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文翻译论文

中文翻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03

中文翻译论文

中文翻译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13-02

1 文学翻译的本质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的宗旨依然是一种交流和人类的社会活动。我们研究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进行交流,使其产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从而引导人们对世界新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意义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还涉及到正确传递原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重任,也就是说翻译要用目的语的语言去再现具有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语言的意义和内涵,更明确的说就是要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文学翻译因为涉及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政治立场、民族以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对译者的文化身份要求具有特定的限制。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我们对于文学表达,一定要体现其文学性,并且是通过一定的文本表现出来,这是文学翻译的文学表达要求。所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审美系统的介入,这是文学翻译的艺术创作和美学体现,但是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学翻译依赖原作品的本性来翻译,对艺术创造的发挥有一定的控制,并不能随意发挥美的想象和勾画,必须在原作品的意境中来实现这一美的理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对这些内涵的统一认识,我们得出了人类对于文学活动需求的相对―致性。

综上所述,文学的丰富内涵及其与各类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造成了“文学”普遍性理论存在的困难,也为文学翻译的欣赏与批评带来了问题。我们了解文学,所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文学翻译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进行美的加工,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个美的文本表达,这是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其在翻译和再创造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点:第一,对原作的原始美的再现,这是文学翻译的起点。第二,进行二次创造,这是对文学翻译的起点的补充。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翻译,出于翻译对象是文学文本,原文本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而文学翻译要求再现原文的文学性。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学体系的不同,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完美地再现原文的文学性,其至对原文本进行再创造,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点。这既要有语言的天赋,还要有艺术的灵感。通过这种形象的艺术思维,将文学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另一个领域的人们欣赏,这是我们文学翻译的理想,也是文学创造者的追求。但是,现实的翻译实践证明,我们对于文学翻译的理想还在完善过程中,这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过,文学翻译的本质依然是翻译界研究的重点,这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对自身精神的完善。

2 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的出现虽然有新的思路及发展方向,但对其基本解决方法,依然是首先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人类的认知遵循着自我与他者互为主客逐步接近这一模式。我们在正常的行为过程中,都是在这种模式下进行模式选择。任一个体都会选择一种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归属加以认同,绝大多数情况下母语文化即是这一选择,其他文化则被视为他者。文化身份的形成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对比审视中完成的,从这―点来说,翻译作为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无疑是自我与他者相互关系定位最佳场所。相关学者研究发现,翻译策略较多,但是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主要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式翻译往往采用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和符合译文读者审美心态的方式。这种和读者零距离的思想交流,没有任何陌生的感觉,是熟悉而痛快的。而异化是追求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将突破已有的模式,使用非常规的语言表达,具有独具一格的风格。通过这种方式,将所要表达的语言彻底的表现出来。翻译策略不仅仅是翻译方法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进步和文化立场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翻译活动中,由于译者身份的双重性的融合,使得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也在不断地融合统一。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导化都有存在和应用的价值,究竞选择哪一种策略涉及各方面的因素,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是互为补充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并行存在,共同发展。

3 翻译理论的几点应用

3.1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显性体现

文学翻译是打破一件作品的沉默,通过新的语言工具,结合社会环境和新的社会因素,使其获得一个重生的机会。这是一个生命再现的过程,它与原作的产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并且文学翻译的创造过程将使我们对原作的认识更深一个层次。虽然两次创造的性质不同,但是,二次创造的文学翻译仍然是我们对翻译的一个新的体会。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性质的认识还是不够的,人们往往以为,再创造比起原作的创造来总要低一等。其实,原作的创造与详作的再创造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它的叛逆性。这是一个伦理概念。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造性叛逆,也就没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给中外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新的活力。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新的文化火花,这些建立在多种不同因素基础上跨领域的文化和语言元素,将通过一部作品全部由译者通过文字文本表现出来。

3.2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这是一个不同于翻译的研究

这种研究只是针对某种过程,不会去研究其结果。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对比翻译中的某些语言现象,从而加深对其理解。但是对翻译的结果,却并不是十分看重。比较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翻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它是物种进化的标志,有了比较才有了对文学翻译的语言的参考。因此,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就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传统翻译研究的是语言,通过其转换的过程,发现其相关理论,并用于后期的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是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文化、不同文学之间的交流和碰撞,通过对这种的语言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为语言的交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为社会交往提供一个理论基础。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两种语言之间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这些现象都会产生,但是我们关注的是转换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不断消融消极的影响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因素。在日程研究过程中,比较文学学者一般不会涉及这些现象的翻译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他们主要是对其形式及其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这与传统的翻译的最根本的区别是研究目的的不同。

3.3现代解释学美学认为,理解就是文本与理解者之间的对话

当代解释学美学的奠基人海德格尔认为,文学翻译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一种意义的“转渡”。面对语言的转换,如何运用解释学,这是一个现实的任务。从操作层面来看,文学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版本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来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其文学性、文化性,并且其表达方式能够具有一定的美及艺术性。翻译就是一种解释,通过你的语言的实现,让别人能够理解你的作品所包含的意义。这是解释学的重点,但是,解释学美学还包括美的成分,你的解释不能是单一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美,这是文学的自身特性所要求的。只有在解释的过程中,不断释放美的成分,完善文学的品行。文学翻译所运用的解释学美学是一个综合的语际解释,通过这种语言和文学的相互转化和解释完善,使文学翻译的转换过程更加完美。

4 结语

文学翻译的研究是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在翻译理论的研究背景下,文学翻译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我们如何来认识和掌握这些变化,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文章通过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研究,发现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通过策略的选择,我们又可以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在翻译理论中,我们选择通过归化和异化的处理,对文学翻译的优越性又有了新的提高。随着翻译理论的新的研究,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的二次创作以及现代解释学都对文学翻译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翻译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文学翻译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学和文化交流,这是人类心灵的交流基础,我们应该上升到美的层次,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美在文学翻译中多停留一会。

参考文献:

[1]祝惠娇.从《译者的任务》到翻译的伦理[J].科教文汇,2010.06.

[2]李冰梅.文学翻译新视野[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中文翻译论文例2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 ,一种是 “地层结构” (structure) ,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 ,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 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 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 ,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 ,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各种各样的差异。 “地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一致性 ,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为可能;而 “上层结构” 表现语言的多样性 ,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产生误解和不愉快。有一次 ,有个外宾对接待他的主人说: “您的夫人很漂亮。 ” 主人很客气地说: “哪里 ,哪里。 ” 译员竟脱口而出地译成 “Where ?Where ?” 当然把外宾装到了闷葫芦里。这段轶事从此也成了译界的笑谈。显然 ,翻译只是逐字逐词地机械对应 ,而忽略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名 ,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豪地接受赞扬并礼貌地表示感谢 ,说一声 Thank you。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中渗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 ,所以我们翻译就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 ,寻找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 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 ,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 “实指一个社会所就有的独特的信仰 ,习惯 ,制度 ,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其 4 个主要特点是:完整性、 保守性、 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了解文化的特点 ,对树立翻译的文化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语言、 翻译与文化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迁。而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 ,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 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3. 文化影响的表现方面(1) 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 ,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不相同的。例如: Keep dry !请勿潮湿 ! Wet paint !油漆未干 !在此两例中 ,英语是从正面表达 ,而汉语则从反面表达 ,这是由于东西方逻辑思维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结果。再如 ,汉语说 “一箭双雕” 或 “一举两得” ,而英语却说 “一石打死二鸟”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 ,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2) 在各种语言里 ,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 ,east wind 和 west wind ,英汉两种文化里都有对应的词语 ,所指词语意义相同 ,但内涵却完全不同。在中国人心中 ,东风指春风 ,象征春天和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东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汉语有 “东风压倒西风” 一说 ,因而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去的 ,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 ,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英国谚语里就有这样的内容: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 (东风吹寒风到 ,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温暖的西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英国谚语中也有这方面的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best .” (风从西边来 ,气候最宜人。 )(3)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译时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 ,如英语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 ,见面时喜欢谈天气 ,说: “Lovely weather , isn’ t it ?” 之类的话。汉语译成 “你好哇 !” 也未尝不可。同样 ,在我国早有 “民以食为天” 这一吃饭问题最大的思想 ,因而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 “吃了吗 ?” 之类的话 ,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招呼罢了 ,译成英文只说 “How are you ?” 或“Hi !” 就行了。(4)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传统和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英汉语用不同的顺序来表达内容重点 ,英美人习惯于开门见山 ,先说明重点 ,表明态度和观点 ,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而中国人总喜欢先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 , “Many thanks for the dinner yesterday , which my wife and I enjoyed verymuch.” ( 我和妻子对昨天的晚宴感到及其愉快 ,深表谢意。 )

中文翻译论文例3

1.文学翻译的特点

一般翻译,即非文学翻译,只要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文字通顺易懂,读者就能得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不同,它使用了艺术手法,表达出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意境。翻译文学作品,光传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品,翻译后还应该是艺术品,有丰富的感染力,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茅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为此,文学翻译要着力于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要做到神似。只有这样才符合文学翻译的要求,才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2.什么叫神似?

神似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所谓“神”指的是什么?神就是指原作的精神。一般说来,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一部好的小说、电影看后往往在人们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还法人深思,回味无穷。神似也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保存原作的神韵和风姿。在翻译时,如果只把故事情结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字面上意思没有出入,文字也算流畅,即做到了忠实,通顺,但不传神,就得不到大致相同的感受,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3.怎样做到“神似”?

要做到神似,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钻研原文,抓住原作精神;二是在表达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把原作的精神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3.1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的字和词,融会贯通

神似是较高的要求。要做到神似首先要对原作狠下功夫,深入钻研,做到透彻理解,深切领悟,融会贯通。要透过表层结构字面意思,抓住原作的精神食指,即懂得原作说什么,怎么说,要想达到什么目的,已经收到什么效果。要体会原作的情感和意境,领略原作的韵味和丰姿,才能把握住原文的精神,并以此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自己表达的东西能体现这种精神。这样译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达到神似。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I am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 Pitt is never at a loss for the word.

译文一:我从来不会想不到一个词,皮特从来不会想不到这个词。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理解时,译者必须注意分析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即使小到冠词也不能疏忽。在这里“a word ”指的是一个词“the word”指的是最恰当的那个词,译文一的翻译根本没有参透原文的精神,照直死译,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改译成:我从来不愁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思想,而皮特则从来不愁找不出最恰当的那个词来。

“对一个译者来说,译一个词,不仅要正确地把词义译出,而且要把这词所具有的特色、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褒贬的态度和正反的说法,不温不火、不多不少地加以体现。”(《译艺谭》,第53页)黄邦杰先生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基础上的一句经验总结,很精辟。我们通过字典,通过所学的语法知识了解的字词含义,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含义,可以说是对字词本身的一种表面理解。然而语言是活生生的,只有了解了字词在实际情况下的具体意义,才可以说是真正地理解了字词。

例2:There is something of magic appeal in the rush and movement of a “boom”town,—just a clatter of hammers and saws, rounds of drinks and rolls of money.

这句话中出现的词,意义并不难,但是要把词的特色译出来,重现原文的风格,把原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并非易事。看完下面的这个译本,也许我们会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字词的含义,如何重现原文的风格有所感悟:一个“繁荣”的城市在那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尘嚣中,自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到处都在觥筹交错,到处都是成叠的钞票。在这个译本中,译文似乎是多用了三个“到处”,这种增词并不是译者随意而为,而是依据对原句深刻的理解,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作的处理。三个“到处”增加了译句的表现力,而且几个成语用的非常贴切。

例3:He was a fool for danger.

这句话,我们如果逐字死译,将会使译文生硬晦涩,让读者一头雾水。“a fool for danger”字典里找不出对应的解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原文,根据理解对词的意义进行处理。“一个傻瓜,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我们不妨借用中文里的一个俗语来形象地传达原句的意和情: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需要一提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要做到绝对的“信”,“传神”,是比较难的。因为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很难做到翻译完全对等。我们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原文,根据作者字面形象去揣测作者的心思,理解原文字、词、句的深层内涵,并把信息传递给译者才能使译语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死译,字当句对地翻译,容易让译文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3.2 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蕴

“假如译词而不译意的话,那只能算是翻译了一半,所以说一加一还等于一。如果翻译了原文的意思那才可以算是一加一等于二。如果不但是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传达了原文内容所有,字面所无的意味那就是一加以等于三了。”(许渊冲:《翻译的艺术》,185页)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翻译时当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郭沫若说,对一个翻译文学作品的人来说,“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这些名家名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在文学翻译中,除了要译准原文的字词,还要力图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蕴。一般性翻译,只要译文准确、通顺,大抵就说得过去了,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否则就没有尽到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我们来看一些例句:

1)Size don''t matter, chopping wood...

译文:说到劈柴,个头并不重要……

这个译例中,故事的叙述人想找个人劈柴,见来了个个头很小的孩子,便怀疑他是否能胜任,那孩子便回答了上面这句。显然,这孩子没受过多少教育,说的不是规范的英语,(size 和don''t 主谓不一致,chopping wood和主句关系松散),而译文用的是规范的英语,“说到”一词表明语气正式,语法比较严谨,“并不重要”带有书卷气,跟原文不相符合。

改译:个头没啥关系,劈柴嘛……

2)What the devil use would they be to Pickering?

这句话很俗,译文当然不能雅,否则就有失原文的味道了。“皮克林要它作什么屁用?”杨宪益先生的这个译文就很传神。

德国文论家和译论家本雅明提出: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在译语中发现原文的回声(the echo of the original). 翻译既然要寻求原文的回声,就不能不注意原文的语言文化属性,要一切依照原作来译,在诸如雅俗,深浅,口气,文体,隐显等问题上尽量接近原文。

3)That Home is Home though it is never so Homely.

这句话中“Home”“Home”“Homely”三个词形,音相同或相似,那我们如何在翻译时把这种精妙的韵味表达出来呢,且看刘炳善教授是如何处理的:家虽不佳仍是家。“家”“佳”“家”三字绝好地和原文中的三个词形成映照。

4)“But where’s thy gentleman, Tess?”

这是哈代所著《苔丝》中的一句话,问苔丝的人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乡间女子,所以翻译成“你丈夫呢,苔丝?”或是“你家先生呢,苔丝?”是不符合人物身份的,张谷若先生译成:“你那一口子哪,苔丝?”就很恰当。

5)“Tarquin and Deuceace get what money they like out of him. He’d go to the deuce to be

seen with a lord?” (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泰坤和杜西斯常常敲他竹杠,全不用费气力。他只要能和贵族子弟在公共场合同出同进,甘心当冤桶?”如不变通,前面的就要说成“变着法子叫他掏钱”,含义反而不明朗,后面的也得接着前面的说法译成“掏钱叫他们挥霍了他也愿意”,远不如“敲竹杠”、“当冤桶”两喻干净利落,贴切传神。

6)Poor Dobbin; poor old William! That unlucky word had undone the work of many a year———the long laborious edifice of a life of love and constancy———raised too upon what secret and hidden foundations, wherein lay buried passions, uncounted struggles, unknown sacrifices———a little word was spoken, and down fall the fair palace of hope———one word, and away flew the bird which he had been trying all his life to lure! (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译文:可怜的都宾! 可怜的威廉! 一句逆耳的话摧毁了多少年的工作。他一辈子爱她, 对她忠诚不变,仿佛吃尽辛苦慢慢在严藏深埋的屋基上造了一所宫殿———基础是压制下去的深情, 没人知道的牺牲,数也数不清的内心挣扎———如今说了一句话, 象征希望的美丽的宫殿从此垮了, 一句话, 他费了一辈子想捉住的小鸟儿从此飞去了。

在这个译文中,充满异趣的说法和比喻都保存下来了,行文却是归化地道的中文,并无生硬拗口之病,许多地方仍显示出高超的“神似”技巧。

4.结语

“神似”作为从古典书画理论中衍生出来的观点,现在更多地被认为是文学翻译的至高境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本非易事,要达到传神更非容易。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作,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的字和词,做到融会贯通,同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力求译作的“神似”。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周煦良.1959“翻译与理解”,载中国翻译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4年.

[3]叶君健.1983“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载中国翻译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4年.

[4]顾雪帆.1983“翻译与背景知识”, 载中国翻译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4年.

[5]郭沫若.1954“谈文学翻译工作”,载中国翻译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4年.

中文翻译论文例4

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翻译虽然要最贴切、最自然的在现原文信息,但是翻译活动本身不可能达到百分百对等。“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尽可能等值地把原语的信息换码转为目的语”。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给翻译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对原文中所包涵的文化内容若是以译者的文化观点去理解,往往造成译文表达上的错误和不足,因此,翻译绝不是像对号入座那样将原文逐字逐句转换成译文那么简单,为了避免发生对原文的错误理解,译者不仅应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应尽量多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时要格外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力争翻译的同等效果。

要做好翻译工作,不仅要深通原语与译语,即言语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了解一切相关的非语言因素,即一定层面的文化因素。翻译的顺利完成,不只要跨过语言的障碍,还得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面临着两个语言体系的不同文体,至少要面对两次言语分解与合成的文化介人。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2通常认为,作为一个翻译者,最起码要掌握两种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翻译者,必须要懂得两种文化,以此有能力读懂“言外之意”。3。由于文化大体可分为习俗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三个大的方面,因此,论文从习俗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三方面来说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习俗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习俗用于之间差异,翻译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字字对译,而是传达目的语主要的意思。这也是汉英两种语言差异甚大,不得已而为之。首先,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优势,就汉语而言,有丰富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还使文章看起来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把这些成语翻译成英语时,更是困难重重,造成沟通障碍。其次,不同民族对于颜色也各有偏好,做一位合格的翻译人员,必须对此有所了解,避免贻笑大方。中国人习惯用“得了红眼病”来形容我们嫉妒别人,但英文却是“green eye or green with envy”。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是翻译中另外一个不忽略的因素。在本族语的文化中寻求外来文化的对应物,往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以古代今、以偏概全、甚至以己度人的消极后果,读者容易因此而产生错觉,被误导引入歧途。如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虽然在英语中每样都有相对应的词: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paper, ink slab,然而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知道它们的“真实面目”的。在一种语言文化里的每个人都懂得的事物或情感表示,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不加解释便会成为捉摸不定的东西这便会造成语义上的不等值。那么这时,就要看译者所持的翻译理论,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如Paint the Lily,西方人认为Lily(百合花)是清白与纯洁的象征,因此,为百合花添上色彩自然是多此一举,但中国人习惯说“画蛇添足"。所以,译者在翻译这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时,首先需考虑的是译入语的文化,采用归化的方法更好。

对从事英汉翻译的人来说,不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就无从下手。因为宗教是深深扎在西方人民心中的。英语中的很多典故来源于《圣经》。《圣经》一度被称为“书中之书”。中国人结婚,首先是“一拜天地”,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地”乃主宰我们的神灵,西方却是在教堂,对“上帝”宣誓,钟爱对方一生一世。再如,Adam被译为“人类始祖”(Adam为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这与汉文化是有段距离的,是两种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之一,尽管译文在等值方面已达到了统一,但不熟知这种外族文化者一旦站在本族文化角度无意中得其渊源,恐怕一时难以接受,甚至完全拒绝接受,因此译者有必要给予阐释。在此基础上就能揭示这样一种规律:凡与Adam有关的惯用语总与时间的久远或与人类的各种本来情况有关,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彼此看法悬殊。the old Adam指“(唯心主义杜撰的)人性中固有的罪恶,人类的犯罪本性";since Adam was a boy在口语、美语中指“很久以前,老早”。

总之,由于文化因素的存在,翻译只能是基本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对此,奈达指出,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即翻译存在着翻译等值的限度。同样,学者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里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无非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或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翻译过程中有些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这就是有关两种文化共性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是与两种文化差异相连的内容,这就成了翻译中的难题。这种难题很多,任何译者都会经常遇到,由于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因此,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透彻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才能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最接近原文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见《翻译与试笔》。

中文翻译论文例5

季羡林、许国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一卷写的“翻译”词条中说,翻译是“把已说出来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1]由此可见,翻译活动首先是语言本身的一种表达,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与其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翻译活动也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文化意识。

一、翻译、语言、文化的关系

(一)翻译与语言的关系

做翻译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英汉或者汉英翻译中,必须懂得这两门语言是最基本的。王佐良在《英国诗人选译集》中指出,翻译时用的“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保持其原有的新解和锋利”,“做翻译单有汉语功夫当然不行,还要外语好,要能深刻理解原作”。[2]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上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翻译时能用译文的形式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目的了。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有多远……,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地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懂,叫读者莫名其妙。”可见无论是原作、译作,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思想、情感、形象都是通过语言呈现的,因此在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研究中,第一位的重点是语言。[3]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缠绕、难以分割。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4]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能够保存和促进文化的发展。“每一种语言都服务于文化并反映该文化的需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亦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形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会在语言当中得以体现”。[5]

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6]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指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观和行为观,正是这些观念在控制和指导我们的行为,包括语言行为(Linguistic behavior)、伴随语言行为(Paralinguistic behavior)和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因此,要掌握一门外语,学习者就要培养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交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相应语言文化的过程。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成五类:生态学(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ns Culture)和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7]由此可见,文化与语言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之所以那么复杂,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并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受文化的制约。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8]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传达文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一旦进入语言交际,就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和表达。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双文化知识。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之上。翻译活动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翻译应从传统的字面翻译过渡到文化翻译,应转向学科意义上的跨文化的翻译研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词汇蕴涵的文化意义及其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大不相同,语言、词语中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二、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翻译原则的体现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守“忠实、通顺”的原则。所谓忠实,首先指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即作品中所叙述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立场观点、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译者应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来,不得随意增删或篡改。忠实还指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及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一般来说,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更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取代原作的风格。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一般来说,译文应该使用现代语言,不可逐字生硬地翻译,不能出现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9]P12-13

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之外,成功的翻译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文学和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汉语中是“挥金如土”的意思,在翻译这个习语的过程中,就要求译者对这一习语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都有所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既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恰当地表达了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再如汉语中有“借花献佛”在英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翻译,而在英语中则会出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这种说法,主要是由于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的差异导致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忠实、通顺”的原则,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

(二)句法的差异

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则导致了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差异。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而西方人则是分析型的,他们强调人与自然世界的对立。所以中国人采用的是散点视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采用的则是焦点视思维方式。[10]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汉语句子结构为话题―说明型,而英语汉语句子结构为主谓型。如句子“且说鸳鸯一夜没睡,至次日,他哥哥回贾母,接他家去逛逛,贾母允了,叫他家去。”(《红楼梦》)名家David Hawkes将其翻译为:“That night Faithful was unable to sleep.Her brother came next morning to ask Grandmother Jia if he could take his sister back home for the day.His request was granted,and Grandmother Jia ordered Faithful to get ready.”由此可见,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处理方式也有所差异。原文通过一句话说明了一件事,是典型的话题―说明句型,而译文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句子,并根据主谓型句子结构的要求补充了一些原文中暗含的内容,使表达更完整清晰而不失原文风采。

三、翻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词汇的正确理解

一个单词的意义可分为两种: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and Associative meaning)。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关联意义是词的附带意义,包括文化意义、情感意义、问题意义等。[9]P28在翻译活动中首先要对句子中的每个单词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个句子中每个单词都出现了误解,那么译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句子“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此句中Friday是一个关键的具有文化意义的单词。因为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水的日子,人们往往拿到钱就去痛饮一番。如果对此不理解,把句子翻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读者就可能会迷惑不解。如果把这个单词的文化信息增补进去,译为“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这样读者就一目了然为什么星期五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可见,正确理解译本中词汇的关联意义对于成功的翻译至关重要。

(二)翻译材料的文化比较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从历史、种族、宗教到风土人情、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各方面无不存在差异。针对培养翻译中的文化意识,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译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貌,促使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在对话中得以交流,这在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翻译活动促进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的使命也因此得以实现。

在对文本进行翻译之前,应提前查阅相关文化知识、自主学习、体会文化现象,并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恰当地处理翻译活动。在学习过程可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意识,因为文学作品最贴近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文化。总之,要想提高翻译水平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译者应把翻译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时时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对原文文化含量比较高的词语处理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译文既要保持原文的风貌,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特定的内涵,又要顾及读者的接受习惯,实现文化交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王佐良.英国诗人选译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

[3]王克非.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33.

[4]端木义万.谈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5]Wang Lifei.A Survey of Moder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M].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0.

[6]Edward Tylor.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8.

[7]刘重德.翻译与文化[A].浑金璞玉集[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85-87.

中文翻译论文例6

纽马克在所著的《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观(纽马克,2001)。交际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译文的整体效果为主,与此同时也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和提高译文的可理解性,不必太过拘泥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使译文模糊而晦涩难懂(康健,2006)。该理论为商务期刊论文摘要的英译提供了新的翻译思路与方法。

2.研究理论基础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其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这三大类,他还提出语言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表达型、描述或信息型呼唤指示型侧重于表达功能的文本,主要是表达情感,不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1988)。在翻译时应该结合语境,注意作者的语气及语言风格。侧重于信息表达类的文本,主要强调其“真实性”,它基本上涉及全部知识领域,其模式十分标准化。主要的翻译策略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商务文本的本质是由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共同组成的商务交际行为,是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为达到特定的商务目的而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商务交际功能。商务期刊论文文本内容广泛,涉及各行业各业,不同领域。其语言跨度较大,包含多种文体、多种行业知识。英文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其具有自明性、独立性和完整性,能够吸引读者,概括原论文的重要内容。商务期刊论文摘要具有“信息”和“呼唤”功能。翻译文本决定了翻译方法。

3.商务期刊论文摘要中译英实例分析

3.1交际翻译策略

交际翻译策略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

例1,营销战略是企业全部营销工作的基石。市场营销要制定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发掘市场潜在需求,确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明确市场细分目标。(米歇尔,2001)。

译文: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nterprise whole marketing work. The marketing needs to formulate the strategy for marketing position, explore the potential need, and establish the consumers brand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ake sure the marketing subdivision(米歇尔,2001).

交际翻译策略建议在不影响原文意义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增减。这篇商务期刊论文摘要旨在突出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性及怎样做好市场营销,所以侧重这一中心进行翻译及适当地增减词。例如,第一句“营销战略是企业全部营销工作的基石”可直接翻译为“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marketing work”,没有翻译“企业”读者同样可以体会到营销策略的重要性。“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nterprise whole marketing work.”是很明顯的中式英语,enterprise出现在中间有语法错误。第二句是强调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市场营销,关键是翻译后面几个要点,所以前面两句建议译为:“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marketing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market position, explore potential market demand, establish a sense of brand ownership for the customers and specify the market target.”

3.2语义翻译策略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商务期刊论文摘要设计到许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专有名词,所以在语义翻译的指导下可以让其英文翻译更加忠实原文。

中文摘要:从本质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调整两大基本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林业的生态建设不仅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林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应从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范畴、经营方式、林权制度、生态价值实现方式等六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林业发展模式(王奇,2008:12)。

译文:A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coordinate the two relationships: the one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the other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the present mod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nly focuses on the latter. 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mode must be adjus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former part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latter part shows how the forestry mode should be developed in six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goal, strategy, role extension, management model, forest tenure reform, ecological value, ect.(王奇,2008:12).

该英文摘要总体上不错,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中文摘要的意思。但是根据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原则,此英文摘要翻译还可以完善。例如,英文摘要中“but the present mod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nly focuses on the latter”在中文摘要中没有出现这方面的意思。第二句中“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mode must be adjusted...”在中文中也没有出现相应的文本。此处就违反语义翻译“忠实原文”的规则。根据语义翻译的原则,我们可以对于某些词语添加注释,充分理解中文摘要想要表达的意思。该英文论文摘要建议译为:“A harmonious society li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y-based forestry development facilit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m, therefore, playing a vital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Achieving the harmon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en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model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go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extent operation model, forest tenure reform, and ecological value, ect. ”

3.3交際翻译与语义翻译相结合

中文翻译论文例7

0引言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的德国,经历了几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构架,并在许多文体的翻译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儿童文学是文学分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的翻译同样也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内容。

1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要关注译文的目的,译者要与源文作者或委托人保持联系,明确源语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同时,译者还要兼顾译语读者或译文使用者对译文的要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如此,译文不再被看作是源文的“复制品”,而是被看做独立的目标语文本产品,只要译文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就是值得认可的译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关注的重心从“对等”转移到了翻译的功能和对翻译决策的解释方面来,为人们对翻译实践和翻译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更加灵活和动态地处理语言文化问题。

2儿童文学翻译

所谓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且有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儿童文学在我国的创作历史较长,但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对其发展和研究较都比较滞后,儿童文学的翻译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的关注的不断重视,儿童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投身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儿童文学的翻译除了要保持源文所要传达的基本含义之外,还要更多关注儿童的语言特点和阅读能力,词汇和句式的使用都要简单化,保持语言的趣味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渗透一定的人生道理,有利于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夏洛的网》译本分析

3.1语言特点

儿童文学中词汇的使用要适合儿童的阅读水平,避免出现生僻晦涩,或者过于书面化的词汇,看下面一个例句:例1:“IworryaboutFern,”shesaid.“Didyouhearthewaysherambledonabouttheanimals,pretendingthattheytalked?”(E.B.White,2008:48)“我为弗恩担心,”她说,“你听到她嘟噜嘟噜谈那些动物了吗?说得好像他们会讲话似的。”例1中将ramble一词翻译成叠词“嘟噜嘟噜”,而不是相对文学化的“漫谈”,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和阅读习惯,避免使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影响理解效果和阅读兴趣。

3.2文学因素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除了要保证语言传递的准确性以外,还要保持其文学性的存在,整个句子或段落的连贯性和语义的传达要完整,而且要充满趣味性,看下面一个例句:例2:Sowhilethechildrenswamandplayedandsplashedwaterateachother,Wilburamusedhimselfinthemudalongtheedgeofthebrook,whereitwaswarmandmoistanddelightfullystickyandoozy.(E.B.White,2008:12)因此,当两个孩子游泳,玩耍,用水你泼我我泼你时,威尔伯就呆在河边的烂泥里自得其乐,烂泥暖和,湿哒哒的,黏黏糊糊,舒服极了。源文句子是一个由while引导的长句,其中又包含一个由where引导的状语从句,如果单纯地直接翻译,会对小读者的理解产生困难。任溶溶先生采取的措施是将长句拆分成短句,并且增加叠词的使用,不仅完整传达了源文信息,而且保证了其文学性和趣味性。

3.3文化距离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在翻译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文化距离的问题也是对译者翻译水平和能力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来看任溶溶先生的处理方式:例3:“Ithink,”saidthegander,“it’steedoubleeedoubleeedoublerrdoublerrdoubleeyedoubleffdoubleeyedoubleseeseeseeseesee.”(E.B.White,2008:77)“依我想,”公鹅说“‘了’字是一横一钩一竖一钩,最后这个钩要长,然后跳过去到‘不’———‘不’———‘不’……”此句中要求译者传达的是中文汉字和英文单词之间的差异,任溶溶先生直接将源文中的字母转换成了汉字的笔画,不仅保持了源文的意义,而且用词简单易懂,表达清晰明确,有助于小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溶溶先生翻译的《夏洛的网》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通畅易懂,充满童趣,充分体现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中文翻译论文例8

1.引言

展会宣传材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工具,对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实现着推荐我国资源,吸引国外投资者的功能。恰当得体的翻译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对宣传材料的英译进行深入讨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以翻译第二届中国家居文化节暨2009北京家居・装饰・建材博览会网页宣传材料[1]为例,阐述原宣传材料的文本特点,并讨论在非文学体裁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

2.翻译目的论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目的论在德国兴起并发展。Gentzler认为,翻译目的论反映了翻译的功能性及社会文化导向性[2]。德国翻译家Reiss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3]。Reiss在其文本类型研究中指出,宣传推广类材料,包括宣传册、产品说明书、新闻、官方文件、旅游宣传册等材料都属于“实用”文本或“非文学”文本。实用文本的译入语应该完全传达源语的概念性内容,并在目标阅读群体中产生应有的效果[4]。

德国功能主义派代表人诺德(1997:59-62)提出“翻译任务”,是指译者在进行具体的翻译任务前,应分析将要翻译的文本功能,目标阅读群体,文本传播途径,等等[5]。因此,我在本次翻译过程中确定了以下翻译任务:(1)目标阅读群体,有可能来中国的外国游客、有意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商人或有意愿出席本次展会并展出产品的外国公司,以及在北京居住并有可能参加此次展会的外国人。(2)文本功能,提供有关家居装修,建材及饰品的信息并且宣传此次展会的国内及国际形象与声望。(3)传播媒介,网络双语并附有彩色图片及其他相关文本。

这样的翻译任务能够帮助我在翻译过程中建立以下的翻译要求及目的:(1)在译入语中,有关家居主题的信息是翻译重点;(2)鉴于文本信息的传播媒介是网络,其文本功能是宣传并提供信息,因此译入语应做到简单明了,易于阅读。

3.翻译过程:问题及策略

3.1句法结构――长句的翻译

英汉语言千差万别,细微处多有不同。具体来说,仅从句法方面,就有以下一些不同。首先,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其次,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汉语句法结构则重意合。再次,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往往呈树状,形成长句。而汉语句子结构则呈竹节状,逐节展开。最后,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多呈静态,而汉语要多用动词,多呈动态(方梦之,2006:24)[6]。因此,汉语长句的英译是一个难点。例如:

例1:

ST: 本届展会展现了(UFI) 国际化专业展会的高水准: 高档次的参展品牌,专业化的展会管理,精彩纷呈的高层次活动,高素质的密集买家群体等特点使10月北京家博会成为08年度家居装饰建材行业最大的焦点.

试译:Embodying a high standard of UFI,top grade participating brands,professional exhibition management,distinctive high level activities and a gathering of highly competent buyers,the Beijing Home Expo became the main focus of decorative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in 2008.

试译与源语在句式结构上保持了高度统一,然而由于有较长的状语修饰语,因此读起来并不自然。周志培先生(2003)提出,汉语是以主题为主的语言,重在语义的表达,而英语是主语为主的语言,往往受句序和语法的限制 [7]。 因此,我认为,应该选用恰当的中心结构来传达源语信息,再适当调整句序即可。

改译:Embodying a high standard of UFI,the Beijing Home Expo was the focal point of home furnishing industry in 2008 with brands,management,events and major buyers of high profile.

这个例子采用了断句与合句的译法,即“化零为整”。改译读起来更加自然,句子也更加紧凑。根据功能翻译学派理论,译入语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目标阅读群体”(诺德,1997:12),反过头来决定译者的翻译态度,选择何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及译本形式 [8]。

例2:

ST: 组织者将继续坚持走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实现“大而全”与“专而精”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这一有别于其他展会的主要特色。

试译: Organizers will continue to lay empha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ness and specialization,which is distinct from other expos.

在这个例子中,从语义上说,源语使用了不同的词组表达同一个意思,从而营造气势恢弘的语言效果。汉语语言冗余重复,英语则具体精确。因此,在英译过程中,使用删减的译法,仅译出主题意思即可。

3.2语义区别――文化意义词汇的翻译

周志培(2003)认为,文化意义词汇是指在源语语言社会中,具有源语文化特点的词汇。译者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其对等的词汇。因此,文化意义词汇的翻译是另一个难点。例如:

例3:

ST: 其中65家规模较大的参展商进行万人团购集采活动。

在这句话中,“万人团购集采活动”是典型的汉语短语。然而,如果直译成英文,就不符合宣传推广类文本的精确明了的语言风格。因此,本例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法。根据奈达(2001)的理论,“归化”手法是指在译文中,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规避,尽量在译入语中寻找对等词汇,从而减少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从而达到语言功能上的对等 [9]。

试译:65 of the larger ones organized buyer clubs.

在本例中,我仔细选择使用目标阅读群体熟悉的词汇“buyer clubs”,有效地规避了源语中的文化意义词汇,使读者能轻松阅读并理解语义,从而达到了更高意义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

4.结语

本文以翻译博览会网络宣传材料为例,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阐述了翻译目的论在非文学类体裁文本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在此次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问题,通过具体的佳译实例和翻译失误,得出以下结论: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及译入语文本的类型,功能,目的未进行适当的分析是翻译失误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译者若想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源语目的及译者目的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易居网.http://省略/Design/Meeting/Meeting.aspx?ID=15475.

[2]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3]Reiss,K..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M].A.CHESTERMAN,trans.In:A.CHESTERMAN,ed.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105-115.

[4]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E.F.RHODES,trans.Manchester:St.Jerome,2000.

[5]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1997:59-62.

[6]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4.

中文翻译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H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22-02

引言

德国翻译理论家卡塔琳娜・赖斯借用布勒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这三种功能与其相对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和各自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进而把各种文本归纳成四种类型:信息性文本、表情性文本、操作性文本以及视听类,并提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思想。信息性文本主要是指交流单纯信息,知识和观点,交际中的焦点是信息或者主题,其翻译应当由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主流规范所决定。政治文献旨在阐明论点,展开论述,从交际目的层面上属于信息性文本。政治文献包括领袖文献、党政文献、报刊社论和工作报告等。政治文献的准确翻译有助于世界各国正确理解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然而,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过度拘泥于原文的“中式英语”现象普遍,这是由于译者没有以目标读者为取向,不敢进行有效干预所致,本文拟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以功能主义为关照探讨译者在政治文献翻译中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翻译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和政策主张的权威信息来源,需要反复斟酌从而确保精准。然而,“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以及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汉译英易产生‘中式英语’,就像英译汉易产生‘洋腔洋调’一样”,像报告这样的政治性文件的汉英翻译尤其容易产生“中式英语”,即中文特色的英语。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新词汇、新词组、新提法层出不穷。随着新事物不断涌现,新方针、新政策不断出台,每个时期又会出现新的词汇,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难以在英语词典中找到相对应的词,翻译起来容易具有“中式英语”的味道。例如“家电下乡”,翻译成“theprograms for brining home appliances,agricultural machinery,and automobiles and motorbikes to the countryside",用"bring tothe countryside”翻译“下乡”,只是表达出“带到农村”这个行为,在语义上并没有完全传达出该政策的实质,即国家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内的家电产品给与一定比例的补贴,从而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其次,报告在句式上采用复杂长句,句子结构单一,多用并列排比句,连接成分不多,层次不够明显,无主句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汉语“意合”重于“形合”,即“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而英语“形合”重于“意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因而,无论是在句子级还是在语段级,“英语的形式接应手段都比汉语多”。最后,报告中的词语重复率高,例如,在2009年的报告中,“建设”一词出现了87次,“发展”一词出现了145次,“加强”一词出现了71次。用词单调重复,经常在一句话或者相连的几句话里使用相同的谓语动词,容易产生冗余累赘的中式英语,单调乏味,降低译本的可读性,给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

二、译者的干预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这并不代表译者在翻译报告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译者的积极有效干预可以帮助解决报告翻译中出现的“中式英语”问题。勒菲弗尔认为,译者的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诗学都对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译者必然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模式,在某种明确的再创造动机下,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能动的阐释和建构。

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维米尔在与赖斯合著的《通用理论基础》一书中引入了目的论,提出将目光投向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产生满足需要的译文。目的论规定译者必须有意识地按照与预期目的语文本相关的原则进行翻译,而这种原则须依照具体情况而定,因而翻译策略也就具有了多样性,译者也便有了选择的可能。作为跨文化传播和译文产出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译者决定着原文在翻译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决定着具体的翻译策略,在合理的翻译目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正是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而采取的干预行为,但是这种干预行为应当有个度,而不是喧宾夺主,扭曲原义。接下来我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探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者的干预行为。

首先从词汇层面上,报告中的词语重复性强,反复用一个词进行替代那结果必然是单调乏味的,而且也不能准确传达原意。因此,汉译英时要注意尽量避免重复,可以采用代词代替、缩短或去掉修饰成分,或者变换用词等。另外,翻译时要注意多用动词,避免过多使用动名词和抽象名词,以保持风格的明晓流畅。例如:

1.三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Third,we will steadily carry out upgrading of processingtrade.We will improve the climate for developing it, and adjust thehst of commodities whose processing is classified as prohibited orsubject to restrictions. We will encourage the relocation of exportprocessing industrie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原文中“加工贸易”出现了三次,而译文中“processingtrade”只出现了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分别用“it”,和“whose processing”来代替,不仅避免了重复,也使得译文结构更加紧凑与连贯。英语中的代词用途十分广泛,汉译英时要善于运用代词。

2.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We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We will become better able to create,utilize, protect and man-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fights.

原句中的“推进……建设”,译文中则省略译成“devel-op”,因为“推进”这个词在原文中实则是重复“建设”的含义,没有实际意义,故省略使译文更加简洁。另外,译者并没有将“提高……水平”机械地译成“improve the level of…”,而是翻译成“become betterableto…”,这是由于过多使用抽象的名词结构容易产生晦涩空洞感,而动词则会给行文添加清晰度和力度,使读者的阅读愈加顺畅。

其次,从句法层面上,报告多采用并列长句,句子结构单一,重心不明朗。如若完全按照原文直译,则容易产出许多单个的句子,形成松散的结构。译者必须挖掘出原文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善于运用从句、分词短语等主从结构,突出句子重点。例如:

1.今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

This year we will launch a campaign to rectify and standard-ize order in the market and carryou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Yearcampaign,which requires all industries and sectors to strengthen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all personnel and all processes inall greas.

原文是由一个动词短语和一个主谓结构并列而成,通过仔细领会原文的内容可以发现“加强……管理”是在“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即限定了“strength-en…aupervision"的行动范围,所以译者将主谓结构作为定语从句与主句连接起来,使得整句话结构紧凑,重点突出。

2.在新的一年,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In the coming year,we need to make our army more revolu-tionary,modem and standardized, focusing on enabhng it to fullycarry out its historic missions in the new stage and in the newcentury.

原文是由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组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才是该句话的中心内容,因此译者将主要内容移至句首,将从属关系的短语用分词短语的形式与主句连接,使得句子的重心突出,一目了然。

结语

通过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研读,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质量与译者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文本的交际功能,译者应当选择以读者为取向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词汇和句法层面上进行恰当有效的干预,正确完整地表达原文。

参考文献:

[1]Reiss,Katharina.Text rrype and Translation Method.Operative Texts[M].Kronberg:Scfiptor,1976:20.

[2]贾毓玲.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3,(4):26.

[3]黄振定.英汉互译实践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64.

中文翻译论文例10

以原背景为本位

中文翻译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9-02

一、原作者及写作风格介绍

这篇翻译材料摘自萨拉?奥恩?朱厄特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第十五节——《在岸边》,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1849-1903)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她是当时乡土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女性文学的开启者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人文、地理风貌。,她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风土人情。她常以乡下女性为写作的主角,并且从女性观点出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看法,要求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和感悟自然等生态主义观点。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审美特征,在文体上也呈现出了典型的生态女性话语特征。

萨拉?奥恩?朱厄特的作品清丽隽永,如行云流水一般,好似一气呵成。因为其作品结构松散,很多批评家都认为她的作品不算小说,只是一系列片段。然而她作品的结构是通过背景和故事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她认为她的作品不是靠激烈的情节变化来发展的,而是靠人物性格的变化。她的作品主要是对生活在美国缅因州附近日益没落的小渔村居民艰辛和孤寂生活的描写。

二、翻译的过程

(一)理解

理解指对原作意义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是翻译工作的第一步,决定着译者对原作翻译的正确性。这一段材料乍一看,是关于渔夫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这一节中大量的篇幅是在描述帝力先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得知主人公很怀念他八年前死去的妻子。在理解的过程中让自己试图融入到作者表达的的字里行间,融入其中,只要译者融入到所要翻译的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故事的情节,才能完整地翻译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用译者最敏灵的感受力与悟性将原作的生命抓住。

(二)表达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在翻译的过程中,本人认为凡是与译者所在国家生活习惯相似的场景,比较容易表达,可以运用归化的方法。但是这其中有些与译者生活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的描写就表达的不够顺畅。

(三)修改

初次翻译时,本人将米兰达理解为一位在岸边打渔的女性的名字,在修改时译为了一艘船的名字,米兰达号,因为原作者使用了英语中表达女性的词she,但后来根据上下句推断应该是指船的名字。I watched her for a minute or two; she was the old Miranda, owned by some of the Caplins, and I knew her by an odd shaped patch of newish duck that was set into the peak of her dingy mainsail.我盯着看了她一两秒;她是已经用了好久的米兰达号,我是通过脏兮兮的主帆上的一个奇怪形状的新补丁认识她的。 Her vagaries offered such an exciting subject for conversation that my heart rejoiced at the sound of a hoarse voice behind me. 她的奇特使我们开始了令人激动的对话,听到身后的嘶哑声,我欣喜若狂。

(四)定稿

整体再分析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但这段翻译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应加强语言的功底,了解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学科知识,人们都说译者是“杂家”,需要对各种知识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很重要,要能够感悟到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善于揣摩原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这样译出的作品才是贴近原作的,能够很好的再现原作的风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获得与原作读者类似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