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素描活动总结

素描活动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6:44

素描活动总结

素描活动总结例1

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美术功底、艺术素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课程建设设计中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几方面优化与创新,可减少设计理论、观念以及方式上的问题,为今后课程学习打下牢固根基。设计素描课程建设重点在于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整体设计,打造更加专业、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资队伍,下面就相关问题具体探究。

1 设计素描课程定位

首先,通过设计素描课程设计可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心灵受到启发,培养反应能力与思考力;其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转变定式思维模式,学生大脑接受信息、记忆信息、分析、理解、转化信息的能力均得到增强;另外,可使学生大脑、手、视觉与听觉同时接收信息、处理信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1]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血神各项思维得到训练就要加强对设计素描课程的准确理解,明确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传统素描重点在于绘画,侧重锻炼学生绘画功底,培养艺术创作力,可独立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可以与雕塑、油画等并列存在;设计素描重点在于草图或者产品的结构、方案图,侧重实用性与效果。[2]由此,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将现代美学思想与审美作为导向,建立立体-平面-空间等专业领域设计平台,增强专业课程的广泛性与基础性,将美学素养应用到教学中,掌握企业、市场真正的设计需要。

2 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2.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标为:立足于传统素描教学,借鉴吸收国外教学与设计行业经验,打造出与行业或者自身创意相符的教学课程,即,将素描作为基础,将现代艺术与思想作为主线,对设计发展未来与可能无限延伸。结合当前实训内容,将设计素描教学目标归纳为: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机理以及质感、光彩等,应用素描方法传递出图像的信息,进而表现出物品潜在功能与关系,获取自然界原有物质形态与表象,[3]从中洞察出尊重自我、崇尚艺术觉悟,即,透过物质看表象,明确抽象与具象间规律与运动法则。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从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可看到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创造力与观察力培养是课程目标,造型能力与造型语言规律则是课程核心。设计素描课程将“课题”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将课程分为物态表象研究、物态解析、造型语言几个设计内容。其中,“物态表象研究模块”是从物态空间变换、结构、质感、造型几方面训练,对设计素描的创意与构思较为看重。“物态解析变形”则是以物态结构关系、画面构成关系为切入点,侧重对形式语言规律的表达。“造型语言表现研究”侧重素描语言研究与表现,立足于当代思想。

2.3 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内环节主要以PPT多媒体授课、课堂讨论、作品鉴赏、课程训练、现场评比、课堂总结等方式为主。课外环节以教学工作室设置多见,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素描本领的同时,在课外开展各种实验室、定期举行的小型研讨会、作品展等,将教研、科研成果汇聚其中,充分收集资料,打造自由、开放、多元的学术活动。通过课内外联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与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了艺术情操。

2.4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表现手法的培养下往往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中,各企业品牌活动或者产品设计说明都需要有设计师的口头描述与讲解,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在课程中可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或者课堂讨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描述自己的创意,借机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学生作业除了素描训练外,还可以让学生记录一段写生或者创造过程心得,在课堂上大声向所有同学分享交流,也是学生间、师生间互动方式。

教师介入与干预设计。在设计素描各个环节,教师干预介入法可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被遏制,还能及时改正不良学习习惯。需要教师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充足的自我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同时,不能过分放任与松懈,对错误的思想与看法及时纠正,并不是打断学生思路、不尊重学生想法的行为,而是引导学生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委婉、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学习错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作业讲评设计。将作业讲评分为个体与集体讲评两方面。前者是对单个学生进行的重点讲评,比如,学习吃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在于对作业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后者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整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在阶段性学习后将作业内容呈现至幻灯片中集中讲评,可使讲评效果提高。

教师示范设计。教师示范在课程设计中也同样重要,学生初次接触素描课程,会遇到很多入门难题,此时,教师在技法上的示范可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示范方法有很多,比如,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品,帮助学生辨识各种物体形态特征等,示范不是完全的告知与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适当点播让学生自己总结深层次的规律,掌握特殊、异常形象的分辨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造型形式与原理的掌握,灵活运用各种造型方法与技法。还可以与学生一起鉴赏名家艺术手法与风格,对名家应用的素描技法现场示范,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营造一种现场学习的氛围,感知艺术魅力与神奇,对学生感性与个性化觉悟的发掘很重要,倡导并鼓励形式与风格奇异的创作手法,遵循学生个性与想法,可以随意选择应用适合的工具与绘制方法。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教师示范与鉴赏名家作品都是在为学生入门打基础,是提升学生艺术见解、了解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一种方法,可尽快让学生养成艺术性与创造性思维。

3 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

本次以“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为例,对象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进行探究。

3.1 课程信息与目标设计

课程名称:“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类型: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授课时间:大一第二学期;学分:10分;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总体设计目标:本课程为装饰专业主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室内家装的设计与安排,具备较强的绘制与设计能力;掌握透室对室内空间绘制方法,能够快速用制图工具完成室内空间润色与点缀等。学生可对教师提供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临摹与分析,应用彩铅、针管笔、马克笔等工具,结合透视(两点或一点)制图法。快速表现出室内陈设、空间效果图。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素质目标。

3.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要求

将能力训练分为基础练习(7学时)、家具与陈列表现(32学时)、素描工具使用技法(35学时)以及三维空间综合实训(57学时)几个方面。在训练期间开展一些师生活动,讲练结合,活学活用,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素描技巧。课程基本要求为:要求所有本专业学生均学习此门课程,从普通造型过渡到现代化设计思维,对物体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正确认识,熟悉应用各个设计工具与软件,可独立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或者临摹出大师的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学习并领会创作时的理念,学习到各种创造与表现手法、形式等,最终提高素描表现力与创造力。课程单元实施课程教学总体方案的最小单位,本部分将其分为2学时,每个学时50分钟,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是按照教师教学活动为基础的工作方案,也可以当成教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模板,每一节课都要组织授课教师对总体教学方案有效把握,充分认识到教学内涵与作用,以团队方式学习与讲课,实现不同单元的精细化设计。单元教学方案需要将单元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将行为作为导向,体现教学设计的自身特色与人本化设计理念。

3.3 考核方案

本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考核方案内容见下表1所示。

通过以上素描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分,将素描基础课程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更多学时开展实训,讲练结合,突出实训的重要性,也表现了该专业课程设计侧重实用性,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展现了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本质区别。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重视课程设计中学生艺术情操与素描技巧的培养与锻炼外,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以及艺术远见也很重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设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艺术素养体现在审美意识、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教学能力上。随着我国高等院校逐年扩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培养成为紧迫工作,我国各院校艺术类教师经验与素质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有条件可组织到国外深造,领略不同国家艺术魅力,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提升艺术审美。最后,加强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与教师学习以及教学态度、方式、质量综合考核,建立师生间、生生间互评机制,增强考核透明性与公平性。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的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设计方法、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探究,表现了设计素描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艺术创造技巧。

参考文献:

素描活动总结例2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素描就应该写实,就应该画得像真的一样,这些才叫艺术。学生也因为这样的想法及观念,又因自身绘画技术达不到而产生矛盾进而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了出现“青少年危机”。作为美术教师、教育者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如何教?因此,对中学生美术素描教学进行探究。

一、基础论的顽疾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素描课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了素描的丰富性,也遮弊了素描表现中原本应该真实的生命个性。素描表现的空间,因长期对素描概念的误读而受到了不合时宜的制约。同时素描在当代美术教育语境中,仍没有被明确其艺术创造的身份和功用:(1)素描没有艺术问题,只有单、定向的基础训练问题。(2)素描没有主体意识,已约定俗成的被视为依附于创作的服务器而无道的规则。

二、学生因概念理解不透,认为素描必须“真”

素描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通常以此为习作或创作起稿,也有用素描形式进行创作的,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使用工具有铅笔、木炭、钢笔或毛笔。这种以线为主的描绘方式的造型艺术――素描,在中学生的常识中,是对物体的基本形态的掌握,如物体的比例、形状、结构关系、空间位置和明暗变化、透视规律、视差对比等。这些形式和规律是造型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习素描的最佳必须途径,是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其概念的单一的看待它,认为素描必须“真”,必须再现事物的惟妙惟肖,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失去了创造力。中国素描在民国时期受法国流传过来的知识的影响,如讲述解剖学;在新以上总总因素造就了应试教育,素描绘画中画得“像与不像”。

三、学生因理念不足,不认同速写的表现形式

速写作为素描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存在,具有记录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平常性与随机性的随笔。作为素描中的速写更多是用来记录看到的事物,速写直通心灵,最能反映人的灵性,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样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待速写类手稿的处理方式上,往往以处理“垃圾”或“废品”的形式丢掉。因其存在一定的潦草性与单一性,认为不是美术的表达方式或一幅美术作品。其原因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也处于写实阶段,甚至认为只有写实的作品才称的上美术作品。他们对速写类手稿产生的线条美或流动性或有时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意识不到,加之美术老师的鼓励不到位,导致情况越下。

四、美术教学

(一)教学内容与理念的更新,打破学生专业教条观念和误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人具有先天对美的感知力,我们对美的事物进行认识和判断,通过素描绘画形式记录,从中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感动,提高审美直觉力。在教学中应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同时例举我们身边大量的例子,如广西艺术学院著名艺术家孙见光教授的大量艺术作品就来自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他带着速写本走遍了广西的村寨,带着创作的思路速写多彩生活,鲜明朴实的形象。孙见光先生的速写形象鲜明,精练概括,朴实无华,也更有个性,“观察迅速,感受细致,表现充分”的速写新境界,这都得益于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他在速写中得到的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和默写能力。他以简括的艺术手法和对生活对象,特别是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真诚、朴实、生动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和他对生活的真挚的情感。他的速写艺术是其艺术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境界,其数量及艺术高度,在全国也不多见(图1、图2)。

通过素描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非常多,如珂勒惠支(图3)等。鲁迅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珂勒惠支一辈子都在不停地画贫困的人民、逼近的死亡、无所畏惧的反抗,以及饱受痛苦和摧残的母亲,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表达,使人深受感动。可以说,在美术史上,珂勒惠支是一个深深地让人们感动的画家。因此,素描应被赋予了视觉文化的观念,对它的重视其工具的特别性,不受基础能指的羁绊。因其材料工具的随意性与创作者的意识过程、生活方式同构为一体,由此产生了最具自由感的松散的素描形态,解放已僵化的感觉和格式化的思维方式。

(二)对学生能力有类型特指性指导

有的艺术家天生就适合画素描,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例如马蒂斯、安迪沃霍、徐冰等。马蒂斯在其艺术创作的前期,他的素描作品传递出线条的节奏感,特别在对人物速写描绘上有其独特鲜明的表现力,画面透着装饰性,表现出主观意向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个性(图4)。后期受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转变风格,开创野兽派这时的艺术作品表现为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风趣的结构、轻松的主题(图5)。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对学生的类型特征进行总结与研究,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如何认识素描的概念以及进一步的作用是问题的关键,理解素描的狭义性和广义性,两者整体考虑有助于素描的理解与拓展,也利于学生思维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素描活动总结例3

2、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几点看法

2.1设计素描概念的再认识

设计素描是从绘画素描蜕变而成,一方面要再现物象形态结构、肌理质感和空间关系;另一方面又注重表现创意和情感,是一种从二维、三维到多维的观察和表现方式,用作造型、思维和创意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它与绘画素描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造型的基本能力,更需要一种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形式美的研究,不能只是满足于对物象外在的把握,而要由外而内,分析物象内在的微观组合形式,对物象的组织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从而形成新的图式。因此,按照绘画素描的训练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教学是不恰当的,它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和定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

2.2设计素描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设计素描作为许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我们一定将其为它所在的专业服务。例如,环境艺术专业的素描强调空间、透视、比例等关系表达;动漫设计方向的素描偏重物体的内外在结构、人物的动态把握;平面设计方向的素描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表达,视觉张力和冲击力等。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向一定要与该专业课程相适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映射后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许多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绘画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适应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设计素描的标高。因此,有些院校将设计素描分为三个模块,即结构素描、明暗素描、创作素描(也叫设计素描),教学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来实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3设计素描的训练方法

设计素描的内涵和教学目标与绘画素描存在差异,那么也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首先,学生的观察方法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整体与局部全面观察的能力,包括对象物体的整体特点、细节结构、基本构成元素等;(2)培养动态与静态主动观察的能力,其中包括时间变化、物象变化、视角变化等;(3)培养立体与平面空间观察的能力,如透视变化、光影转化、明暗肌理、内外空间等;(4)培养宏观与微观转换观察的能力,如特色提炼、细部特写、解构重组等。其次,三个模块的训练呈阶梯状。在结构素描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明暗素描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素描的明暗关系,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注重形体明调子的表现,使画面主体形象突出,层次分明,虚实有致,变化丰富。而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主要培养学生对造型的记忆力、想象力,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技法。具体训练方法有:写生训练、默写训练、想象表现的训练法。第三,高职学院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应灵活多样。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观摩、设计工作室的参观学习、模拟课题实战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的设计比赛等,将设计素描的课堂向课内外延伸,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素描活动总结例4

一、前言

西方美术史上所有杰出的大师,无一不是从学习素描而走上艺术之路的,素描是形成绘画的最重要的要素。素描的意义在绘画上不仅仅是表现轮廓,它同时可以表现质感、运动感和韵律节奏的动态、谐和安定的静态,更可以表现画家的个性。所以,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大师都把素描看作是艺术的灵魂,绘画的生命,素描练习甚至伴随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都必须依靠最简略的训练方法,绘画所依靠的就是素描,素描是我们通向自然和心灵的最直接通道,也是我们探索已往艺术大师奥秘的钥匙。素描训练对画家的艺术能力成长的影响是全面的,它不仅训练画家的造型能力,同时也是画家智能训练、审美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素描基本功能的训练对提高画家的艺术素养,形成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艺术决不等于生活。艺术不应该是模仿,绘画更不应该是生活的模仿。绘画艺术的创新,要求建立相应的素描观念,以正确的素描造型观念去进行创作。我们提倡与模仿型素描不同的创造型素描。我们同样重视生活,但只是把它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依据,以形象构成的本质因素为基础,注入作画者的真情实感,追求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素描没有特定的方法,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有自己审美趣味的东西,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现实对象生动的、和谐的、合规律的美:

当然,我们在强调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并不是就讲不要写实能力,而是在基本的训练中把写实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同看待。在素描教学中技术与艺术应整体上同步发展,不要企图越过基本的造型能力先去追求表现与发挥,这也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把艺术家和学生截然分开。教学生时,将他(她)看作学生,要教得透彻、耐心、毫不保留,但评价他的作品时要把他看成艺术家,严格要求,除了功力以外,要特别审视他的艺术观念、艺术个性的发展,重视从艺术素质上去培养,防止纯技术的观点。

二、素描中的的比例作用

首先谈谈素描中的比例。初学素描的学生应该先学比例,因为他必须考虑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或整体在大小、数量上的关系。但在学生的素描有创造性时,他就可能把物体画变了形。因为他这时想的最多的是美学上的比例,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比例。早先的素描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比例只求准确。以尺码的准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陷入苦恼的局部比较当中,忽略了最重要的整体感和认识上的自信心,以及必要的夸张和自觉处理,过多的强调了共性特征,把个性特点限制到了很小的范围内,画出来的形象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很容易千人一面,同时学生的艺术才能、创造性被轻易的扼杀了。

比例在艺术上应不完全是尺度上的准确,它有着更重要的自身规律,这就是整体上的谐调,比例谐调来自客观形象及画家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发现。要使学生认识到,眼前的物体,无论是一个人、一只凳子还是一根绳索,都只是意识的载体,不只是技法功能的实在物,应该说在“似与不似之间”。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抓住客观形象的启发,大胆地去创造鲜明的、属于自己的形象。比例的谐调,要求只在印象的舒适感及表现艺术对象的个性特征,不应该是简单的尺度上的准确。它在艺术上只是相对的,当然应是合理的。其次,在我们传统素描训练的观察方法中,主要是明暗层次,光影虚实的观察法。在素描训练中应当改变这种方法,采取形体、结构的观察法。这并不是在教学中反对利用明暗变化来表现对象。而是要求在素描造型中不要把它作为形象的本质因素来对待。因为明暗光影的变化是被结构形体所决定的,常常在只有表现结构、形体时才能显现它本身的光彩,所以这些明暗层次和光影虚实都会因不同的形体结构而使它们发生改变,但形体结构却不会因光影和明暗的变化而变化。

三、素描教学中重视线条的表现力作用

另一方面在传统素描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以明暗层次光影虚实为主体的面造型手段,而忽视线条的表现力。一幅好的素描作品,往往除了讲究造型、结构以外还具有线的表现力。“画家所用的线往往是风格的最明显体现,线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艺术元素,也是画家主观意图的传递者。线条与素描的关系,“犹如色彩之于绘画,形体之于雕塑。”“只要在纸上画几条线,就可以看到‘明暗关系’已经作为素描的成分进人素描中去了,因为已经考虑到线条的明暗值。假如我们在造型时,不考虑线的变化关系,统统用一种线条去刻画,可以想象作品会如何的单调和乏味。如果根据物体的造型体态、结构关系、空间层次、透视关系去表现,视觉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而失去变化的线条,不能产生节奏和韵律,无法达到造型的目的。我国古代画家通过长期积累所倡导的铁笔十八描:如钉头鼠尾描、游丝描、兰叶描等,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注重线条的疏密变化,都是基于通过凝炼的造型以提升表现力的考虑。在素描训练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线条对塑造形象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素描造型艺术中的线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它更是形的高度概括而极富艺术个性的载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素描教学中,不应片面强调一个”难”字,因为在艺术的表现中,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夸张、概括、感觉、写意等手法和意图。只能在加强对规律的理解中和灵活运用中使学生画起来主动且又放松,使他们能时常处在一种心理上自我平衡的状态中,感受到塑造的乐趣,画出自己的气质来,使学生想画、敢画,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课堂习作应强调研究性。习作同时要表现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为一张画的得失而动心,而是以感觉到更多东西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基本功训练一开始就成为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对于培养新的创造型艺术人才来说非常重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逐步形成或找到自己的造型面貌,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颜铁良.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素描活动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44-01

素描,一般认为只是一种单色的描绘,是一种单独的画种。在西方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历代大画家,都拥有着良好的素描表现能力。由于社会中普遍把素描认为是绘画,是手头上的技术,而不需要动脑筋想,于是我国的素描教学,无论设计专业还是绘画专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法。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着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不够,而一些老师只是谈个人感受,谈风格流派,对设计缺乏深入理解。现代设计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要求设计者拥有良好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素描教学程序是:几何体――石膏――静物――人体的写生素描。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应该是多元化的。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任何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这里碰撞。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思考,多提问。设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要求学生画一组插图,表现线条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这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开始尝试不一样的表达方法,甚至反思自己以前的创作方法。一定要动脑筋想,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也会看大量的幻灯片,特别是现代艺术,视觉表达力很强的作品,告诉学生怎样的作品才是易于传播的。总之,改变学生之前对技法的盲目追求,培养设计人员的思考方法。

由于设计素描是为了锻炼表达设计意图能力这一目的,它的构图要求没有基础素描那样讲究。在单个物体的构图,只要注意上下左右的范围,四周留出适度的空间就行,表现的对象可以安排在画面正中。设计素描的虚实变化也不太强调。不象基础素描那样把后面的物体画得过虚,因为这对全面、透彻地分析理解物体结构是不利的。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客观对象的复制描摹,而前者是根据客观世界创造新的东西,是一种“无中生有”。改变现实世界物体原有形态创造出独具生命的“新形”,是设计素描的观察思考方法。我们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正是为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设计素描提倡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有利于更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其内部构造特点。这也是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的设计基本需要。设计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全局、抓大放小。素描表现时将黑白灰明暗对比合理、适度的组织起来,形成主次的层次关系,来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

西方的一位现代设计大师说:“设计师的灵感不是指来源在工作室里,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如等人或坐车时,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发现城市和产品的缺陷,思考解决的方法。”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具备捕捉生活的能力,把想法,观点或观察的细节,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东西更可以作为设计时的一种素材,丰富自己的视野,从传统的“学院派”中脱离出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知世界和自己的内心。

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每天铺天盖地没有想象力的广告和设计;平面化、简单化、庸俗化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设计错误。空间化、多样化、人性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解决这三个问题基础还应当从素描或速写着手。

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化理解成“人类化”,把生活化理解成“真实化”或“社会化”,于是就出现了只有人拿着产品,真实的吃(或用),才能使人信服的创意。其实再有名的名人介绍产品,并不比将产品拟人化更具有想象力,再复杂的情节也不如一句双关语表达丰富;问题是这个“语”是来自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哪,还是个性的独创。审美认知是素描的特征性整体观察,多样化表现是素描造型能力的技能训练。这两项训练都是艺术想象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素描不但是表现客观的工具,而且是探索规律和规律转化可能性的工具。

学术的进步,思维的更新,总离不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教育的进步,更需要解放思想。我们期待在创意设计业出现不同的声音,重视作为设计产业基础的设计教育,而设计教育的基础又是设计素描和创作。从模仿他人的形式,转向注重创新,追求个人风格面貌。这样,艺术设计的园地才能百花齐放,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素描活动总结例6

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来看,其基础地位与价值取向各有侧重,教学模式不一:有的偏重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强调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写实与具象性的表现;有的偏重于线性框架结构的训练,强调其内外形体结构的构造组合关系与物象某一局部的超写实表现;而有的又关注于抽象性的创意训练,强调其解构性的重组与意向性的表现……从学生这一层面上讲,在一些认识和表现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理解上的差距,有的人误以为掌握和运用设计素描主要是靠单纯的设计理念,或者认为只要学好了绘画性写实素描,即可完全替代艺术设计所需的素描造型。

事实上,所谓设计素描的理念是靠一定的素描造型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写实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写实素描的发展和变化。

应该说,设计素描是探讨和利用造型元素的构造表现原理来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之一。

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教学目的实现形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不必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况且,西方提出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历史也只有几十年,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是学术民主的一种体现,因此不必过早地加以定论。但在所有教学主张中,有一点应该明确,即:其最终目的应是统一的,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既要有利于启发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的,树立设计素描意识

大凡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好比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基础一样。同样,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也不例外,也有培养方向的问题。

不言而喻,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和发现抽象的形态;关注物象造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的有机结合,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经过提炼与归纳,形成理念的形态,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重树新的形象,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体系,绘画专业对素描基础的要求是:精神内涵第一,物质性第二,强调人的审美信息传达,如国画对素描的要求是以短期的线性形态表现为主;油画是以长期的块面结构与明暗调子素描的训练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坚实的具象造型的基本功和增强相应的审美能力,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训练则强调物质性、适用性第一,精神内涵第二,更多的是关注适用性、功能性。

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设计基本原则,任何设计都势必要受其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限定。推而论之,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与限定,正因为有了这种制约和限定,人们才将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称之为设计素描。其目的的实现也理所当然地受制于设计的特点与要求,即实施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能根据各类设计的需要,有效地运用素描这种形式,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各类设计之所需。

简言之,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因此,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

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绘画性素描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着明显差别,其根本区别在于其价值取向不一,具体表现在:

1. 功能特点

所谓功能,即作用与效能的意思。绘画的概念是“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那么绘画性素描的功能就体现在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方面。其价值取向在于精神与情感的熏陶或其本质特性来体现它的价值作用。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功能性特点,却以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而其精神内涵与审美内涵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素描训练必须受适用功能的制约,而正是由于这个因素,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素描训练才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和特色。

2. 造型特点

所谓造型特点,即造型活动或作画过程中独有的特征。由于不同专业的素描在教学中其功能价值的取向不同,相应地带来了其造型特点方面的差异。绘画性素描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讲究画面构图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具象再现的可能性,强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主张。而设计素描的造型特点是:构图更加关注其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能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在这个前提下,才考虑其画面的相对完整性,强调创造性地构造与表现物象,具有造型的多样化、视感的多属性、空间的多维度、效果的中介性等特点。

3. 思维特点

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反映在设计素描中是有着其个性特点的。

绘画性的素描一般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性。所谓形象思维,概言之就是对生活进行直观感受和形象的再现。在绘画中体现的是一种直观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思维活动方式。其特性具体表现在形象思维对感性认识的全面依赖,并从审美的角度来关注客观物象,它是以感性为引导、理性为内容的形象思维。

而设计素描则运用的是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所谓设计思维,概言之就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客观素材与感受进行间接、概括、综合的反映,强调的是科学合理性。由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组合成的设计素描思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结合、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结合、典型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具体思维活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4. 方法

无论是观察方法还是表现方法,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论的方法论。

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绘画性素描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外在形象的形体构造关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以及观察与表现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觉与理解的关系等。在表现方面,一般是以具象的明暗调子素描表现方法为主。

而设计素描则强调的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法来观察、认识、分析物象。具体来讲,就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剖析物象,即从不同视点和用“透明”的方法来观察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特别是物象内部结构之间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与组合关系。

5. 内容

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除包括一些绘画性素描的基本内容如:透视、形体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与思考、逻辑的推理、抽象思维的训练与抽象的发现和表现以及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教学要求,设计素描一般根据总的课时量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以线性结构素描表现为主的板块;二是以明暗表现物象材质(肌理)为主的板块;三是以创意表现素描为主的板块。这三大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轻重缓急地加以实施。

1. 以线性结构素描表现为主的板块

这一板块主要是了解和掌握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认识事物本质与反映其本质的规律和方法。由于设计素描更重视理性的观察、分析和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具有数理关系的、理性的、逻辑性的思考过程。具体讲这一过程是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剖析、去伪存真,发现并运用其抽象的设计元素,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适应现代设计审美观的过程。提倡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探讨和寻找符合设计的造型语言。

设计素描的基础训练,按一般的认识规律应从具象开始,具象是认识和表现物象的前提与基础。但其主旨在于加深从具象到抽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设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表现手法,这才是这一板块的教学目的。

再现被表现对象的存在状况是被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被动中转化为主动,这就涉及到怎样去“看待”对象的问题。

“看”即为观察,这里所讲的“观察”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凭直觉去感受物象的外貌特征,被动地、就事论事地反映对象的形体结构和精神内涵。另一种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主动地观察物象,理性、辩证地求得物象的表里构造因素,发现其具有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设计手段。这是一种主动地从自我意识中去感受物象、分析物象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全面和主动地观察、分析、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整体设计造型感受。显然,这是一种设计素描所需要的观察方法。

“待”即为对待,就是怎样表现物象的问题,是被动地去接受与描摹物象,还是主动、有意识地表现物象。线性结构素描的表现,其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基本的、理念形态的造型语言,即用“线”来表现所理解的物象。通过这种概括和本质的线性表现来增强设计造型能力,而不是具体地、面面俱到地反映物象。

因此,基于这种设计素描的造型理念,笔者主张在这一教学环节的作业中,应以短期作业为主(一般最好不超过6个教学课时),围绕设计素描教学主旨,有的放矢地安排实作训练。如该课程的总课时以140课时为限,那么该环节约以40课时为宜,不宜以长期作业为主,因为这一阶段若以长期作业为主,则很有可能误导学生的思维耗费过多的时间去具象地描绘对象。

2. 以明暗表现物象材质(肌理)为主的板块

设计素描质感表现的目的,在于描绘出各种不同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特质,使物体的外观具有空间感、真实感和较强视觉冲击效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胆识,并提高学生控制、取舍、夸张变形的能力,而不是对物体表面进行照相式的临摹,因为外在的现象只能是作者观察和表现形体内在本质和美感的一种媒介,而不是追求的目的。

在理解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表现物体的本质概括和对物体重要细节的精心写实表现,来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充分的表现力,培养其敏锐和精微的表现能力是本教学板块的主要内容。

这一板块是以质感表现为主导,在素描的点、线、面、体、色度、空间、重量、质地、光线、材料等各造型要素中,侧重于运用不同的线型和明暗调子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特质,以体现物体的真实感。因此需要一定的课时来保证,一般可安排1—2张作业(30—40课时)。

3. 创意设计素描板块

这一板块包括装饰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和意向设计素描,其目的是使学生尝试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乏味变为幽默的心理体验和视觉体验的过程。

素描活动总结例7

2素描教学中个人艺术建构的特点

绘画者在确立个人素描艺术语言“建构”的探索学习中是对素描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艺术感知下的认知(认识和掌握绘画知识)过程,一般情况下素描学习都会经历由“加”至“减”的个人艺术建构历程。“加法”是对绘画者系统学习素描造型语言过程时期的总结,它经历了绘画者对素描的启蒙学习和既定造型语言的探索学习。在这个阶段中,绘画者个人逐渐开始形成自己认识和观察事物的方式。素描造型语言作为绘画者从事个人艺术活动的一种特定的工具和手段被借以来描绘自然物象。由于受到个人艺术素养和认识成长阶段的制约,在绘画语言表达和形式中绘画者往往都是以模仿对象和在画面中还原对象为基准,这是素描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我们需要在长期的素描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充实自己的素描知识,通过不断积累和借鉴他人素描的技能技法来完善个人的艺术图式,从而使自己的素描绘画逐渐符合艺术视觉的图式。从很多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学习绘画的人都是沿着具象到抽象的一条轨迹而不断循环变化的,即使象梵高这样杰出的印象大师也是如此,因为不断模仿和还原事物的过程一方面能使绘画者不断提高和掌握个人的绘画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更能锤炼绘画者个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及培养个人观察事物的独特性,以上两方面的积累即前面所提到的“加法”,而且这两种积累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经历了“加法”过程后绘画者才真正具备了对素描既定造型语言的全面深刻认识,但是这种能力要和个人独特的艺术感知相结合才可发生质的飞跃。而当绘画者真正进入到个人素描绘画建构时期,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减法”的个人艺术创作过程。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恰恰是对生活繁琐表面的一种简化,纯粹遗留在画面上的应当是艺术家对生活情感和绘画语言个人选择下的精神体验,在素描绘画中也正是如此。“因为从学习素描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只有在诸多素描元素中提取符合个人感受最深的某些元素,画面才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就会使画面显得平庸而缺乏生动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素描教学专家巴尔•夏克曼(BarrySchactman)在教学中就特别指出过:“对于一个教员来说,在素描绘画中对某个领域中走的更远和深刻要比那种‘事事都行’的杂家更有利于教学和对有价值的艺术传统的继承。”这是素描教学中单因素深入化的一种肯定和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素描造型个性化语言元素的一种提倡,而且这也符合作为艺术素描的视觉规律,就象当我们以艺术的目光停留在一幅素描绘画上时,我们首先是被绘画者在画面上提供给观众的一种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所感染,然后我们才会对作品中艺术家作品中的技法和材料进行探索与研究,而这两个方面在画面中的结合正是绘画者个人情感下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的建构,这种认识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减法”过程。

3素描教学中“建构”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前面建构理论的了解,我们知道素描基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个性化绘画语言的意义建构,它重在培养绘画者对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独特的认知方法,这种独特的思维认识方式必定会促进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个人造型语言和艺术风格的独特形成。

3.1“建构”促进绘画者形成个性化素描语言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展开的社会行为,在素描绘画中个人的素描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个人对素描绘画语言认识下的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个性化绘画语言是艺术家在长期绘画过程中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化为具体感官的艺术图式。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大脑对已有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整理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转化为艺术作品。在当代的艺术教学中,对怎样形成个人艺术感知的个性化绘画的注重已经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和学生开始对素描基础学习中怎样更有利于建构绘画者个人的造型语言进行思考,并且已经普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要注重自己的素描绘画语言特点。这种素描中的个性化语言从某种形式上讲,也意味着个人素描绘画语言的“单因素”性,它是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对素描造型语言如线条、形体、调子等的个别强化。比如在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中他喜欢淡弱线条的轮廓线,在画面中非常注重强化事物的明暗调子层次,这种弱化线条通过明暗方式表达的手法反而更强化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正反映出“单因素”素描绘画带给我们的内心震撼和视觉享受。而在当代学院艺术的素描教学中,大多是从“全因素”角度出发开始综合训练绘画者的素描造型语言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正是帮助绘画者大量获取素描知识的一种“加法”体验过程,它并不是弱化“单因素”即“个性化"素描语言的发展,而是为了使绘画者更好地从全因素的认识当中提炼出个人喜好的单因素素描绘画语言,因为只有在通过对素描造型语言的全方位的学习和了解的情形下我们才能在全因素认识结构中选择真正符合个人艺术感知的素描元素,并且在今后长期绘画过程中我们不会由于认知方式的单一而在处理各类不同的画面时显得束手无策。从前面丢勒和修拉的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一种单因素的强化并不是排斥其他元素的介入,只是对其他元素的一种淡化,这种淡化的视觉效果是为了更好地增添画面中的画家个性情绪语言的表达。因此,学习“全因素”素描的认知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绘画者在诸多素描元素中认识和寻找到适合个人素描艺术建构的绘画语言元素。

3.2“建构”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画面上经营的绘画图式,并能带给观众视觉和精神的享受。从绘画本身角度出发,素描艺术作品是由绘画者个性化的素描语言和其所选择的素描绘画材料组合而成,这是绘画者对画面的一种“经营”。“经营”是绘画者依据自己的艺术感知,对画面形象和造型语言元素进行安排,使其达到体现绘画者个人感性的意图,实现素描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作品创作的所有环节中。我们知道从素描绘画的单线构图开始就附带了绘画者的表现意图,在整个围绕以绘画者思想表达为中心而展开的描绘过程里,绘画者都是依据个人艺术感知对造型语言和绘画材料进行选择和运用从而逐步达到艺术形象的具体化,最终停留在画面视觉效果中的是绘画者对素描造型语言个人艺术建构下的认知成果,它正反映出绘画者对素描知识的一种个人体验,并且这种体验在每一个社会的变革中总是呈现不同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众多形式的素描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家与传统艺术大师的不同,他们不单单满足于以还原对象的“镜像”为目的的传统素描绘画,而更多地关注以个人感受力为主的创作性素描,因为它在打破传统的镜像绘画的单一形式上更能赋予画面个人的情绪化和绘画语言的纯粹性,比如在德国当代艺术家赫伦韦恩(Helnwein)的素描作品中,画家在素描材料上突破传统材质的单一,大胆应用彩色铅笔创作出一幅幅色彩单纯的素描景象,这与当代油画艺术的简约与色彩单纯不谋而合,至此,这位画家在素描语言的纯粹性和绘画新材料的应用中分别赋予了当代素描新的形式与内涵。

素描活动总结例8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素描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美术是表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恢复人的自然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因此,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通常意味着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蜡笔,炭笔,钢笔,铅笔,画笔,墨水,及纸张,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面所造成的磨损。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观者从欣赏过程中可感受这一点。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在哲学上“看”,有当“看见”和“看做”的不同含义。传统的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是“看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指“看见”,看见,讲求“真实”,但真实是相对的。因为“看”不仅来自物理的反应,还有心灵的映射,也就是说,在看的过程中,总是把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看见”与“看做”融为一体。为什么几位画家面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画出来的作品不完全一样?就是因为除了表现技法的区别外,还有各人意识、观念、文化、修养的参与和心灵映射的差异,为什么有人会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有人却对明摆着的美,视而不见、失之交臂?也是这个差别的必然。

观看对象,总是首先接触对象的表面现象,获得总体印象和局部特征,然后通过形体、动态、光影、调子等外在因素,因此及彼、由表到里的有机联系,去寻找内在规律,抓住本质特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目的。作为美术教育者,在看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1.看,总得有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不可能把看到的一切,全部搬到画面上来,而只能是根据对象的反馈,经过思考、理解、取舍、提炼的结果,犹如淘金,通过筛选,去其杂质,把纯金提炼出来;有了这个过程和结果,才有“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可贵。

2.对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人物、静物、景物,都因时间推移和光线变化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模特儿休息后再摆的姿势,也不可能与原来完全一样,所以“看”,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观看,而是动态的体验,体验对象的性质特征和生命活力。

3.通过观看,从中了解自然和艺术的规律,理解“艺”与“道”的关系:“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神情,“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理解此中道理,有助于认识艺术精神和境界。

4.饱览自然风光,饶看艺术作品,多体验日常生活,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启示想象和联想;意外的、偶然的发现,往往来自观看;马蒂斯把“看”当作一种创造性的视觉能力,即观照真理,领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

5.绘画大师张大千说:“看物,不能一览而过,从表面看看了事,而要深入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

6.普通人的眼睛不会在那些与他实用目的无关的事物中发现什么,而对于画家来说,他就必须能够洞见火红的枫叶与阳光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能够看出使苹果呈现出柔和的、圆球状的光影层次,还必须能够把自然之光演化为艺术之光。

7.叔本华认为:意境乃须臾即变的存在,唯有诗人能记载它,使之永恒,主张以诗人之眼观物,化须臾为永恒。

8.曼尔德洛维兹指出:画素描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不仅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官,即不只用“肉眼看”还要用“心眼看”。

9.中国美术学院在素描教学改革中提出:“现象学式的看”,即以更主观的姿态和纯视觉的形式去“视其所是”:“把素描训练无数次观看的目光,在交替着的意识中,唤起多样的联想和对素描以外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必将牵动在追问过程中引发的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也牵动素描技术手段掌握过程中引发诸多文化的关怀”。

素描活动总结例9

1.1过程与方法

能描述内分泌反馈调节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理解神经和激素对机体的双重调节;通过浏览医院甲状腺病人的甲状腺激素化验报告单,能分析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内分泌腺的反馈调节过程,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浏览教材上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加深理解神经和激素对机体的双重调节。

1.2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班廷发现胰岛素的过程,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结晶牛胰岛素事实,体验科学探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人体内平衡和调节的辩证关系,初步形成生命的整体观。目标的设置中注意:①行为主体是学生。即教学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所以,教学目标中应采用如上述目标的“能说出……”、“能描述……”、“初步理解……”等行为主体是学生的描述。②行为动词要准确。要用准确、恰当的行为动词描述。比如,上述目标中的“说出”、“简述”、“浏览”、“分析”等。③行为条件要说明。要说明为达到相应的要求,所采用的是什么条件。如上述目标中的“根据所指部位……”、“观察和分析教材图”、“浏览医院甲状腺病人的……”等。④行为标准能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能用相关标准来评价,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要比较强。如上述目标中的“能举例说出……”、“能描述……”等。

2策略选择要恰当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一节课能否达成设定的目标。由于学情是在变化的(如普通中学、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学情是不同的,同一所学校的创新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学情也是不同的),所以,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教学策略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的。例如,在本案例中,针对不同的学情,可以选择以下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1:针对初中时激素这部分内容学得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弱的班级,将本节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1课时主要是了解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各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及其调节功能,了解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症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上;第2课时通过资料分析理解激素的作用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示,以胰岛对血糖调节为例介绍内分泌腺对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以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调节和反馈例子,说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和平衡。教学策略2: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将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人体主要激素及其调节功能初中已学过,且属于知道级别,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化10min左右时间帮助学生回顾梳理相关知识即可。介绍胰岛时,链接激素调节的机理,通过问题“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的血糖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重点:以血糖浓度的稳定为例分析激素的调节机理。通过资料总结激素调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讨论“糖尿病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出示垂体机能研究的科学史,请学生讨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什么作用?读图5-18,请学生简述下丘脑、垂体及其他内分泌腺关系。以教材图5-21为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内分泌反馈调节,理解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调节过程,理解激素调节的方式———反馈调节,理解人体生命活动受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师生共同构建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了解体温调节的方式,感受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再出示甲状腺病人的甲状腺激素化验报告单,请学生分析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将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首先要在课前作一定的预习。在学习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时,以血糖浓度的稳定为例分析激素的调节机理,使前后知识能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建构整体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同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师生共同构建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和分析甲状腺病人的化验单,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要清晰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指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反映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为目的,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设计的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型、表格型、流程图。以“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节为例,教学过程主要为四个环节①导入:由汶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护卫孩子的感人故事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歌颂母爱,初步建立生命活动调节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②了解人体的内分泌腺:通过回忆初中内容,课前完成导学案有关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名称、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等内容的填写。课堂上通过分析人体应激反应时身体分泌激素的变化,认识生命,能积极面对压力。介绍胰岛时,链接激素调节的机理,介绍垂体的功能时,链接激素的反馈调节,将前后知识适当调整,避免割裂知识,有利于学生建构整体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③理解激素的调节作用:学习教材插图,描述血糖调节过程,理解激素的作用特点。以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和教材插图为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内分泌反馈调节,培养分析能力和归纳描述能力,感受生命活动的整体性。④总结和作业: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起到及时总结、巩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的作用。课后作业能使课堂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延伸。

素描活动总结例10

关键词:素描;教学;创造;线务

 

    西方美术史上所有杰出的大师,无一不是从学习素描而走上艺术之路的,‘“素描是形成绘画的最重要的要素。素描的意义在绘画上不仅仅是表现轮廓,它同时可以表现质感、运动感和韵律节奏的动态、谐和安定的静态,更可以表现画家的个性。所以,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大师都把素描看作是艺术的灵魂,绘画的生命,素描练习甚至伴随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都必须依靠最简略的训练方法,绘画所依靠的就是素描,素描是我们通向自然和心灵的最直接通道,也是我们探索已往艺术大师奥秘的钥匙。素描训练对画家的艺术能力成长的影响是全面的,它不仅训练画家的造型能力,同时也是画家智能训练、审美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素描基本功能的训练对提高画家的艺术素养,形成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典大师那里,素描主要是通过最简单的素描语言塑形以构成画面来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然而现今我们所因袭的素描教学模式中的素描训练已很难体现这种创作意图了。那种单调,表面、几乎是保守的训练方法体现在素描观念上是模仿,拷贝生活,它的特点是在.“全因素”的口号下孤立地强调明暗层次光影虚实的照片效果,追求表面的肖似、华丽和面面俱到。这种素描需要很长时间作业且不能离开模特儿,时间短了,无法完成,离开了模特儿,便画不下去。

    应该说这是苏派教学模式的传统遗留,重写生能力而非创造能力,重模仿能力而非表现能力。后果是受其影响的画家往往只能以模特儿写生代替创作,他们的画从创作意图上看是含糊不清的,形象往往较之生活原形逊色而且雷同。目前,仍有人把这种模特儿型素描看作是唯一的素描方法,许多教师还用这种素描方法来训练学生,甚至对许多有创造性的学生的素描不加以鼓励和诱导,而是加以贬低。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也就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只会跟着教师去进行机械复制,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我们的素描训练最终失败,我们的素描也就失去了表现创作意图的作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艺术决不等于生活。艺术不应该是模仿,绘画更不应该是生活的模仿。绘画艺术的创新.要求建立相应的素描观念,以正确的素描造型观念去进行创作。我们提倡与模仿型素描不同的创造型素描。我们同样重视生活,但只是把它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依据,以形象构成的本质因素为基础,注入作画者的真情实感,追求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素描没有特定的方法,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有自己审美趣味的东西,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现实对象生动的、和谐的、合规律的美:

    当然,我们在强调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并不是就讲不要写实能力,而是在基本的训练中把写实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同看待。在素描教学中技术与艺术应整体上同步发展,不要企图越过基本的造型能力先去追求表现与发挥,这也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把艺术家和学生截然分开。教学生时,将他(她)看作学生,要教得透彻、耐心、毫不保留,但评价他的作品时要把他看成艺术家,严格要求,除了功力以外,要特别审视他的艺术观念、艺术个性的发展,重视从艺术素质上去培养,防止纯技术的观点。

    首先谈谈素描中的比例。初学素描的学生应该先学比例,因为他必须考虑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或整体在大小、数量上的关系。但在学生的素描有创造性时,他就可能把物体画变了形。因为他这时想的最多的是美学上的比例,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比例。早先的素描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比例只求准确。以尺码的准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陷入苦恼的局部比较当中,忽略了最重要的整体感和认识上的自信心,以及必要的夸张和自觉处理,过多的强调了共性特征,把个性特点限制到了很小的范围内,画出来的形象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很容易千人一面,同时学生的艺术才能、创造性被轻易的扼杀了。

素描活动总结例11

中职美术素描教学的任务一般来说,是通过训练学生对客观物象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生动的表现力。即: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使学生理解描画对象的生长规律、运动规律,并按艺术规律去表现对象。

一、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基本原则

中职生素描初学者常有这种习惯,在绘画深入的过程中往往从一点开始绘画,并不会太多考虑画面整体布局,且学生艺术潜能也不会短时间就能被挖掘出来。对此,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原则开展中职美术素描教学。一要实事求是遵守客观情况。中职美术素描教学目标建立、组织实施、进度安排都应根据中职学生个体特点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并通过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训练兴趣。二要知识能力并重落实教学计划。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衔接,通过素描教学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获得自学素描、自主训练能力,使知识增长与素质能力增长同步发展。三要融通多种渠道开展素描学习。美术素描课应向社会、家庭延伸,实施课堂内外良性互动。即:重视开辟第二课堂,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全面培养美术人才。

二、注重解决素描教学实践问题

素描教学重在发展中职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有鉴于素描水平是个循序渐进过程,应着力帮助中职学生素描学习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从前人作品中学会借鉴。一般而言,中职学生喜欢写出,不喜欢临摹,有的学生认为临摹就是照葫芦画瓢,没有意思,且束缚手脚。其实,素描临摹可开阔视野、理性头脑、活跃思维,这种循序渐进能打下坚实基本功,使学生在临摹中培养耐心、细心,使素描认识由整体印象到具体细节更加清晰。另一方面,注重中职学生线条运用。很多中职学生对线条应用掌握不到位,素描教学时,力争解决好中职生画线条这一基本功。如:《永乐宫壁画》等之所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极其生动,就是线条如行云流水,抑扬、钝挫、刚劲、柔美,把线条的生命力、表现性、概括法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素描线条是绘画最根本要素,严谨、高超用线技巧等于绘画成功了一半。

三、引导中职学生体验反思作品

从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实践发现,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素描作品进行反思,如果让其找出素描画中的优缺点,往往张口结舌,或表述不能达意。因此,素描教学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有益反思。一是引导中职生对素描画面结构反思。好的素描用品,从起稿构图到形体结构,再到空间结构,其线、形、色合理布局和组织画面都透着画者精心构思。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素描作品反思,不断提升中职生构思画面效果,养成起稿即构图的良好习惯。二是指导中职生抓住素描学习的步骤。素描真实反映着客观对象。就如平常我们看物象,距离的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而在素描中反映的就是颜色和大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我找到自己作品的盲点,如对画面效果的控制,物象外形特征、造型特点等,从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关注中职生兴趣点、创作力以及薄弱层面,以多元化指导促进中职生学习主动行为,实现个性化、多面化发展。三是教育学生对作品进行回头看。实践中,一些中职生对所画素描作品,画完就放到一边,甚至很少去多看一眼。对此,在教学中应安排相应时间让学生在完成素描作品后,每次自主性完成一份简单书面小结,通过自我小结,总结经验教训,静心反思,促使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好的素描作品。

四、加强学生画外功夫体验指导

中职美术素描课就是是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美学的感化。既让中职学生从感觉器官上感知出美感、美育的熏陶和享受,更通过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体验到美。一是把学生现实状况与课程安排有机结合。针对素描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中职学生心理有一定差异,教师备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掌握好学生学习情况、能力、层次等,以情激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在素描课上都能有所收获。二是让学生在素描创作中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对比法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品中的美与丑,发现素描刻画的内在美因素,领会美术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把感情渗透于自己作品中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拓展素描教学意境美。虽说素描追求“精练、传神”的特点,但在画面结构、风格,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方面如何体现美感,需要学生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整体观察习惯,如:开展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知识传授,使中职生更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做足画外功夫,提高素描教学质量。总之,中职美术素描教学,要重点培养中职学生学习素描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观察方法,展示表现能力,让学生学会整体布局,提高自己认识水平、专业水平与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