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宪法学习材料

宪法学习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8:56

宪法学习材料

宪法学习材料例1

史料教学是与“探究模式”相配合的一种教学理念,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美英等西方国家流行,相关理论亦日趋成熟。本世纪初,史料教学理念逐渐被纳入我国历史教学的相关纲领性文件中。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确立了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要求,提出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要求。顺应这一变化,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高考大量采用了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的命题方式,在试题中大量呈现各类文献:以2009年浙江文综为例,有14题“地方机构示意图”、15题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17题的《尼布楚条约》、21题的《共产党宣言》、38题梁启超《新民说》、39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从应试情况看,相当部分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从材料中提出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够;阅读原始材料的能力不足;找不出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特别是对一些图片、地图等非文字材料的挖掘不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史料教学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授课方式。

引用原始材料进行教学,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兴趣等。这些已为教育界所熟知。除此之外,史料对课堂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但这一点教师往往认识不足。以往的史料教学手段,重点往往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对史料对课堂本身的作用视而不见。事实上,史料是构成课堂的一块基石,史料运用得好,可以将一堂课变成一个极富逻辑性的完整思维过程,将课堂变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拼凑体,让课堂显得更丰满。这样,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我们以《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谈谈史料在课堂组织及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一、本课的学习要求

二、整体思路

授课安排:

思辨流程:

设疑解惑透视(由表及里)延伸(推阐、结论,由此及彼)

三、授课片段

1.导入――引起兴趣,导入主题

多媒体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

设问:片中讲述的大国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碰到了什么问题?

教师:材料引入“13个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华盛顿”

设问:这段话里,华盛顿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案例分析】高一学生头脑中基本没有世界史知识体系,也没有世界史基本知识。上述片段使用了影视和文献片段,把教材中缺省的背景作了简单的交代,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解决了学生对美国历史知之不多的缺陷,还直接地把学生引入了本节教材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1787年宪法。而在史料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道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何在,哪些是需要关注的信息。本片段设置了“哪个国家”“什么问题”“办法是什么”三个简短的问题,指导学生去阅读、查找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从而回归本章节的重要问题――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法制建设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2.片段:“制约权力”――设置矛盾,运用知识

设问:大家思考一下,美国中央这三大机构哪个权力比较大?

教师:大家的观点各有各的依据,那么现实中美国三大机构权力的大小是不是像同学们认为的那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则资料。

(1)阅读材料:据统计,从1789年到1988年,美国历届总统共行使立法否决权2469次,其中正式否决1419次,口袋否决1050次,否决被国会103次。曾执政12年的小罗斯福是使用否决权最多的总统,共有635次,有9项被国会。老布什任内,44次动用了否决权,1次被。克林顿执政时期共行使37次否决权,两次被。

设问:此则材料反映了哪几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如何?

(2)阅读材料:1996年2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96年电信法》,8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生效。在克林顿签署该法案的当天,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即向联邦法院美国政府,认为《通信规范法》的有关内容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要求法院宣布此法案违宪无效。1997年6月22日,联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一致裁决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美国政府败诉,并宣布《通信规范法》违宪,不得执行。

设问:此则材料反映了哪几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如何?

(3)阅读材料:联邦上诉法院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2009年5月26日,她被奥巴马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人选,美参议院于8月6日以68票赞成、3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她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和第3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女性。美国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8名法官组成,拥有最高司法权,其判决是最终判决。9名法官均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如无主动要求退休、失职和健康恶化等特殊原因,通常可终身任职。

设问:从这段材料看,美国联邦法院法官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国庆日演说

【案例分析】本片段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如,联邦、中央集权、分权制衡等。而教材只对此内容作了理性的概括,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开始之初设置了“美国中央这三大机构哪个权力比较大?”这一问题,以展开讨论,引起矛盾冲突。然后提供三则文献资料,展现美国中央机构的相互关系,以供学生探究。再用布什总统的讲演,形象地得出作为权利中心的美国总统也没有绝对的权力,进而很自然地得出了学习本课所需要的结论“三权分立,制约平衡”。从而锻炼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片段:“平衡利益”――补充材料,学会探究

到此为止,第一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后,面对第二个问题:即一个国家好,还是13个独立国家好,当时的美国各种势力之间又展开了斗争:

材料一:在制宪会议上,两派曾发生激烈争执。中央集权派主张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行使绝对的控制权。民主派则反对中央集权,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各州的权力。

材料二:在制宪议会上……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反映大州要求的弗吉尼亚提案主张:各州的代表人数应根据该州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产生。对此,小州坚决反对,新泽西州提案主张各州代表名额相等。

材料三: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设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矛盾?对这些矛盾,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教师提供材料:

材料一: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各州独立的一盘散沙,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材料二:宪法规定:参议院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使大小州都享受好处。

材料三:宪法规定,各州众议员名额及直接税的数量,都与各州的人口成正比例,其中黑人奴隶人口则按3/5计算(5名奴隶只等于3个人)。

【案例分析】本课第二目叫“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学生从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中央机构这一现象中,对于“权力制约”有了较好的理解。而对于“利益平衡”这一点,教材没有作很好的说明,不加点拨学生很难理解。因而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本片段提供了两组材料,第一组介绍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冲突。通过设问学生从中找出了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南北州之间的矛盾,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并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结论,进而展示第二组材料,使教材与材料内容相互印证。从而让学生明确,一个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踪迹可循,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多寻找、多阅读,以增强其阅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4.片段:评价1787年宪法――学会综合,论从史出

材料:观点一:1787年宪法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是美国的最高法,也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理性政治的追求变为现实。

观点二: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其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为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南北战争埋下了伏笔。

设问: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美国这部宪法呢?

【案例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对学生而言是个比较困难的学习项目,尽管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教授学生各种方法,但是学生还是很难掌握。这组材料的运用告诉了学生评价历史现象要“一分为二”,注重方法指导,避免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

四、小结

在本课的整个上课过程中,史料如一根时隐时现的红线,将整节课连贯成一个浑融的整体,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授课效果。但在史料的运用上,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1)史料不可使用过多。以本课为例,上述三个片段共使用了15个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介绍材料时尽可能精减语言,并事先对材料进行甄别选择。若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史料的简单堆砌,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2)史料不可过于陈旧。本堂课在开始设计时采用了与尼克松、布什总统有关的一些材料,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后选取了奥巴马时代的一些资料,贴近了现实生活,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宪法学习材料例2

1.注重微观知识,忽视宏观结构

【案例1】某教师的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了解美国的华尔街运动?美国政府处理此类事件的最高法律依据是什么?(教师意在引出美国1787年宪法。)

新课学习部分:

(1)提问学生“新生的美国面临哪些问题”,介绍华盛顿其人。(意在让学生了解1787年宪法的制定目的。)

(2)通过3则材料的阅读引出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权利、三权分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对1787年宪法的内容学习的设计。)

(3)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模拟记者招待会,两名记者分别采访总统、参议院院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以了解其责权。(意在强化1787年宪法的内容掌握。)

(4)问题设计:探究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略)

【评点】

历史教材兼具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功能,它对丰富的历史内容作宏观上的叙述,还对一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因果联系、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作入微、透彻的分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把握历史知识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将知识按照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将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这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之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增生的重要基础。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局限于引导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学习,过于依赖现成素材,缺乏基于大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琐碎,陷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对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理解和情智发展。

2.表面热闹有余,内在体验不足

【案例2】某教师的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1787年宪法”制定背景的学习

(板书)追求民主:新国新期望,新国新烦恼

师:播放《大国崛起》片段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美国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生:略

师:指出“美国的成功在于它的法治和制度”,同时出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领会要旨。

【教学片断2】“1787年宪法内容”学习中教师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1: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模拟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再在每组选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活动2:教师通过情境再现、案例展示请学生辨析真伪。

活动3:教师展示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关系图,请学生据此叙说相关史实。

【评点】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指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历史,进一步学会如何学好一门课程。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点。

在该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充斥着许多时尚、热闹的教学元素,然而热闹有余,体验不足。第一,视频、图画等多媒体让人眼花缭乱,学生走马观花,多媒体设置形式大于实质,学生被”绑架”于课件上,能力和素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提高。第二,表演、讨论、辩论各种手段接连上阵,但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思维体验不足。在【教学片断2】中教师对于“1787年宪法内容”学习指导有三个疏忽:一是设计中把最难的环节放在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而最易的环节置于最后的环节,没有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中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学生的讨论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二是在探究环节中,各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不清晰的,所以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与交流。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个体着眼于宪法的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每一个个体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教给学生想要的东西,还是教给他们应该具备的东西?答案无疑是后者。

3.着力认识灌输,异化人文教育

【案例3】几个有代表性的课堂小结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1】在课堂小结中的思想教育

师: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建立必须符合实际,结合本国国情。政治体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相信下一个“乔布斯”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在在座各位中间(导入新课时教师以“乔布斯的成功与美国的制度分不开”开始,结束时予以呼应)。

【教学片断2】课堂小结中的意义强调

师: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来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法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评点】

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强调的是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提倡教师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然而在以【教学片断1】为代表的感悟升华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片断2】为代表的对意义的认识则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两者都漠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完全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理解为教师对其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

二、教材解读中三个维度的架构

准确地解读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三大意识:一是学习目标意识,不能抛开目标盲目进行,要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着眼,分析历史教材的教育价值,即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作用;二是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必须遵循知识内化规律,照应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要联系学情,顺乎学情。三是学科文化意识,要有超越学科知识的学科文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如何在解读中体现这三大意识,笔者认为通过架设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循序渐进解读教材,读准、读透、读清教材,以下是笔者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解读的一点拙见。

1.建构学习主题——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一维度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历史学科也是一个由各种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解读教材首先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内容,建构学习主题,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等,使复杂分散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解读《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从整体角度可以把它作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部分来学习: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即本课是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一的共和政体的建立——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相关内容。这样的主题建构为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类型和发展过程、理解和比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历史思考的纵深度。从宏观上围绕学习主题展开具体史实,教材内容就变得有序化,系列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可以“站得高、看得远”。

2.重组教材内容——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二维度

在确立学习主题基础上,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从教材内容出发,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统整。因为教材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反映出历史的全面内容,重组教材内容就是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进行合理调整,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如下:概念突破(联邦制和邦联制、共和政体);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原因和目的(邦联制之下美国的困境;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包括华盛顿个人原因;目的在于建立强有力的政权确保独立、防止政权走向独裁);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发展和特色(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政体的异同;深刻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样就使教材内容变为一个立体化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并且揭示了各具体内容在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不会显得零散琐碎,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和分析理解。

3.进行生本设计——架设解读教材的第三维度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围绕知识点和对教学的理解做综合的学生发展意义上的学习设计。这需要从细化学习目标、激活具体知识、创设动态过程三个方面着手,以课程标准中“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

细化学习目标。通过图文资料提炼1787年宪法内容要点;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资料和一些实例的解读,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权与制衡”原则、影响,并对宪法作出评价;综合以上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美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创新性和局限性。

激活具体知识。通过节选的1787年宪法三则原始材料(略),让学生提炼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通过美国建国初的困境和华盛顿的有关言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产生的原因和目的;通过现实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体现的原则和影响。

创设动态过程。主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并及时得到反馈以纠偏。主要活动如下:(1)全体学生带着问题“1787年宪法中规定了哪几种国家权力?分别是怎样产生?”进行自主研读材料,教师通过个别提问进行检查、纠正。(2)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请部分学生展示并作说明。(3)结合有关资料(略)合作探究“美国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小组讨论展示交流)(4)阅读1787年宪法中有关“弹劾案”的内容,联系历史上约翰逊、尼克松、克林顿有关事件,展示奥巴马总统国会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的场景,联系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实,请学生说说对宪法特点和影响的看法。

学习目标与抽象性、指导性的课程标准相比具有细致、更具体的特点,学生知道“学什么”(即知识和技能)、“怎么学”(即过程和方法)、“学习后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阶梯式呈现的目标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教与学从浅层走向深层,课堂从教书走向育人。

通过将书本知识与原始知识相联系,与学生已知知识联系、与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这就“多向激活”了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命状态,从而激活、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在教与学之间、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之间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有知识的进步,更有学习的体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笔者不揣浅陋,相信教材作为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对其的解读肯定是要体现一定的标准、育人的价值,而不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历史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解读,只有解读得当才能更好地发挥所有课程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和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宪法学习材料例3

2014年11月25日,教育部消息,已印发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4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开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在国家宪法日当天,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通知要求,要将中小学课程中,已包含的宪法知识内容进一步整合,与法治知识课程设置相结合。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明确中小学宪法教育的专门学时,并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的测试范围。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涉及“宪法知识”教学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权利与义务”方面课程内容要求:

 

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二)“法律与秩序”方面课程内容要求:

 

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活动建议: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由此,足见国家对当代中学生加强宪法知识教育和宪法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凸显了国家培养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公民,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的重视程度。鉴于此,笔者认为,涉及“宪法知识”的相关章节和考点必将成为2015年全国各地思品中考的“主打章节和考点”之一。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根据自身对宪法知识的了解,从宪法基础知识串讲与典例预测(主要对基本权利与义务、宪法的地位、宪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践行宪法精神四个方面进行串讲,分别从复习方向点击、典型例题预测两个角度加以引导)、基本价值取向与复习策略两个大的层面,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以期对广大师生复习迎考有所裨益。

 

一、宪法基础知识串讲与典例预测

 

(一)掌握权利义务

 

1.复习方向点击

 

(1)能结合对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区分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内在联系。

 

(2)能结合生活实际和典型案例,说明我国公民应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能结合对相关典型案例或图片、漫画的分析,说明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合法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权、批评权和建议权(监督权)等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侵害,并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要求。

 

(4)能结合自身实际和对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依法维护或行使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合法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权、批评权和建议权(监督权)等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途径,学会依法维权。

 

(5)知道受教育、劳动等既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并能结合相关案例作简单分析说明。

 

2.中考典例预测

 

【例1】漫画赏析:

 

分析图1、图2两幅漫画,结合所学思品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1、图2两幅漫画反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2)在我国,权利和义务之间有什么联系?

 

(3)你感觉我们应向图几中的公民学习?作为时代中学,你感觉我们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提示】(1)图1中的公民不能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知道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只重视享有权利,不愿意履行义务;图2中的公民懂得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的道理,既重视权利的行使,同时又积极履行义务。(言之有理即可)

 

(2)①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是相关联的。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在某些条件下,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

 

(3)我们应向图2中的公民学习。①公民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超越法律规定和许可的范围行使非法权利、谋取非法利益,不仅不受法律的保护,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在我国,公民履行义务要做到: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

 

【例2】新闻透析:

 

视点一: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截至2015年1月3日上午11时,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视点二:2014年1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举行了假冒伪劣(过期)食品药品集中销毁活动,将查获的所有2526种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进行了集中销毁。据统计,2014年呼和浩特市共查办食品药品各类案件2202起,取缔“黑窝点”356户。

 

分析上面两则新闻视点,结合所学思品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两则新闻视点所反映问题的交点在哪里?

 

(2)我国法律为什么保护公民的这一权利?

 

(3)作为未成年学生,当遇到踩踏事件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4)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如何做才不会被依法取缔或销毁产品?

 

(5)请帮助身边的人出出点子,减少在经济活动中的被侵权现象。

 

【提示】(1)都会使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或人身、财产安全权)受到侵犯或伤害。

 

(2)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3)举例:不要奔跑,以免摔倒;靠墙壁行进;抓住身边坚固牢靠的东西,如路灯柱、栏杆等;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如拨打110、120、119电话,同时开展自救和互救等。

 

(4)①作为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的产品,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更不能伪造产地,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商标等。②作为销售者,应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信守服务承诺,保证不销售缺斤少两、失效变质的商品,不得采取恶意、欺诈的方式损人利己,更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利。

 

(5)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通过正确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经营者协商,在互愿互谅的基础上解决争议;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投诉等。

 

(二)认识宪法地位

 

1.复习方向点击

 

(1)能结合相关材料,正确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宪法的地位。

 

(2)能结合相关新闻素材,正确认识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3)能结合相关材料,具体分析说明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一切团体和组织、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2.中考典例预测

 

【例3】漫画赏析:

 

请认真分析右边漫画,结合所学思品知识,简单谈谈你对漫画所反映问题的认识。

 

【提示】①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体、基础和核心,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②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言之有理即可)

 

【例4】情景分析:

 

小丽:“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这足见我国政府对宪法权威的重视。”

 

小唐:“是的!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谈到‘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可以不遵守宪法了。”

 

小刚:“小唐,我不赞同你的观点……”。

 

分析上面情景对话,结合所学思品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宪法的权威?

 

(2)你赞同小唐的观点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提示】(1)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宪法是一个总章程,是最高行为准则;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不赞同。因为: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我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法律化。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它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就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在实践中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得不到党的遵守,会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拥护。

 

(三)明确一对关系

 

1.复习方向点击

 

(1)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主体、依据、核心、具体任务和要求。

 

(2)能简单阐释宪法与依法治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3)能结合相关新闻素材,正确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4)能结合相关新闻材料,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及各自的地位。

 

(5)能结合生活实际,说明我们应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贡献。

 

2.中考典例预测

 

【例5】价值判断:下列叙述,包含一定的价值标准或者是行为选择,请予以判断,写明“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在谈到依法治国和宪法二者的关系时,中学生小明说:“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

 

判断:( ) 理由:

 

【提示】判断:(正确) 理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切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维护法制的权威,首先是维护宪法的权威。因此,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做到依宪治国。

 

【例6】材料分析:

 

材料: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分析上面材料,结合所学思品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决定》强调“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请简要概括一下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

 

(2)《决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作为时代中学生,你能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些什么?

 

【提示】(1)答案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和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

 

答案二: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认真学法,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争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言之有理即可)

 

(四)践行宪法精神

 

1.复习方向点击

 

(1)能拓展、综合运用所学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相关案例和生活实际的分析,懂得青少年要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2.中考典例预测

 

【例7】生活实践:

 

材料:2014年11月25日,教育部消息,已印发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自首个国家宪法日开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在国家宪法日当天,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

 

为了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宪法精神,增强其宪法意识。某校准备组织一次以“学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

 

(1)为了活跃演讲比赛活动的气氛,活动组委会面向全校征集两条活动标语。请你参与设计。(每条标语控制在30字以内)

 

(2)为了使演讲比赛活动有序进行,活动组委会面向全校征集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的活动程序。请你帮助设计。

 

(3)为了减少演讲比赛活动中的人为与不合理因素,活动组委会面向全校征集评价标准。你能帮助设计一下本次演讲比赛的评价标准吗?

 

(4)活动结束时,活动组委会面向全校中学生发出了“学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倡议。请简单写出倡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1)如: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争做宪法精神的宣传、践行者等。

 

(2)例:第一,活动准备。聘请嘉宾(评委)、制定评选标准、初选参赛人员、明确参赛时间和地点、征集活动标语、安全预案制定等。

 

第二,活动过程。与会人员有序入场,主办方发言宣布活动开始并提出要求,评委代表发言并明确评选标准,学生代表发言表态,参赛人员逐一演讲,评委打分并颁布获奖人员名单,发奖,主办方总结发言并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第三,活动结束。在愉悦、欢快、祥和的音乐声中,主办方宣布活动结束,并要求与会同学活动结束后写出感想体会,全体人员有序离开会场等。(言之有理即可)

 

(3)例:懂得努力学习宪法知识;善于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善于宣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懂得用实际行动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知识运用熟练,语言表达流利、有激情等。(言之有理即可)

 

(4)作为青少年,应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要在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如严肃认真地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要增强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要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尊严。(言之有理即可)

 

二、基本价值取向与复习策略

 

(一)价值取向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宪法日”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因此,依法治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做到依宪治国。在我国,维护法制的权威,首先是维护宪法的权威。再者,教育部建议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其目的就在于加大宪法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宪法观念和依法治国意识,从而弘扬宪法精神,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

 

(二)复习策略

 

第一,与时俱进与理论实际相结合策略。

 

宪法知识的复习与测试,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理念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否将所学基础知识与时政新闻素材紧密结合,能否运用所学理论观点分析解决新闻热点问题则是更重要的一环。迎合这一复习策略,宪法知识的迎考复习,应重点考虑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宪法日”的设立、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知识纳入中考范围、各地市普法教育工作等时政新闻素材设计问题,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宪法基础知识与时政新闻素材的契合点,切实加强联系与设题练习。

 

第二,整合捆绑与拓展延伸相结合策略。

 

有机整合宪法、权利和义务、依法治国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实现思品知识的跨章节、跨教材、跨年级的捆绑、拓展与延伸;与初中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实现宪法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整合捆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宪法意识的培养、宪法精神的弘扬融为一体,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善于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或素材,实现试题或问题设计的拓展综合,充分体现思品问题解答的多元开放性;积极实现思品与其他学科相关资源的拓展延伸,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设置体现学科整合的综合性考题。

 

第三,生活实际与探究实践相结合策略。

 

宪法学习材料例4

2008年,我国司法考试(2015年12月更名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首次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考试,这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给法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为了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多地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并比较顺利地就业,很多法学院系很明智地选择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路径,并在法学教育改革中更多地考虑这一考试的参数。[1]本文拟以宪法为例,从法学专业的学历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角度,对当前我国法学教学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部分的命题特征分析

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每年所占分值在25分左右,大约占卷一的15%。虽然宪法所占分值不高,但其在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宪法部分的命题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重点集中

通过研读历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笔者发现对宪法部分的考查,每年没有太大变化,内容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和宪法实施。重点是对宪法基本制度的考查,特别是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如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监督法》、《选举法》等。

(二)追随热点

在历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部分从来都不会忽视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宪法热点问题,而这些热点往往是宪法教材上学不到的。如201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四第一题,要求考生根据的两次重要讲话,结合执法为民理念谈如何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本题考查了执法为民的涵义、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以实现是执法为民的应有之义和具体体现、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等知识点。由此可见,考生不仅要全面把握考点,还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练习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

(三)综合性强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部分的题型通常是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即使是单选题,也不再局限于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法条的考查,而是考查相关问题的分析、理解与运用,这要求考生既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以及法条熟记在胸,又要善于灵活运用。如2013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一)第63题,考查了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等考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将特别行政区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行比较,以提升记忆的准确度,做题的正确率。

(四)注重能力考查

近年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客观试题主观化趋势日益明显,宪法部分也不例外,即绝大多数选择题的题干、选项都是以小案例的形式出现,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这标志着仅靠死记硬背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时代已经结束。考生普遍反映在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时感觉很不适应,即使把握了考查的知识点,准确地找到了适用的法条,也未必能答对题目。

二、传统宪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宪法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常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刚迈入大学,法律基础薄弱,社会阅历欠缺,很多任课教师在宪法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书本知识,轻视野拓展

传统宪法教学由任课教师指定一本教材,紧紧围绕指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试大纲,编写讲义,开展教学,这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不能随时关注国内外理论前沿性问题和我国法治建设的动态。

(二)重基础理论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宪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自上而下灌输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授课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既定宪法知识的地位,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生不能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多数教师认为,讲得越细越好,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立足于对概念、原则、制度、法条的逐一注释,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系统的宪法知识体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对于条文的纯粹分析,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众所周知,传统的法学专业办学成本非常低,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法学教师都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笔、一块黑板,而授课则主要是靠课堂讲授。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宪法案例,教师在授课中主要是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课堂显得很枯燥。虽然有的教师也穿插外国的宪法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然而学生们觉得这些案例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缺乏兴趣,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宪法概念和条文,而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一些能力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均未得到必要的培养。期末考试前,许多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一些平时不上课的学生,通过考前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后,多数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普通人层面,没有实现从普通人到法律人的转变。随着近年来法学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学教师们也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诸如法律诊所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诉讼法、实训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宪法这类实践性不太强的课程中难有用武之地。如何找到适合宪法教学的可行之道是摆在宪法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推进宪法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宪法教学已不能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一)以任务驱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指定的任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设置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宪法的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求知欲强烈,但学习目标和方法尚处于迷惘阶段。笔者每次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设置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授《宪法的制定》一章前,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关注制宪主体、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等问题。授课时,通过材料《五四宪法的制定通过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我国的制宪主体是人民,宪法起草委员会是接受制宪机关的委托从事宪法起草工作的临时性机构。但对于我国的制宪机关学生给出的意见是全国人大。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查看1982年宪法的第62条,询问学生涉及宪法全国人大的职权有哪些,得到的回答是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笔者又要求学生研读《五四宪法的制定通过案》的材料。之后,笔者告诉学生1982年宪法没有明确全国人大有制宪权,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从原理可以推出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制宪机关。一个国家只能行使一次制宪权,而我国宪法的制定指的是五四宪法的制定,材料中明确指出五四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因此,严格地讲,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制宪机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更新的速度很快,新的法学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法学教材的出版是有周期的,导致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法学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科的最新动向,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保证学生汲取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在讲授法治原则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搜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宪法宣誓制度等,使学生对法治的含义、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笔者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思想家的法律思想、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会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设置问题检验学生课下是否查阅相关资料,是否思考相关问题,是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宪法事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宪法事例,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事实上,一些部门法案例也可以上升为宪法事例,如深圳华为辞工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宪法事例蕴含着宪法原理,在个案中发现原理、检验原理是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选用宪法事例时,笔者坚持关联性、典型性、新颖性原则。关联性是指选取的宪法事例与教学内容要对应。典型性是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宪法事例。新颖性是指选取时代气息强的宪法事例,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宪法事例的运用,笔者采取了多元的方式:

1.宪法事例解析法

大一学生初涉法学,宪法知识了解不多,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丰富,也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讲,宪法原理部分比较抽象、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笔者在介绍宪法原理部分时,运用了宪法事例解析法,即根据知识点穿插具有针对性的宪法事例并进行讲解,使宪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原则贴近现实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通过对宪法事例的解析,使学生对宪法原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使宪法原理深刻地烙印于学生的脑海中。

2.宪法事例讨论法

大一学生对法律充满了好奇,对参与课堂讨论充满了期待。笔者选取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宪法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其求知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使其创造性个性的发展。如在讲授宪法的特征时,提前一两周把孙志刚案的材料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6到8名成员,推荐出小组组长。课前,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上网搜索《立法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独立思考并撰写提纲,为小组讨论做充分准备。课前小组讨论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在公共场所阐述自己观点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表观点,与师生分享讨论成果。在展示成果时,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对问题发表意见。教师应告知学生教材不是万能的,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观点。学生积极参与宪法事例的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常出现小组之间激烈辩论的场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观点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既保证讨论的充分性,又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点评总结,并对学生在宪法事例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宪法事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思考宪法事例引发的深层次问题,使学生对宪法事例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最后,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分析报告或者专业论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对宪法事例的讨论,学生们会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社会体验相结合的结果,要么两者一致,从而加固对原有理论知识的理解;要么两者冲突,并且质疑原有理论知识的动机,继而提出新的理论。[2]

3.宪法事例模拟法

宪法事例模拟法是宪法事例教学的最高层次。宪法事例模拟法,是指以宪法事例为蓝本,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宪法事例发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其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介绍《选举制度》一章时,笔者将《深圳独立候选人首次胜出案》的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扮演的角色合理分工,指导他们准备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推荐表、选票、投票箱,让他们在课上模拟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过程,对《选举法》的相关法条进行实际的运作。模拟过程包括划分选区、公布选民名单、提出代表候选人、代表候选人自我介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组织投票、宣布选举结果。在宪法事例模拟过程中,教师应掌控课堂气氛和模拟进度,记录学生模拟表演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为点评做准备。通过对宪法事例的模拟,激活了宪法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拉近地方高校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别化的专业教育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广州商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从2006年9月开始,笔者一直担任法律系的导师工作,建立了定期召开见面会制度、周四导师答疑制度、师生随时保持联系制度,并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小组、宪法学习小组、论文写作小组等。笔者认为,大学一、二年级导师工作重点是“导学”,三、四年级导师工作重点是“导研”。大一学生入校后,笔者召开导师见面会,回答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法学本科教育的关系、如何界定宪法学和政治学的关系、如何学好宪法学等,笔者结合自己学习法律和从事司法实践的经验,向学生介绍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方法。导师见面会后,大一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到应尽快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对于大三、大四学生,笔者引导他们关注宪法的前沿问题,撰写高水平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论文题目由学生自选,选题应具有前瞻性、实用性,选题是否恰当由导师负责把关。导师告知学生应以选题为中心通过专著、期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尽可能获取新颖、权威的资料。笔者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研读、分析、比较,取其精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撰写论文提纲。论文的撰写要达到论点鲜明正确、结构合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专业流畅、注释和参考文献规范、格式完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负责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对学生撰写的论文稿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审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完善。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学生对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思,激发了学生的原创力。

[参考文献]

宪法学习材料例5

一、关键词的释义

每个学科都会有专业人士认定的关键词,它们是研究者经过长期的细致钻研而挑选、归纳、概括出来的中心词汇。笔者对宪法学课程中关键词的选择,得益于对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观点的借鉴。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选择了在习俗制度中广为讨论的语汇进行质疑探询,他不仅考察了诸多词义的历史,同时也将自己在词源学上的兴趣与政治关怀紧密结合起来。对所选词汇的特点,雷蒙威廉斯总结道:这种词汇很明显不属于专门学科的专门词汇。虽然它与若干学科的词汇常有所重叠,但它涵盖范围普遍,包含了(一)日常用法中激烈的、难懂的、具有说服力的词语,以及(二)从专门的、特别的情境衍生出的极普遍语词用来描述范围较大的思想领域及经验领域。

与雷蒙威廉斯所选择关键词的特点相类似,我国宪法文本中的诸多词汇也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这些词汇具有重要性。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文本中的每个字、词都具有极其丰富和重要的内涵。其次,这些词汇并不仅仅是属于宪法学这一学科,在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踪影,如民主自由革命权利人权等词汇。再次,这些词汇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如果孤立地理解其中的一个词,往往会产生诠释上的困境。最后,正如雷蒙威廉斯提醒人文学者要注意词语背后的政治学和利益那样,在论述宪法的作用时,人们一般也会提到其能够以合理的机制平衡利益以寻求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规则。因此,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也应当注意到宪法文本中这些词语背后所体现的权利和利益关系。

宪法文本中的关键词可以被视作为一组密切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价值诉求,它们共同构成了宪法的具体条款,并使其成为结构精巧的文本。这样的特征可以使人们能够将关键词与宪法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区分开来。简而言之,笔者对关键词的释义,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要下一个定义,以求穷尽所描述对象的特征,而是寻求解答一些问题,如何以能够在一个宪法文本中搜罗出一组关键词,每个关键词意义转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表达了哪种思想和价值观不同关键词之间的意义有何关联,它们之间的冲突如何得到化解,它们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具有关键词特点的这些词汇的大量存在使人们在理解宪法文本时产生了困难。要做到对宪法条文中每个重要的和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准确的解释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不无意义。有学者指出这不但要涉及广泛的知识,还必须要有深人、细致的研究才可能。而只有这种精细到词、句的解释,才具有宪法解释学上的意义,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也才有利于准确理解宪法。正是基于此,笔者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些重要且相互联系的关键词上,指导学生阅读大量背景材料并共同寻求一个最为合理的解释。

二、关键词教学方法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关键词所具有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关键词教学方法更适宜运用于宪法序言和总纲的解释,因为这两部分的内容集中规定了宪法的思想和理念,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概括性和纲领性。但是,关键词教学方法对宪法学课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的适用性较低。同时,基于本科教育对宪法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的重心集中在现行的宪法文本上,但这并不否定这一方法在思想理念探讨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运用于有关宪法思想史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在宪法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宪政、民权、自由等观念的研究。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宪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宪法的概念、分类、基本原则、制定与修改、解释与适用等)之后,结合教材和宪法文本采取以下步骤实施关键词教学方法。

(一)挑选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于宪法学课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起步阶段就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任课教师只需要以引导学生对宪法文本中的一个词语产生好奇为出发点就可以了。张大春先生曾经把小说的本体定义为一个词在时间中的奇遇。他还认为,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那个最初的词,可以是主角,可以是配角。它甚至可以不是角色,它只需负责显现其身为第一块拼图碎片的位置,便足以唤起父亲膝盖上的孩子、幽暗阅黑的庭院里的孩子启动他构筑一整个世界的能力。同样,宪法学课程教学也需要这种最初的好奇心,并以此作为构筑理解宪法文本的基础。因此,笔者在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进行宪法学课程教学时,并没有罗列一个固定的关键词表。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宪法文本中的词汇似乎都很关键,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需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关键词教学方法的本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关键词和这些关键词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鉴定哪些词汇是更为关键的,并深人理解这些词汇。

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从宪法文本中挑选关键词时,可以与教材内容的讲解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在宪法序言中挑选关键词的时候,可结合宪法结构宪法的原则的讲解进行。通常而言,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会更强调具体条款的讲解,对序言部分并不太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深人讨论宪法序言中中国革命传统封建翻天覆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明等词汇的内涵,那么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国的立宪背景以及深刻领悟宪法的总体精神。

(二)准备相关材料

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从宪法文本中挑选关键词之后,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课后指导每组学生针对1-2个关键词汇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围绕关键词准备的材料内容应相对比较宽泛,应该包括这一词汇在其他相关学科的用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加区别运用这一词汇的状况、政治人物或学者对这一词汇的阐释情况、这一词汇的语义演变历史,等等。

词语周游列国,历经多重翻译,导致概念在异文化间的传递、重组和再创,这里既包括外来语的采纳(通过译音、译音加表意、译意、直接借用等方法),又包括古典词的变异(词义扩大、缩小,词义转移)。正是在内外沟通、既因且革的大化流行中,汉字文化得以丰富、升华。闭因此,宪法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时,应当注意到我国宪法文本中的大量词汇都存在着跨文化旅行的情况,而且外来语在中国的语境中会产生出特定的内容,这会给学生围绕关键词准备材料增加困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有关关键词的语义演变历史的材料时,必须注意这些关键词在语言原产地的使用情况、在中介地是如何翻译的、在接受地产生了哪些新的用法等材料的搜集。

(三)开展课堂互动讨论

占有了数量较多的有关关键词的材料之后,接下来便是进行课堂讨论了。在宪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针对关键词及其相关材料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讨论。首先,要求每组学生推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发言,同组的其他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其次,要求其他组的学生针对每个同学的发言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见解。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任课教师主要起引导整个讨论顺利进行的作用。

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看法或者证明教材中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要充分发挥关键词教学方法能够引起质疑探询的作用。以宪法文本总纲部分规定的民主集中制的讨论为例,学生在围绕民主集中制这一关键词准备相关材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质疑探询,从而引发全体师生在课堂讨论中对为何要将民主与集中组合起来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的语义有何不同民主集中制的语义擅变历史是怎样的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在我国的历部宪法中是如何规定的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国普遍适用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国家机构与其他领域(如工作方法)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怎样不同的体现等问题进行深人的探讨和研究。

在宪法学课程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词语的意义上产生分歧,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任课教师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并注重从以下2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虽然学生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会产生分歧,但这并不意味着词语的含义是可以任意赋予的。所以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挑选出来的关键词不能进行任意理解,要受到宪法理念、宪法文本体系和结构等的制约。其次,宪法为各种政治意见提供了一个理性沟通的平台,现在对宪法的解释很可能在另一时间会成为某一政治力量的理性依据。所以各种政治力量的宪法诉求只有通过沟通与妥协才能够促进宪法的实施。

(四)深入并修正对原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教学方法具有关联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随着宪法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深人,学生常常会发现先前对宪法文本的理解有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或者发现正在讨论的关键词与以往学习的某个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将它们放到一起进行理解。不仅如此,通过关键词的挑选及其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讨论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还会发现以前自己认定的那些宪法文本的关键词,其重要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从而不断修正自己在宪法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的关键词词汇表,并在不断的深人学习和探讨中对宪法文本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解释和领悟。

三、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于宪法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方法运用于宪法学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宪法文本没有被视作有待诵记的条文堆积,也没有被当作意识形态的载体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被看作是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文本,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共同寻求更为恰当的解释。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宪法学课程教学还具有以下意义。

(一)突出宪法的中国性

宪法学课程教学面对的是中国的宪法文本与实践,以及其所根植的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与传统。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运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时,应当从内部的视角来决定关键词的取舍,突出宪法的中国性,而不是对西方宪法学亦步亦趋。

(二)对宪法文本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我国,由于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对宪法案件作出判决,更不能运用宪法对普通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作出是否违宪的判断,所以法学专业学生往往存在轻视宪法文本的观念。其实,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大多来自于宪法文本,解释宪法文本的概念和确定宪法规范的含义是宪法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宪法学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离开宪法文本,宪法学便成了无源之水。不仅如此,漠视宪法文本会对国家的宪政建设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通过贬低或漠视宪法文本的宪政诉求,最终不可能建立稳定的宪政秩序,宪法学课程教学采用关键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宪法文本中挑选关键词并对其进行深刻的领悟,对促使学生给予宪法文本以充分的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更加妥切地理解和解释宪法

宪法学习材料例6

例1(2013・江西)被手机绑架的生活

某校学生小马向母亲提出购买昂贵苹果手机的要求遭拒后,偷偷变卖了家里几千元的物品。当母亲责备他时,他却说:“我的同学基本上都用苹果手机,我也想买一个,有错吗?”生活中,被手机绑架的现象越来越多:佳节团聚,长辈们嘘寒问暖、张罗饭菜,儿孙们却不理不睬、不管不问,都在低头玩手机;课堂上,老师们热情洋溢、挥汗如雨,有些学生却低头沉醉在手机QQ聊天、游戏中,老师前来制止,他们竟理直气“撞”……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请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对短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学生答案:(1)小马太注重物质享受,缺少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2)老人辛辛苦苦的做饭,儿孙却只顾玩手机不去帮忙,是不尊重老人、没有孝心的表现。

(3)这些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尊敬老师,应该受到批评。

分析: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通过答案可以看出,这位同学读材料比较仔细,找出了应该回答的三个方面,但答案的准确性、全面性明显不足。小马之所以要买昂贵的苹果手机,是因为“同学基本上都用苹果手机”,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其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从众、攀比心理,虽然学生用昂贵的苹果手机也是缺少艰苦朴素的表现,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方面,该同学答的第一点偏离了方向。逢年过节儿孙去看望长辈,是有孝心的表现,但是经不住手机的诱惑,有空就玩,他们也许带去了许多礼物,但这种不管不顾难免引起老人的不高兴,因为老人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位同学的答案言过其实,有点偏。课堂上玩手机是自控能力不足、管不住自己的表现,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顶撞老师更是错上加错。这位同学的答案说得过去,但如果能多角度思考更好。

参考答案:(1)小马看到同学基本上都用苹果手机也想买一个,说明他具有盲目从众、攀比心理。

(2)佳节团聚,儿孙们对待长辈的态度,说明他们缺乏孝亲敬长的美德,没有给长辈精神上的慰藉。

(3)学生上课沉醉在手机QQ聊天、游戏中,说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没有珍惜受教育权利,不能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或老师前来制止,他们却顶撞老师,说明他们不尊重老师,没有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

温馨提示:回答此类问题,一是要根据设问要求有侧重点地读材料。设问提示考生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分析短文中的现象,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弄清“买手机”,在家庭、课堂“玩手机”,都是被手机绑架,组织答案就容易了。二是答题时结合生活体验。作为中学生,对同学之间的盲目攀比见得很多,也有了一定认识,有这一情感垫底,认识小马的错误就容易了。三是不要企图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答案。本题只有一问,但赋分较大,如果仅一层意思绝不会给那么多分,这也是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应该认真思考,理清材料的层次,分层设点作答,才能够答出理想的成绩来。

二、基础知识不扎实,答案似是而非

例2(2013・河北)感受法治,探究实践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冀华中学九年级的同学们分成小组走出校门,开展了以“法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行动吧!

第一组来到当地政府,看到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在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就职宣誓。

探究一:手持宪法宣誓意味着什么?

第二组分头采访了运用法律手段讨薪的农民工、举报制售盗版光盘的消费者、按照程序查看政府“账单”的网民……

探究二: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哪些要求?

第三组来到某高中,观看高中学生手捧宪法在成人仪式上宣誓。

探究三:手捧宪法,心有宪法。请以“我的成长与宪法”为题,写出你的内心感言。

学生答案:(1)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用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宪法陪伴和呵护我们成长。

分析:品味这个同学的答案,可以看出其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①对宪法的认识不到位。之所以要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就职宣誓,旨在提醒其心中要有宪法意识,这是由宪法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回答探究一,必须从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再向警示国家工作人员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方面拓展。②答案不完整、不确切。探究二的答案必须与材料有联系,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讨薪、消费者举报不法商贩、网民行使监督权,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需要学法知法,活动过程也需要依法行事,且法律保护的是公民的合法权益。③答案不确切,口语化倾向明显。探究三写感言时,语言要规范,必须符合思想品德答题形式。该同学的答案读起来不顺畅,且“陪伴”不确切,必然会失分。总体上说,这个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还可以,仔细推敲则失误很多。中考后许多同学的估分与实际得分有较大差距。其实,知识基础不扎实,答案似是而非是造成星星点点失分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或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

(2)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3)示例1:宪法赋予我权利,我的健康成长与宪法息息相关。

示例2:宪法保护我权利,宪法护我健康成长。

示例3:自觉遵守宪法,宪法伴我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呈现形式越来越灵活,非选择题中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主流。这些题目要求考生自主作答,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例如本题,问题情景及其设问的角度在教材上都是找不到的。需要考生设身处地的思考,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要想得高分很难。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标准答案还是来自教材知识,只是需要我们归纳整理。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要培养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顺应思想品德考试发展的需要。

三、审题失误,文不对题

例3(2013・浙江绍兴)阅读对话,回答问题。

(1)请任选一件开心事,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政府这样做的合理性。

(2)公平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据此,请结合对话,为我国如何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提两条建议。

学生答案:(1)开心事:我家住上了廉租房。政府大力建设廉租房,是维护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表现,也是关注民生,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②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分析:从试题和学生答案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有读懂题目,把要求答的老张或王阿姨的开心事当成了自己的开心事。虽然说得也有道理,但不在命题老师设定的答案范围之内,是在做无用功。这是审题失误的结果。认真阅读题目,不难看出老张和王阿姨都遇到了开心事,一个工资增加了,一个子女的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收入分配改革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公平有直接联系,找到了这两个点,答题方向就明确了。

参考答案:(1)老张的开心事: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我国目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政府的做法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权利和机会,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缓和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王阿姨的开心事: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我国目前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政府的做法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温馨提示: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叮嘱学生,拿到试卷之后,不要急于动手答题,而是要认真读题、审题,动笔前一定要弄清答题的方向,避免造成失误。本题列举的学生答案就是一个教训。审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认真阅读材料,链接问题与材料的联系,根据其关系确定答题方向,寻找切入点。审题一定要仔细,这是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不能想当然、跟着感觉走。这位同学看到“任选一件开心事”就想到了自己,匆匆忙忙动手回答,结果南辕北辙,悔之晚矣。审题也是一个回归教材的过程,需要把考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成为答案的灵魂。题审的扎实,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例4(2013・陕西)圆梦之盼

畅想陕西梦,实干兴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这是陕西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1)请按照“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实现的目标”的思路,将下面空缺内容填写完整。

①加快农村扶贫开发富裕陕西住房难②和谐陕西雾霾天气③美丽陕西

(2)保驾护航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3)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你树立了哪些法制意识?

圆梦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小孟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倡议书

同学们:

陕西梦是三秦儿女共同的梦想和愿景。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积极加入到实现陕西梦的洪流之中,用我们的行动放飞梦想。为此,我们应做到:

……

倡议人:小孟

2013年6月22日

(4)请将倡议书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学生答案:(1)①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多盖廉租房;③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2)加强党的领导。

(3)守法意识;依法维权意识。

(4)①为实现陕西腾飞而努力;②积极实践,用实际行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③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分析:这是一道知识跨度较大的综合题,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一问属于填空式简答题,要填入的答案与横向的两个方面有直接联系。这位同学回答①时没有注意到题干所限定的“存在的问题”。虽然给出的答案与结论有联系,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从“加强农村扶贫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入手,找与农村相关的问题,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答案③太宽泛,应该答解决雾霾问题的具体举措。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二问犯了观念性错误,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的表现。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为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只有法律。虽然试题材料中没有,但这是基本常识,看到“保驾护航”,就应该想到法律。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我们普遍具有法制意识,但需要从“圆梦”的角度思考,第三问第二个答案偏离了主线,不正确。大家在复习中都见到过“倡议书”,形式不新鲜,围绕怎样用行动放飞梦想回答即可。这位同学的第一个答案是口号,缺少可操作性,不可取。

参考答案:(1)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例答:①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较低等。②加强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出台抑制房价的政策等。③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2)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3)例答:权利义务意识;守法意识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答出两点即可。)

(4)例答: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②关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符合实际,做法可行即可。)

温馨提示:中考试卷上的综合题,一般很难在教材上直接找到答案,需要我们自主探究,创造性作答。回答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阅读题目,找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确定答题方向。如本题的第二问,方向错了,一切都错了。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进行个性化处理。回答过程一般不要采用用途很广泛的“通用答案”,如本题第一问的第三小问,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没有错,但不是命题老师所需要的,因为解决雾霾问题还有更直接、更具体的方法。第三步,运用学科知识总结答案。尽量避免口语化,且一定要按问题的侧重合理安排顺序。如本题的最后一问,这位同学的答案有两点是正确的,符合题目要求,但他的第一个答案是错误的,就失了一分。

五、从材料中发掘有效信息的能力弱,答案不完整

例5(2013・浙江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传统购物方式相比较,省时、便捷的网络购物正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网购也存在不易辨别商品真伪、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2013年4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拟增加网络购物“享受7天无理由退货”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密等条款。这是该法实施20年来的首次修改。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可以概括出哪些信息?

(2)材料三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拟增的个人信息保密条款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什么权利?

(3)结合法律的作用,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必要性。

学生答案:(1)网络购物发展很快;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2)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经济权利。

(3)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分析:从这位考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有几个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发掘有效信息不充分。材料一、二中,除了网购发展快、消费者权益有时会受到侵害外,还有购物形式多样化、个人信息泄露(隐私权)等,这些都与回答问题有关。二是信息处理不恰当。法律的特征在教材上有明确界定,属于基本知识点,不能与法律的作用相混淆;个人信息保密最直接的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三是信息选择有失误。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法治国家建设有关,但试题的材料主要反映保护消费者,这一信息应该筛选掉。四是许多有效信息被遗漏。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仅与消费者有关,也与生产、销售者有关,是规范网络市场、网络购物的需要,第三问的答案不完整。

参考答案:(1)购物(消费)方式多样化;网络购物不断发展(网购交易量逐年增长);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等。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隐私权。

宪法学习材料例7

关键词:《政治生活》宪法课程资源 法治话语

作者简介:武兴华,男,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骨干教师。

宪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宣言书。“宪法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①。现行的高中《政治生活》是一部阐释政治学基本常识的教材,其中自然带有展现宪法色彩、体现弘扬宪法精神的时代意蕴。本文所指的“宪法资源”是指《政治生活》教材中以现行宪法或宪法性法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资源。现行的《政治生活》教材不仅强化了我国宪法制度的主体内容,而且梳理了一些宪法制度的发展轨迹。本文试图归纳总结《政治生活》中宪法资源的类型与呈现方式,并得出应有启示。

一、《政治生活》中宪法资源的类型

宪法典资源。宪法典资源是指教材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各种宪法条文的总称。《政治生活》中宪法资源主要表现为我国现行《宪法》的法条。比如,教材第一课在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中,引用的是宪法的第1条,在表述人民民主真实性的材料中,引用的是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条款,在介绍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三段文字中,分别引用了《宪法》第34条、第35条、第41条,在“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中,借助于《宪法》第33条阐述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涵义;第五课在表述我国政体的时候,引用《宪法》第2条来点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第七课在表述“民族平等原则”的时候,引用了《宪法》第4条;在表述我国宗教政策的时候,在不同段落分别引用了《宪法》第36条的不同款项。这些宪法条文的引述,使教材的表述更加具有严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政治教材的语言风格更加趋向法律化,凸显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威性与根本性。

宪法性法律资源。宪法性法律,属于广义宪法范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外的、规定宪法内容的普通法律。目前,我国的宪法性法律主要有《选举法》、《立法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这些宪法性法律在《政治生活》中也有较多的体现。比如,教材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概念作了狭义的界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界定了村委会、居委会的法律地位,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途径;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详细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建制、自治机关、自治权限;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以及义务与权利。这些宪法性法律在教材中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是有机统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宪法史资源。我国宪法史是指从1949年共同纲领开始的,我国宪法制度所走过的进程及其嬗变轨迹。教材共有4处出现宪法史资源,均以历史顺序为线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过程中健全法制的辉煌历程。这四处宪法史资源依次是:(1)在“选举方式的选择”中,回顾了我国自1953年至2010年选举方式所经历的七次完善,论证了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体,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状况相适应;(2)在“基层民主的自治历程”中,回顾了我国自1981年以来的基层民主自治从实践探索逐步走向法治轨道的进程,让学生感悟了基层民主自治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最有效的途径;(3)在“依法执政”中,列举了我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的事实,以及几次修正案的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4)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中,回顾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容,勾勒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逐步走向法制化的历史轨迹。教材中的这些宪法史资源把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在一起,理清了一些重要宪法制度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深刻感悟我国政治生活的发展进步。

一、《政治生活》中宪法资源的呈现方式

引用式呈现。引用式呈现是指《政治生活》在叙述核心观点时,引用我国宪法或宪法性法律,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教材说服力的叙述方式。比如,教材引用了《宪法》第1条,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引用第2条,说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前文中所列举的宪法典资源都是以引用宪法条文的方式呈现的。《政治生活》中的大多数宪法资源,也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引用式呈现能更准确表达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富有启发性,能使教材语言简明扼要,说理充分,论证有力。

内涵式呈现。内涵式呈现是指《政治生活》在概念或原理的介绍中以非引文的方式再现《宪法》条文,从而揭示某个概念或原理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表达方式。比如,教材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这三条表现,就是我国《宪法》第3条的内容。又如,教材对“公民政治性义务”的概述,是我国宪法第52-55条的内容。和引用式呈现相比较,内涵式呈现是一种不带引号的引用,使教材的“政治话语”通过“法治话语”来言说,表明了政治与法律的天然联系。

链接式呈现。链接式呈现是指《政治生活》通过“探究与共享”、“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辅文栏目嵌入我国宪法或宪法性法律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扩展视野达成学习目标的编排方式。比如,第一课在表述人民民主真实性的材料中,引用的是我国宪法修正案的概括性条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二课在“相关链接”中介绍了我国选举法规定的几种选举方式的适用范围;第三课在材料中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第五课在“相关链接”中介绍了各级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与任期;第五课还在“名词点击”中嵌入了我国宪法对于“一府两院”的性质与职权的规定,特别阐述了“司法独立”原则的法律内涵;链接式呈现深化了学生对宪法精神的领悟,拓展了《政治生活》学习的知识外延。

三、对《政治生活》教学的几点启示

政治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我们的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①政治教师首先应该完备自身的法律知识,从熟练掌握宪法开始。《政治生活》教材中涉及的宪法资源内容较多、范围较广,除我国宪法典以外,还有很多的宪法性法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我国宪法的主要法条有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我国现行宪法共138条,绝大多数法条,在教学中都具有课程资源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教材。此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宪法性法律。从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很多政治教师需要专业法学知识的补课,弥补早期师范教育的不足。

《政治生活》的教学过程要弘扬我国的宪法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阐述一下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宪法条文,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真正弘扬宪法精神。为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对接,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进行了这几方面的尝试:(1)开展主题普法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等。(2)创办宪法宣传手抄报,选取一些与学生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分析,让学生在感悟中增强宪法观念。也可以在宣传小报中介绍一些基本的宪法知识,使学生对宪法有进一步了解,增强他们的宪法观念。(3)课堂话题研讨,比如“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我国宪法知多少”,“青少年如何维护宪法尊严”等等。(4)搜集经典的中外法律格言与学生共享,比如,伯尔曼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培根的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

宪法学习材料例8

A.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但不接受人民的监督

B.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C.人大代表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大代表

D.人大代表源于人民,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2012年9月28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和选举时间的决定》,

这次省人大代表选举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进行选举,即“同票同权”,以更好地体现“三平等”原则(如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说明农村居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说明农村居民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3.2012年12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开始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会议还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作的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 )

A.最高审判权

B.最高监督权

C.最高任免权

D.最高立法权

4.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职责,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④人民群众能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修改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5.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充分表明( )

①法治建设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③我国已成为一个法制体系完备的法治国家 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6.2013年1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规定违规建造与鼓浪屿风貌不符的建筑将被罚款,岛上房屋出租实行备案制度。为此,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终于有法可依了。之所以强调有法可依是因为( )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D.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7.下列事件能直接体现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有( )

①全国各地开展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活动 ②2012年8月14日公安部A级通缉犯周克华在重庆被公安民警击毙 ③义务教育进入深入推进均衡发展新阶段 ④某市环保部门依法查处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8.2012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说明( )

A.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D.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9.2012年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2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湄公河案专案组、刑诉法专家陈卫东、“嫣然天使”负责人李亚鹏、候鸟守望群体等入选2012年度法治人物。法治人物评选活动( )

①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③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 ④有利于彻底消除社会丑恶现象,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0.2012年11月19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其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警醒啊!”的这段话表明( )

A.打击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B.势力十分严重,无法解决

C.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坚决打击行为

D.违法乱纪、都要受到刑法的追究和制裁

11.漫画《违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违法

①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③坚决不做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事情 ④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法治的国家,要知法、守法、护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2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称,加强人权保障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白皮书大篇幅记述了有关内容。“加强人权保障”最根本的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的( )

A.人身自由权

B.生命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

13.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同志之所以强调宪法的重要性,是因为( )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4.2012年12月5日人民日报指出,2012年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这说明( )

①宪法只对党员领导干部有约束作用 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④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15.2013年1月10日,“责任中国・人民网2012年度评选”揭晓,河南高院以“直面网民质疑和提问,第一家省级法院微博赢得赞誉”为理由荣获人民网“2012年度十大政务微博”。这一材料说明( )

①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得以完善 ②我国广大人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在不断提高 ③我国人民行使当家做力的渠道更加广泛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建议权和监督权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6.2012年1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的关于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作的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1)上述材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行使什么权?

(2)请你简要说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作报告?

17.2012年9月25日《北京日报》报道,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车祸现场的笑容惹怒了网民,随后他在各种场合所戴的名牌手表被曝光。经陕西省纪委调查表明,确认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经省委研究决定,“表哥”杨达才的各项职务被撤销。对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纪委正在进一步调查。为此,“表哥”也成为2012年的网络热词。

(1)材料中的网民行使了什么权?行使这一权利的途径还有哪些?公民行使权利时应注意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公民行使这一权利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3)材料中的“表哥”落马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

18.2012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为此,孟洁所在的思想品德学习小组围绕其中的两条信息展开了热烈讨论:

信息一:白皮书说,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对此,组员小梅和小华产生了如下不同观点:

(1)请你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简要辨析。

信息二:白皮书指出,近年来,国家刑事赔偿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每日赔偿金从1995年的17.16元提高到2012年的162.65元。

(2)我国为什么要大幅度提高“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赔偿金额?

三、分析说明题

19.材料一:2012年7月17日,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1)》对外公布。这是经中央批准,中国法学会连续第四年关于法治建设的年度报告。报告称,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除通过了现行宪法外,还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39件,行政法规714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8921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将在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监督实效、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以及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方面,继续改进和加强,以回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材料二:2012年5月9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参加建校60周年活动时说,希望政法学院的广大学生能认真学习贯彻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大力弘扬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忠实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什么治国方略,并说说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有何重要意义?

(3)面对同志的殷切希望,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做?

(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两点期盼。

四、综合探究题

20.2012年12月4日,值全国第12个法制宣传日之际,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某校九年级(2)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号召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现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出谋划策】为了凸显本次宣传活动的主题,同学们纷纷就系列活动的形式展开讨论。

(1)请你为本次系列宣传活动确定两种活动形式。

【信息点击】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2)针对的讲话内容,请你谈谈弘扬宪法精神的意义。

【我来辨析】在活动过程中,思想品德老师强调,全体师生都要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增强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意识。

(3)据此,有的同学却说,弘扬宪法精神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立足行动】为了更好地弘扬宪法精神,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同学们在系列宣传活动即将结束时,准备设计一块宪法宣传展板。

(4)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展板内容。

主题 ①

模块一:宪法的地位

模块二:宪法的构成

模块三:宪法与其

他法律的区别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D 6.A 7.D

8.C 9.A 10.C 11.C 12.B 13.C 14.B

15.D

16.(1)在行使最高监督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可以对其工作提出质疑,如果觉得它们的行为有问题或者对它们的工作不满意,可以提出来并要求它们答复,并有权组织调查委员会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

17.(1)①监督权。②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可以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行使权利。③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取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勤政建设,促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②有利于党和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等。

(3)①要认真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制意识。②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③要依法办事,规范自身行为。

18.(1)①小梅的观点是正确的,小华的观点是错误的。②材料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完善,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是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享受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公民生存的起码权利。

19.(1)①材料反映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③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3)①要认真学法,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③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破坏法律的行为作斗争等。

(4)如: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有效实施。司法机关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等。

20.(1)主题班会、法律知识讲座、征文或演讲比赛、法制墙报或手抄报、法律知识竞赛等。

宪法学习材料例9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开展

 为确保我局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我局党组领导高质重视,及时成立了宪法学习领导小组。根据地区直属机关工委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我局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我局党组把《宪法》学习宣传活动作为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宣传计划,并研究确定了每个党组成员深入分管科室进行指导、检查宪法的学习宣传工作,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由于我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局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确保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落实

 学习宪法是当前,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五”普法的内容之一。这次宪法学习宣传活动结合我局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领导,取得了实效,做到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四落实。我局利用每周三、五政治学习和党团活动时间集中组织学习通读《宪法》全文,安排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组织全局干部召开学习宪法的座谈、讨论会;结合土地执法工作实际,举办交流会,研讨公民的合法权益;组织全局职工进行《宪法》知识考试。做到集中组织灌输式学习与个人精读自学相结合,集体座谈讨论与个人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研究理论与解决实际工作相结合。

 (一)以领导干部学习宪法为龙头,树立带头学宪法表率

 领导干部学习宪法是“四五”普法教育对象的重点,领导的法治意识、法制化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我局党组领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安排意见,制定了四月份宪法学习的计划,并充分利用党组中心理论组学习时间,认真研读宪法全文,学习了宪法修正案,地区有关领导的讲话和宪法学习的有关辅导材料。我局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宪法,并认真指导机关干部的宪法学习。在全局的宪法学习会上,我局党组书记施恩权同志就深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全体机关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宪法学习推进宪法的贯彻实施等方面,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座谈讨论会上,我局领导带头谈体会,艾合买提局长在发言中说,这次宪法修正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新《宪法》确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宪法》的与时俱进;《宪法》从根本大法的高度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体现了党对宗教问题的一贯政策。艾局长表示,作为民族党员,而且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遵守《宪法》,树立《宪法》至上观念。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结合国土资源系统执法工作的实际问题,纪检组长句顺生谈到,这次宪法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保障和人权保护等内容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和国家关心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强调,必须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他说,此次修宪最突出的问题,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坚持立法为民,规范执法行为,倡导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党组领导的带动下,全局掀起了学习贯彻实施宪法的高潮。

 (二)以机关干部学习宪法为目标,提高干部职工

共2页,当前第1页1 法律素质

 增强全局机关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历来是普法工作的重要目标。我局学习宪法领导小组针对机关干部工作忙业务多,人员流动大,学习宪法难以集中的特点,为使全体干部职工学法不留死角,我局领导采取的做法是:一是将《宪法》学习材料发到每人手中,重点辅导材料发到每个科室,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宪法》。二是集中灌输式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按照学习计划布置自学内容,使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补课。三是分管领导深入科室进行具体指导,督促检查宪法学习情况,并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水平。四是利用座谈、讨论会和心得交流会,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五是精心布置,认真检查。按宪法学习计划安排,根据每阶段活动内容对安排的学习材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的情况,由专人负责认真检查完成情况,并在全局进行情况通报。

 通过学习和宣传宪法活动,切实加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为检查宪法的学习效果,我局组织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宪法知识考试,我局四名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全部得到满分,全局50名职工,因一人产假,5人出差外,其余44人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率达90%,平均为96.3分。通过对宪法知识的三种类型题目的考试,大家普遍认为,题式多样,题目细腻灵活,确实起到了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

宪法学习材料例10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历史课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充满高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要改变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历史教学的特点,用积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这样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以人民版历史教材《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如何与课堂有效性相结合的问题。

一、充分把握教材、课程标准,是有效性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核心知识与创设良好情境是最关键的两大因素,也是我这节课实践的关键所在。把握了核心知识就可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创设良好情境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的时空,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兴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要求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这些都有助于我在教学时把握好本课的核心知识,这是有效性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性教学实现的重要保障

1.学生准备

本课涉及了一系列政治概念,如:总统制、邦联制、联邦制、共和制等,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前需先给学生做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或则上网查阅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资料。由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美国也是中国外交极其重要的环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美国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中国媒体对美国各方面的报道很多,关于美国总统、国会、大法官的新闻在中国也是频频出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书刊、影视等多种渠道了解关于美国政治的一些情况,加上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学生群策群力,排演一个课堂情景剧模拟水门事件,不但配合上课时对三权分立这一重难点的理解,而且学生模拟的情景剧就作为整课教学的线索,贯彻了本课的教学学生是主角的宗旨。

2.教师准备

本课较多地涉及政治学的专业知识,作为历史专业的教师知识储备普遍会感到欠缺。但课堂中不仅不能犯科学性错误,还要在教师深刻理解的基础实现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位老师,如果知识是学生的八倍,这课能上得很好,如果是学生的四倍,那马马虎虎,如果是学生的两倍,这课便没法上。”所以,本课教学前教师应该较系统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及美国目前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相关知识。这是教师课前最重要的准备。

三、 授课过程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就采用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水门事件。假设时光倒转,回到1972年的美国。由学生扮演的记者所提到的总统违宪,自然的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学生对于身边的同学的精彩表演这属于学生的直接兴趣,由此自然地派生出的对1787年宪法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

其次,教学细节上对于材料的选用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比如在提到:1787年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时,教师提到这次会议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召开了116天。当时已经80多岁的富兰克林(他曾经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对此忧心忡忡,还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前让全体代表作祷告,祈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召开。“代表们为什么会展开如此激烈的争论呢?”这一设问立刻在所有学生心中打上问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可以自主得出结论:因为美国当时的政治体制是――邦联。“邦联”与“联邦”,两种体制字眼上的相似与不同又能在细节上激起学生探究其本质的兴趣。

另外对于了解制宪会议内容的教学中,我也精心选取两则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出制宪会议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如何防止出现专制政府。

材料一:制宪会议的主席――乔治华盛顿在会前曾向人们发出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国家,永远互相争吵。”

材料二:在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就已经提出,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他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则一切都完了。”

对高一新生来讲,不妨使用一些学生容易看懂的材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去探究问题。这两则材料就比较有代表性,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自主归纳出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

再者,授课的关键是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本课的重点是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我采用的是角色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将导入环节所提到的水门事件通过课堂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模拟。情景剧中进行角色分配,总统、联邦大法官、参议员、众议院、普通民众、记者等等。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这情景剧中,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角色。并将权力如何达到制约与平衡的内容都融入到情景剧中。这种角色体验教学法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 “模拟水门事件”案例的设计使学生以比较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既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充分体验到1787年宪法的制衡精神,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1787年宪法的意义。通过之前的角色体验,由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推理。请学生根据我们所学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评价这部宪法。并对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进行指导――从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入手,让同学充分讨论、归纳、总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活学活用,关注美国大选,关注当前国际形势。

最后课堂练习也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练习题的选用也必须兼顾学生兴趣和重难点的巩固。所以我选择选择题和判断正误两种学生较易接受的形式来考察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课堂,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主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要真正做到关键的两个字:“有效”。

一节高中历史课要做到有效,就要经过分析、准备、设计和整合。教学步骤要清晰,层层递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本课达到了以下几个能力训练的目标,可以说能够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角色体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表演能力。

2.学会用图示法梳理和简化历史知识。

宪法学习材料例11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开展

为确保我局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我局党组领导高质重视,及时成立了宪法学习领导小组。根据地区直属机关工委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我局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我局党组把《宪法》学习宣传活动作为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宣传计划,并研究确定了每个党组成员深入分管科室进行指导、检查宪法的学习宣传工作,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由于我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局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确保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落实

学习宪法是当前,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五”普法的内容之一。这次宪法学习宣传活动结合我局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领导,取得了实效,做到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四落实。我局利用每周三、五政治学习和党团活动时间集中组织学习通读《宪法》全文,安排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组织全局干部召开学习宪法的座谈、讨论会;结合土地执法工作实际,举办交流会,研讨公民的合法权益;组织全局职工进行《宪法》知识考试。做到集中组织灌输式学习与个人精读自学相结合,集体座谈讨论与个人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研究理论与解决实际工作相结合。

(一)以领导干部学习宪法为龙头,树立带头学宪法表率

领导干部学习宪法是“四五”普法教育对象的重点,领导的法治意识、法制化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我局党组领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安排意见,制定了四月份宪法学习的计划,并充分利用党组中心理论组学习时间,认真研读宪法全文,学习了宪法修正案,地区有关领导的讲话和宪法学习的有关辅导材料。我局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宪法,并认真指导机关干部的宪法学习。在全局的宪法学习会上,我局党组书记施恩权同志就深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全体机关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宪法学习推进宪法的贯彻实施等方面,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座谈讨论会上,我局领导带头谈体会,艾合买提局长在发言中说,这次宪法修正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新《宪法》确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宪法》的与时俱进;《宪法》从根本大法的高度保障了公民的自由,体现了党对宗教问题的一贯政策。艾局长表示,作为民族党员,而且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遵守《宪法》,树立《宪法》至上观念。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结合国土资源系统执法工作的实际问题,纪检组长句顺生谈到,这次宪法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保障和人权保护等内容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和国家关心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强调,必须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他说,此次修宪最突出的问题,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坚持立法为民,规范执法行为,倡导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党组领导的带动下,全局掀起了学习贯彻实施宪法的高潮。

(二)以机关干部学习宪法为目标,提高干部职工

法律素质

增强全局机关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历来是普法工作的重要目标。我局学习宪法领导小组针对机关干部工作忙业务多,人员流动大,学习宪法难以集中的特点,为使全体干部职工学法不留死角,我局领导采取的做法是:一是将《宪法》学习材料发到每人手中,重点辅导材料发到每个科室,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宪法》。二是集中灌输式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按照学习计划布置自学内容,使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补课。三是分管领导深入科室进行具体指导,督促检查宪法学习情况,并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水平。四是利用座谈、讨论会和心得交流会,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五是精心布置,认真检查。按宪法学习计划安排,根据每阶段活动内容对安排的学习材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的情况,由专人负责认真检查完成情况,并在全局进行情况通报。

通过学习和宣传宪法活动,切实加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为检查宪法的学习效果,我局组织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宪法知识考试,我局四名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全部得到满分,全局50名职工,因一人产假,5人出差外,其余44人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率达90%,平均为96.3分。通过对宪法知识的三种类型题目的考试,大家普遍认为,题式多样,题目细腻灵活,确实起到了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