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3:46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1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14

执笔者简介:孙晓辉(1968~),女,文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8-22

图书印章是机构或个人的藏书标志。作为图书馆的图书印章,不仅是馆藏图书的文化符号,更具有法定的职权凭据。一个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藏印章的变化,能够立体呈现学校的校史变迁。在学院发展的历史中,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几乎囊括了我国中南地区由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及建国初期的全部音乐书谱及音乐音响资料,包括特别珍贵的是部分老唱片及音乐古籍文献。本文即以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印章的半个多世纪的汇聚,说明这一所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多源汇流、不断壮大的办学历程。

一、民国时期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图书存留

1920年4月成立的“武昌美术学校”,校舍在武昌芝麻岭(今武昌解放路中段)。1923年8月,更改校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迁址水陆街旧提学使署。20年代末改名为“武昌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1月,改称校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并向湖北省教育厅办理重行立案手续。学校设艺术教育科与艺术师范科,此二科内皆设有图画音乐组。1938年学校惨遭日军狂炸后,校长唐义精先生带师生及教学设备、图书辗转从水路西迁至四川江津县德威坝艰苦办学。1938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武昌艺专申请复员迁回武汉,在汉口市郊赵家条复课办学。1949年5月,因无力办校,被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接管,师生70多人入中原大学文训班并筹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

1949年5月下旬,中原大学文研室和文工团南下,正式进驻武昌两湖书院旧址(体专校址),接管了武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和武昌私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原大学军管会代表穆毅等在汉口赵家条接受了武昌私立艺专的图书和档案。据王惠华老师编写的《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史》(未刊稿)载:“1949年7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接收武昌艺专图书馆移交图书4858册,国立体专图书馆移交图书2520册。”

图1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私立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图书印章之一

图2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私立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图书印章之二

二、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暨中南文艺学院的馆藏

1949年6月奉命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崔嵬任院长,俞林任副院长。下设音乐、戏剧(舞蹈组)、美术三个系及创作组、文工团,7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8月创建图书馆。据王惠华老师编写的《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史》(未刊稿)载:“1949年8月,(中原大学)调本院文工团员计琨、职琴琪二同志在老大礼堂楼上(原国立体专图书馆馆舍)创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图书馆。”

1951年9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正式脱离中原大学,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领导。

图3-6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系列图书印章

图7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中南文艺学院图书印章

1950年5月4日,湖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乐器专修科合并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由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系主任林路前去长沙迎接湖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其前身为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师生乘船来汉,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部分师生前到武昌江边码头迎接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老师学生加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据王惠华老师编写的《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史》(未刊稿)载:“1950年5月,湖南音专并来本院,接收湖南音专图书馆移交图书3095册。”

图8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湖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印章

图9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国立湖南大学图书馆印章

(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曾一度合编入湖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

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创建于1947年,是民国后期华南音乐教育中心之一。1946年8月, 湖南省主席王东原邀胡然回湘筹建音乐专科学校。1947年3月,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正式呈准南京教育部备案。6月,胡然聘定不少国内外音乐专家及知名人士任教,购置大量器材,校址选设在水陆洲木枒槎。1949年8月长沙解放,10月5日,湖南省军管会决定将湖南音专合并到湖南大学文艺学院,成立湖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1950年3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湖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乐器专修科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合并。全系大部分师生员工及所有教学器材全部迁移武汉。所示湖南大学音乐系汇入中原大学教学人员、器材和图书、唱片清单选:

图10 湖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学系(前身为湖南音乐专科学校)及音乐专修科合并

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情形(武汉音乐学院档案号1-1950-xz11-001)

三、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藏

1953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院系调整。1953年6月,在中南局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中南文教委员会、中南文化局直接领导,成立“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建校委员会”。中南文艺学院委派穆毅等前去广州迎接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师生以及随行的器材图书。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的器材和图书随火车北上武昌,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学生黄容赞、梁、杨大德3人随车押运。同时,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也乘火车前来武汉,参与创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9月10日至10月2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广西艺专两校师生百余来汉,集中于中南文艺学院校园内。任命校长为程云。1953年11月19日,中南音专成立举办开学典礼,中南地区音乐教育精英力量大结集,正式成立中南地区唯一的音乐高等教育机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在整合了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图书之后,原中南文艺学院图书馆正式改名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

据王惠华老师编写的《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史》(未刊稿)载:“(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三校合并分别建立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和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接收广西艺专合并来的图书567册,华南文艺学院图书6037册,中南文艺学院音乐系资料室图书3095册,中南文艺学院图书馆图书37022册,总计46721册。”随后,“将广西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三校合并的图书分配给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23024册,中南美术专科学校20357册,中南文化局3340册。”

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由三部分音乐力量整合而成: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以及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香港中华音乐学院的部分进步教师。1949年10月底11月初,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由广州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接管。1950年1月24日,由、赖传珠署名的广州军管会命令: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人民文艺学院,院长欧阳山,隶属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文教厅,校址设在广州市光孝寺内。原香港中华音乐院除少数人员北上去北京,其余的大部分人员参加接管,并到华南人民文艺学院音乐部工作。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肇始于1940年的广东省艺术馆(韶关市郊塘湾),年底,广东省艺术馆更名为省立广东艺术院。1942年,广东省立广东艺术院更名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址越秀山。

图11-12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广东省立艺术院图书印章

图13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图书印章

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38年桂林师资训练班,内分音乐、美术两组。1940年8月, 桂林艺术师资训练班改名为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1946年2月,艺师班与私立桂林榕门美专合并,正式成立了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满谦子。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学校的美术科、音乐科分别并入“中南美专”与“中南音专”。

图14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广西艺术省立艺专图书印章

图15 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印章

图16 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图书印章的重叠

四、湖北艺术学院时期的图书馆藏

1956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与湖北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合并组成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8年湖北省委决定建立湖北艺术学院,8月,“湖北艺术学院建校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11日,原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湖北艺术学院。

据王惠华老师编写的《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史》(未刊稿)载:“接收、整编武汉艺师合并来图书9492册,中南音专课余小学交来图书39册。”1958年,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汇入我校,成立湖北艺术学院。

图17 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移交图书清单

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私立武昌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私立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52年华中大学音乐科并入华中高等师范学院音乐系,并由原湖北省教育学院音乐科、私立华中大学教育系音乐组及海南师专音乐科合并而成。系主任陆华柏,系址选在武昌昙华林城外。1958年该院音乐系与中南音专合并扩建湖北艺术学院。

图18-19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私立武昌华中大学音乐组、华中大学音乐组图书印章

图20-21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华中大学图书印章

1956年合并组成的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的另一之音乐力量是湖北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1949年10月,在原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大学的前身)正式成立,设有音乐科,江定仙、喻宜萱等在此执教。1953年,1956年前后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图22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湖北省立武昌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图书印章

(1949年,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与第一、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改组为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部)

图23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

(1956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与湖北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合并组成)图书印章之一

图24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印章之二

图25-27 湖北艺术学院图书馆印章和音乐系资料室印章

五、武汉音乐学院时期的图书馆藏

1984年11月15日,湖北艺术学院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关于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部分与美术分部独立建院的报告》和《关于将湖北艺术学院分成“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情况说明》。1985年5月13日,湖北省政府经研究,“同意将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部分、美术分部分开,成立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两院的专业设置、学制暂维持现状。”至此,学院正式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是中南地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突出的高等音乐学府。

图28 武汉音乐学院学院图书馆藏书印章

除图书馆目录常用的“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印章外,图书馆还特邀武汉音乐学院前院长赵德义教授为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镌刻两方印章“武汉音乐学院受赠书谱之印”和“武汉音乐学院古籍特藏之印”。这两方印章质地为方形青田石,石质细腻、温润,印体厚重,印体上方为镂空衔珠雕龙,皆4厘米见方。其落笔从容,线条凝练,一阴刻一阳刻小篆,一方刻为“武汉音乐学院受赠书谱之印”,另一方刻为“武汉音乐学院古籍特藏之印”,落款为“兔年春日,德义”。其布局章法显示了雕刻家匠心独运。两枚印章文如铁石,势若飞动,阴阳互济,形神兼备、神气敦朴,可谓珠联璧合。

在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这座富藏之中,除了集结中南地区近现代音乐教育实体——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湖南音乐专科学校、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武汉艺术师范学校及其各自的前身,所存留积攒的纸质书谱、老唱片及音乐古籍文献外,不同时期几代图书馆人继续辛勤地耕耘和掇采,使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作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不断地蓬勃地生长着:1953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为52848册;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为58084册;湖北艺术学院1979年藏书为99622册;截止2013年6月,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拥有馆藏中外文图书及音像资料27.98万册,其中包含音乐专业理论书籍和外文书、谱共12万余册;其它图书9万余册;音响资料近5万张(盒);期刊(合订本)8000余册(中文6000余册、外文1000余册),还订购国内全部音乐期刊、文艺理论研究有关的纸质期刊共40余种(类),社科类 120余种(类),外文音乐期刊17种,此外,如同数字“云”的风起涌动,图书馆还增添了数据库系列: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联合目录、中国知网(CNKI)、超星读秀、国际音乐期刊(IIMP)、格罗夫音乐在线(Grove Music Online)、KUKE音乐视频图书馆等10余种电子资料,并且正在尝试远程文献传递服务、特色数据库制作、手机移动阅读、剧院在线等新型的服务模式。

图29 “武汉音乐学院受赠书谱之印”和“武汉音乐学院古籍特藏之印”

The Library Collections Seals Evidence the History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ing Convergence of Multi-Source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2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59-05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各类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所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关键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也就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确保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沿革

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部有关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法令,此条令的颁布表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此迈向了法制的轨道,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正常、健康的发展。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第一个专业目录实施的经验和问题,发文启动修订工作。1990年11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有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理论与方法(含气功研究)、体育史、体育管理学等10个学科专业。

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截止到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史、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经过学科调整后,设置了体育学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从11个学科专业压缩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学科专业,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为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新的学科框架。

2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

从1978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恢复招生到1986年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点设置以来,无论是学位点数量还是培养的院校数量均取得较大发展。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战略目标。1995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针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新情况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表1是1981-2005年我国高校10批次体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情况。

现阶段,高等院校是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共10批的学位审批和规划,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形成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格局。体育院校一般具有完整的学位授权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能忽略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建立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立了较齐全的学科体系。而综合性大学能够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提升了竞争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这往往是体育专业院校比较薄弱的地方。因此,从院校的学科分布看,未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要继续本着“充分发挥专业院校优势,积极拓展综合大学资源”的原则,以促进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院校以及学位点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形成了120所院校、257个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19所院校、29个学位点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研究生教育无论是量还是质均较以前有较大的发展(见表2)。

2.1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3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陆续设立了不同学科方向的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见表3)。

现阶段,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所形成的25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分布在1 20所高等院校,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点68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位点4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位点102个、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位点4J4个。其中体育院校14所,师范院校40所,综合性大学66所。14所体育院校共有52个硕士学位点,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14个、运动人体科学1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1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11个;40所师范院校拥有4个专业或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点,共有108个,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28个、运动人体科学17个、体育教育训练学4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19个;66所综合性大学拥有硕士学位

点97个,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26个、运动人体科学有1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有4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有14个。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具有的硕士点数量最多;体育院校的4个专业从数量上来看基本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学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专业,尤其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最多。257个体育学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分布为:体育院校为52个,占20%;师范院校为108个,占42%;综合院校为97个,占38%。而我国120所体育学硕士生招生院校分布在华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的分别为16、25、41、11、10、17所,分别占13%、20%、34%、11%、8%、14%,院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中南区,而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北区的院校区域分布数量相差不大。

2.2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由于国内体育界拥有高学位的人才远远不足,拥有博士学位的从业者更廖若晨星。因此,加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规划经历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现阶段,19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中,体育专业院校3所,师范院校11所,综合性大学5所。目前,3所招博士生的体育院校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分别为2、2、3、2所院校,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武汉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1个博士点。招收体育博士生的师范类院校共11所,在招生学科专业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较大差别,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招生分别为6、2、6、1所;具备招收4个学科专业的院校已经有3所,占该类院校总数的18%;只招收1个专业体育博士研究生的师范类院校有9所,占72%,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2专业的博士点,占16%。综合性大学具有体育学博士招生资格的有5所,分别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所、体育教育训练学4所,并且5所院校都只是拥有1个专业的体育学博士点。师范院校具有数量最多的体育学博士点,综合性大学也成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的9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6所,综合性大学1所;招收运动人体科学的4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的13所院校,体育院校3所,师范院校6所,综合性大学4所;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3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1所。我国体育学博士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而运动人体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较少。并且,体育院校的招生面要高于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综合性大学中还不具备招生条件。

综观体育学29个博士学位点的院校分布,体育院校为9个,占31%;师范院校为15个,占52%;综合院校为5个,占17%。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所院校于200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而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个院校于2007年也成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而19所博士生招生院校中,华北地区博士生招生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5所,中南地区有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5所;华东地区有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7所;东北地区有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两所;西南与西北地区均没有博士生招生院校。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主要集中在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26%、26%、37%,东北地区占11%,而西南区和西北地区均为0所,从地域分布看,呈现出不平衡的分布状态。

2.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我国体育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规模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强调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体育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2005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8号,附件一)和《关于申报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学位[2005]12号)的有关规定,批准了北京体育大学等2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专业代码设置为(540100),并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招生学科领域进行招生,每单位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且招生领域一般不超过3个,并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从而促进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多类型方向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3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逐渐开始对传统的师范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质量来实现的。从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师范类人才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利弊所在,为相关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具体课程变化、’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说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里模式

选择何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同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通常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师范性’,基本让位于“学术性”。这种嵌人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没有总体规划和设计,以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代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逐渐清晰化。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已经基本上都往教师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的方向走,反映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位居国内师范院校的首位.办学定位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探索师范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职前与在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以4+2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本硕相连的"4+2"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非常明确地将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独立设计。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与毕业证书不挂钩,只有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自愿修读""4+2"模式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较早地探素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在北京丰台区建立了“丰台区教学服务中心,,其教师教育课程也是自成体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设计,形成了以教育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师范专业打破了只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除开设教师教育方向外,还开设其他培养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外,各专业必修课中不安排教师教育类课程;将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2004”年,推行了“4+2"六年一贯制。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一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2006年开始,正式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酝酿成立整合各类资源的教育学院,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积极探索"4+1+2"本硕相连,大学与中学共同培养的模式,将教师专业培养后推到研究生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上海地方大学中一所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建成以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以教师教育为优势、若干学科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其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市,目前,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以本科为主,其教师教育课程也主要放置在专业课程内。

二、教师教育课程具体设里及特色

具体课程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培养目标。除了在改变老三门的课程设里,丰富课程类别与门面各校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之外,各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表现出更多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必修课方面变化力度不大,仍然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实习这几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唯一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些学科教学类系列与教师教育相关任选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学院开设,可记成绩,不记学分,由学生自由修读,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大。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必修课程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20学分外,其他全部为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学见习、教学实习;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德育与教师伦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评价、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STS课程及实践、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必修课程在史论及研究方法类课程方面有所加强,选修课则结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了能力培训设计,突出应用性与前沿性。

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在必修课程方面,与北师大类似,除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外.增加了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变化不是特别大。在选修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根据自身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模式,着重结合贯穿四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将课程理论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发展、性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教材分析、教育影视作品欣赏、社区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教育科研实践、教育专题研讨、教育论文写作、行动研究实践、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史专题、课程与教学论专题、教育文化学专题、教育经济学专题、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教学管理专题、教育哲学专题等课程。课程丰富,而且根据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进程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其基础必修课包括课件制作、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类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四大类30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科教育类课程共计22学分,选修课程包括教育思想与历史变革、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心理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斑级与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发展九大模块,开设有中国教育传统与变革、西教育史、当代国际教育思潮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社会学、理解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课程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35门课程,涵盖了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较为简单,主要设置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学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青少年心理与辅导、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在心理学及教育科研、德育与班主任方面、教育实践方面都有所加强,选修课程由各学院自由开设,学校未做统一设计。

从课程具体设置来看,各校在必修课程方面的设置都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普遍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动作,更大的改革集中在选修课程方面,选修课程的体系化与多元化是各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各校都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化某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育技术与教育研究。

三、课程实施方式

有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如果有效实施是能否达到设计目标的关键之处。由于各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都增加了课程门数,如何在学科专业课程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加强的情况下将这些课程有效实施,是各校面临的一个具体操作问题。以高层次的重点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师院校逐渐将教师教师课程放置到本科后阶段来实施,以4+X模式来解决四年内同时解决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基础的学时学分紧张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是这种模式的领军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摸索,到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可以招收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4+2’可操作模式。目前采用类似思路的高师院校越来越多,2004年,东北师大开始试行"4+2"模式;华中师大从1997年试点,2004年推开六年一贯制的“4+2"模式;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先后推出“4十2”模式;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推出“4+1+2’模式,与上海市重点中学联合培养本硕相连的教师。在本科后以延长2-3年的时间集中地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这是国外通常采用的专业与师范分开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性与师范性冲突的问题。但长达6-7年的培养时间,目前只适用于精英式的教育师资培养,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的大批高素质师资需求。如何解决本科阶段的高素质师资培养问题,也是各高师院校面临的问题。

从操作角度观察,各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上,都有特别的设计。北师大因为上移重心到硕士阶段,因而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以教师资格证课程为主,课程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假期开设,选修课程开设时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华中师大的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则主要以第二学位的方式修读。这两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修读基本不与学科专业课程冲突。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4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作了“走向生态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朱教授从为什么提专业成长这个问题,教师专业成长做些什么,如何进行教师专业成长三个问题入手,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生动形象地剖析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脱节,教师不知如何作为以及教师从业过程中身心疲累的问题,朱教授提出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朱教授从科学主义取向引领下的幼儿园课程过多关注理论是否正确,理论是否能演绎于实践,教师能否把握和运用理论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比建构主义的教育,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对社会文化进行反观。他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走向实践理性,走向生态,要在情景下和关系中理解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要让教师成长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者,而不是成为正确理念的实施者;教师要根植于具体的教学情景,成为行动研究者、实践反思者;教师要在反思和行动研究中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自己的教学有意义。

会议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规划建设问题分组展开了讨论。

分会场一:本科一组

阎水金副教授首先介绍了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稿。为了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由校通识课程、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

与会代表围绕阎老师的报告展开了讨论。代表们重点讨论了拓展课程。在历时三个小时的讨论中,代表们针对以下四个问题各抒己见。

1.各院校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思考培养方案。西北师范大学魏新民教授等提出,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上也应该求同存异,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现实的应对性和培养目标的指向性。西北师范大学郑名老师提出,为保证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共同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和编排上应该达成共识。

2.分层次培养目标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河南大学叶平枝老师等提出了在分层次培养目标确定后的教材建设问题。如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专业特色的精品教材建设,专、本、研各层次教材的分层建设等问题,希望有实力的院校能率先进行教材建设。

3.课程方案的设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与会代表就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课程设置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课程设置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华中师范大学蔡迎旗副教授提出了课程设置和专任教师短缺的矛盾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专业设置过泛、拓展过宽、课程设置过多可能会影响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课程方案过多迎合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影响专业的品性,课程覆盖太宽后,专业的深度就无法顾及,所以覆盖要有相应的办法,如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聚焦来达到收缩等目的。

4.课程分布的不均匀问题。叶平枝老师也对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过多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并讨论了课程精简的问题。周兢教授认为,高校教育类课程加多减少,整合不够,会造成学生忙于上课而无暇看书、思考的现象。郑名老师指出,通识课、专业课、技能课、选修课比例不够合理,各学段课程分布不够均匀,为此,他就如何处理课程方案中的学时安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西南大学的苏贵民老师则提出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和见习的问题。

此外,与会代表还讨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和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重叠或重复问题,技能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课程要求和课程资源的矛盾问题,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最后,虞永平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在市场呼声日隆的形势下,学前教育的课程方案设置要保持专业理性,在学会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学会改造市场或放弃市场。

分会场二:本科二组

郭力平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课程计划以及2006年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稿。

郭老师指出,通过对社会需求及人才流向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乃至全国学前教育行业缺口较大,整体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上海的各个幼儿园,但流向其他相关行业的毕业生数也在增加。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基于如下四方面的考虑:一是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主要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院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二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主要课程表现为:学前教育理论与社会文化研究、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与管理研究、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应用研究、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研究);三是上海市以及我国其他地区的需求;四是本学院的条件和资源,包括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配备等情况。郭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指出学科门类较齐全,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

与会代表针对拓展类课程、师资、教育实习、专业面试等细节问题开展了交流。

拓展类课程问题:拓展类课程中设置的三个方向(学前教育方向、儿童英语教育方向、儿童传媒服务方向)是否已招生?怎样解决儿童英语教育方向、儿童传媒服务方向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

师资问题: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师资问题,怎样落实师资建设?专科教师与本科教师是否有交叉?怎样解决师资上的资源共享问题?本院师资有多少?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活动方案设计?专科与本科师资分开是否有利?艺术类课程怎么安排,师资怎么解决?学生的教育实习由谁承担?

教育实习问题:怎样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如何安排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实践课程怎么安排?

专业面试问题:招考时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面试?

其他问题:综合艺术教育类考生招生多少?如何收费?高职生与本科生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课程重复?综合艺术教育类学生与艺术系学生是否有冲突?等等。

分会场三:专科组

庞建平老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高职培训的目标、培训规格、课程类型等,并就让学生在见实习环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问题同与会代表作了交流。庞老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非常注重各个年级的见实习,明确幼儿园、学生、指导教师各自的职责,与幼儿园进行及时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学前课程内容,既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机会,让专科教育和后面的高学历层次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坡度。

与会代表就“如何平衡学生的文化课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生导师、现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王振宇教授认为,学生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从而增强解读儿童的能力。王教授认为艺术技能教育占去了学生过多的时间,缩减了专业理论的学习时间,改革艺术技能教育问题应进一步研讨。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的做法是将上海学前教育现状作为必修课引入课堂,邀请各区的教科研骨干为学生作报告,让学生在学校里就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在谈到上海市幼儿园师资现状的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施燕副教授认为,尽管上海市每年都有大批学前教育专科、本科学生毕业,同时还有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毕业生,上海幼儿园教师的缺口仍然很大。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实际上还是非常少,使得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都亟待提高。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卢新予副校长介绍了该校集体电子钢琴课的教学改革经验。该校改革了传统的艺术课教学方式,将伴奏、视唱、乐理等不同科目的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该校还实行教师下园制度,要求教师将幼儿园活生生的改革经验带到学校里来与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方老师有十年幼儿园园长经历,她站在园长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王老师认为,作为幼儿园老师,首先眼中应该有孩子,对本专业高度认可并充满兴趣,而不是多么娴熟的钢琴技巧和多么优美的舞姿。另外,王老师非常强调学生参与幼儿园保育、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责,不断反思实践。

随着社会和专业本身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已经从重传统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模式,向重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向转变。在新的形势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平衡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比例,注重教师教学机智的训练等等问题都在研讨中得到大家的关注。一些学校在相关问题上的成功尝试也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冯晓霞教授主持了三个分会场的总结交流,各分会场代表对本会场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向大会汇报。冯教授高度肯定了三个分会场交流的内容及提出的建议,并指出要将教师资格认定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

随后,冯教授代表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将会旗传递给了第四届主办单位西南大学,并提出,希望每届联谊会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把学术和联谊结合起来。本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不仅让与会代表分享了彼此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看法,更让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本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教育杂志社和上海托幼编辑部的大力支持。

Link between Experts and Friends,Share and Communication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5

a类考生? 330 46 46 69 69

b类考生? 320 43 43 65 65

c类考生? 310 40 40 60 60

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线(2011年)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50 55 55 83 83

b类考生? 340 53 53 80 80

c类考生? 330 50 50 75 75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a+、a类院校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1 中山大学(a+) 340 60 60 90 90 330 50 50 90 90 14 厦门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50 55 55 90 90

2 北京师范大学(a+) 335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15 四川大学(a) 360 56 56 84 84 350 54 54 81 81

3 中国人民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45 55 55 90 90 16 南京大学(a) 355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4 北京大学(a+) 35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17 重庆大学(a) 350 50 50 90 90 330 50 50 80 80

5 华中师范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8 浙江大学(a) 355 55 55 95 95 340 60 55 90 90

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9 清华大学(a) 36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7 武汉大学(a) 360 60 55 90 90 345 55 50 95 95 20 南京师范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8 *吉林大学(a) 355 55 55 90 90(83) 330 50 50 90(75) 90 21 郑州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20 43 43 65 65

9 湘潭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2 山东大学(a) 360 50 50 90 90 330 55 55 85 85

10 华中科技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45 53 53 90 90 23 西南交通大学(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1 暨南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4 兰州大学(a) 335 50 50 80 80 310 40 40 60 60

12 电子科技大学(a) 330 50 50 90 90 315 50 44 70 70 25 南昌大学(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3 东北大学(a) 355 50 50 90 90 330 48 48 72 72 26 复旦大学(a) 350 55 55 90 90 360 50 50 90 90

*吉林大学括号内分数为统考科目复试线。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中央民族大学 云南大学 汕头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山西大学 深圳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贵州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燕山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辽宁大学 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西南民族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湖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河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侨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安徽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c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武汉科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财贸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贵州财经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河北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注:以下15所高校为自主招生划线(排名不分先后)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哈尔滨工业大学(b+) 355 50 50 90 90 345 50 50 85 85

同济大学(b+) 365 60 60 100 100 330 60 55 90 95

上海交通大学(b+) 350 50 55 90 90 350 55 55 85 85

南开大学(b+) 370 60 60 90 90 350 55 50 90 90

湖南大学(b+) 360 58 58 100 100 330 50 50 85 85

天津大学(b+) 360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东南大学(b+) 360 50 50 90 90 345 50 50 90 90

西安交通大学(b+) 370 60 60 90 90 360 45 45 75 7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 340 55 55 90 90 330 50 50 85 85

大连理工大学(b+) 340 45 45 90 90 340 42 42 80 80

中南大学(b) 350 55 55 90 90 330 51 51 80 8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 320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华南理工大学(b) 345 50 50 90 90 340 50 50 90 90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6

1、首都师范大学(CapitalNormalUniversity),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北京市双培外培计划、北京华文教育基地;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

2、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师范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1960年后,华北人民大学、北京工农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等部分院系先后并入。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并入,同年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此后,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北京第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先后并入。

3、截至2019年3月,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共有校本部、北一、北二、东一、东二、来广营、通州、良乡8个校区。馆藏各类图书文献1291.8万册(件)。学校下设31个院系和2个教研部。各类学生总数31559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195人,专科生40人,本科生11245人,硕士研究生6691人,博士研究生851人,外国留学生2155人。有教职工2505人,专任教师1642名。

(来源:文章屋网 )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7

院校名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下简称“中青政”)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现有专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中青政特点之一是“小”,它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并称为“京城四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举办的校园活动非常丰富,大学四年,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上的院级职务,以及拥有很多组织活动的经验。中青政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在社会上是叫得上名的,尤其是获得党政机关很大的赞许。

中青政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之高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学生在英语专业八级、司法考试的通过率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青政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也表现得非常优异,有很多人曾取得北大、清华、人大硕士研究生考试的第一名。

2016年,中青政停招本科生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不管未来发展如何,中青政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不忘行业院校翘楚的使命,继续奋斗,永不停歇。

院校名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地理位置:北京市朝阳区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下简称“北青”)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0岁的北青,在众多高校中显得很年轻,但年轻的它正在以大步伐向前迈进――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

目前,学校部分专业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学校重点建设公共事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个专业群,其中,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秘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学校积极推进课内、课外的完美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常年为武警天安门支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举办“星星火炬照耀成长”打工子弟关爱活动等。

学校积极推进“专升本”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深造环境,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在学校内升本,学生通过考核后,到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深造。

北青“专升本”条件

1.学习成绩。(1)在校五个学期的所有课程平均分数为75分(含)以上;(2)在校三个学期的英语平均分数为75分(含)以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者优先推荐;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如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者也可优先推荐。

2.获奖情况。(1)获得两次以上奖学金者优先推荐,(2)综合评估成绩突出者优先推荐,(3)获得三好学生与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者优先推荐。

中国医科大学 VS 中国药科大学

两校校名仅有一字之差,前者位于沈阳,原为卫生部直属高校,后改为省部共建高校;后者校址在南京,系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以药学特色闻名于世。

院校名称:中国医科大学

地理位置:辽宁沈阳市

中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医大”)是国内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年代,穿梭了近百年的岁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它用热血和赤诚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红医学子,传承着一代代革命先辈的荣耀。

医大人始终不忘历史使命,谨记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要求。课堂是医大人的起点,课堂上师生教学合一,从解剖课到动物实验课,从理论讲解到临床技能培养,老师耐心授课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医学伦理学学科要求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复杂的医患关系,进行医患关系模拟表演和案例分析,为同学们进入医护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让同学们成为一个全能而非冷铁般的专业人才,学校的文化活动别有特色。例如,校级社团“医路先行”每年都会举办“医学生创业大赛”,大赛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人生规划能力与演讲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的职业认知精神、医学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医大是一方圣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此生愿做医大人,不忘乡土,胸怀天下!

院校名称:中国药科大学

地理位置:江苏南京市

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药大”)被誉为“药界黄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也是世界最大的专业药科大学,在制药领域名头响亮。药大曾经采用“南京药学院”作为校名,故人们将它简称为“南药”,与简称为“北药”的沈阳药科大学遥相呼应。

药大的目标是培养基本功扎实的药学技术人员,本科专业紧紧围绕药学领域来设置。药学专业采取“分方向培养”的模式,即安排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课,到了大三则根据学生的人意愿和成绩排名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培养方向。在药大,就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化学和药学,故而药大学子们常感叹:“在药大,没有一个专业是不需要学药学的!”

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药大的校园是一个大的中药植物园。别的学校道路两旁种的是观赏类植物,而药大种的是喜树、榉树、银杏、鹅掌楸、杜仲等能入药的植物。在药大,所有学生都上过一门中药识别课,由老师带着去逛学校认识这些中药植物。

药大的四季很美,在这里待的时间久了,学子们对它的眷恋也越来越深。

广西师范大学 VS 广西师范学院

前者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最早开办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后者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现为广西普通二本院校。

院校名称:广西师范大学

地理位置:广西桂林市

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就算你没有具体了解过这所大学,那你一定听说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吧?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先生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成为我们知识界、学术界一个共有的家园。”而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母体,师大“独秀苍苍,岁月茫茫,聚山水灵气,树华夏栋梁”。

坐落在桂林市的师大具有悠悠历史,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其中,王城校区的办学时间最长,积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师大“礼智诚信”的办学思想最早在这里实行。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两院)是师大的龙头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两院建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并拥有部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 2 万余名各层次中文人才。文学院是广西重点中学语文教师的摇篮,从学院走出去的“独秀作家群”,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便包括作家陈望道、夏征农、沈西苓等。

W校积极促进学风建设,例如举办“独秀大讲坛”,曾邀请包括靳羽西、白先勇、鬼子在内的著名学者、作家来校举办讲座,如今已成为师大学生在课余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平台。

院校名称:广西师范学院

地理位置:广西南宁市

广西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师院”)现有明秀、长岗、五合3个校区,不同校区分设不同的专业。学校的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是部级特色专业。作为一所普通师范类本科院校,师院恪守“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为广西各地中小学输送了大批教师人才。

另外,师院是广西最先且唯一开办空中乘务方向专业的本科院校,备有波音737型飞机和空客320型飞机静态客舱模拟器、CBT(基于计算机的训练器)教室、民航各机型机模陈列室(陈列了300多架大中小型飞机模型)等,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毕业后可到国际及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工作。

2016年10月,教育部批准师院成立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目前,全国仅有8所高校获批成立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师院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利用面向东盟和港澳台的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华南民族区域特色,为区域高校辅导员发展发挥新型智库作用,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持。

在国内,还有这些“双胞胎”大学

1.华东理工大学VS东华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位于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原“211工程”高校,办学实力强劲。东华理工大学则是坐落在江西抚州市的省属本科高校,前身为华东地质学院,以核科学、地质勘探、测绘等专业见长。

2.湖南工学院VS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学院坐落于湖南衡阳市,由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而成。2011年湖南工学院成为全国百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湖南工业大学位于湖南株洲市,是湖南重点建设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被称为“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拥有中国包装教育领域唯一的博士授予权。

3.东华大学VS西华大学VS南华大学VS北华大学

四所大学校名相近,分别位于我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其中,东华大学是位于上海市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由原中国纺织大学易为现名。其他三所高校均为省属院校,分别位于四川成都市、湖南衡阳市和吉林吉林市。

4.北京师范大学VS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原“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百年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校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由原北京师范学院改名而来,现在是北京市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校本部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5.哈尔滨工业大学VS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大学,为原“985工程”高校,也是C9联盟的成员之一。学校以航天特色为主,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行列。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原“211工程”高校,前身是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8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1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1年6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1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原则上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两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1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论文同时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至,请在主题栏标明“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字样。

七、评选和奖励

1.将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1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省略”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省略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9

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留学生人数为1361人,比2008年增长了32·5%,比1999年增长了40多倍,目前在湖北省各高校中名列第二。学校专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归口管理来华留学生工作。2009年3月31日经教育部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研究基地,设有全国网络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国际注册汉语教师培训基地、“湖北省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留学生人数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

二、加大办学投入,将留学生教育事业纳入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办学条件彻底改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在学校迈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留学生教育工程,扩大对外交流”,把留学生教育提高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高度,把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留学生工作的重视、共识、理解、支持,为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创下了骄人的业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根据留学生教育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要求,制定学院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更为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良,为留学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抢抓机遇,搭建平台

10年来,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汉办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规模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从1999年的32人,发展到2009年的1361人。留学生国别从1999年的18个国家发展到2009年的106个国家。

1.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9年3月19日,教育部国际司正式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1999年4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首批22家“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经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2006年5月,经国家汉办批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所孔子学院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200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家汉办批准为首批24所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院校之一;2008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被教育部国际司批准为可自主招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和博士院校;2009年3月31日,教育部国际司批准华中师范大学为六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预科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被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为首批可“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的院校。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

(1)学校领导主抓留学生教育工作。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定位为“教研型”大学,提出国际化战略,正式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定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负责留学生工作的“汉语文国际学院”,挂靠外事处,由副校长兼任院长牵头组织工作;2004年改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校长助理兼任院长,次年改由校长亲自兼任学院院长,指导学院的发展工作。校领导兼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是华中师范大学多年留学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2)多次召开留学生教育工作会议,统一全校认识,举全校之力,开创留学生教育工作新局面。2007年1月5日和2009年12月25日,学校两次召开留学生教育工作会议,就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问题专门进行研讨,紧紧围绕郝平副部长提出的“一个方针、两个大局、三个关键、四个体系”开展,以及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上的讲话精神,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提升留学生质量,增加学历生比重;发挥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努力打造国际教育品牌;建设留学生基础教育平台,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开设英文授课专业,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推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制定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发展战略,促进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争取在今后5年内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设成为华中地区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好的华文教育基地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基地,并积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为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留学生规模2012年达1500人,2020年达3000人。

①整合学校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以来,充分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和有特色的工科的鲜明特点,整合优势学科、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等资源,构建起留学生教育的学科平台,完善国际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②利用和整合各相关学科资源,积极组织申报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项目。因应国家推行《留学中国计划》,必须着手建设华中师范大学英文授课品牌专业。如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等开设有生物化学、心理学、理论物理和信息管理等全英文授课项目。

③学校以合作办学和学生交换的形式培养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已与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马来西亚董教总、越南胡志明市外语信息大学开展合作,在海外设立教学点,培养中文和教育的硕士和博士生,同时充分发挥海外孔子学院在跨境教育中的作用,扩大招生渠道和招生规模。

三、创新管理,突破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遇到人数不足、宿舍紧张、管理体制不顺等瓶颈问题,校领导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克服困难,使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走上新台阶。

1.积极招生,拓展渠道

为了扩大生源,学校拿出资金积极参加由基金委、留服中心和相关主管部门每年举办的海外教育展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派人积极外出招生,校领导亲自带队外出招生5次。学院与外事处亲密合作,现已与美、韩、新、马等国十多所高校建立了留学生互换或推荐自费来华中师范大学学习的协议。华中师范大学与越南多所学院建立了友好关系,现已开启了几个本科班和硕士班项目。#p#分页标题#e#

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发展目标,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1.2亿元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更为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良,这些重大举措有效保证了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为留学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优化管理,突出实效

在留学生后勤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引进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新的物业公司接受学校后勤办、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领导和指导,不仅在卫生、缴费、入住、退(换)房、监控、安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而且代替我院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留学生的紧急事件,他们积极、主动、热情、及时地解决学生问题,为我院减少了巨大的日常事务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创新模式,永续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在1999年建立“汉语文国际学院”时,基本上是招生、教学和后勤管理“大一统”。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大一统”管理出现了很多弊端,出现了汉语文国际学院不应管、不该管、管不了的现象。几经摸索,华中师范大学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校情的管理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10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实地调查以及个别访谈3种方式。调研时间是2015年1月到2月。调查内容涉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是研究生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一共调查了8所高校,高校类型以重点名牌大学为主,调查区域以北京为主,湖南本地兼顾。调查的8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湘潭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湘潭大学是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他都是“211工程”重点大学。 

一、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并且基础的工作,课程设置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与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在摸索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查的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各有特色,选取其中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过表格展示。 

清华大学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选取两门学科外的课程学习,即表格里面的学科外选修课;另外,表格里面的补休课程要求本科是其他专业或者同等学力研究生必须学习不少于4门清华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基础课的门数和学分比例都比较高。另外,与清华大学相比,没有设置学科外选修课和补休课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除了专业必修课以外,在专业选修课中还划分了专业必选课。每个方向都必须选择9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选择也根据学生专业做了相关要求,比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方向,外语教育心理学和汉语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是必选课。 

表格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对公共必修课进行了细分,英语分成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政治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一共有4门课程。在专业课设置上,每一个方向的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比较受限,基本只有3~4门可以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相当于必修课。 

综合各个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由3大板块构成:全校公共课(英语和政治)、学科公共基础课(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和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方向专业课(二级学科下的方向专业课)。清华大学另外设置了补休课以及学科外选修课,最全面。首都师范大学只有“公共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具体情况比较见表格5: 

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分成4个类型,分别是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其他课程(包括补休课和学科外选修课)。 

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程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的要求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它适用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有专业,是整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调查的8所高校,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3所高校开设了一级学科公共课程。他们的具体开设情况见表格6: 

这些课程基本都是通论或者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理解,学习和研究有重要作用。 

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于专业学习是必要而基础的。相比一级学科公共专业课程来说,更加具有专业性,大部分高校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放在了一起,部分高校会根据语言学和文学两个大方向开设公共的专业基础课,具体开设课程见表格7: 

从表格7可以看出语言学方向部分高校开设了语言学史的相关课程。文学方向,许多高校开设了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史相关课程。根据两个大方向开设公共的基础课,有利于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的交流,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并且许多研究方法都是互通的,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也有利于减轻老师的负担。 

方向专业课程是根据各个二级学科的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有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它可以满足研究生对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的需求,使研究生对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清晰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比较精确的掌握,为今后的研究和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主要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7个方向。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部分方向专业课程为例,他们的课程开设见表格8: 

中南大学在相同的课程设置上则更加灵活,与北外的同一门课程开设方式既有选修也有必修,并且还要求相近的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跨方向共同选修一些课程,具体情况见表格9: 

其他课程主要包括补休课、学科外选修课,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4所高校开设了补休课,清华大学开设了学科外选修课。各个高校对于补休课要求是本科跨一级学科专业或者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基本形式是跟随本科生随堂听课。清华大学要求补休不少于4门课程,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补休课对于本科跨专业或者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十分有必要,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系统和教材以及老师教学方式都有不同,通过补休课和学科外选修课的学习,能够帮助研究生复习本科知识的同时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并且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二、博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与硕士生课程设置比较起来,各个高校博士生的课程设置相对简单,课程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少。下面列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 

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分成直博生和普博生两类,直博生的学分和课程要求普遍比普博生高,但是,在课程类型上基本一致。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相比,博士研究生增加了自学课程,这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老师商量制定。与清华大学比较起来,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则相对简单,并且没有设置基础理论课、自学课以及补休课程。 

在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首都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课程选择十分丰富,具体见表格13。首都师范大学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是根据学校的研究特色设定的,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学位课就开设了16门,比如《诗经》与中国文化、两汉诗歌研究、《文心雕龙》研究、中国中古诗文研究专题——以唐宋文学为中心、文人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研究——以唐宋文人为中心。 

三、培养目标和方式 

部分高校会根据自己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设置培养目标,比如清华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专业特色就是计算语言学,博士培养目标设置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了解语言与计算语言的文献资料;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科特色是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培养目标中就有能够从事国外的汉语国际推广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大部分高校对于培养目标的设置有些空泛,缺少特色。 

培养环节主要由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习、论文写作4个方面构成。湖南的高校研究生实习主要是教育教学实习,比如当助教,协助老师完成本科的教学。北京的高校对实习环节没有进行明确的要求。 

培养方式主要有导师负责制和导师与培养小组集体负责两种方式,大部分高校培养方式是导师与培养小组集体负责培养的方式。 

四、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面我们具体解剖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博士研究生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方向,硕士研究生方向还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等方向。各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主要由学科简介、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培养环节、培养方式、学位论文、经典书目9个环节构成。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表格14和15。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科交叉的课程 

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涵盖面比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主要依据二级学科的要求设置,不能体现宽口径培养的趋势[2],选修课也是从二级学科出发进行设置,基本上所有的二级学科都没有设置学科外的选修课。 

语言学和文学这两个大方向基本没有公共课程,根据采访,发现许多研究生,特别是语言学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开设与文学相关的课程,在今后的研究上,也能从这里寻找两者的结合与突破。过多强调二级学科,从知识结构上限制了研究生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二)博士和硕士公共课程内容重叠 

公共课主要由英语和政治两个部分构成,根据调查访问,一些博士研究生反映公共课的内容和教学跟硕士研究生阶段存在过多的交叉与重合,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两个阶段的递进性。 

(三)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 

华中师范大学专科例11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30 46 46 69 69

B类考生 320 43 43 65 65

C类考生 310 40 40 60 60

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线(2011年)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50 55 55 83 83

B类考生 340 53 53 80 80

C类考生 330 50 50 75 75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A+、A类院校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1 中山大学(A+) 340 60 60 90 90 330 50 50 90 90 14 厦门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50 55 55 90 90

2 北京师范大学(A+) 335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15 四川大学(A) 360 56 56 84 84 350 54 54 81 81

3 中国人民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45 55 55 90 90 16 南京大学(A) 355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4 北京大学(A+) 35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17 重庆大学(A) 350 50 50 90 90 330 50 50 80 80

5 华中师范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8 浙江大学(A) 355 55 55 95 95 340 60 55 90 90

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9 清华大学(A) 36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7 武汉大学(A) 360 60 55 90 90 345 55 50 95 95 20 南京师范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8 *吉林大学(A) 355 55 55 90 90(83) 330 50 50 90(75) 90 21 郑州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20 43 43 65 65

9 湘潭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2 山东大学(A) 360 50 50 90 90 330 55 55 85 85

10 华中科技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45 53 53 90 90 23 西南交通大学(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1 暨南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4 兰州大学(A) 335 50 50 80 80 310 40 40 60 60

12 电子科技大学(A) 330 50 50 90 90 315 50 44 70 70 25 南昌大学(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3 东北大学(A) 355 50 50 90 90 330 48 48 72 72 26 复旦大学(A) 350 55 55 90 90 360 50 50 90 90

*吉林大学括号内分数为统考科目复试线。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中央民族大学 云南大学 汕头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山西大学 深圳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贵州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燕山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辽宁大学 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西南民族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湖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河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侨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安徽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C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武汉科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财贸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贵州财经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河北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注:以下15所高校为自主招生划线(排名不分先后)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哈尔滨工业大学(B+) 355 50 50 90 90 345 50 50 85 85

同济大学(B+) 365 60 60 100 100 330 60 55 90 95

上海交通大学(B+) 350 50 55 90 90 350 55 55 85 85

南开大学(B+) 370 60 60 90 90 350 55 50 90 90

湖南大学(B+) 360 58 58 100 100 330 50 50 85 85

天津大学(B+) 360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东南大学(B+) 360 50 50 90 90 345 50 50 90 90

西安交通大学(B+) 370 60 60 90 90 360 45 45 75 7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 340 55 55 90 90 330 50 50 85 85

大连理工大学(B+) 340 45 45 90 90 340 42 42 80 80

中南大学(B) 350 55 55 90 90 330 51 51 80 8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 320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华南理工大学(B) 345 50 50 90 90 340 50 50 90 90

北京理工大学(B) 345 55 55 83 83 335 50 50 75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