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籍调查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3:36

地籍调查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例1

1.引言

在中国,文献的传承从古至今未曾间断,因此,在很多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里,均有专门的中文古籍收藏,馆藏中文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向来受到重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古籍保护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展开了古籍普查、制度化常态管理、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整理研究以及特色古籍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全国古籍收藏机构的普查工作全面铺开,所有古籍按照一至四档定级。并分别在2010年8月及10月,制定了《汉文古籍定级标准》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为古籍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标准化的依据。现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进入成果揭示阶段,目前首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天津图书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正式出版,共收录古籍数据31812条,包括珍本、善本、普本、方志及特藏等古籍类别。此后预计将有数十家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陆续出版,为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二、已建立完善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制度,采取定期申报与审批流程,截至2013年,国务院分四批公布了共11375部珍贵古籍和16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促使古籍保护成为全国各地公藏机构的一项常态工作。三、在全国各地设立12家部级古籍修复中心,组织实施各类型的古籍修复项目,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完成《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的修复,正在修复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金石拓片、舆图、馆藏清宫“天禄琳琅”等特色藏品。四、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古籍保护相关的全国培训班逾60期,培训内容包括汉语及少数民族语文古籍的鉴定与保护、古籍普查、古籍编目、古籍修复技术、碑帖整理与修复等。五、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带领下,组织和参与众多国内与国际的研讨会,并通过“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再生性保护手段,将善本古籍系统地复制出版(一期已出书758种,共8990册),使古籍的鉴定整理、保存与保护的研究更为深入。六、开展特色古籍保护,组织编撰《中国古籍总目》《中华医藏》和《民国文献总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关注的中文古籍范围不断扩大,从善本古籍、普通古籍再到民国文献,古籍保护的对象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古籍藏品中的西文古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与其他类型古籍相比,西文古籍在中国图书馆界和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受关注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文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学界关于西文古籍收藏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第一,关于西文古籍、西文善本和西文新善本等概念的界定与区分标准。第二,关于西文古籍保存和整理现状的总体描述和建议:王雨卉讨论了非善本西文古籍的开发整理工作重点及建议;张丽静界定了西文善本的收藏范围、标准和价值,介绍了国内西文善本保存现状并提出建议。第三,关于具体图书馆西文古籍收藏与整理情况的介绍:如北京图书馆外文藏书、北京大学图书馆部分西文善本书、大连市图书馆欧洲语言古籍等。第四,关于中西文古籍修复技术的简单比较。总体而言,中国学界关于西文古籍收藏的研究还处于探讨概念、介绍馆藏、宣传价值、呼吁重视的起步阶段,与业界对于西文古籍保护的关注程度大致相当。

随着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同民国文献的保护快速升温一样,西文古籍的保护也将很快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对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图书馆的西文古籍的收藏、整理、保护与修复情况展开基本调查,以了解现状,找准发展的方向。

2.研究设计

2.1概念界定

诸如西洋、泰西、西文等,均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概念,类似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远东、近东、东亚语言等。在中国图书馆界,一般将以欧美为主的西洋国家所使用的文字统称为西文。西文古籍便是承载了西文作品的符合各馆古籍界定的文献。前句所谓“各馆”,是指目前在中国图书馆界还没有一个关于西文古籍的通用概念,此外还有西文古籍、西文善本及西文新善本的区分。当前图书馆较普遍的做法是将1911年及以前的文献视作西文古籍,将1800年以前的西文古籍视作西文善本,将1800-1911年间具有特殊价值的西文古籍视作西文新善本。但这一划分标准并非绝对,各图书馆还会结合收藏情况作具体规定,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将1850年以前的西文文献视作善本。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调查之前并未对“西文古籍”作出界定,而是将这一问题纳入了调查内容,因此,此次调查对象所指“西文古籍”,是指接受调查的各图书馆根据馆内政策所界定的“西文古籍”。

2.2相关调查

笔者采用文献保护、文献修复、古籍保护、古籍修复、“Preservation OR Conservation”和“Investigation OR Survey”等检索词在CNKI和EBSCOHost两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筛选出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调查31个。表1对这31个调查所涉及的文献类型、范围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按文献类型进行了分类。

如表1所示,国内相关调查,在调查范围上主要限于大陆地区,或较全面覆盖,或集中于部分省市;在文献类型上,以古籍为主,或以时间为限(如民国时期等)、或以主题为限(如中医、满文等);调查内容涵盖文献的收藏、保护和修复等情况。国外相关调查,与国内相比,体现出对于特定文献的关注,如图书馆档案、学位论文、期刊合订本、法语历史与文学类书籍、珠宝研究文献等;在调查内容上,则涵盖文献损坏状况、环境控制、保护与修复需求、修复措施与实践、数字化保护等。

2.3调查指标与问卷设计

参考上述相关调查,拟定调查指标体系,见表2,并设计问卷。

2.4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框包括大陆省级图书馆、港澳地区图书馆、曾有教会背景的大学图书馆以及其他办学历史悠久可能藏有西文古籍的大学图书馆,共四种类型7l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是国内首办并唯一举办西文修复技术培训班的机构,迄今已举办4期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和3期西方文献修复技术提高研修班,面向具有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需求的图书馆提供培训。7期培训的参加单位总名单,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国内主要的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单位。因此,笔者结合中山大学主办的四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学员情况,从调查样本框中选择了40家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25家大陆省级图书馆、5家港澳地区图书馆、8家曾有教会背景的大学图书馆和2家其他大学图书馆。截至2016年4月8日,共有19家图书馆返回了问卷,其中2家反馈没有西文馆藏、2家因为西文文献整理工作尚未开展或尚未完成而无法填写问卷,因此,共回收15份有效问卷。具体情况见表3。问卷主要由图书馆此事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相关负责人填写,或由其指定具体从事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馆员填写。

3.调查反馈

该部分主要依据15家西文文献收藏单位的反馈问卷整理。由于回收问卷均存在对于某些具体问题回答不明确的情况,笔者还以邮件和电话的方式作了后续沟通。

为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论文隐去所有图书馆的名称。仅以表4反映15家受访馆的在类型和地域上的分布情况。

3.1古籍及善本的界定

本次调研中,6家图书馆反馈对馆文文献中的古籍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有3家图书馆将馆藏中1900年以前的西文文献定为西文古籍;有2家图书馆则以1911/1912年为限界定馆文古籍;还有1家图书馆以1949年为界,作为其馆藏中、西文古籍的统一界定标准。

3.2收藏与整理情况

3.2.1收藏情况

8家图书馆反馈了其馆文文献的主要年代分布,各馆虽存在差异,但主体均为近现代馆藏。9家图书馆反馈了其西文馆藏的最早年代,最早的西文藏品可追溯至1493年。8家图书馆反馈了馆文文献的具体数量,平均馆藏达到10万册/件。这8家图书馆还反馈了文献语种,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其他西文语种。

问及西文古籍的收藏情况时,虽然有6家图馆反馈对馆文文献中的古籍作了明确规定,但仅有3家图书馆对其馆文古籍的类型、数量、语种和装帧形式等情况比较清楚,类型主要为图书,语种主要为英文,装帧形式以册页装和软皮装较为常见。馆文古籍的来源方面,多为历史遗留(42.1%)和民间捐赠(31.6%),此外还有单位收购和政府转交。4家图书馆反馈馆文古籍来源不详。

3.2.2保存状况

纸张类型方面。以机器纸为主,其中:5家图书馆馆藏全部为机器纸;7家图书馆机器纸、手工纸兼有,但机器纸占多数;1家图书馆机器纸、手工纸、羊皮纸兼有,且手工纸占多数。

古籍破损方面。5家图书馆的西文古籍纸张老化程度达到严重级别,其中1家纸张严重老化的馆藏占50%-60%;5家纸张老化程度达到一般级别,其中1家纸张一般老化的馆藏达70%。8家西文古籍装帧结构破损程度达到严重级别,其中2家装帧结构严重破损的馆藏占50%;3家装帧结构破损达到一般级别。11家图书馆西文古籍存在封面破损情况,其中2家封面破损严重的馆藏占30%,8家封面破损达到一般级别。各家图书馆均存在轻微级别的虫蚀鼠啮、霉烂等破损情况。

9家图书馆(60%)反馈馆文古籍的破损程度与中文古籍相当,5家(33.3%)反馈西文破损程度较中文低,另有1家图书馆(6.7%)反馈破损程度未明,无法进行比较。

自然老化(13家)、保存环境差(11家)、使用磨损(10家)、纸张质量差(9家)、装订结构不合理(8家)、装订材料差(7家)均是造成上述破损情况的原因。

3.2.3整理情况

6家图书馆(40%)反馈已经开展了西文古籍的清查与目录整理、编目并建立书目数据库等工作;3家(20%)反馈对西文古籍进行专题/专藏管理。5家(33.3%)明确表示尚未开展西文古籍整理工作。未有图书馆开展西文古籍载录格式转换工作。

3.3管理情况

3.3.1相关政策及项目

13家图书馆(86.7%)反馈制定了文献保护计划,其中8家的计划包含西文古籍保护相关内容。11家图书馆(73.3%)反馈制定了文献保护灾难预案,其中4家图书馆的预案包含西文古籍保护相关内容。5家图书馆(33.3%)反馈制定了西文古籍保护政策,但政策的被了解程度和执行力度均不理想。

多家图书馆开展过古籍保护项目,如数字化图书、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相关项目、古籍特藏书库改造、修复室建设、古籍资源再生性保护等。但受限于专项经费不足,受访的图书馆大多没有或没有计划开展西文古籍保护项目;仅1家图书馆早于2002年便启动了西文古籍保护项目,外派人员进修,并设置了专门的西文文献修复馆员岗位,还定期举办培训班;另有2家计划年内启动西文古籍保护专项。各图书馆均无西文古籍保护专项经费。

3.3.2相关部门与人事

13家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文献保护部门(如历史文献中心、历史文献部、特藏文献中心、特藏部、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中心、文献修复组、馆藏维护组、古籍特藏组、外文部等),其中1家设立了独立的西文古籍保护部门。

工作人员方面。7家图书馆反馈馆内从事文献保护的人员规模为1-10人,4家反馈为11-20人,1家反馈达50人,另有3家未反馈确切数字。其中,2家反馈有专人从事西文古籍保护,分别为3人和4人;这些人员参加过专门的修复技术培训,但未接受过相关的学历教育。除1家图书馆反馈其管理层对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完全不了解外,反馈管理层非常重视或一般重视该项工作的图书馆各占一半。

3.4保护与修复及需求情况

日常维护方面。1/3的图书馆反馈采用单独库房存放西文古籍,2/3反馈馆文古籍与其他藏书,如中文古籍、民国图书甚至流通图书等,共用库房。超过80%的图书馆反馈没有采用特殊的书架或书柜存放西文古籍,2家图书馆(13.3%)反馈使用花梨木、铝等特殊材质的书架或书柜专门存放西文古籍。六成图书馆进行书库清洁、文献表面除尘的日常维护工作;4家图书馆还开展了文献表面除霉工作。

环境控制方面。大部分图书馆开展了库房温湿度控制、光线控制、防虫与杀虫等环境控制工作,但对库房空气质量的控制,相对以上三项而言关注较少。温湿度控制主要采用普通空调加抽湿机的方法,有5家图书馆使用了恒温恒湿空调。光线控制主要采用封闭门窗或封闭式书柜的方法,有5家图书馆采用了无紫外线照明。7家图书馆使用中央空调过滤空气以控制空气质量,另有1家图书馆使用了室内空气过滤器和独立风柜。大部分图书馆采用控制库房温湿度的方法进行防虫控制,另有樟木书柜、防虫草药和定期杀虫等方法。

服照策方面。各馆对古籍的使用均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大部分采取原件馆内阅览的服务方式。2家图书馆计划购买部分西文古籍的复印件或数字化产品,代替原件的使用。

5家图书馆反馈开展了西文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修复方式主要是原样恢复、脱酸和制作书盒或书套。脱酸大多采用修复时水洗脱酸的方式,仅1家图书馆反馈进行了单册喷雾脱酸,未见批量脱酸。5家图书馆均采用了纸张去污、纸张加固和纸张修补技术。修复设备方面,5家图书馆均有基本的配置,包括古籍除尘修复工作台、纸浆补书机、机器/手工切纸机、压书机、纸张测厚仪、清洗水槽、冷冻设备和常用手工工具等。修复所需材料以国内外采购为主,部分材料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发,或有人赠送。

需求方面。5家图书馆认为西文古籍修复工作十分急迫,6家反馈一般急迫。大部分图书馆认为西文古籍所需材料的国内供应、修复技术(如纸张脱酸、双面文字纸张修复、装订结构恢复等技术)以及人才状况均无法满足需求。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系统培训以及高水平师资的缺失使得人才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大部分图书馆反馈,较之西文古籍保护,他们更重视中文古籍保护,其原因主要是对西文古籍了解不够,且受经费、人力、馆舍、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暂时无法顾及。其中8家图书馆反馈若有条件,会开展西文文献的修复工作。

4.讨论

4.1西文古籍保护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图书馆的西文古籍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文馆藏普遍存在“家底不清”的情况,因此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基本未曾展开。

总体而言,港澳地区的图书馆较之大陆地区的图书馆,对西文馆藏的情况较为了解,且大多已开展清查、整理和编目工作,半数以上已经开展西文古籍修复工作。受访的港澳地区图书馆在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对文献的破损类型、程度与数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适用于本馆的文献保护计划;编制文献保护灾难预案;对馆员进行宣传教育,使馆员了解文献保护计划、政策和灾难预案等文件的内容,提高馆员的文献保护与管理意识;馆内设有专门的文献保护部门,负责包括西文古籍在内的所有馆藏的保护和管理;定期开展文献日常维护工作;配备基础的修复设备。

而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在西文古籍保护工作上并未发现明显差异。大陆地区一些曾具教会背景的大学图书馆的西文文献馆藏量大,类型丰富,但仅有1家受访的该类图书馆开展了西文古籍修复工作。该馆配备专门从事西文古籍保护的人员,且比例达全馆修复人员的40%;该馆对西文古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环境控制、使用限制、修复及脱酸处理等,配置了设备较为齐全的专业修复实验室,采取纸张去污、加固和修补等多项技术,对馆内的西文破损古籍进行专业修复。

4.2需求导向的未来展望

根据当前情况以及需求,笔者认为有两项工作是西文古籍保护事业需要首先考虑的。

其一,普查西文古籍。

地籍调查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地籍测量的主要地籍要素是界址点,通常使用的仪器设备有:GPS、全站仪、便携机等。数字地籍测绘以其高精度和适用性强的特点,已在地籍调查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地籍调查中使用数字地籍测绘的方案进行了一番论述,并就其实现的方式进行了大致阐述,以期为我国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 城镇地籍调查现状

现阶段,调查人员通过权利人指界、调查核实、查阅资料、分析材料等方式来展开地籍调查。在地籍调查表上面填上调查结果、意见以及宗地草图等,并签字确认。其调查的内容包括如下两方面。

1. 调查相关权利人

对本宗以及邻宗土地的使用者状况加以调查。数字地籍测绘指根据精准的测定土地权属的界址点的位置,测绘出供土地、房地产开发商等管理部门占有并使用具有的大比例尺的平面图,并且测算土地和开发商使用地基面积。主要包括地籍图的测绘、土地面积的计算、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划分界址,这些都是地籍测绘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部分。

2. 调查宗地信息

包括宗地界址、用途、四至、面积、权属性质等。此种调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时展的需求,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手工绘制的宗地草图效率低、精度差;调查结果属于文字描述,在记载信息量的限制作用下,无法对调查信息、宗地信息进行详细描述。假如发生权属矛盾情况,对调查历史进行追溯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并且也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存储;作业方式太落后,并且费力、费时,效率低下。数字地籍测绘是将储存、处理、传输、共享融为一体的测量活动。是数字测绘在地籍测量上的使用,是一种全新的土地测量和检验的方法,数字地籍测绘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链接测量设备和软件,对土地进行测量,获得精准的土地测量参数值,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采和使用,数字地籍测绘工作是将地籍测绘内业和外业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活动,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建立各个地籍的地籍测绘图和地籍测绘数据库,为地籍调查和地籍管理提供信息。

二、 数字地籍测绘优点

数字地籍测绘目前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绘方法,与传统的测绘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化程度高

数字地籍测绘采用全站仪测量,其数据作为电子信息在自动记录和存储、 自动传输, 以及计算机处理、成图等全过程中,基本无人工干预。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适用性强

采用数字形式来对数字地籍测绘的成果加以存储,并按照用户需求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同图幅大小和比例地籍图的输出。此外,数字地籍图还能对点位坐标、方位角、两点距离、输出地籍表格、量算宗地面积等予以自动提取,并能满足信息系统需求以及地籍数据库建立的需要。

3、精度高

数字地籍测绘在数据记录 、存储、处理、成图过程中,测量原始数据信息的精度基本没有损失,获得与测量仪器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从而实现了数字测图的高精度。地籍调查中使用地籍测绘技术,发挥地籍测绘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水平,实现地籍调查中针对不同地域进行准确的地籍测量工作,随时针对特殊地域情况作出数据调整、修改以及保存,使地籍调查结果及时更新,能正常反应不同地域环境的地籍情况,为土地局和房产商进行土地开发和使用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地籍开发工作顺利安全的进行,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数字地籍测绘在地籍调查中应用

1、测绘控制点

总共在全测区布置 356 个一级 GPS 点,3 个 C级 GPS 点,并以此作为该控制网的起算数据。运用西安坐标系作为平面坐标系统,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使用投影在抵偿高程上的高斯正型投影 3°带。高程基准使用国家高程基准,中央子午线是 114°。此次作业方式为静态模式,按照边连接和点连接彼此结合的形式展开组网观测。其中,每时段的长度在 45 min 以上,数据采样的间隔时间为 10 s,卫星高度角大于等于 15°。将星历预报提前做好,确定最佳的作业时间段,PDOP≤6。同步观测卫星超过四颗,并且分布均匀。对天线高度进行精确量取,并开机进行观察。在各项指标与要求相符之时,接收机便可自动对数据加以记录,同时由观测人员填写观测手簿。使用 GPS 数据处理专业商用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实行网平差处理与基线向量解算。此次操作需严格按照要求来执行,数据质量可靠、精确度高,可以视作一级控制点来使用。

2、界址点测量

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有极坐标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前方交会法等,根据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的方法施测。

3、地籍平面图

地籍平面图包括数学基础、地籍基础、地物要素和相关的土地利用要素等。运用数学的坐标轴原则、通过地籍测量在平面图上建立坐标轴,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标记批注;利用地物知识判断地籍土壤、水质、地形地貌等要素进行分析测量。同时精准计算地籍图的实际面积,最后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得到完整的地籍调查内容,实现地籍科学合理的使用。运用计算机来完成面积的量算,按照各界限连续点位坐标串,运用辛普森公式进行计算。在对面积加以量算之前,需注意检查各坐标串,从而避免出现线状地物和各种界线打折的情况。

4、数据汇总统计

在全面审查建制镇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宗地或权属单位为基本记录单元,按照街道(乡、镇)、区(市、县)、市三个级别逐级统计汇总并以城镇土地统计台帐(城镇土地统计簿一、城镇土地统计簿二、城镇土地统计簿三)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结语:

现如今,数字地籍图上面不仅会对每宗地籍详细信息加以记载,同时还会对其附着物的基本状况加以记载。随着高新测绘技术(3S)在土地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籍测绘与传统的土地测量理论、技术和方法相比进一步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技术和方法更加规范化,不仅为土地经济价值的实现以及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服务,同时还为土地使用制度的深化改革、环境保护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地籍调查论文例3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cadastral survey, measurement content and measurement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several aspe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adastral survey.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ownership; boundary point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地籍测量是地籍信息系统的前期工作, 地籍测量的好坏直接牵涉到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 因此对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在地籍测量中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产品质量检验、地籍图数据录入和建库等工作过程, 各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质量。本文就地籍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地籍测量的概念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二、地籍测量内容

1、根据地块权属调查结果确定地块边界后,参照表10-2设置界址点标志。

表10-2界址种类和适用范围

2、界址点标志设置后,按照下述“二”中的测量方法进行地籍要素测量。

3、测量内容:城镇各级居民点内部包括区划、权属、地类、地形四要素的所有面、线和点状对象,外加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

三、地籍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测量方法:原则上采用数字地面测量,即使用全站仪或其他解析型地面测量仪器,配合棱镜,实地测量测站至待测碎部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同时输入待测点图式编号及其相关点的连接码,并采集待测对象的主要属性数据。

精度要求:

地物(貌)点测定精度

①地物(貌)点分类

地物(貌)按点位精度要求分为三类:

A、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主干街巷或支巷的拐点和巷侧建筑物的明显角点。

B、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城镇明显建筑物角点和村庄内明显建筑物角点。

C、类物(貌)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他地物(貌)点,主要指无法准确定位的地物(貌)点。

②平面精度

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出表7.2的对应规定范围。

同类邻近地物(貌)点间的距离中误差应不超出表7.2的对应规定范围。

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7.1规定值方宽50%

表7.1地物(貌)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厘米)

③高程精度

地物(貌点)高程精度按表7.2等高线间内插点高程中误差要求。

表7.2 等高线间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

四、地籍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1、权属调查表填写

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 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往往会出现单位名称填写不一致、土地使用性质不统一、相邻宗地四至不衔接、填表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等一些情况。特别是一个单位在该区有多块宗地或者是填写宗地四至单位时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这将影响到建立信息系统时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 另外, 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 本应填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 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

私营这样的名词; 还有在填写宗地四至时, 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 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 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 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 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使用简化字, 让人难以辩认, 表的内容填写未全、任意涂改等现象。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 以街坊划分作业单元, 采用申报 调查勘测均在同一时期由同一作业组实施一步到位的作业模式, 并要求填表时应做到内容填写齐全, 用词规范, 字迹清楚工整, 不得涂改, 只能划改, 同一内容的划改不得超过两次, 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的印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差、错、漏, 做到责任明确, 从而达到确保外业权属调查质量的目的。

2、共用宗地的处理

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 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 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地。对共用宗地的处理方法一是分宗填写地籍调查表, 二是只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 在表中注明各权属单位分摊面积。对于前者, 共用宗地有多少个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 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地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内容详细, 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 在填写四至时, 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 为填清界址标示, 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 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 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应该采取第二种方法, 这样可以克服方法一的缺陷。

3、提高界址点精度的措施

规程规范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是较为严格的,这就要求野外作业者要总结各种有益的经验, 提高测量精度。一般来说,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1)作业前要严格进行仪器检校。特别是光学对点误差和2C 值误差对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较大。

(2)要严格控制转站。在一般情况下, 连续转站不得超过3次, 这一点一般都能做到。

(3)因地籍测量一般在城镇且建筑物较密集, 所布导线边长都较短,故测站定向时应尽量选择长边。

(4)碎部测量立棱无论在什么位置, 都能准确测定。

(5)在困难地区。尤其在老居民区, 先测, 用支点向内部多打散点, 然后用丈量及边长交会等多种方法进行测量。

(6) 对隐蔽的界址点可以采用引点距离交会法和直线延伸法等测量方法, 以提高测量精度。

(7)采用层层把关、严格检查的作业制度。为此可以设计解析界址点精度检查表、相邻界址点。之间及相邻界址点与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表、不相邻界址点之间及不相邻界址点与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表等, 这三种表格可供外业自检及质检部门抽检, 并做精度统计。

4、界址点测量与数据处理

地籍调查论文例4

【正文】

土地登记的基础工作即为地籍调查。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地籍测绘技术是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科技技术的发展,GPS技术应运而生。GPS技术以其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的优势,成为地籍测绘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一、地籍调查的相关概念

1. 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它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在土地登记申请的基础上,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做好技术准备。因此,地籍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是土地登记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其资料、表册成果经土地登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2. 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指在现场核实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并通过本宗地与相邻宗地使用者的现场指界,标定宗地界址,丈量宗地界址边长,绘制宗地草图和填写地籍调查表。

3. 地籍测绘

地籍测绘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绘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测绘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形状、位置、地类等,绘制地籍图,量算面积。地籍测量又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大部分。

二、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简介

1. 什么是GPS技术?

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该系统开始时只用于军事目的,后转为民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学研究上。GPS定位系统能为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间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时间信息。GPS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土地测绘、工程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船舶远洋导航和进港引水 工程机械、汽车自主导航等领域。

2. GPS定位技术的特点

(1) 全天候作业

GPS观测工作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进行,一般也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2)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GPS测量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这一方面使得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使点位的选择变得甚为灵活。

(3) 定位精度高

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在小于50km 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到~m,而在100-500km 的基线上可达~m, 1000km可达m。

(4)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目前,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只需几秒钟。

(5)操作简单易行

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三 、GPS技术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1.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常规的地籍控制测量方法即利用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而GPS定位技术较全站仪控制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实时连续、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籍控制测量中。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1)无需通视。

应用GPS技术进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GPS网状结构对GPS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

(2)要求简单,精度符合要求。

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锁要求,而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只要满足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以及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这两点,就能够使得布设的GPS网精度完全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3)GPS技术对不同网点密度的处理。

关于网点的密度,GPS地籍网可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为基本网和加密网两类。GPS网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因此,各级网可视需要分期布设,也可一次性混合布设到需要的密度。

2.GPS在地籍细部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基本情况。

(1)常规测量方法和摄影测量法

常规地籍细部测量方法有极坐标法,由于全站仪的广泛使用,该法己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此外,还有摄影测量法,它是按航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点位坐标。该方法适用于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况。

(2) 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

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是指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它是GPS定位发展到现在的最新技术。地籍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GPS-RTK技术提供地理空间位置,利用该技术采集地籍空间数据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在外业采集到一系列离散点的空间坐标。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则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结语】

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GPS技术在土地测绘、地籍调查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只有积极利用GPS等现代技术,并将其与GIS等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科技引导优势,才能使其在土地测绘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并产生更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二虎,黄劲松. GPS测绘[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3] 詹长根.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29(3):42-44

地籍调查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P2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53-1

作为土地产权和权属的一项基本调查研究,地籍调查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地籍调查能够为土地产权合法使用、处理土地产权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此外,通过数字化地籍调查的信息处理,可以完全的掌握土地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地质类型等基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的管理与使用科学化管理,同时为规范土地使用、调整土地使用市场、动态调节土地面积、实施土地政策、明晰土地需求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和信息。在数字化地籍调查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成果非常之多,通常状况下,所表现出的成果主要有6点:一是地籍规划草图、调查研究表、地界明晰表等数据性记录原件;二是地籍控制网络图、地籍监测数据记录以及平差方面的计算成果;三是土地边界明晰成果表;四是地籍调查研究分析报告;五是地籍分类宗地图、接合表以及地籍墨底图和使用铅笔描绘出的原始图等;六是地籍分类图表和土地面积测算成果图。

1数字化地籍调查中宗地图质量的控制方法

在数字化地籍调查的过程中,宗地图实质上就是土地档案与土地证书所附加的图例。宗地图的信息主要源自于基础性的数据资料,同时来自于街坊地籍图之中的相关要素,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收集,能够组建出所有的宗地图,宗地图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1)在数字化地籍调查过程中,针对宗地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比例尺的选择,我们通常采用的比例尺有4种,分别为:1:1000,1:500,1:200,1:100。使用的图纸大小为A3纸和A4纸,有些宗地图的规格和尺寸并不符合预设比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新设置,最后将形成一种新式的宗地图。

(2)针对宗地图中的编号、名称以及边界号码等相关数据信息,通常根据形成的拓扑关系图进行自动标注。

(3)针对相邻的宗地图,要采用多边形的剪贴方式进行剪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彼此和谐相处,有效定位,最终将彼此相邻的宗地图绘制出来。

我们知道,宗地图是系统相关软件自动的创建而成的,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对每一个宗地图做好标记,特别是针对运动式的宗地图,对不重要的地物进行有效的删除。在宗地图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人为操作和检测的内容不是很多,图形的质量、比例以及尺寸规格通常都是软件自行检测的,通过检测合格之后,再一次性输出。与此同时,对宗地进行有效的编辑,将可以对街坊宗地图做一次检测。将对表面的检测逐渐转化成为对表面某一点的检测方式,达到预期设计的质量控制目标。

2数字化地籍调查中分幅地籍图质量的控制方法

作为数字化地籍调查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成果,分幅地籍图进行分幅的时候,通常参照街坊地籍图的标准,比如常见的分幅方式有正方形,分幅的过程是由计算机软件自动进行,分幅地籍图质量的控制方法如下所述:

(1)分幅图号是根据公里格网在坐标轴中的分布自动形成的,同时分幅图号和公里格网在分幅地籍图中是单独唯一存在的。

(2)图名文本文件的创建是依据图幅号在分幅地籍图中的单独唯一存在性质,还有图名与图幅号本身存在一对一的关联,在分幅的过程中,通常采取手工方式进行图幅接合表的标记。

(3)街坊地籍图的剪贴通常参照图幅的分布范围,在剪贴的同时,要做好每条线路的检测工作,处理好图幅的界限问题,为了确保图幅的完整,软件要对图幅要做好自动检测、定位。

由此可以看出,图幅在自动形成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人为方面的操作失误,而且杜绝了界限标记的错误,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完整、精确,确保地籍属性的正确,也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出现图形信息的不完整。在此过程中,需要人工检测的工作有:检测图形是否美观大方、查看地物、图形轮廓是否清晰、街坊地籍图中是否存在潜在危机等。

3数字化地籍调查中地籍图质量的控制方法

街坊地籍图作为数字化地籍调查研究结束之后的重大研究成果,同时,街坊地籍图作为宗地图与分幅地籍图形成的基本要素。街坊地籍图质量的高低直接与地籍调查成果相关联。

作为数据编辑过程中的基础性内容,数据检核所涉及到的业务相当之多,街坊地籍图的形成原因涵盖了宗地图的创建、宗地资料文件、点位数资料文件等的收集,进而依据计算机软件进行自动检测和检核,当遇到临界宗地之间属性相差大、边界模糊不清以及出现回头线等情况的时候,检测软件将会将出现错误的位置标记出来,将错误数据显示在屏幕的上面,便于后面修正的时候进行借鉴。此过程为宗地图和街坊地籍图的有效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和资料保证。

在地籍图的上面,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属性数据,属性数据通常必须要用精确、详细、统一的特点去陈述。依据街坊地籍图的形成原则,每一个宗地图都有其唯一的编号,此编号是单独存在的。一个街坊之中宗地进行全部编号之后,需要将它们的属性数据用excel表格表示出来,并且进行输出操作,依据各自的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编排,检测是否存在编号缺失和编号重复等现象,以及查看宗地属性是否全面和完整。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得到及时的处理,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差,给质量控制带来不利的影响。

4结语

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和分类归纳,我们知道数字化地籍调查信息处理工作是复杂和严谨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和分析。然而,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对工作负责,将不利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做好数字化地籍调查内业质量的有效控制,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达到数字化信息处理的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地籍调查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10-02

当前,土地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既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国家加强国家经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还是抑制经济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迫切需求。而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土地管理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把好土地“闸门”,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全面、现实的地籍成果作为支撑和依据。

一、地籍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分析

1.地籍的内涵分析。地籍,俗称土地的户口,是用来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和价值等基本状况的籍册和文书档案。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基本特性。而对地籍的管理主要是国家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现阶段中国地籍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管理、地籍档案管理等内容。

2.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分析。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任务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二、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能够合乎客观需求。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地籍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有利于尽快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2.健全、科学的地籍体系是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依据。真实、准确的数据是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健全、科学的地籍体系可以全面掌握真实的土地资源和资产状况、土地产权状况以及土地的变化动态等基础信息数据,,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充分发挥了地籍参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调控的“闸门”作 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3.地籍管理相关政策制度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坚强的法律支撑。要使地籍参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好效果,必须要使地籍相关政策制度与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物权法》正式实施;2006年1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2008年2月1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的《土地登记办法》正式实施;2008年2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土地调查条例》。这一系列与地籍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支撑。

三、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和手段分析

1.土地调查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全面、现势、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调查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和资产状况的清查。通过土地调查可以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翔实的数据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运用遥感技术和土地调查等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具有监测成果的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层次性、技术要求的区域性、技术手段的综合性等特点。

3.土地登记和统计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有效的土地产权保障,规范了土地市场秩序。土地登记是依照法定程序,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审批、注册登记、确认、发放土地证书的法律制度。中国土地登记具有强制性、公信性、完整性、连续性和保护性的特点。只有通过土地确权登记,才能确认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维护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

4.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土地等、级、价体系。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和价格化的过程。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是评价和划分土地的质量等级以及建立土地的价格体系。

5.地籍档案和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数字化、航空航天遥感和3s等高新技术,在地籍管理中广泛应用,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应用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现是其信息直接反映每一块宗地的特征,它包括宗地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积、利用类别、等级等),权属管理(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附着物信息(地上、地下建筑及各种设施情况),文档信息(调查原始资料、法律、条例等)和图形信息(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四、建立完善的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体系

1.土地调查的基础数据要科学翔实。开展和实施土地调查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土地调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要保证土地调查数据具有全面性、现势性和准确性。只有科学翔实的土地调查数据,才能够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2.土地变更调查要进一步规范化和细化。《土地调查条例》规定,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并且要求每年都要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变更调查不仅保持了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且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地检查、补置、更正,使地籍数据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和补充。土地变更调查所需时间较短,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各地年度全部实际建设用地数量和耕地保有量等土地变更数据。

3.完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体系。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成果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保护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体系,修改完善土地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监测成果的标准化;加大遥感监测及其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应用遥感监测成果,为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支持,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制定提供分析成果数据依据。

4.强化土地登记制度体系建设。土地登记是土地权属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它不仅是依法确认土地权属、保护和管理土地的重要制度和关键环节,也是掌握土地动态变化的重要途径。土地登记对明确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保障土地交易安全,维护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土地登记制度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土地产权者权益,还可以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为保护土地资产,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物权保障作用。

5.建立完整统一的土地统计体系。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城乡土地分类体系,进行土地统计和汇总就必须要按照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综合统计的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统计标准,包括规范统计指标名称,统一指标解释;规范统计调查时间,明确统计时段;规范统计调查范围,明确统计对象;规范统计数据的采集方式,形成相对完整的土地统计体系。

6.加强地籍信息系统体系建设。加强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变化状况、土地产权、土地价格等地籍基础数据的信息系统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地籍数据库,可以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进行土地科学性决策,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能够及时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服务,满足各个行业发展的用地信息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叶公强.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13.

[2] 杜海平,詹长根,李兴林.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34.

[3] 编委会.《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与地籍管理操作规范化、数字化实务全书[M].北京:土地科学出版社,2006.

[4] 张国玉,吴建廷,周立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籍信息系统的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7-210.

地籍调查论文例7

摘 要:本文阐述了洛阳市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及取得的成绩,并针对我馆的实际情况,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认真做好洛阳市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古籍普查;图书馆;洛阳市

中图分类号:G2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01-02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古代典籍既是中华文明史的结晶和记载,又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为了全面保护中华古籍,使中华文明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了解我国古籍收藏数量、品种版本、保护状况的重要工作,是建立国家古籍普查登记制度,完善古籍管理,抢救、保护、利用的重要前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对古籍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利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建立全国古籍普查基本数据库.洛阳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一个分支.据统计,洛阳市约存古籍9万多册,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图书馆、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师范学院、偃师市图书馆、新安县图书馆等,一些县级图书馆及文管所也有少量古籍.全市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由洛阳市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河南省办公厅的要求,在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精心指导下,洛阳市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着重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洛阳市古籍普查工作机构

根据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河南省古籍普查方案》精神,经过市编办的批准,2010 年6月洛阳市古籍保护中心在市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市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局际联席会议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安排,积极开展全市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2.加强对各县(市)级古籍存藏单位的业务指导,负责全市古籍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接受各县(市)级存藏单位上报的古籍普查数据,汇总古籍普查结果,建立洛阳市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洛阳市古籍联合目录.3.组织专家对古籍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定级、并汇总上报至省古籍保护中心.

2 洛阳市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进展情况

2.1 全面启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登记工作

2010年9月底省古籍保护中心安装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我馆特藏部4名古籍整理人员根据此次普查登记要求,遵循简明扼要、客观著录原则,按照《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规范,登记每部古籍的基本项目,必登项目有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含著作方式)、版本、册数、存缺卷数.截止到目前,已将馆存古籍全部录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

2.2 加强宣传报道

宣传普及古籍知识,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洛阳市图书馆在努力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举办了馆藏珍贵古籍展,制作宣传版面,通过媒体等形式来宣传.2010年7月9日,《洛阳日报》深读周刊用较大篇幅以《给您家的古籍称称“斤两”》为题,报导了洛阳市古籍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并呼吁民间藏书到市古籍保护中心登记.与此同时,洛阳市电视台、洛阳日报、大河报、手机报等媒体也对我市古籍普查工作进行了报道.洛阳市市民高世正看到报上刊登的有关古籍普查的消息后,将家存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阳宅大成》四种十五卷共计10册古籍捐赠给洛阳市图书馆.

2.3 培养古籍普查专业人才

为更好地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我馆4名古籍整理人员先后七次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鉴定与保护培训班,通过学习,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有了提高.我馆还于2010年9月,举办了“洛阳市第一期古籍普查培训班”,来自全市15家古籍收藏单位及项城市图书馆共41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班重点讲解了古籍普查平台的使用,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员们人手一册古籍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讲解和辅导,对古籍普查平台填报工作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作用.学员们认真学习,相互交流,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这次培训为洛阳市建立一支古籍专业队伍奠定了基础.2012年4月举办了“洛阳市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市古籍普查工作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共31人参加了培训,这些一线管理人员,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在大力推进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积极参与申报国家及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馆在完成普查平台著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及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根据申报条件,2009年我馆收藏的1部共42册的《唐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1年12月,我馆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有《力园诗草》、《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诗文集》等14种馆藏古籍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2013年我馆又被评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5 改善市馆古籍保管条件

经过全国及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文化部下派考察组的现场查看、具体指导,我馆大力改善了古籍保管条件.将古籍与民国文献区分开来,使古籍有了独立的库房,防止其他文献对古籍纸张的酸化影响;为古籍书库添置了除湿机、温湿度计、防虫防潮物品等.2011年我馆又积极向财政局申请古籍保护工作的各项经费,共申请下拨古籍保护专项资金60万元,购置了扫描器、照相机、打印机等普查设备;制作樟木书柜用于古籍的存放,并为古籍书库安装了自动灭火装置.2014年,我馆又投入资金重新对古籍阅览室进行了装修,极大的改善了读者的阅读环境.

3 督导全市古籍普查工作

作为洛阳市的中心馆,洛阳市图书馆不仅要完成本馆的古籍普查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县级图书馆及其他古籍存藏单位古籍普查工作的职责.

3.1 建立了洛阳市古籍普查工作机制.为了更加有效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加强各古籍存藏单位的业务联系,及时了解各单位工作状况,检查并推进古籍普查工作,我们建立了洛阳市古籍普查联络员QQ群,要求各古籍存藏单位的联络员加入,以便及时联系.我们在群中传达省中心下发的各种古籍普查工作文件信息,指导各单位在古籍普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并督促普查进展情况.

3.2 对全市的古籍存藏情况进行摸底.为了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对全市各县(市)区,各系统进行古籍存藏情况调查,通过发放《古籍普查调查表》、《古籍收藏单位调查表》、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全市的古籍存藏数量及现状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据统计,洛阳市及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存藏古籍6万余册,文博及高校系统存藏古籍3万余册,宗教系统藏书近百册,另外民间到馆登记藏书22家共377册.因古籍存藏数量及经费等具体情况的制约,多数古籍存藏单位没有专门的古籍书库及专职古籍工作人员.

3.3 督导基层古籍普查工作开展.2010年8月31日—9月2日,由市文广新局牵头,市图书馆配合,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春芳、市图书馆馆长胡明扬带队,对偃师市、新安县、栾川县、宜阳县、汝阳县、伊川县及嵩县7个县(市)的古籍普查开展情况及古籍存藏现状进行检查.检查组对当地古籍普查人员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并针对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组还深入到基层,走乡串镇,调研掌握县、乡、村的民间收藏情况.根据调查,了解到偃师市、新安县、汝阳县、栾川县4个县(市)均已召开古籍普查工作会议,下发当地的古籍普查方案,偃师市、汝阳县通过县、乡、村三级,层层发动,逐村进行普查,效果明显.栾川县还通过制作宣传版面、用宣传车在县城大街小巷和14个乡镇进行宣传,同时通过电视宣传,促进了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

4 对洛阳市古籍普查工作的建议

4.1 加大古籍人才的培养是对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为了更好的完成古籍普查工作,古籍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我建议可以采取几种方式逐步提升古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1)以老带新.古籍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普通图书,有自身的特性,其工作属于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古籍工作的经验,因此,以老带新是培养古籍人才的一条捷径.(2)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举办的各类与古籍相关的古籍会议和古籍培训,让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学习别人和他馆的长处.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邀请专家来馆举办讲座.(3)加强专业培训.应着重加强古籍工作人员在古籍编目、古代汉语、文字学、工具书使用、古籍修复技术及现代科技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4)开展馆际交流学习,学习先进单位好的工作方法,查找本单位在古籍工作方面的缺漏,并积极改进.

4.2 争取各方面资金,增加投入

经费的投入是做好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多方争取古籍专项经费,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除了政府拿钱以外,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政府和社会民间的积极性,力争古籍普查工作的经费多一些,从而有计划的改善古籍保存环境、增加古籍修复设备,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古籍普查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建立更开放的政策机制、采用更积极的激励措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群体,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工作,不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地籍调查论文例8

关键词: 地籍管理;地籍测绘;管理

Key words: cadastral management;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01-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大家对地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地籍管理、地籍资料的相对落后又十分明显,造成了需求与现状的严重矛盾。地籍资料是国家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农业区划和城市规划,以及正确研究土地对策的基础资料和重要的客观依据。因此,如何合理开展地籍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地籍管理已成为国家进行土地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地籍管理的内容

地籍管理是指对辖区内土地的位置、地界、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记载和管理,主要有5个方面内容: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资料。这5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又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地籍管理制度。

2 地籍管理的现状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形成了1:10000比例尺的手画地籍图成果,至今仍有不少地区在使用这一成果。以此成果为基础的地籍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精确的土地交易,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自筹资金更新了本地区的地籍测绘资料,加强了地籍管理,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籍管理工作仍处于较低级的状态。

2.1 土地调查不全面,地籍资料陈旧,现势性不强。首先,受国家旧体制的影响,许多用地材料不规范,在完成初始登记的基础上,没有及时开展变更地籍调查并及时更新地籍资料(包括名称、地址和用途变更登记),给当前的土地登记工作带来困难。其次,目前地籍管理形成的各种成果,如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不能广泛共享,社会的应用程序低,大多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大量地籍管理工作尚处于手工阶段。

2.2 土地评价标准混乱,土地利用现状不确定。由于土地现状无法及时更新,造成土地交易时,土地评价及补偿标准随意性大,由于手工输入、输出、丈量等误差,导致交易双方的经济损失。

2.3 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不统一。无论城镇土地还是农村土地,无论耕地还是林地、草地,都应当纳入统一的土地登记体系,现阶段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土地证都未全覆盖;土地登记的标准未统一,违法私搭乱建侵占土地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地区土地登记机关未统一,在一个登记区域内只能由一个土地登记机关实施登记,以保持土地登记的完整性。

2.4 土地统计数据不确定。由于地籍资料现势性不强,各统计项目、各类土地统计数据不能精确提供,对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如集体建设用地、公路、铁路等土地未确权就无法提供准确的土地面积;耕地、林地、河流等各类土地面积更新慢,无法和国土部门监测数据相统一,造成一定的行政纠纷。

2.5 在地籍档案管理方面,还处于纸质文件和手工管理阶段,许多档案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残缺不全,地籍档案信息化任重道远。

2.6 部分地区土地权属认识差,土地登记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土地使用者认为只要办好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证办不办无所谓。由于我国现行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大家认为反正得不到所有权,何必花钱买了使用权,何况有了房屋产权,国家就不会剥夺房屋所有权。

3 现代化地籍管理的需求

地籍管理的需求其实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需要把实地的土地信息输入相关软件系统中,实现各种统计及输出即可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减轻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失误。地籍测绘和地籍管理软件系统是增强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软件的主要需求如下:

3.1 数据输入、图形编辑。图形数据输入系统可以通过明码文件直接转换成宗地图,可以直接录入界址点坐标成图,可以通过外业测量和解析方法成图,可以直接广泛地接受其它GIS系统格式,可以实现与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完全衔接等。属性数据输入系统建库时,可以通过“批量属性录入”输入属性,也可以通过其它软件,如电子表格软件录入数据后再转入系统数据库中。

3.2 日常管理。系统在总体上采用 “工作流”的思想,所有外部来资料都能通过窗口操作;系统按业务要求定制土地登记流程:包括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出租登记、他项权利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商品房登记发证等;提供强大的数据查错和数据维护功能。

3.3 数据查询。图形查询属性:所有表格属性、界址点属性、界址线属性、宗地属性的查询。属性查询图形:由宗地号、土地证号、使用者等属性数据查询图形。利用地名库进行地名查询图形。历史查询:单宗地历史追溯、整图历史查询、多个时期历史的同时查询等。

3.4 数据统计。对所有表格的属性进行条件统计,可以按街坊统计,或按街道、区进行统计等。可统计审批表的各种信息。

3.5 图、表、卡、证输出。图形输出能提供宗地图输出、标准图幅的输出、任意范围的图形输出和各种自定义输出功能。表格输出提供各种表格如审批表、调查表、用户自定义表等的输出。以土地管理者运行土地证输出,支持新旧版面样式,且记录输出时间及原因,一般仅输出一次。

4 地籍管理的建议

2007年,为了加快农村和城镇土地调查步伐,实现地籍测绘资料的全面更新和电子信息化,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按照国家和各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次调查采用现势性强的DOM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系统,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和农村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资料,查清农村土地的权属,面积和利用现状,尤其是把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全面开展1:500城镇数字地籍调查,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每块宗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为了满足现代化地籍管理的需要,应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抓紧时间把地籍基础资料信息化,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下面几点工作。

4.1 完善地籍信息系统。建立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地籍信息系统,按照国家和省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选择国际通用平台的软件,全面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4.2 建立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在建立地籍数据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日常更新机制,实现“实地变一宗,系统变一宗”的要求。采用变更数据先入临时库,待变更登记后正式入库,数据入库合格的,方可出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再转入申请审核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实时更新地籍数据库,达到地籍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完全一致,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同时实现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改变一年一度土地变更调查,达到即时变更,长期保持现势性。

4.3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素质。地籍管理涉及到法学,测绘、地理信息、土地管理等多个学科,土地登记量大事繁,单靠地籍处(科、股)具体负责,力不从心,市(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备各种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举办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地籍管理的需要。

4.4 抓好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物权法》和《土地登记办法》规定了新的土地登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探索研究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注销登记、地役权登记,地下空间土地权利登记等制度建设和操作办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土地登记的质量,不断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前建设项目复核验收制度,严格把好“以证管地”关。

4.5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测绘地藉管理是一种行业管理,测绘队伍分布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为确保质量,测绘行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实行综合质量管理。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完善质量监督抽检程序,扩大产品质量抽检的数量和范围,严格监督抽检结果的后处理,抽检结果一律对社会公布。对抽检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和舆论曝光,对质量特别低劣的单位,责令停业整顿,取消部分业务范围,直至吊销资格证书,对质量违法行为提请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4.6 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机制。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为依据,建立调处工作机制,理清土地登记前后的土地权属争议和不同处理方式,持续不断解决旧纠纷、大矛盾,严控新纠纷的产生,分清纠纷原因,调整调处手段,切实做好日常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4.7 利用“3S”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制度。利用现代遥感信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先进技术,全面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新增建设用地情况,为违法用地查处,规划落实,年度指标执行等提供基础和依据。

4.8 利用土地登记档案和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充分利用准确、可靠土地登记档案和强有力的地籍信息系统,可以为土地登记公开查询、法院查封解冻登记,城镇拆迁补偿依据查找,城镇土地使用税收缴依据,金融部门抵押登记和风险管理等服务。针对社会上接连出现假土地证,要积极充当土地市场安全的“防火墙”,利用地籍信息系统和登记档案,防止假证扰乱土地市场,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5 结束语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即土地证的问题。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对土地利用及权属变更进行监测,为土地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保管、更新有关自然、经济、法律方面的信息。加强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精确化,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基础,为当地的发展规划、土地统筹提供最真实、最及时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龚新云.浅谈测绘项目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2]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S].

地籍调查论文例9

土地地籍调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利用状况,获取“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实现全市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理,并通过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为实现对国土资源管措施的跟踪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应用方法,精度要求等内容。介绍了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对控制测量前的调查工作做了解释。对图根控制网的加密,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了设计,包括选点,观测,数据处理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图根加密

目 录

摘 要.... 0

第一章 概 述.... 2

1.1 地籍测量含义... 2

1.2 地籍测量特征... 2

1.3地籍测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3

1.4 地籍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4

1.5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 5

第二章 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 6

2.1坐标系统... 6

2.2图幅规格和编号... 6

2.3调查范围与比例尺... 7

2.4 作业技术依据... 8

第三章 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9

3.1 导线测量... 9

3.2三角测量... 11

3.3 GPS控制测量... 14

3.4 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 16

第四章图根控制网加密.... 19

4.1 光电测距导线加密... 19

4.2 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方法... 21

4.3 GPS加密控制网... 22

第五章报告总结.... 24

致 谢.... 25

参 考 文 献.... 26

第一章 概 述

1.1 地籍测量含义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去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如下:

地籍调查论文例10

地籍测量是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其测量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好坏,所以要认真对诗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的计算、宗地面计算、成图等工作都要依靠详细的地籍数据,同时面对每平方公里的上千个控制点或图根点,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采集流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都是相当繁杂的,因此我们要对地籍数据的采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完善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工作,为地籍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和质量保障。本文从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方案出发,论述了地籍测量的数据收集及处理,并详细的分析了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1 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方案

地籍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是对地籍进行权属调查,并通过测量和数据采据来获得地籍信息,其工作量较大,测量内容较多,实施过程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在外业实测时需要申报调查勘测方案,作业组实施全方位的作业模式,这可以有效的防止误差或遗漏现象的产生,从而确保测量和采集的地籍数据准确可靠。目前,我国的地籍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全解析法进行作业,通常利用外业数据软件进行,如:EPSW测绘系统、CASS系统、DRMS系统等,其数据采集的过程相同,都是以界址点、地形点、控制点为基础,通过输入编码及连接信息来绘制初步的草图,并把采集数据录入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编辑数据和绘制地籍图,最终把完整的地籍数据入库。地籍外业控制中要注意地籍元素的核对,然后经具体的测算后方可绘制地形图,地形图绘制前应对草图进行制作,注意选用最佳的测算图形,以减少成图数据的误差,在未知点坐标测逄中要注意引入已知点和勘丈边,提高成图效率,对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做长度检核或坐标校核,避免人为采集的误差。

2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是以宗地的关系位置图和编宗地号为基础,突出宗地边长、界址点、关系图的采集与绘制。

2.1 数据采集

在地籍测量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对现场宗地的界址点进行设置,同时丈量宗地的边长并填写相应的调查数据表,然后绘制宗地草图。数据采集时要表现的宗地关系的位置,标注好宗地的名称、地号、界址点坐标及顺序号,对权属信息要录入到计算机中分街道进行存储,形成宗地的属性文件。

2.2 界址点的采集

在界址点数据采集时要依据宗地的权属关系进行调查,通过实地的核实找出相应的界址点,并在关系图中标明点号,利用全站义测出界址点的实际坐标值加以记录,同时把点号、街道等采集数据的编号录入到计算机中。

2.3 地籍要素

地籍要素在数集采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采集中要结合权属调查表中的地物点、线、界址点的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根据地物数据转绘到地籍图上,对于绘成地籍图也要进行修测。地籍图中所有的地籍要素要有体现,如居民房屋、楼体、铁路、公路、桥涵、管线等。

3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3.1 采集数据的处理

对采集后的界址点坐标文件进行处理,对宗地属性文件和地物要素数据应利用软件进行转换,生成可供处理的宗地图和可供剪切的文件,方便日后地籍图的成图,同时对分幅地籍图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输入地籍图的文字与信息,强调分幅图的绘制质量,对调查的区域或街道应进行统一规划,利用解析法推算出区域的总面积,并根据界址点坐标算出各街道的面积。

3.2 采集数据的输出

采集数据的输出应根据实测后的坐标进行解析法的计算,然后对数据进行输出处理,把界址点坐标文件转换成中间文件。对于各街道内的水域、道路、管线等非宗地面积的区域,利用求积仪进行计算,并比较宗地面积与非宗地面积,一般比例应小于1:400,并把比较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面积统计应对各街道宗地面进行汇总,并打印宗地面积的汇总表,然后依据地类代码进行各区域的分类,统计完成全区的分类面积统计。输出后的数据也要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存储,并建立区域性的地籍数据库。

4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4.1 采集数据与底图的核检

采集数据需要与底图数据进行比对,首先应对数据采集的精度进行检查,以矢量数据为基础,对矢量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检对,核查要素包括:位置误差值、超限值、坐标值、数据图像清晰度等,分幅接边的精度也要进行检查,尤其是边界图形之间两图是否有缝隙或重叠现象,相领区域的要素属性是否一致等。分幅采集数据也要进行要核查,核查包括:线状地物、地类图斑、点状地物权属界线等,同时注意检查点状地物及要素是否有遗漏,权属界线位置、属性、关系是否正确。

4.2 拓扑结构检查

对于地籍图来说,单层的拓扑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采集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必须对拓扑图进行核检,检查内容包括:点状数据的共点检查,自相交检查、悬链检查、岛与洞的检查,其中扑拓图检查中还应对拓扑的逻辑性进行检查,如:界址点与界址线的叠加检查,房屋与宗地的叠加检查、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的叠加检查等,区分叠加数据,为成图打下基础。

4.3 属性检查

地籍数据的属性检查非常重要,因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地籍数据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一定的误差值,有时还会因人工录入而改变地籍属性,所以必须对采集后的地籍数据进行属性检查,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要求,也要对界线、区域、坡度图、线状地物等图层和数据进行属性检查。检查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各图层字段值填写是否合格,字段长度及类型是否符合标准;图层类型及要素代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地类编码及地名是否与行政区域保持一致;行政界线的类型、界线性代码、界线属性、界线值是否符合字典要求,同时对坡度级别、地类编码属性代码等要素进行检查;扣除地类面积检查应根据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般扣除地类面积的算法为扣除地类面积=(地类图斑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扣除地类系数,对于计算也结果要考虑到误差值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雪颖,张力.实现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建库及输出的一体化方法探讨[J].测绘技术装备,2003,3.

地籍调查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5-02

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

目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调研目的与基本思路

调查目的 使我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距离,实现与用人单位岗位“零距离”对接,了解省内外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对我系专业设置的意见及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及需求量;了解省内外各地区、各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了解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及用人单位对我院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能力评价;了解其他同类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情况及教学管理模式。

调研时间及地点 在2010年度的专业调研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调研目的,获取更多的调研资料,我院主要选择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土行业企业以及国土局来进行调查,全面覆盖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拟定的调研范围,采取分时段、分地点进行的方式。

调查对象 用人单位及近几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毕业生。

调查方法(方式) 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走访、会议交流座谈、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

参与调研的企业 湖北省国土测绘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测绘院、荆州市长江勘察设计院、荆州鑫地源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广西苍梧县国土局等。

调查方案(内容)设计 (1)企事业单位对现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2)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3)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4)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态度、知识与能力的期望及现实感受。

(二)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企事业单位对现有地籍测绘与

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

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公司在全国业务量较大,对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反映良好。

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有关土地整理设计项目。公司反映我院2007届毕业生通过在公司两年多的磨炼,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骨干,部分毕业生已经可以独立带队做规划修编项目以及做土地整理的相关工作。

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毕业生在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绘图相关技术工作,用人单位反映也比较好。公司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也对我们有所启示,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很重要,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广西苍梧县国土局:通过对进入国土局“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研,毕业生主要从事地籍管理、绘图、土地整理等相关技术工作,单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有敬业精神,目前在广西苍梧县国土局“顶岗实习”的20多位毕业生,该局准备全部留用。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毕业生在该公司主要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以及土地规划工程设计相关技术工作。单位建议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各种绘图软件的认识与熟悉,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公司以后还会大量招聘房产测量员、数据处理员、土地整理设计人员、项目经理等。因此,调研认为该专业要从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着手,以适应市场需求。

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

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国家“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战略的指导下,全国企业和国土系统急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以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专门人才。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在国土资源系统就职,主要从事地籍管理。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熟悉相关土地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确权发证的依据和步骤。(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地籍测绘、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以及土地估价等相关工作。

企业在招聘时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期望 (1)专门技术能力:具有对地籍图和地形图判图的能力;具有一般地形测绘的能力;具有地籍测量的能力;具有房产测绘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测量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能力。(2)关键能力:具有献身测绘行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行业精神;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3)职业延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估价与交易方面的能力。(4)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创新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高职人才所需的人文和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核心职业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测绘仪器操作能力。分别有90%的人力资源主管和90%的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加大了学生在校实习与参与实践的力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由以前的2∶1调整为1∶1,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时间,为企业直接输送上岗员工提供条件。

(二)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的地籍测绘单位从事地籍测绘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国土局、土管所、规划设计院以及房地产估价部门从事土地调查、土地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及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测绘和管理的相关方法及原理,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从事地籍测绘和地籍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

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依托行业,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搞好继续教育 通过本年度专业调研,对促进我院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对本专业以后的办学思路、教学模式、招生就业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技能型”为主旨,整合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以实用性、技能性为特点,删除陈旧课程,合并重复课程,适当精简必修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遥感、土地信息系统等课程;突出现代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特色,设立AotoCAD、MAPGIS、ARCGIS、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等类课程,补充新兴科技发展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工作的影响和要求等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由以前的2∶1调整为1∶1,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着眼于对学生五种素质和三种能力的培养。五种素质是指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三种能力,一是语言能力;二是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敬业、奉献、诚实、可靠,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探索多证多能教学模式 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精心设计课程实训、实习、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从事土地管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进入土地管理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专业实践体系中,使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人文素养、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事)业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尽力为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更好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供依据和建议。尽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的调研工作存在着局限性,在思考分析中会出现一些偏差,但我们相信,这些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调查研究成果,定会促进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

[2]徐文,刘仁钊,杨德全.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扶持是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