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制冷技术论文

制冷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6:15

制冷技术论文

制冷技术论文例1

(二)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实习期间,校内老师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侧重与专业知识、理论指导以及生活管理,企业导师由专业工程师和车间班组长担任,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导师在综合实习期间是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机会最多的人,企业导师的作用不仅包含培养顶岗实习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兼顾传教实习基地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帮助顶岗实习生融入项目管理团队。企业导师对顶岗实习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很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大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接收理论知识教育,老师也是“填鸭式”的教育,课堂安排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而在企业实习被安排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就待在哪个岗位,,企业为了考虑生产效率,不愿意给学生换岗,所以学生大都是固定在一个岗位上,没有机会轮岗换岗,不能按计划学习各个岗位的技术技能,日久天长,工作枯燥无味,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单位过程中表现都不够积极主动。

(二)导师指导缺失虽然建立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的制度,但是缺乏落实。校内导师只是在实习生遇到工作和生活难题的时候给与了帮助,对专业的指导较少。企业导师由于忙于企业的事情,对学生几乎没有起到指导作用,企业将推行导师制理解为简单的几天的生产工艺培训和生产安全培训,对后期学生的成长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归根结地是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主要是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给出成绩,对实习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缺乏过程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及同事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综合实习的开展,导致综合实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企业缺乏关心学生学生在综合实习期间,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扮演着两种角色,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比较注重短期利润,不愿意用企业资源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对在企业没有归宿感,对企业文化也没有认同感。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实习的目的、实习的意义入手,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工厂制冷与冷藏技术综合实习是学校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在工厂车间简单做事,只有在综合实习实践时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综合实习的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接受并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操作过程中,达到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只有思想转变,从心里认可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他们才能静下心来在企业完成实习。企业多关心学生,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同时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做班组长,经常性地关心学生,多渠道的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导师制”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导师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落实等于零。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导师制”监督管理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考核导师。只有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有效加强学校企业双方导师的合作,才能让“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在综合实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责任与权益同举,出台适当的激励措施是必要的,企业和学校可各自对自己所管理的导师制定相应约束与激励措施。

(三)改进考核方式,巩固实习成果坚持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评价的原则,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综合实习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综合实习成绩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校和企业,但必须认识到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将学校企业对实习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最后评定出学生的实习成绩,以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制冷技术论文例2

2课程改革的措施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下三方面的改革措施:

(1)课堂教学内容选取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这一主线,增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安装、调试等)的专项技能训练,同时辅以社会实践和技术大赛、网络平台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删减了《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课程的课本中原理部分繁琐的计算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制冷系统、中央空调的安装、运行、调试、节能控制策略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制冷和空调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制冷系统的各组成部件的结构、功用,掌握中央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管理设备、负荷估算、噪音减震等知识点,掌握空调系统拆装与调试;掌握中央空调系统的操作管理及常见故障分析的能力,掌握建筑物的节能控制的策略。增加了实际产品的部件、系统性能参数、特性、型号、操作手册等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贴近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两增一减”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更贴近高职类暖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企业的需求

(2)建设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为了赶上先进的空调制冷技术的发展速度,2008年学校投入5万,2010年学校投入10万新建建筑环境与设备综合测试实验室。近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环境的投资,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制冷实验、实训中心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设备齐全,可进行制冷压缩机拆装、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制冷制热空调系统、制冷系统故障检测、制冷剂充注及系统试运行、中央空调制冷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多项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在校外实训基地,聘请现场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做为指导教师,进行开放式教学[3]。利用企业设备检修和项目改造机会丰富学生现场动手经验,分别是我校学生参观河南某电厂集控室中央空调调试和厂房通风改造现场的教学一景。

(3)教学资源开发我们对制冷技术方面现有公开出版教材全面筛选,选取更加适合专科生能力培养需求的教材,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课程教学资源。

①教材使用黄奕沄主编.《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第二版)(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

②扩充性资料学校图书馆累计藏书5万多册,电子阅览室安装了中文电子图书系统,丰富的馆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辅助学习资料,扩充知识面,陶冶情操。同时课程相关教学文件均已上网,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授课计划等,指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校园网络课程辅助教学课件,内容结构层次清晰,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及课程指导。电子教案,帮助学生课后复习。附设多套自测试卷,学生可以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网上考试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考核,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开设校园网网上答疑,畅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制冷技术论文例3

摘 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文章从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发展历史与作用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加强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6-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直接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但直到1949年,仅毕业了200多名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发展状态,1950年到1965年的16年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研究生教育中断长达12年。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1978年至1999年的22年间,累计招收研究生77.3万余人。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常规发展时期。仅2013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就达到了60.8万人,接近1978年至1999年22年招生总数的80%。

这种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虽说也达到了某些初衷,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容乐观[1-3]。加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本来基础就比较薄弱,条件也相对欠缺,这就加剧了这些问题和矛盾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就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制冷技术与节能的建设与思考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一)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发展历史

我国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就戛然而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才又重新恢复研究生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研究生培养也同步开始,并于1981年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4]。

在学校制冷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初期,制冷技术与节能主要针对当时我国制冷技术开始起步,仅在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略微提高,确定以制冷新理论、混合工质节能研究以及当时刚刚开始应用的旋转式压缩机和涡旋式压缩机的理论与性能为主要教授内容。1987年联合国关于臭氧破坏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获得通过,制冷技术与节能的内容逐渐淘汰混合工质的内容,而代之以CFCs物质的淘汰,尤其是电冰箱用R12的制冷剂替代技术与节能技术。同时由于制冷剂环保性能和多能源驱动的优势,吸收式制冷技术蓬勃兴起并逐渐压缩已经日渐成熟的旋转压缩机技术和涡旋压缩机技术的内容。进入21世纪后,全球变暖的趋势使得具有较高全球温室气体潜能值(GWP)的制冷剂受到挤压,新型更环保的制冷剂研究日渐兴起,空调器与电冰箱的能耗标准越来越高,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都对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冲击。

(二)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作用

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针对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中的普冷技术,与早期针对低温技术的低温传热学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两门专业必修课程。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是建立在热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装置等课程的基础上,也就是学生们在掌握了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获得人工制冷的基本原理和循环特性的知识,具有制冷循环分析和计算能力,获得有关制冷设备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掌握制冷循环新理论、制冷剂替代新进展、冰箱空调的新要求及其节能措施以及二氧化碳制冷技术、最新蓄冷技术、高效吸收式制冷技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技术等,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应用能力,这对于培养既具有宽广知识面、适应能力强,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

在学校开始招收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初期,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均只有几个人。由于人数少,课程教学一直都是采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及讨论等方法,互动性比较强,学生参与度也比较高。后来随着1999年后全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发展时期,加上除了与原来相同的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外,近年来又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使得学校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数量每年都在30人左右,已经是一个班的规模,从而对原有教学方式带来冲击。

(二)研究生来源不同,知识背景差异大

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本专业的研究生来源除主要为本校毕业的学生以及其他相类似的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外,也开始有一定数量的二本甚至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考入。虽然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方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另外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将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除了应届本科毕业生外,也有一些参加工作数年后再来读研究生的。由于研究生的来源不同,学科背景也有一定差距,对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也为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科发展迅速,缺乏适合教材

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主要面向制冷空调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制冷空调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1990年代以后,整个制冷空调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大国之列,多项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表明,制冷空调行业已经成为我国装备工业的有生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全球的制冷空调技术在近三十年中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制冷剂替代从最初的CFCs淘汰,到HCFCs的淘汰,再到目前HFCs的限制使用,自然制冷剂的重新兴起;国际社会也从最初的只重视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淘汰,到臭氧层与温室气体效应并重,形势发展错综复杂,各方利益博弈激烈,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制冷换热器、制冷系统、制冷压缩机也都取得巨大进步,难以有一本教材能够跟上,即使是一些专著,也是在出版两三年就已经落后。近些年,制冷剂的替展日新月异,自然工质与新出现的HFOs类工质及各种混合物,由于其0ODP、低GWP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研究力度也大大加强,涌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结合现在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

三、加强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初期,我国的制冷技术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内容仅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制冷界与国际制冷界实现完全接轨,并且在亚洲国家中首次成功承办国际制冷大会。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产品生产国,部分产品已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空调器和电冰箱的产量已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近80%和近70%。同时制冷空调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新的制冷理论与方法、制冷剂的替代与应用、压缩机的新结构新理论与高效化、换热器的新结构与强化传热理论与方法、制冷系统的优化匹配与仿真、吸收式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等等,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许多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全面讲述制冷空调的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或者只能对每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进展介绍。因此合理选择制冷技术与节能的教学内容对于研究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制冷空调技术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生就业去向,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制冷空调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空调器、电冰箱在制冷空调行业中占据2/3的份额,且其能效标准还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兼顾研究生来源不同、知识背景有差异而概述制冷技术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确定制冷技术与节能的核心内容为制冷剂替代与应用技术、空调器节能技术与电冰箱节能技术,同时兼顾新的制冷理论与方法、工商制冷中的最新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使学生不但了解制冷空调的未来发展,更重要的是掌握当前制冷空调技术主流发展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紧盯学科发展前沿

制冷空调技术和制冷空调行业在近三十年来,接连遇到了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的大问题。首先是臭氧层破坏问题。研究表明,过去制冷空调中常用的CFCs和HCFCs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1987年通过的关于破坏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在制冷空调设备中淘汰和禁止使用CFCs和HCFCs制冷剂,并在2007年全球实现淘汰CFCs物质的同时,又达成了比原计划提前10年淘汰HCFCs的目标。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也使得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得以通过。在《京都议定书》中,曾经作为CFCs和HCFCs物质替代物的HFCs类物质,由于其较高的全球温室气体潜能值(GWP)而被列为限制使用的物质名单中。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从2009年开始相继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工作组会议上提出议案,要求将HFCs类物质纳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管制范围予以限制和淘汰。一些国际标准也相继进行修订,将可燃制冷剂纳入制冷空调允许使用的范围。这些都将对整个制冷空调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制冷空调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制冷技术与节能的课程教学时紧盯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随时将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的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并且紧跟空调器和电冰箱能耗标准,及时介绍空调器、电冰箱节能技术的进展、方法、措施以及未来的走向,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际同步,并略有超前。同时注意结合教师的研究项目及其研究结果讲解相关内容,努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以使研究生们能够尽早了解、适应实验室的研究,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

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不仅针对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部分工程热物理和流体机械的研究生也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项应用技术的知识,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因此,这门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先导,在让学生了解、掌握制冷的基本理论、节能的基本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解决制冷空调技术研究中出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从传热强化的基本原理到制冷换热器的强化传热、从压缩机的基本原理到压缩机的高效化,从制冷系统的基本构成到制冷系统的优化匹配,从部件到系统深入分析制冷空调的节能方法与措施。同时引用自己和同行工作中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深入了解其具体应用并能够加以拓展。

(四)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1.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授课时为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用最短时间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内容和简单介绍内容。只讲基本的、关键的内容和前沿知识以及在科研实践中典型的应用实例;同时,适当地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一个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以便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从原理系统到组成设备再到实际系统和装置的过渡问题,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系统、设备、装置及其工作过程,我们设计了完整的电子课件,借助于动画和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将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或由于实物过于复杂而难学的抽象工作原理、复杂的设备结构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对多媒体教案和课堂应用进行研讨完善,努力将生动讲述、形象投影、直观演示、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2.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掌握程度,帮助教师准确地掌握课程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本课程成绩的考核目前主要从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两方面来进行考核。并在课程开设之初即告知学生,使其对各个部分都引起足够重视。课堂表现主要是从到课率、问题回答与分析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课程论文则是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综述性论文。从目前的效果看,本课程的课程论文为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的撰写阶段的论文查阅、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确定奠定了扎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关于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建设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和经验,在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为目的,做到精选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应用并重;教学内容要反映制冷空调技术的最新进展;教学方式要灵活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上述教学理念已在并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提高制冷技术与节能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尽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还存在着一些可以通过努力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面,其一是适当增加一些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在制冷空调方面的实验技能;其二是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堂专题讨论内容,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术需求,力争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康宇.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现实困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2).

制冷技术论文例4

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制冷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1-1492/TB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制冷技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G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088-01

在冷轧带钢应用材料的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作为最为主要技术表现类型的剂和冷却剂,对冷轧带钢应用材料的实际生产质量水平的获取状态具备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1]。而在冷轧生产过程中乳化液消耗规模长期居高不下的技术背景下,将会导致冷轧带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成本支出规模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给企业实际获取的生产经营造成明显不良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降低冷轧轧制油消耗的措施展开简要阐释。

1 轧制油发生异常消耗技术现象的基本原因

第一,轧机设备机组系统存在表现程度较为严重的漏油技术现象,以及频繁发生的撇油现象。现阶段包钢集团配备运行的冷连轧机组生产技术系统,属于全液压压下机组技术设备应用形态,实现了对轴承间应用技术系统,但是由于上述具备液压技术应用功能和技术应用功能的技术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油品泄漏现象,而且泄漏出的油品中包含的破乳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成分,通常能对乳化液化学物质技术稳定性表现状态造成不良影响,引致轧辊生产应用技术组件的技术性能表现状态发生显著破坏,导致冷轧带钢应用材料产成品,表面反射率参数表现水平明显降低。

第二,在平床过滤器应用设备的整体性技术组成结构中,液位计测量性技术组件,通常被安装设置在平床过滤器技术设备主箱体结构中滤纸支架的下方空间点位,因而导致滤纸发生一定表现程度的堵塞技术现象条件下,出现的大量乳化液物质将被集中蓄积到滤纸的上方位置,无法顺利借由滤纸中孔洞结构进入滤纸下部的技术控制之中,导致滤纸与平床过滤器技术设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真空性技术环境,并导致实际安装配置的液位计测量技术组件无法准确检测平床过滤器箱体技术结构中实际表现的乳化液液位参数数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给冒液技术事故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技术可能。

2 降低轧制油总体消耗数量的技术措施

现阶段包钢集团生产的冷轧带钢应用材料,其基础性的厚度参数设定范围介于0.25mm-3.00mm之间,因而在实际生产技术作业过程中,通常需要设定较宽覆盖范围的技术参数标准,在实际进行技术参数水平设置过程中,为切实避免发生技术实现程度不足或者是实现程度过度现象,通常需要采取适当类型的技术干预措施,确保能够准确确定冷轧带钢生产设备机组的边界性技术条件设定结构,从而在有效改善优化冷轧带钢应用材料表面反射率,降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轧制油消耗数量规模的前提条件下,确保企业整体性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收益获取规模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2]。

本次研究中,通过选取和运用如下技术处置方法的形式,确定了冷轧带钢生产技术作业过程中,乳化液物质的最佳浓度参水平技术确定方案:要在确保2号箱技术组成结构内部的技术参数设置水平稳定不变的前提技术条件下,通过将1号箱技术空间之内的实际浓度参数设定水平梯度增加0.20%的技术处理模式,分e完成针对0.35mm、0.80mm,以及1.20mm技术参数设定标准层级的冷轧带钢产品生产作业技术环节,并且借由测定实际产出形成的冷轧带钢产品的反射率技术参数表现水平,具体确认1号箱中承载的乳化液物质的边界技术参数构成体系,并且获取了实验性参数成果如表1所示。

在针对参数标准水平为0.80mm的冷轧带钢应用材料组织开展生产作业环节过程中,如果1号箱内部的浓度参数设置值在3.61%之下,通常会导致带钢应用材料的实际反射率参数稳定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浓度参数设置值在3.61%以上条件下,通常会导致实际生产形成的带钢应用材料的反射率参数表现水平显著提升,直接表明3.61%是边界浓度设置条件。

3 结语

针对降低冷轧轧制油消耗的措施问题,本文择取轧制油发生异常消耗技术现象的基本原因,以及降低轧制油总体消耗数量的技术措施,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制冷技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TM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007-01

1 前言

H型钢作为一种经济断面钢材问世已有几十年,现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车辆、码头、电力、制造业等领域。与世界发展水平相比,我国H型钢生产起步较晚,从199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引进德国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大H型钢生产线投产以来,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先后培育出马钢,莱钢、津西、日照、长治等H型钢主流生产企业,加快了我国H型钢生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钢材品种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H型的广泛应用,对H型钢的力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对H型钢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的研究。国外已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生产,但技术仍未成熟①。而我国尽管近几年H型钢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研究控轧控冷技术提供了平台,但认识较晚,正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控轧控冷技术改善H型钢强度、韧性和焊接等性能的工艺还比较少。本文结合热轧工艺特点,分析了控轧控冷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因素。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早期一些国家如比利时,瑞典等国的钢铁厂首先采用控轧来代替常化处理,解决了钢的脆断性问题,这确立了控冷技术的原始技术。以后随着控冷技术的发展,60年代采用控轧控冷解决了含Nb钢VTs偏高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有关控冷应用基础研究日益深入,发表了许多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指导和推动控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日本新日铁为在提高韧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焊接性能,采用了微合金化加上控轧控冷的措施。轧制中对H型钢翼缘进行控制冷却,以减少温度差,细化铁素体晶粒,同时使得H型钢的断面各部分的组织均匀,防止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以及翘曲和弯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在开发低温高冲击韧性钢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用了TM-SC工艺(控轧-局部冷却工艺)开发出的低温高冲击韧性钢,在轧后采用了QST工艺(淬火自回火)。通过对钢材的微合金化处理,结合采用TM-SC工艺和QST工艺,产出了传统工艺无法获得的高韧性高强度的产品,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焊接性能。为克服普通的TM热轧工艺在轧制H型钢的缺点,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它公司合作开发了TM-SC工艺,生产的产品截面的性能均匀,提高了轧机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这个局部冷却工艺与H型钢翼缘冷却工艺几乎是相同的。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与其合作伙伴进一步开发了QST技术,鞍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该工艺是在终轧后对钢梁进行快速水冷,使其表面生成马氏体,在钢梁中心冷前停止水冷,利用中心余热进行回火。

目前世界上H型钢控冷技术以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为代表,开发了H型TM-SC轧制技术和QST控冷技术,代表了目前H型钢生产及控冷技术的最高水QST控冷技术设备.

2.2 国内H型钢控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控制冷却和钢材形变热处理工艺方面己经起步,取得初步的成果。70年代初,控冷技术先后被列为“六五”、“七五”“八五”科攻关项目,有关大专、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结合常用钢种和国内的控冷技件,在控冷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测钢种的基础数据,对Nb、V、Ti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形变奥氏体再结晶控冷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微合金元素碳氮化合物固溶析出,钢的变形抗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某些生产厂应用控冷工艺取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果。另外还在重钢五厂等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独具特点的控冷生产实验线。这些作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这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轧钢新技术奠定了可靠的石出。

1991年12月,马钢在改造了630轧机试轧后,成功地轧制了ZO0rnrn以下H型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量生产。1992年6月,马钢向外商提出了万能钢轧机的项目询价书,最终德国曼内斯曼德马格萨公司(MPs)中标。这是我国投兴建的第一条万能轧机生产线。至1998年又引进建成我国第一条热轧腰200一700~的H型钢生产线,该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是我国目前产H型钢装备水平最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前后不过10年时间,因此H型钢的控制冷却方面,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我国鞍山第一轧钢厂于年从美国内陆钢铁公司引进了一套H型钢二手生产设备,该生产线设置了控山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课题综述,可以在成品孔出口辊道上进行强化喷水冷却,同时在冷床入口侧设有立冷翻装置。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H型钢生产还处在起步推广阶段。如何使热轧H型钢尽

快在国内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是当务之急。

3 控制冷却技术

控制冷却是通过控制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改善钢材组织和性能的目的。由于热轧变形的作用,促使变形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Ar)的提高,相变后的铁素体晶粒容易长大,造成力学性能降低。为了细化铁素体晶粒,减小珠光体片层间距,阻止碳化合物在高温下析出,以提高析出强化效果而采用控制冷却工艺。

控制冷却条件(开冷温度、冷却速度、终冷温度)对相变前的组织和相变后的相变产物、析出行为、组织状态都有影响。因此为获得理想控制冷却钢材的性能,就要选择良好的冷却方式。一般可把轧后控制冷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一次冷却、二次冷却和三次冷却(空冷 )[1][2][3]。三个阶段的冷却目的和要求是不同的。

4 对控轧可行性分析

控制轧制(TMCP)技术的核心是晶粒细化和细晶强化,用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方法。控制轧制原理是应用了奥氏体再结晶和未再结晶两方面理论,控制奥氏体再结晶的过程,利用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和晶粒细化机理,使内部晶粒达到最大细化改变低温韧性,增加强度,提高焊接性能,是将相变与形变结合起来一种综合强化工艺。根据奥氏体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控制轧制可分为三种类型。(1)再结晶型的控制轧制(2)未再结晶型控制轧制(3)两相区控制轧制。

H型钢控制轧制即对轧件温度和变形量进行控制,可以参考中板的低温控轧技术,但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二者存在差异。

5 轧后控冷现状

轧后控冷是继控制轧制后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一项技术,与棒线材控制冷却原理相同,对轧后的H型钢进行快速冷却使表面生成马氏体组织,在轧件中心冷却之前停止冷却,表面马氏体组织利用中心余热进行自回火。由于H型钢断面复杂,冷却工艺要求很高,需要保证终轧断面温度均匀并且冷却过程中冷却均匀。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研究和实践已显落后。国外已出现轧后超快速冷却技术,得到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且晶粒较细,提高了产品的屈服强度。

6 结语

目前国内外H型钢控轧控冷技术还没有趋于成熟,但控轧控冷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发展方向。我国H型钢生产已初具规模,现已有条件加快步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1)发展近终形坯短流程技术,简称CBP技术。该技术以近终形连铸坯为原料,用一架轧边机代替原来的开坯机,轧制得到万能轧机需要的断面尺寸。通过这种途径可以降低轧制温度,实现温控轧制。

(2)在轧线设立保温罩,降低开坯温度,对轧件温度实行控制,研究低温轧制的可行性。

(3)尝试开发万能轧机机架间冷却装置,对翼缘中心表面及R角冷却,使轧件温度均匀。

(4)加强对精轧后冷却技术的理论研究,在短时间降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晶粒细化,均匀提高产品强度,对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实行控制。

制冷技术论文例7

制冷空调行业的快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的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尤其我国有如此多的人口,市场需求令人咂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价格不断下降,空调已经像电视机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普遍,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例如各种变频空调、纳米空调的应用和上市,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制冷与空调专业的技术人才来做好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同时也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要不断变革,以市场为方向,重视专业技术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缩短学生的上岗时间,使学生上手快、后劲足。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学校坚持不懈的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旺盛,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制造行业培养了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是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培养的技术人才往往从事一线工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把以前的重视理论课程转变为现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合理课程设置,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环节中,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系统的技术和技能。要根据市场对毕业生的需要,突出关键能力培养。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职业技能。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运算能力、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能力、识图和绘图能力等,基本职业技能具有在不同职业和岗位间的实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

2.专业职业技能。专业职业技能是完成职业任务必备的技术能力,专业人员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解决相应的专业问题。

3.岗位综合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从事具体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包括所具备的知识、工作中的经验、态度等。

4.创新能力。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能够认识到工作中的不合理一面,就具备了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实施改造的能力。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对实践教学课程有足够把握的前提下,要把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训练单元,分别对应不同的实践项目进行实施。努力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教学一体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1.基本技能实践

2.专业职业技能

3.岗位综合职业技能

4.创新能力

三、结语

制冷与空调专业建设要紧紧抓住市场的脉搏,跟随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制冷与空调,2011,(02):25-26.

制冷技术论文例8

    

    冷链指“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对于绝大多数食品而言,其品质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适当的加工、包装和储藏技术可以显著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因此,冷链物流技术不断翻新,许多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见表1)。对于食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研究领域,有文献对冷链物流技术从各个物流环节进行分析和界定,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比较,指出我国冷链物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角度提出建议;有文献从设施装备、车辆温控、技术指标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状况,提出了有关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有文献对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展望了冷链物流技术使用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很多学者从单类或某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入手进行分析。、对冷链流程的研究较为广泛,主要体现为采用一些流程分析的方法对冷链进行优化,、、另外就是有关冷链物流关键控制点和质量安全追溯的研究。、综上所述,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借鉴国外冷链物流的先进做法,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指出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方向,但他们的研究触及到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恰当应用的还比较少,只是笼统地进行冷链物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基于冷链流程的价值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物流技术恰当植入应用的研究还是个空白。

    本文借助功能建模流程分析方法(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Definition Method Func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IDEF0),对冷链流程进行系统分析,来实现冷链流程与物流技术的优化及规范;以流程分析为核心,采用价值—过程—技术系统集成设计方法(Value-Process-Technology,以下简称VPT)来定位冷链价值,优化冷链流程,植入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使食品冷链物流技术的使用更为科学而恰当;以X公司肉制品冷链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模糊0-1规划分析法进行验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冷链物流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并对冷链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理论支持。

    二、冷链流程分析

    1.基于IDEF0方法的冷链流程分析。对冷链流程的分析研究,这里选择了比较适用于分析阶段的IDEF0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面向功能价值和冷链环节,能清楚地表示出整个流程以及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和流程环节前后的联系。

    

    图1 产品配送流程IDEF0流程图

    IDEF0图形元素主要是简单的盒子及箭头。我们把描述功能活动的图形称为活动图形(Activity Diagrams)。在活动图形中,盒子表示活动,箭头表示由系统处理的事件,其中左、右两端分别为输入、输出的资料、信息或对象等,上方为控制方格运作的条件、制度或环境,下方为支持作业方格的技术或机制,用以上四种接口来表达系统架构中功能执行时的所有变化以及所需的环境,而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箭头流向可表示为物料流及信息流的展现。与其他流程分析方法类似,每个基本结构又可以分解成子结构,这样逐级进行细分。IDEF0主要的功能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来表达系统功能环境以及各功能之间的关系。采用IDEF0作为分析工具,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出系统技术采用与流程之间的关系,而程序设计者也可由IDEF0的模型图全面而清晰地了解系统的需求。

    下面将以某一家冷链肉制品X公司为例,采用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对整个研究方法有一个直观的表述和展示。

    2.X公司肉制品冷链流程分析。X公司肉制品冷链业务流程包括养殖、运输、生产加工、仓储配送、零售、回收六大环节。首先建立IDEF0模型顶层图,并根据顶层图构建各级子流程图。受篇幅所限,这里只对仓储配送环节进行细化分析(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X公司仓储配送环节信息化水平不高,还处于人工操作阶段,所采用的冷链物流技术较少,公司冷链流程还处在粗放式管理阶段。因此,该公司计划针对目前的状况,提升信息化水平,引进信息技术,优化冷链流程,细化管理规范。但具体在哪些环节优化哪些信息技术还不能科学确定,因此本文将基于IDEF0方法的流程分析结果,结合VPT分析方法,提出分析模型来解决该问题。

    三、基于VPT的信息技术植入分析

    1. VPT系统集成设计方法概述。VPT系统集成设计方法是在对系统总体进行价值、过程、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从而使所设计的技术很好地服务于相关过程,而过程能够很好地实现其系统总体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VPT系统集成设计方法将物流系统的价值流设计、过程流设计与技术流设计视为统一的整体,使所涉及的方案在概念设计、过程设计、设备设计等环节形成一个和谐、完整、高效率的体系。

    本文将采用VPT系统集成设计方法的分析思路,基于冷链物流流程分析结果,形成VPT各级分析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VPT层次结构模型,使冷链物流技术植入更具有针对性和直观性。

    2.X公司冷链物流技术植入分析。基于VPT设计方法的设计理念,在对X公司冷链流程进行详细剖析基础上建立公司价值体系,植入恰当的信息技术,进而优化公司冷链流程,规范公司管理。

    首先,建立公司的VPT一级分析表,在VPT一级分析表基础上逐级细化分解。受篇幅所限,在这里只展示仓储配送环节的VPT二级分析表(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物流技术采用不当,导致原有仓储配送环节流程烦琐,且容 易出现很多管理问题。经过VPT优化分析后,基于仓储配送的价值流实现以及优化物流技术的采用,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改善了仓储配送的整个流程,使原有的五道程序简化为优化后的四道程序,降低了操作频率,提高了管理效率。

    

    图2 X公司仓储配送VPT层次结构模型

    

    其次,在此基础上形成VPT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从三维视角将冷链各流程环节的流程价值及物流技术与冷链流程形成系统对应显示模式,并进行逐层分解,使物流技术的植入更具流程针对性,从而实现公司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服务冷链流程体系,进而实现公司冷链价值体系。这里,物流技术体系、流程体系、冷链价值体系的构建可借鉴图2的构建模式,用三维的方式把物流技术、流程和价值从组织的顶层描述到底层,进行系统研究和展示,方便管理者有针对性地找到管理问题。

    最后,通过对冷链过程建立的VPT系统模型体系,可以明确企业采用物流技术的具体环节及物流技术与流程、价值的契合程度,并在公司价值和流程的基础上梳理物流技术的层次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和规范公司的管理过程。在这之后,系统研究可以进行循环分析,再从IDEF0的分析方法入手,对优化后的管理流程进行重新分析,并基于VPT分析方法再次改善,这一轮的完善过程会相对较为简便和快捷。经过两轮的优化,冷链物流技术的植入会更为准确和恰当。

    根据以上分析,优化后的仓储配送流程植入了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补货技术和自动分拣技术等,从而形成了综合的仓储管理系统,使公司仓储配送流程环节减少,管理和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但基于IDEF0和VPT的物流技术植入研究主要是针对冷链流程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并且可能会在定位物流技术环节分析出多种方案,比如自动识别技术就有采用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两种方案。因此,为了验证分析结果,并作出物流技术的进一步确定,可采用模糊0-1规划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补充。

    四、基于模糊0-1规划组合方法的物流技术选择

    1.模糊0-1规划组合方法概述。模糊0-1规划组合方法集合模糊集理论、模糊网络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和0-1整数规划方法为一体构建模型并求解。该方法借鉴了有关文献研究组合方法的思路,其推导过程可参考该文献。

    本文利用该组合方法的分析思路,将备选物流技术与所服务流程和所实现的企业价值拟合在一起,充分考虑了物流技术与流程和价值的对应程度。同时,鉴于物流技术之间的效益关联性、成本关联性和技术关联性,该方法在建模过程中要把物流技术投入的风险收益、可支配的投资以及物流技术实施前提等因素都作为约束条件考虑进去。依据该方法的分析思路为欲解决的问题建立最终模糊0-1规划模型:

    

    

    

    式(1)表示与所采用的物流技术与流程和价值拟合程度最高的目标函数;式(2)和式(3)表示风险收益相关性约束以及成本相关性约束;式(4)到式(6)分别表示物流技术之间的技术关系约束,包括配套技术约束、互斥技术约束、必须应用的技术约束。

    2.X公司物流技术的选择。基于IDEFO和VPT分析,确定备选物流技术方案,参照式(1)到式(8)为X公司的物流技术建立分析模型。为与上文分析形成对应,该计算过程只展示仓储配送流程中的物流技术选择,并且为了简练展示过程,只通过对多种备选方案中的三组物流技术优化选择来体现算法效果。通过调查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借助EXPERT CHOICE软件得到各物流技术的相关属性值,带入模型,采用EXCEL计算

    

    

    模糊0-1规划组合方法为IDEF0与VPT分析方法的结合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使整个分析的过程与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使物流技术的采用更加恰当精确。这三种方法的结合从整体上为企业物流技术的采纳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支撑。

制冷技术论文例9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有着内容覆盖面较广的特点,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充分了解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基本的热力计算以及各项制冷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等等,还需要将诸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因此,对现阶段的《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与之相关的改革路径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制冷技术与应用》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具体来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该课程教学多侧重于制冷循环系统,对各部件的性能以及设备的组合使用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次,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时数不统一,有的学校甚至有严重压缩课时的现象,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该课程也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教师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完成进度,就减少了实践环节,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再次,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传统的灌输为主,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免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再加上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脱节,也造成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实践能力较差。最后,在对该课程的考核上,多数高校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成绩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和评价,这也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制冷工程感到无从下手的原因之一。

2.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从现阶段的教学问题入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革新和发展,更好地完成暖通制冷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既有对制冷机原理的阐述,又有设备构造以及冷库设计的介绍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较为杂乱和难以理解。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具体的模块划分,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细小知识内容的填充,并根据这些模块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同时,也需要根据学校安排的课时数,进行分模块的细化,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产生较好的系统化教学效果,兼顾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但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接受和学习。

2.2创新教学方法

在《制冷技术与应用》的理论教学中,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学习和消化。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具体的工程实例,获取更高的学习信心。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层次,选择最合适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研讨,例如已经获奖的校内外科研成果以及企业著名的制冷工程案例等,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再如,现阶段多数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多玩手机、睡觉等,学生的参与性难以调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教师要改变现状,就需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如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开展分组合作教学设计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主动进行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发挥《制冷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实效性。总之,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来说,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制冷技术与应用》这门课来讲,不能仅限于理论和实践知识层面的讲解,也需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到实际的工程设计或者研究中去,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从强化情境教学入手,利用学校的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展开。高校一般都配有专门的实训实验室,供专业的学生进行使用,如“制冷压缩机实训室”、“空调系统实验室”或者制冷设备维修相关方面的实训等,都可以进行具体的情景教学。这样,在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原有的单一的考试机制也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发展需求。为实现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更好掌握,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不仅包括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对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必要的考核,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如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完成折合成一定的分数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等。同时,制冷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教材设置又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技术,并作为课程的研究课题,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学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前提下,《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此,针对当前高课程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促进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制冷技术论文例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05

1 前言

运用现代宽厚板厂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生产出的钢板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焊接性等优点,克服了传统技术生产出的钢板固有的缺点,使钢板的运用变得更加广泛。该项技术的开发与理论研究更好揭示了钢材的组织变化以及钢材性能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为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接下来文章将着重分析现代化宽厚板厂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在我国的运用现状以及未来的运用。

2 技术运用现状

我国目前拥有中厚性板轧机共计26套。大多数生产厂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淘汰了一些旧得设备技术,引进了新的生产技术。从现有设备的总统数量上看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这些设备以中板轧机为主,宽厚板轧机的数量与之相比就少的可怜了,这也是制约我国宽厚板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数厂家至今仍然采用简易的喷淋冷却装置,没有很好的热处理装备,这对生产出来的钢板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造成了我国钢板生产的低质化。因此,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宽厚板轧机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必须从质量、数量等多方面加以考虑。有条件的生产厂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确保现有技术的可操作性。

3 技术研究

控制轧制即在热轧的过程中,通过对金属的轧制、加热、冷却等一系列技术运用的合理控制,使范性形变与固态相变过程相结合,最终获得性能良好的晶粒组织,使钢材的性能得到优化的一项技术,又被称为见形变热处理。该项技术不但能够生产出性能优越的钢板,同时能够节约能耗,是一举两得的好技术。但该项技术对硬件设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轧机的设备强度、动力和生产控制水平均需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要求。根据塑性变形、再结晶和相变条件,控制轧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奥氏体再结晶区控制轧制,在该范围内进行轧制,能够使晶粒细化,从而提高钢的韧性。第二阶段是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该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晶粒的长度增加,增加转变时的晶核生成能量,以使得铁素体晶粒呈现极其细小的状态,对钢板的韧性又有进一步的提升。第三阶段是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控制轧制,这一阶段已经出现了加工硬化和珠光体析出的硬化,对钢强度的整体提高有很好的作用,但是板厚方向上的强度却有所降低。把控制轧制的原理应用到现实钢材生产中去,提高钢材的整体性能,就形成了广义上的“控制轧制”概念。

控制轧制技术虽然对多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却具有常规方法所不具备的突出优点。最突出的自然是改变了钢材的性能,使强度和韧性等特性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些性能的提升使得钢板克服了原有的缺点,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了。第二个优点就是节约了能源,新的技术的运用优化了生产过程,使整个过程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第三点就是有利于生产设备的优化。新的技术的运用必须有与之性能相匹配的硬件设备,如果硬件设备条件不过关,整个的生产便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该项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控制轧钢设备的重量减轻,对设备的轻型化有很大的帮助。

热制钢材轧后控制冷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钢材的组织状态,进一步提高钢材的整体性能,使钢材的冷却时间进一步缩短,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冷却技术还可以很好地防止钢材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冷却不均产生的不均匀变形现象,扭曲或弯曲的钢材是不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的,这样就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与我们现如今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相违背。当然了,控制冷却的介质呈现多样化,既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甚至它们的混合物,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作为控制冷却的介质。在所有的介质中,水是最常见的、最易获得的。控制冷却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得钢材在不降低韧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整体强度。冷却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一次冷却,二次冷却和三次冷却。一次冷却可以阻止碳化物的析出,为相变做组织上的准备。一次冷却的开始温度与终轧温度越接近,冷却后有效晶体的增大面积和细化变形A才会越明显。二次冷却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和停止控冷的温度,保证冷却后钢板的性能与所要求的基本吻合。三次冷却则可以组织化合物的析出,达到固溶强化的目的。

4 技术运用展望

不同阶段的控制轧制均有细化铁素体晶粒的功能,对改善钢板的强度和韧性有很大的帮助。轧后的加速冷却工艺十分重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使钢的强度进一步提升,削弱了变形使得相变温度升高后引起的负面影响。我国在该项技术的研究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5 结束语

用户对钢板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了宽厚板厂对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的不断开发,才促使了现代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为宽厚板厂生产钢板的主导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跟上时展潮流,及时引进学习新的技术,必然会被发展淘汰。但是单单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将该项技术本土化,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钢板生产技术,这才是发展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日本钢金失协会共同研究会.わが国における最近の厚板制造技术の进步.第2版[M].东京:日本钢金失协会,2010:209.

制冷技术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N9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86-01

与新型冷技术相比,传统压缩制冷技术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①制冷效率低。②氟利昂工质的泄漏会破坏大气臭氧层。近年来我国大力研究开发的无氟替代制冷剂,基本上弥补了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缺陷,但仍保留了制冷效率低、能耗大的缺点,且有的还会产生温室效应等,不是根本解决办法。而磁制冷作为一项高新绿色制冷技术,与传统压缩制冷相比具有:无环境污染;高效节能等特点。因此被作为一种新型制冷材料广受爱戴。磁制冷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的制冷方式,有望代替现在正在使用的耗能大且有害环境的气体压缩制冷方式。和现在最好的制冷系统相比,磁制冷可以少消耗20%至30%的能源且不破坏臭氧层和排放温室气体,而现在使用的冰箱和空调系统则正在成为全世界能源消耗的主体。在美国,夏季用在制冷方面的能源消耗大约接近这个国家总能耗的50%。

1 磁制冷的特点

磁制冷技术是一项节能环保的绿色制冷技术,与传统的气体压缩式制冷技术相比较,磁制冷的效率高,且可获得足够的低温;热动力循环效力达60%,为普通电冰箱的1.5倍,膨胀的制冷循环一般只能达到5%~10%。另外,磁致冷机由于不需要在高温下进行的压缩机,又用固体材料做工质,因而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便于维修和无污染等优点。

2 常用磁制冷循环过程

磁制冷过程就是用循环把磁致冷材料的磁化放热和退磁吸热过程连接起来,从而在一端放热,在另一端吸热。目前常用的磁制冷循环方式主要卡诺循环、Stirling和Ericsson三种循环。

2.1 卡诺循环(适于低温制冷)

卡诺循环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构成的循环过程:等温磁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绝热去磁过程,在这个过程系统对环境作功,使磁性工质的总熵保持不变,磁熵的改变使温度下降,下降的幅度与磁熵变成正比;等温去磁过程,在这个过程系统向环境中放出热量;绝热磁化过程,在这个过程系统对环境作负功,使磁性工质等熵变化,其温度上升。

2.2 Stirling 循环

Stirling循环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容过程构成的热力学循环。理Stirling循环是热力学可逆的,它的制冷系数等于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实际的Stirling循环中,制冷量的输出及磁化热都需经过蓄冷器冷却或加热后被带走,必然存在传热损失、混合热损失等不可逆因素,因此,循环所得的制冷量与温度和整个循环系统的设计密切相关。

3 磁制冷材料的分类

磁制冷的研究已进行了很长时间。早在1918年,科学家们就发现有些金属在磁化时会变热,而退磁后又会变冷。1926年和1927年,荷兰物理化学家德拜和加拿大化学家吉奥克首次提出了磁制冷的基本原理,从那以后,对于利用“磁热效应”制冷的研究和探索就从未停止过。但长期以来,磁制冷研究的进展非常缓慢,而缺少性能优异的高效磁制冷材料正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1976年布朗(G.V.Brown)成功地进行了室温磁制冷实验,这激发了人们对以磁性物质为制冷工质的新制冷方式(即所谓磁制冷)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超导技术的发展,使液氦制冷技术的高效率化成为低温工程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这也促进了20K以下低温区域的卡诺循环磁制冷机的研究。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蓄冷式(回热式)制冷机的制冷效率,将在低温下(约10K)发生相变的重稀土磁性物质用作低温蓄冷材料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磁性物质在低温制冷机的应用前景是十分美好的。早在1920年,德拜(Debye)和吉奥克就在理论上提出利用磁热效应可以进行制冷。1933年用“绝热去磁冷却”法,从4.2K出发获得了0.8K的低温。随后,这种方法发展为“核去磁冷却”,对极低温,特别是μK级温度环境的生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现代低温物理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之一。根据用不同种类的过程连接上述两个等温过程,可以定义各磁卡诺循环是用绝热去磁和绝热磁化过程来连接两个等温过程的。在这两个绝热过程中,由于与外部系统之间没有热量的交换,因此系统的熵保持一定。

4 磁制冷的应用

目前,磁制冷在空间和核技术等国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这个领域里要求冷源设备的重量轻、振动和噪音小、可靠性高、操作方便、工作周期长、冷量范围和工作温度广。磁制冷机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例如,冷冻激光打靶的氘丸,核聚变的氘和氚丸,红外元件的冷却,磁窗系统的冷却,扫雷艇超导磁体的冷却等。另外,磁制冷主要应用在极地温和液

化氦等小规模的装置中。虽然多方面因素限制了磁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一技术终将因其环保、高效等特点成为一种无可代替的新方式。与此同时,磁制冷技术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为其实践应用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5 磁制冷技术发展需要更多、更大的突破磁制冷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制冷技术,现有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尚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研究:①针对相应的温区选择换热介质,设计出更佳的热开关或换热回路,提高换热效率。②加大对磁场的进一步分析,使磁体结构的设计更完善和合理。③不同的磁介质产生的附加磁场情况不同,例如附加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的磁介质为抗磁体(如铋、氢等),附加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的磁介质为顺磁体(如铁、锰)等。因此要不断加强对磁制冷材料的研制,通过改进工艺和材料重组制备性能更优越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鲍雨梅、张康达.磁制冷技术[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