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4 10:11:25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01-02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光度学基本知识、光辐射传播、光束调制与解调、光辐射探测技术等。其中,光度学基本知识是最基础的内容,包括:电磁波波谱、辐射度学、光度学、热辐射基本定律、激光原理、典型激光器等。光辐射传播包括:光辐射的电磁理论、光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电光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声光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磁光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光纤波导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光波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等。光度学基本知识和光辐射传播这两个基础内容可以说是光电子技术课程基础中的基础,而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比较抽象,为了便于该专业学生对光电知识的接受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多花时间重点讲解这部分的知识点,同时在制作PPT教案时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动画描述一些原理性的知识。

比如:在讲解激光是如何产生的时候,可制作动画描述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受激辐射的原理;在讲解激光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可制作多色图片对激光在各种光学谐振腔中的受激放大过程进行描述;在介绍各种典型的激光器时,最好收集到它们的实物照片进行讲解;在讲解光波在各种光学晶体中的传播特性与规律时,最好能制作三维立体的图片描述光学晶体的各向异性的特性,相应的公式表达尽量简洁化,然后结合动画描述光波在其中传播时所发生的变化。光束的调制、扫描和解调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光束调制的基本原理、电光调制技术、声光调制技术、磁光调制技术、直接调制技术、光束机械扫描技术、光束电光扫描技术、光束声光扫描技术、空间光调制器等。这些知识点的理论基础都是“光辐射在光学晶体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其中光束调制的基本原理移植了微电子学中微波调制中的很多概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光束调制和扫描的实现技术中,除了需要使用各种光学晶体以外,还需要使用半波片、全波片、起偏器、检偏器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完成光束的调制和扫描。这些光学器件对于没有光学工程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通过动画或图片等手段形象地描绘线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等基本光学概念,并借用相关的光学参考资料对这些光学器件的功能和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刻理解光束的调制、扫描、解调等技术。光辐射探测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电探测的物理效应、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参数、光电探测器的噪声、光电导探测器—光敏电阻、PN结光伏探测器的工作模式、硅光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光热探测器、直接光电探测系统、光频外差探测的基本原理等。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半导体器件理论基础知识,而光电子器件本身也属于半导体器件,因此学生只要掌握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各种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该部分所介绍的各种光电半导体器件很可能会在学生将来从事信息产业技术的相关工作中用到,也可能会在将来某些学生跨到光电信息或光学工程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时从事相关科研课题研究时用到,比如:PN结光伏探测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都会经常用到。因此,建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除了结合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相关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外,最好能够给学生展示光电子器件的实物,以便给学生一些感官认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系统方面的知识点包括:光电成像系统、光电显示系统等。

其中,光电成像系统的基本器件是电荷耦合摄像器件(CCD),CMOS摄像器件和电荷注入器件(CID)。目前,CCD摄像器件的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主要包括线阵CCD和面阵CCD等,其原理基础仍然是光电半导体器件和两相或三相电极电路的结合。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脉冲数字电路知识重点讲解CCD的原理和特点。光电成像系统的内容包括:系统基本结构、基本参数、红外成像系统、红外成像中的信号处理及综合特性等。其中红外成像系统涉及很多应用光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没有应用光学基础知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属于光学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而红外成像中的信号处理都涉及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属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这部分内容可以重点讲解。光电显示系统包括阴极射线管原理、液晶显示原理、等离子体显示原理、电致发光显示原理及多色激光显示原理等,其中前三类显示技术的应用已很广泛和成熟,可以重点讲解,而后两类显示技术比较前沿,可以简单介绍,以便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当今光电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应用方面的内容包括:光纤通信、激光雷达、激光制导、红外遥感、红外跟踪制导、光纤传感技术等。这些应用技术可以分别举一个相应的实际应用系统进行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激发他们对这门技术的兴趣。#p#分页标题#e#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3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Luo Binbin, Zhao Mingfu, She Li, Zhou Dengyi, Cao Yang, Quan Xiao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s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according to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the content, method and means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包含电子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研究、应用与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工程专业。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但是当今很多高端的信息技术成果融合了微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工程及通信工程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知识。而且,目前很多具有良好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硕士和博士阶段,通常会选择光电子技术的相关研究方向,而具备了良好电子学知识的学生更容易将电子学中的概念移植到光频段中,如果在本科阶段也修习了光电子技术这门基础课程,那么在他们的深造阶段将会更容易进入光电子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以外,也应该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光电子技术。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目前很多重点大学及二本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意识到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但很少开设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本文从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研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光电子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技术简介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用麦克斯韦(Maxwell)的经典电磁理论对光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光是波动的电磁场,关于光的吸收和辐射,1917年爱因斯坦(Einstein)建立了系统的光电子学理论,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粒二相性。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光学和电子学仍然是两门独立的学科。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功,这标志着光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在对激光器和激光应用的广泛研究中,电子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学和电子学的研究有了广泛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波导光学等新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技术的重要突破,推动了以光纤传感、光纤传输、光盘信息存储与显示、光计算以及光信息处理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了光学和电子学及其他相应学科(数学、物理、材料等)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边缘的研究领域。光电子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光电子学及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放大、频率转换和检测以及光信息存储和处理等。

因此,可以这么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科是微电子学和光学,光电子学则是由电子学和光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电子技术是光频段的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光电子技术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电探测、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处理等高新技术光电信息产业。同时,随着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其中的信息获取手段对光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加快了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诞生了很多边缘学科,比如生物光子学、光医学等。

综上所述,可见光电子技术在现代信息产业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不仅是光学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应该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

2 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4

1 引言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行全面的开放与开发。为了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加强面向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专业建设是非常必要和有意思的。从广西人民政府颁发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才储备的数量,还是人才结构的形式都不能满足经济区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紧缺专业,均没有形成一支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在这些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中,对于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是非常迫切,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众多领域的人才需求。我校具有强大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兼具了电子信息技术和光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新形势下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积极推进光电信息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2 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适时调整了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方法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将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有:人文素质模块、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特定的课时数和学分数的要求。值得一体的是,在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中,重点加强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建设,在传统授课模式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外文教材的引入,利用电子课堂、双语课堂等丰富的授课形式提升了教学方法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在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中,注重双语教学的推进和实施。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对部分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模式,创设双语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利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知识,促进其对国内外本专业最新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掌握。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技能环节的培养力度,增强所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增强综合性实验环节。结合本专业所设置的光电基础实验室和光电专业实验室,开设了诸如激光散斑干涉技术测量面位移、全光纤干涉语音信号传输、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信号眼图测试等兼具光电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实践证明,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光电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二,加强创新性研究环节。我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施单位,结合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积极推进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相关指导教师根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特点和自身科研工作的环境,积极指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光电类项目的开发。通过两年的实践证实了该种环节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习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平台,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我校具有浓厚的电子设计大赛氛围。为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自学生入学开始便积极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到每年一度的电子设计大赛中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定期举行院内电子大赛等环节,使得8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中来。以此为基础,在良好的电子设计大赛基础上选拔部分优秀学生投入到广西和全国电子大赛中。本专业的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光电基础知识积极参赛,每界都会获得广西和全国的一、二等奖。

4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办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光电信息专业建设过程别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结合本校光电信息的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专业办学的师资力量,使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为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注重通过外引的方式提升师资水平。近三年,分别从美国Old Dominition University和中国科学院引进了两名博士后,他们在国内外工作和学习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极高的研究水平,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的教学、科研经验积极投身到学科、专业建设中来,分别承担了1~2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在科研上更是成为了学科的带头人。近两年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协作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为提升专业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在外引的同时,亦注重通过内培方式提升专业建设师资力量。针对本专业较为年青,教学、科研经验较少的现状,积极开拓渠道,促进年青教师的成长。主要途径有:第一,鼓励和资助部分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入重点大学学习更为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第二,选派部分青年教师至国外名校进行短期教学、科研进修,以学习和吸收国外高校先进的学科、专业建设经验。通过上述两种方式,逐步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和水平,为促进光电信息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5 结论

在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配合师资力量的提高,实现了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加强光电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郁道银,蔡怀宇,葛宝臻等.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光学技术,2007(11): 293-294.

[2]何国兴.厚基础、宽口径、理工复合培养光电信息技术人才[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6):95-97.

[3]王宁,贾传磊,焦志勇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3):372.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5

【摘要】哈尔滨理工大学光电类专业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导向,通过开展统筹规划建设任务、认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等一系列工作,开展了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制订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版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7-01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是一个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什么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前提。对光电类专业来说,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要求。只有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在2012年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五个光电类专业统一修订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其中这五个光电类专业中我校(哈尔滨理工大学)目前仅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开展了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光电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专业定位及如何培养地方理工院校光电类专业人才,使其适应光电产业的需求等问题。

二、制定培养方案的业务培养目标与要求

通过认真落实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相关工作,走访了国内二十余个光电企业、高校,并分别针对"毕业学生"、"考研学生"、"就业学生"、"专业教师"等不同群体,开展了多场特色专业调研专题会议,较全面地调研了光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光电信息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趋势,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与生产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2.2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特点及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光通信与传感、光电显示与成像领域获得专业培养,受到相关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业务培养加强信息学与光电子技术的交叉结合,使学生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三、优化后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

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光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时,采取了强化基础理论,拓展专业口径,重视实践教学,选好专业方向,增加选修比例[1]。因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五个部分组成。详列如下:

四、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模式

4.1调整、改革与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并使其系列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形成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并行的教学主线,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教学中,凡适应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验讲授的教学内容,尽量从理论教学课堂向实验教学的实验室转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以培养他们对知识综合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此,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以分别实现特定的实践教学课程要求,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社会实践、电工电子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开放与创新实验等。这对学生理论学习、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采用了专业实践课程下移的方法,适当加大专业实践课程在大一、大二的学时和学分量,同时让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对本专业有一些感性体验,尽可能将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相结合[2]。

4.2实行贯穿教学始终的实践教学课程。

在大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如第一学期安排两周的军事训练;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计算机实践;第三学期安排两周的认识实习; 第四学期安排两周的金工实习;第五学期安排四周的课程设计;第六学期安排的两周的电工电子实习;第七学期安排三周的生产实习;第八学期安排十六周的毕业设计等。我们还在相应的假期安排了专业实习、开放与自主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并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指导、交流[3]。

通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 版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高质量的光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6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力通信工业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力系统通信网中,通信光缆可为通信网络运行提供可靠的服务。它的运行维护通常包含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系统、输配电线路、能量管理系统、营销服务平台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多专业子系统。因此,确保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稳定的可靠性和效率性,就必须要求在光缆运行维护上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提高光缆的运行质量。

一、电力通信光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光缆设备陈旧造成的光缆故障

我国电力通信事业发展极快,电能传输的功率和容量都越来越大,对电力通信光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电力通信光缆的更新换代工作却进展缓慢,部分原因是通信光缆的更新换代技术不够发达,部分原因是由于电力通信单位对通信光缆的更换措施不够努力。

1.2 人为因素造成的光缆故障

人为因素造成的光缆故障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于外来人员造成的电力通信光缆故障,例如对通信光缆的人为偷盗、交通车辆超高将光缆线路撞断撞坏、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警告牌标志使用挖掘机埋设的地下光缆造成的破坏等。此外,由于通信光缆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导致光缆运行故障也是光缆故障的一种因素,但这种因素通常较为少见,多以外部人员对电力通信光缆的破坏为常见现象。第二,由于工作人员造成的电力通信光缆故障,其主要表现为一些电力通信光缆维护人员在对待光缆故障问题以自己的经验作为解决故障的方式而不是以根据光缆的实际故障制定科学合理的故障解决方案。

1.3 环境因素造成的光缆故障

环境因素造成的光缆故障主要是由于下雨、高温等因素给电力通信光缆造成的损伤和故障,最终影响到光缆的正常运行。

二、电力通信光缆运行维护的有效对策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力通信光缆的运行维护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也是一个企业, 乃至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上述对电力通信光缆运行的现状分析,发现了光缆运行的维护过程中还将面临的许多问题,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希望对电力通信的光缆运行维护工作有所帮助,确保信息的传播质量。

2.1 定期检测和更新维护光缆的仪器仪表设备

常言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提高综合实力必须要具备的,电力通信单位必须引进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设备。在电力通信光缆运行维护的过程中,要想保证信息传输的高-质量,就要定期对维护设备进行检测, 电力通信单位还要加大对科学维护设备的投资力度,这将提升维护工作的技术含量,也对检验光缆运行的质量,评定信息传输的质量,是否受到人为损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

2.2 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转变电力通信光缆运行维护工作人员的陈旧思想,摆脱经验论、教条论,从实际出发,根据光缆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电力通信单位应该提高对维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定期对光缆运行维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使维护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通信光缆的正常运行。

2.3 完善光缆运行维护的检测体系,增强传输信息质量保证意识

对于电力通信单位要不断更新设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有了先进仪器仪表设备的支持,完善的光缆运行维护的检测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电力通信光缆维护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相互协调工作,有组织地、有纪律地、有计划地开展光缆运行的维护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检测过程的规范化、合理化。工作人员要对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检测前、检测时、检测后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确保保质保量的完成,要注重在检测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查看每一项检测工作是否正确的进行,制定合理的应急抢修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结语

光缆的运行与维护质量将直接关系着电力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相关技术与维护人员要加强对电力通信光缆常见问题的分析,总结光缆故障问题发生的规律和指标,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提高光缆的维护质量和水平。

参 考 文 献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7

前言:走进新时期之后大众对于日常交通出行较为关注,这是因为近些年大众居民常常被出行受阻所困扰,尤其是在各个节假时节,交通出行成为了大众最为头痛的一件事,高速公路出现数十小时的堵塞也时常见诸于报道,由此缓解交通压力并构建便捷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即“大交通”成为了政府重点工作,由此各个省市区域对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予以了强力发展,而我国也就开始向大交通发展道路迈进,与此同时和交通建设息息相关的“光信科”专业也需要紧随时展进行教学改革。

一、初探“光信科”专业

一般来讲“光信科”专业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之间,其前身是光学仪器方面专业,后续该专业名称出现了较多次调整变更,占到1994年的时候才正式将专业名称定为“光信科”专业,而该专业名称一方面展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展现学科专业与相应科学技术有效融合以及发展。可以说“光信科”专业将光学仪器方面专业传统优势予以了继承,此外在传统专业基础上又将信息学科和相应的电子学科等内容引入其中,最终就也就促使“光信科”专业将信息电子以及光电子和相应的观学等学科内容包含在内,本质上属于交叉学科范畴之内。而现今“光信科”专业基本上与多个部门行业有着较强联系,如该专业相关人才能够进入国家国防事业发展之中,也能够进入安全事业,还能够进入到交通领域,可以说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1]。而走进新时期之后,在政府提出大交通背景之下更多的“光信科”专业人才则可以为交通事业发展发光发亮。

二、探析基于大交通环境下“光信科”专业改革建设

(一)优化课程体系

大交通环境下“光信科”专业改革建设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上着手,集中在核心课程以及必选修和相应的实践三类型课程,首先从核心课程来讲,依据国家要求以及各省市教育部门专业要求,将该专业核心课程方向集中在了光纤传感以及光电检测和相应的激光技术原理上,其中以光电检测作为核心课程方向之中的重点,最终确定下来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包含“《工程光学》”以及“《光学系统》”和“《光电子技术》”、“《光学设计》”和“《物理光学》”以及相应“《激光原理》”[2]等,这些核心课程围绕光展开,强调的是光与电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其次从必选修课程来讲,现今社会大量需要光学设计以及光学加工和相应光电子方面照明器件上的应用人才,而高校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也就需要搞清楚社会人才具体需求类型,因此就需要将专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予以良好确定,而“《光电材料》”以及“《光波导技术》”和“《数电模电》”,“《单片机应用》”和“《光学软件》”以及相应“《导体物理》”[3]等多样性课程纳入必选修范围之内,由此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爱好以及相应职业规划自由选择较为喜欢课程,由此为自身多方面知识拓展奠定基础;最后从实践课程来讲,“光信科”专业不仅强调了知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实践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将理论性较强课程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强调将学生当做是课程教学主体,尤其是注重对学生能力技能的有效强化,将实践方面考核加重学分,可以将该专业实践创新方面的学分由以往2学分提升到6学分[4],提升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重视并真正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

(二)建设双师队伍

任何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一方面和学生自我学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师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于“光信科”专业更是如此,教师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专业后续的稳定发展,由此基于大交通环境之下高校为了能够培养更多更为优秀“光信科”专业人才并将其输送到交通领域之中,势必需要将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强化,发展双师队伍可以说现今已经成为了各个高校关注的焦点,具体来讲专业课方面理论课相关教师应该去不同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还需要真正的进入企业之中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环节,之后作为企业与高校之间交流通道针对企业以及企业之中技术管理人员邀请进学校进行课程指导,或者是直接将企业中生产经验丰富人员聘请为是导师,促使教学真正双效发展实践理论,一方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另一方面更好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迅速提升;此外还需要引入导师+辅导员教学方式,其中辅导员和导师两者之间配合,一方面对学生学术思想实施有效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对其知识技能予以强化,最终依托于双师教师促使“光信科”专业大量学生健康发展并在进入到社会之后为交通事业奉献力量[5]。总结来讲从双师教师以及课程优化两方面能够强化“光信科”专业改革建设。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现今政府较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民服务,而解决大众百姓较为现实以及基本生活问题更是政府头等工作,针对以往堵塞的出行环境,政府提倡并正在大力发展大交通,强化交通方面基础建设,此外政府还强调了与交通建筑有关的高校“光信科”专业的调整改革,依托于“光信科”专业发展进而促使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投入到交通发展之中,真正的推动我国成功迈向大交通新型时代,而本文将基于大交通环境下“光信科”专业改革作为研究核心旨在为现今以及未来交通环境优化发展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军,刘继红,杨t等.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4:50-51+54.

[2]张海明,尚可可,高贵等. 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物理与工程,2015,02:89-92.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日渐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已经不再局限于有线传播技术,而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系统如果没有正规的维护流程与管理制度,那么我们在发射信号端与接受信号端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将是无用的,因此作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部门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保证信号传输的通畅性。

一、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工作流程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工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无线传输。无论是广播信号还是电视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信号受外界干扰后有不同程度衰减的情况,而信号衰减到一定程度,有效信号就会变得十分微弱,接收端很有可能接收不到有效信号,或者信号干扰强度较大,无法应用该信号,这时就需要利用信号放大设备在信号发出之前将有效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再发出。无线信号传输通常使用的都是专属信道,从发射端发射到卫星,再由卫星处理后,发射到各个接收端,而这个过程中信号在卫星中会有加强信号的措施,并且会对信道做好抗干扰的工作,因此对于无线信号传输来说提高信道的抗干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第二是有线传输,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目前多是采用光纤传输方式进行的,其传输过程通常是广播电视台将电视信号发送到光发送端,把电信号转化成光信号进行传输,通过光发设备发出的信号就是光信号,通过光纤迅速传送出去,而在光纤传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其他光电干扰,最后由光纤传输信号到光接收处,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由于当前的信号显现装置都是接受电信号的,因此,广播电视信号从光接收端出来的就是电信号,即普通的电视传输信号,就可以接入电视进行正常的观看了。

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目前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可谓是良莠不齐,很多有线电视用户反映,传输信号质量令人十分不满意。而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受到了干扰,由于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内部产生的噪音和外部干扰产生的噪音信号,都会对真正的电视信号有所影响,因此,笔者下面将会讨论一下关于广播电视信号系统的维护与管理问题。关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维护,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对信道的抗干扰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增加多个基站,是让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增强的有效手段;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中,信道的抗干扰能力是系统本身的配置问题,由于信号强度从初始发射端发出后会有所衰减,如果不能对信道进行有效的抗干扰,那么无线信号的传输将会变成无用信号传输通道。在信道中传输信号,多采用高频高压发射器,这样的信号发射器发出的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同时配合多个基站的中转传输,有效信号的传输距离将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距离广播电视信号塔较近的用户,信号接收效果较好,而距离广播电视信号塔较远的用户信号较弱的原因所在。如果可以增加信号基站,或信号中转站,那么就相当于增加了广播电视信号塔,而周边的用户就会受益良多。

第二,做到定期维护传输系统设备。对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号传输设备,例如对光纤等传输设备做到定期维护。众所周知,光纤是埋在地下进行工作的,而对于光纤的维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光纤受到损坏。通常我们都会在地下埋一个管道,在管道里面布上光缆,这样即可以保证光纤不被人为破坏,也可以保证光纤不会被外界的客观因素破坏掉,尤其是阴雨天气对光纤的腐蚀。信号传输系统中传输设备不仅仅是有光纤,还有无线信道,对于无线信道的维护,可以选择高频信道进行传输信号。

第三,要注意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性。信号传输过程中会出现多个接受信号的端点,电视广播信号的安全性要求高,在信号传输过程中需要进行加密处理。尤其是当前这个信息通讯十分发达的时代,对于任何信号都会有一定的信息价值在其中,如果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是严重的损失。所以对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来说,首先传输的信号要进行信源加密处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道或者传输设备也需要进行信道加密。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安全,保证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不被人为干扰破坏。

第四,关于维护维修人员的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维护来说,做好技术支持是必要的,而有人工的维护也是必须的。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定期对信号传输系统进行巡查,排除任何有关于信号传输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可以从日常的巡查当中找到一些关于信号传输系统损坏或可能出现故障的迹象,就可以说是未雨绸缪了。对于日常维护人员来说,巡查回来后,要按照规定填写好巡查表格,巡查时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详细的观察,这样才会找到可能出现故障的隐患,对于技术维护人员的培训也需要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系统的管理部门定期举行。这主要是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而故障也在不断的出新,很多技术如果不能进行革新,那么就不能及时的解决故障问题,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维护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了。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问题进行论述,表明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而对于其维护和管理问题上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和革新,维护信号的传输系统就是在维护我国广播电视信号的安全和稳定。希望今后,各个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对信号传输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制度能够制定得更加完善,也希望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做出更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2-02

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呼唤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观和学习观[1],而工科专业直接面向工矿企业的研发生产,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尤其是包括光电子在内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类支撑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前沿学科,具有专业知识更新快、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培养涵盖光电子专业基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3]。

近年来许多高校先后开设了与光电子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受客观办学条件和主观重视程度的影响,各个院校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发展参差不R,专业课程设置各有差异。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以矿业院校背景下本学科从无到有至目前近500在校生规模的发展为例,以光电子方向相关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更好地设置和发展弱势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学科发展,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涵盖学科范围极广,是以信息处理为目的,以电子、光电、光子器件为核心,包含物理理论、材料工艺、器件系统等研究内容的完整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微电子”和“光电子”作为主要专业方向,相对于微电子方向的课程内容比较固定单一、本科阶段无需配套硬件实验等情况,光电子方向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困难得多,其研究领域“广”、相关课程“杂”、所需硬件仪器“多”,因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既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又可推动弱势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学科发展是必要途径,合理地设置和建设专业课程,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科发展好了,才有实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利用人才优势和影响,又可更好推动学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为指导

针对光电子方向“广、杂、多”的特点,将其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弱势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两方面考虑,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作为光电子技术相关课程设置的指导思路。这一指导思路,既是遵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方针并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更是适应包括光电子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与交叉融合的特点,同时考虑本学科方向实力较薄弱的现状和发展解决面临困难的实际需要。

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原则。所谓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广义上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之下除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之外的多个二级学科(方向),甚至还包括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的学科方向,既要与微电子一起承担本学科“厚基础”的教育任务,更要肩负更多的“宽口径”任务,同时也是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还应遵循“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这尤其适于弱势学科的实力现状和发展要求。以我校为例,学科专业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学科集中在煤炭能源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等领域,在59个本科专业中,2002年首次招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弱势学科,在所属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4个一级学科中,发展落后于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其他3个学科。在本专业设置初期,部分专业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甚至直接采用其他专业的课程,而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和专业课程的调整,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微电子和光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但就现阶段来看,本专业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光电子技术研发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还是作为光电子技术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可以说,“重能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而“偏应用”是学科基础薄弱与实力有限的务实之选。

(三)课程体系宜采用多层次三位一体结构且内容环环相扣

针对本专业光电子方向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原则,并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经验,采用了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激光原理与技术(48学时)、半导体物理基础(40学时)和光电子技术(40学时),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包括光电检测技术(40学时)、半导体光电子器件(32学时)、微波技术(48学时)等,其他相关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学科概论、学科讲座和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

本专业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已系统学习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大类课程,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且在第一学年开设了《电子信息学科概论》,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由专业类转入具体专业学习,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物理基础》继续夯实“厚基础”,而《光电子技术》侧重“宽口径”。第四学年则加入与光电子相关的《光电检测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微波技术》、《学科讲座》,这些课程全部或部分承接了《光电子技术》,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学科实力和学生就业两方面进行考量,教学原则围绕“重能力、偏应用”;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加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设置2周时间的《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采用师生双向选择和分组形式,自主选题并完成较综合的设计,所需设备依托利用国家修购专项等经费而建立的光电子、微电子、微波等实验室。

三、结论

综合以上我校专业在光电子方向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心得和建议:(1)在弱势学科发展中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和思路为指导;(2)课程体系设置,宜采用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结构;(3)课程内容设置,符合教学原则,做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99,(07):4-7,12-13.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10

一、光伏电场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能源等各种资源的选择开始倾向于朝循环有效利用方向发展。作为安全有效的主要能源之一,光能的利用一直备受重视,并成为了当下我国科研技术工作者的重要关注点。

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围绕计算机电子网络搭建成集信息采集与管理应用于一体的工程体系即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光能利用的实现依赖于光伏电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又是光伏电场中的技术支持,因此如何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光伏电力生产的智能化应用控制中,将对我国能源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光伏电场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原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光伏电场中主要负责数据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1]。传感器来完成光伏电场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测量,其精确和准确程度将直接决定光优电场的控制系统的发挥。PCI 数据采集卡来完成光伏电场中所涉及到的数据采集,具体方式是通过收集传感器传来的数据,经过一系列的模拟和处理,并准确校正数据的误差,为光伏电场的分析打下铺垫。

总而言之,做好数据的分析、比较工作才能充分了解光伏电场的作业完成的情况。在分析工具上,科研工作者们探索出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比较的算法,每种算法都有它用于监测和使用的测重点。对这些数据的充分分析可以帮助光伏电场在运转中以系统智能的方式对下一个操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了解光伏电场的运作情况的前提是能够掌握光伏电场周期性的作业数据,并参照以往的数据标准做出正确的判断,来帮助完成光伏电场的作业工作。

在光伏电场中成功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可以帮助实现作业数据统计和处理的功能,从而满足光伏电场作业中的监控和安全使用的要求。

三、光伏电场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

3.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数据测量中的应用

传感器完成了光伏电场的数据测量工作,其精准程度直接对后续程序产生影响。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数据测量时应该严格控制好数据测量的各种误差产生的影响,如周期性误差和量化性误差等。

3.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卡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转换和分析处理,使数据可被计算机系统识别。通过将输入的信号转化为输出信号的一系列过程,将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传送和转换,工作人员将有用的信息用于进一步的光伏电场的作业和监测工作中。

3.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可以成功的应用于光伏电场的生产中,具体操作上需要应用数据监测技术来获取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迄今为止,最新的技术成果是可以成功在光伏电场中的数据分析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根据标准的数据处理模型和框架,准确观察光伏电场应用中存在的现场及出现的问题,如是否存在孤岛现象等。

3.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工作人员通过长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测量与收集,及时处理与分析,可以有效需要优化光伏电场中的决策系统设置。这种优化过程的精确程度直接依赖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程度。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否直接依赖于能否准确的提出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

在这方面的工作研究中发现,要想有效的分析现有的数据,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最优的决策方法,与之前的每一步基础工作密切相关。以孤岛监测的算法优化为例,其有效的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光伏电场中的日常作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光伏电场中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能够测量、采集上获得有效技术支持,分析、统计相关的数据信息也对光能的利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指导意义。换言之,光伏电场的应用直接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光伏电场技术的配套支持,才能够有效的运转光伏电场的作业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罗秋实.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5):11-12.

[2] 符永贵.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31-133.

光电信息工程论文例11

一、引言

21世纪是光电信息时代,光电信息技术是支撑未来信息技术的脊梁和核心,也是支持未来信息产业的主要支柱。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光电信息类专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光电信息技术是综合利用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而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一门高新技术,它是以光波作为基本信息载体,通过对光信息的获取、传输,光电信息的转换、提取、处理、存储及显示等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达到为不同的应用需求服务的目的。当今,光电信息技术涉及到了众多的行业和部门,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防和国家安全事业等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光电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光电信息技术人才。

光电信息产业是否能够健康、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支撑。而在光电信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一个优化的、符合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在光电信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和完善的实施能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制、能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建设,能从实际需求出发,拓宽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完善的、结构合理的、效果优良的厚实践、重基础光电信息新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行全面的开放与开发。为了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秉承原有的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强大的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在强化创新型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光电信息人才培养方案。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新”、“精”、“实”。

“新”即更新和创新。指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置在延续原有的基础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跟踪光电技术的发展前沿,适时审视和修订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增设相关的新课程来更新专业知识。

“精”即精炼。指课程体系中所设置的课程必须保证学生学到并能掌握光电技术领域内最根本的知识和技能。光电技术所涉及到的课程多、内容广,且近年来光电信息学科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都限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但其中基本光电技术的基础是一致的,这些技术基础就是我们设置课程的“精华”,学生只有抓住这些根本的东西才能掌握常规的光电技术,是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发展的根根本。

“实”即实践。指课堂的理论学习与课外的动手实践要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光电信息技术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至关重要,新的课程体系在实践和实验课程的设置上要能使学生具备并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技能。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的新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组成:人文素质模块、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每一模块部分具有不同的学分要求和课程门数要求(包括外文教材和双语教学课程)。在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为注重适应科学发展对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强化了实践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体系中增加一些知识性与实践性将强的课程,如《光学设计》、《激光技术综合性实验》、《光电仪器原理及技术》、《光电仪器的设计》等课程,由此,新的课程体系在跟踪新技术与注重实践方面实现了新的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目标。

三、以产学研为推动力,夯实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所培养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需进一步加强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形成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促发展的良性人才培养循环。为此,本专业在培养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过程中,采用了积极推动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手段。通过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不仅使得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消化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更能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涉猎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和具体的应用。此外,为加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本专业还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年一届的院级电子设计大赛的举办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众多的学生能从实践出发,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和具体的应用相结合,达到了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鉴于实践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机制,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成果。如产学研机制结合下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非接触式空间方位测量示范系统”为某企业所青睐,该技术成果化后将为企业带来近千万的利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基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力求以专业建设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使得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结构层次发生了较大的优化,积极引进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教师,同时大量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和机构进行进修。通过这种措施,使得本专业的多名教师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这种措施的实施,使得多名教师具有了工程应用的背景,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的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所培养人才厚基础、重实践的意识,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厚基础、重实践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加强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军等.光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