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2:55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2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多种观点冲突,这是普遍现象。教师如何应对课堂冲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优良环境;展开理性思辨,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促进学生心智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达成认知统一,实现情感共鸣,提升学习品质。

一、创设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意见不统一的现象。教师要有民主意识,不可强迫学生顺从教师意志,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即使学生个体认知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师也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讨论中矫正思想认知。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生成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如学习《庐山的云雾》时,教师讲解庐山的云雾是瞬息万变的,有学生则提出质疑:“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变化这样快呢?是不是庐山上有较为强烈的风存在呢?”教师犹豫一下:“这位同学的洞察力很强,对庐山的云雾变化进行了深度探究。我们大家不妨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看看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学生提出质疑,不管教师是不是被问住了,这个问题都具有专业性特征。教师让学生集体讨论,就是抓住了学生的个性见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契机。这样,不仅有效创设了学习气氛,也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学习共识。

二、理性思辨,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所谓理性思辨,是指课堂教学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当事双方要理性展开辩论,在和谐气氛中达成学习共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出现学习认知不统一的情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当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辨,让问题越辩越明。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找到最佳突破口,这对尽快解决意见分歧有重要帮助。

如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有学生写道:“有的同学听老师讲课,有的同学在看书,有的同学在写字。”教师让学生评价这个句子,有学生说还可以,有学生说不好,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于是,教师让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个阵营展开辩论。课堂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的发言此起彼伏,争辩气氛非常激烈。教师跟进组织,最后总结:“这个同学造的句子语法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逻辑关系上有一些讲不通的地方,更缺少精彩和亮点。”这样,学生就形成了统一的学习认知。

教师挑起话题,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争辩过程中掌握造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造句不仅是写出完整的话,还要有积极意义和亮点。教师最后给出统一解读,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学习认知,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佳境之中。

三、正确导航,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生思维单纯,情感纯净,在很多问题上会感情用事。教师在解决课堂冲突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制定对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对有效解决思想认知冲突有重要帮助。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假设一些情节,引入情感感知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认知问题,提升课堂和谐度。

如学习《放飞蜻蜓》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讲解。学生讲解时大多不是很顺畅,有些学生干脆说不会讲。教师并没有放弃这个训练任务,而是让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然后用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教师利用这些关键词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复述时就顺畅多了。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创新成为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3

一、努力营造自主学习平台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

比如说我在讲《春》这篇课文时,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

2.本文分别描绘了哪些春景图?

3.通过阅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春”怀有一种什么情感?

4.本文作者在描绘春景时使用了修辞方法,你知道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5.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6.请大家用200~300字写一段描绘景色的文章。

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但有基础,也有一定难度,基本上考虑到了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第一题到第三题是考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在对课文进行仔细的阅读之后基本都可以找到正确答案;后面三道题的难度就有所上升,在讲解这两道题时我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自己思考交流,我则适时地给予提点和引导,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有朗诵、有交流,有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在课堂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我们更要善于使用引导手段,如果学生陷入了思考和学习的困境我们要及时地进行点拨;如果学生处在思维空白或混乱的情况下,我们要及时帮学生梳理;如果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疏导。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找到思考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满足。例如,我在教《绿色蝈蝈》一课时,要求全班同学自学课文并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哪些?

2.本文重点描写了它的什么习性?

学生们通过阅读与思考,并自行地展开了讨论,最后我让大家举手回答时他们都非常活跃,课堂气氛非常好。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不断丰富教学理论基础

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手段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的教学理论基础薄弱直接造成了他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我让学生重点思考“他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我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其深层次的含义何在?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直接引导学生得出“孔乙己死了”的结论,其实这样的引导并不是不可行,但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还能够从探究性出发来进行梳理。从前文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描写能够让我们在阅读文章时留下思考的空间,很多文章都是采取的这种写作方法,但是教师直接解释给学生听就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和分析课文。因此我采取了阶梯递进的策略,让学生逐层地去探究问题,这样从简到难,让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课堂中,从而让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切实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4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习方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可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2)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

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繁琐的形式。学生说话时不再拘束,课堂上呈现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学生们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自己的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4)大胆质疑,鼓励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思考不够深入的学生,要鼓励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中发展。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引导、点拨开窍,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恳态度和中肯的评价,从而使自尊心受到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

3.积极培养学生自主精神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5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1.1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1.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1.1.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1.1.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2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3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1.4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2.2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2.2.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2.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2.2.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2.2.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3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2.4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6

一、鼓励质疑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0-01

课堂讨论,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是深化自主学习, 提升学习品位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措施,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在讨论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的独特性。有效的讨论将不断地把学习引向深入,使思维更加深刻。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讨论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准备、讨论、归纳。讨论时,老师也要把握好尺度,发扬民主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必要时又要做适当的点拨,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处。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施,避开非本质话题和小问题的纠缠;避免钻牛角尖;要有次序,不要一窝蜂地抢着说,要心平气和,不要冷嘲热讽。

总之,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首先,准备是基础。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准备就是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讨论的方向和需要关注的细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索活动。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讨论,依次研究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哪些语句用了修辞手法?这些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对表达作者情感起什么作用?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在于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和领会了文章形象,还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在这个清晰的思路下,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景物,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秋天的美景的感情。

其次,讨论是关键。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把握好火候,尽量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同一问题可转换角度去讨论,可重新组织语言,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要集中,要提纲挈领,防止把问题搞得太细太琐碎,变成连珠炮似的追问。并随时联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进行新的认知。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体味情感等方面去推敲、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区别、比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 文章里说到:“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我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称它是“创举”?从文章中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壮举”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句子,讨论得出结论,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评论他人观点。

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堂讨论,以切实起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

再次,通过讨论结果的反馈,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评价。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讨论记录,及时摘取学生发言的要点、核心,讨论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讨论的最后阶段,就要组织学生就讨论的问题进行评讲。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达成共识。

老师的评讲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种种行为都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小学生每一次的讨论都获得赞赏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会越发有兴趣,把讨论融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8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的起点问题最为关键,教师也只有明白教学的起点,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根据已知与未知,开展讨论学习。从本质上讲,这也是这篇议论文与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点。

按照三要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课文的中心论点,这是学生的已知,但此处学生需要探索的是“高贵”二字。那么,这个“高贵”与其他“高贵”有何不同呢?也许正如作者所说,这个“高贵”不是身份高贵、地位超然,而是指精神有品质、灵魂有思想。教师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挖掘文章的内涵,那么其目的便白然水到渠成。同样,对于论证方式来说,也有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是几个例子,有名人的与普通人的;不知道的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有无数的例子,作者为何单单列举这几个例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结合例子可知,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高贵”的三个方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以此为起点,一环接一环,让论点连着论证方式,从起点到课堂结尾,引导学生在寻找这个“线”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

二、于“读”中还原行文思路

对于议论文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说服读者。无论提什么观点、说什么道理,或者举什么例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服读者。从逻辑学来说,这是一种归纳或演绎。当然,雄辩才是真正的特点,表现在行文思路上就是论证的过程要特别清晰。因而教师在教学议论文时,更需要把握其问题特点,引导学生诵读,从而让其真正明确写作内容。

作者从伟人与普通人两个角度进行选材,最后指出青少年要有“纯正追求”的美好愿望。学生不难理解这样的具体结构,但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就需要学生更多地关注文中的“局部”“细节”,即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第二小节这两句话:“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来揭示这些事例中深层次的道理。其实,要真正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吻合,最根本的还需借助诵读。“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还是品读。姚鼐也曾说过:“放声疾读,只久之白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他说的虽是读古文,但对议论文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读,大声读,才能使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取得更深层次的认同。

三、于“思”中关注写作意图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9

一、“让学引思”的理论基础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让”的解释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简单从字面理解:“让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引思”即学生遇到问题,发现困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解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让”与“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所谓“学习”,一般定义为“基于经验的行动变化,即便当事人未经觉察或并无学习意图,但在一定的经验前后在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持续性变化”。然而这种界定缺乏对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奠定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无助于学习者智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让学引思”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课为例,谈“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

1.从师生交流看“让学引思”

在师生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分离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与障碍点,为教师接下来的“引思”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教学片段一: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结晶适用于分离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物质,但是结晶又分为: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用哪种分离方法呢?这时学生明显分为两派,各持己见。教师这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这两种结晶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同学们经过思考,查阅书本得出相关结论。教师表扬学生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总结规律?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的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让学引思”理念的体现。

2.从小组讨论看“让学引思”

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在学生自主构建物质分离方法具体实例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分类不同方法的应用,再以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理念。教师同时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和学生一起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但一定要注意以点拨、启发为主,要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学片段二:学生构建的萃取内容提到了适用范围,教师进行点拨:“萃取剂具备哪些性质?”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萃取剂与水互不相溶”。老师再点拨:“萃取后怎样才能将溴与水分离?”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某一组同学提到了萃取剂的密度应该比水大,随即就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苯密度比水小,也能作萃取剂。”这时候教师对大家的观点给予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这整个过程中把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完全“让”给学生,让他们对萃取和分离的操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得到了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

三、“让学引思”的应用反思

通过对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回顾与思考,我从中收获了一点感悟,“让学引思”课堂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强调的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引思”强调的是教师要适时、适当、适量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并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引导的内容和引导的方向,真正能通过“引思”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化学理念和应用实践,而这些内容完全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中去,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并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综上所述,“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娟.让学――我的数学主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3).

2.东洋.心理学事典仁[Z].东京:平凡社,1981.81-82.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10

在具体教学中,我针对不同n型实施“三步五生”课堂教学学习模式:

1.新授课

第一步――预学。课前要求学生从整体着眼,按照课文由浅入深的顺序,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对所学文章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第二步――研学。课上根据预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浅层次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研究与讨论,形成对章节内容的准确理解。

第三步――拓学。围绕章节内容,逐渐拓展,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研究,对该章节的难点、重点内容深入探讨,弄懂弄通后,举一反三,用―定质量的练习来巩固。

2.复习课

第一步――预学。课前利用近几年的高考典型试题或者平时考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试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命题者在这一考点上命题的思路,分析研究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步――研学。课堂上让学生展示预学的成果,并利用这些思路和规律来探究针对这一考点所出试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步――拓学。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思路与方法后,再用一定的实例来验证这些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后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解题能力。

3.讲评课

第一步――预学。课前将练习的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互相讨论,让部分弄懂或没有弄懂的学生对明白或不明白的题目通过讨论进行互补,这种讨论是小范围的,更容易起到好的效果。

第二步――研学。课堂上让学生针对共性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解决,教师通过提示,引导启发学生再次讨论,或做练习等方式解决。

第三步――拓学。针对正答率较低的试题配套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讲评、巩固加以解决。

“三步五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学生――变在听中学为在思中学

以往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总以听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三步五生课堂”教学新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研学或课后拓学,具体操作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步五生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而其最高层面应该是在“思”中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汇于课内外的学习中,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

2.教师――变只备教材为设计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大厦。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我们教语文的老师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并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学好语文无济于事。在备课中,如果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三步五生课堂”要求老师教学不是备课,而是设计,其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细,而求精而活。也就是说,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易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探究问题的症结昕在。

在教学教程中,我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尝试以活动贯穿课堂,例如,预学过程可安排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研学活动中,或是针对预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或是针对章节问题中的难点进行研讨。“三步五生课堂”摒弃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强行灌输,它强调的是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3.课堂教学――变教师预设为师生生成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例11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2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堂讨论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启发和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作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1认识到位――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彼此启发,拓宽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还可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团结协作、友好相处。但需要强调的是,课堂讨论必须服从教学需要,当学生无法依靠个体力量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疑惑,不得不借助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来合作攻关之时,通过课堂讨论,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分析、交流、合作和分享彼此的成果;同时课堂讨论不是简单的放羊式的自由活动,不是把动态的讨论过程预设为固定化的操作流程,更不是把主动发展的学生限定为固定的答案,而是期待讨论中出现思维的碰撞,进而让教师在讨论中提高教学智慧,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滋养。

2 内容充实――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

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观点交锋、积极思维的动力。因此,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

2.1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叶圣陶语),抓住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原电池”学习中,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铜片上的气泡是什么气体?该气体是怎样生成的?(2)电子是哪种金属失去的?电子是否通过溶液流到铜片上?这些问题均涉及到原电池工作原理,由于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生对这一重点知识也就理解透彻。再如新教材中有很多“规律型”讨论题,其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就有13个,这些题目不难,学生愿意讨论,讨论的结论带有规律性,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

2.2难易适中,有利于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如在“盐类水解”学习中,让学生讨论“CH3COONa溶液为何显碱性?”这虽是一个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较难,要求过高,学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如果设计成一些递进性的问题: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平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其溶液中c(OH-)>c(H+)?(4)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使讨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中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即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

2.3多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工业硝酸略呈黄色的可能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这一课题,可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1)工业硝酸呈黄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由硝酸的不稳定性,得出可能溶有NO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可能含有Fe3+,也可能同时含有NO2和Fe3+。(2)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其中含有NO2或含有Fe3+?经过讨论,学生提出很多方案,如通过加水、通O2、冷却(考虑NO2与N2O4平衡问题,观察颜色变化)、加热等方法检验其中含NO2;通过加KSCN、足量NaOH、淀粉―碘化钾、C6H5OH等方法检验其中含Fe3+。接着让学生议一议这些方案是否都可行,为什么。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讨论,(3)若可能既有NO2又有Fe3+,怎样检验(讨论检验顺序)?这里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唯一,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另外,常见的开放性问题还有很多,如问题和结论间有多种思维途径或循序渐进的思维环节,如证明铜与镁金属性的相对强弱、醋酸是弱电解质等问题。同一问题因思维途径不同而产生多种不同的结论,如Mg(OH)2溶解在浓NH4Cl溶液中原因,并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4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强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讨论的问题应考虑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充分而有效地展开,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如“还原性Si>C,反应2C+SiO2 Si+2CO为何可发生?”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克服思维定势,突破旧的思维框架,打开新的思路。如讨论“淀粉―碘化钾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出现蓝色再褪去的原因”,可让学生广泛联想,发散思维。再如在动画模拟了三种不同状态物质的微粒间距后,让学生讨论“从微观角度看,1mol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体积决定于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思维得到了有效展开,教学难点便也迎刃而解。

3 过程扎实――有效课堂讨论的保证

3.1选准讨论时机

讨论的最佳时机是在需要的时候展开讨论,这就涉及到讨论时机的及时捕捉和准确把握。如需突出重点和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时。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主要问题。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需要巩固总结时。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到位,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学生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多种方案。从学生提供的方案中,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把握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若能抓好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往往比教师的“独白”效果更好。此外当学生产生“愤悱”心理状态时组织讨论,效果也很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把准讨论节奏

一方面,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观点后再组织讨论,此时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另一方面,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发挥。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交流就会受到影响,相反,讨论时间太长,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讨论的效益会大打折扣。

3.3适当引导启发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引导启发要适时、适度,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太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不能过度,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疱,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学生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切不可利用巡视机会给学生不必要的暗示,以免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如“钠表面的氧化物和铝的氧化膜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的外观形态和性质相同吗?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一样吗?”在组织学生讨论前,可引导学生注意审题,首先弄清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外观形态、性质),为主要问题(保护作用)的解决适时设置台阶,然后请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回忆两个“科学探究”以及实验3―1的过程和结论,以此扩大学生比较归纳的容量,提高知识范围的跨度、思维的密度。如果再就学生得出的“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不一样”的结论,给出证据,则可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

3.4及时反馈总结

讨论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和分析后,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或结果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要及时反馈、总结。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发生的变化等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避免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讨论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习雄.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化学教学,2007(2):18-19.

[2]周辉兵.让教师成为课堂的有效管理者[J].教学月刊,2007(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