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作业成本法论文

作业成本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07

作业成本法论文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1

关键字:成本 控制 作业成本法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近二、三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 作业成本核算的应用 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2

提要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是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产生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确认成本动因,它会帮助我们清晰看出哪些产品利润较高,哪些产品处在微利和保本状态,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本文立足于成本动因定义,探讨了其必要性、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内容。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作为会计界新的动向之一,近几年已被广泛关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也称作业成本制,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引进该制度无论对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还是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将受益匪浅。 一、成本动因定义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动因的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下,从成本归属的角度,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1、执行动因。若某项作业被重复执行时,每次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差别很小,这时作业的执行次数即可作为成本动因。作业成本除以作业执行次数,即是作业成本动因率。在设计作业成本系统时,一定要在分析有关作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业主体的意见,慎重确认执行动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动因信息失真。常见的具有执行动因的作业有订单处理等。 2、数量动因。当某项作业多次执行中,资源费用的消耗表现出明显的变异,不过若资源费用的消耗跟作业时间或其他数量量度之间存在近似的正比例关系,这时称成本动因为数量动因。数量动因可表现为作业时间,也可表现为耗费资源的体积、重量等量度。作业成本除以数量动因的总计,即可得到成本动因率。同执行动因相比,数量动因的精确度有了质的提高,但应用数量动因的成本费用也增加了很多,为每种产品都可能多次消耗不同的作业,观察和记录每次作业花费的时间或资源耗费的数量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作。有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方法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编制“复杂程度指数”的方法。假定成本计算对象的复杂程度与消耗某作业时花费的时间或其他度量成正比例,则可以一定复杂程度的成本计算对象为基准,将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与之进行复杂程度的对比,得出复杂程度指数。分配成本费用时,复杂程度指数乘以基准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即可作为参与指数编制的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了。 3、强度动因。有些产品、劳务或顾客需要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作业,在作业执行过程中资源的耗费并不具备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的条件,这时需要对作业作个别追踪记录,直接把作业成本归属于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成本动因称之为强度动因,由于直接归属作业成本,所以不需要计算成本动因率。应用强度动因进行成本的数量归属是最精确的,也是最符合逻辑的,但花费成本最多。只有那些作业成本较大、每次执行时资源消耗又无规律可循的作业,才应用强度动因。如同样是由安装调试作业中心执行的某次产品的安装调试作业,由于技术要求高,需聘请外来专家,租用外单位的高级仪器,并且作业时间集中等原因,跟一般作业区别较大,不宜采用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则应直接把成本归属到产品中去。 三、确定成本动因的必要性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3

成本控制新领域-作业成本法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近二、三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成本控制新领域-作业成本法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4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在克服传统成本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以生产为导向、侧重战术性决策等缺陷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用户满意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侧重战略性决策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基本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再将重点放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化上,通过揉合现有成本管理方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管理,最后对其在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上的应用作了说明,总结了该方法的现实意义。一、基本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一)价值链分析法。这种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价值链并不是独立活动的汇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各项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即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与效率。按照企业活动的空间范围,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可见,价值链分析以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为对象,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空间平台。(二)成本动因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美国著名会计学教授卡普兰等所倡导的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美国、加拿大的许多先进制造企业成功应用,结果发现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成本扭曲问题,而且它提供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概念,但并不专属于作业成本计算法模式。因为从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来看,成本动因不仅包括这一模式下围绕企业的作业概念展开的、微观层次上的执行性成本动因,而且包括决定企业整体成本定位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全面地把握其成本动态,并发掘有效路径来获取成本优势。(三)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是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有关的支出和收入进行确认和量化(现金流量分析)的一门技术。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从产品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期间内发生的成本,其内容可从生产者、市场、社会、用户等视角界定,其中基于用户视角的生命周期成本为全生命周期成本,它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用户满意目标相一致,通常将全生命周期成本按时间序列分为生产时段的生产者成本和消费时段的消费者成本。但这种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二时段分类未包括对生产者成本具有决定意义的供应者成本,无法与纵向价值链的供应商、企业、用户三个空间相匹配,因此需要将全生命周期成本向前延伸至供应时段的供应者成本。我国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一般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竞争地位相联系来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成本优势”。笔者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在于企业对其内外部的环境适应和调整,以培养和巩固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这要求企业从关系企业长远利益的各方面着手分析,不仅仅努力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还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的高度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二、作业成本法对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化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量的增长以及其复杂性的增加都要求企业更加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沟通管理,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企业的发展步伐。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度的,它跨越了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不仅仅涉及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还包括了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处理信息的同时也要首先考虑成本问题——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但是各有侧重点和不足之处,具有互补性。一是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提供成本管理的框架,将成本目标具体化,能够制定好成本定位,但是要将成本定位进一步具体化为目标成本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5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高校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构建了关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 【论文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作业链;教育成本 由于我国高校对教育成本的不重视、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使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任务。为此,本文试图将当前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引入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研究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特点时所创建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或顾客层面上的间接费用分配办法。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1)资源。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初始形态上的各种劳动耗费。如教育的资源包括资金成本、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和其它费用。 (2)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论是否发生成本和创造附加价值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狭义的作业则是指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作业成本计算中所指的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基于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以提供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的环节、职责或任务。作业中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 (3)作业链。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一个企业的作业链依次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 (4)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或者说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一般通称为分配基础。作业成本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的标准,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成本动因一般分为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和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两种形式。前者是指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反映作业中心对间接资源的消耗情况,是间接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后者反映最终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中去的标准。 (5)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成本的归集。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资源是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要素,将每个作业成本要素相加总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或者说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 二、作业成本法在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以作业为核心,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以下关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 (一)确定主要作业与作业中心。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确定学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按照管理目的选择成本控制要点,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高校作业可以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两大类,前者包括各教学院系发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如培训)、院系管理等;后者包括学校总部管理机构与辅助部门的工作,例如房屋折旧、设施折旧、资产维护、日常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辅助资源、招生、国际交流等。支持作业是为了维护主要作业的正常运转,所以应该按照成本动因将支持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主要作业中。 (二)归集各作业的成本。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这一过程包括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6

一、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结合的理论基础——过程观

(一)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蕴涵的“过程”思想在作业成本管理这一领域,托尼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二视点模型”率先提出了“过程观”分析方法。过程观分析方法反映了一个组织对新型信息的需求,这种信息就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信息,即什么因素引起作业和怎样妥善地实施作业,企业可以利用这类信息改善业绩和增加顾客价值。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就是建立在“过程观”基础上来认识作业和成本的关系的,所指过程其实就是作业的集合即作业链。为了有效的控制成本的发生以及进一步降低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把成本视为“作业过程的成本”,借助于作业过程分析全面实施联系的、动态的管理控制。

而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价值活动的集合,该理论是对企业及其相关方面的“过程”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解释。人们在波特价值链理论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拓展,把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就是指企业内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要活动及相关支持活动。企业外部价值链是指与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外部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其实是一种初级的过程思想,它主要针对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以消除无效、浪费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而外部价值链则体现了一种进化了的过程思想,它把一种超越企业自身的、全面的作业链导入业务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战略性的过程思想。

(二)过程观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的体现过程观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的体现其实就是作业链和价值链。在过程观基础上,作业成本管理把企业看成为满足顾客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即作业链,而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看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的集合即价值链,本质上讲二者是统一的。企业的每项经济活动,在作业成本管理看来是一项作业,而在价值链分析看来是一项价值活动,由此,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按功能、业务流程和性质进行有序排列所形成的链条,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作业链,而从内在认识看是一种价值链。“从作业成本管理的观点看,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构成作业链的过程。每完成一项作业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作业的转移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的产出既是全部作业集合而成的作业链的结果,也是全部价值集合而成的价值链的结果,因此,企业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价值链是作业链的货币表现”。从这一点来说,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作业链,价值链和作业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述而已。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是作业链,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链。认识“作业链—价值链”的本质统一,对于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的结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析蕴涵的战略思想使得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不至于偏离企业的战略,不会与顾客满意的终极目标脱节。作业成本管理关于作业链的活动流程和成本耗费的确认和计量,为价值链分析提供最实际的“成本—价值”变动的路径指引和分析依据,为价值链分析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作业成本管理对价值链分析思想的借鉴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

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把作业的成本耗费,先根据作业活动为耗费对象进行归集,然后根据每一种产品或服务等所引发的作业构成和多少,将作业成本转入某项产品、服务或客户等特定的成本对象之中。在实际运用中,作业成本管理很容易专注于作业本身的效率性,为其注入价值链思想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

第一,价值链分析强调整体的观点。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创造价值的整体,各项价值活动都会对其他活动产生影响,任何一项活动成本的削减都可能对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作业成本管理借鉴这一思想,它把作业链看成创造顾客价值的整体,对其整体进行分析,如业务流程再造等。从而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不足,而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第二,价值链分析强调联系的观点。价值链分析认为,任何一项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不仅仅是这项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其分析的重点是价值活动间的连接关系。而作业成本管理借鉴这种思想,强调作业间的联系,不仅分析单个作业的耗费,而且分析作业间的相互结合方式,如购买高质量的材料,材料成本可能升高,但却减少了废品和材料检修活动,降低了质量成本。改善了只局限于分析单个作业的成本,而忽略作业之间的联系的局限性。

第三,价值链分析强调多角度的观点。价值链分析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和外部价值链分析,除了企业本身之外,企业的顾客、市场、供应商都会对其成本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其强调通过运用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关系来更进一步降低成本。如果只针对具体作业的改进带来成本的降低只能是局部的,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借鉴这种思想,把供应商、顾客这种作业链的投入端和产出端也作为其分析的对象,通过对其的分析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第四,时间是价值链分析强调的重要因素。世界级公司通过压缩设计、实施和生产循环来缩短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这些公司通过消除不增值时间——不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时间(例如浪费在产品返工上的时间)来迅速向顾客提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产品即使成本再低,一旦成为淘汰品,它就不再具有价值。因此,价值链分析给作业成本分析注入时间的理念,使作业成本管理不仅关注成本的高低,同时应把时间看成其管理的因素,不仅要消除不增值作业而且要消除不增值时间。

总之,将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思想相结合,能有效避免仅仅把作业成本管理当做纯粹的成本计算手段,既能体现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计算准确的优点,又能使其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三、价值链分析在实际应用领域对作业成本管理的依赖作业成本管理是借鉴价值链思想,另一方面,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价值链分析实际应用的一种方法选择,又是价值链分析的基础。

体现在作业链是价值链的基础,也体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细化到“作业”层次,为价值链分析的有效运用提供数据支持,使得价值链分析不再仅仅被看做是一种理论工具,而与具体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结合起来。

(1)企业的价值链是由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组成,资源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中都会有所消耗,许多企业在以一个具有竞争性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和劳务的同时,都在努力使价值链中所有环节上的资源耗费最小化。作业成本管理的作业链等同于价值链分析的价值链,因此可以将价值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结合作业成本管理,利用作业成本法准确计算出每项价值活动活动的成本和价值,从而为价值链分析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基础,评估价值链各个组成部分的资源使用和耗费状况。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加大成本投入充分发挥增值作用,对于非增值作业应尽力消除,以达到降低成本,优化作业链,从而保证优化价值链的目标的实现。

(2)价值链分析需要确定企业的成本优势,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将整体价值活动分解为单独的价值活动,这时需要反映三项基本内容:其一,价值活动成本的大小;其二,价值活动的成本在价值活动总成本所占的比例;其三,竞争对手在进行该活动时的差异。这些都可以利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数据。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7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ABC为产品、服务、客户等提供了一个更精确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作业成本研究展开言论,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作业成本。内容如下: 作业成本法在生产部门的设计研究 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课题组根据一年多时间对国内上市的某大型生产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设计了一套既有利于理论研究,又可用于实践操作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结合该公司所属的制造部来详细论述作业成本法在生产部门的设计研究。该公司制造部作为事业部的生产平台、承担自动化系统部、继电保护产品部、铁道系统保护部等几乎所有产品线产品的生产。其主要子部门有办公室、计调室、技术室等。组织结构图如下。 上表中:办公室—负责制造部的综合管理、人事、核算等事务性工作。计调室—主要负责(按合同)生产计划的安排,包括总计划、成品计划、零件计划等。计调室同时还负责采购、生产领用、库房、资料室的管理。技术室—主要负责有关生产工艺的协调。生产上,装置校验工序为各产品线服务,即其调试的装置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线。各产品生产线主要负责各自产品的大屏安装、大屏配线的工作。其中包括端子安装、打号牌等。 我们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一、分析定义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划分的正确、详简得当与否是整个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关键所在。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可能有几十个,甚至数百个作业。作业是指基于一定的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的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RobinCooper将作业区分为单位级作业、批次级作业、产品级作业和管理级作业这四类。在实践中,确认作业可以以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即作业动因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划分。这些作业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吸纳资源,又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最终产品提供服务。同质的资源应整合为一个作业,同类的作业应整合为一个作业中心,不同类的作业应分解为不同的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不一定正好与组织的传统职能部门一致。有时候,作业中心是跨部门的;有时候一个部门就包含好几个作业中心。具体作业中心分析和确定可以根据人员名单对每一工作部门和生产部门走访后,并结合流程图来完成。该公司制造部流程图为: 结合制造部的流程图,我们把制造部分为以下几个作业中心: 1.计划调度。 (1)范围制造部计调室的所有活动。 (2)划分依据计划调度室的职能之一是根据生产合同下达计划,一般每周下达一次计划,每一次计划下达5—6个合同。下达的计划包括生产计划和零件计划,按照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继电保护设备和其他设备分成三个工段下达计划。另外还有三个库房,负责领料和发料。计调室的主要职能是协调生产,保证大屏能按期交货。其费用的发生不能和合同及产品直接挂钩。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ABC为产品、服务、客户等提供了一个更精确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作业成本研究展开言论,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作业成本。内容如下: 作业成本法在生产部门的设计研究 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课题组根据一年多时间对国内上市的某大型生产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设计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8

【论文摘要】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回顾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国外在调查作业成本法应用上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明显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程度的正向关系以及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论文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香港 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 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9

作业成本法和ERP(企业资源计划)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作业”,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成本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归集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它是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模块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本文就针对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展开讨论,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更多内容提供。 探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作业成本法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ERP系统的实施。ERP系统及其软件的应用使企业的注意力从作业成本法转向基本资源(如人力、财务、生产、后勤资源等)的有效利用。ERP系统的应用也使公司怀疑作业成本法体系能否和耗资巨大的ERP系统相适应。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①观念偏差。有些企业可能认为ERP系统功能如此强大,没有必要再实施作业成本法,甚至认为ERP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作业成本法。②精力有限。有些企业正在引入ERP系统,这可能要求企业进行观念、机构设置等多方面的转变,耗费企业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磨合,因而会推迟或放弃作业成本法。③资金和风险。由于ERP系统从引入到实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此时,企业可能不会再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以免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承担更大的风险。④其他原因,如技术上无法整合或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允许等。目前的ERP系统绝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有各自不同的立足点和功能,因而不应该由于ERP系统的实施而放弃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如果能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方法整合到ERP系统中,并且能够从ERP系统获得作业成本法的数据,将会使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加合理,形成整体的最优化。 二、整合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作业链—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消除作业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即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环节,并将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信息流。它把企业和客户、供应商有机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的采购、计划、生产、销售整合起来,使得企业能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资源运作效率。ERP系统的最终目标也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可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都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而两者并无原则上的差异。 采用作业成本法会得到比传统的成本法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因而作业成本法动摇了原有决策方法的基础,扩展了许多原有决策方法与模式的用途。在实践中,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生产决策、定价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相关的决策信息。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预算、计划、生产制造、销售及盈利分析等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ERP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采用作业成本法的ERP系统与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的ERP系统相比,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让企业进行更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对一个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来说,同时实施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作业成本法和ERP(企业资源计划)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作业”,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成本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归集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它是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10

2作业成本法包含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含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两大部分,其主要包含3个步骤,具体为:

①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确认和计量。资源可分为货币、材料、人力、动力等诸多种资源。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不改变生产所耗资源总额的基础上对资源总额在各产品中的具体分配额、资源总额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中的分配额进行调整。

②将具体资源在作业中进行分配。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作业过程中包含的具体资源种类进行确认,即对作业中所包含的具体成本要素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各类资源的具体资源动因进行确立,将资源分配与具体作业中,然后将作业中该类成本的总成本额进行计算,并列出具体作业成本单,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汇总,算出总成本额。

③将作业成本法中总成本具体分配到各产品中,并列出具体产品成本单。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各作业的具体动因进行确认,并对动因总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作业单位作业动因的具体费用分配率;另一部分,对产品制造费用进行统计,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3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设计

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和理解可知,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

3.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在成本控制系统中,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阶段极易被忽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经常不被应用于实践。但是该流程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也属于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部分:对低效与高效作业进行区分、对非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进行区分。然后应用科学有效地分析管理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低效作业部分,且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非增值部分作业进行删除。此外,在这个阶段中还需对企业各项作业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各作业具有科学、合理的连接,尽量避免重叠作业部分的存在,进而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业链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对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对象进行明确

对成本控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使之得到明确,为成本控制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责任的明确除了需要制定责任制度外,还需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个人及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本控制的责任承担者、成本实施者具有良好一致性。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的工作者会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和具体作用归到一起进行设定,然后直接交由一个部门进行承担。因此,为了实现成本核算得到有效简化,可将多个不同作业进行合并,然后归于同一个作业中心。但是作业类型的设定范围不宜设定过大。成本具体实施与其相应的责任中心部门具有一致性,进而促进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3对作业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研究对象制定为作业中心,在具体数据和相应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内容相互结合,为作业中心制定具有标准性的成本。作业标准成本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核算法原理基本相似,但也具有部分独特之处。通过与作业成本法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其成本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三大流程。对作业中心标准成本进行制定的原则也是根据这三大流程来展开。通过对作业过程中所需消耗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相关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分析环节来实现对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主要包含作业标准单价、作业标准量两大部分。作业标准单价具体为资源标准单价×单位作业所消耗的相应资源数量。通过这个分析可知,想要得到作业标准成本的具体数据,还需要了解两个元因素,即单位作业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标准资源单价。该两部分的制定方法及原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同。在标准作业量中也包含两个部分,即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和产品的有效产出量。产品消耗资源环节产生的实际效率对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具有决定作用。

3.4落实成本差异分析

当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就应将其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成本差异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然后寻找、归纳差异产生的相关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作业中心最后发生的实际成本减去标准成本即为成本差异;等同于将单位作业产生的实际价格乘以实际数量所得乘积减去标准数量与价格的乘积;也等同于作业量差所引起的成本差加作业价差引起的成本差。实际与标准成本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作业价差产生。当资源消耗效率和标准数量间未存在一致性时,便产生作业量差,也就是说作业量差的产生与作业实际、标准消耗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有密切联系。

3.5制定相关对策

通过对成本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确定,然后积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应对,进而实现对企业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对策的制定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似。因此,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基于作业成本法积极对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业成本法未对企业作业链、生产流程进行任何改动,只是对作业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改造,并充分结合后续发生的相关生产过程进行适当调整。

作业成本法论文例11

二、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实行的一般是定额管理法控制成本费用,但物业管理企业的消耗定额是很难制定的。因此,为了控制总成本的费用,成本计划需要一个替代指标,一般使用收支差额来代替的。但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无法继续使用,否则计算的成本会使信息扭曲,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传统成本计算模式造成了物业管理大量的“隐含成本”,使得提供的物业成本产生了误差,对科学的物业控制造成了困难。传统的会计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物业管理价值链的改造要求,物业度量的提供也不够。因此,目前的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迫切的创新和改革。

三、物业管理企业作业成本核算与控制

(一)物业管理企业作业成本核算

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这个系统的重心是核算和控制,即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物业管理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有三个原则:第一,在集中核算和扁平化的条件下,建立一个二级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即二级成本核算制,将管理处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第二,改变原本的封闭式物业管理成本系统,使其向开放的动态物业管理成本系统发展。第三,物业管理成本核算系统应改进传统的系统模式,实现全程管理和管理效益的统一。如果不能先明确企业成本核算的成本对象,那么企业成本核算的成本计算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以作业作为资源与产品之间的连接点或,是作业成本法中以作业为中心的核算方法的核心思想。例如,计算物业管理中卫生保洁服务项目的总成本,首先要计量和确认其人工费、动力费、材料费、折旧费和业务费。其次,确认其成本动因即清洁面积。第三步,根据工时计算其成本动因分配率。最后计算出卫生保洁项目实际消耗的资源价值。

(二)物业管理企业作业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