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汉语负迁移论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7:06

汉语负迁移论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1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会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根据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成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某些困难。而减少这种干扰因素和困难的方法除了避免负迁移,还可以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在中国,英语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二语言,本文就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力求正向引导的方法以减少英语学习中由汉语负迁移造成的干扰因素和学习困难。

一、汉语负迁移的原因及表现:

1.语音方面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对语音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差别较大。

首先是发音部位的不同,英汉语某些音素十分相近,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音素,正是因为这样细微的差别,容易使中国学生用汉语中的音素代替英语中的音素,比如:英语中/v/的发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英语者,容易借用汉语拼音来记忆英语造成负迁移。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其次是语音语调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一个是声调语言,一个是语调语言。在读一个单词的时候,中国学生很容易将单词自行用汉字的读法加入语调或者改变重音。在读句子时,英语语流中常常会出现连音、略读、增音、同化等形式,而中国学生也会使用汉语的读法将句子分割开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使句子失去了重读和弱读之分,变得很僵硬。语法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法很多方面不相同,这是造成汉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变化,而汉语中只会用量词修饰名词来表示复数,这就会使中国学生忽略了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变化;英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汉语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决定代词是主语还是宾语,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主宾不分;英语中的冠词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之分、句子结构中会出现宾语提前的情况、从句的使用和一些特殊句式、特殊语法现象,所有这些都会给中国学生制造困难,造成汉语负迁移。

2.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较少,但是毕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同一概念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会有不同的引申义,而同一概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a lucky dog在英语中指“幸运儿”而不含有汉语中“狗”的意思,而汉语中说“胆小入鼠”,英语用来表述这个意思时是用“as timid as a hare”而不是用“rat”等表述“老鼠”单词。这方面的负迁移主要是受语言形成时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原因的影响。

上述是汉语负迁移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原因和表现,而这些负迁移是不可回避的,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二、汉语负迁移的正向引导

1.从背景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有所了解。人文背景的了解显然会使学生在词汇概念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尽量减少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2.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有意识地使用英语到无意识地应用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这个语言环境要从口语、翻译、写作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在英语环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熟练英语的发音部位、语法规则及词汇意义,逐步在英语和汉语中建立分割线克服汉语的干扰。学生语言应用越多,语言技能就越熟练,就越容易克服汉语的负迁移。

3.加强英语文章的背诵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语言习得。背诵的文章越多,学生熟练使用英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背诵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熟练使用,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毕业论文,母语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促进其英语学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4.有目的地对容易出现汉语负迁移的众多方面逐个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论是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方面,这个工作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重复进行,以重复刺激学生记忆,即使是在非强化训练期间,也要对学生的输出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以加强学生克服汉语负迁移的意识。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实践证明,汉语的迁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促进学习的正面影响又有阻碍学习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阻碍学习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怎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减少母语的阻碍,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91-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英语写作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很多。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把汉语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这就势必会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产生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也就是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负迁移会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带来影响和干扰。能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阻碍或干扰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因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出现的还是母语负迁移现象。

二、母语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迁移理论

语言负向迁移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拉多,他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在二语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同时在语言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来自于Bloomfield,他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对语言和语言学习作了详尽的阐述。随后,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do, 1957)、标记理论(marked theory) (Kellerman, 1979, Zobl, 1984)和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被用于母语现象的研究。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关它的定义是很有争议的。目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概念是:“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母语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负迁移则会起到阻碍作用。母语负迁移除了知识的迁移外,还有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迁移。所以在对待母语影响的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尤其是母语思维负迁移对大学生写作的影响。

三、英语写作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和对策

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语是一种注重意合的语言,语句流散、疏放,上下文常常缺乏紧密、明显的句法逻辑关系,有东方人的含蓄、随性之美;在汉语的语句中没有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数和态的一致,谓语动词也无须随时间和语态而发生词形变化,主从句之间没有明显的语句连接词,句与句之间注重内部逻辑的隐性连接(covert coherence)。英语无论是从词汇层面还是从句法层面都要求形式的一致和逻辑的严谨,英语中的时态、语态及名词和动词的单、复数形式等都要通过助词或词尾的曲折变化来体现,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注重显性连接(overt cohesion)体现出西方人的严谨之美。在写作训练中,如写作者不能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就会在英语中找出与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对等词汇,并用他们熟悉的汉语句法结构来组织英语句子,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从而导致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

外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学生的写作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与母语的思维模式和中西的语言文化差异有关。帮助学生避免和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汉对比分析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既不完全依靠母语,也不全盘否定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影响,教学中注重母语和外语的比较,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和差异,通过重点讲解或操练等形式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移带来的困难,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为外语教学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讲解词汇时注意让学生区分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了解词汇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在写作练习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先从篇章入手,写作难度最好由浅入深,句型也要有梯度的从简单句逐渐向复杂句过渡,并最好在每次写作之前提供带有相应句型的英语范文附带教师的句法讲解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英语思维,最终消除母语负迁移对外语习得的影响,在目的语学习及习得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

四、结束语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3

由于英语翻译涉及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因此,要做英语翻译工作,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其实践工作,以减少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大家的英语翻译能力。

一、翻译理论的定性

曹明伦教授从三个方面对翻译理论作出了定性说明:(1)翻译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共性,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翻译理论除了认识到这种共性外,尤其要认识到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其本身的特性和规律;(2)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翻译理论往往会从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种层面各个领域去研究翻译行为及结果;(3)翻译理论自身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因为翻译实践总会按照其自身规律发生和发展。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跨社会、跨文化、跨语言,翻译的过程不但是语言转换,还反映了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翻译实践和理论指导息息相关,应用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纽带,因为翻译实践活动是由应用理论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的。有学者认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项,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界定翻译对等的本质和条件”。因此,应用翻译理论充当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因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是由应用理论是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的为了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应用理论部分的问题就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寻求相等关系,并转变原文中的句法结构。翻译理论也可反过来用于翻译实践工作,因为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的可行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翻译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理论是直接与翻译实践相联系。

三、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在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母语负迁移,是指作为源文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结构等方面所具备的差异性,会阻碍对目的语的准确翻译。以下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分析了母语对英语翻译负迁移主要表现。

(一)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在英语的翻译实践中,要想准确地对英文进行翻译,把英语源文的韵味转译到汉语中,我们需要对英语原文的基本意思作充分的把握,而我们要充分地把握英语原文,必须对英语中的基本词汇进行充分的理解,这是取得良好英语翻译效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现实英语翻译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对各种英文词汇的错误理解,没有正确地把握原文词汇的基本含义,简单地把目的语中的词汇一一地对应于原文的词汇。当然在英语翻译的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英汉词汇可以进行直接的对译,例如,一些简单的词汇、成语、谚语,它们之间在意义比较地接近,比较容易把握和理解,可以直接地把它们转译到目的语中去而不会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风格。比如,“He is yong and handsome”把它直接翻译成汉语就是“他是个年轻而英俊的小伙子”。但是,在大多数的英汉词汇中,词汇的基本涵义有时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由于英汉词汇其民族风情、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英汉词汇之间,有时候找不到意义接近的词汇去与目的语相对,目的语词汇在在表达的意思上非常的模糊,目的语丧失了原文词汇的基本信息,造成负迁移。例如,英语中的teenager表示的是13到19岁的青少年,而在汉语中就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能够表达出这个意思。还有在平时的英语翻译实践中,我们很容易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good stdudy and day day up ”,这就是典型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把母语中的表达习惯直接套用到目的语中。

(二)句法方面的负迁移

英汉语在句法总体结构上基本上一致的,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主谓宾”式,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他们之间的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形”和“意”上,英语比较注重句法结构的形合,靠的是语法结构,而汉语比较注重的是意合,在句法结构上靠的是用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起来,因此,在句法结构上我们容易看到英语句法结构比较紧凑严密,而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简洁明了。只有了解英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在英语翻译实践中,遵循各自的句法结构,根据原文的句法结构在目的语上重新做排列组合,形成目的语表达习惯上的逻辑,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对原文的这个句子结构作颠覆性的调整,在英汉语结构上作出重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句法结构上符合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符合各自语言表达的民族心理习惯,不然就很容易出现英语翻译中句法方面的负迁移,在译文中出现汉译英化或者英译汉汉化的句法结构,译文让人读起来晦涩难懂,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也丧失了原文的表达涵义。

在英语翻译实践中,举个比较常见的句法方面的负迁移。今晚,很多人参加了这次聚会。很多人会把它翻译成“Tonight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attended this party”。译文出现了明显的汉译英汉语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作者没有收到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简单地把汉语中的对应词套到英文的词汇中,而忽视了汉英之间在语法结构以及排列顺序上的差异,正确的译文应该是:“Tonight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who attended this party”。

(三)篇章结构方面的负迁移

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只有充分把握好原文、有效地落实原文,才能取得英语翻译上的成功。因此,我们在英语翻译中,在充分了解、把握好英汉词汇方面、结构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还要从原文的整个篇幅结构上去把握文章的意旨。英汉两种语言,在文章篇章结构上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都是每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又表达一个主题,而文章的整体结构上,每个段落的主题又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引领起来。虽然,在英汉两种语言,在文章段落的结构上基本一致,但是对文章中的篇章结构以及对段落实现的要求方式却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必须对英汉语在篇章结构上的差异,对篇章结构、对段落进行必要的适当调整,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紧密,在翻译的效果上,既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又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避免英语翻译实践中,篇章结构上的负迁移。

四、英语翻译实践中避免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以上我们深入地探讨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对英语翻译造成的消极影响,作为英语的学习者与实践中的英语翻译者,在了解母语负迁移对英语翻译消极表现的基础上,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避免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首先,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对于英汉词汇的涵义,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各种英汉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尽可能地避免词汇上的负迁移。各种词汇的涵义会因其所处的不同语境而不同,特别是英汉词汇,由于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心理习惯,和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英汉词汇在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上必然会体现出各自文化差异。我们只有认真地在英汉词汇间对于那些大同小异,小异大同,形同意异,意同形异的词汇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对英汉词汇的文化涵义作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各自民族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提高对各种民族文化认同差异上的灵敏性,避免英语翻译实践中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其次,在英语翻译实践中,还需要对英汉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了解英汉在句法结构上的异同,特别是英汉之间不同的句式之间的差异,避免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在句法方面发生负迁移。只有深入地了解英汉句法结构间形合和意和之间不同,了解英语句法结构上的严谨紧密和汉语句法结构上的简洁明了,才能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对了解好原文的句法结构,对目的语的句法结构进行必要的挑战、排列、组合,把原文的句法结构准确地转译到目的语的句法结构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更深的层次上,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英汉语之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和语言思维表达上的习惯差异,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翻译上的错误,减少母语的干扰,避免英语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的发生,确实提高英语翻译者抵御母语负迁移能力的提高。

最后,在英语翻译实践中,我们还应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翻译思想,避免断章取义片面地了解一个篇章的观点,忽视对文章思想观点的整体把握,而导致对原文的词汇、句法和段落上的误解和误译。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充分把握好原文、有效地落实原文,从原文的整个篇幅结构上去把握文章的意旨,理解好文章中的篇章结构以及对段落实现的要求方式的差异,把握好译文的中心思想和译文上下文所指代的关系,对译文的篇章结构、对译文的段落进行必要的适当调整,使译文的结构更加完整,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紧密,在译文的效果上,既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又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避免英语翻译实践中,篇章结构上的负迁移。

五、结束语

英语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不但是艺术的锤炼还是加工艺术的表达和再现。所以,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才能学习和研究好英语翻译。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才能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认识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泛性和应用性,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异同,避免英语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的发生,提高英语翻译者抵御母语负迁移的能力,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雯.论功能翻译理论的价值标准及方法[J].才智.2008(01).

[2]李金凤.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3]何爱红.英语语篇的词汇衔接与翻译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4]舒敏.浅谈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0(05).

[5]尹鸿涛.浅析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10(04).

[6]法小鹰.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翻译学习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4

 

一、引言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正迁移,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那些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二、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二语习得指除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它可以是第二外语的学习 ,也可以是第三外语的学习。Rod Ellis 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阐述道:“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外语。母语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学习。例如 ,学习者可能不是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中 ,而是回避运用母语系统中所没有的那些规则。或者 ,还存在着语言性限制条件 ,以此决定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哪些差别会构成学习中的困难 ,从而使迁移仅在某些语言条件下产生。或者 ,学习者会将母语作为知识源 ,有意识地从中借用 ,即通过翻译来改进其语言运用。”

由此正迁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当母语和二语有相似之处 ,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有积极的帮助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而在有差别之处 ,迁移便起负面作用了 ,即负迁移(刘升民,张蓥.2003:78)。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会受到汉语的这种正负迁移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且分属不同的语系。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Fromkin and Rodma. 1998, 28 )。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由于其母语知识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必然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 ,中文拼音系统和英文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l、m、n、f、w、ei、ai 等发音。这就意味着中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好相关的英语单词而将节省时间去学好陌生的音标如 j、dz、tr 等等。再比如 ,汉语和英语里面都有[a:]音 ,所以中国学生在发 bar , car , dark 等音时就比较容易。

由此可见与目标语相似或相同的母语发音加快了目标语的发音学习进程。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英语中一些词或词组 ,secondhand(二手的), hand in hand(手拉手) , as white as snow (洁白如雪),high and low(高低贵贱的人),atall hours(在任何时候) , 跟汉语的词义比较接近 , 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容易记忆 , 这样同样可以促进二语学习 , 提高二语习得效率 , 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法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请看下面的短语和句型:Inmyopinion;Do you want ? I wishI can ;I can’t wait for。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些短语和句型就容易掌握 ,这正是因为这些短语和句型与汉语结构相似。

又如,英语和汉语的陈述句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请看下面一组句子:我是一名大学生(I am auniversity student );昨天我们举行了晚会(Yesterdaywe had a party );这一消息真让我们高兴(Thenews made us happy);他买了一台电脑(He bought a personal computer)。与汉语中正好一致。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正迁移,根据语言分析法之一的形态分类法(其根据是简单陈述句中基本句子成分—主、动、宾的放置),中、英的简单陈述句属主—动—宾型。示例如下:

中文: 我 喜欢 猫。

主(S) 动(V) 宾(O)

英文: Ilike cats.

主(S) 动(V) 宾(O)

通过分析以上中英的简单句,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基本句子成分的放置为主—动—宾型,因而它们属于同一语言类型,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掌握此句型时,则比较容易。

这些现象表明 ,每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具有合乎逻辑的共性。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比较容易,这同样证明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 ,是指由于套用母语知识学习第二语言所带来的负作用 ,从而干扰新语言的学习。负迁移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同样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 ,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 ,因此 ,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 ,于是 work 被读成了 worker ,bet 被读成了 better。

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如[θ][∫]所以 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nk][sin][sai] 。再者 ,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 ,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 ,因此 ,在读英语辅音簇时 ,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 ,所以 ,flyflai 容易被读成[f?′lai] ,little [′litl]容易被读成[lit?l] 。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 ,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 ,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其次正迁移,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语习得中 ,词汇负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词迁移现象比较复杂 ,类别也较多 ,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 ,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说来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 ,而外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级水平者 ,往往会从词义角度出发 ,把词汇对等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如:rainingchickeny(落汤鸡),heavily ill (病得很严重),some eat things (一些吃的东西)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small school (小学) ,How’s your body? (你身体怎样 ?)

第二 ,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 ,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尽相同。如上文出现的“raining chicken”,中文表达能唤起人们的同情感,在英文中却无形象联想表达 ,而用一个动词词组“soakedthrough”表示;而且 ,单独的“chicken”一词 ,中英文的联想含义相差甚远 ,在英文中“chicken”是懦夫、胆小鬼之含义 ,中文里“鸡”却表示从事色情行当的女子。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方面语法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 (S) +谓语( V )+宾语(O) ,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又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为:

第一 ,汉语为无标记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 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 ,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对英语初学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 例如:

You is my favorite teacher.

You teach our how to do a human.

She see me very happy.

第二 ,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 Chinglish的句子:There are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有许多旅游者到那儿游览)。这里学生受汉语影响 ,将 there are many tourists作为主题,visit there作为述题 ,所以出现了句法上的错误。

另外 ,英语的冠词、被动句、定语从句的用法也是容易受汉语干扰而出现错误的地方。

五、结语

由此可见,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二语习得者是十分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方面的归纳总结,能对我们正确认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二语习得者尤其是母语是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外语时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逐渐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升民,张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J]. 交通高教研究,2003,(2):78.

[2]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2006,(2 ):60.

[3]缪肖雨.二语习得中母语良性作用之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81.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5

1. 引言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能忽略已有语言知识对新知识的作用,即母语的影响。习得者将母语中的某些结构移植到目标语中,就是母语迁移现象。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干扰了二语习得。如学生的发音带地方口音,说出像I very like you等汉语式句子。外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极力避免使用母语,要是使用会被看做没有水平的表现。母语必然会参与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母语负面影响说”或“干扰说”都有片面性。

2.母语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迁移理论指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表达的一种现象。60年代,语言学家Lado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主要观点为:(1)二语学习者学习的困难程度与母语之间的语言差异程度存在直接关系;(2)困难多以错误的形式出现,难度越大,犯错误的频率越高。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影响,语言迁移理论遭受来自实践、理论和研究等方面的批评,失去了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自8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重新得到发展,特别是随着中介语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迁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它被视为语言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策略,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人们从心理、语言及社会的角度深入和全面探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后来,Ellis提出“导致外语学习中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1](206-210)”。在这之后,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做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2](70-71)。目前,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3.母语迁移的分类

母语迁移按母语给二语学习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固有的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帮助促进作用;负迁移即干扰,是指已有知识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

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当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同源词时(如英语和法语之间),正迁移便会在学习者词汇习得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相反,负迁移使学习者在母语影响下难以掌握地道的外语,可能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套用,从而产生语用错误。母语干扰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石化现象”,即一种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3](50-51)。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出现石化现象,他的语音、语法和语用表达就会僵化。

4.母语迁移现象

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下面从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举例说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

4.1语音层面的迁移

语音层面的迁移主要指母语在发音习惯和发音部位上的迁移,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发音技能的迁移。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这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共同音素,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若学习英语就能轻松掌握这些共同的音素。英语中还有许多汉语没有的音素,造成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语音困难。如:汉语学习者通常会把“that”中的/?奁/发成/z/,“decision”中的/?廾/发成/z/,因为汉语中没有/?奁/和/?廾/音素。又如:汉语发音中没有辅音连缀,所以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说英语时,在读辅音结尾的英文单词时往往会拖音,如将desk/desk/读成/desk/。喜欢在辅音连缀间插入一个元音,把glue/glu:/读成/glu:/。

4.2词汇层面的迁移

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词汇层面的负迁移可分为三个方面:词性、词义和词的搭配。汉英两种语言,汉语不像英语有词形曲折变化,学习者把一些汉语搭配迁移至英语中,对英语词性的敏感度低,常常犯词性误用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形容词、动词、介词等的使用上。形容词错误常见于含有be的系表结构中,学生误将形容词作谓语,be动词缺失;动词错误主要体现在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上,学生往往把不及物动词当做及物动词使用。英语介词往往相当于汉语的动词,学生很容易按照汉语规则错误地将英语介词作谓语使用。

学生通常死记词典和教材中对英语单词的汉语释义,但是有些英语单词虽然汉语释义相同,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如:delighted /delightful, pleased /pleasant, respectful /respectable,amazed /amazing等同根词,学生常常区分不清,出现混用的情况。

英语单词很多是多义的,在汉语中表达不止一种,按字面意义套会出现错误,要注意正确的词语搭配,如“heavy traffic”可能会被错误地表达为“busy traffic”。

4.3句法层面的迁移

在句法层面,母语干扰的表现明显。英语中,动词不同的形式,以及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可由各种时态、不定式和分词表示。但在汉语中,动作是否发生一般依靠的是句子当中的时间状语及一些词缀表示。如汉语说“我去”,“我昨天去那了”,英语表达为“I go”,“I went there yesterday”。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由于对句法结构不熟悉,总是在脑海中出现汉语图式,再逐字翻译成英语。汉语没有主谓一致问题,因此学生往往忽略英语的谓语词形变化。尤其是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或不可数名词,且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时,谓语动词出错最多,规则动词常常忘记加s,不规则动词如have, do 等忘记变为has 和does。如:Now my dream come true.

5.结语

在二语教学中,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应有效运用母语的正迁移,尽可能避免负迁移。通过语言对比研究,找出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了解学习者的迁移倾向与学习难点,从而对症下药,适时适度纠错,深化词汇教学,强化语法教学,加强写作训练,解决学习者在二语学习方面的相关问题,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6

“迁移”这一概念最初被运用于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些现象。Lado在其《跨文化语言学》[2]中把“迁移”这一概念解释为一种“心理过程”,而正是在这种心理过程的作用下,人们才能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出来。语言的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是由于母语中的一些特征恰好与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引起的,往往有利于目标语的学习;而负迁移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忽略了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别而把母语中的某些规则或用法错误地应用到目标语中引起的,所以往往会阻碍目标语的学习[3]。

语言迁移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Lado曾指出,某种语言或文化中的某些特征会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迁移到他们所接触到的外族语言和文化中。他们在主动运用外语时,例如说外语和在外族文化活动中是这样,在接受外语时,例如理解本族语者的语言和文化时也是这样。从中国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学习英语时,已能够充分地利用汉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他们在使用英语的时候难免不受汉语知识、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负迁移的发生。

二、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英语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错误是由于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汉语负迁移在英语写作中的干扰主要有四种,即: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语法方面的汉语负迁移、语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和语用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1.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离开了词汇,人们就无法用语言顺利地表达思想。当学习者因词汇量小而表达思想受到限制时,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其母语的词汇。无论中国英语学习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地使用汉语词汇,其结果往往是造成汉语对其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常见错误如下:

第一,搭配不当。汉语中的词语搭配与英语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当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这个差别时就会误用搭配。例如:英语的“接电话”常被误用为“receive the telephone”,而不是英语中应该用的形式“answer the telephone”;“学习知识”常被误用为“learn knowledge”,而实际上“knowledge”只能与“gain,acquire,obtain,accumulate,absorb”等动词搭配。

第二,词性混淆。汉语中,一个词用于不同的词性时,词本身不发生变化,而英语则通过词形式的改变来体现词性的不同。而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忽略了英语单词这一特点,就容易出错。

第三,褒贬误用。例如“stubborn”和“resolute”都可以用来表示“意志坚定的”,但前者常用于贬义,后者为褒义。如果学习者没有把这两个词的意义了解透彻,写作的时候就可能会误用。

第四,望文生义。有的学习者在使用一些英文短语时,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容易犯错误。如英语中“a piece of cake”,有时可用来指某件事情非常容易,而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一块蛋糕”。

2.语法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语法层面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例如,汉语的语法意义往往可以用词汇手段来表达,而英语则不是。又如,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汉语造句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4]。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汉语负迁移在语法上表现出的误用往往有以下几种。

第一,时态误用。学习者对时态的误用分两类:一是所用时态不符合句意,二是同一句子中时态前后不一致,例如:

(1)He will arrive here by the end of this week.(这个周末他将会到达这里。)这个句子由于含有“by”引导的时间状语,谓语动词应该用将来完成时“will have arrived”才正确。

(2)He has left when I realized there was a mistake.(当我发现有错误时,他已经离开了。)很显然,该句话是在叙述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将“has”改成“had”才能保证时态前后一致。

第二,主谓不一致。英语语法对句子主语和谓语的一致性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汉语中不存在这样的规则,中国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经常会忽略英语语法的这个规则,导致所造的句子主谓不一致。

第三,非谓语动词误用。非谓语动词是英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但是由于它在汉语中不存在,中国学习者对这一语法现象往往掌握得不够准确,导致在英语写作中经常误用。错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该用非谓语动词的时候用了谓语动词,二是非谓语动词类型选择有误。

(1)He goes away,leaves all the work unfinished.(所有的工作都没有完成,他就走了。)该句中“leaves all the work unfinished”应该作状语,不能用谓语动词,应该用“leave”的现在分词形式“leaving”才正确。

(2)The old man shouted angrily in the street,watching by many curious people.(那个老人在街上生气地喊叫,很多好奇的人在看。)该句中“watching”应该改为过去分词“watched”来表示被动的意义。

3.语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西方人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在文章伊始就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东方人则倾向于先提出问题,继而逐层推进,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对语篇的设计往往受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写英文作文时经常犯重点不突出、观点不明确的毛病。那么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看来就是中心不突出,废话连篇。比如下面这段仅仅500字左右的英语演讲稿的开头就很罗嗦,不符合英文语篇开门见山的特点: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Miss Leng,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 chance to stand here.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thank you for coming and listening to me.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give an English speech.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 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speech.If I can’t,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 time.”

4.语用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西方文化不够了解,往往会把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套用到英语表达上去,从而产生语用的负迁移。例如一位在华参观的英国友人对陪同他参观的中国学生说“Thank you for accompanying me.”(谢谢你陪我参观。)而这位同学回答“It’s my duty to do so.”(这是我应该做的。)外国友人听了很惊讶,因为在英语文化背景下正常回答是“It’s my pleasure.”而这位同学用了“duty”(职责)一词让人觉得是不情愿却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在试图用英语表达时不自觉地受到汉语思维、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从而导致负迁移的发生。要想帮助学生克服汉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教师就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平时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多接触纯正的英文原版语料,多积累英语的释义搭配及习惯用法,逐渐形成英语思维,从本质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7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负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受该文化的影响。以颜色词为例,虽然世界上表示颜色的词论文联盟语只有数百个,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得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引起的联想和蕴含的意义也不甚相同。虽然在英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中,基本的语义和内涵是大体一致的,但其由于文化背景产生的引申含义的差异也十分的明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词语在目的语语境下的引申意义,否则就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引起双方的误解甚至是分歧,从而造成文化的负迁移现象,从而影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文化负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持不同语言的民族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作支撑,所以从本质上说,翻译又是一项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转引自张晶晶 王治江,2009:157) 。在翻译过程中总不免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而使之不自觉地转换入另一种文化当中,翻译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迁移”。关于翻译中“文化迁移”这一概念,邵瑞珍指出,“迁移源于心理学与物理学)发展为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相互影响”(邵瑞珍,1997:218~235);翻译学借此定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相互选择、摄取、处理,以及所产生的深远文化影响,或者说,是由于翻译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李继民,2007:37)。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双方交流是否成功,关键要看翻译后的文化迁移的影响好坏,故按文化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来分,可以将其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通过翻译的作用,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很自然地被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在目的语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的同时,源语文化中的信息也在翻译过程中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得到增值和传播。翻译中的正迁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对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提供好的影响,因此这这里就不多加赘述。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翻译不当或者文化差异引起一些误会,造成文化的负迁移,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要充分了解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是掌握好翻译过程中迁移度的前提,是各国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2.1 文化负迁移概念的引入

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现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有效传递原有信息的情况。发生负迁移时,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不能准确地在目的语中体现出来,信息减损超过了一定的阈值,造成了信息的变异和歪曲。目的语读者不仅不能准确完整地了解源语文化内容,反而会对其产生误解,从而造成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正迁移失败,或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破坏与玷污。负迁移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现象,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多加注意,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负迁移带来的误解。

2.2 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

要想充分了解负迁移的影响必须要了解产生负迁移的因素,简单地说,翻译过程中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是因为两种语言背后的蕴含的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这在英汉基本颜色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所持的态度以及产生的联想,形成一定的距离和差异,他们所表达的语义往往不同或不等值。其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大大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严钦霞,2003:22)。具体可将翻译过程中产生文化负迁移的因素分为三类:

首先,是因为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以英汉互译为例,虽然在英语和汉语中,大部分的词都是可以相对应的,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往往因为情景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英汉语背后的一些文化内涵发生不对等的现象。如表示“汉语中红色的词语有四十多个,英语中则多达一百多个”(包惠南,2001:128~129)。

其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各项素质不同。在翻译活动的信息传递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译者既是原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译作信息的发生者,在文化信息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会受到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继而会影响译者的个人素质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以及译者翻译作品的动机、态度,“译者心目中的读者乃至个人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等因素,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译者的表现”(曹合建,2005:86)。例如:英语中的“yellow boy”是“金币”的俗称而不是“下流的小男孩”;汉语中的“黄”在英语中则是“blue films”。

另外,社会习俗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也是造成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重要原因。因为,虽然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基本认知是大体相同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时其内容和表现形也有所差异。如果这些差异没有得到译者的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便会导致误译或信息的大量减损。从而会导致目的语受众的误解,产生文化的负迁移。例如:曾有人将“白象”这个商标直译成“white elephant”作为英语国家的商标,但由于在说英语的国家,white elephant 多表示一些大而无用的东西,故就被消费者认为该商品不好,而鲜有人购买。

3.负迁移的认知过程与体现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在同一情景下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同。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理解也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引发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将会对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要想尽可能的避免英汉互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出现,必须要了解认知过程中文化负迁移是如何产生的已经负迁移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3.1负迁移的认知过程

翻译学中的“认知”这个概念是从语言学中衍生过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的形成不是随意组合形成的而是由认知制约的。kellerman(kellerman,1977)提出学习者拥有一种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y)。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激发或限制学习者进行迁移正是这种心理类型而不是各种语言之间的实际距离。kellerman认为,学习者拥有一套心理类型学感知。正是这种感知,而不是实际距离激活或抑制迁移的产生。同样的,在英汉互译中,原文内容要通过译者的理解进行转换,成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译文呈献给目的语读者。目的语读者总是根据自己对母语的习惯理解以及母语背后的文化支撑去理解译文。因此,好的翻译要达到源语读者对原文的认知理解和译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理解基本一致,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文化的迁移跟两种文化支配下读者的理解是分不开的。经过转换后,译文势必会因两种文化的不同发生一定的文化迁移。当译语读者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所理解的译文内容同译文所要表达的源语文化内涵,以及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不一致时,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使译语读者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进而产生误解,则说明文化迁移阻碍了交流的进行,即发生了文化的负迁移。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流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总是伴随着翻译的进行,因此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迁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避免负迁移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转贴于论文联盟

3.2 负迁移的具体体现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所占的数量大体相当,其赋予某一种颜色的内涵也大体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其文论文联盟化内涵也各不相同,故而在具体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做到‘入乡随俗’,进行得体和有效的交流”(程慧,2010:149)。因此,作为译者更要了解颜色词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从而对英汉颜色词的差异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是做好英汉互译的前提。本文以英汉颜色词互译时产生的负迁移现象为例,从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英汉互译时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对颜色词的表达的认知过程,以达到在翻译时避免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的目的。

(1)what's wrong with you? you are looking green.

译文:你怎么了?脸色看起来很苍白。

在英语中,green除了表示基本的颜色之外,还可以来形容人因为生病而面带病容的状态。因此,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在看到原文的时候即会明白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方“面带病容”。然而,在汉语中的“绿”则并不表示病态,而常常表示生气甚至是不好的尴尬状态。如果不加转换地将该句直译为“你脸都绿了”,则会引起汉语读者的误会,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这样就会因错误的认知而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相反,在汉语中病态常常用“面色苍白”来表示。译文用“脸色看起来很苍白”,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这样就避免了负迁移的发生。

(2)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译文:he is green with envy at see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在该例句中,汉语的“眼红”有嫉妒的意思,因此汉语读者在读到原话时明白它表达“嫉妒”之意。而在英语中,表示嫉妒用“green”来表示而不用“red”。因此,译文将它转换为“green with envy”就能避免英语读者的错误认知,从而避免了文化负迁移。

(3)my fin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and got pinched black and blue.

译文: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英语习惯用black and blue 来描述某个人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但在汉语中却用“青一块、紫一块”或“又青又紫”。为避免因文化负迁移造成的错误认知,在翻译过程应该依据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对源语表达的颜色词做出适当的调整。

(4)冯眉卿再也耐不住了,脸色发青……

译文:feng mei -ching seemed unable to contain herself any longer,her face was pale……

汉语中,常用“脸色发青”来表示恐惧、生气等情绪,而在英语中,表达恐惧感时则常用用to go/ turn pale ,或to be pale。因此,为避免认知上产生偏差,英文译文应该用“pale”来表示“脸色发青”,而不能仅仅为了文字上的对应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引申含义。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8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了个体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1]。一些研究者着眼于各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将迁移概括为“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2]。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就语言迁移而言,其既包含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又包含同一语言内部的迁移,如英语词汇学习对阅读理解、英文写作的迁移。

一、语言迁移产生的条件和因素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3]。他明确指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徒劳无益的,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要学习英语,不能不受来自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汉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英语学习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

继奥苏伯尔之后,语言迁移的条件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语言学习的生态系统包括周围环境系统或客观情境逐渐引起重视。以情境性迁移理论为代表,科德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并不能独立于具体的情境,相反,是与具体的情境相连的。”[4]通过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情境成为完整学习的一个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为促进迁移的产生,应充分考虑情境特征在迁移中的作用,尽量使最初的学习情境与将来迁移时的情境保持最大限度的相似性,相似的情境特征将促进迁移。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布鲁克斯认为,“学习并非获得一套孤立的抽象知识,而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5]。迁移反映了个体、个体的活动及情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外语的学习,都应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社会交往掌握语言,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

二、语音迁移的主要形式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英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音位的分布互不对应,所以,二者之间在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践证明,普通话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掌握,另一方面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妨碍学生准确地掌握英语语音。李庭芗先生指出:“英、汉对比的知识能帮助教师根据英、汉语的异同,预见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6]产生语音迁移及迁移程度大小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发音相似、发音差别大、汉语中有而英语中无的音、汉语中无而英语中有的音。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英语语音学习中有程度大小不同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一)语音的正迁移

宋慕义认为:“母语迁移在语音层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7]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从文字表面来看,两种语言也不同,英语采用拉丁字母的书写方式,而汉语是典型的被称为方块字的笔画文字。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对比,就不难发现表示汉字读音的汉语拼音和表示英文意义的字母是非常类似的。

英语字母和汉语拼音都采用拉丁字母的书写方式:英语有26个字母,而汉语拼音有25个,除了V这个字母以外,我们常用的汉语拼音的拼写方法和字母顺序与英文字母的拼写方法和顺序是相同的。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记忆和书写英文字母是轻松的。

应有效利用拼音拼读规则学习英文发音,“音节是由一个或一系列音位构成的语音结构”[8]。中国学生可以借鉴汉语拼音拼读方法“三拼连读”,即把声母、介母、韵母连在一起,直接读出拼音音节,如把h-u-读出hu(花),拼出英文音标音素的组合,如:book/b/+/u/+/k/=/buk/。

(二)语音的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这两种语言中有似乎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的语音,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负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汉语的韵母长短区别不明显,造成中国人发英语长元音[i:][a:]等时往往不够长,发短音[i][e][μ]时又不够短。因此,把it[it]读成eat[i:t],把lover读成larva。第二,分不清双元音和单元音。发双元音[ai]和[au]时,口的开张幅度不够大,把[ai]读成汉语的“爱”,把[au]读成汉语的“奥”,双元音变成了单元音――读[ei]听起来像[e],读late听起来又像let。第三,汉语音节通常以元音为核心,元音与辅音结合,音节界限分明;而英语除元音外,还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连缀。初学者在结尾的辅音后面会不自觉地加上元音,例如把work读成worker,but读成buter。

由此可见,语音的负迁移是因为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和感知习惯被迁移到另一种本族语中所致。

三、迁移作用的运用

普通话的迁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英语学习各个环节中的普通话迁移,无论是正、负迁移,还是回避或过度运用,都是二语学习必经的阶段。所以,在语音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正迁移,发挥普通话的正面作用,加速语音学习的进程,客观看待负迁移,尽量减少普通话的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以期收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

(一)积极运用正迁移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普通话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外语教学中,完全排斥普通话是错误的。因此,在我们的语音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普通话,充分利用其正迁移,发挥普通话的正面影响,加速语音学习的进程。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尽可能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正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对汉语普通话与英语语音发音关系的研究,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进而促进英语语音的学习,使汉语正迁移成为可能。

(二)客观看待负迁移

外语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者学会用外语进行交际,普通话迁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质和量的区别。“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在汉语及其方言中,语音的发音习惯基本定型,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语音方面的汉语负迁移,影响其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9]。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影响很大,西方学者莱杜在《跨文化语言学》里提出:“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是由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并克服这种差异。”[10]所以,老师在语音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和地地道道的英语语音语调,还要教他们活的语音规律和习惯,尽量减少普通话的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以期收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对于长期置身于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母语普通话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对迁移规律有正确的认识,有效利用普通话的正迁移作用,争取减少或消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D.P.Ausubel.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2]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 D.P.Ausubel.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4]S.P.Corder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1986.

[5] Brooks.N.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80.

[6]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7]宋慕义.略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正向迁移现象。外国语言文学论丛,1999.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9

一、引言

Lado在1957年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提出语言迁移之后,语言迁移就逐渐成为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与研究语言迁移对口语、写作、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笔者在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在写作中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明显的母语思维、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语言负迁移在大学英语写作的表现,并提出如何辨别英汉句法的异同以减少语言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促进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等。

二、语言迁移的涵义及发展

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有争议的论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其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认识几经反复。[1]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达成共识,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Odlin 1989:27),这是对语言迁移基本全面的阐释。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语言迁移可以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在目的语学习中,母语迁移作用不可避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造成的困难之间成正比,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差异越大,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困难就越大。在大学英语写作中,恰恰是负迁移,即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会阻碍第二语言英语的写作。

20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假设成为语言迁移研究主导理论,但60年代后期,错误分析法表明,对比分析预测的某些应该出现的错误没有出现,而一些没有预测到的错误却出现了,这使得人们对对比分析预测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常辉2008),自此,错误分析法开始兴起,然而错误分析法仅仅关注迁移错误,这远不能达到对二语学习的帮助。80年代,中介语理论成为主导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其本身有不足之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陈宝国2001)。90年代开始,迁移过程被广大学者认为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三、语言迁移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句法方面的表现

句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而言,用母语结构来组织语言、加工语言很便利,所以在使用第二语言的句法结构受挫时,就会生搬硬套母语的句法结构。[2]但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典型错误。

(一)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

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是意合型语言,依靠语义进行句子各成分的互相结合,不使用或者少使用连接词语。英语是形合型语言,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等多种形式的变化。句子成分之间要依靠连词进行衔接。

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常将汉语的句式结构无意识地运用到英语语言中。例如:

We bought a beautiful present for Mary,she was very happy.(错误)

我们为玛丽买了一件精美的礼物,她非常高兴。(正确)

汉语句式结构松散,句子之间往往不需要连接词,只要意合即可连接,逻辑顺序往往隐含在句子之中,一一阐述,而英语句式结构,注重形合,主干结构突出,关系词运用广泛,句子的逻辑关系是需要连接词来链接的,表现在句子之中,因此,将汉语句式结构应用到英语写作中,必然会出现错误。

(二)英汉语序的差异

汉语句子语序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和英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状语和定语的位置。英语的状语,一般是放在动词之后或者句末,只有少数居于句中。而汉语的状语,通常情况下,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主语之后,这很容易对二语习得者造成语言的负迁移,在大学生的英文写作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英语定语后置运用得比较广泛,只有单独形容词或者数词做定语时,才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而汉语的定语,无论是单个还是多个,都放在中心词之前。例如:

She needed someone to take care of her son.(定语在中心后面)

她需要一个照顾她儿子的人。(定语在中心词前面)

(三)主语的缺省

英语的主语是不可或缺的。而汉语的主语,有时候即使缺失,也不会造成语法和理解的错误。因为,在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直接将汉语直译成英语,则不仅无法正确表达,而且会造成主语缺失的语法错误。例如:

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坚持。(正确)

For those who are eager to be successful,will choose the persistence.(错误)

英语注重形合,后者的英文句子,缺乏主语,造成明显的语法错误。

四、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中英文的对比教学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而且目前大学生缺乏二语学习的环境,因此,对比分析法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重视英汉的对比,适当进行文化导入,强化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知识,提高英汉句法差异的意识和文化的敏感度,使之深刻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尽量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二)加大英文的可理解性输入

作为二语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环节,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多听多读,丰富英语信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可理解性输入,使学生在不自觉的语言操练中形成较强的语感和对基本句式的扎实记忆,并把有用的表达积极地用于英语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精读为基础,加强对基本语法、基本句型结构的学习和记忆。以阅读为辅助的练习,通过阅读理解和快读阅读的形式,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信息,形成稳固的英语语法词汇的知识体系。

(三)多考虑非语言结构因素

非语言结构因素是影响语言迁移的重要原因,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多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教师在批改英文作文时,要避免过度纠正学生的错误,对待错误要采取适当宽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克服回避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对学生英语作文中句法的多样性、创新性应给予足够的鼓励,使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四、结语

在英文写作中,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重视非语言结构因素,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以便准确地掌握英语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142(6):1-9.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2-01

从二语习得理论可知,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向迁移能促进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而负向迁移不仅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还容易导致错误的语言认知,尤其是在翻译学习中更为突出。英语翻译作为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转换,在母语规则的影响下易产生负迁移,造成语义混淆或错误。为此,本文将从英语翻译学习实践中,对母语负迁移的表现进行分析,为再现英汉原文风貌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一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1.负迁移在不同背景文化翻译中的表现

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性对于翻译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在思维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相异性,而这种文化差异性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往往受到汉语民族语言结构特征的影响,从而将汉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翻译中,产生混淆或错误。如汉语“挥金如土”译为英语时“spend money like water”,之所以用“water”代替“earth”,缘于英国作为岛国,其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犹如中国汉民族生活的大地一样。再如对于“a white day”的翻译,不能表达为“白色的一天”或“白色恐怖的天”,而应该翻译为“吉庆的日子”,其原因是西方对白色理解为圣洁美好的意思,而中国却以红色作为喜庆的颜色,白色只是丧礼上的颜色,由此而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语言翻译的不同。

2.负迁移在词汇翻译学习中的表现

词汇是表达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来说,其所包含的意义与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样以英语翻译为例,中国的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习惯于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单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翻译时往往因母语文化的影响而造成词不达意或用词不当。比如我们在翻译词汇teenager时,其英语所代表的含义是13~19岁的青少年,而非10岁左右的孩子。又如在翻译red meat时,从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从颜色上来划分肉类只是在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同样对于汉语中的“仁义”“阴阳”等词,却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单词对应。再如在翻译“盐水”时,不能用“salt water”,而应该用“salt solution”,对于一张好看的电影票,不能用“good tickets”,而是应该用“good seats”;由此可知,对于母语负迁移在词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词汇的概念差异性,以及所指代的范围大小等不同,并受其风土文化习俗的影响较大。

3.负迁移在不同语法翻译下的表现

在英语句子结构变化中,语法形态的变化往往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而在汉语学习中,却没有繁复的形态变化,多以对话双方的意会来传递思想。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如果直接以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直译,则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如在翻译“尽管今天的天气不是太好,但我们还是想要出去”时,就容易翻译成“Although the weather is not good,but we are still want to go out.”由此,就陷入了关联词语套用的错误中。同时,在句法结构上,英语强调紧凑,而汉语则在句法逻辑结构中更胜一筹。在翻译“有许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时,如果按照“There were 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来翻译,则忽视了句法结构与语序排列的差异,正确的翻译应为“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ttended this meeting.”另外,对于英语句子中不同时态动词的表达,其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单复数词尾变化等,都与汉语缺少对应的联系,因此,也是母语负迁移中常犯的错误。

二 应对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有效对策

从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来看,结合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从负迁移的影响上来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规避对学习者的干扰与阻碍。一是从英汉词汇的学习中,比较其含义的差异性,如东西方民族人文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性,从而从“求同存异”中来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感知,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二是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上来比较,充分理解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三是注重整篇句意分析,切忌断章取义,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做好段落间句子结构中的指代关系与连贯性,从而增强抵御母语负迁移的能力。

汉语负迁移论文例11

一、引言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承接南北,连贯东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武汉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抑或文化上都受南北、东西的影响,武汉人使用的语言自然也不例外。汉语有方言区,这些方言包括“官话”和其他方言,武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中的“武汉-天门片”,即“武天片”。

二、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理论

迁移是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runer把迁移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即非具体迁移。另一种迁移叫做“训练的迁移”,即技能的迁移,主要表现在技能的训练方面。人们在学习新的事物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编码中进行比对,进而完成习得,这种比对如果能促进习得的完成,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母语的习得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尚是孩童时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母语,所以当我们在一定年纪开始学习外语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使用母语图式和编码,即把母语的模式用在习得外语中。这种迁移使用有时会促进我们的学习,形成正迁移;有时则相反,形成负迁移。

三、武汉方言中/l/r/声母对英语发音的迁移研究

1.武汉方言概述。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历来是人口集散地,各种文化长期在此交汇,形成了特有的武汉方言。武汉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在词汇、语法,特别是语音语调上差异巨大,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武汉方言共有(包括零声母在内)20个声母,53个韵母,5个声调,没有卷舌音。此外,武汉方言和其他许多南方方言一样都有个特征,即/l/n/不分,/n/靠近/l/。今天我们着重要论述的是武汉方言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在很多情况下/r/音会发成/l/,如热水(re shui)要发成(le sui)。

2.武汉方言中/l/r/声母对英语发音调查研究。武汉方言中/r/很多情况下被发成/l/是否会对英语学习造成影响,形成负迁移呢?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1)田野调查研究。在调查之前,我们形成了调查方案,决定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行调查,被试一定要是武汉土生土长,并且母语是武汉方言的学生。调查方式是直接到这些学校门口随机抽数量相同、年级相同的男女生读下列句子,并进行录音(设计问卷时,下列大写单词并未大写,此处为行文方便采取大写):

1) In one LENGEND,the LEMON verbena wa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justice. Do you think it is RIGHT?

2) The sun RISES,illuminating the surface of the RIVER. I take the LIBERTY of reading the files while LILY is busy feeding her pet.

3) The LOCATION of the village as shown in the map was originally a LOW area down the mountain besides the RIVER.

4) Tom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his last movie,and then he RETIRED.

5) LEAVE RIGHT away,or you’ll be LATE.将以上录音转写成书面语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这些以武汉方言为母语者皆没有出现如预期中的负迁移,即在习得英语语音时,将/r/发成/l/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能准确读出/r/音,而在其方言中,他们仍将/r/读成/l/音。

(2)原因分析。一般来说,母语的缺陷都有可能给外语习得造成负迁移,但武汉方言中这一显著的发音特点却没有给外语习得造成任何影响,原因何在?

第一个,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其教育水平足以克服这一可能存在的负迁移。武汉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扼守长江汉江交汇处。汉口方言是“武汉腔”的代表,而汉口曾经作为通商口岸,商业异常繁荣,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改革开放后,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始腾飞,其教育产业,享誉全国。从小在如此优良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孩子们在语言关键期结束之前早就克服了母语方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规避了母语方言的负迁移。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武汉方言虽为一个“方言岛”,但与其周边的方言一样,属于西南官话,而西南官话的/r/音一般不会发错,不会对外语习得产生不良影响。武汉作为中心城市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整个城市必然分布着许多湖北省内及其周边县市的人口,这些人在武汉市内相互影响,/r/就仅仅保留在了母语方言中,在学校学习时,学生自然就不会出现母语负迁移了。

四、小结

武汉方言发音有别于周围方言,形成了独特的“汉腔汉调”,其发音中/r/一般被发成/l/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外语教学中,发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点之一,从上文的调查分析中可知,武汉方言的这一独特的发音习惯并不会造成负迁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很多,经济原因、地域原因,甚至普通话的普及也部分程度地规避了这一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