诗歌,都是谁的作品呢?猜诗人,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第二关:看图背诗。(1)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来诗画是一家。看图背诗,请看图!(出示《江雪》插图)(2)“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江雪》的时候,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诵出节奏和韵律来,谁来挑战?

第三关:吟诗作对。(1)古人常说,吟诗作对,给你上句,你能对出下一句吗?(2)吟诗吟得好,对也对得妙!光背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动动手,写下来。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其他同学拿出复习纸写,必答题两句。

第四关:解词句。(1)这些词语的含义你都了解吗?(婵娟、屠苏、桃符、瞳瞳日)(2)还有一些带点字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有着重要的意义,说说带点字词意思,诗句又是什么意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五关:用诗句。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这些古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天,老师也希望你能把所知道的诗句巧妙地引用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①这场大雪过后,一片银松雪柳,真是____。②秋天的夜晚,明月东升,我和爸爸到湖边散步,湖面风平浪静,这美景让人想起:_______。③中秋佳节,我望着明月,思念着远在北京的表弟,心想:______。④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张贴春联,真是:________。

第六关:悟诗情。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每首诗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还记得这些诗歌表达的感情吗?请你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诗题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让学生连线)

第七关:秀积累。(1)今天,我们复习了7首诗歌。在这7首诗中,有3首诗描写了秋天,它们是哪几首呢?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小组可以讨论)(2)还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你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

第八关:秀表达。(1)同学们,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们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可以写诗,你们也可以做小诗人。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请拿起笔,模仿《秋天》的片段,任意选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2)生自由作诗,师巡视。(3)学生读诗,展示。没写完的可口头说出来。

(三)总结

看看争星榜,4个小组都有精彩的表现!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用掌声恭喜优胜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7首诗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

三、案例评析

1.有意思。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已得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运用游戏寓教于乐、辅助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常用的手段。可这样的手段在复习课中却很少出现。现今的复习课大多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老师在教学中常以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来代替系统的复习和整理,虽然在知识技能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思维上的僵化和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厌”的负效应,因此,复习课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诗歌复习”一课,教者从儿童的视角设计“闯七关”游戏式的复习课,从复习内容的引入到复习内容的展开和拓展运用,既有刺激又有挑战,每个环节都充满着“趣、活、效”,从而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基本目标,即本学期诗歌知识、积累上量的增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还有学习诗歌方法技能上的“熟能生巧”;达到诗歌复习课的发展目标,即情感态度上的“熟能生爱”。

2.有意义。

(1)明确复习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从上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上看,教者设计时从看“课”到看“本”,注意全面把握;从看“点”到看“线”,注重内在联系;从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教学目标非常明确:①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诗歌复习的兴趣。②通过“看图背诗”“吟诗作对”等环节的设计,复习、巩固本学期七首诗歌,诵读、积累诗歌。③通过“知诗人、解词句、悟诗情”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诗歌写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巩固理解古诗的方法。④内外链接,丰富积累;学用结合,读写实践。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4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轮”与“镜”皆指月亮,一写月影,一写月光,前者落地下,后者照高空,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中秋夜中专门咏月,且如此雕琢工稳,既华美瑰丽又紧切题旨,着实漂亮。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金蟾,指月亮。上联令人联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传说月中有桂树,至中秋则桂子飘落而下。上联与白词同用此典。下联指钱塘江潮。传说伍子胥死后,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钱塘江中,至中秋后一二日,江潮涌动,气势吞天。下联盖本此。此联妙在两个字:“细”与“齐”,上联意境之静美,下联之意境雄浑,尽在这两个字。

庾亮登楼,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平分秋色,意指中秋。遍洗瀛寰,乃云月光如水。唐刘禹锡之诗《八月十五夜玩月》有句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平分”与“遍洗”之对,最为醒目。

天开清旷域,人在大明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素风。

清旷域,指月照天地,处处清亮。大明宫,一般指唐代宫名。唐贞观八年,建永安宫,九年改名大明宫。高宗龙朔二年增建,改名蓬莱宫,长安元年复称大明宫。此处不过借古典而另明新意,盖谓天地间皆光亮,世间宛如“大明”之宫殿耳。

素风,秋风。此联化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八月中秋月近人;

朱雀桥边桂花香。

上联化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下联化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这是一副描写中秋节之夜景物的对联,极切题旨。“银汉”,银河,天河。北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元声转玉盘。”“流光”,特指如水一般流泻的星光、月光。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水天一色”,水光与天光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唐代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于描写秋景,非常合适。“金商”,指秋令,秋声。秋季于五行为金,于五音为商;商为金音,其音凄厉,于时为秋。唐代白居易《洛川晴望赋》:“金商应律,玉斗西建。”“银”与“金”之对,“水天”与“风月”之对及“一”与“双”的数字之对,都极工稳。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本为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惹起游子思乡之情,自然觉得在外种种不易,居家种种美好。上联所谓之“地月缺”,正缘于下联之游子在外,所以显得十分紧密。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5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6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

(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也可以运用词语或者短句,最好能用修辞表述。)

2.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准备交流――你是充实的!

3.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者按字注音――你的字是最美的!

qī_____息 乌jiù_____ 梦mèi_______ 清liè_________

丁丁__________ 青鳊________鱼 枯涸______寥_______阔

4.释义(至少选用三个词编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你是善于思考的!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二、初读感知

读“秋”――你的感情很丰富!

指导:①听读诗歌。②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要有感情等。

(提示:朗读的时候,其他学生想象优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并创造新的形象。)

三、自主探究

品“秋”――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指导:“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

自主探究:①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②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③给自己最喜爱的一节诗命名。④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交流、展示

赞“秋”――你的展示是最棒的!

指导: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赞美“秋”呢?例如:画画,展示秋的图片,用文字描述(散文或者优美的片断),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赞美秋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①学生准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自完成)。②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五、课堂检测

(略)

六、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我懂得了

还有哪些疑问?

七、写作演艺厅

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 、“冬雪”(也可以是一季中的任何一景)中选取你感兴趣的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运用的修辞、写作方法、好词好句等。

八、预习

1.熟读15课诗歌。2.搜集相关资料,完成15课的学案。

九、课堂检测

一、我努力、我积累、我快乐(必答题)――你能得三颗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3.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肥硕:___________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___________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你很善于辨别!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2.读艾青的诗《盼望》,回答问题(选答题)――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7

【复习内容】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复习要点】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试题特点】中考诗词欣赏题的题型主要有:名句赏析题、默写题、填空题、选择题等【解题方法】(1)客观题解题的方法:客观题包括判断、赏析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金题复习探究训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本词是作者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誉。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6、“塞丅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丅秋景”的哪些特点? 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1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1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19、读读下列诗句,比较异同。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2009-2010学年度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答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本词是作者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誉。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 塞下秋景、思乡报国之情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6、“塞丅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丅秋景”的哪些特点?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案3、这首词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壮志难酬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6、天冷、声杂、城孤。 7、思乡报国之情。8、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9、答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0.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10答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1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11答案: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2.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豪情壮志。12答案: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3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4.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 14答案:“倾城”。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1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17、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1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19、读读下列诗句,比较异同。 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答案:同:都是写愁。 异:⑴句把抽象化为具体,⑵句把具体化为抽象。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8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结合,通俗清新。秋天的景色如作者笔下所写:明净洁白,有红有黄,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令人肃然起敬。诗人设想若登上高楼而望,便可觉清澈入骨,不会像繁华浓艳的春色那样让人轻浮若狂,作者最后用反衬手法来突出这一主旨。诗人在这首词中,用咏秋色来颂情操之清白。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他乡居的老朋友王处士在一天的田野劳作之后,在秋夜不期而遇。一轮圆圆的月亮高悬天空,清辉洒满大地,飞舞着的萤火虫发出的光闪来闪去。寂静的月夜和流动的萤火虫的光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秋夜图,衬托出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虽不着一“喜”字,而“喜遇”之情跃然纸上。全诗平淡质朴,色调清朗,景中藏情,意境优美,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隐居田园的生活情趣。

秋园

(唐)吴融

始怜春草细霏霏,

不觉秋来绿渐稀。

惆怅撷芳人散尽,

满园烟露蝶高飞。

这首诗开头的“霏霏”,本来多用以形容又细又密的小雨,诗人却在此用来形容初春刚生的嫩草,很有新意,表达了对新生的细绿小草的喜爱之情。第二句的“不觉”,正与起句的“始怜”相呼应,表示时间之短。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红销翠减的秋天,那可爱的绿色也渐渐稀少起来。季节如此,人何不然,岁月流逝,美人迟暮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表面上看说的是采花、爱花的人都离散而去,深一层寓有即使有“鲜花”也不会有人采摘,何况自己已是迟暮之年,更不会有人赏识,只会像今年的秋园一样“满园烟露蝶高飞”了。全诗以春衬秋,借春秋季节的变化,抒发人生无常之感。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9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这里指船夫。

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在所抒之情方面表现出盛唐诗歌的什么特点?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2.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其中的诗眼分别为哪两个字?它们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用两个四字格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2)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1)该诗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2)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2.(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走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3.(1)“蒸”和“撼”。“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缥缈之感;“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2)洞庭湖:烟波浩淼,气势雄伟

用了比兴手法,由洞庭湖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洞庭湖暗喻仕途。

4.(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更显豁。

5.(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6.(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幽竹寒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7.(1)“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8.(1)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2)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9.(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10.(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抹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11.(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辽阔苍茫。

(2)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离愁。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10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诗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其实,高考的备考何尝不是如此,摸清命题者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按命题者的思路去备考,备考才能有效。那么,怎样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呢?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怎样读在考纲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案例: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授课流程: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1.关注形象(讲了3个问题:①什么是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2.语言3.表达技巧(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4.思想观点态度二、练习1.教师读题(附: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哪些?(3)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起诗人共鸣)。(3)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2.教师疏通诗意(逐句分析,该句写了什么内容)3.讲题(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或技巧)往往仅仅是方法,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1.从题目入手:“闻邻船吹笛”,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2.从形象入手:讲清楚三个问题:①诗歌写了什么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3.从表达技巧入手: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正因为环境的安静,才有了笛声的清晰)。修辞手法:比喻情节结构:卒章显志(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怎样备考诗歌鉴赏的备考,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例证,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1.修辞手法:比喻(如霜的月光,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夸张(一夜征人尽望乡)。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夜征人尽望乡)。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从自己的角度想,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后两句直抒胸臆。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②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末句直抒胸臆,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③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④虚实结合培养规范答题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总之,诗歌鉴赏的备考如同读文章一样,“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揣摩清楚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制定答案的思路,沿着其思路进行备考,才能提高备考的效率。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例11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这段议论抒情句,通过官吏舒适富裕与农民辛苦贫困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描写母子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而换来的丰收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处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四、《渔家傲·秋思》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五、《游山西村》

1、本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抒情诗,从形式上看是七言律诗。

2.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3、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从炼字角度说出“足鸡豚”的“足”字好在哪里?

“足”字既写出了农家的丰收景象,又表达出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例1: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喜悦心情。例2:富含哲理,比喻人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波折,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8、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山西村恋恋不舍,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3、原句填写

①曲中描写主人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②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5、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此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6、赏析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两句道出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对以往的历史作了精准的概括和批评,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7、联系全曲说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暗示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有何表达作用?

“聚”、“怒”赋予河山人格化的动感特征,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诗的首句用“白日斜”烘托离愁,像这样以黄昏落日衬托愁绪的诗句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中“离愁”一词直接点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浩荡”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5、你以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也有回归的轻松愉快。

6、说说诗句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是什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7、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比喻年老辞官的自己;“花”比喻青年人才以及国家。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愿望。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里以落花为喻,移情于物,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9、《己亥杂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全诗共写了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