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3:14

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例1

调查发现:第一,“理论型”法学硕士“弱理论”化现象明显。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法学硕士应该是注重理论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的过程重点放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上面,主要的去向也应是各大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但当前法学硕士教育,从其个人意愿到培养方式过程,再到最后的就业去向都与“理论型”人才定位相矛盾。一方面,很多法学硕士生从法学本科升至法学硕士,并没有致力于法学理论研究的心理准备,仅仅是因为本科是法学专业而选择法学硕士,在法学硕士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也并没有选择走学术路线,更多人职业规划倾向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从最终人才走向看,法学硕士去向没有像培养目标设想的那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走向高校、科研单位等,相反大部分是走向公务员机关、银行、律师事务所和公司等实践机构。反映了师生对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的看法。此外,从培养方案来看,法学硕士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也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型”人才定位的要求。大班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学术要求的低质化以及课程设置上诸多弊端使得法学硕士强调“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失去意义。如: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课程设置太少、课程设置与本科相同而没有体现研究生课程的理论深度、课程设置没有反映理论前沿和缺乏实践性课程等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与本科课程并没有太大区分、课程设置不能反映理论前沿及热点问题,会导致授课范围非常广泛,但理论深度和创新度不够,从而使得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大打折扣。

第二,“实践型”法律硕士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要求。法律硕士的设置,原本是为了解决我国法律实践人才的稀缺,但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法律硕士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实践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众多单位和行业反映,法律硕士尽管有其一定的交叉学科的优势,然而在向社会输送专业“法律知识”产品时尚显稚嫩。从法检系统、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实践单位对于法律硕士的反馈来看,法律硕士普遍存在法学理论功底不深、法律思维方式欠缺以及法律信仰不坚定等缺陷。而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法律硕士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对法学硕士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高且实践性、独立性强的职业,需要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门职业培训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法律硕士此等困境也正是说明法律学科是一门需要长时间专门训练的学科,没有长年累月的法律理论熏陶,仅仅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不可能形成缜密的法律思维和具备坚定的法律信仰的,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此外,法律硕士的实务性训练也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大多数实践性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之上,很难帮助学生取得先机。

第三,法科研究生人才“假性过剩”现象严重。一方面,法科类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法学本科就业率连续3年垫底,法科人才供过于求,造成形式上的“人才过剩”现象;而问题的另一面却是过度扩张培养的法科研究生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创新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从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看,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存在诸如缺乏现代法治精神,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种现象凸显了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与实践的错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定位存在问题。具体就法学硕士来说,其主观上“理论型”培养的定位,必然会导致法学硕士人才的过剩。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是为高校、科研单位储备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但对于此种需求的具体情况(如人才需求的容量、结构、层次等)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脱节。从当前我国法学硕士的培养情况来看,每年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与法律硕士的招生规模基本相当,而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与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则不成比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如果法学硕士坚持单一“理论型”培养定位,就必然会导致大量法学硕士与社会需求脱节,法学硕士“人才过剩”。

二、反思:法学硕士打破单一“理论型”培养定位之必然性

法科研究生教育定位上的“理论型”与“实践型”区分,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传统观念,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认知理念。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伯尔曼所说,“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综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非此即彼’让位于‘亦此亦彼’,不再是主体反对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渗入了一切分析形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才能在更高水准上达到辩证的综合。”法学高等教育也应有此精神,要辩证地看待职业性与学术性、理论型与实践型,不能过分强调两者之区别。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困境,不仅从法学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也可从社会实践中得到证实。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当前我国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长期并存的现状,以及社会对实践人才与理论人才的需求结构的不同,我们认为有必要打破单一的“理论型”定位,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性教育,强调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多元化,在健全法律人格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培养定位。

第一,符合法学硕士教育实际情况。注重法学硕士培养多元化,符合当前我国法学硕士的教育实情。首先,从法学硕士生的意愿来看,学生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不同打算,许多法学硕士生都是朝着实践部门进发。对于这些法学硕士生,应该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加强实践学习以便更好地走向实践岗位,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其次,从法学硕士的培养过程看,鼓励法学硕士多元化定位培养也是符合实情的,法学硕士一方面会去进行深层次理论上的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法学硕士生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实践时间并不短。最后,这也符合法学硕士就业需求。单一的理论型定位,并不利于法学硕士的就业,因为社会对于理论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法学硕士最终都会走向实践岗位,如果仅仅强调“理论型”人才培养定位,大多数法学硕士将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第二,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实践要求。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研究生教育产生于社会对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需求。专门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促成研究生教育发生的动力源泉。法学硕士教育也应该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而今天的社会对于法律实践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远远大于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法律硕士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会对于法学硕士的需求,法学硕士教育应该正视这个需求。相对于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优势。法学硕士学习法律一般都超过六年,其法学理论功底较法律硕士更为深厚,且经历长期的法律氛围的熏陶,具备缜密的法律思维以及坚定的法律信仰,这些优势都使得法学硕士在实践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反映了相关用人单位对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选择意向)。法学硕士的教育,应该打破单一的“理论型”定位模式,强调多元化培养,加强法学硕士的实践性培养,以符合社会实践要求。

第三,符合法学学科应用性和理论性双重本质属性。法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时也具有实践性的本质属性,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实践性是法学本质属性之一。法律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的目的,都与实践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法律本质是实践性的。学习法律知识,固然要重视理论学习,但也要具有实践性的属性和使命,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去研究纯法学理论,更不能用脱离实践的法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法之理在法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法学理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法学硕士是掌握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强调其多元化培养符合法学应用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本质属性。第四,符合高等教育“理论型”与“实践型”相融合的趋势。19世纪至今,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社会的巨变,高等教育从关注人的理智发展、满足学者“闲暇的好奇”到适应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到游离于经济社会的边沿再到走入社会的中心,其适应性在逐步增强。具体从理论型与实践型教育的发展趋势看,以二战为分水岭,二战前的研究生教育,强调两者截然区分,理论型研究生“只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的探求”,而实践型研究生则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然而,二战后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单一的学术性独霸天下的时代和职业性逐渐显现直至居于主流的时代后,进入理论性与职业性的共生融合时代。从两者最初的矛盾冲突到后来的和谐共处,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应该顺应此趋势,加强两者的融合,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性培养。

三、出路:法学硕士应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定位

高等法学教育非常重要。法治的完善、社会的进步、法治国家的理想等一切都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都是法学研究生教育发生的逻辑前提。“因为这一切的实现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实现该制度的主体,……法治的实现有赖于法律家群体的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学院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定位很重要。对此,我们认为法学硕士培养定位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认识到培养定位的确定,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学生质量的提高,能对社会需求起到结构化调整的作用,也应看到定位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不能仅仅依据公权力、学校单方面的主观定位,还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意愿、社会现实需求等因素。对于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应在保证具备健全法律人格的基础上,鼓励个体差异化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一)培养定位: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的多元化定位首先,法学硕士应该具备健全的法律人格。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才首先要具备健全的法律人格,不管其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法学院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令人尊重的法学院”的前提。无论是学术型还是职业型法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法律人的职业伦理与道德。健全的法律人格,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学问、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关于法律学问,孙晓楼先生曾说过“我以为法律人才,第一要有法律学问;其次是法律道德;其三是社会常识。”法律知识是法学硕士生所必须具备的前提素质,也是区分法学硕士与其他专业乃至法律硕士的重要标准,其本身的特点决定法学硕士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法学理论;说到法律思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是不可能应对好法律问题的,因此,“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法律信仰,需要强调的是,拥有健全法律人格的法律人应该是拥有法律信仰的。当然,法律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在成为政府公务员以后,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作为一名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应当恪尽法律职守,认真办理每一件案件;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当依法理性表达法律诉求,依法解决面临的矛盾纠纷。此外,法学硕士生还应该承担起传播法治,让更多人认识法治意义的任务。其次,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定位多元化。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在考验法学院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社会实践型人才?从现代社会来看,法学院的功能应该是多元化的,任何单一的定位都可能既不符合社会实践也不足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正如国际法律中心(ILC)在《时代变迁中的法学教育》中强调的“法学院,被视为多功能的中心,他们可以开发巩固法律体系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理念;他们可以确定研究及智力成果开发的方向;他们可以解决从到刑事司法领域的各类问题;他们可以将土著语言作为法律执行的工具以促进其发展;他们可以帮助其他机构培训法律助手;他们可以为公民在学校的普法教育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帮助媒体更为智慧地对待法律;他们还可以为需要取得特许技能的法律职业者组织或者帮助其组织高级的专业法律培训。”对于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也应该多元化,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实践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需要理论型人才,公司、律所等单位对于实践型人才十分渴求。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上对人才类型需求单一的单位,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丰富起来,律所、公司等单位在青睐实践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人才的储备,高校、科研单位等对实践型人才也十分感兴趣。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个体对于事物的看法、喜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按照一个预先统一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法学硕士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后,其将来的方向应与其兴趣能力挂钩,而不是预先设定。实现法学硕士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础上的定位多元化,是尊重个体差异性的表现,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展其长,实现个体才能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图1给出了法学硕士的1+N定位模式。

(二)培养方式:以健全人格为基础的多元化培养

1.课程设置:法律伦理教育与专业课并重如前所述,法学院应强调人才多元化培养,但前提是保证人才输出质量,首要的是健全法律人格的培养。法学硕士健全法律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包括法学知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首先,在法学知识方面,社会对于法学硕士首要的期望就是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在法学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也一定要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就是帮助学生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有大量的选课空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我国高校对于法学硕士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并不是十分合理,应该参照其他国家、地区高校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其次,在法律思维方面,法律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从法律人的角度去认知世界,这是对法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要求,法学硕士的培养应该开设一些法律思维培养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最后,在法律信仰的培育上,法律信仰不能抽象化,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将抽象的法律信仰转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如课堂上的角色模拟,让学生体验法官、律师、检察官等不同法律人角色,从而更好地把握法律信仰的深意。

2.教学方式多样化法学硕士的课程教学应该多样化,不应局限于课堂老师讲课。研究生的培养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而教学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许多老师迫于评职称、评优等现实压力,都偏重于科研而轻视教学,对于授课没有很多兴趣。教学的方式非常单一,基本上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还停留在本科教学的套路上。对于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都视而不见或全然不会;教学过于以自己为中心,授课的内容多半是根据自己最近研究内容来定,方式更多的是个人演绎,很难保证学生听课效果。为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听课效果,广泛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在这一方面,澳大利亚的法学教育非常有借鉴意义。当代澳大利亚法学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学生能够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方法,注重传授学习的技巧和能力,认为这个远远重要于学习知识本身。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得到保证,老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不仅仅应体现在课堂之上,还应体现在教材的设计、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场地的布置等各方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3.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法学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还应扩张到学校之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这样既能让学校教育有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学硕士中选择从事实践性事业或者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实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走向岗位,或者通过实践来判明自己是否适合实践之路。理论指向与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在教育过程中交融在一起,互相影响彼此促进,理论研究有利于实际问题的准确发现和合理解决,为学生的未来孕育发展潜力;而实践指向的探究又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为理论难题的破解寻找对策。实践与理论相互补充,彼此呼应。此外,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要体现在对于法学硕士的评估上。当前我国高校对于法学硕士的评估存在形式化、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大多数评估手段还停留在所修课程的期末成绩上,没有发挥评估的激励作用和让学生发现自我的目的,相反很多学生为了评估刻意迎合。一个优秀的评估系统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反思未来职业道路、优缺点,指导学生获得相关的学习机会;激励并引导学生在整个法学院学习期间逐渐进行复杂的工作,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以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激励为目的。

硕士论文例2

与禹晋永结缘被盯上

“珍惜生命,远离禹博”,15日中午时分,吴丹红(网名“吴法天”)在微博上调侃说。两个小时前,他发帖称,网友“零度以下”“2007年郑州大学取得法律硕士,其硕士论文《试论传闻证据》,大量抄袭了我在2004年发表的《传闻证据规则研究》一文。虽然个别地方标注了参考拙作,但全文不标出处甚多”。

公开资料显示,“零度以下”真名王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郑州《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副主编,而吴丹红恰是“禹晋永事件”中禹晋永的“反对者”。至于引发吴丹红对“零度以下”关注的,正是因为王冷不久前采访了禹晋永。

两篇论文确实大面积雷同

吴的微博引来不少网民“围观”。根据他的提示,记者在中国期刊网的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找到了“零度以下”的硕士学位论文《试论传闻证据》,并与吴的论文《传闻证据规则研究》作了对比,确实发现了部分雷同的内容。

比较明显的是,在论文第四部分第三节探讨“可供我国选择的传闻证据规则的立法模式及例外设计”时,其所提出的“在先前审理程序中作成的证言”、“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采纳该传闻证据”等五条原则,与吴丹红等在《传闻证据规则研究》的第三部分“传闻证据规则的建构”中所提出的六条原则的后五条近3000字的内容完全相同。

此外,论文第一部分第一节有关“传闻”概念的界定等部分内容亦与吴文雷同,甚至第二节论述“传闻证据的形成过程”所使用的案例与分析也与吴文相同。

硕士论文例3

1•1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并通过与另一应用软件开发课题配合,实现论文评审的电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1•2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研究《标准》,建立评审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结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建立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2)借鉴国际先进评审模型,构建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借鉴、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评审模型,结合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特点,构建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3)依据科学原理,构建模型。依据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系统模型的构建原理,运用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发出满足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考核要求的评审模型。(4)研究量化的评审方法。(5)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采用加权法等综合评审方法,系统设计定量评审方法。(6)设计科学公正的评审流程。(7)试运行,验证。(8)为实用软件的设计预留对接接口。本研究成果具有开放性和多适应性,也可以运用于解决类似的评估、评审问题。

2课题研究的开展

2•1主要技术路线

(1)明确目标、确定范围。(2)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4)识别和分析各种关系(内含的科学定律,管理关系、规则等)。(5)形成系统模型雏形。(6)进行“验证、符合试验”,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7)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2•2研究工作重点

(1)重在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和重点调查我国现有在岗的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专家、教授,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界的项目管理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读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尽量掌握足量的、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2)精心构建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用现代项目评估的相关原理和方法;②借助社会上项目管理评估方面专家的智力;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相关评估模型,结合实际,改造创新,构建本模型。

3模型的构建

3•1模型构建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以下7个方面:(1)真实性。反映系统的本质。(2)简明性。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求解。(3)完整性。系统模型全面、完整,应包括目标与约束两个方面。(4)规范化。尽量采用教指委现有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和《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相关内容,模型与现有标准互动和对应,在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尽量使之适用并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软件开发。(5)创新性。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克服原有标准的某些弊端,在模型体系结构、指标设置、综合评审等方面注意范围明确,尽量量化,以克服参与评审的教师、专家的随意性,专业关注的局限性;引导与规范教师、专家在发挥其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地按模型标准范围进行评审。(6)开放性。使模型系统化、模块化,参数可选择,可更改,有利于改进和拓展。(7)可操作性。为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奠定基础。本课题组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公司做了沟通和交流,可以开发出简单可操作性的软件。

3•2评审模型结构设计特点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式,包括四个子系统模块:(1)评审目标设置。(2)评审指标(标准)与权重体系设计。(3)子准则和评审量表设计。(4)评审程序与制度设计。同时,给出可以选用的空间,以备选择应用。

3•3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类、指标、子准则3个层次,如图1所示。指标层用于综合评分的累计,子准则层用于量化计分,采用100分制。通过对子准则评分得到其分数,再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累计加和(采用加法规则),即可以得出被评审项目的评审分数。图1中的子准则只是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示意,评审流程如图2所示,详细的量化评分表如表1所示。

3•4模型特点及用到的方法

硕士论文例4

工学硕士重学术研究[2],而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具有“石油”特色,侧重解决现场应用中遇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培养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需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联合培养。因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现场进行实习、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工作。为了提高质量需要在现场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在技术人员力量雄厚的现场单位建立工作站;二是在石油企业研究单位建立工作站;三是在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现场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实现联合培养;四是工作站的设立应相对稳定,保持几年不变,有利于积累经验;五是工作站应有一定的接收能力,最好批量接收研究生,一般不接受单个研究生,这样便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监督,便于现场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一般在第二学年派遣研究生进入现场工作站,进行为期1年到1年半的联合培养阶段。

2.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学团队的支持。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组建和完善相关教学团队。校内导师应具有从事和开展石油工业科研项目及研究的经历和经验,应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并保持与现场工作站及现场导师的联系。专业学位硕士生需要到企业工作站去完成论文,应聘任现场导师,注意发挥双导师制的优越性。既要充分发挥校方导师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水平,也要充分利用现场导师的现场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应实行校方导师负责制。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由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校方导师主要负责,现场导师在技术环节上给以协助。同时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相互沟通,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现代化渠道及时联系,协商解决论文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特别注意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生到达石油企业工作站后,应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工作。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一定的深度和先进性。论文的选题一般应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作为支撑,避免“空中楼阁”及“纸上谈兵”。论文的结果应能够直接为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服务,有利于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选题还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基础,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需要在现场工作站举行开题报告会,双方导师及现场专家参加。作为评委,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技术关键等进行一一审查和点评。对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通过开题。

4.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加强日常的管理。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深入企业、在研究生工作站实习、研究,远离学校。所以,自研究生进站开始,就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科研活动管理。要发挥现场导师的主动性,双方导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校内导师应定期深入现场工作站进行指导,实行“每月汇报”“中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同时,学校应邀请现场导师来校,开展技术交流、学术讲座、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等。

5.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应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论文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应体现借助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所作课题能否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是否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等均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能够顺利出站、获得硕士学位、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考核标准。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双方导师及校内外专家参加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研究生的论文汇报并质疑、评价论文的质量。

二、培养质量评估方法探索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经历入学考试、培养过程、毕业论文答辩及就业4个主要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各阶段成绩来评价培养质量的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入学成绩、课程成绩、毕业成绩(含就业情况)的关联,跟踪分析培养过程各阶段的成绩数据,评价学生的成绩变化,根据其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形成评价指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入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的绩点成绩、相对排名及绝对成绩,可作为研究生阶段成绩统计分析的基准。研究生的统考成绩,例如入学统考成绩、入学成绩排名、四六级成绩等,由于均为全国统考,具有可对比性。因此,以上成绩统计既可以作为生源质量的评价依据,也可作为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数据。

2.研究生培养阶段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入学后进入培养阶段,此后的课程成绩、排名以及最新的四六级成绩可作为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对比原有的成绩数据,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素质的变化过程。课程学习之后,进入论文开题及论文研究阶段。该阶段的质量评估可通过导师打分及学术成果数量质量统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学术成果方面包括培养期间的情况、主要著作、获奖情况及专利发表情况等。

3.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统计分析。

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将进入答辩阶段,学位论文质量及评审专家的认可程度,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硕士论文例5

论文结束在即,以下是我最后写的致谢词:

几经彷徨求索,论文终于得以完成。回顾自己将近二十载漫漫求学路,记忆里充满的是诸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快乐相伴,在此我要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导师潘国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从我进入同济大学读研深造伊始,潘老师就对我严格要求,并帮助我开展顶管智能导向的研究课题,从程序开发、系统调试、工地实践一直到论文完成,每一步的进行都离不开潘老师的精心指导与亲切关怀。尤其是在江苏镇江工地系统维护的半年里,潘老师多次赶赴现场指导,并且经常关心工程进展情况以及我在工地的生活情况,可谓无微不至。潘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务实忘我的工作作风、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王卫安老师、鲍峰老师、程晓军老师、王解先老师、王穗辉老师、王建梅、徐争农和徒益明等测量系的其他各位老师,将近三载教诲,师恩难忘,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各位老师给了我无价的知识和真诚的关爱,让我见识了测绘科学研究领域的精华。

感谢上海基础公司研究所的丁东强和钱美刚两位队长对系统在江苏丹阳取水工程中顺利应用的支持,以及卫冠国师傅、赵卫师傅以及其他工地测量组的兄弟们。在长达半年的系统维护期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你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工地里的生活很苦,期间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在大家的合作努力下很多困难都我们一一克服,和你们在一起工作的期间真得很愉快。

感谢业已毕业的博士师兄谷川,硕士师兄陈晓龙和我的同门赵鹏飞、范祖贵,以及师弟孔宁、王智、张鹏、李怀峰和小师妹雷婉南。在论文的准备期间,是你们对论文给予进行理论性的指导,是你们多次关心论文完成进度,是你们与我一起不厌其烦地调试程序、系统测试,是你们时时刻刻支持着我能顺利完成论文。将近三年来,土木大楼B614教研室里认真的科研氛围以及快乐的学习气氛让我深深怀念不忍毕业离去。

感谢2007级测量系研究生班的全体同学们,读研期间能和大家朝夕相处真的是一件十分愉快开心的事情。学习之余我们会一起篮球、一起足球、一起春游以及一起参加党组织活动……因为你们我在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期间充满了欢乐和笑声,是你们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

感谢我亲爱的室友卓杰、汪黎栋和张俊杰。无论是在沪东校区还是彰武校区,你们兄长般的关怀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使我远在他乡求学之余生活依然能够丰富多彩。

还要感谢我的好友王进锋、贺鹏、孙伟伟等在论文写作期间对我的鼓励与关怀,谢谢你们。

求学多年,即将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之时,最最需要感谢是我的亲人,感谢你们的无时无刻不在的鼓励和支持,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和专家们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开拓了思路。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除了我自己一年多来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之外,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所以在这里,我要对帮助我完成论文的所有人表示感谢。

首先,我要对我的导师——任远教授,表示我最由衷的感谢,感谢任老师在我攻读硕士学位的两年中对我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两年前,我从一个门外汉,在任老师潜心的教导下,成为一个热衷于中国纪录片的内里人。任老师身上的责任和热情深深的感染着我,并让我为之动容,他老人家让我觉得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会时刻牢记他老人家的教诲。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尽管他老人家年逾古稀,但身上时刻焕发的活力和热情让我觉得他是那样的幽默、和蔼可亲,每周我最喜欢的就是跟他老人家在南食堂一起吃一顿韭菜陷儿饺子——感觉像一家人,亲手为他端一碗汤或者倒一杯水,就让我觉得很开心,很幸福。谢谢任老师!希望他老人家与师母能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还要感谢让我深入纪录片制作一线的段鸣镝老师。尽管我之前有在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但纪录片制作对我而言还是一片很新鲜的领域,尤其是大制作的精品节目。段老师让我带领摄像和助理独闯三峡,这不仅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一个新人莫大的鼓励,他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深深折服。纪录片《灵渠》的最终完成,不仅是一段回忆,更是我成长的见证。

此外,还要感谢著名导演廖烨老师,他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问题的全新视角。

感谢电视系王晓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朱羽君、叶凤英、高晓红、赵淑萍、张雅欣、任金州、何苏六等老师对我学业的教诲,感谢电视系张龙老师对我的关心。

感谢我的师姐05电新硕士李奇,谢谢她对我无私的帮助。

还要感谢我的同门王凌岚同学。

感谢在这两年中陪我一起走过的06电视新闻的所有同学,感谢:秀龙、陈申、金铭、涵方、一楠、郭杨、林凯、大伟、老贺、晓宇、晓栋、范老师、勇老师、姜泓等等,感谢所有认识的好同学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是我努力和学习的动力,感谢他们为我所付出一辈子的辛劳,感谢我的妹妹,感谢我的朋友和亲人。

感谢苏醒,感谢她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我的硕士论文致谢词

春华秋实,寒暑三易,仿佛不经意间,我的读硕生涯就要结束了。三年来,给我帮助的人太多太多,令我感动的时刻数不胜数,岁月的脚步依然匆匆,我会把每一份关怀,每一份勉励都铭记、珍藏,把它们当作我生命河流中那朵最晶莹的浪花,记忆宝库中那颗最灿烂的珍珠。

三年来,我在书籍的海洋中愉快的畅游,在知识的高峰上且唱且吟,几载寒窗苦读教会了我许多,也使我坚定了继续沿学术道路走下去的决心。如果说这三年的学习有什么稍微值得拿出来的成果的话,我希望是这篇投入了我不少精力的毕业论文。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刘**教授。三年前是老师将当时学术上懵懂无知的我引入了国际**学科的巍峨殿堂,三年来同样是老师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老师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自强奋斗的人生哲学,严谨进取的治学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将是我今后生活工作中永远的榜样,是防止我学习上迷失方向的指路航标。此时此刻,老师日常对我的关怀帮助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令我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恩深厚,不敢言报,唯有今后以百倍热情工作、学习,力争有所建树,以报师恩于万一。

**大学**学院国际**系是我三年来学术上的精神家园,这里活跃的学术交流,前沿的思辨研讨常常使我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尤其要感谢王**教授、刘**教授、黄**教授和许*教授,几位老师言传身教,道德文章并重,更是在本文的开题、预审中给我许多可贵的指点和有益的启发。

我的周围是一群有志青年,他们终日沉湎于学术,偶尔也青梅煮酒,纵论天下。感谢你们,我的兄弟姐妹!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每一次选择的全力支持,使我得以按照自己既定的人生航线前进。

三年短暂,未来漫长,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奋勇前行……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词模板

硕士论文例6

目前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校附属医院往往是各地区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医疗任务重,门诊住院患者较多,医生需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研究生成为此项工作的主力军,工作负担巨大。另外,医院硬件资源有限,电脑软件操作繁琐复杂,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完成工作,研究生需要经常加班。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能使部分研究生身心俱疲,容易出现身心问题。

1.2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陈旧或认识不到位

一些导师最初为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陈旧,重科研,轻临床,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减少,临床技能提高有限。反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也需要毕业论文答辩,他们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有部分导师重临床、轻科研,导致他们科研能力低下,偏废一方[1]。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实习落实不到位。

1.3.1按照轮转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其他相关科室轮转1年左右,但目前研究生轮转时间较短,约4-6月。

1.3.2轮转期间,部分同学对轮转不重视,缺乏自觉性,未去轮转科室轮转,或轮转科室要求不严格,轮转流于形式。

1.3.3各轮转科室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流程,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轮转一团糟。

1.3.4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所在科室在分院区,部分科室床位数较少或是病种单一,导师未安排研究生去病种全面的综合科室轮转,限制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1.4缺乏专业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及理论讲座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故培训结束后应该掌握临床上常见的操作技能。部分研究生反映医院或科室没有相关培训,导致他们常见操作技能低下,或难以按照最新的标准操作。医院或教研室没有安排针对研究生的理论讲座或课题汇报讨论,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学习的动力,而且科研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难题无从请教和解决。

1.5实习科室、轮转科室缺乏考核或考核不严谨

临床能力考核是检验临床能力培训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个医学院校、科室具体情况不同,在临床能力考核工作,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形式均不统一,存在较大差异。据调查,相当多的科室缺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研究生的评估和管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评价,也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反馈。临床能力的提高急需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这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

1.6部分临床活动缺乏权限

大部分研究生为应届毕业生,无临床工作经验,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部分研究生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但却不能在实习医院注册执业,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

1.7缺乏临床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培训

部分研究生反映,他们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临床诊治能力,同时也缺乏沟通技巧,往往难以有效的、全面的跟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1.8缺乏对研究生的心理关注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需兼顾临床及科研,心理压力较大。在目前较差的医疗环境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也容易成为医闹针对的对象,身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预防性心理关注也是有必要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策略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2我们在把握原则基础上,根据我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优化临床资源、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临床工作量,给研究生减负;

(2)更新理念,明确学位特点,临床工作及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应按照专业学位的标准,调整培养方案和要求,要注重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和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临床能力和考核。医学院应该加强带教医院及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识和理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理解专业学位特点。

(3)建立并健全轮转、培训、考核制度,规范管理a.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该与导师仔细计划好轮转实习计划,医院或教学分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安排研究生实习轮转。b.研究生进入相关临床轮转科室后首先进行登记,向科室负责人进行报道,由科室负责人分配带教老师进行带教,轮转期间需全面了解及熟悉轮转科室业务及疾病特点。在科室轮转期间,科室需安排业务讲座。同时,医院教育科也应定时安排适合专业研究生的讲座。c.出科时建议完善考核制度,不仅需测评思想道德,而且要进行理论考试,同时还建议进行轮转科室相关技能的考试。对于不能达到轮转水平的,应该增加轮转时间。医院按照国家培养要求分阶段、定期进行考试,定时评估,优化培训考核制度。考核体系包含初期的课程考核,计入学分,进入临床之后还有参加学术讲座规定学分考核,轮转科室考核,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考核。

(4)开拓新的培养思路,事半功倍,培养全面研究生2010年,上海市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基本思路是医学本科生毕业以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住院医师招录,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双重身份。学生毕业时,合格者可以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执照。我们也应借鉴上海甚至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力求高质量的培养能力全面的研究生。

硕士论文例7

1.以四项能力的总得分来衡量其整体心理资本水平,发现教育实习后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心理资本呈现上升变化趋势。2.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如果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心理资本变化值作如下规定:大于0表示“心理资本呈现上升变化”,等于0为“心理资本不存在变化”,小于0为“心理资本呈现下降变化”。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教育实习后,62.5%的学生的心理资本呈上升变化,即教育实习对大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存在有利影响。12.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教育实习前后“心理资本不存在变化”,2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习之后“心理资本呈现下降变化”。因此,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教育实习并非对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生都能发挥提升心理资本水平的作用,表明教育实习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教育实习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因素

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状态的个体特征,而非特质类,会因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国内学者张焱等人将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发现经济、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心理资本影响明显[3]。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搜集到的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变化的因素包括: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知程度、高校以及实习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实习校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与影响程度、实习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情况等。受访者A认为此次教育实习打消了她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种种疑问,使其树立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信心,同时也督促其及时制定职业和人生规划。她在实习第一日的日志中写道:“我们到达实习中学便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欢迎,学校后勤部门为我们准备了寝室,所有接待人员都热情而负责,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我感动于此并心生暖意,对实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受访者B在日志中写到:“从我们实习生的交流中,我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了解到理科课堂与文科课堂的不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对实习生来说是有用处的。”与二者相反,受访者E对此次教育实习的评价是“非常混乱、毫无意义”,认为教育实习并不像其他人所谈论的那样获益匪浅,“(实习)学校只是给了我们一间教室当办公室,我们所有的实习生听完课后都回这里,没有人来管我们,我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觉得自己好像不受实习学校欢迎似的。实习一结束他们(指实习学校)就迫不及待地通知我们返回,生怕我们干扰他们的教学秩序”。

(三)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

四项能力的影响程度心理资本四项能力都是状态类的个体特征,在一定的环境内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笔者通过对全体样本在“自信”、“希望”、“韧性”、“乐观”四方面的得分与心理资本总变化得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四对变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笔者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四个变量及心理资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分析(见表2、表3)表明:(1)四个预测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式,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00%,即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心理资本的四方面能力变化能够联合预测心理资本总变化的变异量。(2)就个别变量的解释力而言,“希望”方面的变化对心理资本变化的预测力较佳,其解释力为82.8%,其后依次为“乐观”、“变化”、“韧性”方面的变化。(3)四个变量的β系数均为正,说明四个变量对心理资本的总变化呈正向影响。将所有样本看作一个整体,测得“希望能力”的提升对心理资本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最为明显的作用。这说明教育实习在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确立未来发展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方面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让大部分教育硕士生在实习后对未来持积极的态度。路桑斯在《心理资本》一书中提到:“整体心理资本对人的影响比它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影响之和要大得多。”[4]虽然经过教育实习,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希望”、“乐观”、“自信”、“韧性”四方面能力的提升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所组成的心理资本在发挥其作用时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教育实习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心理资本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教育实习中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进行心理资本开发的策略

“心理资本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很多积极的结果”。在心理资本的开发中,一项能力的提升往往会促使另一项能力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对未来持积极乐观态度的人通常能够对一项工作充满信心,合理地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开发一般有以下四种途径: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替代学习或者模仿、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心理和生理觉醒及健康。对“希望”的开发,可以“设置目标”、“制定弹性目标”、“分步前进”、“参与”、“奖励机制”、“资源”、“战略协同”、“培训”等策略进行;对“乐观”的开发可以“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机会”等策略进行;对“韧性”的开发策略是充分利用韧性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积极的心理资本),并充分考虑具有负作用的因素,注重对经验的总结,使之成为一套应用性较强的体系和程序。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教育实习中的心理资本开发应围绕学生本身、学校(高校和实习校)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习中的策略运用

1.树立积极的实习态度。教育实习对教育硕士生来说是一次提前体验职场生活的宝贵机会,绝不是一次“走过场”的经历。教育硕士生是教育实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之前是否掌握足够的教学经验,被分配到何种学校实习,遇到何种指导教师与学生,都应积极转变心态,乐观地面对实习生活。“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机会”等乐观能力开发策略同样适用于教育实习环境,乐观的心态会激励教育硕士生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及时调整,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最终获得积极体验。2.设置合理的实习目标。路桑斯认为“希望受到目标、路径和动因的影响”,因而在实习前设置合理的目标会促使教育硕士生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积极的行动,避免盲目地应对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中,所谓合理的目标应是“有明确的个人意义、合理的挑战性和清晰的时间起点与终点”,它能够为教育硕士生提供长久的动力,使之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之中。“有明确的个人意义”是要求实习目标要符合个人情况,对个人未来的学习及从教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合理的挑战性”是指实习目标应该有足够的难度,能够激发教育硕士生的斗志,挖掘其潜力,使之对成功有合理的期望。“清晰的时间起点与终点”一方面是指目标的达成应该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要求教育硕士生要珍惜短暂的实习生活;另一方面是指目标可以分阶段完成,设置相应的节点,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分解成难度系数相当的子目标,分步完成。合理的目标设置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硕士生的希望水平,而且阶段性子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增加教育硕士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成功体验,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3.及时调整实习状态。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其他青年教师、同组内的实习生都是很好的社会资本,实习生应该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共同进步。当遇到困难时,这些资源往往能对扭转局势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实习中有的指导教师课程并不多,实习生所能学到的东西极为有限,此时实习生应尝试让指导教师为其提供观摩其他指导教师授课的机会,或者跟随同组内的其他实习生到别的指导教师的课堂上去听课。教育实习中并非事事顺心,运用好身边的资源能够有效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教育硕士生的抗挫折能力。4.积累并交流经验。高校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入职前提前体验教师生活,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积累真实的教学经验。教育实习中随时记录实习所得能够帮助教育硕士生看清自身的变化轨迹,认清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详尽的文本资料最能真实地反映教育实习生活,是宝贵的一手资料。在实习中、实习后及时与同伴交流实习经验、分享所得,“当参与者听到他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故事,这时就会出现替代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教育硕士生对未来的期望值。

硕士论文例8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追求科技制高点。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从源头上要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工程教育水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的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的速度也随之与日俱增,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也要随之加快变革的速度。当代信息社会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教育理念也必将随之改变。于是,工程教育的改革与重塑也正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思考话题。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了一份全新的报告,揭示了工程教育在全球的变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了NEETProgram“新工科教育转型”计划(NewEngineeringEducationTransformation,简称NEET)[1],由此代表美国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方向。报告围绕“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思索“具有普遍借鉴价值的基准化培养模式”。此后,MIT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新工科实践: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本科城市科学和计划科学学士学位。这是一门结合了城市规划学,统计学,电气工程,机器学习等多学科的全新的科目。同样开始教育改革的还有斯坦福大学,他们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在以设计思考理论著称的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牵头下正式启动。这次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代之以师生为主导,建立全新的开环大学的教育模式[2]。国内也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浪潮中充分地认识到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根据新一轮的调查报告称,新产业,新工科人才缺口高达2500万。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必然会带动国家经济的转动,同时也必然带动教育变革。于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3]。之后一段时间,“新工科建设”[4]运动如火如荼,“天大行动”[5]“复旦共识”[6]等会议早早确立了新工科改革计划,并且新工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识。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的30个项目群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智能医学等新工科专业蓬勃兴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等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工科模式正在成型。[7,8]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国内高校和各类研究院进行对新工科的进一步优化。而这一系列的新工科改革计划,都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人才供给源头———各大高校进行改革。而在现在普遍的高校中,大家还是过分地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科目创新的能力。以MIT的新工科普及为例子,作为全球范围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他们的一些典型项目,例如:全新工科生命机器(LivingMa-chines)、自主机器(AutonomousMachines)以及城市科学专业,都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多学科交融和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往的产业科技[9]。而电子通信专业作为一门电子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紧密结合的一门现代信息工程专业,同时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工程类专业,其在新工科的教育改革中也务必做出对应重大的调整。虽然电子通信不是一门新工科背景下衍生的新的工程学科,但是其作为与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最早接触的工程学科之一,必然也将顺应新的教育格局,做出新的改变。尤其对于电子通信专业研究生硕士的培养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践化。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定义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需要的。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具有高度创新实践能力的电子通信专业学位硕士。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设计一个适用于新工科背景下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分类定位的模型。

二、培养目标分类依据以及做法

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培养过程中更多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手段也多以书面互动为主,而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所忽视。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教学领域,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加强,并且适当减少了理论课程的比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惯性比较大,显示的教学条件又有约束,实际操作中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培养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固然各大高校在悠久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电子通信专业完整而稳定的理论教学体系,但是照搬这些体系则很难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难以符合企业社会的要求。业内被公认为工程教育的“领跑者”的欧林工学院,在过去的多年内其毕业生起薪高于麻省理工等一系列名校并有许多学生在著名的大学攻读研究生,他们对于学生的选拔主要基于学生实践项目的数量与质量,而且他们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25-35个工程项目。他们就是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创建工程教育改革的“实验室”[10]。而在我们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将重点放在项目的完成度上面,而不是盲目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动手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互联网以及电子企业百花齐放的当今,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一系列的要求。根据调查发现,在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创新实践能力等重要个人素质因素中,新兴的互联网电子通信企业最为看重的就是创新实践能力与专业学科知识,其次是基础学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而且还存在一个问题,目前的研究生将来走向社会,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的需求挂钩。与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型硕士相对来说更加符合企业公司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为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而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院校在培养专业学位上定位得十分模糊,在对电子通信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还是单纯套用学术型的培养方案模式,依旧使用一样或者是差别不大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或因教学资源的限制,将两种学位的研究生一起无差别培养,这就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突显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型的特点,我们需要对接与学术硕士不同对接目标,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类与定位,并完成培养模型的界定。[11]

(一)与企业需求对接

我们在构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分类模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新工科背景下企业对电子通信专硕研究生的具体需求。“从企业角度出发,更看重学生哪些能力?”,这个问题有人做过相关研究[12]。为了更具体的分析电子通信专业学位硕士的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调研,并以抽样文件调查的方式在厦门市做一系列调查。调研对象分别为软件园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厦门某综合性大学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共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24份,回收率为82.6%。并随机抽取其中100份做数据分析。调查问卷中列出了研究生多方面的个人素质,由填写者按重要性勾选其中的4-5项,做为企业对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素质要求的排序。并将重要性由得分表示出来,得分高低与重要性成正相关。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最终的结果显示,个人创新能力的优先度得分最高为4.04分,个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知识分别以3.85与3.42的得分位居其后。在100份的调查报告中,排在第一位的44%是个人的创新能力,25%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图1企业对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的重视度24%的专业技术学科知识。可见在当前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有着过硬专业知识并且有着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生。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换代极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强大的创新思维和积极的实践能力,而这也正是“新工科建设”工程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也要真正做到着眼于未来,真正面向一线行业软硬件产品研发、集成、管理等不同岗位的素质要求。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后可以迅速适应产业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迅速对接,实现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职业化高端人才规格的紧密结合。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着力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在研究生培养的期间,在完成理论知识课程以及专业知识课程之后可以到与学校相互合作的电子通信企业去实习。加深学生对于企业需求的了解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并且由企业保障研究生实习阶段的实习薪水,并适当设定弹性薪水以激励实习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保障了学生在实习阶段的生活费用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两者可以共创产学“实验室”。或有企业出资,校方出场地。或是两者共同斥资在高校内打造真正器材齐全,产学结合的校企“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接触到更好的条件来研究学习。企业的项目也可以有学生参与,加强学生的项目能力。真正做到像欧林工学院模式一样的:打造工程教育的“实验室”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也让高校方面接触到更多企业类项目,更好地将知识灵活化、实践化、实用化。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5次对接会上的报告,也强调新工科模式中必须大力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必须由政府搭台牵线,支持企业与高校相互对接,实现共建共享科研成果。同时也凭借电子通信以及互联网产业最新的前沿需求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成为研究生的培育资源。最终在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同步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变革,做到深度产教融合。[13]

(二)与职业认证对接

职业资格认证,可以证明个人有某职业领域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包括基本知识,基础技能与工作技术等方面,是国家以及行业对于申请人所属的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能力的认可。也是在单位招聘、鉴别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可以让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有参照标准。对于研究生或是应聘者来说,这也关乎着自己就业竞争力高低的问题。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社会以及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当今这样一个智能时代中,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一次次迭代。而我们为了在新的不断迭代的科技发展中,作为电子通信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必须还要做到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相互对接来健全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牵引,建立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分类应与职业认证对接。为了建立科学可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培训体系,在分析现有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了相关调研[14]。就电子信息行业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种类大致有:电子工艺工程师、电子设备工程师、应用电子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与电子工程师。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级别分类,在级别分类上大致分别助理级、一般级、高级这三个档次。我们可以将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分类,并进行能力描述。依据实践能力标准,开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训,进行分级认定。从而做到将培养体系与职业资格证相互对接。由研究生选择其不同的研究方向,界定不同的类似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通过项目的完成度,或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对学生进行评定。

三、培养目标分类基本做法

硕士论文例9

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赵仲堂教授。当我面对科学的高峰有些彷徨时,是导师在鼓励我,“攻坚莫畏难,只怕肯登攀”;当我在科学的殿堂中步履蹒跚时,是导师在指点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埋头于书本执迷不悟时,是导师在明示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导师在引导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导师,学识渊博,对专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百忙之余仍然读书不辍,不断探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传道授业,呕心沥血。如果说我从导师那里学会了怎样做好学问,那么首先应该说我从导师那里领略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的探索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地感谢李士雪、王志玉、徐凌中、姜宝法、王束玫、彭绩、方鹏骞、卢祖洵、李立明、曾光等教授的鼎力支持,以及王陇德、姚志彬、江捍平、张丹、钟育新、陈广源、王立新、刘松暖、陈金喜、钟天伦等领导,在我工作和学习中,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衷心地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全体老师。当我在千里之外迷茫、徘徊时,是他们慷慨地为我敞开了大门,把我领进了一个深奥而又迷人的殿堂。感谢亲爱的师兄弟们,感谢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衷心地感谢深圳市卫生局、宝安区卫生局及各系统、各部门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在我平时工作及完成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区编委等各级领导及区人事局、区计划局、区局等部门、各界对我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公共卫生系统的各位同仁以卓越的执行力作出的突出贡献!(孙玉卫博士)

(二)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三年来呕心沥血的培养。

三年来,在课题设计、现场、实验室工作、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导师给予了悉心和无私帮助。导师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忘我的奉献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谢克勤教授、王志玉教授、王洁贞教授、王束玫教授、王志萍教授、姜宝法教授、徐凌中教授、贾存显老师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

衷心感谢李士保老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诸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丁树奇站长、赵民书记及全体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患者追踪、样品保存、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衷心感谢我的同学刘洪庆、郑文贵、李林贵、周英智、杨艳芳、郑国华等在学习、生活、实验室工作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科学院施胜芳老师、刁玉涛同志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潍坊市妇幼院妇科周兰英医师在提供CytoThin宫颈取样专用毛刷、缓冲液、预实验所用样本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郭教授、潍坊医学院病教研室郭文君、刘汝清老师、整形医院唐胜建主任在标本超低温存放、宫颈细胞学检测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妇科王立杰大夫在提供HPV阳性标本方面给予的帮助。(陈会波博士)

(三)

本课题是在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的精心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科研思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对科研工作敏锐的洞察能力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在此,对导师三年来对我学术上的精心指导与生活上的关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王永杰副书记、姜希宏副书记、李士葆老师等在业务与生活等方面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姜宝法教授、王束玫教授、贾存显老师、王洁贞教授等在我学习上提供的帮助。

感谢山东省科学院生物中心高雪芹老师、黄海燕老师等在我实验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验室邢杰大夫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所科的李娜大夫等在标本采集中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感谢章丘计划生育服务站、诸城计划生育服务站、岱岳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无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领导与有关人员在现场与标本采集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流行病研究室的刁玉涛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师兄弟、师姐妹王志萍博士、郑国华博士、陈会波博士、周英智博士、杨艳芳博士、房学强博士、郑薇硕士和黄克锋硕士在我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和关怀。

最后感谢在我学习、生活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过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刘洪庆博士)

(四)

本课题是在导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完成的,在此衷心感谢导师对我的谆谆教导,以及对我在生活、工作、学习、研究等各方面的无私帮助。王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的工作作风,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并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发向上。

特别感谢流行病与卫生研究所的王洁贞教授在本课题的统计学分析方面给予的指导。

本课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得到了王桂亭老师、宋艳艳老师、姚苹老师、许洪芝老师、龚忠发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薛永磊、王小凡、王战勇、任桂杰、陶泽新、宋绍霞、张文强、吴冰、刘晓丽等师兄、姐、弟、妹的无私支持和帮助,他们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的困惑,帮我完成了实验以及论文中的部分工作,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共同进步。特别感谢我的师姐王战勇在我的实验过程中给我的无私帮助。

本课题还得到了卫生Du研究所的谢克勤教授、于丽华老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研究所的王束玫教授、汪心婷老师、免疫学研究所的马春红教授、学院的王凤山教授、刘一红同学、李媛同学、腾莉同学、徐洋同学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同学张翠丽、孙秀彬为我的课题提供的帮助。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温红玲博士)

(五)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毕振强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王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Ji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王显军所长、王玫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师、姜宝法老师、贾崇奇老师、贾存显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李建同学、房学强同学、杨丽萍同学、刘兆兰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马卫胜硕士)

(六)

看似漫长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了,心里实在舍不下山大这美丽的校园,更舍不得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

三年前,我怀着无尽的遐想,来到山大,来到卫生教研室,三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师们的关爱和教研室同事们的无私帮助

衷心感谢导师丁守銮副教授,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高度的敬业精神,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感到惭愧。在我写毕业论文期间,导师虽远在国外,却无刻无刻不在鞭策着我的学习,给予我勇气和动力去继续完成我的论文,我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衷心感谢导师王洁贞教授给予我学习生活中的教诲和在毕业论文上的极大帮助

衷心感谢本教研室全体老师和同学曾给予我热情的帮助

衷心感谢师兄孙秀彬三年来给予我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衷心感谢山东学院田金方老师在时间序列知识方面给予我的

衷心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写论文处于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衷心感谢那些曾默默支持过我的朋友,在这里请接受我真挚的谢意

三年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不得不将要和大家说离开,但是,一想起

曾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我都会像今天这样感动,这种感动,将会伴随我的一生。(王强硕士)

(七)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尊敬的导师王洁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三年来,导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果断干练的作风、诚挚谦虚的品格和宽厚善良的处世方式,永远值得我学习和效仿。导师在我的学业上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我许多教诲和,将使我终生受益。多年来,导师还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我诸多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护,使我在感Ji之余常常感到心有不安。我将更加努力,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薛付忠副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鼓励。薛教授勤奋的科研作风、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和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真正体现了一位学者的风采。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山东省CDC的康殿任和王志强医师,以及莒南县和平邑县CDC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还得到了山东省CDC陈仁友、张晓菲、郭婕、范轶欧和袁群医师以及本教研室孙林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在我学习期间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本教研室老师和同学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每当我在学业上受到挫折时,总能从他们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一直支持我、关心我和照顾我的男友,在地图测量、论文资料整理和图像绘制过程中,他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使我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爱护我和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张娜硕士)

(八)

本课题是在导师于素芳副教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顺利完成的,导师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三年来,您使我懂得了学无止境,在学业上不断求索;学会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处世风范,我会牢记终生,并将永远受益。

本课题从设计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还受到卫生Du研究所谢克勤、赵秀兰教授、于丽华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劳动卫生和卫生学研究所李杰教授、李国珍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无私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宋福永师兄、宋美芳同学、乔春霞同学,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配合,希望我们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合作,共同进步。

感谢师弟和师妹们的帮助和合作,希望我们的友谊永存。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我支持和鼓励,使我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谢谢!(易超硕士)

(九)

三年紧张而又充实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衷地感谢尊敬的导师蔺新英教授的谆谆教诲。三年来,蔺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蔺老师的心血。蔺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深厚的学识功底,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工作作风,都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本论文是在蔺老师的精心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实验的进展以及文章的修改等环节,蔺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谨向蔺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课题在实施中,得到了山东省立医院两腺科马宏岩主任及本教研室所有老师和同学热情的帮助与支持,还要感谢病Du所的姚平老师和Du理所的于丽华老师以及实验中心的郭冬梅和王淑娥老师,他们的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导师蔺新英教授和所有支持、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赵妍硕士)

(十)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在将近三年的学习生涯里,曾经得到过许许多多老师、同学和同事的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谢克勤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胸襟坦荡,他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三年来,学习上谢老师对我严格要求,精心,并很早就向我提出论文的指导意见,帮助确定论文的主题,从论文的主题、内容、到整体的结构都给予了细致、有效的指导。在写作过程中,谢老师不惜休息时间,细致、耐心的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他对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难以忘怀,受益非浅。

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开展期间,还得到赵秀兰、赵丽、张翠丽、于丽华、朱振平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另外在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还得到王青山、张利平、郭新、宋福永、周贵珍和潘光兵等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所有这三年学习过程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我帮助的亲人和朋友们!(朱英建硕士)

(十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徐凌中教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到论文的撰写等全程的悉心和帮助,对导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王兴洲老师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给与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对本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荆丽梅、杨学来等同学在资料收集与分析讨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无私帮助,给予了许多方便,在此表示感谢。

在现场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卫生局、威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威海市卫生监督所、文登市卫生局、文登市卫生防疫站、乳山市卫生局、乳山市卫生防疫站、荣成市卫生局、荣成市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现场组织协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各市(区)参与本次的全体人员。

最后,特别感谢威海市卫生局对本项目提供的特别资助以及有关领导给予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师侯淑军)

(十二)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

真诚感谢教研室的XX博士和师兄XX硕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我指引,而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知识。感谢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的互助合作,正是集体的努力才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硕士论文例10

(二)空白页

(三)标题页

(四)英文封面

(五)国家图书馆授权书

(六)国科会科资中心授权书

(七)论文合格同意书

(八)谢志

(九)中文摘要

(十)英文摘要

(十一)目次

(十二)表次

(十三)图次

(十四)本文及文内注释

(十五)参考文献

(十六)附录

二、论文版式

正文采A4尺寸;图表或地图不在此限。

正文中文字体请用标楷体12点,英文字体用TimesNewsRoman12点。

每页上方空白占2.5公分,下方空白占2.5公分,左右二侧空白为2.5公分,装订边为1公分。

页码正文以阿拉伯数字置于每一页下方正中间,由第一章第一节开始编号。

三、中文封面

应包括下列项目:(请参考范例1)

(一)世新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硕士论文(用标楷粗体20点)

(二)论文中文题目(用标楷粗体,字体大小依题目字数多寡调整适中)

(三)指导教授中文姓名(用标楷体20点)

(四)研究生中文姓名(用标楷体20点)

(五)毕业年月(用标楷体18点)

论文题目以封面中央线为准,置中排列,字数左右对称。

范例1:

四、标题页

即为内页。除了所用纸张为普通纸张之外,所有形式与内容皆和封面完全相同(不包括书背部分)。

五、英文封面

应包括内容如中文封面应有项目,请参考范例2。

六、中英文摘要

中英文摘要以一页为原则,最多不可超过两页。

中英文摘要后须附加五个以内的关键词(Keywords)。

中英文摘要抬头须加索引注记,包括研究生姓名(毕业年份)、论文题目、研究所全名。校名与研究所名应以全衔标明。(请参考范例3、范例4)

范例3:

论文题目:

硕士论文例11

三级标题采用 1. ,四级标题采用 ( l ) ,如果标题少于四级,二级标题可直接用 1. ,二级以下标题字体、字符同正文:宋体,小四。

[序号] [原作者国别]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中文译者. 中文本的出版地:中文出版者或中文报刊名,出版年. 或年卷期号. 或出版年月日(版次).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名[A].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 论文集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年月日/引用日期(任选).

(l)中文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中文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J]. 刊名,年,卷,期(号).

(3)中文报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