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毕业总结

中学生毕业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7:28

中学生毕业总结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1

师范毕业生中学英语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实习学校: 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 实习时间: 2007.10.9—2007.12.01 指导教师: 指导班主任: 实习生: 晏玉屏 实习班级: 实习内容: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帷幕。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大学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也体验到了很多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但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将平日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检验了自己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假设和猜想,取得了一些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我将从英语教学,实习班主任和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实习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在英语教学方面。按照实习之初的计划,实习的前两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和评课。从实习的第三周开始,我体验了几节正规的英语教学课。真实的英语课堂与我们平日的模拟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实习期间试讲时,面对的也是自己的同学,每位同学都非常的excellent.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不一样。而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展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个人。比如说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办呢?站在讲台上吹胡子瞪眼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这有是我们在上课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再加上自己此次是在初一年级实习,一堂课的知识结构是十分紧凑的,只要一个环节出错或者中断,就会影响自己的整个教学流程。往往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并适当地简化自己的问题。 虽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简化知识,但由于过分地低估了学生的水平自己在实习期间又犯了一个很极端的错误。初中的学生大多是刚刚开始正式地接触英语,虽然有一些学生在小学也学过一些,但他们的英语基础总体来说较低。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曾为了追求直指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将语言知识点过分地简化,对一些相对复杂的知识点甚至避而不谈,过分地“溺爱学生”。结果一堂课中全是机械性的句型单词短语的操练,这样的课不仅学生觉得烦,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了。真正的英语课堂是应该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乐中学到知识。经过仔细地分析,发现自己的课最缺的是语言知识点的拓展,学生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很少要求他们学会去用所学知识。在紧接着的后面几堂教学课中,我大胆的改掉了平日机械的上课方式,将知识点的讲解单词句型的操练及语言知识点的拓宽融为一体,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虽然课程中也有一些操练,但这些都是在适当的时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 其次,在实习班主任工作方面。按照实习计划,每个实习生至少要体验为期一个星期的班主任工作。为了能够有的机会与学生们接触,我将七天的班主任工作分散到每个星期,平均每周做两至三天的班主任工作。我所在的实习班级是初一年级(1)班,共有六十一人。刚开始面对这个班的时候,心里慌慌的,生怕这些学生不听自己的话。但是,这种想法在第一天做班主任的时候就被否定掉了。我紧张得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实习老师。在学生们的眼中,老师都是很“神圣的”,只要我出现在教室里,大家都是规规矩矩地,丝毫没有违纪的现象。在做班主任的日子中,我主要是检查他们的早操和早读情况,值日生打扫卫生的情况。在本次的实习中,我还配合原任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初一年级的广播体操比赛,发扬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另外,我还召开了一次主题为“生活中的点滴感动”的班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一次的实习班主任工作,自己初步地领略到了如何去引导教育学生,不仅是在学习上,还包括思想文化品质方面。 最后,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我还留心地观察了本班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和信息。我打算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来探讨当今中学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学。很多人往往从教师或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学习中的主体-学生。之所以打算从这个角度去做教学调查,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实习班级的特殊情况:初一(1)班是七中初一年级的重点班,学生的总体学习基础较好,而且其原任英语老师也是一位有着多年英语教龄、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于是我打算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分析。经调查发现,大多数英语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在平日的学习中都采用了自主的学习方法,而极少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是因为学习过于被动的缘故。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以上就是自己对这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所做的总结。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收获外,我还体验到了人生中的其它方方面面。这一次的实习是我人生当中最有纪念价值的阶段之一。也许在实习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会给我带来这么深的感悟:实习不仅教会了我英语教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原本是陌生的人因为它而联系在一起了与这群可爱的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每天都很快乐。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和神圣。这两个月中的所得,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将使我终身受益!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2

实习时间: XX.10.9—XX.12.01

指导教师:

指导班主任:

实习生: 晏玉屏

实习班级:

实习内容: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帷幕。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大学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也体验到了很多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但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将平日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检验了自己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假设和猜想,取得了一些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我将从英语教学,实习班主任和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实习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在英语教学方面。按照实习之初的计划,实习的前两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和评课。从实习的第三周开始,我体验了几节正规的英语教学课。真实的英语课堂与我们平日的模拟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实习期间试讲时,面对的也是自己的同学,每位同学都非常的excellent.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不一样。而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展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个人。比如说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办呢?站在讲台上吹胡子瞪眼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这有是我们在上课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再加上自己此次是在初一年级实习,一堂课的知识结构是十分紧凑的,只要一个环节出错或者中断,就会影响自己的整个教学流程。往往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并适当地简化自己的问题。

虽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简化知识,但由于过分地低估了学生的水平自己在实习期间又犯了一个很极端的错误。初中的学生大多是刚刚开始正式地接触英语,虽然有一些学生在小学也学过一些,但他们的英语基础总体来说较低。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曾为了追求直指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将语言知识点过分地简化,对一些相对复杂的知识点甚至避而不谈,过分地“溺爱学生”。结果一堂课中全是机械性的句型单词短语的操练,这样的课不仅学生觉得烦,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了。真正的英语课堂是应该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乐中学到知识。经过仔细地分析,发现自己的课最缺的是语言知识点的拓展,学生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很少要求他们学会去用所学知识。在紧接着的后面几堂教学课中,我大胆的改掉了平日机械的上课方式,将知识点的讲解单词句型的操练及语言知识点的拓宽融为一体,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虽然课程中也有一些操练,但这些都是在适当的时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3

总体情况:

在接触班级不够两周后,原班主任请假,全面班主任工作约一个月。班级日常管理正常,期间组织了两次校内的比赛和活动,参与了学校学习小组的建立以,进行三次的班会课以及一期的板报设计。在级长和其他班主任的指导下,总体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工作感想:

我的“三心两意”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首先做到的第一点就是细心。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但工作却一点都不亚于国家总理。班主任繁琐的日常工作包括学校安排的日常活动诸如各类评比,德育活动等等以外还要应对着种种计划外情况。中小学班级规模一般在30~50人不等。班主任作为这几十人的管理者必须要对他们负责,任何的通知提醒都不能有任何的遗漏。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每天早上我都会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写在一本小册子上,如果是周一的早上,我就要做一个大致的一周总体计划。计划外情况除了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临时通知以外还来自学生。班主任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记录学生的违纪情况然后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这里颇有点“小动作”意味,但是为了班级的整体管理不得不如此。所有的批评教育都不可以延期,一旦错过了教育的最好时机,机会就很难再出现,而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还有要及时进行的是请假学生的跟踪联系,要做的主要有确定学生安全到家,及时回校,如果是病假,作为班主任更要细心关心学生病情以及提醒学生按学校规定索取医生证明。另外体现班主任细心的地方就是活动,例如篮球赛,班主任就必须考虑到运动员和啦啦队的各方面需求。一个成功的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良好契机。所以在实习期间的集体活动,我都会花足够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而事实证明,准备充分就会事半功倍。

细心一般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那么耐心就是用于学生的个别辅导。班主任除了每天关心班级纪律情况以外还肩负重任,那就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身体健康这方面不难把握,因为学生察觉有任何不舒服首先想到的都是报告班主任。相对外显的身体方面而言,更难把握的是心理变化。担任四班班主任期间,亲切的形象让我很容易就取得学生的信任,我很乐意成为他们故事的分享者。当他们主动找我说心底话的时候,无论多忙我都会放下手边的工作,找个地方耐心地倾听。通常他们说的都会是一些生活上的困惑。除了作为一个听众,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个不可规定期限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教育更类似于教师赋予学生的一种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育法。每次批评的时间我都不会拖得太长,点到为止,不过我还是以很明白的态度告诉他们事情的重要性。对于班里面的“顽固分子”(我对经常被其他老师投诉的学生的戏称)我都会不定期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以便“对症下药”。所以说,当班主任就需要一种父母教育孩子般的耐心。

第三心就是责任心。这次班主任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展开都有赖于原班主任的信任。原班主任请假前以一种很信任的态度把工作交到我手上,请假期间从来没有因为质疑我的工作能力而来电询问。这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我每项工作都以一个真正班主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习期间,我参加过级里的班主任会议,从其他的班主任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那些成功的班主任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一颗很强烈的责任心。他们为了班级的建设都是那么劳心劳力,积极地跟科任老师,跟家长,跟学生沟通以得到最全面的情况。

“三心”以外就是“两意”——善意与乐意。善意就是你要用最善良的眼光看待学生错误。以前在市下乡的时候,我总是很严格地要求我的学生,一旦有犯错的,我就“火冒三丈”地进行我所谓的批评教育,然而这些批评教育更类似于一种火气的发泄。下乡回来的反思中我非常后悔曾经带给学生这么坏的印象。看了一些书以后,我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如果孩子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那绝对不会是孩子的问题,只能是教育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我已经能很好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例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学生居然在用手机玩游戏。发现的一瞬间我真的很生气,觉得他们极大地挑战着我的尊严,但是回想起市的孩子,我选择了平和对待。我是这样做的,我用最平静地语气要求他们把“作案工具”交出来,然后跟他们说:“好好听完这节课,然后到办公室找我。当然能否拿回手机就看你们的表现了。”结果他们并没有很害怕地等待下课,反而很积极地回应我提出的问题。下课后,我“轻饶”了他们,只要他们拿保证书就可以换回手机。一直到实习结束,他们都没有对我产生抵触心理。

第二点乐意,就是说作为班主任必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这是我个人的感想。班主任的工作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当中的苦累和烦人,可能很多人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都会有数不尽的抱怨,包括我自己。相信许多人都有的一种体会就是班主任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一天的学习心情。因此在回到学校之前我都很好地处理这些负面的情绪,总是以一种很愉悦的心情去处理一天的事务。事实证明,一个开心的班主任做起事来是事半功倍的(学生总是很配合你的工作)。

总的来说,我实习期间就凭借这“三心两意”顺利地在原班主任不在校的时候完成所有的工作,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二)教学工作:

总体情况:

指导老师请假,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独立完成了15课时的新授课,3课时的复习练习课,2课时的单元测验。

工作感想:

在磨练中成长

在谈工作感想之前我必须要说一下我实习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为我工作中的失误找借口,只是想大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原本打算在初中实习的我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到了高中实习,之前两个月的准备意味着“白费”(加引号的意思是没有完全白费,但所起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一个新的环境,一种新的挑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当然也不少。

我的第一节课是颤抖中进行的,尽管我把所有的紧张都掩饰的很好。指导老师唯一称赞的地方就是我的教姿教态,其他的关于板书,知识点处理、时间安排等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简直数不胜数。第一节课下来,我的感觉简直就是糟透了。指导老师人很好,她总是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我。第二节课还是有点紧张,有点进步,但是距离及格的课堂还很远很远。那时候我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一名人民教师。第三次上课是科组公开课。本来紧张得手心冒汗,但是绝对不能有半点的退缩,我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公开课前在三班上了同样的一节课,指导老师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到正式上公开课的时候,失误还是有很多。课后在办公室,科组老师们给我很认真地评课,他们给我指出了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一开始我还难过得要死,但是后来我换个角度想,这些“批评”其实都是在为我指点方向。有人为你指点总比一个人盲目摸索要好。因此我喜欢上点评,喜欢有人听我的课。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4

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有广狭两义:广义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全文的篇章结构,狭义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章节结构。就全文的篇章结构而言,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引言主要用来“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也叫本论,它通常表现为对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对正文中研究过程所得的现象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总判断、总评价,是研究结果必然的逻辑发展”。显然,引言与结论属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非主体部分,正文则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撇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非主体部分,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仅仅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章节结构,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仅仅是指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章节架构。本文所论的正是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章节结构的架构问题。

目前,对于本文所论的狭义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章节结构的架构问题,学界已形成了如下两点共识:其一,由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正文所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因此,在进行正文部分的写作时,应“根据选用的材料分为若干个章节或部分来层层论述”。换言之,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部分的内容,首先应进行章节架构,而后再分层进行详细论证。其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应坚持主题性、完整性、层次性与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部分的章节架构,必须“以事物的内部逻辑联系来组织结构层次”,“做到有中心、有层次”。……如果将这些共识置于逻辑学视域内进行深度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正文进行章节架构,必须遵守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

1论题明确:坚持主题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论题明确,是逻辑论证理论中“论题必须清楚确切”、“论题必须同一”两大论题规则的综合表述。阐述开来,一是要求论题“明白清晰,没有歧义”,即作为论题语言表现的命题,其意义和组建命题所使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要明白清晰、没有歧义,否则就会犯“论题模糊”或“论证主旨不明”的逻辑错误;二是要求“同一论题,要贯彻论证过程的始终,前后一致”,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按照论题明确逻辑规则的要求,为避免犯“论题模糊”或“论证主旨不明”的逻辑错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全程写作,都要做到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清楚确切;为避免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论证主旨必须贯穿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各阶段性的写作成果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阶段,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也应做到两点:既要确立主旨,做到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清楚确切,也要在明确论证主旨和论证范围的基础上将论证主旨作为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主线。

根据以上分析,遵循论题明确逻辑规则,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主题性原则。详言之,在如何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架构问题上,学界许多学者都已明确指出:主题性原则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的首要原则。主题即论题,也叫论证主旨或论文的总论点,它是论文的中心。遵循主题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必须做到“有中心”,换言之,不管内容格局多么庞杂,都“要服务于同一主题”。分而言之,一是要求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要“确立主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首先要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二是要求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一定要紧扣主题,在主题思想支配下整体地、综合地布阵”。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应当在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论证主旨谋篇布局,以期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论证主旨作为主线贯穿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之中。进一步讲,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务须做到“论文题目统领各章标题,章标题统领节标题,节标题统领目标题,依此向下层层统领;下一级标题在含义上可是并列的或递进的,以横向平行的或纵向深入的方式揭示上一级标题题义,以此达到提纲契领之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体系中,每一节都有自己的论证中心,每一章也都有自己的论证中心,但是,对每一节中心思想的论证都必须服务于该节所属章的中心思想,对每一章中心思想的论证都必须服务于全文的中心思想。所以,为论证全文中心思想或总论点进行前期写作铺垫工作的章节架构,其最终形成的由章与节作为基本构成部分的文章结构,必须紧紧围绕全文的总论点或论证主旨而展开,必须始终服务于对总论点或论证主旨的全面论证,以期达到在章节结构中凸显本科生毕业论文主题的目的。综合以上论证,坚持主题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必须遵循论题明确逻辑规则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论题明确,是坚持主题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2正确划分:坚持完整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正确划分,是逻辑划分理论中“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每次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划分的各子项必须是不相容的”、“划分必须按层次逐级进行”四条划分规则的综合表述。阐述开来,一是要求划分各子项的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相等。如果划分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就会犯“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果划分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就会犯“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二是要求同一次划分必须使用同一个划分标准,否则就会犯“混淆根据”或“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三是要求划分的各子项的外延关系必须是全异关系或不相容关系,否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四是同一次划分而得的子项必须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或“跳跃划分”的逻辑错误。按照正确划分的逻辑要求,在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总论点进行分层论证时,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其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总论点之下各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必须是对总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依据同一个划分标准而得出的划分子项;总论点之下的各个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之间应是全异关系;总论点之下各个分论点标题中的主题性概念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同理,对总论点之下的各个分论点进行下一层次的分层论证,也必须遵循正确划分这一逻辑规则。根据以上分析,遵循正确划分逻辑规则,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完整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在如何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这一问题上,学界许多学者也明确指出,完整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的重要原则。第一,遵循完整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必须是对其论证主旨的完整反映。分而言之,一是要求“说明主题的各个部分或论点”,“不能残缺不全”。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必须包括了为证立其总论点所必须论及的所有方面或所有分论点;二是要求说明主题的各个部分或论点,必须都能统领于文章整体或总论点之下。对于文章主题论点的论证来讲,章节结构中不能将不属于文章主题或总论点的部分或论点囊括进来。第二,遵循层次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必须做到“有层次”。分而言之,一“要概括好全文的中心论点”,即找出论证主旨或总论点;二要“找准提出问题的角度,在中心论点下设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下又拟设哪些下位论点”,即确定论证总论点的视角与找出总论点下应设有的分论点;三要“按顺序、分层次论证总论点”。对总论点进行分层论证时,“层次要有合理的次序”,“不同的层,其含义一定不能处于同一层次上”。

进一步讲,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按照正确划分逻辑规则的要求,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既不能小于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也不能大于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必须与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相等。这是正确划分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完整性原则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以提出问题的角度作为划分标准,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总论点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下位分论点。但是,这种划分必须按顺序、按层次进行:下一层次的划分(也就是将分论点分为若干个下位分论点的划分)必须构筑于上一层次划分(也就是将总论点分为若干个分论点的划分)基础之上,即只有在上一层次的划分完结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层次的划分;并且,下一层次划分而得的子项(即对分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下位分论点),不能置于与上一层次划分所得的子项(即对总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分论点)并列的位置。综合以上论证,坚持完整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必须遵循正确划分逻辑规则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正确划分,是坚持完整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3首尾连贯:坚持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首尾连贯,是前面已述的逻辑划分规则与论题明确规则以及逻辑论证理论中“由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这一规则的综合表述。阐述开来,一是要求划分必须正确(前面已论,不再赘述);二是要求论题必须清楚确切(前面已论,不再赘述);三是要求必须能由论据的真实性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的真实性,否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按照首尾连贯逻辑规则的要求,其一,总论点与它之下的各分论点之间、总论点之下的分论点与该分论点之下的各下位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应是划分母项与划分子项的关系。其二,论题应始终保持同一。其三,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一般是作为证明总论点正确性或真实性的一级论据而存在的,由它们的真实性应当能合乎逻辑地推出总论点的真实性;分论点之下的各个下位分论点,一般是作为证明该分论点正确性或真实性的二级论据而存在的,由它们的真实性应当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该分论点的真实性。根据以上分析,遵循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严谨性原则。在如何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这一问题上,学界许多学者明确指出,严谨性也是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应坚持的重要原则。遵循严谨性原则,总体上讲,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严密紧凑,且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分而言之,一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每一个层次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个结构段拟论述的内容必须是清楚而确定的,且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意思;二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层意不得重复”。为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层次界限,“每个结构段论述的内容不能与其它结构段全部或部分相同”;三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层意不得矛盾”。为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论证思想清晰,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时,“在此结构段中肯定的观点和数据,避免在彼结构段中否定和出现不同的数据”;四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必须“以事物的内部逻辑联系来组织结构层次”,从而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作出合乎逻辑的布局。进一步讲,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按照首尾连贯逻辑规则的要求,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对总论点进行划分时,总论点之下的各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必须是全异关系或不相容关系;对总论点之下的分论点进行划分时,该分论点之下的各下位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也必须是全异关系或不相容关系。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结构中每一层次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二,对总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分论点,其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总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对分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下位分论点,其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分论点标题中主题性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将相同的层意重复,虽然从表面上看无损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完整性,但以科学划分的视角来看,是在划分中将同一个划分子项重复性地独立作为母项中的一个分子,可以讲,这是“多出子项”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子项相容”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根据这一观点,在由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每个分论点所构成的结构层次中,每个分论点所表达的层意结构都只能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出现一次,同理,在由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总论点之下的分论点进行划分而得的各个下位分论点所构成的结构层次中,每个下位分论点所表达的层意结构也都只能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出现一次。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层意不得重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三,论证的宗旨是要确立所证论题的真实性,在每一论证中,论题都是唯一的。因此,对一个论证来讲,它不可能在确立所证论题真实性的同时再确立另一论题(其中包括与所证论题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的真实性,论题要始终保持同一。根据这一逻辑要求,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中,不能拟对具有矛盾关系或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同时证立。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中的层意不得矛盾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其四,以事物内部的逻辑联系来组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层次,就是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必须严密紧凑,下一层论点用以支撑上一层论点:总论点之下的每一个分论点用以支撑全文的总论点,分论点之下的每一个下位分论点用以支撑该分论点。这是首尾连贯逻辑规则对合乎逻辑地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综合以上论证,坚持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必须遵循首尾连贯逻辑规则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首尾连贯,是坚持严谨性原则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

4结语

如果我们对本文所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则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必须遵守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论题明确是逻辑论证理论中关于论题规则的综述,正确划分是关于逻辑划分规则的综述,首尾连贯则是对部分逻辑划分规则与部分逻辑论证规则的综述。正因为如此,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必须遵守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第二,本文所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严格来讲,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范围。作为学术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既可采用横式结构(或并列结构)架构,也可采用纵式结构(或层进式结构或递进式结构)架构,还可采用错综式结构(或合式结构)架构。在充分考虑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架构形式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如果对本文所论的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进行深层次分析,则不难发现:本文所论的三大逻辑学要求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范围。一般来讲,无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采用何种章节结构形式架构,都必须遵守论题明确的逻辑学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采用纯粹的横式结构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时,才要求始终遵守正确划分的逻辑学要求。当然,就首尾连贯的逻辑规则而言,它既部分地用以制约采用任何一种结构形式所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也部分地只用以制约采用纯粹的横式结构所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有鉴于此,只有按照逻辑论证规则与逻辑划分规则的要求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架构,才能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章节结构具有主题性、完整性、层次性和严谨性;只有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三大逻辑学要求各自不同的作用范围,才能使它们在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珊.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J].科技视界,2012,(9):72-73.

[2]沈玲.学术论文摘要和结论的写作方法[J].现代情报,2000,(6):59-60.

[3]金帛.谈谈写毕业论文[J].山西档案,1988,(1):30-33.

[4]马进中,刘保和.谈谈如何撰写毕业论文[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3,(1):96-99.

[5]谭学虹.怎样撰写毕业论文[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3,(1):59-60.

[6]孙中原.学术论文的逻辑范式[J].毕节学院学报,2009,(11):48-53.

[7]刘炯.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J].一重科技,1994,(1):120-125.

[8]任遂虎.毕业论文提纲拟写方法[J].写作,2012,(23):15-17.

[9]王国平.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指导要旨论略[J].陕西教育,2009,(10):271-272,354.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5

一、国内研究现状本科毕业设计规范化的科学管理

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同时它也关系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和在社会中的名誉、影响。因此,针对上述毕业设计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各高校都在探讨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下文阐述了国内各高校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科技大学于晓红教授认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证。他从实施以人为本的选题方式、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监督检查机制和科学客观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重庆大学毛小庆阐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分析和总结了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科学选题、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因材施教、开拓毕业设计新途径、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扬州大学戴隆超老师就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指出了改善措施。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等重点大学都针对目前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探讨。另外,很多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也从不同方面开展了毕业设计研究工作。如盐城工学院刘必荣从基础知识掌握、就业、对毕业设计认识、选题、指导老师投入、开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提出从基础知识掌握、就业、对毕业设计认识、选题、指导老师投入、开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实行科学化选题;建立规范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指导深度等有效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有南阳理工学院庞兴华、常州工学院吴强、合肥学院谷曼也提出了很多本科毕业设计提高对策和方案。从省内、国内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把提交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并结合各自校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但同样可以看出每个高校采取的措施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申请人认为这些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校定位、生源质量、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师生比例等现实情况,提出切实能提高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首先,由于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必须总结往年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研究等手段,总结出教师、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及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相应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并在新的一届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运用。探索面向“培优”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及团队指导模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拔高技能等训练,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根据课题性质组织3~5名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指导效率和知识利用率。根据上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加强等流程,总结一整套用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方案和监控机制。另外,实行毕业设计开题准入制度,从源头杜绝学生敷衍、应付心理,对于没有达到毕业设计开题要求及不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提前进行预警。后续的每周指导、中期检查直至毕业设计完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及时反馈、整改,绝不能出现等到该答辩时才发现某个学生不能通过的情况。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学生态度上的不重视、校院管理方面的不严格等。总结了国内外重点院校及教学类的本科院校在毕业设计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作者:杨海峰刘同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6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占地757亩。现设有14个二级办学单位(系、部)和2所附属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属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主要围绕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大领域组织科研工作。现有教工734人,专任教师487人,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硕士研究生803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中文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78万册。学校与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顶级赛事中获得金牌103枚,奖牌248枚。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6届冬奥会,包揽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金4银3铜共8枚奖牌。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目前,学校正在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全力推进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2016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和就业能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使2016届毕业生满意。

一、毕业生总体规模、学科结构及生源地分布

沈阳体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2120人。其中,本科生1925人,研究生195人,男生13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5.99%;女生72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4.01%;全校贫困生人数为51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39%,其中辽宁籍5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5%。

二、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在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0.39%,年终就业率90.96%;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7.69%,年终就业率89.74%。协议就业17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11%;升学13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32%;劳动合同就业88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41.6%;自由职业19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25%;其它形式就业45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37%,参军入伍6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6%,自主创业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24%,未落实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5%。

(一)本科毕业生规模与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925人,其中男生1307人,所占比率为67.9%;女生618人,所占比率为32.1%;本科生中辽宁贫困生5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2.7%。

(二)毕业研究生规模与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研究生毕业生共计195人,其中男生92人,所占比率为47.2%;女生103人,所占比率为52.8%。

三、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6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1412人,省外就业339人。针对我校本科生学科结构特点,签约毕业生就业方式、单位行业分布、工作职位类别、以及单位性质进行统计,我校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主要分布在体育教育类占总人数的16.05%,就业方式主要以签劳动合同为主,工作职位类别主要以办事员和有关人员为主占总人数17.19%,单位性质主要以其它为主。

四、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针对我校专业特点,就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单位性质、签约行业进行统计,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主要以辽宁省为主,签约单位性质主要以其它企业为主,签约行业主要以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主。

五、毕业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一)2014-2016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从毕业生人数上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85人、2156人、2120人,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2014-2016年就业率百分比基本稳定,2016年就业率百分比仍在90%以上,呈现平稳趋势。m然我校毕业生人数略有下降,但就业率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分析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表明,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类、文化体育娱乐业、现代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毕业生人数比重相对较大,从事其他行业人数比重较小。

六、学校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2016年,学校加大就业创业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通过重心下移,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相关考核评估体系,引导各二级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管理用人单位就业数据库,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2015年至2016年度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回访、校企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专场宣讲会等方式,就业指导中心共联系用人单位1100余家,收集各单位招聘岗位共7000余个,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招聘方向,整理用人单位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等相关资料,建立了用人单位数据库。面对就业岗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学院充分利用用人单位数据库,对用人单位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性、行业性的招聘活动,探索人岗匹配的个性化就业信息推送模式,有效地推动我校就业工作从传统的大众化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多元服务模式转变。实现了就业岗位的精准推送和就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三)细化完善就业帮扶体系

学校积极宣传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对困难毕业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实施精细化的帮扶工作。(1)建立困难学生帮扶档案,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实行精准帮扶,切实解决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2)学校召开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就业心理辅导会等,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并通过帮扶直接推荐学生到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7

二、调查目的……………………………………………………2

三、调查结果……………………………………………………3

(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

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v调查结果总结: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其中本科生居多,大部分是大三的学生,多选择毕业后就业,会担心就业问题,但相信会找到工作,打算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较多,在考虑家庭因素的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情况再决定工作问题,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对工资要求不会过高。

v影响因素总结: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同样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但岗位不足,导致竞争激烈;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很多企业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机会相对较少;家庭压力和感情压力,各种抱负太多,心理压力太大,往往影响在面试中、工作中的表现;初次步入社会,感觉彷徨无助,适应能力不强,面对社会复杂容易手足无措;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太难的岗位没有能力胜任,太低的职位又不愿意尝试。

v消极心理总结: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引起的郁闷心情,对毕业找工作的焦虑心情,休息不好所引起的浮躁心情等。

v建议确定方向: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方向不定所引起的彷徨和焦虑,还可以及时做好准备,有针对性的学习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大好基础,积累经验。

v建议多做运动:多做运动不但有利身体健康,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疲劳。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v建议多交朋友:交际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多交朋友,不但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度,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帮助,同样会让你事半功倍。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8

(二)以当前规范为设计依据结构设计的依据是国家、行业、地方和单位现行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和措施,毕业设计的依据也是现行规范,不是参考书或教科书。规范是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结合。对于设计师而言:规范就是法律,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理解规范,适应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其次要在结构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规范的规定是结构或构件的最低要求,实际工程设计时并非一定要采用最低要求。二是规范的强制条文必须遵守,必须严格执行,是不得超越和突破的红线。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设计依据中的规范采用的是废止版本而非现行规范。特别是最近两年规范更新中,很多同学的设计依据新旧规范都有。另外,设计依据中含大量教科书和参考书,教科书,参考书只能是设计参考资料,而非设计依据。

(三)重视抗震设计⒈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如果毕业设计任务书地点为抗震地区,任务书就应明确是否可以不进行抗震设计,指导教师也应在设计指导书中帮助学生确定与抗震设防有关的标准(设防烈度)及技术参数(场地类别等),特别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还要根据有关规范确定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一、二、三或四级)。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烈度。有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是7度,学生的计算书却为8度,或降为6度,都是不对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没有按分类标准划分。容易混淆的是: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一般的三甲医院的病房楼定为特殊设防类(甲类)。在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有的毕业设计不验算框架柱的轴压比,而截面轴压比验算对抗震是非常重要的,轴压比超限是抗震规范不允许的。抗震设计截面相对受压高度的要求与非抗震不同。抗震时构件的各项构造要求不同于非抗震设计,应严格遵守。

(四)关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设计总说明通常是结构施工图的首页。要保持设计说明与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保持一致性。结构设计总说明是对外提供给建设单位,为施工图审查及施工单位施工使用的设计产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很多同学不重视编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有的毕业设计漏掉了结构设计总说明这一项而被扣分;有的毕业设计虽然有结构设计总说明,但其内容与本工程根本无关。同学之间相互借鉴,拷贝,忽略了设计说明条款是否都符合自己的设计内容。比如,明明做的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却出现了剪力墙的构造要求……等等。

注重结构教育的总体方法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结构专业学生是通过学习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来学习工程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让他们擅长解决明确交给他们的确定的的问题,而常常不能分析整体结构形式。这与我们在工程设计时的模式是相反的,在结构设计开始时,希望形成和处理总体方案,着眼于主要结构体系,而不是构件和细部构造。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强调结构的概念设计,基本思路集中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主体系,而不是细节。但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专门化的学习,很难有总体的思考,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对自己的结构方案进行内力分析,并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说出自己方案在内力分布上的优点,[3]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并达到更高的层次,形成明确的结构概念,培养学生将专门化的知识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本环节问题:在布置柱网时要结合力学分析,使结构各构件受力均匀合理,各构件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学生往往在设计时忽略这点。如下图例,同样的办公楼建筑设计,因为不同的结构柱网布置,得到不同的内力分布图。

关于手算与电算

毕业设计以手算为主要目的。计算机只是辅助设计。通过对主体结构和构件的计算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如结构力学)和专业知识(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掌握程度。手算可以积累设计计算的感性认识,积累数据,练好手算将受益一生.。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PKPM,广厦等),不同的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种软件的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得到的,与实际工程都有一定误差,不能够完全依赖软件计算结果。因此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慎重校核、认真分析,做出合理判断。优秀设计成果要求应该有“主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总信息、侧移等),同时附有主体结构电算结果的抗震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结果的分析能力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采用的电算软件,未注明程序的名称、版本及编制单位。指导老师应告诉学生总信息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如何调整。总信息中的参数普遍存在填写错误,建议指导老师将程序的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填写说明复印给学生。

关于图纸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毕业设计应明确要求“结构设计部分以手绘为主。手工制图是对优秀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毕业设计手绘图纸让学生在就业前有一个基本训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制图能力,良好的空间概念和完善的构造要求,以及为施工服务的意识,所以结构设计应以手绘为主。本环节的问题是学生要熟悉制图规范和构造要求。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ts Mode of Operation

ZHANG Duoxin, BAI Xinli, ZHOU Ju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1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existed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buil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rom the target system,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scoring system four aspects, and explains its running mode. So as to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qualit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Key words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sis; quality assurance

0 引言

分析近几年的毕业论文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方面,对毕业论文题目兴趣不浓;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实践技能欠佳;考研复试和就业形势的冲击。教师方面,指导毕业论文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敬业精神和精力投入不够;对毕业论文所做的前提工作有待加强;缺乏老中青结合的业务梯队。①管理方面:教学基本文件有待完善;物质条件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检查未完全到位。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考虑到学生、教师、及校、系和室三级管理的具体情况,构建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②

1 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1.1 目标体系

根据我院办学特色,工程力学专业有结构静动力分析和复杂结构优化设计两个培养方向。两个方向共有八个以上子题,按照教育部和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这两个方向和多个子题的目标体系,对毕业论文的深度、图纸和计算书的工作量、格式、进度要求等做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和教师明确整体和各设计阶段的目标。

1.2 组织体系

每次论文前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严密的组织体系,成立毕业论文教师核心组、学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使每项工作都有人落实,有人管理。③

1.3 制度体系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制定一套有导向、有制约作用的规章制度,如《关于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守则》、《毕业答辩程序及答辩成员职责》、《关于毕业论文督对工作条列》、《本科生毕业论文实施细则》等,完善各项审批制度和检查、评定体系,使每步工作有章可循。

1.4 评分体系

表1

为了充分发挥评分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细则》。分阶段评分保证了个阶段设计的均衡进行,总分由指导教师、核心小组、答辩小组多方决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在必答题部分采用计算机抽题,保证抽题的科学性。论文的评定和答辩评价可按表1进行。

2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方式

本文根据目前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计划-实施-督导-总结的循环管理模式(见图1),它反映了质量保证体系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图1

2.1 计划阶段

在毕业论文进行的前一学期安排并落实如下事宜:(1)进行毕业论文基础条件分析,主要分析内容是毕业论文的趋势、指导教师情况、应届毕业生情况和设计的物质条件。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发挥这些条件中的优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确定毕业论文目标体系,制定毕业论文计划,包括确定组织机构、时间进度、工作要求和内容等。在提出具体要求时特别要注意上级文件的精神和设计工作最新手段了,使毕业生适应时代的要求。(3)拟定设计题目的范围,是学生在寒假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发现自己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为毕业论文题目的优选打下良好的基础。(4)修订有关毕业论文的各种文件,使毕业论文有系统的规章制度保证。

2.2 实施阶段

(1)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编写设计任务书 指导书 教学日历,准备有关材料,初选生产实习的场所和单位,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2)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介绍学科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求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生产实习完成后,做好实结或实习答辩,每个同学阐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确立的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召开指导教师组的总结会议,分析每个学生的设计心态和侧重点,根据实际情况,优选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为设计顺利实施提供原动力。

(3)根据学生的设计心态和兴趣,分配设计题目和设计任务,学生结合实结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

(4)在毕业论文中后期,院系和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学生总结前期工作,教师检查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对进度慢和质量差的论文,要求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明确整改措施,并就中期检查或预答辩的成绩计入毕业论文成绩。

(5)对在中期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修改,指导教师落实修正情况,各系部以组织毕业答辩。

2.3 督导阶段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考勤 进度检查 分阶段打分,各阶段的信息反馈,最终成绩评定等。

2.4 总结阶段

进行毕业论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出下届毕业论文的指导意见。

工程力学的毕业论文事关我院新增专业的生命力,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全体师生都应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注释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7-03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下简称就业率),随后,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相继实施了就业率统计和公布制度(以下简称就业率制度),并沿袭至今。10多年来,就业率制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围绕就业率制度问题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因此,分析就业率制度的产生、作用和不足,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率制度。

一、就业率制度的起源

在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实现正规就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毕业生生活得以保障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而毕业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因此,了解就业状况,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进行就业率统计显得尤为迫切。

就业率统计之初,由于国家没有明确就业统计范围,各地统计标准略有差异,但统计方法是以有明确接收单位且领取就业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报到(含定向、委培)和继续学习(考取专升本、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生)等已就业毕业生人数除以毕业生总数。研究该统计方法不难发现,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隐性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无法反映出来,统计结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率,而是传统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反映,实质上是大学毕业生的报到率。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大量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接收毕业生,以及部分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形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根本不需要就业报到证,部分毕业生亦不签就业协议实现了灵活就业,这些社会现实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原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此,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统一、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公式中“毕业生总人数”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明确接收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的大学生人数,以及继续学习、国家和地方项目就业、灵活就业(含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的大学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就业愿望,但截至统计时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暂无就业愿望、拟继续学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原因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度的9月1日和12月30日。

二、就业率制度所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作用

(一)就业率制度提升了高校的就业意识,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主要经费的投入等均由政府统揽,培养的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实现全部就业。政府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只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而不需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更没有主动面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强烈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既要求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更要求高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迫使高校同市场和竞争逐步密切相联,而不能超越外部社会行为环境而存在。20世纪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生源竞争压力日趋残酷。就业率制度的实施,引发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也深深地触动了高校,促使高校提升就业意识、重视就业工作。同时,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改革教学和人事制度,优化就业指导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快直接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的步伐,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就业率制度成为了推动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抓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基本结束,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矛盾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去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各种矛盾与问题,包括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招生和就业等各种不同社会需求的问题。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来到,这些带给高校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但高校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就业率制度的适时实施,成为了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的有力抓手,面向市场办学成为了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为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就业率制度,让社会评判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高校也相继在一定范围内执行就业率制度。2002年政府又提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明确要求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合作或产学研(教育模式)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经受市场化竞争生存压力的检验。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04年,国务院要求“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2006年,教育部又要求“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中,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为一级指标或核心指标”,“必须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对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和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明显偏低的要减少其招生计划,就业率连续三年下降的省市,要暂停其新设本科院校,并停止其高职院校的备案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就业率制度在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施,高校将就业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并切实根据市场的需要、要求和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就业率制度促进了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我国高校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运行,实施的是一种“资源约束”(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为主、“需求约束”(指根据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为辅的发展道路,以至于高校长期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本位,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思路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颠倒了高校建设的本位和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非社会需要为中心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的模式,致使高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本位、面向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毕业生,以贯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本位。就业率制度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要求“加快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2003年国务院又要求“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就业率俨然成为检验高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就业率制度实施以来,各高校努力提升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与时俱进的各类人才,努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四)就业率制度提升了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引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就业率制度不仅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更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毋庸讳言,就业率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进展状况,而且还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出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认可程度,体现出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每一个考生及家长来讲,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能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生活得以保障、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家庭经济状况得以好转。同时,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政府公布的就业统计信息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就业率将积极地引导考生与家长根据高校的办学水平、社会认可程度和自身的需要合理填报志愿。

三、就业率制度存在的争议及问题

(一)现行就业率统计对象范围过宽。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就业率应该是已就业毕业生占有就业愿望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现行就业率计算公式中,将继续学习毕业生纳入就业范畴,笔者认为是不妥的,毕竟继续学习毕业生没有参加社会劳动和获得劳动报酬,而且用这种方式统计的就业率比实际的要高,显然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同时,笔者认为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亦不应该列入就业率统计之毕业生总数范畴,否则,其统计结果亦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

(二)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公信力不够。国外高校的就业统计,一般是由民间机构或官方的专门调查机构来统计,同时有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以保证就业统计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自1999年至今,我国就业率统计实施的主体一直是高校,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独立机构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估,统计结果与统计者本身利益攸关。即使教育部和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也往往是高校统计数据的汇总转发而已。因此,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缺乏公信力,官方引入独立统计机构势在必行。

(三)现行就业率无法客观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技术指标,而就业状况本身就含质和量的情况,但现行就业率仅表明截至某个时间段有多少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某个专业有多少毕业生有工作干,无法体现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也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亦无法客观体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

(四)现行就业率已无法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可分为正规就业模式和非正规就业模式。正规就业模式指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就业部门实现就业的模式,非正规就业模式是指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等非公经济实体,以及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的模式。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均以正规就业模式实现了就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和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时代,一方面是逐年创新高的毕业生总量,另一方面是没有明显增加的有效正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环境异常严峻,致使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数总量迅猛增长,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非正规就业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虽然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波动,但现行就业统计指标根本无法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更无法反映出就业内部结构已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修正就业率统计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就业指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关部门据以理解或判断就业进展的程度。单一就业率指标很难客观反映就业生就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校的办学水平,也很难在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中科学定位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设置必要的描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生性(基础性)和再生性(结构比例性)指标,修正和完善现行统计方式。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描述。根据毕业生就业过程所呈现的特征,分析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状态、就业流向、就业方式等情况,设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首先,根据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状态,可以设毕业生总数、已实现就业人数、继续学习人数、待就业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等一级基础性指标。其中毕业生总数为已实现就业、继续学习、待就业和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和。其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方式,可以设签约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等二级基础性指标,以及反映灵活就业的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临时就业等三级基础性指标。再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出国工作等二级基础性指标。当然,还可以设置描述高校专业供需情况、毕业生性别和年龄,以及毕业生实现就业途径、工作满意度、薪金水平、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等指标。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设置适合的基础性指标。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描述。根据以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础性指标的描述,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如下几种基本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

1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总量指标。该公式剔除了继续学习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及更客观地反映就业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同时,该公式与社会就业率的计算公式形式和内容均相同,对全社会来说不会对继续学习人员重复计算就业率。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100%=1-毕业生待就业率

2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指标。当然,从另外一个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就业环境的优劣。该指标也可细化为考研率、专升本率和出国留学率等,从而为具体的研究项目提供分析数据。公式如下: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3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它便于从宏观上对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4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可以细化为自主创业率、自由职业率和临时就业率,从而可以更详细地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公式如下:

中学生毕业总结例11

研究工具。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问卷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期望、求职结果、就业期望值与求职结果实现程度的对比、求职因素对毕业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

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4所市属高校2011年理工类已就业的本科女大学毕业生,随机抽样选取40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其中无效问卷17份,部分有效问卷19份,全部有效问卷364份,全部有效率91%。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资料分析的方法。

数据统计及分析

1.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对各种因素的重视状况

调查问卷中通过17个问题对工科女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及实现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毕业生非常重视的前三项因素分别为: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44.5%)、符合个人兴趣爱好(43.9%)、单位在大城市(43.9%);比较重视的前三项因素是:符合个人兴趣爱好(81.5%)、福利待遇好(79.8%)、晋升机会多(79.2%);选择不太重视和不重视的后三项因素是:专业对口(16.2%)、社会地位高(9.8%)、单位规模大(8.7%)。

在调查因素中,既有反映职业外在价值的因素,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福利待遇好等,也有反映职业内在价值的因素,如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才能等,毕业生的前三项选择和后三项选择中既有反映外在价值的因素,也有反映内在价值的因素,并且比例比较接近,说明在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中,内外价值因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职业期望因素实现程度的状况统计

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职业期望影响因素中实现程度较高的前五项依次是:单位在大城市(61.8%)、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50.3%)、交通便利(48.6%)、专业对口(48%)、职业比较稳定(45.7%)。而实现程度较低的最后五项分别为:晋升机会多(21.4%)、工资收入高(19.1%)、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可进一步深造、工作受约束少(18.5%)。相对于职业期望值而言,择业过程中“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期望值与实现程度相差较大,而“单位在大城市”的期望值与实现程度较为吻合。

3.职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得分比较

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期望值与实现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将职业期望中对各因素的重视程度从强到弱的顺序进行赋值,从非常重视到不重视分别赋值5到1,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Ai=∑(nj*Nij)/∑Nij (j=1~5)

说明:Ai-加权平均值,i=1~17,即17项职业期望因素中,每一项的加权平均分;

nj-权重值,nj=1~5;Nij-与nj对应的频数。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实现程度也进行加权平均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略高于就业实际得分,职业期望的主体范围是在(3.72~4.19)分值区间范围内,平均值为4.0,期望值的水平是中等偏上。实际就业得分的主体范围是在(3.10~3.86)分值区间范围内,平均值为3.32,实际就业得分的水平属于中等。职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得分曲线偏差值在0.28~0.96之间,平均差值为0.68。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与职业期望之间还略微有一些差距。

4.总体期望与求职结果的比较分析

在计算工科女大学毕业生总体职业期望和求职结果时,重点考虑了以下5个反映总体职业期望外在价值的指标:

一是薪资水平。毕业生最集中的薪资期望和实际所得集中在2,000元~4,000元之间,期望比例为81.1%,实现程度为76.7%,期望和实际的偏差不大,总体期望比较合理。另外,有2.8%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1,000元~2,000元之间,而有16.2%的毕业生实际薪资正好在这一区间,约14%的毕业生未能满足薪资期望;毕业生中6.6%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4,000元~5,000元之间,实际实现程度为7.1%,略高于期望值;毕业生中有9.5%期望薪资在5,000元以上,但实际上没有人达到这个水平。从结果分析,毕业生总体薪资水平的期望比较合理,但高于实际就业水平。

二是单位性质。毕业生最希望进入的就业单位是国有企业,38.9%的毕业生期望可以在国企就业,实际就业中有40.8%的毕业生去了国企,这也是毕业生流向最大的类别;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34.1%的毕业生倾向于此类单位,但实现程度为15.8%,两者相差较大,有18.3%的毕业生未能实现个人期望;然后是外资企业,19.9%的毕业生倾向于外企,实际实现比例为10.7%,两者相差较大,9.2%的毕业生未能实现个人期望;再者是民营企业,4.3%的毕业生倾向于民企,而实际就业比例为25%,两者相差20.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流向。从总体上看,毕业生对单位性质的期望值实现程度偏低,约54.4%的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期望。

三是工作稳定性。毕业生对工作的稳定程度期望较高,33.6%的毕业生希望工作非常稳定,57.8%的毕业生希望比较稳定,两者占样本总数的91.4%。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略微低于期望的要求:工作非常稳定的毕业生为22.3%,比较稳定的毕业生为62.9%,两者的和为85.2%,比期望水平略低。从总体情况上看,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工作稳定程度略低于期望水平。

四是工作环境。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期望值较高,23.7%的毕业生期望工作环境能够非常舒适优越,60.7%的毕业生期望比较舒适优越,两者占毕业生样本总数的84.4%;仅有2.8%的毕业生可以接受艰苦环境。实际就业情况是,32%的毕业生工作环境非常舒适优越,高于期望值8.3%;44.7%的毕业生工作环境比较舒适优越,低于期望值16%;22.3%的毕业生工作环境一般,高于期望9.5%;另有1%的毕业生到艰苦环境就业。总体上看,毕业生期望值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工作环境相对舒适优越。

五是就业区域。毕业生就业区域的期望值和实现程度均很高,89.5%的毕业生期望就业区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而实现程度为85.3%。8.5%毕业生期望去中小城市就业,而实际数据为13.7%。

六是就业总体满意程度。由样本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市工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程度较高:19.8%的毕业生对求职结果非常满意,44.2%的毕业生比较满意,两者数据合为64%;33%的毕业生对择业结果认为一般,另有3%的毕业生对择业结果表示不满意。

结论、问题及对策

结论。一是在北京市工科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中,内外价值因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福利待遇好”“晋升机会多”都是影响毕业生职业期望的重要因素。二是从毕业生求职结果看,“单位在大城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专业对口”“职业比较稳定”的实现程度最高。三是北京市高校工科女大学毕业生总体职业期望比较合理,略高于实际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