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十七大工作报告

十七大工作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20

十七大工作报告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1

2021年1月8日在泗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泗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法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初步

 

预计,全县生产总值280亿元,增长6%;财政收入20.1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增长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00元,增长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0元,增长7%。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统筹“两手两战”,顺利实现“双胜双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力有效。在全省率先建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和“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网格管理制度,全县1.5万名党员干部和2.1万名志愿者战斗在防疫一线,用20天控制住疫情蔓延,49天实现住院患者“清零”,2个月取得决定性成果。2个先进集体、4名先进个人获省委、省政府表彰。复工复产“主动战”有序有为。在全市率先建立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包保制度和“警卫企”“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出台支持实体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措施,扎实开展“四送一服”、银企对接、“五减”等专项行动,为1322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7.1亿元,减税降费1.5亿元,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二)持续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扎实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和“春夏秋冬”四季攻势,对34个基础相对薄弱的村进行挂牌督战,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脱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普查工作高质量完成。建立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发放各类教育扶贫资助3878万元。全面开展农村危房“清零”行动,整治改造农村危房2959处。大力推进农村水厂标准化建设,获评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规划典型县。积极实施“三业两补”重点举措,深入推进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实施到村产业扶贫项目44个,发放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1620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5万个,发放就业补贴3569万元。实施困难家庭重病重残精准防贫商业化保险,持续抓好“三户一体”后续帮扶,健全防范致贫返贫机制。

(三)推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增量提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战略性新兴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1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3个,到位资金112.6亿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92.89万吨,实现“十七连丰”。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会场活动在我县成功举办。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8家,获“三品一标”认证企业52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流转土地90万亩;农村“一户一块田”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列入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7%。实现电商交易额41.17亿元,新增电商经营主体13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利用外资1.58亿美元。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8个,完成投资110亿元;谋划储备“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259个,总投资1443.59亿元。

(四)促进城乡融合,对外形象显著提升。“555”工程完成投资36.7亿元,开工率及工程进度均居全市前列。完成征迁地块8个,征迁面积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11360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7个,惠及居民4486户。城区新建公共停车位2000个、新增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完成91个城乡电网和240个5G基站新建改建工程,“八大专业市场”基本建成,“四大文旅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东三环改造工程、S307路面大修工程竣工通车,玉兰路西延段等12条城区重点道路加快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20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54.7公里、县乡道路提升改造工程63.4公里。4个城区公交换乘站和9个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建成使用,实现村村通公交,荣获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县。城乡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1.6万亩,实施“旱改水”项目0.72万亩,整治高标准农田16万亩。2019年度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通过验收,2020年度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居全市领先位次。

(五)强化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加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扎实开展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全县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9.2%,同比增长17%,综合大气指标位居全市第一。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完成沱湖流域60条中小沟清淤,新增城区雨污分流管网13.5公里。集中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查处外地固废转移倾倒案7起,行政处罚9人。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县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1%、93.8%。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14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营。

(六)倾力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财政民生支出55.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6.1%。33项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城镇新增就业81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大力发展教育体育事业,学前教育“985”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全部消除,高考、中考再创佳绩,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首届龙舟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安徽省全民健身主题骑行赛暨泗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省级卫生县城创建通过验收,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中国古鞋博物馆、运河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青少年宫建成运营。获评省级以上文明单位9个、文明村镇6个,入选“安徽好人”4人。王威荣获国家创新争先奖,罗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扎实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探索推进“交所合一”警务改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深入开展信访工作“四最”试点,“三无”村达96.8%。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民生命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红十字博爱家园、公众电除颤试点项目顺利实施,“三救三献”工作再上新台阶。人武部、武警、消防、军民融合、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持续加强,妇女儿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等事业健康发展,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广播电视、防灾减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学习民法典活动,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工作任务。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69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从严管控公共资金,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20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过去五年,是泗县发展进程中宏观环境最复杂、困难挑战最集中、工作任务最繁重、攻坚硬仗最艰巨的五年,也是泗县发展势头最强劲、城乡变化最明显、民生改善最显著、人民群众最满意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县上下紧扣“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上游、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要,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9%。农机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智能制造、新能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部级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6%以上。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大路口山芋、泗县金丝绞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石龙湖田园综合体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聚焦聚力,三大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考核成绩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五面红旗、五牌联动”创新做法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驻村帮扶、健康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县城饮用水源保持或优于Ⅲ类水质,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区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基本完成。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各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和防控,平安泗县建设和信访稳定工作保持全省先进位次。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首创首成,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获评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魅力文旅目的地。征迁棚户区64处,建设安置小区38个,交付安置房39908套,棚户区改造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体育馆、中央公园、地表水厂、垃圾发电厂等民生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城市绿地面积达947.3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5.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建设城乡道路4208.6公里,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半小时进县城、半小时上高速”的快速交通路网全面建成。通用机场、合新高铁泗县段开工建设,加速迈入“航空时代”“高铁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示范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全面创新,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机构改革、“放管服”、教育医疗、农业农村、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荣获部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全国健康扶贫先进县等26项部级和37项省级试点示范,选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果在全国推广。开发区获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泗涂产业园在全省南北合作共建县域园区目标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皖北首家县级公共保税仓。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得到历史性改善。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新一中建成使用,二中、三中完成改扩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1所,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县人民医院新院、中医院新院、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建成使用,新建乡镇卫生院18所,改扩建村卫生室88个,3家县级医疗机构分别与北京航空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妇幼保健院实现托管式合作,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探索养老托残县乡“三合一”、村级“五合一”模式,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成就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引领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引领,聚焦影响县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坚持全县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高标定位、高端对接,与国内一流的央企省企合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用发展实绩、发展成果凝聚发展力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工作的全局性、协调性、前瞻性,统筹推进各领域工作;必须坚持严管厚爱,着力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以良好政治生态保障县域高质量发展。所有这些,既是过去五年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泗县发展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来之不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引领航向、转化落地的结果,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历任老领导、老干部奠定基础、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县上下戮力同心、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全体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市驻泗单位、驻泗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参与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有新挑战,更有新机遇。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县发展正处于加速崛起、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集聚力不强,科技创新力不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仍有短板弱项;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进一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政策导向,为泗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县基础更加扎实、条件更加优良、能量更加集聚,加之全县政治生态良好,“思发展、促振兴”已成为全县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泗县建设新征程。

根据《中共泗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县政府编制了《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泗县,明确了今后五年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十四五”时期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两个坚持”、做到“两个更大”,在一体化融入、集聚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县域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等城市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紧紧围绕“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上游、全面促振兴”奋斗目标,持续实施“五大战略”,牢牢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这个县域发展的“牛鼻子”,始终聚焦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设,继续坚持重点突破、局部超越、整体提升,着力构建“一城两区三基地一中心”。即: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国家农业现代化创新示范区、全国农机装备和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面向长三角的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融入长三角的康养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皖东北商贸物流中心,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区,新阶段产业转移的引力场,加快向现代化农业强县、现代化工业强县、现代化中等城市“三大跨越”。

“十四五”时期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强县取得新的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领跑全市,较大幅度高于全省,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同类县前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凸显,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服务业集聚力不断增强,区域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

——城市带动展现新的显著活力。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规模,城市能级明显提升。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以城带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更加活跃,人口向县城集聚显著增加,城镇化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带动力、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大跃升。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显著步伐。“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长三角最优。对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力更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合作共建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改革开放达到更高水平。

——社会文明得到新的显著提高。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大运河文化、古泗州文化、泗州戏文化、红色文化等泗县文化特色更加彰显,知名度影响力明显提高,创新型文化强县基本确立。

——生态建设实现新的显著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广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程加快,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部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民生福祉得到新的显著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高质量教育和医疗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得到新的显著提升。法治泗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平安泗县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实施人才强县行动,汇聚创新力量,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分领域建立“泗县籍在外人才库”和“泗县优秀人才库”,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实施“领军型人才汇智”行动、“农民工回归”工程,全方位构建返乡创业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深化紧缺型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培育各类紧缺型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大学城、全国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在泗设立分校,打造集聚高素质人才的“智力高地”。完善企业引才育才用才支持政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人才招引服务政策,全面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

(二)实施工业强县行动,强化产业集聚,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聚焦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扩量提质,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建设制造强县、质量强县、网络强县和数字泗县。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全面优化园区布局,积极与沪苏浙发达地区共建合作园区,争创部级开发区。实施“351”重点企业培育工程、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固链工程,做大做强农机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打造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实施城市强县行动,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着力构建发展新格局。争创部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编制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一主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城市功能配套,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建设精品城市、智慧城市。繁荣“八大专业市场”,培育相关专业市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坚持文旅发展服务城市发展,高标准打造“四大文旅片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校,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加快人口向县城集聚,2025年实现城市人口35万人。“县改市”“镇改街道”“乡改镇”取得明显成效。

(四)实施农业强县行动,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着力开启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经济强镇、经济强村战略,增强镇村发展活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构建“2410”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乡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和“一户一块田”改革。

(五)实施生态强县行动,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家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推进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完善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国省考核断面稳定达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健全固废危废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加快建筑垃圾分类分级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秸秆循环利用产业园,发展有机肥料产业。实施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发展。

(六)实施开放强县行动,推动改革突破,着力建设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小四最”政务服务和“大四最”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轨道上的泗县”建设工程,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全方位互联互通,建成合新高铁泗县段,积极推进双堆集至泗县城际高铁、三洋铁路、宿淮铁路货运站扩能改造、蒙城至宿迁高速公路、固镇至泗洪高速公路、徐洪河铁路物流货运专用线等项目,加快航空产业园建设。建立现代大物流产业体系,打造皖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加强与皖苏鲁豫周边地区联动发展,高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定向招商引资,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最顺畅的示范区。

(七)实施六大建设行动,增进人民福祉,着力打造幸福美好新泗县。统筹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收入体系。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持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县。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强化县级龙头医院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泗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泗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泗县。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泗县。

 

三、2021年政府主要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对于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泗县建设新征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市前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推动经济扩量提质。

围绕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三重一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中科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中国信科5G产业园、慈溪汽配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巨仁光伏二期、新亿盛丁腈手套等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建成投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企业7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实施工业技改专项行动,全年新增技改企业40家以上,技改投资增长40%。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壮大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提升健康养老、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端发展商贸业,围绕北部新城等重点区域,打造核心商务区和新城商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商贸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四大文旅片区”建设,争创安徽省文化旅游名县。

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抽调精干力量,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福建等重点地区,探索“基金+产业”“互联网+产业”等招商新模式,积极推行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产业链精准招商,用足用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全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高的站位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先行区。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防止”要求,扩大“旗牌星联动”经验成果,完善驻村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消费扶贫等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强化扶贫产业带贫益贫机制,抓好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托幼、教育资助等防贫功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生猪生产,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7个、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个。大力发展“五小”新型田园经济,积极推进种苗基地建设,做大做强10个万亩现代农业基地,推进山芋、金丝绞瓜两个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大路口山芋加工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家庭农场330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15个以上。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推深做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一户一块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完成14万亩高标准农田和0.67万亩“旱改水”建设任务。大力开展绿化泗县行动,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5个、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10公里,完成植树造林1万亩。实施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推动“互联网+农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优化农村居民生活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高质量完成美丽乡村中心村年度建设任务。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构建新型城乡格局。

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县城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

提升县城功能品质。积极争创全省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加快新城区路网建设和老城区路网改造提升,完成玉兰路西段、南柳路西段等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完善城区供水、供气、排水等设施,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城区排涝泵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城区供水管网、管道燃气实现全覆盖。实施18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13个棚改安置小区,开工建设玉兰景苑和鹿鸣山庄2个安置小区,完成10个地块征迁6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智慧平安小区、智慧交通建设,打造城市管理综合运行平台。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推进运河城市森林公园、漕运公园、泗州大剧院、运河文化风情街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市扩容提质。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入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加快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争创部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序推进“县改市”“镇改街道”“乡改镇”。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合新高铁泗县段建设,开工建设高铁和机场快速通道。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100公里,加强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县域公路通达水平。加快天然气主干管网固镇-灵璧-泗县段、泗洪-泗县天然气长输管线和泗县东门站建设。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美丽泗县。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

综合防治大气污染。进一步强化“五控”措施,持续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精细化治理散乱污企业、餐饮油烟,加强城市道路、建筑工地、工业堆场扬尘治理,持续落实秸秆禁烧管控措施,依法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全面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

加强水环境保护。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打造沱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样板工程,强化唐沱河、奎濉河、石龙湖等重点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国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系统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持续加强黑臭水体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围绕生活垃圾、危险固废、化肥农药、畜禽粪污等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固废危废污染防控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实施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部级试点示范改革,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

构建环保长效机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汉能绿色科技产业园、汉风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实施节能、节水和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实现天地空立体监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五)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改革开放活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抢占发展先机,激发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支持政策体系,鼓励泗县籍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创新创业高地。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纵深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努力打造国内一流、长三角最优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财税管理改革,完善落实减税降费工作机制,强化高质量税费征收管理。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全面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依法开展互联网金融整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各项政策措施,推进“五减”惠企行动。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和小微、民营企业等信贷投放,深入开展“无还本续贷”“税融通”等业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新发放“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6亿元。鼓励引导企业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挂牌”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锻造企业家队伍,打造企业文化。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园中园”产业聚集平台,打造创新型智慧园区,持续提升泗涂现代仓储物流园运营水平,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打造物流运输产业园、农机农资物流园、新发地冷链物流园、粮食物流园,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产业园和山芋加工产业园。细化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发展支持政策,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加强与皖苏鲁豫周边地区联动发展,与昆山、玉环、嘉善等地开展园区合作共建,高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加保障。

实施健康泗县行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严格落实远端防控、入境人员闭环管理等措施,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抓实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核酸检测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加强区域医疗体系建设,打造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创建省级重点专科。推动县人民医院完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完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工作,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进一步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等制度,加强城乡重病重残群体兜底性保障。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完善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健全城乡困境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支持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深化“交所合一”警务改革,建立常态化扫黑除恶制度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系统落实防范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全力维护政治、经济等领域安全。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食品药品对标提升行动,增强监管质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城乡7所中小学校和6所幼儿园建设,推进泗县技师学院、中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建成滨河生态体育公园和一批社会足球场,举办2021年全民健身运动会,争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县。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科普为民惠民行动。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加快国防动员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深化双拥创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抓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运用。继续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广播电视、残疾人、档案、地方志、气象等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打造更加有为政府。

(一)锤炼过硬政治品格,以更新思维推进科学施政。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面增强“八种本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建立职责明确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抓落实的成效。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以更高水平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2

(一)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全局上下要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第三次全市民政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按照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结合实际、狠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对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部署,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学习活动,努力在吃透精神、领悟要义上下功夫。重点要牢牢抓住四个方面:一是要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信心;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三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继续勇开改革开放之先河,为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四是要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深入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局党委决定分二步抓好面上的学习贯彻工作:

第一步,主要是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从三个层面传达学习十七大精神。一是局党委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向全局机关和直属单位领导干部传达十七大的主要精神,以及市委对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和部署。全局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带头学习,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二是局机关以支部为单位,集中组织干部职工原原本本、逐章逐节地学习十七大报告、修正后的《中国共产程》、中央纪委的工作报告以及三个决议,并把认真学书记的报告作为重中之重,充分认识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三是各直属单位要制订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十七大精神学习。总之,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努力把全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第二步,主要是按照省委、市委有关“今冬明春在全市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制订好民政系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活动。

(二)全面把握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民政工作的新提法、新要求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以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六项重大任务,许多方面都与民政工作息息相关。民政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必须全面把握好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民政工作的新提法、新要求。

一是在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以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论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时,主要是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项制度建设及其实践,基层民主建设处于补充地位。十七大报告把基层民主制度与前三项制度并列在一起,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了基层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新期待。

二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上升为党的施政方针,对许多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了专门部署,特别是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直接涉及到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工作。同时,报告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民政工作也作了专门阐述。

三是在加强社会组织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同时,报告首次将社会组织纳入了基层民主的范围,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十七大报告有关民政工作的新提法、新要求,是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着重加强的重要方面。各单位、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发展基层民主、改善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社会管理新格局等重大主题,大力抓好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民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初步明确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抓手。

(三)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抓好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十七大精神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做好各项民政工作的动力,牢牢抓住中心工作,强化举措、全力推进,为民政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是要抓好全年工作任务的落实。现在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今年的各项工作也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各单位、各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按照年初的总体部署,对照目标、查找差距,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年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从目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着重要抓好以下工作:按照毛光烈市长的批示精神,继续抓好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调研;按照全省农村新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农村新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实事工程建设;抓好各地的城市社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市政府尽早出台临时救助工作意见;抓好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继续推进军休中心建设等等。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3

本报讯15日,省委办公厅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收看了党的十七大开幕式盛况,并以支部为单位进行了学习讨论。昨天下午,又组织各部门负责同志专题学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深入领会报告精神实质。

与会同志纷纷表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把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做到学在前、用在前、走在前,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人大办公厅

本报讯昨日下午,省人大办公厅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书记所作的报告。同志们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我党又一个划时代的纲领性文献。

大家表示,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把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各项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省人大机关党委发出通知,要求以党支部为单位迅速认真组织学习讨论。

省委组织部

本报讯省委组织部把观看十七大开幕式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15日上午,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共146人,集中收看了党的十七大开幕式实况转播。

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报告上来,统一到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找准抓住组织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结合点、着力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

省委政法委

本报讯15日,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省委政法委全体机关干部认真收看、收听了开幕式实况,仔细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表示,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更好地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认真做好各项政法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省法院

本报讯收看完报告会后,省高院迅速组织广大党员干警展开深入学习讨论。

法官们一致认为,认真学书记的工作报告是法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作为党员干警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审判执行工作,依法及时公正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履行好审判职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省检察院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4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要以学习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为重点,围绕报告的主题,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着重从六个方面把握,即把握高举旗帜这个根本问题,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思想,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握“四个一定要”的要求,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5

一、提高认识,担负起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的职责

十七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世瞩目、百姓关注。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站在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主题报告立意高远、内容非常丰富,明确回答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对我们准确把握市场导向、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采取什么举措和办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在座的都是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我们要增强责任感,提高自觉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中来,根据集团党委地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认真作出安排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加以落实,决不能应付、走过场。

二、带头学习,指导干部职工把握十七大精神

十七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原有的理论也有很多系统化的阐述和归纳。作为党务工作者,不能从头到尾读一遍就算学了,一定要认真学、反复学、深入学,自己首先弄懂弄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对其中一些问题要下功夫研究,弄明白报告的最新说法、与以前的说法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表述。集团宣传部给大家发了很多参考资料,党报党刊也刊登了一些学习辅导,大家要拿出一定时间认真学习研读,达到能给干部职工解惑释疑的程度。最近,局党委宣传部下了文件,要求各级领导要深入到所分管的业务部门和单位进行辅导宣讲,我们的文件也安排了,大家都要做好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在本单位做好学习辅导。俗话说,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给群众讲明白,必须自己先学明白。所以,我希望大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安下心来多学习、多研究十七大精神。宣传部已经下达了理论研讨题目,明年初进行交流研讨,希望各单位,特别是班子成员能够拿出一定水平的学习研究成果

三 、选准载体,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热潮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6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水火不相容”是一个民间用语,一般用来比喻不能相容的对立物。这一用语出自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府的《潜夫论・慎微》,原文为“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总书记在代表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首次用这个词表述党与腐败的关系,既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彰显了我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二、“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体现了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新定位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在以往党的会议和文件中,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通用的提法是“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工作”等。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注意到,报告首次采用了“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新提法。一方面,新提法对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进行了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以“建设”替代“斗争”或“工作”,意味着反腐倡廉工作要变被动消极为积极主动,这与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基本判断相呼应。同时,这一提法也把反腐败工作与党的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十七大对反腐败工作的新定位,提升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理顺了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把党的建设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个部分拓展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个部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三个更加”:突显中央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7

电网干部职工采取专题学习、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学习十七大精神。供电局局长肖永结合如何建设好、经营好、管理好都匀电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畅谈了学习十七大报告的感想,他要求该局职工要把十七大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抓好关系到贵州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贵州品牌的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黔桂铁路,以及贵新高速公路等配套电力工程的建设。该局农电工党员罗芳在学习了十七大报告后,深感自己作为一名农电工党员的责任重大,除了履行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外,更应该加强农电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解决农电工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使农电工能够正确理解企业的管理举措,促进员工队伍思想稳定,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从而能够集中最大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供电局组织全局职工收看十七大开幕式电视直播新闻,认真聆听总书记的报告后,被总书记言真意切、实事求是的施政报告深深感染。该局党委书记郑之茂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供电报》、网站信息等途径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建设新经验,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十七大的宣传学习和贯彻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要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队伍稳定和优质服务等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全年目标全面完成。

认真收听收看十七大开幕式后,欢欣鼓舞,群情激昂,欣喜地传递着收听收看后的感受。该局党委认真收集十七大报告摘要及相关报道,及时分发到各党支部,要求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并开展大讨论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同时通过网页、办公自动化、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十七大精神,掀起了学习热潮。 该局变电管理所主任范斌表示,党的十七大召开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作为电力企业的员工,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在工作中用心把细节做好,防微杜渐,将违章、异常、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供电人的责任,更是黔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保证;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站好每班岗,把好每道关,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为西电东送保驾护航。该局全国劳模、报修维护中心主任申友强则表示:用心实践“服务永无止境”,是我们每一位南网人供电服务事业追求的执着目标。切实做到“只要您一个电话,剩下的事由我们来办”,尽快为客户抢修故障、恢复供电,就是我们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最好体现。当我们走进每一位客户家里,当我们穿梭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当我们攀爬在电线杆和变压器上,这时的我们和企业的命脉一起跳动,这时的我们和企业的社会形象紧紧相联。我一定会将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南网方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切实改善供电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抓好电力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工作,增强工作主动性,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到加快电力发展工作中去,为昌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8

10月17日,我校学生预备党员,学习十七大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认真回顾党的光辉历史。

10月18日,我校志愿者协会同学在团委晏书记带领下,带上慰问品去社区看望孤寡老人,并为老人义务讲解十七的重要议题。

10月22日,高中班级利用班会学习讨论十七大重要内容。

10月29日,学校党总支书记吴丽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主要精神,并作重要讲话。

10月29日,学校各支部就十七大精神开展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学校党总支书记吴丽在讲话中说: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大会报告,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客观务实的。对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吴丽书记强调说,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方向。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己任,爱岗敬业,立德树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培养的事业中去。要以筹备纪念我校十年校庆为契机,提倡和发扬“坚忍不拔,只争第一”企业精神和“全身心投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树立品牌战略意识,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为创中华名校之民校而努力。在讲话中吴丽书记代表校党总支对我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工作做了部署。她说这是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政治保障,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全校全体党员和学生干部都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老师们在学习十七大的发言中说:

1、十七大报告客观展现了共产党人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胆识和魄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局面和当前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具有带领全国各族群众实现历史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能力。

2、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对振兴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非常重要。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从资金、人力、环境各方面创造条件来办教育,把教育放在战略高度的位置来重视,相信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就会很快凸现出来。

4、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含义,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和改进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祖国建设多培养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学生党校积极分子在学习十七大报告的发言中说:

1、为了积极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我们坚持收看了十七大的相关报道,并且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在学校我们和同学、老师讨论,在家我们和父母也讨论;在社区,我们和邻居也讨论。

2、十七大报告鼓舞人心。我对我们党这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自豪,我一定加倍努力,并带领同学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9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46-1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温州通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1]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温州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温州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第二次创业”转向“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温州自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创业”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呢?

通过观察行动者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归纳其特征、推测其动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具体行动的正确因果诠释意味着:行动的外在过程及动机可以被如实地把握,并同时达到对其一切关联的有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正确地分析行动者的外在语言,我们就能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总结以前的工作,并提出今后的方针政策,是党的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就是一个时期党组织的施政纲领,是党组织的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执政逻辑,我们选择对温州市七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然而,经验性认识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就是意识形态优先,宣传色彩和教育色彩浓厚,很难把它作为学术性的研究。为了使这一研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学术化,这里我们引入字词计量分析的手法,来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党代会报告的词汇逻辑以及表现形式都相当规范,每次党代会报告的字数也相当一致,这为我们通过语词频率的计量分析党代会报告提供了可能。本文将通过分析语词,比较党代会报告中语词的情况,获知哪些语词是七大到十一大的共有词,哪些语词逐渐隐遁,哪些语词较为稳定。为了达到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研究目的,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分析历次报告的共有词和变迁词,并分析其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

一、共有词分析

在分析温州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坚持寻找历次党代会的新声音、新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求新,要建立在对报告文本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与变迁的情况。共有词是指在历次报告中一直保持高频率的语词。它反映出的工作是长期以来温州发展的重中之重,表明较长时期内由于其核心地位和持久性而形成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继承与维系。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七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中前15位的高频词汇(见表1)为代表进行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以每个报告为单位,从七大到十一大5个党代会报告中都出现(即出现5次)的共有词有“温州”“经济”“加强”“社会”“发展”;出现4次的高频词汇有“建设”“改革”“城市”;出现3次的高频词汇有“产业”“企业”“工作”;仅出现1次的高频词汇,有“领导”“干部”(出现在七大党代会报告),“现代”“现代化”(出现在党代会报告),“教育”(出现在九大党代会报告),“创新”“和谐”“农村”(出现在十大党代会报告),“文化”“生态”“转型”“公共”(出现在十一大党代会报告)。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高频词汇在报告总词汇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我们先把七大到十一大的历次报告合并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总报告,再统计出这个总报告的前15位高频词汇,最后分析各高频词汇词频的比例份额,可以看出共有词的比例分配状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发展”“建设”“经济”“产业”“企业”“市场”等词汇的词频在七大到十一大总报告的高频词汇中占64%,“社会”占9%,“城市”占7%,“改革”占6%。这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工作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注重对城市和社会领域的关注。“继承性”是温州历次党代会的首要特征。

通过对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温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二次创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次创业”的提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遵循循序渐进的改革原则,因此就全国而言民营化的过程是渐进型的;而温州由于其特有的地理文化背景,在市场主体的民营化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方式。因此,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农村大体采取集体企业形式的情况下,温州基础脆弱的集体企业在改革初期自动消亡后,长期存在的自发的民营企业就成为普遍的市场主体形式。这种市场主体形式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其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更加具有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温州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制度性优势,从而实现迅速崛起。经历了80年代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专业市场的形成,到90年代初温州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但由于原先的企业组织结构松散、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少数地方甚至存在严重的假冒现象,温州信誉出现严重危机。同时,90年代全国各地农村集体企业也逐步实行集体产权向个人产权转变的民营化改革,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深化改革也缺少突破性的进展,发展出现一个“时间滞差”。在当时,温州经济和温州模式发展最缺的已经不是“私人产品”的生产,而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最需要的不是微观领域的改革,而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解开了长期困扰温州经济的姓“资”姓“社”问题的思想束缚;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也为温州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浙江省第九次党代会对温州市场取向改革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温州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信心。面对这一时期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温州市委正式提出了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所谓温州“第二次创业”,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途径,以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科技兴市、质量兴市,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次飞跃[2]。从词频统计来看,七大、、九大的高频词汇都将“市场”包含在内。七大、尤为显著。“市场”一词在七大报告中共出现75次,其词频位列第8;在报告中共出现72次,位列第7;在九大报告中共出现33次,位列第19(见表2)。

经过改革开放15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已经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灵活机制。温州作为改革试验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许多改革具有超前性,但对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还不大。在“第二次创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七大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90年代后半期改革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快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七大报告提出“九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建立产权关系明晰、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承担风险、组织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企业”一词也被纳入七大高频词汇,共出现45次,位列第15。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造就一支敢于改革、善于经营、乐于奉献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成为重点工作。同时,“第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因此围绕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展的论述也成为当时七大报告的重点。这两个原因造就了“企业”高票当选成为七大的高频词汇。

根据十五大“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目标。根据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构架,首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开放格局”。因此,从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等方面入手,报告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列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第三次跨越”:凸显“城市”和“社会”建设

经过“第二次创业”后,温州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面对这一现实,为了实现温州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07年温州市十大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新目标。从词频统计来看,“发展(212次)”“建设(166次)”仍然高居榜首,成为十大词频最高的两个词汇;“城市(104次)”“社会(85次)”“产业(59次)”紧随其后,在十大词频列表中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九位。如图1所示,“城市”和“社会”也是七大到十一大报告的高频词汇。对“城市”和“社会”的关注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由于十一大提出建设“三个温州”战略,并将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作为其途径,因此对“城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报告指出,中心城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支点。要通过构筑“三大通道”拓展城市空间、建设“三大新区”优化城市布局、培育“三大中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三大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突破“三大难题”来加强城市管理,从而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对“社会”一词的突出,则主要是归因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变迁词分析

共有词表示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围绕着某一点进行,表示在某个方面政策的连续性特征。变迁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特定语词在某次报告中的出现或隐遁,反映了该语词表达的工作过渡性或暂时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型和变迁。另一方面,某个特定的共有词词频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的变迁,也反映出报告工作重心的转移。

我们以位于历次党代会前15位的高频词汇作为分析对象来统计变迁词汇。首先统计出其词频存在于某次报告前15位而没有进入“此前报告”词频前15位的语词(由于我们选择七大到十一大作为分析对象,所以七大和十一大缺乏相应的“之前”或者“之后”的比较)。用同样的方法,统计出存在于某报告的前15位而没有进入“此后报告”词频前15位的语词。最后再比较这两个词序列,在此前报告和此后报告都没存在,唯独出现在该次报告的特有词,就是此次报告特殊性的关键词。用这种方法我们统计出了七大到十一大的变迁词(见表3)。

从上述的统计可以看到,、十大、十一大是新词的爆发期,七大和九大处于相对平稳期。七大的特有高频词汇是“党”“干部”“领导”“我市”;出现“现代”“现代化”“城市”三个高频新词;十大出现“创新”“推进”“和谐”“农村”“努力”“大力”六个高频新词;十一大出现“文化”“改革”“工作”“加快”“生态”“公共”“转型”七个高频新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高频新词?高频新词的出现是各个时期温州工作重心的集中体现。对于七大的4个高频新词,从当时的背景我们发现,这时正处于温州“第二次创业”的初始阶段。面对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温州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进行新的改革。由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的欠缺以及其对当前利益的顾虑,因此很难由企业自身来进行“自我革命”。这个改革的推动者必须认识到改革的势在必行,同时由拥有强大的改革能量的主体担当,才能真正开启“第二次创业”。这个主体毫无疑问就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同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强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强政府”也是现阶段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体制特征。而“强政府”能力的有效发挥,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是在党政部门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七大报告一再强调在“第二次创业”中“党”和“干部”的“领导”作用。

“现代”“现代化”“城市”作为的高频新词是在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作为新的奋斗目标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21世纪,在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愈显突出,主要是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工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农村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发展领先而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相对滞后,这三个深层次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温州市更快更好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加快现代化步伐来缓解以至解决。为建设现代化新温州,温州市委提出了现代化导向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到实现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上来。报告就是围绕这三个现代化而展开。产业现代化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城市现代化就是要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人的现代化则主要落实于“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温州文明”上。

十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新词为“创新”“和谐”“农村”。“和谐”一词来源于温州这一时期创建三个温州的基本战略:“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而“创新”是强市之本、活力之源、和谐之要,是推进温州发展实现“活力温州”“实力温州”的最大动力。对“农村”的强调则基于十大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点是协调发展,这也是实现温州“第三次跨越”的“平衡轴”。协调发展首先是城乡协调发展,基本方法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报告的标题来看,十一大的工作重点在于“改革”“转型”以及“生态”。与之相对应,我们发现十一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新词也是“文化”“改革”“生态”“公共”“转型”。其中“文化”一词在十一大报告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共出现67次,是十一大高频新词中词频最高的语词,同时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前15位高频词中。这也反映了温州在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的重视。十一大提出以建立“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幸福温州”为奋斗目标,作为高频新词的“生态”也反映了十一大报告的这一重点。“生态”在十一大报告中共出现44次,位列第十三。结合十一大报告文本我们发现,报告首次将文化和生态文明相结合进行了论述。这也是十一大报告的一大特点。报告提出着力在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生态特点,在生态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形式。其目的是倡导生态人文精神,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文化素养,培育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

“转型”一词也是十一大报告的高频新词。十一大报告指出,当前温州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是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社会转型相对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社会建设与管理任务繁重;经济转型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缺乏平台支撑,高端要素难以集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快。

要全面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改变“低小散”的现状,加快发展以生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并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400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39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4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872.99亿元,增长8.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81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044美元),增长7.1%。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9:50.3:46.8,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3]。

全面转型还包括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即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整体性转变。这就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也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4]。社会转型意味着人口与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资本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社会转型可能导致结构性问题的出现,社会结构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现发展不平衡、变化不协调,阻滞社会分系统以及社会大系统功能发挥。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的是空间上的全方位、时间上的加速度、内容上的多层次和内涵上质的飞跃,意味着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变化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矛盾和冲突、传统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被打破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等问题,成为处于这一社会阶段的温州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因此,为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市十一大提出必须实现三大转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转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以此来缓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 论

计量分析最有用的一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证意味,避免了凭空猜测和推断的主观性。每5年一次的党代会报告给人们提供了“定点观察”进行预测分析的机会。笔者通过对温州“第二次创业”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与特点。就其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温州经济社会经历的两个阶段:七大以来的“第二次创业”、十大以来的“第三次跨越”。就其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对共有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阶段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体现在“市场”“社会”“城市”“改革”“产业”“企业”等方面。第二,通过对变迁词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两个阶段中,工作重心呈不断变化状态,并呈阶段性特征。从七大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第二次创业”到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作为奋斗目标,从十大“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第三次跨越”到十一大“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各阶段的工作重心。在党代会报告中的变迁词汇表明党委的关注点,并通过党代会报告的形式形成新的机构话语,这些新话语反过来引起社会主体对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简言之,社会主体将新的关注点带入工作报告并形成新的话语,同时这些新的话语反过来影响话语的接受者以及他们的行为,并通过他们引起和促进社会变革。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由上一阶段遗留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当前阶段的政策有关。今后温州经济社会将呈现什么样的特征,不但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紧密相关,同时也考验着我们今后的政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仁寿.温州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3).

[2]邱明柱.三次思想解放与温州经济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4).

[3]温州市统计局.2013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27.http://wzstat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10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十七大报告中一个新的口号。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应该有文化的繁荣相伴随。而在我们最近2。多年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显得不够相称,这是我们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的问题,即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及时提出这个口号,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在继续抓紧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了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力度。这意味着,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建设也处于这一“新高潮”战略中,而且应当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贴近”成为文化工作侧重面,而不仅是个业务改革的问题。此前,就新闻和宣传工作提出过“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当时针对的是传媒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官本位的思想安排版面和电视新闻的编排的现象。 “三贴近”的要求,是从正面提出问题,也是从新闻业务的角度,要求传媒找准新闻源头,从群众生活实践中挖掘丰富的话题。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文化创新时,再次提到“三贴近”原则。他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三贴近”在这里,与“二为”方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联系起来,成为文化“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十七大报告对信息公开的十分形象的比喻,2003年谈到过文化工作的“三今一切”: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我们都要借鉴。显然,在这里我们借鉴了这种已经被普遍认同的形象比喻。是在谈到保证人民各种权利的时候提出这一要求的,他说,“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进行时态,也就是说,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原则,要求对其的监督状态是进行时态,不是事后再说。长久以来,我国传媒针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舆论监督,由于媒介运作的传统规制,往往是一种事后监督,掌握公权力的在职官员,其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只是在东窗事发之后,传媒才众口一词地加以挞伐。对于专以收集、传播信息为职、向以信息灵通自诩的大众传媒而言,这显得很荒谬。根据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改变以往传媒监督的运行规制,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了。

“舆论监督”。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开始,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均有“舆论监督”的概念。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使用了“舆论监督”的概念。要求:“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次“舆论监督”概念的使用,强调的是对党的权力监督,可谓抓住了根本。不仅如此,十七大报告还同时提到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个“权”的并行提出,除了对人民权利的强调外,也是针对当前权力腐败问题提出的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人民能够直接参与惩治腐败,打一场人民战争,才可能遏制腐败。

人民的监督权,有多种实现的方式,最为经常和方便的,便是通过传媒这个“社会雷达”来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个十分重要的监督渠道,便是传媒。现代社会的人民监督,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大众传媒,通过传媒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而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突出的传播优势正可承担此重任。强调“保障”这种监督,恰恰说明现实中这种监督还存在较多的障碍。十七大报告要求保障人民的监督权,是对我国传媒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鼓励。

十七大工作报告例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目的就是通过专家的讲解,使我们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扎实推进我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副市级以上领导;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所属各村党支部书记;市直各部门中层以上干部;cca经济开发区、a工业集中区分管领导。

今天的会议只有一项议程,就是请省委财经办(农办)主任b同志作报告。

b主任是既是一位领导者,又是一位理论专家,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经常参与全省重大政策的制定,指导全省经济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肖主任能在百忙之中到a为我们作报告,这既是对a工作的一次深入指导,也是对我们的一份厚爱。

下面,请b主任作报告,大家欢迎!

* * * * * * * * * * * *

同志们,刚才,b主任用渊博的理论为我们作了一场生动精彩的报告,不仅使我们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正确估价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城两区”建设和科学地谋划明年工作,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论支撑,帮助我们启发了思维、理清了思路、鼓舞了干劲,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b主任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刻感到党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并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a还将是一个农业大县,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做好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支“强心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坚定了信心。我们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的实效。

一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的重要文件,体现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并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努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二要把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履职尽责结合起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领会《决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各乡镇、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谋求发展,积极应对当前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我市可能出现的经济困难,努力破解可能出现的项目建设难度增大、企业经营困难等各种问题;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同狠抓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年初确定的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小老板工程、畜牧业发展和民生、稳定等硬性指标,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规划明年工作结合起来,拓宽思路,把握大局,切实增强明年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使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平台上取得新发展。当前 ,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做到学以致用,扎实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做好今年农业收尾工作,及早谋划明年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抓紧落实国家粮食保护价政策,抓紧研究收粮事宜,确保今年粮食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相关涉农部门要保持高度敏感性,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