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舞蹈学论文

舞蹈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03

舞蹈学论文

舞蹈学论文例1

2完善广西高校校园舞蹈团民间舞教学相关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目前,广西多数高校校园舞蹈团尚未建立系统的教学课程,且错综复杂,组织结构不明晰,课程亦缺乏延续和递进。笔者认为,对于此类舞蹈团,在内容上应强调教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民间舞典范组合课为依托。典范组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重点,是各民族文化内涵、品质特点的高度凝结,对非专业性的高校舞蹈团的学生来说,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只需针对性地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至两个传统典范组合,对学生进行教授。目的是在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民族特性的基础上,明确的掌握舞蹈的风格、动律特点。以剧目排练课为主导。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舞蹈剧目的排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旦舞蹈的演员出场不再是自身去体验某种此刻的感情,而是去装扮一个人物时,他便进入了戏剧演员的领域。”所以剧目排练课能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增强其舞蹈表演能力和综合创造力,并在学习及排练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角色想象,满足舞台表演欲望,同时感受团队合作、集体相处的快乐氛围。以节奏训练课为补充。舞蹈的节奏是民间舞蹈其风格和动律能够正确表达的关键,也是统一课堂风格最好的方式。在高校校园舞蹈团民间舞的教学中,同样要特别强调学生对舞蹈节奏特点的把握,开设专门的节奏训练课,以舞蹈节奏训练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培养良好的节奏感知能力,是能够较好驾驭民间舞蹈作品的关键。

(2)健全师资结构。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稳定进行的有力保障。学校方面,鉴于民间舞教材性别的差异,高校应配备两人以上的男女配合教学的教师团队,使民间舞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自身方面。舞蹈团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努力熟悉男女班民间舞教材,男女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辅助,在实践的基础上,应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提高自身的舞蹈创造力。

(3)优化教学手段。

对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应打破传统的“元素教学法”模式,培养学生强烈的愿意“舞起来”的意识,直接的组合或剧目教学更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以笔者经验来看,单一的动作元素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甚至对民间舞存在认知误区,而节奏和动作的不断变化却更容易调动起他们的舞蹈积极性。在组合或剧目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组合或舞蹈的编排,增强大局观和创造力。

(4)突出地方特色。

在高校校园舞蹈团的民间舞教学中应突出地方特色,将广西壮族、瑶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进行提炼加工,引进广西各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在此基础上,为了辅助学校的舞蹈课程教授,可对地方民间舞蹈进行田野采风调研“。田野作业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舞蹈学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进行田野作业可让学生从多维度、多层次地认知地方的民族舞蹈文化。因此,此类舞蹈团的教师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处地方这一便利条件,带领学生参观民族文化馆、壮瑶服饰展、民族风情展等,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该民族的人文背景和舞蹈文化。

(5)创建实践平台,以实践促教学。

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学校应为校园舞蹈团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充分履行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责任。因此,学校舞蹈团应立足学校、放眼全国,甚至可以走向全世界,将本土优质的民族文化通过舞蹈团的各项活动得到宣传。所以积极参与全国、全世界大学生之间的各类艺术活动和赛事,不断拓展团队学生的眼界,提高团体荣誉感“。美国曾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科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所以,和世界接轨可以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播搭建平台。广西是我国唯一有海岸线的西部省份,毗邻东南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迄今为止,广西已有多所院校在东南亚、东欧等国设立孔子学院,广西高校可以和类似于“孔子学院”的文化普及团体合作,让校园舞蹈团走出国门,将广西甚至中国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通过这样的平台得以宣传,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形成对教学的反馈机制,以实践促教学。

舞蹈学论文例2

舞蹈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它不仅可以使大腿肌肉和手臂肌肉更紧实,而且头、颈、胸、腿、髋等部位的肌肉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爵士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时,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还有拉丁舞,跳起来可以使人的全身关节和肌肉得到较好的活动,这样可以对人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影响明显。所以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可以提高对大学生气质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活动,它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使身体变得柔软,而且使性格变得开朗.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它的趣味性又很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疲劳。,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和实践,练习者通过初步掌握“世界性形体语言,在较好表现自己的同时”,能够培养文明礼貌和社交能力,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从而提升了自信和气质。

(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比较强,缺乏社交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而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淡化个人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舞蹈是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精神松弛、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舞蹈对坚韧意志的培养和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训练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耐力,为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这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全社会对体育舞蹈热情十分高涨,对此类艺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体育舞蹈已经被列入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广州亚运会的舞台更将充分展示体育舞蹈的精彩与精美,同时中国在本界亚运会上,包揽了体育舞蹈全部的金牌的辉煌战绩,也让更多的开始了解这项运动,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健身先烈中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参与体育舞蹈的业余舞者达到3千多万人,而无论从参与比赛的角度还是从指导与带领业余爱好者的角度,中国的体育舞蹈人才目前已属供不应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都面临着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未来,要想培养比较专业与高水平的体育舞蹈人才,高校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做好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责无旁贷。

二、大学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知识和对舞蹈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把学生培养成掌握舞蹈技巧、具有艺术审美眼光和舞蹈文化的人才?这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二)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训练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传统舞蹈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专业的舞蹈艺术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每学期的专业技术课占60%以上,而文化课程仅占30%,甚至更少。舞蹈内容成为舞蹈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部分。从课时比例上,足以看出重视的程度。这样专业技术课“一边倒"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舞蹈的专业性,可以培养不同舞种的专业人才。强调专业性的训练,无可厚非,可一味追求技能性的训练只能培养出将才,却无法满足这个创新时代的需求。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舞者,要求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缺乏对舞蹈的艺术思维与感知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基本功训练,只是教会学生各种舞蹈动作,却忽视对结构能力的练习、技巧的练习以及舞蹈画面的练习。其实基于舞蹈专业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我们只有通过上述练习才能掌握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表现舞蹈语言;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想像、更深刻的思考、更完美的艺术感受。这些练掌握个类舞蹈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

三、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差异性教学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根据学生在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知识和对舞蹈的认识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在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时,在教学中应该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

(二)加强学生舞蹈艺术感知力的培养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门艺术性教学,不仅只是机械地学会动作和机械地重复动作,高水平的舞蹈者需要有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与艺术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十分强调学生对舞蹈要有想象力和内心感受,具有一定对韵律的感受。推行意念教学法,即要求教师要领带教学与示范与讲解的基础上,启发性地将自己的经历或感觉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提高艺术的感悟力与思维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乐感与乐趣性。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乐感的感悟能力强弱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起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舞种的音乐特点,做出与要求舞蹈节奏相一致的标准运用,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舞蹈的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性,从而进一步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更富有感染力。“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同样,只有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三)加强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训练

舞蹈学论文例3

二、小学课程中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一)舞蹈教学可以锻炼身体及肢体的协调能力

舞蹈是关于动作和韵律的艺术,是需要肢体协调和感情投入甚至精神共鸣的艺术。舞蹈多要配合音乐完成,要求肢体动作和音乐韵律协调,这不仅可以锻炼舞者的肢体协调感、身体灵活度,锻炼大脑中枢神经与肢体行为的同一性,也可以在舞蹈进行中强化舞者的肢体强健程度,同时调整气息,也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方法。现在的学生除了课本知识外,又被各种电子设备吸引而多喜欢“圈”在家里,注意锻炼身体的越来越少,健康水平也日益下滑,舞蹈教学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

(二)舞蹈教学可以培养端庄的仪态与气质

舞蹈不同于跑步、打篮球等专业体育项目,其注重舞者的肢体形态,重视舞者在和着音乐摆动肢体时表现出来的气质。舞蹈的基本仪态包括收腹提臀、挺胸抬头,也是对舞者生活中个人形体姿态的一种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正是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长期专注于低头写字,极易养成站不直、做不端,甚至驼背的坏习惯,舞蹈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保持身形要有直立感,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站姿与坐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舞蹈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愉悦身心

音乐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情趣。就音乐艺术而言,其能全面、立体化地表达相应的情感,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也能对音乐艺术有所了解。舞蹈作为肢体表现和音乐结合是一种美的享受。舞蹈练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与音乐相伴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会对音乐有基本的审美和了解,因为它更注重感性的情感抒发,表现一种言语之外的意趣。同时,这种教学脱离了坐在教室中的固定模式,学生从精神到身体都是自由的,这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在玩耍中进行教学,更符合他们接受理解事物的形式。

(四)舞蹈教学可以调动个人的想象力,创作自由

舞蹈动作是灵感的迸发。在舞蹈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中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要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通过舞蹈教学,教会学生基本舞蹈动作,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舞蹈,也是对他们天生独特想象力发展的一种保护,而在日常教学中,标准答案的束缚容易扼杀学生太多的奇思妙想和天马行空,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也使教师找回一些遗失太久的情感与想象。当然,在舞蹈创作与发展的不断演进中,我们发现,从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到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预期都在不断提高要求。单纯的肢体表演有时略显单薄,表演空间狭小,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渗透艺术的真谛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对于道具的灵活运用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可以使表演达到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可以生动表现出角色身份,同时还可以说明特殊的环境状况,同样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一种调动。

(五)舞蹈教学可以提高个人的协调与合作能力

在多数学生眼里,小学阶段的舞蹈教学只能算是一种启蒙或启迪教育,但由于其本身的艺术基因,我们也可以把舞蹈看做一种特别的交流方式。通过舞蹈,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合作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是隐形教育内容。

(六)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

从某种程度上讲,舞蹈并非随意舞动,它讲求韵律、节拍。舞者在舞蹈中要和着音乐、节拍有韵律地舞动肢体,除了动作舒展之外,还要注意面部表情、情绪的表达等。实际上就是需要舞者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基本动作和基本队形的训练,以基础知识辅助教学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性。但舞蹈正因其教学形式的独特性和其艺术魅力、与传统课程相异的娱乐性契合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日积月累,学生的专注性就会在舞蹈教学中得到有效培养。

三、小学课程中舞蹈教学的未来

由于小学舞蹈教学鲜有列为正式课程的,如何进一步扩大范围、推广舞蹈教学、进一步深入推进舞蹈教学都是摆在舞蹈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不过,通过现有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蹈教学对小学课程改革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小学生,其智力和心理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舞蹈教学目的并非使每个孩子成为专业的舞蹈家、艺术家,而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理解层面的内容,重要的是实践效果而非理论论证。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进行取材,这就要求舞蹈教学不能单纯从舞蹈艺术本身出发,还要与受教育者本身,即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相协调,如加大舞蹈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重视舞蹈中孩子的互动与合作,选用难度较小且节奏明快的歌曲等。此外,舞蹈是一门重视表现力的艺术,这就要求学生要克服自身的紧张和怯懦,收起自己的局促和害羞,但这对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对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合适的引导。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的不耐烦情绪都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原本就不擅长表现自己的学生更难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甚至形成心理阴影而排斥舞蹈。因此,舞蹈教学中的交流和讲述的进行方式也值得考究。

舞蹈学论文例4

舞蹈专业教材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舞蹈教学效率。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舞蹈学论文例5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改革,也同其他所有的教学改革一样,正向纵深发展,其核心与关键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

属于艺术教育范畴的舞蹈教学,既具有一般教学改革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个性,而且共性又融于个性之中。为此,笔者仅就舞蹈教学改革的个性这一重要命题,提出若干拙见,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教学思想的人性化

21世纪是人性化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等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作为教艺育人的舞蹈教学,首先必须在教学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性化的理念。

如果细心考察,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原来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所增加的新内容,一个是“为人民服务”;另一个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出人性化教学思想的神髓,因为方针受思想制约,反转过来又体现思想。

舞蹈教学的“为人民服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包括全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各民族的男女,都有接受舞蹈教育的权利,每一名舞蹈教师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受教育权,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个人服务;另一方面为人民之中的每一名学生服务,实行人性化教学,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人格与人权,认真负责,倾囊相授,实行人文关怀。

要认真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要十分明确:再好的教师,也只是一名“教练员”,出成绩、见成果,还要靠作为“运动员”的学生。当然,教师要集中全力开发学生的舞蹈感觉力和艺术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而不是以舞蹈教学去“运动”学生,要变“运动”为“韵动”——舞蹈韵律的启动。具体举措很多,如启发诱导、学生示范、师生互动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二、教学目的的实用化

新的教学方针增加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加强调了教学目的的实用化。“学以致用”历来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舞蹈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实践第一”“学为所用”的目的性,一定要力戒“花盆养坛”“猪圈育马”的“空对空”式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的内涵相当广泛,远远大于“生产劳动”,既包括生产实践,也包括生活实践。舞蹈教学改革要贯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一切为了实践,一切通过实践,一切归于实践。既要防止“只学不练”的“嘴把式”“空把式”,也要防止“练而无用”的“虚把式”“废把式”。

实现教学目的的实用化,具体举措也很多,例如“模拟教学法”,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仿照真实情境,创设人为情境,把教室模拟成“剧场”,把讲台模拟为“舞台”,让学生扮演成各种舞蹈人物或舞蹈形象(动物、植物、器物等),其他学生扮演成“观众”,进行“模拟演出”。可以独舞,也可以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蹈演员”与“观众”可以定期互相转换。实际上,这种“模拟教学”就是真正的实践教学的一次准备、一次“预演”或“彩排”。“实践教学法”则是贯彻“实践第一”、落实教学目的实用化的最佳手段。其要点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舞蹈表演的实践活动,如班级舞会、系(院)舞会、校内舞会、校外舞会以及各级各类舞蹈比赛活动。与此同时,组织学生观摩各类舞蹈演出,也属于“实践教学法”范畴。

三、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的有效载体,是与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相匹配的。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经济的多边化、政治的多极化,直接制约着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为了贯彻落实舞蹈教学人性化思想与实用化目的,舞蹈教学改革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上大动脑筋、花大气力、做大文章。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思想与教学目的是“软性”“虚性”系统,而教学内容则是“硬性”“实性”系统。

舞蹈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地融入智育之中,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德艺双馨”的人生观与艺术观,树立以舞蹈艺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思想,克服“一招鲜,吃遍天”的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尤其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自控力、调节力,在困难与逆境面前,经得起心理考验,杜绝“马加爵”式人物的出现。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道德品质,对于早恋早婚、非法同居、迷恋网络,甚至、吸毒、性犯罪等倾向,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其二是艺术能力的多元化。即不仅包括舞蹈能力,而且包括音乐能力、文学能力、戏剧能力等,因为这些能力与舞蹈能力密切相关,如歌舞、舞剧等,就是舞蹈与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综合。其三是舞蹈能力的多元化。即除舞蹈表演能力外,还包括舞蹈编导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教学能力、评论能力等。其四是舞蹈表演的多元化。要熔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各种舞种为一炉,集情绪舞、情节舞为一体,形成舞蹈艺术的大格局。

综上所述,可见舞蹈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深化的层面深、要求的标准高。限于能力与篇幅,笔者只能蜻蜓点水、抛砖引玉。

注释: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舞蹈学论文例6

(一)注重艺术修养,努力提升内在美在舞蹈艺术内在美的培养上,主要围绕着内在美和气质美两个方面入手,看似相近,实际上又各不相同。一方面,提升艺术修养的内在美。主要是从学生们的文化水平提升、艺术内涵培养、艺术领悟能力提高等方面入手: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但要注重日常的舞蹈训练,文化课、尤其是关于舞蹈方面的艺术理论课,一点都不能松懈,牢记舞蹈艺术方面的要领和宗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艺术领悟能力。另一方面,提升艺术修养的气质美。大凡舞蹈艺术,都十分注重舞蹈演员的气质美,这方面既有来自五官的美,也有后天培养的气质美,这就需要在舞蹈美感的日常训练中,由教师来严格要求学生们舞蹈中的一颦一笑,甚至是每一个眼神,都是需要经过专业指导的。

(二)注重培养训练,努力提升外在美在舞蹈美感的外在美上,包含得比较宽泛、也比较系统,而且也是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的中心任务、重点任务和主体任务。外在美的培养也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1.提升舞蹈艺术的形体美应该说,形体美是从小抓起的,尤其是芭蕾舞、体育舞蹈等人才的培养上,尤其注重形体美的培养,这里面十分复杂,包括饮食的科学搭配,体重的科学控制,身高的适龄成长等,都属于舞蹈艺术形态美感培养和训练的范畴。上述这些所说的就是舞蹈的美感训练,同时,美感训练又是基本功审美训练的培训基础,二者在舞蹈的美感训练中需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既要训练学生对美的表演能力,又要训练学生对美的表现力。例如,男女舞伴站立的姿势,身体自然直立的程度,以及眼睛平视、肩膀自然平放、挺胸、双膝微屈、重心自然移动等形体技巧的掌握程度,都是舞蹈艺术形体美中的科学训练范畴。

2.提升舞蹈艺术的动作美动作美的训练和提升,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或者以赛代练的教学,是舞蹈教学中美感训练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有正确的传授,包括动作的名称、要领、练习方法,甚至对每一个舞蹈动作进行分解讲解,对于结构复杂的动作,要按照动作结构或者身体部位来逐步进行讲解,并且配合身体动作,在舞步中自由发挥出来。二是要有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概念,确保学生提高动作质量和表现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增强舞蹈动作的特殊表现力,正确引导学生,热切感染学生,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让每一个师范院校的学生都能做到技术规范、节奏准确、舞姿曼妙等动作美。三是要有高度的提升,即在动作美感训练到一定周期,学生水平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更要注重对学生们艺术水准的拔高,注重舞蹈的难度增加,使得在高难度、高水准的前提下,学生们的舞蹈动作更具协调性与连贯性,更加流畅、更具美感,调动学生们把气息和舞蹈情绪贯穿到身体的所有部位,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三)注重硬件装饰,努力提升综合美这里所说的舞蹈艺术的综合美,是在学生们兼具内在美、外在美的基础上,文化艺术修养和舞蹈基础训练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开始表演独立的作品,开始舞步天下之前需要做到的美感训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升舞蹈音乐的水平。“乐是舞之魂”,在舞蹈美感的培养和训练上,对音乐的感觉和与音乐的协调,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能让学生们在真正的比赛和表演中,做到“人乐合一”,是需要舞蹈教育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大的功夫的。舞蹈音乐的美感训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调动学生们多学、多听、多练、多领悟,这“四多”是一项都不能缺少的。另外,还要引导和调动学生们大量收听各种风格的音乐,找到合适自己的风格并加以训练,才能使自己的舞蹈水平有所提高,才能让音乐的美感彻底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提升舞蹈服装的美感。这一点泛指舞蹈表演中需要的一切硬件设施,包括灯光、舞美,舞蹈演员的发型等,舞台上的设计等,尤其是在服装设计上,服装配备上,更需要用到心思、下到功夫,让服装、装饰等硬件设施,与整个舞蹈、整体演职演员完美的结合到一处,化为有机的一个整体,把舞蹈美感真正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

舞蹈学论文例7

专业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舞蹈专门人才的任务。然而舞蹈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舞蹈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长期以来,舞蹈教学贯穿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培养了众多符合学校规范、符合教师要求的舞者。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地为培养人才服务,却是我们缺少研究的。如果说,中专阶段是以模仿学习为主、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那么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在中专的基础上,以理性学习为主,以关于方法的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述训练的要求,周而复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对训练的要求是否理解、内心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我们却很少去了解,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缺少互动的学习,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质疑的空间,使得他们的大脑习惯于接受外来的信息,缺少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更难以谈得上以这些信息为知识储备去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正像有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后归纳说的:“在中国,学生是容器,等着接收老师的知识;在美国,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担任引导性角色。课堂的讨论很多,提问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激发学生参与和发现。”

笔者曾经观摩并亲自参加了一位在舞蹈界颇负盛名的教师的舞蹈课。这位教师对动作的方法、要领和细节都讲得很到位,也很精彩。但学生并不都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疑惑和难点,可他们都不敢去问老师,因为这位教师非常“严厉”,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愿望,学生做不好动作就被大声训斥,课堂气氛很压抑。这样的课堂缺少互动交流,教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愿望之间没能架起有效的桥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诚然,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中,我们不宜过多、过长时间地停下来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问,并提出本堂课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训练喘息的间隙,也可以见缝插针地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而在下课前的总结环节,也可以留出时间来进行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交流,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作业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其他的专业舞蹈课,如民间舞、作品排练、代表性舞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等,更是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去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可见,如何在教的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舞蹈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舞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舞蹈教学中有一种一直沿袭下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在训练中,教师常常是把条件好的、能力相对强的学生放在中间的把杆、队形的前排,而把条件差、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放在旁边的把杆、队形的后排。这在舞蹈学习之初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学期末,甚至是整个舞蹈学习的始终。大家知道,站在中间把杆、队形前排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暗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而站在旁边把杆、队形后排的学生则会得到相反的暗示。除此之外,我们的教师还常常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前者,对前者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对后者则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长此以往,前者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步步攀升;而后者则深感自卑,学习缺乏动力,成绩提升缓慢,以至于一旦让他们站到前排就感到局促不安、极不自信。剖析教师的这种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传统习惯在起作用,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很正常啊!没什么不合理的呀!其二,条件好的、能力强的学生都站在前排,看起来舒服,观赏性强;其三,教师总是喜欢那些条件好的学生,他们常常能最快地领会老师的训练意图,最早地达到教学要求,等等。这样的做法用在观摩课、公开展示课上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但用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就不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②而厚此薄彼、分等级的做法显然是与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违背的。诚然,舞蹈教学要因材施教,也要培养“尖子生”。但这种因材施教和对“尖子生”的培养必须是在公平的原则上、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舞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严格训练是获得舞蹈知识、舞蹈技能的必由之路,每个舞蹈学生,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舞者。但这种千锤百炼又必须是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理解训练要求的基础上自觉地、能动地进行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还应该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③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它是所有翻身的规律与特点。”④又如我们在给学生上排练课时,首先与学生一起对舞蹈作品进行观摩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主题、内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与了解,继而分析舞蹈的种类,分析音乐、动作的特点及民族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及排练。在排练完成后,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分析舞蹈的舞美构成及其在整个舞蹈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必经的过程、环节,学生就会在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自己“教”自己。而这种思考分析的能力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打开知识之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钥匙。

四、舞蹈教学的评价体系应改进和完善

现代的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舞蹈人才。可是一直以来,舞蹈教学中专业技能的训练常常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评价一个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是以技术技能的强弱为主要指标,而其他相关素质能力的培养、相关知识的课程则往往被轻视和忽略。这种现状被人们称之为“重技术,轻艺术”,或是“重技术,轻人文”现象。

实际上,我们培养的舞蹈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能演、能教、能编、能研究,能组织开展各类舞蹈活动乃至相关的艺术活动,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等。

能演,就必须熟练掌握舞蹈的语言表达方式,必须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和理论水平;能教,就必须掌握教育学,掌握心理学和教学法;能编,就必须掌握编创的基本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研究,就必须有较好的文学功底、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辨析与写作能力;能组织,就必须学习、了解和掌握舞蹈活动自始至终的每一个环节和要求,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才干;创新,更是要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锻造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既然我们的舞蹈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那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方位和全面的。在平时的专业训练课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完成技术技能的训练外,还可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将感受写下来,并要求学生对训练的目的、方法、要领要点及风格特征等进行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这些作业的完成也应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指标。在考试环节,除专业课堂的技术技能考试外,还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笔试、口试,考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及学术报告会的学习来考评学生,而对公共文化课、艺术理论课,更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照大学本科的要求去教学、辅导、布置作业和考试考核。总而言之,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使舞蹈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在社会竞争的浪潮中具有强劲的搏击能力,我们应该对舞蹈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创新舞蹈教学体系,推动舞蹈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舞蹈学论文例8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舞蹈创编的影响

(一)对于舞蹈教学中节奏方面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节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的节奏清晰明确。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幼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抢拍或是拖拍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了舞蹈动作的整齐度。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要求舞蹈教学中,选择节奏鲜明清晰的音乐,从而在强重音的刺激下,唤醒幼儿的记忆功能。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记清了,他们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就轻松很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教学选择旋律易记的音乐,这样也可以缓解幼儿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二)影响舞蹈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影响着舞蹈教学中幼儿听力能力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将原本性音乐与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听觉神经,让幼儿学会倾听、辨别甚至是想象各种生活中的不同的声音,从而能够帮助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效提升他们的听力能力,使他们更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肢体训练之于舞蹈创编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肢体的训练。比起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理论知识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主要是注重幼儿的实际训练。因此,肢体训练便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肢体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舞蹈创编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幼儿舞蹈时的各种肢体语言与动作,从而保证他们快速地将教师所教的内容吸收并牢记在心。因此,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对于舞蹈创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

(一)契合舞蹈主题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法要契合舞蹈的主题。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要与具体的舞蹈主题相契合,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汇集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以及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契合音乐的主题是基础。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表现。

(二)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节奏的把握,这对于幼儿舞蹈创编是非常关键的。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种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音乐,它主张幼儿去倾听以及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因此,对于节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对音乐的节奏把握清晰了,才能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辨别区分。而舞蹈创编过程中,注重了节奏的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的顺利完成,并且还能确保舞蹈的旋律与节奏不出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节奏的重视,就为舞蹈的创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坚持人本主义,教学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正确把握音乐舞蹈的节奏,从而更有效地学习。这就有效解决了舞蹈创编中对于节奏训练的要求,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三)增强想象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学会想象,能想象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身边人的声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等。通过幼儿对不同声音的倾听,可以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听到的音乐给予一定的肢体反应。这个过程便是幼儿在听到的声音之后,然后经过大脑的想象,从而给予了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而想象力对于舞蹈创编是相当关键的,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在舞蹈创编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好实现了想象力的加强,因而在舞蹈创编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四)感情升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除了通过契合舞蹈主题、节奏训练以及增强想象力等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还需感情的升华。无论是何种音乐,没有感情作基石,那么它就不是好音乐。对于舞蹈也是一样,若是舞蹈不能打动人心,不放感情在其中的舞蹈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感情的激发,让幼儿用心去跳舞。通过引导幼儿倾听、辨别以及想象,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感情也随着音乐一同起伏,最终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与目的。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只有将感情注入其中,才能编出更有生命力与活力的舞蹈。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舞蹈学论文例9

二、新媒体对舞蹈艺术传播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大量关于舞蹈的重要新闻、重要知识等,学生只要将教师加为好友,就可以共享这些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各种关于舞蹈的微信公众号,转载一些经典文章、视频等,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学习资源。虽然新媒体具有各种传播的优点,但是其缺点就是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这需要接受者自己具备一定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接受健康信息。教师关注、选择的这些信息,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帮学生把好这一关。总之,舞蹈教学的改革需要新媒体的力量,使学生更加了解舞蹈艺术的魅力,使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先进传播手段更加了解舞蹈艺术,激发对舞蹈的热爱之情。

三、新媒体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这个平台,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要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就要相互之间加为好友。例如微信,通过添加老师为好友,才能共享老师发表的信息资源。在这个平台,师生可以通过聊天、留言、评论、点赞、转发信息等方式进行互动,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平等沟通的过程,使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尤其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话语不多,很可能有很多问题没敢及时与老师沟通。借助新媒体通过虚拟环境与老师交流,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如此,在这个平台上,双方逐渐形成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并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四、新媒体对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院校逐渐开设了舞蹈专业,但是整体上也存在“底子薄”“经验少”“理论浅”等问题。其中舞蹈教学模式僵化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将生活与舞蹈结合起来,无法随时随地积累舞蹈语汇、提炼舞蹈元素等,制约了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面对这些问题,依靠新媒体改变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而且课后学生通过关注各种重要的舞蹈新闻,将舞蹈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也将学习与生活融合。

舞蹈学论文例10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专业的口语表达。口语表达表现在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以及语调等多个方面。舞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运用特定的专用名词和术语以及概念。舞蹈教师通过口语表达让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应该掌握的动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调如何,并且通过教师的阐述使学生清楚舞蹈动作应该达到的效果。

由于口头语言贯穿于每节课的始终,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在讲授舞蹈动作时,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比如动作如何做、动作要领及舞蹈的风格特点,必须清楚地讲授给学生。在教授一个新的舞蹈动作时,应该清楚地讲解这一动作的做法及其表现的特定内容以及感情基调。口头语言还要生动形象,语言的生动性在舞蹈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舞蹈教师应尽可能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描绘得尽可能生动些,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感染学生。当然,教师在授课前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做好进行口头语言阐述的准备。在教授舞蹈动作和技巧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授课,力求做到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合理。

二、教师应具有的肢体语言艺术

肢体语言也可以叫做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完成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口头语言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沟通目的。在这里肢体语言只包括运用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不包括面部感情方面。学习舞蹈和学习文化课知识有比较大区别,必须亲自实践也就是需要亲自做动作。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意思,要求学生做怎样的动作以及动作达到的某种程度,却没有任何示范,学生常常不能比较好地领悟动作要领。舞蹈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示范,让学生亲眼观察并感受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如何衔接。肢体语言能够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舞蹈的感觉,只有找到了舞蹈的感觉,一支舞才会可能演绎的精彩。舞蹈是肢体语言,它能直接地、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肢体示范,不仅仅要求学生动作如何做到位,还要求学生把舞蹈的情感通过动作的衔接进而流畅的展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要教授新的动作,还是要复习老的动作,舞蹈教师都必须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将规范的、科学的动作用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完成部分授课环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肢体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任何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实施完成。”[2]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传输知识和技能等信息的过程,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肢体语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舞蹈教学水平有非常大地帮助。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师首要必备的条件,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审美性。只有准确的肢体语言学生才能理解到正确的动作,才能进行正确的舞蹈,可以说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学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其次,舞蹈教师优美的肢体语言还应该达到启发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顿悟的目的。当然,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其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集中体现,向人们传递各种美的信息,还能够使人们的认识提升,提升理解和感悟美的品位。因此,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具有审美性。

三、教师应具有的表情语言艺术

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舞蹈演员的形体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物质载体,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身体的动作,因此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动作来展现出的。但只有身体方面的舞蹈动作远远不是舞蹈艺术,还必须要和富于感情流露的表情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舞蹈的动作、肢体表达再到位,舞蹈技巧再高超,可如果表情呆板,那观众将会感觉非常乏味,观众也更是无法理解和领会舞蹈的感情。然而在舞蹈教学中,表情语言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却更容易让观众领会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可见充分运用面部表情,才能够提高舞蹈的舞台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表情语言的重要性,动作示范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表情,并且在动作示范过程中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从内心而发使其面部表情也在变化。

舞蹈学论文例11

1.1舞蹈教学得培养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是学生,但毕业后他们会走进相关机构,成为幼儿教师,他们在从教时,必须展示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基本动作得规范、得体、认真,基本功得过关,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他们这种规范性的动作培养,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里老师的严格指导和自身的科学训练,日常训练工作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教学一般以“手把手教”“、现场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1.2舞蹈教学得塑造学生的艺术气质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除了一些基本动作之外,还需要有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人体气质来共同展现出艺术的美感。音乐家、艺术家、舞蹈家与身都有一种艺术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来源自与专业学习和训练。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出自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亲和孩子、征服孩子的形象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就得依靠日常学习和训练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形象气质极佳、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幼教老师。

1.3舞蹈教学得融会贯通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

舞蹈专业不是单纯跳舞,还应吸收武术、体育、戏曲等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舞蹈同这些元素之间,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吸取这些元素的营养成分,才能壮大舞蹈的艺术内涵,扩大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人体结构、关节机能等专题研究成果和高难度技巧及防伤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掌握高难技巧的能力。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继承了古代技击、身法、剑术、气功等养生与技艺之精华。教师武术中的身法、技艺引入到舞蹈教学之中,把可以增强舞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既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增加了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增强舞蹈的专业基本功,以满足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舞蹈教学有着一些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相关学校正是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和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教学,切实提升舞蹈教学的授课效果。

2.1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中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些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应进行合适的定位,摆脱模糊不清的定位范式,加强专业型、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中,学校和教师应把握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有的方式的教学,把音乐、德育、美育等内容也纳入教学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舞蹈教学离不开专业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舞蹈教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挑选,订购到内容齐全、浅显易懂的教材,作为理论授课的依据,等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构建符合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

2.2保证资金供给,满足教学需要

舞蹈课程的开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规划,还是专业的训练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故此,相关中职院校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规划工作,学校除了提升一线教师的业绩待遇之外,还应设立专项资金,一是用来诚聘优秀人才,二是加大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授课经验,只有具备优秀的师资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除此之外,相关学校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几个标准化训练场地,满足教学需求,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2.3强化日常训练

对这些已经过了学习舞蹈最佳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加大训练量,指导学生进行艰苦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任何成功和成绩的提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校也可以相对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早晨、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也都纳入教学课时之中,适当加大训练课的课时,通过扩大训练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

3学前教育舞蹈创作的指导原则

前文所述,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但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还应考虑儿童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具备通俗性。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按照一些基本原则来实施创作,力争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既具备一定高雅性,还能浅显易懂,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首先得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艺术创造。

3.1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原则

学前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学龄前儿童,这样的孩子活泼、善良、调皮、好动,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任职还不够,处于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这个时间内他们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一点知识就行。学前教学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能过于高雅、过于专业,这样会脱离儿童的认知能力。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这种变现特征应该成为舞蹈创造的源泉。

3.2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的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精华元素的结晶,舞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动作的艺术变现。教学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和一些能增强他们记忆力的表情和动作,多多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增加舞蹈作曲的童趣。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动作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3.3添加游戏元素元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的学习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把游戏元素添加到舞蹈动作中去,增加一些游戏情节,提升滑稽感和童趣,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捉迷藏等等游戏活动都可以添加到舞蹈作品中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和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4舞蹈创作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舞蹈教学授课效果的提升,除了加强教学管理和强化日常训练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应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的舞蹈曲目和舞蹈动作的创作。根据相关教学和创作经验,一些综合技术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辅助手段。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一些技术挺受学生的喜好和欢迎,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实力来推广相应的辅助技术。

4.1基础辅助技术

舞蹈创作中,一些不需要太高投入的辅助技术,基本上都能满足一般创作的需要,相对来说,原则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推广这些技术的经费基础。这些技术包括幻灯片、音频技术、录像技术等,只要学校购买普通的磁带、录像带、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设备,就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和旋律,营造教学氛围,提供艺术节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4.2电化辅助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有实力的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建设电化教室,播放舞蹈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可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舞蹈科研人员也可以进行舞蹈力学、美学的研究,这种技术革新了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之中,用现教现学的电化技术来帮助学生开展舞蹈创作工作。

4.3信息辅助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进入了全新的模式阶段,当然,这些技术的采用,需要学校具备足够的资金供给。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之中,满足了教师进行舞蹈力学及美学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教师还能在网上捕捉学生的排练动作,已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单独纠正。运用这种技术,教师还可以把教学动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力学及审美分析,进而提升授课效果,学生也可以根据舞蹈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照片、动作帧等等,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错误的环节,并及时改正,保证舞蹈创作工作的顺利完成。

5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创作

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舞蹈创作也是舞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事先准备好一定的题材,让学生自由创造一组或多组舞蹈,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教师互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5.1指导学生创作芭蕾舞和古典舞

芭蕾舞最有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芭蕾舞的学习重点训“开、绷、直、立”等动作技巧,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芭蕾舞蹈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节意境来构造简单的舞蹈,多多练习,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学生在练习完芭蕾舞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就可以进行古典舞蹈的学习。教师在这个时期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舞,古典舞身韵主要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的创作训练,完全适合舞蹈教学的内在规律,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付出。

5.2指导学生创作民族舞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教师可以讲解几个典型民族舞蹈的特征,让学生进行组合创作,然后分组练习,多做练习,让学生做到掌握好众多典型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5.3指导学生创作幼儿舞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应明白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创作儿童喜爱的舞蹈,这样才可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幼儿舞蹈,然后进行严格训练。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舞蹈创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