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科教育论文

预科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2:43

预科教育论文

预科教育论文例1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语文学习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预科教育论文例2

在一般的民族高校中,民族预科学生都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导致在新环境进行学习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科学技术和教育方式都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与教的形式都是采用藏语,学生汉语水平较为低下。而在预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教材都属于汉文版,学生对于一些专有的数学名词的汉语都会感觉到陌生,导致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兴致很高,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基础不够牢固,语言又存在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开始感觉到力不从心,对于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下降,导致考试不及格等后果。

(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缺乏区域适应性

由于大多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仅仅能够听懂常用的汉语,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专业性的词汇和短语时,学生就会接受得很困难。少数民族学生比较习惯使用藏语的教学课堂,学生会在听课时将教师教学的语言转化为藏语进行理解,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加上语言转化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导致在学习时,学生需要更加费劲地才能理解题意完成学习。另外,高中数学和预科数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成相对平滑的衔接,民族高校预科学生在高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比同一阶段中小学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而到了预科教学时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概念感到陌生,难以进行学习。

二、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加以精炼,编写专门教材

预科教师需要通过对预科学生的高中教材进行研习,通过预科生高中教材,从普通高校教材和预科教材中提炼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帮助学生梳理和消化知识点,让学生能对知识点充分地理解和吸收。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当地的文化,融入教材中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教师能和相应的藏语翻译教师合作,让其帮助学生将教材翻译成藏文版,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了学习了。

(二)摸清学生基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的传授一般都是根据给出的定义,结合其公式推导定义后,通过学生不断重复地练习来掌握。这样做仅仅对于应试教育有些帮助,而在生活中,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无法发挥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定义公式的同时,加强实践学习,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生活与理论联系起来,同时体现区域特色。比如在藏区的水力资源很丰富,通过让学生利用相关知识来计算一亿立方米水库中每年蒸发的水分,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算法,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三)加强汉语藏语的双语教育

如今世界已经融合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整体,在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互助团结的今天,互相交流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为此,掌握两种及以上语言可以说是现代人群所必备的技能。对于民族高校学生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利用藏语能将相应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藏汉语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点,实现学生汉语和藏语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预科教育论文例3

1.2自卑心理民族预科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方面特征就是自卑感强烈,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居住于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是政府扶贫对象。进入大学校园后,在身穿名牌同学面前,民族预科生往往会因为贫富反差产生自卑的心理。

1.3逆反心理少数民族预科生通常都享受了降分政策,并且有一定助学金,这是党给予学生的特殊照顾。然而,一些学生并未珍惜当前优越的条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育没有端正自身态度,甚至与同学、教师关系处于对立位置,具有逆反心理。

1.4封闭心理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并且自尊心比较强,心理活动状态不愿过多对外披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心中所藏的秘密也就愈来愈多,因而,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封闭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风俗方面、爱好方面、兴趣方面、语言方面等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差异性,在这种背景条件之下,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存在较大困难,长此以往也就不愿敞开自己心扉,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与集体偏离,产生一种孤独感。

1.5矛盾心理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学生所接受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文化生活明显落后。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民族预科生看到周围同学的表现非常优秀,渴望吸取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得自身在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预科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一年时间内补上缺失的基础知识十分困难,需要学生付出许多汗水。然而,有小部分同学急于求成,所采用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女生当中尤其明显,一方面学生想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较好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时刻困扰学生学习。

1.6懒惰心理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当中,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是父母包办,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不够强,对家长有着较强依赖性。站在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学部分是教师包办,上课时,强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下课后,学生需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然而,民族预科生已然处于新环境之中,学生的弱点全部显现,在生活方面,无法做到自理;在学习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强调学生自学,知识要点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过去被动地位变于主动地位,然而,大部分民族预科生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在少了家长帮助之后,学生之前的依赖性成为了惰性,教师若是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预习知识点、查阅参考资料。

2.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方法

2.1采取爱心教育的方式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学生每月生活费有时只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因而,学生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就会有所缺失。在教育管理中,爱心教育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首先是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沟通交流后,充分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并且采取一些补助措施,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这一方式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其次,树立学生自信心,在预科学习过程中,应当将增强学生自信心置于学习整个流程中,让学生明白努力方能成功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人民、教师的爱护关心之情,增强学生安全感,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建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体育协会、艺术协会等,使得学生课后时间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度过。根据每个学生所爱好的体育项目,在班级中组织一些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组织班级进行秋游活动、野外露营活动,提高学生自理方面的能力。同样,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同学与老师或者同学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创设一种较为稳定的氛围,消除少数民族预科生封闭的心理。

2.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所教内容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讲解重点部分以及难点部分时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同时,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好的榜样,耐心解答学生疑惑,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单个辅导,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运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预科教育论文例4

1.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预科生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也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会讨厌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忽视学生主体的互动,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热情对待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后期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采用渗透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教学就是要利用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在MSExcel和MSPowerPoint等课程教学中,应该先根据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课堂产生兴趣。

1.2注重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预科生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赢得学生的赞扬,就必须要重视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但是要更加懂得总结课堂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实践,然后知道,最后再用理论知识总结,这样学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该掌握得重点知识,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预科教育论文例5

在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通常情况下,其开设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初步应用等.

1.2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调查

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认识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熟练掌握、熟悉了解、完全陌生等三个不同层次.其中,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生,多在入学前接受过计算机的相关教学与培训,这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相对较高,对于预科教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学习应用不太熟悉;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入学前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接触,其就读的中学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比较少,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处于完全陌生阶段的学生,多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相关内容知识,在对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预科部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了解情况调查中,处于熟悉了解和完全陌生阶段学生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大,处于熟练掌握阶段的学生比例较小.

1.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应用方法分析

根据上述对于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生计算机掌握情况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结合现阶段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结构层次,首先,是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所应用的原理性教学方式,即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原理、理论知识.第二个教学阶段通常被称为是技术性教学阶段,是在上述的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与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以实现操作性的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进行指导.常用的教学法有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计算机教学的第三个教学层次,为操作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科的特征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教学方法,如计算机上机实践操作教学法.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形成的教学活动结构与程序,比如,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地位能够充分的发挥实现,在教学组织与评价监控上具有很大的便利;而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则能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两种教学模式之间不同的特征优势,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现阶段的民族预科教育中,不管是计算机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对于讲授法以及问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多.结合上述对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总结,目前民族预科教育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多属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地位和作用强调比较明显,但在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与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明显不足,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学生上机操作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2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教育策略分析

在进行民族预科计算机教学中,考虑到上述教学情况与方法特征,加上预科生多处于思想逐渐成熟的年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为主,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激发与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实现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养.首先,在进行民族预科计算机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水平.其次,在教学内容与知识的设计上,应注意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克服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再次,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应注意结合上述教学方式的不同层次,以技术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主,在计算机教学中注意将理论与上机实践的教学进行分开设置,在教学中以演示法与实验法为主,注意将两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应用,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预科教育论文例6

大学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反思当前预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预科教育理应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为今后预科教育的发展壮大做好理论准备。

一、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育现状

(一)预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明晰

预科语文课程没有对其教学理念做过具体的表述,我们可以从教学大纲中归纳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打好从事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注意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简言之.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符合预科语文课程性质,但从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来看,却只突出了阅读能力而弱化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记叙文第一单元立意与选材有9篇文章,其中精讲4篇,一节写作知识,从阅读、写作两者昕占的篇幅及比例上看,明显倾向于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写作)课程.写作与阅读有着同等的地位和同量的学时。

预科语文课程与《新课标》都强调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但预科语文课程只侧重学生精神、人格中的共性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从实际教学来看.预科语文课程重视的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定位点是“补”,补学生高中阶段较为薄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一理念强调了预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但却忽视了预科教育作为向大学教育过渡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在笔者看来,才是预科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二)预科语文教材缺少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1.教材编写思路、体例过于陈旧

目前,大学预科语文课程使用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材《阅读与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该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全书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古诗词等5个部分。从教材体例来看,沿袭的是20世纪80年代语文课程的编排体例。而新的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阅读鉴赏”分为如下4个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现当人记事散文和中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分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4个单元。普通高中新教材打破了文体的界限,按文章的类型、写作思维特点,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这更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特点和写作规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选文内容陈旧,范围狭窄,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文学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看,预科教材所选文章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活跃于现时文坛的作家作品很少入选。从文章思想内容来看,如杨朔、刘白羽等创作的歌颂祖国、人民的文章占了多数,贴近现代青年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章极少。

3.选文缺少新诗

新诗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但教材没有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三)预科语文教学方式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理念的不清晰和教材体类的陈旧,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和陈旧化。预科语文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写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预科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与社会需求、时展、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等不相适应甚至落后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问题。改革预科语文教育课程、真正发挥预科教育作为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过渡衔接作用,已是一件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事情。

二、重视预科教育的正确定位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计划》,明确提出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从预科教育实际来看,预科教育与大学本专科教育具有更多的亲缘性。首先,预科一般属于大学中的一个二级学院(系、部),如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大学预科部。预科采用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施教。其次,共享大学丰富的资源。预科教师一般来自大学,学历较高,受大学教学观念、方法影响明显;预科学生与本专科学生有同等地位,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文体活动,与专、本科学生一样,能平等地享用大学丰富的学术、图书等资源。第三,预科学生的身份、角色意识已发生转变,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并已开始亲历大学学习生活,感受着大学的学习、思维方式。

只有认清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在施教时,才能找准教育的核心点,培养学生应对今后大学专业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真正为高校选拔和输送合格人才。

三、重建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新理念

预科学制只有一年,在短短的一年里要扎实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充分利用好一年的学习时间,预科语文教育不能按常态教育方法施教,必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方法,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由三个同心圆组成:语文学科的外层知识面包含字、词、句、篇、逻辑、修辞等知识要素;中间层是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包含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等能力的培养。

目前,初、高中基础教育已经十分重视学习能力的教育培养,《新课标》把能力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来加以贯彻落实。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来说,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

因此,预科语文课程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及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也直成为预科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编选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

四、构建开放有序的预科课程新体系

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方向做好引导工作。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已注意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语文课程设计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选修课程设计了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已比较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高校里,早已采取了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学分制)。作为高中与大学之问的衔接,预科语文课程更应采取这样的课程结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预科教育特点和实际状况的需要。

首先,预科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后,要基本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改变预科教师以往只教基础课程,而难以教专业课程、学术科研能力较弱的状况。采取新的课程结构,表面上看好像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实际上,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让其他教师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脱身出来,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诸多方面的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解决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不足。

第三,预科的课程、学习任务、压力比起高中来说轻松了不少,学生觉得学习太轻闲,有时还感到无聊如果改变课程结构后,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问,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修相关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调动起来。同时,可以结合大学专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

预科教育论文例7

民族预科教育是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体现。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预科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的“金色桥梁”。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为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规模的扩大,对办学质量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民族预科教育是介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如何科学制定它的教学目标,一直没有定论。长期以来,都是在“预”和“补”之间徘徊。主张“补”的观点认为,民族预科生都是降分录取的,基础较差,应该认真补习基础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主张“预”的观点则认为,民族预科生虽然相比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基础差一点,但已经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关键是今后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因此,应该进行大学知识的预备学习。随着近年来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制度的不断规范,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知识基础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观点,主张“预、补结合”,即在补习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同时,再预备一些大学的学习内容。

上述几种观点,是在民族预科教育发展过程中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无论哪种观点,都涉及一个内容和标准的问题,即补什么,预什么,补到什么程度,预到什么程度,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认为,民族预科教育,应该根据我国现阶段高中教育的特点,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构建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

一、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必须以完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

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社会、家长均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教学目标上,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解,轻学生的讨论;教学评价上,重考试的分数,轻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三种倾向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即知识上的“营养不良”。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接触的书籍基本上只局限于教材和教辅,就是教材上那点有限的知识也是围绕考纲的指挥棒转,学校只教需要考试的,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学生第一次进城不认识红绿灯”、“进大学后才看到第一本不是教材的书”[1]的怪现象。这种先天不足就决定了在后续学习中必须以完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才能使“营养不良”的知识体系逐渐“丰满与强壮起来”。

二、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式决定了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必须以完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无外乎两个:求知与育人。求知就是“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应当去思考什么。”[2]而育人,则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而在“求知与育人”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

在大学,学术自由是其主要的精神和理念[3],这种自由的精神就决定了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动态的和激励式的。民族预科教育虽然只能算是“准大学”,但因它一般都是与大学生一起管理,基本的学习氛围已经与大学无异,教学与管理也在逐渐与大学接轨,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让学生在学习理念上完成从“单纯应试向素质和能力提升”的转变,在学习方法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民族预科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必须改变以单一的书本知识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价值标准现状,而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道路”。[5]

三、民族预科教育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须以完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

民族预科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建设人才。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下的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素养的建设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预科生首先必须要有献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意愿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其次还要有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各种能力等等。

目前民族预科教育已经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分散招生、集中办学”的基地式办学模式已经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办学质量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不同层次院校的生源质量和不同地区对基础教育的不同要求,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单从入学分数来说,分数低并不意味着就是差生,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无疑是众多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佼佼者。这就需要我们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学习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转变。

四、构建以完善知识结构为基础,提升学习能力为内容的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创办于1994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湖南省唯一的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特别是自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以来,发展速度迅猛,势头强劲。目前有一年制、两年制民族预科生1400多人,分别来自湖南省内和上海市的十所高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基础不同,如果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无论是“预”或“补”都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因此,学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知识扩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相结合,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在知识学习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即针对目前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学习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语文以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主。通过教师开列阅读书目、学生相互之间推荐书目等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自编自导课本剧、演讲比赛、出版班报班刊、墙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数学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主,使学生逐步由“常量数学思维模式”向“变量数学思维模式”转变。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想方法,善于从诸多具体事务中抽象和概括出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英语则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变“哑巴英语”为“实用英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则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民族地区的巨大发展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觉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2.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从良好的习惯开始的,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民族预科学生的智商都不低,很多学生相当聪明。那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又上不去呢?通过观察发现,主要是学习习惯不好。如浮躁、好动,方法不对,学习兴趣不高,等等。他们能够上预科,要么是老师或家长“逼”出来的,要么就是完全凭自己的“聪明劲”考出来的。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必要。

3.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技能技巧、促进能力发展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法和思想方法。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无论是“预”也好,“补”也好,还是“预补结合”,都只能给学生以“鱼”。而要真正给学生以“渔”,就只有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惊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后,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甚至更短。如果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仅仅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永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使他们获得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因此,教师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其次,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

这里的综合素质,除了学习能力外,还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组织交往能力,等等。“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4]因此,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被称为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一般来说,民族预科生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二是多才多艺、个性特长突出。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展示特长和培养能力的机会,既能帮助他们开展文化交流,融入到班级和学校的集体中,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经常开展的活动如“民族才艺展演”、“民族音乐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汉语课本剧表演”、“校园歌手大赛”,等等。这些活动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一般都是采用比赛的形式,层层选拔,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展示了民族文化,加强了民族文化交流,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融洽了感情,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拓展了成长发展的空间,为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妮.出身寒门的大学生.南方周末,2011、11、10.省略/content/64654.

[2]赵鑫珊.什么是大学精神.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7,Z2.

[3][4]杨东平.什么是大学.同舟共进,2007,05.

[5]惠继东.论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思路.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5.

预科教育论文例8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教育扶贫的措施,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过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进行的一年以“预”为主、以补为辅的教育。是以提升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大学为目的。费孝通先生对民族的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1〕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从不同民族和地域聚集到一起,他们由于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因此在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方式。“人本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管理到现在应用到高校管理都很有成效。预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在预科学生管理上,更需要在全方位把握预科生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在教育中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本着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的原则,同时又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本文通过阐述人本管理内涵及运用到预科学生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理论和“人本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讨适合预科学生实践管理方式的理想途径。

一、人本管理的理论

人本管理是最初兴起于西方企业界并且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理论思潮。人本理论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主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他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实现的,并且认为当其中某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便停止。在高校或企业工作环境中相对应的具体需求,如图1所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包括激励因素(MotivationFactor)和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激励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政策、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薪水等)和保健因素(工作本身挑战性和兴趣、个人的能力和责任感等)是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两大类因素。赫茨伯格认为管理层要能够区分出管理实践中的两类因素,如何设置不同层面的激励因素,并在保证激励因素完成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保健因素的满足。

(三)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

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包括成就需求(NeedforAchievement)、权利需求(NeedforPower)、亲和动机(NeedforAffiliation)。三种需求分别从能否获得成功和自由以及有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阐述,可以了解不同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需要的相对应的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其需求和动机更加有利于企业或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提出两种理论,他提出传统理论“X”理论和相对应的“Y”理论,分别把人性看成相对立的两面,“X”理论把人性的本质看成是懒惰的、讨厌工作、喜欢逃避责任的,并且不诚实和愚蠢,而“Y”理论则把人性看成是主动且能够创造出好的条件,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因此,相对于“X”理论,只有采取强制的方法,并且时刻监督,做不好就接受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Y”理论则更加倾向于寻找管理自身的问题,排除在工作管理中的问题,并且恢复员工的积极性。〔2〕

二、人本理论应用在预科学生管理中的必然趋势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有其独特性,因此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挑战性更大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教民〔2005〕5号)规定,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重点招收边远农村、山区、高寒地区、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可适量招收散杂居的少数民族考生,〔3〕因此民族预科生由于其独特性,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受教育水平落后、汉语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会导致民族预科生缴纳学费、住宿费等比较困难,在其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下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而且由于在预科一年中拥有预科新生、预科结业生、大学本科生等多个角色的转变,预科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环境氛围,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以及适应从单一固定的文化氛围到多元文化氛围的转变,其交往模式、生活习惯均要发生变化。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多强调对学生严格、规范、有序的约束和管理,学校规章制度大于一切,违反制度就应该受到处罚。处于这类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各种制度的约束,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和管理者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预科生管理工作中只会适得其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去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最终能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少数民族预科管理中,要摒弃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中始终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预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提高预科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在为预科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物质保证和人文校园氛围的保障下,不断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其积极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的目标。

三、预科人本管理方式的探讨

(一)基于数据全面了解学生需要

预科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科学和全面地分析民族预科生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掌握其发展状态,才能够决定参与其发展的态度、角色、方式与措施,因此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全面的管理系统很有必要。1.全面分析预科生人口统计数据和学业成绩测量数据。要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包括学生学籍档案和学生基本信息以及贫困生信息等。在统计数据中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的民族、性别、年龄等统计数据,还要重视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儿童等具有个性化人口统计特征的统计数据,为后期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其次预科期间学期中、学期末以及预科生全国会考的考试成绩数据,也包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成绩与各类实验成绩等学业成绩,要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必须及时把握预科学生个体的状况以及预科学生整体的状态,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更可以为后期的教学管理调整提供数据说明,而且成绩与学生进入本科的专业分配选择有关系,因此建立学生学业测量数据库很有必要。2.广泛调查预科学生状态数据和学校运行的过程数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及时把握预科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就业倾向等方面,必须专门针对预科生进行调查、测量,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其作出科学分析,以及少数民族预科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包括课程安排、各类会议、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学生教育与实践活动等过程数据,应该及时科学准确地记录数据为后期教学和学生管理应用服务〔4〕。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预科学生素质

1.建立一支充满创造性、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首先,担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还要充分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运用专业知识并积极探讨创新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社会主义培养方向和办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在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中,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和人生导师,需要从学校教育和生活管理相结合全方位了解预科学生,以更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最后,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有着相同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本民族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威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思想进步,表现优秀,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给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以优带优”的氛围,让优秀学生干部做为榜样带动其他学生。2.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多形式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优势,围绕少数民族预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载体平台。首先坚持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读书漂流活动、各类型的讲座,以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结合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其高速、信息量相对大的优点,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进行关注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5〕

(三)实行具有预科特色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

1.实行混班制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分班制度以及分宿舍的制度对学生管理有很大的影响,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民族团结教育,因此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混合分班,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学混班编制,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只接触单一的文化,能够通过“混班”“混宿”形式让预科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PettigrewTF在接触理论中指出,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偏见、歧视、敌意等)就越少;相互依存的观点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资料的分析出发,强调在相互依存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地方很少会有种族间的暴力爆发〔6〕。因此“混班”制度能够减少个体间的冲突;其次双语教学的预科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其文化水平基础相对薄弱,预科期间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很容易懈怠和放弃,混班制度的一个作用就是带动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业水平。2.实行竞争机制,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预科学生在升入本科时会有专业分流,因此在预科期间应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应该针对预科学生制定一套公平、公正、透明、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预科学生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育、身体健康素质、科研创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作为学生升入本科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另外,综合素质评估也可以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教学管理中突出层次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地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可以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相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该增加学习内容和提高教学难度,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增加教学时间,同时在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层次适当减小教学方法的难度,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单独开设各课程强化班,制定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

(四)建设与教学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创建有校园文化品牌的活动,创设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组织、策划和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民族美食、服饰、建筑等各民族文化展示,包括书画、摄影展及学习成果展、少数民族学子学术论坛等系列讲座、民族才艺展示、征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体验民族风情,走近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发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且能够提升民族自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贡献。

(五)设计科学激励机制

马斯洛需要理论中“自我实现”处于最高一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强调了对于成就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方面的困扰,而且能够通过设置目标和激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首先是传统物质激励,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较低,部分学生是孤儿或者单亲,而预科期间不能办理助学贷款,这样学生的经济负担就会加大,因此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民族预科学生资助是通过“奖、助、贷、减”等各种资助渠道进行,同时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是设置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学生更大的责任和权利,如图1自我实现所对应的企业或高校员工和学生具体需求,所以在高校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即给予学生更多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预科学生多才多艺,学校能够提供舞台,能够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和成就感,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决策中并且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引入“人本管理”方法实现预科管理的创新是当前预科学生工作管理的客观要求。预科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制度的制定,更是将“人性”这个因素作为预科学生管理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本管理的模式有序做好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使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最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模式。

作者:蒙桂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9.

〔2〕沈雪梅.激励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N〕.教育部公报,2005-06.

预科教育论文例9

 

一、新教材启动是喜忧参半 

大学预科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必修的基础课,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最为薄弱的课程之一。2006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新教材,新一轮预科教材应该是力求改革并补充传统的大学英语预科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同时能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思索与遐想,期盼着新一轮大学预科英语教材及早使用。2007年9月,全省预科统一启用新教材,我们以积极认真的心态,加快进行更进一步的教材研究和探索,我们首先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性研究,新教材《英语》具有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贴近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知识,强化语言能力,提高思想品质和人文修养等特点。但该教材远远超出同等层次教材的难度,起点高,教学内容难度、信息量都太大,几乎是老教材的3倍;而预科教学学制短,开学晚,结业早,实际上课时间仅有7个月左右;另外,该教材没有建立多媒体教学基础。我们担心在目前现代化设备及操作手段欠缺、学生素质偏低以及实际上课时间有限等条件下,教材、教学把握不当,不仅不能达到预科教学的目的,难免会使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教材、教学研究责无旁贷 

预科新教材已经选定,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获取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云南预科教育的领头羊,我们深感?教材、教学研究迫在眉睫又责无旁贷。只有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此,我们从了解学生的情况、预科教学的定位以及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讨论入手。同时,组织教师阅读有关英语教学方面书籍,从理论上充实自己,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提炼、总结,内化。 

大学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特殊教学的层次。根据云南的省情实际,我们提出预科教学应坚持“以补为主,预补结合”的教学原则,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经过一年的预科教学,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成为能进入本、专科学习的合格生源,为他们能顺利从事各种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提出“以补为主”教学原则,这就是要纠正跨越预科层次盲目与本科层次攀比的倾向。避免教学内容贪大求深,脱离我省预科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实际,重点放在抓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为了不把预科教育搞成简单重复初、高中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做到“补预结合”,使之与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为预科生“过渡”到本科做好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准备。我们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而且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给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完整、扎实的英语基础。为达到这个目的,花大力气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对象,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基础,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突出出来,拟定大学预科《英语》教学大纲及要求,得到了云南省教委的认可,努力适应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发展需求。 

1.教学的要求 

(1)语音。能运用国际音标正确拼读单词,掌握基本读音规则,朗读时,语音、语调、句子重音及意群划分基本正确。 

(2)词汇。掌握1200单词及一定量的常用词组。 

(3)语法。掌握冠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基本用法,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非谓形式的基本用法以及简单句、复合句和虚拟语气的结构等。 

(4)读。精读量:5500~6500个词;泛读量:12500~15000个词。阅读速度:每分钟55个词;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了解事实及其细节。 

(5)译。能运用学过的词汇和语法,或借助词典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及将结构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成英语。 

(6)说。学会简单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能用英语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 

 

2.教学内容 

介于上述原因,该课程需完成教学内容及使用的辅导教材为: 

(1)《英语》一年制上册中的1~10单元和下册1~6单元的课文(即:part ii text)、课后练习。 

(2)《英语》一年制上册中的1~10单元和下册1-10单元中的语法(即:part iv)和语法练习。 

(3)《英语同步练习》一年制上册1~10单元和下册1~6单元的相关练习及1~10单元中的语法练习。 

(4)其它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教学中不作统一要求。 

三、教研成果令人欣慰 

为配合教学顺利完成,我们又组织编写了大学预科《英语》学习指要一书,该书结合预科教学“以补为主,预补结合”的教学原则,对需讲授的课文篇目的重点、难点一一做出讲解,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复习等自学活动,同书配有试题12套,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考前复习、提高迎战能力。同时,为预科标准化组织教学、进行考试奠定了基石,也在全省的预科教育中取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全省预科统考中,我们对该套题中的部分进行使用,复习效果非常明显。该书现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整个教研过程中,我们不断激励预科英语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积极进行新教材的探索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在不断探索、分析、总结、反思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地发展,英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改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提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排斥原有的教学法的运用,而是希望能借助多高科技这个平台,通过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育的对象的研究,将以往所有的教学方法与语言学习进行科学整合和设计,力图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语言的信息按不同学生的需求,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和感官,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促进语言能力的迅速形成。要求教师自己从我做起,迎接挑战,主动提高业务水平,自觉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并将之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改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研究要向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课外教学的方向延伸。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地讲解者和指挥者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转变——成为教学组织者、学习指导者、平等的学习者、教学合作者以及课件开发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预科教育论文例10

一、引言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研究属于行动研究,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收集资料)、传播发展(试行与修正、综合解释)等几个阶段。张定璋认为:“教育实验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一定解答的假说或理论构想并加以科学的论证,有计划地干预教育过程……”[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解决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构想并加以科学论证,有计划地对预科生施加新的教育影响,从中搜集和整理材料、数据,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和思考对策。

二、研究目的和对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探索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展开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民族本科预科生。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所知,民考民学生比较难管理,对学习兴趣不大,所以,专门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09级民考民两个班,这两个班的预科生大都来自新疆,年龄在19岁左右。一个班为实验班(A),一个班为控制班(B),两个班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均相同,同为一个学期18周,一周8次16节汉语精读课。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自编的《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和民族预科生的《汉语精读课程》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根据需要发放《民族预科教育双语授课问卷表》、《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调查预科生对民语和多元文化教学的认可与了解。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实验前后预科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果,验证实验假设。

4.实验法

自2009年8月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先后在实验班进行双语教学和多元文化教学实验。在双语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汉语教学,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民语授课与交流,验证双语教学在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多元文化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师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编的民族预科多元文化课程,验证多元文化教学对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的作用。

5.观察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记录,了解预科生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趣情况;课下通过观察预科生的生活及需求,了解多元文化的校园对预科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实验设计

(一)实验处理变量的选取

本实验以“组”变量和“实验时间”变量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组”变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时间”变量分为“实验前”与“实验后”。

(二)实验效果检验指标的确定

本研究拟在实验前后测定实验组与控制组预科生汉语考试、总考评成绩得分,以考察民语和多元文化对预科生在汉语水平和总成绩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前后两种水平两种实验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进行随机化分组,控制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施加实验因素进行实验教学。见下表:

为检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能否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特别是民语授课是否会影响到预科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等,2011年9月10日,对预科生进行入学能力测试,测试试卷的内容依据民族预科《汉语精读教程》,实验前测的成绩仅代表学生以前的学习水平。之后,在实验班采用双语(民语和汉语)上课,教学内容融入多元文化,在控制班仍采用的汉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实验结束后采用相同的能力测试,测试内容的难易度和实验前的测试相似,实验结束后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汉语精读课程》是民族学院或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中民考民预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来自不同地区的预科生汉语水平悬殊较大,因此,在试验中须控制一些因素:

第一,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没有多大的差别,否则,就很难通过学生平均成绩来分析两个班的实验情况。

第二,一般来说,在语言学习方面,女生优越于男生。社会语言学中相关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在语体、会话方式、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女性比男性对语言的规范性及语言地位更敏感”。[2]因此,在试验中,控制组和试验组的男女生比例要相当。

第三,不同时间上课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实验中的两个班级上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一周8节课,实验持续一学期,也就是从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

第四,实验班和控制班为同一老师授课。实验班课堂多用民语,内容多涉及多元文化,控制班按传统的汉语和汉文化为主授课。

第五,实验者考虑年龄、性别、起始成绩、智力、动机、态度等因素。

五、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测

1.实验组和控制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异同

实验组采用少数民族语言上课、教学内容涉及多元文化等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初期主要采取感觉刺激法,如让学生在学习前观看教学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聆听少数民族语言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相机将学生的动作拍下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学习。控制组仍按传统的固定的汉语教材和汉语言授课。两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有异同,实验组除了讲解指定教材内容外,播放一些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汉语和民语交叉使用;控制组播放教材配套光盘,按教材内容讲解。

2.实验前测总结分析

控制组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虽然颇具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课堂仪式只是现代教育在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任何学校的课堂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几乎雷同的展演,但授课老师重难点突出,注重师生互动。笔者纳闷的是,这么高质量而又重要的课,学生为什么不能按时进教室,而是“纷至沓来”。

据调查和访谈所知,这个班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占58.3%;哈萨克族占33.3%;柯尔克孜族占4.2%;乌孜别克族占2.1%;汉族占2.1%。他们汉语水平高低不一,汉语基础较弱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语言障碍,这样,他们的学习压力就很大,难免会出现自卑心理现象,就经常迟到、逃课,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或许就像Weiner等人所认为的,个体过去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成功失败的组合模式、他人的成功率和失败率等诸信息对成败归因判断产生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随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3]

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但不能成为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基础和文化背景也是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最重要因素,否则,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老师,课堂上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试图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环境,正如杜威所设想的:“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的青少年混合在一所学校里,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和更加广阔的环境。共同的教材使大家习惯于统一的观点,比任何孤立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4]但外来文化价值观与本族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造成了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也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教与学实验过程

教学是传递、选择、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聚焦课堂教学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将课堂置于文化的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

以课堂为展演舞台,以第一周某一次为例进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实验,时间为两个课时(100分钟)。[5]

1.导入(10分钟)

精彩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民族预科汉语精读课程以“精练”为原则,所以,导入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导入语言尽量使用某一民语,依据生源所属民族多少将少数民族语言排序使用,也可依据课文内容。

导入的内容应是少数民族文化,尽量与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成语故事、语言故事等。

2.引导(25分钟)

积极引导,诱趣。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引导时采用不同的民语,但老师总体讲解时使用汉语。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获取了不少相关信息,但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课文,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情趣。

3.思考(30分钟)

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难点、疑点,自己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使用本民族语言就本民族的环保意识按民族进行分组讨论,展现本民族文化。

4.设问(30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教师在自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了解专家和同行的教学思路,吸取精华,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即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并巧妙提问,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堂模拟演练,逐渐把知识内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5.总结(5分钟)

教师对在课堂出现的、发生的和潜在的现象和意识进行总结,除指定学习内容之外,温习了哪些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总之,依据预科生的文化背景,融入多元文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学习环境,促其自由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问题的解答,参与问题的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师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预科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民族预科教育质量。

(三)实验后测

一学期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再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实验后两个班的汉语精读成绩。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运动成绩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前,两组的成绩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必修课程平均分测试成绩

从上表不难看出,实验后的实验班并没有因为课堂使用民族而影响总成绩,相反,总成绩总体上比控制班高。

为了检验课堂上适当使用民语和内容上融入多元文化会不会影响预科生的汉语成绩,实验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同一时间和同样试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从下面测试结果的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民语授课和融入多元文化并不会影响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学习,因为注重民族预科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使民族预科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汉语精读课程测试成绩

(二)实验结果简析

实验班预科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呈现明显的差异,实验后的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有语言、认知、文化模式和文化资本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仍然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高校是“严进宽出”,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从来就很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预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停滞不前或落后呢?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解释动机的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1974年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6],但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是建立在“探索理解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7]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虽然寻求理解只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的一种,但归因的动机作用对后继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定璋.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4.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einer B.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71).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

预科教育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193-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习惯上被称为民族预科教育,目前在我国普遍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在办学层次上有专科预科、本科预科和研究生预科等;招生对象有民考民、民考汉,也有个别汉考民的学生;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为“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为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有些办学单位(民族预科培养学校)已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等。目前,国内本科民族院校都设有预科教育学院,其他普通高校和个别私立高校也设有民族预科教育。

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萌芽。1922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学制基本上都设有预科,1941年创立的延安民族学院也设立了与预科相似的普通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一 清代大学预科

1.19世纪的西式预科和京师大学堂译局预科

19世纪的西式预科是在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量的教会学校在中国内地发展起来。1845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于浙江宁波创办崇信义塾。1867年改组为育英书院后,分正、预两科。1914年又改名为之江大学,分本、预两科,附设高中部。甲午战争后建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中西学堂的律例科,该学堂分头等(大学本科)学堂,学制4年,二等(预科)学堂,学制3年。

1902年恢复后的京师大学堂附设译局,“其译局设预备、速成二科。预备科分为二门:一曰政科,以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属之;二曰艺科,以声光电化农工医算等属之。三年毕业,及格升为正科。”1913年译学馆改为文、理两种预科,三年卒业。1914的北京大学设有本科和预科。

可见,中国在19世纪就出现了预科教育。实际上,中国近代最有名的学制中都给预科教育以一定的地位。

2.近代学制中的预科

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教育体系的章程——《钦定学堂章程》,该年所拟订的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规定:“大学堂全学名称:一曰大学院;二曰大学专门分科;三曰大学预备科。”高等学堂即大学预科,《钦定学堂章程》规定的高等学堂中的法政学堂一般设2年的预科。这个学制明确了大学预备科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1903年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并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付诸实施的新学制。该学制将高等教育阶段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可见,“癸卯学制”把预科教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大学的分科教育打下了基础。

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高等教育设预科、本科,预科3年,本科3~4年。大学预科分预备入文科、法科、商科,入理科、工科、农科,如医学大学设学,课程各不相同。此外,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

二 清代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1.满蒙文高等学堂预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部奏请在京师设立满蒙文高等学堂,次年学部拟定《满蒙文高等学堂章程》,章程规定,“本堂于設滿蒙文科之外,并附設藏文科。”“滿蒙文科与藏文科各設預科和正科。”“本堂預科兩年毕业,正科三年毕业;学生习完預科后始得升入正科。”本章程对满蒙预科课程及每星期教授钟点、学额及入学、退学与除名、考试及毕业奖励、学生规则、教员管理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在满蒙文课程设置中,正科课程较多倾向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第一年,满蒙文正科课程设置除满蒙文每星期10个钟点和蒙语每星期7个钟头左右外,还开设了满蒙地理和满蒙近代史等;藏文正科课程设置除藏语、藏文外,还开设了藏卫地理、藏卫近代史等。一些学者和研究者公认,满蒙文高等学堂预科开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之先河。

2.贵胄法政学堂预备科

宣统元年(1909年),“续拟贵胄法政学堂章程清单”总纲部分与预科相关的主要内容如下:本学堂以造就贵胄法政通才为宗旨,分设正科、简易科、预备科等,预备科二年毕业。预备科所授普通各学科及每星期授业时刻列表:学科(每星期钟点):“修身(二)、满文(二)、国文(十四)、历史(四)、地理(三)、算学(三)、博物(二)、体操(二),合计(三十二)。”考试及奖励:正科习普通二年、预备科习普通二年、听讲班满三年,发给修业文凭。正科、简易科毕业考列中优等者,除发给文凭外,分别以奖励。其预备科发给文凭,不给奖励。此清单对贵胄法政学堂的预科年限、入学条件、学额、课程及授课时间、考试及奖励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学员主要来自满族、蒙古族、汉族的贵胄子弟。

1911年,在北京开办蒙藏学堂。学校采取高校预备班、双语双文教学,招生分配均实行定向,开始形成具有现代教育性质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3.清代民族预科教育的延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决定集中力量培养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干部。1941年9月18日,成立延安民族学院,由于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别很大,设置了研究班、普通班和文化班等三种类型的班级。文化班主要是补习文化,按民族分为回民班和蒙族班,课程主要有汉语文、民族语文和数学。普通班低年级的课程主要有中国革命问题、政治基础理论、社会发展简史、汉语文、民族语文等。普通班低年级和文化班实质上相当于大学预科。

三 清代民族预科教育的当代启示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各民族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全国得以蓬勃发展,但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理分班划一、呆板;招生情况偏离政策初衷;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不完善;科研情况难以与专业院系相提并论等。

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交往密切,少数民族基本上都会说汉语,适应汉族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大大提高,以解决民族语言障碍问题为教学目标的民族预科教育的存在受到了质疑。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不仅是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当代使命。

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或个别汉考民的汉族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是在对人性、事物、自然、社会等规律及应对办法的探索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思想。不同的地理环境、思维习惯、时代背景、观察角度,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从这个观点来看,文化具有类型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推行单一文化和自称代表进步与文明的文化霸权主义都会破坏自由、民主和全球安全。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的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性,不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不同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更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最终结果上保证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只有承认文化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先进与否,才能使一种文化得以保存并不断传递下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多元文化课程应打破以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藩篱,在强调主流文化的同时,给予少数民族文化相同的地位与空间。

参考文献

[1]蓝劲松.略论大学的起源[J].科学文化评论,2005(6):62

[2]王立中、马芳城.论清末教育立法和对法政教育的规范动员[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3):58、59

[3]马玉清.前清京师大学堂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J].北京档案,1995(5):36

[4]喻本伐.中国近代大学“第一”之争剖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32

[5]黄友珍、叶冬青、赵树宏.中国近代教育百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35~136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830~836

[7]叶志如.清末筹办贵胄法政学堂史料选载[J].历史档案,1987(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