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哪吒闹海教案

哪吒闹海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6 15:03:41

哪吒闹海教案

哪吒闹海教案例1

一、对比阅读法

对比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我就应用了对比阅读法,当学生理解课文是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诗,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静夜思》,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身处异乡的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我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阅读。同时,我抓住时机向他们讲述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以及“明月光”与“地上霜”、“望”与“思”的寓意,让学生体会身处异乡的人,在特殊的日子里,所写的诗句中无不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启发阅读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较低,身心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方面容易跑偏,出现思维障碍是正常现象。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读书欲望,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其从渴望中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寻找答案,追求结果。如在学习课文《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就应用了启发阅读的方法,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利用事先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分组提问:哪吒把夜叉打死了,龙王怎么办?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东海龙王父子经常兴风作浪、胡作非为,哪吒制服龙王后,人们又过上了什么日子?让学生各自回答,增强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三、诱惑阅读法

所谓诱惑阅读法,就是故意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为了急于知晓答案,不得不去看书寻找答案。使老师叫学生去看书,变为学生主动去看书。如在教授《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就把《哪吒闹海》中最精彩的部分讲给他们听,说哪吒和三太子打得不可开交,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四、选择阅读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阅读课上,我一改往日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把他们阅读的声音录下来,播放给他们听,然后再播放范读的录音,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读,再听录音,再对比,其次再进行情境表演,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兴趣和能力。

同时,在班级上,我经常组织举行讲童话故事比赛,故事内容要求是课外书上的,且要求人人参加,每次讲的故事内容都不能重复,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余都是鼓励奖,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读故事书的情景,以前我规定他们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现在已经不用了。

哪吒闹海教案例2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突然,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手,大声说道:“老师,可以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给我们听吗?”

老师让他坐下来,好好想想再回答。

这时,那孩子又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试探地说:“老师我还是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生气地叫他坐下来,厉声说道:“好好想想再说。”

此时,孩子无言了。他这才知道,老师的故事是没有选择的,也是不允许选择的。

于是老师说:“好!没有不同意见。我们今天就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显而易见,那个想听《哪吒闹海》的同学被迫接受了《小蝌蚪找妈妈》。其实,很多同学对老师所讲的故事也只是唯命是听,谈不上需求。教师的厉声呵斥,何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地安排教学环节,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深入文本,走进学生,启发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片断2:一位老师教学“落花生”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想想:父亲赞美了花生怎样的品质?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下来。随后,学生们开始读、画、交流!

生1:老师,书中有这句话“花生的好处很多,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就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认为是赞美了花生不像苹果一样爱慕虚荣,而只在泥里默默地奉献。

生2:老师,书中说“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认为这是赞美花生的实用和默默无闻的好品质。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

这个学生刚说完,有个学生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苹果、桃子有什么不好?它们既好看又好吃,我觉得比花生好。我们应该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

老师紧张地看了看教参,心想:教参上写的不是“赞美花生的实用、默默无闻、不讲体面”吗?

这时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我也觉得苹果、桃子好,它们既体面又实用。

老师看了看有些骚乱的教室,沉默了一会儿,大声说:“请大家再好好想一想!”

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中!

突然,第一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又举起了手,把他的回答又大声重复了一遍。

老师如释重负地笑着对这位学生说:“你理解得真好!你们都理解了吗!?”

同学们发出了不整齐的回答:“理――解――了。”

……

这位教师教学很机智、够权威――学生主动发展的智慧火花就这样被无情地泯灭了,标准答案被理解了!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我们几点思考:

1.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应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肯定。学生各自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生活体验等有差异是客观的,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解题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不是像“落花生”一课教学中,教师整齐划一地总结出“惟一的标准答案”。

哪吒闹海教案例3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学生的精彩发言。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关注他们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经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教师在教学《哪吒闹海》时便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题想象,说说自己对哪吒的认识和了解。

生:哪吒很传奇。当时李靖夫人怀孕了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物,便用剑将肉球劈成了两半,结果从里面跑出了一个娃娃,便是哪吒。

生:哪吒很勇敢,他打败了龙王三太子,为民除害。

……

由于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经常在影视屏幕上出现,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了,因此,教学《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发挥想象,回顾自己之前对哪吒的认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触及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知识,他们便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如此一来,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在学生发表完看法之后,教师便可以顺着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二、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

解决问题是一种操作能力的提升,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语文教学除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之外,还要格外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独特性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以此来诱发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一课时,教师便可设置一些认识冲突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融入课堂的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师:《蒲公英》这篇课文主要借太阳公公之口向我们介绍了两种蒲公英在不听劝告的情况下而最终丧命的故事。那在这两种蒲公英丧命之前,太阳公公给予了他们什么忠告呢?

生1: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

生2: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

师:是的,太阳公公告诉了他们沙漠和湖泊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应该生活在哪里呀?

生:黑黝黝的泥土。

师:对,课文原话说“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既然太阳公公都跟他们说了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那这两种蒲公英为什么还要选择沙漠和湖泊呢?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这两种蒲公英的错误。而这便是教师在提问时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本不会发生的事为什么最终还是不幸发生了。这样,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出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始终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师:两颗种子不听劝告,选择沙漠和湖泊定是有理由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生1:因为一颗种子想到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他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生2:另外一颗种子认为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他带来欢乐!

师:对的,正是因为两颗种子有这样的想法才违背了太阳公公的忠告,最终不幸和淹死了。那通过这两颗种子的所作所为,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

这样,教师便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下,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主题:做事不要一意孤行,要听从别人的劝告,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符合实际。这时,文章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这不仅实现了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两全其美。

三、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的配合可以让教学情境更为真实,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去。情境的配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情境立体化。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教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刺激。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想经过不断地、反复地斗争,他们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等将得到较快的提高。

哪吒闹海教案例4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崭新变化。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常常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堂发言踊跃,合作学习热烈,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常常是充耳不闻。课堂教学气氛呈现表面繁荣景象,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培养学生倾听意识教学环境,摒弃浮躁和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可以让学生重复教师的原话,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复述发言者的意思,这些举措能够强化课堂倾听意识。

在学习《西湖》时,一位教师分析课文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逐段逐句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湖画面、视频,并根据相关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月下的西湖有什么样的景色?对西湖美景描写时,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为什么说西湖是人间仙境?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总结,给出积极评价,课堂内学习气氛异常热烈。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倾听环节被严重忽视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风景图片视频,学生看得过瘾,回答相关问题时,也是趋同教师要求的“标准答案”。教师只是对照答案看对错,其他学生则是为获得教师表扬去抢答问题,至于学生回答什么内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课堂教学气氛虽然热烈,但这是标准的“假繁荣”。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教师提示内容,更没掌握其他学生感知,其学习收获当然不丰厚。

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小学生思维活跃,有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交流中提升倾听兴趣,激活学习思维。首先,教师倾听习惯培养,教师言行给学生带来的是榜样作用。我们要求学生课堂上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却会产生厌烦感。特别是学生言论存在缺陷时,教师会武断中止学生发言,这当然是不合适的做法。学生将表达内容展示出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教师要给学生尊重,让学生感觉放松和公平,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其次,学生倾听习惯培育,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发言时,常常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轻视同学言论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发言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不同看法,展开课堂大讨论,这对提升学生倾听意识有帮助。

在学习《哪吒闹海》时,教师设计了“哪吒闹海”故事会,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或者是其他渠道获取的哪吒闹海的相关信息,讲述这个故事。要求有生动描写和完整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要做出客观评价。学生开始讲述故事,课堂气氛显得很静谧,因为大家都想听听学生个性版本的哪吒故事。一个学生讲述完成后,教师都要找几个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倾听意识不断加强。教师让学生讲述哪吒闹海的故事,而且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实际上是敦促学生学会倾听。因为每一个人讲述的哪吒故事都会有细微差异,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特征展开多元评价。这是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培养良好倾听学习习惯。

整合互动,提升维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基本形式,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形式对众多语文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实施中,很多学生会自说自话,并不关心其他人说什么。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针对性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敢说话,还要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责成小组对成员发言进行记录,各个小组要将全体成员发言形成统一意见呈现到班级教学中,甚至可以将小组成员发言形成音像资料呈现给教师,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维度。教师要时时对小组学习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为学生创设更多说话机会,敦促学生学会倾听,让倾听成为重要学习资源。

哪吒闹海教案例5

第一场战役是“冀州侯苏护伐西岐”,苏护奉商纣王之命前去讨伐西岐,但苏护一因女儿妲己迷惑纣王做下许多伤天害理之事,心怀愧疚;二因商纣王尽失君德,武王仁德播于天下,早欲归周,正好借此良机降周,但苏护麾下一将名郑伦者,不欲降周,请缨出战。这郑伦乃道家弟子,得师父秘授,修得一道白光出鼻窍,见者无不跌轮下马,不省人事,只能乖乖受擒,正是“见白光三魂即散,听声响撞下鞍鞒”,郑伦依靠此法一连抓了黄飞虎、黄天化父子两员大将,周营正无计可施之时,哪吒请缨出战,郑伦对哪吒使出相同的道术,但哪吒却丝毫不受影响,“郑伦见此术不能响应,大惊曰:‘吾师秘授,随时响应,今日如何不验?’又将白光吐出鼻子腔中。哪吒见头一次不验,第二次就不理他。郑伦着忙,连哼第三次。哪吒笑曰:“你这匹夫害的是甚么病?只管哼!”于是哪吒使出乾坤圈将郑伦打伤。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黄飞虎取青龙关时,青龙关镇守主将丘引和督粮官陈奇,皆习左道之术,“陈奇有异人秘传,养成腹内一道黄气,喷出口来……见此黄气,则魂魄自散”,“丘引顶上长一道白光,光中分开,里面现出碗大一颗红珠……”,见者昏昏惨惨,不知南北西东,二人接连擒住邓九公、黄天禄、黄天祥、黄天爵等人,待至哪吒应战时,丘引仍现出顶上红珠,大叫:“哪吒!你看吾之宝!”哪吒抬头看见,却毫无反应,大笑曰:“无知匹夫!此不过是个红珠儿,你叫我看他怎的!”只打得丘引筋断骨折,败回关内。

哪吒闹海教案例6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人文性体现,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增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加轻松、更加自主。比如《哪吒闹海》课外阅读讲解教学,故事的主人公是哪吒,哪吒的个性活泼、古灵精怪,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另外,教师设计多个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如:哪个学生能讲讲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轻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感受到课堂中的民主、平等、宽松,因此更加信任教师,更加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广度弹性问题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广度、有弹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能够互补,促进班级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愉悦。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和谐、更加精彩。比如在《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朗读课文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各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①想一想,作者眼里的长城是什么样的?说说什么是运河?②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说说你们的感想?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向教师汇报后,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广度和弹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信,从而更加乐于参加语文课堂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有趣、和谐的氛围,教师提出符合思维和学习规律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都表现出幸福、满足的表情,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动力点赞鼓励法

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点赞、鼓励的语言,注入学习动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语言,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每颗渴望知识的课堂,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认同和鼓励,而教师的鼓励和赞同,是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优化课堂氛围的关键。比如《比尾巴》一课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够形象、生动的将课文中的角色表现出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准备道具:各种小动物头饰,各种小动物尾巴,《健康歌》与《比尾巴》音乐。学生自己做小导演,表演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在评价学生表演时,教师要逐一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和才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营造和谐教学范围。如:谢谢这几位优秀的猴子、兔子、松鼠,表演得真精彩。通过鼓励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信心更足,学生投入学习的情绪更高,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四、阅读营造氛围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教师应该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全面把握课文层次结构,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阅读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会得到培养。教师运用阅读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火烧云》一课教学时,首先,对学生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要求学生认识5个生字;其次,让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可以对段落的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借助文章的语言手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得学生可以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进行理解,对自然之美产生赞叹。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营造高效的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求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从课堂本身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身修养,结合情感教学、兴趣教学、科学教学等方法,才能营造宽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何静.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文教资料,2019(11):69-70.

哪吒闹海教案例7

《大闹天宫》创作于1961~1964年,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部扛鼎之作出自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万籁鸣之手,是在创作《铁扇公主》20年之后形式和精神上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动画作品本身的飞跃。《大闹天宫》的角色造型、场景设定、色彩表现等方面借鉴了我国寺庙壁画、庙堂艺术、古代绘画、民间年画、戏曲脸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一次集中体现,这部“中国动画学派”的巅峰之作确立了中国动画的国际地位。

角色造型设计是本片最成功的亮点之一,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借鉴与运用、融合与再创造,是角色造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1 主要角色的造型设计分析

孙悟空造型设计。孙悟空作为本片的主角,他的形象塑造可谓重中之重,片中孙悟空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也成为日后动画作品学习的典范。《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吒、东海龙王等主要角色造型设计出自我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漫画家、创立了装饰派艺术的张光宇先生。张光宇从小受京剧影响颇深,对民间艺术非常感兴趣,并且善于吸收外国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基石。片中的孙悟空形象,在忠于文学原著《西游记》“头戴紫金冠,身披赭黄袍,腰系蓝田裙,足踏步云履,手执如意金箍棒,尖嘴腮、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两块红股”的基础上,添加了诸多优秀传统元素,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整体造型而言,身形修长清瘦却又不失灵动刚劲,比例适度,腰肢纤细,四肢呈现优美的弧形弯曲,姿态轻盈,描以洗练如工笔画的线条,宛如敦煌飞天壁画中的神佛形象,尤其是在腾云驾雾、辗转腾挪的打斗动画场面中,仿佛壁画中天女飞天的场景再现,表现出了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再观细节的刻画,面部造型的塑造尤为亮眼,孙悟空的面孔是由中国戏曲脸谱元素变形而来,在京剧脸谱中,孙悟空的脸谱属于象形脸中的兽形脸,即以猴子的象形图案演化创作成面部图案,以表示角色化身之前本身的属性。孙悟空面部中间的红色桃心形脸膛体现了猴子的属性,红色代表着忠勇,眼部涂有金色眼窝表示他的神仙身份。在服饰装扮方面,在原著文字描绘的基础上参考了漫画《西游漫记》和民间版画上“细臂大手,腿长腰细,身穿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红裤配黑靴”的形象,使得整个人物的装扮既传统又有新意,同时也成为日后孙悟空形象的基本装束。最后在颜色运用方面也尤为考究,“绿眉、红脸、黄目”,“黄衣、红裤、黑靴,再加上一条翠绿围巾”,黄、绿、红成为运用最多的颜色,这三种颜彩亮丽,对比强烈,有着很强的装饰性和浓重的传统韵味。《大闹天宫》中,用影片导演万籁鸣先生的话来形容孙悟空的角色造型设计,就是“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哪吒造型设计。片中,哪吒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一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年画。整体造型上,哪吒身体比例头大身小,与中国民间传统年画中的大头福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个身体圆润饱满,四肢圆滑有力,单从身型来看,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形象。但哪吒的面部细节却与身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作者参考京剧中代表奸邪的白脸形象,短立横眉,一双三角眼倒挂,嘴角向下,一幅目中无人、傲慢跋扈之相,将自称“哪吒三太子”、仗势欺人的人物性格表露无遗。服饰细节方面,民族特有服饰肚兜,加上由莲叶图形简化而来的披肩,又将人物特有的属性表现了出来,脚下风火轮上的传统火纹样式也使人物增色不少。与孙悟空正面的主角形象相比,在颜色使用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摒弃了黄、红搭配,更多地使用了蓝、绿、白等较为阴冷的角色,在凸显人物性格的同时,使正反面的人物形象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玉皇大帝造型设计。片中另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就是玉皇大帝。张光宇先生在设计玉皇大帝造型时,借鉴了家乡江苏无锡一种用于祭祀的纸质宗教神像――无锡纸马。无锡纸马线条柔软,曲线灵活,颜色多以大红配石绿、淡黄等颜色,颜色鲜艳,对比强烈,整体显示出甜腻艳丽的民俗气息。玉皇大帝的形象设计成功地借鉴了纸马艺术中灶君的形象。玉皇大帝整体造型高大威严,常以坐姿示人,以表现其高高在上的玉帝身份。面孔的设计,脸型轮廓方中带圆,圆润饱满、耳朵巨大、耳垂饱满、眉眼细长,眼睛上下用半圆弧线勾勒,以表现其慵懒、养尊处优之态,配上胡须和多变的表情又多了一分奸邪之气。玉皇大帝的服饰参考了古代帝王的龙袍,图案纹样繁多细致,多以方圆为主,代表天圆地方,包容万物的磅礴气势。玉皇大帝造型所用的颜色也与其身份极为相符,多种黄色,搭配黑红点缀,使整体造型光彩熠熠,华丽高贵,将精于其表,败絮其中的人物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闹天宫》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成功的,创作者运用提炼――融合――再创造的方式,将多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元素的提炼,并且将其融合,使丰富的传统元素相辅相成,再通过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设计成为更符合时代审美,更能体现作品精神的角色造型,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也为角色造型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结语

哪吒闹海教案例8

《大闹天宫》创作于1961~1964年,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部扛鼎之作出自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万籁鸣之手,是在创作《铁扇公主》20年之后形式和精神上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动画作品本身的飞跃。《大闹天宫》的角色造型、场景设定、色彩表现等方面借鉴了我国寺庙壁画、庙堂艺术、古代绘画、民间年画、戏曲脸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一次集中体现,这部“中国动画学派”的巅峰之作确立了中国动画的国际地位。角色造型设计是本片最成功的亮点之一,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借鉴与运用、融合与再创造,是角色造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1主要角色的造型设计分析

孙悟空造型设计。孙悟空作为本片的主角,他的形象塑造可谓重中之重,片中孙悟空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也成为日后动画作品学习的典范。《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吒、东海龙王等主要角色造型设计出自我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漫画家、创立了装饰派艺术的张光宇先生。张光宇从小受京剧影响颇深,对民间艺术非常感兴趣,并且善于吸收外国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基石。片中的孙悟空形象,在忠于文学原著《西游记》“头戴紫金冠,身披赭黄袍,腰系蓝田裙,足踏步云履,手执如意金箍棒,尖嘴腮、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两块红股”的基础上,添加了诸多优秀传统元素,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整体造型而言,身形修长清瘦却又不失灵动刚劲,比例适度,腰肢纤细,四肢呈现优美的弧形弯曲,姿态轻盈,描以洗练如工笔画的线条,宛如敦煌飞天壁画中的神佛形象,尤其是在腾云驾雾、辗转腾挪的打斗动画场面中,仿佛壁画中天女飞天的场景再现,表现出了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再观细节的刻画,面部造型的塑造尤为亮眼,孙悟空的面孔是由中国戏曲脸谱元素变形而来,在京剧脸谱中,孙悟空的脸谱属于象形脸中的兽形脸,即以猴子的象形图案演化创作成面部图案,以表示角色化身之前本身的属性。孙悟空面部中间的红色桃心形脸膛体现了猴子的属性,红色代表着忠勇,眼部涂有金色眼窝表示他的神仙身份。在服饰装扮方面,在原著文字描绘的基础上参考了漫画《西游漫记》和民间版画上“细臂大手,腿长腰细,身穿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红裤配黑靴”的形象,使得整个人物的装扮既传统又有新意,同时也成为日后孙悟空形象的基本装束。最后在颜色运用方面也尤为考究,“绿眉、红脸、黄目”,“黄衣、红裤、黑靴,再加上一条翠绿围巾”,黄、绿、红成为运用最多的颜色,这三种颜彩亮丽,对比强烈,有着很强的装饰性和浓重的传统韵味。《大闹天宫》中,用影片导演万籁鸣先生的话来形容孙悟空的角色造型设计,就是“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哪吒造型设计。片中,哪吒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一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年画。整体造型上,哪吒身体比例头大身小,与中国民间传统年画中的大头福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个身体圆润饱满,四肢圆滑有力,单从身型来看,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形象。但哪吒的面部细节却与身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作者参考京剧中代表奸邪的白脸形象,短立横眉,一双三角眼倒挂,嘴角向下,一幅目中无人、傲慢跋扈之相,将自称“哪吒三太子”、仗势欺人的人物性格表露无遗。服饰细节方面,民族特有服饰肚兜,加上由莲叶图形简化而来的披肩,又将人物特有的属性表现了出来,脚下风火轮上的传统火纹样式也使人物增色不少。与孙悟空正面的主角形象相比,在颜色使用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摒弃了黄、红搭配,更多地使用了蓝、绿、白等较为阴冷的角色,在凸显人物性格的同时,使正反面的人物形象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玉皇大帝造型设计。片中另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就是玉皇大帝。张光宇先生在设计玉皇大帝造型时,借鉴了家乡江苏无锡一种用于祭祀的纸质宗教神像——无锡纸马。无锡纸马线条柔软,曲线灵活,颜色多以大红配石绿、淡黄等颜色,颜色鲜艳,对比强烈,整体显示出甜腻艳丽的民俗气息。玉皇大帝的形象设计成功地借鉴了纸马艺术中灶君的形象。玉皇大帝整体造型高大威严,常以坐姿示人,以表现其高高在上的玉帝身份。面孔的设计,脸型轮廓方中带圆,圆润饱满、耳朵巨大、耳垂饱满、眉眼细长,眼睛上下用半圆弧线勾勒,以表现其慵懒、养尊处优之态,配上胡须和多变的表情又多了一分奸邪之气。玉皇大帝的服饰参考了古代帝王的龙袍,图案纹样繁多细致,多以方圆为主,代表天圆地方,包容万物的磅礴气势。玉皇大帝造型所用的颜色也与其身份极为相符,多种黄色,搭配黑红点缀,使整体造型光彩熠熠,华丽高贵,将精于其表,败絮其中的人物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闹天宫》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成功的,创作者运用提炼——融合——再创造的方式,将多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元素的提炼,并且将其融合,使丰富的传统元素相辅相成,再通过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设计成为更符合时代审美,更能体现作品精神的角色造型,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也为角色造型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2结语

《大闹天宫》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但将动画作品的精神意义与价值表现了出来,更体现出了背后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影片中的角色造型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美感,同时也让这部影片成为中国动画风格的代表。以孙悟空的造型设计为例,对比早期动画《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大大的脑袋,细长的四肢,有着米老鼠影子的迪士尼风格,已经演变为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孙悟空形象,无论是整体造型、细节刻画,还是色彩运用,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格调,流露着中国美学特有的强烈装饰性与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部影片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佳品。反观一些国产动画作品,正是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只顾着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形式风格,才使得我们的诸多动画作品丢失了自己的灵魂,找不到属于中国动画的风格,成为既不欧美,也不日韩,更不中国的“四不像”作品。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发掘,不断地学习与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动画作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前行。

哪吒闹海教案例9

一、民族符号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概要

(一)民族符号的定义

民族符号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被传承至今的富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的标识。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自身独特文化的抽象表达和展现,是其价值取向和理念的表征,是民族文化内部凝聚力的象征。诸如戏曲、语言、民俗、传说等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并流传至今,都是民族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传统书法,举世闻名。书法的演变既承载着历史的印痕,同时也是中国人风骨的体现。这些涵盖了我们精神与物质生活方方面面的元素就是能表达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特征的民族符号。

(二)中国动画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1949 年之前,虽然有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动画人制作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铁扇公主》等动画作品,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动画人还未有意识地去探索和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直至1949 年建国后,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后文简称上美影厂)于1956 年创作的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上被误认为是苏联动画,这件事的发生让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创作独树一帜、具有中国自身风格的动画作品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上美影厂厂长的特伟提出了“敲喜剧电影之门,创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① 。由此,“中国学派”进入了萌芽发展时期,中国动画人开始注重对民族符号的挖掘探索,以求能够让民族符号与动画进行融合表达。他们在场景、角色、题材等方面积极尝试,创制出一批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优秀动画片。但是时代变迁,1978 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动画生产部门络绎不绝地出现,打破了上美影厂一花独放的局面。这一阶段,中国动画事业百花争艳,出现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优秀动画。但是后期,受到国外文化观念和资本的冲击,我国的动画事业遭受了空前未有的挑战,中国动画事业也由此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直至2015 年,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数年来少有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现象,打破了动画长久的沉寂。它的出现掀开了国产动画再一次崛起的序幕。自此,又接连出现了多部极具中国民族符号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动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十年磨一剑,中国动画人在经过漫长的转型探索后,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二、民族符号在形象塑造上叙事功能性的转换

俄国民俗学家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指出,“角色的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② 角色的视觉呈现绝不是向壁虚构,而是与故事内容、角色关系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角色能够独立完成故事的发展,是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角色与场景的组合构建出故事的外化表现,有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叙事内容也直接作用于人物与场景的创作。

(一)初期融合多元民族元素探索叙事范式

1949 至1979 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从戏曲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逐步找到自己的叙事范式、制作程式和审美方式。如《骄傲的将军》《一幅僮锦》等均取材于民俗故事,强烈的地方民族风情赋予了作品以民族特性与辨识度,使动画风格与众不同。1.正反角色的脸谱化处理相貌与人物形象塑造紧密相关,一般来说,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1956 年上映的《骄傲的将军》中,创作者将京剧脸谱的图案和色彩运用于将军和师爷的面部塑造上。将军脸部呈现为红色,红色在京剧中原是忠勇侠义、恪尽职守的正面形象象征,而设计者则借此反讽将军后来的堕落。同时影片用丑角来展现师爷阴险奸诈的小人之相。该片通过借鉴京剧脸谱,直观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大闹天宫》的主角孙悟空的面孔设计也同样是脸谱化处理。创作者通过塑造其面部的红色桃心形脸孔及金色眼窝来展现猴子的忠勇个性和神仙这一身份属性。2.场景的虚实相生创作者通过创造具象的动画场景来展现虚化的令人信服的空间。虚实相生的动画场景让观众在现实与奇幻之间找到与故事相契合的地方,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真相,使观众更好地从视觉和心理层面上信服创作者所构建的奇幻荒诞的虚拟世界。《大闹天空》通过借鉴戏曲程式表演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展现出虚灵的空间,去粗取精,生动地展现动画中神仙的神通。影片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在不断的变形过程中,并未设置明显的背景,处处画境,又处处是真境,虚实相生,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境界,令观众仿若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二)中期传统叙事风格的延续和创新

1978 年改革开放,中国动画事业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动画在延续了传统木偶、水墨、剪纸风格的基础上,融|RADIO&TVJOURNAL2021.4 合做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动画。此后又结合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做出了如《三个和尚》等创新之作。特别是三维技术的出现,帮助动画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在《宝莲灯》《魁拔》等电影中就大量使用了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制作方式,更好地展现了影片的场景及叙事效果。也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首部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此后还创作出充满童趣造型的《青蛙王国》和写实风格的《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等三维动画作品。

(三)新时代中国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发扬

1.媒体技术时代民族特色的造型重构在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突破下,技术的成熟和创作者的持续积累开始在这一阶段爆发。2015 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作为现象级电影,拉开了中国动画又一次崛起的帷幕。在3D和CG技术的支持下,电影将东方淡彩意蕴的画面及行云流水的中国武打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洒脱温暖的侠义世界。而次年上映的《大鱼海棠》则将旗袍、中国红以及福建土楼等传统元素集合,塑造了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正是在新时代技术的支持下,动画人拥有了更多的方式去塑造所想展现的形象及内容。2.人物形象更加多元化新时期,随着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且在现今审丑、娱乐等观念的影响下,观众对于作品的要求日益严格,审美日益多元化。出于审美和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帮助下,动画人对人物形象的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设计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造型设计更能彰显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主角哪吒不同于以往的三头六臂、稚气未脱的胖娃娃式英雄形象,而是被塑造为一个吊儿郎当的丑娃娃。“丑哪吒”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相较而言有着颠覆性的美学效果。诸如哪吒这类颠覆性的形象设计层出不穷,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角色非黑即白、扁平单调的固有印象。

三、叙事文本中民族符号表意的隐性转变

(一)初期:注重民间题材的选取

1.对传统民间故事的展现借助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初兴的中国动画在短时间里找到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程式,创造出了《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优秀作品。创作者多选用戏曲故事、童话寓言、历史传说等民间故事作为动画题材。比如《大闹天空》《猪八戒吃西瓜》《牧笛》就是对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进行解构创作而成的优秀影片。2.固定单一的叙事结构在中国动画探索民族符号的初期阶段,受“动画是给儿童看”的观念影响,动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儿童。所以这一时期的动画情节较为简单,多以线性叙事为主,讲述一个简单直接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情节变化与矛盾冲突。如动画《长在屋里的竹笋》中,两个小主人公为了一只意外长在屋里的竹笋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最后两人在争辩下将竹笋交给了集体。这样单一的情节设计简单明了地教导了儿童集体主义的重要性,易于儿童观看和理解。在初期的动画创作中,大多数的作品都采用这样的单线叙事,以便直观地展现故事内容。

(二)中期:突破“低幼化”,探索新方向

1.突破“低幼化”的固有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下,动画题材相较于之前更为宽广,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深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动画片。如在动画《超级肥皂》《三个和尚》中,影片贴近生活的人物场景设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突破了原有的“儿童动画”概念,第一次通过动画表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状态。这些影片扩大了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将观众对象设置为成年群体。如影片《超级肥皂》用短短的6 分钟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商贩的一整套营销策略,描绘了愚众的趋同心理,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影片不再简单直接地告诉观众创作者的意图,而是以开放式结尾结束,给观众留下遐想思考的空间。2.“洋为中用”的实验探索20 世纪90 年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下,动画创作者希望沿袭前路复兴我国动画事业的梦想破碎。自此,我国动画进入转型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动画作品展现了创作者的伤痛与抗争。《魔比斯环》作为国内首部3D动画电影,因全盘西化而惨淡收场,但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此外,还有一些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作品,如《熊出没》,虽然被质疑缺乏民族文化底蕴,但是也为国产动画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三)新时代:构建相对复杂、戏剧化的叙事

1.背景架构的宏大化相较于之前的作品,新时代动画电影的创作者通常是将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改编,通过建立宏大的背景架构,向观众展现一个逻辑架构完整、奇幻的全新世界。在新时期的影片中,往往可以看到极富中国乡土气息的田园山水空间以及依靠法术构建的妖神魔界,两者合二为一,创造出具有东方奇幻色彩的世界。电影《小门神》就将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奇幻的天界与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将两种空间设定融合成为一个世界,塑造了一个虚幻与现实结合的背景,给观众以虚幻的想象和现实的投射。2.多条叙事线索的交叉与因果线性结构的突破如今,出于商业和艺术的追求,动画创作者将目标受众定位为成人。动画不再是线性叙事,故事情节变得复杂,通常被设计成多线叙事交叉进行或散文式的团絮状结构。成人黑色动画电影《大世界》就采用了多线叙事来展现命运的巧合。各路人马为了一笔巨款各怀心思,四条故事线平行推进,又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交叉,意在讲述一个被欲望裹挟的人为财死的颇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故事。多线叙事的交错进行给动画电影的叙事表达带来了全新突破。

四、叙事主旨中民族符号的内化

(一)初期:寓教于乐的思想内涵

1.传统主流思想从叙事主题上看,这一时期的动画是以“弘扬国家群体正面形象”为主题,政治立场、政治话语语境被鲜明突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大力歌颂“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弘扬人性“淳朴”“奉献”的高尚情操,或者是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这一时期,《芦荡小英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影片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弘扬了爱国情怀。2.重“教”轻“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明确提出了动画的教育诉求和创作指向,强调教育性要凌驾于艺术与商业规律。这一时期,动画不是文娱消遣的一种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工具与时事政治密切联系,它承载着弘扬爱国主义与抒写革命精神的教化意义。教化需求被放在第一位,动画创作者在“寓教于乐”的思想指导下,忽视了动画的娱乐性质和商业价值,尤其是在后期,使动画变成一种为说教而生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化束缚了动画的发展。比如在《骄傲的将军》中,创作者以一种全知全觉的叙事角度,表明了显而易见的褒贬立场,以一种权威的姿态来展现想要传输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才出现了众多重教轻乐的作品。

(二)中期:民族性的持续探索

1.文化侵袭下的民族认同感缺失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动画开始走上不同以往的道路。自1993 年以来,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改变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市场化发展格局,国内动画市场逐步开放,大批国外动画涌入中国市场。伴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大量的外来文化观念被引入国内。西方文化产业借助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和飞速发展日益完善的先进技术,将被包装隐藏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注入我国的文化中,妄想借此削弱甚至同化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体系。但是我国动画创作者并未因此而放弃表达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他们希望能通过对国外叙事模式和新兴技术的学习及模仿,使中国动画事业再次崛起。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动画创作有波折和偏离,如全盘西化失败的《魔比斯环》、获得商业效益却被评价缺少文化底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些作品被认为漠视和抛弃了民族特性,但另一方面也是动画创作者在这一艰难时期试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孜孜探索。2.利益驱动下价值观的变迁在大众娱乐和文化消费的时代,中国动画人已经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动画不独属于儿童,也是成人在这烦扰的时代释放压力、寻找精神解放、回溯童心的路径。出于拥有更广大受众群体的盈利目的,动画也由原来单一的面向儿童的低幼动画,变成面向家庭的合家欢动画和面对成人的成人化动画。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由盛转衰的背后,正是观众与市场选择的改变。只面向儿童的作品无法满足成人观众的口味。正是在认清这些现实转变之后,中国动画人出于商业和艺术上的追求,积极探索创新,才有了后面的发展进步。

(三)新时代: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哪吒闹海教案例10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教学方法不当,教学的质量也不高。那么,该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注重新课预习,找到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重视“新课预习”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熟悉所学内容,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初步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问题,然后查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体会为百姓着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时,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借助《新华字典》等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并标上拼音。同时,学生还会在阅读课文时学习的事迹,从而在了解文章题目的基础上很容易地体会的崇高思想境界。让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促使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是小学生的特点,传统教学的死板僵化,会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教学,以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哪吒闹海》时,为一改传统教师占据课堂主角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话剧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话剧表演所需的不同场景,把文章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并找出“哪吒闹海”事件的原因、发生的经过及结果等。情境表演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学生为了表演好,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想着模拟哪吒的动作、眼神等。在表演后,教师再来引导小学生理解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权”的崇高精神时,学生就易于接受和理解。通过这种趣味教学的方法,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散漫、开小差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

情境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摆脱“只识其形、不解其意”的尴尬境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卧薪尝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越王勾践为复国而忍辱负重的视频,他每天都睡在柴草上,吃饭前都要品尝一下苦胆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卧薪尝胆”的来源。利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在促使学生理解“卧薪尝胆”这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培养学生发奋图强、刻苦自励的精神。

四、精心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哪吒闹海教案例11

一、寻找:教材有没有“真正的孩子”

一帮真正的孩子;

不那么聪颖,

不太有学问,不太乖;

但任性而动,生气勃勃……

诗人华兹华斯在《序曲·五章》中描述了这样的孩子,他告诉我们这是真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体现着孩子的特点:

他们生活在游戏精神里,尽情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

他们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梦想赋予他们现实以外的世界,不受成人规范的拘束。

他们生活在自由的意志里,不刻意去寻找规律,有着泛神论的思想,有着无意思之意思。

而在苏教版语文书里,我们不缺少孩子,但是我们缺少“真正的孩子”。课文里与我们经常相遇的是另一种类型的孩子:

1.有名气的孩子。

评语:这一类孩子是现实中的伟人,是神话中的英雄,是事业上的成功者,是可以学习的楷模。

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孙中山破陋习》讲述领袖的童年;《哪吒闹海》《劈山救母》《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孩子是英雄;《怀素写字》《梅兰芳学艺》《装满昆虫的衣袋》的主角成就不俗;《咏华山》《少年王勃》中的孩子是神童……

2.有爱心的孩子。

评语:“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类孩子有“善良”的天性、美好的情怀,他们关爱别人、关爱社会、同情弱小。

如:《放小鸟》中怜悯小鸟的“我”;《番茄太阳》中乐观、善良,愿意把腿给别人的明明;《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把雨衣给野蔷薇的萨沙……

3.具有儿童意向的角色。

评语:这一类角色,在童话体裁的课文中出现,被赋予儿童的特点,这是隐藏在教材中的“孩子”。

如:《蘑菇该奖给谁》中敢于和高手比的小白兔,《小鹰学飞》中在老鹰督促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小鹰,《青蛙看海》中坚持不懈的青蛙……

这些童话角色隐喻不同的孩子,在成人的帮助教育下或是在某种崇高的精神的鼓励下,他们改正缺点、磨炼意志、不断进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这种“育人”的价值取向下,苏教版课文中描述的儿童,可以划归到“爱的母题”下,体现“成人对儿童的眼光——一种洋溢着爱的眼光”。[1]这个主题下的作品,分为亲切温馨的“母爱型”和具备教育价值的“父爱型”。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另一重大母题“顽童母题”在苏教版的选择中是缺位的。

在“育人”的视角下,顽童角色入选课文经过了谨慎的修改。神话中“哪吒”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是拿着乾坤圈调皮闯祸的孩子,在苏教版教材《哪吒闹海》中变成了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一场关于《哪吒闹海》一课的辩课实录里,《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陈金铭主编说:“我觉得哪吒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中难得的顽皮男孩形象,在小读者心中,会把小哪吒看做自己的另一个影子,自己在现实中完成不了、实现不了的愿望,小哪吒替自己实现了。在阅读时,心灵完成了一次顽童的冒险。”[2]

对哪吒的改编,拉远了人物与孩子的距离,由“自己的另一个影子”,变成了需要膜拜的“影子”,建立了敬仰,失去了童年。从语文学习文本解读的角度看,丢失了一次解读顽童的机会。

二、思辨:丢失的不仅是“真正的孩子”

近年来,大量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让我们认识了《女巫》《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长袜子皮皮》《小飞人》……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不是英雄,也很少贴道德标签,而这些似乎更受孩子喜欢:因为顽童是贴近孩子心理本位的形象。

顽童,有其积极的心理意义和现实意义,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儿童的利益》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擅长做翻译练习的学生后来成为了安静的公务员,‘懒惰者’成了干劲十足的企业主。在职业生活里,那些在班里垫底、1968年5月之前被人冠以‘黄道蟹’这个动人绰号的学生与班里的‘尖子生’懂得的一样多,乃至甚于后者。”[3]

教育者仅仅站在管理方便的角度,扼杀孩子的“顽童”特性,其实扼杀了孩子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尊重儿童,承认儿童天性的今天,在阅读时不应该忽略“顽童”这样一个主题。

但是,“顽童母题”的作品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这种“顽童母题”在怎样的语文教学土壤里生存呢?

1.教师的困境:如何解读“顽童”?

在苏教版课文中,有一位顽童——他存在于冰心的小诗《雨后》,雨后恣意踩水的顽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共鸣、吸引孩子阅读并积极讨论的是他的顽童行为、顽童心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往往是这样做的: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除了调皮,还有呢?再读读书。

——是的,他是个多么关心妹妹的好哥哥啊!

完成了这个解读,小男孩的形象功德圆满。

如果这个孩子没有那一句“妹,小心,滑!”课堂上是不是给老师的评价留下一个巨大的难题?如果仅仅拘泥于道德风尚、核心价值,对“顽童母题”的解读便失去了应有的文学意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2.学生的困境:如何面对内心的“顽童”?

学校的秩序建立在《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后面,以《规范》的标准解读顽童角色,那么这些作品中的顽童必然是不合格的孩子。

作为顽童的欢愉与《小学生行为规范》碰撞的时候,孩子的表达往往背离内心,背离实际。

笔者布置孩子们写写自己有趣的事,班级几个调皮的孩子却不知道写什么,笔者提醒:上课玩蜘蛛啊,下课在校长室门口追跑啊,都可以写。孩子却说,这也能写啊?这是不好的事。

没有对顽童角色建立正确的解读,孩子依照《小学生行为规范》来解读身为顽童的自己,他必然会认为内心潜藏的“顽童”特点是一种沉重的负疚,在习作时走向空话、套话、假话。

“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作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都有其文本解读的价值。“顽童母题”的作品内,包含着童年的智慧、童年的审美、童年的哲学,是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必由之路。苏教版教材中的儿童,大多凝聚着成人对儿童的期许,展现的是成人对儿童的眼光,但是这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孩子未来的成长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成人的要求,必然会有所突破。这也是顽童母题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价值:学会欣赏“真正的孩子”

在阅读中,孩子与“顽童母题”相遇的时候,我们应当怎样挖掘文本价值,让孩子学会欣赏?

1.对话童年:获得审美狂喜。

在“顽童母题”作品中,阅读的快乐来自于出人意料、违背规矩,现实生活中的拘束与作品中的放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使阅读者获得一种审美狂喜。

阅读这样的顽童母题作品,我们应当尽量让孩子感受它在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方面对“顽童母题”的表现力。

以下教学案例中,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的杨树亚老师在教学《听童话外婆讲淘气包的故事》时,让故事情节引发了孩子审美狂喜:

师:这不,埃米尔曾经把头伸进了汤罐子!可能是怎么回事呢?(看图引导想象)

师:读一读老师下发的这个故事,看一看与你猜想的一样不一样?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埃米尔给你什么印象?

(师生交流。)

师:埃米尔的淘气何止这一件事。(出示“埃米尔把妹妹小伊达当作国旗升到旗杆顶”的图片)你能想到埃米尔在干什么吗?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补充。)

在阅读推荐的过程中,埃米尔出人意料的行为给孩子带来审美愉悦,成功地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阅读“顽童母题”的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字本身的乐趣,认同虚构人物的乐趣……各种元素都可以丰富充实阅读课堂。

2.对话心灵:幻想与现实间的哲思。

“顽童母题”作品中的人物不完全是幻想化的,虽然他们有着超常的本领、超常的想法、超常的举动,但是仔细阅读,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比如《小飞人》作品中,会飞的卡尔松与平凡的小弟形成对比,卡尔松的自由与小弟的受人管束形成对比,卡尔松的没人照料与小弟的被呵护形成对比。神奇的卡尔松隐射现实生活中的流浪汉,“是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现代版和儿童化”。[4]“顽童母题”中幻想的成分和现实的投射,这些强烈的对比其实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可能性。

师:自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读一下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他想起来了,卡尔松的房子非常不现代化。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晚上他用一盏煤油灯照明,他从墙角下接雨水的桶里取水用。)

生1:卡尔松生活其实很艰苦。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晚上黑黑的,用水也不方便。

生2:这样的房子卫生很差,容易生病。

……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自由的卡尔松吗?

……

开放式的对比阅读,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产生一个新鲜的视角,再来审视文本,获得感悟。在阅读“顽童母题”的作品时,“长大/不长大”、“离家/有家”、“束缚/自由”、“服从/反抗”等相反愿望的冲突体现了矛盾,而解读这些矛盾,反而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在这样的思辨中,孩子学会看待自我,在阅读中成长。

3.对话自我:审视童年的快乐。

孙悟空大闹天宫,爱丽丝跳进兔子洞,明希豪森男爵吹牛,彼得·潘带着孩子飞向“永无岛”……阅读这些作品,孩子从内心散发出的是意外的兴奋,是蠢蠢欲动的感觉。

“神韵”是一种含蓄的美,“气韵”是一种外放的美。“顽童母题”的气韵更吸引孩子,成为孩子主动撷取的审美对象。在这样的审美中,他们才能够正视自己的童年,留下童年意味的文字:

“我立刻开始动手,可挖了二十厘米才把它的根挖了一半,突然孙校长向这转悠过来,我赶紧站起来装作和钱同学说话。”

“我刚准备走,突然吴同学对我讲:‘趁现在没人,你想不想玩——’他指了指讲台,我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是玩电脑。我锁好了门窗,检查了又检查,才开了电脑。他显然也心虚,问我:‘要是有人闯进来,怎么办?’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拔掉电源,一切就OK了!’”

……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知道孩子本身具备狂野的天性,这些表现“不那么聪颖”,这些举止“不太乖”,“但任性而动,生气勃勃……”。懂得欣赏作品中的顽童,就会学习欣赏潜藏在自己内心的顽童。天性背后,是追求未来全面发展的自由愿望,是迅速诱发的想象,是对精神压抑的摆脱。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所说:“这是自己的故事,它们非但没有什么可羞耻的,竟还如此堂皇地占据着这审美舞台的中心,竟能如此自信地铺展自己的心灵。”[5]

以“顽童母题”的作品补充孩子的阅读,让孩子聆听不同主题作品的声音:

因为孩子不仅渴望“爱”而且渴望“自由”;

因为在阅读中“和谐”和“突破”都是重要的审美体验;

因为“顽童母题”冲击着传统的习惯和审美思维,给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