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管理学常识论文

管理学常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8:21

管理学常识论文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1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些问题中,最严重的就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合理。

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模式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多媒体演示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讲解财务管理的操作过程。这种方法一般与平常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这样能够较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感性认识。

案例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推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案例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学生从多方面收集信息才能很好地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学生在完成老师任务的过程中,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阶段练习作为一种常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学习完某一个专题的财务管理知识之后进行。关于练习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财务管理相应专题的核心知识要点。通过阶段练习的进行,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相应专题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校内实验室模拟,是指在学校的实验室内,通过虚拟企业一个月份的财务基本资料,模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岗位职责,即进行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等。由此可见,校内实验室模拟的重要环节就是虚拟企业财务资料的仿真性、虚拟企业财务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学生校内实验室模拟结果的考核。进行校内实验室模拟,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财务管理的实战能力。

校外实习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常见的形式。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是第四学期进行,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或是第八学期。生产实习属于认知实习的范畴,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等有一个直接的认知,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毕业实习属于毕业前的一次重要练兵,是对前面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良好的毕业实习环节,能够为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和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撰写主要有专题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形式。通过撰写论文,学生能够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跟踪专业理论前沿的能力和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当然,本科阶段的学术研究属于层次较低的归纳性创新范畴。

社会调查,就是利用学校的各种假期或是校外实习的机会所进行的形式多样的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小组根据老师初始提出或是设定的主题,由学生一人,或是几个人联合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二本院校,它设置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经济管理类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非常强调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动手能力。所以,南昌工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和安排。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实践课时比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超过35%,在专业必修课中必须设置相应的课内实验,如《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第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下面设置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即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和机电企业财务管理。学生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模块。在设置的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中,学院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题授课,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在大二结束的学期期末(第四学期末),学生被安排在校内的手工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综合专业实验,这个环节是对学生两年来所学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的一次实战检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在大三结束的暑假(第六学期末),学生将进行为期4个星期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生产实习)。第五,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将进行6个星期的毕业实习和12个星期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此外,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院就会给每位同学都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主要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如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研究生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

南昌工程学院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每个实践环节,都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认真撰写和履行相应的任务书。下面以毕业实习为例进行阐述。

1.实习目的

(1)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熟悉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技能。(2)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同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查学生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的计划性和完善程度。

2.实习内容

(1)对实习单位目前所处的理财环境的分析,了解实习单位现有资金的来源渠道、方式、资本结构状况;掌握企业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2)参与企业投资项目有关情况的预测及投资方案的决策;(3)熟悉企业如何进行各项流动资产的日常管理;(4)参与企业实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分析与考核;(5)了解企业利润分配的方案;(6)熟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近几年来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变化。(7)收集毕业论文资料。

3.成绩评定

(1)在实习中的总体表现,以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检查情况为考核核依据,占20分。(2)实习周记的写作情况。要求真实、全面、详细、讲解清楚、内容、丰富,占40分。(3)实习报告。要求按格式写作、内容全面、字数不少于4000字,占40分。(4)无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的学生,不予评定成绩,视为缺考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英明,费会娟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6,(7).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2

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d和Hixon提出,之后密西根大学的Dorsey教授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1]。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理念框架,它用来组织和整合个人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策略,可以将零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应用,并可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工具[2]。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方法技能等角度进行定义。目前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定论。

笔者认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科研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等过程进行的管理。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复制堆积保存,而是在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炼,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中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和知识的创新,提高研究生个人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对知识的把握,将知识运用到科研项目和实际生活当中,以期更好地解决科研难题,规划生活。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应该有两个:一是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二是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运用知识。

1.2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困难

1.2.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海量信息中,人类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知识愈加困难。面对信息负担,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获取整合表达交流、共享和创新的能力。这使得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成为一种需要。

(1)研究生需要随时记录知识,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根据自身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自主进行学习。研究生一般是通过图书馆或是互联网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这些零碎分散的知识和灵感需要及时记录整理归类,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常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研究生需要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阐述个人的思想,体现个人的能力,激发集体的思考。很多时候,研究生会发现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诠释出来或者诠释清楚。隐性知识是个人特有的一种思维。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的语言是图像和联想[4]。研究生需要借助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将知识进行转化。

(3)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科研论文。研究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对知识的质量和创新有着较高的要求。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研究生整合原有的知识,挖掘新的知识,激发创意,解决科研难题。有调查发现,45%的研究生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55%的研究生认为重要[3]。

1.2.2 研究所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研究生并未成功地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原因是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一些困难:

(1)难以把握知识界限,抓住重点知识。首先研究生有个人的专业方向,需要培养个人的专业特长,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膨胀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研究生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难以抓住重点的、有学科价值的知识。其次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需要搜集大量的知识。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会造成所搜集到的知识不全或者重点不突出。

(2)对原有知识的加工整合不够。随着研究生知识的积累,其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不断增多,然而大多数知识处于一种孤立无序的状态。即使对知识有所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大多只是一种表层形式,并未真正地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知识需要整理,更需要整合。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重新整合,才能从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

(3)难于评估学习效果。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同时也不停地淡忘原有的知识。温习原有知识的效果,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的吸收而得到提高的幅度,很难通过一种方法或工具去评估,可能会形成一种盲目无效的学习状态。

(4)缺乏易用性的知识管理工具。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研究生,都希望通过简易便捷不需要维护功能强大的工具来管理个人知识。然而这类易用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却极其少有。大多数研究生认为这是没有成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试图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予以解决,以期满足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需要。

2 思维导图

2.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由英国记忆之父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图像式思维工具,是运用图形动态记录信息和思维的方法[5]。东尼•博赞说:“大脑并不是用英语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例如当一个人听到‘苹果’这个词时,他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个苹果或者与苹果有关的图像。图像和联想才是大脑的语言。”思维导图就是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它用文字将人的想法“画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2 思维导图的作用

从思维导图的特点来看,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图1绘制了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用来说明导图的作用:

2.2 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由主题和思维两部分组成。主题又分为中心主题以及由思维跳跃性的发展引出的子类主题。主题一般用图像或者颜色鲜明的字符来表示,特别是中心主题,以此来加强大脑的记忆、激发联想,加强视觉上的渲染。思维通常用线条来表示,形象地再现了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通常情况下,线条的粗细不等,思维主干上线条较粗,分支思维线条较细。所有的子类主题和思维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出发的。思维导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绘图软件辅助绘制。由于个人习惯不同,绘制出的导图可能外观形式各异,但都遵循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

3 思维导图在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述导图的绘制,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放射性。任何感觉记忆或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成千上万个与主题有联系的关节点。这种收放自如的放射性思考模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工具,而且有助于创意的联想与收敛。正是基于此,笔者试图将思维导图引入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以期帮助研究生更有效地学习和工作。以国内大多数高校三年研究生学习为基准,笔者依据研究生每年的主要学习目标来阐述思维导图在其每一阶段的应用。

3.1 思维导图应用于知识积累阶段

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知识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学位课合格。学位课一般涉及知识面较广,深度不大,要求研究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大环境。依据学位课的内容,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本专业的全局思维导图,以全面把握整个专业动向,明确个人研究方向的重点难点,为专业知识积累指明方向。学位课一般有学分和到课率要求。思维导图主要由图形和线条组成,可以促使大脑兴奋,增强记忆力。上课时,研究生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高效记笔记,同时可以节省书写文字的时间,跟着老师的讲解进度进行思考。考试时研究生可以为每一门学位课绘制一幅思维导图,以最省力省时的方式帮助记忆和考试。第二是自主学习,积累专业课知识。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而阅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大致浏览一本专业课书籍之后,研究生就可以根据内容绘制该书的思维导图。通过该书的导图,研究生可以快速把握一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同时研究生可以从导图中心出发沿着分支深入到各个细微的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照思维导图,研究生结合自身已具有的知识,可以明确该书的难点、重点和自身的兴趣点,从而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本书的主要问题,达到快速高效地阅读一本书的目的。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零碎的过程,而知识内部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不断更新的规律。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个关于小主题的开放导图,将零碎的知识随时记录在相应的图上。再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个小主题进行连接整合,使知识之间相互融合,这样日积月累会形成一个体系庞大、层次分明的网络化知识库。人类大脑记忆的机制是将记忆信息视为神经细胞连接,从而构成有效的记忆网络。细胞及其突触的星型生理结构,决定了有效记忆的组织方式必然是结构化网络化。通过这个思维导图的体系结构,研究生可以随时快速地温习已有知识,把握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块中,进而激发直觉思维去联想和发现新知识。

3.2 思维导图应用于科研项目阶段

经过专业知识的积累,研究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科研问题并撰写科技论文。

3.2.1 解决科研难题 心理学上,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解决科研难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每一个科研难题必然包含着一些小难题。局部小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每一个局部的小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整个难题将会不攻自破。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现大难题中的一个个小难题。而思维导图发散收敛的特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有效工具。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可以将大的科研问题视为一个关键主题,从关键主题出发寻找每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以及次级小问题,以此类推。通过层层小问题的提出,研究生可以清楚整个项目的流程,明晰每一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而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通常是由几个研究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并且有时间限制。对照图上的问题,研究生项目组的组员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擅长的某个问题或者一部分小问题去解决。这样可使分工合理,人尽其才,避免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其次是分析问题。通常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多种,而每一种方案又有多个流程步骤。方案之间又存在时间和费用的较量。利用导图工具,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向外扩展有多种方案,每一个方案下又可以用线条连接着此方案的流程步骤。这时研究生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个流程步骤的代价(时间和费用),并记录在相应的短线条上,以方便进行各方案代价求和。通过问题的分析导图,研究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各个方案的繁复情况、优劣程度,便于最终决策。

最后是解决问题。先前通过思维导图将整个项目进行了细分并落实到每个成员,最终只要将每个研究生的局部工作进行共享、衔接、汇总,整个科研项目就得到了解决。由于每个成员负责的工作不同,对项目每一部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也有区别。知识汇总阶段,研究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块知识的共享,交换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思维导图清晰地体现了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激发大脑的想象力。

3.2.2 撰写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一般都是依托科研项目来撰写,并且有格式框架的规范。研究生可以将科技论文题目视为思维导图中心,将科技论文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引言、采用的方法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论作为导图的四大分支,再将每个大分支视为一个主题,“画出”相应每一块应该写的内容。那么对照导图,研究生可以直击资料库找出所需要的资料,填充式快速完成科技论文。同时,还可以确保不跑题,不乱框架。

3.3 思维导图应用于职业规划阶段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生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研究生三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未来职业。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范围的扩大,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愈加严峻。研究生将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读博、出国或者是就业。但无论是做哪一种选择,研究生都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研究生用思维导图做职业规划时,他们可以把要考虑的所有要素都“画”出来,形成一幅“职业全景图”。通过这幅图,研究生可以客观看到自身职业规划的前景和要到达这种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4 应用实例

“论文写作方法”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笔者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娄策群教授“论文写作方法”的教案为例,使用绘图工具Visio辅助绘制了一幅个人特色的“论文写作方法”导图。以此中心为主题又有四个分支主题:论文选题、论文结构与大纲、论文写作与规范、论文投稿,并在各分支主题上添加二级层次的主题或更多层次的主题。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研究生避免枯燥直线式地看课件,避免死记硬背论文规范。例如,二级主题“论文结构与大纲”用一棵树表征,那么人脑的第一反应为:论文应该像一棵树一样有根、主干、枝干、叶子等,既贴切又有趣。如图2所示:

这幅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这门必修课课前的整体内容介绍,又可以作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时的行文规则。

5 结论

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研究生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快速高效地记笔记、整合知识、激发大脑思考问题、规划生活。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展现,并且绘制简单。笔者认为随着对导图认识的加深和导图软件的开发,思维导图必将成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曰芬,浦晓斌.个人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57-62.

[2] 董燕菲.Web2.0个人网络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0(9):32-35.

[3] 刘丽丽,李肖霞.Web2.0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技术,2010(2):49-51.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2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EI Xiaoli, LI Shumin, YANG Lichun

(Chongqing Nanfang Trans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25)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profession, theref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mad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nd views.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从专业定位角度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土木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与土木工程两个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工作。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

1.2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角度分析

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咨询事务所、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工作,无论学生工作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管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据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如今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去培养人才,加上人力资源流动频繁,最终导致企业只愿更多地招聘有工作经验、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给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提出了挑战,学校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从以上分析来看,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不仅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利用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某个环节进行管理,这种能力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这四个知识平台构建的。

2.1 专业实习

实习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途径和手段。通过现场的实习,学生亲自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习教学应该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分层次地进行,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或刚开始专业课学习时进行的。认知实习可以通过到相关企业或施工现场参观实习和观看相关视频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知实习,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管理的技术、方法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在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使学生对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一般房屋建筑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盲目,而是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在学习完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合作关系企业进行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工程施工实习、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测量一般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进行,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来进行工程测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其他方面的生产实习应该在大三开学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生产实习要制定详细的实习的内容和步骤,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每一个实习内容结束,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同时,可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对每一个实习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实习的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总的实习报告。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对典型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以及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等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学习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实习,一般是在第八学期的前四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综合运用,通过参与工程实务操作,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及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原始材料和数据,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毕业实习一般是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实习,根据毕业实习的任务书和指导书来进行实习,最终交实习报告。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针对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一般是在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后几周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所需资料应该来自实际工程项目,并且设置完善的课程设计指导书,配备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比如,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编制、房地产估价、 房地产营销策划、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索赔、Photoshop和建筑画等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3 实验环节

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习环节来看,学生主要是在建筑工地实习,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的熟悉,也就是说对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的熟悉,而很少接触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比如,对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的融资、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招投标过程、工程合同管理和索赔等方面的实践是非常少的,不能体现出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从而也偏离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条件都很有限,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熟悉和掌握。因此,学院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各个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直观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模拟或实物情景,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快速而全面地掌握工程管理实务的各个方面。当然,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教学获得的认知,还需要通过实习环节加以验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类实验室和管理类实验室。技术类实验室主要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管理类实验室主要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和沙盘实验、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实验、工程造价软件实验、合同管理和索赔实验、工程项目融资实验等。

2.4 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时间安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能力和未来规划等选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院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建筑建模比赛、室内外装饰设计比赛、房地产营销策划比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兼职和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在大三、大四时,学生可以参加五大员的培训并参加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对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实践是更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2.5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其他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每个学生都配备有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论文的选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具有写作价值的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和工程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对多门专业课程综合运用的能力的环节,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设计内容。比如,对于国际工程管理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对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向主要是进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和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的编制;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方向进行室内外装饰设计方案和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文件的编制;对于工程造价的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量清单报价文件编制。

3 结语

工程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薄弱。笔者认为,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之外,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郭静,陈远祥.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4

中国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知识管理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党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生产、扩散、转移及其与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基本上包括知识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知识创新管理就是通过追综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党校图书馆的业务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党校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支持与加强知识管理活动。

二、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及其创新

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指一般的书本知识或专业知识,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人之科学、行为科学的知识,是相对于物质和财富而言的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晶,是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加以有效传递和交流的知识信息。

根据对组织的重要性和员工们的可接受性,知识可以分为核心知识和知识,前者解释组织当中普遍接受的主要命题;后者通过强调子成分来支持前者。根据表现形式和范围,知识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蕴藏在员工们头脑中的知识,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这种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获得,并且通过实践和交往在馆员之间相互分享,它有时可能会是某个人实然的但对整个组织非常重要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组织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并相互关联,它可以改善任一专业,学术信息的短期质量,也使党校图书馆变得更加复杂。

组织知识包含:某一工作组之中分享的知识、组织程序所隐含的知识、工作方法结合的知识、蕴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比如,现行的编目实践基于OCLC提供的编目信息,其中大部分条目是党校图书馆可以拿来利用的;再比如,党校图书馆致力于为各级领导干部传递所需要的学术信息,致力于提供各种文献和信息服务,包括印刷型,有时是磁带、光盘等专有媒体。组织知识的精选、收集、处理和分布对大多数馆员来说是熟悉的。党校图书馆通常是模拟处理学术知识的过程,它需要整理包括像用户的数据库检索率、失败率、持续率等工作数据,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知识,以此为基准与其他馆相比较,确定自身的优势及劣势,并提高上网效率和目录效率。这类日常工作非常重要,却常常容易被忽略,在这方面党校图书馆做得还很不够。

知识管理强调将组织知识作为资产进行管理,这是传统党校图书馆所不熟悉的。如果馆员们开始有意识地使党校图书馆的资产获得最大的回报将会如何呢?党校图书馆怎样评价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如何评价体现在服务过程和产品当中的知识?如何评价电子入口的信息的激增?对这些问题,党校图书馆的领导者不可能做出直觉的判断,为了取得质量,认可与可接受性,这些决策必须基于对组织知识作为资产管理。

图书馆的知识传播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党校图书馆亦然。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特别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学习,21世纪的党校图书馆应开展基于高速信息网络的知识服务。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党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创新,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研究部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生产,而且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息的收集、加工、整序、传播和应用。党校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存贮、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创新的基地和中心。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党校图书馆帮助学者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理论信息,是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其二,党校图书馆直接参与理论科研过程,对科研究人员进行跟踪服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创新的组成部分;其三,党校图书馆关注理论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并将其产品收藏供公众利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党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创建知识库。党校图书馆应当按照党校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将大量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的集成整合,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库。知识库应该做到知识全面正确,易于查询、检索和更新,能让读者直接进库,允许多种文件格式处理文字、图形、图片、图表、电子数表和程序代码等;数据存储应当标准化,具有全文检索、原版显示功能,输出方式灵活,操作简单、规范,权限管理严密,数据安全性强,内部知识库与外部知识库可以合成使用,为了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和价值,党校图书馆应该对用户需求作相应地估价,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5

2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笔者设计了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看法、毕业论选题、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服务环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7个方面,30多个问题。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行为主体、教学条件、论文管理、社会实践、就业环境等方面问题,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重要性、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控制、毕业论文完成周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监督与评价等6个方面,30多个问题。其中,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指导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采用了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中旬。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3份,回收率96.50%;在整理问卷数据时,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3%。

3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存在题目太大的问题,结果往往因为自身知识有限和能力不足,使论述难以深入,要么难以继续写作,要么解决不了问题。此外,选题模糊、题目过于陈旧、选题雷同、与学生志趣或优势脱节等问题也不少见。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此,选题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普遍存在选题宽泛、选题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有限,使得对于所选题目的研究很难深入,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也存在选题滞后于现实需要、雷同性强等问题。

3.2论文写作的表达能力偏弱毕业论文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情况、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理论基础的匮乏、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使得毕业论文出现理论基础性不强、前后逻辑结构混乱等问题。另外,由于毕业生很少能够做到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得到真实数据,因此毕业论文呈现出的内容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等情况。

3.3论文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较强,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论文时已经养成了借助搜索引擎和大量借鉴其他网络资源的习惯,以至于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也会过度依赖网络资源中他人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导致毕业论文中缺乏自己的理论观点,创新性更是难以达到要求,反而大量出现抄袭、拼凑和雷同等现象。对此,学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加大监督力度并建立起合理的惩罚机制。

4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学生自身因素

4.1.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从结构、字数等形式上符合规范要求即可,忽视了论文的实践功能和专业领域研究能力的训练。通过对2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一种形式,只要完成的差不多,教师都会同意毕业,因此“敷衍对付一下”就可以;但是也有2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掌握能力的一种体现,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是检验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写作能力的绝佳机会,认为“一定要认真完成”;另外,有6%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这些环节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耽误他们找工作或者考研等等,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

4.1.2学生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虽然学校下达撰写论文任务是在大四上学期,但是学生实际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多是在大四下学期,而这段时间刚好是考研、考公务员、考职称或证书、跑人才市场、面试、实习等的时间,占用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对毕业论文投入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投入时间在1周以内的占24.38%,1~2周的占31.67%,2周~1个月的占21.21%,1~2个月的占16.42%,2个月以上的占6.32%。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都在半个月以内,而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在半年左右,如此悬殊的时间差可以看出毕业生投入到毕业论文上的精力非常有限。但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些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少并不是因为真的忙到不可开交,上文提到的“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往往只是学生拖延和懒惰的借口。其实,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首先要使毕业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

4.1.3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各个求学时期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部分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习惯大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的严格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日益散漫,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够针对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因此论文中会出现许多抽象空洞的理论。虽然学校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过经贸应用文写作和社会调查等课程,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和学生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等,并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4.2指导教师因素

4.2.1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本科生论文思想和观点的形成比较困难,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甚至包括思维方式。本科生由于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其毕业论文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体系,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但由于指导教师,特别是对于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指导教师来说,他们本身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他们投入在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在关于教师指导的调查中发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感觉很满意”的学生占到90.26%,“感觉一般”的学生占到6.42%,“感觉不满意”的学生占到3.32%。在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次数上,指导“3次以下”的占36.82%,指导“3次以上”的占63.18%。在指导方式上,最普遍的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其次,当面指导的也有很多。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持肯定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存在质疑。

4.2.2青年教师增多,指导经验不足近年来,为了解决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许多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本科教学的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并不全面,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往往不能有的放矢。同时,由于青年教师与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对学生要求不十分严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监管没有完全的主动性,也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3学校方面的因素

4.3.1可供查阅的资料和渠道有限关于“查找文献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8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查询资料”,但学生们上网查询资料的方式大部分还是拘泥于“百度”等搜索引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还很低,这与学生平时缺少关于查找文献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关。仅有14.38%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仍然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由于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经济管理类资料有限,并且更新速度滞后于实际需要,因此只有少数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作为参考。仅有极少数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实习单位的一手资料,根据所掌握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论文写作。这一调查结果暴露出学生日常写作的欠缺以及文献检索与利用效率的低下,学校应开设相应社会调查、文献查阅和写作等课程,教师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制订相应的计划和目标。

4.3.2缺少实践和调研的机会现在企业和公共组织对大学生实习和调研大多采取婉言拒绝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出面联系有合作关系或者相关的单位,经常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调研。但近些年来,学校出于学生安全和经费的考虑,组织学生实习和调研活动普遍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现象。

4.3.3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当前很多院校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标准,仅仅只有成绩评定的等级设置,对各等级比较详细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晰,一般只有对论文评定的等级,缺少细则性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类这种社会科学类的毕业论文,本身主观评价差异比较大,容易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这样一来,各指导教师无法根据相关标准来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好坏,每个指导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定,不同指导教师的评定标准不一致,有的指导教师要求较严,有的指导教师要求松,出现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如果没有一套统一详细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的话,各指导教师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按照评分标准判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到底如何。不同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观要求的严格或放松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

5解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改进路径

5.1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5.2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不应该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应该把对本科生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的培养和锻炼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日常学习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日常能力的锻炼激发学生完成科研工作中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指导教师对于因未掌握专业和实践能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对于违反毕业论文写作诚信机制、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应制订严格的惩罚机制。

5.3加强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强的学科,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选题大都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拥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向,而不应只是身居象牙塔。因此,要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要把符合条件的一线教师列入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队伍中,特别是要发挥一些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把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表现的重要考评标准,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增强师资力量;第二,青年教师可以以毕业论文副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主要负责论文的格式排版等,同时要在指导过程中向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积累论文指导经验,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以使论文指导工作的代际过度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断档现象;第三,可以外聘一些校外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在岗人员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既可以补充高校师资力量,又可以实现指导教师多层次、多元化;第四,要在增加指导教师数量的同时,注重保持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73-03

一、背景

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新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建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训练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以及丰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师认识不统一,以及学生水平差异而造成的分层或分类教学等问题。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显著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因此,2013年我校组织了的新生计算机基础分层考试,从考试结果中准确掌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现状,据此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规划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体系。本文重点就计算机分层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重要结论。

二、题目设置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

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图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图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

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三、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政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四、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五、小结

对计算机分层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总体分析和分类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比对计算机及基础软件操作的掌握更加欠缺;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

参考文献:

[1]姜茸.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及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7,29(s2).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7

中国分类号:G64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伴随研究生招生的恢复以及改革开放,研究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挑战。研究生事务管理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转型阶段,如何适应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特点

近几年来,伴随着逐渐壮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逐渐加多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群体逐渐显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对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研究生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措施各有特点,中国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差异性,也带来多样性的研究生管理工作。目前,研究生管理的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生整体的平均年龄较高。伴随着研究生考试的报考条件放宽,每年考取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人数在增加,许多参加工作的或者就业年数较多的人士重新回归到研究生的培育队伍中。这样的现象就造成研究生整体的平均年龄上比本科生的平均年龄高。与本科生比较而言,研究生具有更好的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看待考虑问题更加理性与全面。由于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2)多样化的年龄层次。依据对我校的调查研究,我校的研究生有20岁的年轻人,也有40岁左右的中年人。基于研究生年龄差异的这些特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工作合力难以形成,使得研究生整体的结构松散,使研究生管理工作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松散特点。

(3)研究生的组成结构复杂。由于研究生报考条件的放宽,研究生们的婚育状态复杂,他们参加研究生教育之前的经历复杂,他们的生源地、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对专业学习的诉求复杂,这些复杂性,造成了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压力大、困难多。

(4)我国研究生管理的诸多方面,存在着标准制定难,规范执行难,机制监督难,量化考核难。

(5)随着高校扩招比例的增加,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这意味着研究生入学准入门槛逐年在降低,与以往研究生相比,研究生的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下降。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资源出现匮乏紧张状态,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枯竭"之感。与本科生的管理相比,研究生管理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依据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它要求我们要拥有独特的思路,能够从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学术培养、文化建设、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全面而系统地开展研究,寻求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二、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年龄跨度较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任务重。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更加艰巨。目前,与本科生管理工作相比较,高校大都在研究生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力量投入,在管理的方法上呆板单一,缺乏系统的灵活的高效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1)管理模式单一。高校的管理模式大都是垂直自上而下的模式,管理工作者存在着满足应付上级工作的思想,他们倦于处理日常工作,工作积极性低,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如何加强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

(2)服务意识薄弱。目前,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意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们的主要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管理意识中的服务意识薄弱,并且传统管理体制意识表现更加强烈。在垂直自上而下的高校事务管理模式下,高校管理者具有浓厚的家长意识,常以领导者自居,面对研究生的客观需求,熟视无睹,无法与学生沟通思想与生活情况。

(3)研究生管理质量堪忧。研究生教育水平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学位论文质量上。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方面反映教学质量。造成高校学位论文质量低的原因复杂多样,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是否得当、导师水平高低、教学管理是否合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出于对以上几点考虑,许多高校对论文采取中期分流、论文外审制度,在论文答辩时要求先期发表多篇论文并对发表刊物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各个高校还是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4)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效率低。随着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加,研究生构成复杂化,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亟待加强。高校存在着德育工作与后勤保障未能纳入统一服务管理范畴,因此,高校的协调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多数学校有关会议,研究生主管部门未能参加,对于会议的思想、研究生的政治工作、文明精神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传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施。

(5)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缺乏就业指导能力。与本科生教育管理相比,研究生教育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淡化,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理论教育被放在重要位置,一切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停留于形式。以前在本科期间的优秀党员到了研究生期间,也常常由于研究生期间思想政治再教育的缺乏,致使这些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无从体现。部分研究生在教育期间对于国事一无所知,不了解重要时事,趋于平庸,这成为了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与高校管理中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耳、入脑和入心的理念相差甚远。

(6)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管理工作量日益加大,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目前,各个学校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集中于研究生本身和导师队伍建设,这是普遍现象。但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稳定,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管理理念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相适应,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问卷调查,在研究生管理队伍中,大约有45%的人认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有68%的人认为要提高自身素质,有82%的人认为有必要参加职业培训,值得注意的只有12%的人认为在管理岗位上,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了提高。

三、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几点意见

(1)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

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制度是基于本科生管理理念上的延伸,管理研究生事务主要还是传统的观念与思路。目前来说,研究生管理人员既要面临多样化年龄段的研究生,又要面对科研任务繁重的高校教师,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强度越来越大。因此,对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沟通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在许多高校中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瓶颈"就是研究生管理队伍。所以,使研究生管理队伍专业化,筹建学生办等措施,是突破研究生培养质量"瓶颈"的有效措施。建立研究生学生办,一方面,可以分解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人力资源对研究生进行深入管理。筹建研究生学生办,需要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需要要求管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学科背景,懂得并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积极从业愿望。筹建研究生学生办,关键在于专业化的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2)仆从管理,发挥服务意识机制

管理意识强烈、服务意识淡薄是当前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普遍呈现出的特点,他们在管理工作中推崇垂直自上而下的高校事务管理模式,倦于处理日常工作,工作积极性低,较少以自身为模范,去教导研究生。

仆从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首先是仆从。该理论率先由美国的罗伯特.K.格林里夫提出,主要重视领导对他人效仿作用的引导。辅导员对学生言行举止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有怎样的辅导员会带出怎样的学生",所以辅导员首先要认清自身立场观点,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亲近学生,对学生不恶语相向,关怀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用自身的工作表现进行言传身教,让研究生耳濡目染,进而调动其内在的服务意识。加强宣传研究生学生会干部的力量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下一个被服务者进入服务者链圈,在研究生群体内形成永久连锁式服务意识气氛。这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将极大的提高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质量。导师协同管理是研究生管理的有益补充和有效途径,研究生辅导员也要增强对导师的服务意识,不断为导师和学生间的联系创造方便条件。

(3)优化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培养过程成败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学位论文质量上,为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把好这关键一关,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有效组织管理论文开题工作,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二、对论文定期进行中期检查报告,论文工作时间长,整个过程耗费一年,随意性大,对论文工作难以控制,在论文准备过程中前紧后松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论文中期检查,可以起到严格要求作用,利于保证论文质量;三、高效组织管理论文答辩。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学位论文,严格要求评审员对评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为了把好论文质量关,要给评审员充足的审阅时间,至少在答辩前半个月,把学位论文递交到指定评审员手中。

(4)注重日常管理,强化服务功能

为了使研究生能安心学习,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主要从下面两点抓起:第一,加强寝室设备的改善。第二,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组织的作用,建立多种管理模式。首先,要重视并发挥党组织、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的作用,使研究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开渠道,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再次,采用有效激励的管理模式。

(5)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基层党员示范作用

管理者应在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与教育,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措施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研究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群众;其次要对广大研究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些基础的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在研究生班集体中完善党、团组织建设,过好党的组织生活,采取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党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先进性示范作用。

(6)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专业素质

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管理者首先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此来增强其使命感与责任感,才会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来从事这项工作;其次因为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他们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认识上都具有较高的层次,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够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管理工作在沟通上不会存在障碍,在落实上不会存在阻碍、最后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精通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与各项理论规定,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认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掌握研究生管理工作科学的工作方法。

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研究生管理方面,只要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有效组织和管理,营造一个全方位和谐的学习环境,给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与生活空间,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就一定可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研究生管理工作。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8

关键词:会计理论;理论丛林;丛林困境

Key words: accounting theory;theoretical jungle;jungle dilemma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16-03

0引言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流派,出现了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所描述的“丛林现象”。丛林现象展现了会计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反映出纳入科学领域的会计学科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繁荣往往与乱象并存。“会计理论乱象”亦随之产生。会计理论乱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①“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③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由于前两者对于会计学家而言通常可以视作外生变量,所以更应给予后者足够重视。为此,本文将其称之为“丛林困境”。通过系统分析和评述孔茨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深入讨论会计理论丛林与丛林困境,探索突破丛林困境的出路。

1哈罗德・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丛林”由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提出。他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一文中指出,西方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对管理进行系统研究。早期著作主要是由泰罗、法约尔等富有经验的管理实践家对管理经验的提炼和一般管理理论的总结。可到了60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学术论著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形成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导致管理学陷入到一个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混乱的局面。

孔茨认为思想陷入管理理论丛林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 语义上的混乱在管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语言混乱现象。学者们对“管理”、“组织”、“决策”、“领导”、“沟通”、“人际关系”等关键术语的意义和用法上千差万别。

1.2 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学者们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领域范围莫衷一是,“如此众多的管理学著作和管理学专家,以至于在“管理学”名下几乎无所不包,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能够期望管理学理论被管理实践者认为是非常有用的或科学的?”

1.3 先验假设,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把前人有意义的经验性观察和分析假设为“先验的”而予以抛弃,然后提出一些所谓的新东西。但是,这些过去的经验是真实的而非理论化的,而管理理论精确性的终极检验一定是实践,而且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必须从现实中发展出来。先验假设加剧了管理理论的混乱。

1.4 对原则的曲解那些感觉自己在提升某种特定观念或观点上拥有特权或卓越功勋的人们,总是喜欢抛弃任何带有管理原则意味的东西,甚至将管理原则视为陈词滥调。他们提出的所谓新发现的一般化原则常常仅是不同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同样的基本原理,而这些基本原理却早就被他们所批评的“普遍主义者”发现了。

1.5 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特别是学者们出于职业和学术地位等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打破学术训练所产生的职业“壁垒”,与其他流派的进行观念的交换。

在孔茨看来,管理理论丛林阻碍了管理理论的有效发展,导致缺乏管理实践者可用和可理解的知识。实际上,孔茨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以及1980年发表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中强烈暗示,使管理学陷入丛林的根源与摆脱丛林的根本阻碍来自于学术界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

孔茨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为了走出丛林,实现管理学的统一。所以,他将管理学陷入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的混乱局面都归咎于管理学流派林立。但是,这种带有一定成见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百家争鸣的丛林状态对推动学术繁荣和理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在《管理理论的丛林》发表之后,孔茨招来了许多反驳和批评,把自己变成了其他学派的靶子。事实上,该文发表之后的20年间,管理学流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从6个增加到11个。1980年,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的语气与20年前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别,那种统一管理学的急迫心情和缓了许多。

其实,抛开孔茨“一统天下”的出发点,仅从正常的学术争鸣角度看他所提出的这几条,都是切中学界软肋的。比如,在讨论中曲解对手言论的含义,对理解有分歧的词语自说自话,尤其是弄出一堆云苫雾罩、谁也不懂的术语,以貌似学术的语言铠甲来遮挡自己学术肌肉的萎缩,以玄妙难懂的句式表达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苍白,正是学术发展的大敌。①我们不得不承认,孔茨的批评许多都是合理的,而且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问题在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形成不完全是理论界利益集团人为争斗造成的。管理学陷入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的混乱局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管理学流派林立导致的。其实,作为科学表象的理论出现乱象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科学本体的运动变化。世间变化是不变的真理,科学认识的对象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环境变迁的影响更加显著。所以,科学理论与现实环境的时代特征相吻合时,才会表现出“真理性”,而当它过于滞后或者超前时,所表现出来的则是“非真理性”。

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随着科学认识手段的进步和认识主体世界观、方法论等意识因素的变化,科学认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例如,今天的物理教科书告诉学生“光是光子,即是表现出某些波动特征与粒子特征的量子力学实体。”然而,在普朗克、爱因斯坦和本世纪初其他人发展这个特征之前,物理教科书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横波运动”。

③学术界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这就是孔茨所提及的“语义上的混乱”、“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先验假设,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对原则的曲解”、“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等五个方面。其中,“语义上的混乱”与“概念和知识理论的分歧”还可以认为是“无心之失”,但是维护它们造成的乱局以及“先验假设,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对原则的曲解”、“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则只能看作是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有意为之”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孔茨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及其对“丛林状态”的焦虑,以及把“统一管理学”作为出发点,都是在表达他对这种人为争斗阻碍管理学发展的强烈不满。

那么,我们来审视会计学领域是否也存在着孔茨所描述的丛林现象和混乱局面呢?

2会计理论丛林的提出

自从纳入科学领域以来,西方会计及其理论研究发展迅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会计学文库。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流派,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反映出纳入科学领域的会计学科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会计理论丛林中的流派不同于一般理论观点,它们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陈良华等(2009)认为,会计理论丛林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六个流派分别是:①人类学流派、②真实收益流派、③人力资源流派、④社会责任流派、⑤事项法流派和⑥行为科学流派。其中,又以人类学流派、真实收益流派两个流派影响最大。这些流派的名称可能并不为人熟知,但是这些流派的研究成果却是赫赫有名的。例如,人类学流派学者提出的实证会计理论;真实收益流派学者提出的规范会计理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重置成本会计、现时成本会计理论;其他四大流派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事项会计和行为会计理论等等。②

然而,繁荣往往与乱象并存,会计理论乱象亦随之产生。会计理论乱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①“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③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前两者对于会计学家而言通常可以视作外生变量,第三个方面实际就是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中所批驳的人为乱象,即本文所谓丛林困境。“会计世界”自身运动变化与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使会计学陷入“反常现象”和“理论丛林”鳞次栉比的混乱局面。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进一步助长了理论学派滋生蔓延、盘根错节,让会计学陷入丛林困境。

3陷入丛林困境的会计理论

我们应当关注丛林困境,这种人为干扰对会计学发展危害极大:①对会计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和统一基础的忽视与困惑,削弱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和预测能力;②各种流派关系混杂、层次交错,阻碍理论研究与传承;③不同流派之间恶性竞争破坏会计学科生态,不利于学术探讨的深入。

3.1 会计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和统一基础是什么?会计理论丛林的出现虽然丰富了会计理论文库,但也潜伏着一个不容回避问题:这个丛林中的每一个(类)理论流派都具有自己所针对的特殊问题,并且会将这样的问题看成是构建会计系统的主要问题或根本性问题,每一个理论都倾向于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看成是会计系统应该达到的目标。

这就产生了一个困境:如果每一个理论流派所支持的目标确实对应着一种利益主体的真实利益,那么,当不同理论流派所提出的指导方案存在分歧时,我们进行理论和现实取舍时的依据应该是什么?即使上述这些理论流派所提出的指导方案不存在冲突,困境仍然存在:我们应如何整合不同的理论以便充分利用每一个理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满足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形成对管理目标的最大贡献?换句话说,针对不同具体目标而提出的理论流派应如何统一或者说统一的依据是什么?随着理论丛林的日益茂密,这种困境也会随之加剧。

3.2 不同理论流派均处于同一个层面吗?从前文对会计理论丛林主要流派的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混乱:不同理论流派形成的动因不尽相同,它们并不处以同一个层面。①有的凭借研究方法成为流派,如人类学研究方法(实证方法)之于人类学流派。②有的凭借研究重点成为流派,如人力资本之于人力资源流派,社会责任之于社会责任流派。③有的凭借理论基础成为流派,如决策理论之于事项会计,行为科学理论之于行为科学流派。④有的成为流派既有研究方法的因素,又有研究重点的因素,如真实收益学派。规范会计理论是依据研究方法命名的,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重置成本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则仅是研究重点,前者与后三者不在同一层面上。

与自然科学或者经济学的流派相比,会计理论流派之间关系混杂、层次交错,严重阻碍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传承,限制了会计学科的地位。

3.3 不同流派之间的争斗会影响学术研究行为吗?会计理论丛林不同流派之间恶性竞争破坏了会计学科生态,不利于学术探讨的深入。每一个理论流派都有代表人物和观念体系,这些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追随者都有强烈意愿来捍卫本流派观念体系中的概念和技术。因为维护“特色鲜明”的观念体系,可以为自己所在的理论流派赢得一席之地,从而证明或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这事实上形成了学术界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或者争取本集团利益,学者们在学术探讨中会不可避免地参杂个人感彩,偏离中立的价值判断。原本纯粹的学术探讨,转变为充斥着意气用事、强词夺理、刻意曲解、极力贬低的政治过程。

这种人为干扰导致的状况正是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进行批判的初衷。现实中,无论学科,不管中外,皆不能免俗。

4走出丛林困境的途径

怎样才能走出会计理论的丛林困境呢?一个基本准则是:摒弃个人或集团利益,转而聚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关键在于从更广阔的视角辨明会计的本质。

4.1 理清会计的基本概念“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个流派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上,对会计本质的界定主要有四种,即管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但是,“会计大爆炸”缺损表明,这些本质界定均难以涵盖当前的会计实践,必须重新寻找合适的视角,给会计的本质给出一个边界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完整严密无懈可击,但要能够涵盖当前的会计实践,重要的是寻求一种新的“看会计世界的方式”。也许用“价值管理计量”来界定会计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严密的论证。

4.2 重视梳理和总结会计实践新时代的会计实践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的需求与目标、内涵与载体、范畴与领域、技术与方法都在全球化、信息化、金融化背景下获得极大拓展。理论的使命在于解释和预测实践,忽视梳理和总结会计实践的理论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尤其是国内会计研究,应当十分关注对中国实际、中国特点、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模式的理论提炼。

4.3 澄清会计学用语的语义虽然辨明会计的本质属性,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澄清和规范语义的需要。但是,语义问题还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采纳实践者在现实中锤炼出来的语义,同时,要尽量少用生造的所谓理论“术语”。这样,还可以打破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之间的隔阂。③

4.4 正确认识基本原则科学认识是不断变化完善的,“科学真相”同样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门科学,即使是“最科学”的物理学和数学,都不存在永远适用、完全精确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提炼并检验基本原则无足轻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陈述适应现实环境特征的基本原则,并将它们置于逻辑一贯的框架中,来指导实践和提炼实践。那么,会计研究意义可以得到升华,会计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也将得到提升。

如果我们把视野从丛林困境放宽到会计理论乱象,那么,则应首先辨析动因。如果是人为争斗造成的,应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应对。如果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就要从三个方面去化解:第一,创造性寻找新范式替换旧范式,实现从“非常规科学”向“新常规科学”过渡;第二,放松约束条件,从更宽广的视角认识会计科学和会计理论;第三,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变化发展的,会计理论的“真理性”与会计实践的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真正解决还要回归到实践探索中。

注释:

①张瑜、闻华.丛林之争和管理学的发[J].管理学家,2009(09).

②陈良华.会计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③譬如,理论界和职业界关于“会计”和“财务”两个名词的语义就存在差异,以至于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的区别争论不休.

参考文献:

[1]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4(3): 174-188.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4-01

1 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中经常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案例,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现实状况

2.1 学生基本情况

管理学属于平台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课题组授课的对象通常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衣新生。大一新生的特点是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多课程大多充满期待,但还没有自我学习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针对这一的特点,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2.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及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主要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的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实际管理技能。

鉴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管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今后融入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奠定基础,并善于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分析企业环境,了解所处的竞争态势。还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学课程目标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基于管理学的知识,学会写创业计划书。

2.3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对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

3.1 营造轻松氛围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言就给分,效果很明显。其次,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学生坐着愿意讲,起来就没声音,主要的顾虑是担心说错被人笑,要帮助学生卸下这个心理负担,积极营造一种只要发言就会得到尊重,所有的意见都会被倾听和记录。

3.2 头脑风暴法

善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无论对错鼓励学生多多提点子。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到黑板上,不断增加新的点子,直到黑板写不下为止。然后再开始归类并逐条开始讨论。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参与这样的讨论,并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倍受鼓舞。

3.3 不设标准

不要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就设定标准答案和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很容易扼杀一些新颖的创意和好的想法。当然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中间起到引导的作用,适当对主题和重点做提醒。

3.4 小组竞赛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案例讨论,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每次的案例讨论都会被记录,并作为打分的依据,参与讨论的同学也都会被关注,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加入到案例讨论的氛围中。

3.5 鼓励独到见解

创意无价。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该更受人鼓励,提倡创新与开拓性地解决问题。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三部曲”

4.1 案例的分类和筛选

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参与团队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前期对案例的选择很重要,通常案例可分为三个类型:(1)简短型案例。篇幅段,内容少,这类案例可以不进行讨论,道理简单明了,只是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或观点。(2)综合型案例。篇幅常,内容多,一般是对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概况,往往带有很多嵌入性的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事先以电子稿或纸质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节约课堂时间,等相关知识点讲授完后进行小组讨论或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时事型案例。选择比较贴近时事的最新案例,作为重点内容课后练习或考试。

4.2 独立分析和团队讨论

首先,老师清楚的传递案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案例的真实情况;其次,将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一遍;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挑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一一挑选删减,最后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控制,并上台发言。

4.3 归纳总结

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作用了,前面的环节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负责组织课堂避免跑题。这个阶段就要对前面的讨论环节进行深入的总结,尤其要大胆表扬在团队讨论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点评结束后,还有对相关知识点再次梳理一般,这样效果非常好。

5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的保障

5.1 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的选择,出发点都是来自教学目标。只有围绕知识点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管理学和管理者》的内容就适合采用故事导入法,结合企业家的特定和故事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但主线还是要围绕角色理论展开;《沟通》《激励》的章节采用的方法就可以比较灵活,可以采用电影情景法、角色模拟法、游戏教学法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生动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当《控制》的内容就不能采用太多负责的教学方式,容易喧宾夺主。

5.2 教学案例与时俱进

管理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内容,在基于原始理论的基础上,适时添加一些新鲜元素进去也很有必要。包括在选定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后,一定要及时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比如:常用的案例分析法,就要经常根据最新的时事来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不然就缺乏分析的吸引力,效果也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李宪印.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5(31):157-158.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管理学常识论文例11

1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最早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当时用的概念是知识工作者,即那种“掌握并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那时,知识工作者主要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但今天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中己经被扩展到大多数白领或职业工作者。

国际著名的安盛咨询公司将知识型员工归纳为:专业人士、具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中高级经理等人员,他们通常在以下领域工作: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包括广告、销售)、资产管理、会计计划、法律事务和金融、管理咨询等。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大致归为以下几点:

①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②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③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④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⑤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⑥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⑦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⑧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2资源基础理论

自从戴维纳(Devanna)等人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下面简称SHRM)概念以来,这个领域一直是众多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自企业战略萌发的产物。资源基础论(能力基础论)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虽然有关基础资源理论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由于其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为内部因素,使该理论成为SHRM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常用于理论模型的开发和实证研究的推理。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③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在竞争优势持续性中,由Barney在1991年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成为竞争优势来源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这些特点与我们今日的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非常吻合。

3.1稀缺性

我们发现知识型员工都拥有较高的学历,我们以本科学历为标准来看。截止到200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数据,这一年所毕业的本科生1726674人,就按180万来计算,根据正常情况反推,按每个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8岁推算,1984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349万人,就按1350万人进行估算,在扩招后的本科生也仅占到总人口的13.3%。单从学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见知识型员工的确是稀缺资源。

3.2价值性

知识型员工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价值性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知识型员工通常都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更高学历者,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是能以很高的工作效率创造价值的人。与体力劳动者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相反,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特别是在向IT、工程管理、咨询、设计、勘测等行业,知识型员工更是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这里,用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来说明知识型员工创造的价值一点都不为过。

3.3不可模仿性

我们知道今年流行的“山寨文化”是说明太多的东西具有可模仿性,但是知识型员工是靠“脑子”工作的人,他们的成果或者创造出的价值可能就是个理念或者一个想法,或者是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有的产品的相结合,而创造出的新的价值。而目前的科学还不清楚人的思维应该怎么来测量,那就更不用说模仿了。所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不可模仿性。

3.4难以替代性

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以软件工程师为例,当软件由他编写到一半时,若是他退出了,很难有人可以继续按照他的思路,把这个软件编写完成。虽然程序的编写可以有许多种方法,但是若是要按照本人原有的思路编写下去,应该具有相当的难度。以此类推,可以看出,知识型员工具有难以替代性。

因此,从Barney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成为竞争优势来源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到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