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3:49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1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传统美德是现代化新道德的基础,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其内涵我们完全可以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精忠报国

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

2.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如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光耀星繁,代代相传。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如“一生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马钧发明翻车、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生动事例。墨翟、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可谓节俭的名人,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4.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事业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它使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5.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茧、映雪、借书、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6.仁者爱人

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人物热爱人民的事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妻子)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都充满着对人民群众关心、热爱之情。

三、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就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谈些做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特级历史教师蒋炳光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他在讲“文景之治”时,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蒋老师对学生说,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爱惜谷物,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2

据有关报道:某年年底,在一所著名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信中这位父亲控诉他的儿予对父亲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不说,为了多要财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再者,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

社会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严重的挑战。看了这个报道,人们不禁发出慨叹:现在社会里,经济越来越发达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是道德越来越沦丧了。其后果会怎样,我们不敢想象,由此联系到学校的教育工作,针对上面的现象,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第一位。德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危险品。耍使我们的学生成才,首先要使他们“成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职校学生身上表现出的自由散漫、不思进取、逆反、沉迷于网络、早恋现缘也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下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其内涵相当丰富。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对教育学,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爱国、气节教育

刊宁说过,爱国主义就足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五荽情。只育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汉代的苏武牧羊,威武不能屈,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现代诗人朱白清临终前贫病交加,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其浩然正气可见一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说法不仅具有侣导民族气节,挽牧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在过去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是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却是我们积极投身各项事业,报效祖困的精神动力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放弈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决然回归祖国,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饯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等。“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是他们的共同心声。著名运动员刘翔成名后,一位日本记者采访他,“亚洲人在田径短跑上一直是弱势,许多人怀疑成绩的真实性,认为可能是服用了兴奋剂,请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他说,“日本和美国的医学一向比中国发达,服用兴奋剂的历史也比中国悠久得多。如果有这种药的话,日美运动员一定服用过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是日本人就算服用了兴奋剂也进不了前三名,更不可能得冠军l我先前说过我的成绩代表了亚洲,代表了黄种人,我想这里面应该不包括日本l”短短的几句话,维护了国家尊严,维护了祖国荣誉,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民族气节。

以上种种爱目、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历史上也不乏那些禁不住物质世界的诱惑或权势的压迫而卖友求荣,卖国求贵的“小人”,时至今臼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不也是有很多人倒了下去吗?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树立“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牺牲个人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献身国际核查事业的和平卫士郁建兴,5.12大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吴忠红、张米亚、向倩等老师,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二、奋发向上,立志成才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也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一代伟人1925年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了终身。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僦难》,讯愤》;《涛》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发愤立志的实例。另外“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徐虎、李素丽等。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应符合祖国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立足于本职岗位,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勤学多问,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奉献社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三、勇于改革。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如战围时期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依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尽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值得后世的人们学习。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勇于创新的民族。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但仍出现了徐光启这样的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他向意大利传教士学习,翻译饥何原本》,弥补中国数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铱政全书》: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怀。再者,在清闭关锁国政策下,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他在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些做法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开了先河。古代的人们都知道要改革、创新,那么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更离不开它。企业的生存,国家的富强,个人的进步都需要有这种精神。如果一味地因循守旧,不进行改革、创新的话,将会越来越落后下去,最后必定会被无情地淘汰掉。因而要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在以后的实践中进行改革、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当涉及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认为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义然后取”。以义为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真谛,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身”的人生观,形成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应该说见利思义精神是激励人们义无反顾,为了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牺牲的主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生动写照。因此在教学中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引导,针对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的“见利忘义”,“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思想,深入分析它们的片面性,危害性,从正面进行教育。

五、勤俭。廉洁

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古今,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已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一种伦理思想。勤俭是与奢侈相对立的,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壤明了中华民族对勤俭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

俭生廉,廉是一般人应具有的品德。要廉沽就必须要知廉耻,廉耻即“廉洁“知耻”,“知耻”是因,“廉洁”是果。在历史的长河中,凡是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的,不是-4t风范就是千古流芳,如古代的清官包拯、海瑞以及现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反之,禁不住金钱与物质的诱惑,利欲熏心,,花天洒地,贪赃枉法的,虽一时得以享受,却终究难逃正义的惩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回顾一下当今的社会,多少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无不在乎于此。这个问题对于我''''If]HI]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校学生来说要引以为戒。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廉洁在今天仍足人们的价值取向,仍有必要发扬光大。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多,底予薄,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还有不少仍处于贫状态,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科技、文化还比较落后,人均财富资源相对短缺·这种状况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违背的,是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因此,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倡导合理、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职校学生还是消费者,就他们有的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满不在乎的行为,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绀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六、诚实守信

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诚实,就足不说假话,不欺骗人家,如实反映情况;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践行诺言,讲信用。孔予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没有办法了。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中还说:“言语要忠诚老实,讲信约;做事要忠厚,谨慎;这样就是到了文化落后的国家也行得通,否则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这话讲得很实在,很有价值,它强调了诚实守信的现实意义。这个现实意义在于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便于双方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友谊,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对守信的人加以讴歌,赞扬。我国历史上就曾有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并且得到了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赞,“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朱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守信义,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言必行,行必果。答应或承诺人家的事情,说到做到,不失信于人家,这样人家对你放心,也愿意与你来往。反之,一旦因自己疏忽大意,没有兑现承诺,给他人带来麻烦或造成损失了,不但会失去人家的信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这在搞经营、做生意方面显得突出。因此,大到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小到个人,都要讲信用。“信誉第一”,这是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的重要条件。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3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促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4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学校的德育建设,不仅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研究传统美德对德育的影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将为今后德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现代德育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美德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影响

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为立足点,应该从人格修养、人际交往及人伦关系等个性品质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中找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契合点,从人和社会、人与群体、人与人、人和自身之间进行把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美德融合于现代德育过程中:(1)传统修身律己的美德和现代德育教法中所强调的内化、自律相契合;(2)传统的诚信好礼及仁爱思想与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健康和谐相统一;(3)传统伦理中民族忧患意识与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相统一;(4)传统的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和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奉献精神相统一;(5)传统的崇尚节俭和现代德育所倡导的热爱劳动相统一;(6)传统的自强不息和现代德育所提倡的勇于拼搏相统一。

2.传统美德对德育模式、途径、方法的影响

德育的时效性是由方法所决定,德育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观念对人的影响、熏陶和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今天的德育和实践中,古人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积善成德、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仍旧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传统德育强调道德实践和修养实践,主张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有修养。讲究的是操作方法,重视的是修养程序。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活动实践、校园环境熏陶、学科渗透、课堂教学等若干方面。实现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了增加传统美德教育的时效性,还可运行以下八种模式,即综合运行、学科渗透、环境熏陶、系统讲授、环节合取、内容结合、工程系列、主题活动。

二、在现代德育中,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1.重视对德育科目的研究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在现代德育教育中,我们既要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合理选择德育科目。同时还要赋予传统美德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资源,为现代德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外,对于世界各国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人类共同道德规范和发展进步的思想观念,同时针对我国国情进行改造和吸收,与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构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内容。

2.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

在学校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及思想教育的发展趋势。日、韩、美等国都非常重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作为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更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素养、有道德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热点问题,就是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这再一次证实了世人已经认同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不得不提出的一点是,在传统文化的大旗下,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所以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应该理性地去分析、辨别、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超越和继承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德育研究的创新点和热点问题。

3.加强审美教育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在古代的“六艺”教育中,更加重视美德教育,它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重视美德教育,并非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其他领域,而是以美德教育为立足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的美德。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雷庆铁.浅论当代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渊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2]林楠.中国道德建设的历史承接性研究:传统美德的读解与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谢定国.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曹方林,郑家治.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J].文史杂志,2008.

[5]严从根.协商对话: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0.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5

论坛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了20年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了各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经验,表彰了传统美德教育最佳示范单位和最佳优秀班主任、科研人员和少先队员。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发贺信,对传统美德教育20年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于1990年由笔者首倡并主持,历经4个五年规划期,均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兴教的正确方向,科学挖掘整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资源,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德目体系,紧密联系德育现实问题,在全国召开30余次学术研讨会议和成果推广会议,出版了50多部各类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530多篇文章,在全球创建了首个《中华美德网》,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成果推向现代化、推向世界、推向未来,有效地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和保障机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报告,论坛,讲话和成果出版展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国德育的基础地位。5000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人格品质、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格、民主情感、民族礼仪的根与魂的教育。众多实验区点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教育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是中国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效果证明,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的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系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如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崇荣知耻、求索创新、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是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的内容的有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民族性,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青少年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行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永固中国特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生命需要。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6

1.传统品格教育兴盛的背景众所周知,大批受到宗教迫害的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土著国踏上了美洲这块“新大陆”,在1776年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伴随美国人进入美洲的同时是欧洲宗教教育传统的传入。从建国初至19世纪末宗教教育传统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形式。而宗教式的道德教育渗透了神学的性质,愚昧主义、禁欲主义、不理解的服从、灌输、记诵、惩罚构成了其主要特征,后来随着19世纪移民潮的出现,培养美国精神,传递美国“伟大传统”(GreatTradition)和共和国公民价值观,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依托。历届总统都非常强调学校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德教育方式具有强烈地传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2.传统品格教育的思想渊源及特征传统的品格教育思想源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美德论,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具备四种基本的美德:智慧、勇敢、正义和节制。德性是可教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告诉人们只要把道德的内容规定下来,教师就原封不动的按照规定的道德内容来简单的向学生传授道德规则,作为学生就无可选择、不加任何思考、鉴别只是去记住这些道德规则、道德内容。然后按照规定的道德规则去做就行了。因此其“道德教育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专制性的,儿童的行为必须严格遵守自己所学习的社会道德习俗。在教育过程中不允许违背这些行为准则或者对它们有所批评”。传统品格教育思想深受古希腊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而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以及摩西十戒中吸取了宗教的思想,在中世纪时期道德教育神学色彩、宗教色彩尤为显著,道德教育蔑视人类理性、强制人们的思想,强调禁欲、对肉体的惩罚、“棍棒纪律”,指令人们必须无条件的服从规范。3.传统品格教育衰落的缘由传统的品格教育模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一个因素是当时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思想,进化论告诉人们所有的事物当然包括道德价值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此告诉人们传统品格教育向学生传授固定死板的道德规则是不合理的。进步主义教育者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其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准则,并且极力反对道德灌输,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道德批判性探究能力。同时他认为传统品格教育脱离生活。传统的品格教育还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质疑。虽然其结论对传统品格教育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但对后来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流行的传统品格教育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封闭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单一的价值体系决定了封闭、单一的道德教育模式。然而,到19世纪末,传统的品格教育之所以受到了种种质疑主要是因为19世纪末,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活习惯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传统的封闭、单一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传统的品格教育如果不进行有鉴别的选择和改良则就失去了在多元社会存在的理由。这是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的品格教育仍在美国学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道德教育荒凉时期及其缘由分析

20世纪40年代,品格教育渐渐被人们忽略了,拍尔(Powr)等人专门分析了1930年到1940年《教育索引》中“品格”条目下的论文篇目,发现其数量下降了85%。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美国品格教育在40年代不断走向低谷的趋势。到了50年代品格教育课程几乎从美国学校中完全消失了。(M.clel-lan,1992;Yulish,1980)。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期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时期。此次战争的爆发动摇全世界人的道德信念,也彻底改变了美国道德教育的方向。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重的全球性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校教育的职能和方向,国家的需要、权力而不是个人的品德教养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是否优秀的标准。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美国产生了强烈刺激。加上美国国内问题又层出不穷。在军备竞赛的冷战时期军备竞赛背后更多的是科学技术的较量,这使得教育的天平出现了严重倾斜。虽然学校仍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但在科学和技术课程的冲击下,道德教育已形同虚设。正如一位美国教师所说的:“在人造卫星和计算机中间,品德被遗失了。”

三、道德相对主义、多元主义道德教育时期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5-0071-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规格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劳动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民族精神的积淀和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高职教育中进行探索。

一、在高职院校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提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招生难,生源素质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学生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二是缺少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欠缺;三是进取精神不强,道德素养不高;四是散漫心理严重,集体观念不强;五是人生目标不清晰,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由于高职院校要向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不仅现实而且迫切,意义极其深远。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学术界,目前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本内容的提法很多,一是“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提法;二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和“忠、孝、节、勇、和”即五德的提法;三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温、良、恭、俭、让”的提法等。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本着与时俱进和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结合传统美德内容,就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具体可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貌、团结友爱、自强不息、人贵有耻、诚实守信、律己宽人、立志勤学、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敬业尽责、勤奋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十八个方面。

三、在高职院校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素养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素养,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严以律己。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表率,真正做到用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用高雅的素质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倡导以人育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完善个性,塑造自我。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区分出中华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够区分出这些文化与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能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只有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才能有满腔的热忱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育人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了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实效性,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入课程,进入学生脑中、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三)在各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高职素质教育改革应从整体上遵循“多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的原则,从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向高职学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也应在各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各专业教学都作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载体。首先,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契合点,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在专业教学中。其次,要优化课程设计,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载体的科学性。如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文的角度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接受到道德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知识背景和原理产生过程,将优秀专家、学者和技术能手的求知精神、工作态度和从业操守渗透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一是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争做文明大学生等评选活动,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二是以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通过校园网络、画廊、展板和广播等媒体,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单靠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渠道,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机制,使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优化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效果。一是通过观看教育片、举办主题图片展、主题征文比赛和辩论会等活动,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二是利用传统假节日,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如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在“七一”建党节,组织征文比赛,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热爱;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三是通过开展参观、问卷调查和访问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教师可以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走访和调查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到街道、市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调查环保情况;充分利用好实习见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怀的同时,还能切身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由“内化”到“外化”的相互转变,提升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杂志,2013(1):1-3.

[2]朱明光, 蓝维.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3-75.

[3]王东莉.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1(11):33-34.

[4]栾传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

[5]冯秀军.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试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2):71-72.

[6]薛玲珑,薛婧.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J].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3-214.

[7]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2.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8

民族地区道德文化相对薄弱,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农村学校德育力度不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德育压力尤为巨大。而中华美德的深厚传统和巨大感召力,应是对道德教育落后的严峻挑战,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建设传统美德校园文化

1.内容上讲求有机统一。学校可将“传统美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精心选择传统美德中传承度较高而本校又迫切需要倡导的几个德目,如孝、信、礼、勤、行,在教学楼的每个楼层分别安排一个不同的主题,五个主题之间相互补充、彼此呼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体系。

2.布局上构建立体网络。教学楼的每个楼层在一个统一的传统文化主题下,设置一个总纲,对该项传统美德进行相对详细的阐释;在几个楼梯出口和楼梯拐角处,分别设置一个点,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进行揭示和补充。每个楼层几个文化看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横向的文化走廊;每条楼梯的文化看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纵向的文化走廊;而几条横向走廊和几条纵向走廊联系起来,就能形成整个学校的文化网络。由于各楼层的文化牌匾都精心统一在显眼处,这样,学生无论身处教学楼的哪一个位置,抬头低头都能看到这些传统美德的提示,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形式上体现古典风格。可通过古典的名著名言、水墨写意的背景、古朴端庄的字体、大鼎折扇等配图以及雕花镂空的木窗等营造古色古香的感觉,从而紧紧扣住“传统美德”这一主题,使教学楼处处彰显出一种传统文化的厚重氛围。

二、开展传统美德诵读活动

学校可先以班为单位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文明学子”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再在全校以比赛形式进行集中展评。诵读内容可选择《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与传统美德有关的国学经典著作,采用诵读、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现场书法等相互融合的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大声诵读、反复诵读和多种形式诵读,向全校师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掀起学习践行传统美德的热潮。

三、开发传统美德校本课程

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可以尝试开发以传统美德为基本内容的校本特色课程,将中华传统美德系统地引进课堂,改变以往学校德育零散无序、空洞被动的教育状况,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育机制。

开发校本课程涉及教材编写、课件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这里重点谈谈校本教材编写这一核心问题。

1.教育主题的选择

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的选择,一是要基于传统美德精华,二是要考虑时代特点和要求,三是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对于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来说,应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感化:忠――忠于祖国;孝――孝顺父母;仁――仁心善行;礼――待人接物、举止言谈合乎文明礼仪;信――为人处世诚实守信;义――正直勇敢、敢于担当;志――有梦想、有追求、志存高远;勤――刻苦学习、勤奋做事;能――有一技之长。

2.教材形式的设计

美德教育教材的编写要突破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旧模式,坚持四个原则:有新意,有个性,有实效,可操作。体现两个思路:一是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二是扬善去恶,注意通过美丑对比,反思不足与追求完善相结合,使学生不断摒弃自我。

教材可以设置以下栏目:

一是美德解读。二是名句积累。三是故事感悟。四是发现美德。五是自我反思。六是主题实践。七是总结评价。八是美德选读,选编体现该栏目的古今故事,如先贤圣哲、感动中国的人物、道德模范的言行以及本地好人好事等,作为以上美德内容的补充、延伸和深化,以供学生自由阅读了解。

四、建立美德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可探索建立“美德少年评选”等模式的传统美德评价体系,每学期认定一次美德少年并颁发美德勋章。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学校倡导的几个美德中的一个美德目标,学校进行公示。期中,学生进行实践,并收集整理资料。期末,学校进行认定表彰。每次认定,应经过本人申请、父母同意、班上陈述理由、同学推荐、全班投票、老师同意等程序,美德少年的认定宁缺毋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枚勋章来之不易,具有分量,使美德评价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努力争取、不断向善的一种动力。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9

注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思想,中华民族最注重崇高的“整体”与“爱国”思想与精神;追求高尚境界,向往理想的人格,提倡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爱国爱民精神;推崇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际关系和谐,主张增进理解,提倡人类的同情和慈爱,以求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目的;重视修身践履,强调言行一致,提倡人的道德理论、道德意识必须与自己的道德行为相一致;注重自我反省,强调正直和善良,主张要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公道;注重锐意进取,强调开拓创新在追求理想的目标和对待新生事物的实践中,体现出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

2 现阶段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行为;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些,不仅使某些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

所以,在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准则日趋多元的今天,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尤为重要。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一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全面的道德规范。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迅速崛起并立于民族之林,对国民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优秀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党中央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号角吹响,意义深远。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和维系。三是实施育人目标的需要。就道德素养而言,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德是最起码的条件。

3 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举措,“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战略,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核心能力。

3.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倡议创办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已经于2004年9月正式注册成立,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3.2 中央正在组织专家研究“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进课堂”问题,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据学者称——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基地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论证的内容是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

3.3 为适应全球汉语热和对中国文化的渴望,教育部在全球推展汉语桥和孔子学院建设工程。在国内教育中,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分别约占35%和45%。

3.4 文化部重点工程:与各国 “互设文化中心”和与各国互办文化年。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在韩国、毛里求斯、法国、马耳他、贝宁、埃及等国落户。将要进行有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中日文化年、中韩国民间交流年等。

4 学习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校园先进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4.1 首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4.2 学校应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峰纪念日的学生实践活动,“三八”妇女节母爱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爱国主义场所创建教育基地,实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体验实践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10

在美国,品格教育代表着一种传统的道德教育流派。这一流派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非常流行,在40、50年代走向衰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格教育再度出现,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迅速在美国各地的学校实行起来。如今,品格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成为一项吸引全员参与的全国性德育运动。本文试图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从其中寻找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新启示。

一、品格教育的复兴,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超越继承

品格教育的复兴并不是20世纪初期品格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有新的生长。

它纠正了激进主义道德教育的情绪化倾向,广泛吸取各家各派思想,于所有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中选择其合理的观点和方法,体现了综合性、理性化的理论特色。在教育方法上,追求个体自主和外在控制的统一;在教育的途径上,强调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突出活动与道德氛围的道德教育价值,主张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在教育的基本原则上,主张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新品格教育体现了道德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理智与行为的统一,是20世纪美国品格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启示:辩证地看待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改革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继承、批判、借鉴、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古代的道德教育固然有其时代性的糟粕,但瑕不掩瑜,中国的传统道德仍有其精华所在,我们不应该一概摈弃,而应从中提取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东西,合理地继承吸收。它对人的品格的塑造的重视,所提倡的仁爱、信义等价值以及提出的道德践行方法等,都应该成为我们今天道德教育的借鉴。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对我国传统德育的大胆借鉴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所以,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也不能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继承或者批判。道德教育应该在新的历史阶段,正确认识传统道德教育优势和局限性,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突破原有道德教育的框架,在全球化视野下,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和其它学科的合理内核,重构道德教育体系。

二、品格教育肯定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美国的品格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美国精神,传递美国伟大的价值观和共和国公民价值观。80、90年代,美国品格教育复兴,主张坚持文化传统,再次肯定了传统的价值取向。受美国政治、文化上保守主义时代特征的影响,同时考虑到60、70年代激进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给美国造成的深刻的道德危机,品格教育看到了传统文化价值所具有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其重要性。

启示:我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赋予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有很多内容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也应该看到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所展现出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古人有句话:“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时代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祖先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养料,这样我们的道德教育才显得厚重深远,不会显得“头重脚轻根底浅”,才不会是“无泉之水,无根之木”。

三、品格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美国的品格教育得到了美国政府、教育机构、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的充分重视,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教育运动。

美国的品格教育首先由民间发起,其中一些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当时美国教育部部长贝内特。他对价值澄清理论和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状况进行了批评,表示要重新恢复“品格”和“品格形成”。美国品格教育首先由民间发起,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在品格教育联盟和品格教育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美国联邦政府两党开始共同支持品格教育的发展。白宫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三次发起组织了关于公民与民主社会品格构建研讨会,会议重申了品格教育在全国优先发展的地位。同时,品格教育也得到了各州政府的支持。此外,民间的各种品格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建立,例如品格教育联盟、品格教育协会、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等。在美国,品格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品格教育在美国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一个重要因素。

启示:我国目前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社会公民的共同责任。全社会的密切结合和共同努力,是道德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要对道德教育实行强有力的支持,并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开发道德教育的社会资源,使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全民关系和参与的运动,而不是只是学校的责任。如何找到这种密切结合的纽带和机制,建立起全社会都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意识和操作方式,不应仅仅是学校考虑的事,更应该是各级政府在其社会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的事。

四、品格教育十分强调核心的价值观

品格教育基于这样的假设:人类具有超越性和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可以超越文化和传统,超越各种信仰,为所有文明公认并接纳。

品格教育所奉行的首要的哲学原则是:存在一些广泛共享的、至关重要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例如关心、诚实、公正、责任以及自尊和尊重他人,这一切构成了良好品格的基础。《阿斯彭宣言》就声称:“这些核心价值指尊敬、负责、信任、关心和公民性,超越了文化的、宗教的和经济的差异。”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的价值数量和内容相同,可见强调核心价值观的传授是品格教育的共通、显著的特点。负责品格教育的学校,要详尽列举并公开支持这些价值观;向学校中的所有成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使它们成为学校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行为;在这些价值观方面树立典范;学习并讨论这些价值观;以这些价值观为根据,在校内进行人际交往;赏颂学校和社会中出现的符合价值观的行为表现;敦促所有学校成员,恪守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行为规范,以此支持核心道德价值观。

启示:在以开放心态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建立核心价值。在我国,社会急遽变革,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在我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无可否认的是,价值观的多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德工作者必须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但这并不等于就是承认道德相对主义,让各种价值观放任自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坚持主导性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树立核心的价值观,藉以作为自己的一项坐标,来衡量和反思自己的言行。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核:尊重、责任、信赖、公正、勤奋、自控、关怀和勇气等品格也可作为我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借鉴。

五、品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姿多彩、百花齐放

品格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品格教育流派有不同的方法。如美国著名的品格教育专家里克纳提出了品格教育的12条策略,继承与发展了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法,在其品格教育策略中,大量地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怀恩和瑞安的新的道德教育模式中,则强调示范榜样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法。二是具体的方法种类繁多。在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中,不同的品格教育组织和机构,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其品格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

品格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格教育的途径多姿多彩。课堂教学是品格教育的一大途径,既包括正规的品格教育课,也包括其他所有的课程;“隐蔽”性的课程包括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校风和教育者言传身教;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及社区活动等等。二是实施品格教育有着宽广的合作者。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广泛合作,这种合作产生于每所学校的各个教师和校外的道德当事人。在对每所学校各个不同学生进行品格教育过程中,他们都有极大的兴趣。班级教师、父母、牧师与其他相关的德育教师,当他们为自己设计某些特殊的教育目的时,必须彼此协作。

启示:拓宽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我们在道德教育上失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方法的不当。所用方法只是一些抽象的灌输、管理和训练;道德教育没有整合所有的学科课程,而是“两课”教育孤军奋战。所以,美国品格教育灵活多样的实施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借鉴“隐形”课程的道德教化作用;借鉴把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各科教训中;借鉴通过活动道德教学模式,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品格,等等。

加强学校、家庭、社区“道德共识”的形成。个人的道德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形成,这三种场所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学校的整合性背景。美国的品格教育充分重视了三者的广泛合作。而在中国,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述三种场所之间缺乏合作,丧失了道德共识。为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可以从美国品格教育那里吸取有益于中国的经验。我国道德教育应同家长建立广泛、有效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培养家长参与学生品格建构的意识和技能,鼓励家长热情参与道德教育组织,并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基础上,争取社区的积极参与。

总之,我们应该以比较的视角研究美国的品格教育,在比较中借鉴美国品格教育的成功之处,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R・赫斯利普著.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香兰.简析美国的品格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6.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例11

同志曾多次指出:“必须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党的三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任务落到实处。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对拓宽德育教育路子、深化改革、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陷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良好的适应传统美德教育的环境,就会导致“老师雨露润心田,生爱教育把头点。步入社会看一看,思想立刻有转变”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环境的窄小和单一是主要的原因。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他们与社会、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优化家庭这个大环境,只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完成传统美德教育这个综合性工程是不可能的。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创建适应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创造适应传统美德教育良好环境的构想

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内容广泛,又没有固定的程序。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组织精干人员,认真学习研究,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系列措施,拓宽了德育教育渠道,形成了创建适应传统美德教育良好环境的主体构想,概括为“四化”,即传统美德教育管理科学化、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系列化、传统美德教育多途径化、传统美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1.传统美德教育管理科学化

所谓管理科学化,就是创建与传统美德教育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把组织管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手段引入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之中。

所谓组织管理,就是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组织机构,校内,成立由校长牵头,相关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班主任参加的领导小组,根据各自的职责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传统美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一节,可以与职业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外,同团县委、校外办联合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密切联系家长,定期召开座谈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如我校个别学生爱吃零食、乱花钱,不讲卫生,则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了不使传统美德教育流于形式,除做好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之外,我们还健全了教育目标、实施计划、规章制度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使我校传统美德教育沿着既定的方针向纵深发展。

2.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系列化

所谓内容系列化,就是构成几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系列。从教育对象出发,领导、教师、学生构成一个系列。传统美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影响学生的是教师、领导,他们是教育者和传播者,同时学生的思想行为又能促使教育者反思深省,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传统美德的教育对象。所以领导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组织教师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内学习传统知识,加强教师修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

从教育内容出发,书本知识、行为规范、榜样力量构成一个系列。从形式方面看,讲、学、做构成一个系列,讲传统美德故事、学传统美德知识、做弘扬传统美德的事。目前我校形成了具有“团结、文明、勤奋、创新”的良好校风。从时间方面构成了一个系列。如“三八”节开展敬母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烈士们为捍卫伟大的祖国而英勇献身的事迹;“五一”劳动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家务”活动;“七一”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国庆”开展“国庆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美德教育,从而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3.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多样化

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多样化,要多途径、多渠道齐抓共管,切实把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

4.传统美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所谓形式多样化,就是遵循渗透原则,把握一个“寓”字,不拘一格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挖掘教材中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找准传统美德与各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动用愉快的方法,摒弃呆板的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今年九月十八日,我校参加了“建国六十四周年龙山音乐会”,同学们演唱了《东方红》、《团结向前》两首歌曲,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九月二十九日举办了“为建国六十四周年献礼”的大型文艺活动。会上十二名残疾人讲述了艰苦磨炼的活生生的事例故事,催人泪下,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传统美德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