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业发展论文

旅游业发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7:57

旅游业发展论文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1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营快递公司的发展是各管理理论的例证。

一、民营快递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摘要:河南省旅游产业正经历由量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到质的跨越的重要时期。文章就河南省旅游产业未来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重要课题,如发展优势、发展重点、发展步骤以及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反思,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1引言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国内团队旅游,1843年他又第一次组织了到瑞士的国外度假活动,从而开创了旅游活动的先河。但当时的旅游活动仅限于王公贵族阶层,与普通百姓无缘。如今,旅游度假已经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服务于旅游度假者的旅游产业从1994年以来,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美元,高居当今世界各大产业之首,旅游度假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仅2530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只有21亿美元。1981年国际旅游人数超过3亿人,国际旅游收入为1060亿美元;到2000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激增至6.97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4740亿美元,分别是1950年的27.5倍和225.7倍,是1981年的2.3倍和4.47倍,增长速度非常可观。正象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度评估旅游产业发展时所指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有耐力的、稳定的经济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7.9%和47.8%。居民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个新的以追求更高生活目标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消费就是这一趋势的主体。具有明显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的河南省,如何能顺应时代大潮,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占据一席之地,面临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

2优势评价

近段以来,笔者不断看到有关对河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反思与质疑的文章,似乎对河南省自身所拥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宣传与重视成了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在全国滞后的原因。尤其是部分地区山水风光游在若干黄金周上的上佳表现,更成了山水风光游将取代历史文化游的根据。事实上,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从长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看,历史文化旅游最终仍是河南省首要的支柱性旅游产品。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主要有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又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国际旅游有严格的标准体系,因此,国际旅游景观与服务环境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组织水平的试金石。众所周知,意大利既拥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遗产项目,同时又以地中海度假而享誉世界,是欧洲最重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其接待游客量占地中海国家总接待量的40%左右。但对游客的调查显示,在游客到意大利旅游的主要动机中,45%强调其文化价值,43%热衷于气候条件,27%看重自然因素,近30%选择上述因素的综合。我们对中国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5批)进行了初步分析(表1),结果显示,在1268项的总量中,河南省位居山西(118项)之后列第2位(96项),显示了文物文化大省的实力。

河南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富集省份之一,城市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对国际游客和跨省份游客。省内三点一线地区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地域。但必须明确的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但凡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都不在于其马路如何笔直、大楼如何高耸、商厦如何云集,而是看城市的文化氛围与环境舒适度。更直接地说,是要看所在城市的文化厚度以及城市中的绿地和水面空间。如欧洲的罗马、维也纳、巴黎,乃至莫斯科、基辅,都是古老文化与山水风光的聚合体;再有黑海明珠城市敖德萨,就其现代化程度来看,给人的初步印象就好象是一个欧式风格的古镇,除了位于敖德萨国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级海港的敖德萨宾馆是高层建筑(30多层)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群和卵石铺就的市区主干道以及充满于市区建筑物中的城市雕塑与几乎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1/3的绿地。敖德萨市是不到200万人口的城市,却有着相当发达的旅游度假条件,四星级以上酒店20个,三星级酒店50个,一个城市的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超过河南省全省总量,服务设施与国际标准接轨良好;同时,还有遍布黑海海滨的不计其数的疗养院、度假村。其特色就是质朴与舒适,适合多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因此,这里不仅是欧洲著名的夏季疗养地(海滨度假),而且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之一。所以,我省的开封和洛阳尤其应该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突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

山水旅游从世界范围发展来看,应努力实现从观光型到度假型的过渡。而且河南省黄金周的大量客流也基本以省内游客为主,且以一日游居多。河南省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是不仅仅依赖于山水风光游,而主要还是依赖于历史文化旅游的成功开拓与开发,毕竟历史文化旅游才是河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3产业重点

就国内外影响来讲,截止目前,河南省旅游产品仍主要由郑州少林寺和洛阳龙门石窟2个景点来支撑。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河南省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该省已经开始实施以“三点一线“(郑、汴、洛和沿黄河旅游线)为中心的旅游开发战略。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形成河南省不同品级的旅游产品体系为目的。

首先,应重点建设好开封、洛阳、郑州、三门峡等重点旅游城市,并继续改善这些城市的旅游环境条件,把城市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点。

其次,加强黄河小浪底湖区的环境设计与管理,这里肯定是河南省最重要的滨湖度假地带①。这既有赖于自身的资源条件,也与其重视环境保护有很大关联。这就要求河南省在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以已经通过的旅游规划法规为依据,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以便能持续不断地吸引游客。第三,在景区开发上应对伏牛山旅游区中的白云山、石人山、龙峪湾等景区实施倾斜政策,关键是环境治理和旅游管理;要重点提升焦作云台山等有交通优势且已经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最后,特色景区也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如三门峡的冬季白天鹅之旅以及许昌鄢陵的腊梅之旅等都是重要项目。

4产业组织

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经验表明,只有按照本论文由*整理提业发展要求来经营旅游产业,才能真正发挥旅游的产业影响力。把旅游作为产业来经营,就要充分考虑其产业要素关系,加强产业组织研究,其中的重点是理念和思路的确立。其前提是以人为本,不能急功近利,这方面欧洲旅游发达国家的教训可谓深刻。旅游产业组织研究的关键是强化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环节,而旅游市场研究已经成为新的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笔者建议按照产业组织水平与特点,把河南省分为4个产业组织层次和8个游憩活动类型(表2)。

需要说明的是,暂时处于地方层次的3个旅游活动类型,其层次的提高对提高河南省旅游产业组织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应该引起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据以上分析与思考,认为今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应重点作好3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与保护名牌;加强旅游市场圈层的研究;做好旅游产业组织研究。

考文献:[1]王一宁.中国步入世界五大旅游国家行列[N].北京晚报,2002-06-25.

1.我国快递业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不断消除,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活动愈加活跃,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趋于高效率和快节奏,时间价值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样品、单证、商务函件、资料的快速传递需求,为函件快递业者提供了大量的货源。快递服务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快速和灵活方便两方面,飞机和各种类型的专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革新,保证了快速运输和小型货物的集散与派送。

我国快递发展的初期,中国邮政于1980年、1984年分期开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开中国大陆快递业之先河,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快递公司均看好中国市场,DHL、UPS、FedEx、TNT、OCS、Airborne等国际快递公司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陆续与中国企业成立合作合资公司或建立关系,这些国际快递业巨头借助其庞大的国际网络、优良的服务功能和成功的经验,不仅为广大的中外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使这些公司及其国内合作伙伴们获益匪浅。目前仅与这六家合资的快递公司已占有中国大陆60%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份额。

2.民营快递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民营快递在我国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创立的宅急送快递、1995年左右创立的上海申通快递、山东大千快递等。民营快递的发展之路十分艰难,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物流企业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行业,FedEx、UPS、DHL每年都以几十亿的投入来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而民营企业却几乎都是10万、20万的投入;其次是就规模而言无法与各跨国公司同日而语;第三是人才的短缺,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创立时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第四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缺点,比如操作不规范、信誉度不够、派送力度有限等。面临如此大的困难,民营快递仍迅猛发展。以宅急快递送为例,该项业务于1994年创立,2004年发展到全国150多家分公司,服务区域覆盖2000多个城市和地区,2002年营业额达到2亿多元,24小时国内包裹速递做出了自己的品牌。申通快递也已经形成了以上海、长江三角洲为依托的优势网络,民营快递产生之初的迅猛发展,在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合理的经营。

3.民营小型快递公司前期的发展原因

(1)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自身的特点。

民营快递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开始,便在外资快递和中国邮政的夹缝中生存。在民营快递产生之时,四大快递公司已经与外运合资有了五六年之久,中国快递公司EMS也大力斥资开始国内和国际快递业务,许多民营快递公司都是由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型公司,没有国营公司强大的政府后盾,也没有外资公司的大量资金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不发展就灭亡,没有任何的退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从主观上催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成长[1]。另外,小民营快递公司起步阶段雇佣的多为下岗职工、城市闲置人员,劳动力成本较低廉,办公地点多为长途客运车站提供较近的地区,租金低、送交快件便利,由于使用车辆直接带送,时效性比较强、反应快捷。同时,企业员工的管理类似于家庭化,员工较能吃苦和忠诚。以上种种使得一些既考虑成本又比较注重时效的企业与个人,越来越多地使用其服务。

(2)合理的营销策略。

这些民营快递公司之所以能同国际快递巨头和国内大型的物流企业同台竞争,除了强烈的求生欲望,还取决于它的独特市场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正如民营快递的产生之初,中国邮政和其他几家国际快递巨头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快递市场,民营小型快递公司产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谓不艰难,它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能得以发展,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农村与乡镇的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沿海与长江、珠江三角洲一带,一方面这些地区周边农村的城市化使快递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乡镇设立自己的工厂与产地,随着这些企业国际快递量的增加,乡镇到城市之间的城市快递服务需求也急剧增加。由此催生了中国民营快递的产生。民营小型快递公司产生之初,很多是以家庭成员或个人为主体,利用城市到城市、城市到乡镇之间的客运车辆转送快递,以成本低廉、派送速度比较快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接受。成功的例子有上海的申通快递、山东的大千快递等。

第二,营快递公司对快递市场有合理的细分认识,并采取了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了补缺营销的方式。补缺(niche)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一般来说,这是一个小市场而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营销者通常确定补缺市场的方法是把细分市场再细分,当细分市场相当大时,通常会吸引许多竞争者;而补缺市场相当小并只吸引一两个竞争者。大竞争者,通常会把市场的岁品丢给补缺者,达格(Dalgic)称这种局面是/游击队员对抗大猩猩。有些大竞争者也转向补缺市场,它要求更分散经营并发展它现在的业务方法。但这样做的成本很大[2]。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的客户群。中国邮政更多地把自己的优势和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城市之间的快递业务上本

城市的各大公司之间的重要信函往来基本上都固定使用中国邮政;而DHL、FedEx等公司则更多地利用其有利的国际网络,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大量的银行单证、外资独资和合资公司的信函长期选用其服务。而对于国内中等城市到小城市和乡镇的重要信函往来这一服务领域而言,各大外资快递公司基本上限于国际间的服务,而中国邮政在这方面的服务也不尽人意,出现了人们常常说的/特快专递快不起来0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不属于邮政的飞机、火车等长途运输工具,不便于协调、配合等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民营快递企业抓住了同城快递和小乡镇与小城市之间快递的空缺,使自己有了一个发展空间。

(3)博弈理论的正确使用。

民营小型快递公司的管理者充分利用了博弈论的原理,正如/智猪博弈的例子,/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个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市场的公司和它的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何看待这个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威胁程度。/智猪博弈中/共同生存的均衡结果只有在大猪的食物份额没有受到小猪严重威胁时才会出现。民营公司的管理者们(小猪们)采取的策略有:等待。允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品牌,如大型国有快递公司和外资公司(大猪们)开拓本行业所有产品的市场需求,扩大快递宣传。民营快递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位在较低价格上,而得以享受主导品牌的强大广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不贪婪。只要主导品牌认为弱小公司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它就会不断创造市场需求。因此民营快递公司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引起不了大公司兴趣的较小的细分市场,如城市到城市之间、城市到各个乡镇之间的派送,以限制自己对其他公司的威胁。

(4)善于把握时机。

民营快递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便于调头,不像大的公司调整方针策略需要上面领导层的批示等等,对于市场机会的把握非常及时。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快递企业就开始了城乡之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业务采用随车带件的方式,成本低、利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同城之间的快递需求产生之初,很多民营企业第一时间开展了这项业务,尤其是对于港口城市,开展的空港与城市之间、海港与城市之间的同城快递业务,由于海关单据的及时性要求,需求量很大,也取得了丰厚的利润(目前由于无纸化通关的推广,这部分业务有所萎缩)。虽然大公司在这方面也有所跟进,但是跟进速度明显低于民营快递企业。

二、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民营快递业的机遇

从宏观上看,世界第三方物流市场已占整个物流市场20%~30%,10年内将达到50%。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站有的比例不到10%;2002年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同美国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展初期。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人民币以上,占19000亿元的物流市场不足3%。但目前的第三方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流服务商在过去的3年中年业务增长率都高于30%,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到2005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5%。中国目前物流市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20%,第三方物流潜力很大。快递业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必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跨国企业正将更多的业务转到中国,并通过外包它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二是中国公司面临降低成本和更加关心核心竞争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促进了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物流行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物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快递行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必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2.民营快递业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几年间,民营快递通过以上的发展策略与方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越来越多的小型快递公司在我国加入WTO和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前提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加入WTO时,在5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6里,取消了国外快递公司的准入限制,这必将使得国外一些具有快递经验的中小型公司加入中国快递市场的争夺,带来新的竞争。二是同行业的发展,中国邮政和各快递公司越来越注重细分市场的竞争,其业务的涉及领域也逐渐广泛,不再局限在原业务范围领域。三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对快递的查询、服务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而民营快递公司的网络分布很少,其服务质量与查询等等,远不能与外企和中国邮政相提并论。各大快递公司迅速强强联合,如UPS提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DHL与德国邮政的合作、FedEx选择了大田集团为合作伙伴成立了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TNT签约超马赫公司。这些巨头的优势是民营快递公司远远不能比拟的。

三、民营快递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1.民营快递企业的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环境,很多民营快递公司已经不复当日的辉煌,有的甚至已经倒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与发展成了摆在民营快递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克服民营快递自身的劣势成为当务之急。

(1)价格问题。民营快递一直以来,以低价位吸引顾客,但随着各大快递公司加大竞争力度,其价格在快递市场已不具备当初的绝对优势。有的民营快递公司特定航线的运价已经高出同行业水准。

(2)速度问题。很多民营快递,经营之初都是一两台车、十几个人,利用亲属和客运车辆带送快件,随着大型快递公司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这种多环节的交接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民营快递的中转速度,即使有的民营快递公司加大了自身的交通设施等投入力度,但是由于自身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大型快递公司。

(3)网络问题。正如我国物资采购联合会所做的物流发展报告中所言,世界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物流正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了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而相配套的是电子物流的发展。1998年,电子贸易额430亿美元;2000年,电子贸易额4000亿美元;2001年,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由提供到2010年,1/3的国际贸易将在网上进行,这就要求物流过程进一步网络化。作为中国大型快递公司的EMS、中远快递、中外运快递,作为跨国公司的DHL、FedEx、UPS、TNT等,在过去的几年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网络开发,目前均已拥有了自己相对完善的网络作业与查询等系统;而民营快递公司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几个大的民营快递公司虽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查询与服务范围几乎都保持在国内的范围以内,国际作业与查询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基本上都借用其他外资公司的国外网络,而不是自己的网络。这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十分致命的。

(4)信息问题。因为网络的覆盖面、人才的匮乏等,使得民营快递的报价、查询、信息反馈不及时,极大地影响了其服务质量。

(5)人员问题。很多民营快递企业人才匮乏,因为很多民营快递公司从初创始时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的就是一台车、几个人做起来的,很多老员工虽然从业时间长,但是操作都是凭借经验,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且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待遇、工作环境与外资快递企业和大型的国营快递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吸纳人才,尤其是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

2.民营快递的改进与对策

面临以上的种种问题,民营快递企业只有采取合理的对策,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发展

(1)制定合理的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传递并维持组织与其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机会相适应的管理过程。它有赖于制定一个任务或战略方向、阶段性目标、增长战略和由不同市场与商品构成的企业经营组合而组合。企业战略一般是一个3~5年的规划,民营快递公司长期以来倾向于点子营销,什么赚钱就做点什么,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这在成立之初虽然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民营快递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计划、没有战略的经营必将走入死胡同。民营快递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使公司的发展具有长远性。例如在目前的形势下,立足国内市场,争取3~5年内与小型外资快递公司合作,建立自己的网络,从而争取在国际快递市场也具有竞争力等。

(2)坚持服务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成为战略实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合理地选择目标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只有坚持服务目标市场,不盲目多元经营,才能做到优势集中。快递主要是从事国际之间和国内城市、城乡、同城之间的文件与小件包裹的快速派送查询服务,市场细分可以从经营范围上细分为国际快递市场和国内快递市场。国际快递的主要客户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国际结算部;另一主要客户群就是外贸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出口部门。这些大宗客户的国际快递由于时间要求紧,尤其是银行信用证、提单等的派送时效性非常强,所以不仅仅在派送速度上要求高,而且在查询等方面也需要特别准确及时的信息,民营快递目前的状况显然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同时,由于这些客户与外资快递合作时间比较久,且国外收件人更倾向于接收大的国际快递公司的服务,从而基本成了外资快递公司的固定客源。国内快递市场分为城市间快递、城乡之间的快递和同城之间的快递,由于城市之间的快递一直是EMS的强项,它有强大的中国邮政网络支撑,所以一直经营良好,但近年来EMS的市场占有率日益萎缩,而民营快递企业涉足国内快递时间长,与铁路、公路、民航等都有比较长期的合作,在这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城乡之间和同城之间的快递,大的外资公司虽然一直想介入,但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直接的举措;再就是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来讲,利润比较薄,即使介入,这些大公司也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业务上。基于以上的分析,民营快递公司应将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快件市场上,在原来城市间快递与城乡之间快递基础上,增加同城之间的快递业务,坚持服务国内市场。

(3)合理的人员培训。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倾向于引进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这本身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失误。但是一方面,人才的引进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对资金薄弱的民营快递企业来讲,将进一步加大成本。另一方面,就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物流业务刚刚开始正式起步的今天,快递业务也和整个物流行业一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也存在区别,很多外资快递企业在入驻中国之后,多倾向聘用中国的员工进行中层管理就是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以引入专业人才为主并非明智之举措,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现有员工,尤其是从业时间长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这些人才应该是民营快递企业倚重的人员力量。

(4)对外联合,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民营快递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外联合,改进快递装备,从而拥有自己的客户服务体系,扩大自己的国际网络,提高国际查询速度。根据加入WTO我国政府在物流方面的承诺,有3年从业经验的快递公司就可以入驻中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这使得国外的小型快递公司入驻中国成为可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对这些快递公司构成巨大的吸引力,这些公司一般经营时间在3~5年的比较多,而这些公司国际比较多,资金状况较好,但是人员少,从业经验不很丰富。他们极力希望在大陆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民营快递的本土优势对其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大的外资快递公司以及中国邮政等,一般是不愿意与这些小型公司合作的,抓住这一机遇,民营快递将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国外网络,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也有利于民营快递的长期发展。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2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黑龙江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形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5种模式: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供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属自发式,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初级经营阶段,仍属自发式,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成熟的经营阶段,属开发式,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此外,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农家乐”等项目,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主体、开发规模、功能等方面分析,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合农科知识类: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哈尔滨的“绿山川”生态园、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瓜果品尝类: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民俗生态类: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花卉养植类: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种养殖产业类:如大庆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中,60%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合类型,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进行农、林、果、牧、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规模较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多,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北部地区较少。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雷同或近似,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并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此外,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因此,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应以农业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走特色品牌、精品项目之路;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主题公园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把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设项目。在功能上,可建立粮油、果品、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在利用方式上,可将作物的观赏、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其经营效益,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有先进生产水平的、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阔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是看点。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50万亩的“走廊”上,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范区、果园示范区等。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并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不仅担负着“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任务,还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农家游或农家乐这类项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园等形式,主要是私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种就简、就古的旅游项目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是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

特色农业基地黑龙江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发展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凸显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或者是特色黑土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地貌、特色的农业环境等。例如大庆龙凤的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我国东北三省最大的43型温室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反季水果、蔬菜等。

项目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在大力推进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要重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预测趋势、立足特色,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农业企业。

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该加强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和时间定位,注重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相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相结合。

项目应该突出产业化,立足特色,增强内涵,打造强势的产业品牌和精品项目。旅游观光农业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和农村生活风貌,丰富农业文化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切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和高消费,要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实效。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进步,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观光农业向成熟阶段发展。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等进行产、学、研或其他合作方式,全面加强旅游科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学习和探索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应用现代IT技术实现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3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型活动与旅游之间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之地——湖南,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各种大型活动蓬勃开展。整合和有效利用大型活动资源,实现活动与旅游的联姻,不仅能推动大型活动的开展,而且能促进区域的特色旅游业,带动整个湖南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湖南影响深远。湖湘文化的完整严密和广博精深,旅游资源的丰富与独特,大型活动的恢弘气势和传播影响,都使得湖南大型活动旅游更具有期待性和可鉴赏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大型活动是宣传湖南旅游资源的窗口

一个地区的活动往往能反映某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折射出地域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方面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而大型活动是湖南旅游的特色和突破口,是湖南旅游资源中吸引人的部分。在湖南旅游竞争力方面,除了众多优秀的文化旅游景观,大型活动被近现代湖南一批杰出精英人物演绎得灿烂夺目:一年度的金鹰节系列活动、国际龙舟节、国际烟花节、国际森林节等一批湖南省几个大型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还有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明星演出会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盛会,国际国内都给予了极高评价,而当代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奥运湘军的非凡表现更是让世人关注和思考湖南文化活动现象。

大型活动能比较全面地宣传和反映湖南时代趋向、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形成旅游资源中的新看点,文化景点丰富,文化价值含量高。长沙有“革命摇篮”之称,近代伟人辈出,成为“弘扬前驭、彪炳后世”的革命圣地。岳麓山巍峨西峙,湘江穿城而过,橘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湖南有宁远的舜帝陇、马王堆西汉古墓、岳麓书院、爱晚亭、岳阳楼、南岳衡山、张谷英村;还有、刘少奇、故居等一大批文化旅游资源驰名中外。此外,还有大批已开发和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所以湖南发展文化旅游、活动旅游的潜力十分巨大。让游人通过游览活动,把大型活动艺术渗透在旅游资源中,体味大型活动内涵,感悟传承大型活动精髓,以大型活动产业带动湖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乃是湖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型活动是传播湖南旅游信息、发展旅游业的载体

大型活动的发展捉进了湖南旅游业的传播。旅游能加深对当地的文化传统、艺术造诣、民族风格的了解,增加了领会景点文化的沟通机会,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湖南有特色,因为它文化底蕴厚重,湘楚文化博大精深,大型活动形式活跃、关注热点多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具有独特活动内涵的大型活动扩大了湖南旅游业的发展交流空间,在大型活动观赏过程中无形传播了的旅游文化内涵,颂扬了湖湘文化精神。

3.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大型活动的发展空间

湖南旅游业是传播大型活动内涵、弘扬活动精神的载体。没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就没有吸引力。要开发有鲜明特色的湖南旅游活动,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和举办不同门类的大型活动,利用湖南独特的文化资源、举办活动的能力,发挥其艺术特点,演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湖湘味又蕴涵现代意识的大型活动来丰富旅游观光内容。故大型活动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湖南旅游资源的发掘过程。文化内涵的弘扬,使得众多的大型活动得以延续,如电视金鹰节年年办,年年有新意,届届有惊喜,每年举办之际,吸引了大批全国电视界精英和国内外电视活动举办者、爱好者,扩大了影响,增加了游客。

为配合各大型活动的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景点资源宣传,掀起旅游热潮,湖南兴建了一些集中体现湖湘文化特色的新景点。贾谊故居作为湖湘文化源头的见证,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活动的中心,曾国藩、左宗棠是湖湘文化活动中兴的代表人物,在长沙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左宗棠的墓园,曾国藩文化园均被列为重点项目。韶山是故居所在地,是旅游活动的另一个圣地,面貌大有改观,变化主要的因素就是各种大型活动影响下的旅游业的发展。总之,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大型活动的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加速了湖南旅游文化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4.湖南旅游业、大型活动业推动了湖南经济的发展

大型活动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由于许多大型活动举办规模大,档次高,属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辐射范围宽,影响力强,因而宣传和传播力可想而之。许多旅游企业,旅游景点大打大型活动之牌,借大型活动舞台,唱旅游经济之戏。

大型节事活动形成的旅游热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湖南旅游业、大型活动业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5年湖南接待国内游客7000万人,总创收为421亿元;接待境外游客达72万人次,总创收近20亿美元。除了对湖南的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外,湖南大型节事活动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举办国际森林节期间的湘西州来说,湘西州的丰富旅游资源有里耶古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镇、德夯的苗族生态文化村、王村土家古镇、永顺老司城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吸引了不少喜欢异质文化的游客,大型节事期间更是人涌如潮。

因此,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和活动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旅游业是传播大型活动理念的载体,为大型活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大型活动又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机会,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收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大型活动导向下的湖南旅游业

1.积极推行“活动兴湘”战略,建立大型活动与旅游的互动机制

就湖南而言,大型活动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大型活动的经济开发价值内涵丰富,如大型展会、博览会、运动会、演艺会、各种节事等大型活动资源;湘茶、湘绣、烟花等物产文化资源;炎帝陵、、刘少奇、故居等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南岳衡山、张家界等旅游文化资源等等。用活动旅游产业带动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湖南旅游,像当前所倡导的山水洲城、红色旅游、金鹰节电视周、国际龙舟节岳阳楼游、森林节张家界游等。在众多外地人的心目中,核心文化的载体是楚辞、汉墓、历代文人墨客在湖湘大地的行踪、是三湘四水的风物。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足之所履,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小至一道湘菜,大到各种文化遗迹、建筑、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会视同文化活动内容。在这种旅游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建立活动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使得大型活动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交相辉映。

2.打造大型活动与旅游商品互动平台,加强对活动和旅游的营销宣传

一是出台有关政策与措施,创新大型活动形式,作好传统文物保护,为发展活动旅游提供机会;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旅游商品和地域文化融合的开发设计,由设计、生产、商业、旅游、文化等企业合股建新的旅游商品综合型企业,鼓励外资进人;三是以湖南省几个大型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国际烟花节、国际森林护节、桃花源游园会、南岳庙会、猛洞河国际漂流月、电视金鹰节及其他一些大型的盛会为契机,发展湖南旅游产业,并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推动湖南旅游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加强大型活动和旅游营销宣传,加强旅游部门与学术界的对话和交流,培养旅游商品营销人员对活动旅游的认识,有助于向旅游者阐释其文化内涵,寓科技、教育、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知识性,提高游人兴趣,保证游览质量。

3.挖掘异质文化,突出湖南旅游资源特色

以丰富多彩的异质文化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湘中旅游区要突出历史名城的特点,修复名胜古迹潇湘八景台;湘北旅游区要突出“水”洞庭湖和“古”岳阳楼的特色,开发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湘西地区以武陵源为中心,以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为主要特色,并突出少数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湘南旅游区要突出道教名山和山水风光的特色,重点开发道教遗址,奇特地貌,古瓷都等具有吸引力的游览胜地,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4.通过开展大型活动,积极吸收现代优秀文化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吸收大型活动的特定文化内涵,树立现代意识,呈现时代特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旅游商品与大型活动融合新型文化,增加参与和娱乐功能,二者兼容包并、共生共息。只有不断挖掘旅游文化与现代大型活动的结合点,才能吸引旅游者对大型活动的不断关注。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4

(三)将促使广西旅游业进行柔性产品创新。所谓“柔性”主要是指旅游业适应旅游市场变化的一种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随着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旅游企业将成为知识型企业,旅游企业智能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手段及运作手段日益先进,一方面,要求旅游业必须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不断调整改进。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并通过市场和测试得到的知识以及客户意见及时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以提高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旅游企业以全新的服务形式,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以适应人们的旅游偏好、价值判断和内在的需求。

(四)将促使广西旅游业改变管理模式和竞争方式。经济的全球化已使旅游市场规模和容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一趋势下,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式已被新的知识型的、适应于信息时代的“网络型”的知识管理所代替。所谓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上,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过程。知识管理重视知识资本的管理和运营,突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知识创新,这是一种比较科学与完善的旅游管理。在这种全新的管理之下,旅游业的竞争方式也由传统的以资源、客源为主的竞争转化为以知识、技术、信息为主的竞争,旅游业也将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其结果是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如有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生动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分布合理的旅游景点景区。这些年来,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总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但与世界经济和科技革命发展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在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和良好的机遇中,广西的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有相当部分的旅游企业缺乏有知识价值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开发粗放;一些地区旅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旅游业创新能力欠缺,旅游产品处于初级品开发,缺乏知识含量;一些旅游企业的管理手段落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经营的服务人才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广西的旅游业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从广西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要求及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广西的旅游业仍需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外开放,在更深的的程度上与国际市场形成对接,全面参与竞争。因此,广西旅游业要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吸引国际经济团体、企业家积极参与广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实,广西在客观上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即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效应,广西的知名度已大大提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不仅把东南亚各国有名的企业、投资商吸引到广西,而且还能把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企业和投资商吸引到广西,这无疑为广西提供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广西旅游业的前途在于开发,而旅游是以促进人的流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随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横向的经济联合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二)实施争创旅游名牌的战略。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广西良好的旅游环境,无论是享誉国内外的桂林山水还是北海银滩、德天瀑布等,对国内外的游客来说,特别是对国外的游客来说都会成为很好的卖点,尤其是今后每年都在广西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游客必然会大增。广西与东盟国家有地缘、亲缘、人缘、史缘、人缘等密切关系。东盟国家人口有5亿之多,其中祖籍广西的就有近百万,东盟各国的广西籍华侨华人们保留着广西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祖籍地的血缘关系,地域、风俗接近,文化传统相似,旅游客源流向周期短,广西必须牢牢抓住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场和商机。广西不仅要实现亚洲最佳乃至世界著名的休闲、度假等旅游胜地的目标,还要有若干个在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旅游名牌产品来支撑。为此,广西必须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整顿、提高,鼓励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鼓励出精品、创品牌,建设起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如广西北海银滩完全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建立起风光迷人、多姿多彩的海滨公园,使其成为“东方的夏威夷”。

(三)实施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创新战略。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总体来说,广西的旅游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品开发阶段,缺乏知识含量,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仅仅停留在以天然风光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的需求上,未能开发出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产品与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人们在一次特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知识性、娱乐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的旅游地及旅游项目。如游客到桂林、阳朔、乐业天坑等景点旅游仅一天的时间就足够了,如果政府能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进行

综合设计,多增加一些文化和知识的含量,游客就会在此地逗留更长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柳州的奇石节就是旅游与文化、知识联姻的典型。通过知识与文化的包装,可以使旅游业从低级到高级,从粗俗到高雅,从原始到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游客从旅游中得到了欣赏,得到了启迪,得到了享受,达到了旅游的最高境界和目的,这应该是广西旅游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广西的旅游商品大多仍停留在初级品的开发上,而且这些初级品老化单一,品种偏少。一些地区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仅有旅游纪念品、珍珠、陶瓷、牛角雕等,而一些老牌的旅游产品缺乏高品位、文化含量高的新产品去替代,显得旅游产品的后续力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广西的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因此,广西旅游业需要下大力气实现商品的创新策略,利用旅游业有很强的产业效应的特点,对旅游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开发,促使旅游商品由初级品向高级品转化,从而推动广西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实施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把全球商业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电脑和网络已成为最一般的管理系统,旅游业本身及旅游业的各个部门间,国内和国际间基本已实现互联,这样旅游业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网络联系到一起。近年来,在国际旅游业中,通过网上旅游销售、网络预定来推销自己产品的旅游接待,向国际旅游市场提供有关旅游信息等已成趋势,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广西旅游业的管理手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一些地区旅游业管理的手段十分落后,目前要在全广西建立起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旅游信息网络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加快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实施旅游业的知识管理,这是推进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实施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旅游市场不仅是旅游产品交易的场所,更是包括购买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旅游者及旅行商)及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包括市场调查、预测、规划、宣传、销售等一系经营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求旅游行业充分掌握广西旅游市场的动向及发展趋势,了解市场信息,制定经营战略。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订相应的价格,要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成本价、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产品主要面对的消费群体,按照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制订出合理的旅游发展营销规划。同时要加大旅游产品市场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宣传品、各种招商洽谈会、新闻会等形式,介绍广西旅游产品的质量、优点、价格,吸引人们对广西旅游产品的关注与兴趣,从而扩大广西的旅游客源。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5

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是为满足奥运会需要或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奥运经济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经济活动,如奥运比赛场馆及与之配套的设施的建设等。第二类是间接经济活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机场、通信设施、交通等;城市改造,如对城市危旧房改造、对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对城市发展重新作规划、对污染项目的治理和改造等;对奥运举办地及周边地区旅游设施的投入等;对奥运会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诱发的投资活动,如投资商认为奥运会的举办会提高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投资房地产有利可图,因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房地产;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投资带来的连动效应,这些经济活动中有些是可以预期、计算的,而有些则是难以预期的,有很大的随机性,只有到奥运会结束后才能计算出这类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奥运经济影响的周期,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为10年左右的影响效应,即前7年后3年,按照上述的国际惯例,国内外一些学者把2002—2012年定为我国的奥运经济影响周期。

奥运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奥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已形成。但在二战以后,以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奥运会与大众旅游才有了实质性的结合,特别近几届奥运会的主办者越来越意识到奥运旅游在整个奥运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促进奥运旅游作为奥运会主办的主要目标。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能匹敌的,在一个特殊的时段内,主办国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和旅游的热点,吸引国内外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旅游者。例如,整个悉尼奥运经济周期(1994-2006年)给澳大利亚带来了80多亿澳元的经济效益。汉城奥运会的形象战略以及巴塞罗那和雅典奥运会的城市“再造”战略也同旅游直接相关,有利于主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高盛亚洲公司对中国到2008年旅游收入的预测,到2008年中国旅游收入将达到600亿美元。由此可见,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的旅游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提高举办国的知名度;促进举办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增加了新的旅游吸引物;增加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能力;优化旅游产品;能有效地促进入境游客的持续巨量猛增;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奥运契机

(一)极大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奥运会对北京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北京市城市建设目标提前10年完成,北京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北京市的高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据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北京对奥运的投入可达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体育设施建设170亿元,环保投入713亿元,其他117亿元。这个投资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投资。这么巨大的投资规模效应,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交通、通讯、市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硬件和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为促进入境旅游提供良好机遇。

(二)全面提升旅游品牌的国际形象

奥运旅游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与服务质量、接待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与世界接轨和全面进步,有利于加快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同时,由于奥运会期间巨大的媒体效应,尤其是国际游客的口碑效应,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三)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投资大,涉及面广,期间大量的接待活动将给举办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了5.9万个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提供了7.7万个就业机会,而悉尼奥运会则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据专家预计,北京奥运会仅北京就可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旅游行业就业。另外,由北京市统计局承担的“奥运投入与北京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专家课题研究认为,在2005-2008年这4年间,奥运投资使北京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每年平均加快0.8个百分点,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将接近70%,新增就业机会将达到180万个,全面带动北京和我国经济发展。

(四)稳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从奥运经济影响周期内来看,从2002年到现在,北京市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逐年提高,旅游收入稳步增加。例如,2004年,北京市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实现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1-5月,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34.6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29.3%。2004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游客8050万人次,本市游客3900万人次。2005年1-5月,旅游饭店接待国内客人474.3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12.4%。依据旅游部门预测,在奥运因素作用下,2002-2005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在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2007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8-2010年将会以10%的速度增长,2008年将达到46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2002-2007年接待国内来京旅游者年均增长5%左右,到2008年将达到96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50亿人民币。另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2007年,因奥运会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拉动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提高约1.7个百分点,达到11%左右。到2007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6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悉尼奥运旅游的宣传促销战略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北京奥运会应借鉴悉尼奥运会成功的经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同时要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分为准备期、举办期和会后期三个阶段,即准备期的前7年、举办期的17天和会后期的若干年。对奥运会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举办期的17天,而对旅游发展来说,则是从准备期开始逐渐升温,举办期的17天未必是高潮,而后的日子更为重要。

(二)处理好北京与全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关系

北京是奥运的举办地,北京的付出和收益都是最大的。但是,全国在一定时期内要围绕北京奥运做文章,全国支持北京,使奥运的影响扩大,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受益。同样,也必须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我国港澳台地区、韩国、日本等重要客源地和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另外,还要加强举办地政府、奥组委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协作,以确保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旅游吸引物得到有效开发、旅游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快培养高质量涉外旅游人才

发展入境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建议在高校、中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加强关于奥运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和多语种翻译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为奥运旅游提供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人才。

(四)加强奥运旅游风险的评估

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成功与否,难以预料。因此,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的论证、评估,精心考虑各种可能突发的因素和事件,把不利因素或事件的影响消除在萌芽中或降低到最小限度。制定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奥运旅游万无一失。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6

1.对香港的依赖性较强。澳门旅游业对香港依赖性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来澳门游客的交通依赖香港。澳门虽然一直处在自由港的地位,商业和贸易也曾有过十分发达的时期,但由于地域小、水位浅,葡萄牙政府又未给予澳门以足够的重视,使澳门一直没有深水港和国际机场,澳门与世界各国始终不能直接发展航空和海运联系。多年来,来澳门的游客多经香港,离开澳门的游客也须经香港返回世界各地,1994年澳门共接待游客800万人,其中从香港入境的就达640万左右,约占入境游客总数的81%,这说明澳门旅游业对香港在交通上处于严重的依赖地位,自1978年大陆开放以来,虽然从大陆入境的游客有所增加,但目前毕竟还是少数。二是来澳门旅游的大部分是香港游客。1994年从香港入境的640万游客中,有81%是香港游客,其它地区或国家的游客只占19%。除香港游客外,日本游客也比较多,约占澳门外地游客总数的38%,欧洲游客占16%,东南亚游客占15%,台湾游客占10%,美国游客占8%,韩国游客占5%,大洋洲游客占3%,大陆游客占1%,其它国籍游客占4%。由此说明,香港游客的增减对澳门旅游业有致命的影响。

2、业占有主导地位。澳门的旅游业是在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在澳门,既有造型别致、建筑宏伟、专供的葡京娱乐场,也有在豪华酒店内开设的。在澳门的各娱乐场内,均装有国际一流的各种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并配有严密的保安系统。为配合业,澳门各娱乐场附近开设有众多的当铺,在澳门当铺典押的客户可在香港取回典押品。在来澳门的游客中,有22.3%是专门为赌而来的,虽然有45.1%的游客是为度假而来,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一睹赌城的风采而选择来澳门度假,澳门政府从业中所获取的收益占其总收益的3成,业已成为澳门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业的兴衰决定着澳门旅游业的命运。

3.游客的留宿率低。来澳门的外地游客一般逗留时间很短,平均每位游客在澳门逗留0.85天,来澳门的香港游客1991年的留宿率只有1/4,其它国家或地区游客的留宿率也仅达1/3左右,留宿的游客平均每人在澳门的时间也不超过一天半。留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澳门地域狭小,缺乏综合型的旅游娱乐设施和规模较大的名胜古迹,绝大多数想一睹赌城风采的外地游客在一天之内就可将赌城的风采一览无遗,再加上港澳交通便利(日夜通航、1小时便可返回香港),大多数游客都不在澳门久留。

(二)作用

1.旅游业给澳门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由于澳门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使来澳门的外地游客不断增加,自1965年来澳门的外地游客首次突破100万大关以来,几乎每隔5年就跨上一个新的台阶,1994年游客已突破800万。从1980年至1994年来澳门的外地游客总数已近8200万,是澳门35万人口的近240倍。虽然来澳门的游客每人平均只逗留0.85天,但他们在澳门消费很高。1990年,平均每位外地游客的消费为626澳门元,其中日本游客的消费最高,为1785.46澳门元;其次是台湾游客,为1087.44澳门元。1971年外地游客在澳门的消费总额为9亿澳门元,1981年增至27.35亿澳门元,1994年已高达约150亿澳门元。旅游业已为澳门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外汇收入。

2.旅游业是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984年澳门政府的税收总收入为8.54亿澳门元,其中仅澳门旅游娱乐公司上交的税额就达4.45亿澳门元,占政府税收总额的52%;1985年澳门政府的税收总额为9.13亿澳门元,仅澳门旅游娱乐公司上交的税额就达4.51亿澳门元,占政府税收总额的49%。1991年澳门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共81亿澳门元,其中专营就达25.67亿澳门元,占全部收入的31.69%,目前澳门政府的业税收还在不断增加,此外,业之外的旅游税收入也在大幅度上升,1987年澳门政府的旅游税收入为2638万澳门元;1988年为3895万澳门元,比1987年增加了47.6%;1989年为4973万澳门元,比1988年增加了27.96%;1990年达到了5800万澳门元,比1989年增加了16.6%;1991年又升至7395万澳门元,比1990年增加了27.5%;1993年澳门政府的旅游税收入和税收入之和,占政府全部税收的42%。以为主的澳门旅游业已成为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3.旅游业为澳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服务性的行业相配合,如旅店业、餐厅、商店和各种娱乐设施等。目前,在澳门的就业人口中,直接从事旅店、旅行社、餐厅等与旅游有关的工作的人数就达4万余人,约占就业总人数的20%和澳门总人口的12%,其中的雇员就达1万来人,餐厅雇员近5000人,酒店雇员6000余人,旅游商品业雇员近2000人,旅行社雇员为1000余人,这些就业人员是澳门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的受益者。

4.旅游业促进了澳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在澳门政府与澳门旅游娱乐公司所签的专营合同中,要求澳门旅游娱乐公司承担对经济、社会、文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助义务,如兴建豪华酒店;资助电力、船坞、海运、码头、填海工程、学校和住宅的建设;建造第二条澳凼大桥、机场、深水港;设立特别基金等。此外,还规定1964年以后澳门旅游娱乐公司每年应交的繁荣费不得少于30万澳门元,1972年以后增至125万澳门元。这对澳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自80年代以来,澳门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客从80年代初的300多万,发展到1994年的800万;旅游业产值占澳门地区总产值(GDP)的比例,从1981年的21.9%提高到1994年的近40%;1991年全澳门的旅游收益额(不含业)已达40.86亿澳门元。客源的稳定,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及旅游收益的持续上升,说明澳门旅游业正方兴未艾。进入90年代中期以及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的澳门旅游业仍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主要由以下几个有利因素所致:

第一,澳门仍然可以发挥业的优势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为龙头的旅游业是澳门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地域狭小、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很缺乏的澳门,工业正逐步向内地,这样一来,业在澳门经济中的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政府虽然明令禁止活动,但中葡两国政府在《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规定,澳门回归祖国后仍可实行现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这就意味着禁止的法令不适用于澳门。此外,澳门业的发达是与香港的协调和邻近国家的禁赌政策分不开的,澳门曾以股票不上市来换取香港不开,如果香港开设,澳门的业肯定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香港早已先行回归,这就有利于中国政府更好地协调港澳之间的经济关系,维持澳门业的突出地位,以利于澳门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澳门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虽然澳门的旅游业资源不很丰富,缺少像颐和园、长城、故宫等那样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但澳门政府和许多有识之士多次表示要发展文化旅游,摆脱以为特点的旅游业形象。目前,澳门政府已表示要修建一座风格独特、耗资6000万澳门元,占地7000平方米的旅游中心,这是一个集娱乐、展览、会议于一体的大型娱乐中心。此外,澳门还于1992年举办了国际烟花节和国际音乐节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每年还举办格兰披治大车赛,这些均说明澳门政府正在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使旅游业向多元化发展。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7

文化变迁,是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提出的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

3.文化传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变迁的策略选择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扩充文化传承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延续。也可能使文化负态变迁,使其严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个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积极方向还是向消极方向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变迁才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到访。综上分析,为了实现旅游地文化的合理变迁,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规范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少数为谋求短期利益的生产者生产劣质文化产品、破坏传统文化、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要积极进行监管查处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区内部建立起传统文化自我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地合理开发、生产及创新的自觉性。只有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概念,就会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觉缺失的民族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当然,强化文化自觉,并不是主张文化中心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关键在于与它文化接触、交流的时候,本民族成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取其精华,排其糟粕,真正做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要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鼓励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以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补偿。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如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国各民族文化内部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华内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实现文化整合和创新,才缔造了有容乃大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范围,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来扩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现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民族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8

连云港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国水晶之都和中国十大安静城市、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风景名胜众多,历史文化浓厚。目前,全市有各类旅游景区20个、景点200多处,4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区,1个国家AA级旅游区和3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具有“海、古、神、幽、奇、泉”六大特色。

连云港以其悠久的地方文化和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连云港旅游业依托资源优势,创建旅游品牌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目前,连云港旅游业的旅游品牌,主要是旅游资源品牌为主。

连云港旅游资源品牌:

1.山岳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花果山风景区、孔望山风景区、石棚山风景区、高公岛风景游览区。其中花果山风景区是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5.3米。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名闻海内外。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令游客赞叹不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2.海滨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连云港市温泉旅游度假区。连岛,古称鹰游山,是江苏省最大的海岛,与连云港港隔海相望,以其独特的气候特征,濒临海州湾渔场的优质基岩海岸,形成了连岛植物种类繁多、海产品丰富、海蚀地质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集山、海、林、石、滩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海滨旅游度假地。已成为全省乃至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3.考古旅游资源及其品牌:古朐山风景区,据考古学研究结果证实,远在1万年以前,古朐山即现在的锦屏山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1959年和1978年在锦屏山南麓二涧和东海县山左口乡大贤庄,均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锦屏山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9处,二涧遗址为中国原始农业最早开发区之一。

4.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品牌: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桃源仙境、龙潭瀑布,1979年发现的长20米、宽10米的“将军崖岩画”,国家文物局鉴定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项难得的重大发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5.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品牌: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总共分八个坡段,363级台阶,墓区内有752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抗日山烈士陵园不仅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而且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胜地。

6.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品牌:云台山海宁禅寺,海宁禅寺地处花果山南麓,上接玉女绝顶,下临九龙幽涧,古树森环,白云缭绕,向称云台仙境。它发迹于唐,复修于宋,重建于明,规制恢宏,金碧夺目,远迩具昭,号称淮海第一丛林,四时香火虔趋不绝。清康熙三十一年,皇帝御笔书赐“遥镇洪流”匾额,恩荣显赫,天下莫尚。抗日战争期间,古刹屡遭轰炸焚烧,几成瓦砾。海宁禅寺僧人与当地民众自发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寇暴行。为纪念死难的爱国僧侣,九十年代在寺西修建了一座义僧亭,今以重建。千年古刹面貌焕然一新,胜概胜于前,香火日盛,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佛教和旅游胜地。

7.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品牌:苏马湾生态园、谢湖村珍果生产基地、朝阳太白涧环保生态园旅游,其中苏马湾生态园,苏马湾的得名于明末将军苏子恒牧马鹰游山的美丽传说这里山林茂密幽深,环抱玲珑金滩,入林寻幽,林翳天日,溪响淙淙,鸟鸣啾啾;入宿木屋,夜闻风涛澎湃,晓望海上日出,给您远避喧嚣,恍隔世外的真切感受。

二、连云港旅游品牌的特点

近几年来,连云港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旅游综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出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坚持大旅游战略,搞好特色旅游。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本着增强影响、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四区、二山、一水”(连岛、高公岛、海州弯、温泉、花果山、孑L望山、渔湾)的开发。花果山景区突出《西游记》特色,围绕“花、果、猴、石、洞”做文章。连岛、海州湾等海滨旅游景区,以“海”为主题,围绕观海、游海、探海、尝海,增加项目,完善设施。

从1997年开始,每年都举办连云港之夏、花果山登山节。两大节庆活动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效果好、延续时间长、带动作用强。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二)坚持科学定位,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市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市领导带队赴目标市场进行宣传促销,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举办旅游新闻会和旅游展示活动,加强与客源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先后打出了“游大海、尝海鲜、登花果山”、“到孙悟空老家连云港看大海”等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客源城市的新闻媒体,加强电视广告宣传,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投入。

(三)坚持调整结构,不断扩大旅游业规模。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鼓励部门、企业和个体兴办旅行社,全市国内旅行社由1998年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42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水晶、海产品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东海水晶现已形成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水晶念品、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多层次建设旅游饭店,既能满足旅客的需求,又能增加就业和收入。

三、连云港旅游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连云港旅游业的品牌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转(一)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基础不牢固

目前,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尚未形成对旅游者持久吸引的旅游名牌。

(二)品牌意识还较淡薄,对旅游品牌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旅游产品都是从促销的层面认识“信息传播”和进行“形象打造”的,很少真正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品牌的战略意义。

(三)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四)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五)忽视“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能够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因此,要建立旅游品牌,就必须研究、了解旅游品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管理方法。

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入寻求旅游名牌的发展之路,主要对策有:

(一)强化品牌意识,准确进行品牌定位

1.应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从价值、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品牌趋向发展。

2.依据本地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品牌定位,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增强吸引力。

(二)保护品牌,实现品牌忠诚,提升品牌价值

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

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建旅游品牌,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旅游地的发育阶段,旅游产品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最早从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上进行的,这时的旅游产品处在发育期;其次,在旅游地的成长阶段,旅游地从景区景点的开发进入配套设施开发(食宿性、娱乐性、购物性、参与性等项目的增加),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长期;最后,旅游地进入成熟阶段,旅游地从旅游设施开发建设转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经济体系的提升,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熟期。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科学地进行品牌的规划与管理。

(四)全方位进行品牌创新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应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完美组合。

2.旅游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品牌+旅游饭店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的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品牌群。

(五)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旅游名牌是旅游品牌的延伸,比一般的旅游品牌更有价值,更有知名度、感召力和持久性。因此,连云港旅游业已打造出的旅游品牌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旅游名牌为导向,实现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P·R·史密斯.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晓钟.品牌经营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王书卿.国际名牌策划与实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朱鸿.名牌战略策划[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04.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9

一、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廊坊来说,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短短几年时间就逐步成为廊坊市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和极具发展空间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廊坊市会展业依托区位优势,在政府积极扶持下快速发展,年举办展会数量、规模、水平呈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国际电梯展、中国国际石油管道设备展、全国印刷包装展、廊坊国际名鸽展示会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展会。廊坊市展览面积年均增速高达90%,展馆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会展配套设施完善。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2.4%和122.5%,会展效益也在逐年增加。廊坊会展业走出了特色之路,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廊坊的会展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二)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尽管近几年廊坊市会展经济兴旺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廊坊市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会展经济不够成熟,缺乏“名牌会展”,竞争力有待增强

廊坊市目前有较大影响的会展数量还比较少,多数会展知名度较小,这样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与名牌会展存在着很大差距。

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为实现会展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搭建平台。

3.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脱节还比较严重

这也是会展经济不成熟的重要表现。如在廊坊市会展期间,参展商和观众的主要消费是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其它项目的开支相对较小。特别是旅游业,从会展活动到旅游消费,参与人员越来越少,旅游景点仅仅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从廊坊现有的旅游产品来看,缺乏针对会展的旅游精品设计,使得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实现集聚效应。

4.会展主体有待进一步增加

目前,廊坊市会展由政府部门主办较多,专业性的展览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且其中旅游企业对会展的介入还不够充分,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大气候,也不利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互动。

5.统计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对廊坊市会展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统计评估体系,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廊坊市会展旅游进行定量分析。

二、廊坊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分析

廊坊在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区位优势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所辖二区二市六县全部环绕在京津两市周围,素有“京津走廊、黄金地带”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域内有京秦、大秦、京沪、京九四条铁路和京沈、京津唐、津保三条高速公路通过,“八横七纵”国、省干线公路和纵横交错的市、县、乡公路沟通了市内外的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离廊坊市的距离都在一般拥有机场的大城市离自有机场适宜距离之内,廊坊市可视作是空港城市。天津港离廊坊很近,廊坊市亦可视作是港口城市。良好的交通为我市发展会展经济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优势强劲的经济实力,也是廊坊的一大优势。十几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1.5亿元,该市实现财政收入122.1亿元。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三)政策优势廊坊市政府大力支持会展业的发展,在2007年拨出100万元作为展览专项扶持资金,并出台支持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会展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资金将达200亿元。在中共廊坊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生态环保城”的宏伟目标,并将会展旅游业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廊坊会展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产业发展优势廊坊有强大的特色产业支撑,如三河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河、大厂的畜牧养殖及加工业,香河的家具,永清、固安等地的无公害蔬菜,霸州的钢木家具,文安的胶合板,大城的摩配等,为今后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此外,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环境优势近些年来廊坊在美化城市环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六)信息优势廊坊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津之间,已与京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各种信息交流非常活跃,使廊坊的信息始终保持在领先地位。

(七)成本优势廊坊的展位价格、旅游费用、劳动力及交通等成本明显低于京津主城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八)后发优势廊坊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包袱轻,近年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件支撑。

(九)市场优势京津两市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廊坊市可以在会展项目上与京津形成错位或互补,占领这两个巨大的市场。

三、廊坊会展旅游发展方略

廊坊市应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不失时机地依托京津、服务京津,从中寻求适合廊坊的发展方略。

(一)建立适合廊坊特点和优势的会展旅游管理模式

廊坊市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发展会展旅游业。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宣传来扩大廊坊会展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企业来此办展;跳出政府单一投资的办展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争取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委托专业化的会展公司组织会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一个集策划、运作、承办、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会展经济群体,走出一条以展览公司为主,政府参与为辅,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的路子。加快建立廊坊市会展行业协会,制订“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各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设施的建设

现代化的会展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会展旅游专业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廊坊市应进一步改进路网布局,并在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中寻求新的突破,力争将廊坊交通融入京津,以实现与京津“同城效应”。廊坊市应重点在轻轨建设、高速铁路、机场互通等方面加大对接和建设力度,才能进一步拉近廊坊与三大直辖市的时空距离,为大型展会落户廊坊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廊坊市要通过加快城市信息主干网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网改造,完善现有光缆传输网、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实现市域内通讯网络无缝隙覆盖,为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要通过加大电厂建设和电网改造力度,满足廊坊会展旅游业对电力的发展所需;还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通过控制地下水超采,改善水质状况和水生态环境,满足会展旅游业用水的需求。

2.完善专业设施建设

廊坊会展业在已建成的会展场馆基础上,应加大会展场馆及专业设施的建设力度。会展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为廊坊承接更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创造优越条件。

廊坊市应通过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融资建设星级饭店,到2010年规划建成5星级酒店10家以上,以满足会展旅游业发展对住宿业的要求。廊坊市可通过适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的旅行社集团企业或品牌以全面提高廊坊旅行社业的接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廊坊市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大型的旅游交通集团以满足旅游业对交通的需求。同时,廊坊市也可以利用京津丰富的旅游交通运输资源,达到借鸡下蛋的目的,满足会展旅游业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

依据“环渤海休闲之坊”的定位,廊坊正以优质的现代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以“一线、三城、九大特色、十大景点”为主的现代旅游。“一线”就是以打造“温馨之都、和谐廊坊”城市品牌为主线;“三城”就是气势恢弘的第一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邃博大的东方大学城和声名远扬的香河家具城;廊坊旅游还有“吃、住、行、游、购、娱、学、健、美”九大特色以及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精致和谐的高尔夫球场等十大景点,这些都可以为今后廊坊市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廊坊市可以通过重点打造廊坊知名餐饮品牌,例如文安“古洼一锅鲜”、永清生态菜系、香河肉饼、大厂以牛羊肉为代表的各类清真食品、大城驴肉宴等特色餐饮,形成当地名品佳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湘、粤、潮、沪各菜系餐馆,发展名菜、名厨和名店,以适应不同地域游客的消费需要。

廊坊市应着力做好扶持骨干厂家、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系列化产品和设立专卖网点等工作,以尽快形成廊坊产品走俏的旅游商品市场。同时,要提升廊坊旅游商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三)明确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的定位

1.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和环渤海休闲产业带对廊坊而言,发展会展旅游业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凭借廊坊毗邻京津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结合廊坊自身特色,首先打造以廊坊为中心的环京津休闲产业带。

2.以会展旅游作为休闲产业带的核心,将廊坊打造成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廊坊必须避免与京津两座大城市形成重叠、同构化的产业结构,而要打造互补互利的合作平台。廊坊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要用沿海的思想、沿海的观念、沿海的区位,借助于京津的优势,实现会展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推进廊坊快速崛起为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

3.树立目的地意识,打造会展旅游目的地,形成完整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条廊坊的会展旅游发展规划应突破传统的展会驱动型的开发理念,采用适合廊坊发展特点的产业驱动型开发理念,以经济发展带动会展旅游,再以会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要树立目的地意识,从营建旅游目的地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把廊坊的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把廊坊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新型会展旅游目的地。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为解决京津对廊坊“阴影效应”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京津的客源优势,以京津为跳板和平台,使廊坊成为京津会展旅游的附带地区,把京津地区的客源变成廊坊的客源。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如采用“补充式”销售等模式,形成廊坊自身的客源优势。其次要转换角度,从区域合作的高度,避免对立地去看待廊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把周边地区的会展旅游资源当作廊坊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廊坊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展、会及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品,在本区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本地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突出特色,形成产异化的会展旅游产品结构

一方面,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转化会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所用。同时,掌握国际会展信息和旅游发展趋势,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廊坊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相结合。另一方面,提升旅游饭店的会议设施,满足国内外大中小型会议需求。利用旅游休闲设施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将大型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和大型会展结合起来,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模式。超级秘书网

(五)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形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根据廊坊的特点,按照区域化、国际化的要求,可培育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在品牌培育和推广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立区域整体形象,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廊坊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展览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与在京中央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联系,争取联合举办展览。

(六)注重机制创新,提高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10

旅游是张家界立市之本。自开发旅游以来,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本文针对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还有更多可以参考的内容,敬请期待。 论张家界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 1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1.2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出多门,各自为阵”。旅行社审批不严,尚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的状况存在;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 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导游队伍鱼龙混杂,正规导游人才匿乏,野马导游泛滥,“乱讲、乱导、乱争、乱要”现象十分普遍;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行政管理;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宰客狠,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管理失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张家界市的旅游形象。 1.3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张家界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而立市。长期以来,着力开发以武陵源为主体的山、水、洞、林自然旅源,形成了高品位的国际知名品牌,是湖南的旅游极品项目。但由于过度倚仗武陵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品味不高,影响了张家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4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张家界市目前游客一般都云集于十分集中的、经过豪华包装的核心景区。对外宣传可逗留十天的线路,实际上只能把游客留住3-5天。游客专门来一次张家界,旅游消费都不大。旅游是一次性消费,虽可以通过有力的促销手段为核心景区增加旅游人数,但短期内再次来游览的可能性相当小。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已到了考虑扩大游客消费量的时候了。张家界核心景区范围有限,大量游客云集,既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又增加了景点的承载力,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据专家测定,张家界核心景区的日环境容量为10017人,依据核心景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及游道状况,测定张家界的游客日容量为5885人。眼下张家界主景区无论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均已突破了这道警界线。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 旅游是张家界立市之本。自开发旅游以来,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本文针对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论文频道

旅游业发展论文例11

从员工的建设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