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异常分析报告

异常分析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6:00:04

异常分析报告

异常分析报告例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患者造血干细胞出现增殖分化异常的情况, 导致患者出现造血功能障碍[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效果较差, 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给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 主要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实施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作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3月10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 均经相关检查确诊。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实验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50.23±6.32)岁。对照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51.20±6.2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 如保肝护肾、抗感染、抗贫血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沙利度胺进行口服治疗, 初始剂量为100 mg/d, 若患者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则每周剂量递增50 mg/d, 直至200 mg, 之后再将用药剂量改为100~200 mg/d。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环孢素A进行口服治疗, 环孢素A初始剂量为5 mg/(kg・d), 维持剂量为10 mg/(kg・d), 直到患者出现血液学反应或者其他副作用;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外周神经病变, 则应立即停药, 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措施。两组均治疗6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血液学进步及无效, 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血液学进步率[2]。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8.00%, 对照组为60.00%, 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2. 2 不良反应 实验组11例(22.00%)患者存在肝转氨酶升高, 对照组中9例(18.00%)患者存在肝转氨酶升高,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其不良反应均有所好转。

3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患者造血细胞出现异常所致。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会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因为感染、出血而出现死亡的情况[3]。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疾病进展的方式以及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因素为细胞内激活癌基因的数量以及类型。

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方法较多, 如小剂量化疗、诱导分化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小剂量化疗联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等, 但是以上方法治疗的总有效率较低。因此, 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程比较平稳, 且临床表现没有出现恶性表征, 则为患者治疗的目标为提高血细胞的数量。

环孢素A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免疫抑制剂, 其主要具有对Th细胞释放以及合成IL-2进行抑制, 同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合成造血抑制因子以及扩增进行抑制, 使患者的异常染色体消失、病态造血消失, 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实施环孢素A治疗, 可以对患者的粒/巨噬系祖细胞(CFU-GM)以及红系祖细胞(CFU-E)进行促增殖, 同时环孢素A可以对T细胞的激活、肿瘤坏死因子-1(TNF-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造血负调控因子进行抑制。

沙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 可以对血管新生的相关因子表达进行调节, 抑制血管的新生。同时沙利度胺可以对基质细胞的功能以及数量进行调控, 以此改善患者的贫血情况[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效果较好, 且不良反应较少, 对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徐泽锋, 秦铁军, 张悦, 等.环孢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0, 31(7):451-455.

[2] 黄毅, 覃为理, 林东源, 等.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当代医学, 2013, 20(3):49-50.

异常分析报告例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2-02

预防接种副反应也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免疫接种后的不良事件或反应(简称AEFI),指的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抗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反应有关的反应[1-2],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疫苗层出不穷,而每个人的体质等各方面均有差异,近年来,媒体对于AEFI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本文对江苏省丹阳市1039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个案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7年7月——2013年6月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1039例预防接种疑似副反应(AEFI)报告个案。

1.2 方法 对1039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个案的相关资料用Excel表录入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7——2013年江苏省共收集到丹阳市延陵镇1039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个案,其中其中2007年报告21例,2008年报告97例,2009年报告102例,2010年报告132例,2011年报告228例,2012年报告386例,2013年报告73例。

2.2 2007——2013年江苏省丹阳市AEFI报告分类数及构成比 1039例报告中,1039例报告中,一般反应1028例,占98.9%,异常反应11例,占1.1%,无偶合症、实施差错事故、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和不详病例报告,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疫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疫苗对人类尤其是婴幼儿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御外来病毒的侵害,使婴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加上疫苗或多或少的副作用[3-4],也使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1039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个案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3年江苏省共收集到丹阳市延陵镇1039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个案,其中2007年报告21例,2008年报告97例,2009年报告102例,2010年报告132例,2011年报告228例,2012年报告386例,2013年报告73例。1039例报告中,一般反应1028例,占98.9%,异常反应11例,占1.1%,无偶合症、实施差错事故、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和不详病例报告,发生AEFI最多的疫苗是百白破331例(31.85%),其次是流脑A群185例(17.8%),发生AEFI最少的疫苗是甲肝灭活疫苗1例(0.09%),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景红卫,马爱霞.全程护理干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J].中国医学创新,2009,8(11):88-90.

异常分析报告例3

1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者和市场是如何评价的?市场是否认可企业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战略?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否也会影响市场对其评价?国内外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本文在中国情境下,采用事件研究法,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研究社会责任报告前后三天的市场反应。从社会责任报告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探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阐明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

2研究假设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及权威部门的明确要求。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同样有质量的问题,不少企业操纵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不是完整、客观的信息。本文共收集到486份我国企业的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分,评分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级第三方机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有限公司给出,平均得分为35.05分,其中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所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分为32.82分,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所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分为36.44分。可见,我国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市场反应的正负方向不明确。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不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

如果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较高,涵盖更为广泛的绩效等信息,投资者认为公司的行为是真诚的,公司的声誉资本会增加,将产生较为正面的市场反应;如果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较低,缺少关键的绩效信息,投资者认为企业的行为不够真诚,甚至是虚假的,企业的声誉将受损,资本市场的反应较为负面。据以上分析提出第二个假设: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显著正相关。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年所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初始样本,其中剔除ST公司,共收集到486家上市公司所分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分,之后根据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分,分三个区间(10分—25分、25分—35分、35分以上)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所的社会责任报告分别进行随机抽样,获得最终样本为202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102份,非独立披露的为100份。

3.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告日前后的累积异常收益(CAR)的研究来验证资本市场对相关事件的反应,累积异常收益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越强烈,其中异常收益率(AR)采用以下市场模型计算,即:ARit=Rit-(ai+biRmt)

公式中,Rit为第i支股票在事件期t的实际收益值,(ai+biRmt)是用市场模型估计的第i支股票在事件期t的期望收益值,ai,bi分别是市场模型的参数,由对估计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来。对于事件窗口的选择,本文使用的标准事件窗口是(-3,3);选择(-10,-4)作为估计窗口。在单个公司的AR基础上,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累计异常收益率(CAR):

对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的研究,本文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采用润灵环球( RKS) 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分结果,该评分间接衡量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反映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以及披露情况。

为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还需加入控制变量。包括股权性质(State)、是否为重污染行业企业(Indnat)、盈利能力( NI) 、企业规模( Size)、财务状况( Lev)。

对于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 CAR=α0+α1CSR+α2NI+α3Size+α4Lev+α5State+α6Indnat

根据假设2,本文预期α1>0。

4研究结果及分析

4.1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分析

表1、表2为本文所选取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样本的市场反应描述性统计结果。市场反应的结果表明,报告独立披露及非独立披露的样本公司事件窗口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均为负,其中报告独立披露的样本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0.0119,报告非独立披露的样本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0.0331;相对于非独立披露的报告,独立披露的报告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较高,但从CAR数值来看样本企业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两者都比较小; 样本中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正的企业共有101家,占总样本的50%,其中报告独立披露的为48家,占报告独立披露企业样本的47%,

报告非独立披露的为53家,占报告非独立披露企业样本的53%;虽然对于所选样本的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负

但P值大于0.05,并不显著,此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不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

4.2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市场反应影响的回归分析

基于我国202家上市公司的2010年度社会(上接41页)责任报告,将社会责任报告按照方式分类,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得分、整体性得分、内容性得分分别对市场反应进行回归,检验报告的质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因变量为事件窗口7天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回归方程还加入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

表3显示的是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市场反应影响的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得分、整体性得分、内容性得分与累计异常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2,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则市场反应越积极。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我国企业的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不显著。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正相关,报告的综合得分、整体性得分、内容性得分与累计异常收益率正相关。另外,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不显著,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是影响市场反应的关键因素。为了从社会责任行为中获取经济利益,我国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时,应注重报告的质量,全面、客观地披露绩效等关键信息。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述结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者、使用者和监管者都有重要意义。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有市场反应的, 所以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 并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努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异常分析报告例4

由于人们的临床医疗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医院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面的保障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本文为了分析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疗安全相关性,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孕产妇进行研究,以供临床研究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未建立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收治的6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2月建立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后收治的6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平均年龄(23.81±1.61)岁;孕产史:43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受教育程度:34例大专以上,26例高中或以下。观察组:平均年龄(25.54±2.15)岁;孕产史:45例初产妇,15例经产妇;受教育程度:36例大专以上,24例高中或以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孕产史,受教育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构建方法:①制定危急值登记制度:产科及超声科应分别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2],对危急值处理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完成登记环节工作。②规范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流程:超声科详细记录诊断结果并立即通知相关护士,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立即通知主治医生,主治医生接到通知后立即做出处理决定,当无法果断处理要向科主任汇报详细情况,出现死亡情况,由科主任向分管院长汇报。③明确工作职责及合理分工:医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记录。

1.3观察指标 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孕产妇的不良结局发生率、医疗干预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不良结局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软件SPSS17.0版进行卡方检验;医疗干预时间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软件SPSS17.0版进行t检验。如果存在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和医疗干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一方面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另一方面能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使医院各个科室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使医院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还能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

危急值是指与正常值参考范围存在较大差距的检验或检查值[3],并提示患者生命安全可能存在危险性。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可参照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并由产科科室和医技科室共同制定其具体项目及范围。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具体内容包括脐带异常、胎盘异常、胎心异常、孕产妇异常、妊娠异常五方面[4],在超声检查过程中,脐带异常是指脐带先露、脐带扭转、脐带绕颈、脐带脱垂以及脐带真结,并其维持时间不少于三星期;胎盘异常是指完全性前置胎盘、帆状胎盘且伴有前置血管、胎盘早剥;胎心异常是指胎儿心跳停止、胎心过速或过缓、胎心节律不齐;孕产妇异常是指卵巢肿瘤蒂扭转、卵巢肿瘤蒂破裂、黄体破裂;妊娠异常是指输卵管妊娠、宫角妊娠、宫颈妊娠、间质部妊娠、残角子宫妊娠。

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为医院医疗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还可以预见产科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能及时获得患者病情,从而能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及健康。另一方面,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还能为医生选择适合孕产妇的分娩方式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建立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后,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医疗干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通过上述讨论和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临床医疗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银芝.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疗安全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6):68-69.

异常分析报告例5

按《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所列示股价异常波动的标准进行统计,今年以来股价异动的公司数、次数都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在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中,2006年1-9月股价异动公司数为188家,异动次数为406次;2007年1-9月股价异动公司数为271家,异动次数为846次。与去年同期相比,股价异动公司数增长44.15%,而异动次数增长108.37%,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倍。

二、异常波动股票的风险不容忽视

(一)绩差股往往是股价异常波动的主角

据统计,2007年1-9月ST、*ST类公司股价异动公司数为76家,占28.04%;但异动次数却高达430次,占比为50.83%(见附表)可见ST、*ST类公司股价异动次数更为频繁。另外,在所有异常波动的股票中,异动次数达8次以上的公司有29家,其中23家公司为ST、*ST类公司,占比达79.31%,这些公司业绩均较差,投资风险较大。

(二)股价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概念”炒作

引起股价异动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存在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借壳上市、注入资产、整体上市等概念及预期,公司基本面在异动期间均没有实质变化,投资者的期望更多是对公司未来重组成功后基本面的改观。但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此类题材股目前的基本面较差,且不少公司存在退市风险,一般来说公司债权债务关系、股权关系等都极其复杂,重组成功与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最终重组失败,往往是公司被退市,投资者将会遭受重大损失。

(三)部分股价异动起因于目的性、倾向性的研究报告及传闻

资本市场是各种利益主体博弈的场所,为了牟取不当利益,一些带有目的性或倾向性的研究报告、传闻时常流入市场。此类研究报告、传闻绝大多数都最终被证实是虚假、误导性信息,投资者不加分析地利用此类信息,盲目跟风炒作,往往被某种利益主体所利用,遭受极大的损失。在一些情况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概念可能仅是一种传闻,连上市公司自身都没有确切消息,但仅凭借这种传闻,公司股价可能就被连续炒作,出现异常波动,投资风险极大。

(四)部分股价异动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随着股改基本完成,全流通时代即将到来。为配合限售股份的解禁上市流通、相关人员的内幕交易等,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重大事项泄密、信息披露不及时等违法手段配合相关人员牟取利益,从而引发股价异常波动。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于此类股票的中小投资者往往是主要受害对象。

三、异常波动股票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分析公司基本面,注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实质变动

无风不起浪,公司股价出现异动往往是公司在某方面出现变化的反映,投资者此时不应当盲目追涨杀跌,应认真分析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关注公司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变动、是否存在可能对未来业绩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通过自己的认真分析后作出投资决策,不轻信各种传闻。

(二)仔细阅读和分析上市公司公告

上市公司公告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购重组等所有对公司股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事项的公开正式披露的报告,是上市公司“官方”的信息披露,公司要对该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投资者应当将上市公司公告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进行仔细阅读及分析。

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公司都需要股价异常波动公告,投资者可以结合股价异动前的相关公告对公司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相关公告中“对公司产生影响”及“披露事项风险提示”部分,认真分析该重要事项是否就是引起股价异动的原因,该重要事项对公司可能产生的财务影响、长短期影响等。

(三)审慎对待相关研究报告

异常分析报告例6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

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 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异常分析报告例7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迅速发展,变电站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过程层的通信网络报文已经成为变电站智能设备间信息交互和共享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整个智能变电站的通信是智能设备和通信网络的健康状况,可能导致电力系统重大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网络报文的发送端、接收端及通信网络异常或故障,因此需要对网络报文进行有效的监视、记录和诊断,提前发现通信网络的薄弱环节和故障设备,预防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

1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技术特点及构成

技术特点:无损高速记录;海量数据存储;结构灵活安全;调试过程可视化;

网络可靠性在线监视;信息综合分析;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

网络报文分析系统构成:现阶段实现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功能的方式是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系统,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系统的结构采用“1 台网络报文分析单元+N 台网络报文记录单元”的构成模式。

2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标准规范

(1)DL/T 553-2013 电力系统动态记录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2)Q/GDW 383-2009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3)Q/GDW 715-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技术条件;

(4)Q/GDW 733-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

(5)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

3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的作用

3.1 网络报文实时记录、监视及分析

实时分析报文,给出预警信息并启动报文记录,启动报文记录的条件包括:报文格式错误:SV、GOOSE、MMS等报文格式错误;报文不连续:丢帧、重复、超时等;报文不同步;数据属性变化:品质因数变化、同步标志变化等;SV采样异常:频率不稳定、双A/D不一致等;对时服务事件:时钟加入、退出、切换等。

3.2 电力系统数据实时监视及分析

实时监视电力系统数据,如有效值、相角、频率、有功、无功、功率因数、差流、阻抗等量值及开关量状态。

实时分析以下异常:电压突变、电压越限、零序(或负序)电压越限、谐波电压越限、电流突变、电流越限、频率越限、开关量变位等,并给出告警信息。

3.3 网络流量、网络报文统计、异常报警

实时监视及分析网络状态,实时监视网络中节点的增加和删除、报文流量、帧速、通信状态等,给出预警信息并启动报文记录。启动报文记录的条件包括:流量异常、网络风暴、节点突增、通信超时、通信中断等。

3.4 网络报文回放、过滤

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对记录的网络原始报文进行分析,还原电力系统一次设备故障波形以及二次设备动作行为,便于事故后分析和快速查找故障原因。

3.5 原始报文查看

当电力系统故障发生时,不仅能对记录的网络原始报文进行分析,还能还原电力系统一次设备故障波形以及二次设备动作行为,便于事故发生后进行分析和快速查找故障原因。

4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技术参数

4.1 监听端口及处理能力

监听记录端口采用相互独立的数据接口控制器;过程层监听记录端口:6个100Mbps监听接口,端口形式:多模光纤ST,波长1310nm;站控层监听记录端口: 2个100Mbps监听接口,端口形式:电口,RJ45;单个端口的报文最大接入能力:100Mbps;端口100Mbps流量接入能力下同时接入个数:4个;装置长期稳定工作时的最大报文接入能力:400Mbps。

4.2 通讯端口及接入处理能力

采集装置接入端口: ≥4个1Gbps接入接口,接口形式:电口,RJ45;站控层通讯端口: ≥2个1Gbps/100Mbps自适应通讯接口,接口形式:电口,RJ45;装置长期稳定工作时的最大报文分析能力:500Mbps。

4.3 数据记录

SV报文连续记录:≥3 天(24路SV,每个SV 22通道,采样频率为4000Hz,总流量约30MB/秒);

GOOSE连续记录: ≥15 天,支持单独记录,记录空间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

MMS报文连续存储记录:≥3天;

报文异常事件记录:≥20000条,可配置;

记录数据的分辨率:≤1us;

数据存储格式:连续记录数据存储格式为.zip解压缩后为pcap,异常报文及GOOSE报文单独记录格式为pcap;

连续记录报文实时压缩,压缩比≥5,存储格式为.zip;

数据记录分连续记录区和异常记录区,循环滚动记录。

5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运行及维护

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现场运行时需注意指示灯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告警信息。指示灯一般用来指示装置的运行情况,指示灯有变化时,及时查看设备哪里出了问题,不能处理及时告知厂家。

保证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有告警信息,要分清告警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报文存在漏包、错包、重包等现象,及时找出相关设备,报文异常又分以下三种情况: GOOSE报文异常,分报文序列异常和报文内容异常;采样值报文异常,分报文序列异常和报文内容异常;MMS报文异常;网络通讯中断,及时找出中断的通讯端口。网络流量异常,及时检查相关交换机是否正常。

如果发生事故,调出相关保护跳闸报文,分析保护跳闸信号的动作过程,并结合采样值,综合分析整个的故障过程。

6 结束语

网络报文分析系统主要应用于基于IEC61850通信网络的智能变电站。通过海量记录过程层SV报文及Goose报文,有效实现网络报文的选择过滤、在线记录、网络流量统计。当网络流量异常时给出告警信号,报文异常时分析导致报文异常的原因,实现事故在线分析,图像化显示报文丢失、报文异常情况,最终实现通信网络的实时监测,预防电流系统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提起发现电流系统通信网络薄弱环节和故障设备,预防电流系统事故的发生,直接避免由于通信网络故障或一次设备、二次设备故障导致的电流系统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冯艳丽,王响,孙静.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关键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

[2]窦中山,魏勇,王兴安,金华蓉.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关键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14,06:96-99.

作者简介

异常分析报告例8

财务分析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财务分析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财务分析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财务分析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财务分析报告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一)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二)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异常分析报告例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97-01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种类、接种针次、受种人群都在不断增加,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屡见不鲜,严重者可引起儿童器官功能受损,逐渐引起公众、社会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本文对我市2008-2013年度本地区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石嘴山市2008-2013年度0~7岁常规免疫接种儿童、疫苗应急接种、强化免疫接种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人群。

1.2报告类型: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5种[2]。

1.3资料来源:收集我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网点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子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08-2013年度AEFI数据资料。

1.4 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2008-2013年度我市共报告AEFI36例,2008年、2009年各报告1例,2010年、2012年、2013年各报告9例,2011年报告7例。其中一般反应26例(72.22%),异常反应5例(13.89%),偶合症5例(13.89%),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病例报告。在36例AEFI中,48小时内报告率为94.44%,48小时内调查率为100%,AEFI个案完整率为100%。我市2008-2013年度共使用疫苗20种,共接种1172330剂次;有11种疫苗报告有AEFI发生,共发生36例,报告发生率为3.07/十万,其中报告发生率依次位于前五位的分别为:麻风、麻疹、无细胞百白破、脊灰、白破。

3 病例分析

3.1.1临床诊断分布 在一般反应报告中发热21例(80.76%),接种部位红肿浸润或硬结2例(7.69%),两者皆有3例(11.54%);异常反应中5例均为过敏性皮疹,报告5例偶合症中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1例,局部脓肿2例,其他2例。

3.1.2 发病时间分布 从接种疫苗至发病的间隔时间按24小时内、2-3天、4-7天、≥15天以上划分,分别报告占88.89%、2.78%,5.55%,2.78%。

3.1.3 年龄性别分布 报告的36例AEFI中,0~、1~组报告病例最多,其中0岁组报告17例,占47.22%,1岁组报告10例,占27.78%,3岁组报告2例,占5.56%,4岁组、6岁组、7岁组、≥8岁组各报告1例,分占2.77%;男27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3:1。

3.1.4 时间地区分布 我市三个县区共有58家接种单位,其中15家接种单位有病例报告;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冬春季节报告病例较多。其中11月至次年3月份共报告16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4.45%。

4 讨论

我市的AEFI监测系统由2008年开始运行,截止2013年底,累计报告AEFI36例,报告病例逐年增加,均为散发病例,未发生聚集性和群体性AEFI病例,未发生疫苗质量事故、接种实施事故病例,说明疫苗质量是保障的,我市各级接种单位接种人员的责任心也较强,操作比较规范,AEFI监测的敏感性也在逐年提高。

我市的AEFI监测报告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项监测工作逐步得到完善,各部门对AEFI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及时调查率、网络及时上报率、报告单位覆盖率等监测指标逐年得到了提高。但目前还存在报告病例数较少,个别单位存在漏报现象,部分接种单位对AEFI监测的敏感性不高,对病例的定义分类、报告范围、初步临床诊断知识掌握不扎实、 AEFI现场处理应对能力较差现象。所以要加强对基层接种人员AEFI监测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接种人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尽快提高各级监测敏感性,加强对公众或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宣教,让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好处和对AEFI客观、公正的认识;降低AEFI发病率,减少负面影响,提高预防接种工作在公众中的知信度是我们目前免疫规划工作中亟需要做的工作。

异常分析报告例10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0-0057-03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uty for an-ti-money laundering.This system has the active role in the practice.however.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which being the negative role in this system.So we should perfect the 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system,reduce the useless 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strengthen the analysis initiative 0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ability for suspicious transaction.

Key Words:Suspicious Transaction Report System;Anti Money Laundering;Financial Institution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核心内容。目前,金融机构均通过“总对总”方式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主体由银行业扩大到期货、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实践证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缺乏主动分析和识别等问题,导致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情报价值低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成效。

因此,究竟如何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减少金融机构“防御性”可疑交易报告,增强金融机构可疑交易分析主动性,提高可疑交易识别能力,这的确是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搭建起覆盖面广、“总对总”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机制。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919家金融机构通过“总对总”方式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量的可疑交易报告。《2008年反洗钱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数量达到6891万份,报告量是2007年的6.8倍。报告数量剧增与报告主体扩大有关,更主要原因是可疑交易报告“防御性”报告多,垃圾数据多。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可疑交易报告情报价值非常有限。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以及各分支机构共筛选发现1392个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向侦查机关报案752起,侦查机关根据报案线索共立案215起,破获线索203起。立案线索占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微乎其微。

分析形成可疑交易报告“防御性”报告多、情报价值低的原因主要是:

(一)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的初始制度安排所致

根据反洗钱国际标准,可疑交易的识别主要由金融机构自主进行判断。各国反洗钱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主要通过指引或指导性文件的形式列举可疑交易的判断标准或关注标准供金融机构参考。但由于我国反洗钱工作起步晚,金融机构识别可疑交易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有限,若没有客观标准,金融机构可能少报甚至不报可疑交易情况。因此,2007年实施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了金融机构48种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在执行《管理办法》中,特别是初期,金融机构把重点放在了报送系统开发和可疑交易标准量化等工作上,而忽略主动识别和分析,形成了海量的“防御性”报告。

(二)可疑交易与异常交易界限不清

国际上,通常把异常交易和可疑交易分开。而在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内容和范围较广,可疑交易报告中包含了大量异常交易。金融机构根据《管理办法》要求,对可疑交易标准予以量化,由系统自动提取并直接通过“总对总”上报至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由于我国可疑交易标准包含异常交易,加上金融机构缺乏主动分析和识别,导致可疑交易报告中含有大量异常交易报告和属异常但可以经人工判断排除的交易报告,而真正有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较少的状况,海量数据形成在所难免。在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海量可疑交易数据进行有效识别和分析,即使其中有重要线索,也可能被垃圾数据淹没,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严重影响监测分析效率和质量。

(四)可疑交易标准不易把握

《管理办法》虽然规定了金融机构48种可疑交易客观标准,但可疑交易标准把复杂的社会经济交易活动简单化了,在实际工作中可疑交易标准还是不易把握。48种可疑交易标准类型又可分为客观标准和主观判断。虽然主观判断标准提升了金融机构的主观分析、判断空间,但金融机构为了减少在被检查中出现分歧或受到漏报处罚,或出于省事的目的,并不愿意充分利用这一“权利”,仍采取“宁多毋漏”的防卫性报送策略,造成可疑交易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高。

(五)金融机构过分依赖识别系统

可疑交易从根本上讲应属于主观判断行为,不仅需对交易本身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情形是否异常做出主观判断,而且需结合客户身份、交易背景、业务经营范围做出整体判断。目前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报送的现状是过分依靠识别系统,但由于目前受技术手段制约,系统识别智能化不够。金融机构现有反洗钱系统对可疑交易的抓取,是通过在系统中对客户业务发生的次数、发生额等进行设定,交易频次、金额达到设定标准的,系统给出预警提示,没有把客户的经营性质、经营特点与资金往来有机地结合起来,未运用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分析来提高可疑交易识别的准确性。金融机构目前还主要依据这样的系统来进行识别,只要是系统抓取的所有内容都不加人工分析的全部报送,这势必会使报送的数量激增,无法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和交易。大量可疑交易垃圾数据既占用系统空间,增加

数据管理成本,又大大降低了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妨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部门发现涉嫌犯罪和洗钱活动。如果长期依赖客观标准和计算机系统提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疏于主动了解客户、分析和识别交易,必然导致反洗钱意识和分析水平下降,遗漏真正的可疑交易。金融机构监测资金和预防洗钱犯罪这张大网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洗钱犯罪就很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

(六)可疑交易分析存在局限性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只局限于资金交易和交易行为的分析,缺乏对客户主体以及财产、社会关系等的有机结合的分析。对客户身份信息的准确定位是可疑交易监测的重要环节,没有准确定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目前客户身份识别依旧存在许多障碍,难以实现客观真实性目标。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居民身份证统一数据库,但该数据库并没有涵盖所有自然人身份信息,法人或准法人身份没有统一的数据库,难以准确、完备的实现对交易主体的身份定位。在某些情况下,脱离财产关系,仅从交易行为获取涉嫌犯罪的线索是困难的。如我国侦破的贪污贿赂案件,从纯可疑资金交易监测获取情报的比率非常低。同时,要求作为企业的金融机构对客户主体以及财产、社会关系等进行全面考量,的确要求有些过高,对于客户交易的真实目的,金融机构也确实不易确定。

二、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建议

可疑交易报告数据海量和情报价值低的现状已经引起人民银行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高度重视,虽然未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但从2008年以来,反洗钱监管已经开始从重数据数量到重数据质量的转变。可疑交易报告更注重有效性,可疑交易标准逐渐主观化,强化对高风险业务的监测分析和报告,强调完善人工识别流程。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可疑交易报告总量下降,报告机构认为重点的可疑交易报告量与2008年相比有所增加‘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有所提高。

2009年底的《中国2008-2012年反洗钱战略》,明确了反洗钱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要点,提出要“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指导金融机构在客观指标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辅以客观指标的可疑交易报告形成方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从战略层面对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201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关执行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新的合规标准和监管策略,指出“交易报告量不是唯一合规标准或最主要合规标准”。对可疑交易报告从形式到实质的监管思路转变更加明确清晰。

《通知》厘清了可疑交易和异常交易的关系,强调了金融机构主动分析和识别的要求。《通知》指出,“《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所列举的异常交易(以下简称异常交易),金融机构在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出这些异常交易后,应当按照规定审查交易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

随着可疑交易标准从法定客观标准过渡到金融机构自主判断主观标准,客户交易活动是否作为可疑交易报告完全由金融机构决定,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适应这一变化,金融机构急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可疑交易识别和分析能力,避免反洗钱合规风险。

(一)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通知》明确了《管理办法》中48种客观标准筛选出来的交易为异常交易,金融机构如果有合理理由排除疑点,或者没有合理理由怀疑该交易或客户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则不能将所发现的异常交易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内容。

金融机构应加强反洗钱从业人员培训,尤其是可疑交易报告最新监管要求,全面提升现有反洗钱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大主观分析和人工识别力度,加强交易行为、客户身份以及财产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区分异常交易和可疑交易,提高可疑交易分析和识别能力。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有效分解可疑交易的分析、报告义务并落实到人,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切实纳入效绩评价的单元。为了有效整合反洗钱人力资源,一是要做好横向协调,即同级反洗钱专业人员和业务部门反洗钱兼职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并有效配合;二是要纵向协调,明确各级反洗钱专业人员工作目标和责任。

(三)完善流程,加强甄别

解决目前的“系统依赖症”,金融机构需要从多方人手,建立有效的人工识别流程。

首先,增加用于处理可疑交易的人员配备,并建立相关人员准入、培训和退出机制。

其次,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包括业务量、需要处理的可疑交易数量、机构设置情况等),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流程。流程应明确金融机构一线柜台人员识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责任,把客户识别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有效结合,同时,对系统筛查出来的异常交易进行集中处理和判断,整合在各种业务往来中获得的客户身份信息、资金交易信息、财产关系信息等。

最后,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环节的监测和分析流程。

(四)风险为本,加强监测

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应确定以风险为本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一是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实施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并持续更新和调整风险类别,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监测方法。

二是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监测,如现金交易、非面对面金融业务等。

参考文献:

[1]苏宁.反洗钱法规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

异常分析报告例11

资料来源:来源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各预防接种单位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在48小时内通过网络将报告卡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调查开始后3天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类型: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六类。

统计学处理: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病例报告:①AEFI报告和分类:2009~2012年7月报告AEFI 205例,其中一般反应189例,异常反应11例,偶合症5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92.19%、5.36%、2.43%。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病例。②AEFI发生数:2009~2012年7月我市使用28种,有24种疫苗接到报告,报告发生数居前5位的疫苗依次为无细胞百白破、全细胞百白破、乙脑减毒疫苗、白破疫苗、乙肝(酵母)疫苗,分别占报告总数的39.51%、11.22%、7.31%、6.34%、4.87%。

病例特征及时间分布:地区及时间分布:辽源市辖两区、两县、44个镇(街道),58个预防接种单位,均有AEFI病例报告。全年各月都报告有病例。见表1。

年龄分布:0~岁、1~岁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74.63%。见表2。

发病时间间隔分布:接种疫苗至发病时间间隔按0~1天、2~3天、4~7天、8~14天、>15天划分,分别占报告总数的64.87%、20.97%、5.85%、3.41%、4.87%。见表3。

疫苗分布:AEFI发生数居前四位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白破疫苗和乙脑减毒疫苗、白破疫苗,分别为81例、23例、15例、13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39.51%、11.22%、7.31%、6.34%。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