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7 13:00:12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1

高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和相关技能的介绍,属于理论课。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模式单调呆板,很多美术教师感慨,鉴赏课难,难于上青天。自从有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图片、文本、视频录像等资源进行编辑处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优势分析

(一)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二)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能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感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三)为美术欣赏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欣赏

在进行建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建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建筑照片,全方位地欣赏到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不同角度地旋转起来,让学生欣赏到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可感的审美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如在《陶瓷、青铜器艺术》这些课中,我就通过网络资源把博物馆直接搬进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去河南博物院、世博会、秦始皇博物馆观光旅游,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可以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图像、音像的编辑播放都紧扣学习主题,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重点问题进行,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授《商周青铜器艺术》时,要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重点欣赏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感受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狰狞美,以及商代的鬼神观念和礼仪等级意识。我就上网收集一些清晰度高的青铜器图片,进行编辑剪接、局部放大等,再设计成根据图片辨别礼仪等级题,将局部放大的商代青铜器纹样组合,了解纹样的设计原理,再让学生进行局部纹样的临摹或创作“兽首组合”以及“兽首含人头”。以及结合央视的《鉴宝》栏目剪辑播放有关“青铜器”的“鉴宝”,让学生也参与到几张青铜器图片的“鉴宝”活动,我们的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小组间人人争着参与,发表个人见解,总有理由说出“青铜器”体现的历史、政治、美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的教师就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课堂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睡觉课的老大难问题。

(三)体验文化,激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精心组织好教学,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体验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建立并完善“独立人格”的人文素养。如在《民间美术》一课中,观看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学习一些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是民间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将收集的泥塑的录像剪辑加工,通过播放,向学生展现我国民间泥塑文化艺术,有时呈现北方泥人张的作品,有时呈现南方惠山泥人的作品,有时将作品定格,有时将作品局部放大,有时反复播放不同时期的泥人作品,有时还把工艺大师的捏塑过程来个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了解了泥塑的悠久历史也为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2

建筑自古便被视为一门高尚的艺术,而美学自产生以来,似乎便与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学思想和人类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建筑美学的不断变化。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建筑美的特性及其构成因素和规律。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他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存在着。”因此,我们需要把探究建筑的本质作为研究建筑美学的起点。

一、建筑的本质

建筑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所以一切建筑活动都带有人类的目的。建筑是人类目的的产物。最原始的房子解决的是自然矛盾,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是古人对这种矛盾的形象概括。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渐渐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如宫殿的建造,以壮丽的形象达到重威的目的,教堂的建造,满足人类与上帝的交流,摩天楼的建造,实现了资本家标榜财富的欲望,所有这些目的的实现,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子所能比拟的了。可以看出,建筑目的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建筑的本质。现在建筑的建造,营造出人的尺度的空间,以满足人的物质或是精神的需求,或者是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或者是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生活其间,建筑就好比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这是毫无意义的。

二、建筑的美学特性

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三、建筑美的欣赏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建筑艺术欣赏。1)从社会历史方面去欣赏。例如,古埃及吉萨的三个金字塔建于公元前3 000纪中叶,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群体,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是世界建筑的七大奇迹之一。2)从社会文化层面去欣赏。古埃及信奉原始的拜物教,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并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3 000年后可以复生,所以特别重视建造陵墓。皇帝把自己宣扬为自然神,自然地把陵墓赋予高山的典型特征,希望自己死后仍然主宰着世界,并期待着再生。3)从建筑技术上去欣赏。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卓越的施工技术:石块之间贴合非常严密,连一个极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如何建成如此精确的正三棱锥形金字塔及250多万块重达2.5 t的石块到底是如何施工的,至今还是一个谜。4)从情感判断去欣赏。金字塔代表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对建筑艺术及其形式的深刻理解,是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和无尽血汗的结晶,被称为劳动人民的纪念碑。5)从艺术构思及表现形式去欣赏。吉萨金字塔采用天然的石灰石为材料,摆脱了对木建筑的模仿,与纪念性建筑的性质相吻合,象征着永恒,极富于表现力。

我们要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建筑艺术欣赏。任何艺术品都是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都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建筑艺术也同样如此。建筑物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它的外部形象,比如建筑的外轮廓、建筑的各个部分及细部装饰。良好的建筑形象,首先应当是美观的,一般应当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建筑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不但是一个美观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层意蕴。因此人们在欣赏建筑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看到建筑外部的“形”,还要领略到蕴含在建筑中的“意”,即意象。

我们要辨证地、批判地欣赏建筑艺术。如今,对于建筑的评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人们对建筑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所以要用辩证的、批判的观点对建筑作品进行欣赏。美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为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住宅,它的外墙都是玻璃,中央有一小块封闭的空间,里面布置着厕所、浴室和机械设备,主人睡觉、起居、做饭、进餐都在四周通敞的大空间里。这个住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更何况让一个单身的女医生住在里面。所以,房子还没完工,这位女医生就已经同密斯吵翻了。范斯沃斯住宅没有很好地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不能不说是这个设计的一个缺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密斯运用钢和玻璃这样现代的物质材料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对这座建筑的细部构造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把它做成了一个非常细致考究的亮晶晶的玻璃盒子,一反传统建筑单凋枯燥的样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处处折射着工业文明的成就和时代的精神,同时阐释了他“一统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现代建筑的空间理论。这恰恰是这个建筑的更可贵之处,成为第二次大战后现代建筑的范例之一,正所谓“瑕不掩玉”。

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建筑艺术的时候,必须全面地、综合地、理性地、知性地分析建筑的各方面因素,既要全面地看问题,又要抓住重点,注重建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这样才能对建筑艺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3

不论绘画、书法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服装、摄影艺术,音乐、文学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作品,创作作品都需要有欣赏能力之人。落笔文题时,鄙人首先脑海里映现出来的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因为这个例子恰好适合两者的关系的论述。

俞伯牙在春秋时期任晋国的上大夫时,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武汉汉阳江口。遇风浪太大只能停泊在岸边避风。进入傍晚风停月明恰逢中秋,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命童子拿出随身携带之琴,趁着月儿专心致志弹了起来。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俞伯牙突然心头一惊手下用力不稳,“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凭感觉他知道有高人在听他弹琴。猛然看到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一个人。俞伯牙正在猜来人,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之人,回家较晚,走到这里听到先生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望去,在那人身旁果然放着一担柴,俞伯牙心里琢磨:一个打柴之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音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过望,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俞伯牙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面的琴音,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次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伯牙四处打听子期的下落,有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流着眼泪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也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后人在他们相遇的武汉汉阳江口,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在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看来欣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欣赏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欣赏绘画艺术你必须知其中国画、西洋画的区别,它的发展历史和绘画特点,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形神兼备”艺术,西洋画是用光为主要造型手段。;了解西洋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抽象派等,以及中国画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历史风俗画的绘画技巧和绘画代表。

欣赏书法艺术你必须知其汉字的发展历史,掌握篆、隶、楷、草的字体特点和代表人物,欣赏者应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书法家必须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文学家未必是一个书法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不然的话你就难以欣赏到书法作品中精、气、神之美。

欣赏戏剧、舞蹈表演艺术术你必须知其种类,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梆子、晋剧、二人台、二人转、秦腔、昆曲、黄梅戏、沪剧、豫剧、川剧、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等等剧种的艺术特点,“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京剧的什么行当,以及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扮演者在抒情、叙事唱腔时吐字清晰为佳,一招一式表演到位为上。舞蹈分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等,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欣赏者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体验舞蹈的美感和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颤,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

欣赏摄影艺术你必须知其构成摄影画面形象的条件,了解光学原理,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等视觉元素,掌握摄影艺术的特点。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给观赏者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类进步的特征。不论是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或各种专题摄影,都离不开摄影者和欣赏摄影作品者思想认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欣赏音乐艺术你必须知其乐理知识。一类人听音乐只求悦耳,只是知觉的欣赏;一类人听了之后,则能唤起自己的喜怒哀乐,算是情感的欣赏;一类人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变化,以及作者技巧的运用,那就是高尚者的理智欣赏。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4

高中欣赏课的第一节课十分重要。第一课不给学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学生是绝对不会重视美术欣赏课的,那也就谈不上愿意上欣赏课了。因此,我的第一课留给学生的不是“读书课”“看图课”,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课。为此,我围绕四个问题:即1.什么是欣赏课?为什么高中要开设欣赏课?2.欣赏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何好处?3.你了解哪些中外知名的艺术家、画家及其代表作?4.二十一世纪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的发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第四个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的世纪、艺术的世纪,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鉴别能力是绝对不能适应的。因为生活离不开艺术,如衣――有服饰艺术,食――有烹饪艺术,住――有建筑艺术,行――有仪表美等。当然,我们将不一定都成为艺术家,但必须掌握一些艺术常识,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学会美化自己的生活。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我强调学习历史、地理、语文时经常碰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如果在欣赏课中学好有关知识,对学好其他课程一定会大有益处。例如,一幅画的历史背景涉及历史、地理等许多知识。一幅名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对写作中描写人物、景色,提高观察和想象能力大有益处。同学们认识到欣赏课不能片面理解为趣味课和消磨时间的课,而是知识性强、应用面广、实用性强的课,它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建筑、雕塑、工艺、绘画诸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评价。我还讲一些名人轶事,吸引学生,为今后的美术教学奠定基础。

二、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要靠师生共同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为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上。只有熟练掌握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居高临下,驾驭课堂,才能精讲精练,增加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比如,讲解中国宏伟的宫殿建筑时,将它和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进行串联讲解,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几个问题仔细阅读这两节内容,找出东西方建筑在指导思想、建筑时间、地点、基本格局及显著特征的不同点,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东西方建筑艺术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再介绍几幅彩色建筑图片(幻灯),加深学生的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高耸挺拔、轻盈灵巧、构造美观,内部空间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觉得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引导欣赏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5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快感。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快感。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快感。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6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大师罗丹如是说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举足轻重。青少年儿童是爱美的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进入中小学后,对美的事物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军民共建农村寄宿制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孩子们爱美的要求,多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欣赏内容暨编排特点

(1)低年级。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

(3)高年级。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可见,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欣赏教法和教学形式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特绘画和工艺皆属随堂欣赏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再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深入领悟欣赏课的内容编排特点和意图,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美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7

国际会展中心:小试牛刀,奠定模式

1995年,邓鸿亲自操刀设计的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成都沙湾动工的时候。人们纷纷投去疑惑的眼光。当时会展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出手就是14亿,准备做一个以国际化展览为中心的综合性社区,这样大的手笔已经足以令人侧目。何沉在这个展览中心里居然还有一个艺术氛围十足的“加州花园酒店”、一座“金色歌剧院”、一个现代艺术馆和一个大型购物广场,这种破天荒的开发模式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邓鸿一直坚信这种会展。欣赏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必将取得成功,因为经历愈多,看得愈真,愈懂欣赏。这种信心源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来自他对欣赏的深刻理解。去美国之前,他当过兵,也摆过地摊,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不过也是700块钱起家,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拨经商的人而已。”这段经历让他对商业经营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他有机会去美国,而在美国的几年历练则让他看到了会展业的广阔前景,也使从小爱画画的他领略到了当代艺术的无穷魅力,毕竟当时国内的当代艺术尚处在起步阶段。回国之后,敏锐的邓鸿发现了国内会展业的巨大空白,但是富有创造力、而且一直对艺术欣赏情有独钟的他显然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会展中心,也坚持认为只有独具个性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于是个崭新的概念一将会展、欣赏和生活融为一体,就这样被他付诸实践。

于是有了举办过超过500个博览会的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有了成都现代艺术馆,也有了独具风情的加州花园酒店。在这个酒店里,从餐厅、回廊到房间,到处挂的都是真画,要是你打听,便会吃惊的发现这些不俗的画作居然都出自邓鸿本人之手。问起初衷,他直爽的回答道:“我不愿意在我的酒店里挂复制品,印刷品,因为总是想跟别人不一样,再者我觉得自己的画和自己的建筑比较相配,当然也有些现实的考虑。当时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去买那么多画。而我手上也已经积累了七、八百张画,所以就挂出来了。”

在邓鸿创建的这一片天地里,你可以去展览中心参加重量级的展览,可以在酒店里欣赏主人的画,乍,可以去成都现代艺术馆看看各色馆藏,还可以去购物,甚至可以去听听歌剧、看看表演,就这样欣赏着-生活着。

九寨天堂:塑造辉煌,可替代

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会展、欣赏和生活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功经历。让邓鸿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经营要有规模,大到别人不可复制,它就有商业价值,这是商业的个基本定律,当然建筑也要很特别,要很标新立异。”欣赏成就阅历,阅历升华眼界。有着艺术家情结的邓鸿想要做的是一些有创意、不可复制的事业,而国际展览中心只是一个开端。

1999年,当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他便敏锐的抓住了这一时机。将如画的风景和艺术风情十足的酒店、会议中心融为体。构建了无可替代的九寨天堂。说起九寨天堂的构思,他身为成都人的骄傲感油然而生:“我们四川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九寨,作为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在国内外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就是基于对这种资源的把握,再加上我们在做会议度假方面又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很自然就想到了要做九寨天堂。”

在九寨天堂这个邓鸿花费五年心血精心打造而成的空间里,1万平方米的大堂采用钢拱架全透明玻璃结构,身在其中,窗外的森林和美景仿佛触手可及,一转身,便发现中国当代名家周春芽价逾百万的“桃花”就挂在位子旁边的墙上,似乎只是一件不经意的家居装饰;走进客房,一幅幅黄、绿、黑三种颜色的抽象山水画映入眼帘,自然而写意,稍一打听便发现这些也都是出自邓鸿之手:若再花几天工夫逛逛九寨沟、神仙池、白河川、黄河九曲第一湾和若尔盖大草原,方圆3.2万平方公里的“天堂”以让人心醉神迷。

无怪乎“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颁奖典礼”仪式上,九寨天堂一举捧走“年度创意酒店”奖,并获得了“比英国的‘伊甸园’更像

个不留人工痕迹的东方伊甸园,比马来西亚云顶更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这样的赞美。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大到超乎想象的规模、标新立异的设计……这座无可替代的建筑就此成为了邓鸿最辉煌的一张名片。

天府靳城:规划生活,扩属欣赏

“我希望客人能在寻常生活中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点滴感动。而不是把画买来,锁到仓库里。”邓鸿如是解释自己在国际会展中心和九寨天堂都大量放置画作的想法。事实上从一开始,邓鸿就致力于传递这种欣赏的态度,也相信自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态度。”阅尽千帆赏更真,现在他希望借助建筑和设计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欣赏带入更多成都人的生活。于是有了包括歌剧院及艺术馆和成都海洋乐园在内的天府新城。

建设中的歌剧院及艺术馆由英国著名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整座建筑将坐落在巨大的人造水面上,设有歌剧院、表演厅、电影院、音乐厅、国际会议中心、画廊、商业区等,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欣赏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在浓重的艺术氛围中购物、参加会议。而规模空前的成都海洋乐园则由人造海洋、风情海岸、汤池、漂流、海边小镇客房等组成,让远离海洋的成都人、也让来这里游玩的人们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情,将欣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8

一、美术欣赏直观生动

以前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难点,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利用电脑多媒体,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电脑,把存有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将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借助电脑多媒体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或内部构造,当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路线,欣赏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网页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页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我在教学有关海底内容的课程时,先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影像进行欣赏,色彩绚丽,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知识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欣赏如雕塑、工艺美术等美术作品时,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美术欣赏课借助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资料信息量大,选择性强,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电子图书室。

(2)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文字、图形、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艺术设计方便快捷

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大量的练习,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非常规范、严格,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电脑中提供了许多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几何图形的绘制、组合、着色、编辑和修改,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作业。

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比较容易。以重复构成为例,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形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徒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

如果软件中安装了中文字库,各种字体的选择使用,对字形进编辑处理,就会得心应手。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绘难题,在电脑上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学生很自然产生成就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三、绘图教学的多样化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上课开始,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安定下来,教师这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突破难点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体现在难以把抽象的事物转变为简单而形象的图形,并表现出来。这些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的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

如在教学《剪窗花》时,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窗花的不同纸张折叠和剪制的方法,但是如果仅仅凭借老师的一张嘴和现场的制作演示,学生还是不太能领会,甚至,有的学生根本看不到演示。但是我先用课件制作好窗花的制作过程,通过大屏幕演示出来,学生就更容易明白了,而且在授课时轻松不少。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审美力、欣赏力

美术课的教学,欣赏占很大的比重。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等,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就能更加精彩。当我们在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欣赏能力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借助电脑多媒体,不但可以用常规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使用这种手段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一课中,可以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浏览路线,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页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四、运用多媒体,升华情境,总结提高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10

数字媒体下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与审美特征

1.数字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是人们在欣赏布达拉宫时因其所具有的鲜明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色彩、质地等,而对其建筑之美产生相应的感受和知觉。然而,在数字媒介形态下,由人类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使审美感知的主体、客体和感知体验都发生了变化。(1)审美主体的数字化建构 数字技术造就了跨越时空的比特空间,同时也造就了审美主体在虚拟环境下的拟态化生存,形成虚拟主体。如果说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主体是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那么在虚拟的布达拉宫中,人要进行自由活动,自身也就被虚拟化了。对数字化布达拉宫的审美体验,是用户通过一系列的知觉传递感受到虚拟主体首先获取到的审美信息。审美主体的自我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而数字化审美主体的自我则可以看作抽象的数据和程序,这些数据和程序以多样化表现形式使数字化布达拉宫可以引发虚拟主体的思考,进而与现实主体进行沟通与交流,使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在数字化空间中共存,而建筑的审美信息则在两个主体之间自由融通。(2)审美客体的数字化建构 要实现对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源于布达拉宫的审美信息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审美客体。在虚拟的建筑空间中,虚拟现实技术对这种依赖于建筑实体的场所信息进行了数字化的复制与重构,形成了新的审美客体,其中包括能概括出布达拉宫整体存在状况的藏式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材质与颜色等表象化的艺术信息。它们决定了审美主体对布达拉宫的第一印象。主体对客体的欣赏,不仅停留于其表象信息,还包括建筑客体的内在气质,即建筑的环境氛围。数字化布达拉宫通过对现实建筑的仿真还原,结合民族乐曲对人的听觉刺激,会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一种与现实存在紧密联系的具有宗教涵义的环境基调。(3)审美体验的数字化实现 知觉现象学主张身体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中心,布达拉宫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是伴随着审美主体的身体在整个建筑空间中的运动,结合审美主体对藏族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日常积累审美经验而来的。当受到时空限制时,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图文或影像资料,数字媒介为人们提供了逼真的场景空间,因此,当审美主体与布达拉宫之间审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通过数字媒介相关联时,就会产生与传统媒介不一样的审美体验。面对数字化布达拉宫,对其建筑信息的认知,首先源于审美主体的视觉方式对建筑表象信息的获取,大脑的视觉区域对视觉信息进行选择性整合并最终形成主观性的视觉结果。同时,触觉和听觉也会配合视觉帮助丰富审美主体对布达拉宫的审美体验,人们使用多功能触摸板、视听设备欣赏布达拉宫时,接收到的感觉要素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完全区别于传统媒介带给主体的感觉,同时这种感觉需要审美主体运用已经取得的、积累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感受、领悟和回味,在知觉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知觉的愉悦,当人们潜意识中的审美期待与客体信息、审美经验以及知觉体验达到一致时,就会获得使人愉悦的美感体验,从而形成数字媒介下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到现在,带给人类最大的改变是缩短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而布达拉宫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双向互动性的集中体现。在数字媒介传播过程中能够让人们进入其中,欣赏、游玩文物,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体验建筑的工程美,并且通过交互设备与虚拟布达拉宫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产生独特的审美感知。

2.数字媒体下布达拉宫的审美特征(1)真实性和艺术性 构建逼真的布达拉宫建筑形象是在数字媒介下实现对布达拉宫审美活动的前提。布达拉宫作为基于时间的传播形式,无法实现空间上的移动,同时也在受着时间的侵蚀。然而,数字技术不仅将布达拉宫用简单的0、1的排列组合就可以使其建筑形象在世界各个角落传递,在此期间它的形象也不会发生丝毫的改变与损耗。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布达拉宫本身的建筑结构、材料和环境等等都可以达到近似真实的程度。同时,通过对数字化布达拉宫在形态、材质和光线上的艺术处理,可以完满地表达出布达拉宫本身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民族艺术的源于藏传佛教的象征性特征,使整个建筑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并充分传达民族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2)临场性和沉浸性 通过三维图像技术对布达拉宫进行艺术性还原,结合在系统内实现自由漫游的交互功能设计,如果观众有一定的佛教修养或者较好的工程美学修养,抑或是对藏式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筑造技巧有所涉猎或有所感悟,那么,他进入布达拉宫为审美客体的数字虚拟空间后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形成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虽相隔千里,但通过数字媒体却可实现无距离的审美沉浸。数字时代的欣赏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进行欣赏,甚至可以转动它进行不同角度的细节观察,由此带给观赏者的触动远大于传统的游览参观;在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可供观众自由操控的立体仿真式布达拉宫相较于传统的多媒体影像、建筑摄影与艺术评论等,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感知上的触动也更加直观、明显和震撼。(3)感知界面的延伸性 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是人们游览数字布达拉宫、满足审美需求和学习愿望的延伸,为网络成为传播过程主体和数字布达拉宫交流的场所创造了条件。在网络上游览,能够超越时空,与其进行互动,对远距离观众获取布达拉宫审美信息的感知途径是极大的扩容。由原有的听觉和视觉延伸为集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一体的新的感知界面,从而使观众在接受、沟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4)交互性 与传统的建筑审美信息文字化、意象化的传播方式不同的是,通过网络等数字传播方式,数字布达拉宫跟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交互式的。在数字技术创作的布达拉宫虚拟环境中,只需轻击鼠标,人们就可以实现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和更迭,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视角,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虚拟现实与欣赏者之间是互动的,没有互动,虚拟艺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完美衔接就无法存在。虚拟艺术通过数字媒体传播手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生机盎然的虚拟世界。数字媒介传播形态下的布达拉宫并不是对传统美学体验、历史文化价值的颠覆,而是在数字化、交互化之后,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通过各种媒介的大融合,人们可以得到全面的审美体验,使得艺术审美大众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知[5]。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例11

【关键词】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观

任何美术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特有情感和思想。艺术品的美各有千秋,欣赏时,要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欣赏过程中去,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和分析美术作品的各种要素搭建平台,让学生徜徉于艺术的感染、熏陶之中。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打造温情美术欣赏课堂的关键点

“春蚕”、“蜡烛”、“人梯”、“园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些词汇都体现了我们教师的伟大。作为美术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文化素养,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1.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关注者学习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而且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

2.丰富的知识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学习提升自己,那么旧知识只能哀叹过去的英雄今天已无用武之地了。教师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才有广度,对教材的挖掘才有深度,教学方法的选择才更机智、更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3.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螺旋式上升,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成绩。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打造温情美术欣赏课堂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能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如在教学《建筑艺术欣赏(一)》一课内容时,师生课前搜集有关建筑艺术的各种资料、建筑的图片、音像资料等,通过收集学生对中国的建筑艺术有了初步了解,这不但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审美能力,还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上课伊始,我给大家播放去年国庆长假去北京旅游的录像资料。学生一下子被天安门的庄严、故宫的瑰丽、颐和园的壮美、万里长城的不可一世所吸引,然后和着音乐欣赏我事先搜索到的中西建筑图片。建筑的不同风格令学生陶醉,自然很想了解建筑艺术,也很想创作属于自己的建筑艺术品。这样的课堂学生始终处在兴奋、愉快、有趣的学习状态中。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才会热情高涨、才思敏捷,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是打造温情美术欣赏课堂的新看点

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美术欣赏合作探究活动搭建美术与时代之间的桥梁。通过美术欣赏探究活动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现实意义。如: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欣赏一课,为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组织欣赏和评述等教学活动,师生一同赏析印象派作品,然后讨论:①画家选择了什么?②这时画家追求什么?③他们所画的作品是真实的吗?④我们如何理解《日出·印象》的真实?⑤画家为何选择在船上画睡莲?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印象派及后期的风景画、静物画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印象画派所选择是表现真实,追求的是某一时刻的光色效果,强调室外写生,讲究笔触。这种真切开放的交流给学生带来的是最直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启迪。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在交流中汇聚与成熟,从而让学生找到一把打开审美大门的金钥匙。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打造温情美术欣赏课堂的绿色通道

记得保尔·瓦雷里说过:“思想隐藏在诗句中,就像水果富于营养,它是滋补的,但似乎又仅仅是一种美味。有人从中获得快乐,也有人从中领悟真谛。”欣赏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十分必要。新课程以来,现代教育技术以它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教师要发挥网络技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采用幻灯、投影、录相、视频等电教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理解,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如:赏析《大鱼和小鱼》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

总之,美术作品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凝聚着人的理想信念、愿望、情感、情绪等。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