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7 13:32:42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1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1037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XX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XX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高潮。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XX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对于土壤源热泵的发展主要是从1998年开始。国内数家大学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且大多数进行了地下换热器与地面热泵设备的长期联合运行。其中1998年重庆建筑大学建设了包括浅埋竖埋管换热器和水平埋管换热器在内的热泵系统;1998年青岛建工学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湖南大学1998年建设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1999同济大学建设了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这些系统为中国推广土壤源热泵奠定了基础。从XX年开始,在国内长春、济南、温州、重庆、米泉建立了1系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越来越多的被房地产商所关注和采用。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⑴ 聚乙烯(pe)和聚丁烯(pb)国外地源热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⑵ pvc(聚氯乙烯)管的导热性差和可塑性不好,不易弯曲,接头处耐压能力差,容易导致泄漏,因此在地源热泵系统中不推荐用pvc 管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2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9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2019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高潮。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2019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2019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4、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

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3

机械制造业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建设的发动机,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制造2025”正推进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与智能制造进行转型与发展。“科技强国,人才兴国”,为适应产业的飞速发展与转型的需求,社会对具有较强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在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亟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1]。为提高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2-3]。但目前,相关教改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4],而对深度融合多课程、多环节的全过程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为提高毕业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开展基于典型案例的多课程、多环节、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符合机械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现状及问题

地方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承担着为行业技术进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责任。然而,一直以来部分地方院校沿袭高水平院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修改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社会急需能胜任现代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研发、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硬件建设的投入较小,先进仪器设备与实训平台的台套数少,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我国已广泛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基于工程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学生毕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由于机械设计类课程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深奥且比较枯燥,学生多有畏难、厌学情绪,教师授课比较困难,导致学生机械设计知识掌握不扎实、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不熟练、机械创新设计与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现象,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机械工程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效果还需继续改善。本文以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机械专业为例,该专业已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须具备包括机械产品设计能力、机械零件制造能力、机电系统控制能力、特色食品包装机械研发能力的机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专业能力形成体系如图1所示。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不仅设置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也安排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CAD/CAE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训练,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手段。但是,由于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的缺乏交流协商机制,都按各自的思路与模式开展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全过程培养体系,导致出现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工程软件应用不熟练、机械创新设计与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现象,毕业生的现代机械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建立了基于典型案例的深度融合的多课程、多环节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

为实现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机械专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并整合、优化工程案例,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将现代机械设计的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生产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夯实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与工作适应性。基于学科认知规律,从机械专业的初步认识机械→简单机械产品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机械产品综合设计→复杂机械产品设计→复杂产业机械设计及研发→实际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规律,综合分析机械专业的师资队伍、硬件条件以及历史传承,建立机械专业基于典型案例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二)充实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以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为案例,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制工艺等核心课程与课程设计、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深度融合,经过多轮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到理论的循环培养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规范、完整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解决了机械设计类课程追求理论体系完整、忽视工程实践的弊端。1.第三学期。“机械原理”课程教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汽车及变速箱动画,使他们了解汽车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及齿轮传动原理,增加其对传动机构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着重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轮系设计,解决由于课程理论深奥且比较枯燥的难题。2.第四学期。首先,可通过“金工实习”让学生近距离观察CA6140车床主轴箱,使其对齿轮传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可通过“机械设计”课程教学,重点讲述齿轮传动设计、齿轮校核等内容。最后,通过齿轮减速器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理解齿轮传动设计过程及设计要点,使他们初步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3.第五学期。教师可通过“机械CAD/CAE/CAM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二维平面设计软件AutoCAD的使用,建立轴、齿轮、箱体等典型零件的三维模型,了解ANSYS、COSMOS等先进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通过机械CAD/CAE实训,建立圆柱齿轮减速器三维模型,完成齿轮减速器的装配图及典型零件图,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运用先进工具完成机械产品的设计。4.第六学期。可通过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实习,让学生理解齿轮、齿轮轴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重点理解齿轮加工工艺、设计计算以及尺寸链等内容;通过齿轮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产品、机械零件的设计及加工,形成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机械零件加工的良好工程设计习惯。5.第七学期。通过“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重点讲述有级变速传动的设计;通过车床主轴变速箱课程设计,让学生能进行复杂机械系统整体布局、传动系统设计、操纵机构设计等,形成复杂机械产品设计的初步能力。6.第八学期。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运用Solidworks等工程软件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机械产品设计,形成复杂机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6个学期全过程机械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机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去表述与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成比较复杂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升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全过程贯彻案例式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思路。1.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全过程贯彻齿轮传动及减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理论及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作适应性。2.采用系统论方法,完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内容。采用系统论方法,将机械设计类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开展教学的现状,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案例教学,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作适应性。3.采用重点论方法,提升学生对机械产品设计的理解。教师要全过程地重点讲解齿轮传动及减速器的设计、加工、材料选用、总体设计以及三维建模等,通过课堂讨论及习题课,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4.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教改、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融入教学。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教改、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信息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其实际动手能力,并向其传授更多、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5.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与课外科技活动,通过现场实物教学法,提升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论

本文在对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的大量调研基础上,分析地方商科院校的现实困境及现状,并以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建立了基于典型案例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将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夯实机械专业毕业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与工作适应性。通过对机械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出的机械专业人才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需要。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也可为其他地方院校在进行机械专业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唐庆菊,陈少云,于凤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

[2]彭翔,李吉泉,姜少飞,等.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设计,2018(S2).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53-02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几年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如何在毕业设计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如何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一个同时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所在。

一、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自身创新意识体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工程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教育体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于现在高校考核评价教师多数只注重论文和经费额,使许多教师重视学术,轻视工程能力提高。只注重理论研究和数量。没有设计经验更谈不上设计中如何来体现创新。因此在毕业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有工程实践经历,多深入企业,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基础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就是要求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培养。基本具备现代工程素质和专业知识。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成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人才。

二、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创新亮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机械制造装备在我国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现代装备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案的研究,尤其是在机械工程类的实践环节如何培养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工程素养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毕业设计是体现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毕业设计中,如何设置一个有新意、有亮点的科学的课题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有创新性的必要前提。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内容是否符合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能否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让学生顺利完成并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选题的关键,好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并且能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体现各自的优势,在具体设计中体现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成为设计中创新的亮点。因此,在设置毕业设计课题时,必须首先优化选题内容,进行科学选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尽量到企业中去寻找需技术攻关的课题,真题真做,体现实际意义和经济效益的结合。(2)体现本专业最新科学前沿的研究方向,体现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3)课题既要符合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4)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由于现代化装备都是机电一体化。课题应该同时涉及机械与电,做到机电有机结合。

三、毕业涉及指导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内容,正确地指导学生。机械设计方向的课题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努力与学生沟通,让其了解课题背景,讲清课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生再对其讲授基本理论根据课题要求进行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好本专业所需理论知识,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结合工程实际,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授。对于课题一些设计细节进行合理性分析,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尽可能在没有参考图纸的情况下,深入企业调研,现场测绘,请教资深工程师,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虽然学生方案不尽完美,但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然后由指导教师认真修改,指出学生设计上的不足并且鼓励师生间互相讨论甚至争论,尽可能地拿出合理完美的设计方案,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四、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毕业设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阶段,深入企业。优秀工程类大学生培养应突出实践为主的原则。现行推行的“卓越计划”有一部分课程是安排到企业中进行的。这些课程主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在现场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培训。毕业设计也可以让学生带着课题深入生产第一线,让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师进行带教。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工程设计能力。由于企业工程师相对于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的工程设计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方面优于常年处于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让学生到企业中,依托企业的人才优势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到企业开拓自己的视野,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实践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工科类高校应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以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作为办学模式,这些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作用。

五、创新是考核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

目前,很多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最后半年,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应对面试或被招聘单位要求提前到岗实习。所以用在毕业设计中的时间大大缩水,许多学生只有拿着指导老师给的参考资料作蓝本,拷贝不走样。虽然在答辩时,所拿出的图纸标准、规范,但丝毫没有创新意识。有的课题,明眼人一看就是硕士、博士的课题,本科生是没有能力做这些课题的。所以毕业设计的成绩必须公正。成绩评定标准必须为创新教育服务。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是考核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发个人潜力,展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的重要量值。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要建立在对新颖的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在毕业设计中能涉足学科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的学生给予较好的成绩。成绩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设计是否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思路是否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能否运用新方法对数据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将它应用在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作品是否能用实物体现;所做课题是否来自企业实际课题;是否存在抄袭;是否在参考前提下基本属于原创。其中,能否融入创新理念并用在实际设计中是评价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

毕业设计过程系统地融合了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撰写论文总结这四大模块的能力。随着新兴科技产业不断涌现,企业需要大量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广知识面同时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应强调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5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6

就业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83-03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才需求,高职机械类毕业生普遍受到机械制造企业的青睐,就业率名列前茅。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械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本文通过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就业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策。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五个方面内容。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要求,高质量就业是指收入较高(底薪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用人单位给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毕业生有较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2012年1~6月,笔者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2008届、2009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选取了315名学生进行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特征为: 2008届101人,占31.96%,2009届115人,占36.40%,2010届100人,占31.64%。专业为:焊接专业19.5%,数控专业18.5%,模具专业20.4%,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0%。

(一)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问卷调查显示,80.28%的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2008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41.36%,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2.67%。2009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5.44%%,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7.57%。2010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0.65%,月薪在2000~3000元以下的占50.38%。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1647元,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823元,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66.1%。从数据上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收入水平较低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地为广西地区,而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广西2011年月平均工资为2848元,全国倒数第三名。

(二)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78.71%,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57%)。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这得益于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机械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职业稳定性较差。职业稳定性可以通过离职率来反映。离职率是指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有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离职率=曾经发生离别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毕业生人数。离职可分为主动离职和被雇主解职两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离职率为70.23%,接近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离职率为80%)。毕业生离职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岗位技术含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压力大、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求学深造、想改变行业或职业等。

(四)职位晋升比例不高。职位晋升方面,由在职的毕业生回答是否获得职位晋升以及获得晋升的次数。职位晋升是指享有比前一个职位更多的职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毕业生主观判断,包括不换雇主的内部提升,也包括通过更换雇主实现的晋升。调查结果显示,有42.23%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低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为62%)。职位晋升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够高及制造企业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

(五)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满意度方面,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共四项。其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82.89%,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对自己就业现状满意度为31%)。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综合反映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关系到机电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乃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所以机电类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且努力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因素,下面主要从学校层面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广西“14+4”千亿产业升级,坚持特色办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学院声誉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是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建立具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是学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单位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更是学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目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正菱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机械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机械教学团队是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群应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机械专业教师队伍。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应从机械制造企业聘请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等,专兼教师比例应达1∶1,建立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来传授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机械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机械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机械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高职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使实践环节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50%以上。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制造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针对机械各专业的特点,在学生低年级可开设各专业基础理论课,让学生有较宽的理论基础,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文科类专业而言,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是由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产、培、鉴、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建设校企实现双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有焊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CAD实训中心、设备实训中心、机加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多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应该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大学生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采取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撰写学术创新论文等创新活动;创立创新奖学金,设立创新学分等措施,表彰和奖励有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总之,高职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职业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企业认知不足,以致适应职场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5-03

一、引言

从近几年来的填报高考志愿情况和人才市场专业招聘情况来看,国家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从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反馈信息来看,现在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学校、学院和教务处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认识到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大纲屡屡被修订;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却是很迷茫,不知道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同学对所学课程也不是很满意,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用人单位也有意见,花了很多钱招来的大学生还得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顶岗工作,甚至有些需要从头培养。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为了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也为了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对机械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的变化,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二、跟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机械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重点调查河北省内各地市以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地。调查对象为近几年毕业的机械专业大学生,历时半年多时间。为了确保调查的质量和真实性,采用了集中调查(座谈)和分散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问卷调查。为了给调查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依据,我们在去年的七八月份,组织一部分大学生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寄送了八百份调查问卷。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从事岗位。②专业工作。③教学要求。④具体要求。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单位性质。②专业从事情况。③对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的个体评价。④意见建议。本次调查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问卷回收率达到了81.6%,并且所回收的问卷均填写得比较客观认真,所反馈的信息量比较大,能够充分体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期盼。

2.走访座谈。除了开展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与周边地市的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毕业生进行了深入地、面对面地交流,恳请他们详谈对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并就教学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汇总情况来看,无论是我们去单位走访,还是请单位来学校座谈,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所有接受调查的单位领导和往届毕业生都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非常有利于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同志们的态度也都很积极,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8

1毕业生质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1.1构建原则与方法

学校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是强化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毕业生质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客观公正性、适用性、可实施性等原则。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应选取真实、合理,全面,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指标应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计算和折合,能够全面评价毕业生在校时的表现,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准确的分析工程机械专业类毕业生的质量等级,为学校和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对于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本研究采用了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层级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2]。

1.2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高毕业生质量,应全面、科学的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使各项指标的选取和设计能综合、客观和真实地体现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全面的对社会人才进行了需求性分析,发现“通用性”人才颇受欢迎,使得教育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培养。本文从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对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层、评价准则层以及评价指标层,进而可得到递阶层次结构模型[3],建立毕业生质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2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1构建原则与方法

毕业生进入社会的表现与毕业生的质量息息相关。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于社会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还未完善,缺乏教育界外部的声音,致使评价体系的效度和信度降低,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社会评价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所进行的价值判断。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根据培养目标、评价对象、社会需求以及目前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进行的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4]。本文综合文献、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三方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2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9

On Improving Employment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nginery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Yingfeng, ZHU Yongga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64)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s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enginery, analyses the problems that they are fac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enginery graduates'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n primary colleges.

Key wordsprivac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nginery; competition

0 引言

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仍处于弱势地位,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办学信誉、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方面难以与公办高校并驾齐驱,所以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显得不是那么有竞争力。而民办学校得特色是面向市场办学的,毕业生的质量及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民办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学生就业良好,才能吸引更多生源,民办高校才能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分析了影响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在民办高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中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于2010年9月至11月组织100余名师生分别在郑州科技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河南其他民办高校对这些民办高校的近万名机械类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与有关机械类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干部进行了交流座谈。

通过调研数据我们发现:机械类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团队合作意识、诚信度等指标基本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评价为满意和较满意的均占样本总数的84.23%以上,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外语水平、心理素质、计算机水平和吃苦精神等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评价为一般和较差的均占样本总数的22.63%以上,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32.14%和28.39%。从这些调查数据看来,机械类毕业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诚信度是可靠的,这是机械类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最需要的条件,为将来的专业能力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够相对不足。这就为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的竞争力提供了分析依据。

2 影响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1 民办高校机械类学生生源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还有部分是中专学校的生源,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提高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局限,机械类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在于办学面向市场,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实习实训、校企结合和定岗实习来提高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的竞争力。

2.2 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择业时定位不准确

目前,现在全国民办本科院校仅有40多所,民办专科院校297所,绝大部分的民办高校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观念及用人观念的影响,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受到冷遇。对于这些问题,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应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在职业选择时不应有自卑心理,或者是经过几番的择业挫折之后就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有出路,埋怨所学的专业工作岗位太辛苦等;其次在择业时不应盲目从众,不要把把某些毕业生中的高收入,好条件和好职位当作参考系数,扎堆将工作地点选在大城市;再次择业时不应学盲目攀比,挑三拣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集中反映出其就业的期望值偏高,错过了不少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2.3 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在求职中仍时有遭遇歧视现象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用人单位面对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不少单位除了要求学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要求外,还在招聘栏上也清楚的注明了正规院校(全日制)的要求。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让许多民办高校机械类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受到了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这次的就业机会,导致现实中民办普通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竞争环境有失公平。在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很多人对民办普通高校缺乏认同感。

2.4 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民办普通高校教育质量受质疑。在人们心中,好的大学仍然几乎都属于公办高校,民办普通高校只不过是二三流的学校,除非迫不得已是不会让子女就读的。有些高中老师也抱有同样的成见,极力鼓动被民办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放弃升学机会,劝其转读高中补习班,希望来年考上公办高校。其次,民办高校总体师资力量相对较为欠缺;缺乏稳定、可靠、充足的经费来源;生源质量总体不高等的局限。

3 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竞争力提升策略

3.1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变化

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以期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习实训这个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是民办高校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相结合,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根据机械类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层次等,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及时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先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环节,具有前瞻性地调整学生培养计划。譬如,部分企业最渴求的是机械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那么民办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就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一线机械类岗位的工作能力,调整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时间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的教学质量,更加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状况。首先,从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看,民办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民办普通高校与公办高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双师型”教师。其次,民办高校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教师的培养投入不大。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面向市场,知识快,所以教师的继续学习问题应得到重视。每年使教师参加数天的在职培训或短训班,这有利于民办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办法是值得借鉴的。再次,提升教师整体的创新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助推器,一个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民办高校需要着重对机械类教师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使教师熟练掌握创新教育的原则和策略。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及时更新知识,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一点对于实习实训教师显得更加重要。

3.3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其生源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较差,求知欲不强,被动学习的较多。所以应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要重视学生个体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优良的学风。机械专业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要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等。要引领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继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学习目标,学好专业知识。

3.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

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要提升其毕业生的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型的机械类毕业生也显得十分重要。民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本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料。教学过程中多组织学生讨论新学科的产生背景、技术支持、实现方法及存在问题,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新问题,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才更有容易被用人单位选中,在市场竞争中才能更容易脱颖而出。

3.5 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坚定前行目标

在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中,“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迷茫,就是因为看不清未来,把握住不住现在。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目标,也没有规划,所以机械类学生应在进入校园起就要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坚定目标,不要盲从,又要灵活适中,把握机遇,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4 结束语

从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机械类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民办高校机械类毕业生只要认清现实的严峻性,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相信在市场的竞争中一定会得到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吉臻.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2008.

[2]袁祖黔,李赐平.论民办高校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J].成功(教育版),2008.

[3]魏捷,付春新.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基于西安5所民办本科院校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6.

[4]李源.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10

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第七、八学期,这两个学期正好是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时期。这些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考研风气的高涨,许多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和复习考研上,没能在毕业论文上投入足够的精力。东抄西拼完成毕业论文,网上搜索资料后简单拼凑的现象尤为突出,学校规定的时间为12-16周,而有的学生仅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就拼凑完成,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不合格。

(二)设计选题缺乏创新性、可行性

有些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面对工程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大部分学生是设计已有的机械装置的结构,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校核,设计内容体现不出自己的创新。少数学生只是在网上搜索题目相似、内容相近的论文之后,将原文中大量观点和论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论文中,结果是论文缺乏分析和见解。还有少数学生设计中对已有机械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但因缺少工程实践,所设计的方案并不一定可行。

二、校企合作指导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行性分析

德州学院地处德州市,德州市新能源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以皇明集团为代表的太阳能热利用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太阳城”、“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称号,德州经济开发区获首批“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其中“太阳谷”已经成为引领太阳能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强大引擎。同时,德州市依托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打造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环保节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内重要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面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机械类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企业迫切希望和高校合作培养机械专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经和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13个实习实训基地。与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组建了景津压滤班、通裕班、光伏机电班。2010年与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节能环保设备研究中心”。这些都为校企合作指导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提供了保障。

三、校企合作指导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德州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围绕着我国重点支持的新能源产业这一国家战略性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整体上提升本专业在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内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配置能力。德州学院召开“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人才需要研讨会”,德州市装备制造业推进办公室、德州市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负责人及12家山东省新能源相关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会议,聘请了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景津压滤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负责人为校企合作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根据合作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第七学期,在11周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7周的专业方向实习,第八学期安排12周的毕业设计和6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在学习了所有的专业课程后,先在企业进行专业方向实习。在实习期间对所实习企业进行了解,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初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毕业后能够直接为企业所用,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培养效果。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工程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合作制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在第七学期,将机械专业学生安排到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这些企业有机械专业对口的生产环节,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较好,有接纳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的能力。机械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采用双导师制。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指导,企业指导教师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处理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专业方向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提供与实际生产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在11月份商讨确定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校内实习导师书写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题目能够体现机械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介入生产技术,初步了解并能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八学期学生在实习企业里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保持常态联系,跟踪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并定期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与学生探讨、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高了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际设计、生产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指导。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参与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学生了解了企业,企业也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为日后的择优录用人才提供了依据,通过双向选择,对愿意留厂且企业看中的学生,企业优先录用。

(三)成立有合作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答辩委员会,严格答辩程序、保证答辩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程序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学院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的校内教师必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设组长1人(答辩委员会成员),秘书1人,各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负责审定学生毕业答辩资格,选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总相似比超过33%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同时还负责对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审核:指导教师所带本组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以专利、、实物、模拟仿真、模型展示的不低于50%。毕业设计答辩时采用“回避制”,即指导教师不参加对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学生答辩前提交论文由答辩小组详细评阅,写出评阅意见,评定成绩,并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验或设计结果分析等方面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备答辩时提问选用。答辩时学生报告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答辩提问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答辩公开进行,从而保证了答辩质量。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例1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这些年来,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有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瓶颈之一就是我们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不能快速适应岗位任职的要求等等。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必需的人才,作为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在教学中改变这一现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三维设计能力

观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主观意识,教师的主观意识对教学工作影响很大。近十多年来,由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先进设计技术的同步发展,CAD、CAM、CAPP和CNC正在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革,虚拟产品开发将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试制、修改设计和规模生产、维护的传统模式,通过在虚拟开发环境中生成数字化产品原型或软产品原型代替传统的硬样件,进行测试,对其性能、可销售性、可维护性、成本和外观等进行预测和评价,来提高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二维图形表达物体的时代将逐渐被三维图形所取代,三维建模及仿真对产品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企业已经在采用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在开发产品,然而,目前无论是在机械制图教科书中还是在讲课内容上,主要还是以介绍AutoCAD软件为主,虽然AutoCAD软件具有三维数字造型的功能,但它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设计,不能实现尺寸驱动;三维功能不基于特征;三维模型和二维模型不共用统一的数据库。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压缩传统部分内容,增设三维软件如Solid works、UG、Pro/E等三维实体造型软件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初步的三维设计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高校工科相关专业学生首次综合应用课程相关知识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设计简单机器的一个重要性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主要部件的非标准件进行三维实体设计,确定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提高和强化学生三维实体结构设计的能力;按功能和结构要求对主要部件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并进行模拟装配和干涉检查;生成二维装配图、零件图,来达到熟练掌握工程图的生成、编辑修改、尺寸标注方法。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进一步锻炼了学生三维设计的能力。

二、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工科教学中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拉近了书本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综合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以往实习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操作的实验;开放实验性,鼓励学生多做实验;根据自身情况选作相关实验,并且对于每个实验记予一定的学分。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可以聘请企业人员兼职任教,并进行专业课的讲座和企业教学。

机器的设计一般应包括两大部分,即实现预定要求的运动设计和克服生产阻力实现预定工作能力的设计,它们分别是由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课程来承担的。显然,如果两个课程设计各成一体,割裂了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必将使学生从设计一开始就注重机械系统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从运动方案设计到结构设计的全过程锻炼,增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知识形成能力的飞跃,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传统的金工实习内容:车、铣、刨、磨、焊、钳、锻等实习工种对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金工实习的内容应当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缩短传统的金工实习内容时间,增加机械拆装实训、数控加工实习内容和特种加工的内容,如在实习中让学生完成从零件的编程到亲自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

三、加强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性总结和各个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开发与实践的过程,它大约占用了整个大学教育时间的1/8,因此,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最终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我们要求参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提前申请,经过教研室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向学生公布。学生自主选题与教研室协调相结合,原则上2~3人一个课题,设计内容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既培养了学生在设计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同时要求指导教师定时定点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教研室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其全程进行跟踪管理,安排不定期检查和中期检查,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上交设计的全部内容,经答辩小组予审后确认答辩资格。答辩中统一评分标准,严格分项打分。

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是综合性训练的课题,也可以是来源于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项目的课题,但综合性训练的课题总量不超过毕业设计课题的1/4,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同学在毕业设计中能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另外还允许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允许有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