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药学专业

医药学专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0 15:08:45

医药学专业

医药学专业例1

1、中医药专业学制根据学校学制一般为5-7年。

2、核心课程: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 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 药理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3、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药学、中医学 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 产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医药学专业例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综合载体的中医药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同。这对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国多数中医院校设置了法学、管理学、外语等非医学专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中,不仅设置了法学本科教育,还设置了独立的卫生法学硕士点。如何促进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校际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1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

1.1有助于实现医学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中,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该通知多处明确提出“加大各类医药卫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促进新兴与交叉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发展”、“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与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培养卫生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从事临床工作,不可避免要与患者打交道,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他们要学会妥善处理与患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权利,这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学校培养中就需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并且具有付诸实践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1.2有助于培养卫生法律特色人才

由于卫生法制建设的大力推进、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卫生监督执法、现代医疗技术的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急需“懂医通法”的专业特色人才。普通综合性院校和法学院校的卫生法学专业,由于没有医学专业的知识作为依托,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卫生法律特色人才。而中医药院校的法学教育,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公共卫生等医学类专业为依托和背景,能够针对医药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既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又掌握扎实法律知识、熟悉卫生领域法律法规的“懂医而不行医,行法但不离医”[1]的特色人才,有助于实现卫生法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特色化[2]。

1.3有助于促进医学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校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的共识。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第一项“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中指出,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3]。2009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法律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对学校原有的医学校园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培育人文环境和法制精神[4],促进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主干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中医药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其在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中的影响力。

1.4有助于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中医药法律法规,明确国家相应的立法精神和政策依据;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进一步从专利、道地药材、商标、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角度有效保护中医药;有助于学校教师应对临床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增进医患沟通;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和配合医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通过医学教师与法学教师的相互合作、相互指导、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能够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形成多支优秀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综合发展和学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学专业,或者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了卫生法学的课程,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的互动存在明显不足,不仅医学专业的法学教育相对滞后,而且卫生法学专业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医学专业中法律课程简单化、形式化

许多中医药院校在医学专业中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使得医学生对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医学专业中开设了《法律基础》,但该课程长期以来由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同时,所用的教材落后于现实,没有根据新颁布的法律作出及时地调整和修改,因此,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养成关注法律知识的习惯,缺乏持续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而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是对所有现行卫生法律的介绍,笼统而概括,缺乏针对性,学生对各个法律均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其立法精神和适用依据。在医事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告知义务和谨慎义务,缺乏证据意识和责任意识,医患关系定位不准确,学生通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处理利益关系,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患者的诉求,遇到医患纠纷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专业法律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开设的民法、刑法、宪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学辅修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只能对相应的部门法知识作大概的讲解,无法针对医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讲授,从而导致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相关内容,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

2.2法学专业课程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5]在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定位不够明晰,学制不足、特色不明显。卫生法学课程体系包括医学课程、法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三个部分: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基础概论、现代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法学课程包括法学专业的十六门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卫生法学专业特色课程仅包括三门: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从课时来看,法学类课时总计100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700学时左右。这种设置比例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但从卫生法学专业特色教学的目标来讲,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四年的学制明显不足。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五年制,而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却要在四年的学制里既学习完全部法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这导致课程开设过多,课时明显不足,课程内容过于空泛,教师讲课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压力过大。二是医学知识的讲授不具有针对性。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多而泛,难以深入理解;所使用的教材是医学教材的删减版、节选版,且没有根据医学的发展及时丰富完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师只是根据指定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三是专业特色课程不足。卫生法学特色课程只设置了3门课,每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过多,但课时过少,如70左右学时的卫生法学课程涉及了近18类医事部门法。这导致教师抱怨学时太少,内容太多,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泛泛而论,而学生则抱怨教师讲得不够深入,难以在短时间内学好全部卫生法律法规制度[6]。四是实践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卫生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由于临床见习是让学生进入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实践,但卫生法学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无法有效理解临床中的医学问题和医学技术,再加上带教教师以单一的指导医学生的模式指导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见习效果。而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第七、第八学期,学生在这两个学期更多地关注就业和升学问题,因此,普遍存在对实践课程的应付态度,只求拿到学分就行,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实际效果。

3促进卫生法学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3.1保持中医药特色,加强卫生法学专业建设

中医药院校的基础和特色是中医药学,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心在医药卫生事业等相关领域。因此,以服务医药卫生事业良好发展为己任,保持中医药学特色,不断加强符合医学领域需求的传统学科方向建设,是中医药院校的生存之本[7]。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综合竞争力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形成新的特色[8]。卫生法学是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学理论问题,还要解决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问题。相对于传统法学研究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要运用法学的基础理论,从法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二是随着卫生法律制度的演进、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以中医药专业为依托和基础,促进卫生法学专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综合环境,真正实现其培养卫生领域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目标。

3.2优化课程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因此,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中,要兼顾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医学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除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卫生法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医学生日后临床的实际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将其集中在医疗机构及医疗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健康保健法律制度、疾病预防与控制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四个大的模块[9],让学生在了解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外,参与实际案例的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法律思维,巩固职业精神[10]。在卫生法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制。改四年的学制为五年,学生在前两年主要学习医学课程,随同临床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实践,后三年系统地学习法学课程,培养专业特色人才。二是增加医学课程。在保持医学课程开设比例低于法学课程的总原则下,增加能够突出医学特色的课程,根据卫生法学专业学生基础不同、文理有异、接受课程快慢不同等因素和实际情况[11],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从事医学法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增加卫生法学特色课程。卫生法学的课程应包括医疗服务和卫生行政两个领域的内容。目前各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更多关注医疗服务领域的法律内容,而对卫生行政、卫生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度明显不足。因此,在增加医疗服务领域法律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卫生监督执法内容的课程,如开设《卫生监督学》,使学生掌握卫生监督的理论知识、执法标准和监督技术,从而培养合格的卫生监督执法专业人员[12]。

3.3促进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

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医药专业和卫生法学专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一般政法院校而言,中医药院校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学校可以结合中医药专业和法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构建优质的、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并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卫生法学的教师应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提前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采用双导师的模式,即每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一个是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的专业教师,两位导师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安排适合的岗位,筛选合适的案件,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工作技能。学校专业教师则随时关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与学生和实习基地的导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考核机制方面,学生要接受三重考核,一是实习基地的考核,考核学生对实际案例的解决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考核学生的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和实习进度;三是专业教师的考核,考核学生实际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中医药专业和法学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培养精通医学及法学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专业的良性互动。医学教师和法学教师可以联合备课,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法学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基本的医疗问题,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医疗事故,能够全面掌握与卫生法学密切相关的医学知识;医学教师则能够进一步明确如何确定医生的权利义务、如何保护医疗处方的知识产权、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解决医疗纠纷、如何保存医疗证据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学校可以多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使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和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师能够针对中医药领域的法律问题、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另外,要鼓励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和卫生法学专业的教师针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题申报及论文撰写,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继旺,赵保胜,徐暾海.卫生法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分析[J].中医教育,2011,30(2):18.

[2]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J].法制资讯,2010(1):85-90.

[3]翟方明.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17-20.

[4]洪亦卿.以医为主,以法为主,抑或医法并重———反思医学院校医事法学和卫生法学专业的定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76-78.

[5]马韶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4):29-30.

[6]王梅红,冉晔,杨逢柱,等.论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3,32(5):51-54.

[7]罗维东.行业背景高校“非特色化”趋势须扭转[N].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2009-4-28,引用日期:2017-7-27.

[8]刘向锋,杜莉.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基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良性互动的视角[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47-449.

[9]汪丽青.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医学专业认证为背景[J].医学与法学,2014,6(5):26.

[10]王岳.医学专业卫生法学教育的“异化”现象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7,38(6A):70.

医药学专业例3

居住地:杭州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8个月]

公 司:XX医院

行 业:医疗/护理/卫生

职 位:实习医生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医药学

学 校:第一军医大学

自我评价

连续多年获得学校奖学金,曾被评为优秀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稳固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曾有过实习经历,巧妙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观察和研究,最终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的称号。能够吃苦耐劳,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对于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承受较强的压力。希望获得一个机会,在磨练中不断进步。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医疗/护理/卫生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医生

工作经验

2010/2—至今:XX医院[ 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医疗/护理/卫生

**科室 实习医生

1. 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症状,增加诊断能力;

2. 查阅资料的同时,积极参与临床操作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3. 参与到轮班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锻炼了工作的耐性;

4. 协助医生完成一些资料整理工作。

---------------------------------------------------------------------

2009/5--2010 /1:XX医院 [ 9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科 实习生

1.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功能和适应症状;

2. 了解医院管理制度;

3. 了解科室工作制度;

4. 学习如何与病患及家属沟通;

5. 配合处理各种问题。

---------------------------------------------------------------------

2008/7--2009 /4:XX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 10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市场部 市场专员

1. 负责制作宣传资料、宣讲ppt;

2. 参与策划、组织转向会议;

3. 负责沟通公司与其他医院及单位之间的合作;

4. 负责搜集和整理各种项目资料;

5. 负责协助处理各类事务。

教育经历

2004 /9 --2008 /7 第一军医大学 医药学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医药学专业例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医药学专业例5

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市场营销学的内涵

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因认真学好市场营销学,特别是认真学研究并掌握药品营销的规律、方法、手策略等,对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拓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十分丰富而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的应用型科学。它本身包含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相关科学。因此要学好市场营销学,必须懂得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营销学的实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同时,务必使学生懂得市场营销决不仅仅指推销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两者往往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推销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了解市场需求特点,开发出适合需要的产品,并为之选择合理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及促销方式。因此,市场营销决不等于销售或推销。要使学生树立一种这样的认识: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旨在消费需求、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企业产前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售后的服务、购买者意见反馈,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价格、渠道、促销决策的确定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质不是生产产品,而是实现产品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其次,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企业的经营观念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或经营哲学。其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开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经营观念指导下开展经营活动的。一类是传统经营观,包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一类是新型经营观,包括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这两类经营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前一类观念的出发点是产品,是以卖方(企业)的要求为中心,其目的是将产品销售出去以获取利润,这可以认为是一种“以生产者为导向”的经营观;后一类观念的出发点是消费需求,是以买方(顾客)的要求为中心,其目的是从顾客需求的满足中获取利润,这是一种“以顾客为导向”或称“市场导向”的经营观念。在两类经营观念下,企业达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也存在着区别:前者主要依靠增加生产或加强推销,企业重点考虑的是“我擅长于生产什么”;后者则是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为轴心的整体市场营销活动,企业首先考虑的是“顾客需要什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大力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经营观念。即让学生们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掌握药品营销策略,特别是药品推销策略

在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药品营销的热浪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认真学习、掌握并运用药品营销策略,特别是药品推销策略,对于拓展医药市场,促进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培养时代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拓宽就业渠道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药品推销的策略及技巧?如何做好药品推销?

2.1安排1一2个月的实习时间,让学生们深人药厂、医药公司、医院,深人了解药品推销的有关情况,并协助销员做好推销工作,让在本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医药学专业例6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医药学专业例7

2不同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师的能力

作为临床药学的专业基础课,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提高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统计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数据处理经验,要善于总结零散知识点,并综合运用趣味法、比较法、悬疑法、逆向法、多媒体展示法、知识树展示法及软件分析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相关领域如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要把临床药学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从宏观角度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6-7],使学生理解设计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全过程。例如,通过“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析”[8],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展示“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的研究思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给学生完整、清晰、系统的医学统计学思路,明确授课重点、难点和各数据分析环节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实施实践教学

实践可将医学统计学理论与临床药学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是巩固、强化理论内容,培养、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的医学统计学实践多采用课后习题和统计软件上机操作,笔者倾向于软件上机、网络操作和临床数据分析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例如,通过《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9]和《中国内地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1年疗效的Meta分析》[10],教授学生使用SAS、SPSS、STATA、Revman等分析软件,通过不同软件常用统计方法的上机操作,拓宽学生的视野。统计软件操作的不足之处是比较机械化,无法对医学统计分析方法使用条件作出判断,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数据的了解程度和对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此外,软件的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降低遗忘率,提高其应对临床数据的把握能力,有利于将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网络操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实践教学模式,病例分析是临床教学中常使用的授课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及讨论得到广泛传播,笔者认为可以在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相关的学术网站参与临床病例的探讨,例如,通过对七氟醚心肌保护作用的讨论[11],搜集网络资源,从实验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发表学生们的观点,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考核形式多为期末闭卷考试,答案往往是固定的,尤其是理科院校的学生,更适应这一类考试,但这大多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无法达到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效果。笔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核,才是检验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效果最好的考核形式,也是体现临床药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因此,考核形式和成绩应兼顾期末与平时成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主观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例如,通过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无应答问题[6]和循证医学中循证问题[7]的探讨,可以明确临床药学专业领域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识点,既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学生分析和判别容易混淆的概念、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

医药学专业例8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队伍水平

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体现生命意义的人性化教育关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人文关怀的最直接体现。教师的关怀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端正他们的医药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与情感,以达到建构关怀能力的目标。因此,要实现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前提。只有教育者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人文关怀。

(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医药行业是以人的健康和生命为服务对象的特殊行业,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人文关怀精神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强调在医药工作中服务他人和尊重患者的认知,通过换位思考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生命关怀的讨论提高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了解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职业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药工作者的使命。

(三)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高校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念,使之形关怀理念。医药行业是关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在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专业课中加入人文关怀教育;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强化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走访调查医药企业,了解医药事业发展前景;通过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通过在专业实习中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敬业精神。将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始终,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开展,又有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四)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是面向医药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认知和职业行为的手段。在职业道德评价上,应与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适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除了由职业道德课程任课教师对职业道德课进行考评外,还要积极尝试其他的实践性考核方式,如论文、实习单位的职业道德评价、社会实践总结评价等,赋予这些评价方式不同的分值比例,最后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此外,医药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增加对职业道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能够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显著,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学生。

医药学专业例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2-0138-01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中药学涵盖知识面广,要记忆的药物繁多,药物功效范围广泛,内容枯燥,给学习增加了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厌倦等不良情绪。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与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积极探索,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适当调整教材教学顺序

教学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该教材共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章节众多、内容繁杂。在讲授该课程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先介绍目录部分,接着学习教学大纲,然后才开始具体章节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住这门课的整体脉络,明确其学习目标与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时,也注意到根据学习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首先讲解容易理解的章节。如消食药所涉及的病因病机等内容都比较容易,而其具体药物如山楂等也为学生较为熟悉。因此在开始各论的学习时,首先介绍消食药,使学生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渡阶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授课过程中也注意结合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调整。如根据气血之间“气为血之帅”和“血为气之母”的相互关系;在学习了理气药之后,接着学习活血化瘀药。这样可使学生能更充分地认识、理解所学内容。

二、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

中药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强调中医理论知识的复习与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中医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理气药时,运用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气的基本概念、气失常的病理变化等相关内容,引出理气药基本概念、功效与主治病证。通过这种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既巩固了旧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注重实践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依据所教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典型的医案、用药典故等。如学习桂枝时,引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的用药经验。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同时注重本草学知识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开始接触中药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药用植物与中药饮片标本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將药物图片展示出来。在学习各论具体药物时,及时安排药用植物与中药饮片等相关知识的实训。同时,鼓励学生多看药物图谱并随时随地进行校园内外药物认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中药标本采集、制作等相关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等有所了解,对常用饮片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增加了本草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四、充分利用随身课堂、QQ等互联网平台

我校随身课堂是由学校网络教学中心自主开发一套面向“互联网+医学教育”的移动学习管理平台。随身课堂深度整合微信,同学们可以通过微信,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平台。通过随身课堂、QQ等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习题课程相关学习资料与测试。同时,利用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如《胡希恕医案》等相关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视野,巩固所学。

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医药学专业例10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增强,中医药专业成为了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热门专业。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66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情况,针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望对中医药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理论基础

著名学者刘在其著作《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说:“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语言本质特征和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教学规律有不同的看法。”[1]由此可知,在何时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是受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影响的。笔者认为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法主张以人为主,并且有“发生认知论”和“发现学习论”坚实的理论基础,符合当今时展的大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的认知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观察、思维想像等活动;要求教师要精讲多练,重视有意义的练习反对机械模仿;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际性言语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性能力。[1]

二.针对学习动机特征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中医专业留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显现出“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的综合性特征。学生有着极强的融合型动机表明其想融入到中国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更加直接地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帮助学习者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2.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

在问卷中题目25“学好其他专业,如医学”所占的比重为54%。由此可见,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目的性更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参与临床试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而实际运用必然要求情境的真实性和自然化,如:购物、换钱、医患交流等。总之,要将语言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而不能是一味地脱离现实只进行机械枯燥的操练。

3.强调中医词汇、文化、思维的导入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习者目的性更强这一特征,笔者认为中医词汇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中医词汇专业性较强,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加强课前课后的准备复习工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作用,调动起记忆、思考、想像等能力,为其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想要在中国旅游生活,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具有长远性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因此,他们需要更多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的摄入,中医知识具有模糊性,而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中医感性化的一个提升,了解中医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帮助其日后更好地进行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医文化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的融合型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汉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技能。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书古籍,这要求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对古汉语的理解和掌握。[2]在汉语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古汉语的阅读、理解。

5.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在问卷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并不倾向于“出国”和“学习成绩”这两项动机。这表明学习者对于汉语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出国体验生活而学这一阶段,他们更多地是为了日后个人的发展以及家庭、国家的发展。对于汉语的学习,他们有着更为深刻的学习动机,其目的也更具长远性。因此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天下”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中医药专业的汉语学习者了,据笔者了解大多数留学生对于考试都存在着畏难情绪,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不仅使得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而且还会引导学生做出不合理的学习方式――为考试而学习。这样不仅背离了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而且还有可能会引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应丰富考核方式,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动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6.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情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在调查中,学习情境对于中医药专业汉语学习者的影响数值达到了257。因此,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于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教师应选择专业性教材,如:《中医汉语》,教材中生词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编排。[3]同时,良好的班级的管理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制定班级规则,并严格遵守;同时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对于敏感的政治问题要谨慎回答或者避免回答。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因纠错过多而使学习者失去学习信心。

三.针对不同因子与动机类型关系的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性别的教学策略

由于女性的学习动机普遍高于男性。女性在学习汉语时的学习动机更为充足,其努力程度也可能比男性更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练习,以强带弱;也可以采用男女分组竞争的方式来激发不同性别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作用。

2.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教师可分班教学,这样既便于管理和布置教学任务,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级水平的学生在经过了初级阶段的学习后大多进入了疲惫期或者产生了高原反应,学习动机减弱。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其日常行为变化,尽量避免有错必纠,防止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通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带动其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笔者针对于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征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情况和专业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56.

[2]王忠一,薄彤.《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汉语课堂中教学方法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2):116.

医药学专业例11

临床中药学是一级学科中药学下属的一门二级学科,以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教学目的,该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功效理论、性能理论、配伍理论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为临床使用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1]。对中医临床类专业学生而言,除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外,尤其应重视在教学中强调中药临床运用的功效特点和适应范围。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安排中,《临床中药学》是联系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桥梁学科,是后期《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的基础,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中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床中药学》学习程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考虑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运用中药服务于临床,本文从中医学类专业的实际出发,对《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梳理总论内容,重视中药功效、性能与临床关系的讲解

1.1内容梳理

《临床中药学》的总论部分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中药、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的含义及发展简史;二是中药功效的内涵;三是中药性能及其临床意义;四是分析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诸多因素。讲授第一部分内容,除了要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中药、中药学包含哪些内容外,尤其应重点强调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学习《临床中药学》这门学科的最终学习目的就是运用中药为临床服务。功效内涵、中药性能与应用、影响因素为精讲内容。

1.2总论内容讲授思路

在《临床中药学》繁琐的内容中,“功效”这一内容是和临床直接相关的,所以在学习记忆时尤为重要,这也是设立总论第二部分“中药的功效”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讲述,能引导学生将本门课的核心、重点、目的以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搞清楚,然后在轻松的环境当中通过讲故事、说案例等方法把中药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及不同时期的医家和著作进行梳理,使得抽象知识具象化,简单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知识的识记程度[2]。总论第三部分是总论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药性能是在中药功效的基础上进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出来的,对中药性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后选药组方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这部分内容我们会在后面做重点讨论。第四部分“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也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重视的一章,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当中,可以采取自学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去自己发现除了正确的选药外,还有诸多方面会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如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煎服法等方面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是医学类学生必须重视的,而品种、产地、采集、炮制等方面对疗效的影响是医学类学生必须意识到的。总之,采用突出功效、着重性能、分析讨论诸多影响中药临床疗效因素的讲解思路和方法,强调中药的临床运用,层层递进对总论内容进行讲述。

1.3从性能出发对中药的功效进行对比记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在中药功效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掌握好中药的性能对深刻的认识中药的功效、区别相似中药的功效异同,最终准确选择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此时如以中药性能、功效、临床应用为主线,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层次递进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由老师讲授到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转变[3,4]。例如:石膏和黄连,从性能的四性来看均为寒性,从归经来讲都归有胃经,都常用于胃热证的治疗,此时可问学生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随后引导学生从其他性能的角度自己思考,从而得出从性能当中的五味分析,石膏是甘味的,黄连是苦味的,甘、寒在一起能清热兼生津,所以石膏适合用于胃热津伤的患者,苦、寒是清热兼燥湿的,故胃火炽盛或湿热蕴结于胃的患者首选黄连,由此可见,性能,功效和应用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再如:黄连、黄芩都是苦、寒之品,功效均有清热燥湿,但黄连多用于中焦胃热,黄芩多用于上焦肺热,何故?可请学生自己思考找出答案,原因就在于性能的归经中,黄连主归胃经,而黄芩主归肺经之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能用心设计,相信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2重视对中药饮片的实践认知,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我校《临床中药学》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一的下半学期,此时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很少,对中医药的很多理论和知识感觉生僻,难懂,而《临床中药学》内容繁琐,涉及300多味中药,药物之间也无必要的联系,如果只凭任课教师口头传授,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此时如能提供中药饮片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摸到、闻到、尝到药物,必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改善学习的乏味。因此,中药饮片识记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例如天花粉,其饮片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故名,因此当学生看到,摸到饮片后,就能很直观的体会到其药用部位是极其粉性的根,并非花粉;再如甘草,通过口尝饮片可感受其甘甜之味,性能理论中甘味具有能补、能缓、能和的特点,故甘草补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与其甘甜之味完全对应,趣味性和指导性大大加强。

3适当联系临床病例,重视“方药贯通”理念,加强学生对中药临床运用的认识

对中医院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的目的是希望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为临床服务,发展和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做出贡献。《临床中药学》虽然属于专业基础课,但在教材内容当中涉及了大量的临床运用内容,比如中药与病证的联系,药物之间的配伍以及大量的方剂内容等等,我们认为此时适当的加入一些临床内容能更好的坚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能让一部分好学的学生更早的感受到中医辩证施治过程,为下一步的《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等学科做好铺垫。例如桂枝配芍药能调和营卫,前胡配桔梗利咽止咳、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石膏配知母清热生津,半夏配陈皮燥湿化痰等等,这些常用配伍、药对及所对应的病证在讲解中药时可以适当的分析讲解并引用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否则学生有可能会感觉学了几百味中药根本无从使用,待学到后面课程时中药又忘得差不多了。在临床运用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中药功底,临床的随证加减运用根本无法达到,那临床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讲授中药时,既重视单味中药的功效,又重视组间配伍作用,适时穿插常用配伍和药对的讲解及临床病例是很必要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学院建立“模拟诊室”,在中药教学实践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较早的感受到诊疗过程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适当引入中药现代研究内容,扩展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范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对临床运用而言,在继承传统中药功效的同时,及时的了解和运用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成果和毒理研究成果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但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内容的引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学对中药发展的贡献,也没能指导学生更完善的使用中药。例如:麻黄确定的平喘作用;猪苓确定的利尿作用;大黄确定的通便作用;马兜铃的毒性;关木通的毒性;川乌的毒性等等,拥有了这些现代研究的成果可以指导我们在运用中药时一方面更加有信心,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同时,这也是现代科学为我们传统医学注入的新的发展方向和源泉,对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并引导学生为开发中药新的价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1

[2]王奇君,王春晖,于海食,等.《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初探[J].黑龙江医药,2011,24(4):583-584.

[3]贾玉梅,崔瑛.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BL课程模式的优越性[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66-67.

[4]崔瑛,贾玉梅,李寅超,等.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模式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8,4(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