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2:51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1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随着服务业在全球的崛起, 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 首次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题, 从而引发了全球服务贸易研究大热潮。此次谈判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服务贸易总协定》, 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1994年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归纳为商业、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12大类。同时,根据GATS的定义,服务贸易有以下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国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成员国增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通过一成员国的服务实体而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包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nel)――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说得确切些,就是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员进入本国提供服务。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逆差规模显著下降,进出口总额达2509.1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28700亿美元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4735亿美元,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国际竞争力弱;目前比较优势仍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而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劣势明显。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构成。

3.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然而于商业性存在方面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

4.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的需求的分析,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二,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第三,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第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方面的素质,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

2.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产业升级。我国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这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对我国来说,他们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服务贸易应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

3.有步骤、分层次的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既考虑国际惯例、又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服务业的开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会计、法律咨询的开放试点范围;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开放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二是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上海、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区较大,应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在后进地区,可通过试点试验,减少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风险。同时,要适当加快对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设立服务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的渠道。

4.努力构筑科学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统筹协调,相互联动的管理体制。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美国为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分工协调型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具体分为立法机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咨询和促进机构四大部分。这种类型设多个管理部门,加强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很重要。服务促进型是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管理的实际,借鉴世界各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建立以服务贸易管理主管部门为核心、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协调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使服务贸易管理工作更加务实、高效。

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展望

我国发展服务贸易潜力是巨大的。潜力1: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7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远低于发达国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52%的平均水平。随着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发展服务业,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速为15.4%,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潜力2: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的19.4%。而外资服务企业占有的中国市场份额一般仅为百分之几。比如在金融领域,截至2007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市场份额。随着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比重将逐步增加。

潜力3:服务贸易出口大有可为。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另外,在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走出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预计2009年,随着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跨境人员流动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将继续增长,服务贸易逆差维持一定规模。其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保险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主要服务贸易逆差项目的收支也会继续稳步增长,逆差规模有可能缩小。咨询、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项目的收支将保持稳定的增速。

参考文献:

[1]张婧: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4 P7 P18-20

[2]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tradeinservices.mofcom.省略/index.shtml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2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 业 存 在(Com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04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 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 ,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 (2 )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3

【论文摘要】 本文从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依照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四个方面:(1)过境交付: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性存在:通过一成员的法人在另一成员境内的商业性存在提供服务;(4)自然人流动:由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服务贸易涉及范围很广,根据IMF编制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以下11个部分:(1)运输:(2)旅行;(3)通讯服务;(4)建筑服务;(5)保险服务;(6)金融服务;(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8)特许权的使用和许可费用;(9)其他商业服务;(10)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11)别处未包括的政府服务。 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199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2.05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443.52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为1020.40亿美元。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45.67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达到 730.14 亿美元。从1990年到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8%,其间增长了13.12倍。1990年~2011年世界服务贸易平均每年增长8.71%,我国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就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而言,2011年出口仅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8%,进口仅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3%。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依然无足轻重。 二、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贸易逆差持续增加,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弱 自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出现逆差。1995年为-60.92亿美元。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依次分别为 -56.00亿美元、-59.31亿美元、-67.83亿美元、-85.72亿美元、-96.99亿美元和-39.32亿美元。在服务贸易总额增加的情况下,贸易逆差的增加总的比较稳定,但并没有改变不利的局面(2005年上半年逆差缩小,但由于时间较短,难以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状况得以改善)。 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通常使用两种指数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比较优势指数(NER)。前者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之比。TC的绝对值小于1,当其值为正说明贸易竞争力较强,当其值为负说明贸易竞争力较弱。后者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工具,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Xij+Mij),其中,NXij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 王国安等(2005)计算了1998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各年TC指数依次为:-0.05、-0.09、-0.08、-0.08、-0.08、-0.07。康承东(2001)根据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我国1997年和1998年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1997年和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0.1043和-0.0928。无论是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结果还是从比较优势指数的结果看,我国服务贸易在整体上都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 在我国服务贸易总进出口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位是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2001年~2011年旅游和运输的进出口(除2003年的出口)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均超过60%。扣除其他商业服务,其他服务贸易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出口所占的比重却比较低。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 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 各服务贸易进口或者出口的结构反映了服务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来源,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产业结构。2001年~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服务贸易的顺差主要来源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而服务贸易的逆差则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利权和特许权服务及咨询服务等领域。近年来保险、专利权和特许权服务及咨询服务进口增长比较明显,比重逐年增加,成为贸易逆差主要的新增来源。而其他服务行业的进出口变化不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或资源密集型服务,进口主要集中在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尽管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也有所增加)。 我国服务贸易无论是从总进出口结构看还是从各服务贸易进口或者出口的结构看,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都处于比较劣势。我国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 3.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1998-2000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3年平均值,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超过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为0.2%。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然而于商业性存在方面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尽管运输业中的海运运输和速递业务、会计服务业和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已有很高的开放程度,但大部分重要的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4.是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和《律师法》等法规,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现有立法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立足比较优势,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定位理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专门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为此,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必须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重点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权服务及咨询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服务。与此同时,应大力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升各种服务的内在价值。 2.合理利用WTO规则,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实现服务贸易整体增长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逐步开放零售服务业、物流运输、电信、银行业、保险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服务。中国应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开放问题上,采取有计划、逐步开放的灵活政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WTO规则和条款,实行渐进的开放政策。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TS),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在GTS原则下,我国应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的处于劣势的服务行业,根据李斯特的幼稚产业理论,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保护,进而实现我国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同时,按照入世承诺和各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 ,优先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行业。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与国外同业的充分竞争,发展和壮大这些行业。利用率先开放的服务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滞后开放的服务行业发展,从而实现服务贸易整体增长。 3.打破服务行业的垄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电信、金融、保险、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大部分服务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十分严格,国有企业占绝对主体地位。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大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机制在服务领域尚未完全形成。 国有资本垄断大部分服务行业,由于缺乏竞争,其结果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服务价格高,创新不足,服务效率低下、透明度低。近年来对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仅限于在原有国有企业“分拆”之后的企业之间开展竞争。但效率提高并不十分明显。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必须以打破垄断为突破口,以促进竞争为手段,不断增强服务业活力。 4.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为了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参照GTS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服务贸易领域内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状况,在理顺现有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服务贸易法》,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这样,在我国服务贸易遭到重大损害或有损害威胁时,就能按照《服务贸易法》的相关规定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另外,对那些已经承诺逐步开放但尚未完全开放的服务领域,随着开放的程度加深、开放的时间进程临近,及时制定和完善《服务贸易法》,也可以避免出现立法上的无序现象。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4

作者简介:崔玮(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2-02

随着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定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类型、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依托地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从而培养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外经贸人才。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的新定位使得北京从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着力打造城市高端形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0%以上;进出口额持续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分别达到63.7%和36.2%;①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北京,使得北京的总部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使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为北京输送外经贸人才的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对自身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国贸人才。

一、北京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服务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北京市服务业在创造增加值、经济贡献率、实现税收、吸纳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六个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势必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的15%左右。与此相应,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货物进出口操作向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转变,如各种国际物流公司、金融企业、软件外包企业等对懂得服务贸易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逐渐增长。

2.世界城市定位对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

北京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聚集北京,这也使得世界重要的商务活动选择在北京进行。作为区域性的集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北京CBD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其中,以总部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2934家,占到企业总数的60.3%,高端商务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及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使其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3.进出口快速增长对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增加

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北京进出口总额从3435951万美元增加到21479103万美元,增长了6.3倍,远大于地区GDP增长。此外,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经营进出口业务。逐年增加的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了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够较快地在业务一线独立工作的外贸人才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员等。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国际快递、商务文员等。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表现在不仅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与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深入了解,拥有上岗的职业证书或资格证书;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岗位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随着高新产业的繁荣,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也稳步增长,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北京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外商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交易中心,而天竺出口加工区也逐步建成外商投资高科技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企业所需求的外贸人才应是既懂得相关产品知识又具备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课程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服务和货物的特点不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运营存在着本质区别,不同的服务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服务贸易运营对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对此,各院校的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的,而针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服务贸易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明确地作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及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他们能够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综合业务操作工作,或在报关行、国际货运、金融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报关、货运、国际结算等专门岗位工作以及在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贸易实际运作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经贸管理工作。

(2)进一步突出“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将其开设为专业选修课。而对于北京地方高校而言,则应进一步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其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服务业各领域贸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最新的服务贸易理论知识,同时对各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有较深入的认识。

(3)利用现有资源设立服务贸易相关专业方向。大多数综合性院校都同时开设有国贸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或会展专业。国贸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货物贸易相关课程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修金融、物流或会展等课程模块,从而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某一行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4)开设服务贸易系列讲座。在选修课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的系列讲座,如北京金融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等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在服务业领域从业打好基础。

2.通过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要,国贸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及合作能力。

(1)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探索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全英语教学班。聘请外教和学院优秀教师用英语进行主要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程的授课,以保证学生既可学到前沿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其国际化视野,为今后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为了保证全英语教学的质量,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养,尽量聘请国外教师,本学校的教师则必须赴国外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应精心选择适宜的原版教材配合授课。

(2)细化专业英语课程,形成外贸英语课程群。大多数院校国贸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开设“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系统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为了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应进一步细化专业英语相关课程,系统地开设“经贸英语听说”、“经贸英语口译与笔译”、“国际经贸报刊原文选读”、“英语综合能力实践”等外贸英语课程群,并配合全英文开设的“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专业课程,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视听室安装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训软件,并将专业英语自主学习与训练纳入课程体系。

3.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等;二是物流操作员,或叫海运操作员、外运等;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与教学人员、政府公务员等。地方院校毕业生则主要针对的是上述前四类岗位,即中小型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岗位。而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大致为:24%、36%、22%、18%。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目前课程体系中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缺乏沟通,实践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学生对业务流程缺乏全面了解。为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学校将完成与进出口实际业务操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分散于多个学期的多门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进行整合,开设进出口业务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原来单独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学生不再是独立地学习海关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保险、商务谈判及函电撰写等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进出口业务操作相关任务的展开,将这些相关专业知识穿成一个“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按国际贸易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2)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内实训,即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关键点进行认识性实践;二是集中实践,即紧跟在各门专业课程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针对单门专业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训练,可安排在每学期最后两周集中进行;三是综合性实践,即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把课程的关键点以及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串连起来,通过模拟国际贸易全过程及参与企业实践,对综合业务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综合流程模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企业实习等。将课中实践、集中实践和综合模拟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由点到面再由分散独立到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3)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入课程体系。由于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如海关实务课程以报关员考试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开设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集中实践课程,由多名专业教师针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辅导,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根据进出口结构变化调整相关课程授课内容

由于北京进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企业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懂得经贸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产品知识。因此,应当对传统的商品学等课程进行改革,调整授课内容,增加计算机及通信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培养都应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0》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3):111-112.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5

一、浙江与宁波的外贸概况

我院英语专业学生基本来自浙江,就业地也以浙江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宁波就业。因此,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与浙江和宁波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浙江,尤其是宁波,外向型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居多,且中小型企业是企业中的主体。宁波市有10万多家企业,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宁波的小家电、塑机、模具、文具、纺织、服装等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且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如服装生产企业有近5000家、家电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文具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模具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

在民营经济强有力支撑下,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外贸2008年仍创下历史新高,外贸总额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全年累计实现外贸总额2111.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24%。我省主要出口商品――纺织品、鞋、帽、塑料制品、家具、箱包等,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中已有相当的竞争力。

而2008年1月至11月,宁波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3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427.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在全国15个计划单列市中,宁波仅次于深圳,位居第二。2008年前11个月我市机电产品出口250.06亿美元,增长24.6%,占同期我市出口总值的58.5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8.38亿美元,增长5.3%,占同期我市出口总值的13.66%。在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52.44亿美元,增长19.4%,占同期我市出口总值的12.27%;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31.74亿美元,增长23.8%,占同期我市出口总值的7.43%;鞋类出口3.09亿美元,增长24.7%。

外贸的繁荣促进了宁波港口的快速发展。2008年,宁波港口以年吞吐量1084.6万标箱的优异成绩,首次跻身集装箱港口世界前十强。目前,宁波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210条,其中远洋干线有118条。全球排名前20位航运公司已全部开通宁波航线,每月集装箱航班近900班,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

二、人才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宁波企业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220个,可见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外贸专业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宁波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宁波缺乏的外贸人才有:

1.跟单员

跟单员是出口合约的执行人员,他们要根据商务合约中出口商品的相关要求,代表公司选择生产加工企业,指导、监督生产进度,以确保合同如期完成。跟单员是联系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纽带。目前对持有“跟单员资格证书”的跟单员市场需求很大。

2.外销员

外销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

3.单证员

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需要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参与才能实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通过各种国际贸易单证来维系,因此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顺利实现。取得“单证员资格证”是单证员从业的必要条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整个宁波市需要国际商务单证员的企业不下5万家,商务单证员的缺口达3万人。而进入外贸、外资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一般要从单证操作员做起,因此取得单证员资格证是关键。

4.报关员

报关员是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国家海关总署每年组织一至二次全国统考,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全国通用的《报关员资格证书》。宁波现有报关企业10000多家,但通过考试持有报关员岗位证书者不到2000人。

5.报检员

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量增大。2004年,报检员开始实行全国统考,但在连续几年的报检员资格考试中,外贸从业人员的通过率较低。而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

6.国际货代业务员

从事与运送合同有关的活动,如储货、报关、验收、收款等。

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个人素质

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负责、诚实守信、细心、吃苦精神、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抗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

2.英语语言能力

(1)英语听说能力。

(2)英语商务文件阅读能力。

(3)英语商务函电及报告写作能力。

3.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

(1)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客户开发能力和国际贸易展会客户开发能力。

(2)外贸流程操作能力。

(3)外贸单证处理的能力。

(4)报关、报检业务操作、外汇核销申报、退税、货代操作管理能力。

(5)交流合作能力。

4.计算机能力

(1)Internet应用和信息检索能力。

(2)基本办公文字表格处理Word,Excel,Powerpoint、图片Photoshop处理能力、电脑维护能力。

5.证书

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6.独立操作能力

外贸人才需拥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能独立操作。

四、顶岗实习学生现状

1.个人素质

学生的适应能力尚可,但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有待加强,责任心弱,缺乏吃苦精神,抗压能力差。

2.专业素质

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尚可,但听说能力有待加强。

3.外贸实务操作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外贸理论知识,但缺乏网络营销方面的训练,外贸业务流程不熟,外贸操作实践能力薄弱。

4.计算机能力

学生具备文字处理能力,但欠缺图片处理能力和电脑维护能力。

5.证书

单证员证书较多,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证书极少。

五、关于课程设置的建议

我们应采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语言素质,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增加国际货代、报关、报检等教学模块,增设纺织、服装、家电、模具、文具、汽配等行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英语的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选修。我们应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应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6

[论文关键词] 服务贸易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己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竟争力低下。本文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对策。首先,论文阐明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提供方式和特点,然后,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 业 存 在(Com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11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 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 ,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 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 (2 )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 (1)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服务业的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服务出口的扩大,基础在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并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服务出口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并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次,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业中的作用。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服务业门类多,层次高低悬殊,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一起上。 (2)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决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大力发 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我们还应注意培养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诸如咨询、金融、技术专利和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2.调整政府职能 (1)灵活运用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目前,我国已有限制地开放了部分服务市场,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法规,使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场面。所以,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要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 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前,做好立法的准备,也是我们争取主动的一项措施。此外,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对有关各项服务的政策及有关规定予以公开,以便外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也防止了有些国家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3)完善服务贸易体制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服务业,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 另外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选择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都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的根本举措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制高点的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F842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总体表现复苏乏力、需求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交织,使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买方市场下,外贸企业赊销业务比重增加,出口信用风险不容忽视。据中国信保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出口贸易信用保险覆盖率提升至26.5%,出口信用保险被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应用到出口风险管理中。

出口信用保险,也称出口信贷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其是以商品出口赊销和出口信用放款中的国外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物,在国外债务人未能如约履行债务清偿而使债权人遭致损失时,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通常由政府指定机构办理。

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保障企业安全收汇;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多元化市场。

一、出口信用保险在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S外贸公司经营概况及信用保险现状

母公司J公司以自身强大的生产制造实力,成为多家国际品牌公司的供应商,于2004年因业务拓展需要,成立了S外贸公司。S外贸公司以企业转型改革为契机,创新进取,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经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S外贸公司的品牌贸易伙伴已有426家,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S外贸公司财务数据统计表显示(表1):至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1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8亿元人民币。2014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1.92亿元人民币。

2004年S外贸公司成立之初,就与中国信保合作,积极采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新型的保险方式转嫁赊销带来的收汇风险,不断培养客户群,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统计表显示(表2):S外贸公司信用销售额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增幅最为明显,到达27%,2015年全年信用销售额达4亿美金。2012年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外贸出口,调减出口保险费率,2013年S外贸公司升级为中信VIP大客户,保险费率有优惠,因此近年来保费年支出总额波动幅度不大。S外贸公司总体出险不高,仅有4‰,索赔金额于2011年达到峰值333万美金,其他各年年均也就几十万美金。从索赔赔付率来看,2010~2014年索赔申报530万美金,实际赔付292万美金,索赔赔付率55%,远低于中国信保给出的协议赔偿比80%~90%。

赊销业务盛行的买方市场下,S外贸公司借助出口信用保险不仅仅为了防范出口风险、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更重要的是促进公司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控制水平,激励公司业务人员增强自身风险意识,用全球化的思维评价贸易风险,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公司外贸出口更上一级台阶。

(二)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流程

近年来,随着赊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S外贸公司越来越重视信用交易业务的管理,确立了全程出口风险管理模式,公司专门设立信管员岗位,加强应收账款事前跟踪管理。

S外贸公司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申报程序的要求,将出口信用保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出口风险管理制度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出口风险管理流程(图1)。

1.筛选客户

业务员结识客户后,订单签订前,根据预计销售额申请信用限额。审批后,信管员向中国信保提交信用限额申请表。中国信保公司经过10~15个工作日的资信调查,给客户批复一定的信用额度。信用限额是由保险公司批复的,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向适保范围内特定买方或特定开证行开立的信用证项下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其具有可循环的、有限的、可调配的及动态的特征。对于未批复限额的客户,S外贸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予接单。

2.签订合同

业务员与买家签订的合同必须经由信管员复核,满足信保要求。同时,信管员还要跟踪限额使用情况,避免超限额出运,如批复的限额不能满足需要,可向中国信保申请追加限额。另外,信管员要审核该买家项下的逾期未收汇情况,如果存在逾期未收汇,需要报经财务科审批已知风险日后买家出运,财务科敦促业务员追讨欠款。

3.申报出运

业务部门根据合同要求备货、发运,并在收到货代提单后,将相关的出运资料录入到外贸ERP系统内。信管员每月定期将外贸ERP系统内信保信息汇总、复核、整理成表,导入信保通①系统“出运申报”模块下。中国信保计征保险费并承担保险责任。按屮国信保公司的规定,外贸公司对特定买家项下的出运必须在货物发运10个工作日内逐笔进行申报,申报必须及时、准确,不能漏报、挑保。

4.确认收汇

在收到国外客户的汇款之后,业务员要在外贸ERP系统的模块中进行收汇确认,逐票拆分水单。信管员在信保通系统下做收汇申报,及时释放被占用的信用限额,逾期未收汇的情况统计成表,向业务员确认。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

员工业务能力建设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体现,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S外贸公司可以针对基层业务员定期开展出口风险管理培训课程,宣传出口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导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培训课程还可以邀请信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专家,向业务员传达国际市场的出口风险信息,分享实用的信保管理案例。培训后可以组织知识竞赛,考核培训质量,确保每位业务员都能学有所获。通过反复宣贯和流程监督,切实提高业务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出口风险管理举措全面落实。

(二)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载体,能整合数据资源,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全面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现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现阶段S外贸公司正在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重塑再造,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外贸管理软件进行全面升级。

此次升级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标准的EDI数据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与关系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2.拥有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图形化、报表化的市场分析数据,能够对未来的公司业务发展、客户需求发展、市场发展作出预测;3.与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国外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即时下订单,数据能直接传导至外贸管理系统,快速反应成制单信息,实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大大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三)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

业务员作为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人,货物交割后应向客户询问本次交易的满意度情况,确认是否能按期支付合同金额,有收汇风险的尽早向信管员备案,收汇时要求客户提供明确的付汇清单,审核确认后,发给财务科进行系统拆分和关账。外贸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之后,对于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也大有裨益。收汇水单拆分后,ERP系统里的收汇信息通过数据交互快速反映给信保通系统,自动进行收汇申报,及时释放信用限额。另外,报关出运的数据准确后,应收账款逾期情况也可以一票票精准跟踪,便于应收汇日前提醒客户付款,如发现客户有故意拖欠的行为,可尽早采取应对措施,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

(四)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

1.客户资信建档

积极与中国信保寻求合作,依据中国信保出具的买家资信调查报告建立客户档案,从经营状况、资信情况和偿付能力多个方面考量买方实力,对客户的交易价值进行评估。

2.客户信用评级

根据往期的交易记录,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评级,并根据不同的评级分类管理客户档案,便于业务员调档查阅,为业务洽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筛选信誉良好、竞争力强的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3.客户动态跟踪

与国外买家保持联系,了解客户的发展需求,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全方位解读信息后,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做好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

(五)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

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对于理赔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外贸公司的业务部门应该安排专门的理单人员,管理各类单证的存档。在出货当日,业务员将订单相关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发运通知书、报关单、质检报告等相关资料交给理单员归档,理单员做好单证接收记录。每月20日前理单员分类后,交给信管员存档。信管员根据单证资料核对信保申报填写的准确性。每月10日前,业务员将上月与客户重要往来函电(邮件形式)统一打包发给信管员,信管员对相关信息进行电子存档。

四、结论

S外贸公司作为大型的外贸企业,非常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都是流程化管理,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的基础环境比较良好。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出口风险,减少收汇损失,然而出险后理赔的成功率却受到公司内部多种因素的制约,客户限额申请不及时,出运申报错误率高,收汇申报有遗漏,理赔资料提供不全等。通过S外贸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业务员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外贸系统老旧,应收账款管理不精确,客户管理过于被动,业务资料未存档是企业出口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保障出口信用保险的高效应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外贸企业控制出口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保证了出口企业的收益,也可能增加出口企业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应晓红.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控制企业出口风险[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7-79+83.

[2]凌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风险[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45-46.

[3]吴婷.分担出口风险保障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J].中国外汇,2014,09:3.

[4]郑云,徐林萍.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3:11-13.

[5]徐林萍.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对外经贸,2014,07:19-20.

[6]林茵.Y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暨南大学, 2014.

[7]陈有军.出口信用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07.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8

近二十余年来APEC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截至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前三十名出口国家中APEC成员国有11名,前三十名进口国家中APEC的成员国有12名。从2004年至2013年间,APEC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从8497亿美元增长到18309亿美元,进口总额从8464亿美元增长到17797美元,在这十年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两倍多。图1显示了2004-2013年间APEC区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这期间APEC区域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且APEC总体服务贸易出口额总是略高于同期进口额,呈现贸易顺差情况。表1显示的是近10年APEC区域服务贸易三大领域历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情况。从数据上可以看到,在出口方面,除了在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区域总体服务贸易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上均出现下降之外,其余年份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商业的出口额最大,旅游次之,运输服务的出口额所占的份额最低;进口方面,同样也是除了2009年受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总体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逐年上升。与出口不同的是,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商业贸易额仍是最大,但其次是运输行业,且从数值上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运输服务的进口额影响最大,最小的是旅游服务进口额。对服务贸易的各项进出口额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方面呈现明显的逆差,而旅游和其他服务方面都保持顺差。进一步详细分析一下其他服务方面的情况,图2是APEC区域2013年其他服务方面的进出口额情况。可以看到,在其他服务方面,只有在出口方面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统计中的“其他服务”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中,“其他商业服务”占比最大,其次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比最小的是个人文化娱乐费用。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各行业均保持增长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除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仍继续增长,其他行业均有所下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也和建筑业,这两项均增长了3倍多。增长最小的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业。

2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自加入APEC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其模式、规模、结构、比重和流向都有很大的改变。据统计,2004年至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只有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负增长,在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就恢复了正增长,并且在进出口总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至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均居APEC成员国中的第二位。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远高于世界水平,其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中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排名也越来越靠前。据统计,从2004-201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倍左右。其中,出口额增长了6.22倍,进口额增长了8.44倍。同期,APEC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增长了2.9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倍,进口额增长了2.8倍。

2.1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中国自2004年以来,其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都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进出口额从2004年的846亿美元和85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294亿美元和2047亿美元,如图3所示。中国自2004年以来,贸易逆差也逐年增长,从2004年76.6亿陡增到2013年的1247亿美元,尤其在2008年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贸易逆差额增长的势头更加的迅猛强劲,几乎成直线型增长。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

2.2中国服务贸易在APEC中所占比重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从出口方面来讲,中国出口额在APEC各成员国中所占的比重从2004年的7.59%增加至13年的11.18%,对APEC成员国的出口贡献仅次于美国;在进口方面中国对于APEC贡献的比重增幅更大,从2004年的8.53%增加至2013年的18.51%,而且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之间的差值越发增加,贸易逆差逐年递增。由此可以看出这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存在着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

2.3中国服务贸易中几种商业服务的分析在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中,运输和旅游一直是占比很大的两大商业服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加深,一些新兴的其他商业服务比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增大。通过对不同商业服务所占整个APEC服务贸易比重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和比重都发生了变化。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运输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一直是很重要的产业,在整个服务体系中占比最大。从2004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国运输业进出口在APEC所有21个成员国中,所占的比重从10%和6%提升到2013年的20%以及10%;除2008年经济危机时,其出口所占比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上升状态。相比于运输业,我国的旅游业出口在APEC中所占比重却在逐年下滑,进口比重却逐年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长较快。2004年我国旅游业进出口在APEC中的比重相差不是特别大,而且存在贸易顺差,由上面曲线图可以看出,到2008年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之后,我国旅游业的进口在APEC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出口比重每一年都在减少,贸易出现逆差且逐年增大。这一方面是因为APEC中其他成员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人经济能力提升,出国旅游热情增高。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9

国际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全球竞争力地位不断提高。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破40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四位。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国际贸易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新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开始受到关注。本文从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和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两个角度阐述新疆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了新疆国际服务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 新疆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分析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覆盖了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所建议的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四种供应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统计,(是服务贸易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两种供应模式)FATS统计(是服务贸易统计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应商业存在供应模式);自然人移动统计,(对应自然人移动供应模式,从发生规模以及资料的基础完备性看,属于服务贸易统计的次要组成部分)。下面根据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来阐述新疆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第一, 居民与非居民间服务贸易统计,主要限于按照常住原则在中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活动,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基本统计指标。2008~2011年新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0.41、7.91、10.51、12.09亿美元,进出口增长率为16.1%,总体上表现为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加和正的同比增长率。2010年和2011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9%、14.9%。新疆服务贸易出口额变动幅度较大,如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减少到3.2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46.7%。随着经济形势的转暖,2010年新疆服务贸易出口额实现恢复性增长达到5.8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82.8%,2011年出口额继续增加。新疆服务贸易进口额在2008~2009年同比增长率从89%下降到6.8%,增速变缓,2009年新疆服务贸易额表现为1.5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09~2011年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变化相对平缓,进口额从4.71亿美元增加到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的变化在8%左右。

第二,FATS统计,主要包括中外投资者在对方国家境内直接投资控制的企业和分支机构的服务销售活动。从数据来源看,FATS统计与FDI统计直接相关,表1主要通过统计2003~2010年外商对新疆服务业实际投资额来反映新疆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由表1可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对新疆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下降明显外,其他年份外商实际投资总额呈逐年增加趋势,外商对服务业实际投资额占实际总投资额的比重在24%~46%之间波动,2005年达到45.5%。从整体来说,外商对服务业的投资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比例相对适中,基本达到甚至超过1/3的比例。外商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产生关联效应、示范效应等溢出效应,这些效应促进了内、外资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将服务业跨国公司先进的服务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重要信息带到本地企业,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的发展。

第三,自然人移动统计,是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的境内提供服务,对于国际尚未形成定论的自然人移动统计,中国采取跟踪国际动态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加以开展。根据国家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计派出人员5122名,列全国第19位,2011年为3729人,列全国第20位。新疆派出人员主要集中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对外设计咨询派出的人员相对较少。从排名上看,新疆自然人移动在国内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2.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TC指数表示一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常用于测定一地区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大,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2008~2011年新疆服务贸易TC指数分别为0.15、-0.19、0.11、0.18,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TC指数有一定的波动,但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TC值﹥0表明新疆服务贸易的出口大于进口,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TC值﹤0.2同时也说明整体竞争优势较弱。考虑到进出口两方面因素,也说明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竞争力有较大影响,新疆服务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贸易的进口。

二 新疆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与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力差距大

本文通过计算2008~2011年新疆服务贸易12个行业类别的TC指数值分析各类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和其存在的问题(见表2)。

旅游业一直是新疆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也是新疆传统服务项目,这些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行业在表2中的TC值表现为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类别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其中旅游业一直都表现为竞争优势,建筑服务业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显现出来。但运输业是一个例外,一地区货物贸易的发展可带动本地区运输业的发展,而新疆运输业却在货物贸易持续增长情况下,竞争力指数表现为负数,说明新疆运输业自身的发展存在问题。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除咨询业外基本上都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如金融、保险等行业的TC值较接近于-1,接近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边缘,说明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极弱。新疆各类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力和国家服务贸易行业竞争力趋势相一致,表现为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存在国际竞争优势,而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基本表现为竞争劣势。

2.生产贸易发展缓慢且相对落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协调

本文根据生产业的定义,将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作为生产贸易的内容,将旅游、建筑服务、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作为消费贸易的内容(见表3)。

由表3可知,2008~2011年新疆生产贸易出口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进口额正好相反,导致生产贸易进出口总额总体呈现小幅波动。除2009年外新疆生产贸易额占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0%~41%,而发达国家生产比重已经超过了50%,说明新疆以通讯、金融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行业对新疆服务贸易的贡献较小。新疆生产贸易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据统计2011年以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生产贸易在全部生产贸易的比重只有11.11%。

3.服务贸易人才短缺

由于新疆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导致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尽管新疆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十万余人,但人才的供应不能满足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面向中亚和俄罗斯市场时,精通俄语的服务贸易人才严重匮乏。新疆很多服务贸易企业存在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对服务贸易不够了解,高级型服务贸易人才短缺,引进困难,流失比例大的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服务业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

4.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一,服务贸易管理部门不健全。目前新疆只有自治区商务厅和乌鲁木齐市商务局设立了服务贸易科室,这样就可能存在职责不明确,多头、交叉管理的现象。

第二,服务贸易立法滞后。新疆现有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法律层次低且可操作性差,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降低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联动性。

第三,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完善。与货物贸易统计相比,新疆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开展较晚,已有的统计数据是从对外经济统计中进行的初步估算,尤其是会展、会计等专业服务贸易领域的统计几乎从未涉及过,这些项目统计的空白使新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准确度大大降低,不能如实反应新疆服务贸易的状况,阻碍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三 新疆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调整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的层次和结构

新疆要充分利用自身在旅游、民族特色文化上的比较优势,对旅游服务贸易进行综合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旅游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打造一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利用和周边国家签订的一些区域性协定,抓住俄罗斯入世的机会,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建筑、运输等新疆自身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在周边国家地区的竞争力。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提高新疆服务贸易的层次。

2.提高服务贸易人才的质量和素质

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边际报酬递增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所以要注重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挖掘新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企业可以与新疆本地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组织员工参加相关课程的培训,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加强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引进,通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来增强新疆服务贸易发展的能力,储备结构合理、层次完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人才。

3.政府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新疆应尽快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管理部门,缩短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滞后期,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行政效率。其次,建立符合实际和发展目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减少由于信息不完全和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界定盈利的机会,形成一套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贸易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和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消除上报数据的企业对自身信息泄露的恐惧,同时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应加强对企业人员对统计项目知识体系的培训,以法令形式对企业不正当的上报行为进行规范,让企业形成良好的及时上报、更新信息的习惯。

4.以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吸引外资流向服务业

从新疆FATS统计分析可知,FDI有1/3及以上的比例倾向于服务业,为新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新疆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逐渐显现出来。新疆应充分利用我国加快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机遇,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把握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动向,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如建设大型服务外包园区、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更多流向服务业,形成自我服务业的发展同外部资本带动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外资在新疆服务业领域的外溢效应,以外溢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提升新疆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2011年新疆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EB/OL]. 国家商务部网站.2011.11.7

[2]2010年和2011年我国派出各类劳务人员按省市区排名[EB/OL].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11.3.22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边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蓬勃兴起,绝大多数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在“十五”规划中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确定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2004年修订的《外贸法》总则中明确要“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践逐步深入,中国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更加成熟。2007年,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后危机时代稳定外需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稳定外需,推动经济增长。机制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在WTO承诺的基础上,成员间逐步取消大多数产品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以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向深层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即努力实现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在内的一体化,这些都是影响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恰恰与中国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相吻合。中国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与其他成员在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中,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扩大规模效应,实现贸易增长,优化贸易结构;扩大服务业等产业的投资领域,实行投资便利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与其他成员的区位优势,加速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向投资,吸引外部投资,在区域内形成更趋合理的国际分工结构;促进区域内竞争水平的提升,提高生产者效率,实现区域内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增长需要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目前,中国总体经济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内需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同时,有效利用国外需求扩大对外贸易,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就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因此,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与更多国家建立关系紧密的自由贸易区,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与成员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成员国对中国产品出口、企业对外投资的阻碍,从而拓展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空间,使中国以更加有利的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还有利于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增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运作空间和层次,部分改变中国产品出口过于依赖美欧市场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长。由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受到歧视性待遇,中国已成为“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在“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条件下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化解国际贸易争端,还可以更广泛的开拓出口市场,减轻对少数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贸易摩擦风险,改善中国的贸易环境。除贸易摩擦以外,“中国”的甚嚣尘上也对中国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建立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相互开放、互利共赢的有予有取,扩大彼此的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是消除“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战略性资源匮乏已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当前,日益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使战略性资源短缺成为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世界性问题,包括石油、粮食、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在内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地区安全、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抬高全球资源产品的供给成本,使未来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缩小。因此从长期看,国际战略性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日渐趋紧。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制造业为中心,且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急遽上升,资源的国内供需缺口也迅速拉大。其结果是中国不得不从海外获取更多战略性资源。为了缓解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步伐,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与资源输出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展资源的国际获取渠道,增强海外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巩固资源保障。

(四)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从原来对世界经济影响无足轻重的不发达经济体,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当今中国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因此,中国只有继续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及世界利益。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正是中国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通过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中国融入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性经济合作安排中,形成遵守相关国际经济规则的外部约束,有助于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不断深化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外交及政治关系,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区域整体利益,进而使中国在扩大开放中既实现自身发展,又能以自身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二、中国自贸区凸显“稳定器”作用

(一)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中国参与FTA的不断深入,货物贸易关税水平不断降低。截至2009年年底,除中国-秘鲁以及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区尚未进入实质性降税以外,其他自由贸易区均已开始实质性关税减让,中国从FTA成员的进口产品关税水平不断降低。

1. 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零关税税目占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零关税税目占比为49.6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

2. 进口产品税率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进口产品简均税率 [注:进口产品简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或地区)实际进口的所有产品6位HS码税率的简均。6位HS码税率是税目税率的简均,即一个国家的税目如果是用8位(10位或更多)HS码表示,那么6位HS码税率是8位(10位或更多)HS码税率的简均]为3.6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7%;税目简均税率(注:税目简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或地区)实际进口的所有产品税目税率的简均)为3.61%,远远低于全国的7.76%,加权平均税率(注:加权平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与进口总额的比值,相比税目简均税率和简均税率,该指标更能反应一国实际进口产品的真实关税水平)]为1.15%,远远低于全国的3.58%。

3. 进口产品税率分布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进口产品关税为0-5%的税目占81%,远远高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

4. 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关税高峰明显少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的国内关税高峰(税率是国内平均关税的3倍以上)占税目总数的比例为0.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国际关税高峰(税率大于15%)占税目总数的比例为3.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2%。

(二)贸易总量下降,但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FTA伙伴成员的贸易量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FTA成员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1. 中国与FTA成员贸易总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贸易总额4287亿美元,下降10.10%,低于全国贸易下降速度(13.89%);占当年贸易总额的19.24%,同比增长0.82个百分点(见表1)。

2. 中国对FTA成员出口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出口贸易额2895亿美元,下降11.13%,低于全国出口贸易下降速度(16.01%);对FTA成员出口贸易额占当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24.09%,同比增长1.32个百分点(见表2)。

3. 中国自FTA成员进口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贸易额1392亿美元,下降7.87%,低于全国进口贸易下降速度(11.21%);自FTA成员进口贸易额占当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3.84%,同比增长0.50个百分点(见表3)。

(三) 进出口贸易更趋均衡,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不同伙伴成员之间表现很不均衡

1. 中国与FTA伙伴成员的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低于全国贸易顺差下降幅度。2009年,中国与FTA伙伴成员贸易顺差1504亿美元,较上年降低13.95%,而当年全国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4.23%。

2. 中国与不同FTA伙伴成员的贸易差额存在很大不同。第一,香港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地之一,但这种顺差主要是因为转口贸易引起的。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主要是转出口,转进口数量较小,因此主要表现为中国的贸易顺差。第二,东盟一直是中国贸易逆差最主要的来源地之一,但最近几年呈明显缩小之势,到2009年,贸易逆差仅为4亿美元。第三,中国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的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2009年已分别达到79亿美元、22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57.68%、29.53%和27.69%。

(四)零关税进口额所占比例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GATT第24条第8款(b)规定,在自由贸易区内,与源自该区域的产品在各辖区间的重大贸易往来有关的关税及其他限制性商业法规(除了GATT第6条、第7条、第8条、第15条和第20条等所允许的必不可少的关税及其法规之外)都应该取消。因此,零关税进口额是衡量自由贸易区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零关税进口1068亿美元,占自FTA成员进口总额的76.56%,比2007年高10.40个百分点(注:因中国未向UNCTAD TRAINS通报2008年相关数据,因此,此处选择与2007年对比),更高于同期中国平均水平27.96个百分点(见表4)。

(五)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向FTA成员出口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92.83%,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1.9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向智利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为98.68%,其次是秘鲁和中国香港,分别是97.66%和95.24%;向中国澳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为67.70%,其次为东盟,为89.06%。

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例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略有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69.49%,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例1.7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自哥斯达黎加进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为99.09%,其次是中国香港和巴基斯坦,分别是87.39%和84.86%;自秘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为9.63%,其次为新西兰,为14.27%。

(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进口占比下降,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向FTA成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例下降,但高技术产品[注:本文所指高技术产品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中的以下产品:医药制造业(ISIC Rev.3_2423),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ISIC Rev.3_30),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SIC Rev.3_32)、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ISIC Rev.3_33)以及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ISIC Rev.3_353)。下同]出口却明显上升。2009年,中国向FTA成员出口高技术产品130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2.81%,占对FTA成员出口总额的44.94%,比2008年增长1.11个百分点,且远高于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11.92个百分点。

2. 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高技术产品561.2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7.90%,占对FTA成员进口总额的40.49%,比2008年下降2.80个百分点,但远高于全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9.21个百分点。

(七) 农产品出口占比和进口占比上升,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谈判是WTO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样也是FTA谈判的重要领域。中国与FTA成员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签署FTA对中国农业的影响。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FTA成员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势上扬,均呈增长态势。

1. 农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农产品出口82.2亿美元,占对FTA成员出口总额的2.84%,比上年增长0.52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3个百分点。

2. 农产品进口占比增长更快,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产品出口,中国对FTA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更快。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农产品进口103.4亿美元,占对FTA成员进口总额的7.43%,比上年增长0.5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0个百分点。部分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明显受益于双方签署的自由贸易区,以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为例,随着中国对新西兰乳制品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市场。

3. 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但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比例下降。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1.1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11.32%,比上年下降0.86个百分点。

(八)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部分领域逆势上扬

中国与FTA成员不断开放货物贸易市场的同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也在不断推进。例如,随着中国―新西兰在教育、旅游、环境、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地和成长最快的海外游客市场。再如,自2010年8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即中智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开始实施。

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其中,出口12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1%;进口1575亿美元,同比下降0.3%;逆差288亿美元。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与FTA成员服务贸易合作不断深入发展,部分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例如,中国―巴基斯坦旅游服务逆势增长。2009年,巴基斯坦到中国旅游人数为8.15万人,在各国来华旅游人数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11.87%的增长,会议、商务人员更是实现了18.40%的高增长,成为当年增幅最大的国家;此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入境旅游人数也实现了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0.03%、17.8%和1.56%。再如,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派出情况来看,派往部分FTA成员的人员数量明显增长。以缅甸为例,2009年中国派往缅甸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7467人,是2008年的2倍多。

(九)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对外直接投资略有下降

双向投资也是FTA成员间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间的双向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与部分FTA成员的双向投资合作也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特点。

1. 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且增速较快。2009年,在中国签署的FTA成员中,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澳门位居对华投资前十位,分别位居第一、第四和第九位,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分别为539.93亿美元、38.86亿美元和10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5.40%,比上年增长15.56个百分点。

2. 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下降,但在不同成员间表现不同。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投资流量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8.5%,而同期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1.1%。对质量投资流量增速最快,增速达736.6%,对巴基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71.1%。

外贸业务员年中总结例1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在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日趋国际化,并在国际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渐成为关注点。而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强化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要构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系,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劳动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国际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三大类。国际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表现形势:过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过境交付:即在一个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即一个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实体提供当地化的服务;境外消费:即在一个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移动:即一个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起步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比发达国家晚了许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和比重也在持续上升,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2001 年至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 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并在2011年创下历史新高,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总额占世界比重5.2%,可见,我国已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的重要国家之一。此外,我国服务贸易各业的运行机制也正在不断改变,这些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处于逆差状态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较快,但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而且长期呈现逆差状态。2011年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货物出口的比重为10.4%,而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仅为4.4%,不到货物贸易的一半,这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与货物贸易。数据显示,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67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95亿美元,呈增长状态,而2007年下降至76亿美元,20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逆差迅速扩大,并于2009年急剧增长至295亿美元,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总体来看,中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且规模逐渐扩大。持续高额的逆差势必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

(三)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行业仍占主要地位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察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中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管理咨询、电信和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出口比重很低,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为外商所占。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仍占据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地位。2010年,旅游和运输行业所占服务贸易行业的比重高居榜首,分别26. 9%和20. 1%,出口额也分别达到458. 1亿美元和342. 1 亿美元,两者几乎就已占据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代表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如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出口所占份额很小。

(四)服务贸易整体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首先,我国的服务贸易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均较小,整体水平较低。和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都是不相称的。其次,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在不断地开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所占比重基本都是接近或超过七成,而我国却只有四成。再次,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以东中西地域来分化的,而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东部沿海城市为主,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经济较内陆地区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三、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基础较落后,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规模小、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较难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大形势,更难以与国外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较。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中部、西部的区域梯次开放格局,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少西方国家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已超过了10%,而我国始终保持在6%~7%。开放程度低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行业垄断严重,开放程度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然而由于商业性存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服务贸易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滞后,虽然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重要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一系列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但客观上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立法体系。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低,严重影响了外商对华贸易的信心,制约了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中政策和规章上有区别,全国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实行多头管理,造成责任不明确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等问题,服务业各部门只限于管理直属系统,甚至出现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造成行业垄断经营突出,降低了服务贸易跨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另外,服务贸易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限,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三)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总水平偏低,服务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工业化发展,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近年来金融、保险、通讯服务、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广告等项目的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然而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金融、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却不到 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四)服务贸易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随着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行业已经由劳动密集产业转向了技术人力密集产业,而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另一个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服务贸易人力资本状况并不理想,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在金融、通信、信息服务、专利服务、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奇缺。

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扶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然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应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改造,从根本上优化我国传统服务业,进而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具体包括完善信贷、财政等优惠措施,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业、咨询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从而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政府应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贸易产业的自由化发展,处理好开放和保护的关系,通过开放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已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并制定贸易发展战略规划,但在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立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国应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首先,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必须制定适应国情且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加紧制定各种行业管理法规,依法规范和监督行业经营,同时增加法规透明度,规范立法权限,确保中央和地方立法的统一和协调,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我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建立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与扶持作用;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立境内外及时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调整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产业升级

我国服务业所在的第三产业一直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要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大发展服务业的力度,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我国可以通过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资金和技术流向服务业,特别要引导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我国的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包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业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依靠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到新兴服务业转变、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运用现代服务营销理念,创造差异产品,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竞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入新的服务种类,实现服务产业升级,从而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加强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教育

服务产业属于技术人才型行业,服务提供者的素质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力。目前我国国际化经营道路上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因此,必须要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科教和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建立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在各高校的有关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短期培训,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加快信息咨、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和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人才引进,加大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构建全球人才网络。最后,放宽海外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立法,加快培育新型服务贸易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

[2]陈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11.

[3]张楠.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服务贸易,2011.

[4]袁永友.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1.

[5]杨扬.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拓展对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

[6]王伟.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与研究[J].服务贸易发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