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7 14:39:10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1

一、认真学习技术业务,掌握设备维护技能

我于**年**月份至**年**月份在**担任程控交换机维护工作。这也是参加工作以来走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其实,**的设备维护工作是以交换设备为主的,还包括市话测量、电源、传输、油机等设备的综合维护工作。在综合维护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学边用,不断提升了专业维护技能。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上,采取内外结合的原则,以自学为主,以公司培训为辅,毕竟外出培训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几年来,我一直保持了不间断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力诫形式主义,一直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遇到不能处理的障碍,及时请教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既及时恢复了正常通信,又学到了技术本领。在几年的时间中,我先后掌握了交换机的局数据及用户数据的操作;对sdh设备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电源设备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isdn、宽带设备及终端维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计为isdn及宽带用户排除终端障碍200余次。此外,在多次大型割接中,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2

一、认真学习技术业务,掌握设备维护技能

我于**年**月份至**年**月份在**担任程控交换机维护工作。这也是参加工作以来走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其实,**的设备维护工作是以交换设备为主的,还包括市话测量、电源、传输、油机等设备的综合维护工作。在综合维护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学边用,不断提升了专业维护技能。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上,采取内外结合的原则,以自学为主,以公司培训为辅,毕竟外出培训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几年来,我一直保持了不间断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力诫形式主义,一直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遇到不能处理的障碍,及时请教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既及时恢复了正常通信,又学到了技术本领。在几年的时间中,我先后掌握了交换机的局数据及用户数据的操作;对sdh设备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电源设备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isdn、宽带设备及终端维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计为isdn及宽带用户排除终端障碍200余次。此外,在多次大型割接中,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

二、奋力进取,努力向技术管理复合型方向发展

**年10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入县公司负责机房环境整治、交换设备维护等工作。由技术岗位转变到技术管理岗位对我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也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对于综合工作,我合理规划时间,统筹安排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不掉队。特别在机房环境整治上,我以市公司的相关要求为标准,从细节上下功夫,与建设维护部门相互协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历次安全检查中,市公司都给予了认可,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对此,我认真总结并及时完成了整改。

我有时感觉压力很大,感觉到知识不够用。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余的分分秒秒,学习了关系工作各方面的知识,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处理起工作来可以游刃有余了。

但是,这距离多面手的要求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持续的努力总会有成效的。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3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化、高速化发展,信息网络化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类信息能够迅速上通下达,准确获得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各类实时信息[1]。地面局域网及车-地无线通信网将城市轨道交通的控制中心和车站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控制中心能够全面监控全线列车的运行情况,以便灵活配置系统资源,确保轨道交通安全,提高为旅客服务的高效性和智能性。城轨控制业是我院示范建设专业,近年来城轨控制相关技术发展非常快。教学中一些讲解系统还使用以往的网络设备对通用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介绍,没有针对城轨信号控制专业专用的局域网技术。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究竟需要培养哪些网络方面的技能,使得这些技能与城轨控制专业更好地紧密结合,而网络系统涉及面广,如何在相应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对走上工作岗位最有用的技术,又能兼顾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长期发展打好基础,这涉及到各个知识点的梳理以及深浅程度的把控,课程内容的设计等诸多问题。

2课程设计背景

2.1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能力需求

通过调研,分析城轨控制岗位群及岗位技能需求,得出该专业对网络能力的需求[2].

2.2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开设现状与不足

目前城轨控制专业开设的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开设的主要内容有:一方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特点及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OSI/RM及TCP/IP体系结构;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与应用;局域网的结构、标准,以太网的组建及维护,WLAN的标准与特点。另一方面是现场总线,主要内容包括:CAN总线技术特点及协议规范及实际应用;PROFIBUS总线的分类、协议结构和传输技术及实际应用。培养技能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的组建、设置及应用;CAN、PROFIBUS总线的设计及应用。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城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网络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情况与现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网络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由于城轨控制专业的技术新、设备新,并且与网络技术结合紧密,所以,培养学生相关网络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没有跟上城轨交通高度网络化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技术的通用性研究多,所以在网络课程的设置方面,特别是在教学中,大部分的讲解系统还使用以往的网络设备对通用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介绍,没有针对城轨控制专业专用的局域网技术,使该专业的网络课程设置相对孤立,缺乏针对性和系统化设计[3],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2)网络相关课程标准的制定缺乏精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根本,在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分配、重难点标注、讲授的深浅等方面都需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整体把握并具体说明[4]。这就需要制定相关课程标准的人,即需要懂专业,又需要知道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目前城轨控制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能力二者兼备且能力都强者较少,这样在制定相关课程标准时,对内容选取、课时分配等方面缺乏精准,需要深入调研和总结。

3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3.1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通过对城轨控制专业岗位技能的深入分析,找到专业技能与网络技能的对接点,并根据专业网络能力需求分析,结合专业技能要求,设计城轨控制专业的网络课程名称为《计算机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3.2城轨控制专业网络课程实践

(1)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拓扑结构,掌握开放式网络互连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的组成及功能,熟悉网络组建、设置与维护方法。熟悉PRO-FIBS总线、CAN总线的组成和原理,掌握总线的软硬件组态及接口技术,熟悉总线相关协议。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技术发展,掌握SQLServer的安装与使用方法,熟悉SQLServ-er的管理。

(2)课程内容规划《计算机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PROFIBUS总线维护、CAN总线等,其规划内容为:项目1.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网络的原理及拓扑结构;能认识各种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局域网的组网;能够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掌握通信基础知识;理解局域网访问控制方式。重点:局域网概念、网络原理及网络互连设备的选用、通信基础知识。难点: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网络标准、局域网访问控制方式。项目2.PROFIBUS总线维护学习目标为:PROFIBUS总线通信原理;PROFIBUS总线传输技术;PROFIBUS系统配置及设备选型;PROFIBUS总线组成;PROFIBUS总线的组态应用。重点:PROFIBUS总线协议结构、总线访问协议、系统规划、PROFIBUS-DP功能。难点:PROFIBUS总线协议结构、总线访问协议、系统规划、PROFIBUS-DP功能。项目3.CAN总线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CAN总线的原理及拓扑结构;熟练掌握CAN总线各种设备;能够熟练地进行CAN总线设备的配置;能够熟练的进行CAN总线设计。重点:典型CAN控制器、CAN的位仲裁技术、CAN报文及其结构、CAN总线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总线终端及网络拓扑结构。难点:典型CAN控制器、CAN报文及其结构、CAN总线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总线终端及网络拓扑结构。项目4.工业以太网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工业以太网的原理及拓扑结构,能认识各种网络设备;能够熟练地进行工业以太网的组网及布线;能够了解工业以太网的应用。重点:工业以太网发展及特点、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工业以太网组网技术PROFInet的实时通信解决方案。难点:工业以太网发展及特点、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工业以太网组网技术PROFInet的实时通信解决方案。

4结束语

在我国城轨交通大面积建设的形势下,地铁的通信信号系统在保证列车高效、准点运行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确保网络正常、有序传输信息也是保证地铁正常运营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配置和优化网络有着重要意义。这使得学生对网络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城轨控制专业网络岗位技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能力与课程设计的对应关系,构建了课程框架体系,为城轨控制专业的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奠定了基础[5]。

参考文献:

[1]陈享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分阶段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6-30.

[2]梁英,施艳容.城轨控制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与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1):107-110.

[3]侯晓音.浅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项目化设计[J].群文天地,2012(18):213-214.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4

(1)瑞典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和使用程度排名第一的国家,随着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的渗入,瑞典的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瑞典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为此,瑞典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全国IT委员会,在过去的十年中,该组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完成了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同时,瑞典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目标、投资计划、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政府十分重视研发和教育的投入,瑞典每年用于知识和教育的投资占GDP总量的比重也占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能体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之一。

(2)新加坡

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而新加坡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除了依靠政府对通信建设和高技术人才培育的重视意外,重要的一点是,新加坡人具有较高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加坡政府拥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在过去的20多年中,新加坡政府制订和实施了多项重要的国家信息技术计划,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3)芬兰

芬兰是一个福利型国家,芬兰的科技开发战略,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之外,更加重视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同时芬兰政府信息技术开发战略的制定,还兼顾了福利和环境的发展前景。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将福利国家与信息社会相结合的芬兰模式,有效地实现了芬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芬兰是实施广泛社会福利的国家,推行终生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下,设有多个政策推动组织,政府奖励信息技术在民众中普及。

(4)美国

上个世纪末,美国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了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如今,美国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展现的阶段,互联网已经基本普及,各项服务及配套设施都已建设完毕,用户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方便。这些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信息化建设给予支持,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及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大力推广普及信息技术,保护和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其次是适时的调整科技政策,通过立法规范信息法律关系主体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保护网络中虚拟环境中当事人的各项权利,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5)中国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发展状况分析

(1)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积累呈现扩张态势,发明专利积累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1年6月30日、2010年6月30日、2009年9月30日、2008年9月30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开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对比情况,见图2.1。

截至2011年6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开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136.3万件,较之2010年6月30日增长近24.6万件,信息产业领域专利积累继续呈现扩张态势,产业技术创新继续保持较高的活跃度,产业的专利积累最为雄厚。其次是装备制造业,申请总量为111.7万件,位列第三的是轻工产业,为68.5万件。这表明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明创造的依存度有较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各个不同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同。另外,在136.3万件专利申请总量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91.6万件,远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近44.8万件,显示出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与2010年相比,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略有下降,见图2.2。

(2)国内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外,但发明专利申请量少于国外

国内在各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均超过国外,数量优势明显;但国内各产业的专利申请技术含量与国外来华申请有较大差距。但是,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仍超过国内,不过差距在逐年缩小,已从2007年的相差11.6万件,缩小到2010年的相差4.8万件。2011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是国外申请总量的两倍,而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见图2.3。

(3)内地各省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量都有较大增长

2011年,内地各省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增长超过30%的省份达到16个。超过1万件的省份达到7个。内地各省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各有不同。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江苏省和福建省,比上年增长45%,陕西、安徽、重庆、河南增速也较快,加上申请量基数最大的广东省,增速都达到了28%。如表2.1。

(4)内地企业专利申请情况

截止到2010年末,内地企业申请信息技术专利总量除华为达到3万件、中兴2.5万件外,内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前十位的其他企业均少于5 000件,而前十位跨国公司申请总量都超过1万件,表明除个别公司外,多数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通信和家电行业为主营业务的各占4位,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表明这些领域知识产权竞争更为激烈,专利积累也明显强于其他行业。

(5)国外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情况

前20位在华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268 810件,同比增长8%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在信息技术领域来华申请最多的20家跨国公司中,有1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以上。韩日企业继续领跑,并不断巩固和加强在华专利布局。在排名前20位外国公司中,日本10家,韩国2家,均排在申请榜前列,并有不断上升趋势。

(6)各大类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国内在电子信息产业9个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正逐年提高。2010年,9个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为70%。表明国内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信息产业9个技术领域国内申请专利数量超过国外的专利申请,但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国外的专利申请。国外在信息材料与加工工艺、广播与电视、电子器件3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内,表明国外申请人对在这3个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更加重视。电子测量与雷达导航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快速增长,通信、广播与电视技术领域增速放缓。

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选择及趋势预测

(1)互联网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根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需求环境,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2)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为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体积的不断缩小、能耗及价格的不断降低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电子设备的应用和普及。上世纪50、60年代,智能化芯片的产生成为微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革命。使其不仅更加“微型”,而且反应速度快,能耗和材料消耗少,更符合环保条件。

(3)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大规模并行处理、多媒体、开放系统、面向对象、网络计算和嵌入式计算等,在建立和谐人机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当今主流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计算机系统将向高性能、网络化、人性化三大方向发展。按传统的巨、大、中、小、微型计算机的分类,演变为按客户机和服务器进行分类;高性能、可扩展、高可用的超级服务器已经开始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

(4)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带来了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其中包括电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几个方面,都将在未来发生重大变革。随着光纤器件的发展,数据通信技术将朝着全光化传输方向发展。传统话音通信与数据通信之间的界限将会基本消除。网络总的趋势将从共享式主干网向交换式主干网的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将向着具有交换式、路由式、共享式等多种选择方案的全面兼容模式发展。

(5)数据技术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现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多媒体数据库及基于多媒体内容的检索技术将得以利用。随着金融、电信、服务、企业等数据中心建设的加快,有关个人身份、行为、习惯等数据量的急剧增加。对数据的加工、管理、存储、质量等问题需要解决。能够有效扩大存储空间的有机存储器、新型传感器、生物测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的应用,都将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带来影响。

(6)信息获取与知识挖掘技术

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得需要的知识,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如何准确、高效的从海量信息中识别、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运用所需要的数据成为当前的需要研究和探讨主要问题。

(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使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后,社交网络将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IT功能通过云计算来提供,将会出现基于云计算的网络犯罪工具,搜索引擎将成为攻击传播的主要渠道。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5

2、我校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外国的办学经验和我校的办学特色

总结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构建“专业知识+通识教育、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学校+企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的新的培养模式,推进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发等,更加注重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并将此作为融会贯通学生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此转化为生产力。

3、构建新的教学环节

“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理论———模块实践———整体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工作新需求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改革相关专业课程,并且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

4、积极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技术的合作日渐紧密,作为一个合格的IT行业技术人员,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电子通信类技术的前沿动态,很有必要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而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电子通信类专业词汇及相关的英语表达[1],为此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重大挑战。目前,国内较多高校针对通信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及特点、教材的选取、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等影响,收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疲惫,课堂气氛不活跃,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更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抑制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需要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教与学质量。

本文根据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弊端,基于教学实践和信息化技术[2-3],探究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教与学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上互动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1 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弊端

不同的课程各具特点,对于通信类专业英语亦如此。它衔接了基础英语和通信专业知识,既涉及到普通英语的语法表达,又将通信专业的基础知识纳入到英文表达中,是两者相互结合的桥梁[4]。首先,是专业性,体现在其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词汇上。对于基础英语中的普通词汇,在通信类专业英语中呈现出特殊的含义,如bus意为“公共汽车”,但在通信专业里意为“总线,母线”。第二,是灵活性,体现在其句子的结构和词性的使用上,常使用长句子、定语从句、被动语句等,且同一词在不同句子中表现出不同意义。第三,是实践性,能够将常用的通信技术引入专业英语教材中,并完善该技术的英文表达。

通信类专业英语虽然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内外界各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5]。基于教学实践,所出现的弊端可总结如下:

1.1 教材内容选取的不合适

在较多高校陆续开设专业英语之时,其教学目标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未明确,选取的教材内容也大径相同。教材里内容仅仅介绍固定的通信基本知识,没有介绍专业词汇学习、翻译的技巧,没有联系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也没有通信技术的实践环节[6],难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1.2 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将教材内容做成PPT形式,然后将课文加以串讲,将相关词汇、句子加以翻译,互动较少,课堂难免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深刻,学习积极性也相应降低。机械设计

1.3 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开设了该专业英语课,但其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仍较为模糊,如课程开设的学分制、师资力量的投入等,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方面,教师或是通信的前沿掌握不深,或是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互动效果。

2 通信类专业英语的“互动教与学”模式

结合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本文探讨了一种“互动教与学”模式[7]。该教学模式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的更新

对于目前所用的教材,可以适当进行改编,一方面,反映常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选取IEEE或者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无线通信、智能安全、机器视觉、光纤通信等热点科技文献,亦或当前先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学生阅读、翻译,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讨论总结。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加以最新的通信前沿,既可以增强互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新的应用中体验如何用英文表达。

2.2 教学方式的改进

根据授课内容,创造合适的情景,将学生合理分组,发动学生课后查询资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英文发言;教师在传统PPT讲解基础上,将课件插入图片、声音、动画等,播放国外公开课(如TED、Coursera等)相关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提取专业词汇,适当加以讲解,学生边听边复述、翻译、总结,让整个课堂声情并茂。而对教材里的专业词汇和应用文撰写等方面,教师可充分采用目前热门的微课形式,做成视频共享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学习,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2.3 注重因材施教和关注度的提高

目前,专业英语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且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特别是在节选视频学习和情景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英语能力差的同学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在增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争取培训机会、自我学习等形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更好地活跃整个课堂的互动氛围。

3 总结

针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弊端,探究了一种基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的“互动教与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文的积极性,深刻掌握专业词汇和技术的英文表达,熟知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上的水平,锻炼其英语能力,达到教与学共进。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39

1 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的研究目标

近年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WLAN技术、蓝牙技术、UWB技术,以及紫蜂(ZigBee)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半导体、计算机等相关电子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通信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方向。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RFID和UWB等各类技术相互之间的融合应用,它不仅会进一步推进未来的FMC家庭网络、图书馆等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以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进网络间的互相融合。

我校通信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专业,在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计划和课程标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等专业方向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为了紧随当今新兴的通信技术发展潮流和市场需求,培养更实用的新型技能型高职人才,扩大高职学生今后的就业范围,我院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

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研究的总目标是探索、实践培养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丰富、完善并通过实践论证针对通信技术专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以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为研究载体,依托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把教、学、做融于一体形成情境教学模式。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和细节上的重新构建,让课程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专业培养结合课程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经过准确定位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环节及流程。在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和职业品质的提升。在学习期间,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并结合实际工作环境,把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具备生活通识、工作常识和创新胆识,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直接衔接,破解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2 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的实施方案与方法

在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实施方案,重视资料积累、成果物化和实践验证。在进行大量行业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短距离无线通信行业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设和完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与就业平台。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和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学过程监控指标体系及行为性、动态性的教学管理规范,实现科学有效地管理与监控教学过程。

现状分析是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研究的切入点,运用历史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着重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课题研究的突破口。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基于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的高职院校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

2.1 以市场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

首先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了解该专业方向的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准确定位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生文化理论能力和职业能力

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前提,邀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共同召开专业研讨会,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确定该专业对应岗位的文化理论能力和职业能力标准。

2.3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按照该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补充,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而不是靠知识记忆来学习,从而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最后以工作过程为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2.4 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后,为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我们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项目活动,最终转换成教学过程中的实训项目,来带动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相互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

3 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的实施效果和具体成果

经过两年的建设,本院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及相关专业学生通过课程改革显著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就业适应性,形成了颇具特色且能够应用推广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成果包含了1份基于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3门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开发了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最终形成了真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从而对其他专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4 结语

我们以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在理论上建立起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根据任务领域,设计了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对每门课程的各个项目中各产品及工具的运用、产品和成果的评估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已经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8

科技馆是以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公益性科普工作机构,承担着展示科技成就与发展,举办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及相关社会服务的职责。我国科技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蓬勃发展,全国现有科技馆273座,从业人员已形成一定规模。根据国家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科普专职人员已达22.97万人。随着科技馆新建、改建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不断引进和聚集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要做好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胜任力的问题。因此,弄清楚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并根据相关的胜任力设计选拔、培养的标准和方案,根据胜任力来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职级评定标准,这对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文使用的是才能评鉴法,其核心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该方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遗憾的2~3件事,每件事详细地报告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包括:这个情境是怎样引起的? 牵涉到哪些人? 被访谈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在当时的情境中想完成什么,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 结果如何?

2.访谈被试

综合绩效考核、领导推荐、专家意见确定了18名员工作为绩效优秀组。在其余员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15名作为绩效一般组,根据录音清晰度、访谈配合程度等问题,去掉了2份不符合要求的录音。选出了绩效优秀组17名,绩效一般组14名,共31名被试的访谈录音进行分析。

3.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程序

(1)胜任特征编码

第一步,将访谈录音输入计算机,整理成WORD文档。

第二步,编码训练。采用Spencer的《胜任特征编码辞典》,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成的4 人编码小组分别对一份访谈录音文稿进行试编码。经过讨论,使得4人对这份访谈文稿的编码达成了一致意见。

第三步,预编码。4人分别对11份录音文稿进行预编码,这11份文稿全部来自绩效优秀组。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编码规则。

第四步,正式编码。选择预编码过程中编码一致性较高的2人作为组长,将4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分别对10份文稿进行编码,同一组中的2人对同一份文稿进行编码。

(2)数据处理

将编码结果汇总。统计出每个被试在每个特征出现的频次、平均等级分。将31名被试的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科技馆的特点,把科技馆工作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科普工作类、教育活动类和工程技术类。下面对三类员工的结果进行分析。

1.平均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首先,我们进行科普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7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培养人才、团队领导、随机应变、思考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力、信息搜集。

其次,我们对教育活动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3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团队领导、自信、专业知识与技能。

最后,我们对工程技术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9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政治判断力、进取心、计划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

2.胜任特征的频次分析

Spencer认为,胜任特征出现频次也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频次与长度相关性较大,说明其受访谈长度影响较大,所以我们没有统计其在优秀组与普通组的差异。但出现频次较多的特征,表示在事件中被访者经常表现出这种行为,所以可以作为通用胜任特征(徐建平,2004;李文,2006)。

科普工作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13次,最低0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随机应变、组织承诺、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取心、主动性、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其中,随机应变、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秩和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两项后得到科技馆科技辅导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组织承诺、进取心、主动性、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

教育活动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22次,最低1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随机应变、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其中自信是秩和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一项后得到科技馆教育活动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随机应变、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

工程技术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20次,最低0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客户服务导向。其中,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信息搜集是t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六项后得到科技馆工程技术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动性、客户服务导向。

三、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总结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分别见下面的三类模型:

1.科技馆科普工作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图1可知,优秀科普工作类人员的胜任特征有:培养人才、团队领导、随机应变、思考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力、信息搜集。科普工作类人员通用胜任特征有:主动性、进取心、组织承诺、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

2.科技馆教育活动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图2可知,优秀教育活动类人员的胜任特征有:团队领导、自信、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活动类人员通用胜任特征有:主动性、计划性、信息搜集、组织承诺、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分析问题、进取心、人际沟通力、随机应变。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17-01

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铁路运输网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这必然也对铁路运输网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中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提高铁路运输网的有力保障。将通信接入网技术与铁路运输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高速运输效率,提高行车的安全性能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会促进铁路运输业持久、健康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铁路运输业的长久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改革与创新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使其可持续发展下去。

1 铁路接入网业务构成和组网

1.1 铁路接入网的主要系统技术

接入网位于通信网的底层部位,直接面向用户,接入网一般选取的是光纤接入法。铁路接入网的相关系统技术主要包含有数字技术(STM/ATM)、光纤传输技术、铜缆传输技术等,与传输网的系统技术大致类似。

1.2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光纤接入网的组网形式主要分为三种:(1)环形结构。在环形结构中SDH自愈环型网结构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结构,它具有质量优良的特点,因而比较适合应用于宽带需求量大、对质量要求较为严格的用户使用。铁路通信网对质量与安全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铁路通信接入网选择的是环形结构。(2)星型结构。星型结构的特征是成本费用高且服务优良,主要适用于传输成本相对交换成本低的场所。(3)总线结构。与星型结构不同的是,总线结构的所有传输设施都可以为用户所共享。

1.3 铁路接入网所包含的主要业务

铁路接入网的业务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类,即公用业务与专用业务。其中专用业务又有三类:(1)铁路专用通信方面,像专用电话、站间电话等;(2)专用数据业务方面比如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客票发售系统以及中间站电源设备与环境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等等;(3)其他类型多媒体业务方面,像电视会议系统与电缆电视方面等。

2 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的应用

铁路通信接入网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交换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来实现用户接入核心网的职责。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应用于许多方面上。当前,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在共线电话调度系统、闭塞电话与音频专线的接入三个层面应用较为广泛。(1)共线电话调度系统包括调度总机、传输通道以及分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总机与分机连接在同一条线路上,是一种集中式多点专用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总机与分机之间的通话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而且双方也不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从以上我们可知,共线电话调度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各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灵活,促进铁路通信事业的长久发展;它的缺点是只允许主机与分机之间进行交流,各个分机之间是不能进行通话的,这样对分机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制约。(2)闭塞电话也被称作站间行车电话,其在铁路调度系统中居于不可替代的作用,位置仅低于共线电话。闭塞电话是指相邻站点之间的电话通信交流,它主要是通过上行站与下行站之间的集中机来实现其通信工作的,使相邻站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促进铁路运行环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提升。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闭塞电话仅仅只能在相邻站点之间进行交流,而对于非相邻站点则不能进行正常通信,这必然给非相邻站点及时获取信息造成一定的阻碍。(3)音频专线也是铁路通信接入网的一个核心业务之一,与共线电话与闭塞电话调度系统相比较而言,音频专线系统更为复杂,它主要是由VFB板、接口阻抗可调及单板接收、发送电平软件可调三部分组成,音频专线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备受大众欢迎。

3 应用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

(1)铁路通信网络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性,其中的安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重视铁路交通安全,我们不能因为增加了铁路通信网络而将铁路交通安全置之度外。其二我们不仅要注重铁路通信网络的安全,还要重视交通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寻求铁路通信发展的新技术理念,其中对数字式调度交换机的探索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当前对该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难免在使用中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铁路新网线建设中,使用数字式调度交换机来接入铁路通信网,以此形成一套新的调度系统,该系统仍处于试用过程中,因而会造成通信网络运行不畅通等现象,尤其是在铁路通信接入网中使用视频通信技术,因为视频通信所需要的数据量比较大而杂,造成通信网络堵塞现象时有发生。这时我们应该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使通信网络数据的交流更加畅通与安全。(2)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我们还要将铁路通信现有的网络通信资源发挥到极致,并进行合理的分布。对于新组建的铁路通信网络,要注意尽量保持原有交换点,并适当扩大通信网络的容量。不断优化网络结构,减少交换机网络分机情况的发生。我们不仅要从硬件方面来分析,而且还要从软件方面加以注意,综合权衡通信成本与通信质量要求,不断强化现有铁路通路网络结构。最大程度的提高交换网的可靠性,提高通信网络的可利用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生活中。(3)我们要最大限度的使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并构建新的通信系统,比如将铁路通信网络系统与现有的电视网络、电信网络进行组网连接,从而可使火车路的偏远地区同样能接收到电视网络信号,促进偏远地区与城市的沟通与交流,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4 结语

随着铁路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更加普及与方便。我们更应该重视对铁路通信系统的全面提升,以促进去更好的服务于铁路通信事业中。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是确保铁路安全运行以及高效率运输的最有利保证。而且随着铁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铁路通信网络业会迎来飞跃式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总之,铁路通信接入网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满足高速铁路通信指挥的需要,更要与公用网相结合同步发展,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10

1、关于专利法中的公开不充分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1]。专利法规定的充分公开涉及到3点[2-3]:1)清楚;2)完整;3)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3点,那么就会导致说明书的公开不充分。

而在企业专利申请中,时常会出现申请人将产品型号写入申请文件中,且该产品型号不为大众所公知进而导致申请文件不能满足说明书公开充分的要求,其便属于专利审查指南[2]规定了五种公开不充分的情形的第二种情况:(2)说明书中给出了技术手段,但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该手段是含糊不清的,根据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无法具体实施;本文进一步以案例说明如下。

2、企业申请案例中公开不充分的几种情况

2.1企业自定义产品型号(例如利用企业名称命名产品)导致公开不充分

本案例涉及电子公司研发的一种用于激光调阻机的激光调阻控制装置。专利申请文件中记载:“CPU单元通过EST总线对U104及U204进行写操作编程,Q_RATE生成器、BITE_SIZE生成器和切割目标长度生成器分别对应一个计数器”。

由于申请文件中仅在上述语句中涉及“EST总线”,因此在审查过程中该申请被指出公开不充分。专利局的理由是该“EST总线”的产品型号并非激光调阻机中公知的产品型号,即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清楚“EST总线”为何种总线,从申请文件中也不能明确其具体结构。

申请企业进一步在意见陈述书中该产品型号是利用本企业的企业名称命名的。“EST总线”中的“EST” 为“东科(E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而“东科(Ea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表示的是苏州市东科电子有限公司,同时提交了公司主页等相关证据。根据企业所述,该“EST总线”是指连接各个芯片或模块所采用的总线,与通常所说的总线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明显区别。

专利局在收到企业意见陈述后,仍然认为申请存在公开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对于企业提供的公司主页的相关内容不予采信――虽然公司主页上的日期为2011年3月21日,但是该网页在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之后的2012年9月17曾被编辑修改,因此无法确定网页内容的实际公开日期。其次,认为总线分为很多类型,其通信协议、传输形式等各不相同,仅仅通过芯片或电路结构的引脚定义以及申请文件中的示意性附图无法实现各个芯片和电路之间的连接,在EST总线的具体内容未知的情况下,激光调阻机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中的记载,无法实施该发明。

申请人在随后对“EST总线”的连接关系、定义以及协议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进而证明了 “EST总线”即是指连接各个芯片或模块所采用的总线,与通常所说的总线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明显区别。激光调阻机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文件中所采用的芯片或电路结构,可以根据芯片或电路结构的引脚定义以及申请文件中的附图,明确“EST总线”是如何在各个芯片或电路之间连接的。专利局最终接受了申请人的意见陈述,认为其克服了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从上述案件可知,当申请中企业采用了自定义产品型号如利用企业名称定义产品导致专利申请受阻时,可以先通过证明该型号的产品相对于专利为现有产品,再通过阐述该产品在技术方案中的作用来证明其所应有的结构,由此即可克服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①包括产品型号的企业宣传资料,例如公司主页;

②证明产品结构,例如通过阐述该产品在技术方案中的作用。

2.2外部采购所得产品的型号导致公开不充分

该案涉及一种3-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制备方法。专利申请文件中记载:“然后在该反应物中加入 0.1~0.5‰阻聚剂 ZJ-701 和 1~1.5‰的阻聚剂 ZJ-101,……阻聚剂ZJ-101(北京加成助剂研究所提供或购置)。”

专利局认为专利文件中对于阻聚剂 ZJ-101 仅提到“北京加成助剂研究所提供或购置”,而上述型号的阻聚剂并非制备3-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时采用的常用产品,申请文件中也未对阻聚剂 ZJ-101 的具体化学结构或组成进行任何解释说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该申请说明书所记载的内容难以确定所述阻聚剂 ZJ-101 的确切技术含义,现有技术中也无法获得阻聚剂 ZJ-101 的相关信息。因此,该专利申请存在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申请人进而阐述了该产品是从抚顺安信化学有限公司采购的,并在附件中提供了两份专利申请日以前的ZJ-101购买合同,以证实该产品在申请日以前在市场上是流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申请的说明书中的记载的“北京加成助剂研究所提供或购置”,联系到该研究所,进一步是能够获知该产品有哪些具体生产厂家的,从而能获得阻聚剂ZJ-101,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内容。但未随之提供该ZJ-101阻聚剂的具体成分信息。

收到专利局的通知书后,申请人随后利用购买发票替换了难以证明签约时间的购买合同,并提供了能够证明阻聚剂的具体成分的相关证据――三份申请日以前的阻聚剂ZJ-101的购买发票、一份盖有生产厂家公章的产品说明书以及一份厂家提供的盖章证明函。专利局接受了上述证据,认为其可克服专利申请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由上述文件可知,对于外部采购所得产品的型号导致公开不充分的问题,企业通过提供下述文件以证明现有技术中存在该产品型号的产品且产品结构明确即可克服:

①具有公信力的外部采购证据,例如发票;

②证明产品结构的证据,例如产品说明书。

3、结语

上述非本领域公知产品型号的产生,是由于现有技术中该产品型号非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且申请文件中未对该产品性能或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导致的。综上可知,申请人在克服非本领域公知产品型号导致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的问题时,需提供证据以证明①该产品是现有技术并以现有技术说明产品的具体结构或构成/②证明从申请文件的已有内容可以毫无疑义的得知产品的具体结构或构成。具体到专利申请过程中,申请人一般可通过例举现有技术中具有该产品型号的产品并证明申请文件中具有该产品型号的产品就是现有技术中所指的产品后,阐明具有该产品型号的产品的具体构成来克服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例11

铁路通信网应满足高速列车通信要求,保障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营,随着可变视频、高速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宽带业务不断增多,光纤化和数字化是铁路通信网的必然发展趋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通过多种接入网技术和点对多点、点对点的组网方式,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一、接入网技术

根据ITU访问网络框架协议,接入网由用户网络接口和业务节点接口组成,电信业务系统要求应提高信息传输的承载能力,实现Q3接口的管理和配置,接入网技术的接口是利用业务节点和SNI的连接,通过用户管理和UNI用户侧的Q3接口连接到TMN电信管理网。

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

铁路通信网中的接入网作为最底层部分,采用光纤接入,直接面向用户,主要包括铜缆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技术等。铁路通信网接入网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专用业务和公用业务两方面,铁路专用通信包括闭塞电话、站间电话、区间电话、专用电话和调度电话,专用数据业务涵盖铁路客票定和发售系统、调度集中、电力远程控制和监测等[1]。

三、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3.1无线接入网的应用

无线接入网包括移动无线接入网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移动无线接入网主要利用时分多路存取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进行信息传输,铁路通信网中包含多为微波中心站,通过点对多点或者点对点的网络通信,满足网络管理中心、使用终端站和中继站的数据通信要求。根据铁路通信网的运行要求,采用CDMA和GSM-R技术接入互联网,可构建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电话服务,其通过蜂窝通信、卫星、微波等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信息传输,可以在铁路列车的全部或者局部区域为用户终端提供无线传输服务。

3.2有线接入网的应用

有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较广泛,以光纤作为光接入系统和光接入复用系统的传输介质,在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在用户和交换机之间构建专用的光纤主干馈线链路,形成铁路通信网的星型网络结构。并且,铁路通信网应用SDH技术,通过ATM交换机将视频、音频和其他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合理配置通信网传输带宽,可以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数字视频业务。

3.3音频专线的接入网技术

在铁路通信网中的音频专线接入网,每块电压反馈板VFB提供8路四线端口或者16路二线端口,一块VFB同时包括四线和二线端口,两种端口可混合使用。VFB板支持1650欧姆和600欧姆的接口阻抗,由多台音频接口配置。接入网在改变铁路通信网接口阻抗时,相应改动VFB板的拨码开关,VFB板上有6个双路拨码开关,可同时控制16路接口阻抗,VFB板拨码开关的“OFF”态连接1650欧姆阻抗,“ON”态连接600欧姆阻抗[2]。同时,由于铁路列车的特殊要求,VFB板的发送、接收增益不用于模拟应护板,可调节范围明显增大。另外,VFB板和模拟用户板的槽位相互兼容,可插在ONU用户框中,实现点对点的音频专线。

3.4热线电话/闭塞电话

闭塞电话也称为铁路通信的站间行车电话,是铁路列车调度系统的重要业务,主要实现相邻行车站点对点之间的通信。铁路通信网利用接入网技术,下行站和上行站之间的集中机采用磁石盘通信方式,共分盘设置有振铃电路和玲流检测电路,在铁路通信网中需要成对使用共分盘和共总盘,共分盘通过接入网呼叫共总盘,铁路通信网接通通话电路,接入网形成直流通路,环路电流激发共总盘,响铃电路起动,工作人员听到铃响,接通通话。

3.5共线电话调度

铁路通信网共线电话调度系统主要由分机、传输通道和调度总机组成,其是一种多点共线系统,所有分机和总机并接在一条共用回路中,分机和总机之间可以通话,分机和分机之间不能通话,通常情况下,一组分机数约15~20个,共线电话约10~20个。铁路通信网中的电力调度、货运和列车有各自专用的传输回线,通过共线汇接网络,应用钢实线回路、载波回路或者实线通道,满足电话业务要求。为了提高铁路运营的安全性,铁路通信网的音频不能集中叠加在OLT点上,避免由于这个点出现运行故障导致整个通信网瘫痪。

四、结束语

铁路通信网是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应在满足铁路通信要求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应用多种接入网技术,特别是无线接入网,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