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17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1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不断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建筑学的高等教学环节也不断融入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很多高校都在做着有益的尝试,很多建筑教学领域不断尝试着一些改革。例如,清华大学在大二的课程中就增加了生态策略的讲座等,不断地将绿色建筑理念分阶段的融入课程之中。哈工大在大三的课程中就经常结合比赛,开展相应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融入。以同济为代表的一些建筑院校采取更多的课程方式则是专题式的教学,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二、社会需求方向

现代社会对绿色环保的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集约型技术的不断应用。例如水资源的利用、废弃物的综合治理、节能材料的应用等,现在出现了一种声音,将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从以集约型技术的融合转向地方的文化融合之中,前两年,国家出台政策,提出了对地方开展适合的绿色建筑,加以奖补。

(二)高科技含量、新技术、新能源等绿色环保建筑设计不断应用。在上海,建筑科学院的一座绿色环保大厦的投入使用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个建筑融入了很多现代的新技术、高科技等。例如,楼梯的保温设计、通风设计,还有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空调、采暖设备,自然降水的回收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深圳的一家GREE宾馆的建筑也获得了一美国LEED的认证,这也是中国建筑的绿色化被世界认可。在现代中国。大家一致认为,绿色环保建筑以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绿色环保的建材和装备,自动化技术、集约化技术和产品等。

三、相关知识点梳理

现代很多高校不断将绿色环保的建筑思想融入教学之中,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认为,现代绿色环保的理论主要有4个方面,即理论知识,本体、相关学科、实践手段。

(一)绿色环保理论知识。这方面的主要针对基本理论概念的讲解、绿色环保建筑的设计思想、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社会的集约化理念,相应评价设计、环保建设的管理和相管的法律法规,有些还涉及到经济、人们心理的理论知识的涉及等。很多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主要是使得学生整体性的了解认识绿色环保建设的概念,以及这种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绿色环保观念的教育,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二)绿色环保的本体知识。以建筑学自身的角度看待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主要就是;绿色环保建筑的分析,设计原则、方式方法、节能降耗的建筑设计,设计过程、质量中绿色环保的体现,另外还有相应的功能分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使用性能分析等。

(三)绿色环保的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的绿色建筑中的技术和科技含量都比较高,涉及面也很广,从结构到建材,再到装备,都有很多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以声光控开关为代表的环境控制产品,以保温材料为典型的绿色建材,另外还有绿色装备等。还有节能环保的技术、自动化技术、施工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的延展。

(四)绿色环保的实践环节。现代高校实践的手段主要有相应环保项目的设计、施工现场绿色化的实践、对现代建筑绿色环保的评价等。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深化理论知识体系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很多高校开展将实践环节由传统的设计向更为广阔的建造、运行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转变,这样使得学生对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更加清晰,突出。

四、具体融合措施

在高校的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体系、设计、技术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断融入建筑专业的知识结构之中,就要从这四个环节入手。只有这样,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才能不断渗透到整个建筑专业的学生大脑之中。

(一)知识体系。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之中,首先要检查以建筑的设计为宏线,以技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为手段。整个建筑学的专业体系不能变化,因为教学过程关注的是一种稳步推进的方式,整个教学要有一种平稳改进的要求,从建筑绿色化的认知,到相应环保技术的应用,再到绿色建筑的评价实践,最后到相应知识点的延伸等。根据建筑专业学生的特点,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不断对相应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外延学科不断融入其中。例如,在建筑专业的大一阶段,可以将人居环节学的课程开设起来,让学生在开始接触建筑学时就有一种绿化环保理念的思想。

(二)设计方面的课程调整。不论是设计,还是技术方面,课程调整的第一步主要就是知识点的调整。例如,在建筑设计的原理中,可以进一步融入绿色环保建筑的设计要求和原则,采用的一些主动设计技术和措施,可以进一步掌握两三个绿色建筑的使用性能、环评、能耗的分析等。对整个建筑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的评价等都是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融入的绿色环保内容。另外,安全性、可靠性等评价也是绿色环保所涉及设计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融合。具体来说,在建筑专业的大二阶段,要将绿色环保建筑的使用性能评估纳入设计措施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应用相应的手段对建设进行初步的绿色化、环保化分析。

(三)技术方面的课程调整。建筑学技术的教学环节需要及时更新,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不断升级进步,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不断融入现代的理念,其中绿色环保的技术就是现代高效建筑学专业需要不断掌握的技术手段。例如,在建筑结构的选型课程中,将绿色环保建筑的优势、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介绍清楚;在建筑设备课程中,节能技术、采光通风的绿色化在建筑中的应用要讲明白;在建筑防火的课程中,进一步分析自动化建筑和绿色建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

(四)实践方面的课程调整。现在高校建筑专业中主要的实践方式有毕业设计、实习等,具体的融入形式有在建筑认识实践环节,将一些具有代表性、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的环保设计融入其中,让学生实习前做好资料的储备,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古代建筑的实践测绘中,可以进一步将古代建筑的保护、文化的延续等进行实践探讨;在毕业设计实践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些绿色环保方面的建筑设计,全面培养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在设计相应的课程中,将绿色、生态的理念加入其中,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比较,增加内容的知识体系更加富有现代的时代感,显得更加全面、具体,这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需要进一步调整,相应知识点要进行整合、教学手段要进行更新。因此,现代高校在绿色环保思想的融合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必然性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陆续了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公害事件和环境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发展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人类正在迈向绿色经济时代。绿色经济强调用生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化改造传统的黑色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的重要问题。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保障,绿色技术是根据环境价值并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有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材料技术、资源回收技术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二.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发展绿色城市已成为人们与日俱增的绿色消费的必然趋势。绿色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它不仅仅着眼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外在的视觉形象,更注重城市的绿色文明、绿色经济、绿色生态等丰富内涵,体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城市设计也被认为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起源较早,在20世纪70年以后,随着现代生态学科的崛起,推动了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发展。绿色城市设计的目标是运用绿色技术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环保的物质空间环境,再把握人性化和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不但要求城市达设施功能相互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而且强调把污染降到最低,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三. 绿色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现代城市设计要在学习、借鉴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城市设计实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运用绿色技术予以解决。

1. 市区边缘城镇及乡效地区的规划设计

已发展的市区与尚待发展的乡郊地区的接壤处称为区边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扩展和蔓延的主要地区。对于市区边缘地区的设计,要尊重天然环境,维持自然系统的活力,如水的流动性、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等,同时要考虑在市区与乡郊地区之间提供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系。例如在湖南省衡阳市边缘城镇的发展规划中,规划区在保留基本农田和生态廊道的基础上,结合衡阳县城城区空间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公路绿化带、自然河流水系、高压输电走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作为生态廊道,实现了衡阳市区和衡阳县城、樟树乡、呆鹰岭镇的绿色生态协调发展。乡郊地区的规划应与现有发展相协调,建筑物及工厂的应注重新能源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绿色技术的应用。

图1衡阳市周边城市

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

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如图2)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如图3),前者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等工程,后者则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金融保险、社会福利、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设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是全方位的,尤其是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以及环保设施方面,新能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绿色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还美化了环境。另外城市中的林地、开放空间、草地与公园以及河流廊道等基础设施,模仿自然系统,发挥着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的功能,促进了城市绿色经济建设。

图2 图3

3. 城市绿色建筑物的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目前也已成为建筑设计的潮流,绿色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建筑场地的合理规划,在充分利用场地中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降低工程建设造价,提高建筑密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选用:膨胀珍珠岩、水泥蛭石、再生聚苯板等绿色环保材料,同时积极利用自然光源、能源及通风技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型;另外,城市的建筑物可采用墙体绿化、生态绿地、屋顶绿化等方式,增加建筑物内及其周围的总体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4. 城市园绿色开敞空间的设计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设计时对城市环境中人类生存权益的规划设计,人们在绿色的开敞空间里可以获得亲切、舒适、愉悦、轻松、安全、活力、自由、尊严的心理感受。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景观分为天然景观(如图4)和人造景观(如图5),天然的景观包括植物和水体,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生态性以及用地性质,水体的应用要以一种或几种形态综合布局,使绿色的环境空间丰富多彩;人造的景观以“绿”为主,在设计时要注重铺装和遮拦物的运用,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图4 图5

【总结】

绿色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有效的提高和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城市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应用的范围的也会更加广泛,对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兴.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2]. 王建国,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 城市规划,2011(2);

[3]. 陈有红. 浅析现代房地产建筑项目中的绿色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6);

[4]. 胡郑黎. 绿色城市设计——构建绿色和谐的家园[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5);

[5]. 郭宏慧,赖胜男,王源福. 浅析我国的绿色城市设计[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3

绿色建筑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诞生的一种新的生态建筑理念。传统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的功能性、结构美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建筑考虑,而绿色建筑将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重视建筑设计与自然相协调,将建筑与生态系统巧妙结合,使建筑具有了有机生命元素。绿色建筑学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首先是人类对建筑的需求不能无节制的膨胀,要注重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将建筑融入生态系统的整体,打造承担生态功能的有机建筑体。然后,绿色建筑要符合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开发绿色能源,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品质。最后,绿色建筑不仅仅提高人类对建筑设计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绿色聚居环境的精神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绿色建筑技术及材料

绿色技术(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y)又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简称EST,包括绿色建筑技术、绿色环境技术、绿色产品技术等,本文讨论的绿色建筑技术即是绿色技术的一个技术范畴。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有着质的不同,绿色建筑技术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施工与生活用能,利用多级链式使用方式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绿色环保建材进行房屋建筑,在物理环境上积极创造开发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西方绿色建筑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传统建材的优化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西欧一些国家在早期采用内含空气的外墙保温材料、密封保温性能良好的双层玻璃、具有自动温度调节装置的供暖设备等;第二阶段是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一些国家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比如英国密尔顿-肯斯的能源村,利用机械通风带热回收装置、含氢气的双层玻璃等绿色技术;第三阶段是对新型材料及技术的开发,比如轻薄的硅气凝胶隔热材料、室内通风回热系统、智能室内温度调节系统、红外线反射技术等。

2.绿色建筑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西方绿色建筑学理念的本土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学是在一定的城市发展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要符合本国国情,将西方绿色建筑学理念本土化体现在绿色节能设计上,既符合绿色建筑学理论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节能理念以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绿色舒适的居住空间为目的,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绿色节能整体规划

建筑设计在整体规划时要对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做充分的调查,比如周遭的地势、四季的风向、气候的变换带来的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周遭工厂建设情况等,根据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最优的节能规划。北方天气寒冷,楼盘设计规划通常采用避风、向阳两条原则,这就考虑到楼盘周围的建筑环境和地区的风向进行布置,如果楼盘周边没有高大建筑维护,就要尽量上风向,或者种植人工林增加风阻系数。南方天气炎热潮湿,楼盘设计要顺着主导风向,规避高大建筑群,增强楼宇的通风系数。此外,楼盘设计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附近的公园、广场、工厂和河流。对于临近公园或广场的楼盘,可以适当增加楼房建筑密度,减少小区内的绿化规模;对于周围建筑密集,存在工厂、厂房的楼盘,则要增大小区内绿化规模,来抵抗噪音、废气污染,营造温差小、通风性强、含氧高的区域小气候,减轻楼房居住环境的供暖和排热负担。

2.3楼房建筑框架的节能设计

外墙的建筑面积最大,节能潜力开发也最大。外墙的设计关系到室内温度的调节,墙体的热传导性能决定着夏季是否能够阻挡室外热浪的侵袭和冬季是否能够阻止室内热量的扩散。墙体的热传系数取决于隔热保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我国的外墙保温结构通常包括外保温、内保温和夹心层保温,三种保温结构墙体各具特色。外保温结构墙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桥、冷桥的出现,并且结构坚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夹心层和内保温多用于我国东北地区,保温性能良好,但厚度较大、工艺成本高,并且影响室内使用面积。

门窗在现代建筑中的面积越来越大,钢结构高层建筑的整体玻璃外墙、地层的大落地窗等隔热保温功能较一般,应适当降低玻璃的通透性,提高门窗的密闭性,采用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热反玻璃等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屋顶的隔热保温作用也很明显,通过增加屋顶的隔热保温层,种植绿色植被,打造绿色环保屋顶,还可摆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板,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热辐射,增强屋顶的隔热保温效果。

2.4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

北方地区的冬季供暖消耗占据房屋能耗的主要部分。建筑设计要合理规划楼宇的供暖系统,扩大供暖的集中性,采用新型天然气供暖设备,提高供暖效率。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创新供暖收费系统,户主可以自主调节室内温度,在外出时降低供暖温度,减轻供暖系统负担。

3.结语

西方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它的研究大多基于建筑单体的设计,没有真正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学的发展,因此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还出于起步阶段,在技术科研、成本投入等方面还不成熟,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要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在节能设计中充分利用绿色能源,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Brenda Vale, Robert Vale.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M].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91.

[2] 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DC: Island Press, 1995.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TU-0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尤其是在城市建筑行业日益火热的发展中更要做到绿色与安全,在建筑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与地方本土实际相结合。布赖恩·爱得华兹(Brian Edwards)在自己的著作《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必须坚持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断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知识——关注和理解过去乡土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内部结构乃至风格,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当地提供的能源和传统技术。”现代社会正是非常重视在建筑中使用“绿色”的社会,因此,我国建筑行业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做到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区建筑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综合性发展的新路子。

一、绿色建筑理论的认识

1.绿色建筑理论的出现

在当今,世界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巨大的提高,但是,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逐渐引起人类的重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一次在《世界保护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向全世界倡导“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发展理念的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于绿色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世界各国都力图对这一理念进行定义,并全力指出其中的精髓,在多种定义之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演讲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可以说至今为止最为精辟的论述:“可持续发展就是使社会资源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类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理论阐释中可以看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和对需要的“制约”。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满足当代处于贫困环境下的人民最基本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制约”主要是为了防止对未来的需要构成危害,这种制约一旦不被关注就必然会危机人类生存的环境。

“绿色”集中体现为一种文化,主要表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也可以表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而本文所讲的绿色建筑建设技术术语技术研究的范围,其并不是独立不变的,而是通过“绿色”的眼光对过往的建筑技术进行一种新的认识,属于一种交叉与重新组合的学科,可以说这是能够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技术。

2.绿色建筑的理论体系

麦克哈格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要做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论,从现代人的理解上看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二十一世纪,建筑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可以称之为生态建筑或者绿色建筑。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制定了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思想,如将“绿色建筑体现研究”纳入国家第九个五年发展计划之中。对于促进该技术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绿色建筑体系的内容主要是指在进行建筑过程中注意建筑工程和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环境的结合,实现综合考虑,充分顾忌各个方面的内容,保障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从以上内容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绿色建筑体系注意包括三个部分,即自然生态环境——表现为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人类建筑活动——主要为营建程序与法规和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为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水平、文化环境等。[1邹得侬、刘从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载《建筑学报》,2012年第5期。]1

二、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技术的结合及对我国的启示

1.绿色与地域技术的结合

这一内容注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地域层次性,二是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的探索。首次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人类要想充分了解新的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最终是为人类进行服务,而新的生态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能够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符合长期发展的需要。但是,因为受到地域原因的影响,过去的建筑总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后来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并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文化也逐渐向同一方向发展,在发展可持续建筑及设计时要特别关注对于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应当做到新建筑要与其所在城市地域环境相结合,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尊重当地实际生活方式。

第二个问题就是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的探索。本文所讲的绿色建筑要做到充分利用科技,但并非仅仅如此,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建设,比如利用现有的环境和符合标准的材料。当代最受欢迎的就是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面上,全面理解当地的环境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安排建筑。柯里亚在加尔各达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针对当地的炎热气候选择了一种棚架覆盖的模式,保障通风顺畅。另外,其著名作品是“管式住宅”的设计,就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保障室内的通风。

柯里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特别注重根据当地的实际特征选择技术和材料,而不仅仅是现代西方设计者所推崇的一味选择高技术的方式。为了实现在建筑物造价与地区环境相符合的目的,柯里亚发展了一种新的地域主义,即做到传统设计和当代的技术、材料进行结合,综合考虑之后做出选择,这就是当代备受推崇的适宜技术。这一技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我国地域建筑的启示

我国建筑史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建筑文化也是极为丰富。但是如何将这种先进的文化发展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对于柯里亚建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建筑过程中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科技的力量取代过去的落后建设方式,做到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域性的完美结合,共同发展,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5

1引言

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占河南省工业增加值12.5%的煤炭行业实施绿色化转型战略,对于河南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按期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知网、SpiScholar学术资源在线等中外数据库中可以查阅到的文献来看,以煤炭行业绿色转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尚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河南省煤炭上市企业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例,运用Stata14.0统计软件,实证分析环保设备投入、绿色技术投入对煤炭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探讨煤炭企业绿色转型的路径,同时为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文献回顾

2.1环保设备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支持企业环保设备投入与经营绩效负相关的观点:Erdiaw-Kwasie等(2016)认为,企业环保设备投入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减少企业利润等[1]。王鹏和张婕(2016)以2009-2013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回归检验方法得出,企业环保投资与财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2]。持相反观点的Siegel(2010)认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行为能够加强绿色技术的应用,强化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使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杨霞等(2017)以我国农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得出:所选取的上市企业环保投入对企业经营方面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

2.2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绿色技术投入对经营绩效大多为正向影响:Ki-HoonLee和ByungMin(2015)用10年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绿色技术投入能带来绩效的提升,帮助企业提高市场价值[5]。姚西龙等(2015)使用了全国各省市的企业绿色转型程度数据,表明了企业增加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的转型行为,更能有效提高其经营绩效指标[6]。车亮亮等(2016)选取典型煤炭上市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剖析。结果显示,该企业实施的措施中绿色技术投入能显著提升企业生产能力[7]。

3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主要包含4个方面:案例样本与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测量、研究假设以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3.1案例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河南省2010-2019年煤炭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选取的案例企业分别为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选取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创新数据来源于企业定期报告及环境报告,运用Excel进行手工整理;其他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国泰安数据库。文中相关数据采用Stata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检验。

3.2变量设置与测量

本文的变量在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获得性、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分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3个部分。详细的变量介绍如下。

3.2.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主要是测度企业经营绩效。大多数文献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主要分为2种:一是财务指标,如资产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二是非财务指标,营运指标如人均销售收入、能源节能减排效率和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等。本文主要选取营运指标下的人均销售收入来得出绿色投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为:PCI=总销售收入/总职工人数。

3.2.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包括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现有文献对于环保投资额的衡量主要来源于环境报告中列出的企业与环保投入相关支出明确的数据的总和数(李虹等,2016)[8]。另外一种主要取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在建工程”“管理费用”等相关科目的明细额(胡珺等,2017)[9]。本文选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相关明细科目的数据作为环保投资额。以企业环保投入总额占年末总资产比例作为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变量(EPI)。公式表示为:EPI=环保设备投入总额/年末总资产。相关明细科目主要选取“专项储备”中的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费用”中的排污费、绿化费等。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息息相关。所以本文采用绿色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作为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变量(GTI)。公式表示为:GTI=绿色R&D支出/营业收入。

3.2.3控制变量

关于控制变量的选择,首先从企业特征角度考虑,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了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性质(State)作为控制变量(黄涵悦,2016)[10]。其次,借鉴范宝学等(2019)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11],本文在经营状况方面控制了盈利能力(ROA)、现金持有水平(Cash)和企业成长性(Growth)等对企业解释变量的影响。其中,为控制企业性质(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对解释变量的影响和不同年份的可能差异,在控制变量中加入了企业性质(State)和年度变量(Year)。同时,为控制公司治理方面,本文还引入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OC)和股权制衡度(Z)。所有变量定义如下:人均销售收入属于被解释变量,代码为PCI,度量方式为总销售收入/总职工人数;环保项目投入属于解释变量,代码为EPI,度量方式为环保设备投入总额/资本存量;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属于解释变量,代码为GTI,度量方式为绿色R&D支出/营业收入;企业规模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Size,度量方式为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企业性质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State,度量方式为虚拟变量,国有控股企业为1,其他企业为0;盈利能力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ROA,度量方式为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现金持有水平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Cash,度量方式为货币资金/总资产;企业成长性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Growth,度量方式为(当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股权集中度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OC,度量方式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企业总股本;股权制衡度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Z,度量方式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第二大股东持股数量;年度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Year,度量方式为虚拟变量,10个年度,产生9个虚拟变量。

3.3研究假设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目前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传统观念认为,煤炭企业承担绿色化投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经营绩效水平。但事实上,绿色化投入的承担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如赢得社会信誉、获得政府的支持等。对此,研究引入企业内部变化和外部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影响变量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煤炭企业绿色化转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3.4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提出的假设1和2,构建如下2个回归模型。

4实证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整理后的样本数据的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值和方差等信息,对样本数据呈现出的相关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为回归部分作准备。

4.1.1环保设备投入规模(EPI)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从总体统计数据值与每年的数据值来看差距较小。全样本环保设备投入的均值为0.017,可以看出煤炭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处于较低水平。从每年子样本统计值来看,环保设备投入额最大值为6.25%与最小值0.13%差异较大,表明煤炭企业之间的环保设备投入(EPI)的差异较大。

4.1.2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从各个年份的数据值可以看出,煤炭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平均水平较低。从总的数据值中可以得到绿色技术投入均值为1.10%,中位数为0.81%,表明部分样本煤炭企业的绿色技术投入(GTI)水平低于平均水平,而且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最小值为0.0014%,最大值为4.13%,表明煤炭企业之间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存在较大差距。

4.1.3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3所示,对于控制变量,对数处理后的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3.68,说明样本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大;盈利能力(ROA)的均值为0.10,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较大,说明所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普遍较低,且盈利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人均销售收入(PCI)的最大值为155.59,最小值为8.75,表明样本煤炭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50.46%,股权制衡度(Z)为31.39,表明煤炭企业的股权相对集中。

4.2回归分析

本文将经营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研究环保设备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经营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

4.2.1环保设备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回归分析

由表4可得,模型一的R2为0.7202,说明模型一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回归方程显著。企业环保设备投入(EPI)的系数为4.6530,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环保设备投入(EPI)对经营绩效(PC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1通过检验,证明假设1成立。

4.2.2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回归分析

由表5可得,模型二的R2为0.7167,说明模型二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回归方程显著。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的系数为4.4233,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对经营绩效(PC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2通过检验,证明假设2成立。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与环保设备投入(EPI)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对大企业来说绿色投入受社会关系影响较大,会比较偏向于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学者胡海玲(2018)研究指出,行业的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更强[12]。企业成长性(Growth)与环保设备投入(EPI)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发展能力越强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绿色化投入,由于发展能力好的公司,其资产状况较好,良好的资产能力是进行绿色化投入的基础。

4.3稳健性检验

本文借鉴范宝学等(2019)的衡量方法,采用变换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用环保设备投入强度(EIS)代替环保设备投入规模(EPI)来表示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公式表示为:EIS=企业环保设备投入总额/营业总成本。用绿色研发投入强度(GIS)来代替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将变量EPI换为EIS、GTI换为GIS后,模型一中EIS的系数为1.722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环保设备投入对经营绩效呈正相关,与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模型二中GIS的系数为6.4597,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绿色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显著正向影响,与回归结论一致。综上,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前文的结论一致,说明本研究的结论稳健性较强。由此可见,本文的假设H1和H2均成立。

5煤炭企业绿色转型优化路径分析

5.1加大研发力度,注重绿色技术投入

煤炭企业要在当今环境下找到符合自己发展的高效途径,必须向技术发展靠拢。从本文选取的案例企业中可以看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一方面,推动从煤炭生产环节、洗选加工环节到煤炭消费环节的变革,运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措施,实现煤炭清洁化和低碳化。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延伸,增加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建立生态矿山,大力推行绿色开采理念,创建开采方式的科学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2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优化环保设备投入结构

煤炭企业应客观看待由于前期环保设备与绿色技术投入占用企业资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的环保投入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境管理制度,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在优化环保投入结构方面,企业应积极进行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同时,将环保投入的重心放在前期预防上,可以减少后期处理污染物所发生的支出,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环保成本。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6

一、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缺乏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平台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由于各项社会环境的成熟,绿色建筑也在近几十年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在保持低能耗的同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的绿色建筑工程也开始了自己的历史,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和困难,对于国外的先进理念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为了实现我国环保业的大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业应当加大对外国相关理论的研究,投入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样的举措,有利于我们在探索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找准方向,避免出现研究的方向性错误。

2.缺乏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关于绿色建筑的行业标准,对于绿色建筑所要实现的节能标准做出了具有法律效益的规定。尽管有了一个基本的标准可供参考,但在具体的细节上,这样的标准显然还是不能完成标准的,使得许多并未达标的建筑能够借机成为绿色建筑滥竽充数。比如关于土地、水源、木材等建材的节能标准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规定。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对绿色建筑类别的划定上,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一般指代的为住宅类的节能建筑,而在其他建筑类别上,则完全没有涉及。所以这样的绿色建筑体系是十分不合理的。

3.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

与国外相比,绿色建筑在国内更像是民间行为而不像是政府行为,这也决定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不可能获得足够多力量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将绿色建筑的发展纳入政府的职能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发展绿色建筑的方法与对策

1.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对于建造绿色建筑,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划定绿色建筑的建筑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才有可能造出环保的绿色建筑。本质上说,其便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建立也有相关的原则可循,最为重要的便是要明确绿色建筑的涵义以及背后的意义。绿色建筑要到何种程度对于人才算环保才算低能耗,有了这样的衡量标准,具体的建筑指标才有了建立的依据。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绿色建筑的建造标准。同时也可以为绿色建筑建材市场的行业规范的确立提供参考,为生产、设计、施工提供制约,有了制约,绿色建筑才能走上节能的发展道路。从以上角度出发,绿色建筑应当尽量避免商业化炒作,应当尽量还原其原来的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借助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建立发展与不断完善。

2.加强绿色建材技术的研发工作

绿色建筑属于高技术领域下的产物,而组成绿色建筑的绿色建筑自然也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从某种角度来说,绿色建材所达到的技术水准决定了最终的绿色建筑所处的技术水准,对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能力的发挥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按照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水准,我国许多的绿色技术仍处在研发阶段,整体技术水准与国外仍有极大的差距。加上我国的绿色建筑多诉诸于民间,但科研的巨大投入使得民间机构力不从心,因此政府诉诸于绿色建筑产业,将其作为基本的行政职能是绿色建筑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能够调动极大的社会资源,将资源投入到科研研究中,只有在资源上保证绿色建材的研发,绿色建材的革命性进步才有可能,除了政府的投资,政府还可以建立一种风险投资机制,招商引资,这对之后绿色建筑的产业化生产不无好处。当绿色建材技术卓有成效之时,政府便有着手建立相关的保护技术知识产权的制度,其中以专利技术保护为主要代表,先进的技术进入市场,对于市场政府也应当加以调控,保证整个市场的健康透明,从而使得技术通过市场将利用率扩大到最大。当所有制度建立完成完善之后,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才有了保障,科研人员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接下来的研究中。而且政府对于绿色建材市场的建设与保护可以保证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尽快进入市场转化为革命性的生产力。这也是另一个意义层面上的绿色工程,是为绿色建材搭建的“环保通道”,其在本质上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业的发展,加快了其技术革新的步伐,也加快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发展绿色技术不仅在自身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机制,对于外部,更要放眼世界,密切关注世界上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搜集机构搜集各地不断更新的绿色建筑技术信息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我国的绿色技术才能在与国外的相关绿色技术的交流中真正的实现突破。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可以减少技术研发的时间,而且可以与自身技术相结合研发出新的技术来。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绿色建筑行业是我国环保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社会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成功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品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7

【关键词】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学Green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1]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文学等,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是绿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绿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绿色文化的发展演化

本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从60年代开始,人类掀起了一股推动粮食高产的绿色革命。这股“绿色浪潮”最早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产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间,世界谷物产量增加超过1.64倍。绿色革命伴随的是农业的高投入,且绿色革命运动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由于发达国家的退却,绿色革命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农业思潮所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潮又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并成为当前世界热点。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绿色革命重被提起,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2,3]。90年代的绿色革命首先强调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如防止单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原生镜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库、发展灌溉要防止次生盐渍、发展耕作制度多样性、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土壤保护等。

在绿色革命兴起的同时,绿色组织开始成立。7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百个青少年环境保护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纷纷成立绿色组织,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成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政党——绿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时代”,随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的诞生。

2绿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由国际保护同盟提出,该同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5],呼吁人们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中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准确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的反映观[4]。这样,就把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染”上了“绿”意,并使绿色文化获得了价值尺度。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绿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绿色文化与生态学

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间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和谐、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态学理论认为,有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处于复合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理论,都必须而且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降到一般消费者的地位、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6]。因此,人必须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统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态观”。

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因此生态学理论关于人居生态系统的阐述与绿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绿色文化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绿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绿色文化的表现

4.1绿色思想

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思想意识。绿色思想认为,一个物种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史。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必须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化道路,走一条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用“绿色”文明取代工业主义的“灰色”文明[7]。

4.2绿色科技

绿色浪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思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定财富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杀虫剂的发明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或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技是“反生态”的、“反绿色”的,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技系统,其特征是在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坏或不影响生态平衡。绿色科技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以及产品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4.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符合“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环境标志标准对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保护环境的绿色冲击波[8]。

为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纷纷设计绿色目标,开发绿色技术和研制绿色产品,涌现出的绿色工业产品有绿色汽车、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电视机、绿色纸张、绿色服装、绿色玩具、绿色能源、绿色水性涂料、绿色可降解塑料等。

绿色农业产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土壤中不含重金属、灌溉用水必须无污染,强调绿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长、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最小。

4.4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包括:

一、人类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

二、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

三、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9]。绿色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青睐。

4.5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不产生垃圾的包装,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在生产环节中就考虑包装品使用后能够尽快回收而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绿色包装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成为全球包装的趋势。目前,技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塑料降解问题,并尝试一些替代方法。

4.6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符合生态要求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选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荷兰、日本建筑师按上述特征设计出生态住宅,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调器、采用节能光源。

4.7绿色文学

狭义讲,绿色文学是以描写自然、歌颂绿色、激发与引导人们向往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出于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将自然品格视为人类道德品格的母体、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优雅,无一不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广义讲,绿色文学是以反映社会环境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生态平衡、宣扬绿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如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绿色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而围绕关注绿色文化而创作的绿色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鸿。何谓绿色文化。森林与人类,1997,(1):4

2丁树荣。绿色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孙家涛。绿色设计的现状与展望。环境科学动态,1996,(2):13~15

4余谋昌。全球变化的人的因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21~26

5严立冬。简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特征。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3):155~157

6张长元。从绿色消费到绿色技术到绿色设计。环境科学进展,1997,(3):16~19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8

引言

现代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技术,是在建筑工程质量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建筑技术的提高,推动了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不科学,造成了相关工程建设的土地、材料、能源等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给现代建筑工程的稳定开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了很多环保隐患。随着社会环保理念的深化,新时期下,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绿色施工技术,探究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和创新途径,是现代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本文针对绿色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现代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内涵

绿色施工,是基于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以及资源效益相结合基础上,关于建筑工程开发实施的一种现代环保型的施工技术理论。,所谓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尽可能的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水电能源、建筑材料等资源的节约,它涉及到减少物质化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绿色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理论升华,是人们构建和谐生态居住条件,优化自然生活环境的重要技术措施。

绿色施工技术遵循了环保理念中的绿色建筑原则,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施工技术是为了促使工程开发过程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工程效益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建筑工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节能、高效、环保的技术特征。

2 现代工程实施绿色施工的意义

绿色施工,是现代建筑工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趋向。现代环保理念下,实施绿色施工技术,对于促进现代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绿色施工有利于当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与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对工程建设实行环保节能、减少物质化清洁生产实践,它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

2.2 绿色施工有利于实现现代建筑模式的转型绿色施工包括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多种内容,真正的绿色施工应当是将绿色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运用到施工实践中去,针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的绿色方案设计,实现建筑模式的转型。

2.3 绿色施工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工程建筑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形态,绿色施工的实施有利于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实现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绿色施工是现代建筑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最佳结合的建筑新理论。

2.4 绿色施工有利于创建生态环保型建筑环境 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往往会存在破坏相关土地资源,浪费大量的水电资源以及建筑材料,造成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绿色施工技术正是针对这些建筑问题实施的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与优化。

3 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建筑工程开发的绿色施工技术需要坚持以下原则进行实施:

3.1 清洁生产原则 清洁生产是指既满足生产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与能源,并能保护环境的实用性生产方式,清洁生产能够节能、降耗、减污、降低产品成本,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2 整体优化原则 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要进行施工总体方案的优化,根据建筑工程功能施工的实际需求,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和优化绿色施工方案的整体性及科学合理性,为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提供条件。

3.3 科学管控原则 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要针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严格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实现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节材节能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3.4 减物质化生产原则 建筑施工的减物质化生产原则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它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绿色施工技术必须坚持施工材料的节约及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4 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绿色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施工的创新型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施工的组织机构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程序管理、质量评价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风几个方面。工程项目要实施绿色施工,必须具备科学的组织措施,严格的岗位责任、合理的施工规划与完善的评价体系。

4.2 施工环境的保护技术 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建筑垃圾废弃物污染。针对建筑施工导致的各种噪音,以及由建筑材料堆放、运输、清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扬尘,和垃圾废弃物,在绿色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技术措施来防护。

4.3 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技术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粗疏简单等原因,导致施工中的建筑材料使用随意性较大,造成了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或破坏。所以节材技术是绿色施工技术的重点内容,绿色施工技术,要充分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效率。

4.4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用水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预制用水特别多,科学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是保障地下水资源稳定的重要措施。运用科学合理的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4.5 施工用地的保护技术 传统的工程施工,由于土方开挖、建筑固体垃圾以及沙石土灰等建筑材料的随意堆放,导致土地资源被占用。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规模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优化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合理科学的使用建筑施工的有限面积,提高建筑施工空间的高效利用。

4.6 施工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 建筑工程的机械化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能或油性燃料等相关能源,绿色施工技术需要从实际触发,降低能源消耗,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源损失。施工现场应该选择功能优良的施工机械设备,优化施工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转变,绿色环保意识成为现代建筑的需求。绿色施工技术,是当今社会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的实践与应用。新时期,优化技术措施,坚持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开发,是推动现代建筑行业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9

一、绿色制造技术的特点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融产品的质量、功能、寿命和环境于一体的系统设计方法。在设计之初就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如: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绿色设计方法具有绿色性、集成性和并行性:它首先是在绿色(节能、环保)设计的原则指导下,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周期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品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用户要求等。在设计过程中使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运输设计、使用维护设计、拆卸回收设计、报废处置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协调,各阶段和整体设计方案、分析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在其设计研发过程中及时改进,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化。

2.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指在选材时尽量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易回收的材料。为此,一是要多开发绿色材料,并建立绿色材料库;二是设计选材时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

3.绿色工艺。绿色工艺是指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尽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工艺与洁清生产密不可分。绿色工艺主要还应从技术入手,尽量研究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如现在的精确成形、干式切削、准干式切削、生产废物再利用、快速原型制造等都是绿色工艺的新技术。

4.绿色处理。绿色处理是指上一个生命周期报废的产品通过有效的回收又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中。为了便于产品的绿色处理,一是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产品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如采用面向拆卸的设计方法、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二是发展绿色再制造技术,如再制造加工、过时产品的性能升级等。

二、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原则

实施绿色制造技术过程中,企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依据ISO14001 的要求事项,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确保体系有效实施;(2)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中自主地制定环境目标,进行环境保护;(3)控制或减少设备开发和制造阶段使用和排放对环境负效应大的物质,推进污染预防。在设备开发、制造和废弃过程中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降低损耗。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管理,减少污水、烟气、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三、我国机械工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途径

1.建立并遵守环境保护体系,重视绿色意识教育。我国机械工业应加快建立ISO14001环保体系,并且致力于同ISO9001质量体系一体化,便于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兼顾评价环境影响。通过建立环保体系,使企业员工能够针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伴随的环境问题进行正确识别,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有效处理,使环境控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制度化、惯性化。通过建立“善待环境”的工厂,谋求与地球环境、需求者、地域社会的共生,从而实现工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等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确理解,充分认识到绿色生产的社会责任。

2.注重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技术的核心,设计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从源头控制环境要素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机械工业在绿色设计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绿色设计的原则是选择绿色材料和绿色零部件进行设计,选择绿色工艺和设备进行加工,用节能、节水、省料等最优化设计规定产品的实现方式,对材料进行标识,优化可装配和可拆卸性设计;(2)确定绿色的设计评价指标是节能、节水认证和再商品化率;(3)产品绿色排序是一种表示产品绿色程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第三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由顾客对同行业同类产品的能耗、美感、安全、健康、警示、适用的性能、可接受的性价比、企业再商品化率、自我申明等内容进行定量评分。第三方将抽查结果结合公共环境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将排序结论向社会公告。其权威性虽往往受到质疑,但可作为顾客选购产品时的参考,因此也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满意度的一种体现,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改进的信息来源。

3.创新技术工艺,发挥环保效益。绿色制造技术应从理念落实到具体生产技术工艺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环保效益。比如在磨削加工时,采用油基磨削液会产生油气、烟雾,使生产环境恶劣,而且磨削液的后期处理成本太高,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干磨削或准干式切削方式来加工。这样不仅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有利于降低对环境污染,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四、结束语

在大力倡导环保主题的今天,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绿色制造技术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为目标的现代制造模式。我国从事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10

( 一) “浅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

“浅绿色”发展思想是指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及其指导下的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制度改革。浅绿色的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绝对保护,“浅绿色”的思想观念是 20世纪 60—70 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它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公众的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绿色行动的蓬勃展开。这一时期是传统经济逐渐从发达国家向着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随着传统经济份额在发达国家的日益减少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并两极分化,导致了总体上全球传统经济的黑色现象不断蔓延和集中。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各种环境问题本身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人类对于未来悲观情绪的体现,最终导致了反发展意识的产生,是典型的人类悲观主义。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偏重于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认为技术的发展缺陷是导致人类面临生态困境的主要原因,对于人类困境的破解,需要对旧的工业文明方式的调整或补充。“浅绿色”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

1. 机械的自然观

“浅绿色”的发展思想以人类自身的价值需求作为尺度,将环境的资源性当作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审美条件。“浅绿色”的发展思想从本质上还是认为环境是人类实现自己利益的物质基础,自然对人类的有价值性是自然存在的意义;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造成损害。“浅绿色”思想是以人类的利益标准作为尺度,自然在“浅绿色”思想看来只是人类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方面来看,“浅绿色”的思想意识只是认识到了环境的外在价值,仅仅停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水平上,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在自然观上,“浅绿色”思想受到培根、笛卡儿和牛顿等人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这种机械论自然观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内涵,其本质属于改良的机械论自然观。在机械论自然观维护者和继承者的努力下,人的主体性被解放了,自然界被作了机械论的解释,自然可以用抽象规律和数学公式加以描述,人作为主体可以与自然相分离,机械论自然观为人利用自然进而主宰自然打开了方便之门,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得到了实质性的确立。虽然1972 年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呼吁要保护环境,但是由于自然观上仍然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主体性审视,生产方式上仍然是用传统的自然观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从区域性发展为全球性,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极端的经济观

“浅绿色”思想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起来。这种观点带来了两种极端的发展理念。第一种理念坚持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经济增长决定论主张经济增长是解决人类基本经济问题和增进社会福利的先决条件的观点。其认为,近 200 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已增加了人类的福利,所有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和健康状况比两个世纪前的状况要好得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环境质量是第二位目标; 资源浪费会受供求规律制约,资源耗减,价格必增,会迫使节约使用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和寻找代用品; 环境污染是任意处理工业废弃物造成的,不能用零增长防止,而可以通过政府的各种措施来解决; 零增长论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接受,前者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后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出现了第二种浅绿色的发展理念,也就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以反增长或零增长为特征的发展理念。零增长理论主张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必须停止增长,才能使人类停止避免灾难的思潮。零增长理论对于人类未来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到 21 世纪末,支撑人类发展的矿产资源将耗竭,人类的耕地将被开垦完,绿色革命只能延缓但是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危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使环境污染日甚一日,最终必将失去生态平衡,危及人类生存。人类社会能够存续的前提就是经济的零增长,就是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要停止人类经济的发展。零增长经济学派认为,为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或在一些国家范围内有目的地停止物质资料和人口的增长,使人类社会重新回到“零增长”的道路上去。以零增长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的发展理念,唤醒了社会对于人类生态问题高度关注,但是零增长理论同样是把环境与发展单纯对立起来,并没有认识到统筹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零增长理论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然单纯地变为简单的保护对象。如果按照零增长理念来发展,最终的结果将是发达国家继续保持他们的既得利益,发展中国家则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而得不到发展,实质上会使地球的自然环境由于两极分化而遭到更大的破坏。所以对于发展的抵制使得零增长的观念既没有为发达国家所接受,也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失去了实践的基础。

3. 盲目的技术观

“浅绿色”思想认为: 人类的环境问题最终会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得到解决,一切生态问题只是人类技术目前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暂时性的问题。“浅绿色”思想坚信,生态危机中产生的所有物质技术问题都能有一种技术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经过适当调整,就能通过有效地推进技术进步,来解决各种全球问题,毫无疑问,在有充足资源的条件下,应保持经济增长,从而保证人类的幸福生活。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资本主义,将自身对于利润的裸的追逐发挥到极致,反映到技术体系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再不是置于宽泛的伦理框架之中,只要能够将生产工具的效率提高的科学技术就被奉为科技的神灵。社会对于财富积累的追求,压倒一切道德和人性的评价,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浅绿色”的思想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迁是现代环境灾难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工业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扩展,工业文明的技术所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占到全部污染物产出的 80%。“浅绿色”的发展理念对技术的谴责不遗余力,他们认为,“生态失败显而易见是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必然结果”。对技术的一味批判又将他们带入到逻辑的怪圈,迷信技术包含着不正确的成分虽然是人类陷入困境的原因,但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方法就是开发出更好的技术。赞同“浅绿色”思想的社会发展学家认为,不需要颠覆性的改变,而是呼吁零敲碎打地改造,以矫正某些具体问题。“浅绿色”思想认为,由技术造成的任何问题都可经由进一步应用技术而得到解决。却没有发现,如果采用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去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构建更大更复杂的系统来保障现有的复杂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转。#p#分页标题#e#

( 二) “浅绿色”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影响“浅绿色”思想是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之间的新的思考和构建。理念的改变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环保意识从发达国家向着世界范围扩展,环保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同时环境保护运动向着全民化、普及化的方向演进。民众的觉醒促使国家环境立法日益完善,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变过去的污染治理为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被各个国家认可,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发达国家传统经济的黑色现象减少,全球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改善。但是“浅绿色”的发展思想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极端对立起来,因此导致了环保运动进入激进甚至绿色恐怖主义的阶段,这种极端化的思想逐渐丧失了公众的支持,成为空中楼阁。“浅绿色”的发展思想虽说是绿色发展思想的起源,但是带有盲目性、极端性和空想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构建真正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理论。

“深绿色”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构

成在某种意义上,“浅绿色”思想是改良的培根的思想和工业主义的综合,目的是要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加进改造自然的思想框架之中,把生态改善的技术措施不断施用于工业体系之中,以更好地开发自然。其极端性是将增长和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增长和发展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人类如果要发展就只能放弃增长。“浅绿色”思想作为对当代生态危机和全球问题的一种总体回应,有积极意义。但其对危机的性质、原因给出了不恰当的解释,对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工业文明及其范式的评价包含着不正确的成分。由一定文明模式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治等等诸方面来解决,不能仅仅通过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来解决。因此,“浅绿色”思想导致了在实践中走向极端。随着对极端环保运动的反思和人类发展问题的探究,以发展为导向的“深绿色”的发展理念逐渐确立了起来。

( 一) “深绿色”思想的内涵

“深绿色”的发展思想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系统中的要素来考量。正是从这个整体观念出发,“深绿色”的环境观念才同以前的发展理念有着质的区别。“深绿色”思想家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途在于对发展模式的变革,如果仅仅对生存模式进行简单的改良,只能暂时解决人类的环境问题。“深绿色”的发展理念呼唤划时代的环境革命,只有通过环境革命才能改变人类的命运。“深绿色”的环境运动不是将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简单对立起来,也不是通过对原有的技术范式的延续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旧文明进行决裂,通过构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新的和谐关系,来探索人类发展的绿色走向。“深绿色”的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在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冲击,让人类知道了产业和科技革命不只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梦魇。面对地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的改变已经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生存策略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改变,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寻找到新的道路。“深绿色”的环境观念不仅思考环境问题本身,而且对于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反思,并从这一角度来寻求解决的方法。

“深绿色”的环境观念通过构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发展体系,追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双赢模式,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深绿色”的发展观念指出,环境问题的源头,在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的恶化,更是人类社会机制出现了问题,只有从机制上入手,才能真正让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束缚,促进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变革。以发展模式变革为导向的“深绿色”思想,认为传统工业化运动的弊病,在于它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特征。人类工业文明所造就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以地球资源无穷无尽因而可以大量开采为前提的,对于利润的疯狂追求刺激着生产的无节制扩大,通过消费异化将物质享受视为社会进步的判定依据因而鼓励大量消费,无视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容量,导致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由此可以看出,工业范式在发展理念、价值观、技术范式和文化核心上都是反生态的,因此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中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的核心就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模式自身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工业化运动以来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深绿色”思想的实质。“深绿色”思想要求对人类文明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实行全方位的变革。在物质层面,“深绿色”思想呼吁对现有的物质生存方式进行变革; 在技术层面,要摒弃以机械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技术范式; 在体制层面,环境保护意识要进入政治结构、法律结构和经济结构之中,使得环境保护制度化; 在文化层面,“深绿色”思想要求人类的价值观念进行绿色化转向,在对待自然、社会、子孙后代的关系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 二) “深绿色”思想的先进性

1. 辩证唯物的自然观

“深绿色”思想在自然观上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点。这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人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人虽然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从本质上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自然的规律性又限制着人类的活动范围。同时,人与自然又是相对独立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干预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范围,自然界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危及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是在动态平衡下各个要素的不断发展。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水平的提高,应当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人要通过不断地对自我行为的调控来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从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通过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从而维持自然资本存量,使其与社会需要总体平衡,实现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具有利用自然的平等机会。“深绿色”思想的环境价值观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它承认自然界有其内在的价值,自然界内在价值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作为基础。人作为活动主体应当也必须纳入自然的内在价值中,从而使其伦理更符合人性和自然的逻辑。“深绿色”的价值观建立在一种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既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承认人类在生态系统之中的“理性生态人”的地位。所谓“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p#分页标题#e#

2. 和谐统一的经济观

“深绿色”思想在经济观上,将人类的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中,人类的经济系统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发展只能在母系统发展的范围内。子系统发展需要吸收自身无法提供的要素,这种要素的提供者是母系统,子系统发展的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与母系统冲突的程度,如果这一程度在可控范围内,则会促进子系统和母系统的发展,但是如果发生持续性的冲突,则会削弱母系统提供发展要素的能力。生态的系统性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规模和运行方式,应当保持在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提供如光合作用、净化作用、气候维持、自我更新等服务的能力之下。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增长所做的调整已使我们超越可持续的规模,如果按照当前的模式继续增长下去,给人类的只能是贫穷而不会是富裕。我们应该停止规模增长,通过资源重新分配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质的改进,而非通过资源流量的增加来寻求克服贫困的途径。“深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区别经济上的“可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哲学上可以以量和质的观点来考量。“增长”指的是量的增加,是通过对物质的增加和吸收达到规模上的扩大; 而“发展”指的是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事物从一个不完美、不全面的状态转变为更好、更完美的性质状态。这两个过程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若将增长等同于发展,只是把发展作为经济上的一种现象,没有意识到发展的价值、目的、性质、内涵、整体性和系统性。联合国在“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中,对于发展的定义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社会福利、教育、道德、民主、卫生、生态等等因素,是一个广泛的、系统的呈树状扩散的过程。“深绿色”的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而不是经济的结束,通过发展可维持的、可共享的、可循环的经济模式,来同自然界达成微妙复杂的统一。“深绿色”的发展理念追求的不是单纯规模增长的经济,而是质量上的突破。“深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质量上的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物质上的扩张。物质的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永久的使命。“深绿色”的发展观念既不会支持增长也不会反对增长,只是对增长和增长目的进行区分。“深绿色”的思想在指导人类的经济增长时,会考量增长的目的,考量增长的价值观,考量增长的成本,考量增长的可持续性,考量增长是否适应于自然。“深绿色”思想认为,只有人类的绿色发展,才能够真正达到绿色的富裕,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一味反对发展只能带来贫穷,贫穷是不能够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的。

3. 革命的技术观

“深绿色”思想的技术观认为,资源和生态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的发展从而一劳永逸。因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要在地球物质系统本身的极限之下,技术只是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从系统上不能突破自然的阈值。“深绿色”的技术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地球的承载力,生态危机不仅仅是物质技术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机制出现问题的反映。应当重新构建驾驭科技发展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促进技术的绿色转向,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前进中的作用。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长,资本主义的经济转型同时也孕育着科技革命的前进,资本主义追求的人的单方面的发展、资本的增值突破了人类的技术发展的制约。经济力量和资本主义在整个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脉络中,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创新的目的、技术扩散的规模,技术不再是维系社会和生态之间关系的桥梁,技术成为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

“深绿色”思想认为,技术体系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在于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框架之中。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我们可以用低消耗、可循环、少破坏的绿色技术来应对。但是,绿色技术的形成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影响技术发展的更广泛的力量,才能真正理解技术发展的实质。社会对于技术的选择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同时受制于文化与社会制度。只有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进行变革,拓展人类的绿色视野,才能在绿色环境下营造绿色技术体系。考察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史,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推进或者制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之前的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群落的广义生命形式的重视较多,这样的价值观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冲破束缚,将效率、物质需求、资本增值的价值观同技术发展统一起来,这样的技术价值观病态地刺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因此超越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深绿色”技术观强调对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并不能求助于技术本身,相反,它需要重新构建一套视野宽广、重视生命的社会价值观。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生态可持续的技术发展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4. 生态安全的政治观

“深绿色”的政治观从环境的整体性出发,利用环境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来影响世界的政治稳定。许多生态政治学家认为,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是人类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不是核威胁,而是人类环境的日益恶化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只有生态环境的安全才是人类最终的安全。“深绿色”思想认为,生态环境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已经突破传统的军事范畴,而包括对于资源的保护。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源、森林、气候,以及构成一个国家的环境基础的所有主要成分。假如这些基础退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最终将衰退,它的社会组织会蜕变,其政治结构也将变得不稳定。生态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格局和走向,“因为太多的人口对过少的可耕地、水源和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提出了过多的要求,他们不断依赖武力去确保他们分享的资源。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在一个短缺日益增长的世界上,必定会引发未来因环境而起的暴力冲突———不论这种冲突的档次高低、地域大小或距离远近,人们是否意识到它起源于环境问题。”“深绿色”的政治观念认为,人类需要一个新秩序,这个秩序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正如诺曼•迈尔斯所言: “这个新的世界秩序必须集中考虑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拥抱所有的国家,把所有的国家作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同一个团体的一分子,而不只是世界各个部分的总和。”#p#分页标题#e#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例11

前言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能源储量是有限的,如果过度消耗,必然会带来能源紧张的状况,这样会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而如何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着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能源利用的充分认识,已将各类先进技术应用于建筑当中,及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也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代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不仅应作为建筑创作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且应成为建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并为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技术、经济、文化和艺术注入新的内涵,同时极大地拓展建筑理论探索和创作设计的领域,因而也相应地为建筑评论拓展了崭新的视野。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衡量人类一切建筑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将成为建筑评论的基本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创作原则也应成为建筑评论的重要标准;而当代建筑评论在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和创作设计原则,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论和方法,在引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创作设计实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交流经验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并把握相应的理念原则和标准,是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评论活动的关键。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作为一切建筑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而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理论、建筑创作设计、建筑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管理法规和运行体制等等都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绿色建筑”正是对“可持续发展建筑”概括而形象的称呼,其实质是“生态健康的建筑”。绿色是自然、生命和生机的象征,意味着成长和发展,绿色建筑就是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其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原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人工环境要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节约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和管理维护等一切建筑活动应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提倡经济、合理、实用、高效,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采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适用技术相结合、行政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健康卫生、无废无污的原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应采用无毒、无害、环保型绿色建材,采用耐久性的、可循环、重复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地冷等自然清洁能源;应设置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固体垃圾、废物的收集、回收和处理系统等;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保护和改善建筑环境的作用,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渴望。灵活开放,适应发展的原则。建筑的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应具有包容性,功能应具有综合性,使用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及易于发展的可扩展性,从而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具有与其物质结构的耐久性相适应的持久生命力,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其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应避免建筑物因其功能失效而大量、频繁地拆除重建,使建筑具有潜在而巨大的节能、节材、节约资金以及减少生产和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等综合效益。应把建筑及其规划设计当作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生长过程,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要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扩建和改造留有余地,提倡“弹性设计”、“预留设计”和“潜伏设计”等,优先采用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的建筑结构和设备系统;发展模块化、标准化、易于维护。生态建筑文化和美学艺术的原则。绿色建筑应以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方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和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3 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