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课程设计论文

微课程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4:39

微课程设计论文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1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2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3

1.2AutoCAD内容多,操作性强。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集中讲解后,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时,学生往往已经忘了不少的内容。“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一般在5-10分钟),内容精简,主题突出。

二、AutoCAD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2.1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学生利用微课教学视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2.2老师把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制作成微课程教学视频,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反复学习来加强理解。

2.3把微课教学视频放入学院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或无线Wi-Fi,利用PC端或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观看微课教学视频,打破学习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三、AutoCAD微课程设计

3.1微课内容的选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CAD制图能力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且通过绘图员考证,把教学内容划分为:AutoCAD用户界面、绘制平面图形、图形编辑、图层、标注、图块、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等多个项目。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采用项目法来组织教学。3.2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图层的微课程设计,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就非常的明确。1)掌握图层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方法;2)掌握在图层上设置线型、颜色和线宽。

3.3教学过程的设计。图层的微课程,内容突出,为了使微课程的思路清晰,将本次微课设置成3个环节,总时长约为10分钟。1)导入环节。微课程因为时间短和内容突出,所以导入环节采用从实际出发来引入问题,向学生展示一张比较简单图纸,并提出如何将图纸中的粗实线、细实线、中心线和标注放入不同的图层来实现图形的便捷管理,引入环节大于占1分钟左右。2)操作演示环节。本环节是本次微课程的关键部分,采用操作演示,使学生掌握如何新建图层并给图层设置不同的颜色、线型和线宽,中心线图层绘制中心线,在粗实线图层绘制可见轮廓线,细实线图层填充剖面线,在标注图层完成图形的标注。并演示图层的隐藏和冻结功能来说明使用图层的优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该环节大约占7分钟左右。3)收尾环节。在该环节有针对性的讲解图层使用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同时除本项目所展示的图纸外,预留学生练习图纸,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该环节大约占2分钟。

3.4微课视频的制作。本次微课视频可以直接使用CamtasiaStudio6.0+PDF+Zoomlt进行录制,其中CamtasiaStudio录制屏幕,PDF展示图纸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屏幕画笔ZoomIt辅助视频录制。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4

1缺乏统一的色调

课件的色彩设计包括文字色,背景色以及整体的版面色调的设计。有的老师在课件的色彩运用上随意性很强,色彩处理得极其花哨,以为色彩种类越多效果越好,殊不知“过犹不及”,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过多种类的色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杂乱无章,教学重点不能重点呈现,还会引起观者的视觉疲劳。

2不能呼应主题

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有的课件设计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是以自己个人的色彩好恶为前提,不考虑大多数人对色彩的印象和联想。导致设计出的课件不能呼应教学主题,例如有的政治课程的老师所设计的课程明明是较为严肃的话题,却选用艳丽的色彩来进行搭配,就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缺少对比

如果课件的背景颜色和字体颜色缺少明度上的对比,在放映多媒体课件时,由于二者明度接近,导致学生无法看清文字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和策略

1多媒体课件中色彩设计的原则

1.1和谐统一原则

多媒体课件含有动画、图片、文字等各种要素,每种要素都具有各自的色彩,然而“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设计多媒体课件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艺术地把握,处理好主色调与辅助色调的色彩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统一。运用于教学情境中的统一的色调,能积极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情感,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1.2呼应主题原则

每种色彩都有其象征,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牢记色彩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所选用的色彩不能用来阐明和表达主题,不能够呼应教学主题,那么不如没有。

1.3以生为本原则

色彩运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注意不同文化、年龄层次的学生在色彩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区别,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不同的色彩搭配。

2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色彩运用的策略

2.1强调色彩设计的整体性

视觉元素的主次分明和色彩的良好布局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视线,所以在课件设计中应注重色彩的整体性设计,具体就是通过对传统的视觉设计中的色彩美学原则的应用,例如色彩的比例与面积、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处理好课件版面中色彩的各组成要素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根据课件内容确定课件的主色调,并使课件的文字色彩与整体风格相统一。

其次,所有作为标题的文字色彩和正文的文字色彩选用要有所区别,这样能使人根据色彩对该文字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信息传播效果。

2.2淡化背景,突出主体

课件中的背景色主要起衬托作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引人注目的色彩,可以选用明度较低的冷色调或者低纯度的灰色系。当文字色彩与背景色反差较大时,主体越突出,越容易被观者感知。所以利用色彩的明度对比、冷暖色相对比来拉开背景色与文字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突出主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但是也应注意到淡化背景并非是将背景简单处理,还要考虑视觉上的审美需要,否则会显得过于单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203-02

Abstract:Microlecture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nd emerging background,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applied in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case Microlecture make concrete steps is give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practice shows that Microle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Microlectur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sources;application research

1 微课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移动式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新的需求,微课在此背景下产生,同时“互联网+”时代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使得“微”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蓬勃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微课教学过程不仅仅包含知识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更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合PPT、音频为一体,内容精炼、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再现知识点。微课学习内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针对性也能很好的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问题,微课视频及辅助学习资源总容量有限也有利于网络传播,特别是通过移动设备观看。

2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于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知识积累各不相同,教师比较难兼顾个体的差异。而以短小视频为特征的微课在兼顾个体差异上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都可以提供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都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这对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环境都是极具意义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操作性强,课时有限但技能点多,可以先将复杂的技能点进行科学的拆分,拆分出来小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建设,制作成微课,众多讲解小知识技能的微课进而形成微课程。短小的微课视频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碎片化学习。

通过微课在课程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体现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微课是可行的。

3 微课在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在设计时要遵循认知负荷理论,以联通主义为指导设计有效的框架,以使用者设计理论为依据设置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微课教学资源是半结构化的,在设计时应该依据拆分重构的策略,以构建主义为指导,伴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资源应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反馈而不断的修改完善。

3.1 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核心。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word进行小论文的编辑”作为此次应用的选题,一方面论文的编辑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选题能够很好地巩固字体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等技能点及掌握对论文格式规范的熟悉。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此次教W任务,设计论文编辑的微课程情境。接下来带领学生熟悉小论文的结构构成及格式要求,针对具体的格式要求分析使用Word的那些功能才能达成效果,然后操作演示整个小论文的排版过程,最后进行简短总结。

3.2 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本文中微课程的学习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微视频,微视频要按照教学设计和学习者的思维类型进行组织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问题引领学习路径,以问题来推动内容讲解,有助于学生引发对所学内容的思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视频画面上要美观大方,符合学生的审美,结构设计上有创意最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此次选题的讲解涉及微情景引入、PPT播放及技能点讲解、软件操作演示,故采用“微电影+录屏”的方式比较合适。微视频的开头采用微电影的引入方式时间控制在3分钟,小张同学面临毕业苦于论文格式的编排遂到办公室向老师求助,老师拿出规范的已出版论文带着小张一起分析格式要求。接下来展示PPT授课课件介绍此次微课涉及的技能点并打开论文原稿进行排版演示,在PPT播放和操作演示环节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其中技能点介绍控制在2至3分钟,操作演示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整个微课视频不超过20分钟。在整个录制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微电影环节采用手机录像的方式,主要拍摄时画面的稳定性及镜头的组接。录屏环节要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及音量,打开PPT讲课界面准备开讲后再点击“录制”按钮,录完后在使用软件对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美化。

3.3 反馈与辅助资源的完善

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采用“反转课堂”的模式,课前通过课程的微信教学平台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与学习者的交流,了解学习者的疑问和需求。教师应该明确微课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必须配套学习指导方案、练习题目、学习测试,并伴随着学习者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学习者通过指导方案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练习题目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学习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复习已学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营造一个正循环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4 结束语

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和学生技能水平测试的反馈并综合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都表明微课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学习者经过反复学习能完全掌握技能点,进而验证了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微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改进教学方式,在后期继续对微课及辅助资源的设计开发并进行及时的跟进和修改,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满足教学的需求。将微课的引入教学符合“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微课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钟琦,武志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术,2014(2):26-33.

[3] 余毅. 基于微课程模式的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4-35.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6

“微课”是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经过教学设计,整合各种教学素材(文字、公式、图片、视频等)制作而成的主要供学习者课堂之外自主观看的教学资源。它以时长为5~15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门学科的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热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操作技能等)而设计开发,辅以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借助手机、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等、传播和被使用。它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技术和手段发展的产物。因其方便观看、时长短、文件小,易于被学习者接受,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学习。优秀的微课能集教育性、趣味性、简短性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充分发挥多媒体视听觉的吸引力而紧紧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有效传授技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并有益于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设计能为微课的制作打下坚实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微课设计为例,从选题、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要求、教学组织要点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微课的选题

微课的选题应根据微课特点进行。首先,根据微课时长短的特点,应选择简短具体的内容作题目。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其一,选择某个具体的重难点讲解。例如“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求”“无中间带公路绕内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力的平衡”“竖曲线要素计算”等。其二,选择知识点进行比较。例如“越岭线三种展线方式的特点比较”“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比较”“山岭区几种路线的比较”。其三,选择某个兴趣点阐述。例如“路线设计中的协调性”“横断面类型的适用性”“缓和曲线的取值要求”等。这些题目都比较细而具体,能在5~15分钟内把问题讲清楚。但如果选取“道路设计的控制要素”“圆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等题目,则包括的知识点太多,不适合制作一个微课。

2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设定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时应对学情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第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课程的学习者是大三的学生,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强,学习目的较明确。因为刚接触专业课程,专业概念不清晰、工程应用训练较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欠缺,所以对工程实际有浓厚的兴趣。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道路线形设计和勘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从事线形设计和勘测方面的工作。在上述课程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某个微课选题再进一步分析学情。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后续内容是什么。知道学生需要看什么、需要听什么,如何表达会让学生明白,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是突破重难点,或是区分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或是强化知识点的联系,或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是突出知识点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3教学内容要求

3.1教学内容完整

围绕微课的选题组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内涵和外延,有抽象和具体,有讲解和练习,有起承转合等部分,体现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2教学形式多样化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定义、原理及应用以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实例视频等多种方式集中在微课中呈现出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3.3教学线索清晰、逻辑性

强微课的内容要围绕选题按照某个线索有层次地展开,做到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有确切的逻辑关系。再次,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难点内容要浓墨重彩,相关背景内容点到为止。举例子不贪多,而是要挑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罗列论据要准确、精而简、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4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事例和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4教学组织要点

4.1切题

微课切入主题应快速、准确。常用的切题方式有:

(1)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主题;

(2)从图片、漫画、音频、视频、新闻报道引入主题;

(3)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快速引入主题;

(4)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5)设置一个疑问或悬念进入主题。

4.2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应的教学方法。

(1)举例法:使用图片、案例等实例将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类比法: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经验来解释、引申到类似的新事物和新方法,通俗易懂。

(3)比较法:将相反的或相近的事物加以对比区分,多方面多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问题驱动法:创设任务情境,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使他们从被动听到动脑想、动手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5)强化法:对重点、难点、易错点适度强调、重复、总结来引起重视,加深学生的印象。

4.3语言、声音和画面

微课的讲解应亲切自然、吐字清楚、简单明了。应采用中等偏慢的速度,约每分钟260字左右。微课的屏幕显示画面应与解说声音同步,画面图像应稳定清晰、布局匀称,画面背景宜平淡柔和、营造轻松的视觉环境。画面中文字应少而精,主要用于描述关键的概念、标题、标识、说明等。对于教学的重点内容,可通过添加下划线、加粗字体、变化字体颜色或添加动画效果的方式加以提示,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画面中的点缀物、动态效果适当,不宜太多,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可以辅助使用导航条目,使微课内容的逻辑路线更加清晰。应在关键教学内容或容易引起语音听觉混淆的地方添加字幕。应恰当使用镜头语言,或使用画中画效果强调重难点,或变换教学场景和远近景,并添加转场效果,避免视觉疲劳。在片头、片尾处添加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

5微课教学设计示例

本文选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动力冲坡”为题。

6结束语

微课是“互联网+教育”下的新兴事物,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仅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还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处于“微时代”的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微课的开发建设中,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出优秀的微课作品,使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静.“互联网+”思维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探析[J].技术与应用,2016(18):142-144.

[2]王大慧,许宏庆,卫功元.“食品微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J].微生物学通报,2016(4):775-779.

[3]夏冬生,于彦,朱公志,金蓉.工程力学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3-76.

[4]杜锦丽,申继伟.大学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00-103.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7

当今社会开始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迭速度突飞猛进,教育领域作为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其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今,我国教师守在教室里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发生了改变,微课作为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诞生[1]。虽然微课发展势头强劲,但是资源建设上尚存在许多问题。学习资源和课程作为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存在大量重复、质量低下、共享率和兼容性差等问题[2]。尽管微课越来越倍受关注,但是为之支撑的设计理论仍然稀少和零散,尤其是关于地理微课的设计理论更是凤毛麟角。

一、国外微课的设计进展

国外教育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微课的研究。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教授在1993年指出:微课就是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其设计主要包括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三大部分[3]。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 Kee教授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知识快速增长背景下的核心概念,一分钟演讲须具备合理的逻辑和适量的例子[4]。以上是微课及其设计的雏形。

微课正式诞生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McGrew和Dr.Kee基础上,阐释一分钟在线或移动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5],他指出:微课只要在相应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授课取得同样的效果[6],他具体阐明了制作微课分五步:(1)罗列一系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2)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写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3)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长度为1――3分钟;(4)设置课后任务;(5)上传教学视频到课程管理系统[7]。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微课资源网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和TED-Ed。当然,国外微课内容的设计和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如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真人演讲等,课程面向不同年龄、专业等人群,其内容短小精悍,时长一般在10 分钟左右,并配有对应的字幕[8]。

总体而言,国外微课的设计已经初具规模和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并且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微课作品,但是,微课的科目种类尚少,其运用领域有待扩充。

二、国内微课的设计现状

2010年,广东省吹响了国内向微课领域进军的号角:广东开始了建设“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项目,其目的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微课程学习的网络平台,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9]。同年,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10]。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率先对“微课”作了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1]。2013年4月,黎加厚教授提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2]。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3]。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4]。奋斗在微课一线的教师郑小军和张霞指出:微课的设计要避免浅阅读趋向[15]。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微课网”[16]、“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和“中智微课网”。

微课是由英文Microlecture翻译而来,根据胡铁生、黎加厚、焦健利等专家对微课的阐释,再结合微课代表人David Penrose对制作微课详细的描述可得出,微课或微课程只是翻译表达不同,但都是介绍同一个概念Microlecture。国内有部分学者深入分析了微课与微课程两个概念的差异,微课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微课程则属于课程论的范畴。但是,从文字的角度去区分微课和微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一个事物Microlectrue,所以我们没必要刻意去区别微课与微课程。 那么,什么是微课或微课程呢?参考“此处使用术语Microlecture不是指微格教学的微内容,但实际教学内容已格式化为用建构主义进行在线和移动学习”,并借鉴David Penrose对Microlecture的阐述及我国各大教育专家对微课或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微课或微课程就是指以5――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突破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我国对微课的定义仍存在不少分歧,微课的设计理论偏少,优秀的微课作品稀少,微课的发展尚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

三、地理微课的设计理论

1.地理微课的特点

根据微课的定义,地理微课是指以5――10分钟的地理视频为载体,记录地理教师围绕地理某个知识点进行突破的教学内容。那么地理微课有什么特点呢?简而言之,地理微课具备四大特点:“微”、“视”、“生”、“活”。具体说就是:(1)微小精悍。微小是指地理微课的时间短,只有5――10分钟;精悍特指它精炼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甚至不逊色于一堂优秀的地理课。(2)视频主导。每个地理微课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机地集合了需要突破的知识点和课后任务。(3)生动形象。地理微课中的地理教师借助精美的动漫视频和背景音乐,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地理某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受教育者。(4)灵活多样。地理微课的灵活多样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地理教师在突破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②地理微课的应用方式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需求者所用;③地理微课的服务对象也是灵活多样的,它可以为所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务,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

2.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

查尔斯・瑞格鲁斯(Charles M. Reigeluth)于1982年提出了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简称ET)。他认为,为了实施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顺序,细化理论就是为这类教学活动的设计而提出的。作为对细化理论具体应用的简化条件法(Simplifying Conditions Method,简称:SCM)是指教学总体目标确定后,先在课程内容中找出一项最简单而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或案例,以此作为教学起点;然后,再找出另一个较复杂的案例实施教学;最后,选择更复杂的案例实施教学。简而言之,简化条件法就是要求教学从最简单而完整的案例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条件实施更加复杂的案例教学,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实现教学目标。可见,细化理论为地理微课的设计策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简化条件法的运用,直接为我们打造了针对于地理微课的设计策略的“宝刀”,使我们可以对繁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进行披荆斩棘,最终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梅瑞尔的成分设计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戴维?梅瑞尔(M.David Merrill)教授在原来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分设计理论(Component Design Theory,简称CDT)。新成分设计理论从一致性规则和干预规则二维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归类,并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干预处方。如图2所示。

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和梅瑞尔的成分设计理论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前者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宏观展开,用来指导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顺序的安排;后者则考虑教学组织的微策略,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地理微课的设计策略时既要借鉴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的宏观设计策略,也要参考梅瑞尔的成分设计理论的微观设计策略,综合两者才能得出地理微课的最佳设计方案。

总之,目前微课的现状是优秀的微课案例不多,为之支撑的微课理论脆弱,而我国微课案例参差不齐的现象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微课的发展,微课即将成为课堂内外提升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点。本研究将微课的设计理论引进地理学科领域,旨在通过对地理微课的设计研究为地理教学和学习提出有效的策略,也为其他学科微课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凌峰.“微课”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4,(1):15.

[2]陈敏,余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6):37.

[3] McGrew,L.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 1993,(7):543-544.

[4]Kee,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 1995,(32):100-101.

[5][20]Microlecture[EB/OL]. http:///wiki/Microlecture,2014-08-19.

[6] [7]Thomas. Online Education Introducing the Microlecture Format[EB/OL].

http:///2009/03/08/online-education-introducing-the-microlecture-format,2014-08-19.

[8]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13,(6):27-28.

[9][10]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20-21.

[1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微课程之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

[1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12.

[1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8

一、引言

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微课”应运而生,其碎片化、网络化的特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教育资源共享,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微课的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1]。国内微课的概念最早于2010年,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检索文献可知,国内的微课研究从2011年起步,2013年开始有明显增加。进入2014、2015年,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至今延续这一势头,可见其研究之热。研究内容则从最初的内涵、特点、基本理论,转向微课的开发、设计、建设与应用。而微课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的交互活动[2]。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是微课开发、设计和应用过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微课的质量。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表示因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说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对部分教师来说仍是一个门槛。本文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角度入手,梳理其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发现存在局限、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该方向研究有所贡献,使微课制作者有所借鉴和启发。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名为“微课”,且包含“设计”或“制作”的期刊,共668篇:2013年10篇,2014年116篇,2015年355篇,2016年186篇。由此可见,微课制作的文献研究始于2013年,2014、2015年研究成果激增,与微课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同步。对文献整理分析后发现,该方向研究的文献主要分为四类:1.与某领域或学科结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2.浅谈与初探微课的设计与制作;3.以某知识点或某课为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4.基于某硬件或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探究。

2013年,研究聚焦国外可汗学院和TEDEd,全国首届高校微课程比赛,探究其作为新兴教学形式的教学应用价值,设计制作方法和模式(梁乐明;刘名卓,2013)。结合各领域如医学,或高职高校教育(杨明,2014),或某学科较多为英语(冒晓飞,2015)的微课设计制作研究在每年研究中均占重要比重。此类文献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探讨微课意义;关注设计和制作的环节与细节(寻尚同;吴铁飞,2013);但部分文献实际阐述时会脱离学科特点。浅谈微课设计制作的研究在2014年成果较多,阐述角度更宏观,但难免笼统。此类研究中有的研究具完整性和系统性(孟祥增,2014),有的则缺乏条理和整体性,还有的是从设计和制作两方面列举注意要点(相方莉,2014;严慧深,2015)。以某知识点或教学课为例的文献(屠艳,2014;陆光明,2015),在2015年学科结合研究一并成为研究热点,真正从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后期编辑各环节展现了微课的制作过程。知识点的深度剖析,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和课件脚本设计,精细的录制编排,使这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而且更多学者(熊旺平;杨辉,2015)尝试以系统课程为对象的微课模式研究。除此之外,少数文献从制作技术角度出发,如张坤列举了三种微课的制作方法:幻灯片讲解法、屏幕录制法、设备摄像法,仔细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所需使用的软件[3]。完善的流程和详尽易懂的操作说明,对微课制作者来说更为实用。常用的屏幕录制法中,Camtasia Studio因其强大的录屏和视频编辑功能,降低了技术要求和对设备的要求,成为微课制作的首选工具。研究者如王大慧(2014),郭永刚(2015),顾笑(2016)等都对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做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

2016年以来四类研究的比重有所减少,研究内容更多元化,关注微课设计的理念,原则与策略(林雯;陈彩霞;李巍),应用(杨晓燕;周山),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毛烨;芦天华);或分析针对具体环节设计和制作的技巧(吴勋;王聪慧;冯笑炎);或反思当下微课设计和制作在认识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郑小军;冯冰清;奕丽梅),研究总体呈现出微观倾向和开发应用聚焦的趋势。

三、研究内容

笔者详阅40余篇文献后,发现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微课的分类,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鉴于研究者们视角的多样性,笔者通过分析、判断、总结,对其做了重新整合。

(一)分类

多数研究者如孟祥增、林雪涛、沈莉等,从制作方式角度划分微课。而范福生、陈展虹、张建民等研究者,x择了教学方式的角度。综合可将微课分为两类:第一,按制作方式划分,分为教学录像类、录屏类、幻灯片类、多媒体类和视频剪辑类;第二,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问答类、演示类、实验类、表演类、练习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自主学习类。

(二)设计与制作流程

参考经典的课程开发ADDIE模式,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式,笔者将重构后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系统流程拟为以下五步。

1.选题

选题主要选取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重难点、某教学环节等。教师在教学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重要选题。选题首要考察和分析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学生为本。其次,确保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有吸引力。最后,考虑选题是否适用微课,能否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前提,要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即选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4]。设计的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重心,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5]。

梁乐明在对国内外36门微课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的设计模式[6]。在该模式中,首先做前端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再依据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以此确定适当的微课类型。设计微课视频的案例、情景、教学过程。最后,收集网络教学支持材料,制定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学设计的同时,还有脚本设计。脚本像电影的剧本,包含片头、引入课题、主要过程、总结梳理、片尾等五大部分。分镜头脚本对应具体的教学内容,课件内容,解说词,互动环节等,时间精确划分。根据脚本搜集素材,编辑和制作课件时,注意设置问题情境,增添趣味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启发性和直观性优势。如果是参赛微课,设计则须以具体参赛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依据。

3.制作

(1)前期准备

安装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白板工具SmoothDraw、几何画板等软件。根据不同制作方式选择录制场地,调整灯光与摄像机位置,调试手写板,麦克风,移动光标。PowerPoint课件与分镜头脚本备用。

(2)中期录制

教学录像时,授课人要注意讲课节奏,音和仪态。录像者得把握每个镜头,紧跟授课的进展和表现形式切换镜头,运用画面的变换增加吸引力,及时捕捉精彩的师生互动。录屏或使用幻灯片时,按脚本设计授课,保证课件演示和讲解同步进行,语言简洁流畅,情绪富有感染力。

使用Camtasia Studio、Adobe Premiere、EDIUS和Windows Movie Maker等软件剪辑,为其增添制作者信息、标题、片头、字幕、标注、背景、动画特效、互动插件和片尾。除只可播放的单播式,交互式微课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及时反馈。在Camtasia Studio通过More-Quzzing插入测试题,以MP4-Flash/HTMLS Player格式生成,选择用SCORM或E-mail接收检测结果,教师就能在学习者填写测试后收到检测结果的邮件[7]。剪辑美化后按要求格式导出文件,有MP4,WMV,AVI等,MP4和FLV格式多适用于移动设备,便于移动学习。

4.评价优化

应用前,通过教师互评和学生试用的方式,初调微视频。微课评价可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方面考虑[8]。针对修改部分,重新录制,再用Camtasia Studio的分割和置换功能,将该部分视频与原始视频的对应部分置换即可。待微课上传,应用课堂,及时关注学生的使用评价和学习反馈,对改进和优化微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整理反思

整理微课的教学设计教案,脚本设计,课件和多媒体辅助素材,学生测试和反馈,教师反思的材料等。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过程中反思,增进认识和理解,积累经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微课设计和制作水平。

四、研究局限与发展策略

(一)局限

针对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和系统可操作性微课课例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微教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习惯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对微教案设计认识不足。目前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脚本设计,但构成不完整,参考和应用价值不高,脱离学科和课例的微课探究结论大同小异。现阶段以参赛为主的微课制作,由于各类微课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等原因,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9]。以零散化知识点为内容制作的微课,作为教学资源无法整合,利用率低。另外,部分授课者常忽视自身学科的特点,盲目采用微课,既耗费了时间精力,又没能使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观现有的微课作品,其制作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未熟练掌握制作技术的制作者,其作品会存在画质、音频等技术方面的缺陷。相反,有些制作者在编辑美化方面精心雕琢,丢弃了微课教案,脚本设计的核心环节,学习者享受了赏心悦目的微课,却没能掌握传达的知识。

(二)发展策略

加强理论研究,从理论角度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原则提供依据,并指导设计制作的实践。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模式。让微课走出竞赛,走进校园,走入各行各业。学校教师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开展主题研讨,成立设计团队与制作团队并分工协作,实现微课开发的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打造一批精品微课,以便师生使用。观摩已开发的系列精品微课,多方考察选题,加深教师对微课设计理论,理念的理解,加强微课设计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训练。将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通过问题导向、活动设计、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微课虽然主要使用微视频,教师仍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于视频[10]。

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决定了微课的生命力。为解决制作的难题,建议组建技术支持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微课制作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日常的技术咨询。尤其重视微课制作的后期编辑,从学生角度出发,清晰地突出重点,同时提高观赏性。鼓励教师制作微课,实践之初或许困难重重,反复探索尝试,必有提高与收获。

五、结语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的教学资源形式,既是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是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随着国内外对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关注与探索,会产生越来越多优质的微课作品,功能更强大且操作更简便的辅助工具和软件,日渐完善的网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微课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各领域。而优质微课的产生,离不开精准的选题,精心的设计,精益求精的制作,评价优化与整理反思。对于开发潜力如此之大的微课,究竟该如何设计制作出更多优质微课,开发微课资源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教师、网络教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3]张坤.浅议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07-209.

[4]韩瑜.浅谈“微课”极其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3):444-445.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2-35.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瞿芳,武永平.基于Camtasia Studio的英语写作面批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74-80.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79-02

一、引言

《微带天线》课程是为电磁场无线技术专业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在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基础上,结合无线通信领域的具体需求,深入学习和探究微带天线和阵列的理论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1-2]。为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水平,《微带天线》课程的教学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辅之以英文讲授。在前期的双语教学中对教材选择和部分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多集中在如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等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待改进[3]。学时分配多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对应用性的课程设计及课外学习没有相关的学时分配。

为结合学校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微带天线》双语课程进行M+N+K模式的改革探索,即教学方式按照M(课内学时)+N(课程设计)+K(课外学时)进行。目前《微带天线》双语课程是32学时,30学时理论学时,2学时习题学时。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经验,可调整相应课时安排,即课内学时28学时,课程设计4学时,课外学时4学时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下文将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M+N+K模式进行相应的初步改革探索和实践。

二、M+N+K教学模式

1.存在的问题。《微带天线》是一门理论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涉及微带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微带天线的基本分析方法,圆极化微带天线分析与设计,典型微带天线及阵列的基本特性等内容。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数学基础要求高;内容复杂且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在工程领域中应用性强。基于上述课程的特点,结合近年来双语教学经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是教学内容多,更新不及时。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微带天线发射与接收原理,各类微带天线、天线阵的分析方法与设计原理等知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教学内容多年来变化不大,对新技术的更新不及时。部分学生对全英文教材、教案及教辅材料理解有困难。

二是理论教学偏多,与实例结合较少。由于微带天线分析不可避免涉及较多数学知识,如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等。教学中一般会通过大量的推导,获得天线的辐射特性,加之学时有限,和工程运用中的实例结合讲解不够充分。

三是缺乏实践与创新教学内容。由于理论分析占据了较多的学时,结合实践的课程设计很少甚至没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课题更是没有开设,这样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对《微带天线》双语课程进行M+N+K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即教学方式按照M(课内学时)+N(课程设计)+K(课外学时)进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2.课内学时-M。M+N+K模式中的M对应28学时的课内学时。首先,由于理论学时比之前减少4学时,同时需要动态增加新技术教学内容,因此必须对已有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例如在学习线极化微带天线时,可以只介绍矩形贴片天线分析与设计,而把圆形贴片天线的分析与设计调整到课程设计中,这样既减少了理论学习内容,又增加了实践动手的环节;又如在学习圆极化微带天线时可以将圆极化微带行波天线的分析与设计调整到课外学时中,这样可以利用课外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保证基础理论和重点部分学习的前提下,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应用需要,适度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吐故纳新,及时动态更新课程内容。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会不断出现新的微带天线形式、新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理论,所以必须保持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例如增加智能天线、MIMO天线、超宽带天线、可重构天线等教学内容。在学习了基础理论和重点技术后,学生对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兴趣浓厚,因此,为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开展讲座形式的前沿技术介绍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讲座中可以预设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在思考中提升专业水平。

再次,学习仿真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具备仿真分析的能力。目前相关用人单位需要具有研发能力,具备多种仿真软件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如Ansoft HFSS、CST、ADS等仿真软件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学习使用[4]。教学实践表明,在讲授了相关内容后,通过仿真软件,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掌握分析方法,还可以通过直观的三维结构和多种性能分析图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积极性。

最后,针对双语教学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分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丰富多媒体教学课件,适度增加动画与视频教学资料,如天线的三维方向图,动态电场和电流分布图,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开展互动式教学,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做出合理规划,事先做好与学生互动的方案,让被动的接收变成主动的思考与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程设计-N。M+N+K模式中的N对应4个学时的课程设计环节。《微带天线》课程是一个与无线通信领域应用结合紧密的专业课程,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了32学时的理论学习后对理论分析比较清楚,应用范围和实例也有一些了解,但对于如何将理论分析真正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却不甚明了。

因此通过教学改革,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实践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为实践服务,实践是目的,教学是手段,从而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及其延伸内容,设计了多组实践课题,包括微带矩形天线、微带圆形天线、正交馈电微带圆极化天线、单点馈电微带圆极化天线、微带行波梳形天线等8种不同天线设计。其次,让学生自行组合,每组3~4人,选择好题目后组内人员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设计仿真、性能分析、撰写报告等工作;授课教师和多名研究生组成辅导团队,进行过程辅导。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做口头陈述,介绍各自的设计方案与性能,教师对设计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打分,并按比例记录入最终成绩。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完整的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了良好的改进,实现了课堂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较好结合。

4.课外学时-K。M+N+K模式中的K对应4个学时课外学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将课外学时设置为创新课题,让学生自愿组合参与其中,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6]。许多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对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探索,将教学重点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目标。

首先,从教学内容出发,调研科技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设计了多组创新课题,如可重构微带天线设计,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微带天线设计,基于异向介质的微带天线设计等。创新课题属于开放式课题,只给出研究的方向,具体的性能要求需要学生从最新的科技资料中寻找并确定。其次,在自愿参与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合成研究团队,完成背景资料收集与分析、确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指标,进行设计与仿真优化,制作天线实物,开展相应的实验测量工作,并撰写研究报告。教师进行过程辅导,最后对各组研究情况做评价和打分,并按比例记录入最终成绩。

本科生参加创新课题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最新的科研动态,这对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很有帮助。

三、结束语

本文从《微带天线》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采用M+N+K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将课内学时(M)、课程设计(N)与课外学时(K)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初步探索与实践,实现了课堂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素萍,吴伟.“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8):108-109.

[2]高喜,于新华,刘小蓉.试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研究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166-167.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29-02

微课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长度不超过10 min的内容精、小的新型课程形态或者说微视频。《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一课程涵盖的内容多而广,但教学目标多为要求学生认知和记忆,需要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知识点甚少;另一方面,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需要对照实物或图片来介绍。针对该门课程采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很难为中职学生所接受,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采用微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教学目标的较好办法。

1 微课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备课时,教师有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可以去遵循,如:五环四步法,而微课主要受时间限制而无法实施。结合了大量的参考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遵照以下的几条原则来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

(1)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微课是给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学生的视听习惯和需求。现在的微课有很多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无论是手机/DV拍摄,或是录屏,还是可汗学院式白板讲述,都应注意画质和音质,后期使用软件编辑美化。

(2)指导或启发的原则。选取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演示操作步骤或简洁生动地阐述原理,从而给学生以指导强化或释疑启迪。

(3)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原则。微课要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时间内做到教学设计内容衔接自然、逻辑清晰,使学生能保持轻松、良好的学习状态。

(4)考核评价的原则。虽然笔者提倡快乐学习,但不代表笔者支持学习毫无压力。增加考核评价,能避免出现学生看微视频就像看一段教师自导自演的电影这样的不良倾向。因此,笔者在微课最后都会设计少量的微练习/微习题,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或论等任意形式,大家可自行斟酌选择。

2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微课教学设计

该文的微课是针对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该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的重点为:全面地概括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车站类型/线路的设计及设施、轨道车辆、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机电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运营控制、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安全设施及管理等内容。课程的难点为:掌握国内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及设备发展的最新案例情况。

考虑到要处理的教材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学校实训场地、设备受限,笔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收集了海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同时利用师资培训和下厂实践学习的机会拍摄了宝贵的现场操作实录和实物照片。从而为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打下了扎实基础。总所周知,好的微课不只是将授课PPT一页页播放录下来就行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脚本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笔者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设计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城市轨道交通的介绍。

在开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时,笔者采用了简短的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视频资料,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专业领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下一步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印象。

(2)认识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系统。

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一共7个章节,分别介绍车站、车辆、信号、供电、运营等基础知识。每一个组成系统的学习,根据内容需要设计至少3个微课,包含总体介绍、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三大块。笔者还在微课程中设计了以城轨车头为形象的动画角色小U(urbanrailway)作为陪伴学生一起学习知识的伴读出现在每一个微课中,它的作用是引导(类似于游戏里玩家养的宠物)学生学习。笔者也曾考虑过采用画中画的方式,自己扮演引导讲解这一角色。比较之后还是觉得小U的方案更吸引中职学生,能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要了解的内容。这些微视频可供学生课前预习用、课后复习用,突出随时看、随时学的特点,也符合目前时兴的移动式、碎片化、自主进度学习模式。

(3)分析重点,剖析难点,加深印象。

微课程中部分重难点问题,如:城市轨道车辆机械组成,其复杂结构尽量用实物图片展现出来,再配上动画的形式表达其正确结构组成和装配顺序,再配上实际车辆段维检时机械部分的视频,加深学生印象,并在微课的最后引入了仿真车辆设备结构与作用(实训设备配套仿真软件)以方便学生随时练习,从而达到突破重点的教学目标。

(4)注重细节,心得分享。

在具体的微课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有些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最后完成的微课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手段,以下是笔者的心得分享。当然采用何种方式属于个人风格,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①微课的PPT设计。

不要出现张数太多而导致学生厌烦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我认为20张以内为宜,仅供大家参考。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后期处理时加上片头字幕过渡变焦等,注意编辑美化。微课PPT制作应以浅色背景为主,文字要简练、醒目,图片清晰,配色清爽。

②微课中教学视频的设计。

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意画面清晰、音质纯正无杂音(最好单录再添加音频):教师视频背景可以是墙壁或浅色窗帘等不明显衬托物:画中画时教师视线应直视镜头,并适当做出相应的表情,如提出问题的疑问、解答问题的喜悦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在整个微课中。可以适当添加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心情,以有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

3 结语

笔者真诚地希望与各位交流心得,以上所述微课教学设计正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推广,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在之后的设计运用中不断反思、创新,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方法,愿共同学习进步、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微课程设计论文例11

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普及,网络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形式,网络学习的主要载体即网络课程的质量决定着网络学习的效果。仅仅是教材电子化、资源堆砌、答案汇集的网络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培养具有较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本文提出运用概念图工具,打破以章节结构组织内容的传统模式,重构“晶格立方体”知识结构;以微型学习理论为指导,师生共建模式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媒体理论”网络课程。

一、课程概述

“媒体理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包括媒体的含义、本质、理论基础,以及各类媒体的设计、编制和应用等。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解常用的教学媒体,掌握教学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对各种媒体的正确的教学认识和灵活的教学思路,能够判别媒体应用的有效性;加强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深度理解和认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从课程学习目标看,需要学生达到了解、理解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各类媒体的特征、教学功能及其组成的教学系统等。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接触到这些内容,他们对媒体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以微内容的形式呈现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要学生形成对媒体的正确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思路则需要在学习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分析其应用效果,设计优化方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二、设计理念

“从共享到应用到特色”是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媒体理论”网络课程的建设目的是为开展集课堂教学、网络化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于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应用到特色的跨越,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包括初始能力(知识、技能、态度)、一般特征(年龄、认知发展与成熟程度、道德发展水平、语言发展水平、社会经历经验)、学习风格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网络资源数字化、多样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等优势。为此,我们关注对知识的重构,引入微课程理念,采取师生共建的模式,建设“媒体理论”网络课程。

(一)知识重构

重构知识结构就是从不同视角调整知识体系结构和布局,让学生从适合自己的角度去把握知识,理解学习,也可以从多角度去辨别和学习。“晶格立方体”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多维度网状结构的变体,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根据用户的知识行为模式和需求动态建构或扩展,其关联强度也因此有所区别。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建构知识,改变晶格立方体的节点知识,建构的结构图也因此发生变化。便于观察,本文用概念图工具呈现了“教学媒体分类和设计”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媒体设计可以认为是具有并行关系的知识结构,也可以是包含关系的知识结构,对各类媒体的编制和使用既可以按类来分开讲授,也可以先讲授各类教学媒体的使用,再讲授各类教学媒体编制。

(二)微课程

微课程是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引入美国的课程改革,1998年新加坡开始实施微型课程(micro LESSONSTM)计划,我国学者在1985年也曾对微课程下过定义:微型课程又称“ 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活动,构成微型课程。不管是从内容的视角还是技术实现的视角去理解,微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支持下,把学习内容按照某一逻辑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知识片段)群,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征,每个单元知识容量小,可以是教学活动、模拟游戏、问题解决活动、教师演示材料等;可以涉及多门课程领域,支持广泛的学习形式和结果。利用微课程开展的学习形式即可称之为微型学习,微型学习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具有短时间、小片断、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建设微课程,维持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课外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微内容的建设更有利于课程内容和资源的及时更新。

(三)师生共建

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媒体的功能、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基础,因此可以采取“师生共建”模式建设资源。教师把学习内容划分成微内容,由学生自行制作素材,形成优秀的微内容资源,并把它添加到网络课程中。师生共建模式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尤其在知识的取舍、重构和呈现上,他们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自己的喜好决定微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建设微内容时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建构,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还起到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

三、网络课程设计

(一)内容模块设计

参考国家精品课程制作要求,结合课程学习需要,“媒体理论”网络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作业和问题、微课资源6个模块(如图2所示),课程导学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地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指南5个子项,阅读该模块内容后,学生可以了解课程性质、学习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起到导学的作用;师资队伍重点介绍课程主讲教师、建设人员以及与课程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其他三个模块是该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如下:

1.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演示课件、教学录像3个子项。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采用授导型或者探究型设计模板进行设计:分析学生特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展示教师课堂教学思路,明确课程性质。“演示课件”的内容与教学设计内容一一对应,是教学设计的技术体现,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可提供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学录像是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课堂实录,所谓恰当就是能够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体现课程性质,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2.作业、问题。该模块包括提交作业、优秀作业、问题集锦3个子项,在开课学期内“提交作业”向教学班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显示提交情况;非开课学期仅呈现各章节作业题目和要求。“优秀作业”项呈现历届或已学章节的优秀作业,作为学习资源,供学生参考。“问题集锦”项呈现历届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典型性问题和对某一学习内容的错误理解,给当前教学班学生提供一种思维方式。

3.微课资源。该模块与教学内容模块有相似之处,包括教学设计和微内容CAI两个子项,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CAI都是针对微内容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二者也有一一对应关系。每一个微内容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下载或是在线学习;同时,微内容的格式适合于目前市场上的多媒体产品存放和观看,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是学生开展微型学习的帮手。

(二)导航设计

导航设计不仅仅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捷地找到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不会产生迷失学习方向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与网络课程的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习。本网络课程的导航是按照模块化方式进行设计,以模块导航为主,多种导航方式结合。内容模块是课程的主导航区,它是网站导航的关键部分。其中的课程导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作业和问题、微课资源6个模块及其子项为学生绘制出了课程的学习路线图,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学习。学生进入主导航区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学习,在页面左边有学习位置定位,学生可以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页面间自由跳转。另外,课程地图是知识结构“晶格立方体”,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连接到对应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另一条学习路径。

(三)界面设计

网页界面设计是对一些基本的视觉元素的设计,包括色彩、版式(布局)、文字、图形、图像等,这些元素自身就可以作为一种媒介符号传递学习内容,在设计时结合课程内容,考虑人的视觉规律、听觉规律和心理联想机制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使这些视觉元素的组合符合人的感觉规律,提高网络课程的界面感觉强度。在网页风格上定位在活泼型,颜色以明快色彩为主。版式设计上采用国字型和左右型结合:页面顶端是课程标题,标题下面是课程内容模块构成的主导航区,主导航以下拉列表式呈现子项目。主导航区下面分成左右两列, 左列有导航链接,同时可以定位学生的浏览位置;右列是正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地呈现学习内容。最下面是网络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联系方式、版权声明等。文字设计上从字体、颜色、大小、字间距、行距以及文字色彩与背景色的对比度几个方面考虑。图形、图像的使用重点选取各类媒体的图片资料进行Photoshop处理,作为页面背景烘托课程主题,与文字形成鲜明对比,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读性和清晰度。

“媒体理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处在研究阶段,后续研究将深入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爱陶.什么叫微型课程[J].教育探索,1985(1).

[2]陈明选,陈艳.论基于知识理解的网络课程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4).

[3]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

[4]李艳,Kim E.Dooley,James 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2011(1).

[5]马欣研,薛峰,梅海东.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交互性研究[J].继续教育,2011(1).

[6]滕广青,田依林,董立丽,等.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情报理论与探索,2011(9).

[7]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