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3 16:48:01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1

一般而言,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那些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公共利益而非谋取个人或组织的经济利益,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鉴于此,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行为实施监管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非营利组织现行会计监管体系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现行会计监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延续下来的,其监管的基本思路、手段、方法等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在经济关系日益复杂的形势下,现行会计监管体系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1、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会计监管模式从总的方面来看,分为行业自律、政府主导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三种模式。目前,我国会计监管模式采取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模式。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但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二是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

2、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主体权责界定不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各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监管部门的职能异化,以至于不分主次。这些弊端将会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困难,最终导致无效的监管。

3、监管力量分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管部门在实际监管中没有形成监管合力,有时大家都管,有时大家都不管,结果造成监管混乱,导致会计监管效率低下,以致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打击会计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失真。

4、内部监管薄弱。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管主体主要是本部门的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他们对本单位的经济事项虽然最为了解,但他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有些内部监管人员甚至与管理当局共同作弊,帮助管理当局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二、强化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会计监管显得越来越

重要。从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考虑,当前强化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并完善其体系,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1、健全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法规体系。强化会计监管,必须以完备、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制度为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和完善制约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二是健全会计监管自身的法律体系。

要建立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就要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会计监管的地位、作用、职责、任务等,强化会计监管检查手段,规范会计监管工作的方法、工作程序,做到有法可依。

2、界定会计监管主体之间的权责。对现行的各监管主体的有关法律法规与会计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分析,从法律上统一会计监管权,将会计的监管权完整地授权给财政部门,彻底界定国家对会计监管权的授权部门,达到授权与责任都清楚。为此,要在有关经济法律中全面、系统地澄清各监管主体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辅助工作职责,让各监管主体真正清楚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辅助工作职责,使之将自己应该负责的工作真正有效地担负起来,以解决各监管部门权责不清、职能重叠交叉的问题。3、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关于内部控制,财政部已经颁发一系列规范,从而使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种强制性要求,非营利组织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们应从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切实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

首先,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收支。有收支,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责任机制、会计岗位责任制等,要求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其次,建立健全业务授权控制制度。经过授权,可以尽可能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第三,要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立内部审计,特别是其管理者必须主动邀请政府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力量的介入,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4、严格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应加强对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严格会计人员管理。特别是《会计法》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实施后,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有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一方面应注重会计职业人员专业实践年限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应改革和完善会计证书和会计技术职称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

5、强化高管人员行为约束。在非营利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处于单位领导和管理的最高层次,会计人员能在多大程度上诚实工作,依法履行职责也取决于法律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因此,对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层管理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是内部会计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它在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监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高管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而言,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对其会计监管的重视也日益提高,但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会计监管行之有效,更好地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家生,会计监管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2.11.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2

一、非营利组织定义

按照美国会计理论界公认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的标准,凡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的,均应归属于政府单位与非营利组织,并应遵循有关的会计规则:(1)资财供应者提供的各种资源既不指望返还,也不期望取得经济利益上的回报;(2)对外提供服务或商品不以营利或获取某种营利等价物作为目的;(3)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剩余资财的明确的所有者利益。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资财供应者不图回报,其剩余资财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逐步走向市场,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已逐步由行政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目前,推行全额预算管理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向差额预算管理非营利组织转化,差额预算管理非营利组织在向自收自支管理非营利组织转化,而有条件的自收自支预算管理非营利组织已逐步过渡到企业化管理。

上述变化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而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可归纳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满足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内部管理。

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地,在一些单位中,一部分有着西方政府会计的性质,有很大一部分与西方的非政府会计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同,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具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向社会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单位资产的规模、构成、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构成、偿债能力,净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用来评价财务状况。

2、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以及评价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的效率。

3、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于预计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的能力。

4、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助于他们作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

5、提供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以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的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采用应计制确认。对某些收入,如财产税、车船牌照使用税、政府间补助收入和下级上缴收入等,以及某些支出,如退休养老金等,应采用应计制确认。

2.应确认或有负债。随着《国家赔偿法》的实施,非营利组织将会面临许多潜在的债务问题,确认或有负债迫在眉睫。

3.应确认尚未到期的债务。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只确认当期实际收支的债务,对尚未到期的债务(包括政府债券和国外借款等)均未予以确认,这不利于强化非营利组织的受托责任,也不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国家债务情况。4.应确认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非营利组织会计对许多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均未予以确认、记录和报告,如上级政府应补助款、下级政府应上缴款、我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中的权益,以及权益属于国家而委托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国有资产产权等。国有资产产权及其变动情况尤其应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中予以记录和报告,这是保护国有资产的一种有效方法。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3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会于2010年4月26日的在京举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其发展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依旧相对滞后。

一、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根据2001年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所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财会[2001]41号,2001)

(二)非营利组织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1958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CAP)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第一次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侧重点是内部会计控制。现代内部控制的目标逐渐的多元化,但内部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未动摇,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诸多问题。而非营利组织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相比于企业和政府,更加应该严格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及时发现并防范舞弊的发生,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 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学术界关于内部会计控制领域的探索发展较早,我国相继推出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邵岚,2006)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并不明显。

一方面,这些规章制度虽然明确了其适用范围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也就是说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但实际上还是针对企业制定的,因而对非营利组织的规范作用不强,不具备针对性。

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非营利组织建立了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制度本身也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制定、执行、监督环节都有脱节现象,操作性不够强。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将执行具体的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并且只注重事后控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权责利不够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管理通常可以划分为多个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责任,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在对其职责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利益。这样,权责利很容易区分和控制。

但非营利组织因为其所有者权益形式的特殊性,为不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不存在利润考核指标,难以进行考核评价,也就导致内部权责利区分不够明确。

2. 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薄弱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健全实施的重要保证,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的非营利组织更是如此。但是,在很多非营利组织中,一方面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不足,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组织缺乏明确的控制目标、标准和程序,或者管理者不以身作则地遵守相关控制规定,甚至滥用职权,造成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威信力下降,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会计工作人员,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甚至出现一人承担会计和出纳两项工作,违反财经法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 资产管理随意松散

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目前很多非营利组织对资产的管理比较混乱,账实不符的现象十分常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固定资产的管理,总结来说,主要问题集中在:没有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的采购和保管不能严格程序化,大多缺乏科学的财务分析,盲目购置新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部分固定资产登帐后没有及时入库,或者因保管不善而毁损、报废也未及时登记;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财务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被忽视。

4. 忽视财务信息披露

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关于慈善机构有效处理募捐物资及现金的讨论,到2009年大量媒体对于北京市“太阳村”等民办福利机构财务状况的报道,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质疑,很多非营利组织没有做到财务的公开和透明。

根据我国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非营利组织需编制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度。但实际上,仅有10.5%的非营利组织例如青基会等在无特殊情况下会做年度财务报告,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公布财务信息的非营利组织中,很少有能做到高质量的信息披露的。这些组织大都将财务信息披露当做一项权利,并没有意识到财务公开的重要性。

(三) 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内部监控具有监督的日常性和全过程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完成的,由于其强调对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和过程控制,往往能将违规违法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而外部的财务监督又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特别是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建立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动态监督体系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形式主要局限于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大多集中在对财务资金运用的合理、合法性进行检查,使得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体系不够完整,既忽视了内部监督的作用,又没有注重事前和事中的监督,而且执行起来也缺乏足够的保障。

三、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一) 财务部门需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不同非营利组织分门别类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运行过程中,仅靠自身的自律行为,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财务运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此,财务部门应该组织相关学者,研究体现非营利组织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促进非营利组织建立其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  在制定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将其与营利组织进行区分。与营利组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同,非营利组织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其财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规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实现其社会使命。

(二) 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完善措施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应该结合组织的情况以及会计工作的需要,建立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即做好会计制度建设。只有建立起会计控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标、程序、内容和作用形式,才能保证系统功能健康有序的运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在非营利组织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 重视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非营利组织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没有称职的会计人员执行也不能发挥其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说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非营利组织应该通过选拔和培训,建立起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具体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人员需要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上均合格,既掌握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知识、熟悉各项业务操作,又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3.创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推动会计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会计控制要素中的基础要素。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会计法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文化、治理机制和组织机构等,确定了组织的整体态度。所以,非营利组织应该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而加强组织的文化建设,消除管理者和员工的隔膜,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从而使整个组织的观念一致,目标明确,这样内部会计控制也会更加有效。

(三) 内外共同建立有力的监督制度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监督体系由内部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三个部分构成,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内外监督体系,才能够保证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内部会计监督是指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主要指内部审核。即依据会计的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制度,由非营利组织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实施的包括事前和事后审核工作。内部审核范围包括计划审核和财务审核,通过强化内部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外部会计监督主要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单位进行的会计监督,非营利组织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特点,往往还要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高效的外部监管能减少内部控制的缺陷和风险管理给组织带来的损失。非营利组织要建立有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从而使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与政府、社会的监督形成良性的互动。

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内外部环境以及组织的发展状况变化。非营利组织应该在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更加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Z],财会[2001]41号,2001.06

2.姜雅净、樊晶玉、潘颖编著,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0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4

近年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陆续出台。这些修订制度的出台说明我国对于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等有关专业一般都会开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该门课程涵盖了预算会计部分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部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以及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热潮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日益彰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完善,财政以及预算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财政部也陆续推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多项决议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出了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对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上应有所变革,而不是将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企业会计。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进而能够胜任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相关政府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岗位工作。近年来,部分学生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途径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而不仅仅供职于企业。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的授课不能够再以课堂理论讲授,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亟待改善。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或大三,其课程性质是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在该时段,学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的准备上,导致学习本门课程的精力有所分散。再者,本门课程授课课时较少,授课内容十分繁杂,不仅会有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会涉及财政学相关知识。部分学校没有设置财政学课程,而且还在短时间内学习不同会计制度的内容。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十分吃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授课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开展教学困难。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修订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多数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建设也不够完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亟待修订以及完善。通过修订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关的会计理论知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快的适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关工作岗位需求,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不仅会涉及到财政学的知识,还会涉及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相关会计账务处理。繁多的授课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如果仅采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显然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该门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将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会计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国外的有关制度进行对比,将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会计的相关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征,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等理论知识,把握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该门课程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其中的相关概念晦涩难懂。学生搜集文献资料,准备案例中的讨论题目,然后阐述对讨论题目的观点,教师对学生阐述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并给与评价。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本门课程授课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首先,在课件中可以通过增加插图、动画、音频或者视频等格式的文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可以采用“慕课”的形式进行。该门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模块化特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各自成体系,都有自己的会计制度。所以,十分适合对其内容进行划分,制作成微视频。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模块的选择,也可以针对课程中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再进行学习。通过“慕课”的形式对传统课堂进行补充。

(四)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很少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所以,必须要加强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传统的校内模拟实践教学要么是通过实训习题进行训练,要么是通过购买仿真实训软件完成的。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通过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融入到高仿真的工作场景中,使学生通过高仿真的工作场景完成各个教学单元的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周亚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6).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5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绩效会计 问题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完善,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在不断调整与更新,各类多元化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兴起,以其灵活性较强、实效性高等优势来迎合其社会需求,有效填充了市场服务与政府服务的空缺,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同样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较难以营业利润等参数来预估其实际绩效,必须从实际组织运营的社会效益、经济服务等方面来评价其组织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及其绩效。这便要求非营利组织机构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绩效控制会计系统,为提高其绩效服务奠定基础保障。

一、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基础会计理论依据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会计同样属于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一种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基础会计理论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具体应用。是针对目前其组织机构绩效会计系统存在问题改善的优化机制,它的构建同样需要遵照基础会计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会计的基本模式进行创新与拓展。

基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视角来说,非营利组织机构的日常运营并不以利益为目的,具体投资对象的提供资源的出发点与其利益回报无关,因此并不能以利润来表示其运营的实际绩效。在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绩效会计的主要职责便是对其日常运营活动中与产生绩效的过程及其结果存在联系的数据型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以此为依据,对非营利组织机构运营过程中的相关绩效目标的实际符合程度实施控制,进而为涉及到与之利益相关的机构的绩效评估提供现实依据,它属于一种特殊的会计控制系统。因此,必须具备其绩效控制的相关标准参数,作为目标绩效的具体数据表现。通常而言,针对不同性质的非营利组织结构,其绩效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内容具体包括,项目运营的预算标准、机构内部的行为标准、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往年经验数据等。

从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多元性方向考虑,由于其绩效信息搜集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因此需要对其绩效信息做具体的假定,除了需要遵照基本会计制度的四项假设外,还需在其假定设置中增设与绩效相关联的内容,以保障其绩效目标能够被量化,且具有可控性。与非营利组织机构绩效相关的信息数据不仅包括对投入资源的经济性分析,同样包括对其效率性进行评估。其中包含对预算的具体执行力与资金流转情况的相关评价。将两者作为绩效会计决策控制的基础。

二、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控制的主要会计要素

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绩效会计具体会计控制事项一般表现为绩效行为的组合。通过不断获取投资资源、利用投资资源来为社会提供服务,在绩效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记录投入与产出的值来表现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益性。通过对与绩效会计控制系统相关的会计要素进行设计分析,奠定基本的财务报表结构。以下主要对资源及投入两项非营利组织机构会计控制的要素进行分析。

(一)资源

资源要素主要是指在非营利组织机构为维持其正常运营而筹集的服务型经济资源。根据其应用方式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服务型资源、管理型资源以及筹资型资源。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绩效会计的资源要素与传统的会计核算中的资产要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资源并不具备交易性,它并不是通过市场内部的等价交换而获取的,同时也不是为了后期增值而储备的资源形态。相较资产而言,资源的定义范围更为广阔,它还一些志愿者投入的资源及蕴含丰富文化特点的古籍资源,并不能以精确的市场价值来估算其货币价值,它仅仅是作为非营利组织机构为履行其使命、义务的相关支持。另外,非营利组织机构绩效会计在管控资源的过程中,较为注重的是资源的筹资方式,重点考虑其资源的经济效率性,而并非关注其成本的具体核算。在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绩效会计控制管理中,以资源作为会计要素相较资产更具适宜性。

(二)投入

投入主要是指在既定的会计核算期间内,为实现相关使命、目标而耗费的可量化资源的投入。其主要衡量方式包括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它是反映该非营利组织机构绩效的重要价值依据,是评价的主要依托。投入要素的外延比较宽泛,不仅包括一些实质性的物质资源投入、人力投入,同样包括不可计量的情感投入。投入要素与普通会计核算中成本要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两者均为实现某目标而前期支付的代价,但成本要素主要是与利润相对的,提高利润是缩减成本的主要导向。然而非营利组织机构并不同于一般营利机构,它并不一定营利为目的,因此,其绩效会计控制的并不存在着定性的成本核算,它投入与其需实现的具体目标有较大的联系,相异的目标其具体投入的资源量也并不相同,因此,并不存在客观的可比性。

三、结束语

总之,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绩效会计是基于其具体运营特点而设置的会计控制机系统,它能够最大限度迎合非营利组织机构的整体运营特点及其对管理方面的要求,且相较一般会计核算而言,绩效会计能够更为系统、全面地体现其管理绩效,能够将定量的会计信息较为完整的揭示与披露,能够为信息使用对象提供更好的绩效目标实现评价基础,同时也是强化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05-02

近几年来,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接近30万个民间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社团。而且人民群众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性也不断提高,众多的非营利组织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于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模式下,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其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为了进一步促使民间非营利组织更快发展,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1 民办非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非营利组织也就是一些不为组织或个人谋取经济效益而是重点将满足社会公众利益需求作为经营目的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将利润作为组织的最终目的的。政府和民间都可以组织举办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有一部分非营利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的管理范畴,这些非营利经济组织即为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一般具备志愿性、自治性、非营利性等特点,主要包括一些寺院教堂、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以及其他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

经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民间非营利组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指的是一些进行非营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的单位或团体,这些单位大都是公民个人或者企事业单位凭借非国有资产所筹办的。在我们国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包括:①民办福利组织,比如民办社区服务处、民办婚介所、老年公寓等;②民办劳动组织,比如民办职介所、职业技能培训民办机构等;③民办体育单位,比如公共健身中心、民办体育场等;④民办科技单位,如民办科技评估机构,民办科技服务部门,民办科技普及传播机构,民办科研机构等;⑤民办卫生单位,如疗养院、卫生保健院、民办医院或诊所等;⑥民办文化单位,如民办艺术研究院、博物馆、民办艺术表演机构等;⑦民办教育单位,如民办专修机构,民办幼儿园等。

而民营企业,则是与民办非企业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民企(即民营企业)是我们国家的企业或者公司类别的名称,民企在我国指的是全部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我们国家,除了“国有控股”或者“国有独资”的企业之外的其他类型公司或企业都被认定为民营企业。我们国家大陆以及台湾地区,对于民营企业这个词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从实质上讲,当今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私企(即私人企业),因为私有制受到传统的共产主义观念的反对,所以就将这些私营企业统一命名为“民营企业”。同时民企的概念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诞生的,在法律中没有得到具体规定。从概念的角度来讲,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一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目的是谋取自身的更大利益,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都是以企业主的自身利益为主要出发点的,当前社会上的民营企业主要有招标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等方式,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特点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种工作形势,主要是通过将货币作为计量的主要单位,来对单位经济行为进行检查和反映,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来说,其会计工作能够为管理团体和服务对象提供关于组织的现金流量、收支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一般说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 1 会计主体

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来说,其会计主体一般是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申请成立并进行登记的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即在我们国家境内的,具有合法社会地位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作为会计主体的机构或者组织需要兼具三个方面的条件:①不能够将营利作为组织运营的目的和宗旨。②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不能够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的出资而归于私有化,而且组织的出资者和承办者没有权利分配组织的收支结余。③在清算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之后剩余的组织财产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用于其他方面的社会公益事业,不能被某个个体或集体侵占。

2. 2 会计目标

由于企业的资产全部来源于债权人或者投资者,不同于企业,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将服务对象的服务费、会员会费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献作为资产的主要来源,一般从原则上来说,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的供应方不能够依据此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够期望能够收回所捐献的资金,但是组织的资金供应者有权知晓资产的处置和使用的全过程。组织的相关会计信息也能够为监管部门或者资产捐赠人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体系等都要按照组织监管部门的需要披露相应的组织财务信息。

2. 3 会计职能

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其会计职能的确定主要依据组织的需要,整体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职能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业务收入得到及时组织,同时能够对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进行发挥。②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使用效率,对组织净资产进行合理利用,同时有助于财产安全的保护。③对单位预算的制定工作进行参与,同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为组织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④有助于财经纪律的维护和会计监督作用的实现,保障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3 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特点的想法

会计规范作用的有效实施是非常系统、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在民间非营利组织领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内外部的环境和建设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组织内部都存在规模有限、人才匮乏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类问题,为了切实发挥组织会计特点的各方面所具有的效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角度考虑加强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工作,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首先,要将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建立健全,对其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是促使其健康发展的最根本方法。自《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颁布执行以来,对于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很明显的指导作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确保《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严格执行,通过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并指导民间资产向公益事业流动,同时避免不良势力的渗透,帮助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其次,民间非营利组织也要对其内部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对其内部管理的力度进行加强。组织要对会计人员加强财会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对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和加强,明确不同职责的权限,设置合理的财务会计岗位,促进相互制衡机制的形成。此外,组织还要对内部审计和业务授权控制等工作进行加强,将不合乎法律法规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执行组织的决策和部署。

最后,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察和管理工作也要做到位,由于组织具有非常特殊的资金来源,这就使得其外部会计监督一直以来都处于空白的状态,容易导致出现组织游离于社会审计监督管理范围之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一部分民办非营利组织一边进行着营利性质的经营活动,一边享受着政府部门的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部社会会计审计的引入能够进一步确保组织会计报表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有助于纠正组织的不规范会计行为,保障组织的更好发展。

4 结 论

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这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民族或者国家的集体,都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大力扶持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通过本文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特点的一些探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要据此制定合适的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民间非营利组织真正担当起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介角色,促进其在社会管理以及经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罗莉. 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9):203-205.

[2]张海慧. 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及可行性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1(18):170-171.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7

一、文献综述

会计一般分为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广义的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和狭义的非营利组织,所以后者在国外又称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一般包括预算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虽然没有权威表达,未曾出现在我国正式文件中,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大量存在,所以并不妨碍对其研究。

前人的研究中,有指出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如王红(2007)、热娜·吾斯曼(2008)都在研究中分析了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建议。有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某一具体层面探讨,如张丽娟(2006)就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方面(包括会计目标的重要性及目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李春华、李春杰、楮瀛、杨洪波(2010)结合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经验,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准则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建立非营利组织概念,构建理论结构并进行理论规范;陈小利、刘莉莉(2009)指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还有的讨论了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会计带来的启示,如王晓玉(2009)分析了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得出我国预算会计已经非改不可的结论,并思考了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应考虑的几个问题;徐潇潇(2008)将中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发现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发展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不过也不能盲从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应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本文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是在我国新医院会计制度推出的前提下,借鉴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经验提出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措施,更具现实意义。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前景

非营利组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也在不断发展,收入的多渠道,支出的多用途,使得业务越来越多元化。另外受托责任进一步强化,向绩效型、服务型趋势转变,都必然促使非营利组织会计进行改革。

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所以无法照搬企业的会计处理模式;有人提议效仿西方国家,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本文觉得不太妥当,因为我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筹资渠道更广泛,甚至一部分可以收支相抵,所以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差别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公立非营利组织越来越走向市场,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在会计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小,因此建立单独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利于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

(二)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

1、核算内容不全面。主要反映预算资金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反映资金运动及资产负债状况。比如资产方面,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虚增了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偏离越来越大;负债方面,只能反映负债总体情况,不能反映其明细,比如将借款利息,一些应付账款、暂收款项都计入了“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对于负债的全面情况无法了解;成本方面,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算成本,非经营性业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基础并行,使得某些业务费用难以合理分摊,无法真实反映成本,也不利于内部管理。

2、财务报告存在问题。财务报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会计方面。首先,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现金变动、货币资金周转、投融资产生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实际情况;其次,资产负债表中左方列示资产和支出,右方列示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动态要素(收入、支出)通过静态报表反映,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其次,财务报告并未包含审计报告,不仅影响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允性和可信度,而且无法客观反映非营利组织的受托责任。

3、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业务,只能反映现金交易信息,很多信息比如当期发生尚未用现金支付部分,非现金收支情况等都得不到反映,影响成本耗费、财政支出的计算。

(三)全球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改革,比如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扩展到资产负债各方面,定期修订会计制度等。在改革动力的影响下,我国当然应紧跟趋势,同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非营利组织会计。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介绍及改进之处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介绍

据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统一部署,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于近日同步推出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制度。其中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将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此次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制度包括: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较旧会计制度的改进之处

1、强化了医院成本核算和收支管理。这次改革,在成本的对象、范围、控制方面都做了相应改革;更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对收入来源支出用途的核算更明确细化。比如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在性质上将医疗成本分为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等七类,从功能上分为医疗业务成本(细分为临床服务成本、医疗技术成本、医疗辅助成本)和管理费用;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原先此科目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购置开支,是根据医院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中提取以及固定资产残值变价收入转入形成,与固定资产价值并不相符;提出采用新科目“待冲基金”对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过程性管理,来解决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也能够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区分;此外,还在医疗业务核算中加入药品收支,将医院的医、教、研收支分类处理,使得医院收支更明确。

2、财务报表体系更完整。财务报表涵盖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医疗收入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三张成本报表,已与企业会计报表比较相似。

3、医院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的突破。新出台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被认为是医院财务报告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突破,它主要从内部控制(包含采购、付款、收款、销售等环节)和风险评估角度规范审计,便于在审计财务报表时即时发现问题,便于加快内外监督体系的形成,推进医疗机构的改革。

4、完全引入权责发生制。旧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制度的要求进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则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突破明显。 四、对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展望

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从典型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着手,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医院作为代表性的单位,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必然能提供丰富的经验。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可以从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借鉴的经验

1、完善会计信息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可以从增加调整与收支分类、资产负债管理等相关的会计科目,细化调整成本、收支情况的分类,参照企业会计财务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等方面入手,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更真实清晰地反映成本、收支、资产负债、折旧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强化受托责任。

2、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逐步引入,也利于随时纠正改革中的偏差。可以根据时机的成熟,慢慢扩展到更多的非经营业务,从医院扩展到更多的事业单位,最后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3、逐步向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方向发展。其他非营利组织应积累医院会计制度的经验,逐步推出类似的财务报告审计指引文件,加强风险评估的审计,用统一的制度引导审计工作向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方向发展。

(二)在未来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非营利组织会计与其他会计的关系。如果将来建立了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要注意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企业会计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自的核算对象、核算范围。

2、加强内部控制。首先,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还要注意内部管理控制;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从业人员必须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

3、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随着会计改革,核算业务多元化,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高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加强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4、大力开展国际间会计工作的交流。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起步早,某些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地加强国际间会计工作的交流,必定能为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徐曙娜,陈明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红.完善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建议[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热娜·吾斯曼.论非营利组织会计若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9).

4、张丽娟.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研究[j].新东方,2006(11).

5、李春华,李春杰,楮瀛,杨洪波.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1).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8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在我国,各种非营利组织已经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成为政府与市场以外,整合社会资源的一支不可或缺力量,由于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若要更好的促进其生存发展,我们就必然要探究其内部组织的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情况,这样我们在进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现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时候就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 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1.1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运组织,我们可以根据国际会计理论界公认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的标准来看,但凡有以下特征的,都属于非盈利组织机构:①供应者提供的各种资金、财产既不指望返还,也不期望取得回报。②对外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作为目的。③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资产的所有者利益。

不以营利为目的,财务供应方不索求回报,其剩余资金、财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我们定义为非盈利组织。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盈利组织有三种预算管理模式,即全额、差额以及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得到完善,非盈利组织逐步走向市场,国家对非盈利组织的管理已逐步由行政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

目前,我国施行全额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化正在向差额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转变,而差额预算管理的盈利组织正在向自收自支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转变,而有条件靠自收自支运营的非营利组织已逐步过渡到企业化管理。

1.2 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近年,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经营状态良好。这与该组织的会计管理息息相关,非营利组织会计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该组织财务状况及受托责任的一种会计。它与企业会计在基础理论方面大致相同,但在组织目标和业绩考核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们通过非盈利组织会计核算出来的数据,有利于管理当局了解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使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有章可循;有利于审计人员诊断出组织会计核算缺点,促进其改正,提高公信度;有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控制,提高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预算管理方面有关的单位财务状况以及收支情况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单位内部的管理。

我国现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单位都存有西方政府的会计行政政策,有的甚至相同,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借助外国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实际情况,我们能看出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化分析:①将非营利组织单位资产、负债的规模、构成、流动性、组织偿债能力,净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向社会信息使用者反映。②将非营利组织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并评价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的效率。③将非营利组织单位的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进而帮助他们预计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的能力。④将非营利组织单位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以助于他们作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⑤将非营利组织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的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2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年间,伴随着许多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会计核算也随之日益成熟,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2.1 缺乏资金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非盈利组织缺乏科学会计监管机制,内部财务经营管理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体制、机制也相对不健全,再加上缺乏自律能力,致使一些机构出现偷税漏税、私分钱财等行为,甚至一些机构出现私吞财务等事件,严重损害了内部核算管理的公信度。

2.2 资金渠道狭窄 非盈利组织因为没有政府的强制性与课税权,因此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只能依靠社会的捐助与政府的拨款进行活动的开展。现阶段由于非盈利组织不能够独立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停滞,所以即便是会计核算业务也多半简单,预算、决算也大都容易,有再高的会计核算水准也只是“巧妇无米”。

2.3 会计独立性较差 由于体制机制等局限性,非营利组织依赖政府的“毛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改掉。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时也仍然坚持沿用旧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管理,认定非盈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因此大量的非盈利组织的领导,都是由政府进行委任,编制也由政府核定,大部分人员也由政府进行监管,资金的来源也自然出自政府财政拨款,俨然成为了政府的下属部门。这样的结果就会对核算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专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专职人员,二是兼职人员,三是临时工或志愿者。目前,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兼职人员与志愿者的比例也不乐观,财务专职人员更是不多,这说明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的规模都不大,使用的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很多人的业务能力也不强。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着难以吸引或留住财务人才的问题。在决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财务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返聘上去的,在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都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进行财务核算。中国现行的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营利组织,使得其发展特别是财务核算前景令人堪忧。

3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建议

3.1 遵守真实性原则加强建设公信力

3.1.1 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一般公司、企业进行强制性的非盈利组织定期披露各项财务信息的手段,使非营利组织能自觉公开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一步细化,做到让组织有能力以最低成本披露最重要信息。由政府渠道牵头作用,统一的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信息报告,以此来方便社会公众查阅。

3.1.2 加强会计核算监督管理。监管是确保信息可靠、透明的有效措施。其监管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需要加强领导部门、会计、审计部门的监督。更要加强媒体等第三方的监督,许多事情已经充分说明媒体监督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还要加强第三方评估,引入社会中介的专业力量,强化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的审计。从而建立良好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财务资金运营的管理 我国的非盈利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的规定,只需要交纳经营结余部分的所得税即可,其余的收入均可免税。所以财务核算的重点在于收入与支出费用的管理。建立与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预警体系,引入财务预警指标测度,迅速察觉并调整管理信息系统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是设计财务预警的监测指标,二是规定财务监测指标的预警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预警指数,三是在规定监测指标权重的前提下,计算财务预警指数,加强收入费用分配与管理。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在组织经济管理中,收入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保证收入分配的效率,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收入管理时还应处理好自创与外来收入之间的矛盾,这样既能解决非盈利组织资金不足的情况,又能充分利用法律和政策的优惠渠道进行改革。但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是为实现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便于整体管理,因此地位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是支出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用于其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的血液,以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发生的资金耗费,会使其服务潜力凸显。要确保其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支出费用的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重点。

3.3 逐步转向以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对一些业务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最主要的是非盈利组织的改革是逐步走向市场的经济活动也逐步向企业靠拢。因此,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制度也开始发生转变。但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非盈利组织的性质,不能够马上进入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是先用收付实现制进行补充。在经济社会发展下,非营利组织会计确认基础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近年我国非营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核算制度也由收付实现制逐渐转向权责发生制。

3.4 吸引会计人才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培训,使其真正做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其业务操作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力。其次,就是要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因为其特有的职业性质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服务。

4 总结

当下,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也正逢我国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与深水期,非营利组织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发现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是阻碍组织向前发展的羁绊。所以一定要解决好非营利机构会计方面的种种问题,这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继续努力钻研,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念去期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更健全,核算更精确,管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12).

[2]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11(19).

[3]孙新章.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2011(5).

[4]徐爱君.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构建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3).

[5]任然,蒲茂源,杨达.浅谈非营利组织会计[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5).

[6]王凤涛.试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7]赵杰.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2(01).

[8]陈小利,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5).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9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他们在捐资助学、扶贫开发、抗震救灾、促进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据统计,2012年全国各类基金会超过3000 家,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 亿元,占我国GDP 的0.16%,人均捐款60.4 元。然而,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民众对其的质疑声也日盛,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运作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的以“郭美美事件”、“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宋庆龄基金会”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问题接连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也极大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要想重塑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加强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国家对其有不同称谓,如“第三部门”、“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等,正确理解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对于我们合理定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角色,研究提升其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lamon 教授从“结构- 运作”上,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提出五特征法,即将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以及自治性等五个核心特征的社会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资金来源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定义,认为其大部分收入是依靠会员的会费、政府资助或社会支持者的捐赠,而不是来自其产品销售或服务带来的利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会计研究的视角,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1 )绝大部分资财来自资财提供者,并且他们对于各种资源的提供不期望获取经济利益上的回报;(2)业务运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营利和获取其它经济利益;(3)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或在清算时分享剩余资财的所有者权益。

国内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可谓是见仁见智,学者们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名(2002)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和互益性活动、独立于政党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陈振明(2003)在其所编的《公共管理学原理》一书中,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第三部门”,认为“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交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李维安(2005)把非营利组织定义为:“具备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待遇,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赢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

纵览以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实质内容却相差不大,对理解并不构成障碍,即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政府财政预算为主要资金来源,且能够相对独立的从事公益事业或互益事业的组织。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

学者们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信息披露的作用”、“信息披露的层次”、“框架体系”、“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途径”等方面,本文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回顾,这些研究成果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西姆和斯格尔(1997)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样至关重要,非营利组织应当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实现其组织的行为目标和社会责任。Lourdes Torres etal.(2003)在研究了加拿大,英国,美国,西班牙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后发现,不同国家应采取公认的会计准则,并对其绩效进行考核,以便向公众传递更多的信息,更好的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美国学者里贾纳·E·赫茨琳杰(2004)的经典著作在借鉴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交易的成功管理经验基础上,构建了增强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的信息披露机制DADS 法,强调通过法律手段对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进行规制。Behnet al.(2007) 发现,负债较多的、规模较大的、获得捐赠多的、高管薪酬高的高等教育类非营利组织更愿意自愿披露其财务报告。Parsons(2007)研究发现,当潜在捐赠者能够直接获得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时,其捐赠行为更容易产生。Trussel and Parsons(2008)认为,慈善组织的效率、稳定性、信息公开完整及声誉是影响捐赠者捐赠行为的四大因素。Saxton et al. (2011) 的研究表明,慈善捐赠程度和慈善组织当期的网络财务与绩效信息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证实了捐赠行为是一种理性的可预测的行为,而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是影响捐赠者捐赠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在DADS 法研究的基础上,程昔武等(2008)从信息供给的角度构建了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信息披露应坚持先自愿、再强制、后补充的优序原则。也有学者将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分为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分析与共享和奖励与惩罚三个模块,认为信息披露模块是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核心部分,其他两个模块有利于扩大信息披露的效应并且保障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得以有效持续的运行(颜克高等2010)。同时,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失信事件接连发生,学者们也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研究(张立民等,2011),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与审计是在经济社会制度需求下的制度供给,具有预防、揭露和抵御的功能。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才能防止与化解非营利组织出现的信任危机,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并且进一步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框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部分,其中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与审计是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程博(2012)构建了一个由“法律层—指南层—披露层”的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框架体系,并对每层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学者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是一个多层次的机制,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必须担起责任,加强组织治理,自愿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必须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外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补充与保障。

四、结语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现代社会划分为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非营利组织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时,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系发挥独特的优势。我们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时,不仅是为了非营利组织这一本身组织结构的健康发展,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非营利组织所代表的一种倡导志愿精神、传播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公正的新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信念,看到非营利组织在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信任体系建立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如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先生所言:“希望工程迄今捐款36 亿元人民币,算经济账只够在上海修5 公里的地铁,但它给社会带来的精神、道德、文化价值是很难用钱来计量的”。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与展望:

第一,建立与完善信息披露法规与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目前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相关法规还不完善,存在着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以及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游走于监管之外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与完善信息披露法规与制度。

第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建设,提高信息质量与规范。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组织性质和发展的使然,正确引导组织自愿信息披露的动机,有助于提升组织公信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健全会计理论发展,构建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无疑会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和限制,理论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

参考文献:

[1]Parsons, L.M.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Voluntary Disclosures on Contributions to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J].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2007(19):179-196.

[2]莱斯特·萨拉蒙著,李亚平、于海译. 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5.

[5]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10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及现状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会计类型。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与企业会计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如会计对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表达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组织目标、财务资源来源、财务资源分配机制、受托责任和业绩考核方面的特征,使得非营利组织会计又有其特殊性。

    2.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会计起步较早、制度比较完善,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尽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系统研究的兴起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最近几年才正式起步,并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以致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深入全面。

    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国家提出的“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减员增效,减拨经费”,以及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自负盈亏”的要求,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效益指标将越来越重要,其会计核算也将逐渐从以核算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转向核算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经济效益为主,企业会计中的诸多原则如配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也将越来越多地适用于非营利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一些企业可以从事社会福利等相关非营利事项,同时有些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开展经营业务,这使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基本一致,尤其《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更接近于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只要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作适当的补充完善,对个别特殊问题另作专门描述,即可成为对制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具体准则或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的基本会计准则。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使命及特点

    1.使命

    使命就是一个组织的宗旨、任务、即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使命是一套组织的价值系统,是组织行动的动力基础,是促进集体的合作意识和协调一致的基本精神,也是评价组织整体与个人成就的标准。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该组织对社会大众的公开承诺,每一项使命等同于宣言,都必须反映机会、能力和投入感三项要素,好的使命必须具有行动潜力,否则只不过是漂亮的宣传用语罢了。使命必须具备三项条件:注重本身的优势和特点;时时关注外界的机会和需求;确认自己的信念。组织的使命应力求可以实现、个性鲜明、有激励性、与众不同;应避免定位太高而难以实现。

    使命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开承诺,因此较具有理想性,不易具体描述和短期达成,同时使命具有较高的想达到的意图,及令人自愿投入的价值观,属于理念层次。

    2.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以营利为目的,更注重社会效益

    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益性服务组织,主要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实现社会使命,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组织的评价不能以利润指标衡量,应该更注重宏观的社会利益。

    (2)以政府拨款和捐款收入为主,兼有经营性收入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按性质划分,大体包括四个部分:①财政拨款,包括: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②社会捐赠,包括:个人、社会、企业的捐款;③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④经营性收入,非营利组织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维持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使命的约束下可以开展一定的经营性业务以获取收入,但以不损坏组织公益形象为前提。

    (3)所有权特殊,不存在所有者权益

    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并不是组织财产的所有者,他们在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财产或资源时一般不期望收回经济上的利益。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的盈余既不归组织资源提供者所有,也不能在人员之间进行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次较低

    在我国现行的非营利组织立法体系中,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而其他的法律性文件都是行政法规级别的。由于没有统一的高级别立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合法地位、基本权利、设立和管理、法律责任等做统一明确的规定,而目前的法律都只是就某类非营利组织单独进行规范,当这些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发生冲突,便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不便和障碍。

    (2)内部会计管理不利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较差,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工作人员较少,会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专心会计工作,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不但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不但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降低会计工作的效率,甚至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账等。

    (3)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经费严重缺乏

    非营利组织即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和课税权。也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得丰厚利润,只能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来开展活动。现阶段如果完全依靠非营利组织独立谋求发展,必然使其发展过程延长,甚至出现反复。非营利组织筹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志愿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公民才愿意捐资给非营利组织。另外,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信任度一般较低,也严重影响筹资的进行。

    (4)管理不严缺少监督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就是指每一个组织都要接受两个单位的直接监督管理。其一是该组织所在行业和部门的主管机关或者被授权的组织,即业务主管单位;其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即登记管理机关。但是非营利组织一经注册成立,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便很少进行监督和检查,平时只是口头要求。

    2.加强与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对策

    (1)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非营利组织法规体系,完善非营利组织管理机制,是实现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必要的支持和扶持,通过一定的政府支持和扶持,在合作中引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势力对非营利组织的渗透,更好地引导广大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开展活动,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3)建立严格、透明的、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

    中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公信度不高、筹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关。财务的透明度是树立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和透明的财务制度,那么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廉洁性就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那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捐款和赞助。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应按照有关法律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向有关政府部门报送组织的财务报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

    (4)提倡捐赠、鼓励创新

    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动员和宣传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在公民道德的教育中大力提倡志愿捐赠、志愿服务的精神,同时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竞争与创新,就将能够培育出一种民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植与培养,如前所述,在当前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是公共权力分散化,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建勇戚艳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例11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及现状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会计类型。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与企业会计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如会计对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表达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组织目标、财务资源来源、财务资源分配机制、受托责任和业绩考核方面的特征,使得非营利组织会计又有其特殊性。

2.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会计起步较早、制度比较完善,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尽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系统研究的兴起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最近几年才正式起步,并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以致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深入全面。

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国家提出的“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减员增效,减拨经费”,以及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自负盈亏”的要求,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效益指标将越来越重要,其会计核算也将逐渐从以核算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转向核算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经济效益为主,企业会计中的诸多原则如配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也将越来越多地适用于非营利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一些企业可以从事社会福利等相关非营利事项,同时有些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开展经营业务,这使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基本一致,尤其《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更接近于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只要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作适当的补充完善,对个别特殊问题另作专门描述,即可成为对制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具体准则或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的基本会计准则。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使命及特点

1.使命

使命就是一个组织的宗旨、任务、即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使命是一套组织的价值系统,是组织行动的动力基础,是促进集体的合作意识和协调一致的基本精神,也是评价组织整体与个人成就的标准。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该组织对社会大众的公开承诺,每一项使命等同于宣言,都必须反映机会、能力和投入感三项要素,好的使命必须具有行动潜力,否则只不过是漂亮的宣传用语罢了。使命必须具备三项条件:注重本身的优势和特点;时时关注外界的机会和需求;确认自己的信念。组织的使命应力求可以实现、个性鲜明、有激励性、与众不同;应避免定位太高而难以实现。

使命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开承诺,因此较具有理想性,不易具体描述和短期达成,同时使命具有较高的想达到的意图,及令人自愿投入的价值观,属于理念层次。

2.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以营利为目的,更注重社会效益

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益组织,主要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实现社会使命,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组织的评价不能以利润指标衡量,应该更注重宏观的社会利益。

(>!<2)以政府拨款和捐款收入为主,兼有经营性收入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按性质划分,大体包括四个部分:①财政拨款,包括: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②社会捐赠,包括:个人、社会、企业的捐款;③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④经营性收入,非营利组织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维持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使命的约束下可以开展一定的经营性业务以获取收入,但以不损坏组织公益形象为前提。

(3)所有权特殊,不存在所有者权益

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并不是组织财产的所有者,他们在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财产或资源时一般不期望收回经济上的利益。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的盈余既不归组织资源提供者所有,也不能在人员之间进行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次较低

在我国现行的非营利组织立法体系中,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而其他的法律性文件都是行政法规级别的。由于没有统一的高级别立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合法地位、基本权利、设立和管理、法律责任等做统一明确的规定,而目前的法律都只是就某类非营利组织单独进行规范,当这些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发生冲突,便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不便和障碍。

(2)内部会计管理不利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较差,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工作人员较少,会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专心会计工作,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不但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不但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降低会计工作的效率,甚至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账等。

(3)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经费严重缺乏

非营利组织即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和课税权。也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得丰厚利润,只能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来开展活动。现阶段如果完全依靠非营利组织独立谋求发展,必然使其发展过程延长,甚至出现反复。非营利组织筹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志愿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公民才愿意捐资给非营利组织。另外,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信任度一般较低,也严重影响筹资的进行。

(4)管理不严缺少监督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就是指每一个组织都要接受两个单位的直接监督管理。其一是该组织所在行业和部门的主管机关或者被授权的组织,即业务主管单位;其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即登记管理机关。但是非营利组织一经注册成立,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便很少进行监督和检查,平时只是口头要求。

2.加强与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对策

(1)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非营利组织法规体系,完善非营利组织管理机制,是实现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必要的支持和扶持,通过一定的政府支持和扶持,在合作中引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势力对非营利组织的渗透,更好地引导广大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开展活动,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3)建立严格、透明的、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

中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公信度不高、筹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关。财务的透明度是树立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和透明的财务制度,那么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廉洁性就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那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捐款和赞助。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应按照有关法律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向有关政府部门报送组织的财务报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

(4)提倡捐赠、鼓励创新

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动员和宣传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在公民道德的教育中大力提倡志愿捐赠、志愿服务的精神,同时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竞争与创新,就将能够培育出一种民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植与培养,如前所述,在当前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是公共权力分散化,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建勇戚艳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