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融资战略论文

融资战略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5:46

融资战略论文

融资战略论文例1

【论文摘要】当前讨论东北的振兴,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有了一个坚实的金融业支持方案和框架,振兴东北才有坚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东北地区才能更好地把东北本地的资源和东北以外的资源更好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利用起来,使其成为振兴东北的动力来源。从当前东北的金融业看,清除历史的不良资产包袱是东北地区金融业发挥其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改革投融资体制是切断银行业不良资产不断新增的制度性关键,而形成一个分工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则是有效发挥金融业支持作用的重点所在。当前,如何将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的战略有效地落到实处,已经成为经济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人注意到,当前推进东北的振兴,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例如,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好,能够为振兴东北创造条件。但是,在注意到上述各种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突出地强调一点,那就是:无论是外部增长环境,还是内部资源优势,都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东北振兴的充分条件。要将这些客观存在的优势条件转化为现实的振兴东北的动力,就不可能离开现代金融手段、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持。例如,没有金融资源的支持,如果不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对现有的传统国有企业主导的钢铁等产业进行改组改造,东北地区目前还具有一定优势地位的钢铁等产业就可能会在不长的时期内被其他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地区所赶上;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持,东北地区所具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未必就一定能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绩效看,那些发展最快的地区,往往不是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的地区,而常常是具有很强的金融资源整合能力、调动能力的地区。因此,当前我们讨论落实振兴东北,必须关注金融支持的策略选择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当前讨论东北的振兴,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有了一个坚实的金融业支持方案和框架,振兴东北才有坚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东北地区才能更好地把东北本地的资源和东北以外的资源更好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利用起来,使其成为振兴东北的动力来源。一、振兴东北的金融战略应以化解金融体系的历史包袱为前提当前,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被并称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课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振兴东北较之西部大开发难度更大,因为西部大开发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多考虑的是增量的问题,而振兴东北则首先必须面对历史包袱的问题,面对存量的消化问题。东北地区的金融体系要在振兴东北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首先就必须面对历史包袱问题,特别是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包袱问题。如果银行体系累积过高的不良资产,而银行又难以单独依靠自身的经营来消化,那么,必然会严重地制约银行对经济体系的支持能力。如同其他地区的银行一样,东北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中国经济转轨的成本,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根据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包袱是不可能仅仅依靠银行自身的努力来解决的,必须有待于不同形式的外部资金的注入,特别是政府的帮助。从全国的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状况看,当前我们披露的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口径过小的问题。目前银行界公布的基本上都是不良贷款比率,事实上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不良贷款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从机构的覆盖面来说,除了应当考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之外,还应考虑新兴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庞大系统形成的不良资产。最近,一些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也从不同的角度注意到这个问题。例如,标准普尔公司在最近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9年》中认为,即使目前中国银行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是准确真实的,在口径上也是低估的。原因主要是银行体系的分支机构很多,在运用五级贷款分类进行不良资产划分时难以保持一致的标准,可能存在低估的倾向,同时这些公布的不良贷款没有包括待清理抵债资产、通过债转股获得的股权等,因此,标准普尔估计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大概在44%~45%,较之以前他们的50%的估计是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从全国的情况看,按照目前的状况,商业银行仅仅依靠自己的经营改善,是不太可能在2009年前完成把不良资产率降到15%的目标,也不太可能在不长的时间

融资战略论文例2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融资战略论文例3

1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能及时、快速地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要求,还为企业提供了其他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在资本总额、息税前盈余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预期的每股收益也越高。

(2)负债的利息具有“抵税”作用。在会计处理中,负债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这就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3)在利率、汇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具有举债效应。因为债务到期时,企业是以帐面价值为准归还,一般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所以,当利率、汇率上升越高,企业因此而得到的潜在利益越大。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负债经营能够获得额外收益,西方的商界大亨也无不举债经营,向资金市场融资。1988年,对于报业王国麦道克来说是丰收的一年,麦道克通过施展铁腕,一举集资20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下。至此,麦道克已背负24亿美元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债务越滚越大,事业也越滚越大。在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不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只要企业运行良好,赢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可以良好运作。在1990年西方经济衰退以前,麦道克凭借各银行的支持,良好的信誉,超人的胆识,独特的经营,最终建立了年收入达60亿美元的报业王国。它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45%的英国报业,还把美国的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他的名下。

但有谁可以把握市场的瞬息万变呢?一旦企业负债过大,债主过多,对付起来也实属不易,一发牵动全身,投资风险特高。哪怕是碰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失误,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此时,企业负债越高,到期还款付息的压力也越大。用他人的资金为自己赚钱当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将影响你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商业信用、再融资能力,甚者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倒闭。

事实证明,当麦道克的流动资金不足以偿还到期的区区1000万元美元贷款时,各家银行、金融公司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贷款给他,麦道克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虽然,我们不能说这是其根本原因,但它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产生,只要美国匹兹堡的这家小银行把麦道克不能到期偿还其1000万美元的事闹到法庭,他就失去了商业上的信誉。不管你的报表上有多少利润,你规划的前景有多么美好,接下去就会有145家银行都会索还贷款。就是具有最佳支付能力的企业也受不了债权人联手要钱。这样一来,麦道克只有变卖资产以偿还债务,真的走到了事业的尽头。

2负债经营的风险与防范

2.1导致企业负债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稳健意识,行为过于冒险

负债经营是一种风险很大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的企业家都有很强的冒险意识。所以负债经营特别需要能够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措施。可是很多企业没有,或自认为本企业进行了信用管理,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和资金储备,信用管理的作用大打折扣,完全不足以防范风险。企业不能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忽视风险的存在,过度的负债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并直接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以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2防范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是保障企业销售增长率及赢利能力

当一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呈稳定增长趋势时,未来现金流量也会随之增长,对于成长型的企业来说,为了维持业务的高速增长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其偿债资金来源还是有保障的。而对于盲目对外投资者,一旦投资失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往往是致命的一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项目的无风险管理,即项目启动时不该有突出风险,项目启动后要时刻关注市场及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变化,保证项目按时投产、足量生产。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未来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建立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及时调整,最大限度控制风险。此外,企业还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考虑到企业用款高峰和低谷,以避免企业使用资金不当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麦道克的此次财务危机源于它的支付能力太差,债务遍地开花,从美国、英国、瑞士到印度、香港,能借到钱的地方他都去,债主高达146家,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的流动资金甚少,连1000万美元的调头资金都没有。所以,当银行通知他必须到期以现金偿还债务时,竟然一筹莫展。可见,适宜的资产负债率及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偿债能力对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2.3化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是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债务,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应当有相当的优良资产可供重组,一旦投资项目失败或出现其他麻烦,可通过重组资产偿还债务;或者有良好的信用,可再融资。负债经营的关键不是能否筹集到资金,而在于是否有强大的再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一定量的资金加快循环速度,实际上就实现了资金的增量。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努力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和运营效益,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减缓负债经营所带来的压力。

融资战略论文例4

一、引言

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已成为共识。我国在2010年确定了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力求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我国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我国开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更多的金融资源由传统产业流向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撑,合理的融资结构是提高新兴产业公司经营绩效、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探讨不同融资方式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新兴产业公司优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文献回顾

Modigliani 和Miller(1958)提出了MM定理,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但该理论是建立在不存在破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没有所得税等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之上的;1963年,Modigliani 和Miller把公司所得税纳入MM模型,认为负债程度与公司的价值正相关,企业的最佳融资结构是债务资本比例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Myers(1984)在MM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应遵循内源融资优于外源融资,债券融资优于股权融资的顺序;Petersen(1994)的研究表明,银行贷款是战略性中小型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银行贷款为企业提供了最廉价的融资方式;Booth等人(2001)以十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数据,发现受GDP增长速度因素的影响,除津巴布韦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J Chen和R Strange(2005)研究中国2003年972家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数据分析表明,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其负债率越低。

国内研究方面,肖彬(2011)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融资模式,在技术研发环节使用股权融资,而在产业化阶段的企业更适宜采用银行信贷等债权性融资;凌江怀、胡雯蓉(2012)以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比研究企业规模和融资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不同行业有各自的发展特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规模及股权资本对绩效影响不同,规模扩张和股权融资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营绩效,而传统产业却呈相反结论;胡吉亚(2014)选取6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作为样本,分析融资结构与产业经营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源融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间接融资与产业发展负相关,而股权融资、商业信用融资相关性不显著;蔚利芝、郭淑娟(2016)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融资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能提升上市公司绩效,而银行借款则有一定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融资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方面,对政府补助方式还缺乏实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现今我国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推动,政府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是否产生影响和影响是否显著还有待研究,另外,目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部分产业或七大产业范围内,对区域性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特定区域为研究范畴,更有利于企业融资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研究结果的稳定性;从研究结果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融资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结果持不同结论,主要原因在于设定的假设前提、选取的样本范围和研究的方法不同。为全面考虑不同融资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融资方式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结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为了进一步研究各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对新兴产业公司发展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1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广东省上市公司中主营业务属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并从中剔除ST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选取了111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我国从2010年开始确立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本文选取2012―2015年作为研究区间,样本公司数据资料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tata 11.0。

(二)研究假设

企业筹集资本的渠道主要有企业内部融资、银行信贷融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政府财政投入支持等方式。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内源融资优于外源融资,债券融资优于股权融资。由于内部融资主要产生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现金流,使用限制少,成本低,不需要支付股利或利息,没有还本付息压力,据此提出假设一:

H1:内部融资与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MM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具有避税效应,企业的价值随着债务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企业内部和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不同,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越大,给投资者传递出企业具有很好的价值,绩效越好。据此提出假设二:

H2:银行信贷融资与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而股权融资不需要还本付息,且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据此提出假设三:

H3:股权融资与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政府补助是以一种无偿的方式向企业提供财务资源,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还能给外界传递政府态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据此提出假设四:

H4:政府补助与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

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根据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本文研究的需要,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销售毛利率及研发投入等作为控制变量。

(四)各变量定义及计算公式(见表1)

(五)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前述变量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

Roe=α1+β1Bfit+β2Sfit+β3Ifit+β4Govit+β5Rdit+β6Levit+β7Lntait+β8Gdblit+β9Mlit+ε

其中,i代表不同的企业,t为年份,β为相应变量的系数,ε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较好,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0.0654,但产业内发展不平衡,盈利分化较大,净资产收益率最大能达到45.6%,而最低的却是负值。

从融资结构来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偏好于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平均值为39.6%,而银行信贷融资和内部融资平均值均为15.6%。银行信贷融资对于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还较薄弱,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为了确保面板数据的平稳性,避免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需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STATA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LLC检验,所有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显著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三)豪斯曼检验

运用STATA11.0软件对模型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对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豪斯曼检验的P值为0.0000,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四)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得出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以看出,面板数据回归的R-sq系数为0.4161,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根据回归系数的T检验可发现,所有解释变量t值对应的P值均小于0.1,通过了检验,显著性水平较强。其中,银行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系数分别为0.144和0.217,表明这两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正面效应,假设1和假设2成立。而留存收益融资和政府补助的系数分别为1.03和1.67,对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和假设4成立。且留存收益融资和政府补助的系数明显高于银行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更强。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占融资结构比例最大,而银行融资和内源融资比例偏低。(2)各种不同融资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3)各融资方式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由强到弱分别是政府补助、留存收益融资、股权融资和银行信贷融资。

(二)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风险较大,难以获得大规模的信贷支持,应该以政府财政支持和内源融资渠道为主,利用孵化基金、“创投基金”和各类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初创期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企业成长期阶段,企业达到一定发展规模,风险相对较小,可以采取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募集发展所需的大规模资本。在成熟阶段,经营风险较低,可以适当加大企业的财务杠杆,提高负债比率,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二,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力度,完善政府扶持体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性、高风险性、长周期性等特点,而政府补助是以一种无偿的方式向企业提供财务资源,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首先,广东省政府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力度,并根据新兴产业中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定差异化的产业补贴模式。其次,通过运用财政拨款、税收优惠、贴息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政府扶持体系,向外界传递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信号,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Miller M.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53):261-297.

[2]Modigliani F,Miller M.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433-443.

[3]Myers S C,Majluf N 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ivisions when firm have information the Investor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187-221.

[4]Petersen.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4,49(1):3-37.

融资战略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在企业发展中需要保持企业投融资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一般会采用集中投资和采用内部融资为主的战略,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集中化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模式。在企业走向才成熟以后会采取多元化战略模式,由此可见企业投融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策略。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发展好企业投融资战略。

一、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提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从现代经济发展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看,财务管理只是适用于以往的企业发展情况,因此找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必须要从企业现实管理出发,以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关联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完善。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上世纪我国企业管理学家,首次提出将财务管理理论扩展到财务战略方面,要让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相互结合。学者对财务战略的定义大体为,为了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行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财务竞争优势,要在保证企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资金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规划,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正常运行。在企业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和企业最为密切且效果最为明显的便是投融资战略。

(二)投融资战略分析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和企业总体战略最为密切的便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所以说财务战略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投融资战略,但是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投融资战略分析方面尚不全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当时的企业多数的资金都是靠国家政府拨款,所以企业很少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以说企业在投融资战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到因为之前对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我国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

二、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

企业战略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企业战略一体化、企业加强型战略、企业多元经营战略和企业防御型战略这四种。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投融资战略,它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投融资战略可以还分为三种类型。

(一)扩张性投融资战略

扩张性投融资战略主要是实现企业资产迅速扩展为目的的,它的开展要在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前提下开展下去,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要将多数的资金进行留存,而对于在企业扩展存在的资金短缺的情况必须要及时的对资金进行筹集。在筹集过程中不是采用企业股权筹集而是采取负债的方式。

(二)稳定性投融资战略

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绩效不断提高和资金规模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扩展的性质。在实施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时候,一般会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优化和配置,做好提高企业资金高效利用率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一般是将企业利润的累积作为企业稳定扩展的重要基础资金来源。“适度资金负债、中度的经济收益、适度分配”等特征是稳定性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特性。

(三)防御型投融资战略

防御型投融资战略是防止财务出现危机和保证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实行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减少财务危机发生几率,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一般将减少现金利用作为防御型的主要任务。可以采取削减的方式和盘活存量资金的方式,来节约企业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个方案的制定主要的特点为“低负债、低收益和高利润分配”。不论是那种方案的实施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案。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

因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上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尤其是企业投融资战略方面,所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从资金投放和筹集方面对企业投融资进行分析,并且还对融资的目的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有,投资规模、投资方向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研究。并且还对投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投资效果会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如果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规模对所有的资金进行规划必定会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规模进行分析的,并且还有符合资源优化战略目标要求,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对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资金分配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企业战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企业规模设定等方面,还有就是企业对外扩大投资等。企业投资战略还包括对新产品的开发。总之企业投资展览会包含很多方面。

(二)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投融资战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企业融资不仅是企业战略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并且筹集的资金还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到企业竞争实力。企业融资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现状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企业资金筹集整体目标和整体结构进行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目的。具体资金筹集实施计划不是企业融资战略,因为企业融资战略是时刻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靠度,并且企业融资战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产投资成本。投资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保证企业融资效益和企业整体融资的方法基础上,来完成的。

(三)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分析

投融资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很相似,企业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一般包括三部分,投融资战略规划、投融资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总体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在企业战略的总目标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总体战略方案。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对投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且还要和企业制定的目标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性。在企业实施投融资战略方案以后,要对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全方位控制,及时的修订投融资战略。不论怎样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要在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不能让企业投融资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独立出来,要始终将企业投融资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管理和投融资战略的研究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和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等方面来帮助企业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从这三方面看不论怎样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采用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是必要的前提,并且整个企业投融资战略中对企业投融资形式的选用必须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美英.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2]戴鹤鹏.HB公司投融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8.

融资战略论文例6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战略;动态能力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financing strategy;dynamic cap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46-02

0引言

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大量的民营企业由于遭遇融资瓶颈,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继续生存。国际经济局势的动荡和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更加加剧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能力和融资需求也不尽相同,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需制定出长期发展战略,将维系企业资金来源的融资决策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成长对融资战略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改善。本文试图引入动态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民营企业如何构建动态环境下的融资战略体系,以获取持久的融资能力和竞争优势。

1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在战略管理领域,竞争优势的寻求一直是战略研究的主题。1997年,Teece等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动态能力反应了公司在既定路径上和现有市场地位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Eisenhardt(2000)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为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化而使用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整合、重新构建、获得和放弃资源的过程。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的战略常规,是一组专有和可识别的过程,如产品开发、战略决策、联盟等,当市场出现冲突、分裂、演进、消亡时,公司以此达到新的资源配置。

我国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和具体形成机制进行了更直接和深入的研究。焦豪(2008)等人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洞察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和变革更新能力四个维度[3]。曹红军等构建的动态能力维度模型包括五个维度,即动态信息利用能力、动态资源获取能力、动态内部整合能力、动态资源释放能力和动态外部协调能力,并进一步分析了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动态信息能力与其他四个维度有直接正相关关系,强调了信息和知识学习在培育动态能力过程中的独特作用[4]。此外,不少学者开始将动态能力观引入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2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民营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2.1 民营企业持续战略融资能力――动态能力的转化企业的持续战略能力是指企业在其整体发展过程及其能力形成过程中,为了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和自身不断学习、创新,能够创造高于市场价值的战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而其他任何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都无法成功实施这些战略,因此这种能力具有专有性和不可复制或模仿性,它以企业资源累积为基础,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积累性学识,是一种长期获取能力的能力和眼光以及持续的创新机制[4]。即可以认为持续战略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一种转化形式,而在融资环节的体现就是持续战略融资能力。

我国民营企业为数众多,普遍存活时间却不长,融资能力不足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陷入成长的困境中。历史研究表明,融资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功能战略,对企业扩张和永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融资决策将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而融资结构会进一步引起企业价值的提升或者降低。因此融资决策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竞争类型和战略类型做出相机决策[5]。在动态能力观下,融资战略应该随着外部融资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进行调整,以维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和实现融资环节的价值增加,这不仅要求融资战略本身具有战略柔性,还需要企业的其他环节为获取融资优势提供支撑。

2.2 民营企业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排序

2.2.1 战略融资动态能力的维度根据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影响融资能力的财务指标,还要充分纳入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素,并结合产业政策和企业产品结构的匹配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战略管理理论、融资决策和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作用于融资战略的动态能力维度:①环境洞察能力。环境洞察能力是企业感知和利用与环境变化相关信息的能力,企业在关注融资动态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资本市场和政府政策变化趋势,而且要搜集与产业、行业和产品相关的信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中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②财务资源获取能力。财务资源获取能力是企业为了满足环境变化而获得维持其融资能力、保持后续融资渠道畅通的财务资源的能力。资源是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融资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资金愿意流入企业的内部环境。③融资战略弹性。融资战略弹性是指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并尽量减少资本结构的刚性,具体通过合理安排融资模式和期限结构来实现,以为将来融资战略的调整打下基础。④动态内部整合能力。动态内部整合能力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动态的协调和组织内部人员、资源以及生产规模甚至企业战略以树立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内部整合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柔性,表现为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创新型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创新的政策支持都有利于组织柔性能力的培养。

2.2.2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为了对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2.2.1 构建评价系统递阶层次结构根据层次分析法,将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层(A)、准则层(B)、判别层(C)。其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依据层次分析法,在递阶层次结构基础上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采用两两指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同一层次中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因素的重要性,由专家进行打分,给出标度值bij(i,j=1,2…,n),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n阶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级标度,并用“和积法”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表2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

2.2.2.2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从动态能力的形成路径和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对外部信息的获取和环境的预测是动态能力产生作用的首要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决策执行的整个过程;而决策执行的效率和动态能力作用的效果如何,则主要取决于组织响应能力。因此,环境洞察能力和动态整合能力相对于其他维度来说,对动态能力有着更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对专家进行问询,得到如表3所示的判断矩阵:

经计算求得,权重向量WB=(0.394,0.137,0.075,0.394),最大特征值λmax=4.004。对一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4.004-4)/(4-1)=0.001(n为判断矩阵阶数), RI由表4查出为0.90,得到:CR=CI/RI=0.001/0.9=0.001,CR

2.2.2.3 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同一级指标权重确定过程相同,首先对各维度下的判别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两两指标的标度值根据专家评判和数据资料综合确定。表5、表6、表7、表8分别为四个维度下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经计算求得,准则层各维度B1、B2、B3、B4下的指标权重向量如:

WC1=(0.572,0.109,0.109,0.209),λmax=4.004,CR=CI/RI=0.002

WC2=(0.097,0.555,0.097,0.252),λmax=4.044,CR=CI/RI=0.016

WC3=(0.230,0.648,0.122),λmax=3.004,CR=CI/RI=0.003

WC4=(0.518,0.284,0.099,0.099),λmax=4.004,CR=CI/RI=0.002

所有CR均小于0.1,所以二级指标的四个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到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体系各层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各级指标权重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融资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①信息是构成动态能力的核心基础,对金融环境尤其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了解是环境洞察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②民营企业的成长潜力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信用级别关系到投资风险的高低,因此对资金的获取尤为重要;③偿债能力反映出企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应尽量减小资本结构刚性,保持良好的融资弹性;④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者的战略决策能力和组织成员的协调能力是影响内部整合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组织灵活性的优势,创造学习型文化氛围,并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增强企业动态整合能力。

3结论

在现有关于动态能力观的文献中,对于其在融资领域的应用鲜有著述。本文探索性的将动态能力理论与企业融资战略结合起来,旨在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融资能力的影响,希望能为民营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特征和动态环境的融资战略提供参考。

由于动态能力内涵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和作者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所提出的战略融资动态能力的维度和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企业也可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各指标的权重。将文中所提二级指标进行细化,并对其中定性指标的量化和归一化处理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2]刘明霞.动态能力研究:述评、比较与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4,(10):188-191.

[3]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导向[J].管理世界,2008,(4):91-106.

[4]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_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科学,2009,(1):36-44.

[5]徐建党,余来文.企业动态能力与持续战略能力研究[J].企业论坛,2006,(SUPPLEMENT):131-132.

融资战略论文例7

除央企和“准国家队”国资企业(除央企之外的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生力军,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瞩目。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大连万达鲸吞美国AMC院线,一系列海外并购的重头戏也让民营企业站到了中国海外并购舞台的聚光灯下。

如果说,并购的签约仪式只是并购的上半场的博弈,那么,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并购之后的整合,就是并购的下一个难关,它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企业的头上。有数据显示,并购之后能真正达到当初预期的只有20%左右。

并购舞台的聚光灯下,如何整合已成为并购的另一场战争。不论是华能经验,还是“吉沃”融合,先行者的实践和第三方专家的实操方略及感悟,都是破解并购融合难题重要的参考药方。

华能之鉴

在并购三年之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基本可定义为“成功”,在此过程中,我们从中借鉴一些具体经验。

1

财务估值全面。华能国际在并购之初,对项目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参照国际市场同类交易,运行可比公司分析法和可比交易分析法,通过市盈率模型、企业价值/EBITDA模型、企业价值/兆瓦模型以及当时亚太市场同类并购交易的兆瓦价值等指标对项目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确定了项目报价区间。

2

合理安排融资。华能国际在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时,设计出了最优融资结构,其中有:采用杠杠融资并购模式;保持壳公司积极稳健的资本结构;优化股本资金来源;合理配置公司融资额度;按照国际惯例充分发挥无追索权项目融资的优势。

3

在收购大士能源的案例中,华能国际充分利用项目自身融资优势,在新加坡本地开展项目融资,借助新加坡本地银行和国际银行进行融资安排,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利息预提税。同时,在2009年华能国际对大士能源的重组和再融资中,由于部分并购贷款来自中银香港,华能国际借重组安排顺利将中资银行贷款行所属地由中国香港转至中国内地,从而使中资银行的利息预提税从15%降至了7%,充分发挥了中资银行的融资优势。

“吉沃”融合

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也颇为关键。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沃尔沃汽车全球董事李东辉在谈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文化整合时就深有体会,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瑞典文化都要进行融合,毕竟沃尔沃是一家全球性公司,其管理层中既有德国人又有瑞典人、英国人、法国人等,文化融合就更加必要和关键。

对此,吉利在其拥有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专门设立了全球性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了近20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香港和北京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任研究员,以探讨和研究全球型企业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造性的提出了“放虎归山”战略,要求充分尊重沃尔沃特有的经营方式和保持高端的技术和品牌的需求,同时也给沃尔沃建立全球一流水准的董事会和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李东辉认为,当前企业并购时需要注意的是,并购融合建议要在战略与人的层面上双管齐下。

其一,战略层面。对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比如戴姆勒和雷诺,其并购战略目标多集中于优化成本与协同效用;反观新兴经济企业,比如塔塔和上汽,却着力于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优势技术、拓展市场空间。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新兴经济企业,无论其并购战略立足于哪一点,并购方都面临着融合战略层面的挑战,诸如:如何制定并购后融合战略,如何为融合战略设定战略目标,以及按照怎样的时间表推进融合战略实施。

其二,人的层面。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新兴经济企业,无论并购融合结果成败如何,其在并购融合过程中都面临着人的挑战。任何重大兼并收购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都是一个充满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身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面临着心理与文化的双重冲击。

链接:并购融合建议

1、在并购交易结束前即开始筹备具有阶段性的融合战略;

2、摆脱融合战略的“并购方本位”主义;

3、选择一支具有文化包容性且能精诚团结的融合团队;

4、通过并购后的融合实现组织结构的协调一致;

融资战略论文例8

关键词:企业融资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

为适应时展对企业管理和发展提出的的迫切要求,财务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资金不足一直是导致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倒闭的最主要原因,融资问题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根据企业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战略,保证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对周期性因素认识不足,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对周期性因素考虑较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战略理论的相关性分析,对企业融资战略选择进行研究。

企业融资战略涵义和特征

(一)涵义

所谓融资就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合适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经济有效地为企业融通所需要的资金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开始,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的成长就是一部不断融资的历史。

企业融资战略既是企业财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先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再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特征

首先,融资战略是用战略的思想解决融资方面的问题而制定出的一系列决策。企业融资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一部分,与企业战略之间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企业战略处于主导地位,对企业融资战略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融资战略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持的作用。

其次,融资战略是针对企业长期发展状况而制定的。作为战略就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融资战略目标必须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对长期内的资金需求,以及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方式和渠道等因素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

最后,融资战略的制定要充分关注和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甚至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现金流状况、投资规模和期限等内容。因此,企业的融资战略也必须是动态的,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总之,企业融资战略是其财务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它是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融资活动进行的系统安排和科学规划,是企业融资活动的指导思想。通过经济有效的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服务。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简述

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也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企业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也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等不同生命阶段。这几个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最终都要走向死亡。与一般的生物体一样,企业也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生物体,它并不完全遵从生物体的生命周期规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寿命。生物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最终都要走向死亡。而企业并不必然死亡,它不存在必然导致死亡的因素。企业可以克服内外部的不利因素,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并一直存活下去,实现基业长青。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其提出就得到了很多理论学者的关注,并且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就有十几种不同的观点。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四阶段理论,它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本文后面也将以四阶段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战略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决策,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决策时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分析,后面在执行战略时也会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进行跟踪、检验。融资战略作为企业众多战略中的一种,当然也要进行同样的操作。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所作出的决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考虑周期性因素,只有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制定正确的决策。

一般认为,在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实力都是不一样的,企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如何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源和实力,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的企业融资战略,从而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机会,筹措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同时降低资金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的最大效益,是企业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包括竞争环境、财务环境、合作环境、生产环境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企业也必须适应周围环境,制定合适的融资战略。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处的不同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融资战略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有助于帮助管理者识别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及时调整企业的融资战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由于周期性因素对企业融资战略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使得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同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直接为企业制定融资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融资战略选择

(一)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战略

初创期的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险较高,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企业成立初期,需要购买好租赁土地建设厂房,还需要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开辟销售渠道,这些都属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这部分投资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资金的回收期长,短期内难以收回。但企业短期内很难有较多收益去弥补或偿还初期投资。综上考虑,在该阶段应以权益性融资为最佳资金来源。

在初创期企业应通过权益资本进行融资,为企业建立安全、稳定的财务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初创期不适合采取负债筹资,首先是因为初创期的企业资产规模小,生产经营不稳定,破产倒闭的风险大,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的社会地位低、还不被社会金融机构所了解和认同,因此通过债权融资的渠道非常狭窄;其次由于初创期的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性大,因此即使可以通过债权融资,债权人在出借资本时必然要求以较高的利息为前提,从而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很高,这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最后,从企业节税的角度而言,初创期企业应税收益很少,负债经营的节税效应也不明显。由上三点,债务性融资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并不适合。而权益性融资基本都是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作为投资回报的,不存在短期的还本付息压力,因此,不会对企业的初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企业拥有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全力发展企业。

权益性融资主要有个人投资者、政府投资、机构投资者三大类。首先,企业可以在内部员工之间进行融资,最主要的是企业创始人的自由储蓄资金,它是初创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另外现在所谓的天使投资越来越多,即那些有投资经验和资金实力的个人,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获得其股票,等企业发展成熟后在市场出售该股票从而获取差价的一种投资行为,天使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发展趋势良好,它对于初创期企业的发展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和明显。其次是政府投资,包括政策性拨款或者是政府的基金参股,政府投资一般主要是起引导或扶持作用,其资金量较小,但政府投资的资金成本低,风险小,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个是机构投资者,也就是所谓的风险投资,它由证券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机构出资,它们的资金实力强大,并且具有专门的经验丰富管理团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对于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权益性投资里面非常活跃的一个主体。

(二)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如果顺利度过初创期而进入成长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支出,以及企业的研发投入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资金仍然紧张,不可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企业原有股东的资金基本上都已经全部投入进来,内部融资资金量有限,因此主要依靠外部融资。首先就是债务性融资。因为到了成长期,企业的发展基本稳定,未来发展潜力逐渐被认识,企业的社会信用度得到提高,因此具备从社会进行融资的条件,而且这时候债权人要求的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较小,而且债务融资可以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因此,债务性融资是一个很好的融资选择。

(三)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各种投资基本完成,企业生产运营也基本稳定,企业内部剩余资金充足,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可以考虑内部融资。其中,留存收益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内部融资方式。与发行股票和举债相比,内部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风险小、任用自如等众多优点。另外一种融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对于企业发展以及利益相关者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通过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资金;其次企业上市对于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也有利于企业的规范化运作。最后,企业上市可以为企业股东带来经济利益,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衰退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进入衰退期也就意味着企业在这一领域失去了竞争力,面临着退出市场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企业可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进入新的发展领域实现企业再生。经过长期的发展,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因此在向新领域发展时首先还是考虑内部融资,将企业的留存收益作为初创期的初始投资,可以充分发挥自有资金的价值,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其次还可以考虑债务性融资。企业在行业内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树立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信用,因此,企业具有很好的债务融资渠道,而且相对于权益性融资而言,债务融资的资金成本要低,并且会保证企业的控制权不被分散,还能利用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好处。它可以很好的配合企业的内部融资,通过两种融资渠道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融资效果。

结论

影响企业的融资战略的因素是多维的,因此我们对其研究时需要选择一个较为科学的视角。本文从企业生命的维度来审视企业如何做出较为满意的融资战略,将为企业具体实际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融资战略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073-005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从全球不同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来看,中国这几年来的排名稳步上升,已经排在了第二位。中国的举手投足都备受关注,围绕中国存在的诸多金融问题更显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资本流动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外汇储备均衡问题、国内金融改革问题、中国国际金融话语权问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应当从历史的、发展的、人本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严谨的分析。因为“当代金融问题,首先是战略性、宏观性问题,然后才是战术性、微观性问题。”(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先发制人。战略正是一种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选择。事先对国家金融发展的历史演进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分析与研判,才能作出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1]

一、金融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金融战略核心要素亟待调整

金融战略的制定与一国的经济战略、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金融战略设计仅把金融结构观作为核心要素,已经不能安全维护一国的金融、经济利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力量不再仅仅决定于经济规则。政府间的政策博弈将加大经济规则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战略的核心要素应该加入对国与国之间政策博弈组合的研究。金融战略核心要素的设计需要现代经济、金融学理论,更需要能够反映大国兴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除了汇率问题、货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国内金融改革、金融人才培养外,金融话语权的把握也是组成金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标准制定的参与,如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国际会计准则、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比率的标准等。这一系列问题表面上看是战术性的技术问题,实则是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国家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同样需要高度重视。

(二)“大金融”、“强金融”的金融战略亟待实施

大国金融并不完全在于其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全球金融资源掌控力和核心竞争力。相比较苏联解体后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已经下降了许多。但是伦敦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至今仍被世人敬仰。风雨飘摇了近百年的中国,论规模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国际金融地位。人民币尚不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资本账户尚没有完全开放,在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中中国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国家层面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金融市场上对于海外资金尚不能让其自由进出。学者夏斌于2007年提出“金融弱国”这一概念。因此如何快速地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地位相符合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业是我们面向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2]

(三)国内金融改革战略中的市场化进程仍需推进

国内金融改革战略中的市场化进程推进是指中国亟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改革目标。从国内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老问题”利率市场化和IPO注册制,到市场化进程中新发展的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问题,我国国内金融的市场化进程仍需推进。应该明确国内金融改革中的市场化进程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过程,市场化进程中的各因素此消彼长。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同业间拆借率开始,到2014年周小川行长在“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提出两年内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逐步加快;IPO注册制长期以来备受诟病,从最新的官方动态来看,注册制改革的方案渐行渐近,但预计在2014年年底出台的改革方案草案至今尚未出台;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民营银行问题和互联网金融问题又成为市场化进程中的新要素。因此国内金融改革战略中的市场化问题仍需推进。

(四)开放环境下金融战略的时机把握仍需斟酌

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是与中国经济规模相对应的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开放环境下金融战略的实施并不能一蹴而就,“金融国门”的过快打开是及其危险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为进一步获得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中国也必将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然而,在现行的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风险与危机并存。中国在打开“金融国门”之前应该首先打好金融强国的基础,在国内金融战略的推进进程中,逐渐地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国内金融效率,加大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广度和深度。在国内金融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把握开放环境下金融战略的时机选择,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国际市场动荡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3]

二、国内金融改革中的战略规划体现

(一)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渐进性。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商品经济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的资源属性得到确立。然而,政府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加剧,这决定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既要有战略高度、统筹兼顾,又要突出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现有银行体系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框架结构合理、管理体制完善上,健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加强行业系统性风险控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经济体系中大量存在的强位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引导商业性金融体系,逐步创造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适度竞争的环境;对政策性金融的异化回归问题区别对待,原有的政策性金融应当加强确立其政策性地位,确保其实力与责任相对应,已经异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回归本源,或者将其完全商业化再重新建立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其原有的职责。但是,不能存在享有国家政策性优惠待遇的商业性银行存在,这样容易造成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竞争,既不利于商业性银行的发展,也不利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不可放任自流。努力做到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不同的业务范围、业务对象提供全面、系统、完善的金融服务,通过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维一体”的金融架构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4]

(二)金融构造方式的选择

在研究具体的金融构造方式中,总结归纳为:自然初始构造与自然再构造,人为初始构造与人为再构造。当然,我们也发现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组合会发生变化。在这里我们应当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应当以自然再构造方式为主,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人为再构造方式。自然再构造的方式有利于原有金融、经济体制作用的发挥,对金融、经济在原有繁荣程度上扩大繁荣具有一定作用,其顺周期性明显,这是其优点。但是其缺点也在这里,泡沫经济在经济深度繁荣的过程中产生,如何避免这一构造方式带来的缺陷,是一个很难被量化的问题。人为再构造的方式有利于对原有不合理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其对于已经处于困难时期的经济体来说尤为明显。人为再构造有利于金融体制迅速地变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地调动金融资源(这里主要是金融制度资源),改变人们预期,在短时间内增强经济、金融活力。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增长或发展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在合适的时间必须选择退出,将金融发展回归于以自然再构造方式为主,这里合适时间的选择是最难的。如上所述,我们认为不同的金融构造方式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都具有作用。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应当采用不同的构造方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采取不同的构造方式组合。

(三)市场化原则与中国化原则的协调

注重市场化原则与中国化原则的协调统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中国梦,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去空谈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梦。中国的市场化不应当理解为完全的市场化,应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化。在这一背景下,金融研究应当更重视人文、人本金融的研究,处理好商业性金融与人文、人本关怀关爱的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相互关系,不应当厚此薄彼,如果都在利益面前一哄而上、唯利是图,在困难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一个国家是很难实现科学发展的。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在1987年就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或外国化。同时白钦先教授还指出一个民族在吸收和接受别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有能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被同化、异化或弱化。白钦先教授提出的观点是针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但同样适用于现阶段中国的市场化问题。国内金融战略的发展要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性。例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渐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但我国金融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不应该也不能完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板进行照搬照抄,在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下和混业经营环境尚不成熟的条件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即为金融发展市场化与中国化协调下的产物。[5]

(四)金融人才培养问题

“良好的金融意识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资财之源,是稀缺资源,当前全球都是短缺的,供给不足的,求之不得的”(白钦先,1999)。一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该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类现代文明是漫长人类历史的真实映射,一个迷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会有光明的未来,更谈不上民族梦想的实现。具体到金融人才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指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培养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返和漫游的人才”,这是对中华文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更深认识,是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中学为体、中西合璧”。

大学应当成为金融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实施基地。现代金融发展的多功能型与传统金融中介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近百年的多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充分。无论是以货币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院教学模式,还是以公司财务、金融工程以及现代统计方法为基础的商学院教学模式,都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既需要具有统筹兼顾、掌控全局的金融将才,也需要能够精通处理微观金融业务、产品创新的金融人员,两者缺一不可。同时,现代化的金融学人才培养,也需要“走出去、引进来”,增加校内校外、国内国际的交流来往。在可预见的将来,金融仍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

三、开放环境下的金融战略规划

(一)汇率问题。在战略视角下分析汇率问题,首先面对的就是对汇率本质的认识,汇率是什么?汇率是一国战略性的调节工具,尤其是在大国的转型发展、深化开放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必须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夏斌2011)。而这一有管理的依据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规模、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应当选择不同的汇率战略。不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浮动汇率制度下,都曾发生过金融危机。(2)危机不是某种汇率制的“专利”,但是突出的特点就是危机的爆发都体现了汇率政策的调整滞后性。相对来说经济大国的汇率政策选择自由度更大,也更能体现独立自主。经济规模小的国家在这方面的选择非常有限,依附性较强。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要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要本着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和经济转型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而引发的短期利益相结合,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发展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不论是经济转型,还是金融开放、货币国际化,都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7]

(二)资本开放问题。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有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在这一大的目标指向之下,资本账户的开放不可避免。资本账户管理是汇率制度的一种补充(夏斌2011),与汇率制度共同影响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在按照西方理论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中,危机频发且出现过倒退。从这些危机的国家来看,汇率政策、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与国内经济、金融改革的不协调,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资本账户开放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促进金融危机爆发。在确定了资本账户的开放不可避免这一目标之下,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资本账户开放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自主、开放、渐进、可控,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金融的发展、资本账户的开放。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适度较高的外汇储备的必要性,它可以缓冲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冲击。近些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为我国资本账户的有节奏开放创造了有利因素。资本账户开放要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相适应,推进宏观调控手段向以价格、间接工具为主。对因政治因素的资本流出入,以特殊的资本流动管理方式解决应对。[8]

(三)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无论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还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都是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2009)宣布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大国两个金融中心会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大国的崛起需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心,从古代的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到现在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一个又一个的大国经历中心的转移。在一国两制的国情下,双金融中心应当能够更好地推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在双金融中心的问题上我们应当看到在不久之后的共同发展问题,而不是争论于二者的定位问题。在香港不远处的新加坡,在上海不远处的东京,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才是沪港需要联合应对的竞争对象。在现阶段,对香港来说,要将其发展战略积极纳入国家有序开放的金融战略之中,要帮助上海加速适应自身的新定位;对于上海来说,要尽快适应自身的新定位,在转型成功之后与香港共同协调发展,共同应对国际间的竞争。两地应共发展、共进退。[9]

(四)货币国际化问题。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白钦先在其金融资源论中指出,金融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其特殊性在于可以用它配置其他的资源。如果将这一思想放在开放性的环境之下,并结合基辛格的论断,我们不难发现货币国际化对一个世界大国的异常重要性。金融资源(包括货币)不但可以用来发展本国经济,还可以用来作为侵略、破坏他国的工具,而且更加“文明”、隐蔽,这对于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意义非凡。从世界货币金融发展史看,一国货币最后能否成功国际化,最终由该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一国对货币国际化问题认识的越早越透彻,其就越有主动权。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现实的紧迫性,但是尽管如此,还要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追求稳定的区域化目标,再逐步推进应当作为可行的选项。[10]

(五)提升金融话语权问题。金融话语权的把握也是组成金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标准制定的参与,如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国际会计准则、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比率的标准等。在现有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格局中,存在霸权――非霸权的话语分布结构,其功能包括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与稳定的积极作用和制造发展幻觉、用假象替代真实、安排等级、树立国际权威等四个方面的消极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的国际金融话语霸权现在受到多方挑战。中国应该抓紧这一时机强化自身的国际话语权。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强本土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积极参与国际性金融议题研究,加快完善本土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体系,鼓励支持其走出去。

四、总 结

金融发展战略是一个体现金融体制演变历程的载体。总结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主要有:1.金融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正确对待金融创新,通过创新可以分散个体风险,但会累积系统风险,单纯的金融逐利性会加剧这种金融负功能;3.重视金融功能在金融体制演变、金融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合理金融架构要有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协调发展;4.注重金融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的统一,不能厚此薄彼;5.注意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协调进行;6.注重金融开放与经济改革的协调统一;7.注重本国金融理论的建设与发展;8.注重国家金融安全的保障建设;9.注重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维护;10.注重国家金融改革、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协调。

在金融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当以金融本质演进基础上的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为核心,充分考虑金融资源的多层次性,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研究基础,以金融效率为研究归宿。处理好本国金融战略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即如何在发展中突破零和博弈,如何在推动世界金融、经济发展中实现本国金融、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11]

注释:

(1)引自白钦先《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挑战与启示》,《世界经济》1999第6期。

(2)历史上对固定、浮动汇率制度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始终难有定论。西方学者分别以弗里德曼和金德尔伯格为主要代表。

参考文献:

[1]郑长德.发展金融学[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J].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82-291.

[3]白钦先.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挑战与启示[J].世界经济,1999,(06):11-19.

[4]白钦先.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改革、制度、危机与增长[J].经济评论,2013,(04):159-160.

[5]张谊浩,裴平,方先明.国际金融话语权及中国方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1):12-13.

[6]葛兆强.中国金融发展四题[J].长白学刊,2013,(02):101-108.

[7]邹薇,杜阳.美元本位制视角下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渠道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3):85-89.

[8]段军山,魏友兰,马宇.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检验[J].经济经纬,2013,(03):145-149.

融资战略论文例1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的强烈冲击,市场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它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财政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人们注意到在众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环境因素中,周期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下企业财务战略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企业能否在双周期模式的影响下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成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在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环境下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得出如何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的结论。在传统的理论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单一周期性因素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不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财务战略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因此,创新性的将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在双周期模式影响下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状况,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应时制宜”的根据周期性因素做出合理的财务战略。基于双周期模式下的财务战略适应性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对企业实行财务战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二、周期理论和企业财务战略理论的融合

( 一 )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理论。在萨谬尔森和诺德豪斯(1998)合著的《经济学》中,给出了关于经济周期精确地定义,也是本文研究经济周期的理论来源。作者认为,经济周期是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收缩或者扩张为标志,持续两年至十年的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量的波动。笔者将经济周期主要划分为经济紧缩期和扩张期两个阶段。经济紧缩期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下降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生产力的持续扩张而导致通货紧缩压力增大,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来抵御通货膨胀的压力,由此带来产业生产能力的下降而生产成本却上升的不利影响,房地产、投资等相关产业也大幅降低支出,从而整个市场经济陷入低迷状态。经济扩张期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上涨为主要特征,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经济由低迷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中过剩产能逐渐被清出市场,市场的就业机会增加,顾客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从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产业周期理论。产业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被称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是由美国人雷蒙德・弗农(1966)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Gort和Klepper(1982)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即G- K模型,旨在通过厂商数量划分产品的处在的生命周期,以46个产品样本帧,并对样本帧进行了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成长周期会对厂商的数目产生影响,从而将产业划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在国内外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将产业周期划分为产业引入期、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和产业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引入期又称为产业初创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产业刚刚诞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创业企业进行产业投资,位于产业引入期的企业,研发费用较高,而且产品市场需求量小,销售收入低。同时,在引入阶段,企业还可能因财务问题而引发破产的危险。在成长期,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主导市场,该产业的产品经过良好的市场营销和顾客的广泛体验,逐渐赢得消费者的偏好和欢迎,市场需求逐渐上升。成熟期主要特征是市场增长率较低,市场需求的增长率趋于稳定,行业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更为困难。衰退期表现出的特征是市场增长率下降,消费者需求降低,产品种类减少,产业逐渐走向衰退。

( 二 )企业财务战略理论 企业财务战略理论是战略理论与公司财务管理的结合,它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并对战略管理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理论,必须同时具备战略特性和财务特性。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战略的研究,整个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财务战略定义的统一认识。笔者综合各方研究成果,将财务战略重新定义为: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制定出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财务规划。

( 三 )企业财务战略理论和周期理论的融合本文创造性的将周期理论和企业财务战略理论融合起来进行研究,即研究企业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时,应该如何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另外,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不仅仅只受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内部财务资金运作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来自宏观经济周期和微观的产业周期两个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这两个周期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配合企业整体战略,财务战略的制定要将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纳入考虑,即时调整和改变财务战略。

三、经济周期环境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 一 )经济周期环境财务战略(1)经济紧缩期的财务战略。在经济紧缩阶段,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萎靡的影响下,出现生产过剩和产品滞销的现象。筹资战略上,为了应对市场需求降低和规模减小,企业应该采取收缩性财务战略,尽力偿还企业债务减少利息支出,同时下调债务资本的比例。在投资战略上,由于紧缩期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应减少投资高风险项目,利用闲置资金加强研发能力,努力开拓新产品和新技术,在经济恢复时,能抢占市场先机。而现金短缺的企业就应该实行退却战略。在利润分配战略上,对于没有财务危机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适量发放或提高现金股利来保障股东利益,从而提高股东的投资热情;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来讲,由于经济环境差,资本市场萧条,导致融资渠道减少、成本增高,此时适当的降低股利或采取零股利政策成为很好的选择。(2)经济扩张期的财务战略。在经济扩张时期,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来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顾客认同度。在筹资战略上,企业需要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利用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同时上调债务资本的比列。这样使企业在获得丰厚资金的同时,合理规避财务风险,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流动提升企业知名度。在投资战略上,由于市场环境好,经济繁荣,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适当投资固定资产,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在经济扩张初期,由于股票价格仍处于低位,可以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在后期,企业可以对兼具投资和保值功能的房地产业进行投资。在利润分配战略上,市场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使企业的现金量增多,提高了企业的现金股利份额。同时,资本市场的繁荣,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使得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企业可以相应的采取合理的现金股利支付策略。

( 二 )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经济周期作为企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对社会需求与供给、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产业周期的演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可以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如图(1)。(l)社会需求与供给。在经济紧缩期,社会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银行利率上升,商品和劳务过剩,货币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从而产生通货紧缩。这是企业会因为资金链断流而出现财务危机,要实行收缩型财务战略来进行债务重组以实现自保。在经济扩张期,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产生。此时企业要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来提升竞争力。(2)国家经济政策。国家通过经济政策来调控市场经济,以防止经济出现衰退或异常繁荣的特殊情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收支、税收、债务等方面的决策。在经济扩张期,为了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增加税收、降低购买性支出、偿还国债等方式来抑制总需求。在紧缩期,政府通过减少税收、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等方式来增强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关于货币数量、利率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期,央行会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以求降低货币量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紧缩时期,央行通过提高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来鼓励企业选择贷款的债务融资战略。产业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资源在各个行业的配置来影响经济的政策。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幼稚产业的扶持政策、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等。(3)产业周期演变。宏观的经济周期的演变,影响着微观环境中的产业周期的演变。在经济扩张时期,生产行业迅速发展,产品的销售量和价格也愈发提高;在经济紧缩时期,产业发展进入停滞甚至倒退,加速了产业的衰退和重组变形。

四、产业周期环境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 一 )产业引入期财务战略 引入期,市场缺乏稳定性,企业生产商品的单位成本较高,导致销售量偏低,产品认同度不高,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低价或亏本营销等方式来开拓和占领市场,而且企业的产品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投入,企业此时的盈利收入为负值。此时企业期望通过筹资来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源。主要的筹资渠道有内部筹资和留存收益,同时也可以选择通过私人股东发行股票或银行借贷等方式来获得新的长期资金募集。在投资战略上,企业在产业引入期还是新市场的开发者,在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先发制人,利用资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技术和营销推广,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技术和产品优势。抢先进入新市场在获得市场先机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风险。所以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采取稳步发展的财务战略。在利润分配上,由于引入期的生产成本高,企业在面临高风险的市场经营的同时,获得的利润率偏低,现金缺口较大,因此,企业要尽量多的把净现金利润留存下来,将净利润留存下来作为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可以节约投资成本。

( 二 )产业长期财务战略在成长期,企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销售额的增大促使企业现金利润不断增加,因此,企业的融资来源相比前一个阶段更多更广。在这个阶段,由于经营风险的降低,企业可以适当选择高风险的财务策略,包括企业内部融资来源和外部银行信贷、债券等负债融资手段,这样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杠杆来实现节约资金、降低税务支出的目的。此外,采取证券配股、公司上市等方式也能帮助企业获得大量资金。在投资战略上,企业在产业成长期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忠诚度都有所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因此,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投入资金加快推进工业设备改进、建立市场品牌和进行营销推广,这样可以维护产品质量以及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横向并购的战略重组来达到加速扩张的目的。在利润分配上,由于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能适应市场需求,此时盈利收入是企业融资来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大量生产投资。同时,由于企业的销售利润有所增加,投资期待丰厚的利润带来的投资回报,企业此时可以利用低于正常股利的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来平衡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 三 )产业成熟期财务战略在产业熟期,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现金流在企业间平均分配,企业偿还债务能力变弱,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争夺市场份额,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和相当的规模,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票市场融资渠道之一。同时,企业还可以考虑并购同类型企业,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并对非重点项目进行剥离或者置换。在投资战略上,产业增长势头减缓甚至停止,产品的生产供给水平也达到最大值,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企业应该在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和聚焦战略中选择最适合的战略进行投资。产品差异化指企业通过提高资金投入引发顾客的特殊偏好,使消费者能够把该产品与其他同类竞争企业的产品区别开,以此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成本领先是指企业控制成本,当企业的价格相低于同类竞争企业时,它的低成本境况就会转变为高利润。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把战略重点放在特定的目标上,可以选择控制费用的方式,也可以专注产品差异化战略。另外,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在那些刚刚进入引入期或者成长期的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获得比较优势。在利润分配上,企业在成熟期已经获得稳定的收入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盈利资金,这时可以采取高股利支付率的策略来满足投资者的高投资收益期望。

( 四 )产业衰退期财务战略 在产业衰退期,企业经营开始呈现收缩状态,企业资金开始匮乏,当面对绝佳的投资机会时,企业首先可以考虑负债筹资的融资渠道,采取急进型的投资策略,可以保持企业的高负债率。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经营状况差,难以通过外部负债融资,内部留存收益受损,在融资成本增高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考虑债务转股票或者应收账款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债转股融资是将债权人的债券转换成企业股权,同时也将债权人的身份转换成投资人身份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是指把应收账款作为抵押资产或者直接出售获取资金进行融资的方式。在投资战略上,市场出现产品替代品,顾客的消费偏好和产品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销售利润减少,在如此时刻,企业可采用四种资本战略:整体领先战略(力争在该产业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局部领先战略(在当前产业的剩余市场中寻求适合的角色);缓慢退出战略(逐渐退出所在行业);迅速退出战略。在利润分配上,处于产业衰退期的企业,由于销售利润的大幅下降,经营资本出现紧缺状态,企业多数面临着被解散、被并购和重组的局面。开拓新领域市场是企业的出路所在,因此,应该实行低股利分配策略或剩余股利分配战略。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讨了“双周期因素影响的财务战略”这一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在内外部环境中的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下,先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周期中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进而使用证实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经济扩张期,企业的经营能力、生产能力和开发能力要好于在经济紧缩期的状况,但偿债能力则不然;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的盈利能力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2)在同一经济周期内,企业由于处在不同的产业周期,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样的,在不同的产业周期内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也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3)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在由经济扩张期向经济紧缩期过渡的时段,企业会采取提高负债融资和降低债务资本结构的投资战略,这是内外相结合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项目上增加内部融资渠道,在房地产项目、股票债券项目上提高对外投资;在利润分配上,企业在实际情况中多数选择不分配股利。(4)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应较小,融资战略和利润分配受较小影响;企业从经济扩张期向经济紧缩期过渡时,多数采取降低对外投资的财务战略。(5)经济周期对衰退期产业的财务战略影响最小,在投资战略方面,实行紧缩型投资策略,减少对内投资,适量增加外部投资,以股利权融资方式为主;在利润分配战略方面,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可以采取高股利的分配策略,而财务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则需要采取不分配股利的分配政策。(6)在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中,产业周期理论无疑是最重要的。在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时,企业必须考虑到不同的产业周期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产业引入期企业,采取内部筹资和留存收益为主、稳健发展型投资、零股利分配的财务战略;产业成长期企业,采取负债融资为主、快速扩张型投资、股票股利分配的财务战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多采取股票融资的手段,利用高股利分红、多元化投资的财务战略;产业衰退期企业,适宜采取负债融资为主、低股利分配、防御收缩型投资的财务战略。(7)从财务学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充分掌握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在不断阶段采取最佳战略,减少周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起伏的经济对财务活动的抑制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周期的所处阶段相适应。本文通过研究在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状况,提出了企业在不同周期时应该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中除了双周期因素外,还有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产生影响,本次论文没有机会深入探讨,期望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融资战略论文例11

一、开发性金融模式概况

1.开发性金融模式的概念

开发性金融是指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依托政府信用、整合政府组织资源以及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形成国家信用与市场效益相结合的金融模式,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研发出特定的开发性金融产品,从而为国家所重点发展的产业提供金融支持。而开发性金融融资模式是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导向,针对新兴产业出现的融资难题,采用市场化运作调节投资走向,并与其他形式金融服务相结合,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当前常见的开发性金融融资模式主要包括批次贷款、银团贷款、担保贷款、转包贷款、异地合作等五种形式。

2.开发性金融模式的理论基础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3个:一是市场失灵理论,当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合理地调节资源配置时,政府就需要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二是经济起飞理论,在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投资率一般会高于人口增长率,这样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是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市场往往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也是开发性金融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组织增信理论,该理论认为相关金融机构借助国家的信用基础以及组织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3.开发性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

国外在开发性金融模式方面的应用实践开展较早,法国在19世纪初就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国家储蓄基金。开发性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在二战以后,日本、德国等国家利用国家信用来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资金。当前美国、德国、日本与韩国都是开发性金融模式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我国虽然在开发性金融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实际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开发性融资也没有任何经验。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或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之间全方位竞争的核心战略,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向经济转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企业的技术型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具备全局性、创新性、导向性、战略性、新兴性、可扩展性、高风险性、高效用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国务院在2010年明确指出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等七大产业。在这七大产业中,不同产业所强调的发展重点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产业增加值的上升势头迅猛,但是整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不同产业间的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的问题。

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行融资模式分析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融资基础条件、保障条件、组合模式以及信用评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融资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快速增长,并已经形成一种融资模式为主、多种融资模式结合、辅助以投资保障与风险补偿的综合化融资模式,主要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方式。

三、开发性金融背景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设计

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市场不明确、融资难度大等特征,有必要引入开发性金融融资方式,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为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首先是开发性直接融资。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所主导的直接融资融资体系获得资金,主要包括中转-批发形式、中转-直贷形式、直贷形式三种形式,三种形式均已得到实践检验,不同融资形式的特点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选择,从而有效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问题。

其次是开发性间接融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巨大困难,而通过开发性直接融资也仅仅只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要完全解决资金链问题,还必须引入开发性间接融资。开发性间接融资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在开发性间接融资模式中,一方面开发性金融机构能够同社会资本一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开发性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政府信用优势也将拓宽战略型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四、结语

开发性金融模式是在市场失灵理论、经济起飞理论、组织增信理论等理论的支持下出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的产业,在融资基础条件、保障条件、组合模式以及信用评估方面也与传统产业存在显著差异,有必要引入开发性金融融资方式,为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