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需求理论论文

需求理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5:55

需求理论论文

需求理论论文例1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需求理论论文例2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既有着敏感的心思,也喜欢追求新潮,为了表现自己,常常特立独行,甚至出现与班级制度唱反调的问题,而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表现,不同的表现代表相应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学生不安心上课、焦虑,大多是由于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基础知识薄弱,不愿意学习,少言寡语,是由于尊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有正确意识到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进步空间的,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而言,如果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并表现出某种行为。教师需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举止,识别出他们的潜在需求,切实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2.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就现阶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在采用“量化式”管理模式在管理班级,只注重整个班级中的量化考核结果,并不注重考核的过程,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这显然是无法达到管理目的的。教师必须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实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牢固、稳定的地位,也希望可以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高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自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意见,创设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

2.3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

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中,贫困学生的比例着实不低,大约有20%,对于贫困学生,学校与教师应该予以他们一些实质性帮助,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能够让他们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更好的学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定期锻炼,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

2.4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科学的管理团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为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班委会,采用教师任命与学生投票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学生投票一般仅仅考虑到自身的情感问题,而教师任命即可兼顾行为、思想、品格等方面,这就可以选择出最优的班级管理班子。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住校,日常衣食住行均需要自己进行处理,教师可以常常深入到班级与宿舍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住宿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安全教育工作,内容需要涵盖到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上网安全等方面,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让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进行学习。

2.5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

爱与归属需求属于高级需求,如果学生得不到来自家庭、群体的关心,就会产生空虚、失落、孤独的心态,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措施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2.5.1开展合理的教育

在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入学教育,包括行为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内容。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主动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欢迎学生的到来,交流活动不需要有顺序,通过交流大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存在的负面行为要及时地回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学生可以获取到足够的归属感。

2.5.2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属于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思想,每一个班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行为来促进这种文化的形成。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让学生得到满足,自觉保持行为,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周围群体中传播开来。

需求理论论文例3

二、ESP课程的优化设计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利用学生已有的交际知识,如让学生阅读或讨论之前利用背景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材料及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强调问题的求解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一)潜在的交际知识

在ESP课程开设之前,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领域知识和交际知识,有些学生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专业英语教师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应用自如的能力,无论是在语言、修辞结构还是交际技巧方面。学生拥有语言教师通常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但是商人并不希望商务英语教师知道怎样经营一个企业,他们需要的只是怎样在商业活动中应用语言的知识——这只涉及到对一些商业概念和场景的理解。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应该更多的扮演一个“咨询者”而不是陈述者的角色,善于给出建议,提供选择,允许学生在拥有信息量情况下做出决定。专业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作为专业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动型,即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因为他们具备更系统的专业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相互讲解,教师从中可以获得一些专业方面的感性知识。

(二)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最大不同在于所教内容。在教学中,使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及时地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回应。所谓真实材料,指的是学员在工作岗位中正在使用的材料,如学生使用过的商业报告,录音演讲或被推荐的阅读文章都有着正式出版的教材所没有的及时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所有的ESP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情形,因此创造者们应该找到满足教学需要的真实的语言材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赛、游戏和案例研究都是较好的交际活动练习。在此以案例分析为例加以说明。案例中一般都包含了许多真实存在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而且争议的解决都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不会被唯一的答案禁锢思维。这种活动尤其适合小组完成。案例教学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学生借此机会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争辩案例中的多解问题,培养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学习风格

我们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学习风格。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对学习的态度和对语言的看法都是由国家文化、职业文化以及个人文化所共同决定的。例如,亚洲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即有一个以权威面貌出现的教师,他们不太喜欢自主性的学习,并且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感到不愉快;拉丁裔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总体性的学习,喜欢灵活有调整空间的学习风格。在学习风格的确定中,学生的定位方式同样重要。善于视觉定位的学习者需要大量的阅读、记忆并辅以笔头练习;善于听觉定位的学习者,只需从听觉记忆中提取即可复述发音和意义;善于触觉定位的学习者则对触摸、位移反应最为灵敏,因此从游戏、戏剧表演中获益最多。这就需要专业英语老师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定位方式掌握学生的需求,并灵活安排不同的课堂任务。

(四)任务型教学手段

Dudley-EvansandStJohn认为提高语言意识对于成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时不可缺少的。他提出了“deep-endstrategy”,笔者将其称为“深入终端策略”,对于中高级程度的学生该策略比传统外语教学中的PPP法(即present,practice,perform讲解、练习和操作)更为适宜。“深入终端策略”就是设立一个任务并让学生去完成。实施“深入终端策略”包括在实施前提供准备的时间。在PPP法中,教学材料的撰写者会事先给出一个结论,告知需要和缺乏什么语言及技巧。尽管交际是不易预测的,而“深入终端策略”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去进行活动由此反映他们的个人及职业世界。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背景,激发和建立与之吻合的专业领域学习风格和技巧。如果观察和推论对于其学习风格乃至学习语言至关重要,我们也可尝试激发同样的过程。例如,利用学习金融的学生善于成本计算和处理图表的特点,培养他们如何运用英语进行此项练习,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正是他们在专业中常常碰到的事情。香港大学对任务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即理工科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采取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Portfolio)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中所做的练习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研究都被放入这个文件夹里。教师的角色只是进行大课讲座、小组辅导等,对学生的语言和应用能力进行及时的指导。

(五)教学中课堂大小的影响

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课堂的大小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一个ESP教师可以只有一个学生,也可以有几百个学生。

1.合适大班教学的条件

大班的概念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来确定什么是大班。这个概念取决于环境、目的和经验。一项由语言学会进行的有关大班教学的研究计划调查显示,“大班”这一概念与教学者通常教授的班级规模有关。大班教学中,要使教师满意、学生受益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要研究怎样达到大班教学的最佳效果,咨询和观察学生应该是第一步。学习者知道不能仅仅依赖教师,他们会以合作的态度,互相帮助,分享笔记与彼此的想法。

2.改变学生人数

安排灵活可供选择的教学时间:在有可供利用的教室的条件下,教师在标准上课时间之外安排课程。(1)组合和拆分班级:较小的班级在听力练习时被合并为一个班级,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控制,从而使开展口头练习得以实施;(2)拆分班级:教师们可以将班级拆分进行额外的教学;(3)组合教学:教师们互相参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估彼此的过程与材料;(4)要求主管部门增加资源,如教师,教室,资料等—以缩小班级规模或增加课外教学支持。同时,大班的概念不能用数字限定,它包括主观意识在内。小班也是一样,教授两三个学生同样需要灵活变通。“大班”给人的感受通常是负面的,但是考虑到大班带来的机会时教学情况却能得到改变。如Bolton曾将3个25人的小班合并为75人的大班。这样的结果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员可以和更多的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3.改变教学手段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允许学生互相咨询;(2)引入两人或小组工作;(3)书面作业的互相评估。其中,教师所扮演的是管理者而不是控制者的角色;学生的参与会减少噪音而不是增加噪音,交流和吵吵嚷嚷完全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工作和发挥能力;独立能力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让其独立工作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师牵着走。

需求理论论文例4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呈现阶梯状的趋势,其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对写作需求的心理变化符合马斯洛所主张的人类需要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写作动机的产生以及写作水平的稳固提高。

一、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询问起原因,他们纷纷表示“怕写不好,老师看了会生气”“其他同学也会嘲笑自己”。长期处在思想负担较大的压力下,学生自然对写作持有一种抵触甚至是排斥的消极心理。

上述情形表明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缺乏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

对于贴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关于“写不好”的顾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真正写起来也更有热情与积极性。

2.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当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到学生写作中的缺点与不足,更要留心挖掘其闪光点,积极肯定学生写作方面的点滴进步,这种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害怕被指责、被批评的心理,促使他们敢于并乐于在写作中放飞自我思维。

3.创设师生平等的写作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指导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者、扶持者与帮助者,而不是学生写作的催促者与简单、粗暴的分数裁定者。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再唯唯诺诺,写作教学的氛围变得平等而融洽,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敢说、敢写、敢表达。

二、满足学生写作的社交需求

社会交往是每个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之一,这一点反映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格外明显。他们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享受美好的集体时光。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力满足学生对社交的需求。可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共同交流写作话题

有时,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不主动,而是由于他们对写作话题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无法构建起完整的写作框架体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享各自关于该写作话题的信息积累,这样一来,学生在集体沟通中就实现了写作信息的互通有无,既满足了他们对社交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使得他得以丰富学识与见识,更有利于他们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2.互相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大都是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控,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反倒很难融入这一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将评价的权利交还到学生手中,即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在集体交往中实现互相评价。如此这般,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在互相评价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他人写作中的长处与闪光点,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产生写作驱动力的一大诱发因素。

三、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致力于实现自我潜力,并促使自己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并获得教师、同学等外界他人的积极认可。

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不再满足于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随便给出“阅”这一回复,而是带领学生创办了一个“优秀作文展览角”,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作文粘贴在上面。这一教学上的小小调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就观察到学生对作文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抱着敷衍的态度了,相反他们变得热情而主动,因为他们都想认真写好作文以便将它们呈现给大家欣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诱发学生写作动机、提升其写作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学生的写作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自然而然便具备了明确的写作动机。为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写作教学过程中。这既是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客观需求,更是提升学生写作质量的客观需求。

需求理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12-01

廉洁文化建设的受众体是人,它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一点心理学,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它是管理者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廉洁文化建设也可以借鉴需求层次理论,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需求出发,探索廉洁文化建设与人的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把需求层次理论引入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廉洁文化建设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增强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让廉政意识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心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累积沉淀,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成廉洁干部的养成和廉洁公民的养成,在此基础上促成整个廉洁企业及社会的养成。本文试图从需求层次理论探索廉洁文化建设。

一、营造廉洁的生理需求文化,促成亲情廉洁文化的养成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是关于收入、舒适等等。当这种基本生理需求被满足时,一个更深层次的生理需求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对家庭和孩子的生理需求,它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亲情需求。

营造廉洁的生理需求文化,促成亲情廉洁文化的养成,要着力从家庭需求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抓起。首先要抓好“廉内助”的正面教育和“贪内助”的警示教育。常言说得好,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反之,一个腐败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位贪婪的女人!因此要在领导干部及其家属中,大力开展亲情助廉活动,使他们懂得珍惜家人的前程和荣誉,自觉抵制和预防腐败。其次,要开展关心下一代亲情廉洁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精神和生活的支撑,父母因腐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必然祸及孩子,甚至毁了孩子一生。因此,要教育领导干部,为了孩子的幸福,保持廉洁自律。同时,开展孩子助廉活动,让廉洁教育扩展到学校,让孩子成为助廉的“小皇帝”,形成亲情助廉的强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是开展腐败成本教育。要教育领导干部算好两笔账,其一,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待遇已经很好了,衣、食、住、行不用愁,还需要什么?其二,贪污受贿得来的钱财,是不义之财,提心吊胆不说,一旦败露,锒铛入狱,这此不义之财化为乌有,一切待遇都失去了,落得身败名裂,遭人唾弃,悔之晚矣。

二、营造廉洁的安全需求文化,促成价值廉洁文化的养成

需求层次理论所讲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这里所讲的安全需求是一般意义上人的肉体本身所需要的健康和保障。当安全需求发展到人失去自由,受到人身限制,剥夺政治权利,甚至被判处死刑即将失去生命时,这种安全需求就达到了顶峰,只要给予自由和生命,一切都可以抛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和自由更珍贵了。所有贪官被查处后,面对监狱的高墙铁窗,面对死亡,才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可贵。

营造廉洁的安全需求文化,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珍爱生命,珍惜自由和政治前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抓好人生价值观教育。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定廉洁信念,引导廉洁习惯的养成,让价值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坚实的文化理念积淀在灵魂之中。其次,要开展“两个至上”的安全需求教育,即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的安全需求教育。能得到金钱,但金钱买不来生命,换不来自由。

三、营造廉洁的社交需求文化,促成友情廉洁文化的养成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内,既有八小时以内的工作环境,又有八小时以外的社交环境,因而产生两种需求:一是八小时以内同事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需求,这是一种广义的友情需求。这种需求使人的行为愿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和认可,希望自己的能力和人品得到上级、同级、下级的赞赏,并且遵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二是八小时以外社区居民之间,同学、同乡、战友、朋友之间社交往来的需求。这种需求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友情层面上,以建立感情、友谊和相互帮助为目的的需求,并且遵从社会公德行为规范。

营造廉洁的社交需求文化,就要针对这两种需求,大力开展友情促廉,构建廉洁、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使同事情、同学情、同乡情、朋友情以及社区居民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情感,成为一种社交约束力,让不廉洁的人在友情面前感到压力,出现不廉洁行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促成友情廉洁文化的养成。一是开展集体共同价值观教育,形成人人遵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信守“我不为集体丢脸,集体以我为荣”的廉洁信条,使每个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监督,增强同事之间廉洁共事的认同感。二是开展社区友情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观念,树立提醒、监督是爱,不管、不问是害的友情观。

四、营造廉洁的尊重需求文化,促成人格廉洁文化的养成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成就被别人赞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尊重需求表现在廉洁上,是对为官清廉、公道正派的从政准则的认可与追求,希望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营造廉洁的尊重需求文化,促成人格廉洁文化的养成,要着力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激励领导干部以廉为荣,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强化领导干部名誉、成就的需求,追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为官品德,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营造廉洁的尊重需求氛围。树立廉洁典型,表彰廉洁的先进人物,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剖析反面典型,警醒警示他人,让廉洁的人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需求理论论文例6

大学是青年学生三观建设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形成有着显著影响。宿舍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尤为明显。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和素养提升,都离不开宿舍文化的建设和熏陶,因为宿舍文化是一种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客观存在,不论是否有意识地去构建,它都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本文立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探讨大学生不同需求层次下的宿舍各层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旨在按照“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这一重要指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宿舍是学生管理中最小的单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调查表明,近六成的大学生业余时间都“宅”在宿舍。宿舍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场所文化,是高校学生在宿舍内以价值观为核心,是基于这一价值体系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舍规章、宿舍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2]。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行为习惯管理及人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越的精神土壤,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在行为管理教育中助力于优良学风的建设,在人格塑造上有利于三观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宿舍建设越来越舒适化、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教育服务,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就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的需求视角,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目前宿舍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的不足,在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可以归纳为大学生生理需求上的物质文化建设不够齐备,安全、社交需求上的行为文化建设不够规范,尊重需求上的制度文化建设不够完善,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上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够多元。许多高校存在“三重三轻”现象[3],即重宿舍数量,轻宿舍配套设施;重管理人员职数,轻人员素质建设;重宿舍外形建设,轻内部环境优化。(一)高校宿舍物资文化不够齐备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需求更多。宿舍文化所承担的需求超出了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涉及的一切物质对象,除了包括宿舍内部设施,也应该包括设立在宿舍生活区的活动室、自习室、文化休闲室等基础性设施等,物质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基本的保证,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隐形文化教育的职能。目前,对于许多高校来讲,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宿舍物质文化建设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相对滞后,网络设施、资讯建设不足,许多高校还存在着住宿比较拥挤、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现象。(二)高校宿舍行为文化不够规范对于大学生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宿舍行为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加强。宿舍行为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学习、交往、网络互动、集体活动等具体行为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宿舍成员之间在各种制度规范下,相互适应、相互模仿所形成的比较统一的行为方式[4]。目前大多高校在宿舍行为文化建设上建树不多,主要倾向于硬性管理,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安全隐患较多,推销、网贷现象严重。评先树优的典型模范作用彰显不得力,引领带动驱动不足,造成行为文化教育缺失较重,行为自觉不足,正确价值观念缺乏。大多学生不能达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要求,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强,但“兼容性”差,资源共享度低,导致宿舍安全需求感差,社交需求满意度不高,价值观趋同较难,容易造成非良性的宿舍行为文化。(三)高校宿舍制度文化不够完善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尊重的需求,在宿舍行为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条例和规范,用刚性的制度来保障学生行为的高度自觉,这就是宿舍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保障的制度文化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若干行为模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在行为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宿舍这一建设主体,制定相关的宿舍作息、宿舍卫生检查制度、优良学风宿舍评比制度、宿舍文明公约、宿舍电脑管理制度等规范性的制度文件,建章立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实现制度文化刚性教育与行为文化的软性约束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宿舍小生态的和谐,在宿舍中形成人人遵守制度、成员相互体谅的良好局面,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宿舍氛围,也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四)高校宿舍精神文化不够多元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核心,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内在的和最本质的东西,对宿舍成员的作用和影响也最为深远。宿舍精神文化建设本质上影响着每一位宿舍成员道德观、理想观和生活观的形成,它是宿舍成员在相互接触与磨合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根植于自身思想建设中指导学生的行为,倡导积极健康的宿舍精神文化,补精神之钙,抵制灰色潜流[6],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前高校宿舍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建设活动单一,只停留在宿舍文化建设的表面,“以查促管”现象严重,忽略了宿舍成员的主体性,学生参与度比较低,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自我进步”的需求。

三、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宿舍文化建设新途径

当前高校对于宿舍文化建设的教育意义认识还有待提高,宿舍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只是停留在满足学生住宿的需求层次上,认为宿舍只是学生生活起居的环境而忽视了其文化育人功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建设上去。在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适度改善已有的基础设施,满足学生的生理、安全、交往等低层次的需求,同时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的其他维度,满足学生尊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当前的90后大学生不仅对生活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宿舍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发挥设施的隐形教育功能当前高校宿舍物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作为宿舍管理部门,重管理,轻服务,人性化设计和服务职能弱化。宿管应当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来做文章,为他们营造方便、快捷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陈旧设施,要及时加强配套服务,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理念,让设施说话,发挥宿舍隐形教育的职能。让宿舍无处不体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大学生从中自我教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7]。90后大学生是需求更多的一代,是网络一族,应该给他们提供更便捷的网络资讯和技术服务,更好地提升宿舍的物资文化条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宿舍的基础安全设施建设,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需求应该及时解决或重点关切,为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宿舍提供物资保障。(二)榜样力量引领宿舍行为文化建设宿管人员应充分动员学生参与,树立“磐石宿舍”、优良学风宿舍、流动红旗宿舍的旗帜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学生建设宿舍行为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学生主体权利、个性、隐私和尊严,加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8],激发大学生的原创精神,努力承担并打造属于自己宿舍的文化与风格,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践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宽容、理解和认同的人生价值观;党团组织及先进典型承担模范角色,引领大学生打造团结、奋进和朴实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精神要求。助人自助,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建章立制促进制度文化建设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行为的规范,秩序的保障。大学生宿舍制度文化是体现人本精神的重要方式,是衡量学校宿舍管理水平的标尺,是服务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体现。一是体现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制度科学化就要广泛地调研、座谈,充分论证,反复实践,既考虑制度制定的广度,又要考虑制度制定的深度,重要的是制定制度的效度。宿舍管理制度的制定要考虑方方面面,尽量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体现制度建设的人性化,更多地立足于教育学生的角度上,突出发挥制度的震慑作用,少用制度的惩戒作用,在教育管理范围内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三是实现制度建设的动态化,制度要与时俱进,考虑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的体制机制,逐渐修正与完善,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四是突出制度建设的联动化,健全宿舍管理制度联动机制,将家庭纳入宿舍管理队伍中来,学校在公寓设立家长体验间,形成学工部门一条线、宿管部门一条线、家庭组织一条线、学生组织一条线的四线联动机制,构建学生宿舍制度文化建设齐抓共管新格局。(四)精神文化建设是根本需求宿舍精神文化“主要指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宿舍成员所认同的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学识智能、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9]。宿舍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有引领作用,加强宿舍精神文化建设就应该利用好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的作用,开发与利用地域文化、大学精神,进一步丰富宿舍精神文化的内容。例如山东某大学把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农大精神赋予到宿舍精神文化中,把泰山石敢当文化融入到宿舍文化中去,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设立宿舍自助管理委员会,将大学生吸纳其中,发挥大学生“三自作用”,挖掘学生的原创精神,让学生自导自演,给予学生一定范围内的纠错的机会。让同学们在自身设计的活动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实现自我进步。

四、结语

当前“互联网+”、自媒体时代,计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宅”在网上,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青年之声、QQ等网络搭建教育文化平台。教育文化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来源于人的心灵深处,是对事业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10]。高校应筛选积极向上的网络资源,努力做好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教育不仅要会“面对面”,还应该学会“键对键”。针对新情况、新发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宿舍网络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宿舍网络教育平台,在各级组织中坚持正确导向,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给学生以精神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魏会茹,单玉梅.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8-29.

[2]金鑫,徐波.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174-176.

[3]祝玉芳,熊伟,杨志萍,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0-62.

[4]李丽娜,韩迪,李冉.高校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J].河北企业,2013(7):106.

[5]罗兰.大学宿舍文化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11.

[6]毕丽娜,柳敏.对“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再认识和有效引导[J].教育与职业,2012(26):179-180.

[7]杜红芳.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74-75.

[8]李玉军,陈晓浪.浅谈大学生宿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4-95.

需求理论论文例7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240例,年龄14~76岁(43.5±12.1岁)。分别为类风湿性关节炎7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4例,痛风性关节炎38例,强真性脊柱炎26例,骨关节炎18例,干燥综合征16例,成人STILL病4例,大动脉炎4例,多发性肌炎4例,系统性硬化4例,白塞氏病4例,其他5例。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19例,高中或大专及以下学历158人,大专以上学历63例。无认知障碍及其它精神、神志异常。将2013年1至3月内的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4至6月内收治的12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分布和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按创优工程要求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即每位责任护士通过患者评估手册,主动为其夯实基础护理,按分级护理原则提供满意服务;观察组在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原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再由各包床护士于患者入院当日、治疗期间、出院前三个不同阶段主动征求患者意见与需求,将每位患者需求认真记录在患者评估表上,将所收集意见与需求及时组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根据患者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措施。如涉及患者隐私或患者羞于表达的问题可以为其提供笔、纸由患者写下来后交由包床护士。当包床护士了解患者需求后须在一定时间内给予解决,必要时与本小组护理组长、管床医生共同协商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护理服务。护士长及时检查各包床小组护士患者评估手册,评价患者需求护理落实情况。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护理服务整体满意度调查表分为三个部分共100分,即优质护理服务40分,护理质量40分,表扬(包括点名表扬、锦旗、牌匾)20分。其中点名表扬每人次加分0.5分,锦旗、牌匾每面2分,满分共20分。优质护理满意度由团队组长每月就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护理质量由质控组长每月就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综合统计,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以科室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部督导检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为准。每位患者出院前,由包床护士对其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所有评分标准由科内所有成员集体会议讨论后制定,遵循公平、公开、民主、客观原则,由科室4名护理骨干组长与护士长共同参与核算得出结果。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以需求为导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观察组患者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3%。

需求理论论文例8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需求理论论文例9

论文关键词:需求侧管理 能源服务公司 分布式能源 2011年夏季,由于全国24个省市面临着严重的电力短缺局面,为有效解决电力供应的瓶颈限制,沉寂多年的“需求侧管理”再次受到了全社会上上下下的空前重视。人们普遍认识到仅仅依靠建设电厂已经不可能解决中国迅速增加的电力需求,由于煤炭、运力、土地、水和环境排放空间等资源,以及资金的限制,中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筑在一条以“节约为本”的道路上。发展“需求侧管理”将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资源、环境和资金的代价,实现供需资源的协同优化整合,激励民众直接参与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之中。 但是,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我国各个阶层和行业部门对于如何进行“需求侧管理”,以及究竟什么才是“需求侧管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甚至误解。最早将“需求侧管理”引入中国的著名能源专家朱成章教授指出,不能正确理解“需求侧管理”的本质,盲目行事,将可能严重曲解它的实际涵义,最终非但不能发挥它的效能,解决不了电力供应的紧张问题,还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经济代价。 在当前一片要求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呼声之中,一些长期坚持推广需求侧管理的专家们,不但未能因为上下领导的关心而欢欣鼓舞,反而陷入了困惑之中。需求侧管理自上世纪9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虽然几经各级政府主管机构的努力,但是都未能形成气候,什么原因?今天各级政府的干预与关注会不会又使“需求侧管理”再次化为一场“春风”?或者仅仅是一场春风? 一、“管理”之意的困惑: 第一个误解来自中英文语义的差异,我们所说的所谓“需求侧管理”来自英文 Demand side Management一词,英语中的 Management与中文中的管理一词的含义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根据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管理一词有三层含义,1、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财务、~国家大事。2、保管和料理:~图书。3、照管并约束:管理罪犯、管理牲口。金山词霸2002版中 Management的含义:经营,管理,处理,操纵,驾驶,手段。可见中文之中的管理强调“管”,含有管束和管制的含义,而英文中的 Management更主要的是经营。由于这一词义上的误解,使很多人将“需求侧管理”理解为对于需求侧的管束,以权利约束需求侧的电力使用方式和需求。 “需求侧管理”的理念最早来自美国。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连续经历了两次能源危机。1973年在中东爆发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斋月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现石油禁运,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升到12美元,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1974年通货膨胀达到二战后的最高点,失业率高达9.2%,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是在1979-1980年,亲西方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德黑兰的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并将外交官扣为人质,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3美元涨到了34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急升到13.2%,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危机之后,西方工业化国家痛定思痛,检讨了他们的能源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经过一番斗争,最终以放松政府管制和干预,通过市场自身调控机制解决问题的主张,战胜了国家“管制资本主义”。最具标志性的是卡特政府于1978年批准美国国会对《公共事业管理法(PURPA)》进行了修改,其中关键的条款是允许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需求侧小型热电联产设施和可再生发电设施并入电网,而且电网必须以优惠价格收购它们所发的剩余电力,并提供备用电力保障。这一改革不仅影响了能源行业,也影响到人类社会与政治的进步方向;不仅影响了美国,也影响

需求理论论文例10

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因此,要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全社会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中国的电力工业必须在保持发电装机适度增长的同时,强化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基本概念

“需求侧管理”是从英文“demandsidemanagement”直译过来的,缩写为DSM,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是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完善我国能源开发与使用状况的现实需要。通过政府、电力公司和用户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和提高用电效率,可以减少或推迟电网发电装机容量,减少电网建设资金的投入,减少发电燃料消耗,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近几年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电力需求侧管理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如采用拉大峰谷电价,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措施,引导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采用冰蓄冷空调,蓄热式电锅炉等。同时还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及措施,推广节能灯、变频调速电动机及水泵、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设备。从我国近年来的电力持续负荷统计来看,全国95%以上的高峰负荷年累计持续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采用增加调峰发电装机的方法来满足这部分高峰负荷很不经济。如果采用需求侧管理的方法削减这部分高峰负荷,则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压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19个省市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24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800万千瓦,节电90亿千瓦时。2004年24个省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30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1000万千瓦,节电170亿千瓦时。2005年20个省市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25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1200万千瓦,节电280亿千瓦时。

四、当前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始较晚,在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用电效率。电力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论是电力紧缺还是电力过剩时期,都应该从长远意义上节约资源的角度坚持做好需求侧管理工作。而我国的需求侧管理是在缺电的形势下兴起的,很多部门将其作为特殊时期的短期工作对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错峰、避峰,还没有意识到需求侧管理的真正意义。

2.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支持

需求侧管理是社会行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外需求侧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法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如制定需求侧管理的资金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国家能效标准等。但目前我国与电力需求侧管理有关的只有《节约能源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缺乏财政、税务、物价等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启动需求侧管理项目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但目前我国缺乏稳定的专项资金来源,影响了电力公司和电力客户参与实施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3.电价结构不合理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但现时执行的峰谷分时电价结构不合理,峰电价只为谷电价的2~3倍,对用电客户移峰填谷的激励作用不大。另外,两部制电价使用面很窄,两部制电价的基本电价严重偏低,电度电价偏高,仅靠电度电价拉开差距,对用户激励作用也不大。工业发达国家在两部制电价的基础上,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峰谷价之比可以拉大到8~10倍。

季节性电价对抑制高峰用电负荷,缓解季节性的供需矛盾有很大作用,避峰电价是削减电网高峰负荷、改善电网负荷特性的重要手段,但这些科学合理的电价政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4.缺乏有力的经济激励政策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社会是最大的收益者,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政府部门应主动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依靠经济杠杆和平衡机制,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和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实施。发电公司也同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收益者,削峰填谷后,电网负荷率提高了,能耗减小了,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提高了,但如何量化发电公司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收益,目前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电网公司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均衡满足供电与销售效益之间的矛盾关系,电网企业均价销售的利益由于实施分时电价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因此,电网公司也缺乏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不足,让用电客户自觉地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

五、解决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行政手段的合法性,确保行政措施实施到位,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常态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较好的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如美国先后出台《国家能源政策法》及《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大量强制性能效标准,对电力公司与用电客户均提出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法律要求,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改革和完善电价制度

采取灵活的电价政策,赋予电价必要的弹性,积极推行上网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的应用范围,拉大峰谷、季节电价差距,提高电网负荷率。

3.建立多方激励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以及价格、经济等方面的手段来调动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建议在电价中计列电力需求侧管理基金,为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提供补贴,由电力监管委员会管理并使用。明确供电企业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支付的投资费用和造成的损失并给予补偿,以消除供电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供电企业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4.加大力度培育DSM中介组织

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节能运作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已经发展成为市场机制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力量。培养、扶持一批商业化运营的能源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咨询、设计、培训、设备维护及节能效果监测服务,并与用户分享节能收益。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措施,作为当今国际先进的资源规划方法和管理技术,也是我国电力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对实施的所有主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对节能政策、节能知识、负荷管理知识、科学用电方法和在我国节约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广泛宣传,并结合开展节能技术咨询和培训,举办节能产品展示、节能竞赛等手段,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使其有助于合理消费和调整负荷,达到让电力客户科学用电,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和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六、结束语

我国终端节电潜力巨大,需求侧管理大有可为。有预测表明,如果实施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到2020年,我国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千瓦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10000亿元的电力投资,不仅能大大化解资源、环境和投资压力,而且还将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政府、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用电客户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会使有限的电力能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需求理论论文例11

社区承担行政工作任务多,一些工作职责不清。一是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社区干部行政性事务多,具体表现在硬性指派多、检查验收多、台账报表多等问题,压缩了公共服务的空间和人力,无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社区承担的一些工作权责不对称。近年来,社区逐渐成为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物业、绿化、亮化、夏季供水等问题,但社区受权责所限,对其中一些居民的合理诉求难以协调解决。三是一些职能部门把工作任务下移到社区后,却没有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工作经费没有跟着进社区,社区工作负担重。

(二)维稳工作任务大,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工作任务需要

一是社区是维稳的第一防线,是城市“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的第一执行力。在重大节日和敏感节点,社区的维稳力量更趋紧张。二是目前社区干部编制较少,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较多,待遇相对偏低,月工资仅为1000元,仅仅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导致出现了人员不稳定、工作无衔接等现象。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要面临大量重复性的入户走访等工作,一些居民存在不配合现象,导致社区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现象,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虽然每个社区都组织了义工队伍,但是我县志愿服务人员较少,志愿服务的氛围没有形成,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四是社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化程度偏低。

(三)驻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率不高

目前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政府倡导和推动阶段,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认识不充分,参与意识薄弱。一是因为社区居民层次不一,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多数是老年人,很多在职中青年居民,由于工作等原因,参加社区活动少,即使参与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我县人口基数少,在政府部门供职人员相对较多,各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单位人”对于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高度的依附性与依赖性、强烈的认同感与安全感,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则始终无法形成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同时,驻区单位与社区的共建机制还没有健全完善,驻区单位在与社区主动沟通联络、征求社区建设建议等方面存在不足,双方合作共建程度不高。

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维稳联动机制,减轻社区维稳压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社区的工作量大量增加,而仅靠社区来维护社会稳定极不现实,急需有新的力量加入社区的维稳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如公安、人武(民兵)、驻区单位等部门,加强横向联系,由每个社区牵头组建固定的5—7支巡逻队伍,每周定期定时对辖区进行网络化巡逻、走访,建立维稳联动机制。二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逐步推进居民小区封闭式管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居民小区全封闭式管理,实行人员、车辆一卡通系统,有效控制外来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出,提升居民小区安防水平。三是抓好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全面落实社区干部分片包户责任制,对各社区重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重点人员较多、各类案件高发、情况复杂地区加强排查整治,将社区干部搜集信息与房东提供信息相结合,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实行动态管理、无缝管理。

(二)理顺社区工作体系,确保权责一致

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关系,改变政府、社区居委权责不清的体制。一是由政府组建政务服务中心,由其承接政府部门的行政事物,让社区居委会从行政负担中解放出来,主要负责民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维护居民权益、调节邻里关系等公共事务。二是政府职能部门需社区完成的工作,应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经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入,同时处理好事权下放后的权责问题,确保权责统一。三是居民小区建成达标后,物业由建设单位与社区、住建、供电等部门联合管理,由社区统一协调承接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解决居民物业难问题。

(三)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

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应增加人员配备,优化队伍结构。按照社区户数、党员人数规模配备社区工作者和党组织成员,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聘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优化社区工作者年龄结构,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年轻化、知识化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定期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水平。二是落实、提高人员待遇,稳定社区队伍。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政治素质高的人员中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在加强聘用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会保障金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岗位聘用制,面向社会竞争上岗,以岗定薪、按岗考核、岗变薪变,以此推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应在进行招考事业人员时,放宽对年龄、学历等的政策限制,提高公益性人员的福利待遇,同时,建立社区干部定期转岗和《社区干部带薪休假制度》,从而达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和事业留人。四是引导、培育和状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性社会志愿者工作机构为主体,全力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四)强化社区服务,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意识

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的公共服务需求,应加快社区服务功能的转变,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美好幸福社区。一是成立社区服务中心,逐渐培育覆盖养老托幼、家政服务、教育培训、人才中介、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咨询等类型,能全方位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社区服务产业。二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有效区分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积极搭建平台,提高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发动驻区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创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的活动中来。在小区环境管理、社区文化、社区共建等问题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增强驻社区单位和“单位人”的参与意识,经常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互助活动,培育居民社区理念,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建和谐幸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