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3:48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4-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无线通信技术已经遍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实现无线通信的最重要载体就是电磁波[1]。其中“微波技术与天线”是这些学科专业中的一门关键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和学习[2,3],对如何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及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常用微波元件和天线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由于微波测量仪器的价格昂贵,学校采购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实验操作需求[4]。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传统教学中,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EDA电磁仿真软件相结合,合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二、理论教学改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微波技术与天线”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波技术与天线两大部分。其中微波技术又包含传输线理论、波导及网络分析,以及常用微波器件设计等内容;天线技术主要包括天线的基本概念,常见天线基本原理,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红色方框部分应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虚线框中内容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授课教师应对相关内容做一些详细介绍,同时对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做一些研究方向的指引。另外,红色方框部分的学习过程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复变函数和矩阵理论等知识,还涉及电路、电磁场和电磁波等基础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且容易忘记。教师讲授时需要多花一些课时,并且强调学习这部分的重要性。在课后需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或临时测验,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很多概念抽象复杂,仅仅使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或静态图片展示很难理解。通过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利用彩色图片及动画等技术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场”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很生动、形象地去表达“场”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帮助学生去建立或者重构“场”在他们大脑中的印象,避免教师在“场”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另外,在讲授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规则金属波导中的场时,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对矩形波导中TE10模的电场、磁场以及三维场分布,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认识矩形波导中的场分布,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各种不同的天线结构,可借助幻灯片,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电磁仿真软件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实验仪器都非常昂贵,且学生人数较多,实验过程中的仪器管理与维护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让每位同学亲手操作一遍,因此可以使用现有的EDA电磁仿真软件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常用的微波仿真软件有CST、Ansys HFSS、ADS与Ansys Designer等,并且都提供了相应的学生免费版,免费版完全可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利用这些软件可以让学生对“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常用微波器件及天线进行仿真设计。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图2所示为利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设计和模拟微波器件的图形界面。

四、课程网站建设

近年来,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也推动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6]。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跳出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制约,通过网站复习课堂上的知识,利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还可以与老师留言交流。精品课程网站逐渐成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教学质量、增进师生间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微波技术是研究微波信号产生、放大、传输、发射、接收、变换及测量等技术的学科,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雷达、微波遥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波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移动通信”、“微波通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微波技术”课程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网络系统以及天线技术,内容广泛,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所用到的高等数学、物理学、电磁场与电磁波等知识较多,是电子与通信相关专业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目前,传统的微波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时候还是采用课堂上ppt讲解和板书的授课方式,这有助于进行严谨的理论推导,但讲课效率却无法充分提高;其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仅能将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教给学生,而对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发散性、探索性的问题涉及较少。建设《微波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是配合教学现状,进行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研组运用新型的Web前后端技术,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使用近年来新兴的Node.Js搭建后端服务器[7],使用Nosql数据库MongoDB做为数据库,使用jquery、Bootstrap等前端类库和技术搭建一个性能、体验良好的《微波技术》课程网站[8],并采用响应式设计进行多终端适配,使网站适应PC、手机等不同尺寸的设备。该网站不但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而且改善了教学质量,增进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难点,并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开发和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该网站为学生提供观看视频课程、资料下载、查看老师文章、向老师留言提问等功能,为老师建立一个后台管理系统,提供文章的和管理、视频资源上传、回复学生留言等功能,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海军,马云辉,刘咏梅,等.《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中理论性与工程应用性的结合探讨[J].科技资讯,2012,(24):169-170.

[2]夏祖学,李少甫,胥磊.《天线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6):49-51.

[3]蒋铁珍,廖同庆.《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6):78-80.

[4]李新营,曹雪.《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物理通报,2014,(12):25-27.

[5]李素萍,吴伟.《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8):108-109.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中枢神经系统,是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其自身也被应用到许多领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电波会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损耗,而作为球体的地球其曲面机构也对微波信号的传输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电波要在不间断传输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放大电波从而保持高质量的通信,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传输,其解决办法就是在发射信号的点与点之间以差不多50km的距离设置转接的中继站,这样电波才能在长距离的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损耗并且保持着高质量的通信。

二、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概述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是以光纤作为媒介,传输微波信号的技术,以下会通过微波光纤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特点进行论述。

1 基本概念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是利用光纤传输微波信号一种传输方式,微波信号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有很大的损耗,因为光纤通信体积细且轻,还具备频宽带的特点。时间不断推移,科学也在不断进步,学者们研究出一种将微波信号与光纤传输优点相结合的通信传输技术――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

2 微波信号的特点

微波通信频率范围是300MHz(0.3GHz)~300GHz;它拥有不同于其它现代通信网传输方式。微波信号的传输是不需要固体介质,它具有容量大、质量好传输损伤小、抗干扰能力强并可传至很远的距离的特点,但是又由于它的频率高以及波长短的特点,所以视距通信是它的主要通信方式,一旦超过视距范围,就需要中继站进行转发,因为微波信号一旦遇到阻挡就被反射或被阻断。综上所述,微波通信通过微波进行正常通信,它可以用于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但是需要点和点之间没有阻隔,并且需要中继站进行转接传播。

3 光纤的功能

光纤是非常细小并且韧性很强的物体,如发丝一般粗细的光纤可拎起重量达到7kg的重物,并且光纤拥有通信容量大、长距离传输损耗小、体积轻、并且不受电磁波干扰的特点,因此一根光纤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把声音、文字、图像等等转换成光信号,并以每秒3亿米的速度传递到世界各地。

4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的原理

光纤是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微波信号传输媒介,微波光纤传输技术要拥有预失真补偿技术、激光器降噪技术以及“SBS”阈值控制技术这几种关键技术才能保障通信的正常运行。它的系统主要由微波驱动器件、电光转换器件、光电转换器件以及光缆四部分组成,每个器件都拥有着不同的职能,比如光缆是作为光调制信号的传输介质,而微波信号的电光转换功能是由微波激光器及电光调制器进行完成,还有微波信号驱动的电平输出或调制是由微波驱动器件作用完成以及光信号的光电转换功能是由光电探测器完成解调的,四个部分虽然职能不同,但每个部分都非常的重要,都是保障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重要步骤。

并且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还拥有两种调制方式,这样两种调制模式能够寻找与微波信号驱动相匹配的调制或者电平输出,并实现微波信号的远距离传输,这两种调制模式就是外调制模式以及直接调制模式;其中直接调试模式相比外调制模式要简单许多,直接调试模式是利用微波激光器进行强度调制,但是也有缺点,就是限制了传输距离并且会产生啁啾效应,这样就没有办法进行长距离传输;而外调制模式就可以实现长距离传输并且不会出现啁啾效应,但是外调制模式需要的技术非常复杂,需要利用电光调制器实现调制,这样不仅会增加成本也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

三、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

1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优势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特点,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具有传输容量大、通信质量好、传输损伤小、抗干扰能力强、安全隐秘性好并可传至很远距离的特点,就因为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这些特性为它在应用于社会上赢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2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

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常应用于商业以及军事领域。商业例如3G\4G通信技术,是因为移动技术对于信号的要求很高,而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安装成本低、穿透性好,并且可以进行宽带室内覆盖,在一些大型建筑中,就很是看重信号的覆盖率,对于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来说,只要通过在建筑物内安装中继站与分布式天线,就可以提高信号的覆盖率,满足大型建筑的要求;而对于军事领域,随着战争形式的不断更新,国家越来越看重信息化战争,这样就提出了超宽带的要求,这种传输方式必须具备抗强干扰的能力以及信号的动态频率要范围广且稳定,并且对于冷热的预判能力要强,因此必须要拥有频率为100MHz~18GHz的光端机,并且必须具备隔离、匹配、频率补偿技术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的光端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延迟范围宽、精确可调的特点,所以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非常符合标准,从而应用在军事信息传输各频段网络间的延迟网络上。

结语

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其优良的特性,因此在商业发展以及军事上都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它拥有着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3

1 引言

微波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0.1mm~1m之间,由于其最长波长值比超短波最小波长值还要短,故称其为微波。微波具有极高的频率,其范围在300MHz~3000GHz之间,故微波亦称作“超高频电磁波”。微波整体范围介于红外线与超短波之间,根据微波波长范围的不同,又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以及亚毫米波。微波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所处的位置简图如图1所示[1]。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信行业,如微波卫星通信、微波散射通信、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等。为避免微波通信频率与工业、医学、科学等的频率相互干扰,故将微波通信频率与其他用途的微波频率分开使用。目前,工业、医学、科学常用的微波频率有433MHz、915MHz、2450MHz、5800MHz、22125MHz,其中915MHz和2450MHz在我国常用于工业加热。

2 微波技术的发展历程

微波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微波器件的应用和发展。早在20世纪初,就有研究人员开始了对微波理论的探索,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但由于当时信号发生器功率较小,加之信号接收器灵敏度较差,使得实验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1936年,波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微波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实验条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George C. Southworth.将波导用作宽带传输线并申请了专利,同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L.Barrow完成了空管传输电磁波的实验,这些工作为规则波导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微波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3]。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出现和使用引起了人们对微波理论和技术的高度重视,并研制了很多微波器件,在此期间,微波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认可。但在当时战争条件下,各国都忙于实际应用,对微波理论的研究尚为欠缺,所以使得微波理论滞后于实际应用。1945~1965年,微波技术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在这20年间,逐步开辟了微波新波段并形成了射电气象学、射电天文学、微波波谱学等一系列新的科学领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建立了一整套微波电子学理论,为微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1965年以后,微波集成电路与微波固体器件的发展和应用时微波设备朝着定型化与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微波设备正向着更高频段、宽频带、高功率、数字化、高可靠性、小型化等方面发展,单片集成化和毫米、亚毫米波段微波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微波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4]。

3 两种常用的微波技术

3.1 微波加热

3.1.1 微波加热的原理

微波加热是通过极性介质材料对微波的吸收作用从而将微波的电磁能转化为介质的热能来实现的。该转化过程与介质材料内部分子的极化有密切关系。具体原理如下:当把含有极性分子的物料置于微波电磁场中时,介质材料中的极性分子在高频交变的电磁场中产生每秒高达数亿次的剧烈转动,并随着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方向重新排列,极性分子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运动必须克服相邻分子间的干扰和阻碍,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摩擦的效应。该效应微观结果表现为微波的电磁能量转化为介质材料内的能量,而宏观即表现为被加热的物体温度升高[5-6]。

3.1.2 实现微波加热的条件

由于微波加热是一种物料在电磁场中靠自身损耗电磁能而进行的体加热,是基于极性分子介质材料对微波的吸收作用而产生的热效应,所以,欲实现微波加热,就要求物料本身必须能够吸收微波[5]。

(1)极性分子组成的介质材料,吸收微波的能力比较好。例如,水分子的极性非常强,能够很好地吸收微波,所以但凡含水的物质必定能够吸收微波,即含水的物质一定能实现微波加热。

(2)非极性分子组成的介质材料,很少吸收甚至不吸收微波,但却能透过微波,所以这类物质可用作微波加热的容器,也可用作密封材料。例如,塑料制品、玻璃、陶瓷、竹器皿、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用这类物质作加热容器,微波射入后只能使食品加热,而容器本身不会发热。

(3)还有一种特殊的物质不吸收微波,即金属[4]。与光波照射到镜面会被全部反射的特性相似,当微波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也会被全部反射,即微波对金属不起作用,从而可知,金属制品不可以用作微波加热容器。

3.1.3 微波加热的注意点

(1)由于金属不吸收微波,并且会将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微波全部反射,所以要避免用微波对金属膜包装的物品或在包装袋上印有金属粉制图像的物品进行加热,否则金属下面的部分将不会有任何加热效果[4]。

(2)避免在被加热物体中混入金属片或金属针。不仅被加热物体表面要求不能有金属,而且被加热物体内部同样不可混入金属。这是因为金属尖端是微波电场最集中的地方,不仅不能实现正常加热,而且还会形成尖端放电,从而在尖薄部位产生高热[4]。

(3)对使用的加热容器有选择性。由于塑料、陶瓷、玻璃、竹器皿等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材料能透过微波却不吸收微波,所以非常适合用作加热容器。一般情况下,用塑料或陶瓷做微波加热容器最佳。

3.1.4 微波加热的特点

(1)微波加热的即时性[7]。由于微波加热是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故为内部加热,不需要热传递过程,且内外同时加热,效果均匀,瞬时即可达到高温,方便省时。

(2)微波加热的高效性[7]。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只有被加热物体自身吸收微波并转化为热能,而微波设备的加热室壁是不吸收微波的金属材料,加热容器为几乎不吸收微波的非极性物质,所以,加热设备本身和相应的加热容器几乎没有热损失,故其热效率非常高。

(3)微波加热的选择性。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根据微波加热的条件及原理,只有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才可以吸收微波实现微波加热。因此,可以利用微波加热的这一特性来实现对混合物料中不同组分或不同部位的选择性加热[7]。

(4)微波加热安全无害,没有废弃物产生。与采用矿物燃料燃烧进行加热的常规方法相比,微波加热不产生二氧化碳,对环境没有污染[7]。

(5)微波加热时由于内部缺乏散热条件,所以使得内部温度高于外部温度,使温度呈现梯度分布,形成驱动内部水分向表面渗透的蒸汽压差,从而使水分蒸发的速度加快。微波的这一特性有时会使微波加热的食品口感发生变化。例如,经微波加热过的馒头口感欠佳且有一种发焦的感觉,远不如常规加热的馒头松软可口。这是因为微波加热是靠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来实现的,加热时并没有水分,而加热后的馒头中的水分会随温度升高而蒸发,使馒头中水分越来越少,故会导致口感较差且有种发焦的感觉。而常规加热的馒头一般是水蒸气透过馒头表面进入芯部,使馒头的水分越来越多,所以吃起来松软可口,口感会比微波加热过的馒头好很多。利用微波加热能使物料内部水分迁移蒸发的这一特性,还可利用微波实现微波干燥。

3.2 微波灭菌

微波灭菌是利用微波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杀虫灭菌目的的。微波的热效应是利用微波瞬时可达高温的特性,是细菌细胞的空间结构发生破坏,从而使其蛋白质发生变异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微波的非热效应又叫做生物效应,它同样是利用微波瞬时升温的特性,使细菌等微生物的生理活动物质发生变异而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直至死亡,从而达到杀菌保鲜的目的[4]。

微波灭菌与传统灭菌相比,具有很多不可比及的优势。一般来说,传统灭菌方法至少要达100℃以上,用时也较长,十至几十分钟不等。而微波灭菌温度70~90℃即可,用时短,一般3~5分钟即可[8]。且微波灭菌比较彻底,安全可靠,能使保质期延长,但有些物质经微波灭菌后口感会欠佳。冯薇丽等比较了鱼丸的微波灭菌和加热灭菌:实验一:在850W功率微波的作用下持续灭菌135s;实验二:在98℃的水浴中加热60min灭菌;结果发现:两实验杀灭大肠杆菌的有效率均为100%;在鱼丸蛋白质含量上,两实验结果相近,但在鱼丸含水量上,微波灭菌比水浴灭菌要差很多[9],故导致微波灭菌后的鱼丸口感较差。

4 微波技术的应用

4.1 微波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可进行玉米芯水解,玉米芯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用途非常广泛。以前,人们经常将其作为燃料烧掉或作为废物丢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污染环境。利用微波技术可将玉米芯水解,从而利用其制备食品添加剂和化工原料,使玉米芯得到了充分利用[10]。采用微波技术可以对番薯片[11]、花椒[12]、胡萝卜[13]、金银花[14]等进行干燥,还可进行油茶籽制油[15]。利用微波技术还可以软化木材,改善木材的浸透性能,从而简化木材染色、浸渍处理等工艺。微波技术还可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如材料缺陷检测、竹木产品含水率检测、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检测等[16]。

4.2 微波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可以检测中药、提取中草药[17]的有效成分,还可利用其进行药丸干燥[18]等。另外,微波技术也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现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五官科、理疗科、肿瘤手术等[19]。

4.3 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处理废水[20]、气体污染物[21]、固体废弃物[22]等既可以简化操作程序,变废为宝,又无二次污染。利用微波辐射可以对动物粪便进行干燥,既可提高粪肥利用率,增加农业收入,又能杀灭病原体,减小农业污染。另外,利用微波萃取和微波消解技术可以进行环境监测等[22]。总之,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节能省时、污染小、效率高等优点,可显著降低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也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4.4 微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微波技术除在以上多个领域有重要应用以外,其在食品行业、化学及材料行业中的应用同样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微波技术可用于碎矿、磨矿、矿石预处理、矿物焙烧[7]等方面。利用微波技术可以进行水产品的膨化加工及消解[9],还可用于活性炭的准备与再生[23]。

随着微波技术和微波器件的进一步发展,微波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而其实际应用也会相应推动微波理论不断成熟。

5 微波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 存在问题

虽然微波技术具有传统方法不能比及的诸多优点,应用广泛,但作为一门新技术,其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尽管微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但还缺少比较系统的理论做基础,尤其是对微波作用机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其解释也仅停留在实验基础上,有待使用更为精确的方法进行检测验证。所以,应加强对微波技术作用机理的研究,使其成为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24]。

(2)与国外相比,我国微波设备的稳定性尚为欠缺[25]。因此,应加强微波元器件及设备的研制,提高微波器件的适应性和兼容性,以便研制出稳定、经济、高效的微波设备。

(3)目前,微波设备是在家用设备基础上改造完成的,使其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故应重视微波过程与各大学科题系的交叉衔接,加强工程化研究,逐步实现微波理论成果产业化,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其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5.2 前景展望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的特殊导热方式,不仅在食品加热、杀虫灭菌、干燥保鲜等方面用途广泛,同时,更向催化化学反应、新材料微波处理等应用发展[26]。随着微波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微波理论的不断完善,微波技术必将逐步实现工业化,其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优势也必将推动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锐敏,唐璞,等.微波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赵宝亮,赵峰.微波技术发展及应用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72-275.

[3]杨雪霞.微波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冯垛生,等.微波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医疗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史苏佳,曹栋.微波原理及其在食品上的应用[J].山西食品工业,2002(3):8-12.

[6]杨子宁.微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8):142-143.

[7]崔礼生,韩跃新.微波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6(4):29-32.

[8]杨晓清,田俊.微波技术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C].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段振华.微波技术在我国水产品加工中应用研究的现状[J].水产科技情报,2008,35(1):5-7.

[10]王成福,赵光辉,修秀红.微波技术在玉米芯水解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203-206.

[11]蒋玉萍,王俊.番薯片微波干燥特性及干燥模型[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407-410.

[12]赵超,等.花椒微波干燥特性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3):99-101.

[13]Gulum,S.,& Elif,T.(2005).Drying of carrots in microwave and halogen lamp-microwave combination ovens.LWT,38,549-553.

[14]肖宏儒,王立富,吴家兵,等.微波干燥技术在金银花烘干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1,1(5):41-43.

[15]尹先益,胡晓中,尹志明.微波技术在油茶籽制油工艺中的应用[J].中国油脂,2011,36(2):34-35.

[16]沈斌华,等.微波技术在我国木材加工与产品检测中的应用[J].浙江林业科技,2012,32(5):75-78.

[17]刘兴国,王信.微波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与发展[J].光明中医,2010,25(8):1544-1545.

[18]王怀奇,孙家海.微波技术及设备在制药行业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1(20):340.

[19]钱少魁.微波治疗工作原理及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0.

[20]吴南屏,张文超.微波技术在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2,41(6):607-609.

[21]王丽丽,等.微波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8):17-18.

[22]孙萍,等.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J].化工环保,2002,22(2):71-74.

[23]Foo Keng Yuen, B.H. Hameed.(2009).Rev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repa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by microwaves.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49,19-27.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4

作者简介:贾建科(1974-),男,陕西宝鸡人,陕西理工学院电信工程系,讲师;聂翔(1968-),男,陕西商洛人,陕西理工学院电信工程系,副教授。(陕西 汉中 7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XJG11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75-01

“微波技术”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在掌握微波技术基本理论、微波元件和微波电路的设计和使用方面,该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波技术基础理论复杂且比较抽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的重要理论,掌握微波电路与元件的设计。同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波元件、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已经高度分离,由原来的依靠硬件实验测试转型至利用射频仿真软件完成设计,再由专门的硬件制造商完成制造。各主要公司和研究所利用专门的射频微波设计软件完成微波电路和系统的设计。这使得微波技术的实践教学滞后微波技术的发展,我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组教师已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微波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基于硬件实验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

微波技术课程基于硬件平台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波测量线的调整和阻抗匹配、定向耦合器特性测量、二端口微波网络S参数测量等。这些实验实验原理清晰,但实验过程繁琐。学生在实验中常出现测量误差大和漏测数据等问题,基于此要求学生实验前首先预习实验并写实验预习报告。针对二端口微波网络S参数测量实验的实验数据处理复杂问题,要求学生必须用C语言或MATLAB 语言编程进行数据处理。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基于微波射频仿真软件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硬件实验平台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但相对滞后于微波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同时许多公司和科研院所都要求学生会应用射频仿真软件进行射频电路与微波元件的设计,因此有必要将射频仿真软件引进微波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常用的射频微波仿真软件有Ansoft HFSS、Microwave Office、ADS等。

1.实践教学安排

考虑到基于硬件实验平台的实验已占用了学时,对于射频实践教学的时间应安排在课外。本课程组将这一实践教学作为开放实验,安排课程组教师在实验室为学生答疑并进行相应讲授,学生可以选择实验时间。这样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实验室的使用率。

2.微波射频仿真软件的选择

微波射频仿真软件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要能正确地使用这类软件,不仅要掌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更重要的是了解软件是基于什么算法进行仿真分析的,还要掌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是Agilent公司推出的微波电路和通信系统仿真设计软件,是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所使用最多的软件之一。其功能非常强大,仿真手段丰富多样,可实现包括时域和频域、数字与模拟、线性与非线性、噪声等多种仿真分析手段,并可对设计结果进行成品率分析与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复杂电路的设计效率,是非常优秀的微波电路、系统信号链路的设计工具。主要应用于射频和微波电路的设计、通信系统的设计、DSP设计和向量仿真。Microwave Office是AWR公司推出的微波EDA软件,为微波平面电路设计提供了最完整、最快速和最精确的解答。它是通过两个模拟器来对微波平面电路进行模拟和仿真的。对于由集总元件构成的电路,用电路的方法来处理较为简便;该软件设有“VoltaireXL”的模拟器来处理集总元件构成的微波平面电路问题。而对于由具体的微带几何图形构成的分布参数微波平面电路则采用场的方法较为有效;该软件采用的是“EMSight”的模拟器来处理任何多层平面结构的三维电磁场的问题。“VoltaireXL”模拟器内设一个元件库,在建立电路模型时可以调出微波电路所用的元件,其中无源器件有电感、电阻、电容、谐振电路、微带线、带状线、同轴线等等,非线性器件有双极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二极管等等。“ EMSight”模拟器是一个三维电磁场模拟程序包,可用于平面高频电路和天线结构的分析。特点是把修正谱域矩量法与直观的视窗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结合起来,使得计算速度加快许多。MWO可以分析射频集成电路(RFIC)、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带贴片天线和高速印制电路(PCB)等电路的电气特性。其他的微波射频仿真软件还有Ansoft HFSS,是Ansoft公司推出的三维电磁仿真软件、Remcom公司的XFDTD、德国CST(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公司推出的CST MICROWAVE STUDIO、Ansoft公司的Serenade 8.71、Esemble 8.0、SIwave 2.0、Ansoft Links 3.0、Optimatrics、Zeland公司的Zeland IE3D、Ansys公司的Ansys、FEKO、Eagleware-Elanix公司的Eagleware Genesys和Super NEC等。[1]

通过对以上软件的比较分析和使用,选择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MicroWave Office软件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使用很广泛的ADS软件作为微波射频仿真实践教学软件。

3.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

考虑到微波技术课程难教和难学的特点,安排了基础实验部分和提高创新实践部分,并组织课程组教师认真编写了微波射频仿真实验指导书。学生通过基础实验部分基本上掌握了软件的正确使用,然后着手提高创新实验。

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微波功率分配器的设计、阻抗调配器设计、微波滤波器的设计和微波有源器件微波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微波功率分配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三端口功率分配器,采用微带线结构,已知设计指标。通过该实验加深了学生对S参数的理解,并能利用传输线计算工具计算微带线的尺寸,对微带线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掌握微带线功率分配器的结构及其设计指标。[2]阻抗调配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单支节和双支节阻抗调配器,理论计算支节的长度和接入位置或用传输线计算工具计算支节的长度和接入位置,该实验使教材中的阻抗匹配理论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波滤波器的设计实验可以利用软件自带的滤波器分析向导得到低通原型,省去了传统方法的第一、二步,根据设计指标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滤波器的结构参数,测量滤波器的参数。加深了学生对集总参数理论和分布参数理论的理解。[3]微波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要求设计一工作频率为2G的功率放大器,选择输入、输出阻抗匹配电路,测量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动态负载线、三阶交叉点、增益等参数。通过基础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微波技术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

提高创新实践部分要求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提出元件的设计指标,根据设计指标要求进行理论设计,再利用软件建模和仿真分析。元件的设计指标由课程组教师提供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课程组教师确认,再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并进行仿真分析。例如微波低通滤波器的设计,给出通带截止频率、通带内最大纹波、带外衰减等设计指标,组织学生根据微波滤波器的设计理论设计滤波器的原型,再利用微带线计算工具计算出微带模型,最后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设计。[4]在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中,给出工作频率、增益、噪声系数等设计指标,让学生自己选择元件,并根据所选择的元件的S参数设计阻抗匹配电路,利用软件仿真测试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和噪声系数。微带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教师给出定向耦合器的工作频率、中心频率、耦合度、插入损耗等设计指标,引导学生理论计算微带线的宽度和厚度,并确定偶模特性阻抗、奇模特性阻抗、耦合微带线之间的间距。[1]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创新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此,在实践教学中针对每一个器件和电路,不是直接地给出理论和方法,而是以科研的观点,从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最后分析存在的不足等几个环节开展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4.利用实践教学培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的人才[5]

微波技术课程普遍被认为是难教、难学的课程,而且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微波射频仿真软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教师认真答疑辅导,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学习,从中挖掘优秀人才,鼓励他们考取该课程方向的研究生,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

三、结束语

将微波射频仿真软件引进微波技术基础的实践教学,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学生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在该课程方向的就业和考研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微波射频仿真软件综述和应用评析[EB/OL].省略/article/40636.htm.

[2]廖承恩.微波技术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M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22-01

微波光子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93年,在之后的20年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微波光子技术伴随着光学、半导体学以及微波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微波光子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到信号处理、微波通信、国防军事以及航天医疗等领域,并逐步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微波光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并就微波光子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做具体分析。

1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的研究背景

微波光子主要是研究处于微波频率段内的某些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有关设备以及应用的问题。与发展初期相比,微波光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其研究范围和领域也随之得到了拓展,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微波光子技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微波信号、光电子元器件、光纤传输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应用价值正在逐步提升。

微波光子技术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微波光子信号进行一定的处理和传输,以微波光子技术的经典系统为例,微波信号首先需要经过电光转换调制器,将其加载在广域,其目的在于将微波电信号转化成为相应的光信号,然后将其通过光纤传输线路传输到相应的接收端,并在接收端经过光电转换调制器转化成为相应的微波信号,实现了对微波光子信号的传输和处理工作。依靠强大的微波光子技术,我们已初步建成了不同规模的微波光子系统,其具有能耗低、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相关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进步中。

1.1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简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微波光子技术的不断提升,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工作已经成为微波光子技术研究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微波光子技术应用与开发过程中的热点研究问题。

微波光子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现代微波光子学的相关技术完成对微波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等工作,其本质不同于传统的信号处理技术,而且与传统的信号处理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创新。就目前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其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微波光子滤波器、高频信号产生、微波测量技术。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1.1.1 微波光子滤波器

微波光子滤波器其本质是一种新型的微波光子系统,其滤波技术主要是利用某些光学元器件的特殊性质进行设计和制作的,可以实现对目的频段的微波进行选择和过滤,以得到目标微波。这种滤波器的技术主要是依靠光学元器件的滤波特性,其优势在于稳定性较高、能耗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强,并且这种滤波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段内产生高速的抽样频率,这是其他滤波器所不能实现的。

1.1.2 高频信号的产生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通信技术对于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带宽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需求,因此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高频微波信号成为了当前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产生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其结构往往体积较大,生产成本较高,而且产生高频信号的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开发微波光子技术来进行高频信号的产生和输出,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多种产生高频信号的方法,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

1.1.3 微波测量技术

微波测量技术是指在微波光子技术对微波信号进行一定的处理后,测量其与原微波信号之间的特定参数,比如,频率、相位、振幅等参数,通过对微波光子信号参数的测量和研究,更加便于研究人员对相关的微波信号进行研究和处理。此外,这种测量技术能够为建立一些测量或测试仪器提供理论支持,能够为实现高频率、低功耗、速度快的扫描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微波信号的接受和处理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已经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而且大国之间的竞争也逐步转化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纵观现代社会,无线通信技术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线通信技术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方面的交流平台,是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能够快速实现信息的发送、接收、传输与处理。

传统的微波信号的接收往往采用线性理论接收的方法,而在这其中又分为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这两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并结合接收方所在的环境对接收方式进行适度的调整和确认,保证微波信号的处理工作能够进行得更加高效。

2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利用微波光子处理技术来开发微波光子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下面就目前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简要分析。

2.1 微波信号的频率提取

频率作为微波信号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对于各类雷达频带的宽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分析和识别工作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引入到现代微波光子系统进行处理是相当有必要的。目前,能够准确测量微波光子信号频率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微波光子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接收到的微波光子信号经过电光转换调制器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光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得到一个只与被测频率相关的函数方程,然后建立一定的边界条件和约定范围,求解出被测微波光子信号的频率值;另一种是利用新兴的频率空间压缩调制法,对高频微波光子信号进行取样调查,并对各组数据进行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微波光子信号的频率值。

2.2 微波光子信号的时钟恢复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过程中,能够从传输过程中的数字信号中提取出微波光子信号的时钟是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的关键所在,也是现代微波光子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现代数字信号一般会分为归零信号和非归零信号两种,对于归零信号,因为其包含较为明显的时钟信号分量,因此其时钟的提取和恢复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对于非归零信号,其几乎不含有任何的时钟分量,但是其具有较高的带宽有效性,正因为其具有这样的特性,其被广泛应用到微波光子系统中,用于微波信号的处理。就目前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微波信号时钟信号或参数的提取工作已经具有了多种方法,在实际的提取工作中,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处理,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注重对工作效率的提升。

3 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微波光子技术有了迅猛的提升,在微波信号处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于各种微波光子信号的处理技术也更加丰富和成熟,使得微波光子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前景。现代微波光子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在不久的将来将应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将会被人类不断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74-02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市场需要相接轨,普通高校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2]并增加相应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微波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3]近些年,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信行业,如微波卫星通信、微波散射通信、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等。[4]微波技术广泛的应用也带动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由于微波技术领域的特殊性,目前社会上招聘微波工程师和射频工程师的岗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使用微波设计与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优化设计,能够熟练使用常规的射频及微波仪器设备等。[5]为了培养微波技术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践和创新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微波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ADS软件构建涵盖传输线理论,Smith圆图和微波网络等内容的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加深学生对微波器件基本参数的认识和掌握。在微波技术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实验,进一步研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传输线理论仿真实验

传输线理论是微波技术的基础。传输线理论即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是学生接触微波技术的切入点,也是入门点。因此,全面理解掌握传输线理论也是学习后续课程内容的关键。传输线理论重点是要学生把传输线的等效电路理解好,并能正确分析信号在其上面的工作状态。在学生已经有了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的一般概念后,我们给出了广义无耗传输线上的仿真实验。广义无耗传输线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即最普遍的情况是电路的两端均不匹配,因此实验更具有一般性和实际应用的价值。根据广义无耗传输线理论,在传输线两端均匹配,仅源端匹配和仅负载端匹配三种情况下负载端的电压分别为:[6]

其中,Vs为信号源激励电压,Zs为信号源内阻,Z0为特性阻抗,为负载处反射系数。

利用ADS软件可以仿真广义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波形。ADS仿真模型如图1(a)所示,激励源信号的频率为1GHz,电压幅度为1V,激励源内阻为R1,负载阻抗为R2,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50Ω,当源端匹配而负载阻抗为100Ω时,传输线输入端电压V1和负载处电压V2的仿真结果如图1(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V2叠加了反射的电压,与式相吻合,可以继续改变激励源内阻和负载阻抗,得到其他两种情况下传输线输入端电压和负载上电压的对比,从中可以直观地验证广义无耗传输线理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仿真传输线两端均不匹配情况下的电压波形,使之理解波在传输线上的来回反射。并给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来回反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自己设计微波电路做好理论的铺垫。

二、Smith圆图与阻抗匹配实验

Smith圆图是微波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阻抗匹配的工具。Smith圆图主要用于计算微波网络的阻抗、导纳及网络阻抗匹配设计等,还可用于设计微波元器件等。[7]利用ADS中的Smith圆图工具可以直观地进行阻抗匹配。图2为ADS软件中的Smith圆图工具。为了简单起见,设置传输线特性阻抗为50Ω,负载阻抗为75Ω。图2给出了负载和传输线进行匹配的结果。匹配结果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并验证,图3中右下角给出了匹配的网络原理图,即此时可在负载端并联一个电阻;图2中右上角给出了匹配后网络的S参数;在图2左面的Smith圆图中可以看到匹配的最终结果。由于利用Smith圆图进行匹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改变参数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关注匹配的效果。在Smith圆图上既可以考虑源端匹配也可以考虑负载端匹配,特别是对于同一个匹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应用Smith圆图工具进行单支节匹配和双支节匹配等内容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Smith圆图的认识和掌握,为微波电路及微波器件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微波网络S参数仿真实验

散射矩阵即S参数是描述微波网络特性的一种重要矩阵形式,也是微波网络的特色之一,对散射矩阵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微波技术课程微波网络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8]本部分可以通过一些仿真实例来使学生理解S参数。图3(a)给出了两条平行耦合微带线(四端口网络)的S参数仿真模型。当两条微带线距离很近时,由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耦合,应用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可以构建多种类型的微波滤波器,因此本节实验来仿真两条平行耦合微带线的S参数。构建PCB板上长为4inch,线宽为40mil,线间距为40mil的两条平行微带线,并使其各个端口均匹配。S参数仿真结果如图3(b)所示,图中给出了频率在100M~3GHz范围上的S(2,1)和S(4,1)参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微带线的传输特性和耦合特性。由于所仿真的四端口网络具有互易性和对称性,因此查看其他S参数,会发现S(2,1)与S(1,2)一致,S(3,4)与S(4,3)一致,S(3,1)与S(1,3)一致,S(4,1)与S(1,4)一致。

根据这个仿真模型和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实验和研究。比如,实际上S(3,1)参数为两条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间的近端串扰,S(4,1)参数为两条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间的远端串扰。串扰是噪声,对于高速电路的设计者来说,如何抑制串扰就是一个问题。把抑制串扰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使之思考,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

四、结论

基于ADS软件的微波技术仿真实验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微波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物联网是三个培养方向中的一个,其中的射频电路设计和射频识别技术等课程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微波技术基础,因此微波技术实践教学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基于ADS软件的微波技术仿真实验方案将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淑平,马忠丽,王科俊,等.基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33-135.

[2]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等.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5-7.

[3]夏祖学,李少甫,胥磊.《天线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49-51.

[4]孙凤坤,邢泽炳.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3-4.

[5]全绍辉.构建“微波技术”课网上教学和实验实践学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59-163.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7

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化的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和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电子通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电磁场、电磁波看似无形,但却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需求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一步步的发展,雷达、通信、广播、导航等各种电子产品在通信过程中都离不开电磁波和电磁场的作用。

1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概述

1.1 电磁场的概况

16世纪下半叶,英国物理学家吉伯特最先对电磁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原始,仍无法解释电磁场这一现象和其产生原因。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库伦和卡文迪对电磁征象展开了钻研,发现出了电磁场的定量测量仪,使对电磁场的钻研产生了质的奔腾。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得出了磁和电之间的干系,为电磁钻研奠基了根本。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研究发现电和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对电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对电磁场的涵义进行了说明,他还分析总结了电磁现象的规律,提出了位移电流等有关概念。

1.2 电磁波的概况

1865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测出电磁波,1887年-1888年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尝试中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是互相垂直且相同的电场与磁场作用所产生的,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电磁场。在空间中,电磁波以波的方式移动,能够传递能量信号。如果按照频率来进行分类,电磁辐射可分为低频辐射和高频辐射,其中包含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等。

2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电子通信中的运用

2.1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移动通信技术中的运用

1920年,科学家开始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研究。1920年-1940年,移动通信技术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1987年,我国第一代移动电话,首部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开始投入使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传输技术为核心,主要使用数字时分多址技术和码分多址技术,它的出现有效提高了系统存储量,提供了低速数据业务。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出现,相比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使得传输速度有了巨大的提高,而且成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和多媒体服务功能,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2MB/s。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信息交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势而生。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通过宽带网络与其他网络结合,具有较强的无线信号传输能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较快的信息传输速度,最高可达100MB/s,可以实现不同频率间的自动转换。

2.2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微波通讯技术中的运用

电磁场和电磁波对微波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通信主要是通过电磁波作为传送载体,携带各种信息。微波是指在300MHz-300GHz频率内的电磁波。电磁波搭载各种信号,以光速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信号接收设备时,信号接收设备中所携带的滤波器会对传送的电磁波产生一种滤波作用,滤波器会根据信息的波长来对电磁波中所携带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

微波波长较短,在有物体阻碍的情况下传播的距离有限。因此,微波通信需要在中继接力的手段下才能进行传播。微波中继站的设置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即每50千米设置一个微波增强装置,可以弥补传输中所损耗的信号能量。在长距离传输的条件下,需要设置较多的微波增强装置,这不仅降低了信号的传输效率,还浪费大量的资金。微波通信的实用性并不高。

2.3 电磁场和电磁波在卫星通信中的运用

电磁波在电子通信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运用广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成为了电磁场运用中最活跃的部分。1958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用于通信技术的实验卫星。1946年,首次实现美洲、欧洲、非洲三大洲的通信。1964年,成功研究出了卫星导航系统。1969年,定点同步卫星已送上大洋上空,卫星地球站已遍布世界各大国家。卫星通信技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相继开始研发通信卫星,电磁场技术和电磁波技术对提高卫星通信的信号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星的通信方式基本是采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信息的中转站,对电磁信息进行传播、反射、转换,使其能够在世界各地的通信卫星间进行传播。

地球上建立的通信卫星站可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是海洋通信站、地面通信站、大气通信站。卫星通信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微波信息,通信卫星中转站也可以看作是微波信息中转站。卫星通信与微波通信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中转站来进行信号的传输、转换和反射,这与微波通信中的微波信号增强器对增强微波的效果相类似。因而,卫星通信可以认为是一种微波通信。我国居民目前所使用的是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同步卫星,其中运用了大量电磁波技术和电磁场技术。

3 结语

电子通信技术贯穿着众多领域,人们的生活和电子通信技术紧密连接,电磁场技术和电磁波技术在电子通信技g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磁场和电磁波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成功在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中运用。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改革研制出新的电磁波技术,让电子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健全.电磁场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实践技术[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1(06).

[2]顾红军.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

[3]姜宇.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建立创新理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81-02

继电保护装置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而发展起来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微机型阶段,并且利用软件技术可以实现由软件技术驱动硬件而实现微机继电保护,这就是目前研究很热的技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继电保护系统。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实现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具有传统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控制更加安全可靠等。

本论文主要将虚拟技术应用于微机保护实验系统,拟对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保护系统进行开发,并从中找到可靠有效的微机保护实验方法与建议,并和广大同行分享。

1 微机继电保护概述

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基本构成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其基本结构构成与普通的电力保护装置一样,也是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部分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及逻辑判断控制模块等几个部分构成,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电力系统的相关电参数实现检测与采集,并将数据传送至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经过运算之后,由逻辑判断控制模块调用软件控制程序,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驱动保护装置执行保护动作,从而实现电力继电保护的功能。

随着集成电子电路技术的发展,目前发展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其硬件系统主要由CPU(微处理器)主机系统、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尽管结构构成已经发生一定变化,但其实实现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仍是一样的,由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负责相关保护参数的采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根据数据采集系统所采集到的电力系统的实时状态数据,按照给定算法来检测电力系统是否发生故障以及故障性质、范围等,并由此做出是否需要跳闸或报警等判断。

1.2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

微机保护与常规保护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由微处理器为核心而构成的硬件系统,因此借助于现代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2)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依靠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相关参数的检测与采集,整个过程实现数字化流程,这就为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功能的稳定性、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依靠微处理器内部的软件程序,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进行周期性自检,一旦发现自身硬件或者软件发生故障,能够立即实施报警,从而保障了继电保护装置功能的可靠性。

3) 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其保护功能较为单一,仅仅是实现基本的保护功能,动作依靠一次性机械元件完成,一旦该部件发生故障,则整个继电保护装置无法工作;而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除了能够利用弱电驱动控制实现继电保护的功能外,还能够依靠数据采集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相关电力参数都实施监测与采集,通过程序的分析,实现对电力系统整体性能的检测,保护功能大大丰富。

4) 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其功能调试复杂,工作量大,而且极容易造成内部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失效,而现代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依靠内部的核心微处理器,能够开发专用的人机交互系统,利用人机交互系统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简单易行,还可以自动对保护的功能进行快速检查。

5) 利用微机的智能特点,可以采用一些新原理,解决一些常规保护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采用模糊识别原理或波形对称原理识别判断励磁涌流,利用模糊识别原理判断振荡过程中的短路故障,采用自适应原理改善保护的性能等。

2 基于虚拟仪器的微机保护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本论文探讨的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因此首先面临选择合适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问题,这里选择基于G语言的LabView开发平台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虚拟仪器控制软件,集中了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各种总线接口、VXI仪器、GPIB及串口仪器驱动程序的编制。基于虚拟仪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是利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构建虚拟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实现完整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部功能,并对设计的虚拟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完成微机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的一种设计手段。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开发设计,从具体设计流程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总体结构的设计:

根据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功能,列出所需要的相关硬件,构建整体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尽量采用模块化的开发设计模式,将微机继电保护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环节,设计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

如下图所示,是本论文所探讨的利用虚拟仪器平台所开发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结构原理图。这种方式既便于模块的单独调试,节省系统开发周期,又便于系统功能的改变,使系统具有更强的移植与升级功能。

如图1所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保护系统结构主要由一次系统、转换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保护测量模块及保护决策软件系统等几部分构成,一次系统主要负责面向电网系统模拟设置合适的传感器,将相关拟生成电网的二次侧电压、电流信号,信号经过转换、调理电路变换成符合要求的-5V~+5V模拟信号送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由DAQ数据采集卡构成,能够自动将模拟产生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A/D转换,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转换再传送给以虚拟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保护决策模块,最终将生成的继电保护控制决策信号输出到保护策略模块,最终实现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

2.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中微机实现的继电保护实验系统输入信号来源于继电保护测试仪,根据保护系统测试输入信号的特点,本论文采用数据采集卡来负责数据的采集与高速传输。

2.2.1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要实现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平台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一次系统在完成相应电力系统电参数的传感检测之后,数据采集模块要能够按照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于设计要求实现相应数据的转换与采集,因此,数据采集卡的选择成为整个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保护功能实现的关键。目前的数据采集卡,主要有12位或16位的DAQ数据采集卡,在具体决定选用12位还是16位的DAQ设备时,主要从采集精度和分辨率这两个指标考虑,可以由给定的系统精度指标衡量出DAQ卡需要的整体精度。

在本论文中,这里选取PCI-1716数据采集卡。PCI-1716是研华公司的一款功能强大的高分辨率多功能PCI数据采集卡,它带有一个250KS/s16位A/D转换器,1K用于A/D的采样FIFO缓冲器。PCI-1716可以提供16路单端模拟量输入或8路差分模拟量输入,也可以组合输入。它带有2个16位D/A输出通道,16路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和1个10MHz16位计数器通道。PCI-1716系列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专门的功能。

2.2.2 虚拟数据采集程序的实现

在选择了数据采集卡硬件设备之后,需要借助于虚拟仪器平台为整个系统设计虚拟护具采集程序。在具体进行设计时,由系统内部虚拟程序产生数据采集卡锁需要的相应信号,具体来说就是CT、PT信号,因此,在具体编程时,首先将CT、PT信号传输至相应的滤波器,LabVIEW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滤波器模块,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成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类型的滤波器;其次,将经过数据滤波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输出。数据采集模块的程序如图2所示。

2.3 微机保护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既然在数据采集模块之后需要进行数据的滤波,尽管LabVIEW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滤波器模块,但是仍然需要借助于虚拟滤波模块设计专用的滤波算法,而且在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中,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功能的实现,主要是由相应的滤波保护算法实现的,因此有必要为虚拟微机电力保护系统设计滤波保护算法程序。

本论文采用如下的设计方法对滤波保护算法进行设计:

1) 利用LabVIEW自带的滤波器进行数据的排序滤波。

2) 按照系统保护功能所需要的数据频带,设置相应的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灯滤波保护功能。按照上述方法,基于虚拟仪器平台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其滤波器输入得到的数据序列,多数是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参数,如电压和电流,而电压和电流数据是离散的数字量序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谐波干扰信号,因此有必要进行滤波。在本论文中,采用了二级滤波保护算法,即分别进行前置滤波和后置滤波,实现对数据的二级滤波保护,从而提高整个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前置滤波模块如图3所示,后置滤波模块如图4所示。其中前置滤波模块提供了差分滤波器、积分滤波器、级联滤波器、半波和1/4周波傅立叶滤波器、半波和1/4周波沃尔氏滤波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后置滤波模块提供了平均值滤波器、中间值滤波器,也可以自由选择。

3 结束语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够很好的避免了实物硬件开发设计所带来的周期较长、调试较复杂以及成本较高等劣势,所有的开发设计任务全部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完成。本论文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了微机保护装置的设计,对于进一步提高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具有优势,同时借助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开发,能够更好的实现电气继电保护功能的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佑光,林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亮,赵文东.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150-151.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微波是一种具有极高频率(通常为300 MHz~300GHz),波长很短,通常为1m~1mm的电磁波。微波与短波相比,虽然具有传播较稳定,受外界干扰小等优点,但在电波的传播过程中,却难免受到地形、地物和气候状况的影响而引起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现象,产生传播衰落和传播失真。微波通信是重要的现代通信手段之一,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具有建设周期短、不易受人为破坏、跨越地形障碍比较方便等特点。因此,作为光纤通信的补充,微波通信在特殊地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通信网向高度灵活、动态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模拟微波已不能满足要求。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体系)微波通信虽然可以很好地适应点对点通信,但却无法适应动态联网的要求,也难以支持新业务的开发和现代网络管理。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微波通信是为新一代的数字微波传输体制应运而生。尽管光纤传输网在容量方面有微波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不管是通信干线上还是支线,SDH微波网仍然是光纤网不可缺少的补充和保护手段。

1传统微波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空中接口性能的改进,如接口速率、传输距离等。尽管如此,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仍然远不如光纤通信技术迅速。除了有限的传输速率无法与光纤通信技术相媲美外,传统微波通信系统自身的设备形态及组网模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目前主流的分体式微波通信系统为例,在设备形态方面,分体式微波系统分为O D U(室外单元)和I D U(室内单元),其中I D U负责中频信号与基带信号之间的转换,提供点到点业务的透明传输;在组网模式方面,I D U不具备业务调度功能,一旦需要组成链型、树型、环型等较复杂的网络并提供业务汇聚、调度功能时,需要将多个I D U进行级联堆叠,并引入A D M设备,这将使整个微波通信系统的C A P E X和O P E X居高不下。

2新型微波通信系统的革新

基于对传送网络的深刻理解和分析,经过多年的探索,设备厂商终于找到了微波通信技术新的发展方向―S D H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其传输线路的组成形式可以是一条主干线,中间有若干分支,也可以是一个枢纽站向若干方向分支。为了更好地与现有的光传输网络结合,新型微波设备还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无论是设备体积、功能,还是技术性能、组网方式,都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从多层面进行了融合。

3微波网络下一步发展方向―纯分组传送化

随着业务网分组化的发展,传送网的分组化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随着3 G和W i M A X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站的带宽需求急剧增加,预计到2 0 1 6年,90%以上的基站回传业务将实现分组化。作为传送网一部分的微波网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I P化、分组化的变革。基于T D M的V C交叉将会演变为通过P W E 3技术的仿真来实现基于分组的统一包交换。微波通信系统也将向分组化演进,这也是微波网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4将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光纤通信以其巨大带宽、超低损耗和较低成本而成为干线传输的主要手段,对微波中继通信形成巨大的冲击,而移动通信技术则取得了迅速发展。综合分析认为微波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向高速大容量发展。SDH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将继续像更高容量发展,采用多状态的QAM调制。移动通信则凭借OFDM技术开发更快速的宽带互联技术。(2)向更高频段发展。根据电信主管部门的规划,3GHz以下频段要分配给移动和个人通信,而3~10 GHz的频段也已十分拥挤。许多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厂家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向10 GHz以上的高频段进军。(3)向高集成度、微型化方向发展。采用微波单片集成、数字专用集成电路等,朝着设备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的方向发展,天线也进一步朝微型化方向发展。(4)向智能化、低成本方向发展。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使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是一个较为通用的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完成各种功能。

参考文献

[1]傅海阳.SDH数字微波传输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潘莹玉.第三代移动通信[J].电力系统通信,2014(1):40- 42.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10

采用类比方式优化学习效果移动通信课程内容更新快,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理解难度大,但是该课程和前期的通信原理等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很多内容有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前期课程的知识点为例进行类比,加强课程内容的融合.在讲解TD一SCDMA同步过程等具体系统知识点时,以教师为基站,以学生为终端进行上下行同步过程的讲解.在进行移动通信呼叫流程和物理层过程讲解中,以学生日常拨打手机和被叫等过程为例进行现场讲解,同时结合手机终端和系统基站的具体结构进行类比和实例分析.

微波通信技术论文例11

数字微波技术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中,应用数字微波技术形成输在微波传输网,以数字微波的独特优势,为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提供重要保障。

一、数字微波技术简析

数字微波技术是目前通信系统中一种应用较为广泛通信技术,通过微波发送设备与接受设备进行数字微波信号的收发。在数字微波技术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特点,可以总结为:(1)传输能力强。数字微波技术通过微波频率的传输和改变进行信号的传递,微波本身是一种频率,在应用环境中微波的射频频段较宽,波长较短,频率较高。在进行信号的传输过程中,通过设置抛物面天线,改变天线口的面积大小来调节波长的长度,提高获得天线的强度。利用微波进行数字信号的接受和传送大大增强了传输能力[1]。(2)传输容量大。数字微波传输过程中具有多路的特点,在较宽的工作射频频段中,可以通过设置多个载波频点,增强信息的空间容量。(3)传输可靠性强。在数字微波技术应用中,采用中继通信的方式,即在两个信号传输点之间设置中继站。通过接力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传输获取,能够提高信号接收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二、数字微波传输网应用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独特优势

(1)抗破坏能力强。在不可预知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危害。在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应用中,对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人为破坏有着较强的能力。例如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地面的各种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使周边各城市的通信实效。微波站发挥独特的优势,保证了大部分地区的广播信号畅通,将信息有效的对灾区人民传播。在如,在动荡的国家习惯对国家的广播电视信号进行恶意破坏。应用数字微波传输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他人的恶意攻击[2]。(2)应急能力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发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上,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信号的传送。通过摄像微波传送一体机,将微波信号准确的进行传送,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同时,应用成本较低,后期维护简单。(3)限制因素较少。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部分区域采用铺设光缆信号,数字微波传输网的设置与其他方式相比较,受环境的限制因素较少。例如在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或交通匮乏的山区,进行数字微波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信号传输的成本,同时扩大信号的普及范围。另外,对数字微波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成本较低,传输网络的维护较为简单,且设备运行环境稳定,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成本支出。

三、数字微波传输网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作用

(1)国家预警保障。广播电视是我国重要的媒体机构,有着广泛的受众人群。通过广播电视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重要信息,在遇到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时,应用数字微波信号传输,对发生的新闻进行第一时间的传播[3]。应用数字微波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发挥出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作用,在关键时刻,结合自身优势,体现出重要的预警保障价值。(2)节目传输保障。微波电路传输的业务以公益性业务为主,为省、地、市电台、电视台和发射台、转播台提供中央和省台重要节目源,与卫星、光缆互为备份,形成保护环,确保重要广播电视信号安全可靠传输。(3)完善传输业务。为省、市电台、电视台提供节目传输服务,为无线发射台、转播台和有线前端提供信号源,并为地方台提供新闻回传通路。特别是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后,数字微波是很好的节目源传输手段。

四、结束语

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微波传输网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具有传输稳定、抗破坏能力强,容量大、应急性强,可靠性强、限制因素少的优势,为维护信息传输安全以及提高传输效率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为更好的进行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应加大对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研究探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