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很多一部分又是八年级期间发生的。因此,研究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出现困难的原因,研究八年级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八年级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就英语学习而言,“学困生”一般界定为英语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常人是相同的,但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往往因存在不足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笔者认为,“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会因为时展而不同,因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但研究的思路应该是明确的,就本课题而言,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八年级英语的教学现实。
1.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八年级阶段的学生常常被教育研究者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也有人认为八年级阶段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风险最大的阶段,而经验论者有“八年级现象”的说法。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即学习心理不稳定,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观察力容易分散,而想象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固定的单词、语句、英语短文等不容易产生兴趣,从而也就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英语有困难时,八年级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一种紧张心理,且最终容易演变为逃避心理,而这个过程伴随着的往往又是学生和老师异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又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更趋恶化。内外因作用下的恶性循环,是“学困生”学习心理难以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八年级英语的教学现实
虽然说学生经历了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但主要英语知识的获得还是在初中阶段。七年级是英语基础的形成阶段,而八年级的英语学习内容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这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八年级英语的教学节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相对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从教学节奏上来看,根据一般教学思路,学生有了七年级的基础,到了八年级就可以更快地实施教学;而教学方法一般也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一年英语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减少,而纯英语知识类的教学则相对更多。这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也会造成明显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二、针对八年级英语“学困生”可以采取的转化策略
上面主要从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八年级英语自身的教学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提出怎样的转化策略,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针对这两个原因分别提出转变策略。
首先,从学习心理特点上来看,我们要抓住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打好听、说、读、写基本功底。从学习途径上来看,听、说、读写调用了学生的全部感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这类似于学习心理学中的默会知识;调用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调用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低水平的直觉思维走向高水平的逻辑思维。事实证明,面向八年级学生的英语类的读物、磁带、光盘等,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千万不能简单地沦为作业任务的布置,而应该是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为目的。
其次,从教学实施上来看,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我们知识,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能力尤其是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紧密相连的。以读的策略为例,八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由原有的单纯、天真向内敛、沉稳转变,在七年级的时候还能看到学生大声朗读,而到八年级的早读课,往往就是鸦雀无声。那么教师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语言学习必须依靠大声朗读”的学习规律。理论与实际均表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倾向于理性思考,因此容易接受学习规律类方法的指导,而教师正应抓住这样的契机,渗透方法,培养习惯。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创设有利于“学困生”转变的情境也很重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却不侧重于具体的方法,是因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情境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基础,在转变“学困生”的策略上,就是要创设一个有利于语言学习发生的情境。如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体现在猜谜、编故事、编歌词等活动中,当学生对谜语、故事等形式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能产生运用语言的需要,这样的兴趣迁移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此外,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短文写作,也能对“学困生”起到转化作用。这是因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喜欢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意思与情感了,借助这一方式也可转变“学困生”。
总之,关于八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已经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笔者拙作但愿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然,研无止境,面对这一话题,我们还将继续积累新的经验,并期待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案例一: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在学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导火线、开始、经过、转折、结果、性质、意义及林肯的贡献后,可组织学生回忆《美国的诞生》的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开始的标志、领导机构,美国诞生的标志,战争的转折,1787年宪法的制定,美国的政治体制、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意义,华盛顿的贡献等。
案例二: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回忆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知识点:“巴黎和会”使德国的全部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凡尔赛和约》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随着德国东山再起,果然在20年后再次发动战争,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案例三:九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回忆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两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性发明、理论基础、领先国家、新型交通工具、动力机器、新能源、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等,再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自然地导入新课,还复习了旧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区别比较,分清异同
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点互相混淆头疼不已,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区别比较,帮助学生分清异同之处,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事件。
案例四: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与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局部抗日战争和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和正式建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比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西安事变”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案例五: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可组织学生对三个知识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进行比较。相同之处: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发生在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之间;中国军队都取得 胜利;都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 焰,振奋了我国的民心和军心。不同之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敌作战,“台儿庄战役”是军队对敌作战。
案例六: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比较。相同之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之处:英法的革命是为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和法国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民族解放战争;英国的领导者除了资产阶级,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法国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三、连点成线,构建知识体系
很多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清政府在与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从封建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整合: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00
1 引言
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承上启下阶段,既是对初一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阶段,也是为中考打牢基础,夯实知识体系的准备阶段,这也给八年级英语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提高八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应该从注重方法、培养能力、提高质量三个方面着手。
2 新时期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
新时代的初中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具有更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需求,他们朝气蓬勃,正处于生长与发育的关键阶段,对知识的记忆力、吸纳力和理解力不断发展,对英语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正处在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现代中学生的个性诉求更加强,在新知识经济时代,受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他们往往接触电视、多媒体、手机等传播媒介较早,知识体系更加完备,眼界更加开阔,已经难以接受僵化的满堂灌输式课堂教学,希望能够在宽松、愉快、弹性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吸纳。结合新时代初中生的特点,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3 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对中学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课程导入、内容展开、课文讲解、课堂总结、课后练习和巩固五个阶段,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生词障碍、发掘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理想的效果。
3.1 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进行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5的Topic 3《Many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中,主要围绕Michael的病情,培养学生对自身感情和态度的表达,以及在进行社会交往、就医等环节的交流。经过对教学目标的解析,结合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对当众发言存在羞怯心理,害怕出错的心理,教师应当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开流。
为此,教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1 第一步:课程导入
Teacher: Good morning, everyone! I will bring you a very sweet English song. I hope you like it and it can make you happy.
(Then teacher plays the song)
通过愉悦欢快的歌曲导入新课,成功活跃了课堂氛围。
3.1.2 第二步:进入新课教学
Teacher: Do you feel happy when you are listening to the song?
Students:Yes, We do.
Teacher: But can you be happy all the time? If you failed in the exam, or if you are ill, can you still be happy?
Students:No, we can’t.
Teacher: In our daily life, there are many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 And it is also the topic of our class.
(Then lead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creen)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教师选择了以音乐的形式导入,然后再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再顺势进入对课堂内容的讨论和学习。
3.2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多样化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突破和有效弥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入时代活力,利用当代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式,如:QQ群、微博等,吸纳更多的新鲜元素,拓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此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和flas也成为课堂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利用声、光、色等立体化元素,丰富英语课堂,起到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作用。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中,着重提出并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倡议,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发散思维能力。在中考英语试题中也有体现,八年级英语的教学一部分是对初一英语知识的回顾,另一部分就是为中考备考做准备。所以,应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3的Topic 1《Hobbies》的教学中,笔者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们查字典熟悉单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段小文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课堂上组织了小组交流互动,让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学生们多开口、多模仿,教师再给予点评和分析。
5 做好总结与归纳,提升学生的记忆质量
语言类科目学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对于八年级英语来说,帮助学生及时做好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掌握记忆的方式与技巧,对提升学生的记忆质量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多总结与归纳单词的记忆技巧、语法的理解技巧等,鼓励学生们多总结和归纳,根据语言的规律来深入理解。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5的单元复习课上,笔者结合词汇和语法的学习目标,进行了重难点复习,并将其总结和归纳为以下几部分:①单元中出现的所有表示人物感情与性格的形容词,如:happy、excited、worried、angry、smart、cruel、cute、brave、disappointed等。②系表结构的概念与常见的系动词,如:be、become、get、turn、grow、feel、seem等。③ed形容词与ing形容词的区别。ed多表达“感到……的”、而ing多表达“令人……的”。④英语形容词的比较级,并总结比较级的规则变化规律,以及一些不规则比较级的特例。
6 结语
英语的课堂教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方法、能力、质量”成为构成高效课堂的三要素,教师应当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提升记忆质量,进而创设英语教学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基础应用教育,2012,(2).
一、引言
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实际上对英语专业等级考试的成绩又是相当重视,这就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个互不干涉、又矛盾重重的奇怪现象。很少有人敢于大张旗鼓地宣传等级考试,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语言考试纳入人才培养当中。因此,把人才培养与语言考试相结合的研究势必很少。结果,学校的尴尬导致了学生的无所适从,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试验研究,我发现成绩测试原本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测试标准是一致的,这种考教相结合的理念可以运用到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上。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法改革、师资建设等,都可以客观上为语言考试提供有效的推进作用。
二、成绩测试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现代语言测试(Language Testing,LT)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测试涉及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语言测试的种类按测试用途可分为: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语言学能测试(language aptitude test)、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其中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试(educational test)。成绩测试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世界著名语言测试专家Arthur Hughes曾说,教学与测试是“伙伴关系”(Hughes,1989),存在着教学合适、合理但测试不佳的情况,这时测试会有消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存在教学不合理而测试能够对之施加正面影响的情形,此时测试就有积极的反拨作用(positive backwash effect)。作为外语教师,我们一直想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了教学方法及教材方面,而忽视了测试在了解与改进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和利用考试及考试结果是检验学习与教学的基础,也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挥棒。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衡量的一种外语考试,是目前我国体现最高英语水平的等级考试,是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攻打的最后一个堡垒,能否通过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层次。同时,专八考试通过率也是检验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重视专八的通过率,并不意味着把英语教育搞成应试教育,而是要积极发挥专八考试的良好的反拨作用,结合专八的测试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合理的构建课程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专八考试就是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成果的一个综合检验,是对各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考查。教学与成绩测试二者都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好的测试所必备的条件是与有效教学的特点相一致的,因此,应当扩展教学计划,把测试计划包括在课程设置当中。
三、架构全新专业培养方式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新的专八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的要求。新大纲的修订明显提高了考试的难度,以及对应试者知识面广度和深度的检验,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听力由原来的四部分改为三部分,将Note-taking放在第一题;Reading comprehension去掉了原来的fast reading,保留了normal reading;Writing方面字数要求增多,从原来的300字增加到400,而时间则由原来的60分钟缩减为45分钟,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语言、语音、文化,英美概况等Humanities知识。专八试题取材较为广泛,语体正式,尤其是有较多的文学类文章,因此不仅要求考生有较大的词汇量(15000左右为佳),而且词汇涉及的领域要广。专八对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要求,词汇的学习不能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背词汇表就可以了。对于一个单词的把握,正如环球时代学校语言学教授吴中东老师课上指出的:“不仅要了解单词的中文释义,更应该了解词汇的用法以及与其他词语的细微差别。而且,词汇学习并非仅仅涉及单个词语,它离不开语用意义及其与语境的关系,要重视它们相互之间及在句子、语篇中的组构作用。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种关系,即词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这两种关系是高级英语考试的出题热点。”
至于每一个具体题型,大纲考核的要求也都很具体。改错是考核最全面的一个题型,要求考生一定要在平时多做积累,主要是对原版英文材料的阅读,这样可以不断学习地道的表达和连贯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部分内容涵盖面广,人文、社科、文化等均有覆盖,而且信息量很大,是对英文原版信息量掌握的杰出挑战;人文知识大多都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应该了解的常识性问题,但涉及的范围很宽泛,英美文学、文化及语言学的每一章的基本概念都是考核点,要求学生都要清楚,善于高度提炼;专八翻译也是考试的一大难点。在“信、达、雅”方面,更强调“信”,即翻译的准确性。翻译要讲究翻译技巧,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再对质作进一步要求。要求学生做翻译时,可以先按照字面意思将其通篇翻译,然后再做修改和润色。修改过程中要注意用词恰当及句式多样,最好避免都是同一句式,要长句、短句相互搭配,才不至于使你的译文看起来毫无色彩。还要注意要在译文中的表达要符合习惯表达法,不要让人读起来中西结合不伦不类;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作文部分在大纲修改之后有了重大调整,考试时间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为45分钟,但字数要求却从300字增加到400。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充分展示对英语的驾驭。专八写作不仅要求结构合理,更要求遣词造句的准确、语汇句式的丰富,总而言之,更加重视细节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背名人名篇,如散文课本中丘吉尔的演讲,罗素的文章都是典型的八级作文素材,用在文章里会使你的作文更显流畅、地道且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专业八级新大纲不仅对考核内容提出了修改,更是从学生准备专八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规定,即如何结合课程,甚至具体课程的推荐教材,来准备专八考试的每一个考核项目,夯实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向课程要专八成绩。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把一些专八考核的内容进行分解,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然后在课程设置中,把合适的课程构建在合适的学期阶段,假以恰当的课时。将原来已有的课程进行调整,涉及课时、开课学期、教材、授课方法与手段、平时考核方法等。把原来培养计划中没有的课程补充进来,同步对课时、开课学期、教材、授课方法与手段、平时考核方法等进行调整。比方说世界地理、散文欣赏、文体学等。与此同时,把原来已经做得很不错的课程再深入研究,做精做细,做成精品课,把课程改革研究引申到文化教育研究,把课程体系研究纵深入核心课程研究。
其次,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把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在结合现有的课程考核大纲的前提下,结合专八考试要求,进行改革。比方说改错这个题型,它就是考核英语综合能力的,是细节考查,也是逻辑考查,更是语言能力考查,它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是从语法、句法、词汇、篇章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比方说在高年级的《高级英语》考试中,改错就应该是一个必考题型;再比方说人文知识,在高年级的各个课程考核中,都应该相应地增加各种形式的人文知识考核项目,有选择,有问题回答,有判断对错,有填空等。至于翻译,更是要千锤百炼的一个项目。在高年级的课程考核中,应该在原来的句子翻译的基础之上,增加篇章翻译。阅读和听力历来就是广泛考查的项目,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结合专八考核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由于英语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一个上在探索阶段的课题,由文学教育到语言学教育,到今天的语言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中国的高等学校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办学之路和办学方向。在这个大环境中,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重点类及一本类院校,由于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都很优越,因此专业考试和培养方案的关系不是很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专业八级考试的水平;但是其他一些二本类院校,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生源的基础差异和教育历史差异等因素,就很需要把专业测试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提高测试成绩来提高整体人才培养水平。所以,我们下一步研究目标将是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科学的科研统计方法,记录改革后的课程教育下学生的成就,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合理地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利用专业语言考试来促进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外语界,1998.
[4][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
[6]郭蔷.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光明日报,2008,2,20,(10).
[7]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9]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两极分化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从八年级开始,分化就比较明显,随之会出现差生面会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语言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需要语言环境,但英语不像母语那样,从学说话开始就在练习母语表达,从会思维开始就在联系母语思维,“人人皆老师,处处讲母语”。而能讲英语的人,相对来说就少得多,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少,能坚持监督辅导孩子英语的家长更少,更不用谈英语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气氛了。单凭课堂上短短45分钟有限的授课时间,既要解决单词、句型、课文,习题,又要让学生学好、练好、用好英语,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课本内容的变化
从七年级到八年级,课本内容增加较多,难度跨度也较大,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掌握,初一时新进校的新鲜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也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下面以新人教版英语课本为例进行分析:
(1)调整了八年级课本的词汇量: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增加了原有词汇量,这么多单词的记忆,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课文学习开展不下去,欠的账越来越多。
(2)增加了较多语言实践量:学生用书页数增加,语言实践活动内容增加且难度增大,不花费大量时间难以保证完成质量和效果,花费大量时间后又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3)语法内容跨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跟上英语难度的发展,八年级学生用书在原来语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较多新的语法现象。既然课本上有所体现,教师就不能避而不讲,如果不讲,考试考到相关内容学生难以完成,就算不考到,对于以后学生语法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好处。如果讲,在课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教的一方,还是学的一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都导致了两极分化的出现。
(三)课程设置
我地区学校基本实行双休日,初中不上晚自习,故学生的自习时间几乎没有,而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补习,由于补不及时,需要加强的学科也不少,英语的差距便越拉越大。到了八年级,除了七年级的语、数、外、政、史、地、生外,又增加了物理课,这一年是中学阶段开设课程学科数最多的一年,英语的难度及跨度也大了,这更加刺激了两极分化。
(四)学生的心理特点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大多模仿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对新鲜事物都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感,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规定,新的课程设置――英语变成了新的主科,加上第一册内容相对容易,所以大部分学生成绩较好。到了八年级,随着学生生理发育上的变化,社会价值导向的错误,家长应该扮演的监督角色的缺失,网络对身心发育的影响,不良影视作品的侵蚀等,七年级新进校时的新鲜感、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女同学早熟,开始讲究穿戴,甚至早恋,导致学习精力分散,男生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好动、贪玩,沉迷于体育活动、网络游戏等,很多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失去了初入中学时的雄心壮志,还有部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回家作业不认真完成,抄作业,考试作弊等,如果教育再跟不上,就会使这些学生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上英语课越来越像听天书,这些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五)教学方面
(1)七年级的英语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只要背背单词,听听磁带,哪怕抄作业也能考出好成绩,给学生留下一种“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能学好英语”的错觉,也给老师们一种“学生很好教”的感觉,教师在这一阶段往往忽视了初学者易受汉语的干扰,学习不得法,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兴趣,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机,学生就会连最简单的知识也掌握不好,两极分化就出现了。
(2)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如死记硬背单词和课文,一到口头运用或考试时,就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作答,做作业,答卷,“读哑吧英语”,写作文只知道生搬硬套,不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及其特点,长期使用Chinglish――强行逐词逐句进行翻译等。
二、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八年级两极分化继续扩散。
(一)优化教学环境,创造英语气氛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听磁带,跟读课文,背句型及内容丰富、典型的课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进行英语对话。
(2)教师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3)定期布置周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来写并认真点评,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4)开展口语考试,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5)在教室贴英语海报或图片,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自行调整教材内容
鉴于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且对英语感兴趣,学习任务又比较轻松,教师可以把八年级的部分语法提到七年级讲,不要求全部都理解,只要求大家都有点印象,这样既有利于基础好的学生吃饱,又照顾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连续性,还缓解了初二学科多,任务重的矛盾。
(三)明确学习目的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单凭一时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积极性是不足以延续很久的,一遇到困难就灰心、消极。因此,老师需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明确学习目的,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特点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做到关心体贴学生,事无巨细地从学生的生活开始关心,让他们把对老师的感激延续到学习中,不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及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其中八年级的四级目标明确指出,“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如何让学生的所学到的英语活起来,能应用到生活中,有课堂走向课外,我尝试用图示理论来将两者有效结合,最终达到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和谐高效起来。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仍存在以下特点:
①教师在传统考试的应试教学模式下倾向对语法、词汇、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而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致很多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②现阶段很多外语教师在中学课堂采用的口语教学还是很古老,如“口头问答”是外语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问答可以根据语言知识与结构的要求进行,如颜色、交通工具等练习可以通过一问一答进行操练,达到巩固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图式理论的概念
图示理论首先由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三、图式理论让英语活起来,高效利用课堂
1.新知输入,构建语言图示
在我教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的时候, 首先我是按照大纲要求给学生输入每个单元的重难点,并进行相关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单词、语法、习惯用语等语言知识,构建起语言图示。然后让学生做有关该单元主题的口头练习,练习包括设定环境让学生对话练习,学生连贯地叙述所听过或读过的材料。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他们要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
2.教授相关背景知识,构建内容图示
在系统的学习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后,我们还需要给学生输入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当代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i+1”的输入假设:只有在接受足够的“输入”,学生才有教好的“输出”。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3.自编自导,活学活用
在学完八上的四个单元后,语言图示,内容图示也都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进行自编自导,对语言的活学活用了。
鉴于国情,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大量张口说的环境,我们就自设情景。首先按照学生的座位就近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八人,小组中选择一位组长,该组长将所学的前四个单元按照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设定人物为八人,场所按照需要内容发生变化,简单讲就是让学生提炼出脑海中的语言图示和内容图示编写英文剧本,可以根据本组内八名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意识的增减台词,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有勇气大声的说。
以下为其中一组的剧本(节选):
The phone is ringing……
Dave: Hello, this is Dave.
Aunt: Hi, Dave. This is Tina.
Dave: Oh, aunt. What’s up?
Aunt: I want to take a vacation with your uncle this summer holiday. But , you know , your cousin Anna is too young. I can’t take her. So , if you are free , please come and babysit Anna . Ok?
Dave: Ummm……Sure . When are you taking a vacation?
Aunt:On June 17th.
Dave: Opse, I’m going to your home on June 16th.
Aunt:Ok. Thank you.
……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Mother: Hey, Dave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his summer holiday?
Dave: I’m going to babysit my cousin, Anna.
Mother: Anna? Can you?
Dave: Sure!
Mother: Oh? Hahahahahahaha! It’s difficult to babysit kids.
Dave: I know!
Mother: Ok. Ok. So, when are you leaving for your aunt’s home?
Dave: On June 16th.
Mother: Ok. Have a good time. And……Good luck!
。。。。。。
(In the shop)
Salesman: Can I help you?
Dave: Yes, please. She wants to buy a dress. But I can’t choose a good one for her.
Salesman: Oh~ Girl,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Anna: En…… That pink one.
(After a long time……)
Anna: Dave, I’m not faaling(feeling) very well.
Dave: What’s the matter?
Anna: I have a stomachache.
Dave: That’s too bad! Oh! The fried chicken!! It must be very unhealthy!
Anna: Oh~~~~~~
Dave: Hey, how do we get to the hospital?
Salesman: Oh, first 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Then you can see a bus stop. Take the NO.33 bus. Then you can see a hospital.
Dave: Thanks a lot. (Run out of the shop)
……
这个剧本基本上包括了我们四个单元的重点句子,并且恰当的用在了生活当中。
我们的计分方法是:剧本切题10分,道具合景10分,表演自然10分,满分共30分。由于剧本定稿后,学生有一到两周的准备时间,所以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平时不太敢大声说英语的学生都进行了练习,在表演时虽有笑场,但也算是完成了个人角色的表演。
四、结束语
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四项基本技能,图示理论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将课堂中的说应用到生活中,走出课堂单一的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的活起来。
迄今为止,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或TEM-8)是我国用以检验高年级英语专业学习者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最重要的英语测试,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专八考试是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版)(以下简称《大纲》)要求进行编写试题,测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完成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所规定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标准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要求”。作为语言测试,专八考试属于水平测试的范畴,用以衡量英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总体水平,考试范围包括《大纲》所规定的听、读、写、译四个方面的能力以及英语专业知识,试题分为六个部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人文知识、改错、翻译、写作。在这六个部分中,阅读理解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题型,涉及到词汇、语义、句法、修辞,语篇等等方面的知识,在提升专八考试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的阅读理解试题部分为例,结合《大纲》,对专八阅读理解部分的效度进行研究。
语言测试是检验学生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了有效的检验出测试者的水平和能力,语言测试的试题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标准的试题应该具有效度、信度、区分行、可行性、反馈作用等。其中效度是衡量语言测试是否标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查了测试的设计者想要考查的内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考查了测试者想要考查的内容。根据测试的结构,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其中内部效度又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外部效度包括共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在多种效度中,本文从两种主要的类别即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角度对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进行效度研究。
一、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衡量一个测试效度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指测试是否考查了测试大纲所要考查的内容,测试者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的语言行为以及测试者是否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专八阅读理解部分,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主要考查测试者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相关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程度。该部分包括四篇文章,20道客观题,其中每篇文章后各有4~5道多项选择题。《大纲》中要求测试者“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分辨出其中的事实和细节;能理解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分析所读材料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因此在完成阅读理解理解部分的试题时,测试者不仅要具备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专八阅读在整个测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内容效度的实现对整个测试内容效度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为例,并结合《大纲》对其测试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文章的选材、长度和阅读速度等方面来研究阅读部分的内容效度。
1.选材。
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阅读材料的体裁和题材
由上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的专八阅读部分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选材比较具有代表性,涵盖比较广。并且选材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本符合《大纲》对于阅读理解部分选材的要求。
2.长度和阅读速度。长度以单词的数量来衡量。考生在完成该部分的试题时,不仅要阅读文章还要阅读问题的题干和选项,所以在统计文章的字数时,要包括文章本身的字数以及文章后题干和选项的字数总和。
《大纲》中规定,专八阅读材料约含3000个单词,并需在30分钟内完成该部分的测试。2013年的专八考试中,阅读理解文章本身的字数加上题干和选项的总字数在3700个单词左右,阅读速度为123字/分,从阅读材料的篇幅和阅读速度方面符合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根据以上对于2013年阅读理解部分的研究,可以看出专八考试阅读材料体裁多样,题材新颖广泛,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文章,以此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以便在完成专八阅读部分时能够应对自如。同时,也说明了专八阅读部分试题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选择符合考纲要求。此外,根据对于2013年专八阅读材料的篇幅以及对于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两个方面的统计研究,证明了专八阅读的这两个方面也是符合大纲要求的。综上,专八阅读理解部分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阅读材料符合考试大纲要求,且能够考查大纲所要考查的内容,在提升专八考试整体的内容效度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又称观念效度或构念效度,指的是测试的设计者通过相关的语言理论进行设计和测试语言特征的能力。为了测试出应试者的语言能力,测试设计者应该明确测试目标和测试目的,以此提升测试的有效性。在设计具体的测试试题之前,测试设计者应该用准确恰当的方式阐明测试所要测量应试者的哪些语言能力,并说明依据这些语言能力要设计的测试形式和考试任务。
《大纲》中规定专八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目的为“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专八阅读理解部分所要测试的这一语言能力既包括词汇和字面理解能力,又包括理解、推理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试题设计中,专八阅读大体上包括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文章体裁题、观点态度题以及推理判断题等题型。这些题型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测试出应试者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20道题型丰富的阅读试题,也要求应试者熟练掌握略读、寻读等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试题类型的进一步研究专八阅读理解的结构效度。
2013年专八阅读理解部分试题类型及个数:5道事实细节题、9道推理判断题、1道观点态度题、1道主旨大意题以及4道语义理解题。由此可以看出专八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题型丰富,不仅保证了对不同层次理解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根据考生层次确定了不同层次的题目的比重差异。这样的题型设计符合《大纲》的测试要求,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题型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同时也说明了专八阅读理解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三、结语
本文结合《大纲》,通过对2013年专八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该年度的试题基本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能够测试出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相关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但是作为中国英语专业最高级别的语言测试,专八阅读理解的试题类型单一,仅设置多项选择题,所以在试题类型的设计上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例如,可以增加判断题、简答题以及匹配题等等。此外,专八阅读鲜少选择诸如广告、图表和说明书等类型的语篇,多为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所以在材料体裁的选择上,可以融入更多更丰富的语篇类型,从更多角度和方面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一、引言
宿迁学院等本三学院的飞速发展衍生出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熟知本专业信息对于将来英语的学习与本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本三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反映本三英语专业学生独特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即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运用网络与图书馆资源,但在学习中依旧存在着焦躁不安、心浮气躁等心理状况。本文力图从本三学生着手,深入了解其学习状况等方面,从而为科学安排本三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本三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对本专业的了解
英语专业是用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这是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本应是每个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知道的事。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对回收回来的157份调查问卷(09级50份,08级60份,07级47份)的统计分析。
在对这三个图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三个观点:
1)09级虽然有很多学生说对本专业很了解,但是其了解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大部分所谓的了解仅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学英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了解专四、专八等级考试,但是很少有学生了解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
2)08级的学生开始理性地思考自己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经过一年的学习,08级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再是表面化和简单化,他们已经开始理性思考即将到来的专四、一年以后的专八……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收集了本专业的就业信息,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3)07级学生真正地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已经经历过专四考试,所以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一年后就要面临就业的严峻情形让他们更加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专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09级到07级反映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学习、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了解也在不断地加强,更加的系统全面……
(二)学习策略
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可走,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语言材料吸收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操练和自我纠正。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仅仅是死记硬背?或者还是在摸索中?在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问,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很少有学生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程度上,76.7%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很多学生都在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都有自己的实用型常用网站,例如,听力,写作省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有很多本专业的资料书,关于单词、听力、阅读、翻译、写作、英美文学著作等,这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快乐”这个选项上,从07到09级这三个数据呈现出的是一个几乎很对称的V型。08级处于V型的最底端,且与07级09级的落差甚大。
对此,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08级之所以处于V型的最底端,认为学习是快乐的百分比最低是因为他们处于大二这一学年,正在备考专四,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等级考试,许多学生都将这一考试神秘化了,因此感到畏惧恐慌,压力过大,过于迷茫,无有效学习途径,因此学习的快乐感也就大大低于没有太大压力的07级、09级。
2. 07级和09级虽然数据相近,但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快乐感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09级作为新生,他们对本专业了解得很少,对于他们而言,刚入大学的新鲜感并未完全消退,专四对他们来说又很遥远,专八、就业更是遥不可及,所以他们没有太大的压力,是一种很“变相的盲目的”快乐。而07级已经经历过专四考试,专四的通过给他们一种满足感、一种动力,他们已经体会到英语学习需要有pressure和pleasure的结合。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努力,获取知识才是真正的快乐。
(四)不同阶段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大一是纠正发音、建立初步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各高校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都十分注重语音的教学,开设语音课程。调查显示,宿迁学院有80%的09级学生都反映,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并不标准,例如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鼻边音不分……对于新生而言,这就是最大的障碍,所以要不断地练习。季羡林曾经说过,“不要脸的人啊,学得好外语。”这就要求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练。前面我们多次提到大二要面临的专四考试,每一位大二学生在给予它十分重视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十分的压力和紧张,专四本身就是一个障碍,自身的心理紧张感又是一个障碍,87%的学生在考前有紧张焦虑感。这一切都要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调节去克服。对于大三学生而言,突然增加的课程例如翻译学、词汇学、报刊选读、英美概况等让许多学生感到压力很大。此外,随着第二外语的难度的增大,大三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英语学习的时间。
(五)对待专四、专八的态度
专四和专八的关系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关系不一样。专四指的是英语专业第4学期基础阶统测,专八指的是英语专业第8学期高级阶统测。“四”和“八”,从含义上来讲是指第四和第八学期,而不是级别。这个考试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水平检验考试,是学习成果的检验,是评定一位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着重调查了宿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待专四、专八的态度。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有将近70%的学生对于专四、专八有畏惧心理,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表示在复习中感觉很吃力。许多学生表示在专四复习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听力与阅读。同时,在对老师的访问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专四未通过主要是因为听力得分较低。08级在今年参加了专四考试,对于专四考试深有体会。而对于专八,其实在大三来讲,在专四考试成绩下达时,就开始准备专八考试,这足以看出学生们对于专八考试的重视。不过,大三课程的增多会让一些学生心有余力而底不足。等到大四,学生们准备考研,但许多学生选择的是跨专业考研,这对于专八考试的复习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许多学生忙于实习与社会实践,花费了许多精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产生了浮躁心理,这对于专八考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于专八考试来讲,稳定的心态与持之以恒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六)对就业前景的感想
就业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一座沉甸甸的大山。现在社会的竞争太过残酷,不仅是本三学生,就连本一本二学生也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本三就业并不看好。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2.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并不看好,认为无法与本一本二的毕业生竞争,37%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得好,将来有好的就业一定不成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外向型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对具有校强的外语交际能力、掌握一般商务外贸运作知识、熟悉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另外,我国正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社会上也一直在提倡小班化教学,教师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所以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从宿迁学院年年不断攀升的考研上线人数来看,希望通过考研来获得一个更好的文凭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不在少数。但不少学生还是抱有一个自信的心态,在他们看来,社会上还需要很多英语人才,只要拥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三、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一宿迁学院为代表的本三学生在从大一到大三的学习中逐步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76.7%的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同时也看到了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例如70%的学生存在阶段性的(专四、专八考试前后)焦躁不安、心浮气躁等心理状况。总之,本三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很独特的,对此我们已经分别从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分析与研究,但是还仅仅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将力争在取得初步成果后,不断深入研究,以达到为本三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依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光明日报.1998.5.
[2]谭炳煌.怎样撰写科学论文[J].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一、教学目标是指针
课程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根据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特点、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农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水平,通过教学目标分步细化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首先根据整册课本制定一个总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和各单元的内容特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再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课时目标,最后按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实施课时教学目标。把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每一课时,通过课时教学目标实现单元目标,从而实现该册课本的总目标。如: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我制定的总体目标是: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2.整体设计,灵活开发,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生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留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习。本册第2单元 What’s the matter? 的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使用英语询问病情并用英语进行回答,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单元需5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定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以生词的听说读写为教学目标;第二课时,以句型和对话的听说练为教学目标;第三课时,以语法知识的记忆和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以根据单元知识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为教学目标; 第五课时,以巩固和应用知识为教学目标。
二、精讲有度是方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英语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讲授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但授课教师要做到精讲有度,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学习空间。授课教师的精讲在教学中应放在生词、短语、易混词、重点句型和语法的学习以及应用上。如:在对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2单元 What’s the matter?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精讲分别在第一课时:10—15分钟,对生词的读和记忆进行讲授;第三课时:15—25分钟,对语法和知识点做出讲解;第五课时: 15—25分钟,对知识点在练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并且在讲的同时还应伴随相应知识的练习,做到讲中有练、练中配讲、讲练结合。
三、互动有效是途径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的教与学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的。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怎样做才能互动有效呢?要把握以下原则:1.根据单元内容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互动的话题;2.互动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3.循序渐进地进行,对生词的互动可采用:跟我读—仿我读—自己读—大家读的方式;4.互动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在对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2单元 What’s the matter?笔者这样设计互动话题:根据该单元询问病情的交际主题,结合各种病情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扮演各种病况来练习对话。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入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玩乐中进行了互动,提高了英语交际的水平。
四、训练到位是目的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际,也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考试目标和考题特点,结合教学重点设计有效的练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训练的针对性、目标性,在设计训练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第二,训练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是历年中考和期末的精选题目;第三,题目的设计要难易适中;第四,要做到讲什么,练什么;考什么,练什么。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做,还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找到每一种考题的题眼。这就要求我们讲练结合,精讲有度。
总之,我们要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四有”,既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也不能虎头蛇尾、避重就轻,让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在课时教学中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侧重某一方面来实施教学目标,真正做到课时教学目标是指针,精讲有度是方法,互动有效是途径,训练到位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向45分钟要成绩,要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英语课上的知识呈现手段和技巧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知识呈现技巧来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形象生动地刺激注意
心理学家奈瑟(Neisser, 1967)提出的多重选择信息加工的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刺激(内容)比不重要的刺激(内容)更容易进入意识,这种对有意义的整合加工作用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发生。
利用直观的教具(如实物、图片、幻灯片、录像、录音机、多媒体)和教学手段更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吸引学生的注意。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 7介绍curly与straight,heavy与thin以及tall与short这些反义词时,我就设置了生动形象的图片,令人过目难忘。我们也可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比如在八年级Unit 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运用实物制作奶昔,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份奶昔,就可以形象生动地呈现新的知识点,并且学生因为亲自制作,兴趣浓厚又印象深刻。
二、寓教于乐中培养兴趣
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动力。美国学者埃克斯雷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一个谜语、一道智力题可以给严肃紧张的课堂注入活力。如介绍职业时,我给学生出这样的谜语:He can help sick people. If you are not well, you can go to see him. He works in a hospital. What does he do? He likes all kinds of colors. He has lots of paintings. He can draw nice pictures. What does he do!这样的问题既活跃气氛,又活跃思维,还加深印象。
一句谚语,一首歌曲,一首小诗,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句型too…to…)在八年级上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player中,用歌曲“Que, Sera, Sera”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地引出了一般将来时。又如这首小诗:Good ,better,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is best.它包含了good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还能催人奋发向上。韵律优美的歌曲、谚语、小诗,能够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唤起他们的语感,引起情感共鸣,容易“稳住”他们的注意。
三、自然和谐地营造语境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自己的话语与一定的语境要素相符合,而且要能够构建一个对自己的言语交际有利的环境,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的呈现一定是在自然和谐的语境之中进行。
七年级上Unit 4 Where's you backpack? Where's……/Where're……?句型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教室里随处可见的学习用品来讲解Where's和Where're……?句型并让学生做出实际的回答。再比如在八年级上Unit 6教学比较级时,我们可以就班上同学的实际情况呈现新的知识点:①A is taller than B②A is better at English than B③A is more outgoing B.这样在短短时间内既自然地引出了新的语言项目,又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环境,使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运用,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
我们应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面部表情的舒展自然以及动作行为的大方得体。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学科,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也应符合时代的潮流。如用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政治人物、体育界、明星或重大事件、热门话题为例呈现原本枯燥的语言知识,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教八年级上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比较级时,我就设计了以下的问题:⑴Who is taller, LiuXiang or Yao Ming?⑵Who is more beautiful, Liu Yifei or Zhang Baizhi?等学生喜欢的明星。还有,在课堂上若能适时呈现这些流行语,如好酷哇(How cool),吧(bar),派对(party),脱口秀(talk show),伊妹儿
(E-mail),黑客(hacker)等等,效果不言而喻,也更增添了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多角度反复呈现
新目标英语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具有循环反复循序渐进螺线性上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这一特征。从知识学习过程来看,反复呈现起着加强记忆、模仿、知识检验作用;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自我重复起
强调作用。不同角度将语言知识反复呈现,既可深化旧主题,又可开拓新思路。
六、结束语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与技能的舞台。英语语言知识的呈现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法则。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钻研,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积累经验,就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教程.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