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动平衡实训总结

动平衡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56

动平衡实训总结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18-03

正文:

平衡康复机器人融合了机器人技术、康复医疗理论,人体平衡理论,压力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平衡康复机器人通过分析作用于压力板的足底压力数据准确地测量平衡能力,通过压力板的生物反馈训练来训练平衡能力以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平衡康复机器人是平衡能力患者的一大福音,是医疗人员的得力助手,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需求。

1.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康复机器人起步早,投入资金充足,目前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欧洲早在2000年就取得了康复训练器的进展。

现在国外市面上已经有着几款不俗的平衡康复机器人可供选购,下面就对他们进行介绍:

①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研发的Tecnobody PK254P:

Tecnobody PK254P是一款集平衡测试盒平衡训练于一体的康复机器人。Tecnobody PK254P提供了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测量和平衡训练,主要分为动态测量和测试、静态平衡和测试、轴向平衡和测试、坐姿下测量和测试。其控制系统软件也围绕着其功能有评估、训练和反馈几大模块,软件还提供了病人资料管理以供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机器人主要是用于评定/训练受试者运动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含躯干平衡能力),提高本体感觉功能。当患者与斜板进行相互运动的时候,平板上获得的数据是根据每个单一运动转化为电脉冲而得到,并且把所得数据直接传输到电脑。软件将对这些电脉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便在电脑控制端将显示出一个描迹,这与斜板上的成角运动或在其上施加的力是一致的。

②德国的Zebris公司研制的平衡训练器POSTUROMED(如图1):

POSTUROMED是一种神经矫形治疗装置。是利用其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用以治疗和训练病理性身体姿势改变的设备,尤其是侧重对身体承重关节的功能性不稳定的训练。POSTUROMED可应用于神经康复,疼痛的治疗,平衡能力及感觉运动的训练,达到以下目的:(1)身体承重关节的功能稳定性。(2)部分的疼痛治疗,尤其是影响到运动系统的慢性背部和姿势性的疼痛。(3)预防性的协调功能训练。

系统通过交互式训练与姿势本体感觉的治疗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严格的姿势训练原则。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七个治疗与阶段,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可以调节的不稳定表面治疗对于治疗病理性的姿势反应度和关节活动功能的不稳定性有着良好的效果。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相关研发然而国内研究还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尚没有类似国外biodex balance_sd集平衡测试、平衡训练与一体的,人机交互较好的平衡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在平衡测试和训练的理论研究方面也略显不足,国内大多还停留在针对国外现有平衡测试仪信度和效度的研究上,在平衡测试方法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平衡测试标准。

①Sway 机器人

Sway 机器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制作的双轮移动机器人的实物,如图2所示:Sway 机器人由上位机和机器人车体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两者是分开的,通过无线通讯交换数据。

机器人的车体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该机器人采用Cygnal公司推出的C8051F005单片机作为人机交互上位机的控制核心。车体的倾斜角度检测仪采用AD公司推出的双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202以及反射式的红外线距离传感器。利用PWM技术控制两台直流电机的转速。上位机与机器人之间的数据通信采用迅通生产的PTR2000超小型、超低功耗高速无线收发数传MODEM。人机交互界面则采用240×128图形液晶点阵、方向摇杆及按键。基于这些完备而又可靠的硬件设计,此机器人也使用了一套独特的软件算法,实现了Sway的平衡控制与数据交换功能,如图3所示。

1.3 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

平衡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不仅结构、形式与功能上有很大改善,训练方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增多。作为帮助人训练平衡能力的机器,机械结构的合理性,智能控制的有效性,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人机交互的辅等等决定了它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当前,国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其操作复杂,价格高昂;国内对平衡机器人的研究水平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还未生产出真正投入使用的产品,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康复训练较为被动,模式单调枯燥。

(2)测试、训练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医师。

(3)缺乏康复理论的指导。

而我国的平衡康复机器人较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产康复机器人投入市场且性价比较高,但是在功能和结构上还有如下缺陷:

(1)平衡训练模块薄弱

(2)动态平衡功能不足

2.平衡训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因为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时要站在平衡训练系统测试平台上,所以必须优先考虑在使用时患者是否康复训练机器人产生干涉,平衡训练系统本身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并且保证患者在运动中不会因为站立不稳跌倒而受到伤害。

(2)有效性原则:这里所指的有效性是指平衡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能够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按照一定轨迹进行运动,从而带动患者进行有效的平衡训练,同时,在检测患者的平衡能力时,仪器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较小,从而有效的测得所需的数据。这也是对平衡训练机器人的基本要求。

(3)经济性原则:所设计的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能否广泛的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是否有较为适合的经济成本。目前很多国外生产的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和训练系统由于造价成本过高导致其应用范围只局限于大型的医疗机构,而限制了平衡训练系统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因而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设计该平衡训练系统时,在保证有效性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的简化机构,并且使用合适的材料。

(4)创造性原则:创造是人类的本领。人类如果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生产就不能发展,科技就不会进步,也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设计只有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只能永远落在别人后面。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在机械设计中贯彻创造性原则尤为重要。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机械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与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确定设计课题,使用要求,技术指标,设计与制造工期到拿出总体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效用分析(着眼于实际使用效果的综合分析),盈亏分析直至具体设计,试制,鉴定,产品投放市场后的信息反馈等都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运作的。设计人员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设计才能使产品具有竞争力,能够占领市场,受到用户青睐。

(6)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原则: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简称为“三化”。“三化”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政策,在机械设计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是指将产品(特别是零部件)的质量,规格,性能,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加以统一规定并作为标准来执行。贯彻“三化”的好处主要是:减轻了设计开发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了刀具和量具的规格,更有利于设计与制造,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便于组织标准件的规模化,专门化,易于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互换性,便于维修;便于国家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以及内,外贸易;便于评价产品质量,解决经济纠纷。

(7)整体优化原则:设计要贯彻“系统化”和优化的思想。性能最好的机器其内部零件不一定是最好的;性能最好的机器也不一定是效益最好的机器;只要是有利于整体优化,机械部件也可以考虑用电子或其他元器件替代。总之,设计人员要将设计方案放在大系统中去考虑,寻求最优,要从经济,技术,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去分析,计算,权衡利弊,尽量使设计效果达到最佳。

(8)人机工程原则:机器是为人服务的,但也是需要人去操作使用的。如何使机器适应人的操作要求,人机合一后,投入产出比率高,整体效果最好,这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3.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平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该传动系统主要是由电机,链传动系统,丝杆螺母副,弹簧及弹簧导向管组成的,如图4所示。根据传动系统图容易看出,该机构由电动机带动与电机轴相连的链轮转动,通过链条将电机的转动传递到三根不同直径的螺母丝杆运动副上,由于三根丝杆的直径不相同,造成了丝杆的轴向运动距离不同,进而实现了不同方向上的倾斜运动,通过弹簧导向管实现变阻尼的倾斜运动。丝杆盘上均匀分布有8根弹簧导管,弹簧将丝杆板与训练板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丝杆板两个方向上的倾斜运动转移到训练板,拉动训练板两个方向上的运动。

4.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基于labview的控制软件设计

Labview拥有强大的界面控制编程功能。平衡机器人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与测试,都可以用Labview软件进行仿真设计,为使用者提供简约易懂的画面指导,使机器人在操作上和心理上都更易让人接受。

4.1 平衡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根据平衡机器人的功能要求以及平衡问题出现的不同原因,人机界面进行编程设计时,需实现多种模式要求,如图5所示。

(1)迷宫控制

迷宫控制训练模式能够让病患在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迷宫中随着一可重复生成的型态移动,如图6所示。基本调节模式与稳定度极限相似。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意调整迷宫等级以创造简单或复杂的环境来操纵。由静态模式改变至动态模式会加速其康复进程。打分是以百分比为基础且等于所有击中目标数/总的设定目标数。

(7)随机控制

为了加强病患的运动神经控制与内耳前庭的训练,平衡机器人需要设置随机控制训练,如图7所示。这种训练在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下都可以进行。在静态模式中,病患可在其倾斜盖运动,移动光标让其始终保持在移动目标中。在动态模式中,病患必须同时使用臀部、膝盖与脚踝以在随机移动目标内操纵平台光标。

(8)测试模式

为了可让医疗人员量化病患在一静态或者不稳定的表面维持动态单向或双向姿势稳定度,以此来评估病患之神经肌控制,所以平衡机器人需要让病患进行平衡系统测试,如图8所示。

静态测试是用来测病患的重力中心的角度偏离能力。身体重量会在静态量测中发挥作用。人之重力中心大约为其体重的55%。当选择静态模式时,软件会提示选择您的重量,根据使用者所选的重量可提供一个适当的静态量测刻度。此模式测试用于移动障碍之基线测试,用在内耳前庭失常和整形外科病患都是理想的情况。若静态测试分数良好,患者可进步至动态测试与训练。

在动态测试模式中,病患的能力检测可从控制该平台角度的课程量化为锁住位置的变化来反应,也可计算为随着时间偏斜的程度。较大之变化程度意味着比较迟缓的神经肌反应。进一步神经肌活力状态可以从前/后与中间/侧向平台倾斜量化而获得。预期数值与比较报告可用于绘制病患表现之图表,双向比较可快速地将每一下肢间的不同做出比较。

同样根据平衡问题出现的几个因素的不同,需要进行的平衡测试有姿势稳定度,稳定度极限,运动员单脚与跌倒风险四个模式。运动员单脚与跌倒风险的测试结果都可与基准数据做比较。姿势稳定度与稳定度极限测试可在不同困难程度下得到。双向报告(以一脚站立之姿势稳定度表现与另一只脚站立之比较)可在姿势稳定度测试下的更多选择中得到。

5.结论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能够进行训练与测试的平衡机器人,并实现对它的系统控制研究。在对国内外平衡机器人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平衡的一些原理及训练方法,提出了平衡机器人,并阐述了其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完成的内容如下:

(1)从力学角度和生理角度分析了平衡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分析比较了观察法、量表评定法以及平衡仪评定法,最终选择了平衡仪评定法来支持平衡机器人的评定。接着从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创造性、整体性等方面强调了平衡训练系统设计时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比较了传统静态平衡训练法、Bobath平衡训练法以及平衡仪训练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终选择平衡仪训练法作为平衡机器人的训练方案。

(2)平衡机器人控制方案的设计。从保持稳定性、实现不同的平衡训练模式、保持安全性、心理上易于接受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平衡机器人的设计要求。明确了平衡机器人需要实现的一些功能,完成了机器人的建模,并介绍了平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方式。对MATLAB、C#以及LabVIEW这些可以进行界面控制的软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终选择LabVIEW作为的界面编程软件。

(3)根据平衡机器人需要进行的训练及测试任务,利用LabVIEW对它的人机互动界面进行了编程设计与仿真分析,实现了对机器人界面的控制。并对几种训练及测试模式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让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2

一、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统计指标的作用

(一)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

人力资源总量方面的指标表明开发人力资源的预期值;结构方面的指标表明人力资源各人员的比例;动态方面的指标表明人力资源流动的情况;效能方面的指标则表明人力资源取得的成效。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有重要意义

决策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的好坏,因而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要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三)有助于相关领导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统计指标有助于组织的领导以量化的方式了解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领导或上级部门开发和管理好人力资源打好基础。

(四)有助于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当环境发生变化或人力资源结构改变时,新的人力资源结构又会建立。新的结构需要依靠科学化的开发和管理才能产生最大作用。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可以帮助企业组织及时了解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和趋势,采取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二、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开发方面的统计指标

1、概况指标

(1)总量指标。总量指标包含两方面:其一,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二,人力资源的数量。通常企业以员工数量作为衡量人力资源规模的标准,但员工数量处于经常变动中,所以“时点人数”和“平均人数”这两项可用作衡量人力资源规模的重要指标。时点人数,指反映企业报告期中某个时点员工总数的指标。平均人数,指反映某时期内企业每天平均人数的指标,其算法是某时期内平均人数=该时期内员工总数/有效天数。

(2)质量指标。要深入企业内部去研究人力资源的现状,一方面要对数量做出精确统计,另一反面就其质量做出调查。员工之间有性别、年龄和文化等的差异,以此为切入点,分别统计出各人力资源数量与各自所占比例。

2、招聘指标

(1)各招聘渠道的分布率,指每种渠道所招聘的人数在全部招聘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它既可以表明员工来源渠道上的不同,还可以为企业招聘提供决策参考。

(2)单位招聘成本,指企业在某次招聘中招聘一个人的支出,这是分析人力资源招聘成效的一个重要方向。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活动总投入/招聘到的人数,招聘活动总投入是包括招聘人员工资、通话费和差旅费在内的全部成本,招聘到的人数是指招聘后上岗的人数量。

3、培训指标

培训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培训系数,是一个衡量受培训员工数占全部员工比重的指标,即培训系数=受培训人数/员工总数;培训时间系数,指一年中每个员工受培训时间的平均值;培训费用系数,指企业的培训支出,即培训费用系数=培训支出/受培训人数;培训计划完成率,是衡量培训计划完成程度的指标,即培训计划完成率=受培训人数/计划内培训人数;结业率,是衡量培训成效的指标,即结业率=培训考核通过人数/受培训人数;工作效率的提高率,用来衡量培训对员工工作的影响,即工作效率的提高率=培训后工作业绩/培训前工作业绩-100%。

(二)管理方面的统计指标

1、人力资源配置统计指标

在企业中,可以使用升迁率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其算法为升迁率=某时期内升迁人数/该时期员工总数,升迁率包含企业员工升职、降职、新进、辞职、平调等内容。

2、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

企业内部可用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进行衡量,它等于报告期内的企业产品产量/报告期内员工全体的平均人数×100 %,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各项经营状况和员工工作表现的综合考量。

3、时间利用率统计指标

(1)出勤率是出勤时间与应出勤时间的比例,可以衡量工作时间内每个员工的出勤情况,其算法为出勤率=出勤时间/规定出勤的时间×100%。

(2)出勤时间的利用率,又叫作业率,是实际的工作时间与员工的出勤时间的比例,用来反映员工对出勤时间的利用程度。其算法是出勤时间的利用率=实际的工时/出勤的工时×100%。

(3)制度时间的利用率,是员工在工作时间内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在规定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体现出员工对于规定工作时间的实际利用程度,其算法为制度时间的利用率=员工实际的投入时间/规定工作时间×100%。

通过上述计算,就可以初步掌握劳动时间利用的程度。

4、人力资源效益统计指标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或权益最大化。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为企业带来了怎样的效益,可以参考一下几个指标:

(1)人力资源效益系数,一个用来衡量企业人力资源增值能力的重要指标,其算法是人力资源效益系数=某时期内企业经营总体的增加值/该时期内全体企业员工数的平均值。

(2)人力资源利税率,一个用来衡量人力资源创造利税能力的重要指标,其算法是人力资源利税率=某时期内企业创造的全部利税/该时期内全体企业员工数的平均值。

5、薪资报酬统计指标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薪资报酬的统计分析可以借助以下指标:

(1)一个可以反映工资、补贴和福利等在员工薪资报酬中所占比例的指标,即薪资报酬结构指标。

(2)一个可以反映某时期内企业员工平均工资收入,表明员工收入高低情况的指标,即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其算法是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企业付给员工的薪资总额/企业员工总数。

(3)一个排除物价、汇率等经济因素影响,可以较为准确地体现出企业员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指标,即企业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其算法为企业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某段时期内员工平均的工资额/该时期内企业员工的生活费指数。

(4)还有一个是表明员工工资收入、实际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业绩等因素变化的指标,及员工薪资报酬的升降幅度,其算法为员工薪资报酬的升降幅度=今年度工资水平/去年的工资水平-1。

三、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科学地使用人才,以人为本,建立起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制度,设置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这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97- 03

0 前 言

目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满足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邀请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及经管类高校专家、学者代表,经过评审通过了《企业资源管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并推荐在全国各地高校大力推广,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套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提前直观地感受企业的经营过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深化专业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多数高校的经管类专业教学都已引进企业模拟沙盘实训课程体系,但是对于课程最后的成绩评定,往往还在采用传统的、依据沙盘对抗的财务结果(即每组最后权益)的方法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相对于这套课程的最终目的仍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时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1 目前沙盘实训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沙盘实训课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然而这套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还在采用传统的单一指标评定法,授课老师一般直接根据每组最后的所有者权益高低和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分,这种方法造成了“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环境,并不能发挥出沙盘模拟课程的真正作用。

1.1 不能很好地体现沙盘课程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沙盘课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对抗,每组4~6人,由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学习热情不同,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各种职能都想参与;有的学生积极性不高,态度冷漠,“搭便车”情况比较严重。不利于教学秩序的维持,沙盘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无法实现。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积极,授课教师没有有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沙盘教学的兴趣;二是没有一套强调团队协作、杜绝“搭便车”行为的综合成绩评价方法,导致出现学生宁可坐在实训室看书也不参与实训的现象。

1.2 不能引导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

从企业分析理论角度看,对一家企业的评价不仅要分析其近期效益,即“权益增减”,还应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效率,包括简单的财务分析、销售分析、生产运营分析、管理团队分析以及企业的潜在竞争能力分析;不仅要进行财务角度的分析,还要进行非财务角度的分析。

在原有的课程评价方法中,每一经营年度结束之后,教师只和分析单一的财务信息(如3张报表),一般不会分析其他更直观的经营数据(如市场、采购、广告),这样就会导致大多数对财务数据不太了解的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有一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一个学期的实训课程下来,不但没能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的要点,反而失去了对实训课程的兴趣。

1.3 没有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ERP实训课程评价,由于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机制,通常仅仅局限于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分”,而不是真正的综合评价。

ERP实训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把ERP课程设置为每班在一学期内只进行一轮实训,即完成一次1~6年的经营。虽然有老师在实验结束后主持的总结讨论,但仅靠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完全领悟老师所讲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训当中获得的经验不会对学生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ERP实训课程的目的也就没有完全达到。

单纯地以模拟企业的财务业绩为实训课程成绩的评定标准,会错误地引导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实训的过程;学生对于模拟经营的规则,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理解,而是从对己有利角度来曲解;在模拟操作上,不考虑现实企业经营实际,从自身方便角度胡乱操作;在成绩评定上,不从自身模拟经营决策上找问题,而把责任归于失误、不熟悉等客观原因。

综上所述,沙盘实训应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在“干中学”,所以在评价环节,也应该以学生为主,建立一套综合评价学生整体实训成绩的评价体系。

2 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的沙盘实训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沙盘实训课程成绩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不能很好地将“评分”和学生的实训活动过程有效地、系统化地结合起来。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建立了一套沙盘实训成绩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弥补目前普遍存在的实训课程成绩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2.1 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

1992年,哈佛大学的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教授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诺顿(David P. Norton)在已有的业绩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当时人们对于“财务业绩指标评测是否会影响现代企业组织创造价值”这个问题的讨论,提出了新的绩效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

所谓平衡计分卡的“平衡”,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 发展和创新能力与目前的财务绩效之间的平衡;② 客户和内部经营之间的平衡;③ 财务绩效、外部客户和内部经营之间的平衡;④ 长期战略目标与当前具体指标之间的平衡。

平衡计分卡提倡的是持续、健康、综合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对某单一指标的强调,这一观点符合沙盘实训课程希望通过实训,让学生综合了解企业经营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2 沙盘实训成绩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1) 从ERP实训课程中的财务绩效,营销绩效,组内团队合作情况,最终教师评价、自评、目标组互评等方面, 结合被评价学生对象的本身素质情况提出每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学生和授课教师的精力有限, 每一方面只列3个指标,见表1)。

(2) 赋予每个指标从0%(不重要) ~ 100%(非常重要)不等的权重(1), 权重的大小由授课教师判断或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修正得出, 这一步相当重要,因为不同方面权重的判断会出现不同结果, 很可能最终会影响各组的评分。

(3) 根据教学目标实现的要求, 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2)。

(4) 授课教师根据各指标测算的需要,收集数据,测算指标实际值(3)。

(5) 将测算的指标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 确定评分(4),具体得分由授课教师决定(此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及格”、“及格”、“良”、“优”的评价方法)。

(6) 每个因素权重(1) × 评分值(4) = 加权分数, 所有加权分数加总即为总的加权分数。

2.3 使用平衡计分卡成绩评价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1)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各指标权重的赋予, 应该建立在授课教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 指标及其权重设计的结果应该与相关专业的教师达成共识, 以增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给出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权重赋值标准,见表2。

(2) 财务指标中的财务费用包括:长、短贷利息,贴现费用,财务费用盈利能力是毛利与财务费用的比值,评分为实际值的10倍。销售与运营费用包括广告费用,市场开拓及产品、认证资格、生产线维护费等相关费用,毛利与销售费用与营运费用之和(综合费用)的比值为其盈利能力,评分为实际值的25倍。

(3) 考虑到实训课程模拟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对资产的流动性和短期负债偿债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财务指标中的偿债能力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净额)/流动负债,评分为实际值的20倍。

(4) 营销与运营指标中的潜在竞争能力算法为:总市场开发投入 + 总产品研发投入 + 总资格认证投入 + 2年内累计广告总投入 + 半自动线数 × 0.5 + 全自动线数 × 1 + 柔性线数 × 1.5。

(5) 第四步中的测算实际值,及第五步中对于前两项指标“财务指标”和“销售与运营指标”的评分计算,可由提前编写好的工具软件完成。

(6) 第五步中的后两项指标“团队合作指标”和“评价得分”则应由授课教师制定相应标准,通过在实训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和分析得出评分。比如,教师对A组自评总结的评价为“自评得分”,教师通过审阅A组对于B组的评论,然后得出对该评论的评价为“目标组互评得分”,授课教师对A组的评价为“教师综合评分”,见表3。

(7) 标准值与实际值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对加权评分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与标准之间的差距,便于学生总结提高。

(8) 表3可根据实际情况,由授课教师在相对合适的模拟经营年度后,便于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模拟企业综合能力的变化。

3 研究局限与发展

本文提出的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的沙盘实训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还仅是一个构想,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

(1) 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些指标能否真正综合反映学生的实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改进。

(2) 各项指标权重值完全是由主观确定,没有经过大样本的检验,其合理性值得商榷,使用者应在实际应用中积累实训数据资料,利用统计的方法来检验和确定权重值。

(3) 评价体系中要用到学生自评和互评,其评分值可能出现“人情分”,会影响最终评价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控制评价过程。

(4) 评价工作量较大,数据计算多,可能会阻碍学生和教师应用该评价体系的积极性,未来应根据本文提供的思路,利用Excel设计相应软件,并且能和电子沙盘结合在一起,使源数据能自动生成,减少人工录入和计算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连静,吴先忠. 基于沙盘平台的ERP软件教学模式设计[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z1).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4

有序和无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有序,是指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的自由独立运动处于次要服从的地位,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或程序的结构,并产生一定的组织功能;无序,作为有序的对立面,则是指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的自由对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整个系统不具有组织形式,也不具有组织功能。[1]目前,人们总是试图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系统中有序运作的逻辑,而对无序状态则重视不够。运动训练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运动训练系统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无序状态而陷入分崩离析之境,也没有因为人们对有序状态的青睐而一帆风顺地发展,运动训练系统依然在有序与无序的博弈中沧桑前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竞技运动的商业化,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挑战和局限。因此,通过耗散结构理论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重新审视,有利于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耗散结构理论:认识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视角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改造了物理学,而且在其它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陆续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2]这一理论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1.远离平衡态:所谓“非平衡”,是指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因为在平衡态和衡态线区,系统是处于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状态的,其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或趋于平衡,小的涨落和扰动很难改变系统的这种状态,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只有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才有可能通过涨落或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2.非线性:“非线性是有序之本”,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非线性是现实世界的无限多样性、丰富性、曲折性、多变性的真正根源。这是因为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从而帮助系统达到有序。

3.开放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熵达到极大值,系统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那么开放系统为什么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孤立系统的行为呢?其实,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的熵增量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deS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iS两部分组成的,即:dS=deS+diS。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要求系统内的熵产生非负,即diS>=0,然而外界给系统注入的熵deS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定,在deS

4.涨落: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可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但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这些偏差就叫涨落,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在接衡态的线形非平衡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将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涨落,通过非线形相干作用或连锁反应被迅速扩大,就可以形成整体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5.突变:阈值即临界值对系统性质的变化有着根本的意义。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值时,原来的热力学分支失去了稳定性,同时产生了新的稳定的耗散结构分支,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从热力学混沌状态转变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其间微小的涨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在临界点附近控制参数的微小改变导致系统状态明显的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叫做突变。耗散结构的出现都是以这种临界点附近的突变方式实现的。

二、运动训练中的无序和有序

韦克(Kad E.Weick)曾经把高等教育之类的系统统称为“松散结合的系统”。所谓“松散结合”,是指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尽管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各个部分保持着其本性和可分离性的迹象。松散结合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3]科恩(Cohen,M.D)、马奇和奥尔森(Olsen J.G.)称这类组织存在状态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4]“松散结合的系统”和“有组织的无序状态”言简意赅地阐释了高教系统的独特组织特性。同样,运动训练过程系统也具有这种组织特性。运动训练过程系统作为一个极其复杂、扑朔迷离的组织,其内部的有序与无序状态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的,二者不可分割。

1.无序: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自然离散状态。无序是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本质特征,是运动训练系统的自然发生状态。这种自然发生状态既来自人体内部的自我作用机制,又来自于人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体内部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虽然外部表现似乎是稳定平衡的,但是,人体内部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氧转运系统、骨骼肌系统等始终处在复杂变化中,这种变化是我们无法量化的,它们主要依靠人体内部系统的自然调节,使得绝对的不平衡达到相对的平衡。

其次,模糊不定的外部动力系统,使得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无序性更加加强。尽管,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在不断创新,运动成绩在不断刷新,但是在实施运动训练过程中有多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最终达到自己的最好成绩呢?就高原训练而言,据专家报道,高原训练的结果是成败各半;就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而言,仅仅从运动训练的时间、晨脉、乳酸和尿蛋白等一些局部的物理和生化指标,或从教练员的主观经验和逻辑推演的角度对运动员实施着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心理因素而言,目前专家一致认为,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无形的心理暗示在实施中更使我们难以把握。以上种种的模糊性,对运动训练的把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有序: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暂时整合状态。无序在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是占统治地位的,这不等于说,运动训练过程系统在无序纬度上可以无限地走下去。相反,作为一个规范的运行过程,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运作要保持整体的秩序,遵循基本的程序,体现连续性、稳定性、有序性的统一。只不过相对于无序来说,有序在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存在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的。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运动训练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对于分析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的博弈机制与运动训练系统达到宏观有序过程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运动训练过程系统如果一味封闭自身,只固守在“象牙塔”内,而“象牙塔”内无序是占统治的,这样就必然会引起熵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组织僵化、无序而涣散。

2.失衡是促使运动训练系统走向有序的动力源泉。从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变化往往出自于环境对运动训练提出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经常受到环境的强烈干扰,偏离原来的运行状态,进入失衡状态。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促使运动训练过程系统再次走向有序结构的动力源泉。

3.运动训练过程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运动训练过程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单元具有随机突变的特点,并遵循一定法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可随时调整单元之间的关系。“松散结合”是运动训练过程系统内部动力和活力产生机制缘由所在,松散的状态为实施训练计划提供了认识上的可能,促使许多专家为使运动训练过程系统更优化而在不断地探索着。

4.运动训练过程系统中的“涨落”即“变革”在时时刻刻进行着,它为运动训练过程系统走向宏观有序提供了契机。“微涨落”即点滴的适应性调整是普遍而典型的变革方式。这点滴的调整一般在空间上是局域性的,在时间上是持续的,在频度上是渐进频繁的。它往往发生在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稳定发展时期。“微涨落”是向“突变”发展的一种过度。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微涨落”具有积累性,一旦内部结构力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突变”就会发生。随着“突变”的发生,旧的已不适应运动训练过程系统的理论方法将重新被认识,新的结构秩序将被重新建构。

5.耗散结构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其演化是一种自发的自组织过程,它强调的是外因与内因相结合的整体论。在系统的自组织中,内部原因是根据,外部因素是系统演化的条件。系统内涨落、非线性作用机制等是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演化,系统与外界环境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自组织演化并不意味着自身孤立地运动,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竞技运动的商业化,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挑战和局限。竞技体育既是一种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又是人体生物适应性的过程。运动员既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及周围各种情况变化,训练比赛环境变化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又要受到机体内部各系统的相互调节。因此,我们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生物适应原理,按照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不断打破旧有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平衡,建立多级适应平台的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一般训练和专项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运动员训练强度的差别,以及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训练的起始时间;在训练手段上面,必须做到纵向上长期、中期、短期甚至每天训练计划彼此有机的衔接和呼应,形成以总体训练目标为主线的,有层次的序列,横向上注意不同训练目标的影响因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训练目标的结构,必须注意到运动中各种动作要素的相互匹配;必须注意各种社会因素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从心理方面注意运动员训练中的情绪表现,从运动能力方面注意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从机能方面注意运动员的食欲、消化、睡眠、健康等情况,特别要注意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必须注意准备活动的充分到位和各种恢复手段的正确使用;必须注意在训练中,特别是高强度训练中检测方法及监测指标的选择应用与正确判断,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过度疲劳的症兆;必须学会适应和正确制定一系列大赛之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总之,正确的训练目标,系统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适宜的训练负荷,以及对训练过程的科学监控,是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普利高津等著.探索复杂性.罗元里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5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对于舞蹈者来说,力量素质是一切舞蹈动作的根源,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从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舞蹈者的自我肢体肌肉,保证以最为优美的形体来完成基本的艺术性动作。一般来说,核心力量训练对于大腿、小腿以及腰腹的力量都有训练,舞蹈者根据舞蹈动作中肢体需求进行选择性的训练,保证舞蹈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有所侧重,这样不仅能够更为快速有效的锻炼自我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保证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使舞蹈动作更为标准和完整。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舞蹈的平衡性训练也需要与其训练内容进行结合,无论是动作数量还是技巧性训练都需要保证其训练能够平衡分配,保证舞蹈者的平衡性能够因此得到充分的锻炼。一般来说,在人体的肌肉系统之中,均匀的身体肌肉就需要能够根据平衡性来进行核心控制,而对于舞蹈者来说,这样的训练还能够保证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舞蹈训练中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的耦合探索

在我国当前的舞蹈训练之中,舞蹈者的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训练需要进行科学性的结合才能够保证在提升舞蹈者自我形体美感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增加肌肉的协调性,保证平衡能力的稳步增加。下面,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大致介绍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性方式。

1、小腿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

一般来说,在进行舞蹈运动的过程中,小腿中的肌肉能够作为整个舞蹈者身体力量的基础性支撑点,在多数的舞蹈动作中,其小腿力量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小腿的平衡能力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一般来说,小腿肌肉主要分为绷脚肌肉和勾脚肌肉,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者可以以半脚掌的联系来作为基础性的小腿训练方式,在熟悉了半脚掌练习中逐渐穿插一些压腿等基础性的舞蹈训练动作以保证小腿的平衡性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充分结合。对于舞蹈者来说,小腿的平衡训练决定了在舞蹈进行中舞蹈者的下肢稳定性,只有充分锻炼小腿肌肉,保证其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在交叉性的进行中正确完成小腿形体塑造,才能够保证其小腿的腿部训练能够发挥其功效,多种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穿插才能够展现出其独到的特点。

2、大腿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

相比于小腿来说,大腿的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更加需要有所侧重的联系,一般来说,无论是就屈肌群还是伸肌群都需要能够根据舞蹈者的实际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其需要能够保证肌肉的外在力量与内在平衡协调性充分结合,保证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使不同的肌肉进行不同的力量发挥。对于大腿来说,肌肉的核心力量驯良更加侧重于对于肌肉伸展性的扩充,需要保证舞蹈者形体美和动作美的同时充分锻炼肌肉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保证舞蹈者其平衡性能够在大腿肌肉训练之后得以充分提升。总体来说,大腿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的训练需要根据舞蹈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性的调整,保证其训练方案能够根据舞蹈表演动作的需求而制定,保证舞蹈者的平衡性能够在大腿核心力量训练中充分展现出来。

3、腰腹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

除了下肢腿部力量之外,腰腹的核心力量以及平衡训练也是较为重要的。一般来说,完美的舞姿都需要腰腹肌肉进行支撑和控制,在腿部肌肉控制的基础上从腰腹进行发力来完成肌肉的协调动作。在这样的舞姿要求之下,腰腹力量的核心训练也需要能够保证腹部和背部力量的平衡,保证其肌肉能够均衡的进行静力控制,是高规格的舞蹈动作能够在腹部支撑的基础上被充分完成。所以,在进行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综合训练中,腰腹肌肉的训练主要需要保证斜方肌、股后肌等肌肉的协调锻炼和平衡控制。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6

那么,若依上所述,助跑速度未能打破原有的平衡,跳高成绩也就不会有提高。即助跑速度的最高点亦是跳高成绩的顶点。显然,这种观点有几点值得商榷。

2、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跳高是以运动员越过横杆的高度来计量运动成绩的,跳高成绩是由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H1、起跳后身体重心腾起高度H2和腾至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上沿之间的距离H3所构成,即跳高成绩H=H1+H2-H3,而H1、H2和H3分别与诸多因素有关。当跳高运动员起跳时间和着地时的垂直速度一定时,若加大起跳时的垂直蹬地力量,再合理改进起跳瞬间身体姿势和过杆时补偿动作技术,同样能起到增加高度的效果。因此,助跑速度的最高点,绝不是跳高成绩的顶点。

3、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

朱建华20岁时,其百米成绩达到最高11秒(以后再未提高),他在越过2.37米时,身体重心还高出横杆上沿8厘米,助跑最后六步的最高速度为8.73米/秒,相当于百米11秒的成绩。也就是说,朱建华的绝对速度素质,已经通过专项技术发挥出来。两者结合得相当完美,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也充分体现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平衡的训练指导思想的实效性。1984年6月,21岁的朱建华越过2.39米高度,再一次打破世界跳高纪录,这说明了他在保持原有最高速度的前提下,再一次跳出了自己的最佳成绩。从此以后,在对朱建华的训练中,胡鸿飞教练乃坚持“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思想,而未能遵循速度素质发展的自然规律。事实证明,朱建华的绝对速度并未提高,同样其跳高成绩也未有新的突破,并急转直下,逐年下滑。在朱建华越过2.39米时,可以说其速度已达到顶点,但此时他的技术和力量并没有达到最高峰。只是暂时与达到顶点的速度相平衡而已。正如胡鸿飞教练总结的那样,朱建华跳过2.39米时,深蹲杠铃仅125公斤。而国外运动员跳过2.30米时,深蹲一般达180公斤。可见朱建华的力量素质还有很大潜力,这是他的一大弱点,也是制约其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4、从运动训练学及竞赛学角度分析

依运动训练学及竞赛学角度看,单峰值运动成绩曲线,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其合理的运动成绩曲线应该是多峰值曲线,前者表明运动生涯过早夭折,后者显示运动竞技寿命之长。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852.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11)04-0136-03

Research on the Equilibrium Ability of China's Sanda Team ――A Case Stady of Wintev Training Period

ZHANG Baoxin1,GOU Bo1,ZHANG Genxue2,WANG Bo3,WANG Yu1,WANG Ga ng1,REN Chaoxue1

(1. Xi’an Un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710068,Sha anxi China; 2. Shaanxi Martial Arts Administrative Center, Xi’an 71006 2 ,Shaanxi China; 3. Shaanxi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Xi’an 710062,Shaanxi Ch 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quilibrium capacity of China’s Sandateam duri ng winter training in preparing for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 of Beijing 2008 Ol ympics, discussed the functions of athletes’ visual sense, proprioceptive sensi bility and vestibular system in maintaining body balance, analysed the featuresof Sanda athletes’equilibrium capacity and offered methods on how to improve at hletes’physical quality through equilibrium exercises to prevent sport injury,providing objective experiment basis to Sanda in the equilibrium field study.

Key words: Sanda; equilibrium capacity; highlevel athletes

平衡能力是人类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是人体保持各种姿势、完成各种活动的基础。 人体姿势平衡的维持主要依靠前庭、视觉、本体三个系统协调完成。散手项目都要求运动员 在激烈对抗中保持身体稳定性,而平衡能力对于提高运动中身体稳定性具有突出的影响。对 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关散手运动员平衡能力的优劣,已成为 各国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所重视,平衡能力的优劣,对运动员的成绩好坏有显著的影响。通过 对中国国家散手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武术比赛冬训期间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的实验研究,对 散手运动员的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在维持身体平衡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分析散手运动 员平衡能力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平衡能力的练习来提高身体素质防治运动损伤,为散手运 动在平衡领域的研究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国家散手队男女优秀运动员13名(其中男运动员 8名,女运动员 5名) 为研究对象。运动员级别均达到国家健将级,平均年龄:22.5±2.1岁,平均训练年限:6 . 3±2.5年。运动员入选标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检查无异常,无眩晕史;测试前未摄入 可能影响平衡功能的药物;测试前未接触平衡测试仪。

1.2 研究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3月期间国家散手队在陕西省丈八沟训练基地为备战2008年奥运武术 比赛进行冬季集训, 2007年10月当各个级别队员进入国家队集中时就进行第一次测试(基 础测试)后根据测试结果在冬训期间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体能康复和平衡训练。在正常训练期 间利用Thera-band平衡板、防爆训练球以及弹力带对运动员进行了核心体能训练课,每周3 次,每次约1 h。经过冬训期间的练习后在2008年3月第2次测试,测的2组平衡能力指标 数据采用运动员自身前后对照。因为我们以前的训练中往往重视四肢肌肉和耐力以及速度的 传统身体素质的训练忽略了平衡能力训练。实际上散手运动员对个体平衡能力要求非常高, 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场上为了保证进攻和防守必须要有很好平衡控制能力,比如在单腿进攻时 被对手抱夹后如果支撑腿平衡能力差,很容易失去重心导致摔倒失分。课题组希望通过测试 指标的变化来发现专项的平衡训练对运动员自身平衡能力的影响规律。

测试仪器采用美国 Biodex 公司生产的 Biodex Balancesd-2动静态平衡仪,对受试运动 员在四种状态(双脚静态平衡测试T1、4级动态左腿稳定性测试T2、4级动态右腿稳定 性测试T3、4级动态姿势平衡测试T4)下的平衡能力分别进行2次测试。Biodex 平衡系统让 临床医师通过量化受试者在动静态的情况下保持动态单双侧站立的稳定度,来评估受试者在 闭链式和多翼式测试中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表面不稳定性的等级由系统微处理器的触发器 控制。临床医生可以选择测试时间,稳定度的级别和训练方案。在动态测试中,一旦开始, 受试者控制平台角度的能力就被量化作为与所定位置的差和相对时间的偏斜度。非常大的差 值表面神经肌肉的反应性较差。神经肌肉启动模式是通过量化前/后和中间/单侧的平台倾斜 度来实现的。系统提供预测值和比较报告,用图形来显示受试者的测试结果。双侧比较能快 速地记录下肢间的差异。静态模式是测定受试者重力中心的斜偏移。人体高度在静态测试中 起到不小的作用。依据选择的身高,我们可以运用适当的静态测试量度。该测试对于运动障 碍、前庭功能紊乱和固定病人的基线测试是比较理想的。理想的静态测试分值有助于动态训 练。测试的项目有站立稳定、稳定极限、运动员单腿和跌倒风险。运动员单腿和跌倒风险的 测试结果能与参考值比较[1]。站立稳定和稳定极限测试有多个难度等级。(我们 测试 中根据运动员水平选择难度4级)双侧报告可以在站立稳定测试的More Option中进行选择。

1.3 实验测试指标与方法 测试程序及指标测试选取Postural S t ability Test程序进行测试。每次测试设定20 s,测试三次,系统自动取其平均值。测试共 分4种状态:

T1:双脚静态平衡测试,测定视觉、前庭和本体三种感受器同时维持普通站姿的平衡能力。

T2:4级难度下的动态左腿稳定性测试,要求队员左腿单腿站立在测试平台上,平台随左脚 重心晃动而移动,依赖于视觉和前庭、本体三种感受器系统维持平衡能力。

T3:4级难度下动态右腿稳定性测试,要求队员右腿单腿站立在测试平台上,平台随右脚重 心晃动而移动,依赖于视觉和前庭、本体三种感受器系统维持平衡能力。

T4:4级难度下动态姿势平衡测试,要求队员根据仪器屏幕提示完成对不同点的连线任务, 平台随身体重心晃动而移动,依赖视觉和前庭、本体三种感受器系统维持平衡。

1.4 数理统计

获取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进行统计 学处理。所有数据经SPSS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 性检验为t 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级别和大级别运动员T1-T4测试的评分对比

在测试 中 我们把男子65 kg以下和女子55 kg以下的运动员指定为小级别,而把男子75 kg以上和女子6 5 kg以上的运动员指定为大级别。经过测试发现结果如表1。

其中在T1、T2、T3状态下的测试分值越接近0说明平衡能力好,我们发现3组指标对比均存在 显著差异(P

2.2 男女散手运动员双脚和左右脚的平衡能力对比

测试结果见图1,其中女运动员双脚为平衡分数平均为0.75,男性为0.92,而男性左腿 和右腿则分别高达1.9和2.65;女性平衡分数为左腿1.2和右腿1.5;其中分数越小代表 平衡 能力越好。可见国家队散手的男女运动员双脚的平衡能力明显优于左脚和右脚的平衡能力; 身体的稳定性是散手运动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运动中身体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运动技 术的运用与发挥[4]。身体的稳度大,则有利于主动进攻时提高其打击力量与速度 ;防守时 则有利于提高身体的抗翻倒能力。能满足以上力学条件的重要因素是肌肉力量。它的大小取 决于身体各部位和整个身体相对某支点的位置。人体局部平衡是整个人体平衡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而整个人体平衡也是由各个局部平衡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分析出一般情况下重心的支 撑面积越大,平衡性越好。

图1 双脚的平衡度与左、右脚的对比

2.3 左右腿力量和平衡能力决定进攻腿和支撑腿的选取一般散手运动员都要有进攻腿和支撑腿之分,习惯把左腿作为支撑腿,而把右腿作为 进攻腿[5]。支撑腿的平衡能力要比进攻腿好,在测试中我们发现高水平运动员也 有这样的 现象,如图1所示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散手运动员左腿的平衡分数都高于右腿,说明左腿在 训练时经常作为支撑腿,因此腿部的控制力量有明显的提高。

2.4 “核心”区肌力和神经肌肉能力训练对提高散手运动员平衡能力和防治损伤的作用

散手运动员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需要有很好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神经-肌肉能力总体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体的整体控制能力,主要负责整体平衡控制,如身移、起伏、旋 转、加速及空间位置和全身肌肉协调等,另一类为躯干和肢体平衡,主要是由神经系统通过 肌梭和肌腱、韧带、关节囊、皮肤感觉之间的协调作用,自动完成对局部关节、肌肉张力实 现的。德国专家认为,肢体平衡问题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对肢体进行精确控制的问题[6 ,7] 。所以说散手运动员防治损伤发生和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应该通过练习神经肌肉的控制来实现 ,我们在对这13名国家集训队的散手运动员进行平衡能力的测试后,根据身体素质和级别以 及性别不同,分别利用平衡球、平衡板和弹力带进行个性训练方案,在每次训练前的准备活 动以及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进行了实施[8]。通过冬训期间的前后平衡能力测试 的对照,队 员的平衡能力比冬训前大幅度提高,经过队医对运动员损伤调查发现伤病发生程度明显降低 ,保证了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武术比赛训练,在2008年8月的比赛上张帅可获得男子56公斤 级世界冠军,秦力子获得女子52公斤级世界冠军。但是由于在训练后没有精确地,严格的对 核心肌肉平衡能力进行监测,所以并不能完全肯定平衡能力大幅度提高一定是核心区肌力训 练后产生的结果。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进行后续研究。

3 结论与建议

1)国家队散手小级别运动员在T1、T2、T3、T4状态下测的反应平衡能力的数据均明显好于 大级别的运动员。因此大级别运动员更应该重视平衡能力训练,通过专项平衡能力训练对提 高运动成绩和防治运动伤病有重要作用。

2)国家队散手运动员在各年龄段、各训练年限间、各级别中都存在差异,散手运动员所应 用的感觉信息和取得平衡的策略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可能是个体在日常生活、训练产生的 不同的活动策略引起的。

3)在单腿测试状态下运动员的支撑腿的平衡能力明显好于进攻腿。由于散手运动员“抱 摔”的特殊动作所以加强支撑腿的平衡能力的训练对实战有重要意义。

4)经过冬训期间平衡训练后再次测试时发现不论是大级别还是小级别散手运动员自身前 后的平衡能力的数据对照有显著性变化,而且在冬训期间这些队员的运动损伤明显减少,保 证了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为比赛取的优异成绩起到了保障作用。

5)建议各地方队在训练中加强运动员平衡能力的专项练习,也可以把平衡能力的小练习组 合到整理和准备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邹荣琪,等.优秀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分析[J].中国运 动医学杂志,2010,29(1):68-70.

[2] 李建设,等.男性摔跤运动员足弓与平衡、弹跳能力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19(3):63-64.

[3] 刘厚义.静力性拉伸准备活动对提高散手运动员技术质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 院学报,2001,15(5):98-99.

[4] 俸晓东,等.高水平散手运动员赛前训练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 ):74-75.

[5] 汝安.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散手运动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31(3) :69-70.

[6] 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68-469.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8

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中老年人群好发疾病,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脑出血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严重者可短时间内死亡。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若不积极进行康复护理则可能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并且危及患者生命,致残率也很高,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脑卒中死亡居于首位,农村居于第二位。脑卒中死亡十几年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全国脑卒中发病率在120~180/10万人口,每年新发病例大于200万。每年脑卒中死亡率在80~130/10万人口,每年死亡病例大于150万。脑卒中患病率在400~700/10万人口,全国脑卒中存活患者达到600~700万人,列为世界范围的前列。约75% 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40% 重度残疾[1]。

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干预,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保障。脑卒中偏瘫患者非瘫痪侧肌力是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进行非瘫痪侧肌力训练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在康复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运动能促进功能恢复,同时不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关节的稳定。大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是卒中偏瘫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

根据量表对34例患者的分析

通过对医院脑卒中34例患者的数据分析。将34例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另一组试验组,对照组则不加蹬踏训练的方法,实验组中康复的方法加入蹬踏训练的方法。

从 Berg 平衡得分(Berg 平衡得分:评分结果: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为0分,最高为4分,总分56分,根据所代表的活动状态将评分结果分为3组:0-20分:平衡能力差智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

从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它包括平衡和步态测试2部分,满分28分。平衡测试部分有10个项目,满分16分;步态测试部分有8个项目,满分12分。得分越高,提示平衡及步行能力越好。有研究提示,得分在19~24分之间则预示有跌倒风险,低于19分提示有高跌倒风险 。Michel报道此量表预测老年人跌倒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53%) 。

从步态分析来看(步态分析采用Biodex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每位测试者接受6min的步行测试,记录下总路程、速度、平均步长、步幅变化系数)。

从这四点的分析结果得出这些患者的每个量表的得分,并统计其统计学的意义,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这四个指标的对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蹬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机理

脑卒中发生后,85%患者首要康复的目标是恢复下肢能力。以往研究表明,蹬踏运动能加强下肢肌群的力量,改善下肢肌张力,为患者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打下基础;通过下肢重复性蹬踏运动,刺激下肢的本体感觉,促进下肢运动感觉的恢复,增强髋、膝、踝各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理论,适当增加训练时间,可以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在患者适当疲劳的情况下,治疗次数与疗效成正比;大脑的功能重组具有充足的潜力,反复训练是关键刺激。强化蹬踏训练对部分功能强化训练,从而能迅速有效地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加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康复效果

有研究显示关于脑卒中的康复训练中Berg评分究结果显示: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Berg 平衡量表评分有所增加,各阶段治疗前后 Berg 评分有明显改善。本研究证明使用蹬踏训练的实验组Berg评分,经过6个月的对比研究分析,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当前研究结果相近。

有研究显示[11]Tinetti 平衡功能评定法,的结果与受试者平衡功能密切相关,其具有操作简单、可信度及敏感性高等优点。在其他研究中,两组患者训练前平衡功能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训练后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证实了早期给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因此,平衡训练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有极大的社会应用价值。本研究中Tinetti量表得分,经过6个月的对比研究分析,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当前研究成果相符。

有研究显示站起-走计时测试是一种有效的对老年人群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评价平衡能力的有效方法。两组的患者站起-走计时测试得分经过6个月的对比研究分析,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当前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有研究显示 步态分析的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相近,两组的步态分析经过6个月的对比研究分析,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蹬踏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平衡性影响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的平衡。,

建议

随着医学的进步,尽管脑出血的死亡率逐渐降低,但是致残率却相当高,而如何让脑出血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重返社会成了当今康复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经过一些研究也发现,脑出血患者下肢肌肉的恢复是见效较快而且能恢复到让人满意的程度,但上肢肌肉的恢复相对要缓慢很多,而上肢功能又与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如何让上肢恢复的快而好的问题急需解决。过去,我们一般只对患者上肢采用作业疗法进行指导治疗,但现在随着科学发展,更多的高科技现代化康复医疗设备被应用于临床康复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将是临床康复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本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治疗手段,对小儿脑出血肢体肌肉功能恢复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临床康复治疗实践中推广此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66-06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武汉城市圈的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步伐,对于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唐胡浩指出我国农民工流动虽具有特殊性,但对于实现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是有益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和动机复杂,但以经济利益为根本驱动力的大量农民工流动,无论对流出地还是流入地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周小刚、陈东的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民工自身素质、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张笑秋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居于主导地位的流动意愿受到更多因素影响。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发展农村与农业、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选择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与非经济需要,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促进人口自由流动[3]。沈洊、潘寄青认为,我国处于人口转型及人口红利时期、二元社会结构开始向一元并轨的探索阶段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研究的背景,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4]。以上研究大都认为外出务工农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自身素质是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引导,促使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动,但现有研究较少结合城市圈建设的现实背景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湖北省各区县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度分析

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主要体现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的比例这一指标上,比例越大,说明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越好。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供需匹配度处于后3位的从低到高分别是孝感市辖区(4.48%)、曾都区(5.63%)、江陵县(8.27%)。从各区县培训供给对需求满足程度来看,2010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咸丰县(86%)、红安县(85%)、黄陂区(60%)、房县(49%)、荆门市辖区(49%);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建始县(11%)、巴东县(10%)、洪湖市(9%)、宣恩县(9%)、江陵县(8%)。2010年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红安县(28%)、郧西县(28%)、房县(27%)、咸丰县(24%)、英山县(23%);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洪湖市(4%)、崇阳县(3%)、宣恩县(3%)、江陵县(3%)、建始县(0.5%)。2010年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麻城市(34%)、江夏区(25%)、荆门市辖区(23%)、武汉市辖区(22%)、郧西县(21%);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黄陂区(3%)、来凤县(3%)、宣恩县(3%)、建始县(1%),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1%,反映出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表1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均衡分析

注:D1代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2代表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3代表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

表2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描述量

以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平均水平为参照,可以作出各区县供需情况散点图,如图1-3所示。根据各区县技能培训供需情况散点图的分布状况,可以将2010年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为四种基本状态:

一是供需双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和需求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区县,这些区县包括黄陂、监利、阳新、松滋、新洲等24个,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和需求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二是供需双维较低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和需求强度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个区县,包括竹山、石首等区县。

三是需求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供给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个区县,即大治、洪湖、浠水等。

四是供给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需求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个区县,即汉川、英山、咸丰。

三、城市圈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联系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圈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的计量分析

本研究引入城市空间引力理论,在城市空间引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状况与经济联系强度的模型(Ri=/,LR=Ri/Ri)。其中,武汉市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V表示,i地区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i、Vi表示,数据均从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获得,其他城市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从公路里程查询网站(网址为:http:///tools/other/selmile.asp)查询,并用Di表示,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

在以上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市州进行划分,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0年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腹地空间划分

注:根据城市圈层理论对经济联系腹地空间进行划分,将各市州划分为紧密腹地(LR>9%)、次紧密腹地(1.5%

基于以上不同圈层各区县所属市、州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分类,可以从经济联系紧密度的角度对不同圈层各区县的培训供需匹配度作进一步分析。

1.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紧密腹地的区县有28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最高的区县是黄冈地区的红安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达到85.16%,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并不算多,为12.87万人,但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10.96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仅为3.59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值得注意的是,红安县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增长16.4%,其传统产业是农业,但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为平台,全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其传统产业逐渐建设成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正规划建设19个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区县是崇阳县,该区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为9.57万人,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1.09万人,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仅为11.39%。崇阳县经济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6.8亿元,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地方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2.次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次紧密腹地区域的区县有29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其中,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荆门市辖区,达48.53%,该区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不多,仅5.44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2.64万人。次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江陵县,仅为8.27%,2010年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为5.5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46万人。江陵县经济欠发达,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仅34.35亿元,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3.竞争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竞争腹地区域的区县有7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房县,达49.4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9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6.41万人。2011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增长46.6%,迅猛增长的工业经济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竹山县,仅为16.9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01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为1.87万人。该县经济较为落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39∶32,农业所占比例较高。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4.边缘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边缘腹地区域的区县有8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咸丰县,达到86.1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9.55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8.23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仅2.31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与黄冈市红安县相似的是,咸丰县大力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产业,成功创建了“国家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供应基地”。此外,咸丰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该县的一个朝阳产业。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才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宣恩县,为8.5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7.13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61万人。水电、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是该县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水电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宣恩县经济落后,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仅24.4亿元,特殊的工业结构以及经济不发达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相关分析

由于缺乏各区县经济联系量数据,因此将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类别分别进行赋值(紧密腹地赋值4、次紧密腹地赋值3、竞争腹地赋值2、边缘腹地赋值1),然后对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各区县培训供需匹配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分析

注:A1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2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3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

从表6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到,相关系数分别为-0.026、-0.03、0.133,P值分别为0.831、0.757、0.264,均大于0.05,说明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负相关,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正相关,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四、研究结果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处于非供需均衡状态。由图1可以比较直观地发现,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指数分布在45度对角线附近的较少,而偏离45度对角线幅度较大,这反映出湖北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相对不均衡。

第二,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占大多数。从“供需模型”给出的四种基本状态看,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中,有45个区县(超过半数)的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和需求水平均处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总体上处于低水平。

第三,少部分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对较高,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供需匹配度较高的5个区县即咸丰县、红安县、黄陂区、云梦县、房县中,供需均衡状态相对较好的有咸丰县、云梦县。

第四,部分市州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过低,需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供需匹配度低于10%的市县包括巴东县、洪湖市、宣恩县、江陵县,其供需匹配度分别为9.56%、8.60%、8.56%、8.27%。因此,这4个区县迫切需要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力度并调节供需均衡度。

参考文献

[1]唐胡浩.农民工流动原因探析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对坪坝营村农民工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2-66.

[2]周小刚,陈东有.制约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因素的系统基模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8):245-250.

[3]张笑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2):12-16.

[4]沈 ,潘寄青.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5.

[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58-563.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Degree of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Circle Layer

——The Case of 77 Districts(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LIU Jin-song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10

2.模拟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1)总体方案设计。实训装置正面上部按照配电柜的监视仪表等器件排列方式进行布置,装置内部正面采用面板形式,根据供电TT系统设计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一个主回路分为两个分支回路,主回路一级保护采用的是JD6-6型的剩余电路动作保护器,分支回路采用的是QLL1-1000Z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支线采用多个小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别控制相应的用电器。装置背部仿真设计了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部分,能够仿真培训负荷设置以及不平衡调整等方面的实训。

(2)硬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柜采用常见的标准GGD柜型设计。实训柜分为正、反两面,采用现场常见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组成与市电隔离的TT系统面板,方便学员进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接线实训。同时按照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流程要求布局元件,初步设计可以设置三十多处(种)故障。装置正面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背面为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仿真实训模块。其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包含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以及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进行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误跳闸、不跳闸、显示错误等故障,剩余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可以设置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少投切、不投切以及电压、电流采样信号错误所引起的故障。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对装置的电压、电流等信号进行显示。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两个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组成,分别安装了两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且均具有通讯控制功能,在每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后级相线上均设置了漏电流故障点,可通过PC软件或本地操作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保护值、动作时间、漏电流值等参数进行调节,验证学习各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设计安装要求以及使用方法。在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上还设计了多台单相双值电容电动机,可模拟电动机起动瞬时产生的冲击电流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影响情况。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六条支路来模拟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分别安装有墙壁插座、日光灯、白炽灯、单联开关、双联开关以及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模拟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级零线接地、相线漏电以及零地混接、零线混用等典型故障,漏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在装置上还设计了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可供学员或者教师进行组合使用,以得到所需要的漏电流值。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模块:在装置背面安装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面板,计算机软件根据复合情况给出最佳的调整方案,完成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

(3)软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系统软件设计本着界面新颖、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的设计原则,实训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软件控制实训装置总电源的启动与停止、漏电流故障的设置与恢复、题库的设置与编辑及其他信息的设置与管理。1)培训管理模块功能描述。学员信息管理:能提供学员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职称分类等功能。题库管理:能支持题库的更新维护并能够按照试题类型进行检索来创建考试电子试卷。漏电保护器信息查询。能支持漏电流保护器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漏电保护器应用方法、常见故障及常见错误接线方式等信息的查询。资料管理:能支持基础台账资料管理、低压电网总保护运行记录、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记录卡、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运行检测记录等信息资料的查询与打印。原理图信息管理:能支持低压电网运行的TT原理图及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图纸显示,可供培训师或者学员根据软件底图对漏电流故障点进行分析查找、故障排除。在线理论考试:能够随机抽取各类型试题形成试卷并提供考生在线答题,考生提交后根据答案自动生成考试分数。理论成绩查询:可以支持考生成绩存储与在线查询。2)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描述。通信管理:实现计算机软件与装置通讯转发器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实时保持有效通讯连接,并提供实训软件操作接口管理及系统应用层与通信层交互的通信信道配置。多机通讯管理:具有联机控制功能,单台电脑可联机控制多台装置,方便老师在考核时统一计时及设置故障,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性。参数、数据库、故障库管理。参数管理:包括对通讯参数、漏电保护器基本参数、控制参数、无功投切参数设置、存储参数等修改、模板设置等管理;数据库管理:提供数据库修改单,可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EXCEL导出、修改、导入;故障库管理:添加新的故障组合(系统设置的所有故障进行选择组合)、删除旧有故障组合、修改原有故障组合。在模拟故障时,只需调用故障库中的故障类型,便可触发故障模拟。系统用户管理与权限配置:能自定义用户角色、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管理:可存储操作日志并能通过时间段查询。

动平衡实训总结例11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党中央多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哲学问题,重在“科学”二字。这个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是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把握其固有的内在规律性,把它作为行动的向导。教育事业亦应该坚持用“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之义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中,“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然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本质的说是指学生,这是由教育事业的基本功能和价值观决定的。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了“以人为本”就保证了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才叫“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也就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需要积累。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生的能力评价,就应以学生为本,全面衡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作为新疆体育运动学校龙头的新疆竞技体校,在办校的二十八年里为新疆培养了上千名体育人才,向新疆及国家体育专业队输送了上百名优秀运动员。出自该校的阿地江,杜锋,王洁,薛海锋,哈那提,柳丽娜等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名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曾被一个多年不能解决的难题所困扰:那就是,如何公正地衡量体校学生的能力水平, 体现学体育的学生在体校学习的价值。

多年来该校与其他体校一样,把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理论课学习能力作为衡量体校学生的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即:学生必须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合格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或被输送到专业运动队可以按毕业生对待)然而,用这种理念衡量体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在体校实行却很不全面。其一:体校学生身负双任,既要学习又要训练,还经常离校外出集训比赛,无法保证课程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或让教师给学生补课,或派教师随队上课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学校都尝试过,但效果都很不理想。 被输送到专业运动队的学生并不是多数,不少学生在专业队长期集训后因种种原因未能进队,回到学校后又因耽搁了学业而不能毕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二,体校是体育职业学校,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体育技能,对比赛训练方面的能力水平不进行细化衡量,不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这种理念即不科学也不尊重学生,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体现学体育的学生在体校学习的价值。其三,学校的工作应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德育教育应当位居首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应有德育内容,而且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不衡量学生的思想的评价体系也是不科学的。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严重影响该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许多体校客观存在的难题。那么,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笔者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结合体校办学的职业特点,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构建体校特色的学分制体系,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体校学生的能力水平是一个良策。

新疆竞技体校于2004年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成效显著,尤其是在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方面受益匪浅。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置体现出职业特色,将教学,训练溶为一体

学分制将课程分为训练课模块、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课模块。 实行弹性教学。

1、训练课模块指专项体育技能训练课程。考核以国内外体育竞赛、校内体育测试、早操、训练课为指标。总学分为99分。

2、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课模块指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总学分为110分。

3、弹性教学指对有训练比赛任务的学生不规定固定的学习时间,学生在训练比赛之余通过自学,补课,重修等形式完成学业。。

二、突出了德育为先和实践环节

学分制中,设置了德育学分,毕业实习学分, 综合实习学分模块。德育学分为18分(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公益劳动、毕业教育和在校表现),规定学生毕业时德育分必须修满9分以上才能毕业。否则,不发毕业证书。毕业实习学分为12分(包括校内、校外实习)。综合实习学分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最高为18分专指在专业队集训的学生。

三、根据体育的职业特点,设置了奖励学分

为奖励在德育、体育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特设置了奖励学分,按学生在思想表现,体育竞赛方面在各层次取得的成绩奖励相应的学分。

四、规定了学生毕业总学分

学分制中规定:①学生毕业时各模块分可以相加,总学分不得低于200学分。②德育学分必须高于9分。③长期集训学生必须修满30学分文化、专业基础和体育技能课。④计算机考试达标。以上四项指标必须全部达标才能毕业。

五、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学分制中规定各科室必须按照学分管理制度进行运作。相关科室都制定了相应的操作细则,学生毕业证的领取,以四项指标的完成为准,达不到者,或重修,或拿结业证。在制度面前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杜绝了作弊、人情等不正之风。 几年来,该校运用学分制管理训练、教学,衡量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每届学生的毕业率都有所提高。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队或考入大专院校;或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骨干,学校初步解决了多年不能解决的难题。这一事实说明了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能力,认可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能力表现,对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在体校的学习价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着想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学体育的学生在体育职业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的保证,进而使学生能够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