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2:50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例1

本规划对象位于汉川经济开发区东部,为汉川市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新河组团。规划范围东临汉北河、与武汉市接壤,南至汉江,西至塘家河,用地约18.2平方公里。

1、现状概况

1.1 区位条件

规划区南抵“黄金水道”汉江,东临五级航道汉北河,并规划有快速外环线新民公路、荷沙路以及新荷沙一级公路贯穿境内(《汉川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其中荷沙路和新荷沙一级公路亦为连接武汉市的快速通道,对外交通区位十分优越。

1.2 自然条件

规划区总体呈正方形,南北最长约6.4公里,东西最宽约5.0公里。规划区内用地平坦,地面高程多在24米左右,地质条件较好,亦有丰收渠、一心渠等水渠及其支渠纵横交织;区外有汉江自西向东从规划区的南侧流经,汉北河自北向南汇入汉江。

2、景观建设目标

规划地块内水网密集,南有汉江蜿蜒曲折而过,东有汉北河,西有曹家河,内有丰收渠、红星渠等沟渠纵横其间,共同构成其独特的水城市环境。

规划将地块打造成为水乡生态绿城,以水织城、水绿共生,由水、绿、城织就梦里水乡。

3、景观结构

景观重点突出滨水绿化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以汉江及城内多条水系作为滨水景观廊道,以新河镇公园、丰北公园为绿心,形成“两轴四区、三心六带”的景观结构。

3.1两轴

(1)丰收渠景观轴

依托区级商业中心,规划沿丰收渠道布局商业用地,以满足周边的发展需求,并扩张其区级商业中心的功能辐射范围。在保持道路景观整体化、景观界面延续以及视线通畅的整体要求下,按照道路所穿越风貌片区的景观要求进行分段控制。

(2)公路渠景观轴

公路渠景观轴是汉川市中心与新河组团东西方向主要景观轴,发挥该地区的区位条件优势和景观优势,形成商业、文化休闲与新型工业园交叉融合的新型街道景观。

3.2四区

新河镇风貌区:指原新河镇老城所在区域以及新正大道与华一路交叉处那边用地。以新河镇公园和丰南公园为主要景观要素,以优化环境,提升品质为主要目标。以合理方式引导建筑更新,并增加该片区内的开敞空间。

现代居住风貌区:指以汈东大道以南,红星渠路以北地区的现代居住风貌区。以丰北公园为景观核心,结合地块本身特有的水网体系,体现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水绿融合的居住景观特色。

区级商业中心:指汉正大道以南,公路渠路以北,丰收渠以东地块。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区位条件优势和景观优势,形成集商业、文化休闲、科研办公的综合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产业风貌区:指荷沙级公路以北东南角和西北角的两个特色工业园区,以及荷沙级公路以南,平章大道与沿湖大道形成的工业园区。

3.3三心

沿丰收渠路与荷沙大道交叉口处形成商业景观核心;以新河镇公园为景观核心所构成的公共中心;以丰北公园及周边区域为文化服务展示核心。

3.4六带

依托曹家河、红星渠、洪北渠、二号渠,及高压走廊下防护绿地和荷沙大道防护绿地形成的景观绿带。

4、构景要素及景观形态

景观要素由“水”“绿”“城”三者构成。“水”是指水体景观要素, “绿”是指规划范围内绿地景观要素, “城”是指汉川城区的人工景观要素。由“水、绿、城”等构景要素,分别形成“点状、线状、面状”景观形态。

4.1城景的景观形态

4.1.1点状景观

东入口广场,作为市级对外展示窗口/城市门户,以雕塑、绿植为构景要素;体现市民社会生活,突出服务中心现代化建筑气息。

各区中心拥有的公共设施和开敞广场空间,城市生活景观节点/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以地标建筑为主,配合小体量建筑及开敞空间。

4.1.2线型景观

荷沙一级公路,交通性道路。以弱质连续界面为主,建筑与建筑之间可留有一定空地,建筑退让红线距离较大,从而塑造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连续性道路空间。

规划范围内的次干道及支路,生活性道路。两侧应以丰富界面为主,宜采用小体量建筑。

平章大道、经一路、华一路、江许路、货场路、电站路、新正大道等,综合性道路。在市级、组团级中心处采用地标建筑,形成道路沿线节点。

滨水建筑景观带,城市轮廓线。塑造优美的滨水空间天际轮廓线,凸显城市特色风貌的窗口。

4.1.3面状景观

区级商业中心,建筑景观核心区/重要景观节点,集商业、文化休闲、科研办公的综合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以商业建筑为主要景观要素,以商业街、商业中心形式出现;建筑体量偏大、宜采用明快色系;可考虑集中布置高层建筑,塑造优美的街道天际轮廓线,以凸显区级商业中心核心地位性。

新河镇风貌区,结合水网,打造生活气息浓厚的居住区,以住宅为主要景观要素。住宅宜采用暖色系、小体量建筑,与城市开敞空间有机融合。

特色产业风貌区,依据不同园区特色,塑造新型工业园。以工业厂房为主要景观要素,厂房建议采用冷色系、大体量建筑;根据产业空间布局,在同一产业组团内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

新河镇风貌区,传统文化特色的保留与延续。主要以居住建筑为主,近期以立面改造为主,沿主要干道整治城市景观环境;远期实施用地更新置换。

4.2水景的景观形态

4.2.1线型景观

曹家河,联系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组团水系廊道。河流线型曲折自由,可采用自然式方式,局部对驳岸进行改造,强调河流的活水文化。

洪北渠,中心城区与组团东西向次要景观桥梁。渠水规整,水显现平静淡雅,可适当布置一些活水喷泉叠水,增添活泼明快多声的景观。

红星渠,中心城区与组团东西向次东西向次要景观桥梁。注意水环境保护,以达到水清水绿的效果,凸现组团形象,适当考虑布置通达水面的栈道平台,在保证使用安全性基础上提高活水使用率。

公路渠,东西向公路渠,位于新河组团与汉川市中心重要道路景观带上,组团中心形象展示带。借助几何规整式手法,在水面设计栈道平台,注重渠道的亲水性,提高居民使用率。

丰收渠,新河组团中心的景观桥梁 南北向水渠,注重渠道的“活”,使得人能够看到、听到流动的水声,增添组团环境的生机。

汉北河,组团河流。

汉江,过境江流。

4.3绿景的景观形态

4.3.1点状景观

新河镇公园,区级公园。新河镇区中心节点,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游玩场所,注重水文化公园的打造;体现开敞空间的渗透及延续;突出水体设计,模仿自然湖泊,利用驳岸创造卵石滩;建设开放式运动场。

丰北公园,区级公园。为周边居民及往来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展示等服务;体现当地人文特色;合理安排游览空间序列,使景观和功能相互统一;强化景观空间的整体性。

丰东公园,社区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休闲场所;将道路、广场铺地、休憩游览设施集中布局,扩大绿地空间感。

丰南公园,社区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休闲场所;突出公园的便捷性和趣味性,塑造景观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园。

4.3.2线状景观

水系生态廊道(由曹家河、红星渠等水系两侧规划10-30米的滨水绿地组成 )。联系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城市与生态绿地之间的廊道;强调植物造景,形成多植物林带景观。

高压走廊防护绿地。防护绿地,绿色生态呼吸轴,强调绿色廊道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5、结论

宏观上把握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提炼出“水、城、绿”三种景观要素。处理好地块与道路,地势地形与地貌之间关系。充分利用地块现有水景资源,塑造优美、和谐的水绿城共生的城市景观环境。微观上提炼景观因子,点线面逐层深入分析,塑造多变的景观特色。

景观风貌规划例2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

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 [2]。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

2.1城市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2.2城市自然特色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地段、沿江又有七星山、观斗山、龙头山、水口山等自然山体隔江而立,宜宾城市就座落在其间,地势有高有低,层次丰富,城与城隔江相望,以桥相连,形成了宜宾特有的“城外山环水绕,城内山水相间”的山水格局。

2.3城市人文特色

宜宾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

3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以自然山体为主要的联系通道,突破山、水分离的结构体系,将山、水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条纵贯南北城市的通风廊道,缓解城市冬季由于静风导致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穿越东西的岷江、长江作为另一条历史文化长廊,突出宜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这两条生态绿廊是整个绿地结构的骨架,同时利用区域内的其他几条山体,结合城市布局结构,构成南北通达,东西相连的生态绿网。用“环圈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绿廊联系”的方法构成“一心多点块、一面多廊道”的绿地结构,打造宜宾“山水相依、田林镶嵌、城缀其间”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4.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结构

按照总规对宜宾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要求,以及宜宾市的绿地景观风貌特征,确定出宜宾市绿地景观风貌的结构为:“三轴、三带、四区、多点”。即:三条城市景观轴线(国际酒文化景观轴、都市产城互动景观轴、特色文化景观轴)、三类城市景观带(滨水绿化景观带、道路绿化景观带、山体生态景观带)、四个景观风貌区(三江口核心景观风貌区、志诚临港产业风貌区、天柏高新产业风貌区、南溪科教文化风貌区)、多个绿化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城市绿化节点),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开放型绿地系统格局。

4.2城市绿地景观分类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分类主要有:城市景观轴线、门户景观、滨水绿化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以及其他城市景观节点。

每一类绿地景观都上演着自己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不同功能以及文化角色,城市轴线景观呼应区域文化和轴线主题,形成一条连续、统一、丰富的城市绿廊;门户景观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整体简洁大气;滨水绿化景观以防洪安全为基础,巧妙利用水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城市带状生态聚落;道路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线型空间,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性质,以统一中存在一定特色差异的设计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量;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注重与其区域文化相呼应,营造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凸显地域风貌特色,营造独特宜人,文化氛围强,有记忆感的城市景观环境;其他城市景观节点则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多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合理均匀分布绿化节点。

不同类型的绿地景观根据其类型特色以及区域文化特色在景观的打造风格,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方式,小品的搭配设计,水景的营造等方面以不同的构成方式共同营建出特色、系统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

5关于“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的思考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首先以城市的绿地系统为基础,再加入城市自然人文的特色增加城市风貌的独特性。现目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都是基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以它跟城市景观风貌一样,是致力于实现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多方面叠合和良性循环,只有三者实现相互支持、互益循环、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关系,才能真正的做到城市特色的绿地景观风貌。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在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做的不够,形成了缺乏城市特色的危机。在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绿地现状,对其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挖掘研究城市社会文化,继续延续和抒写城市故事;综合城市经济,以绿地景观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只有对三者进行综合考虑,让城市具有稳定的生态、丰富的社会文化和良性发展的经济,且三者之间良性循环,才能有助于城市特色品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景观风貌规划例3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总是处于多元冲突和特定的地理文化圈中,有着不同的地域文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不同的地理文化圈促进形成多样化的城市景观风貌。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建设是城市文化的一个侧面。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90年代规划建设寄希望城市设计,但全市层面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基本上束之高阁。关键是实际管理中难以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历史已经步入一个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的时代。同世界各国一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

制定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体系,对城市风貌要素提出全面规划控制要求与建议,加强规划与实践的联系,在规划管理上求突破,进行新尝试,是柳州建设景观风貌特色规划及实践的思路。

柳州作为广西工业中心,也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柳州形成了以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工业城市,与工业之强交相辉映的是柳州的山水之美,唐代柳宗元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这种美丽的城市。近年来,柳州市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拓展,尤其新区得到快速发展,如何结合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环境特点,发展自身特色、风格,提高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柳州市景观风貌研究思路

(一)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城市景观风貌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变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将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及历史景观要素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其工作范围应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定位、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控制与分区指引、近期重点地区建设导引三个层面,对整个城市的风貌、景观格局予以有效控制。

(二)其次,通过公众参与挖掘寻找柳州市景观风貌特征。柳州市建成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05万(2010年数据)万人。市区内山环水绕,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市区周围群山环抱,市内孤峰耸立,被柳江蜿蜒穿城而过,宛如一条玉带,呈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独特景观。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借鉴了先进的实践方法和内容,在现状分析、相关规划分析和公众调查的基础上建构的。为使规划体系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更加全面,通过问卷的形式对200位在柳州工作的城市规划相关专业人士、700位柳州市民和350位旅游者进行了调查。总回收率达到73.9%。通过对92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研究,我们对公众心目中柳州的景观风貌形象有了基本认识。

柳州介于山脉绿野的围合之中,东、西、北三片起伏丘陵成为城市自然大背景;历史上曾作为城市峰屏的鱼峰、马鞍、灯台、蟠龙、鹅山、鹊儿山、驾鹤七峰如今与其他大小峰峦一起变成城市中最大的特色与场景;柳江及其支流、湖塘、池沼等水体介质穿插在城野之间,成为山城交融的中间要素,自然山水是柳州最为显著的景观风貌特征柳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生态山水型城市。

对柳州来说,山、水、城三大要素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对形成城市特色起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并延续“大城大山水”景观格局将成为本次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重中之重。

(三)再次,通过对柳州现状景观要素的研究,是把复杂景观规划系统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子系统,再逐一解决,便于景观系统的全面驾驭。规划提炼出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建筑风格与色彩、城市建筑高度、城市道路与门户、城市夜景、城市标志物共六大系统。规划充分结合柳州城市特点与景观现状,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归类,使新形成的六大系统具有“精、准、全”的特点,足以完整概括柳州景观风貌,切实控制城市景观建设。城市景观风貌问题涉及要素多,

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管理与实施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市景观规划管理作为政府职能的地位还比较脆弱,相当多的地区城市景观规划管理行政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政府缺乏对城市景观应有的综合调控能力。其次,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没有纳入正常法定管理程序,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文件。在现行规划管理中.规划要点确定后,即做建筑设计,建筑师只考虑红线范围内的建筑设计,对用地周围的景观、功能和用途缺乏系统研究,使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之间缺乏整体协调性。没有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导则来支撑“规划设计要点”,对景观规划的管理软弱无力。再次,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 尊重用户与公众提高认识,动员公众参与。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根据国家和广西区的部署,在加快柳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努力建设一个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居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综合功能的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而奋斗,将建设环境优美、独具个性特色,可持续发展,正式纳入了《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同时也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作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柳州市在21世纪城市规划建设的长远目标长抓不懈。

在建设柳州市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工业山水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意义、条件、难度、方案选择和对策措施等整套内容向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系列宣传教育,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建设山水城市风貌特色的目标深入人心,增强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的"山水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意识,以求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参与,这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如近期我市围绕百里柳江进行了多项群众活动,如千人钓鱼大赛、百里柳江摄影大赛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山水景观风貌的理念深入人心。

2.分解目标、编制下一阶段专项规划。鉴于建设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实现在规划期内建成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的目标,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必须根据本研究课题选择的方案构思加以审定之后,就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和风貌特色建设中,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域城镇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城市布局结构的保护、市域大环境绿化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名城保护与发展以及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建设等诸多内容,通过政令方式,将建设的总目标分解到城市政府的经济、建设、文化、环保、林业和园林等有关职能部门。

景观风貌规划例4

1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竞争由单一的经济竞争逐渐转变成为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城市的发展重点,也由过去奠定大框架、大开发为主导,相应地转变为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和魅力,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从而推动城市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城市掀起了美化运动的热潮,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时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点。

2 城市风貌与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在山水环境、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表现,其内容包括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部分。

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承接总体规划同时引导详细规划的综合性规划。它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整体形态、空间景观的研究,建立整体风貌结构,提出各项建设要求,从而引导城市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和特色环境。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非法定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等特征,是对城市法定性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3 星沙城市风貌规划

星沙位于长沙市东北部,距长沙市区11公里,原是长沙县的一个小镇。随着1996年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沙县县委县政府的入驻,星沙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在短短十几年内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多万人的中小城市。城市在框架性扩张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3.1 规划策略

星沙做为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新城建设与旧城更新(图3)同时进行,其风貌规划显得较为特殊和复杂。由此,规划提出以下策略:

(1)宏观战略与整体形态相结合,体现整体性。

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提出城市发展战略,并对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局提出调整建议;同时对整体空间形态、环境品质进行研究,建立城市整体风貌结构,明确城市风貌特色。

(2)概念设计与风貌引导相结合,体现综合性。

对重要的风貌中心、节点、地区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确定土地性质、开发强度、空间特色、建筑品质等;同时对于其他地区通过风貌通则进行引导。

(3)美化改造与规划引导相结合,体现实施性。

针对已建成地区,提出风貌提升的改造意见;同时,针对未开发地区,提出发展建议和引导性的风貌设计要点,对今后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3.2 规划框架:

在规划实践中,我们对星沙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提出来包括基础研究、风貌评价、整体风貌、重点设计及风貌通则五大部分内容的风貌规划编制框架(表1):

风貌评价:从城市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等方面对城市风貌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提出城市在风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整体风貌:包括风貌目标、风貌战略、风貌结构、专项引导和行动纲要五个部分。它在风貌评价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定位到物质空间设计,系统整合城市风貌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是风貌规划的核心。

(4)重点设计:对城市重要的中心、节点、轴带及区域,通过城市设计、意向设计结合文字说明,进行详细的风貌改造和规划引导,是对整体风貌的细化和落实。

(5)风貌通则

风貌通则把规划研究的成果体现为导则形式进行实

施控制,制定城市风貌规划实施项目和实施办法,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其他规划和管理条例配合使用。

3.3总体风貌结构

规划以“文化之城、生态之城、产业之城”为目标,从城市整体风貌战略的制定到局部空间景观的塑造、从现有城区的改造到待开发用地的引导、从环境品质的美化到文化内涵的提升,系统而综合地塑造星沙的城市风貌特色,提出城区整体风貌结构为:六个风貌中心、八个风貌节点、十三条风貌轴带、十一个风貌片区(图1)。

3.4 风貌中心控制规划

风貌中心是城市功能集聚中心和视觉景观中心,是城市风貌特征浓缩后的集中体现。规划通过对各个风貌中心的风貌特色定位、城市设计、重点项目策划及开发(改造)策略,引导其开发建设。

3.5 风貌节点控制规划

风貌节点是人们感知城市判定方向的重要参照物,也是人流集中的核心。规划针对不同性质、功能的风貌节点,通过设置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小品、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营造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环境优美、导向性强的风貌节点。

3.6 风貌轴带控制规划

风貌轴带是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连续性线状城市空间,主要以城市道路为载体。规划沿星沙城区重要的城市道路形成十三条风貌轴带,通过对沿街建筑界面、天际轮廓线、开放空间、道路绿化及街道设施的控制,形成不同主题和景观特色的城市风貌轴带。

3.7 风貌片区控制规划

风貌片区是指特色鲜明、风貌较为完整、具有共同特征、能够集中展示城市历史和现代风貌特征的特色片区。规划从区域功能、整体空间形态、建筑风貌、道路

格局、开敞空间及环境特色等方面对风貌片区的开发建设(改造)进行引导。

3.8 开放空间体系规划

城市开放空间是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通道和空间,也是展现城市文化特色风貌的重要场所。星沙原有的开

放空间集中在老城区,且服务设施不完善,文化特色不鲜明。规划结合老城区改造与新城规划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进行整体布局,构建“点、线、面”一体化均衡分布、有机联系的开放空间体系,并增加雕塑、小品及休闲设施以完善其服务功能,提升其文化品质。

3.9竖向空间规划

竖向空间形态上通过高度控制,塑造引导高层建筑按“条带式”和“簇群式”集聚发展,杜绝建设零星散点式高层建筑。为此,规划将城市竖向空间分成四类高

度层进行控制(图2)。

(1)超高层建筑分布区(100米以上):在CBD商务中心、开元大道两侧、松雅湖南岸等区域可出现超高层地标性建筑,引导高层建筑集中布局。

(2)主要高层建筑集中区(50-100米):鼓励在CBD商务中心、开元大道两侧、松雅湖南岸、松雅湖创意旅游中心等区域建设高层建筑。

(3)主要小高层建筑集中区(20-50米):鼓励整个城区范围内的新建生活区都以小高层建筑为主要形式,如城西门户区、体育新城区等。

(4)主要低层建筑集中区(20-50米):保持老城生活区和碧桂园居住区内的多层、低层建筑,延续传统城市风貌;鼓励在城郊的高教度假区依托优美环境建设多层、低层建筑,营造低密度、高品质的宜居环境;鼓励工业区建筑进行低层到多层的集约式改造,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3.9 雕塑小品系统规划

规划以“主题明确、分区布置”为原则布置星沙的雕塑与小品,建立“五个主题区、四条主题带、十个重点雕塑”的雕塑小品系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引导不同风貌区形成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

3.10 星沙城区特色风貌规划意向

规划重点选择了CBD商务中心、滨湖创智休闲中心(图3)等特色风貌片区和重要道路以及若干重要的景观节点,确定规划目标、提出特色定位,并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和意向引导。

如滨湖创智休闲中心,规划强调城湖之间的功能和景观联系、复合性的土地开发、充满层次和序列感的滨湖建筑天际轮廓线等,提出“一轴、两心、三区”的规划结构。一轴:南北向的东四线城市景观轴,加强滨湖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景观和功能联系;两心:商业休闲中心和高尚社区中心,位于东四线景观轴线两端,分别成为滨湖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核心节点;三片:创智半岛区、商业文化区、高尚生活区。

4 结语

景观风貌规划例5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被模式化的新城区所覆盖,失去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建筑特色。论文以武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世界双遗产地城市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时拥有优秀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世界双遗产地城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风貌保护与塑造问题。

1.武夷新区概况

①城市性质:闽浙赣三省交界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闽北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②城市职能:闽北新兴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世界级山水园林城市和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③地理位置:地处江西省和福建省的交界处,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以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2.武夷新区城市风貌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建筑密度过大武夷山市的城市用地中,除了中小学等校园用地外,其他各类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建用地等,城市大多数地块内的建筑密度都处于偏高的状态。建筑与建筑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除了保留最基本的道路通行空间外,其余土地均被各色建筑所占领。居住建筑不能满足日照要求,商业建筑没有供紧急情况下进行人流疏散的开放空间。

②城市建筑高度失控

武夷山市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自民国以来砖混结构的建筑出现后,建筑的整体高度一直处于向上增长的状态。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后10年,伴随着武夷山风景区的成长,武夷山市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契机,在山地城市用地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建筑的高度不断突破控制极限。目前市区内已有不少建筑突破了由武夷山等山体所构成的城市天然天际线,打破了原有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山水城市格局,导致了城市特色风貌逐渐暗淡直至消逝。

③城市公共空间普遍缺乏

武夷山市现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虽然城市周边拥有大量的山坡空地,但多数属于未经人工整理的杂地和碎地,既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也不能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景观带。武夷山风景区内,虽然拥有不少空间品质优良的大型开放空间,但远离城市中心区,不便日常城市居民的使用。沿崇阳溪两侧拥有较宽的滨水绿化带,但其中可进入便于市民日常活动的滨水公共空间很少,也没有形成系统。

④城市特色不够鲜明

中国城市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武夷山城市的建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影响。目前来看,城市建设越加趋于高强度化、高密度化,城市建筑风格中国际化、现代化的成分不断增加,而传统的闽北地域风情、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格局等独有的城市风貌要素却得不到体现。城市过于快速的增长,导致了目前的城市建设片面地发展基础设施,忽视了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未能很好的形成武夷山城市应有的魅力和形象。

3.城市总体风貌规划的定位

城市风貌规划的总体定位,是在基于城市性质、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方面内容的研究下,对城市总体景观结构和风貌特色做出的高度诠释。城市风貌的总体定位是对城市风貌形象的萃取和升华,是城市风貌规划工作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城市风貌规划的始终。本文中,从武夷山城市形态格局、历史文化脉络、建设发展前景出发,以突出展现武夷山的世界双遗产资源特色为核心目标,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为:碧水丹山“古城”、闽邦邹鲁“王城”、生态世遗“新城”(???)。碧水丹山“古城”,即强化武夷山市的自然景观特征,维育现状城市山水格局,将山、水、绿、城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武夷新区塑造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城、文化之城。

闽邦邹鲁“王城”,即通对武夷山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现有特色街道风貌的整治以及民族特色景观的恢复与修缮,以此展现武夷山人文景观神韵,继承和发展武夷山闽南民族与民俗特色文化。

生态世遗“新城”,即在保护和尊重现有城市自然生态格局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统一,实现当代城市“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4.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规划

①尊重现有自然山水构成要素

武夷山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武夷新区的自然山水风貌可以概括为:明珠串玉带、七溪皆归流、群山相环绕、大王携玉女、闽越存遗风。武夷山市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具有典型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色。武夷山市的总体山水景观形态表达了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特点,反映出武夷山市城市区域内各景观要素的融合。武夷山市“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风貌结构,不仅代表了人与白然的共生共荣, 而且包含了自然山水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

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记忆

武夷新区范围内,包含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武夷新区总体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以历史节点的形式,串联在崇阳溪两岸,构成了珍珠项链般的一溪多点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如吴屯乡的佛教文化、下梅村的武夷茶文化、五夫镇的朱子理学文化、城村的闽越民族文化等等。如此之多的武夷文化,集中在了武夷新区的城市建设范围内,既为城市风貌的塑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素材,但同时也给武夷新区的城市风貌规划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城市风貌规划中,结合武夷历史文化传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武夷新总体城市风貌,同时又满足新区自身新的时展需求,是武夷新区城市风貌规划的关键。

③呼应上位城市总体规划

2010版武夷新区总体规划大纲提出了“一城三片六组团”城市总体空间格局。

“一主两辅”的城市中心等级结构:兴田城区建设城市主中心;崇安、建阳城区形成城市副中心。

“一带多楔”的城市开敞空间骨架:沿崇阳溪形成南北向的城市主要绿带;结合现状山水环境,构建山水入城,绿带相楔的格局。

三片:北片的旅游度假专业城区;中片的综合新兴中心城区;南片的产业及配套服务区。

六组团:崇安、武夷山景区及度假区、兴田、将口、童游、建阳城区。

在本次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规划中,应呼应2010版武夷山新区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同时结合对武夷山风貌资源的分析和提炼,构建出武夷新区城市风貌规划的总体空间框架。

5.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框架构建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结构可以概况为:一带、三轴、五片、七区、九街九点。城市风貌总体空间结构以崇阳溪城市风貌主线,七条支流形成次要景观风貌带,中景山体和背景山体构成通山达水、连接两岸的绿廊,崇阳溪串联的城市建设区形成五类风貌组团和七大风貌片区。

①一水

是指崇阳溪以及崇阳溪两岸沿线景观风貌控制。规划通过“一”条崇阳溪串联所有的水系,一条主要河道与九条支流,对不同河道两岸沿线的岸线形式和景观效果进行控制引导,将滨水岸线分为:城市滨水风貌区、田园滨水风貌区、山体滨水风貌区、古城滨水风貌区。

②三轴

是指云台山为核心,向西北、东、东南三个象限的三条视觉轴线风貌控制轴线。包括:北游轴、入口轴和南城轴。通过“三”条重要走廊形成山体和城市的总体格局。城市组团分布在从云台山向东北、东、西南三个方向的轴线上,体现了山谷地区城市对于重要标志山体的分布关系。

③五片

是指自北向南依次为崇安文化城市组团、武夷山风景旅游组团、兴田度假休闲组团、将口城市门户组团、南林活力新城组团五个片区。规划对每个组团的景观风貌结构进行控制引导。

④七策

是指七个特色风貌策略,包括:城市核心区景观风貌区的“乐”、交通门户景观风貌区的“小”、旅游度假区景观风貌区的“慢”、山体、公园景观风貌区的“融”、滨河地区景观风貌区的“泽”、产业景观风貌区的“轻”、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风貌区的“真”。

⑤九街九点

是指当年最高标志特色的九个城市街道和若干个城市节点,分布在各个组团中。九个特色城市街道:历史文化街巷――朱子文化街,特色商业街巷――大王峰路和崇安南门老街,现代商业街巷――兴田养生街区、将口迎宾大道、南林立体街巷,滨水特色街巷――滨江东(西)路、九曲水之廊,以及林荫大道――南林迎宾路。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 著,方益萍,何晓军 译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2.城市设计面面观 吕斌 城市规划 2011-02-09 期刊

3.城市风貌规划框架研究 刘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5-01 硕士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风貌研究综述 王敏 华中建筑 2012-01-10 期刊

5.我国城市色彩规划初探 郝永刚; 贾安强; 郭宏朝; 闫帅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10-25 期刊

景观风貌规划例6

前言

城市风貌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特征、神韵气质以及经济文化水平等的综合体现,因此,做好城市风貌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以及提高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显然,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风貌系统的规划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风貌规划概述

1.1 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

城市风貌规划体系的构成要素如下:

第一、活动特性区系统,就是将城市的一些领域圈转化为特性区,并界定其类型和内容。

第二、道路系统,包括城市的步行区系统以及商业区系统等。

第三、节点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城市节点的分布和类型。

第四、开放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城市的广场、游憩场所以及林荫道等。

第五、高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城市的稿酬建筑物的分布与高度控制。

第六、视觉眺望系统,主要包括城市街道的视景特性以及鸟瞰景观类型等。

第七、观光路线系统,即对城市游客所提供的观光旅游资源以及旅客对城市设计风格的认同意象等。

1.2 城市风貌规划的特点

城市风貌规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1.2.1 传播的倾向性

城市风貌规划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城市的美化,更是为了发掘城市在历史文化特征以及在生活和审美等相关方面的信息以及载体,并将其向人们进行明确地传播,便于城市能够得到众人的辨别和感知。

1.2.2 视觉的主导性

城市风貌规划效果是以视觉为主的感观所体验的结果,主要通过对城市以视觉为主的对城市环境和城市规划效果的感知,来使受众对城市的规划有一个更加鲜明的认识,同时也使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更为综合。

1.2.3 技术的灵活性

城市风貌规划尽管发展的已经日臻完善,但与整体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相比,城市风貌规划仅仅是对城市区域的地域环境、发展阶段、演进历史等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更是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的灵活性。

2 城市风貌系统规划技术分析

就国内目前城市风貌规划体系而言,城市风貌系统规划具有很强的技术灵活性。笔者通过对新疆地区石河子市已有的城市风貌规划实践的分析,认为当前城市风貌系统规划有如下四种可行的技术。

2.1 分主题跟进后续规划指导

我国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往往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导向,在建构的一个合理规划框架的基础上,还需要城市风貌规划能以一种行动规划的姿态出现,更好的指导城市风貌规划近期的实践指导活动,这一实践动力通常就是城市为自己所设计的包装,比如石河子市就曾针对不同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旅游“主题”,像“花园式绿洲”以及“驼铃梦坡”等不同的主题。

2.2 分条块落实风貌设计管理

基于风貌区块的城市风貌规划是城市风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风貌区块的划分一般都是结合管理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划分的,因此,分条块落实风貌设计管理,有利于促进后续风貌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区块空间尺度相对较大,基于形态导向的风貌区块的划分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建筑形态两种形态要素,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城市风貌系统的规划设计,同时由于城市区块空间的尺度比较小,而且相应的城市风貌特征比较统一,这非常有利于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

2.3 分层次强化空间格局特色

分层次强化空间格局特色的城市风貌规划技术在借鉴景观规划原理、系统理论、城市意象等城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城市风貌规划通常对影响城市风貌感知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以区块的空间形式来有效确定重点建设的区域以及各区域的主题特色,从而为后续的风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风貌规划一般将控制框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通过对城市形态以及生态景观格局等宏观层面控制和把握,再加上对微观层面的形象设计所提出的通则式的设计指引来对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风貌规划。

2.4 分对象强调规划信息认知

分对象强调规划信息认知的城市风貌规划技术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公益广告宣传、工作访问等形式,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面向公众全体、公众样本以及公众代表等不同对象,有效拓展风貌信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其中城市风貌规划的主题信息作为城市风貌规划工作的核心,它一般基于对城市风貌素材所要传达的城市风貌信息与所要表征的城市特色来进行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的,通过分对象强调规划信息认知的城市风貌规划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城市风貌的“理念识别”。

3 城市风貌系统的规划工作的实践举措

笔者个人认为,城市风貌系统规划工作的实践举措需要从健全和完善实现城市风貌系统规划的相关法律体系、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以及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这三个体系的相关内容来着手进行。

3.1 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

在日益讲求民主与法制的社会环境中,依法治国是我们的目标,社会行为规范越来越多地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城市建设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健全和完善实现城市风貌系统规划的相关法律体系对提高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做好城市风貌系统规划工作的重要保障。

3.2 健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

做好城市风貌系统规划所需要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应包括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以及详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内容。其中,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应着重进行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有效实现城市形象、城市特征以及城市性质之间的融合,并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思想指导下进行;另外,对于详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要增加城市景点、观景点、游赏路线等相关内容,在保护原有视觉空间创造新景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3.3 健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

笔者个人认为,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有效控制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运作系统的变化。其中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审批流程和规划设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有效反馈机制来有效控制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运作系统的变化。

第二、有效推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机构的变革。要不断强化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执行机构、风貌规划设计管理咨询机构以及管理监督机构的职能,建立分级管理和综合管理之间的良性关系,推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机构的变革

第三、提高相关人员对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的认识。城市风貌规划管理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的认识:一是要引导各类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相关的政策的形成,并要确保这些政策前后一致;二是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最终达到相关政策的最终目的。

4 结语

总之,结合城市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城市风貌规划技术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体系,才能做好城市风貌系统规划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景观风貌规划例7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个“同一化”过程中,城市作为推动、承接和体现全球化影响的主要载体,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势。其结果,不仅违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也极大地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为特色文化区域。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也被现代化的强势逻辑裹挟。原生态的民族聚落形制和城镇人文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个性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的城镇竞争力。因此,如何在广西的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彰显广西文化的魅力、增强广西城镇竞争力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城镇竞争力:“文化广西”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城市魅力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而一个城市的魅力,又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以物质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城市的文化“骨架”,并在塑造、彰显和维系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进而表现出各自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二)文化反哺经济:云南的启示

过去,云南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原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各方资源都远远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然而,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艳羡不已。特别是2004年,由杨丽萍担纲,的《云南映象》刮起了一股“云南文化旋风”。以此为契机,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更有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文化现象”,因为文化不仅正在云南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新经济”,而且对云南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反哺力”。“云南文化现象”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完全可以率先实现突破,“云南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西部“文化新经济”的一个缩影。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树立起“文化新资源”的全新观念,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优先于森林、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文化广西”建设:广西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

就当前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广西的主要任务是要看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共进作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时代的高度、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迫切性,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广西形象。建设“文化广西”,是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作为构建和谐广西重要内容之一而提出的宏观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广西”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广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特色塑造:“文化广西”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镇特色是一种自然特色、环境特色、形态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等等的总和,是城镇之间相互区别的城镇个性差异,尤其是城镇物质形态和“势位”的差异。在广西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调“文化广西”和地方城镇特色的塑造,才能有利于广西各种城镇资源的整合,才能发挥广西的后发优势,进而产生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目前这种因果效应已在广西几个城镇中初显端倪。

(一)绿城南宁:以特色促城市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首府南宁市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文化形象塑造也越来越重要。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宁市打造了“中国绿城”的特色风貌和城市品牌,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2000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了南宁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2002年,南宁市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又花落南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筑巢引凤工程为南宁市的整体飞跃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国际民歌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城市重要“事件”提供了硬件基础。把握种种有利条件,南宁的发展呈现出跨越式态势。

(二)风情西街:以特色促旅游发展

阳朔西街是一条典型的桂北传统街道,有着较完善的历史风貌。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阳朔西街内部及周边的街区出现了不少新建筑,没有很好地与传统建筑风格、山水环境相结合。街区环境质量也不断下降,破坏了街区的整体风貌。为了保存地方风貌特色,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西街进行了《阳朔西街历史地段保护详细规划及西街保护性整治设计》。规划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注重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规划”的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中,结合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西街这一传统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与风貌设计。经过保护性整治后的阳朔西街,成功地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国内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魅力兴安:以特色促文脉继承

桂林兴安县,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境内的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闻名遐迩。从旅游方面来说,在历史资源的支撑下,兴安的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在

2000年“乐满地”游乐项目推出后,其旅游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彰显兴安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兴安在区域经济区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城市的特色创新。在《兴安城市战略规划(2003年)》中,兴安将城市特色塑造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凸显了兴安的地方风格和特色,为兴安的发展规划了蓝图。经过有效的城市规划设计,兴安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城市特色更加突出。2005年,兴安被列入“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之列。其中“水街”就是在“灵渠复兴”和塑造城市特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它充分挖掘了桂北民族文化资源,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了千年灵渠的魅力。

(四)山水工业柳州:以特色促产业调整

柳州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广西前列。20世纪90年代,柳州的工业发展曾经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给柳州工业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柳州市提出了“再造一个最美丽的山水工业城市”的战略构想,力图扭转过去柳州工业“一条腿走路”的状况,发扬柳州历史文化,改善和保护柳州人居环境,用“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两条腿”走路,在促进柳州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来,柳州着力整治城市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城市面貌和特色大为改观,“山水生态城市”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为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最美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中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城镇特色风貌规划:“文化广西”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城镇风貌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分析城市风貌特色及其信息载体,并应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提出指导控制原则和指标体系,形成和完善城市风貌特色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形成既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只有加强对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认识,切实做好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广西”建设的整体目标。

(一)规划地位

在广西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或多或少地受到关注,但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总结,总体上处于可有可无的规划“边缘”状态。在城镇风貌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城镇已经开始以“城市特色风貌研究”的方式对城镇特色风貌进行积极塑造,但这种“研究”往往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研究》,虽然该研究经过了专家评审并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却没有规划批文,这给城镇风貌的实施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不管今后我们是以“研究”的方式还是以“专项规划”的方式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都必须给它一个合法的位置,或通过总规,或通过地方行政规章,把它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规划,保证科学合理的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控制和实施。

(二)规划重点

1、城市空间特色

城市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城市的平面结构包括城市的街廓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街廓空间依据街廓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有不同的面貌,如南宁的民族大道、桂林的正阳步行街、柳州的五星街等等;开放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它们不仅能够改善、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是市民活动、社交的场所,是城市较有活力和较易记忆的部分,如桂林两江四湖、南宁民歌广场、北海银滩等等;道路空间是城市物流、车流、人流的运行空间,担负着城市交通运输的任务,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城市的立体结构是指城市的竖向空间结构,人们可以从城市地形与建筑群所形成的体量关系、城市的天际线等较为直观地辨识城市的立体结构和特色。从广西大多城市来看,它们的城市形态不像中原城市那样呈方形、矩形和中轴对称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强调因地制宜,因而呈现出“带型”、“组团型”、“散点型”等形态各异的城市。因此,在对城市进行风貌规划时,首先要总体把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才能避免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营造出适时、适地的城市景观风貌。

2、城市景观特色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自然景观包括山体、水域、植被等等。山体既可以做城市景观的良好背景,也可以直接参与城市景观与城市轮廓线的组成;水域是体现滨水城市特色、活跃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特色,塑造城市开放的亲水空间和景观特色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主要反映在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上,如桂林王城、北海老城等等,它们体现了城市的传统肌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物质要素,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依据、源泉和组成部分。节庆、休闲、商业、观光等城市活动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环节,活动的性质和形式体现出场所不同的空间布局与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风貌规划时,必须先把握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活动等景观资源,发掘城市中别具视觉意义的轴线、空间对位、空间关联性,分析对景、地标、视廊、视轴、天际线等控制视觉景观的形态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风貌规划的整体景观意向。

3、城市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是对建筑的印象,城市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梧州骑楼城等等。因此,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形成和影响建筑风貌的因素很多,如建筑的造型、体量、色彩、材料、细部装饰、布局、组合等等。在城市建筑特色风貌的规划中,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推敲出能够满足人们功能上、习俗上、精神上和审美上要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一般而言,建筑风貌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类,大多城市的建筑特点是传统和现代并存。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应该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内涵,在保护好传统建筑的同时,创作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塑造既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景观。

4、城市标识特色

景观风貌规划例8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个“同一化”过程中,城市作为推动、承接和体现全球化影响的主要载体,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势。其结果,不仅违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也极大地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为特色文化区域。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也被现代化的强势逻辑裹挟。原生态的民族聚落形制和城镇人文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个性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的城镇竞争力。因此,如何在广西的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彰显广西文化的魅力、增强广西城镇竞争力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城镇竞争力:“文化广西”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城市魅力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而一个城市的魅力,又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以物质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城市的文化“骨架”,并在塑造、彰显和维系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进而表现出各自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二)文化反哺经济:云南的启示

过去,云南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原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各方资源都远远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然而,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艳羡不已。特别是2004年,由杨丽萍担纲,的《云南映象》刮起了一股“云南文化旋风”。以此为契机,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更有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文化现象”,因为文化不仅正在云南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新经济”,而且对云南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反哺力”。“云南文化现象”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完全可以率先实现突破,“云南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西部“文化新经济”的一个缩影。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树立起“文化新资源”的全新观念,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优先于森林、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文化广西”建设:广西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

就当前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广西的主要任务是要看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共进作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时代的高度、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迫切性,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广西形象。建设“文化广西”,是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作为构建和谐广西重要内容之一而提出的宏观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广西”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广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特色塑造:“文化广西”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镇特色是一种自然特色、环境特色、形态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等等的总和,是城镇之间相互区别的城镇个性差异,尤其是城镇物质形态和“势位”的差异。在广西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调“文化广西”和地方城镇特色的塑造,才能有利于广西各种城镇资源的整合,才能发挥广西的后发优势,进而产生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目前这种因果效应已在广西几个城镇中初显端倪。

(一)绿城南宁:以特色促城市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首府南宁市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文化形象塑造也越来越重要。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宁市打造了“中国绿城”的特色风貌和城市品牌,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2000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了南宁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2002年,南宁市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又花落南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筑巢引凤工程为南宁市的整体飞跃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国际民歌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城市重要“事件”提供了硬件基础。把握种种有利条件,南宁的发展呈现出跨越式态势。

(二)风情西街:以特色促旅游发展

阳朔西街是一条典型的桂北传统街道,有着较完善的历史风貌。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阳朔西街内部及周边的街区出现了不少新建筑,没有很好地与传统建筑风格、山水环境相结合。街区环境质量也不断下降,破坏了街区的整体风貌。为了保存地方风貌特色,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西街进行了《阳朔西街历史地段保护详细规划及西街保护性整治设计》。规划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注重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规划”的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中,结合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西街这一传统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与风貌设计。经过保护性整治后的阳朔西街,成功地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国内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魅力兴安:以特色促文脉继承

桂林兴安县,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境内的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闻名遐迩。从旅游方面来说,在历史资源的支撑下,兴安的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在2000年“乐满地”游乐项目推出后,其旅游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彰显兴安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兴安在区域经济区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城市的特色创新。在《兴安城市战略规划(2003年)》中,兴安将城市特色塑造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凸显了兴安的地方风格和特色,为兴安的发展规划了蓝图。经过有效的城市规划设计,兴安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城市特色更加突出。2005年,兴安被列入“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之列。其中“水街”就是在“灵渠复兴”和塑造城市特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它充分挖掘了桂北民族文化资源,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了千年灵渠的魅力。

(四)山水工业柳州:以特色促产业调整

柳州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广西前列。20世纪90年代,柳州的工业发展曾经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给柳州工业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柳州市提出了“再造一个最美丽的山水工业城市”的战略构想,力图扭转过去柳州工业“一条腿走路”的状况,发扬柳州历史文化,改善和保护柳州人居环境,用“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两条腿”走路,在促进柳州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来,柳州着力整治城市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城市面貌和特色大为改观,“山水生态城市”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为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最美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中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四、城镇特色风貌规划:“文化广西”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城镇风貌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分析城市风貌特色及其信息载体,并应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提出指导控制原则和指标体系,形成和完善城市风貌特色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形成既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只有加强对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认识,切实做好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广西”建设的整体目标。

(一)规划地位

在广西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或多或少地受到关注,但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总结,总体上处于可有可无的规划“边缘”状态。在城镇风貌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城镇已经开始以“城市特色风貌研究”的方式对城镇特色风貌进行积极塑造,但这种“研究”往往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研究》,虽然该研究经过了专家评审并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却没有规划批文,这给城镇风貌的实施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不管今后我们是以“研究”的方式还是以“专项规划”的方式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都必须给它一个合法的位置,或通过总规,或通过地方行政规章,把它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规划,保证科学合理的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控制和实施。

(二)规划重点

1、城市空间特色

城市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城市的平面结构包括城市的街廓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街廓空间依据街廓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有不同的面貌,如南宁的民族大道、桂林的正阳步行街、柳州的五星街等等;开放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它们不仅能够改善、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是市民活动、社交的场所,是城市较有活力和较易记忆的部分,如桂林两江四湖、南宁民歌广场、北海银滩等等;道路空间是城市物流、车流、人流的运行空间,担负着城市交通运输的任务,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城市的立体结构是指城市的竖向空间结构,人们可以从城市地形与建筑群所形成的体量关系、城市的天际线等较为直观地辨识城市的立体结构和特色。从广西大多城市来看,它们的城市形态不像中原城市那样呈方形、矩形和中轴对称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强调因地制宜,因而呈现出“带型”、“组团型”、“散点型”等形态各异的城市。因此,在对城市进行风貌规划时,首先要总体把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才能避免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营造出适时、适地的城市景观风貌。

2、城市景观特色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自然景观包括山体、水域、植被等等。山体既可以做城市景观的良好背景,也可以直接参与城市景观与城市轮廓线的组成;水域是体现滨水城市特色、活跃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特色,塑造城市开放的亲水空间和景观特色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主要反映在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上,如桂林王城、北海老城等等,它们体现了城市的传统肌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物质要素,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依据、源泉和组成部分。节庆、休闲、商业、观光等城市活动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环节,活动的性质和形式体现出场所不同的空间布局与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风貌规划时,必须先把握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活动等景观资源,发掘城市中别具视觉意义的轴线、空间对位、空间关联性,分析对景、地标、视廊、视轴、天际线等控制视觉景观的形态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风貌规划的整体景观意向。

3、城市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是对建筑的印象,城市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梧州骑楼城等等。因此,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形成和影响建筑风貌的因素很多,如建筑的造型、体量、色彩、材料、细部装饰、布局、组合等等。在城市建筑特色风貌的规划中,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推敲出能够满足人们功能上、习俗上、精神上和审美上要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一般而言,建筑风貌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类,大多城市的建筑特点是传统和现代并存。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应该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内涵,在保护好传统建筑的同时,创作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塑造既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景观。

4、城市标识特色

景观风貌规划例9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93-2

0 引言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城乡接壤地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研究方法对于提高珠三角乡村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出。东莞水乡经济区作为东莞从分散、粗放、外延增长向统筹、集约、内涵发展转型的率先示范区,正是创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探索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的极佳实践地。研究立足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围绕城乡生态、风貌、经济、人文特点几方面内容,重点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东莞快速乡村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1 项目特征

区域特征。项目位于东莞市望牛墩镇杜屋村,地处珠三角东莞水乡经济区统筹发展的核心地区,望牛墩镇中心区边缘,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地带特征。

生态特征。项目三面环水、农田环绕,自然生态基底优越,水乡田园风貌浓郁,具有生态、景观的敏感性。

风貌特征。项目用地被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深高速公路和中洪支线公路围合,是东莞水乡经济区重要展示窗口,风貌区位突出。

人文特征。项目所在的望牛墩镇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深入民心的民俗活动。

上述特征决定了该项目不应以量取胜,而是以品质、特色取胜。因此,本研究重点处理好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三大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功能定位研究

项目是统筹水乡战略以来的首个具体地块精细化研究,具有多重示范意义。规划从水乡经济区、望牛墩镇和周边村庄三个层面的发展诉求进行综合判断,紧靠“生态”与 “人文”特色内涵,立足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共融的出发点,将项目发展定位为“以岭南水乡文化、传统七夕文化为主题,形成集特色居住、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特色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区域。”

功能上由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的居住功能+临街商业”优化调整为“居住、文化和休闲服务综合功能”,增加文化与商业休闲等混合用地,为文化、经济活动提供载体,带动周边村落的功能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

2.2 空间形态营造

营造“低而密”的整体空间形态。规划传承岭南水乡聚落“顺水布局”、“低而密”的空间肌理特点,整体以低矮的建筑为主,局部点缀高层建筑,但严格控制其比例、位置与形态,营造疏密有致、低矮舒缓的水乡空间特质。同时,结合生态敏感性特征,整体开发强度从原规划1.8容积率降低为1.4,并提出了开发强度的分级管控要求。

加强生态、游憩公共空间塑造。充分利用中部河涌和广深高速绿廊组成的“十”字型公共空间带,将项目周边生态要素串联成有机整体,并设置慢行道、休憩设施、滨水码头、自然驳岸等设施,塑造怡人的公共空间。

严控建筑形态要素,提升空间品质。建筑高度原则不得超过24米,局部点缀高层建筑。其中高层建筑不得临水布局,生态景观敏感性高的地块,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不超过20%。控制沿河涌、广深高速等重要景观界面的建筑高度和连续面宽,保证界面开敞通透。

2.3 风貌特色提升

传承水乡聚落空间肌理。沿河涌形成“梳式”空间布局,引导构建“河岸、水街、巷道、院落”的空间序列。

营造水乡建筑风貌特色。控制与引导建筑的风格、色彩和屋顶形式,建筑风格采取岭南新中式,与传统村落、水乡田园景观相协调,建筑色彩传承东莞水乡传统,整体以浅色为基调,点缀红色,低层和多层建筑八成以上采用坡屋顶形式,形成独特的东莞水乡建筑风貌。

塑造水乡滨水空间特色。引导滨水空间利用水乡传统的文塔、石桥、凉棚、埠头和榕树等元素,并注入七夕文化内涵,以牛郎织女跨银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设计景观,构筑尺度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

3 问题分析与对策

3.1 探索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以往重城轻乡,城乡结合部往往是环境质量低下,风貌混杂的地区,规划更多关注空间景观的协调,而忽视经济联动的内生动力。本研究一方面尝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传承传统水乡的空间尺度与特色,并注入城市的功能内涵与生活品质,提升景观风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文化娱乐、特色商业等轻柔产业,带动传统乡村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具有水乡特色的发展道路。

3.2 努力寻求传承水乡文化特色和塑造景观风貌的可行路径

以往多以城市建设的方法改造乡村,导致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内涵日渐式微,本研究尝试从城乡风貌协调的角度,重点加强水乡特色与风貌的塑造:一是大幅度降低原控规确定的开发强度,适应水乡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低强度开发要求;二是加强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管控与引导,注入水乡空间元素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尤为注重滨水空间的塑造;三是将有关要求落实在规划条件中,确保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成为开发建设的前提。

3.3 探索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本次规划研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土地出让前编制,通过多情景方案模拟,对生态环境、整体空间形态、文化风貌特色、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功能配比,降低开发强度,突出风貌特色,提炼形成特色化和精细化的规划管理要求,避免“千城一面”。

4 结论

景观风貌规划例10

21世纪来,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兴盛,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地需求,且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就我国当前旅游情况来看,我国旅游学术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做得更是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注意到旅游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大有好处,但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不科学、不规范,极大影响了旅游业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又称地文旅游资源,它包含地质遗迹、地质体以及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一种。这种旅游资源就有较强的观赏价值、造景功能和人文特点,该特点能有效被旅游所利用[1],进而能带来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而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不可再生性。这类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如果被破坏掉就不能还原到原来的面貌和状态。第二是恒定性。该特点首先表现在时间恒定性,亦即在长时间内我们肉眼很难发现其有显著的形态变化;其次是表现在地域恒定性,这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资源(园林树种的移栽、鸟类的迁徙等)的说法是恒定的。第三科研的典型性。由于该类资源是天然形成的,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素材。它所具备的典型性特征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第四是专业性。由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独特的特质,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学习者来举办相关专业旅游活动。第五是层次多、类型多。层次多是说该资源有不同的尺度或级别;类型多是指这些资源并不完全是鼓励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难以完全分开。

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当前,我国现存的基本地质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高原、盆地以及山地等。相关地貌景观也比较多,如花岗岩地貌景观、荒漠地貌景观、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以及岩溶地貌景观以及海岸地貌景观等等。

三、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

地质地貌对旅游规划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质地貌对旅游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一宽泛的概念,地质地貌属其一范畴。就上文所述,地质地貌也有多种种类和类型,因而,自然环境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受到不同地质地貌的影响。被影响后的自然环境又可以被开发利用,进而形成新的旅游环境。例如,滨水环境为发展滨海、滨河旅游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使规划设计与环境及其影响因子相协调。而对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运用原有地貌特征,做到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当然,有时地质地貌也会对旅游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的发生,都会影响到旅游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离不开地质地貌:从园林的角度讲,园林地貌是园林的骨架;同理,一个自然风景区的骨架就是地质地貌;因此,在旅游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巧于利用。例如:广西桂林风景区,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奠定了桂林山水溶洞奇观的基础,再加上漓江碧水在石山群峰间的回环映衬[1],才使整个景区显得秀丽无比。

三是地质地貌可单独成景:自然环境中的地质地貌要素千奇百怪,会呈现出多种特殊的特征,因此,很容易吸引人们观光驻足。这些地质地貌景观,有时就可以单独构成一个主景供游人赏析。例如:云南路南的石林、周口店猿人遗址、西岳华山、沙丘景观、自贡市的恐龙博物馆、黄土景观等等[2],这些地方的地质地貌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往游玩、观赏。

四是地质地貌的“配角美”:有些景区的地质地貌本身不具备单独作为主景的特质,但通过其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和谐搭配,也能形成很好的风景。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西湖十景”的确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是由于西湖周围的山地绝佳的配景作用才可以起到如此好造景效果。

此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它作为一个客体,能使主体(游人)感知其造景的寓意和内涵,并受到情境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总之,地质地貌资源对我国旅游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发利用中,我们要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地质地貌特征,深刻理解、把握地质地貌和旅游规划设计的关系,做到生态规划、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景观风貌规划例11

[DOI]10.13939/ki.zgsc.2015.16.182

1 引 言

风貌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它使城市得以延续、发展并发挥其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做好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保护片区原有的风貌特色,进一步挖掘有个性化的城市风貌特质,成为片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2 河浦片区风貌特色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辖区范围内,由河北、河南、河东、楼下和肚桥五个居委的大部分用地共同组成,四至范围为:东至河浦大道,西临汕湛高速汕揭段,北与河浦入口片相衔接,南至玉岗路。

2.2 自然条件特色

河浦片区由于西北多山,东南濒临江海,全乡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带,把整乡分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山峦起伏、宜于造林种果的山峦地带。大脚虾、石音坑、铁鸟坑三个水库便镶嵌在这群山之中。第二阶梯是半丘陵地带,水田、旱园交错期间,现在的住宅区也位于该地带内。第三阶梯是新中国成立后由鱼e围垦而成的几千亩e田的冲击地带。这些e田地质肥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是现在全乡的主要谷仓。规划区位于第二阶梯上,东邻河浦都市生态园,西靠东山风景区,西北面紧依丹樱生态园,西南接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信高尔夫俱乐部,形成良好的山、水、田生态格局。

2.3 文化特色

河浦有陈墓、钟英墓葬、陈家祠、叠石山、宝峰岩寺、龙头厝、陈星阁故居和新宫寨门等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遗迹,也有陈儋、陈英猷、陈泰年、陈作舟等卓越的历史文化名人。河浦当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河浦人以跳河浦英歌舞的形式游神赛会,庆祝节日;河浦剪纸是当地民间美术的珍品,是“民间艺术之魂”,河浦剪纸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当地有不少剪纸艺人;当地文化组织如河浦纱帽池潮乐社等活动丰富,深受群众喜爱。这些都是城市历史积累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饱含滨海乡土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纷呈的文化特色。

3 河浦片区风貌特色规划

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

第一,对现有物质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整理,创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的实体环境。第二,突出自然空间特色,引入城市空间带的概念,使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融发展,提高整体环境质量。第三,延续历史片区和地段的文脉肌理;利用土地区位价值,突出现代城市建筑景观,发掘城市的场所个性和特点。第四,形成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和引导分区,使规划区建设满足城市干道、城市景观视线要求。

3.2 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3.2.1 重点路段控制要求

(1)总体设计意向

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体现所经风貌区的景观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特色。

(2)特殊控制要求

第一,河浦大道。从北往南景观风貌变化:自然生态风貌一特色安居风貌一都市田园居住风貌一人文风光居住风貌一综合配套服务风貌。城市设计要求:打造层次丰富的,集自然生态景观、都市田园居住、人文风光居住和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景观带,营造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建筑高度变化:无建筑一多层一小高层一高层。

第二,玉岗路从东到西景观风貌变化:现代城市综合体风貌一行政办公风貌一现代商住混合风貌一自然生态风貌一现代商住混合风貌。城市设计要求:打造多姿多彩的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建筑高度变化:高层一多层一高层一无建筑一高层。

3.2.2 重要景观廊道

(1)水道景观带

对流经片区的河涌水系进行疏浚、局部裁弯取直和拓宽,美化岸线,并与有价值的历史景观和公园绿地联结,形成蓝绿相依、廊网交织的生态网络。水边树景应考虑景观的延续性,布置连续的步行休闲空间与相邻社区的内部景观空间串联起来。

(2)道路景观通廊

沿河浦大道、迎宾路和玉岗路两侧控制20米宽的绿化开敞空间,保证道路沿线视线的开阔和通透性,重点处理道路两侧的城市立面,通过现代的建筑立面和优美协调的天际轮廓线的控制,形成对外展示的亮丽风景线。考虑河浦大道为快速交通,根据速度与视线的关系分析,为确保在大道上的人能够获得较为连贯和完整的景观,沿线西侧的建筑面宽控制可适当放宽。

3.2.3 重点区域城市设计

(1)都市田园主题社区

依托丹樱生态园、叠石山风景区和都市农业生态园,梳理现状南北两侧的河涌水系,将南北侧的水系绿化分别与文化公园、绿化广场及河浦大道西侧20米宽的绿化带实现连通,打造“山水田城和谐共融”的社区。区内建筑以中密度、中开发强度、高品质为主。

(2)人文风光主题社区

片区大部分为“三河”的旧村集中区,区内古迹众多,古名人荟萃,是河浦街道历史文化最好的印证。因此本次规划应在保存河浦街道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塑造文化底蕴深厚、展现河浦人文风光的社区。区内建筑以小高层为主,多层为辅。

(3)河浦新区

通过整合内部土地资源,打通南北两侧交通干道,贯通西侧生态脉络,对接东侧人文风光社区,梳理中部河涌水系,结合水系建设中心景观公园,塑造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区。区内设置高端居住、教育配套、商业配套及景观公园等功能区。

3.2.4 重要景观节点

(1)门户景观节点

第一,总体设计意向。通过特色建筑、广场绿地和城市家具等要素,打造具有强烈标识性的城市节点景观,成为城市的独特记号。第二,特殊控制要求。玉岗路与河浦大道交叉口:此处为河浦大道由南往北进入规划区的第一站,重点控制两侧绿带及一线建筑形态,西侧为城市综合体,是整个规划区的地标,应重点打造浓郁的商业气氛。东侧为文化教育和商业配套,应重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树立片区的门户形象。玉岗路与河浦快速路交叉口:此处为潮阳通过玉岗路进入濠江的第一站,重点考虑绿化广场的设计,强调广场、绿化、雕塑等要素的运用;同时严格控制广告的设置,以更好地展示良好的生态景观。河浦次三路与河浦大道交叉口:此处为游客由河浦大道进入丹樱生态园和叠石山公园的重要交通节点,西侧应重点结合水系控制两侧绿化带,重视一线建筑形态的控制。

(2)开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