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管理论文

大学生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13

大学生管理论文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1

二、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招生宣传范围较窄

高校要实现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努力将有培养前途的老师和学生送出国培训,也要积极制定招生政策吸引国际学生。高水平农林大学与综合类大学不同,对外宣传时,主要对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宣传,宣传国家也集中在农业水平不发达的亚非洲国家和地区,如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其次,高水平农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知名度尚不及同水平综合类大学,所以如果不积极进行招生宣传,适当扩充宣传范围,可能存在学生不知道学校、也不会申请的情况,这是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

(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国际学生

高水平农林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农林类专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科专业较少,许多报考高水平农林大学的国际学生是因为想学习学校优秀学科的专业而申请学校。华中农业大学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学两个一级学科,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建设非常好,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作物学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三。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均为部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这两个学院接收的国际学生超过该校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已有108年历史,该学院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5个部级重点学科,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9人、部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1人。学院已为国际学生开设整专业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学院,吸引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学生来华深造,并培养出了许多有利于他国农林业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水平农林大学以农林业学科为学校“招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也比较大。

三、加强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发掘潜在生源,扩大招生规模

高水平农林大学在招收国际学生时,可以打破现有的局限性,在国际学生生源国多的国家争取国际学生生源的同时,还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发掘潜在国际学生资源,如非洲生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较快,用较少的土地养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非洲急需这样的农业人才,改变非洲的现状。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软环境,吸引更多国际学生[3]。高水平农林大学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宣传需要及时更新宣传资料,拓宽招生渠道,扩大培养规模。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宣传,打造学校及其学科专业在海外的品牌效应[4]。并与友好学校保持联系,通过校际之间的交流,吸引国际学生来进修或者交换交流学习。

(二)整合优势资源,吸引多层次国际学生

高水平农林大学与其他类高校在国际学生教育方面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研究生国际学生占学历生的比例较高,而事实说明各高水平农林大学研究生国际学生教育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已趋于饱和,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规模扩大更多地应寄希望于本科生和短期生,高水平农林大学如何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和短期生来华学习这一难题更需要各高水平农林大学团结起来,建立整体营销策略,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几大生源地需求不同,制定有目的、有特色的招生计划,实现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除此之外,可以在学校的优势学科上下功夫,打造几门针对国际学生的精品课程,以特色取胜。并以学校特色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华学习,特别是本科生生源,努力使学校各层次国际学生比例达到合理状态。

(三)细化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学生人数的增长,高水平农林大学要进一步规范国际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工作环节。学校还可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际学生教育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所以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应该是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有很大提升空间,教学工作可以做得更细致,例如:学校可以制定规范的汉语教师聘任制度,严格教师考评制度,建立快速反馈机制,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针对高水平农林大学国际学生汉语水平现状,可以根据国际学生HSK等级把汉语课分为不同等级的班级,有针对地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课效率,也有利于国际学生学习汉语。高水平农林大学可借鉴其他高校成立语伴小组的经验,挑选志愿者和国际学生结成语伴,相互学习与帮助,提高国际学生汉语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使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依靠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权威及管理监督职能,发挥学校国际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建立起全校各部门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程序合理、整体推进国际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管理机制。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2

第一,教育目标的颠倒。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培养素质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而目前道德、法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我国是本末倒置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得到基础教育高度重视,但是本该从小抓起的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却成为到了大学才来履行的责任目标。第二,道德教育代替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国内高校普遍得到开设,但教学要求和内容却又诸多限制,如重德育轻法制,甚至以道德教育代替法制教育。教学用书中德育内容挤占法制教育的内容,甚至彻底取消法律内容,或者重法律法规内容的技术性学习却轻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第三,高校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处理力度不够。很多高等院校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或出于息事宁人减轻影响的考虑,对违法犯罪学生只是给予校纪行政处分,导致诸多大学生仍然缺乏法制观念,或怀有侥幸心理,养成漠视法律的错误思想,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受到刑事处罚时才悔之晚矣。

(二)原因分析

1.原因之一:学生个人第一,大学生个人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一些大学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浅又较易冲动,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却可能比较复杂,因此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变化。在外来各种思想观念冲击下,尤其是一些所谓“厚黑学”、“成功学”流行,一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消极颓废思想涌出,其中有的片面以金钱等物质利益为人生成功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走上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大学生在学业上急功近利,热衷于各种考证,却忽视甚至放弃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往往是将法律作为一种工具,不去挖掘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深层次底蕴,影响了法律学习的效果,影响了法治观的生成。

2.原因之二:学校一些高校暂时不能适应法治要求。比如在对违纪违法学生的处理上,我国高校作出处分决定的法律依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外,还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这些法律和部门规章并没有具体规定处分学生的具体程序,只是强调高校处分权的实施是法定职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国家立法层面予以解决,比如宿舍管理、教师处罚学生等,都需要有一部法律进行规范。早在多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就酝酿出台针对高校行政诉讼案件的司法解释,还曾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但至今尚未有出台的消息。此外,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是导致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国内高校普遍得到开设,但往往将法律教学任务交给思想政治系列的院系,教学要求和内容却又诸多限制,如重德育轻法制,甚至以道德教育代替法制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导致从院系到学生个人对法律课程都不重视。

3.原因之三: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中,社会文化环境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同源流的西方文化以及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加之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都激荡着高等院校里大学生们的本不成熟的思想。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大学生法治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但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还远未成为我们社会的普世价值,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等法治根本要求,仍然没有在观念上被坚定信奉、在实践中被严格遵循。直到今天,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政治文化传统等深深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些非主流文化思想观念相互冲击,社会成员的各色行为错综复杂,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关系,甚至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调控机制,这些都激荡着高等院校里大学生们原本就不成熟的法治观念。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

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离不开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塑造。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涵,就是: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之价值理念,应当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管理之中,引导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从而达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实现中国国家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体而言:一是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平等、自由、正义、效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价值追求。二是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的国体。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必须体现人民原则,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始终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三是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四是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要求。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之实现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采用法律思维方式,就是运用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用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具体而言,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为,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培育出守法公民。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思维水平

加强大学生基础法律理论教育,提升法律思维水平。完善教学环节。以权利本位理论为核心强化宪法、民商事和劳动、社会保障等基础法律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持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全面推进法治实践。

(三)培育大学生公民法治意识

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地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定义务的认同理念,其核心就是法律至上、遵守法律的意识。通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公民法治意识尤其是权利意识,反映了了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提高。作为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也必须树立这样的法制意识:法治社会权利平等。要以公民法治意识为核心,培育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法治意识。

(四)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

高等院校应逐渐适应法治的要求,在学生一些基本权利的保障上,转变学校治理方式,与法治社会接轨。采取开放式管理与教育,增强程序观念,在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上,大学管理者应当注重公开、公平、平等和正当。强化教师示范,带头依法办事、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法治环境、法治氛围。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

(五)借鉴国外先进法治文化和法治制度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3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4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5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并且对于个性张扬和独立声音的表达也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也相当重视,他们自身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对这个身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地思考思想教育和消费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的收费是否合理,对于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适当的途径解决。

1.2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权利的自我意识阶段,他们还希望自身的权利受到关注,比如他们更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权利意识更合理地表达出来,通过表达来改变目前的状况。他们希望管理人员能够重视他们表达的权利,进而改变学校的制度,从而实现自身权利。

1.3学生对权利意识依然比较模糊

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资历尚浅,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狭窄,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权利认识依然比较模糊,而且年轻人比较冲动,因此对于权利的夸大屡见不鲜,甚至很多学生只一味抱怨学校的问题,而对学校管理层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对于学校学生权利,我们不仅仅是需要遵守法律,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还需要防止学生出现过于极端的举止。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内容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的很多学生都在家中娇生惯养,个人意识较强,而集体观念和分享意识较差,且容易产生激动等过激情绪,而现阶段国家的高考模式难以对学生的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进行检验。虽然高效扩招逐渐普遍化,但重点大学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多,因此学生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就给学生在大学里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隐患,也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由于目前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暂时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模块化的管理系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往往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消极处理方式,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

2.2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以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为依据,以科技创新和发展经济为目标,深入贯彻科学的主旨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和系统化的学生管理体系。

3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3.1正确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首先,我国教育和传统的计划经济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计划经济时代,学生进入了高校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管制是一种单项的“予”与“取”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和市场进行双向选择的到来,学生不仅仅需要接受教育,还需要在高校教育中“获益”,因此,需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

3.2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

出色和高效的管理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应该站在服务角度,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意识,因为高校是否能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意识是整个管理成败的关键。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通过与学校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学生通过正当的途径表达自身的权利需求,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双方处于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3.3积极引导学生的权利意识观念

对于学生的权利意识,校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权利意识时,需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合法性。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权利意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主题意识,维护大学生的尊严,而且对于学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需要意识到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带来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学生向学校管理人员提供意见。高校教育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受权利意识教育。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6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很少能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子女在成长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不畅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六岁之前如果缺少父母的陪护,共情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生命意识健全的完善。

2.学校教育的忽视。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重视成绩,忽视人的心理发展,对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茫然、自暴自弃,或者迁怒他人和社会的应激反应。“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3.大学生心理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学习、经济、心理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加重,焦虑、压抑、迷茫、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失衡的问题。心理脆弱的或调适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会放弃努力,放逐自我或者选择极端、消极的方式处理这些心理问题,在一些事件的刺激下就会出现自残或残害他人的过激行为。

4.不良网络和媒体的负面影响。

网络几乎是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差,好奇心也强,对网上那些黄赌毒、鼓动自杀言论、教唆犯罪的行为无法区分,常会迷失自我,而网络游戏,图片、视频,网络小说等等的传播,暴力和色情常常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在冲动的情绪之下常常引发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下降,从而诱发漠视生命的行为发生。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构建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学生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观,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其次还要重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加强全部门参与的管理理念,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利用国学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信仰与追求。

实践证明,国学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学涵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核心,包括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追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命认知观。通过坚持长期开展国学讲座,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借助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大学生有信仰和追求的生命认知观,肯定多元的价值观和成功观,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2.心理辅导与法制教育并重。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心理教育也是高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多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洞察学生的危机动态,在第一时间化解危机。此外,要重视法制教育,要让大学生懂法、敬畏法律,在冲动的时候能悬崖勒马,避免更大的伤害。

3.重视大学生的生存和挫折教育。

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面临危机时成功自救,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人,降低风险和损失。比如应对火灾、地震等事件,还有溺水、交通、踩踏等事件的安全教育。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构建校园文明网络,利用网络发现舆情,传递正能量,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成长中发挥真正的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感受生活的乐趣、克服困难后的幸福感,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7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8

近几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高等学校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何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利避害,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艺术专业学生优点

①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较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艺术专业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求知成才愿望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对迎接社会挑战有危机感,因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提高。

②专业情结浓厚,有一技之长

艺术类大学生比较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和社会中完善与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③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高考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声,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考试。相对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直率大方,重感情的优良素质。

2.艺术专业学生缺点

①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②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一定文化底蕴

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思想深度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低,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轻视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只重视专业课。

二、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成因

1.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文化修养、政治思想品质、个人风格、为人处世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相对而言,一些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意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

3.专业特点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能努力塑造个性风格,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学讲究感觉悟性、个性特色、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所以专业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特点。

4.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聪明、好强、思想开放,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文化素质较普通文理类大学生普遍偏低,社会活动多,交往面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文明修养不够,从中学到大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

三、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1.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特点,不夸大他们的缺点和劣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发挥特有的专长。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应该适时地抓住热点、焦点问题,适应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充分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其中少数学生有厌世、愤世等不良心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现,已经影响到其个人行为的判断和价值观取向。当前,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转第133页)(接第140页)因而产生了一些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3.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校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4.为艺术生搭建成才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开拓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积极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师生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和享受到服务、奉献的乐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鼓励学生走出去,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创作的执著追求,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院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四、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3]张信群.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9

1.2大学生管理观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传统的管理理念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过分强调群体的作用,而没有考虑个体的内控因素,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僵硬缺少弹性.在目标的设定上,大学生管理的目标一直是以维持学校的平稳发展为主,旨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没有设定更加长远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其目标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学校.此外,在事件处理的方式上,传统思想是采用惩罚、道德教育的方式,大多依靠特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条条框框中经常感觉缺少自由,外在的束缚使得大学生缺乏突破创新的勇气.

1.3专业的管理队伍欠缺,结构较不合理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在高校中,对于辅导员的选择和培训都没有一个既定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的欠缺,使得高校的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其管理的效果也无法真正达到实效.其次,在高校辅导员当中,专职的辅导员还是比较少的,有一部分是通过担任短期的辅导员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是由在校教师兼任的.因此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业务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4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在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地职业,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从事这项职业的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在工作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所欠缺,特别是在管理员方面,大部分从事管理员职业的都是各高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很难达到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水平达到很高的标准.由于数量较少,高校辅导员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平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理论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国内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关的系统的理论有所缺乏,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受到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在管理上缺乏理论的指导,仅凭借自身经验完成管理任务.

1.5大学生自身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多、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经常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个人主义现象较为普遍,独立意识较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管制.受到外界物质社会与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变得浮躁,一旦失败就会变得万分沮丧,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变得自暴自弃.加上“90”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挫折的应对经验上有所欠缺,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落差,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人汇集在了一起.由于饮食习惯、地域文化、家庭环境、性格方面的差异,这些学生在交往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矛盾.

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影响因素

2.1高校扩大招生引起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扩招一方面为更多人提供了继续深造接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多在文化或思想素质上有所欠缺的学生进入了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常常是最难接受管理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人生缺乏清晰的规划,不喜欢他人的管制,常常带有逆反心理,这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本科院校的录取标准都是学生的文化分数,较少关注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表现.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作为未来工作的敲门砖甚至于是绿卡,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异常关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2.2高校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管理的影响高校教育体制本身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大学,班级、年级的概念被弱化,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渐退到了幕后工作者,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外很少会肩负起学生管理的工作.相应的管理工作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不同于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的日常联系较少,也很少有利益方面的联系,因此辅导员的管制效果相对而言较弱.另外,由于班级概念的弱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逐渐降低,在一个班级中,往往会出现多个小团体.而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班级为主的,其实际效果因为班级内的分化而被削弱.另一方面,高校教学体制的变革也对学生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例如对办学体制的改革,大课程制度,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也给管理工作造成了新的问题.

2.3社会变革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普及.随着经济基础的进步,社会上层建筑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教育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又是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高校扩招成了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家庭能为下一代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全面教育”、“终身学习”观念影响下,更多的人需要高等院校的入场券.受此影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增,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都无法满足社会工作的要求.因此,现状是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职位却找不到人才.大学生在就业上受到了挫折,转而会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怀疑.再者,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成长在一个较为和平安逸的环境中,缺乏对困难挫折的抵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的困惑表明了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社会与时展的要求.

2.4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作用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也是引发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学生自身的学业能力有所降低,因为很多人形成了一遇到问题就上网求救的习惯,缺乏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在大学期间,相对于中学时代,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闲时间,由于缺乏规划时间的能力、自控能力又较差,很多大学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网络上.网购、微博、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占据了大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很多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夕抱怨在大学时代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却没有学到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信息,如果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对有害信息的抵制力不够坚定,有可能会导致学生遭遇诈骗、误入歧途,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犯罪.因此互联网的发展,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强化措施

3.1加强大学生思想行为考核评价力度在大学生的综合评定中需要加强思想行为方面的考评力度,在以往的综合测评中,学科成绩仍在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评定力度不够;在方式上多采用班级内学生互评的形式,频率为一个学年一次.思想道德修养的考评不管在权重上还是评测方法的有效性都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建立一个专业系统的学生综合评定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在考核的内容上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对集体的贡献、遵纪守法状况都包括进来.在分数的权重上也要加以调整,要消除一边倒的现象.同时将思想道德的评分直接与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的获得相关联,提高大学生对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视程度,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奖励制度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行量化的考评,建立档案,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2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传统的学生管理都是以学校的强制性管理为主.在这种管理制度之下,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人员数量的缺少,其管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管理者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强烈的独立意识,因此对于校方的强制性管理,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应该是把学校的管制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高校管理者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避免其逆反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有很多的益处,首先学生是最了解自身这一群体的,对于学生的时实际状态与思想情况都能很清楚的把握,因此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学生之间都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因此能较少地体验到管理中的压迫感;其次,学生自我管理还是大学生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通过自身参与能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最终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准则.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10

二、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方法

1.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角色

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上主要有三种角色“: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良性情绪的传播者”和“负面情绪的疏导者”。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绪变化比较频繁。这时辅导员就是“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也最广泛。情绪具有传播和感染性,通过辅导员“良性情绪的传播者”这一角色,让个体情绪变为集体情绪,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化解不良情绪。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又要成为“负面情绪的疏导者”,通过个人疏导或团体辅导等方式传授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做好心理的调整和情绪的控制,从而让学生能够情绪稳定并转化为良性情绪。

2.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理论知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辅导员需要掌握情绪波动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外在的情绪表现,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接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作为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情绪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因为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和对工作、生活所持态度的影响,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所以必须强调,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开朗的情绪。

3.着眼分析学生个体的现状,因材施教

辅导员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之前,从年龄、性别、专业、家庭条件、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等差异出发,分析学生的情绪现状是必要的。只有认清所辅导学生当前的情绪状况,才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升因材施教的准确性。辅导员如果分析出现偏差,采取的情绪管理方案也会相应的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情绪管理的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4.以培养、传播良性情绪为手段,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

(1)为了培养更多的正面情绪,辅导员首先应学会“打动人心”,进行情绪管理。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需要,例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起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充分运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当辅导员的指导和学生的需求达成一致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2辅导员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话剧”“学术论坛”“心理文化节”等,营造高雅、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培养集体的良性情绪。

(3)辅导员要重视建立学生情绪互助机制,可定期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4)辅导员也要尽可能地使用校刊、校报、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设诸如“心灵港湾”“榜样的力量”“快乐大家谈”“情绪宣泄室”等专栏或节目,宣传典型案例、先进学生事迹、优秀校园活动,广泛传播良性情绪,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学生,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

5.积极疏导,转化学生的负面情绪

常见的学生的负面情绪主要源自家庭经济和学习的压力、就业现实低于预期、感情处理、同学之间的个性冲突导致相互怨恨等,对于学生中的潜在负面情绪,辅导员要善于觉察先兆———和平时比有什么异常,然后尽量让其将心里话谈出来。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时,也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以怒对怒,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关心,仔细倾听学生说些什么,并从教师角度表示同情和理解,冷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仅仅具有破坏性,许多时候它是迈向更高境界的一个踏板,并且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对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促进作用。例如,学生向辅导员表达对学校某项工作的不满,这不正是为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吗?所以,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只要我们能正视它,防患于未然,改进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负面的东西从学生心里挖出来,然后积极的东西才会溢满心田。

大学生管理论文例11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因此,要革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做法,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与体制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新形势下应明确的三大转变

1.主体的转变

学生和教师永远是高等学校的两大主体,而在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是高校主体中更为重要的一级。高校的学生工作,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所有管理者的工作内容都应有利于塑造学生成才,都应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2.管理内容的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主要靠计划调节,实行统招统分,学生免费上学,学生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奖惩、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没有相对独立的机构及实施系统。近年来,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学生缴费上学,毕业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取消大学生年龄限制,在校大学生可服兵役等等,一系列改革与制度出台和实施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充,工作内涵不断拓展。

3.管理方法的转变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高校体制改革的任务,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是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要建设情感化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且持久的教育因素,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节教师与学生行为,提高教育效果,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维护及个体社会化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才起作用。把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着眼点放在教师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学生自我管理相互配合和协调,双管齐下,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管理结合的最佳效果。

(4)要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的一种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1.坚持德法兼治,构建和谐的学生管理微观环境

学生管理是一项“做人”的教育,它既包括对学生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道德修养的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要构建和谐的学生管理微观环境,须坚持以法规范和以德善诱相结合。

(1)以法规范,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微观环境的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要保持安定,是因为有法律作监督;而学校要想保证健康发展,也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创造性地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总之,应创设科学、民主的学生管理机制,靠机制创造公平,靠机制调动积极性。

(2)以德育人,是构建和谐学生秩序的思想保证

以德育人,即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以德育人,首先要健全德育机制,成立全校齐抓共管的德育领导班子,制定德育目标,监控德育过程;其次要找准德治的突破点,从“实、近、新、趣、悟”入手,求真务实地开展德育工作。

2.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就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1)提供育人条件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培养一批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人才,管理工作必须面向21世纪,以超前的意识创建良好的育人条件。青年学生能够在活泼、健康、和谐、竞争、拼搏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

(2)制定育人措施

正确的育人途径应以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根本原则,有效地实施管理育人政策和措施。要打破陈旧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不断改革育人措施,采用目标管理和量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提高育人本领

各行各业的组织管理都要求按其本身的规律办事,高校管理干部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创造科学的育人条件,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超级秘书网

3.加强教育引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引导学生思想和谐。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和谐才能引导学生行为和谐。

其次,引导学生心理和谐。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要拥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必须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树立健康而快乐的人生态度。

再次,引导学生言语和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人的道德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地,那你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和谐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言语和谐时,提倡“五多”和“五少”。“五多”:多说宽容的话,多说尊重人的话,多说关怀人的话,多说鼓励人的话,多说商量人的话。“五少”:少说抱怨的话,少说做不到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少说批评的话。