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6:00:01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例1

张桂玲

这个早春的寒气太重,企盼中却未见随风摇曳的柳丝儿含青吐绿,未见草长莺飞的影子裁出春天的新装。2006年的春天啊,在望穿秋水的企盼中姗姗来迟……

寒风阵阵中,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里对春天的呼唤,于是翻开了书页急急寻找。二月里的春色便在蒹葭苍苍的《诗经》里,在唐诗宋词的韵脚里,在寻寻觅觅的眸子里闪亮起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在这个窗外依然寒气浓重的下午,当目光定格在书页中这16字之上的时候,春的气息早已先于我的感觉透过泛黄的纸页,缭绕着清清草香扑面而来。春日返,草木盛,莺鸣枝上,白蒿重重,采得一枝在手,余香轻轻拂面,春天就在这样一种古典的情怀中铺展、荡漾开来……原来,在千年之前,早有这首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小诗,将春天的意境渲染得如此婉约而动人。

“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生于乱世的才女李清照的一首《蝶恋花》读来更令人怦然心动。暖阳融融,清风缕缕,冰消雪融。沉睡了一冬的思绪,终于在含情柳眼婉约梅腮中飞扬起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吹皱的,岂止是水呢,也是满池波动的心思啊!一句“春心动”,不知撩动了多少闺中少女细细密密如柳丝儿般缠绕心头的心事。

追随着女词人的足迹,来到她《减字木兰花》的卖花担上,寻找另一种春天的风情。但见得“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一担春花,泪染轻匀,如红霞万朵,晨露犹带。此时眼前之花已非花,乃是词人一种心情的写照。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的那样一个清晨,忽闻得卖花人吆喝声的易安,笑微微翩翩然从屋内闪出,精挑细选出一支沾满朝露的鲜花来,对着菱花铜镜流连顾盼,欲簪还休:生怕花艳压人妆,又想人面娇胜花,于是踌躇复踌躇的心情便在这一担花中次第开放……

领略过易安的水样柔情,再漫步到杜甫草堂中去感受一番男儿眼中的春天――“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一直被冠名且被公认为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亦有被人所忽视的柔肠婉转的一面。就凭他《曲江对雨》里的这一句,那别样的春色就足够让我们在其间尽情徜徉了。试想,在一个微雨迷蒙如烟缥缈的春日里,雨落花湿,犹似胭脂着水,伫立于绿水青岸,情深款款,凝神而立,且看水中青荇飘摇,河畔翠带牵风,细细品味着春天的大自然赠予的这份厚礼,该是何等的惬意与畅然!

春天从《诗经》泛黄的纸页中舞过,

,春天在杜工部的笔下

摇曳,春天是如此多姿多彩。

沉浸在诗词韵里,睁开心灵的眼睛。读春,你还会发现,春天的情怀又何止一种呢?万千的伤春之绪与惜春之情,尤其在面对桃红谢了,晚春匆匆将逝之际,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将难遣的情怀寄于其中。“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那是无尽的落寞失意与无人能解只可意会的一种感伤在诗句间流淌啊。只是在这个寒意仍浓,花事还早,春色尚不足的初春时节,也许是不宜搬出来伤怀的。

三月里的一天,我就这样在诗词韵里静静地读着春天,时有暗香盈袖,清气氤氲,满怀的芬芳如轻烟般轻绕在衣襟。想象着从中采撷了一朵带露轻颤的花儿,放在了案前的花瓶里,但听得有微微花语在耳畔轻轻响起:在还有花堪折的岁月里啊,且买得一枝春欲放……

(选自《教师博览》2006年第10期)

1.作者在诗词韵里读春天,读出了哪些春天的情怀?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第七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4.“在还有花堪折的岁月里啊,且买得一枝春欲放”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本文作者在诗词里读春天的阅读经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的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煞是美丽。信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儿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地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一行几人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开口就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挑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核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荫,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东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观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幸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美……

(选文有改动)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第七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1)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

(2)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洛阳诗韵教案例2

宋代诗风的形成,经历了学习和超越唐诗的过程。欧阳修正处于宋代诗歌风貌成型的前期,他在“唐音”向“宋调”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先驱作用。欧阳修是古文家,同时又有高深的学问,作诗似乎就自然而然地“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1](P83)这受了韩愈诗新运动的启发,但他进行北宋诗新运动时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把古文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诗歌领域,广采众家之长,提倡自然精工的风格,于平易流畅之中又极富情韵幽折的含蓄之美;于议论中饱含深邃的情理性;以散文的句法入诗,在以文为诗中寄寓浓烈的感情;以才学为诗,彰显其赡博才情。宋人及后人大多数从他自然精工的风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角度着手,评价其对宋诗具有开拓性的诗史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宋诗朝平易冲淡、重视理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等特点发展。郭绍虞认为“宋诗之变,始于欧阳修”[2](P31),可谓的评。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

一、平易自然和精致工巧的互融

宋初诗歌沿晚唐五代之习,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其中以西昆体的影响最大。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诗新运动,始以平易疏畅之辞、劲健真挚之意,矫西昆浮艳雕饰、情辞相背的倾向,呈现出自然精工的审美风格。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云:“欧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诗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3](P146)叶梦得认为欧公作诗一反西昆体雕润密丽、情辞相背的陋习,专注诗歌的气韵和风格,故欧诗具有平易自然和精致工巧的特征。虽用意精深、诗律精工,但是却表现出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易疏畅之风,在平直中又不乏见其清新巧丽、思深意高。但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论其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尔。”认为其轻快疏畅而缺乏含蓄蕴藉,往往缺少诗味余韵。欧公却认为诗文意含蓄但要着意余味。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文意难评如此,要当着意详味之耳。”[3](P210)可见欧诗虽然平直古淡、平易疏畅,看起来不见佳处,但是深入研读却能感受到其精心安排和深厚的情感蕴藉。试看于平直中不乏清新巧丽的《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4](P427)

此诗乃景v四年(1037)春欧阳修贬谪夷陵时的赠答友人诗。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诗题中“戏”字诙谐幽默,但是却是蕴藉深厚独具匠心。诗作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首句用“疑”字领起发问造成二月山花未开的原因。语言浅切自然,不见妙处,但是诗人用设问自问自答让人眼前一亮,引起读者的惊异之情,故方回评论此句为“未见奇妙,若可惊异”[5](P199)。随后诗人用白描叙写残雪久压枝条上的橘子却耐寒不凋,响雷惊动竹笋破土而出抽发嫩芽。此处暗指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却像冬橘和笋芽一样意志坚定,生命力顽强。“夜闻归雁”二句,诗人在大雁归来、病魔缠身中产生了客子迁谪山乡的思乡之悲。尾联则是全诗的升华语,诗人自解早年作客洛阳,熟稔洛阳牡丹。宽慰自己虽然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全不在意,结句极见胸次之旷达。故陈衍在《宋诗精华录》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表现出诗人谪居山乡的自解宽慰之意。

此诗以浅切自然语言写景述怀,浅近而深远。全诗构思精巧,写得很有讲究。诗句结构关系衔接紧密,意脉完足,圆润流畅。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5](P199)唐人律诗常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崇尚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句脉,审美体验的日常化、平常化,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也是欧阳修把唐诗风味转向宋诗格调的“学唐为宋”的典范。欧阳修与文人连环酬唱,它将诗歌题材引向咏物娱乐,引向通俗化、生活化,引向表现士大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宋调鲜明特色。

二、以文为诗的散文化

冠为“宋代韩愈”的欧阳修继承了韩愈诗歌散文化的特点。他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大量运用到诗歌中来。方东树所云“欧公作诗,全在用古文章法。如此,则小才亦有把鼻涂辙可寻”[7](P275)这一方面是受了李白和韩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纠正西昆体过于雕琢华丽的诗风。在欧阳修的倡导和影响下,宋诗出现了散文化的革新特征。从诗体的发展进程来看,其实是一种进步。因为散文句式写到诗里来,诗人可以更自由地挥写,更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用得不好,可能会损害诗歌的声律之美;但运用适当,兼顾韵律,却可以扩大诗歌的容量。钱钟书说欧阳修“一方面想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9](P39)。欧阳修的一些长篇歌行冲破了形式格律的束缚,使用散文句式,如和王安石《明妃曲》作组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中的第一首: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4](P1589)

开头二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破空而来,欧公改变诗歌沿袭已久二二三的节拍和句脉,以二三二开头,并用七言和四言混用,是典型的散文句法。用“以”和“为”的虚词使句意表达平易流畅。诗人用散文笔法,平铺直叙胡人骑马射猎的生活状况。诗句接着用质问的口吻发问是谁把“面如玉”的昭君远嫁胡人,昭君在远嫁途中竟然不能遇见故人,只能独自在马上自弹相思盼归之曲。足见明妃远嫁胡人颠沛流离的流落之苦。“玉颜”句以下平铺直叙述说人是由汉入胡,乐曲则又由胡来汉。由胡地叙述起,由汉地叙终,如此往复叙述,突出胡汉之异。句式中的二二三、二一二二节拍交错并行,运用“却”“已”转折连词来叙述昭君和亲远嫁之悲。诗中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虚词,不仅有利于诗人“意”的直陈,而且给诗歌带来更多的韵律节奏变化。诗人把统治者无能以和亲求苟安的悲剧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转接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喟。

宋诗的新变,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诗体向散文的位移。宋人针对“以文为诗”的争议与分歧往往以欧诗为评价对象。如《隐居诗话》曰:“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健美,但恨其少余味耳。”[3](P210)陈善亦曰:“(欧)公能变国朝文格,而不能变诗格。及荆公、苏、黄辈出,然而诗格遂极于高古。”[8](P10)钱钟书亦对欧阳修散文化不甚成功的诗指出批评:“写出来的不是摆脱了形式整齐的束缚的诗歌,而是还未摆脱押韵的牵累的散文。”[9](P39)《雪浪斋日记》以为欧公诗“只欲平易”“未尽妙”[3](P208)胡仔却肯定欧公开拓宋诗道路的创新精神,曰:“欧公作诗,盖欲自出胸臆,不肯蹈袭前人,亦其才高,故不见牵强之迹耳。”[3](P168)

三、以议论为诗的情理性

被学界公认的宋诗特点:“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以议论为诗,是宋诗最基本的特色,也是欧阳修诗作中最常见的特点。叶梦得一方面在赞扬欧诗平易疏畅之风时,另一方面也否定其以议论为诗中随意发露、无所节制的特点。评价其诗“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锏光蓿无复余地。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徽公主手痕》诗:“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言所会处,如是乃为至到。”[3](P146)由于欧公在诗律用意方面精工深刻,但其诗却囿于不伦而不加删改,发露幽情一泻而下而失于全盘发露,他以议论为诗的倾向也已露宋诗之态。叶梦得认为欧阳修的此论并非单纯的议论,而是抑扬曲折、切中时弊又蕴含着浓烈的感情。如欧阳修作于嘉v四年的政治抒情诗《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4](P1598)

唐代崇徽公主在大历四年远嫁回纥时,途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碑上刻下唐人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韩绛依韵唱和之作不存,欧诗即和韩绛之作。颈联“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是以议论为诗,而且被朱熹高扬为一等高论。朱熹《朱子语类》云:“欧公文字锋刃利,文字好,尝有诗云:‘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以诗言之,是第一等好诗!以议论言之,是第一等议论!”[6](P334)诗人悲伤唐崇徽公主和亲远嫁的不幸身世,愤慨这既是红颜薄命的不幸,更是朝廷当权者软弱无能的悲哀。诗人借古讽今,对赵宋王朝以和亲求苟安的屈辱外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激愤的议论婉转讽刺当朝统治者。诗中情与思、理与趣完美结合,感情跌宕而意境浑成,哲理机趣中显现绵密诗思。

在欧阳修以议论为诗的作品中,有一些以诗论诗的作品也将情思与理性结合,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盘车图》等,对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评论。以诗论诗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宋代开此风气的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公云:“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3](P267)这些评论精炼准确,情理结合。欧阳修在宋初诗人跳不出晚唐圈子的时候,首先发现并大力肯定苏、梅诗风新貌,而感叹时人对他们还不理解。欧阳修表现出既赏苏之豪健雄放,又爱梅之平淡深远,这就表现出欧阳修对苏梅异样之美的赏析能力。

四、以才学为诗的创新性

欧阳修的诗歌不专主一家兼取众长,从学韩愈李白到渐渐法杜,学韩李宗杜子既有韩李似的雄健豪放,又有杜甫似的沉郁感慨。他的早期诗歌受西昆体影响呈现绵丽温婉的风格,后来力黔西昆体之弊,提倡流畅洒脱、情韵曲折的诗风。欧阳修作诗追求格调高而命意深,以赡博的学问和高明的见识去纠正晚唐五代以来的浅薄和卑俗。因此欧诗呈现温润藻丽的风格特征。《陈辅之诗话》云:“楚老云:‘欧诗如玉烛。’叶致远曰:‘得非四时皆是和气,满幅俱同流水乎?’”[6](P70)王安石、叶致远道出了欧诗平易流畅、温润秀洁的审美特征。蔡绦《蔡百衲诗评》也评道:“欧阳公诗温丽沉稳,自是学者所宗。”可见当时欧诗温润藻丽、精工沉稳的诗风备受时人追捧。自他以后,以见识和学问标榜成为一代风气,卑俗的诗格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忌,宋诗的书卷气便越来越浓郁。加上宋代礼遇文人重视学术文化的风气,使得很多博学之士的作品中出现了以才学为诗、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用典方面。文士们在作品中用典,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更丰富地体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欧阳修的以才学为诗并不是故意炫博、用意深曲,而是敏思才情和幽微深邃情感的直接显露。他有时通过“已故为新”的手段巧妙地表达反常人的“胸臆语”。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5](P900)

《别滁》首句写景,点明送行时间。本应是花开浓艳、春光灿烂的“花浓光烂”的正常语序,但作者却把“花浓光烂”倒装成“花光浓烂”,这不是作者在卖弄技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花和光既浓又烂,突出山花烂漫、春光融融的乐景。这里重在突显送别时的乐景来照应后文流露出离别的伤感之情。次句叙写滁州民众在花前酌酒为这位贤德太守举杯践行的场景,表达滁州吏民对欧阳太守的款款深情。作者虽处逆境贬谪之中,但是生性旷达,自得其乐。在滁州饮酒作乐倘徉山水之间,不知不觉在与民同乐中度过了两年多的任期。突然要调任前往扬州,因此发出了“莫教弦管作离声”的安慰语。钱钟书说:“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里:‘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10](P45)欧诗后两句似从以上诸诗化出,但反用其意,是以才学为诗的实绩。可见诗人饱读前人之诗汲取古人语言资源,然后妙手生新后化为己出。

欧阳修认为作诗力求达到“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六一诗话》)的境界,认为好诗要“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宋诗生新之风,被叶燮认为“变尽昆体,独创生新”(《原诗》)。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是把宋诗推向“学唐为宋”平台的典范。

注释:

[1]张鸣:《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欧阳修:《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5]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洛阳诗韵教案例3

黄庭坚既出于苏门,自与东坡同气连声,共同倡导“尚意”书风的观念。他极力标举“学养”、“胸襟”、“不俗”和“有韵”,“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为书法进一步走向文人生活的空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楷行根源东坡,又融铸《瘗鹤铭》,形成独特的辐射式结构和振动笔法;而主要精力则在狂草,结构富于强烈的开合变化,用笔强调起倒擒纵的灵活运用,又有意识地引进小草的点法,丰富其笔划,章法穿插错落、节奏鲜明,在狂草的形式上贡献了许多新的创造,形成独特的个人面目。

《李白忆旧游诗卷》(现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原帖已流入日本)十分集中地体现了他在狂草上的形式开拓。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纸本、纵37厘米、横392.5厘米,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

此为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释文: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迥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不忍别,还相随。相随)迢迢访仙城,卅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遗]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歌吹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心亦不可尽,情亦不可极。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万)遥相忆。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

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博物院藏。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收藏印鉴作者简介以及释文:

项元汴 蘧庐、神品、平生真赏、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桃花源里人家等数枚。项元汴(1525—1590或1602),嘉兴檇李人,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子、墨林山人。明收藏家,筑天籟阁,广收书画名蹟。

洛阳诗韵教案例4

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明确责任意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的发展,决定着祖国的未来,所以,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重大责任,把建设和谐家园、实现中国梦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学习老一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4月4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团委“国学班”和“翔梧班”学生开展了赴洛阳市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活动。曾参加洛阳战役的洛阳市老干部督导团成员于平法老人激动地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吗?这个纪念碑的两根柱子代表的是参加洛阳战役的两支军队,碑的四面表示4月,碑基的五个台阶喻示着5日。4月5日,洛阳解放的日子。你们身在洛阳,一定要记住,今天的美好时光来之不易!”

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斗,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努力,将个人发展融入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今天这次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让我感触很大。近期,中国梦成为时代热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会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将自己的小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为祖国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高芳坚定地说。

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学生勇担使命、刻苦学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学生要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抓住在校学习的黄金时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敏于创新,用青春和智慧驱散“浮云”、笑对“鸭梨”,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给力”。为更好地宣传中国梦,洛阳师院各个院系在开展的“先锋杯”团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让大家积极讨论和畅想自己的中国梦。

学院各班都相继以开班会、观看主题电影、骑行了解洛阳历史、举行宣誓等形式让学生们对中国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时,很多学生还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中国梦。

关心社会才能关心国家,关心国家才会关心国家的未来

3月31日,中国空军一架苏-27战机在山东荣成海域不幸坠毁,牺牲的两名飞行员分别为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参谋长武勇明和飞行大队长喻亮。其中,武勇明是洛阳人。为了选择挽救飞机、尽可能减少地面损失,武勇明与战友反复操作挽救飞机,直至错失了逃生的机会,在为祖国守护蓝天的事业中英勇牺牲。

战争年代的烈士值得缅怀,而在和平年代依旧能以舍我之心笑看生死、一心装着国家和人民的烈士更值得去纪念。4月4日上午,作为英雄故里的大学生,洛阳师院学生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血洒长空的年轻飞行员武勇明并庄严宣誓:“作为英雄故里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将努力学习,自律自强,诚实勇敢,誓作栋梁,人民为先,祖国至上,从我做起,振兴中华。”铿锵有力的语言彰显了他们坚定的决心。学生们立志继承英雄遗志,继承英雄们比生命更珍贵的忠诚与无畏的品质以及为国家的利益而忘我的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并义不容辞地传递下去。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截至4月18日,河南已确诊3例H7N9患者。近日,如何预防H7N9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4月18日,洛阳师院商学院会计一班的学生走入洛阳繁华的街道,宣传H7N9的传播途径和应对措施。为提高宣传的效果,学生们加班加点地搜集这些病症的资料,还特意去找相关中医医生,从中医的角度去了解病源,便于向市民推荐一些科学的预防方式,让市民们不要过于恐慌,促进社会和谐。

4月是不平静的一个月,H7N9还未得到遏制,地震又降四川。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受灾人数不断攀升,各地房屋损毁严重。洛阳师院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赴现场帮助救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那颗系着雅安的心却强烈地跳动着。当晚,洛阳师院多个班级自发在操场组织了为雅安人民祈祷的活动,捧起的双手、默默的祈祷送出的是对灾区人民的无限祝福,也是对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国家富强的无限期望。

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是大学生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关键

“本案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以及合议庭合议,现在宣判:被告人曾贤犯故意伤害罪,判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执行。”“审判长”孟玉庄严地宣布。4月11日下午,由共青团洛阳市委和洛阳师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分会共同举办的“模拟法庭”巡演活动在河南省农业经济学院礼堂举行。法学专业学生分会的学生采用情景再现的形式,为现场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课。

“模拟法庭”活动是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个常规活动。他们每周四都会在洛阳市内小学开展这项活动。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生杨晶瑞说:“‘模拟法庭’所审理的案件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演变而来,我们是想通过案例的再现,不仅为青少年提供法制教育,更为我们专业知识的增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她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社会做一些什么,能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做一些知识积累,感到很高兴。

此外,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经常组织专业技能活动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现在大家都在用行动阐述着‘中国梦’。对大学生而言,我觉得不应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他们现在既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他们以后才能为祖国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负责该院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张宁老师说。

身体力行,中国梦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近日,为了积极响应“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洛阳师院2012级网络工程班的学生开展了“复兴梦,高校行”系列活动。他们以河南农业大学为起点,于4月15日开始奔赴河南各高校,以“怀揣复兴梦,青春来践行”为口号,在各高校校园主干道悬挂横幅,并制作精美的宣传册和宣传板进行宣传,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参与。

各高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组织者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青春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争相写下自己的梦想,活动负责人将把这些未完成的梦想收集起来,递送到下一所院校,最后在新浪微博“我曾和青春一起流浪”发出来,进行梦想接龙和归类,让更多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去完成自己的青想。在“青春纪念册”活动环节,不同年龄段的人把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用一条线路表达出来,回忆自己曾经与青春相关的经历,做成青春纪念册,以此纪念自己的青春并向下一个院校传递。最后,大家纷纷在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留念,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截至4月19日,洛阳师院2012级网络工程班的学生已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7所高校。据了解,此次“复兴梦,高校行”系列活动将持续20天左右。接下来,他们将继续走访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帮助更多的大学生重拾青想。

中国梦,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民族的复兴梦。熊若愚在《学习时报》刊发的文章中将中国梦分为:经济富强中国梦、政治民主中国梦、文化繁荣中国梦、社会和谐中国梦、生态文明中国梦、安居乐业中国梦、病有所医中国梦、学有所教中国梦、法制社会中国梦、人生出彩中国梦。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推进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快乐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能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洛阳诗韵教案例5

在“三步”教学基本模式中,问题引领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难点。下面我通过一首典型的乐府诗《短歌行》来介绍我的引领做法。这首诗节奏铿锵,整饬有力,满怀忧愤,作者曹操更是家喻户晓,所以我们导学案的问题引领要有延展性,通过它去寻觅这位乱世枭雄的神秘内心。例:赤壁之战前曹操取得过哪些胜利?身边的谋士哪位最有才华?曹操谋士众多,为何还如此渴慕贤才?曹操杀人如麻,目空一切,为何在诗行中却浸透着无限忧怨?从三国历史来看,曹操渴慕的贤才你认为是那些人呢?你对曹操一生作何评价?曹操为什么会对乐府古诗如此钟爱?以上七个问题作为问题引领,不仅能帮助学生挖掘此诗的背景,还能对曹操有一个不一样的内心认知。

二、以自我展示为平台,探究诗行蕴味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景再现,诗句也就不会打动人心。自我展示是“三步”教学基本模式我认为最有价值、最具操作性、最能激发学习热情的环节。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面对海子纠结的内心,从容走向死亡的生命落寞,我用三个展示平台,让学生对海子终身难忘。一是“死亡游戏”。我把全班52人分为8组,每组组长发一把木质小刀,并做凶狠刺向其中一位组员的动作,然后蒙上这位组员的眼睛,并播放惨烈的刺杀音乐。这个游戏不必每人尝试,每组有两个组员参加即可。通过此游戏,一定能让人体会到死亡的气息。这就让学生体会诗人海子山海关卧轨自杀前的心理世界,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情感表达。二是画出诗行。即课余时间,每个同学根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供的诗句为海子画一幅包含喂马、劈柴、粮食、蔬菜、大海、房子的“明天”世界。最后评出了10幅图画,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三是开展“幸福与死亡”大讨论。教师先做引导:海子用26年的生命历程,在先锋诗歌的奔跑中逐步疲倦,最后用走向天堂的冰凉铁轨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后人无限惋惜。那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海子的用最彻底、最决绝的方式走向死亡?全班先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秘书形成意见,在班上作演讲。这次演讲效果非常好,八个小组秘书围绕海子的诗歌、海子的爱情、海子的亲人、海子的理想、海子的死亡做了铿将有力的陈词,让人心灵震撼,学生生命意识被唤醒。

三、以巧妙运用为契机,唤醒鉴赏的情愫

巧妙运用就是在完成“三步”教学基本模式的自我展示环节后,用“三赏”法引领学生完成赏析诗歌的情与味。一是赏诗人,不仅要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还要知道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二是赏意象,意象乃品诗之本,要理解意象,需要有良好的感性认知和想象能力,我会带领学生反复研究意象的来源和想象背后的情感,树立一叶一土皆有情的观念;三是赏诗题,就是琢磨为什么以这个词语为题目,包含了哪些主旨,我把赏诗题放在鉴赏诗的最后环节,是因为只有在了解了诗人,明白了意境之后,再看题目会更有韵味。下面我用一首小诗来介绍方法:

【实例】

(20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步骤一:赏诗人。张籍,中唐诗人,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

步骤二:赏意象。本诗典型意象“秋风”“家书”“行人”,“秋风”是一种萧瑟之境,让人觉得诗人离开的时间,凄清而落寞。“家书”让我知道作者最不舍的是亲人,所以只能让家书抒发思念。“行人”是匆匆而过的影子,这些行人更加深了诗人脚步的沉重。通过三个意象,我们已初步掌握了本诗的初步情感。

洛阳诗韵教案例6

闲暇之余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背诵诗词名作数百首,有灵感时,也尝试写作。在学习诗词过程中我意识到,物理的学习内容与许多古诗词对自然现象、生活规律的表达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能将之引入平时的教学中,理应收到积极功效。如:《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的小孩面对路人的询问,为何只是招手却默默不作声?借用物理知识可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小儿只“遥招手”,鱼儿听不见,因为招手时手的振动频率很低,所发出的波动频率也很低,不在鱼的听觉范围内。《滕王阁诗》的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闲云潭影,云是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水,部分水凝固成冰,混合悬浮在高空中形成的;潭影是物体反射光线照在水面,再发生光的反射,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在清澈的潭水中形成像,即为潭影……可见初中物理知识与古诗词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联系,稍加运用,可收奇效。另外物理的学习、探究和诗词的学习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观察、联想、发散和集中思维、概括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将二者有机联系,可使学到的物理知识为诗词学习提供素材。诗词的学习、创作,诗词高度概括、凝炼的过程,有时正是一种物理知识复习过程。押韵、平仄的音乐美,对仗的形式美,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快乐、兴趣盎然地学习。

其次,让诗词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

由于在古诗词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方法,我试着把古诗词学习、鉴赏引入初中物理教学,通过两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定教学经验。新课引入时,结合所学物理知识选取与之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利用它的韵律美巧妙地导入新课,吸引住学生,能使之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如讲声的产生与传播时,反复朗诵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刚上课时,由于学生各种准备活动显得较为嘈杂,听到老师吟诗,都放下手中的事情静下来好奇地聆听,我趁机引导他们分析:玉笛声是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的,再演示如动物发声,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发声和雷声等展开分析、争论,最后小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再分析后一句,春风是春天空气的流动,笛声随着春风到达整个洛阳城,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接着演示真空罩中闹钟的实验,有空气时能听到声音,抽成真空时听不到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总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用这首诗导入新课,使教学轻松,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教材的编写有的地方语言死板、枯燥乏味,一些概念、定律、公式、仪器的使用难掌握、易忘记,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若能利用诗词的语言、结构、韵律特点编成顺口溜,如用“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记忆贯性、用“增则反,减则同,不变则为零”帮助理解楞次定律的运用、用“左物右码先调零,天平一定要放平,砝码要用镊子夹,从大到小顺序拿”强调天平的使用等,既琅琅上口、活泼明快,又易于记忆。在教材上的一些插图旁结合内容试着配上诗词句,既可增添美之乐趣,又便于理解学习,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将诗词与物理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可通过习题的方式把两者联系起来学习。如:

1、填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一人是“影”,它是_______传播造成的。

答案: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2、选择: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熔化

答案:B。

3、说理:曹植的诗《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用物理知识回答: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

洛阳诗韵教案例7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 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 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选自《视野》2008年第8期)

[阅读思考]

1. 文中画线处说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简要说明 “荣誉和赞颂”在文中所指的内容。

2. 阅读文本,简要分析牡丹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参考答案]

1. 人们为它开花时的火热激情、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为它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倾倒,疯狂。

2. 牡丹具有高贵的品质。它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权贵;它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附世俗;它为将美好留驻人间,不吝惜生命,具有惊世骇俗的美;它拒绝人们对它不切实际的要求和盲目的崇拜,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写作借鉴]

第一,妙用拟人、排比、比喻、对比,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文中采用了大量拟人、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渲染牡丹之美,赋予牡丹高贵的品性和典雅的灵性。作者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题目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牡丹的坚守个性,给予了牡丹人格化的思维方式。开头连用四个排比句概括牡丹的美,写出了人们喜欢牡丹的原因,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洛阳诗韵教案例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有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我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为了证明自己,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一方讲罢,另一方辩驳。学生甲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反驳:“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

二、强化朗读

诗词教学一定要坚持以“读”为主。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具体地讲,就是要以赏读、品读、教读、自读等形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因为,通过“读”学生可以了解诗词的形式,体会诗词的意境,揣摩诗人的心境,感知社会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读”可以把理解诗词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比如,教学《声声慢》,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就可以运用范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自主体验环节,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朗诵比赛方案,运用单读、齐读、领读、分组读、合作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最后,教师还可以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与音相关”的特点,提升教学的深度。这样教学,学生自然会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到《声声慢》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和主旨之美。

三、注重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而且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落满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是这首诗的关键,对吗?如果不知道“折柳”表惜别怀远之意,就无法回答,由柳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洛阳诗韵教案例9

休沐辰良不待晴,径称闲客此闲行。春衫欺雨任教冷,病眼得山元自明。抹黛浓岚围坐晚,揉蓝新渌没篙清。栖鸦未到催归去,想被东风笑薄情。——范成大《次韵韩无咎右司上巳泛湖》

三月初三寒食雨,春光黯淡似秋光。羽书未报江东捷,何日看花到洛阳。——释行海《三月三日寒食》

似惜残红未放稀,佳人怯试薄罗衣。桃花水涨冰犹凝,燕子泥融雪更飞。老去寻芳元自懒,病来吹霎不如归。常嫌禊帖书清朗,尔许奇寒可浴沂。——方回《久苦春寒三月三日戏作俳体》

寒沙日午雾犹含,萧瑟风光三月三。扑地柳花新燕子,不由人不忆江南。——王微《忆江南》

圣朝无复用舟师,戏遣艨艟插戟枝。沸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不胜杯酌宁辞醉,传语风光共此嬉。远比永和真继轨,临摹茧纸看他时。——张耒《次韵王敏仲至西池会饮》

草堂寂历自禅居,山下春光正祓除。邻犬人归纤月后,木鱼风落妙香初。萧疏远岫云林画,映带清流内史书。乘兴寻师相赏处,笔床经案独踌躇。——程嘉燧《三月三日泊虞山下步寻等慈师不遇》

洛阳诗韵教案例10

当然是花香。“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开始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因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故称作信。花信风旧时指的是从小寒到谷雨之间的四个月。四个月中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作三候,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择一种花作为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远远就闻见一缕缕的清香,直渗入人的心脾。“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梅花居先,楝花殿后。这个没有雪的冬天,可以想象的是梅花。想起梅花,就仿佛看到在蝶翼般蹁跹的飞雪中,一株株苔须悬重的红梅开得热烈奔放,披锦带绣,芬芳四溢,像漫天的红霞落满枝头,看了让人心醉。“万本冻欲折,孤恨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应如律,先发映春台。”深雪盖地,夜中奇寒,万花沉寂,而梅花屹立,一枝独丽。既惊奇早放之奇又叹傲然之骨。很欣赏一句话:梅是静止的雪,雪是舞动的梅。在北方的冬日,雪和梅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好像少了谁都有些不圆满。要不,古人怎会这样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雪和梅在伯仲之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难怪“骚人搁笔费评章”了。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人们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但大都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情。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中读这些梅花诗,真是暗香浮动令人陶醉!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寒冬腊月,朔风凛冽,一枝寒梅傲立雪中,凌寒怒放。“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梅花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清香馥郁、芬芳扑鼻。“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一向为人们所倾倒,“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花与迎春、水仙、灵芝合称“雪中四友”,与竹、松、水仙、灵芝合称“五清”。

“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最早是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礼品的。春秋时,越国的使节诸发出使梁国,在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赠给了梁王。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门赠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就带了浓浓的友情,这样有雅兴的人还能到哪里寻觅呢?“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青门外,只凭芳草,寻访郎君。”先寄一枝芳春,看到春草再次发青,定会寻找友人的踪迹,这样的情意比炉火更温暖。梅于南北朝时,“始以花闻天下”。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留下五瓣的花型,拂之不去,逐号“梅花妆”。只不过让我弄不懂的是,那位寿阳公主,怎的就“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这样“人皆效之”的梅花妆,想来也如徐昭佩的半面妆,只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美容方法。至于能不能勾人心魄,能不能留住人心,则当另论。只是不知道,这位寿阳公主的命运与人生,是否真的能如梅花一样芬芳?南朝梁诗人何逊,居职洛阳,由于思念昔日扬州官舍前的一株梅树,竟然向上司打报告请求再去扬州做官。回到扬州,花正盛开,他高兴得在花前整整徘徊了一天,真是爱梅成癖。后来好事者封何逊和寿阳公主为梅花的男神和女神。

《诗经》有“抛梅求婚”的故事,说的是在梅子成熟的时候,男女青年相聚,姑娘把梅子掷给小伙子表示求爱。“梅”与“媒”两字音同,古时人们把“梅”视为“媒合之果”。据说,李清照逃难到江南的桃花坞后,看到大雪中的一株红梅,想着自己的身世,不禁流下泪来,用梅花瓣粘出了“独梅隆冬遗孀户”半联对子。人们都猜不出来其用意。后来一个读书人在二月杏花盛开时,用杏花贴成“杏林春暖第一家”的下联。两位知心人相见,情投意合,终成佳侣。这实在是厚诬古人。想来,李清照这“轻舞罗扇扑流萤,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大家闺秀,再怎么落魄也不会到如此境地。何况,在那战乱的年代,谁还有心情为征婚而谈诗弄文呢?

“梅以韵胜,以格高”。仅仅七个字,就高度概括出梅的风姿。梅花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梅有个特点,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机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文人画士认为,梅贵曲,忌直,直则无意。因此,梅在画家的笔下,脱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龙干虬枝,曲折粗犷苍然,以尽显梅的风骨。这样的梅花,被龚自珍骂为“病梅”。他自购三百盆“病梅”,大哭了三日,《病梅馆记》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元代画梅成癖的王冕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他的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该是诗人的自励,一语双关,启人心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好花须得人赏。雪中赏梅,自是好事一桩;若瓶插一技,暗香浮动,满室飘幽;若再邀友相聚,当然更是快事。古人赏梅讲究“四贵”,即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据说,古人赏梅有26种境物之说: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烹茶、美人淡妆簪戴。这样繁多而诗意的名堂,让我怎么也想不出来。但梅有风骨,有意趣,也有景趣,岂能不令人爱?“彼此欣赏,便是最佳姿态”,不独对人。因此,看似平常的“小花小草”也入眼,“小虫小鸟”也入耳。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可以安静地思考,让思想像野草般生长。“有了思想,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欣喜若狂”。

行走在梅花的暗香之间,在淡墨里洞察雾里梅花的幽香,会满心羡慕起古人来。“于我命中无大事,关心雪后有梅花。”这样的同道中人似乎不少。最著名的似乎应该算北宋著名隐士林逋。他生于盛世,却淡薄名利,终身不曾做官,隐居孤山,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宗皇帝闻其名,诏示官吏每年过节都要去慰劳问候。林逋去世后,皇帝赐谥号为“和靖”。他的山园里遍植梅花,他倾情于梅花,梅花也同时成就了他,从而写下了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思恋故乡,自是情理之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远游四方以求仕宦的人,才会被时令节物触动惊心吧?“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是谁为着内心缠结着离恨,特意将双眉画成远山般弯曲细长?她在期待什么?

据说梅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梅花五朵简单的花瓣,尽现了生命里的安稳与尘世的善意。没有雪来,就在这花香里沉醉吧。

山茶

茶,自然是人们的喜爱之物。茶树是见过的,在杭州西湖的龙井村,但不曾见过自然中开花的茶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想来开花也别有一番绰约风姿。

说到山茶,觉得是远离中原的风物,更应该在彩云之南的春日滇地。这似乎是受了杨朔先生《茶花赋》的影响。虽然陆放翁有言“雪里开花到春晓,世间耐久孰如君”,但在杨朔先生的笔下,山茶更应了春景。杨朔曾于二月游历云南昆明,在名篇《茶花赋》里这样说,在花事最盛的西山华庭寺,迎春而开的梅、白玉兰、迎春等,“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能成为春深似海的主角,对于茶花来说,也的确应当。

“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说山茶是云南春天的灵魂,是云南春天的象征,似乎还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云南大理是一个开满茶花的美丽世界,名品遍布。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明代状元杨慎就说过“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夭桃都压倒,装点好,园林处处红云岛”。隆冬时节,在滇池之滨、洱海之畔,山茶盈盈盛开。“大理有一种茶花,叫做‘十八学士’,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朵朵颜色不同,红的便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绝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朵朵形状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这是段誉向王夫人介绍的茶花,真真假假。这样绝妙的花儿,在山茶花中只是寻常。还有满月、眼儿媚、抓破美人脸、倚栏娇等,名字就让人心动。也难怪人们又将山茶称作“十绝美人”。这些“十绝美人”,在气候温润的大理,想必享尽大自然的恩泽,才让段氏子弟一个个风流倜傥、韵事不断。

“似共东风解相识,一枝先已破春寒。”在百花凋零、万物沉寂的寒冬,山茶傲雪怒放。它鲜红的花朵,像一团团火焰,给寒冬大地带来绿色生机,给生命带来无限希望。这样的花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盛赞。唐代诗人司空图诗曰:“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可见,山茶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了名贵观赏花木。也正因为此,尽管山茶花始开于初冬,常开于南方温润之地,但毕竟为少见之物,人们仍然夸它说:“腊月冒寒开,楚梅犹不奈”、“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山茶的花期很长,曾巩的“山茶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将山茶花跨春而开的特征生动地揭示出来。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单就花期长短来看,山茶可以傲目称雄于诸花。所以,李渔赞它“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算得上一语中的。

山茶花别名玉茗、耐冬、薮春、山椿、晚山茶、洋茶等。玉茗是一种极名贵的白山茶花,花瓣纯白,花蕊黄色,萼绿。陆游有“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诗句赞美它。看《天龙八部》,王夫人的庄园叫曼陀山庄。这个“曼陀”似乎应该指曼陀罗树而不是曼陀罗花。在佛教中,红山茶又被称为曼陀罗树。曼陀罗是梵语的音译,其意为“悦意”。佛教界视曼陀罗为祥瑞之花,考其渊源,则与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及其大弟子摩诃迦叶“微笑”的传法典故有关。而曼陀罗花是有毒的,作家亦舒似乎写过这样名字的小说。这一点,或许是金庸先生的笔误了。茶花,具有艳而不娇、长寿百年诸德,古人又称之为“十德花”,为爱情花之一。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中,玛丽生性偏爱茶花,出门随身带茶花,她的悲欢离合故事传遍了世界。山茶花在中国又称“胜利之花”,象征着勇敢、正派和善于斗争。这个故事传说与吴三桂有关。对于这个置民族大义而不顾,“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枭雄,人们有微词也是应当的。但山茶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庭院了,被人们广泛观赏,又何必要牵扯上吴三桂这个历史上的蹩脚角色呢?这样的故事,如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一样,只能当做戏说和笑谈吧,增加些许谈资。

“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是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与山茶相连的贤人达士不少。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之称的青岛崂山太清宫前植下一株山茶。这株山茶,是崂山稀有茶花品种。每到隆冬时节,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个树冠像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只是不知这株山茶是怎样的品种。《崂山记里》有描绘它的文字:“三殿内皆有耐冬,自十月开至来年三月。遇雪压花,夫见白者雪也,黄者花之心,绿者花之叶也。真乃一径一花色,无处不鸟音。”在《聊斋志异》中,这株山茶被蒲松龄描绘成“茶仙”绛雪。

在小说《香玉》里,耐冬绛雪幻化为一位艳而不妖的红裳女子,与白牡丹仙子香玉一起邂逅了黄生。“香玉是诗句邀来,绛雪是眼泪哭来。”在香玉沦为花鬼期间,在黄生因为绛雪“数日不复至”吟诗苦怀香玉之际,绛雪随即现身相伴,但一直不肯越雷池一步,正如她对黄生坦言的那样:“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在她的帮助下,黄生与香玉生死相许,得以超越阴阳之隔而再续前缘。黄生由此而深深地感叹:“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在这世上,有如此成人之美情怀的又有几何?又有谁能如茶花女玛丽这样说“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连袂人何处?孤灯照晚窗。空山人一个,对影自成双。”这是绛雪在香玉魂销香断之后为黄生所写的一首诗,读之令人怅然若失。

“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世界上难以挣脱的是情网,两情相悦也好,王八看绿豆对眼也罢,只要情之所至,纵然是阴阳殊途,依然是人鬼情未了,得到与失去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水仙

忽然想起了清供这个词。

这是个令人爽心的词。旧时文人喜欢在书斋摆点盆景,称之为“案头清供”。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贵,一般是就地取材。有道是:“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因为无须刻意,无须破费,心有所属,寄托于物,自有一种生活态度或情趣在其中。被称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就常以一只老玉米、一个椭圆的小黄南瓜或一枚小葫芦作为清供。因为,这可以让他常嗅到乡野的味道,以慰藉那绵绵的思乡之情。

在远离绿色而寒冷的北方冬季,书斋案头摆上一两盆清供,些许绿意,淡淡清香,就把春天留在了室内,让人顿生暖意。“夕窗明莹不容尘,白石寒泉供此身。一派青阳消未得,夜香深护读书人。”这个季节,万木萧瑟寂寥,要找到有绿意的清供有些难,不讲究的人家便用大白菜和蒜头来代替了。“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玉立藐如仙。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间?”这是康熙皇帝赞美水仙的诗。虽然这位据说作诗最多的人诗作一般,倒也一语中的。水仙花确实是北方冬日里再好不过的清供了。在古代的花历著录中,水仙被列为“殿岁花”之一,它“前接腊梅,后迎江梅”,与松、竹、梅等为伴,同为“岁寒友”。中国人的官位意识比较强,很多都讲究名分尊卑,对花儿也不例外。明人张丑按照官爵的等级,将水仙定为最高的品级――“一品九命”,与兰花、牡丹、梅花等同列,可谓推崇备至。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荼蘼倒,只此寒梅无好枝。”水仙花对生活的要求简单朴素,适宜的阳光和温度,一盆清贫的水,就滋养了它的一生。只凭一勺清水,几粒石子也就能生根发芽。寒冬时节,百花凋零,水仙花却叶花俱在,细茎嫩绿,花朵如雪,清香宜人……这样的花儿还能到哪里寻觅?这样的冬天还有什么可寂寞的呢?难怪,寒冬腊月,人们喜欢从市上买回水仙,置于窗台、几案之上。清水一盆,白石数粒,简单清楚,一尘不染。春节前后,水仙清姿绽露,那翠绿欲滴的叶片,亭亭玉立的花梗,衬着银白色的花朵,时时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清奇俏雅,自有飘逸凌波之致。“玉色依稀捉月仙”,难怪诗人爱用月之轻盈皎洁来比水仙之美。

这也应了水仙的另一个名字:凌波仙子。“风流谁是陈思客,想像当年洛水人。”在古代咏水仙的诗中,常提到洛水和洛神。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因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结为百年之好而溺于洛水成仙。凌波是什么样子?就是浮动于水波之上,缓缓行走。凌波微步语出于曹子建《洛神赋》。在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凌波微步是一种武功,“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及“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可谓是其要诀。但这令人难以想象,也难怪世上没有此武功。“凌波舞”倒是有的,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曲,盛唐时歌舞名妓谢阿蛮就擅长此舞。据说,谢阿蛮虽名在乐籍中,却于内侍省列册,享受有正五品俸酬。她在表演此舞时,要由杨贵妃弹琵琶,宁王李宪吹玉笛,李龟年吹筚篥伴奏。这样的风采,想来也不比“回眸一笑百媚生”杨贵妃逊色。难怪杨贵妃要赐给她珍贵的臂环,称她为“红粟玉臂友”。这样看来,把“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的洛河女神喻为冰肌玉骨的水仙花,也足可见其神韵了。但真正使水仙与凌波仙子划上等号的,恐怕还是黄庭坚的诗:“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奇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时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水仙是石蒜科中的代表花卉。根似蒜头而大,叶似蒜叶而厚。因这般的模样,有人称水仙为“雅蒜”。蒜本为家常之物,多了一个“雅”字便提升了品位。单瓣水仙茎头具数花,六裂而色白,中有黄色副冠,状如浅杯,白冠黄心相映成趣,被人称为“金盏银台”。重瓣的水仙,因为花瓣卷皱,下部淡黄而上部淡白,无杯状副冠,又称玉玲珑。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历史上喜欢水仙的为数不少。据说,我国最早的咏水仙花诗出现在北宋,作者为陈抟。这位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的老祖,是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宋学的奠基人,传说很多。他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只是不知道,这水仙曾给了他几多灵感?宋代著名诗人中,最早酷爱水仙的是黄庭坚。杨万里后来曾戏称黄庭坚为水仙的“本家”。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嗜水仙如命。每到冬季,李渔都要令家人购回许多水仙花。有一年冬天,他穷得衣服都拿去典当了。为了买水仙,李渔对家人说:“我宁愿少一年的寿数,也不愿意一年看不到水仙。”最后,无奈的家人只得把耳环典当后让他买了水仙花。李渔爱水仙,在《闲情偶寄》里专门有水仙一章。他说,妇人有面若桃花的,有腰肢如柳的,有体态丰满如牡丹、芍药的,甚至有瘦比秋菊、海棠的,但没有像水仙的。他眼中像水仙的女人,应该是“淡而多姿,不动不摇,而能作态者”,而且还要“善媚”。

或许真的少水仙这样的女人。在中国,水仙花有很多巧妙优美的名字,如天葱、俪兰、女星、女史花、雅客、雪中花、玉玲珑、金银台、姚女花等等,而且有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比如,传说水仙花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娥皇、女英同嫁给舜,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惜她们,便将她们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使她们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诗人是把离去的情人比喻成水仙,也写出水仙的神秘。虽然,有人说这里的“水仙”不是指水仙花,而是暗用《列仙传》中琴高的典故。

如水仙这样的男人,有吗?当然有。在希腊神话里,水仙花是美少年纳西塞斯的化身。这天下第一美男子,爱上了湖水中自己的影子,日日为爱折磨,死后化成了水仙花。记得少年时读希腊神话集,书中关于水仙花的故事曾让我很困惑,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自恋的人?但成年以后,看到了希腊神话关于水仙花的三种说法,我倒更相信一句诗:“他燃起爱情,又被爱情焚烧。”

这恰如我们望到春天的时候,那些在冬日里的冰冷和坚守,一起都要融化了。

瑞香

人们都喜欢喜庆的字眼,比如祥瑞。祥瑞又称“符瑞”,被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

古代祥瑞,大体可分为五种: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在最高等级的瑞兆中,让我奇怪的是,竟然有三种是传说中的东西:“状麇身牛尾,圆顶一角”的神兽麒麟,“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的瑞鸟凤凰,“头似驼、角似鹿、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即便是龟,也往往加一个“神”字来赞誉,因为古人常用龟甲占卜。假如仅仅从想象力这一点来看,现代人比老祖宗要逊色得多。

瑞香的名字,据说就来自一场奇异的梦,而且与北宋的一个僧人有关。

地点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宋朝的一天,一个喜欢云游的僧人在庙后石凳上入定,梦中被浓郁的花香陶醉。他一觉醒来后四处寻觅,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株绿叶笼罩、芳香袭人的小树。他将这株小树移植盆中,供于佛前,为其命名“睡香”。后来,僧人将庐山所遇所见传与他人,一传十,十传百,众人纷纷登上庐山观赏此花。此花开时正值新春佳节,芳香袭人,人们都认为此为花中祥瑞,所以将“睡香”更名为瑞香。这个故事记载在有封建官场长青树之称的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里。因此,同时代的诗人王十朋这样说:“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芬。”

这个故事很有趣,但却有些以讹传讹。古人说,“山深月冷梅花尽,压尽群英是此香”。从瑞香的花期来看,就经不起推敲。这个季节的庐山,虽然地处江南,却是一片北国风光,处处都是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又何来僧人在庙后石凳上入定之理?瑞香古称“露甲”,在屈原的《楚辞・九章》中,就曾有“露甲辛夷,死林薄兮”的句子,自然也不会有宋代僧人发现之理了。只是“露甲”这个词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是把盔甲露出来吗?看瑞香的花瓣,与盔甲有很远的距离。瑞香的名字,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就写过《瑞香花》:“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此外,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陈子高也写过瑞香诗,只是不知道这位“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的男人,在无奈的人生游戏中,怎样看待如花一样的生命?

虽然上面的故事来历有些怀疑,但瑞香在宋代颇受欢迎却是事实,是文人中很流行的一种花。 杨万里在《瑞香花新开》中描摹过它的神韵和奇香:“外著明霞绮,中裁淡玉纱……香中真上瑞,兰麝敢名家。”朱敦儒说的更夸张:“紫帔红襟艳争浓,光彩烁疏栊。香为小字,瑞为高姓,道骨仙风。此花合向瑶池种,可惜未遭逢。阿环见了,羞回眼尾,愁聚眉丛。”让杨玉环见了都心生妒意、百媚顿失的花儿,你可以想象其道骨仙风了。一天,苏轼与友人在杭州真觉院聚饮并赏瑞香花。苏轼即兴写下《西江月・真觉赏瑞香》:“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红。此花清绝更纤。把酒何人心动。”夜半时分,月下的幽深小院,有清风徐徐吹来,城楼上的画鼓响了三通,灯油也快燃尽,文友饮兴尚浓。他们把瑞香花插在黑头巾上,连陪欢的歌女们都争抢酒杯畅饮。苏轼乘兴又作《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妙语一时飞动。”一首小词,把当时社会的宴饮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

瑞香属常绿小灌木,叶子和桂花、冬青差不多而略细小。如果把瑞香放在春天的百花园里,实在貌不惊人,但在万花凋零的冬日,它便显得卓尔不群。尤其是盆景,更有一番潇洒神韵。瑞香又名“风流树”、“瑞兰”、“蓬莱紫”、“千里香”、“雪花皮”、“山棉皮”等。“蓬莱紫”应该与瑞香花色有关。深绿的叶丛中,瑞香花恣意怒放,花开满枝,一团团,一簇簇,光艳夺目。花被筒状,上端裂成四瓣,乳白色,夹带一点紫,形若丁香。“风流树”,似乎是杏树的专利,不知瑞香怎样风流?“千里香”倒是值得琢磨。印象中,有一种蔷薇叫“十里香”,桂花也有被称为“百里香”的,但与瑞香霸气十足的香气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瑞香含苞待放之时,浅紫色的花团掩映在枝叶之间,每个花团都有数束纤细的花蕾。瑞香花香浓烈,几乎可称为桀骜不驯。“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梦里春。窃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柯半梦人。”诗人戏称瑞香花香袭人,在幽室中坐禅的佛僧也会为之心慌意乱。19世纪,瑞香传入西方后得到青睐,人称之其为在情人节盛开的浪漫植物。在维多利亚时代,瑞香被女性们作为胸花佩在胸前,情人节里女士芳气袭人,男士意乱情迷也是难免的了。

洛阳诗韵教案例11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炼词,若能抓住关键字词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深刻品味诗人的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尽显草木萌发,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又如《题李凝幽居》贾岛里的一句,“僧敲月下门”一字,不但表明来者是客的身份,更写出了人物休闲随意的心情,也更显出了夜得静寂。又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不但写出了兴华争相开放的美丽,更让我们想象到被花香吸引而来的蜜蜂嗡嗡,蝴蝶翩飞的热闹场景象,可以说一个字即让我们看到了花多花艳,更闻到花香,既写出了一个静态的画面美,更感到了一个动态的韵律美。一个字使全诗的意境全出。

二 典型景物赏析

古诗词中有很多景物是常客,理解诗意时若能抓住这些景物的代表含义,则很容易进入诗词意境。

如:植物类:“杨柳”往往含离别之情,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体现在诗中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落花”往往表达伤心之意,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松”“梅”“竹”往往用来象征诗人坚贞的品质。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郑板桥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等

景观类:“月”表达离愁别绪,渲染悲寂氛围。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斜阳多表现黄昏暮色中愁绪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频洲。”“雨”往往可以渲染伤心的气氛,如刘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动物类:“乌鸦”往往与其他景物组合在一起,衬托愁苦之情,如马致远《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又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鸿雁”往往表达思乡、思念亲人之愁苦,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行为类:吹笛、吹箫往往表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独之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凭栏多为思念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如宋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栏,波面双双彩鸳系。”抒发对人思念之情。

三 了解写作背景

一些作品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欣赏这类作品,须先对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如欣赏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初读很可能认为词中所言之愁是一般的闺中的独处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理解的一个误区,这是因为不清楚词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的人生际遇所致。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去世,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愁苦,再加上自己与丈夫所收藏的金石书画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因战乱只身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了解这些后,就不会再将词中的愁仅现解为闺妇之愁,还应兼有面面很抑郁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四 借修辞分析赏析

修辞可帮助诗人让感情更具体形象。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愁这个抽象的概念写的那么具体可感,像满川的青草望不到边,如满城风絮无处不在,又若梅雨时节的雨持续不断,从面积上无边无际,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上又连绵不绝,这愁真是让人包围的无处可逃,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想要消除它,更是无从下手。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又如李清照《武陵春》里把愁比作可感的物体,竟也有了重量,那么的新奇又形象的比喻。“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愁重得连船也载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