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泥塑艺术论文

泥塑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5:23

泥塑艺术论文

泥塑艺术论文例1

二、结缘,泥人的世界

趁着张泥人在忙,四下打量他的小店。来自各地的明信片贴满了整整一堵墙,每一封都是一份期盼和祝福。物品架上摆满了活灵活现的小泥人,每一个都是难以割舍的喜爱。照片墙上挂满了进门塑像的客人与张泥人的合影,每一张都是一个会心的故事。张泥人的父亲也是当地泥塑手工艺人。从小受到熏陶,张泥人对泥人自然会有独特的情感。泥人伴随他长大,活在他心里。听他说,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喜欢玩泥巴,再长大一点后,男孩的天性,特别喜欢玩具,可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懂事的他也不开口跟父母要,泥巴到处都有,是老天爷的馈赠,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可以自己捏泥汽车、捏泥娃娃、捏小动物玩耍,泥人陪伴着他,把贫乏的童年变得生动而有趣。上学后,假期跟父亲外出打工,算是正式进入泥人的世界。停留在记忆里的,是对泥人最初的悸动。多年前,在古庙宇里修缮打工时,看到庙里师傅在修复泥塑,他站在边上一看就是一天,后来,师傅们开始注意这个有灵气又很喜欢泥塑的他,便让他帮着传递东西,和泥挑水,渐渐地帮他们做一些细活。回家偷偷练习,手指轻触泥土,把泥土变成可人的模样。泥土的芳香,安静的房间,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他精神世界因为泥人而多彩起来。泥人和他一起成长,成为他生命里最难割舍的东西。对他来说,每一个泥人都是自己过往的记忆,不只是技艺,更是情谊。

三、追逐,梦想的高度

泥塑艺术论文例2

二、民间泥塑艺术的魅力

泥塑最先起源于民间,民间艺人在泥塑的制作初期只是为了单纯的自娱自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泥塑艺术逐渐登上了民间艺术的舞台,并且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那么泥塑艺术到底是以什么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呢?从泥塑的制作来说,制作泥塑所需要的原材料为泥土,制作简单方便,不需要任何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制作。人们在空闲时可以把捏制泥塑作为一种娱乐,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制作一些奇形怪状的艺术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乐趣。从泥塑的选材来说,泥塑在进入人们视野最多的时候,是在民间活动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民间艺人通过一些美好的神话传说,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双手,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和场景。例如河南淮阳泥塑中的“泥泥狗”,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在民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民间艺人会在庙会期间制作一些古拙神奇的泥塑艺术品。这些泥塑艺术品,就是泥塑艺人们通过神话传说,凭借自己本能的直觉制作的,这些泥塑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民间百姓认为这些泥塑艺术品是辟邪、纳吉祈福的吉祥物,所以深得民间百姓的喜欢。从泥塑的色彩来说,泥塑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颜色添加的,在19世纪中叶,天津艺人张明山给原始的泥塑艺术品上添加了颜色,创造了彩绘泥塑艺术品。他在传统的泥塑上装饰了色彩,使得制作出来的泥塑更加栩栩如生,制作出来的人物与动物神形兼备。民间百姓所制作的彩色泥塑艺术品,在颜色上使用一些对比强烈、色彩浓重的原色。例如大红、黄、绿、紫色等,这些颜彩鲜明、喜庆、热烈。给人们一种明快、爽朗的感觉,可以感受到民间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间百姓的纯真朴实。

三、泥塑的价值

泥塑艺术之所以能从几千年前诞生,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流传至今,不仅是由于民间艺人对泥塑的不断推进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泥塑艺术在日益变化的同时,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岁时节令、人生礼节以及宗教祭祀的活动中,泥塑艺术品都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泥塑艺术已经有了其自身的价值,而且泥塑艺术的这些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一)泥塑的实用价值

从最早的泥塑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泥塑是以玩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而且泥塑艺术的发展一直以玩具为主,在一些民间活动和宗教祭祀活动中,民间艺人都会制作小型的泥塑玩具。不仅是民间的普通百姓会在这个时候买这些泥塑玩具取乐,就连一些达官贵人也会买这些泥塑玩具供奉玩耍。泥塑不仅是作为玩具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泥塑在汉代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并且发挥着它的作用。例如在汉代时期,人们认为人有亡灵,和现实社会的人一样需要物质生活。这就需要大量的陪葬品,所以人们就用泥塑的艺术手法制作了许多陶俑、陶马车、陶船等泥塑艺术品,人们就把这些泥塑艺术品作为陪葬品。

(二)泥塑的艺术价值

原始的泥塑艺术品大都出自普通的劳动者之手,这些原生态的泥塑艺术品有着朴素的造型。在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民间的泥塑艺人没有渊博的知识,他们制作出来的泥塑艺术品中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这些民间泥塑艺术都有着粗犷、清新、简洁的造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民间泥塑艺人制作出来的泥塑艺术品都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通过这些泥塑艺术品可以感受到民间普通老百姓吃苦耐劳、朴素纯真的生活,直接反映出民间百姓的聪明与智慧。

泥塑艺术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01-2

中国的传统艺术,植根于中国民族的文化深厚的土壤中,随着数千万年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艺术系统。

一、“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整体呈现

(一)“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民间艺术,传播、发展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泥人张”把传统手工捏泥人的工艺提高到了具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水平,并用运用不同的颜色装饰,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化。天津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泥人张”是泥人张彩塑的简称,他制作的小型观赏性彩塑泥人,雅俗共赏,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取材之广泛,塑造人物之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其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在我国民间艺术的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泥人张彩塑的特征

天津“泥人张”色彩鲜艳的现代艺术品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开发流派,扎根于传统艺术土壤中,然后通过大胆创新,成为时下天津民间艺林一绝。其作品是塑与绘的结合。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呈现在人们的生活面前是真实的和强大的,其目的主要是满足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精神的审美需求,是一种高雅化了的民间艺术。

“泥人张”丰富多彩的创作范围广泛的主题是反映民俗风情,来自民间故事、戏剧,或直接根据《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塑造人物形象。这项工作不仅是形状的塑造,更是以形写神,以鲜活的形象来打动人。

二、泥人张彩塑艺术现代昭示

(一)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面临的问题

“遗产”大多都是濒临消亡或灭亡的一种物质,而“文化”却是活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地传承下去的。 由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速,西方的各种文化已逐渐成为强势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扩大渗透,加速了传统民俗文化和发展的土壤逐渐的减弱和消失,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自然遗产的衰老和死亡,缺乏适当的接班人,导致出现了后继无人、力不从心的状态。

(二) “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体现民族文化的财富,今天,由于经济的驱使,泥塑非文化遗产的继承具有相当片面性,一些容易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技术工艺得到良好的重视,而一些风俗文化正被冷落,传统的中国民族艺术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正在消失。以“泥人张”彩塑艺术为代表,很多的传统民间艺术正趋向于地区性的旅游商品化。现在“泥人张”彩塑艺术却作为天津地区的特色艺术品而一度成为商品,其生产和销售成为天津产业中很重要的旅游纪念性的经营实体而存在,为了满足数量巨大但购买力小的旅游者们,其存在的形式已远远脱离了泥人张彩塑艺术在其发展的初期和盛期都是以精神性商品存在的艺术形态,传统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假的泥人张彩塑逐渐取代了真正的“泥人张”彩塑,进而成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代名词。“泥人张”的旅游商品化,因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产品而转化成经济利益,“泥人张”彩塑艺术已失去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品味,导致艺术市场的混乱。如果不及时纠正,而继续存在这种错误的行为,天津将失去“泥人张”这个国家的宝藏。

三 、当代民间美术的历史命运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经历了一个古朴纯净、飘逸理想等阶段的发展,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作品中的整体风貌就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的反映。作品是具有时代的限定性的,通过作品,我们能够窥探到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如今,全球信息化,迎来了一个融合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这需要中国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意识得到加强。而现在已被引入到中国的西方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娱乐,他们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生活、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正在碰撞中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自然的发展。

中国的民间美术浩如烟海,在21世纪的发展已经看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原有的研究成果已经无法适应艺术发展需要了,同时也影响人们对民间艺术的认识,现在能正确理解并真正从事研究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的研究人才越来越少,同时,专业人才缺乏是中国当代民间艺术混乱的原因之一,只有在正确、客观,详细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民间艺术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保护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黄永健.艺术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董力力.奥罗斯科壁画的民族本土艺术风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泥塑艺术论文例4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热衷于发现大自然中的奇妙。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用泥土雕出了童年的节奏和朝气。

《未来城市》、《我的梦想》、《打手机的老农》、《师生情》。伴着他们的一件件作品呈现在眼前,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民族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这就是重庆市江北区望江小学,一所以泥塑艺术为办学特色的新型基础教育基地。事实上,不管是“星光泥塑作坊”,还是“泥塑作品艺术长廊”,幸福的孩童们在他们最初的求学路上,就已经得到了艺术给予他们的馈赠,也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追求艺术的梦想。

在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脚下,坐落着一所以“泥塑特色”享誉山城的学校――望江小学。它创办于1954年,前身是望江厂子弟小学。作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良,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小学,近年来,望江小学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改革,以泥塑特色为亮点,走出一条日臻成熟的、旨在张扬个性、展现艺术氛围的发展之路。

彰显个性创建“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首先要求学校在整体办学水平上优中更优,同时更要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和亮点工作。而泥塑就是望江小学的特色之一。

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校,望江小学沿袭半个世纪历史文脉,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自2001年开始,学校就把泥塑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并申报了“开展小学泥塑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题,力图通过泥塑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开拓的创新精神和亲近自然、耐心细致的精神品质。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和副校长为正副组长,美、语、数科主任为主研人的泥塑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论证报告和实施计划,并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设置了诸如“泥塑教学对小学生智能发展的影响研究”、“小学各学科与泥塑相结合方式、结合点、及表现方式研究”、“泥塑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泥塑教学与学生自主、合作、团队精神研究”、“泥塑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泥塑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关系研究”等综合性专题。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制定了“望小课题研究制度”和“望小教育科研奖励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激励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物质保障是维系学生顺利进行泥塑作品创作的基础。学校先后出资10多万元投入到泥塑课题,添置了转盘、雕塑架、雕刀、桌凳、器品以及黄泥、玻璃钢等雕塑用品,并为泥塑作品准备了基座、展台和展架。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经拍照装裱后悬挂在教学楼过道两侧,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泥塑作品艺术长廊,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教室,建立了星光泥塑作坊和泥塑作品陈列室。资金、设施的保障,为学校的泥塑教育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泥塑课堂丰富多彩

丰富的特色课程是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中全面发展的资源保障。望江小学不断加强对“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大课程”观的开阔思路把泥塑教学纳入学校特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泥塑作品的创作,同时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促进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每期每班至少开设有6节泥塑课,学生参与面达100%。泥塑课中,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泥塑基础理论传授和儿童作品制作指导,同时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南山雕塑公园、四川美术学院、南泉碧波艺苑等艺术氛围浓厚的艺术天地去感悟雕塑作品,聆听专家的谆谆教诲。丰富多彩的泥塑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泥塑艺术的积极性,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质朴、稚拙、充满童趣的儿童泥塑作品,如《未来城市》、《我的梦想》、《下棋》、《网虫》、《火锅》、《打手机的老农》、《师生情》等。这些作品在参加区、市级艺术大赛和各种公益活动中,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开展泥塑教学,教师是关键。望江小学坚信,只有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才能永葆学校泥塑特色之树常青。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聘请了市美协理事、著名画家王明文老师为教师进行《雕塑―凝固的音乐》、《雕塑艺术》等雕塑知识讲座;聘请了青年雕塑家邹建新、宋彦为教师讲解示范创作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的全过程,还经常聘请著名雕塑家江碧波教授和江北区美术馆老师到校作现场指导。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派教师“走出去”,多名教师先后到西师、美院、碧波美术院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

教师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学校泥塑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设立了《泥塑与语文》子课题,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想象力以及作文能力进行了探索;数学教师设立了《泥塑与教学》子课题,使学生在泥塑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泥塑创作,从而感受艺术美与数学美的完美结合;信息、音乐教师也相应设立了《泥塑与信息》、《泥塑与音乐》等多个子课题。众多的子课题以泥塑为平台,加强了各学科间整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成长。

泥塑艺术论文例5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用泥土雕出了童年的节奏和朝气。

《未来城市》、《我的梦想》、《打手机的老农》、《师生情》。伴着他们的一件件作品呈现在眼前,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民族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这就是重庆市江北区望江小学,一所以泥塑艺术为办学特色的新型基础教育基地。事实上,不管是“星光泥塑作坊”,还是“泥塑作品艺术长廊”,幸福的孩童们在他们最初的求学路上,就已经得到了艺术给予他们的馈赠,也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追求艺术的梦想。

在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脚下,坐落着一所以“泥塑特色”享誉山城的学校――望江小学。它创办于1954年,前身是望江厂子弟小学。作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良,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小学,近年来,望江小学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改革,以泥塑特色为亮点,走出一条日臻成熟的、旨在张扬个性、展现艺术氛围的发展之路。

彰显个性创建“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首先要求学校在整体办学水平上优中更优,同时更要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和亮点工作。而泥塑就是望江小学的特色之一。

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校,望江小学沿袭半个世纪历史文脉,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自2001年开始,学校就把泥塑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并申报了“开展小学泥塑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题,力图通过泥塑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开拓的创新精神和亲近自然、耐心细致的精神品质。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和副校长为正副组长,美、语、数科主任为主研人的泥塑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论证报告和实施计划,并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设置了诸如“泥塑教学对小学生智能发展的影响研究”、“小学各学科与泥塑相结合方式、结合点、及表现方式研究”、“泥塑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泥塑教学与学生自主、合作、团队精神研究”、“泥塑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泥塑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关系研究”等综合性专题。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学校还制定了“望小课题研究制度”和“望小教育科研奖励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激励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物质保障是维系学生顺利进行泥塑作品创作的基础。学校先后出资10多万元投入到泥塑课题,添置了转盘、雕塑架、雕刀、桌凳、器品以及黄泥、玻璃钢等雕塑用品,并为泥塑作品准备了基座、展台和展架。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经拍照装裱后悬挂在教学楼过道两侧,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泥塑作品艺术长廊,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教室,建立了星光泥塑作坊和泥塑作品陈列室。资金、设施的保障,为学校的泥塑教育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泥塑课堂丰富多彩

丰富的特色课程是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中全面发展的资源保障。望江小学不断加强对“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大课程”观的开阔思路把泥塑教学纳入学校特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泥塑作品的创作,同时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促进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每期每班至少开设有6节泥塑课,学生参与面达100%。泥塑课中,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泥塑基础理论传授和儿童作品制作指导,同时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南山雕塑公园、四川美术学院、南泉碧波艺苑等艺术氛围浓厚的艺术天地去感悟雕塑作品,聆听专家的谆谆教诲。丰富多彩的泥塑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泥塑艺术的积极性,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质朴、稚拙、充满童趣的儿童泥塑作品,如《未来城市》、《我的梦想》、《下棋》、《网虫》、《火锅》、《打手机的老农》、《师生情》等。这些作品在参加区、市级艺术大赛和各种公益活动中,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开展泥塑教学,教师是关键。望江小学坚信,只有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才能永葆学校泥塑特色之树常青。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聘请了市美协理事、著名画家王明文老师为教师进行《雕塑―凝固的音乐》、《雕塑艺术》等雕塑知识讲座;聘请了青年雕塑家邹建新、宋彦为教师讲解示范创作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的全过程,还经常聘请著名雕塑家江碧波教授和江北区美术馆老师到校作现场指导。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派教师“走出去”,多名教师先后到西师、美院、碧波美术院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

教师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学校泥塑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设立了《泥塑与语文》子课题,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想象力以及作文能力进行了探索;数学教师设立了《泥塑与教学》子课题,使学生在泥塑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泥塑创作,从而感受艺术美与数学美的完美结合;信息、音乐教师也相应设立了《泥塑与信息》、《泥塑与音乐》等多个子课题。众多的子课题以泥塑为平台,加强了各学科间整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成长。

泥塑艺术论文例6

1 大吴泥塑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

大吴泥塑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潮州市浮洋镇的相关书籍记载,清乾隆至宣统年间,大吴泥塑工艺已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由于当时潮汕民间风俗靡盛,这些泥塑产品都很受欢迎,甚至被用到各种重要场合,因而泥塑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民间游神赛会风俗发展的需要。这样,泥塑在民间的游神赛会和纸影戏等习俗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吴泥塑在历史上还作为吉祥礼物在民间互相赠予。大吴泥塑中的玩具杂锦、古装戏剧人物、纱灯头等,成为潮汕民间结婚、产子喜庆活动不可或缺的送礼佳品。

大吴泥塑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潮汕文化的“细腻性”。就工序而言,大吴泥塑工序繁多、步骤讲究,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其艺术表现手法也丰富多样,包括有雕、捏、贴、塑、划刻和彩等手法,而在制作加工中,每一种艺术手法都要求恰到好处,每一步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报废,划多一横,刻多一笔,都会前功尽弃。个体刻画的细腻性表现尤为明显,每件作品无论是衣着还是神态、体态或外貌都刻画得深入细致,细到一条线丝和眉毛,大到一根手指头,无不被刻画得清晰、逼真。

大吴泥塑还散发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作品主要以传统潮剧及民间传说为题材,摄取它们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一个能揽括全剧的精彩场面,把戏剧舞台上的流动美浓缩为隽永雅致的工艺美术作品。从这些剧情系列泥塑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地潮剧文化的身影。潮州大吴泥塑的独特魅力对其他民间艺术也产生一定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其中潮州枫溪陶瓷的发展就受其影响,潮州枫溪的人物瓷塑、动物瓷塑都曾借鉴和吸收大吴泥塑的精华,产生了不少好的枫溪陶瓷作品。

大吴泥塑的风格极其独特,在历史上之所以能享有很高的价值地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贴塑”这门独特技艺唯大吴泥塑特有。“贴塑”是大吴泥塑的最大特点,它浓缩了整个大悄嗨艿囊帐蹙华。如塑戏剧人物,先塑制主身姿态,包括四肢,然后根据人物角色,单独塑其衣袍、帽子、头像、手掌,再把它贴上主身,所以作品从整体上看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贴塑工艺要求艺人不但要有非常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要有恒心,因为贴塑工艺在讲究技巧的同时,还十分耗时。正因为如此,大吴泥塑在独具风格的同时,也显现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劳动价值。

除了贴塑外,大吴泥塑在着色上也是非常讲究。艺人一般根据泥偶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为泥塑着上恰当的色彩,如大吴泥塑中最有趣的泥塑制品“安仔”即是喜童(泥玩具),它的色彩上较多运用红黄蓝绿等对比色点缀,在粉色上达到协调中的对比,具有清丽、明朗、淡雅的艺术效果,隐藏着色彩的喻意象征性。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写实与夸张的手法,把泥塑实描的朴素之美和因夸张而带来的形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物性格形象显得生动逼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观赏性。所以大吴泥塑作为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以其制作工艺独特,造型生动逼真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解放后大吴泥塑艺人的生存背景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批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拓展了泥塑的生产工艺,如擅长古装戏的贴塑人物的吴东河,同时也面临新的时代挑战。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怀旧情绪的日益增长,潮州泥塑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研究的资料,代表着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

进入21世纪,潮州大吴泥塑应传统艺术开发政策、经济市场、商业的刺激以及自身传承发展的需求,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吴德祥、吴闻鑫、吴维清等一批艺人通过结合现代化的方式,生产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大吴泥塑产品,实现有效的“泥塑文化产业”。潮州大吴泥塑的生长变革是潮州历史文化变迁的宿影,在泥土的气息中映照出一代代艺人的那份执着与热爱。

2 大吴泥塑发展的困境

如今大吴泥塑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沧桑,与许多民间艺术一样渐渐被市场冷落了。如今的泥塑已经不再是以前廉价的民间作品,而是更加精致、高档的艺术品。普通百姓人都不会买这么高档的艺术品。只有小部分懂得欣赏艺术的会买去收藏,摆设。

此外,由于学习泥塑的雕塑至少要五六年时间,其间几乎没有一点收入, 而且学的过程容不得半点松懈,得不断地学捏,失败了就重新来过,这是需要相当大的耐心的,学成后还要卖得出去才能勉强度日, 而在年轻人中,最缺的就是耐心。这也是大吴泥塑传承人匮乏的原因。

在大吴村,也有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道路。大吴的一家专门生产大型泥塑的小厂,每月利润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因大型泥塑难以搬运和保存,厂方还引入了倒模技术。这条路比传统的手工捏泥好得多,“固守传统的东西很难发展,只有不断创新,顾客需要什么,我们便做什么,才能走得更远。”厂方负责人吴先生介绍道。

但要做到这样,老艺人表示:“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无法表现大吴泥塑的精髓”。而传统手工泥塑费时、费力,做学徒的5、6年里没有经济效益也制约着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积极性,大吴泥塑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

由于各种原因,大吴泥塑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已经很明显,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下滑势头不仅得不带遏制,而且有可能使这门手艺逐渐消失。这种无奈叙述印证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状痛心疾首的感叹:“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他们失去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3 大吴泥塑发展新的途径

近年来,大吴泥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文艺创作者的兴趣和关注。2009年7月,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组织艺术家、民俗专家到潮州采风,他们专程到了大吴村,文艺家们被这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艺术所吸引,称赞大吴泥塑是“民间艺术的奇葩”。2009年6月,大吴泥塑成功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大吴泥塑作为潮汕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这无疑为大吴泥塑的宣传加了一把火,这项古老的手工文化似乎正在复苏,不过他的复苏也只是在文化的层面上,难以明显的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潮州大吴泥塑需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究和调适,在保持其原有的艺术本质内涵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吴泥塑的工艺制作和创新模式。利用现代科技生产适应市场所需的新产品,打造出民族性、地域性和自我性的文化品牌,构成一个全新的泥塑文化产业。如大吴村鸿泰陶瓷工艺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国外生产的圣诞节泥质面具,赢得了很大的效益。此外通过引入现代倒模技术提高大吴泥塑的产品效益,也可以走“礼品化”路线,制作儿童玩具类泥塑。另一方面让潮州大吴泥塑走出去,通过组织文化艺术节或展览活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潮州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旅游文化促进潮州大吴泥塑的市场化发展。云南、贵州、陕北等不少民间艺术之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将旅游业和本地独特的人文资源、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资源相结合,如甘肃每年都会举办香包节,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因此,开发民间艺术可以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潮州大吴泥塑也可利用广东省艺术节和潮商会等活动拓展自己的产品,如生产大吴泥塑纪念品、个性形式品和趣味性泥塑品等。

总之,在这创新时代,充分把握时机,发挥其工艺特色,潮州大吴泥塑的开发空间依然是很大的。

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不但能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探究其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而且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当前政府和社会人士在资金及各种渠道上对潮州大吴泥塑采取保护措施和进行多项抢救,如市政府建立了“非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成立非遗专家组,开始对大吴泥塑进行发掘,整理,将大吴泥塑进行分类建档,对大吴泥塑传承人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采取录像、实物进行建档,做到资金扶助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展开静态保护工作,批准成立了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和潮州市群众艺术馆,潮州市群众艺术馆专门组织编印了《大吴泥塑》专著,政府所做的这些工作对大吴泥塑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潮州大吴泥塑的抢救和保护是一样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应让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首先,按年代、区域、传承谱系、种类和工艺差别等对大吴泥塑的遗存进行普查、登记、整理和存档,进行系统的归类。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出版大吴泥塑作品集,宣传民间艺术家,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在网页、电视和报刊等媒体上多宣传大吴泥塑,多让传承人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吴泥塑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创新传统的传承模式,培养更多的大吴泥塑传承人,激活民间艺人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创作环境和资金帮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最后,让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潮州大吴泥塑,使其良性发展。例如潮州市湘桥区民间艺术陈列馆是由一批热爱民间工艺美术及有共同兴趣的民间艺人与社会人士自愿集资筹建的,以收集、整理、展示、推介本土民间艺术为宗旨,致力于潮州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在七百多年的大吴泥塑上,“泥塑世家”这个家族走出来的部级、省级传承人,其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不管是在老一辈部级传承人吴光让身上,还是在年轻一代的省级传承人吴闻鑫身上,相信我们都是可以看到大吴泥塑传承人的精神正在闪耀。

传承人精神在现代来说是永不言放弃的执着,是守得住清贫的从容,是敢于去开拓的气魄,如果没有这种不畏磨难的坚守,就无法学成这门技艺,更谈不上将其传承。任何一门民间艺术的传承,绝不是对上一辈技艺的全盘接收,而是在_拓中薪火相传。吴光让的色彩创新,吴闻鑫的个性创作,追求的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意,试图为这一古老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潮州大吴泥塑是在大吴村人民世代传承中延续发展的,它凝结着当地民众的智慧,表现出潮州丰富多彩而又淳朴自然的民间精神。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与开发,既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和发展潮州大吴泥塑,使处于困境中的大吴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也是从其自身中找到那最为真挚的情怀。

4 结论

传承大吴泥塑,有利于推动潮州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瓷都”的做大做强。潮州被命名为:“中国瓷都”后,提出要:“做大做强”,建设国家最大的工艺美术瓷、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那么,对大吴泥塑遗产的抢救,无疑对潮州陶瓷文化的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泥塑艺术论文例7

教育为国家提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从根本上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上对于本土民间美术文化的追求承载着中原人民从漫长古老的农耕生活中传习下来的深厚精神文化,它来源于民间――泥土制作,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是集人文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良好美术教学资源。笔者大胆设想将它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希望使这一古老艺术能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重新焕发生机。

一、民间泥塑的生存现状

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以河南为主体的经济区逐渐显现出它的发展活力,巩固了其在中国第四大经济区的地位。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削弱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地位。各类新兴艺术的蓬勃发展,通讯手段的方便快捷促使人们眼界的开拓,民间艺人的物欲观念

与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变化,使得这些原本植根于最广大民众的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正褪去它质朴的外衣,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渐渐地淹没。以淮阳的许楼村为例,过去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捏泥泥狗,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技术精良的老艺人大多年过古稀,而年轻后辈对于制作这些“土里土气”泥玩意儿的传统手艺的轻视,使得古老民间美术的传承逐渐步入了老年化和边缘化。虽然每逢当地庙会时节仍有大量品种繁多的泥泥狗出售,但多是当地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建立泥玩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的复制艺术品。机械化重复生产出的泥塑形象程式化,显得陈旧、生硬缺乏新意,欠缺了对这一古老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变成只关注于作品本身的造型和色彩、技艺等方面的呈现,失去了民间泥塑艺术的地域性、民俗性以及淳朴之气。正因为如此,民间泥塑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保护和继承发扬。

二、泥塑本土教学的课程价值

教育能为一个国家提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是从根本上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作为文化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如果失去了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也就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自2001年起,我国教育部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近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改进和更新。在这场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推行后,获得的成绩斐然。理念的转变标志着现代课程更加注重美术教育的人文作用。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数千年来承载着河南人民从漫长古老的农耕生活中传习下来的深厚精神文化,它来源于民间,并且选用最普通平凡的材料――泥土制作,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是集人文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美术教学资源。将它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正是对上述理念要求的集中体现。在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学校美术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美术教材。纵观这些教材内容,涉及到河南民间泥塑艺术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不禁让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担忧。因此,民间泥塑的引入是增加河南本土美术课程和延续民间美术精神的必由之路。

三、民间泥塑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文化,赏劳结合

基础教育阶段的泥塑课的开设,使学生从小感受泥土的性能,体会自己用手制作的乐趣。但是在中学泥塑制作教材中这类课程通常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的人或物作为制作主题,缺乏文化性和内涵性。以河南现行人美版第16册第五课《陶艺制作》为例,这节课对三种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进行了简单地介绍,课本学习建议学生尝试制作一件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但是对于制作的内容却缺乏明确的范围。虽然为学生圈定制作的范围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成熟,不通过直观的实例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往往会造成一节课学生玩的尽兴,却没有真正的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单纯的技巧训练也不足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意义。在当代的教学中,能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交流、共享各种美术资源,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课程正是将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内容和形式经过筛选提炼,按照美术新课程领域进行加工重组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来,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最主要两个方面分别为鉴赏河南民间优秀的泥塑作品与学习制作。

(二)夯实基础,创新传承

在运用河南民间泥塑的基本技法进行小型泥塑创作中,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临摹和创作两个方面。现代美术课本内容的选择偏重于“设计 应用”类型课程的安排。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最初的阶段体会到了大胆创作和尽情想象的乐趣,却不能使学生们基本的美术表现技法和表现能力得到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来进行美术创作,大胆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想。但如果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任何作品都无法完成。所以,在泥塑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临摹也是同样适用的。泥塑制作的方法众多,主要包括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结合河南民间泥塑制作工艺,在泥塑临摹中主要选取手捏成型法为教学内容。运用这种最基础的最为原始的手工直接捏制成型的制作方法,配合学生灵巧的双手去感受泥土的特性,在短时间内制作出生动的作品。

(三)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程讲授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意地设定一些带有感彩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创设情境。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将艺术作品和现象采用游戏、剧情表演、播放音乐等方法烘托课堂气氛进行教授。例如:在“欣赏 评述”领域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刚刚结束的假期环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民间文化形式,为河南泥塑艺术的引入埋下伏笔。又如:在“设计 应用”领域课程教学中,假设教室为泥塑小作坊,赋予学生“小艺人”的称号,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制作泥塑的过程,在突显本课主题的的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趣味。

参考文献:

泥塑艺术论文例8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邻岐山、西连千阳、南邻宝鸡、北接麟游,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凤翔更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彩绘泥塑更是陕西省宝鸡市民间工艺的首推代表,当地人把这种手工艺品称为“泥货”,历经选土、砸泥、擀泥片、上模、脱胎、拉粉、勾线、上光等十几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凤翔县境内两三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泥塑制陪葬陶俑,足以让人感叹其泥塑工艺历史源头之远。凤翔泥塑制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凤翔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泥塑文化成为重要课题。

凤翔泥塑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凤翔泥塑借鉴了古代一些民间工艺品中的纹饰等特色,造型生动、色彩亮丽,让当地人爱不释手。每逢过节和集会时,当地人就将泥塑作为礼品送出,寓意有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可见泥塑在当地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如今彩绘泥塑的聚集地凤翔县六营村的农户几乎都还在生产泥塑,凤翔泥塑的加工还会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有的采用晾干定型,有的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高温火烧,因此制作泥塑的泥土选择尤为重要。黄土是凤翔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各地水土、地理条件的不同,泥土的物理性质也不同,而凤翔就拥有这种先天的优越条件――当地有一种黄土,被称为“板板土”,几乎不含沙石,是凤翔泥塑制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特色

(一)凤翔泥塑的类型

凤翔彩绘泥塑共有180多种花色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小孩喜欢的泥玩具,包括巨型蹲虎与方寸大的小狗、小狮等,基本借鉴动物造型,做的几乎都是十二生肖的形象;二是装饰挂片,有戏剧脸谱,虎、牛头等动物头像,还有富含寓意的麒麟送子、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等浮雕式的挂片;三是立人,主要根据各种民间传说、历史事迹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塑造。其中大多都是空心的作品,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神态都会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此其视觉效果更是别具一格。

凤翔泥塑一般都以对称的方式表现,点线面的运用恰到好处,布局巧妙,严谨得当。最主要都是以中国吉祥物为题材,这更是大大加强人们对其的好感与喜爱。凤翔泥塑善于运用历史素材,西周青铜器上的纹样就被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泥塑艺术。

(二)凤翔泥塑的造型、色彩特征

凤翔泥塑艺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凤翔的泥塑作品三分靠坯子,七分靠画工。既说明了形塑和彩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了后期的装饰在彩绘泥塑中的重要地位,又点明了凤翔彩塑强调概括、夸张、灵巧造型的原因,目的就是将具有象征、寓意性的符号通过简单易懂的彩绘方式展现出来。凤翔泥塑的色彩主要分为彩绘和素绘两种。彩绘主要以红、黄、绿三种为基本色,加上黑色和白色,正好印证了中国传统的五色五行。凤翔泥塑色彩纯度高,又用流畅的墨线勾勒,使得作品流光溢彩、对比强烈,有着农家乡俗审美性。而其色彩的美感,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整体色调稳定统一,突出了凤翔泥塑别样的色彩特征。素绘则受中国传统书法影响,独创出淡雅素洁的白描泥塑,白色的底上用墨线描绘出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形象。作品上黑白相间,既体现了它的优雅,又表现了它的美观,形成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风格。

例如,“坐虎”分为彩色与黑白两种(见图1),彩色坐虎的上色手法是在白底上勾绘墨线图案,再局部上色,最后使用清漆增加光泽;而黑白坐虎用色方法相对简单,用墨色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再用简练的笔法进行涂染,不用上清漆,给人以淡雅、素洁的感觉。

坐虎前腿站立,后腿卧坐,神态凶狠,五官紧凑,耳朵夸大、嘴巴大张、牙齿锋利,额头正中间有一个“王”字,巧妙刻画出虎的威严。形态极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韵。艺人在它的装饰纹样上根据当地风俗习惯以及装饰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且适合的装饰符号。身体用莲花、牡丹等寓示吉祥的花草图案进行装饰,中间配有云勾纹、卷草纹及变体花草纹,整体美观又不失大方。纹饰线条也变化多样并且极为舒展流畅。所有的花纹运用巧妙,疏密得当,总体构图在基本对称的前提下又将局部掌握得均衡得理,整体形象充满幻想与较强的生命感。在色彩运用上,多用红、黄、绿等色为基调,色对比强烈、颜色鲜亮醒目、浓艳大方,充满喜庆与欢乐,富有乡土气息,由此也显示出当地人民对传统美的崇拜与追求。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地艺人仅凭借自己对虎丰富的想象以及外人的描述,在未见过虎模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理想老虎的形象。m然造型与真实的虎有形象上的差异,却把虎的神韵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凤翔泥塑图案特点及寓意

凤翔泥塑图案以“绘”为主,在泥塑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取材上十分讲究,不管什么形状的泥塑制品,艺人都会在它们身上空白的地方绘制出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与传统泥塑不同的是,凤翔泥塑以简单易懂的艺术表现手段,将其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的图案用千变万化的线条与颜色呈现出来。凤翔泥塑图案基本以植物类为主调,如生肖猴身上(见图2),就是以牡丹花为主,其中还加有少许的贯钱图案,以及一些辅助的变体花草纹,很少运用动物图案。从图案中的牡丹,人们就可以看出来凤翔人民向往美好、华贵的生活,而贯钱图案表现了其对金钱的渴望。因为在凤翔人心中,他们并非想要靠着读书、科举来实现这些,而是靠着勤劳,靠着自己的双手实现这些。凤翔泥塑的创造者本就是陕西的农民大众,陕西地区民俗淳朴,而这些图案恰好体现了当地农民善良、热情、勤劳的品德,代表了其审美取向。除了这些,凤翔泥塑还以其他花草的变体纹图案为辅助纹,表现出一种简练、大气、神秘的审美色彩。其生肖猴中植物图案主要分布在头部和身体这种面积较大的地方,而动物和事物类的图案,则是以辅助装饰性的功能出现在身体尾巴的部分。

泥塑图案本就是以多种图案组合而成。除了花草类图案的频繁运用,少许的动物图案也被运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蝙蝠。因为蝙蝠取其谐音寓示“多福”,寄托着凤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既营造出一种神秘美,又不会让人产生低俗的审美感觉,使这种与众不同的情感载体在陕西地区得到传承,受到陕西人民的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无论从凤翔泥塑的花色种类、造型色彩还是图案特点来看,它都寄托了人们热烈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形成了凤翔泥塑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与创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凤翔泥塑的艺术价值随着商业价值的提高更是备受重视。

三、凤翔泥塑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传承发扬泥塑文化、打造民间美术精品关乎凤翔泥塑未来的发展。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胡新明是现阶段凤翔泥塑传承中最具代表的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的殊荣,他是2002年、2003年国家生肖邮票泥塑马和泥塑羊的设计制作者之一,他设计制作的“五毒青蛙”、“关公钟魁”被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评为金奖。目前,艺术市场的不够规范、凤翔泥塑创新性不够、泥塑生产组织方式单一等因素仍制约着凤翔泥塑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联合高校传播泥塑文化、培养传承人

许多高校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采风、学习、参观,凤翔作为采风教育基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和高校合作,设置相关课程联合培养泥塑的传人,同时也很好地传播了凤翔泥塑文化。此外,每年都有大量到访者来六营村了解、参观、购买,传承发展泥塑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凤翔泥塑在传承中创新

从最原始简单到只有形的泥塑到如今的彩绘脱胎泥塑,凤翔泥塑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泥塑题材越来越丰富,为正在发展中泥塑的造型和纹样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凤翔泥塑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开发,包括特色纪念品系列、用户参与创作体验、设计游蚪缑娴取

(三)网络时代提供了更好的传播、销售渠道

凤翔泥塑必须顺应时代来发展,不能局限于周边地区和一些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销售,让凤翔泥塑走向世界舞台。

泥塑艺术论文例9

(一)、感受泥塑艺术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着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狂夸张,简练概括。

201X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关东古巷、老道外、哈尔滨学院等地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及着色方法,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

(二)、探究泥塑教学

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等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泥塑艺术。美术专业教室是学生泥塑活动小组的主阵地,凸显泥塑艺术的特色,在教室里布置上学生的泥塑作品,使学生对泥塑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校园良好的艺术氛围。

2、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泥塑教学内容:

(1)课时的安排:

A、每学期有十课时的课堂教学,讲解泥塑的特点,感受泥塑色彩的运用。

B、每周安排泥塑社团活动。

C、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时的特长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定)。

(2)内容的确定: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泥塑的基本知识,了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阶段:学习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间语言特点;学会巧妙地

运用民间美术的感觉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创作有自己特点的泥塑形象。

(3)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兴趣课、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欢的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逐渐喜欢。

3、在教学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将泥塑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以六、七年级的学生为主,让他们了解泥塑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塑的特点,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设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了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制作过程、用途、寓意,对学习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图案等特点,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的主角》一课,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三)、组建泥塑社团

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风华中学在组建了一个“泥塑活动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让孩子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感受泥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术素养。

泥塑作为东北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二、弘扬传统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间美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不仅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民间美术的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处于萎缩的状态。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种民间美术正处日趋消逝的边缘。因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

三、初期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无不体现出特有的民俗审美情趣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胆热烈,或素雅稳健,其色彩的配置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色彩的视觉含义,将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色彩外观融为一体。

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饱和度较高的红、绿、黄为主,以简练的笔法涂染并用墨勾线,色彩鲜艳、喜庆,对比强烈;或仅以黑白两色,配合点、绘、勾、描的笔法。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泥塑艺术论文例10

一、惠山泥人造型的起源

据考证,惠山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戏曲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的大阿福就起源于佛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出“大阿福”的造型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他早期的造像方法源自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乔锦洪《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因此早期的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惠山泥人和祠堂还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泥塑艺人大多是看祠堂的人,他们闲暇时就靠做泥人来补贴家用。长此以往,泥人的造型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作为小孩子的玩具,还出现了一些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这时,惠山泥塑成为民俗风情的载体,带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而走进千家万户。

戏曲对惠山泥人的造型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惠山泥人分为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与戏曲是密不可分的。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种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的造型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二、惠山泥人的造型语言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两者造型风格截然不同。“粗货”是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泥玩具,用模具制作,再施以彩绘加工而成;“细货”是泥塑艺人用手捏成,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又被称为“手捏戏文”,特别注意塑造人物的形态、神态以及动态,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还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1 “粗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作品选用的题材包括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吉祥喜庆等。惠山的泥塑艺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思想情感与民众息息相通,因此作品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有迎祥纳福、避邪消灾的寓意。

传统“粗货”中人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就是大阿福。早期阿福的造型是大耳朵,坐姿端正,面带佛像的慈悲。他头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长命锁、怀中的大青狮、脚上的朝靴分别代表了宝贵、长寿、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寓意。在造型处理上,艺人采用了不同于一般雕塑的方法:(1)以高浮雕方式处理一些突出的轮廓特征,(2)厚中见薄或薄中见厚的衣纹处理,(3)以浅刻的方法处理一些线条图案,(4)向塑像中心压缩来处理构图,(5)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6)外轮廓线柔和弯曲,形成一个圆。这些造型方法不仅实用,也突出了惠山泥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阿福的造型圆润丰满,完全由弧线组成。造型简练夸张,比例头大身短,形象浑厚朴实,稳重端庄。这种圆润丰腴的体态造型,成为粗货的鲜明艺术特征。

2.2 “细货”中的人物造型

粗货的造型风格粗犷、简练,细货造型则比较写实、细腻。“手捏戏文”完全靠手捏制,创作自由。造型上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构图形式,任意变化。如作品《八仙过海》,描绘了八仙同坐在一个大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纹样的造型,象征大海,这样的造型结构既准确表达了作品内容,又蕴涵了独特的民间气息。

此外,艺人们往往抓住剧情发展的一刹那,或一个特定场景或人物亮相的瞬间,借鉴戏曲“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一次性塑成作品,达到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造型摆脱了比例、透视等约束,使艺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粗货”与“细货”共同构成了独特风格的惠山泥人艺术。惠山泥人造型多变,既有憨态可掬的儿童坐姿,又有巧妙布局的别样造型,还有形神兼备的组合人物。②喻湘莲说,“惠山泥人‘依心曲自来唱’,就是依着自己的心里曲来唱这个歌,所以它是真正地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艺术。”从大量作品中可以归纳出惠山泥人独特的造型语言:(1)简化,即舍弃多余的线条与结构。如 “大阿福”身体、四肢模糊地连在一起,仅通过微弱的起伏与色彩的勾勒来表达每一部分的结构造型,主要精力全放在了面部的刻画上,注重传神的表现;(2)适形,即人物造型按照器物、胎体的外形需要进行变形设计;(3)夸张,即夸大人物特征与属性,一般采用“头大身小”原则,如“手捏戏文”中人物的粗矮造型会给人一种威武之感。

三、从惠山泥人的装饰性语言中研究其造型特征

惠山泥人的装饰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味。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惠山泥人取材源自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或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艺人们将吉祥喜庆等文字图案融合于造型中,人物服饰往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民族气息浓厚。细节性的装饰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造型变得栩栩如生,令人产生一种亲切、自然的认同感。

例如在惠山泥人的造型装饰上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文化。作品“大阿福”的装饰是最具江南特色的花卉或云纹,显示出人们追求朴素的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谢赫《六法论》中的“气运生动”也体现出了装饰对惠山泥人造型的影响。另外,人物服饰也蕴涵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手捏戏文”中,“团寿”、“梅竹”等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蝙蝠”、“团球花”等用在小孩服饰上;“水浪花”、“五色云”等用在神仙的服饰上。还有文字与图形也表现出典型的文化特征。艺人们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添加一些吉祥文字如福、寿等;有时也用一些简单的吉祥图案来增添造型的装饰性,如元宝、寿桃等。这些装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提升了泥塑整体的造型美感。

四、结语

“艺术出自于民间”,惠山的民间艺人们用他们的双手赋予了这一团团泥土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而正是惠山泥人那独特的造型语言魅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注释

①、②引自《手捏戏文 泥土神韵:喻湘涟、王南山捐赠南京博物院惠山泥人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编,荣宝斋出版,2008-1-1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论民艺》,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5-1

2.《手捏戏文》,王文章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

泥塑艺术论文例11

为了适应中学课程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我进行了《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尝试,学生通过泥塑造型和陶艺制作,立体造型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及技法表现力均有显著提高,学生作品达数百件,在此我将近年来的教学探索过程及心得汇报如下。

一、新颖独特的方案引来踊跃报名者

由于高中学生文化课负担较重,美术课只局限于中外美术史鉴赏和名家名作的图片欣赏,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里陶冶艺术情操、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了我设置校本课程的宗旨,而《泥塑・陶艺》基本符合上述设想,授予原因有三:(1)可比性:美国在上世纪就有约五百所高等学府陶瓷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日本除有专门的陶艺博物馆外各学校还有专门的陶泥车间;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学校都相继开设了陶泥课,陶吧也作为一种艺术时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可行性:由于陶泥本身具有随意、自由、单纯的特点,其制作环境趋向于自然、朴实,所以作为课程开设要求较简单,有了教室、课桌、简单的制作工具等就可运作。(3)独特性:绘画的造型艺术是平面的,而泥塑则是立体的、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能表现多维空间,加之多样化的成形手法,可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所以,《泥塑・陶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每期报名学习的人数均达五十名左右。

二、精心周到的准备使学生兴趣浓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上好《泥塑・陶艺》课,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为了保证上课材料,学校多次安排车辆到宜兴购买陶泥、工具和教材,配置了专门的陶泥室和作品陈列架。其次,由于没有专业的教科书,我只得多方搜索,到网络、书店、各大专院校寻找与泥塑、陶艺相关的教材,再结合自己多年的雕塑经验整理出一套循序渐进、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案。再次,每次上课前我都预先准备好上课用泥、各种工具及教学用图片、实物和技法用书,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便捷的触摸陶泥的氛围,激发了他们新颖探奇的欲望。介于上述原因,学生对《泥塑・陶艺》课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

三、引导学生从感受泥性到自我表现

我是从感受泥性、陶泥成型、泥塑制作、综合技艺的自我表现四个方面设计陶艺课程的。

1.感受泥性从揉泥开始,让学生通过对陶泥的揉炼,了解泥的黏性和软硬度,继而通过手捏使学生感受陶泥的可塑性,从而发挥其空间想象和造型能力,然后通过运用各种材料(如树叶、麻布、印章等)在陶泥上压印各种图案,形成不同肌理,让学生感受到陶泥与各种材料的亲和力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陶艺成型有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捏塑成型、压模成型四个板块,无论是泥条盘筑的方便、随意,还是泥板造型的简洁方便、变化多端、效果显著,以及捏塑成型的自然纯朴、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和压模成型的快捷、便利,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陶泥成型的技巧,吸引了学生眼球。

3.泥塑制作重点放在人物雕塑和动物雕塑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雕塑演示,学生在临摹操作中掌握堆、贴、粘、塑等各种加法,以及雕、刻、划、挖等各种减法,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掌握现代雕塑的各种手法。

4.综合技艺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融合各种方法、借鉴其他艺术表现技巧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手脑并举、识能共进的目的,在自我表现、个性张扬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观。

四、在《泥塑・陶艺》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探索中,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上好美术课?如今《雕塑》、《陶艺》已成为高中新课标中的两个模块,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探索完全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故将教学中的感受归纳如下。

1.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选你的课,说明他对这门课感兴趣,但要保持这份热情关键取决于方法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在教学时每讲授一种技法我都准备多种实物资料,(如简笔画、名人漫像、工艺品造型等)供其参考,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减少局限性和盲目性,提高自由度和可塑性。

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通常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界限分明,教者辛苦、学者被动,总体感觉是累,在校本教学中我着意打破陈旧的格式,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立体造型技艺的传授中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效应,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

3.肯定成绩,培养自信。平时每当出现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成功的造型,我都及时肯定并引导发挥,学生的作品除陈列到作品架上让人观赏外,还时常制成图片在多媒体上展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让他们随时分享成功的喜悦。

4.自我完善,树立形象。“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在近二十年的美术教学中,我一直在不断充实自己,一边自学计算机管理专业,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完善课堂教学资源,一边坚持不懈地进行雕塑、陶艺的创作和探索,并创办了东台首家个人雕塑・陶艺工作室,正由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我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获得了学生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