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好军嫂事迹材料

好军嫂事迹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21:39

好军嫂事迹材料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1

显光之一,很快胜任“特殊岗位”新角色

办公室主要从事政务、事务服务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办公室工作人员往往看不到轰轰烈烈的事迹。然而,正是在这个平凡而特殊岗位上,饶彩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领导和同志们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7年4月,经全局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饶彩华走上了办公室主任这一职位。饶彩华长期从事审计业务工作,对办公室工作知之甚至少。为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找准角色定位,她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武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办公室业务素质。两年多来,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和办公室工作相关业务知识,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运用理论指导办公室工作。同时,她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虚心救教。不懂之处,经常向县委办、县政府办专家请教办文、办事、办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对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很快掌握了办公室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逐步由办公室工作“门外汉”成为办公室工作的“熟练工”。近两年,局里年初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年终责任制检查各项资料的准备汇总、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日常工作及相关文字材料上报,都由她独档一面予以完成。2008年,她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和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撰写了《刍议计算机审计的风险与防范》一文,在全省审计系统理论研讨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全市审计部门办公室主任仅她一人获此殊荣。对饶彩华的办公室工作,全局都这么评价:脑子反应灵,进入角色快,工作抓得好!

闪光之二,努力做活“优质服务”大文章

饶彩华任办公室主任的时候,适逢全县办公室系统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对新时期办公室“三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饶彩华深知当好一名合格的办公室主任的责任与份量。她根据两办的工作要求,结合审计部门的工作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好做活了“优质服务”这篇大文章。

饶彩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开篇之作,是创新管理制度。近几年来,随着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审计监督任务越来越重,审计成本越来越高,全局一线审计人员感到压力很大。为此,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在不违背财政政策的前提下,2008年3月,她向局党组提出了“审计经费控制办法”的建议,实行一线审计人员工作经费直接与审计任务挂勾,得到党组研究通过并在全局推广运用,成为近两年审计工作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一全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每年可为局里节约审计成本20余万元。

饶彩华做好“优质服务”文章的重点,是将办公室服务寓审计工作全过程。她认为,“优质服务”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服务本单位各项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发展上。面对日益繁重的审计工作业务,办公室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为此,饶彩华不等不靠,团结带领导办公室5名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把所有工作当作领导和同志们对办公室的信任、考验和锻炼,自我加压,尽职尽责,努力使办公室各项服务工作让领导满意,让同志们满意。对办公用品添置配备、审计成果利用、车辆调度、综合协调、上级检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她都要周密安排,细致考虑,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2007年以来,全局每年都要完成130余个审计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全市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所有这些,都凝结着饶彩华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都是办公室“优质服务” 最好的成果体现!

显光之三,时时展现“模范军嫂”真风采

熟悉饶彩华的人都知道,她不仅是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还是神舟系列卫星监控部队“远望号”的现役“军嫂”。她时常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吃苦受累,就得有牺牲精神。”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2

____年,怀揣“橄榄绿”之梦想的____通过书信结识了当时在________某部队服役的同乡____,那时她在________打工,两地相隔数千里,书信便成了他们倾诉相思的信物。____年,她和____终于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如愿实现了军嫂梦。

婚后没几天,____返回部队,留下____一人操持家庭。那年,村上一所私立学校招聘老师。学校离家不远,课余还可以照顾家庭,____毛遂自荐应聘。每天天刚亮,她就早早起床,做饭、喂鸡喂猪,忙完家务后又帮家公家婆洗衣服,再草草吃个早餐赶去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还得侍弄田地。

____年,____终于盼到了丈夫调回____县人武部,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____辞去了教学工作,安心持家带孩子,全力支持丈夫工作。____3年,家公不幸患重病住院治疗。恰巧此时,上级安排____到南京军事指挥学院进修学习。“你就安心去学习吧,家里有我!”____安慰丈夫。

经过____的精心照料和治疗,家公的病情慢慢好转,但常出现呕吐。同病房的一位患者告诉____,有一种草药可以止吐,____如获至宝,顾不得阳春倒寒,冒雨到野外摘回草药煲水给家公喝,渐渐地,家公的病有所缓解。同病房的病人都说:“有这样的儿媳妇,是你老人家的福气啊。”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3

从上海走沪宁高速只一个小时车程便到了江苏常熟市的沙家浜镇。沿着一条店铺鳞栉约两公里的引道,便可直接进入沙家浜风景区。

沙家浜镇原名横泾镇,这里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清末民国初年才形成一个集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仅有一条百米长的小街,鹅卵石路面,傍水修建,东西各有一座木桥。因为这里地处偏僻,不通大道,1939年新四军路过,在这里留下一所后方医院和36名伤病员,由此便演绎出了由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的大戏。

沙家浜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上演后名声大振,现在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

《沙家浜》中主要角色的姓名是虚构的,但隐藏在这些姓名背后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剧中的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是由原太仓县县委书记郭曦晨,常熟县县委书记李建模,“江抗”东路司令部司令夏光三人中各取一字排列组合而成的。

阿庆嫂也是如此,在当年新四军活动区域的常熟县一带就有好几位“沉着机智有胆量,竟敢在敌人面前耍花枪”的阿庆嫂式的人物,例如涵芬阁茶馆的陈二妹、古里白泥翁村开陆家茶馆的陆二嫂、家住鲍家坝村常交往于胡传魁船队为新四军购物的干桂宝。沙奶奶更是无数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革命群众的一个缩影。

至于胡传魁,真有其人,只是名字叫胡肇汉,是混迹在沙家浜一带的土匪。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橱窗展出有大量的珍贵图片,还收藏有当年新四军及伤病员、地下交通站等使用过的斗笠、草鞋、枪械、小舟、大刀长矛等实物。史料丰富而又翔实,展示了新四军东进苏南常熟一带以后,军民奋勇抗敌所进行的那段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军民鱼水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探幽循迹芦苇荡

走出革命历史纪念馆,出口的右前方便是南国水乡的沙家浜风景区。阳澄湖畔,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岸边停泊有快艇,但多数人还是选择乘坐小木舟,大概都想领略一下当年乘木船隐蔽芦苇荡的那种感觉。

十人、八人一船,依次离开码头向芦苇荡划去,大家的心情是悠然的。橹声嘎嘎,游船拐进一条水巷,又划入另一条水道,一个劲地在向芦苇深处进发。随着水面水腥味的加重,再往里走,水道越来越窄,芦苇也越来越茂密。前面的一叶小舟刚还在视线中,一转弯就没入芦苇丛中了。隔一道芦苇墙,能听见临近水巷的划桨声甚至船上的说话声,就是看不见人影。

在一条水道分岔口,船慢了下来,船公指着几十米外一处茂密的芦苇丛告诉游客:这一带便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交通船前来接头的地方。凭着口哨的联络,里面的人就会划船出来接收交通员送去的粮食和医药。根据当时的条件,交通站只能给伤病员留下一二只小船,主要用于运送物资和转移人员。船上能容纳的人很有限,而多数人只能选择地势高出水面的地方搭棚铺铺,轮换睡觉休息了。敌寇前来扫荡期间,伤病员们东躲,转移中只好露宿芦苇丛中……

枪声已经远去,硝烟早已散尽。在这块曾经危机四伏的水面上,如今春光明媚,随处可见悠闲划桨的游船和欢笑嬉戏的游客。

听戏品茶皆“春来”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4

荣誉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辛勤汗水,她从没有向人提起过。但她参加工作18年来特别是近两年工作表现的一幕幕,无一不是审计人爱岗敬业、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显光点。

显光之一,很快胜任“特殊岗位”新角色

办公室主要从事政务、事务服务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办公室工作人员往往看不到轰轰烈烈的事迹。然而,正是在这个平凡而特殊岗位上,饶彩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领导和同志们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7年4月,经全局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饶彩华走上了办公室主任这一职位。饶彩华长期从事审计业务工作,对办公室工作知之甚至少。为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找准角色定位,她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武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办公室业务素质。两年多来,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和办公室工作相关业务知识,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运用理论指导办公室工作。同时,她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虚心救教。不懂之处,经常向县委办、县政府办专家请教办文、办事、办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对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很快掌握了办公室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逐步由办公室工作“门外汉”成为办公室工作的“熟练工”。近两年,局里年初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年终责任制检查各项资料的准备汇总、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日常工作及相关文字材料上报,都由她独档一面予以完成。2008年,她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和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撰写了《刍议计算机审计的风险与防范》一文,在全省审计系统理论研讨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全市审计部门办公室主任仅她一人获此殊荣。对饶彩华的办公室工作,全局都这么评价:脑子反应灵,进入角色快,工作抓得好!

闪光之二,努力做活“优质服务”大文章

饶彩华任办公室主任的时候,适逢全县办公室系统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对新时期办公室“三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饶彩华深知当好一名合格的办公室主任的责任与份量。她根据两办的工作要求,结合审计部门的工作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好做活了“优质服务”这篇大文章。

饶彩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开篇之作,是创新管理制度。近几年来,随着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审计监督任务越来越重,审计成本越来越高,全局一线审计人员感到压力很大。为此,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在不违背财政政策的前提下,2008年3月,她向局党组提出了“审计经费控制办法”的建议,实行一线审计人员工作经费直接与审计任务挂勾,得到党组研究通过并在全局推广运用,成为近两年审计工作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一全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每年可为局里节约审计成本20余万元。

饶彩华做好“优质服务”文章的重点,是将办公室服务寓审计工作全过程。她认为,“优质服务”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服务本单位各项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发展上。面对日益繁重的审计工作业务,办公室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为此,饶彩华不等不靠,团结带领导办公室5名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把所有工作当作领导和同志们对办公室的信任、考验和锻炼,自我加压,尽职尽责,努力使办公室各项服务工作让领导满意,让同志们满意。对办公用品添置配备、审计成果利用、车辆调度、综合协调、上级检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她都要周密安排,细致考虑,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2007年以来,全局每年都要完成130余个审计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全市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所有这些,都凝结着饶彩华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都是办公室“优质服务”最好的成果体现!

饶彩华“优质服务”文章做得好,还体现在为机关同志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中尽显人文怀。每逢同志们加班加点、集体活动或退休干部的年度走访慰问,她都要统筹兼顾,细致安排,搞好后勤服务。同时,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情,她都认真对待,积极应对。汶川地震发生后,她负责全局14000余元的爱心捐款和特殊党费的收集,及时上交到相关部门,给灾区群众送去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2009年,局里两位同事的父亲去世,她发动、负责收集局里干部职工慰问款,并安排组织领导和同志们到同事老家慰问,使他们非常感动。

显光之三,时时展现“模范军嫂”真风采

熟悉饶彩华的人都知道,她不仅是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还是神舟系列卫星监控部队“远望号”的现役“军嫂”。她时常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吃苦受累,就得有牺牲精神。”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5

显光之一,很快胜任“特殊岗位”新角色

办公室主要从事政务、事务服务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办公室工作人员往往看不到轰轰烈烈的事迹。然而,正是在这个平凡而特殊岗位上,饶彩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领导和同志们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7年4月,经全局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饶彩华走上了办公室主任这一职位。饶彩华长期从事审计业务工作,对办公室工作知之甚至少。为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找准角色定位,她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武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办公室业务素质。两年多来,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和办公室工作相关业务知识,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运用理论指导办公室工作。同时,她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虚心救教。不懂之处,经常向县委办、县政府办专家请教办文、办事、办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对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很快掌握了办公室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逐步由办公室工作“门外汉”成为办公室工作的“熟练工”。近两年,局里年初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年终责任制检查各项资料的准备汇总、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日常工作及相关文字材料上报,都由她独档一面予以完成。2008年,她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和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撰写了《刍议计算机审计的风险与防范》一文,在全省审计系统理论研讨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全市审计部门办公室主任仅她一人获此殊荣。对饶彩华的办公室工作,全局都这么评价:脑子反应灵,进入角色快,工作抓得好!

闪光之二,努力做活“优质服务”大文章

饶彩华任办公室主任的时候,适逢全县办公室系统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对新时期办公室“三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饶彩华深知当好一名合格的办公室主任的责任与份量。她根据两办的工作要求,结合审计部门的工作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好做活了“优质服务”这篇大文章。

饶彩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开篇之作,是创新管理制度。近几年来,随着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审计监督任务越来越重,审计成本越来越高,全局一线审计人员感到压力很大。为此,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在不违背财政政策的前提下,2008年3月,她向局党组提出了“审计经费控制办法”的建议,实行一线审计人员工作经费直接与审计任务挂勾,得到党组研究通过并在全局推广运用,成为近两年审计工作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一全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每年可为局里节约审计成本20余万元。

饶彩华做好“优质服务”文章的重点,是将办公室服务寓审计工作全过程。她认为,“优质服务”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服务本单位各项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发展上。面对日益繁重的审计工作业务,办公室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为此,饶彩华不等不靠,团结带领导办公室5名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把所有工作当作领导和同志们对办公室的信任、考验和锻炼,自我加压,尽职尽责,努力使办公室各项服务工作让领导满意,让同志们满意。对办公用品添置配备、审计成果利用、车辆调度、综合协调、上级检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她都要周密安排,细致考虑,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2007年以来,全局每年都要完成130余个审计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全市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所有这些,都凝结着饶彩华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都是办公室“优质服务”最好的成果体现!

饶彩华“优质服务”文章做得好,还体现在为机关同志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中尽显人文怀。每逢同志们加班加点、集体活动或退休干部的年度走访慰问,她都要统筹兼顾,细致安排,搞好后勤服务。同时,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情,她都认真对待,积极应对。汶川地震发生后,她负责全局14000余元的爱心捐款和特殊党费的收集,及时上交到相关部门,给灾区群众送去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2009年,局里两位同事的父亲去世,她发动、负责收集局里干部职工慰问款,并安排组织领导和同志们到同事老家慰问,使他们非常感动。

显光之三,时时展现“模范军嫂”真风采

熟悉饶彩华的人都知道,她不仅是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还是神舟系列卫星监控部队“远望号”的现役“军嫂”。她时常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吃苦受累,就得有牺牲精神。”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6

所谓事迹演讲,就是运用演讲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揭示生活的真谛,反映时代的本质,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新生活,推动历史前进。事迹演讲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演讲的内涵,增强了演讲的社会作用,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使无数人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为之奋发。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有:

一、表现真事真人,令人信服事迹演讲具有严格的真实性,首先要求事迹材料真实,不可添枝加叶,更不可捏造事实。事迹材料真实是事迹演讲的必要条件。有了真实的事迹材料,还要用演讲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造成如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才能使听众沉浸其中,深为信服,深为感动。请看张屹、刘铁宏的演讲《军装是一面旗帜》是如何将军人从地震废墟中抢救幼女的“真事”艺术地表现出来的:

……我睁眼一看,顿时被这凄惨景象吓呆了:闷热的空气夹杂着呛人的尘土,眼前熟悉的高楼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撕人心肺的呼救声。我被一堆瓦砾紧紧地压着,动弹不了,我惊恐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慌乱中伸出小手在不停地乱抓,多么希望能抓住妈妈温暖的手……忽然,我的眼前闪现了一簇绿色……“解放军叔叔!”只见那眼熟的军装已被血水、汗水和泥水浸透,两只手已经磨得血肉模糊,眼睛也被扎伤了,可他硬是摸索着,顺着我的呼叫声,一步步地爬了过来,从死神的魔爪里把我夺回到绿色的怀抱中。

演讲者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以景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以衬托的手法,蓄势的结构技巧和控场艺术,扣人心弦地突现了英雄形象,在艺术上达到了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要求。这种极富形象性、暗示性和感染性的演讲,完全避免了报告式的说教和乏味的陈述,使人甘愿投入其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其次,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还要求表现“真人”,即写出真实鲜活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真人”,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而不是完美无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包霖的演讲《为了共和国大厦永远屹立》写了“我”作为一个共和国税官的高尚行为,但同时也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位老板娘拽着我的袖子说:“大兄弟,何必那么较真呢,抬抬手让我过去算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300元钱……我心想:这钱来得太容易了,都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此时,只要我稍稍那么一点点……我想起了爸爸常告诫我的一句话:“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这么点炮弹把我撂倒了,多丢人哪!

演讲者并未无来由地宣扬自己的高尚之举,而是坦陈内心动机和复杂的心理,表现那种常人也能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向崇高攀援的过程。一个常人凡人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二、奏出时代的强音,给人启迪事迹演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必须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奏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人生及社会的启示录和教育篇。张均的演讲《壮哉,军人的回答》极其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了使人无奈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军人从五六十年代的“最可爱的人”变成时代的“弃儿”,劈头提出了一串时代性“问题”:

有朋友街头相遇,打量着我橄榄绿的军装,泛白的解放鞋,他问:都啥时候了,咋不换套便装?有亲友来信打听,得知那几十元的津贴,他问:都啥时代了,够吗?有同学提起我的前程,惊讶于当了“官”照样得站岗放哨,摸爬滚打,他问:都啥社会了,划得来吗?

接着用“百万富翁”宋伟清却要扛枪弄炮的事迹对此作出“壮哉”的回答。因为宋遭劫遇一老兵相救,老兵拒绝了他的重金酬谢,向他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请求:“如果你真要谢我,请你帮我找一位姑娘。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孤儿,在边防哨所干了10年,都35岁了,还没成家。这次探亲回来,哨所的战友们把省吃俭用留下的津贴一分一分凑起来,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必须给咱找个嫂子。”宋伟清满口答应了下来,可就在他回到家不久,那位老兵来信说:指导员已经在巡逻中光荣牺牲了。他说他有一个冒昧的请求,如果“嫂子”找到了,请那位姑娘给指导员写一封信,哪怕一两个字也行,我们好把它敬献在指导员的坟头,以告慰他九泉之下的孤魂。面对这质朴的请求,宋伟清热泪盈眶。他感到这些当兵人的身上,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魔力。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也不能没有轻松自在的生活,但往往缺乏的正是这种催人奋发、震撼灵魂的力量,带着激动,带着疑惑,带着思索,他来到了河西走廊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上。

这段演讲感人至深催人猛醒:在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中,还有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还有物欲享受所无法比拟

的精神之美,这就是蕴含于当代人的人情美之中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当代人应有的时代精神。

三、抓住闪光点,催人奋发事迹演讲不可平铺直叙、用力平均地堆砌事件,而要精选、挖掘和细腻入微地表现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即最有意义最能打动人的行为、话语和心理活动等,要对此进行特写式的“放大”,要精细地刻画富于感染力的情景、动作和细节。甚至围绕一个闪光点便可以构思成篇并感人至深。比如周孝平的演讲《我是军人!》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哥哥”在冰窟中舍身救儿童的壮举,十分酣畅地“放大”了英雄的闪光点。作者从哥哥探家、母亲接站写起,身患心脏病的哥哥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儿童奔去,并以岸上人的焦急或冷漠、孩子的垂死挣扎、母亲的满面泪水作衬托,然后集中力量正面刻画哥哥的救人动作(闪光点),细腻动人,感人泪下:

五米、三米、一米……哥哥终于抱住了一个小孩,孩子已经只有微弱的一丝气息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死死地抱住哥哥的脖子,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地挣扎着,一手紧紧地抱着孩子,一手奋力地拨开冰水,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岸边,又哆嗦着却又毫不犹豫地游了回去!江水中还有一条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生命啊!可这哪是游啊!哥哥!这分明是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除了脑海中孩子绝望的神情和微弱的呼吸,哥哥似乎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无力地却又是坚定地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7

火车“咣当”声伴随他的童年

刘知侠与铁路结缘始于他的幼年时代。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曾易名刘痴侠,发表作品时改为知侠,1918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现卫辉市)柳卫村。道清铁路(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就从他家村边经过,“一天到晚都能看到南来北往的火车,火车的‘咣当’声伴随着我的童年。”刘知侠曾经这样回忆,他时常跟着在铁路道班房里当护路工的父亲和工友们闲聊,听到许多发生在铁路上的传奇故事。由于家境贫寒,小知侠不得不在铁路边上捡煤核,在荒堤上放猪。也从小就学会了扒火车,还在火车站当过义务练习生。他熟悉铁路职工和火车上的生活,对行车的规章制度和运行规律了如指掌,对铁路建立了特殊的感情。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刘知侠11岁那年才进入当地一所半工半读的小学。小学毕业后,多亏校长李祥芝说服他父亲,考取了县城省立第十二中学(即现卫辉中学)。李校长资助学习优秀的知侠读了两年,这位校长不幸去世后,知侠就失去了学习机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知侠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谋生。1938年3月,作为一名进步的、喜好文学的爱国青年,刘知侠怀着满腔革命热情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5月毕业后,留校从事军事教学,先后任抗大分校区队长、队长和军事教员。这年冬天,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组成了抗大一分校,他随校东迁到山西太行山区。在行军路上,表现突出的刘知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他21岁。

因为刘知侠在家乡曾经上过几年学,而且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能读书写字,所以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就鼓励他拿起笔来。就这样,刘知侠一手拿着枪,一手握起了笔。1940年春节过后,刘知侠开始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同时从事搞墙报、写美术字、画伟人像等宣传工作。于是,有文艺特长的刘知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担任领导工作。戎马倥偬里,他每天坚持写战地日记,记下那些见闻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小本本日积月累,成为他记录历史和进行创作的宝贵资料。

1941年冬,抗大文工团随部队进入华东战场。当时敌人集中5万兵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拉网战术”的大“扫荡”,控制了所有的村庄、山头和道路。文工团也被包围在沂蒙山的中心地带,为了减少伤亡,成功突围,文工团的团员们分成两个分队向外突围。刘知侠带领一支分队向外冲了7天,终于胜利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敌人大“扫荡”即将结束时,文工团又进行了第二次突围。组织上决定,包括文工团在内的300多名非战斗人员,从沂蒙山转移到东南滨海地区,而且要在一夜之间穿过80里被敌人重点控制的丘陵和平原地带。突围至午夜,估计已行军四五十里路,到达一个丘岭地带,因为夜里起雾,与担负掩护任务的连队失掉了联络。刘知侠召集大家果断决定:不能再找连队,我们得争取时间加快脚步向南冲出去,摆脱目前的危险处境。刘知侠把手上有枪的人挑选出来,把手榴弹也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两个战斗班,一个由他率领在前边冲,一个由协理员负责做后卫。刘知侠带着通讯员亲自去找向导,在找向导的时候,一次误入了敌人的伙房,一次误入了伪乡公所,但幸好没被敌人发现。在天亮前找到了一个早起拾粪的中年人,由他带路,带领绕过一个个敌据点。因刘知侠在这次突围中的英勇表现,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铁路边上的贫困生活不仅培养了刘知侠对铁路的特殊感情,而且奠定了他参加抗日的决心。而血与火的战斗历程熔铸了他的人生品格,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战斗员和宣传员。

在微山湖和游击队员大碗喝酒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莒南县抗日根据地召开英模大会。根据地的报刊记者和编辑人员都参加大会,一面帮助会务人员整理和编印英雄、模范的事迹材料,一面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采访。刘知侠所在的《山东文化》编辑室也投入了这一工作。

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的徐广田的报告,以及铁道游击队战友们创造的惊人事迹,深深地吸引了刘知侠,并在与会者中引起极大的轰动。

铁道游击队是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在枣庄成立的一支抗日武装,始称“枣庄铁道队”,正式建队称“鲁南铁道队”,隶属鲁南军区,有队员300余人。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在铁道线上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铁道队还护送刘少奇、、等千余名将士成功越过津浦线。他们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所创造的传奇事迹轰动了整个华东战场。被鲁南军区政治委员肖华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被山东军司令员兼政委称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刘知侠从徐广田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得知,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们,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好义的性格。他们便衣短枪,在敌人据点里摸岗哨,打特务,在铁路上袭击火车,神出鬼没地消灭敌人。不仅在军事上牵制敌人兵力,配合山区主力作战,而且夺取敌人的军事物资、武器装备来支援根据地。他们灵巧机智的战斗使得敌人闻风丧胆,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信心。刘知侠说:“铁道游击队的斗争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激起我强烈的写作愿望,我决心要把他们所从事的战斗,从文学上反映出来。”

英模会后,刘知侠对铁道游击队中队长徐广田和政委杜季伟作过多次访问,对铁道游击队的整个对敌斗争经历有了一个轮廓认识,对他们进行的一些重要战斗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刘知侠开始对所采访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构思,并确定用“章回体”的形式来表现。在动笔前,他经常把采访到的铁道游击队的杀敌故事讲给同志们听,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由于讲多了,大家也听惯了,有时人们正在聊天,看见刘知侠走过来,就高兴地说:“看!铁道游击队来了。”纷纷要求“再讲一段儿”。刘知侠后来说,这种讲述也是构思、补充的过程,对于写作很有帮助。

书稿第一部分写成后,便以《铁道队》为题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两期。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战士们争相传阅。不久,刘知侠接到了铁道游击队领导的来信,信中说像徐广田这样的英雄人物,铁道游击队还有一些,因为对敌斗争任务比较紧张,他们只能派徐广田一个人去参加英模会。“如果你能够到我们这里来,和我们一道生活一段时间,对我们的战斗生活作多方面的了解,一定会比现在写得更好。”

刘知侠感到这实际上对作品有意见,“我仅仅根据徐广田和杜季伟两人提供的材料,不到实际斗争生活中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就凭一时的热情,匆匆地动笔写起来拿去发表,这太不慎重了。”为此,就把《铁道队》的写作暂时停下,已写出的那一部分稿子,也停止连载了。他决心到铁道游击队去,亲身体验他们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作品更能反映出游击队员们的真实风貌。

1944年,刘知侠第一次去铁道游击队。当时枣庄、临城还有敌人,刘知侠绕道南边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和这些英雄好汉们在一起生活,大碗喝酒,谈笑风生。他们热情、爽直、机智、勇敢的精神强烈地感染了刘知侠。一有空闲,刘知侠就向他们采访多年来在铁道线上英勇歼敌的事迹。刘知侠还走遍了微山湖畔和铁路两侧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访帮助过游击队的铁路工人、渔民、农民以及潜伏在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的“关系”。他们都与铁道游击队有着生死之交,谈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杀敌故事。这次采访,使刘知侠对游击队在铁道线上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极深的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芳林嫂”等的人物原型就是在这次走访中发现的。刘知侠和队员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荣幸地成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铁道游击队队长刘金山还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支轻型驳壳枪当做礼物送给了他。

1946年五六月间,刘知侠再次奔赴铁道游击队所在地――枣庄。当时正在重庆和进行谈判,考虑到和平时期解放区铁路的建设,鲁南区党委决定以铁道游击队的骨干为基础,在枣庄成立了鲁南铁路管理局。由铁道游击队原来的干部靳怀刚任局长、刘金山任副局长、王志胜为铁路工会主席。大部分骨干都分配到铁路上当段长、站长了。而政委杜季伟调任中共枣庄市委书记。铁道游击队清一色日式武器装备的长枪中队,仍保留下来,作为铁路局的警卫武装。刘知侠去枣庄时,1000多伪军还控制着“中兴煤矿公司”与我作对,据说他们为徐州部队收编,但我军不承认他们是部队,仍把他们作为拒降的的汉奸队消灭了。刘知侠与铁路局警卫部队一起参加了这次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刘知侠找到这些昔日的铁道游击队英雄,进行深入、详细地采访,又补充了大量新的材料,于是开始着手撰写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初稿。当时,在根据地盛行写先进人物的真人真事;如果有人把先进事迹写成小说,别人就认为是“胡乱编造”。因此,刘知侠开始写的也是真人真事。如草创时期的开炭厂,两次打洋行,在临枣支线上搞机枪、打票车,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打岗村等,都如实写下来。每写一章,都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队员往往说:“老刘!你写这些战斗时,不要忘了也把我写上去啊!”而刘知侠认为,尽管《铁道游击队》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但不可能都把这几十个人都“写上去”,必须浓缩和概括,使人物典型化。比如,先后有4人担任过铁道游击队的政委,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番传奇经历,作者便根据4个政委的个性和特点,以杜季伟为主塑造了一个政委――李正的形象。而“芳林嫂”的生活原型也有3个,也只能浓缩为一人。因而,《铁道游击队》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其中的故事、人物,却不是编造杜撰出来的,他们都是当时战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就在刘知侠完成提纲,准备动笔写作之际,反动派集中了几十万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在这战火燃烧的危难时刻,刘知侠不得不暂时打消了写作《铁道游击队》的念头,作为一名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目睹了蒋家王朝60万人马全军覆没的场面,并写出了大量反映淮海战役的小说和纪实文学。

风靡全国的“读铁道忆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党组成员。1952年,刘知侠请了一年长假,再次将未完成的《铁道游击队》写作提上了日程。

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当年铁道游击队以及整个抗战时期的斗争情形,唤醒当年与铁道游击队共同生活、参加战斗的激情和冲动,刘知侠又找到了小说中人物李正和王强的原型――杜季伟、王志胜等采访;又一次到鲁南去寻找当年铁道游击队的主要战场――早已坍塌的碳厂、洋行、打票车的三孔桥等;又夜宿微山岛,访问了这一带村庄的老百姓。乡亲们听说“铁道游击队的人”又来了,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都围了上来,生动形象地描述着当年铁道游击队在这里奋勇杀敌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抗日战争画卷就这样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颂着。刘知侠感到,铁道游击队队员们过去在那里所经历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如同昨日发生的。不仅领会了队员们奋勇杀敌的精神,而且捕捉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细节。

从鲁南回来后,刘知侠就开始在济南大明湖畔赶写。据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后来介绍说:“现在《铁道游击队》已经得到读者的认可,但知侠写成这本书颇费周折,一个初中学历的人想驾驭这样一部小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更加立体生动地塑造英雄形象,力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抗日英雄,他还专门剖析了一遍《水浒传》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上尽可能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与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潮。”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如是说。

从1943年“英模报告会”与铁道游击队英雄偶然邂逅,让刘知侠萌生写作此书的念头,随后几年他数次深入实地采访,到最后成书,经历整整10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震撼,成为当时各个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群众的抢手读物,迅速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读铁道忆抗战”的旋风,青年、学生们举办读书会、朗诵会,重温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千里铁道线上那来无影去无踪的浩荡战法激动人心。“铁道游击队”成了那个年代令人热血沸腾的代名词,作品中的英雄更是成为社会群体崇拜的偶像,以至于“走火入魔”。据当时《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青年读者说:“有一阵子我老想爬上奔驰的公共汽车”。甚至出现了“起名热”,小说中“王强”、“小波”等英雄的名字也被很多年青父母用来为子女命名。

《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之一,那史诗般的篇章带领人们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使铁道游击队的光辉事迹广为流传;而铁道游击队精彩神奇的战斗故事又为作品增色添彩,使其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书。当年即一版再版,仅上海一家出版社就印行了60多次,陆续出版了400多万册,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由作者刘知侠亲自担任编剧的《铁道游击队》也拍成电影,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陶醉了无数观众。接着改编成连环画、山东评书、交响音乐等,并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越等10种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打击侵略者的传奇经典,在各国拥有众多的读者。刘知侠因此一举成名,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1959年,刘知侠出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以后创作短篇小说《红嫂》、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芳林嫂》等多篇作品,出版了《沂蒙故事集》。微山湖、沂蒙山、铁道线上的战斗生活,成为刘知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芳林嫂”冒死收留落难作家

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优秀作品,在中也没能逃脱被批判的命运,作者刘知侠也经历了非人的磨难。

开始后,极“左”思潮泛滥,传统文化和优秀作品几乎全都被否定。刘知侠等作家、艺术家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山东省的文艺黑线头子”、“苏修特务”等数不清的黑帽子,一并强加于他。造反派把刘知侠囚禁到牛棚,珍贵的战地日记和资料也被抄走,还经常拿他游街示众,批判斗争,遭到毒打和非人的折磨。1966年7月21日在济南召开大会,公开批判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刘知侠和《铁道游击队》。从7月22日开始连续4天的山东省《大众日报》,都在“彻底揭露和批判刘知侠的主义罪行”的通栏标题下发表整版的批判文章。随着刘少奇被“揪出”,刘知侠也“罪加一等”。因为《铁道游击队》第27章“掩护过路”,详尽描写了铁道游击队掩护胡服(刘少奇的化名)过陇海铁路、到延安开“七大”的历史事实。所以,他们指责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主要“罪名”是:“不仅描写的是一群无组织纪律的无产者的斗争,没有遵循关于游击战的战略原则,还在‘掩护过路’这章中为被打倒的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树碑立传。”

电影《铁道游击队》也在1966年5月成为首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之一。在那篇著名的《关于电影问题的谈话》中,对《铁道游击队》严厉批判道:“没写主席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写的是主席批判的游击主义。游击队不靠群众,都是神兵,只有芳林嫂一个群众。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不像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游击队,像一帮农民、小资产阶级队伍。没写党的领导,不像八路军领导的,单纯地搞惊险神奇动作,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当时还批判说,影片插曲“也很反动”,这个主题歌很不健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最恶毒,是“用低俗的歌曲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电影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均被“对号入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铁道游击队》一下子成了“大毒草”,遭到长期查禁。

为了躲避造反派的非人折磨,刘知侠在一个深夜,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济南市郊的刘桂清家中。刘桂清是《铁道游击队》中“芳林嫂”的人物原型之一。当年刘知侠去微山湖采访,得知刘桂清的丈夫是铁路工人,被日军杀害了,这位坚强的女人带着女儿毅然参加了抗日,多次掩护伤员,送情报,带路袭击敌人,被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二嫂”。她曾与铁道游击队的政委洪振海产生爱情,但老洪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后来的丈夫也被军杀害了。全国解放后,刘桂清在济南槐村街落了户。《铁道游击队》的小说和电影出来后,人们渐渐知道了这里住着一个“芳林嫂”。青年团、少先队常去拜访她,请她去作辅导报告,讲述铁道游击队打鬼子的战斗故事。少先队员很崇敬这位对革命有功的老人,把红领巾挂了她一脖子。刘知侠也时常与这位革命老人见面、团聚。

初期的那个深夜,这位当初在日军严刑拷打下未曾流过泪的“芳林嫂”,望着冒死前来、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刘知侠,不禁泪湿满襟。她毫不犹豫地将他收留下来,并对他说:“大兄弟,你只管在我这里住就行了,保你没事!”造反派把关于刘知侠的通缉令贴满大街小巷,还故意贴在她的门前,并且进行了多次搜查。“芳林嫂”临危不惧,机智果敢,运用当年的掩护经验,在儿女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使落难的刘知侠躲过搜捕。在风声日紧的情势下,刘桂清悄悄把刘知侠转移到肥城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托付给自己的亲戚。

那时山村没有邮局,党性极强的刘知侠竟求人到离肥城百里远的泰安,寄出3个月的12元党费,他的藏身之处由此暴露,再次遭到追捕。幸亏他警惕性高,凌晨4点前脚刚走,济南的造反派上午就赶到了肥城搜查。在外游走五六个县城、漂泊了十几天后,刘知侠再次投奔刘桂清家。“在掩护的过程中,她一方面为我治伤,一方面还要应付造反派袭扰。造反派在她门前活动,寻机搜捕我,出现很多危险的情况,由于她机智的安排都转危为安,直到4个月后形势好转,我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单位。”刘知侠后来深情地回忆了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刘知侠当时还得知,早在他避难前4个月,原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强”原型)、后在枣庄某处任党委书记的王志胜也被打成了“走资派”,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拷打,也跑到济南刘桂清家里躲起来,逃过一劫。在那个人鬼颠倒的年代,本是在抗战中掩护铁道游击队员的“芳林嫂”,还得在和平时期掩护两名老革命战士;更不成想,《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会和书中的人物以这样的方式相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1985年,“芳林嫂”――刘桂清老人病重,已经3天滴水未进。闻讯赶来的刘知侠坐在床前,亲手给她喂下了最后几口稀饭。“芳林嫂”面含微笑,紧紧握住刘知侠的手,安然与世长辞。他们生死之交的真情友谊令许多人动容。

妻子泣言“我心已随你而去”

1979年2月28日,中共山东省委宣布,“过去对刘知侠等作家的批判是错误的,强加给他们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要统统推倒,彻底,恢复名誉。”而此时刘少奇冤案还未及,因而这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准备再版《铁道游击队》时,仍向刘知侠提出必须将原著中关于掩护“胡服”过铁路的章节全部删掉的要求。为使这部书能够“重见天日”,刘知侠最终还是违心地接受了这个条件。出版史上,一个被删割的、残缺的《铁道游击队》版本,也在那个“残缺”的年代产生过。

1982年初,刘知侠随中国文联代表团赴日本访问。当时,出国的机会很少,许多同志向他表示祝贺,但他却对这次出访“缺乏热情,甚至是很冷漠”。回国后,许多媒体采访知侠,约他写点儿访日感受之类的文字,他却一个字也不写,只是说,我们此行受到日本作家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他们安排我们去的地方,都是与我国有关的文化名城,如到岚山参观的诗碑,到仙台谒见鲁迅的学堂,到石川观看郭沫若避难的木屋和笔刻……言辞之间,刘知侠一付“公对公”的摸样,没有任何个人情感的表露。

他的妻子刘真骅私下也曾劝丈夫还是写点什么,而他却说:“在日本的每一天,我总忘不了亲身经历的那场战争,日本侵略者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的灾难,仍然历历在目如昨日,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想到那些被奸淫屠杀的同胞,什么时候我都会恨从中来,怎落下每一笔?”

这就是“真性情”的刘知侠,他一生宽恕过许多人,可不能宽恕曾经给他和他的民族带来巨大伤痛的“日本帝国主义”。

刘知侠原配妻子刘苏1968年去世,留下6个孩子和两个80岁的老人。经人介绍,刘知侠和工厂机关干部刘真骅于1972年结婚。刘真骅没再要自己的孩子,而是全力照顾老小,与丈夫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的艰难岁月。

1986年刘知侠夫妇定居青岛。在妻子全力支持下,年近古稀的刘知侠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等。为集中精力写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每天步行四五里地,中午两三个包子,一壶开水,埋头写作。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给夫人刘真骅定了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及年轻作者,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戏称为“国际旅行社”。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用过的火柴盒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在青岛市举行的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上,刘知侠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慷慨陈词,突发脑溢血,猝然倒下,生命定格在浩然激荡的73岁。著名诗人柯岩说:“知侠死得其所。”刘真骅悲痛难抑:“知侠走了,《铁道游击队》却永远地活在人民中间。”她独自承担了刘知侠遗稿的搜集整理工作。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8

所谓事迹演讲,就是运用演讲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揭示生活的真谛,反映时代的本质,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新生活,推动历史前进。事迹演讲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演讲的内涵,增强了演讲的社会作用,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使无数人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为之奋发。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有:

一、表现真事真人,令人信服事迹演讲具有严格的真实性,首先要求事迹材料真实,不可添枝加叶,更不可捏造事实。事迹材料真实是事迹演讲的必要条件。有了真实的事迹材料,还要用演讲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造成如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才能使听众沉浸其中,深为信服,深为感动。请看张屹、刘铁宏的演讲《军装是一面旗帜》是如何将军人从地震废墟中抢救的“真事”艺术地表现出来的:

……我睁眼一看,顿时被这凄惨景象吓呆了:闷热的空气夹杂着呛人的尘土,眼前熟悉的高楼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撕人心肺的呼救声。我被一堆瓦砾紧紧地压着,动弹不了,我惊恐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慌乱中伸出小手在不停地乱抓,多么希望能抓住妈妈温暖的手……忽然,我的眼前闪现了一簇绿色……“叔叔!”只见那眼熟的军装已被血水、汗水和泥水浸透,两只手已经磨得血肉模糊,眼睛也被扎伤了,可他硬是摸索着,顺着我的呼叫声,一步步地爬了过来,从死神的魔爪里把我夺回到绿色的怀抱中。

演讲者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以景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以衬托的手法,蓄势的结构技巧和控场艺术,扣人心弦地突现了英雄形象,在艺术上达到了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要求。这种极富形象性、暗示性和感染性的演讲,完全避免了报告式的说教和乏味的陈述,使人甘愿投入其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其次,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还要求表现“真人”,即写出真实鲜活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真人”,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而不是完美无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包霖的演讲《为了共和国大厦永远屹立》写了“我”作为一个共和国税官的高尚行为,但同时也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位老板娘拽着我的袖子说:“大兄弟,何必那么较真呢,抬抬手让我过去算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300元钱……我心想:这钱来得太容易了,都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此时,只要我稍稍那么一点点……我想起了爸爸常告诫我的一句话:“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这么点炮弹把我撂倒了,多丢人哪!

演讲者并未无来由地宣扬自己的高尚之举,而是坦陈内心动机和复杂的心理,表现那种常人也能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向崇高攀援的过程。一个常人凡人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二、奏出时代的强音,给人启迪事迹演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必须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奏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人生及社会的启示录和教育篇。张均的演讲《壮哉,军人的回答》极其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了使人无奈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军人从五六十年代的“最可爱的人”变成时代的“弃儿”,劈头提出了一串时代性“问题”:

有朋友街头相遇,打量着我橄榄绿的军装,泛白的解放鞋,他问:都啥时候了,咋不换套便装?有亲友来信打听,得知那几十元的津贴,他问:都啥时代了,够吗?有同学提起我的前程,惊讶于当了“官”照样得站岗放哨,摸爬滚打,他问:都啥社会了,划得来吗?

接着用“百万富翁”宋伟清却要扛枪弄炮的事迹对此作出“壮哉”的回答。因为宋遭劫遇一老兵相救,老兵拒绝了他的重金酬谢,向他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请求:“如果你真要谢我,请你帮我找一位姑娘。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孤儿,在边防哨所干了10年,都35岁了,还没成家。这次探亲回来,哨所的战友们把省吃俭用留下的津贴一分一分凑起来,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必须给咱找个嫂子。”宋伟清满口答应了下来,可就在他回到家不久,那位老兵来信说:指导员已经在巡逻中光荣牺牲了。他说他有一个冒昧的请求,如果“嫂子”找到了,请那位姑娘给指导员写一封信,哪怕一两个字也行,我们好把它敬献在指导员的坟头,以告慰他九泉之下的孤魂。面对这质朴的请求,宋伟清热泪盈眶。他感到这些当兵人的身上,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魔力。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也不能没有轻松自在的生活,但往往缺乏的正是这种催人奋发、震撼灵魂的力量,带着激动,带着疑惑,带着思索,他来到了河西走廊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上。

这段演讲感人至深催人猛醒:在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中,还有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还有物欲享受所无法比拟的精神之美,这就是蕴含于当代人的人情美之中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当代人应有的时代精神。

三、抓住闪光点,催人奋发事迹演讲不可平铺直叙、用力平均地堆砌事件,而要精选、挖掘和细腻入微地表现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即最有意义最能打动人的行为、话语和心理活动等,要对此进行特写式的“放大”,要精细地刻画富于感染力的情景、动作和细节。甚至围绕一个闪光点便可以构思成篇并感人至深。比如周孝平的演讲《我是军人!》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哥哥”在冰窟中舍身救儿童的壮举,十分酣畅地“放大”了英雄的闪光点。作者从哥哥探家、母亲接站写起,身患心脏病的哥哥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儿童奔去,并以岸上人的焦急或冷漠、孩子的垂死挣扎、母亲的满面泪水作衬托,然后集中力量正面刻画哥哥的救人动作(闪光点),细腻动人,感人泪下:

五米、三米、一米……哥哥终于抱住了一个小孩,孩子已经只有微弱的一丝气息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死死地抱住哥哥的脖子,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地挣扎着,一手紧紧地抱着孩子,一手奋力地拨开冰水,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岸边,又哆嗦着却又毫不犹豫地游了回去!江水中还有一条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生命啊!可这哪是游啊!哥哥!这分明是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除了脑海中孩子绝望的神情和微弱的呼吸,哥哥似乎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无力地却又是坚定地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9

3月3日,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在红军独立六团掩护下开始突围,向赣粤边油山游击根据地转移。时任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率领前卫部队冲在前面,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带领机关随后跟进。

3月4日拂晓,突围战斗打响了。先头部队猛打猛冲,迅速地越过了牛岭、马岭这两道关口。但是,当紧跟其后的省党政军机关在越过牛岭时,却遭到了敌人的重兵包围,阮啸仙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由于刘伯坚个子魁伟,骑着一匹白马,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在敌军疯狂扫射中,刘伯坚的坐骑负伤,他迅速地跳下来,率部边还击边突围。在到达信丰的唐村时,刘伯坚的左腿中弹,无法行走。警卫员赶紧上来打算架着他走,也中弹倒地。这时,敌人蜂拥而至,刘伯坚打光了所有子弹,不幸落入魔掌。

坚贞不屈凛然赋诗词

被捕后,刘伯坚先被押在驻信丰的广东军阀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此前,为了将我党留下坚持斗争的军政领导一网打尽,曾以5万光洋悬赏缉拿项英、、刘伯坚等人,并将他们的照片发至各部官兵手中。因此,刘伯坚受伤被俘后,立即被敌人认出。敌团长劝刘伯坚要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什么以他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不必去为共党犯这么大危险,作“无谓的牺牲”。刘伯坚大义凛然地向敌团长阐述了当时国内外的革命形势和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他说:“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3月9日,刘伯坚被解往粤军第一军军部大庾县(今大余县),囚禁在大庾监狱。

1935年3月11日,敌人将刘伯坚由大庾监狱移到绥靖公署候审室。在移狱的路上,敌人为了炫耀“战绩”,打压共产党人的“气焰”,杀气腾腾地押着刘伯坚游街示众,企图以此威吓群众,并从精神上瓦解刘伯坚的斗志。刘伯坚受伤的左腿拖着沉重的脚镣,被士兵从两旁架着,可他镇静自若,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威震山河的气魄。他环顾道旁,向伫立在街道旁的乡亲们深情致意。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抒怀诗——《带镣行》,忠实地记录了这次转监途中的情景: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当天,敌人对刘伯坚进行了审讯。下面是从敌人档案里查到的这次审讯的记录。

问: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答:我看你们毫无治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现在一败涂地?

答: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将漫天燃起。

问:你们的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答: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铿锵壮语,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刺色厉内荏的敌人的心窝,刘伯坚把敌人的法庭变成了宣传抗日救国的讲坛。敌人惧怕真理声音的传播,审讯无法再进行下去,只好中途停止。

3月13日清晨,刘伯坚又写下了满怀激情的长诗——《移狱》,充分揭露了敌人监狱的黑暗,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战友的思念之情:

大庾狱中将两日,

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

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

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

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

囚伴共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

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呜啁啾,

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

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

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

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

风送计可到梅关。

南国春事不须问,

万里芳信无由传。

诗中所提到的梅关,是赣粤边大庾县的一个游击区,项英、等突围就是要到那一带去打游击。刘伯坚在狱中所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和荣辱,而是突围的战友是否胜利地到达梅关,重新打起革命的红旗;长征远去的战友,是否一路顺利。

3月19日夜里,夜深人静,一缕月光从狱窗透了进来。看着这月色,刘伯坚想起自己再也不能与突围到梅关的同志们一起并肩战斗了,便慨然命笔,写下一首七绝《狱中月夜》,诗曰:

空负梅关团圆月,

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

反影铁窗皆虚白。

舍生取义深情写家书

刘伯坚被俘后自知必死无疑,早就做好了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准备。在狱中,他连续给家里写了几封信,谆谆嘱告亲人要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第一封信是1935年3月初,在他被俘后不久发出的,并附有绝命词及给孩子们的遗嘱。可惜这份极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献没有被保存下来。

第二封信是3月16日写的,全文如下: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写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庾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现在尚在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现有两事须(需)要告诉你们,请注意!

一、你们接我前信后必然要悲恸异常,必然要想方法来营救我,这对于我都不须(需)要。你们千万不要去找于先生及邓宝珊兄来营救我,于、邓虽然同我个人的感情好,我在国外,叔振在沪时还承他们殷殷照顾并关注我不要在革命中犯危险,但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在沪晤面时邓对我表同情,于说我做的事情太早。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不须(需)要找他们来营救我帮助我使他们为难。我自己甘心忍受,尤其要把这件小事秘密起来,不要在北方张扬,使马二先生(笔者注:这里的“马二先生”是暗指冯玉祥)知道,做些假仁假义来对付我。这对于我丝毫没有好处,而只是对我增加无限的侮辱,丧失革命的人格,至要至嘱(知道的人多了就非常不好)。

二、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新泉芷溪黄荫胡家,豹儿今年寄养在往来瑞金、会昌、雩都、赣州这一条河的一支商船上,有一吉安人罗高,二十余岁,裁缝出身,携带豹儿。船老板是瑞金武阳围的人叫赖宏达,有五十多岁,撑了几十年的船,人很老实,赣州的商人多半认识他,他的老板娘叫郭贱姑,他的儿子叫赖连章(记不清楚了),媳妇叫做梁招娣,他们一家人都很爱豹儿,故我寄交他们抚育,因我无钱只给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你们今年以内派人去找着还不至于饿死。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诸儿受高小教育至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非到有自给的能力不要结婚,到三十岁结婚亦不为迟,以免早生子女自累累人。

叔振仍在闽,已两月余不通信了,祝诸兄嫂近好!

弟伯坚

三月十六于江西大庾

凤笙大嫂,即刘伯坚的夫人王叔振的嫂子凤笙女士。

从这封给凤笙大嫂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到,刘伯坚为了维护党的声誉,希望亲友们不要把他被捕的事,告诉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冯玉祥、邓宝珊以及上层人士于右任等人,更不要找他们来营救,说自己与他们私人感情虽好,但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如果去求他们说情,便是“丧失革命的人格”。这从侧面反映出刘伯坚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性格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刘伯坚被俘后第17天,即3月21日,敌人见他没有丝毫投降之意,终于对他下了毒手。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办。刘伯坚说:“有!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

“为什么要葬在梅关?”

“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敌军官摇头叹息道:“刘伯坚这个人,死到临头还这么硬。”就这样,刘伯坚写下了临刑前两封动人心魄的家书。他恐3月16日写给凤笙大嫂并诸兄嫂的信会丢失,故又将前信中的一些事重写一遍: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弟于三月四日在江西信丰县唐村被粤军俘虏,押解大庾粤军第一军部,三月二十二日要在大庾(被)牺牲了。

弟在唐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曾有遗嘱及绝命词寄给你们,不知收到没有?

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虎、豹、熊三幼儿将来的教养,全赖诸兄嫂。豹儿在江西,今年阳历二月间寄养到江西瑞金武阳围的船户赖宏达(四五十岁)老板,他的船经常往来于瑞金、会昌、雩都、赣州之间,他的老板娘名叫郭贱姑,媳妇叫梁招娣,儿子三十岁左右,名叫赖连章(记不清楚了)。另有吉安人罗高,二十四五岁随行,是个裁缝,罗高很忠实很爱豹儿,他无论如何都同豹儿一起,你们在今年内可派人去找,伙食费只能维持四五个月。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连城属之新泉区芷溪乡黄荫胡家中,黄业中药铺,其弟已为革命牺牲,弟媳名菊满,扶养熊儿,称熊儿为子,爱如己出,因他无子。

熊豹两儿均请设法收回教养。

诸幼儿在十八岁前可受学校教育,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为工人。他们结婚更不要早,迟至三十岁左右再结婚亦不迟,以免早婚多儿女累,不能成就事业。

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这封信须要给叔振同志一阅,她可能已到沪了。

我已要求粤军枪毙我后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此致

最后的亲爱的敬礼

弟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第二封信是给妻子王叔振的,刘伯坚要求凤笙大嫂转交。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刘伯坚与王叔振自1927年结婚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聚少离多。但无论走到哪里,刘伯坚都习惯给妻子写信。可在刘伯坚被俘之前这段时间,由于形势紧张,工作繁忙,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和妻子通信了。这最后一封家书,一方面鼓励妻子继续坚持革命,另一方面希望妻子作为母亲能够将3个孩子抚养成人。可是,刘伯坚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妻子就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写完信,刘伯坚昂起不屈的头,拖着沉重的铁镣走向监狱大门。大街上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当时在大庾“莫同珍饭店”当伙计的谢松林奉命给刘伯坚送“长生饭”和“永别酒”,目睹了这壮烈的一幕。他回忆说:刘伯坚趁跨上囚车的机会,面向群众昂首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惊恐万状,急忙开动囚车奔赴刑场。

刘伯坚英勇地牺牲了。

刘伯坚在大庾监狱和绥署候审室被关押了12天。在这短短的12天铁窗生活中,他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还给我们留下了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珍贵遗墨。这些墨宝文笔流畅,字迹潇洒,正气凛然,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正如老将军宋任穷所说的:“刘伯坚这个人真了不起,快要上杀场了,还是那样镇定自若的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画,跟平时工作时的字迹和笔画一模一样,一点没有变。”

***

刘伯坚和王叔振共育有三子。

长子刘虎生由王叔振的嫂子凤笙女士抚养。“西安事变”时,凤笙大嫂将刘虎生与烈士遗墨一并交给。后来,在党的培养下,刘虎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和全国劳动模范。

次子刘豹在王叔振被派到闽西执行任务、刘伯坚率部紧急转移的情况下,由刘伯坚托当地老乡郭贱姑带养。郭贱姑收养5岁的刘豹后,对外声称孩子是从广东那边买来的,并将其改名为邹发生。解放之初,有关部门根据保存的刘伯坚遗信中的线索,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后来,刘豹也成了一名工程师。

1956年,经各方努力,刘虎生、刘豹两兄弟终于见了面。兄弟二人拥抱在一起,想到为革命捐躯的父母和还有一个弟弟尚未团圆而痛哭不已。

三子刘熊生则被王叔振送给闽西连城黄家做养子。当时,王叔振背着婴儿在枪林弹雨中与敌军拼杀,处境十分危险,她迫不得已将刚刚出生才几十天的刘熊生送给了当地人家,并留下一封短信:

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将其抚养成人,虽长大在黄家,承前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恩深不可忘记,仍要继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王叔振字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10

____年,____在____经贸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后,分配在____市一家幼儿园工作。____1年,她与在部队服兵役的____店结为夫妻。____年,____店调到____县武装部。为使丈夫能安心在部队工作,____毅然放弃在____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____县龙圩镇中心校幼儿园,而且一干就是5年。“幼儿园工作虽然辛苦,但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既然选择了幼教这个职业,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祖国的花朵浇灌好。”在谈及为什么要选择幼教这个职业时,____向笔者娓娓道来。

“调皮、任性是小孩子的共性,因此,与小孩子打交道挺费心机的。”____说。她负责教大班,为把这个班管好,她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办法。班上一位叫林智的学生是由中班转入大班的,年龄比班上的小朋友小一岁,自控能力较差,基础差,连最基本的数数都不会,教起来十分困难。面对困难,____没有畏缩,“即使班上其他同学的成绩都很好,但有一位同学成绩差,这个班就不是最好的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____从关心林智的饮食起居着手,对他给予慈母般的关爱,并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教他写字、数数,硬是把一些基础的东西给补了回来。

班上还有一位叫____的小朋友是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的,或许是人生地不熟,每天早上,家长送她来幼儿园时常闹情绪,她不大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交流,不愿意参加早操。____先是慢慢摸透她的脾气和特性,然后根据她的特点循循诱导,终于使这位小朋友融入到班集体中,原来寡言少语的她变得有说有笑了,早操等活动也能积极参加了。说到其中的秘诀时,____笑着对笔者说:“只要有耐心,任何困难都是能克服的。”

好军嫂事迹材料例11

杭州的许多传统文化大都可以追溯自南宋时,由中原传来。饮食文化更是如此。这在北宋入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及周密《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反映。这位宋嫂原来就是在北宋首都河南开封开业,在金兵南侵时随宋室南渡而流亡到杭州重起炉灶,仍享盛名的。《枫窗小牍》的作者,自称百岁寓翁[从书中《袁良碑》一则,可推知其姓袁。他上及见宋徽宗崇宁,下及见宁宗嘉泰。仅以崇宁末年丙戌(1106)至嘉泰元年(1201)已有96年计,他自称百岁翁,当是不虚],他与宋嫂在开封时就相识:“旧京(开封)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盘案,亦复擅名,如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石逢巴子肉之类,皆声称于时。暨南迁湖上,鱼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巳之类,皆当行不数者。宋五嫂,余家苍头嫂也。每过湖上,时进肆慰谈,亦他乡寒故也。悲夫!(宋五嫂鱼羹,常经御赏,人争赴之,遂成富媪)”。所谓苍头,即是仆人。则宋嫂最早还是百岁寓翁家仆人的媳妇,其脍制的鱼羹常为皇上赏用,民间人士亦都纷纷来品尝,使宋嫂成为富婆。为避难而南渡至杭州,百岁翁还常与她在西湖上相遇。

“食色,性也”。饮食文化发展到宋代,已有高度水平。读《宋稗类钞》时可以了解到,厨娘的职业,在北宋已是热门行业,从业者纷纷。宋嫂能出类拔萃,留下姓氏是很幸运的了,可称是这一行业的代表。由于宋代上层社会生活奢靡,讲究享受,以至影响到下层社会生养子女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反而喜欢生养女孩,因为女孩长大择业较容易。“京师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育女,则爱护之,如擎珠捧璧。稍长,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择娱侍。名目不一,……就中厨娘最为下色,然非极豪贵家不可用”。因为从事厨娘一业,姿色要求虽然不高,但是其烹调技艺的专业水平及其文化素养的要求则很高。

曾讲到有一个浙江金华籍的地方官,出身贫寒,饮食一向粗率,后来想享受一下上层社会的生活,讲些派头。而此前他在某一官员处吃的夜宴,使他印象深刻,那桌菜出自首都开封一位厨娘之手。于是托人乘便带信给那官员,谎称是受人之托,想物色一位类此厨娘,价钱不论。

后来果然介绍来了,这位厨娘离城还有一段路时,先派人送来有自我介绍性质的亲笔信,字迹工整,历述从业以来为上层著名人士服务后受到的赏识。最后要求派车来迎接她,以为如此才彼此双方都显得体面。措辞极委婉,“殆非庸碌女子可及”。这位官员见信后十分满意。厨娘被接进门后,红裙绿裳,向周围人员一一作礼后退下。官员见其举止优雅,更加大喜过望。他与客人们都想早点品尝其手艺。她认为需一番准备,出示了自己的菜谱册子,分食品与菜品两档。食品第一为羊头签,菜品第一为葱齑。这两道菜的用料却很靡费,厨娘操笔写了需备的原料,食客是五人,为备5份,居然要用羊头10只,葱5斤。主人怀疑用料如此之大,但又不敢流露出自己的小气,就答应照办,只是在留心着她是如何派用场。

第二天,官员家中原雇佣的厨师来报告物料办齐,厨娘就打开了随身带来的箱盒,内有一套烹调用的炊具与盛放菜肴的餐具,“璀璨溢目,皆白金所为”,她命小丫环先捧着往厨房。其他砧板一类烹调用的物件亦都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令旁观者啧啧称奇。厨娘换上了下厨专用的行装,系上围裙,用银饰的系索攀裹臂膊,便于两手操作。在椅子上坐了一会,慢慢起身,取刀抹净后批割羊肉,“惯熟条理,真有运斤成风之妙”。准备羊头签材料,洗净漉水后安置砧几上,仅留下羊脸上的肉,其余都弃置在地,大家都奇怪地问她作何处理。她说这些都不是贵人应吃的东西。旁人捡起另置他处,她笑着嘲讽:“你们这些人真像狗子啊!”大家虽然生气但亦不敢发作。她准备葱齑材料,取葱在滚汤中微微一焯,再将葱须、葱叶完全去掉,看碟子的大小而切成相应的长短,又剥取葱茎的外层几层,仅取其葱茎的内心,似韭芽的那一段,用淡酒、醋浸渍。总之,所制菜肴,均取料讲究,烹调后色、香、味、形都很诱人,难以形容。食客们吃得一点都不剩,称赏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