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生研究论文

研究生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3:41

研究生研究论文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1

(二)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懂本专业学术史。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

"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着史的线索去读不同时代不同名家的著作。

"论"就是学术论文。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着的学术论文掌握学术动态。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旧专业向新专业扩展,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读书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读500页书。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可以采取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2

【摘要】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设置要适时调整,以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重大决定,对于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在“双一流”建设中树立研究生培养目标,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今,人才市场对研究生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研究生课程只有不断进行有效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持续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对巩固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也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可见,深入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并完善课程设置,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合理性

目前,许多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课程间缺乏层次和逻辑性。研究生课程设置在广度和深度上,应该高于本科教育,为后续博士课程教育打下基础。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其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是对本科生阶段课程内容的重复,并未达到这一需求。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方法论

研究生不仅要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养成科研思维,能学习并熟练使用各种研究方法。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只重视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忽视了科学研究方法论教育,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方法论相关教育十分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忽视方法论教育,将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水平,也将造成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比例不合理

由于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管理,高校在必修课程、公共课程上设定了很多学分,而专业选修课学分很少。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除专业基础科目外,也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为研究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领域。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進一步完善课程内容,适当提高实践类课程比重

研究生培养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提高实践课程比重,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开设实践类课程,对于应用型学科,应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针对理论型学科,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提出社会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只有当高校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到科研实践工作中,才能够促使他们努力成为科研学术前沿探索的开拓者。在当前学分制管理下,可以适当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使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逐步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时代,研究生课程设置要适时调整,以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科学引进CDIO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特色课程资源和人才培养发展要求,合理设计出最佳的研究生课程计划,优化设置课程结构内容。高校教师要有效树立起先进的CDIO理念,强化创新实践科研能力校企合作项目课程与现有课程的互补工作,最终构建出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同时,应适当提高选修课的比重。这个比重不仅体现在学分上,还体现在选修课的开设种类和数量上,要给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提升学生满意度,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高校应重视并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方案,提高课程质量。一方面,高校应定期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内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第三者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评核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尖端性。创新应用互联网渠道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获取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反馈意见和想法,结合研究生学习的不足和需求,及时优化改进课程标准内容和发展计划。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课程教学设计

以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为指导,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规范化设计。导师应根据所带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规划课程培养计划,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身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同时,利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创新开发设计课程项目,有效创建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情境教学模式,凸显出研究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将所学课程专业知识转化为项目开发设计工作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监督体系,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环节,重视研究生课程设置,督促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设置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研究生培养除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外,也应重视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指导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问题反馈;高校应该重视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

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摘要]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数据产业链的形成对交通数据分析师的培养提出了新需求。基于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教学实践,从课程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总结,为交通数据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数据分析;交通工程;大数据;研究生课程

[作者简介]段征宇(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数据分析;余荣杰(198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安全、驾驶行为、交通数据分析;李玮峰(1990—),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200-03[收稿日期]2019-10-11

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我国高等学校交通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近年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交通工程领域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车辆的自动化(自动驾驶)、共享化和电动化[1];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结合,催生了“出行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MaaS)的新型交通服务模式;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电动汽车的应用[2]。在上述背景下,基于多源、海量、异构的连续数据环境,应用新兴数据分析技术支撑更安全、高效的交通系统构建,成为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交通工程学科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其中,微观交通流理论与方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道路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特征和规律,以及车辆跟驰、换道、排队等行为规律。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四阶段法”为代表的网络交通流理论与方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交通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从交通需求管理等交通政策角度来寻找解决交通问题的途径,因此,需要研究个体的交通选择行为,由此形成了交通行为分析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感应线圈、微波雷达、视频等自动采集设备,以及移动通信数据、公交IC卡数据等位置获取技术,可以对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出行者和交通工具等进行实时、连续和全面(大样本甚至全样本)的观测,这为交通工程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据环境。更为完备的数据环境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对交通工程学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3]。

传统交通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交通规划师、交通设计师和交通模型师三类技术人才。随着交通数据分析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交通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交通数据分析师的培养迫在眉睫。交通数据分析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数据分析方法,还需要深入理解交通业务,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发现和解决交通问题[3]。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从2003年开始,通过深圳城市交通仿真系统一期和二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交通大数据分析领域的系统性成果[4,5]。从2010年开始,在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交通数据分析课程,形成了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交通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其中,本科课程包括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统计分析、交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课程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博士生課程包括城市与交通数据及信息分析方法。

二、课程目的和能力培养

面向交通数据分析师的培养需求,一方面,在本科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硕士阶段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阶数据分析方法,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解决实际交通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课程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的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五大能力。

1.利用常规数理统计模型处理交通数据的能力。在本科阶段的课程中,已经讲授了描述性统计、线性回归模型、计数模型、离散选择模型等常规数理统计模型以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数理统计模型处理实际交通数据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高阶数理统计模型的能力。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基础上,围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模型和多层数据分析模型等)和机器学习分析方法(决策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的基础理论及在分析交通数据中的适用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高阶数理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过程。

3.多源、异构、大规模交通数据的处理能力。在交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面对的交通数据通常是来自不同的数据源或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数据结构或数据格式,并且具有较大的数据规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多源、异构交通数据的能力,能够识别和修复数据质量问题,并处理为表征交通状态和交通行为的特征信息,使学生了解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并行计算平台,并能通过编程工具处理较大规模的交通数据。

4.数据挖掘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能力。在讲授高阶数理统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分析、公交运行状态分析、公交客流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安全管理和驾驶行为分析等专题,培养学生应用数据挖掘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高阶数理统计模型的能力。

5.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交通数据处理、建模和应用,还需要能够理解数据分析结果所反映的交通问题,建立交通数据与传统交通流模型、交通行为模型和交通规划模型之间的关系,运用交通设计、管理和规划方法,提出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三、課程内容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讲授和数据分析实践并重,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方法。

在课程内容上,衔接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专业基础课程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应用专题两大板块。

1.数据分析方法板块。讲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数数据模型、离散选择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多层数理统计模型;机器学习分析方法,包括决策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

2.数据应用专题板块。结合实际交通数据和交通应用,讲授交通数据质量控制方法、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分析、公交运行状态分析、公交客流需求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安全管理数据分析和驾驶行为分析等应用专题。

课程作业采用实际交通数据集,包括感应线圈数据、浮动车车速数据、公交IC卡数据、公交GPS数据和车辆牌照识别数据等。

课程作业分为应用型作业和综合型大作业。应用型作业主要是运用所学的某一类数据分析方法或模型,利用实际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目前的应用型作业包括基础数理统计模型、数据挖掘模型、交通数据质量控制和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分析等。由于班级人数近70人,未来考虑采用分组方式设置综合型大作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在考核形式上,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的权重,强调通过平时作业实践掌握数据分析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平台建设

为更好地支撑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交通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交通大数据教学实验平台。平台从功能认知、基础数据和模型算法三方面支撑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

1.功能认知。这部分内容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数据应用专题板块,通过城市级的交通大数据分析功能和可视化,给学生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认知,了解目前城市交通大数据应用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交通拥堵指数、等时线分析、公交客流需求分析、公交可达性分析、公交线路优化决策支持等。

2.基础数据。通过教学实验平台,为学生作业提供基础数据集。数据集包括两大类,一是原始数据,也就是来自于传感器或ITS系统的数据,比如,线圈检测器数据、出租车GPS数据、公交IC卡数据等;二是指标数据,即从原始数据中提炼的交通特征信息或分析指标数据,比如,交通指数数据、道路车速数据、公交OD数据等。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3

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与以往的专业硕士不同,它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1]

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种类型属于同一层次,报考条件相同,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术型,重视学术理论兼顾实践;专业型,突出实践兼顾学术理论。2010年是分类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体介绍,国家是鉴于国内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学校教育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这次分类的。部分西方国家(如英国)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重视程度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要严格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考生调剂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调剂生执行全国统一复试分数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不得对专业学位招生执行另外标准。

2010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独立且国家统一划分国家复线分数线,跟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3.1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3.2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其中的基础课程与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基本相同,并也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大于28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薄膜材料工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讲授材料制备与检测的关键技术,比如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3]。

3.3实践要求[4]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学院积极联络和本学科相关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比如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等有关薄膜材料检测的单位,为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4学位论文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也可以是大型项目中的某一子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按两种形式提交:①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研究论文);②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工程设计)。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结束语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是关键核心环节,我们要不断探索,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探讨,2010(22):55-56.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4

Abstract:Inthispaper,thewriterreviewedcurrentsituationofChinesemedicinegraduatestudenteducationconnectedpractices,andputforwardsomeeffectiveapproaches.

Keywords:Chinesemedicinegraduatestudenteducation;Currentsituation;Thinking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严格导师遴选条件,进行任期考评,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发挥每个导师之长,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建立评估制度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5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而研究生德育的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思想状况,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面对多元异质的社会环境,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已出现了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调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问7:你是否会选择对助学贷款的逃匿欠款?选择“否”的占78%;

问8:你是否会应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驱动当“考试”?选择“否”的占64%,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31%。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欣慰呢?事实上,一边是考试监察和考试纪律越来越严,另一边却是们在“前赴后继”;一边是国家不让经济贫困的学生失学提供银行贷款,另一边却是精神仍未“脱贫”的毕业生失信逃匿、欠款;一边是在招聘单位信誓旦旦、语言感人的求职,另一边却是使聘用单位无可奈何、摇头长叹的违约,以及不少载着虚假光环的简历。这些都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研究生所为。为何出现这样的教育困境呢?当今,现代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使人们认同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又带来了全新的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诉求。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对唯生产力的经济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的浪潮有效地消解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它通过网络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即时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这一切不仅冲击着研究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促使我们对过去工作的反思,建构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育人无声”的培养机制。

二、当代研究生群体的典型特征

(一)个体间的较大差异性

在所有的学生群体中,研究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是最大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是其最大的特点。除了家庭背景、性别、人格气质等常规差别外,研究生个体间的婚姻状况、前置学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显著。这些巨大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较难自发形成一个正式的群体。他们往往通过非正式群体去追求归属感。

(二)刺激的单调性

特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个体间的巨大差异对于研究生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而心理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处在多元压力下的研究生群体,更需要适当的宣泄途径。据调查,在正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总体上缺乏群体行为和活动;他们所能接触的人和事物也十分有限,生活单调沉闷,只能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来宣泄这种压抑感。研究生个体通过自身不断调控刺激源去缓和自己的内心状态,比如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喜欢电脑游戏,靠玩游戏打发时间。这种自我调整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打完一天游戏会很愧疚,但是下次又会这样,如此反复,身心疲惫。

(三)较强的优越感和兼容性

研究生都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较广泛的社会接触,信息量大。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本科阶段就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很多人都已经入了党,因而,在心理上他们比同龄人具有优越感。也因为他们是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文化激进、观念冲突、矛盾意识激励的社会环境中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他们思想开放、不墨守成规,成为新事物、新思想的采纳者和传播者。因此,研究生群体极易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和兼容性,过度相信主观臆想。

(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较弱的集体参与意识

当前在校的研究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有工作经历,在经济上已经独立并成立家庭,这部分人的心理发展大部分处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独立意识较强,易形成以“家”为形式的集体意识。而由应届本科考上的研究生,由于心理优越感、自身差异性及刺激的单调性,他们易产生较强的独立意识或个人意识。而且,他们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物质利益,关心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常常审视个人发展,具有强烈的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于“一些毫无好处可言的活动”漠不关心。

研究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绝不仅仅依靠通过惯例性的政治理论、决策等灌输或行为规范等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是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是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献身科学精神的感染,是校园整体环境氛围的熏陶,是研究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共同进步的目标的追求。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坚持导师指导和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坚持内容有效和导向鲜明相结合,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观念。

三、研究生德育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

内容有效性是指能够引起广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并且能够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诉求,拓展和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如调查所示:

问14: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的影响程度?选择“影响一般”、“影响不大”、“无影响”的共占63%;

问15:你认为哪方面的教育应该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选择“爱国主义教育”占66%,“马克思主义理论”占11%,“集体主义教育”占17%;

问6:目前学术界浮躁现象严重,其根本原因是?选择“急功近利”的占54%;

问9:高校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选择“追名逐利”的占52%。

传统的德育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的一元价值观取向的正面灌输,往往忽视个人现实发展的诉求,导致大多数研究生对传统的德育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些教育“可爱但不可信”、“可信但不可行”。结合当前形势,笔者提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理念来引导研究生关注民族发展、关注学术伦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明确了我国德育的基本价值,它还着眼于当代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精神,又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富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荣辱感、羞耻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征,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创造研究生成长的良好环境。[1]

因此,积极培养研究生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培育其民族自尊心、自责感和责任感,这是具有内外需求的。一方面,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观念的阐释更具有深度,这是社会发展、民族腾飞所需求的;另一方面,民族自豪感与自我实现程度的高低成正相关,当研究生自我实现程度越来越高时,其民族归属感将越强,这是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同、需求的方面。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培养其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必须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塑造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人格,这有助于其在专业领域更好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二)导师引导育人原则

研究生导师是教学、科研的杰出代表,是最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2]。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5: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人格育人的原则。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不仅是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是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不仅用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导师要重视并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学问,导师更不能浮躁,要淡泊名利,拥有高尚的情操、高品位的人格。

第二,细节育人原则。这里的细节育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二是教育研究生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谨作风。很多研究生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宿舍脏、乱、差,处事少礼仪、浮躁、缺严谨。因此,导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必须教育和要求研究生从小事做起。

(三)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

近年来,研究生的行为特点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即越来越淡化正式群体意识,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3]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合作型群体形式中,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个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加关注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自我意识增强,当个人行为占主导地位时,有可能形成对自身的盲目崇拜,从而失去协作精神,导致集体观念淡漠,产生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道德观。

因此,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注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

(四)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生们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形式,是活跃学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规范和激励行为、锻炼意志、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动力,是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健康审美情绪的重要载体。构筑导向鲜明、学术特征显著的适合研究生群体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有效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首先应该加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广大研究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其次,营造浓厚的以学术活动为载体的研究生成长氛围。[4]学术性是研究生群体最具特色的特征,学术特征应该成为研究生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学术讲座及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多方面给予研究生刺激,从而使得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但起作用于“报告里、导师前”,还能时时刻刻反映于研究生日常生活中。

总之,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并基于研究生的特点,采用与时俱进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研究生平等发展、充分发挥才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在民主、平等、相互学习的双向互动的氛围中展开,更好地彰显研究生这一群体中不同个体的个性,追求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研究生自身共同发展的双赢或共赢,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德育走出困境的路标[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2.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6

入学考试有许多理论和方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环节,由于报考学生专业来源较杂,必须统一标准。报考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考生,主要专业来源包括图书馆学、医学、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这些不同专业背景来源的考生,其专业背景知识均有与医学图书馆工作相契合的部分,因而也均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源。面对这样的生源情况,对信息管理综合、图书馆学基础两门课程,在制定考题方面制定了如下的设计思路:“信息管理综合”课程所要考核的是最基本的学科知识,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马费成的《信息管理学基础》为基本考试内容;专业基础的要求与专业综合类似,最终选定吴慰慈的《图书馆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主要用书。入学考试基本教材的选定,体现的是教材权威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在考试出题思路上,既不将考试范围划得过宽过大,又要涵盖学科最核心的内容,体现的是学生来源较杂、学科背景不同的一种应对策略。

2专业相关课程的选定环节在入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选定专业相关课程,主要针对如下几类课程采取不同的对策。

2.1公共必修课

我校公共必修课包括5门课程:英语、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在如何学习公共必修课方面,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直接应用性内容的重视。如英语的专业英语部分、医学统计学的Meta分析部分、循证医学的文献检索部分等。

2.2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包括:医学文献检索、计算机综合应用技术、管理学基础、健康知识等。在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方面,要求在知识体系上比较全面,包括医学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医学等各大门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

2.3图书馆专业课

开设2门专业课程:信息咨询和情报检索语言,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选定的两个应用面较宽的专业课程。

3图书馆实践环节研究生

在第一学年基本课程学习完成后,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到图书馆参加实践。在这个环节上,核心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的实践工作与图书馆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深入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

4.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要面对专家组正式作开题报告,阐述进行课题研究的框架、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开题是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一些学者专门论述过研究生开题问题。开题草率是许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包括文献检索、阅读不充分、研究没有数据支持、技术路线不明确、预期结果不清晰等,均是常见的问题。开题过于繁琐是另一种倾向。有些研究生开题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繁杂,主客观条件不具备,使得课题研究也难以完成。在开题过程中应该避免上述的两种倾向,应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上下大功夫。开题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准备研究什么课题、4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设想是什么、研究的创新性如何、研究工作量是否适当、实用性如何等。在时间轴上要制定研究进度表,包括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分阶段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等主要环节的时间节点。

4.2课题研究第1阶段

在开题后一直到中期检查,大约相隔1年左右,为课题研究第1阶段。在第1阶段中,主要是技术路线的探索。多数情况下技术路线都不是唯一的,如建设一个数据库就有多种软件可选择,数据库结构可以设计成多种样子。确定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就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初步的研究结果。

4.3中期检查

在研究生的第三学年开始阶段,要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开题以来的研究进展是否顺利,原定的研究目标是否能顺利地完成。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研究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得到的初步研究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整个研究的节奏是否平顺;原定的研究内容是否需要调整。对于研究进展缓慢或根本没有进展的学生,要明确提出需要延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处理意见。

4.4课题研究

第2阶段从中期检查到毕业论文撰写的这一期间为课题研究第2阶段,时间大约为10个月。在第2阶段,不能在研究技术路线上左右不定,要在第1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制作精细的研究计划,形成最终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区别对待。回答“为什么”这样的理论问题,要有坚实的、公认的理论基础,争取有所突破,但不能是空中楼阁。对于“有什么用”、“怎么做”的实践问题,要充分展示其实用的价值。

4.5完成毕业论文

课题研究全部完成后,要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研究形成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化精炼,形成最终的毕业论文。研究生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前期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需要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概括、提炼、转化,最终形成确定的研究结果,并围绕关键问题、主要结果展开讨论。要在论文中形成明确的研究结果,不能让论文变成虚拟化论文、老生常谈式论文。

5在完成学位

论文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主要研究结果撰写成数千字的期刊论文正式发表。在方面,导师组需加强指导,严格把关,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项硬指标。我们培养的每个研究生均发表了科技统计源期刊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1~3篇。

6教师与教学环节

导师组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图书馆的导师组由3~5名专家组成,专家素质与责任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图书馆的导师组始终坚持以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培养富有独创见解的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在教学风格方面,建设学科网站,制作精良课件,重视上机实习,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不拘泥于原定的程序,进行交互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导师的责任非常重大,除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一般情况的了解与引导外,核心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首要强调的核心环节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硕士研究生属于高层次学生的培养,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科学研究,要督促学生在创新这个环节花大力气,见到成效。导师必须定期和研究生见面,不能任其自由生长。在本文上面论述到的开题等一系列的环节中,导师均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既宏观又微观,指导学术论文写作更要抱有极大的耐心。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7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前言、

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8

一、引言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对不成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例如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同伴关系不良等都会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即问题行为。问题行为(behaviordisorder)又叫做行为问题、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它下了不同的定义。

柯克(1972)年指出,行为异常指的是与年龄不相适宜的偏离行为,它显著的妨碍儿童的成长于发育,也妨碍他人的生活。

朴永馨等人(1995)认为,情感和行为障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学习困难,但又没有智力、感觉和健康方面的原因;②不能与同龄人及老师建立并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常情况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④持续的不高兴或有抑郁情绪;⑤出现与个人或学校适应不良有关的身体疾病、疼痛或恐惧。

池丽萍、王耘(2002)把问题行为界定为违公认的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

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余强基把问题行为界定为,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游戏中,经常发生的异常行为。它既不是躯体症状,也不是某种精神疾患症状,而是指那些偏离了正常群体儿童的行为,即正常儿童没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称作适应不良行为。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并且以小学生发生的概率较大。

综上所述,对问题行为的界定以及概念的表达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承认、并较少提出质疑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表述中找出问题行为的共同特性:(1)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智力是正常的;(2)问题行为是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3)问题行为常伴随着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4)问题行为因其违和文化的要求而难以被人们接受;(5)问题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由于问题行为具有以上特性,所以问题行为严重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会给儿童一生带来不良的、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形成精神疾病。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工具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研究者们在研究儿童问题行为时,常用的工具是问题行为量表,有少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自编量表,而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从国外引进并在国内修订过的量表。在中国期刊网上键入问题行为和小学生搜索出来的文献中,使用Butter儿童行为量表的占44.83%、Ae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D的占34.48%、其他量表占13.79%(包括Conners行为评定量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儿童行为评估系统等)、自编的量表占6.90%。在这些量表中Conners行为评定量表目前还没有在中国标准化,Butter儿童行为量表、Ae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CBCL)、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使用的中国常模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订的。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常模的适用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中,我国研究者使用自编的问题行为问卷的人很少,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基于本国社会文化背景设计的并为人们所认可的儿童问题行为量表,但是已经有人开始做这一方面的研究了。研究发现在引进的一些量表中,有的项目较难观察到,或不适合用来形容小学生。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我国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总体检出率在8.25%——30.4%。所有的研究都显示男孩的问题检出率要高于女孩。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一些一致性的规律。例如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中的父母问卷来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很多结果显示: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以A行为(AntisocialBehavior)即违纪行为或行为最多,其次是N行为(NeuroticBehavior)即神经症行为,最后是M行为即混合行为。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小学男孩的问题行为以A行为较多,而小学女孩的问题行为则以N行为较多。再比如使用Ae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CBCD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女生的问题行为多以内隐问题行为主,包括社会退缩、体诉、分裂样强迫行为和性问题等。

有些研究结果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如被试的区域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化。例如使用Ae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结果显示,有的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违纪、多动、攻击等,有的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交往不良、分裂样、强迫行为等方面。也就是说有的研究认为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以外显问题行为为主。而有的研究认为以内隐问题行为为主,还有的研究认为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多样化。另外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年级特点,有的研究(使用的是Ac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显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问题检出率最高,而有的研究(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则显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问题检出率最低。目前的研究虽然使我们看到了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一些特点,但是还有很多研究的结果不一致,这一现象说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讨。

(三)小学生问题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1、家庭因素。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家庭的养育方式(包括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和亲子关系等)、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正常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对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三种因素是否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相关有较大的争议。宣煦、徐秀峰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没有显著相关;但是王善信、翟静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认为,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且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徐静、李新胜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干部者,其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各组;王亚萍、姚凯南等人的研究表明对儿童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都会增加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目前关于父母亲的健康状况和家族精神异常病史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果表明父母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父母健康状况差的家庭;有家庭精神异常病史的家庭,小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率也较高。

2、社会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研究的重点也集中在农村与城市小学问题行为的发生率的比较,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小学生。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还都比较落后,对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方式上,都落后于城市。使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但是也有个别研究表明,城市学校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或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即农民工子弟),其原因是教师对农村学生或者农民工子弟(本身也来源于农村)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比较容忍或者默认为正常行为,如果城市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话。就会认为比较严重。例对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问题行为检出率的比较研究发现,重点小学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个非重点小学,其原因是重点小学的学生多。教师要求高,学生的竞争压力大。

关于大众媒体、社区文化氛围、同伴交往对小学生问题行为影响的研究虽然很少,但是我们从国外早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推知,暴力、色情等媒体内容、不良的社会风气、结交不良朋友等一定会对小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3、个人的成长发育史。个人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如果遭受不良的刺激,儿童神经系统出现一些问题也会导致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例如相关的研究表明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和有严重的妊娠反应的母亲生出的孩子要比无妊娠反应的母亲生出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出生时窒息10分钟以上,脐带绕颈,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辅助分娩者,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或剖宫产者。还有的研究表明有头外伤史、惊厥史和出生窒息史等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呈显著相关关系。

(四)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

目前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主要采用综合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干预、学校干预、教育干预以及个别心理治疗等。家庭干预采取的措施有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使家长学会正确的育儿方法,成为儿童的治疗者。学校干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这些方法对于改善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9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10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研究生研究论文例11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分析对象,发现其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补修课程。这4所高校广告专业研究生学位总学分要求基本接近,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也大体相当。笔者综合了所选4所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内容(详见表2),分析发现4所高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设置有较高的一致性:首先,都设有包含的公共课程;其次,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围绕传播、媒介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课程,表现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居多;再者,专业必修课主要以广告综合理论研究为核心,涉及广告运作管理、广告伦理法规等方面;最后,专业选修课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也有广告专业实务课程,还包括营销、公关、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

2、美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本文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大学、西北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4所美国高校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将广告专业设在其新闻或传播学院之下,其课程一般分为广告专业的必修课程、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及毕业环节(包括论文和研讨会),所有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在两个学年内修完,课程安排可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对所选4所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内容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广告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差异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与选择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西北大学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远多于其他高校广告专业,分为“品牌与广告策略”、“企业传播与公共关系”、“媒介管理”、“营销分析”、“直销与互动市场销售”5种类型。

二、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比较

1、学科归属

到2004年,根据《我该去哪里学广告和公关》所列美国129所设有广告专业大学的统计,有占总数近80%的广告专业设在新闻、传播或新闻/大众传播院系。而梳理中国高校广告专业所属学院,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特色,将广告专业基本设立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类院系之中。就本文所选择的中美两国高校来看,其广告专业也基本都设于传播学院之下,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以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为研究生广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学科基础。

2、课程分类

中国的大学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政治与英语,美国因社会体制与国情的不同,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就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辅修课程、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等。本文所选的中美8所高校都会根据该校广告专业自身特色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例如西北大学IMC项目就以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课程为主。除此之外,中美两国也都同样开设了广告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方法两门核心课程。

3、课程安排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课程可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选择,美国学生可完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只需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学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完全学分制也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并未直接规定具体的课程安排时间,但提供了一份“推荐课程列表”,让学生在课程安排选择时有所参考。而中国虽然也实行选课制,但在课程安排上却几乎是统一划定。

三、对中国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自1983年厦门大学成立广告专业以来,短短的30年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广告教育大国。在如此高速的规模发展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广告教育质量则成为了国内广告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1、改革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广告业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但整体上仍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深受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影响,并未形成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内高校广告专业应拓宽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与资历雄厚的广告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寻求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