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32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1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虽并不十分准确,但足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内涵的不断拓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被强化[1]。因此,做好护理工作,防范护理缺陷是我们每一位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而且深思的问题。

1 护理缺陷的定义[2]

明确护理缺陷的定义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前提。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差错。

1.1 护理事故

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严重质量缺陷。

1.2 护理差错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或技术原因而发生的,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或虽有不良后果但未构成事故的差错。

2 护理缺陷的原因

分析临床工作中常见护理缺陷的原因是防范护理缺陷的源泉: (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意识差;(2)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尤其是“三查七对”和床边交接班;(3)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4)履行各班职责不严格,工作中相互依靠、相互推卸;(5)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忙乱,护士工作时缺乏计划性、协调性,人员配制不科学;(6)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负面影响[3];(7)科室质控员未认真履行指控职责,监控力度不够。

3 护理缺陷的防范措施

制定并落实防范护理缺陷的措施是防范护理缺陷的根本。

3.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4]。护理部应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或专题讲座,从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岗前培训开始,把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条例》及《护理差错判定标准》,学习中联系实际存在的典型事例分析讨论,以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防患于未然,用法律武装自己,用行为规范自己,用工作让病人满意,防范护理缺陷。

3.2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是对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做出的文字规范。护理部及科室让护士熟背所有核心制度,将规章制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纳入护理理论考试的范畴,不定期检查,并与科室及个人质量考评挂钩,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真正落实。让护士牢记查对、抢救、消毒隔离、给药、交接班、分级护理等制度,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将其内容一一融入工作中,用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用实际工作体现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

3.3 提高高危人群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低年资护士、新招聘护士是护理缺陷的高发人群[5]。她们工作时间短,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对临床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判断与处理,应加强严格训练和考核,尤其是“三基三严”训练及“各种急救抢救应急技术”训练。护理部及科室共同监督检查与考核,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如:知识竞赛,操作技能竞赛,专业情景演讲,评选优秀先进等,避免单一的训练和考核模式让她们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甚至抵触情绪,科室与科室之间比,个人与个人之间比,护理部及科室给予适当奖励,增强她们的积极性,提高她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她们慎独的精神情操,让她们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希望,远离护理缺陷。

3.4 提高护理书写质量

护理文书是反映住院患者病情发展过程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写自己所做,做自己所写”这是对护理文书真实、客观、准确的反映,及时、完整是护理文书书写的基本要求。用护理文书反映护理质量,使护理质量证据化、规范化,成为防范护理缺陷的法制依据。

3.5 加大科室考核力度

科室护士长对科内的工作安排应每月有计划,每周有安排,每日有检查,选派优秀护士协助管理,科室质控员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现问题责任到人,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给予适当处罚,使当事人深知错误,记忆于心,防范护理缺陷的再次发生。

3.6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职业技能及业务综合能力

(1)根据科室内工作量,护士长可抽取每日晨会后15~20min的时间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基础知识及专科知识的学习,提问与讨论,操作示范与简单小结前一天工作或反馈前一天的工作不足,布置当日工作重点。(2)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质量考评会,病房工休座谈会,护士长可安排科内年资高的护师或主管护师组织实施,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要求内容接近于临床,实用于临床。(3)鼓励护士进修、函授、科研等,科室可给予一定奖励,增强积极性,减轻护士经济负担,使其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中更系统、更全面的开展工作[6],防范护理缺陷。

3.7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倡导人文关怀

护士长应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工作中公平、公正,组织协调科内所有护理人员间的关系,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里,随时观察了解每一名护士的心理及生理,发现异常及时关心问候并给予帮助,以防对护理工作造成影响,防范护理缺陷。

3.8 充分合理应用人力资源

护士长科学、合理排班,老中少,士师主管护师搭配,理论好的与技术好的搭配,动作慢的与动作快的搭配,性格开朗的与性格内向的搭配,使其在护理工作中大家可以互帮互助,互勉互励,互敬互学,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

4 体会

作为一名护士,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提高护理质量让每一位病人满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业务能力,只有我们用心工作,用爱付出才能完成神圣而伟大的使命,才能做好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才能防范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 刘红光,杨兆红,崔桂淑.医疗纠纷防范措施探讨. 齐鲁医学杂志,2002,(01):85-86.

2 卫生部司法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4-45.

3 赵光红,刘义兰.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2,17(9):689.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2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虽并不十分准确,但足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内涵的不断拓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被强化[1]。因此,做好护理工作,防范护理缺陷是我们每一位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而且深思的问题。

1 护理缺陷的定义[2]

明确护理缺陷的定义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前提。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差错。

1.1 护理事故

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严重质量缺陷。

1.2 护理差错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或技术原因而发生的,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或虽有不良后果但未构成事故的差错。wWw.133229.cOm

2 护理缺陷的原因

分析临床工作中常见护理缺陷的原因是防范护理缺陷的源泉: (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意识差;(2)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尤其是“三查七对”和床边交接班;(3)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4)履行各班职责不严格,工作中相互依靠、相互推卸;(5)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忙乱,护士工作时缺乏计划性、协调性,人员配制不科学;(6)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负面影响[3];(7)科室质控员未认真履行指控职责,监控力度不够。

3 护理缺陷的防范措施

制定并落实防范护理缺陷的措施是防范护理缺陷的根本。

3.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4]。护理部应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或专题讲座,从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岗前培训开始,把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条例》及《护理差错判定标准》,学习中联系实际存在的典型事例分析讨论,以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防患于未然,用法律武装自己,用行为规范自己,用工作让病人满意,防范护理缺陷。

3.2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是对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做出的文字规范。护理部及科室让护士熟背所有核心制度,将规章制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纳入护理理论考试的范畴,不定期检查,并与科室及个人质量考评挂钩,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真正落实。让护士牢记查对、抢救、消毒隔离、给药、交接班、分级护理等制度,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将其内容一一融入工作中,用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用实际工作体现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

3.3 提高高危人群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低年资护士、新招聘护士是护理缺陷的高发人群[5]。她们工作时间短,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对临床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判断与处理,应加强严格训练和考核,尤其是“三基三严”训练及“各种急救抢救应急技术”训练。护理部及科室共同监督检查与考核,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如:知识竞赛,操作技能竞赛,专业情景演讲,评选优秀先进等,避免单一的训练和考核模式让她们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甚至抵触情绪,科室与科室之间比,个人与个人之间比,护理部及科室给予适当奖励,增强她们的积极性,提高她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她们慎独的精神情操,让她们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希望,远离护理缺陷。

3.4 提高护理书写质量

护理文书是反映住院患者病情发展过程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写自己所做,做自己所写”这是对护理文书真实、客观、准确的反映,及时、完整是护理文书书写的基本要求。用护理文书反映护理质量,使护理质量证据化、规范化,成为防范护理缺陷的法制依据。

3.5 加大科室考核力度

科室护士长对科内的工作安排应每月有计划,每周有安排,每日有检查,选派优秀护士协助管理,科室质控员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现问题责任到人,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给予适当处罚,使当事人深知错误,记忆于心,防范护理缺陷的再次发生。

3.6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职业技能及业务综合能力

(1)根据科室内工作量,护士长可抽取每日晨会后15~20min的时间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基础知识及专科知识的学习,提问与讨论,操作示范与简单小结前一天工作或反馈前一天的工作不足,布置当日工作重点。(2)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质量考评会,病房工休座谈会,护士长可安排科内年资高的护师或主管护师组织实施,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要求内容接近于临床,实用于临床。(3)鼓励护士进修、函授、科研等,科室可给予一定奖励,增强积极性,减轻护士经济负担,使其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中更系统、更全面的开展工作[6],防范护理缺陷。

3.7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倡导人文关怀

护士长应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工作中公平、公正,组织协调科内所有护理人员间的关系,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里,随时观察了解每一名护士的心理及生理,发现异常及时关心问候并给予帮助,以防对护理工作造成影响,防范护理缺陷。

3.8 充分合理应用人力资源

护士长科学、合理排班,老中少,士师主管护师搭配,理论好的与技术好的搭配,动作慢的与动作快的搭配,性格开朗的与性格内向的搭配,使其在护理工作中大家可以互帮互助,互勉互励,互敬互学,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

4 体会

作为一名护士,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提高护理质量让每一位病人满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业务能力,只有我们用心工作,用爱付出才能完成神圣而伟大的使命,才能做好护理工作,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才能防范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 刘红光,杨兆红,崔桂淑.医疗纠纷防范措施探讨. 齐鲁医学杂志,2002,(01):85-86.

2 卫生部司法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4-45.

3 赵光红,刘义兰.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2,17(9):689.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3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新疆某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包括29个接触化疗药物的科室499人,年龄29岁±0.45岁;其中本科96人,大专301人,中专102人;主管护师36人,护师75人,护士388人;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能力将护士分为N1~N4级,其中N1级296人,N2级145人,N3级55人,N4级3人。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乌鲁木齐地区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科室工作年限1年以上。排除标准:护士长及长期不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哺乳期、孕产期的护士。

1.3内容与方法

研究工具:研究使用的调查量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况调查表》是参考美国OS-HA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防护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护理、统计专家咨询意见编制而成。经预调查测定Cronbach’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81,CVI为0.817。调查问卷内容:内容为病区提供的防护设备、病区防护制度、科室对化疗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3月—2014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与各调查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在得到其支持后,应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况调查表》,由各科室护士长监督,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回答时间20min,护士长负责回收问卷并进行核实,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为96%。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防护用具提供情况

根据医院防护设施设备情况发现医院无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但在接触化疗药物的科室均建立了单室配置化疗药物,据管理者表示该院正在筹划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并且防护设施齐全,均配备了生物安全柜、一次性防护垫、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聚氯乙烯手套、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口罩、护目镜等物品,防护用具提供较齐全。

2.2不同能级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状况

全院护士实行能级管理,根据职称和工作年限将护士分为N1-N4级,根据各能级护士防护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能级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能力越强。

2.3不同职称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状况

根据护士不同职称将调查对象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调查对象中无高级职称,按照不同职称人员防护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称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越好。

3讨论

3.1防护设施设备提供较齐全

肿瘤专科医院的护士是接触化疗药物最频繁的人群,而大量文献报告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身心均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造成脱发、白细胞降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症状出现。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危害在一定环境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如果拥有良好的防护环境、充足的防护设备、健全的防护体制、严格的管理制度、较强的防护意识,并且做好防护措施,这一系列对健康的影响都会降低到最小。因此,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为护士提供齐全的设备,做好防护措施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文献都显示,使用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之后护理人员的白细胞下降率、肝脏转氨酶升高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可以有效地降低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危害,因此,在提供健全的防护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应重点放在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上,为护士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3.2不同能级护士化疗职业防护差异显著

按照卫计委发放的优质护理标准文件,护士必须实行岗位管理,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能力,结合医院护士的实际情况,将护士分为N1级~N4级别,每一级别均有不同的晋级标准,达到晋级标准时才可晋升。根据表1数据显示职称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能力越强,原因可能是能级越高的护士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在该岗位的工作能力也相对较强,她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均高于能级较低的护士,工作经验丰富,对化疗职业防护的危害认识的程度也会越高。

3.3不同职称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有差异

不同职称护士对化疗药物认识情况也有显著差异,三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职称越高,防护能力越强,原因可能是高职称护士工作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王卫康等研究显示,比起高年资、职称的护士来说,低年资、低职称护士在化疗防护方面自我保护意识更淡漠,防护措施更难于付诸于实践,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似。

4对策

4.1规范管理,提供健全的化疗职业防护用具化疗

药物的配置应建立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由专人进行配置,并防护到位。但我国多数医院未建立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造成化疗药物配置同普通药物配置。提供健全的防护设施设备是做好化疗职业防护的前提,医院应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管理体系,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

4.2加大检查力度,提升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及防护水平

医院虽然提供各类防护设施设备,但是护理人员的执行力还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医院应通过各种培训、检查方式,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将化疗职业防护内容加入到新招护士岗前培训中、日常培训及考核中,实行化疗职业防护的准入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化疗职业防护意识。通过加大检查力度来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将化疗的职业防护列入到各级质控工作中去,督促护士使用化疗药物时严格按照职业防护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3-0123-02

急诊科的患者往往年龄跨度大,病情、伤情错综复杂,病情危重且变化快,急救药品多、各项操作技术也众多、各项仪器应用也比较频繁,故此科室为风险比较高的科室,其有很多的危险因素易于发生。给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应要严格注意安全,其也是评判护理质量的有效标准,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此项安全指标是所有护理工作者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整个医院都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建设,让护理人员随时随刻都重视安全,这是医院管理层应重视的项目[1,2]。为保障患者的各项安全,2008年1月起笔者所在医院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建设,并把其实施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建立安全文化实施措施

1.1 确保实施的护理项目,责任到人。①给予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有此意识,护理部开展“患者至上,真诚关爱”的价值观教育,让其把此意识落实到工作中,时刻想着安全意识。科室通过加强日常性教育,护士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患者的安全意识,把此项意识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注重患者的安全性,整个科室都注重此方面工作,互相监督,互相促进。②对科室内的所有人员都给予强化,并让其在工作中关注此项服务,安全作为工作中的重心[3]。并举办活动以加强每个人的意识,活动过程的每个人员及每个环节,护士长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经常提醒各位护理人员要对自己职责重视,进行各项操作都应按照规范来进行,并要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职业修养,把对患者进行安全服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项目来执行。各项护理工作都应进行规范记录,并把其坚持下来,以把其作为发生纠纷时的法律证据,有效地保护自身[4]。③对主要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让其注重此项意识,把其作为所有人员的模范,让其起到带头作用。如:新上岗的人员、工作责任心差、理论水平差、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差等薄弱环节。护士长针对每个护士的特点制订详细的分层次培训计划,加强其安全教育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患者安全目标措施,进行专科技术操作训练如徒手心肺复苏、心电监护、洗胃等。每周组织理论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每月进行死亡疑难病历讨论及护理业务教学查房一次,讨论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过程中存在不足,分析原因引起重视并进行整改,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1.2 预防为主,及早识别护理方面的风险。建立专业的质量监控小组,让小组人员对每个人都进行监督工作,并定期进行汇报,小组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帮助发生护理差错的人员找出发生的原因,以便避免再次发生[5]。护士长每天进行日检,查找安全隐患及工作缺陷,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每周末质量小组对全科水、电、消防、管道、仪器设备、药品等进行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如在工作出现问题要立即进行会议进行讨论,找出原因,并把责任下放到个人,及时改正不合理的措施。把预防工作作为重点,从而防患于未然。

1.3 让所有护理人员都要进行互相协作,互相进行监督工作,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情况。在工作要集中注意力,但如果时间太长的话会致使人会有劳累,这样就会出现护理差错,致使事故发生。故应建议护理人员进行互相协作,相互进行监督,在工作中时刻提醒,并严格进行规范操作,相互间多互相查看,避免出现差错[6]。

1.4 加强对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并制定出相应的规范进行防范。护士这一职业有特殊性,其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知识,在给予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应保障其的安全,这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所以在工作中应避免风险,并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来进行预防,这是预防出现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在制定规范时应考虑到科室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规范应细致入微,并进行落实执行。比如针对科室的环境方面的安全事宜应制定如下的方案:防止地面过滑,并有小心滑倒警示标识。轮椅、平车处完好备用状态;氧气悬挂空或满标识。仪器设备安全的控制措施:要求每个仪器上有定期检测保养消毒登记。笔者所在医院还特别定制了一些进行警示的标识:小心滑倒、小心坠床、小心烫伤、静脉注射注意事项等。

1.5 加强风险评价监察,设立征求意见制度。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的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了解护士对安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检查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是否落实。

2.结果

2.1 增强了护士的护理安全和服务意识。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活动的首要价值取向,使科室形成愉快的工作环境,浓厚的安全氛围。护士从内心树立了安全护理的思想,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一切从患者的安全出发,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培养护士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2.2 提高了护理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7]。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全科护士整体素质。通过查找安全隐患,识别主要风险,制订可行的预防措施。

2.3 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差错事故发生。通过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加强了护士工作责任心,使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我科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安全得到保障。3年来住院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大96%以上。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的发生率降低0.3%。

3.体会

患者的安全文化方面的建设是医院应重视的一种文化,把安全意识放在工作的首位。护理安全观念是指在从事护理活动中人们所持的安全观念[8]。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急诊护理管理中,使护士明确护理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倡导护士团结协作,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建青.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思考.护理研究,2007,21(1A):67-68.

[2] 黄祖瑚.医疗安全与患者安全文化.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4):1-3.

[3]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4] 谭琳玲,李亚洁,李洪亮,等.构建医院安全化 保障患者安全.护理研究,2006,20(4A):856-857.

[5] 杨青,邓懿文,韦凤媛.谈谈零度宽容与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2,22(6):41-42.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5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59-02门诊输液室是患者进行门诊输液的首要场所,门诊输液室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和患者数量多的特点。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在频繁地整理医疗垃圾、拔针、打针和加药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带有传染病菌的医疗器械和患者,所造成的安瓿割伤接触患者血液带来的血源性传染更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为了进一步改善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掌握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院对门诊输液室护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和实验。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门诊输液室的80名护士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护士年龄范围在20岁至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4.5±0.5)岁;护士工龄在5个月至30年不等,平均工龄为(14.5±0.5)年。其中,实习护士40名,占50%;护士6名,占7.5%;护师10名,占12.5%;主管护师22名,占27.5%;副主任护师2名,占2.5%。护士文化程度为中专39名,占48.75%;大学专科24名,占30%;本科学历17名,占21.25%。

1.2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表经临床医学护理专家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设计而成,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护士的基本自然情况,如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年龄和性别等;第二部分为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接触发生的处理情况、类型、原因和是否进行报告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对护士自身职业防护意识水平的调查。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负责在门诊输液室进行发放,同时向被调查护士讲解问卷每个条目的实际意义和具体的填写方法等,由护士进行自行填写,其中,实习和进修护士在离科前填写,本科护士则在年底时进行填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的有效率为100%。另一方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整理和收集的护士自行填写的职业接触记录文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经过分类整理,从中筛查出相关内容。2.结果

2.1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门诊输液室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针刺伤、安瓿割伤和接触患者血液等,其中,针刺伤18例,占22.5%,安瓿割伤63例,占78.75%,接触患者血液75例,占93.75%。80名护士实验期间血源性传染病的平均发病率为6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n/%]

危险因素护士人数发生例数发生率发生次数构成比针刺伤801822.5%363.7%安瓿割伤806378.75%40141.4%接触患者血液807593.75%53154.9%合计968100%2.2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环节。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门诊输液室护士血源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整理物品、配药过程、回套针帽、更换头皮针以及按压棉签和拔针的过程中,其中,发生率最高的环节为按压棉签和拔针过程,占46.83%,具体数据,(见表2)。

表2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环节分析[n/%]

危险因素整理物品配药过程回套针帽更换头皮针按压棉签和拔针合计针刺伤5(14.7%)-6(17.6%)13(38.2%)10(29.5%)34(3.6%)安瓿割伤98(25.2%)271(69.7%)-20(5.1%)-389(41%)接触患者血液36(6.9%)--46(8.7%)444(84.4%)526(55.4%)合计139(14.6%)271(28.6%)6(0.6%)79(9.37%)(46.83%)949(100%)3.讨论

职业防护是降低门诊输液室护士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率的基础,职业防护意识越高,防护措施越完善,护理过程的安全性也就越高。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门诊输液室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够及时上报,但安瓿割伤和血液污染的上报率却较低,这不仅充分暴露了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的问题,更是职业接触伤害问题发生的首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接触伤害的发生率还与护士的职业经验存在直接的联系,护士职称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职业接触伤害的发生几率也就越低,其所采取的主动防护行为也就越为规范和有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关于职业防护知识的教学较为匮乏,导致实习护士普遍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防护意识较差,所以,医院和相关的护士教学单位应该加强护理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完善的职业防护技术,如举办职业防护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等,从而提高门诊输液室护士的整体职业防护能力和意识。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合理有效地配置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和知识培训,能够显著降低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几率,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郑恒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09,05(11):159-160.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6-02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7

针刺伤是每个门诊护士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据统计我国约80%[1]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虽然继发各种疾病的并不多见,但是给护士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目前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艾滋病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乙肝的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每十个患者中就很可能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HBV、HCV和HIV的感染已经成为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2010年1月1日以前,我科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自2010年1月1日开始,我科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针刺伤的发生明显减少。我们的做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作为观察期间,统计2年半时间内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人次。与此前2年半时间内(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护士针刺伤发生人次相比较。

1.2 方法

1.2.1 原因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执行操作缺乏规范。违反操作程序,工作粗心、技术不合格以及不良工作习惯所致;抽血时不戴乳胶手套,使用锐器后不及时收集到利器收集盒内等等,造成自己及他人受伤;采血针放置不当,处理使用注射器时,仓促地回套针帽更易发生针刺伤感染。

1.2.2 操作不熟练特别是新护士或见习护士,患者多时就会手忙脚乱,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自然要高。

2 改进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措施,成立科室内的安全管理小组。每个班次都有1名安全管理小组的成员,负责护理安全。

2.1 从思想上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2] 经常组织科内学习,有资质的老护士或相关科室大夫讲解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性及防护知识,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患于未然,将防护知识与技术操作一并纳入考核内容,用行政手段帮助护士建立并形成稳定标准的职业行为。

2.2 从技术上 提高操作水平,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做到平时工作、领导检查、操作比赛一样,从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

2.3 从护患关系上 协调好护患关系,对不同的患者要分别对待,目前按无菌操作规程静脉点滴患者统一在处置台注射,而对于年老体弱、晕针晕血等特殊患者应先安置好后再注射,避免患者因身体、情绪等原因不合作导致护士被针刺伤。

2.4 科学调整工作安排 由护士长带领两个副主任护师,每个副主任护师分管三个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级责任制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高低(职称)组合,新老搭配科学管理。

2.5 人性化的管理[3] 护理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是女性,近两年偶有男护生毕业,自古以来三个女人一台戏,对于我们十四个女人每天工作在一起,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摩擦,护士长既是领导又是家长,尽可能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每周三三点后开一次座谈会各抒己见,把不愉快消灭在萌芽中,让每名护士每天身心愉快的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2.6 一次性针头的管理, 处置后针头要放在利器盒内,利器盒装满3/4时要及时更换,以免被意外刺伤,特别是采静脉血的针头尤为注意。各种针头一旦打开后,绝不回套,及时弃于医用垃圾桶内,避免误伤自己及他人。

2.7 防止血液污染。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手有外伤的护士,操作时衣帽整齐,带口罩,戴手套。操作尽量一次成功,如需再次穿刺时,在充分压迫止血后用碘伏溶液将穿刺处血迹擦拭干净,避免再次穿刺时接触残留的血迹。

2.8 针刺伤后的处置 护士一旦被针刺伤,禁止进行局部压迫止血,挤出伤口处血液,最好在伤口上近心端处扎紧,这样更有利于挤出血液,然后用流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伤口尽量处于开放状态,如果被乙肝、艾滋病、梅毒等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应在24 h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2.9 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养成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3 结果

通过我们全科人员的努力,自2010年1月1日起至今我科护士意外针刺伤只有10人次,比2007年至2009年两年间减少了15例,通过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增强了自信心和对自己、单位、家庭的责任感,这种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4 讨论

针刺伤本身并不会给皮肤及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感染各种血源性传染病的后果是最危险的,目前这些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感染就意味着生活、工作、家庭等的改变,甚至危及生命。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弥补护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欠缺,为护士创造良好地工作环境和氛围,减轻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将针刺伤这样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 考 文 献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8

随机将我院40名护士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名,均为女性。A组护士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34.2±2.3)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名,大专12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0名。B组护士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34.0±2.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名,大专13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9名。两组护士在文化程度、职称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护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教育、职业安全知识学习等,一般是通过晨会形式开展。B组护士在A组的基础上行职业安全健康与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艾滋病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及专业知识考核,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性质、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态度(对患者、对职业、对相关行为)等内容,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护士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知晓护士侧重艾滋病深层知识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对部分了解护士则给予艾滋病防护等知识教育;对不了解的护士,则行理论和实践结合、一对一指导等干预。②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职业安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综合学习,让护士认识到艾滋病防护的重要性,进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操作、消毒管理等制度,避免感染艾滋病。同时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及时上报,对症处理。两组护士教育均维持半年。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态度等情况,均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掌握越好、态度越好。②记录两组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变化,包括严格按照规章操作、治疗盘合理应用、防护用品正确利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等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B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士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后治疗盘合理应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护士干预后严格按照规章操作、防护用品正确利用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R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4-01

我院为传染病医院,同其他医院相比,具有其特殊性。笔者在实习带教中针对影响实习护士实习质量的各种因素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出传染病医院实习护士的岗前教育、带教特点并有针对性进行岗前教育、带教,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2011年4月医院实习的护士中随机抽取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7-22岁,其中大专生59人,中专生41人,均为正规学校的实习生。通过问卷和个别谈话方式,对实习护士进行自评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实习护士自评影响传染病医院实习质量的因素。

2 影响传染病医院实习护士实习质量因素分析

2.1 实习护士心理因素

2.1.1 恐惧害怕心理 恐惧心理及专业知识缺乏是传染科实习护士的两大特点,担心自身健康受到威胁的心理占据80%以上,加之对传染病知识的缺乏占据69%,更加重实习护士们恐惧心理。实习护士担心被传染,工作积极主动性降低,如不愿为乙肝、艾滋病患者抽血等使实习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1.2 无所畏心理 40%的实习护对传染病的严重性认识不够,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不能正确处理用过的锐器、不会穿脱隔离衣、戴无菌手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发生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

2.1.3 敏感型心理 对传染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如:进入呼吸道隔离病房就觉得胸闷气短,接触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就认为会被传染,9%的实习护士过于敏感、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2.2 环境陌生 传染病医院特殊的隔离环镜,使实习护士感到陌生,不知该如何下手工作,42%的实习护士进入临床后课堂上的理论不能充分运用,和实际脱节导致实习质量不高。

2.3 实习工作效率低 35%的实习护士在工作中,不能对传染病医院的工作性质充分认识,缺乏统筹安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造成往返、重复动作过多,体力消耗过大。

2.4 心理护理质量欠缺 25%的实习护士对患者心理没有充分掌握。受传统观念和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容易导致语言、动作不被患者接受。

2.5 卫生宣教工作不够彻底 28%的实习护士没有认识到卫生宣教、预防保健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意识不强。

2.6 带教老师的因素 带教老师的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的不同,对实习带教产生不同的影响。23%的实习护士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不能因势利导激发实习护士实习积极性。

3 实习护士在传染病医院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

3.1 自我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在实习护士中普遍存在,如接触病人或污物后不洗手,被针或利器刺伤后不能正确处理伤口等。对传染病医院一些无形伤害、慢性伤害缺乏认识、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毛秀英等调查显示,国内26所护士学校、学院均未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

3.2 容易发生意外损伤 实习护士实习后都存在不同程度胆怯、紧张、恐惧心理,加之防护意识缺乏,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4 实习护士在传染病医院实习面临职业危害

4.1 锐器刺伤 注射器针头回套时刺伤最为常见,锐器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的主要传播途径。

4.2 生物性危害 实习护士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多。

4.3 化学性危害 空气污染、化学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人胸闷、气喘。实习护士对化学性危害的认识尤为缺乏。

5 传染病医院实习护士岗前教育特点

5.1 掌握学员心理,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心理素质

5.1.1 解放思想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实习护士进行有关伦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对一切患者都应一视同仁。

5.1.2 做好实习护士健康教育 指导实习护士工作,使其明白科学的防护能有效的防止自己得病的几率。指导实习护士尊重科学,懂得合理的饮食和科学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强化其心理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工作。

5.2 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实习护士岗前教育中强化传染病及其护理的有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如消毒隔离原则、消毒隔离措施;各种传染病预防及保健知识;穿脱隔离衣的方法、戴无菌手套的方法等。强化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后再投入临床,使理论和实际很快结合,有利于实习效果的提高。

5.3 掌握传染病护理的逻辑性 传染病医院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工作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因此,指导实习护士工作时要具有逻辑思维,要对自己的工作统筹安排,使工作有条不紊,做到紧凑、合理、科学。

5.4 严格要求实习护士 在工作中突出“严”字,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要使实习护士认识到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对传染病医院护士来说尤为重要。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严谨求实、认真、一丝不苟。在每项操作中,都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方法、严肃的工作态度。

5.5 帮助实习护士掌握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传染病患者思想负担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强化实习护士健康教育意识,指导实习护士掌握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建立一种平等、友爱的新型护患关系,在进行治疗护理时使自己的言行亲切自然,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环境。增强患者配合治疗护理、自我保健的自觉性、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6 实习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实施方法

6.1 带教老师的职业防护培训 传染病医院全体带教老师必须经过规范的职业防护培训。每周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课,对实习生实行一对一带教。

6.2 实习护士的职业防护管理 实习护士进入科室前,接受职业防护培训,有老师演示。课程内容:锐器刺伤的常见原因及防护;常见6步洗手法及卫生要求;传染病医院常见危险要素的防护;锐器损伤后能正确处理。防护教育贯穿实习的整个过程,进入科室第一天要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性的培训。实习护士实习结束填写反馈表,反馈表中有专项针对专业防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6.3 师生互动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 带教老师相对固定,制定带教计划,按计划进度完成各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内容。适时增加实习护士操作机会,加强实习护士操作时的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由于带教老师相对固定,师生间信任、了解程度也相应提高。实习护士的培训计划能系统、持续完成。

6.4 培养实习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在实习护士实习期间要及时发现并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其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习,能防止因紧张慌乱而导致的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带教老师应多给其实习护士提供动手操作机会,使其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操作成功。师生互相交流,带教老师听取实习护士的反馈意见,合理的积极采纳,不合理的给予分析、解释。

6.5 做好损伤后处理 许多实习护士受到职业损伤后,尤其是各种锐器操作损伤后常自行处理,且处理不正确,不报告老师。由于害怕感染各种传染病,伤者常存在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医院自行设计制定了职业损伤后处理流程图,损伤后带教老师应及时帮助实习护士正确处理伤口,并做好损伤后登记和后期的疾病检查。

7 结论 注重岗前培训,运用灵活的带教方式使其实习护士掌握传染病防护知识,提高实习护士应对能力。加强实习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是使实习护士在实习过程中避免遭受各种不必要的危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10

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风险予以发现、评估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1]。护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2]。心内科存在老年患者多、病情重且病情反复、猝死率高等特点,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护理操作、危重患者护理、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为了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安全,就必须将护理工作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加强评估,制订并落实各种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1 护理风险评估

1.1 患者因素 患者对医疗行为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理解或谅解一些难免发生的技术性失误,心内科绝大部分为老年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易发生并发症以及意外事件,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纠纷;另外老年患者很难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

1.2 护士因素 由于心内科工作压力,人员流动快,护理人员缺编严重,倒班勤,科室以年轻护士为主。而年轻护士工作经验欠缺,放防范意识薄弱。在护理工作中不注意语言交流,解释工作不耐心,言语生硬,回答患者的提问简单,缺乏技巧。好多护理纠纷是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不扎实。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若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对病情变化无预见性,防范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或加重病情。有个别护士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3]。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进行全员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组织全科护士反复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医务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熟悉工作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让每个护士通过参加学习,从中吸取教训,强化意识。每周六晨会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讲评。每月开展护理缺陷讨论分析会议,鼓励护士积极提出提出心内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规定。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专科护理培训制度, 分层次对每一位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和达标考核。

2.2 制订护理风险预案,完善工作流程,完善各项护理制度 结合护理部下发的文件,组织落实质量安全制度,根据心内科特点制定患者突发猝死应急预案、跌倒坠床应急预案、停电断氧应急预案等。组织认真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晨间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2.3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患者满意度(1)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的服务理念,认真落实医院“六好一满意”( 服务好、医德好、质量好、医风好、行风好、环境好的医疗队伍,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宗旨,及时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2) 建立护理风险预告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患者满意度。

2.4 合理人力资源配置 排班新老搭配,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护理安全。

3 总结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士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积极采取对策。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护理服务 。

护士防护意识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多,病情重、变化快,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特点,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认真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风险因素分析

1.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仓促,“三查七对”不仔细,医嘱查对不认真;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夜班值班时无菌操作不戴口罩等,是导致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较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工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不够

心内科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自然无法为病人提供必需的护理。此外,护士对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欠熟练,以及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会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3.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法律意识欠缺

护士不能与病人及家属达成有效沟通,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告知质量不高,是导致护理纠纷或投诉的主要原因。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4.心内科病人特有的高风险性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一些诊疗措施如溶栓等也存在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病人不能适应患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卧床大小便、活动限制等,加之大多数病人年老体衰,伴有浮肿,发生压疮、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高。

5.环境因素

由于地面湿滑、噪音大、病房加床多等环境管理不善引发风险。

二、防范对策

1.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护士应急能力

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培训计划,尤其是对新分配来的护士,根据科室特点,制订岗前培训计划,逐项培训、考核;通过晨会提问、业务讲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形式学习护理新知识、新进展。进行护理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讨论,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矛盾和纠纷。护士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尤其在实施溶栓、有创诊疗操作等高风险操作时,以适当的方式和语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措施,既要让他们全面了解治疗的目的、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意外,又不能让病人过分担忧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护士要充分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病人,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4.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 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分析,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要求护士必须从法律高度严肃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记录要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医护记录矛盾。护士长每天检查各项护理记录,禁止随意涂改,同笔迹抄写。

5.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