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5:57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1

1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

首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人员是整个建筑施工现场的核心所在,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人员所受教育程度以及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在某一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规模和特点选择施工人员,并且要设立项目经理部,对每个施工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激发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其次,对施工设备的管理[1]。施工设备是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对施工设备进行合理安排,比如高层的建筑施工中对于塔吊型号、塔吊臂长的选择等,不仅要保证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到节约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随时的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避免发生事故。最后,对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施工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也就是说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也就是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采购人员应该严把采购原料大关,选择质量好的、合格、价格最低的原材料,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节约成本,无论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都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有损坏,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2探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加大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所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要时刻警惕其出现的问题,建筑的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第一,建筑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上文能够知晓,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有的建筑施工现场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做得并不到位。比如采购人员忽视了对材料供应商的调查[2],不了解材料市场的行情,使得购买回来的材料不能物尽其用,还损失大量资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并没有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还给建筑项目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第二,施工现场人员的素质较低。人员是建筑施工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建筑企业并没有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难以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甚至影响了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第三,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质量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正确指导,质量管理都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出现突发事件后,难以凭借之前的经验进行处理。那么这就给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带来威胁。此外,还有在施工过程中忽视了对现场质量的检测,并没有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以及成品进行全面的检查,或者是检测结果存在虚假情况,进而难以实现对建筑材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完善措施的探讨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现场的质量管理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给建筑的质量带来了威胁,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要严格的对待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第一,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合格。为了保证施工原材料的合格,采购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进场验收以及现场检查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采购的时候采购人员应该对市场环境进行考察,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3],并在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加强对进场原材料的检测,以及进行现场验收,从而保证材料的合格。第二,提高对施工现场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建筑企业领导应该定期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做得好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实施奖励。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选择综合素质高的施工团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第三,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对于工业和民用建筑而言,质量是其根本,同时也是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重大目标,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检查竣工交付的建筑工程质量,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之前,应该积极的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大对质量检查、监督的重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实施奖罚措施。第四,加大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监控。建筑企业应该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也就是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防控制,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扼杀在萌芽时期,在实施过程中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等方面进行质量管理,这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工程竣工交付之后[4],应该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验收,对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多次检查,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以后再次出现同样错误。第五,加强施工进度的控制。控制施工进度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在项目实施初期严格编制进度计划时,就应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计划,妥善安排施工的每一步骤。还应该在建筑企业招标的时候,根据相关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物的计划工期,并提供合理的计划安排,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施工的每个阶段都按照计划完成,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2

当前,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虽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中并未建立或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一方面,学生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还是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实践考核比重相对较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践活动数量不足,也缺乏相应的奖励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受到很大限制。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

3教师实践培养能力不足

从现实来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此,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也必然是具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专职教师。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职的实践教师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并没有积极地引进用工单位的工程师加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理论课程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锻炼,进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学方向。

4用工单位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实践教师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由于企业技巧熟练的老员工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因而这些人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从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五个方面实施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缺失的问题。按照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激励制度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并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可以改革学生奖学金制度,提高实践能力考核在奖学金评比的比重;其次,通过举办建筑实践科研立项、实践能力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分积累制度,为高职院校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也必然是具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专职教师。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法规的范畴内,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化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并从用工单位中选取一批有资历、有经验、有素质的建筑工程师聘用为临时制的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地加强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通过派遣制的形式,把理论课程教师“送出去”,安排他们到用工单位挂职锻炼,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来完善。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建筑项目实训、实务综合类实践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三个环节。首先,在建筑项目实训环节,可以采用“师徒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即由教师开出实践技能项目,学生根据具体开出的项目选择培训教师,利用每天的课余实践完成实践项目,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其次,在实务综合类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学习建筑综合事务要点,总结经验,并定期开展总结汇报。最后,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可以以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类社团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岗位实习往往都是分别进行集中培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目的性,但往往也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欠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是在生产第一线中又忽视了理论性的思考与经验的体系化总结。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学习形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此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建筑项目施工的器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5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从现实来看,建立用工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是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步骤。具体来说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必须具备多样化的功能,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的实践基地,也要有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实践基地。同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可以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首先要通过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与基本能力培养,且通过考核后,再于次年由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建筑用工单位进行为其一年实地的岗位实习。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现代化和规模化,但还存在着诸多的质量和管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而来探讨对于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二.、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1.人的因素分析。人的因素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关键因素。人的因素中关键是领导者的素质问题,包括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对工程的理论素质,人得素质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其他施工人员的素质。因此,首先应该做好人的工作,招标时,要选择那些素质较好,资质较好的施工企业、设计企业。同时还要考虑单位的综合素质,比如单位的抗风险能力等,这些素质也是工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在前期工程招标时,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同时建设单位应该配备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进行施工建设,工程监理单位的人员也应该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2.材料因素分析。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建立以建筑材料和产品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对建筑材料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注意抓好材料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者写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专业素质等都应该经得起考验。要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材料辨别能力、同时,选择比较好的生产企业,提供质量高的材料,同时还要能够进行材料的相关试验,检查材料是否符合相关的要求。

3.设备因素。机械设备的质量和性能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建筑工程的机械化程度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看到,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也是衡量施工企业的资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更好的体现施工企业的水平。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能明显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为创建优质工程打下基础。施工和建筑企业应该充分的对施工的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同时对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合理的选择机械设备了。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于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重视环境因素的地位。环境因素具有变动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施工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对于不利的环境因素,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处理,使其能够达到质量控制的要求。环境因素包括气象因素、地形因素、温度因素、通风因素、水温因素等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利用有利的因素,这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有一定意义的,是提高工程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1.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加强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企业提供工程质量的关键措施,可以根据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来研究提高企业工程质量的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工程的质量控制。(一)人的控制。企业在用人选人时,要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选拔,综合考虑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人员的人际交流方面的素质。(二)材料控制。材料是工程的关键,要想提高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材料的控制,在材料的选择上,对材料的保存上,以及对材料的性能上进行很好的把握,正确使用材料。(三)机械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施工机械的要求很高,对于工程机械的控制可以很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合理使用机械的参数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四)方法控制。施工的方法是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方法的把握,一般要根据设计方案,严格按照施工流程,采取符合工程特点的施工措施,同时要创新施工方法,力争采取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手段,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说施工方法的好坏直接决定者工程的质量。⑤环境控制。环境因素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温度、通风、地形等很多组成部分,施工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对有利环境的利用,对不利环境的规避和改善,者才是关键。

2 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进行控制

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进行控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工程的建设、施工、设计等不同阶段的人员和工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施工方应该将工程的施工情况随时告知设计方,监理单位也要把施工中的问题随时告知给施工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要求。第二, 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第三,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2 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加

强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施工技术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第二,对隐蔽工程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控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 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4 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第一类,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 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

第二类,分部工程验收。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第三类,单位工程验收。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四.结束语

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于社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加大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本平 浅谈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价值工程》 ISTIC -2010年25期

[2]胡玉贤 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探讨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年2期

[3]李荣胜 张超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4

关键词: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影响因素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igrant workers;labor contract rates;influence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05-0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劳务用工长期处于企业资质挂靠、层层分包与“关系霸权”共同构建的“三位一体”的包工制度[1]下,底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劳动合同是合理规范雇佣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农民工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法律手段。但是,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影响劳动合同法律的规范作用,不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表1为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揭示的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可见,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亟待提高。当然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地的具体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同时,建筑业农民工用工劳动合同签订极不规范。劳动合同多为口头协议,出现纠纷时难以起到法定效果。合同签订过程雇主与雇员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切实损害农民工利益。合同签订率地区差异大,针对北京、成都、武汉、郑州和沈阳等城市统计调查发现:北京为32%,成都为14.5%,武汉为12.1%,沈阳为14.9%,而郑州仅有6.8%[2]。各种原因产生的合同签订失败,导致农民工参保率,拖欠工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农民工维权艰辛,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建筑业农民工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研究焦点包括:①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3]、吴书安[4]等通过对四川、河南、重庆、湖北、陕西、河北、江苏等建筑工地农民工调查,从个人与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待遇、工地生活状况、工会组织情况等几个方面揭示了建筑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并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待遇水平的相关对策。②包工头和包工制度理论分析研究。郭宽宇从合约性质、制度约束及利益相关者方面对“包工头”展开分析,认为它是原生态市场组织,是我国不完全城市化下的产物[5]。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从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制度取向分析包工制度[6]。③建筑农民工劳务企业发展探究。龙晓华、金维兴分析了农民工建筑劳务非正规就业的动因,设计建筑劳务转向正规就业的方式,并分析了障碍[7]。④农民工劳动合同问题研究。林绍珍、许晓红从农民工角度研究了福建省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认为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年限、健康状况、是否了解劳动合同相关法律等因素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影响显著[8]。刘林平、陈小娟通过对珠江三角农民工调查,从市场效益机制、组织理论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进行了理论分析[9]。

综上所述,对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基于相关文献和访问调查的基础上,尝试从农民工、包工头、施工企业、建筑行业和社会多个角度对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劳动签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影响因素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问题是建筑劳动合同参与者、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问题。所以考量建筑业农民工劳动签订率影响因素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而言,可以把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对于参与劳动合同的直接相关者而言的影响因素,从农民工、包工头和施工单位三角度去分析;外部因素指建筑行业外部环境,从建筑行业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

1.1 农民工角度

作为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建筑业农民工的特性决定了建筑业农民工合同签订率低的高低。建筑业农民工人存在具有独特性,由于工种多为技能型工种,建筑业农民工知识水平低,对于建筑法律认识能力差。并且,建筑业农民工小农本位思想意识残存,维权意识低。再有,多为流动性工人,逐利换岗。考虑建筑农民工的特点,作者在返乡农民工的调查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条列出从建筑业农民工角度导致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影响因素:①法律熟知度;②维权意识;③机会收益;④工作年限和技术水平。

1.2 包工头角度

包工头促使本该在农民工与建筑企业两方之间存在的劳动关系演变为农民工、包工头和施工企业三方关系。作为当前我国建筑用工中间者角色,包工头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我国建筑业包工头多为建筑农民工人出身,对于法律的认知不够,不了解自己在建筑行业的尴尬地位,在法律地位的模糊性导致自己维护权利缺少法律手段。农民工包工头多在建筑农民工团队里有较高的信用,导致不正规组织农民工进行劳动过程。作者通过对建筑农民工调查了解,参考已存在包工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列出包工头隐性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①包工头法律认知度;②包工头诚信度;③包工头自组织程度;④包工收益和工期。

1.3 施工企业角度

施工企业分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施工劳务分包企业。企业作为与建筑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方,严重影响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据调查资料显示,超过3/4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11]。施工企业进行工人招收时,肯定要考虑企业的用工成本,建筑施工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考量签订合同后的隐性成本。随着企业资质逐渐提升,由于制度和社会压力,企业倾向于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12]。作者通过研究和对前人经验归纳总结施工企业方面影响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①企业用工成本;②企业资质等级;③企业承包预期。

1.4 建筑行业环境角度

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从内部而言,是建筑实际劳动参与者,即建筑业农民工、包工头和施工企业三方博弈的结果。而从从外部而言是建筑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后,对内部参与方发生影响的过程。于整个建筑行业而言,建筑业农民工合同的签订同发包制度、施工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建筑行业工会的参与程度、建筑行业法律完善程度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效果均有很大关系。建筑行业发包市场混乱,资质挂靠、层层发包、权利层层寻租、项目利润层层榨取。以至于,底层农民工基本工资难以维持。各利益相关方考虑保障违法利益和风险规避,降低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当前,我国政府和研究学者鼓励建筑劳务企业招收农民工,强调了劳务企业在正规化建筑农民工劳作关系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当下我国建筑环境,层层分包,权利寻租,包工头大行其道,致使劳务企业收益率太低,经营困难,以使建筑农民工的吸纳程度低。国家该从建筑环境出发,完善法律机构,增强监管力度,强调建筑业工会参与。则从建筑业环境而言,影响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因素有:①违法层层发包;②劳务企业经营状态;③法律完善度和政府监管;④工会参与程度。

1.5 社会环境角度

社会关注度高,能发挥媒体对农民工维权事件的舆论影响能力,转变政府机关的职权倾向,促使建筑行业法律的完善,加大政府执法力度。事实证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建筑农民工关注增大,农民工的生存条件恶劣问题,工资问题等均得到较好解决。社会关注程度提高,促使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水平提高。

综合以上各角度对于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影响,总结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见表2。

2 关键因素分析

章节1中条列出影响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因素,可以认为建筑农民工的劳动签订是以上子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清楚了解影响因素对于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作用,对于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尤为重要,提取出影响劳动签订的关键因素,可以更针对性研究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的具体措施。

2.1 数据调查

为了更为准确地确定影响子因素的影响程度,作者根据各个影响因素设置打分表进行实证调查。发放份数为44分,收回39份,收回率88.6%。作者对调查数据进行整合,见表3。

2.2 数据分析

通过对处理后的数据观察可以发现,如果进行综合考量,数据将会受到边际数据的影响。这是由于采用主观专家调查法,每个专家对于各个影响因素的心理权重不同,造成给定的分值有较微小的偏差。为了取消边际效应的影响,作者采用统计学众数的思想,对数据进行二重众数统计分析,以此进行各个关键因素的排序。

2.2.1 二重众数统计介绍

一重众数统计:

给定n个统计量和m个统计权重,任意统计量Si的任意权重qij的统计样本数sij,求sij的最大值:

simax=(sij)

求得排序因子ai:

ai=qij×simax

进行首次排序;

二重众数统计:

对于首次排序ai相等的统计量Si′,进行二重众数统计。

统计量Si′的统计数据中去掉simax,重复操作一重众数统计步骤,得到二重统计排序因子ai′,进行第二次排序。

综合上述两重统计,可以得到统计量的众数权重排序。

2.2.2 统计数据结果与分析

运用二重众数统计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处理数据边际离散而导致的平均化,针对本调查而言可以更好地获得广泛的认识观点。本文通过运用此统计方法,首先从劳动合同的签订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建筑行业环境和社会关注方面分析,确定各角度的重要性;然后在各个角度中进行细化考虑,确定各个思考角度内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①各思考角度评析。

进行首次众数统计,可以获得各个因素的统计排序因子ai,见表4。

为了从整体角度考量,各个角度的重要性,需要综合考虑。通过对数据综合考量,确定各个思考角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包工头角度>施工企业角度>农民工角度>建筑行业角度>社会角度,下面具体进行说明:

1)从排序因子分析而言,农民工角度中农民工法律熟知程度值较大,综合考虑,考虑其排序次优先于前两者。实际角度而言,这样排序也是较为合理。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中,包工头的存在为施工企业进行市场投机和法律责任逃避提供了可能。按法理而言,劳动合同的签订者该为实际发生劳动的双方。而处于中间地位的包工头截断了两者正常信息交流的路径,提高了中间操作的可能性,而使其在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影响比重较高。而施工企业影响效果高于农民工是由于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施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民工由于自身法律缺失、信息严重缺乏、维权力量差等原因处于劳动签订的被动状态,以此影响劳动合同签订的结果较低。

2)建筑行业角度和社会角度属于影响建筑农民工合同签订的外部因素,主要通过作用直接参与劳动合同的利益直接相关者而发生影响。排序结果虽然建筑行业角度优先于社会角度,从数据可以看出差别不明显,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分析可知,随着社会对于建筑业农民工的关注程度增强,会整体作用于建筑行业,有利国家和社会相关部门和成员进行建筑环境的改善,规范建筑劳动市场。

②各角度子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细化关键因素,需要对各考量角度的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首次排序因子的ai有相同值,则可以进行二次众数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5。

通过表5的分析可得:农民工角度的排序为:法律熟知度>维权意识>工作年限和技术水平>机会收益,提取法律熟知度和维权意识为关键因素;包工头角度排序为:包工头自组织程度>包工头诚信>包公收益和工期>包工头法律认知度,提取包工头自组织程度和包工头诚信为关键因素;施工企业角度排序为:企业资质等级>企业用工成本>企业承包预期,抽取企业资质等级和企业用工成本为关键因素;建筑行业角度排序:工会参与程度>法律完善度和政府监管>违法层层分包>劳务企业经营状态,提取工会参与程度和法律完善度和政府监管为关键因素;社会角度关键因素为社会关注。

3 结论及建议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是一个综合问题,是农民工、包工头、施工企业、建筑行业和社会多个重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文已经通过数据调查和处理获得影响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的主要途径建议如下:①应该着力增强建筑业农民工自身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特别是劳动合同及保险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建立提升农民工技术技能的有效途径。这是优先级的途径,是其他途径实现的基础。②应该正视“包工头”现象,合理界定“包工头”的法律地位,提高劳务包工队伍整体实力,促进包工队伍向劳务企业转型升级。这是政府和行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可一味以“包工头”违法而忽视此问题的存在。2014年建筑企业新资质标准降低了劳务企业的门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③施工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依法与建筑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提升自己的职业资质,依法规范自己在市场行为,杜绝非法挂靠,层层分包。2014年住建部对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政府应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补充和完善建筑行业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相关法律。2015年人社部出台的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全面覆盖计划,是对劳动合同的一个重要补充。

应该看到,前两条途径不畅通,后面的举措效果将不易达到。

参考文献:

[1]李大君.当包工头也遭遇欠薪[J].中国工,2014(1):37-40.

[2]潘毅.建筑工人劳动合同签订状况调查[J].工友,2014(4):14-17.

[3]李大君.“高新”下的艰辛――建筑工人生存状态调查[J].建筑,2014(2):6-25.

[4]吴书安.建筑农民工现状与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3(2):87-90.

[5]郭宇宽.“包工队”模式再认识:合约性质、制度约束及利益相关者[J].开放时代,2011(6):132-141.

[6]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制度取向[J].中国建设信息,2007(2):50-53.

[7]龙晓华,金维兴.农民工建筑劳务正规就业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0(6):19-21.

[8]林绍珍,许晓红.福建省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4(4):60-63.

[9]刘林平,陈小娟.制度合法性与劳动合同签订[J].中山大学学报,2010(1):151-160.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5

关键词:

建筑学;专业教育;美学修养;教学

当代建筑行业面临着一场革新,传统建筑思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结构要求,无论是设计或施工行业,都要重新调整原有的建筑构思。相对应的,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也要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性的专业人才。“美学与修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也是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将两者融合于建筑学专业教育具有可行性。

1建筑专业教育,融合美学修养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建筑学专业教育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另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教育需积极融入“美学与修养”,人类对于美的认识,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

2把握建筑符号,引领设计风格

图式与符号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不同图式与符号代表着多种多样的美术构思,呈现了创作者们独特的艺术思想领悟。基于当代艺术思潮的优化创新,“空间符号”在建筑创作作品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构建筑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语境条件,从新角度展现了古代地域美学修养的人文艺术特色[1]。建筑创作是为建筑空间装饰服务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空间符号与艺术语境作为建筑创作的核心要素,可以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从多个角度展现古代本土美学修养的个性特色。如何塑造出更加优越的艺术效果,在建筑创作领域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展现古代图符特色独有的艺术魅力,这些是古代图符创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3引入主流文化,提升美学涵养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历史对乡土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从创作思想到艺术实践均承载着历史元素。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传统艺术风格是建筑创作改革值得借鉴的,以室内传统风格为例,是指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室内风格。传统风格即一般常说的中式风格,欧式风格,伊斯兰风格,地中海风格等[2]。未来古代建筑创作要考虑“中西并用”模式,立足于古代本土艺术范畴,借鉴于国外先进的艺术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非主流文化认知度提升,建筑在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商业领域也开始研究建筑这一新事物。建筑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建筑艺术特征研究更加深入。建筑步入发展时代,基于西方建筑基础上进行艺术改造,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形式。

4体会民族思想,拓宽美学教育

“民族性”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倡导从自然生态美学角度出发设计建筑,把人工思想融入到建筑塑造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建筑事物才能与人们的审美要求一致,这是建筑民族性设计取得的优异成就。少数民族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色,展现了建筑建筑创作者们的勤劳智慧,为其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3]。少数民族在中国民族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少数发展关系着56个民族发展,这奠定了少数民族人工造景的民族化特性。简单来说,少数民族人工建筑都是围绕着本民族习性设计的,大小建筑都是本民族设计人员进行构思、创造。例如,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内外建筑结构布局形式均是按照民族需求开展,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主义色彩,这类人工建筑呈现出了民族团结主义精神的一面,把民族风格带入设计领域。少数民族地区建筑设计流程复杂多样,并且会随着设计方案要求不断地调整思路,时刻改变着建筑方案的原始风貌。必须要求建筑自然化设计做到“协调统一”原则,对土地、建筑、植物等实施一体化改造,可通过人工手绘图进行初步设计[4]。创建最佳的现代建筑组合模式,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建筑美具有多元性,在建筑的地形规划中必须遵循建筑美的法则,符合少数民族审美标准,符合现代建筑自然化标准,这样的建筑设计才符合时代要求。

5联系社会需求,发扬生态美学

在“生态化”思想指导下,我国建筑设计开始走“生态风”,生态建筑工程受到了业界的一直追捧,充分展现了生态建筑特有的艺术文化内涵。总体来说,生态建筑具有自然性、文化性、主观性、地域性等特色。建筑创作者思维是活动的,现代建筑自然化设计也要灵活多变,在不同环境下塑造出不同的建筑效果,最终少数民族建筑设计方案才是成功的,这要靠建筑创作者个人参与建筑编排与优化处理。“自然性”强调了现代建筑地域性特点,尤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是自然化设计不可缺少的原则。设计人员要根据地区的地域情况,编制符合地理环境的建筑布局方式,尽可能建筑立最原生态的自然建筑,稍微通过人工改造便可形成新的风景。“文化”是无形的,但可以通过有形事物展示出来,现代建筑就是生态文化的实物表现,一切建筑都按照传统生态文化设计出来的。文化理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主要利用建筑构造与布局编制工程方案,把艺术思想与文化思想相互融合起来,这是现代建筑文化价值的综合表现[5]。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文化也象征着民族精神,一些典型的生态文化内涵扩大了设计的宽度,“团结、和谐、美好”等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均有表现。“地大物博”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特色,不同民族也有其地域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必须遵循地域环境要求。

6结论

总之,建筑学专业教育是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全面提升建筑专业教育质量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基础。基于“美学与修养”思维指导下,建筑教育要从多个领域展开工作,不断融合民族特色、设计思维、生态美学等先进概念,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代建筑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金景春 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田勇.基于有效目标的中国建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张舒扬.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馆设计思路探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9.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6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大工地》在导论部分直接以一个非常具体、普通的建筑工人“老徐”的悲惨经历为开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给读者呈现出建筑工人的悲惨境遇,本书用这样巧妙的结构性安排是为了引出本书的中心议题“建筑工人”。紧接着在大工地上的农民工这一节开始从宏观层面整体性的介绍建筑工人残酷的生存现状,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这种极端的反差对比,更加突出了“建筑工人”的悲惨境遇。

进行社会学研究,如何恰当选题对于整个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者潘毅和她的团队之所以选择建筑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建筑业农民工从事着目前公认为最脏、最累、最具有高危险的工作,绝大多数建筑工人至今连一份合同都没有,甚至没有保险,缺乏安全防护措施,超强度劳动和工作条件差,甚至有时候拿不到工资。选择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此外,在关于农民工研究的海量文献里,专门针对建筑工人的文章屈指可数,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同样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提出研究问题之后,作者开始把研究过程当中的基本概念变量一一引出,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经济改革”、“城市主义与消费革命”到“无产阶级化与马克思”、“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等,并选取马克思与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揭示问题的同时逐步展现出本书的行文逻辑,《大工地》开篇导论部分直接引出“建筑业农民工”这一主题,之后开始将文章以历史演化发展的方式逐步、渐进的剖析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二、研究的逻辑思路

《大工地》第一章又是缘起于作者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过的一个地方――“河北尧村”。同样,作者在此处采用以小到大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本书所提到的“建筑工人阶级化形成”的大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建筑业农民工的研究就更具有合理性。从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再到我国推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从我国农村改革陷入困境,再到工业化、城市中心主义走上改革的舞台,作者采用历史发展的方法去分析“建筑工人无产阶级化”的历史合理性,甚至作者还引用了“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阐明这一趋势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作者还运用波兰尼的“双向运动”模式,采用对比比较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找出了国内问题产生的特殊性。

《大工地》在第二章开始分析“建筑工人”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背景和重要原因,即城市化加速、地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扩张。同时,作者引用大量的数据来描述,在地产资本的超常规扩张情况下,城市富豪的不断催生,以及建筑业工人生活的极度艰辛这一现状。

《大工地》在第三章进一步揭示“建筑业农民工”艰苦生存现状的根本原因即“半无产阶级化”。作者在此章采用的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除此之外,因作者考虑到中国新兴的工人阶级有其独特性,增加了“户籍制度”这一因变量共同参与分析无产阶级化的合理性,也因此分析了“半无产阶级化”形成的原因。紧接着,作者又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再生产的理论开始进一步的探讨建筑工人艰辛生存境地的具体原因。还通过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论证建筑工人生存艰辛的特殊性以及当前政府在解决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现状过程中的缺位。

《大工地》在第四章开始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半无产阶级化”下建筑业农民工悲惨生存境遇的原因,就是“分包制”的实行。其实关于分包制,在历史上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演变异化,使其逐渐的成为剥削工人的手段。作者因此通过历史性的对比分析出当前我国相关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

在文章最后,《大工地》在具体剖析我国建筑业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合理的推论出在建筑工人与资方的不断的劳资纠纷的斗争演化中,建筑工人这一新兴的无产阶级的诞生,很显然,这一推论是合理的,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然而,作者在推论出新兴的无产阶级这一结果的同时,对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并没有提及,这也是本书在研究过程中的缺陷之处。

三、研究方法

《大工地》是一部典型的社会学实证主义著作,研究过程中采用实地研究(田园调查)的基本方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作者和她的团队亲自走进工地去进行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本书摆脱了空洞的数字和抽象的描述,还原了建筑工人生动鲜活的形象。正像文中提到的,“从2007年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在最初桃源村工地调查的基础上,又扩展到了北京周边四个工地,直接接触了上千名工人,深入访谈了上百名工人。访谈对象主要是男工,也包括少量女工,既有技术工人,也有小工,涉及木工、钢筋工、水泥工、抹灰工、水管工等几乎所有建筑工种”。除此之外,本书的作者和她的团队还访谈了大大小小的包工头、公司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工人,理解建筑工地上的劳务关系,他们还在农忙时,随同建筑工人一起回到他们的家乡。

四、研究的创新点

1.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视角

从本书的研究逻辑中,潘毅博士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去分析建筑业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建筑业农民工悲惨境遇的原因,阶级分析法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利益对立的结构性基础,强调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劳资冲突。潘毅博士在书的最后一章提到,“大工地是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变革的产物,它揭示了三十年改革所造成的全部社会冲突和矛盾。在大工地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以地产和建筑资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到来和迅速膨胀,另一方面,我们也见证了建筑工人在大工地上艰难挣扎求生存的苦难,以及一个新兴工人阶级孕育的艰难历程”。在理论界,本身研究建筑业农民工的文章书籍就少,利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章书籍就更少,《大工地》不论从研究主题上看,还是从研究视角上看,在理论界都算是一种创新。

2.研究过程中未作到价值中立

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是提倡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应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别要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学的参与观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但我们在阅读《大工地》的过程中,却很明显的意识到作者是很同情这些弱势群体的。潘毅博士在书中也提到,“我们更自觉地反思和批判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中立的原则,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之间不应该是单纯的信息提取和索取关系,尤其是农民工的研究,研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回应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和困境。因此《大工地》作为一部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在研究过程中并未作到传统的价值中立,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总之,《大工地》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副鲜活的建筑业农民工生存图景,该著作采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为我们分析了建筑业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人阶级产生的背景和合理性,同时也深入分析了造成建筑业农民工悲惨现状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论是考虑到该书的社会现实意义,还是考虑到该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大工地》都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社会学著作。

参考文献:

[1]潘毅,卢晖临,张慧鹏.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潘毅,卢晖临,严海蓉等.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J].开放时代,2009(06).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7

工民建,又称房屋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建筑工程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工民建的顺利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总所周知,现在,钢结构的运用在工民建中非常普遍,在整个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运用的意义也非常重大。本文正是通过分析民共建中钢结构的运用的意义以及具体技术的运用状况,并针对工民建工程中的钢结构运用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创新态势做了相关的阐述,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工民建工程中钢结构运用技术及方法的健康发展。

1.概述

1.1工民建含义及发展概述

工民建就是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结合,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简称,它属于木工程的一个分支,故又称为房屋建筑工程。作为一个学科来说,工民建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民共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房屋建筑的实体;二是指建造房屋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包括房屋的基础理论和研究,通常也涉及房屋的规划、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确定、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与控制等。

民共建专业的研究对象就是房屋建筑,这个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涉及多种自然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结构等,除了这些技术性的学科之外,还涉及工程管理、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经济及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繁杂,涵盖面非常广。

工民建专业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与、经济管理、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联系紧密。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屋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多个方向。

相对于整个土木工程来说,房屋建筑工程是所见数量数量最为庞大的一部分,在整个建筑行业都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国民经济中投入非常大的一个领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工民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人们生活居住和工作生产需要的场所。纵观真个行业发展,未来,建设安全、经济、适用、美观、抗震、节能、环保和智能的现代化建筑将是整个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房屋建筑将会集众多科学领域之所成,糅合力学、美学、材料、设备、电气、控制等学科,多种学科交叉、综合,民共建的未来发展必将突破传统,愈发完善,将为我们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环境。

工民建在全国建筑工程中的比例极大,其地位举足轻重,其领域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石。当然,如此庞大的工程体系发展必将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其中钢结构的运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在工民建中运用好钢结构也越来越成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共同课题。近几年,工民建中,钢结构运用技术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工民建工程中的应用也逐渐趋于广泛。

1.2钢结构含义及特点

一个国家,钢结构建筑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达程度。而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显著增长,国力明显增强,随之而起的就是,我国钢产量成为世界大国。国家也在建筑中提出了要“积极、合理地用钢”的口号。再也不用限制用钢了,少了“限制用钢”的束缚,钢结构建筑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增多。

特别在奥运会的推动下,也就是2008年前后,我国出现了钢结构建筑热潮,以及更加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钢结构建筑迅猛发展,建成了一大批钢结构场馆、机场、车站和高层建筑,其中,有的钢结构建筑在制作安装技术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如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建筑。

钢结构优势明显,其他结构,例如钢硷结构,砌体结构等,与钢结构相比就相形见绌了。钢结构具有其它结构(如等)无法比拟的优点。钢结构材料强度高,材质均匀,各向同性,变形性能好;构件加工简单,运输、连接和安装方便;结构自重轻,柱断面小,易于改造,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正是因为这些难以取代的优势,决定了钢结构拥有最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极好的发展前景。

2.钢结构运用于工民建工程的优点

钢结构是由型钢和钢板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铆接而制成的工程结构。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钢结构自重较轻 、钢结构工作的可靠性较高 、钢结构易腐蚀、钢结构耐火性差 、钢材的抗振(震)性、抗冲击性好钢结构室内空间大、容易做成密封结构、钢结构可回收利用、钢结构工期较短、钢结构制造的工业化程度较高 、钢结构可以准确快速地装配。

考虑到钢结构这些不可代替的特点以及土木工程对现代化社会改造的积极意义,若依旧采用传统混凝土材料形式则会影响到工程结构的性能。当然伴随着我国土木工程改造活动的广泛开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在土木建设中得到了全面的运用。

钢结构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是土木工程建设的改良构造,其利用高性能的钢筋结构建立组合体,满足了大部分土木工程的建设要求:首先是安全性,混凝土材料使用一段时间会出现多种病害,而钢结构土木工程的病害发生率较低,可长期使用。其次是经济性,不仅在结构性能上优势突出,钢结构在成本投资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早期的土木施工工艺,建设的成本投资较大。而钢结构使用高性能钢材,在结构组合上更加简单化,同时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的消耗,为施工单位创造了更多的收益。最后是抗压性,钢结构是不同型号钢筋材料组件的构成体,其在抗压抗震方面的性能优势要强于混凝土结构。

3.工民建中运用钢结构的安全措施

诚然,安全问题应该为工民建的首要问题。企业应该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可以以项目经理为安全施工第一责任人,对现场的安全施工全面负责。首先自上而下,设立各级安全负责人,施工队长、安全文明管理员、组长安全员层层负责,切实地将安全施工落实到实处这样明确安全施工责任,责任到人,有力的保证了施工的安全进行。另外更要注意贯彻国家劳动保护政策,严格执行本公司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和规定。

4.结论

总之,工民建工程的施工建设,需要各项完备处理措施技术的有效支持,钢结构作为其中一项意义非凡的技术来说,对于工民建整个工程的迅速、安全的进行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这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更关心民生。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频发,建筑安全问题也提到了日程上来,工民建中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工民建工程的规模越大,工民建施工的技术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引入创新施工工艺,想办法优化实践处理效果,努力提升工民建工程施工建设水平,进而创设显著效益,保证工民建工程建设的稳定、良好与持续发展。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8

1.引言

工民建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等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尝试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到工民建教学中,即“工”+“学”或“学”+“工”的教育方式,试图解决以往建筑理论课程中的通病。

2.“工学结合”溯源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取得飞速发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之类的名词也和职业教育一起方兴未艾。其实,“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类似于半工半读的形式。有了这么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能更好地得到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以学习技能为学习目标,而学校则以实践检验作为教育目标。学生在企业既工作又学习,还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这类学生要接受来自企业与学校严格的双重考核。

“工学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一个“合作教育协会”。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便是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而工学结合这个名字也就被完全确立了。由于这种办学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3.“工学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关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被普遍接受。这是因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既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然而,受培养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更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却更新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

(2)“产、学、研”体制有待建立完善,工民建的教学还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学生实际上在工地参加工程实践机会并不多。

(3)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因此没有足够的理论作为工作实践支撑,这也就影响了在实际工作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脱节,大量学生的建筑设计作品没有内容,都只能是一些极为表面的文章,或者只会按照建筑规范去硬套。

(5)课程作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忙于应付各自独立的作业,而这些学习往往都是盲目的。因为作业与作业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知识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6)需要创造更好的专业办学条件,大多数工民建专业理论课程所配备的教学设备还是黑板和粉笔,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也没有足够的专业书籍采购,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工学结合”,不是牺牲理论课程的教学来换取建筑实践教学的。相反,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就像一条空中通道,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互连通、紧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着的体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非常美妙的效果。

4.“工学结合”教学的合理性

(1)工民建本身的特点符合实施“工学结合”。众所周知,工民建向来是综合学科,是实现人文艺术内容与制作形式的统一。其本质是以适于人们居住和生活实用为目标。因此,对于工民建的研究,其研究者自身就必须客观、全面,否则片面强调建筑设计的技能属性,或一味强调理论性,便会阻碍建筑专业的发展。因此,工民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以“工”+“学”的观念与形式出现。真正的工民建专业教育只有从建筑本质出发,才能实现属于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教育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需要实施“工学结合”。因为中职学校在中国都还是年轻的院校,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多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工民建专业也不例外。在现在的建筑理论教学中,学科内容之间缺乏必有的逻辑联系,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和补充,割裂了学生对事物整体性或全面性的认识、思维和创造,结果是:工民建理论课堂上似乎什么都在学,但什么都没学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通过工学结合途径。工学结合所倡导的认识观,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工民建人才。

(3)职教建筑专业的特点需要实施“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工民建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它在整个专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可以使当前的专业学习更加完善。通过工学结合,在学生奠定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由此可知,“工学结合”相对于职业教育建筑理论课程来说,应该更为需要,也更为重要。“工学结合”不仅改变了各课程的组织形式,而且是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成果。

5.“工学结合”的建筑理论教学改革的应用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工民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知识点介绍得简明扼要,语言通俗,层次脉络清晰,不要有过多高深刻板的理论,让学生能获得相对初级知识储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措施,供参考如下: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进行技能课程的现场教学。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例如: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内实验室,要求学生按照已画好的图纸和任务单进行梁、板、柱的钢筋绑扎。梁、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多长,先计算出来,然后用粉笔画好,请老师验收,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板按照“验收规范”来进行绑扎,板中部要求采用跳扎。所有的都绑扎好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验收,不合格的重新返工。利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

(2)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毕业设计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工民建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训练课,是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学习汇报,能训练学生把几年来学到的专业知识合技能通过独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上的指导,而对于综合运用实践知识和功能则要求进行设计技巧分析,解决完成设计的具体细节问题;经过指导老师启发式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构设计和绘画等内容,必要时给予指点;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对原则性问题进行审查和提出意见;解疑时着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熟悉设计规范及设计手册的能力、熟练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清教学计划的核心作用,突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教学计划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课时有限,课程多、内容多的矛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工民建专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可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在“建筑构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定额与计算”等课程上有所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工民建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手段,也是“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加大实验教学比重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技术含量,把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1.1 质量控制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首先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首先是领导者的综合思想素质,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施工企业领导者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人的因素贯穿于每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决定性因素。

1.2 材料因素 把好材料质量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采购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熟悉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具备一定的材料质量鉴别能力。随时掌握材料造价信息,招标优选供货厂家。按照合同和施工进度的要求能及时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严格执行材料试验、检验程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1.3 设备因素 机械化程度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代表着施工企业的实力品牌和施工水平,也体现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单位和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施工设计方案、建筑技术和设备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类型和性能参数。

1.4 环境因素 施工企业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有利的环境要利用好,不利的条件要考虑到,重在预防和防治,防治措施要得力有效。

1.5 安全因素 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制度,配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员,文明施工;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经常检查监督,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只有抓住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才能稳定施工队伍,不影响工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2.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

2.2 严格技术标准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2.3 严格检查隐蔽工程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3.1 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 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3.2 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3 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4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4.1 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

4.2 分部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

4.3 单位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5 结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的实际工地施工实践,对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谈的自己的看法。总之,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道关,要精心施工,才能打造更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质量观念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用知识用技术武装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胡海清.当代工业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峰岚.现代工业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7(11).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10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例11

工民建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员、资料员和技术员。因此,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建筑工程基础》是中专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又是后续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的引领性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校在工民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建筑工程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专学生的质量普遍偏低。

随着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专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入学者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继续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水平差距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只是将获得中专毕业文凭作为最终学习目标。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加上部分学生对工民建专业不太感兴趣,而且《建筑工程基础》又是工民建专业的第一门专门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专《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相对较少。

现行教材中,内容编排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例如在相应的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深入,而建筑力学的知识与工程结构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够紧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工民建专业《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应与高职高专专业使用的教材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同样的教材,对于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来讲,部分教学内容涉及过多、过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3.《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少,很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讲解透彻,部分内容因为学时的限制只能删掉或一带而过。而《建筑工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的学时数。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未来工民建专业的技术人员,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建筑结构理论知识。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技术性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建筑识图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知识,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知识。因此,《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剔除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有所侧重和取舍。“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为就业做准备,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努力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的教学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去校内实训基地参观学习,采用现场教学观摩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对《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提高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需要学校、系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本质上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培养出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自龙.工民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38-139.

[2]段作草.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